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优秀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优秀(精选9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优秀 篇1

时光如水,掐指一算,几分茫然间,教学生涯已经匆匆十年,时常和或同龄或年轻的同事探讨与语文教学中的“是是非非”,大家都是感触良多,但最终仍是各说各有理,尤其是谈论现在的阅读教学,大家既忧虑又无奈。

翻开新课程标准发现,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要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要注重个性化阅读,要学习研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等等。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战略上重视,战术上忽视”,这些都是我们深感尴尬的一方面,想放手却害怕离题太远,想让学生个性化阅读却害怕太个性了招架不住,偏离对文本本身的解读。顾虑重重,因此阅读教学耗时却低效。

语文教学的终级目的是教会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自由地、广泛地吸收思想,学习知识,接受人类的文明成果。

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告诉他们人的一生都在学习,要想学习更多更优秀的东西,必须借助语言这个工具,所以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会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还能带动其它学科的学习。所谓“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经过持之以恒的积累,阅读教学才能得心应手,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游刃有余。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必须强调自主阅读,注重学生的独特见解,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课堂允许学生“出错”,做试卷允许学生不按照标准答案回答。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探究空间,优化学生的阅读技巧。

比如课外阅读《田野上的白发》,这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母亲的白发”是作者极力渲染的形象,也是作者情感的宣泄口。看到后面那些问题,诸如分析本文写了哪些事情啊之类的,我索性不让学生看那些问题了,我告诉学生只是欣赏这篇散文,不用做后面的题。我们先看看谁读的好,学生放开了喉咙大声地读,有的同学主动做摘抄,记者我们谈感悟,王明明同学饱含深情地朗诵了一首自创小诗:“母亲的眼神,您的眼神像三月里的小雨,丝丝滋润着我,您的眼神像冬日里的暖阳,缕缕温暖着我,您的眼神是深夜里的灯,是夏日里的星…….”虽然语言是比较稚嫩,文采也不出众,但是,真情感人。还有一位女同学深情地说:“读了这篇文章,我忽然想起周末在家时妈妈洗衣服,她弯着腰倒水的时候,我看见妈妈的竟然有了白发,她才四十岁,怎么这么快就老了呢?” 话一落音,我看见许多孩子的眼睛湿润了……不给学生设框框,不给学生制定统一答案,引导学生用心感悟,拒绝平庸,拒绝苍白的表达,拒绝生硬的理论,拒绝矫揉造作的情感,我们要的是语文的灵魂,直抵人心的动心。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要搞好课外指导,每天的小摘抄,每周的阅读交流课,每月的班级月报,不定期的朗诵会,这些让学生更加喜欢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优秀 篇2

2016年11月2-5日在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举行的江苏省初中体育与健康优秀课评比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参赛选手都是通过区、市、省层层选拔后进入最后的现场实践课总决赛。要想入围,唯有拥有扎实的文字功底、精良的教学素养、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才能过关斩将,从全省优秀教师中脱颖而出。在本次比赛的选拔、现场实践课总决赛准备过程中,笔者对《水平四技巧(滚翻类)之远撑前滚翻》一课进行了精心设计,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材分析

远撑前滚翻是前滚翻的延伸和鱼跃前滚翻的基础,属于过渡教材。远撑前滚翻技术与前滚翻技术相比较有如下三个改变:一是身体姿态的改变。前滚翻是蹲撑,远撑前滚翻是蹲立;手臂由静止撑垫到主动前撑;二是动力的改变。下肢蹬地力量加大,积极将身体重心前移,打破原有身体的平衡状态;三是从技术结构上,远撑前滚翻较“蹲撑”前滚翻,在空间上有“位移”的本体感觉,导致学生有胆怯的心理。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逐渐改变“运动条件”,循序渐进诱导学生学会远撑前滚翻。

根据教材技术特点及结构特征,本节课的重点是:远撑、蹬地用力;难点是:屈肘、低头团身的衔接。

二、教学流程及教学各环节的设计理念

教学环节1:队列队形练习

队列队形行进中良好的身体姿态、规范的动作演练能归正学生在后续教学中严肃认真的学练态度,这样既能提高练习效果又能规避因不规范的练习造成的运动损伤。

设计理念:队列队形常以乏味示人,笔者在设计时为了增强队列队形可看性和技术含量,设计了与课堂主场地相适应的横队右转弯走,与主场地衔接,同时起到了分组的作用。

教学环节2:巧妙设计热身活动

经过队列队形练习后,学生们一人一垫,让安安静静在场地等待的垫子“推”动起来。推垫子必须是“手撑脚蹬”才能向前推动。这一游戏自然地将本堂课中的主要身体姿态“远撑、蹬地用力”植入其中,让学生初步建立肌体感。同时,滚翻类技巧中,低头团身是跟随始终的身体姿态,所以在热身操环节,笔者将低头团身、撑地蹬地等动作设计成一套热身操,为后续教学作铺垫。

设计理念:体育课的气氛应该是满堂欢快、形散神聚的。笔者在队列队形的练习后,还体育课堂以“真面目”——动。难道垫子在学生身边,仅仅是用来作为前滚翻道具吗?垫子不可动,只能在原地,就为了体操课堂的“器材规整”吗?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思考,并根据初中学生最喜欢动感的心理认为,只要规范了练习要求,他们一定能做好。于是在热身部分,笔者大胆设计了游戏“推推乐”,在音乐陪伴下学生们欢快地将垫子推动起来,沿着场地轨迹前行如行云流水,满场欢乐。其中也有笔者的担忧:垫子推起来了,怎么能回到预设的练习场地?于是,就设计了换个方向推回来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预设各种可能的情况,解决这些“可能”的发生,课堂便不会出现“放出去收不回的尴尬”。

教学环节3:围绕教材重难点开展教学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能够根据教材特点抓住重点,根据技术特性和学生情况突破难点的方法,便是好方法。本节课设计以逐渐改变“运动条件”,引导学生从身体姿态上、动力逐渐改变下开展教学。分别在远度1下引导改变身体姿态:蹲立、远撑,同时加大下肢蹬地力度,轻松远撑过远度1,顺利完成前滚翻;在远度2时,蹲立远撑的身体姿态又无法完成滚翻动作了,那改变“远撑”为“摆撑”,提高“撑”的远度。

此时,经过诱导性学练后,随着远度的不断增大,远撑前滚翻的难点“显山露水”:在摆撑幅度加大和下肢蹬地动力加大的情况下,学生在摆撑撑垫的同时,“屈肘低头团身滚动”的衔接出现困难,于是在教学中设计了“推小车”滚翻的辅助练习环节。本节课中的“推小车”只“推”不“前行”,学生“屈肘低头”滚动向前,在同伴助力下,让学生们真切感受远撑时身体在空中的瞬间动作体验。

设计理念:在设计这一环节时,笔者曾经顾虑:这是两个人的合作练习,关键技术是“帮助者”能否稳稳地将“练习者”的双腿抬起。学生都有俯卧撑的技能基础,只要在练习中告知“帮助者”双脚前后站立不移动便能开展练习,于是大胆地将这一环节设计融入课堂。事实证明,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可行的、有效的。从侧面说明,只要设计的手段是符合学生生理特点和技能要求的、方法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必定认真对待。

教学环节4:均衡身体运动负荷,设计补偿性运动内容

本节课主教材是远撑前滚翻,运动强度适中,那么,在副教材中,应该让学生动起来,跑起来,运动强度大起来。于是就利用垫子作为障碍,设计了“过障碍”练习。

设计理念:“运动技能”教学应该是“运动促进健康”的教学。一堂让学生受益的体育课,学生不但能学会技术,同时体能应该得到有效增进。在“过障碍”活动中,以相同时间内过障碍的多少来决定胜负,激发初中生的好胜心,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取更多的次数,这样运动强度就加大了。

三、特色亮点

从教育学角度看体育课,一堂有可看性的体育课应该是教学各部分环环相扣、承上启下,技术结构相辅相成;教学方法有新意、有质感、耐人寻味的。本堂课在设计中,凸显以下细节与亮点:

1.场地布置美而简,组织调动简而精。从队列队形后的八路纵队走向练习场地,到练习中的集合和分组,场地布置美、队伍调动简,充分将课堂时间用于教与学。

2.教学语言精而准。体育课堂教学对体育教师语言的要求是精讲多练、言简意赅,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活动中去。本节课中,教师的专业术语力求准而易懂、语言表达力求精而掌握好时机;口令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特有的“语言”力求适时而干脆、清晰。

3.课堂演绎有主线,课程价值多元化:育知、育德为育人。体育课程承载的价值不是单一的,本节课结合体操技术,精心设计教学语言,逐渐引入,层层推进“育德于技能、寓技能于生活”的课程理念。以“生活中你们有被绊倒的经历吗?”为导入语;“生活中困难时时处处有,你们要靠自己努力前行,你行的”为形式,激发学习热情;用“前行方向靠自己掌控,努力程度由你决定,你试了吗?”鼓励学生学习;“同伴困难之时,别忘了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帮助要可靠”激励学生“你们安全了、你们的家庭就幸福了,老师就放心了”等形式升华主题。

4.学练分层,关注个体。本课学练形式有个人练习,基本技术、小组协作练习,互学互助、异质分层,男女生在不同“运动条件”下完成不同的“运动课题”等不同的练习形式,实现人人都有“跳一跳”就能达成的学习目标,尊重个体差异,有效促进个性化发展。

四、改进与提高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过程,在课堂生成中有很多可变的因素,导致课堂教学落实中的某些环节有待商榷、改进、提高:

1.课堂中的集合次数稍多了些。本次比赛,按大会安排,在课间将穿插专家点评,所以所有项目均在操场上举行,以利于来自全省的观摩教师能相对集中一起看课、评课、探讨。本节体操课在足球场开展教学,操场区域大,在教学中唯恐学生听不清,所以在教学环节推进中,集合的次数比预设的多,说明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需要提升。

2.整堂课的场地安排是圆形,在课堂教学中讲解与示范的面需考虑周全。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3

通过两年多的课改教学实践,我总结出点拨教学的三个方面。

一、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适时点拨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实施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优秀教学反思 篇4

生物复习课,与新课是有明显区别。中考的趋势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不拘泥于教材,强调以能力和教育价值立意,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本地实际和环境问题,考试涉及的内容比较广,信息量大。因此,上好总复习课,提高复习质量,才能最大的限度地取得复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中,复习课却显得枯燥无味,令教师头痛,也令学生厌烦。究其原因,一是复习内容简单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复习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实,就生物复习课来说,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潜心设计,努力使“重复”变为生动积极的“再现”,同样可以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精神,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所以,我重在让学生自已将知识梳理,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整合度,使学生在复习本章内容时能形成知识体系。经过这样的归纳,使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设计练习时,题型的选择上要侧重于有辩析作用的“选择题”。练习的设计还可以抓住学生常见的一些错误设计练习,这样针对性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生物复习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既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加深理解,系统掌握,全面提高,综合运用,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学生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中温故而知新,就能收到理想的复习效果。

考后反思初中优秀作文 篇5

当我接到考试成绩的时候,我的心情一落千丈,这个分数比我预计的还要差很多。我想:啊O,完蛋了!又要被老爸海K一顿了。当我回到家把成绩报给老爸的`时候,老爸顿时拉下脸来。把我狠狠的训斥了一顿,当时我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心就想,Oh dear,完蛋了。老爸怒气匆匆的拿了把尺子,指着我说:“把手伸出来。”我战战赫赫的把手伸了出来。

“啪、啪、啪、啪。”的几声,我手都快打麻了。我正想哭,但我要忍着,因为熟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不过,这次确实考得不好,语文才81.5,数学才82,英语也才76。所以我就来分析了一下原因,为什么没考好?

语文主要是阅读理解和作文扣得比较多,所以我要多阅读,多做阅读题。作文就要多读书增加好的词句,这样才对作文有很大的帮助。

数学主要是不认真,没静下心来读题。还有些计算也是不认真扣了很多分,还有一题因为粗心所以漏掉了。所以我要认真审题,要静下心来,要细心检查。

英语就是阅读做少了,扣了很多分,还有些单词形态不会,也扣了不少分。说以我要多多练听力,还要增加单词量,这样才能考得好。

初三语文优秀教学反思 篇6

1、情感引发

精心设计导语,为课堂创设浓郁的感情氛围,是引发情感的重要艺术手段。好的导语能够导引和控制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顺向心理定势和和谐的课堂气氛,构成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使学生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能够说是教学成功的基石。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情景交融的佳作,它们或激昂、或深沉、或喜悦、或悲愤,在开讲时,先适当导控一下学生的情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应。例如《沁园春·雪》,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全班赛读,激发学生诵读的用心性,以带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最后教师进行范读,使学生情趣激昂,体验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英雄气概,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学生就因此对我的课感兴趣,喜欢上了语文。

2、兴趣激发

要使学生从本质上深刻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文章的情与理相互联系在一齐。例如在学习《孔乙己》的时候,学生们感到孔乙己既可笑、又可怜,值得同情。这样的认识显然还是停留在课文的表层。于是我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造成孔乙己杯具的根源,认识到封建科学制度和冷漠的旧社会的罪恶。

二、因材施教,灵活采选用教学形式和方法

1、教学形式要出奇夺胜

好奇好胜是初中学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初中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例如在阅读课的设计上,我经常变换花样,采取的形式有讨论型、竞赛型、摘记型、列提纲型、比较型、质疑型等等。读书的方法有淘汰朗读法、学生互相指定朗读法,分主角朗读法、竞赛朗读法、配乐朗读法等等。课堂教学小结有概括式、评仪式、归纳式、理序式、抒情式、承上启下式、检测式。由于经常变换各种方法,学生听课常听常新,从而有效地持续、巩固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2、教学方法要百变多样

教法的变化更主要的就应体此刻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我在安排单元教学方面,一般是这样处理的:讲读课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读、析为辅,准确地传授知识,自读课以学生读练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到达学生巩固新授知识、提高读说潜力的目的;课外自读课,以学生读用为主,教师检查为辅,使学生能正确的迁移新授知识与潜力。

三、作文下水,思路与学生同步好

一些教师教学生写作文,其实自我并不见得会写作文,教师不下水,那是隔靴搔痒,对学生的评批也不能对症下药。

1、坚决不用套话、空话,要明明白白地指出该文的优缺点。

例如学生写“我的老师”之类的文章,运用了典型事例表现了一个老师的尽责、有爱心、渊博等优秀品质,我们评他写得好,就不必说“中心突出、选材恰当”等套话,我们应在文中每一个事例旁注明该事反映了老师的什么品质,并在文末写下这样的总评:“文中的老师很使我感动,我期望也能像他一样。”假如文中有个别事例是剩余的,甚至是有碍中心的表达的,就要把它圈出来,在旁边注明“此处应删(改)”,并写出具体理由。

2、和学生建立起一种作文“会商”的关系

评语要尽量使用商量、谈话的语气。学生认认真真写下一篇文章,是学生的一项劳动成果。我们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也会因此而受感染,反过来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也就不会冷漠地对待我们的“评、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我们的“评、批”采取了商谈的语气,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极大的尊重,必然会从心理上十分自觉地理解老师的指导。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评、批”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3、评语的形式拒绝程式化

要做到个别辅导与全面提高相结合。“评、批”不必须在作文簿上写,也能够在课堂上讲;不必须只有老师评,也能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不必须只有老师评学生的习作,也能够让同学评老师写的同题的文章。总之,不管哪一种形式,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用心性和写作水平,我们都能够去尝试采用。

4、评语的导向重在指导和鼓励,拒绝批评式说教

初中绘画教学反思 篇7

1、写实性绘画专业性太强, 难度大, 教学课时太少, 不适合初中学生的绘画学习

写实性绘画一般要求画准物象的正确比例、结构、透视、明暗、空间和色彩, 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一般的学生要学好写实性绘画的技能技巧, 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练习。笔者曾作过一个调查, 统计了一名学生要学好写实性绘画技法所需花费的时间。一般情况下, 能考进美术院校的学生都已经学了800~1000课时左右, 这可以说明, 如果没有长时间大量的绘画练习作保证, 是很难学好写实性绘画的技能技巧。

2、初中美术绘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初步的审美能力和美术表达能力、观察想象和创造的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形成, 它是一种普及性的公民美术文化的教育, 而不是培养少数画家的教育

写实性绘画的教学只适合培养有美术特长的学生, 不适合用来训练全体学生, 用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方法来培养非美术特长的学生, 显然是不恰当的。

在写实性绘画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学生的作业在造型结构、明暗、透视等方面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只有6%左右, 而且这6%的学生大多数都在校外业余学校补习美术。另外94%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 他们常常自称“我画不好, 我没有美术天赋”, 在纸上乱画一气来应付教师安排的写实性绘画作业。因此, 写实性绘画的教学与我国目前推行的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的课改精神不一致。从前面统计的数字来看, 它是一种针对少数美术尖子学生的教学, 大多数学生都学不好写实性绘画技能, 所以这种技能不适合初中学生的学习。

3、写实性绘画基本上是一种基于“再现”视觉真实的手法, 往往要求画准比例结构、明暗透视和色彩, 强调的是视觉的真实性

因此, 学生在写实性绘画追求真实、准确的学习过程中, 很容易失去自我的个性、创造性和想象能力。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性和个性。初中学生自我个性正处在萌芽状态中, 需要教师去合理引导培育, 并用各种教学手段去促进其生长、发育和形成, 而不是用写实性画法的要求来挫伤学生的绘画兴趣和个性。

4、写实性绘画的教学还会在追求“再现真实”过程中, 给人一种错误的印象, 仿佛画得像不像、准确与否才是评价艺术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 误导学生的审美评价标准

因为教师评价作业时往往会以比例正确与否、明暗关系是否正确等来评价学生作业。这样, 久而久之, 就会在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误导, 仿佛只有画得像的画才是美的。当然也不能说画得不像就美, 只是说画的像不像不是评画的唯一标准。但是, 现在有些初中学生和成人在欣赏美术作品时, 往往就不自觉地是以像不像作为评画标准。这种现象的出现, 可能就是由于太多地受到以写实绘画真实性为美的观念的误导和影响所产生的后果。

5、写实性绘画教学与美术其他科目, 如设计、雕塑、摄影和欣赏教学未能形成一个互相促进的整体

绘画课程应是一门与设计、工艺美术、雕塑和欣赏等其他美术科目紧密相连的基础课。绘画学习对其他美术科目的学习应该起到促进作用而不是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绘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方法既要有绘画课的特点, 又要在造形、观念、创意精神、情感表现等方面与其他美术科目有机结合起来, 使它们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形成系统的美术教学整体, 从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

但是, 在初中美术课采用写实性的绘画教学方法, 其结果是绘画的写实性与设计、工艺美术和美术欣赏等课程的内容和方法完全割裂开来。因为在工艺美术和设计等课程中, 往往不是以画得像为目的, 而是要求学生对自然物象进行高度概括、夸张、变形, 要求有新颖性和独创性;同样在绘画艺术欣赏中, 除了写实的绘画欣赏, 还有写意画、超现实和抽象画等不同风格流派的绘画风格的欣赏。所以, 如果只注重写实性的绘画教学, 对学生今后设计、工艺美术技能的学习与写意画、表现和抽象等绘画欣赏课的学习没有多少帮助。

6、目前, 多媒体信息图像技术的发展和电脑喷绘技术的应用, 应该已经基本上代替了手工绘画的工作。使得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学会的写实性绘画的技巧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但并不是说写实性绘画已经没有审美价值)

现在无论是制作小幅设计样稿, 还是绘制巨大的户外广告, 都可以用电脑绘画来完成。因此, 在初中美术课有限的课时中, 教授写实性绘画技巧, 显然是与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悖的, 与信息世界向我们美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不相称。电脑图像技术的发展给初中美术绘画教学带来不同以往的绘画教学新概念, 必将引起绘画教学内容的巨大改变, 因此初中美术课的绘画教学, 应该把写实图片的制作任务让给电脑来完成, 不要再学习电脑能轻易完成的绘画教学内容, 而应该教那些电脑无法完成的绘画知识和技能。

传统写实性绘画作为一种表现手法, 是一种很好的雅俗共赏的艺术表现手段, 但把它作为初中美术绘画教学的主要技能来学习是不合适的。那么, 当前绘画教学该如何进行改革和调整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尝试和实践, 提出来供大家一起研讨。

1、加强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改变传统的以“像不像”作为评价美术作品的标准的观念

“要让学生知道艺术品并不是自然的产品, 它是人类精神思想和感情的产物。”通过学习和了解各种绘画风格和流派的发展历史, 使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的重要技法、风格、流派和思想观念, 领悟美术作品的造型语言并了解它是宽泛的, 有个性的, 不同的画家有不同的风格, 有写实的, 也有写意的, 更有抽象的, 数不胜数。要培养学生欣赏不同风格和表现技能的美术作品的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改变学生偏爱传统写实性绘画的固有观念, 建立起多元化的绘画欣赏评价标准, 广泛接纳不同观念和风格流派的绘画作品, 包括欣赏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和抽象绘画等艺术。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提高了, 学生在作画过程中, 才能不受传统写实观念的束缚, 才能同样很自信地审视、评价和欣赏自己不那么写实的美术作品, 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创意和个性, 才能对自己的绘画学习有自信心。

2、加强美术造型语言的学习, 培养学生对绘画形式美的理解能力

“美术语言由线条形状、颜色、纹理、图案和形式构成。它们像词汇一样共同工作, 创造形象的‘句子’。”当然美术语言还包括明暗、空间和线条等要素。“在欣赏美术作品时, 你所看到的是所有美术语言基本因素的组合。”美术语言是按照一定的美术形式构成原则 (语法) 进行组合的, 如:统一、变化、对称、均衡等原则, 还有各种构图的方法, 美术语言和语法共同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具有美感的画面, 美术语言和语法是美术最基本的知识技能造型方法, 是学生终身受用的美术知识。因此, 强调美术语言的学习, 是学习美术最核心的知识, 能促进学生对绘画艺术形式美的重视, 提高学生对美术语言的表现能力和欣赏能力, 为设计、工艺美术和美术欣赏等其他科目的学习打好基础。

3、拓宽绘画材料的综合运用意识, 培养学生在绘画材料上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中学进行综合材料的绘画练习能增强学生对美术语言的肌理质感的理解和感受, 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例如用报纸、花布、颜料、金属等材料拼贴结合颜料涂色画出来的画, 与一张单纯用颜色画出来的画相比较, 前者所表达出的内涵、意义显然要比后者更丰富、更强烈、更明确。综合绘画材料的运用能培养学生在绘画材料选择上的创新能力和对材料的敏感性, 体现材料的情趣和美感。材料的运用能使学生更关心绘画材料的美感和表现力;关心自己所用绘画材料是否是表达自己思想的最佳选择;而不去关心自己的作品画得像不像, 学生的学习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学生作业的质量却会更高, 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4、利用现代图像复制技术, 应用电脑进行绘画创作练习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171-01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经常对自身教育行为进行反思,教中学,学中教,是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反思型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一、经验反思

我们可以反思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效果记录下来,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将记录下来的笔记整理分类,好的可在下次教学的时候进行运用,存在不足之处的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时,父亲蹒跚地爬过月台给“我”买桔子,“我”却感动的流泪。如果没有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交待清楚,学生是很难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件小事作者却写的如此感人。反思成功之处:语文课堂点拨就要力求点拨出语文味道来,把学生引向语文深入审美阅读的轨道,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语文味道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二、及时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我们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记忆会随时间的推移慢慢退减,及时复习回顾课堂教学,反馈知识点。我们要收集各种教学“病历”,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我在进行这一个教学环节的时候,自己讲得多,引导得多,确实把教学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体现了我的“主导”地位,但是却没有放开手脚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而是根据我的思路来整理,由我来总结。课后冷静反思,觉得这一部分内容,如果让学生细读,是完全能够自己概括出来的,让学生自主完成比老师的强硬灌输要好得多。写学生的新见解新思路:指及时记下学生独到的思路和见解;或者记下学生有价值的疑问及产生问题的根源。

三、见解反思

老师和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有独到的思路和见解,学生对老师所有价值的疑问及产生问题。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过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师生心灵的共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在课文《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们讨论最喜欢哪一个人物,并说明理由。学生大多是喜欢文中的小孩:在大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敢说真话的情况下,他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我正准备进行下一个环节,讨论“你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最喜欢的人是两个骗子。”我大吃一惊,按一般人的理解,那两个骗子应该是大家批评的对象。不过,我还是很有耐心的追问:“为什么?你喜欢他们什么呢?”这个学生回答:“我认为骗子只是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以毒攻毒,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他们的目的是好的。”学生们议论纷纷,但我很高兴,借机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课堂效果很好。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不能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优秀教学反思 篇9

优秀教学反思1

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建构主义思想认为学生并不是一张让老师任意泼墨的白纸,他们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相反,每一位学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学习水平,学习基础以及不同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都是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建构的过程。

在一开始的教学中,由于很多学生都学会了音序查字法,使得我原先的教学设计被打乱了。

面对课堂的暂时混乱,我并没有因此乱了方寸,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而不是被束缚在预定的教案中。我急中生智采取了更为积极有趣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与学习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激起了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也使得另一部分还没有掌握的学生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交流中,掌握知识要领,将学生之间的差异转化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优秀教学反思2

今天早上第二节,在四二班,我的组内公开课终于讲完了!这次“痛苦”的讲课经历又是让我有了一次进步的机会。

第一节下课的铃声还没落,我就提起包从办公室冲了出去。来到班里,同学们收作业的、上厕所的乱作一团。于是,带上耳机,整顿纪律,其实孩子们还是挺聪明的,知道今天要讲公开课于是很配合的很快做好了课前准备,趴在桌子上静息等待预备铃的响起。上课了,孩子们一个个坐的端端正正的,精神焕发,看到他们那可爱的小脸,我紧张的感觉立即消失殆尽。终于,上课进行了十几分钟,我要讲的内容也讲完了。孩子们像快乐的鸟儿一样很快的拿出工具,开始了他们的创作。。。。。。

一节课上下来,虽然效果还行。但问题还是一大堆。首先,我感觉我安排的学习内容有点多,重点不突出。在备课的过程中,虽然我也知道内容偏多,应该删除一点,可是,在删的过程中,我又觉得什么都想让学生知道,什么都舍不得删,结果导致了学生上课时刚开始积极性很高,可是到了后来,学生就不愿意说了,他们更愿意的是画。这方面我应该注意。另外,在讲“如何设计标志”时,像周老师说的那样,我可以把这一部分融会在“标志的作用”“标志的分类”里讲,这样既生动又形象,更利于学生接受。

其实,在这节课里。我感觉自己相比之下是有进步的。特别是在课堂纪律方面,在这方面我要特别感谢程老师和周老师的悉心指导。

其实,每一次痛苦的经历都是一次进步的机会,虽然这次的公开课,在准备的过程中有些痛苦,可是,当公开课结束之后,听着别的老师对我的指导,安静的思考着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这样的一节课能够抵得上我们平时10节课的提高。所以,我很珍惜每一次讲公开课的机会!

优秀教学反思3

在教学《平平搭积木》这一课时,我首先出示平平搭积木的投影片,从而命题。齐读课题后问:“看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些学生说:“平平用积木搭什么?”“平平为什么要搭积木?”“平平搭得怎么样?”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让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反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词句不懂。再次,通过范读,分角色读,小组竞赛读来感悟平平好吗?为什么?你想对平平说什么?

教学过程中,我多次运用了朗读。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手段,朗读是理解、积累、发展语言、激发情感的重要途径。新课程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通过实践,我体会到了朗读在学习语文中的作用。

1、朗读中多次预习和巩固了生字的字音和字形。新教材识字量大,学生年龄小,教学任务重。把生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它比单纯的识记生字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每读一遍课文,无意之中识记了要求教学的生字,多次朗读这些生字就达到了多次复现。

2、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理解了:平平搭了四间房,一间给爷爷和他的书住;一间给奶奶和自己住;一间给爸爸妈妈住;一间给没有房子的人住;他还要搭许多的子,给大家住。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平平那种关心他人的品质。

3、在朗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学生感悟出了平平是个心中有他人的好孩子。在情境图的帮助下,在分角色朗读中学生又感悟除了奶奶的话要用亲切、疑问的语气来读。

优秀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想重点体现如下两点学科理念:

第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中提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根据这一理念,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我着重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口语交际能力。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很多关于海豚的资料。往日的课堂,我们常常是让同学把资料读一读就可以了,为了让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把介绍资料和口语交际结合起来,让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介绍海豚

知识,最重要的是用上学过的表达方法。我发现学生基本都能说下来,但有些写同学说得过于死板,象是背课文。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如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去说。

另外,口语交际的培养我希望同“新课标”提出的“评价建议”结合起来。课上,我请同学们认真听,有目的的去听同学的说,在每个同学介绍完资料后,由大家找出他在发言中所运用到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说话,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这一环节学生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任务,正确的指出自己听到的表达方法,做到边听边思维。

第二,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一环节我主要想通过介绍海豚救人的故事来体现。我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进行,通过读书填表来完成。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学习并作介绍。每个同学都开动脑筋,想把故事介绍得更好。

在本节课上,我认为导入时展示的海豚图片还是比较吸引学生的。图片中的海豚有的唯美,有的可爱,有的写实,有的卡通,学生很喜欢看,下课以后还有很多人想再看看那些图片,甚至有些不喜欢海豚的同学也开始觉得海豚很有意思了,我想这确实和那些美丽的图片有关系。

优秀教学反思5

我有八年没上语文课了,今天上的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7课《孔子拜师》,上课前,我先让学生读五单元学习目标,想想看,五单元是让我们学习什么内容,从而引出课题,“孔子”,这时我就问学生我们要学习的是孔子的什么事情,孔子拜师的事情。在这里呢,我就做错了一点,就是板书完课题后,应该马上让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而不该马上去了解孔子的生平。

在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后,我马上就让学生去读生字、词语,这里呢我应该马上让学生自读课文,先解决学生提出了疑问,应该对学生的质疑即时解决。

进入课文学习时,我安排的是从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入手,在读了最后一段后,我们知道了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和敬重他们的高尚品行,那么为什么要敬重他们那种高尚品行呢?就从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自学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解答这个问题的重点词句,来体会他们的高尚品行,初步体会作者写作文章时的感情。在这里,读课文最后一段,并提出疑问的任务本来应该由学生自己进行,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教师在这里本来只该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身份,但是在这里,这个工作我却自己做了,所以学生就机械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学习课文,而没有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要求。

优秀教学反思6

传统的数学课的教法,往往是老师讲例题、分析过程、讲完后让学生练习巩固,往复循环,按部就班形成了一个“套路”。学生的练习无非是例题的再版,这样成了知识点的供给,使数学学习乏味无趣,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第一方面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学之家用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初中和生活实际的需要是推动激发人的求知欲望的第一原动力,新教材数学知识的学习力求人生活实例出发,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因此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例如平行线了引入从你喜欢滑雪运动吗?

开始引入到滑雪运动关键的是要保持两只雪橇板的平行,还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城市学生乘自动手扶电梯经验,体育课上玩双杠的引入课题平行线,以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第二方面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感,不被一堆表面信息迷惑。例如:一根钢管,截成甲30cm和乙(50cm)两种用材,如果甲乙两种用材的根数之比1:2,则不锈钢管刚好用完(不计截割损失);如果甲种材料再多截3根,那么乙种材料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的根数一样多,而且不锈钢管有剩余,那么不锈钢管的长度为多少,按后一种截法,并假设没有一段损失5cm,求最后剩余段的长度?在这个问题中由于是实例信息是多而杂,如何分析获取自己所需的东西成为问题的关键,要透过现象抓到本质的东西,如果甲种再多截3根,那么乙种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相等,故只要先求出每种用材,第一截法几根就可,这种题目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第三方面要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对知识也这样,以前往往注重强调知识的讲解,知识的落实巩固,住忽视了知识的获得地过程,不只向学生提供的是一个被成人社会所以所认同的、客观的数学知识,传递一些以成定论的成熟的数学,学生从事数学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模仿,或把知识复印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故在新知识传播时用这种方法更有效,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地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受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只有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对课本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的栏目,不能只留于表面,、留于形式,要做好、

优秀教学反思7

“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内容较少,而且比较简单,课本上也没有例题出现,因此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一改以往的教学方法,采取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新内容时,先出示题让学生试做(不提“简便计算”的要求),试做后再提问,你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学生通过试做题:5.72+3.44+4.28时,大部分的学生由与“整数加法简便计算方法”相类似,想到了采用“简便方法”:(5.72+4.28)+3.44,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按原计算顺序依次计算。有学生提出问题: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对于整数而言的,你们怎么知道对于小数加法也适用呢?一石激直千层浪,学生展开了争论。严灏同学说:我有办法,和学习整数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时一样,两种不同的方法所得结果一样,就说明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同样适合于小数加法,我们可以再试几题不就知道了吗?在他的提议下,学生们主动要求再做几个习题,经过练习证明了想法。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总之,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放开手脚,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插上理想的翅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展示, 学生完全有能力概括出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的各种类型,那么就让学生自己来解决,而我们教师只需在旁边给以学生适当的帮助,创造出一个更加宽松,更加民主的教学空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优秀教学反思8

本课的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难点。理论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稍有困难。所以在备课时引导学生从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着手。

我们从解放前与现代农民生活做对比进行导入,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今儿分析出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指导学生对较为简单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利用独学这一方法培养归纳的能力。

通过组内分析土地改革所带来的成果。利用有关土地改革前后的图片、影片等加深对土地改革的理解。由学生得出结论,新中国成立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图的主任,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工业化的建设提供了条件。

本课不足之处是没有知道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使学生感受到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多添加些生动的画面以供学生理解之用。

优秀教学反思9

1、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听歌。然后思考1979年、老人、南海分别指什么。由此导入第一框题的学习,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设置一系列的小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春雷,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2、及时感悟历史,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在讲第二框题《在希望的田野上》时,先听音乐,感受其优美的旋律,自由想象。再结合初一语文课本的文章《柳叶儿》,让学生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种变化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这首歌最能反映当时农民的心情。我顺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你能想象一下农民的生活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吗?你有何感想?学生答完后我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认识:当时农民的命运其实就是我们父辈命运的缩影,也是我们民族命运的缩影,经历了黑暗,迎来了光明。

3、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物,但它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体现这一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甚至与其自身确实联系紧密,能够解决他们的疑惑,他们自然会觉得历史有趣又有用,进而喜欢历史,学好历史。我在讲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你当一名记者,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你设计提纲向全班同学调查。

优秀教学反思10

今天教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清晰,先由旧知入手,用求比值或化简比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接着出示两个按一定比例缩小前后的两个三角形,并分别标有底和高的长度,让学生根据数据写出比例来,并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比例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再接着举例验证规律的成立,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应用性质。在教学中不仅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同一问题,从而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未曾想学生的想法与老师预设的就是不一样,在本课练习时遭遇了他们的“有力阻击”,他们另辟蹊径去思考,而且在那种题型的背景下初听起来似乎有些许道理,实属我所未料。题目是这样的:

哪一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4、18和12 (2)4、5、6和8

第一位学生(金雁蓉)的回答是这样的:因为这四个数都是偶数,所以它们能组成比例。

第二位学生(毛逸宁)的回答是这样的:因为四个数中有一个是奇数,所以它们不能组成比例。

我的点评:四个数必须都是偶数才能组成比例吗?四个数中如果有一个是奇数就不能组成比例吗?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们同意他俩的观点吗?(暂时的沉默)

两位学生都是本班的聪明学生,却都局限在数的外在形式上,看它们是否为2的倍数,从奇数、偶数来思考这个问题,而没有从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看来学生的第一直觉与老师的预想(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不一致。而且经他们两个一说,还把部分学生的思维给牵向他们的思路去了。

此刻,是选择老师直接点拨(请大家先把最大的数乘以最小的数,再把中间两数相乘,看积是否相等,然后再作出判断。)还是继续等待学生有正确的发现?我选择了等待。果然,一会儿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根据刚才学习的内容,我想到了把四个数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相乘,中间两个数相乘,如果乘积相等,就能组成比例。我是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思考判断的。第(1)题6、4、18和12,把18×4=72,12×6=72,所以18×4=12×6,写出比例是18:6=12:4;第(2)题4、5、6和8,把4×8=32,5×6=30,所以4×8≠5×6,不能组成比例。”看来她理解很透彻,已经能学以致用了。

“很聪明,思路清晰,方法正确,讲的非常好,能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依据充分!”

“我刚才也是这样想的!”部分学生附和。

“我认为我说的还是对的!”毛逸宁坚持己见。

“在这个题目中,你的判断刚巧符合正确结论,但推及其它题目呢?似乎行不通吧?”我提请他自我反思。

他依然有一脸不服气,在思考怎么有力反驳我。我当时为了教学进度没有停留作继续解释。

课后想想,我的做法有些不妥,一来其他学生也许会以为毛逸宁的方法也行得通呢,二来也会影响毛逸宁同学后面的听课效果,他卡壳在那里就听不下去了呀!这是一次失败的应对!如果当时我能给其一个明确的反例,不就可以消除他的错误观点了吗?比如我可以这样说:如果把6换成32/5或6.4,它们四个数不就可以组成比例了吗?(也许他还会反驳现在有了小数或分数了,而不是原来的整数了!)我还可以这样说:如果把5换成另一个奇数3,总符合你的三个偶数和一个奇数了吧,它们不照样可以组成比例?如果当时我能这样处理,课堂教学会更精彩,学生理解会更深刻,只是当时的处理不细腻、也不智慧!留下了遗憾。

我们常说应对生成要灵动,可关键时刻还是拿捏不住,在应对时有些措手不及,免不了做些无效劳动,日后有必要更为深入地了解学情,真正沉下去,做好充分的预设再进入课堂才是教学之上策。反思本节课,以后还需对学生的状况做好充分的预设及准备,使自身能及时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状况,生成更多精彩的课堂。

优秀教学反思11

设计意图:

本节课内容浅近,跟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本课难理解的句子较少,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育学生在公共场所要守秩序,讲文明礼貌。从学习生字词入手,再到学习课文,从而达到本节课目标。

整体思路:

为易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环节一(引一引):即导入

环节二(学一学):即新授、以理解课文为主,通过朗读、观察、讨论、体会等多种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

环节三(练一练):边学边练边巩固,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环节四(说一说):让学生说出今后小光在公共场所会怎样做?学完你有什么想法?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共14人,9女,5男。

A类:黄姗姗、钟胜、黄宇妃、钟小慧

B类:黄玉艳、邱三妹、谢婉锈、王小民、符海红

C类:吴雨穗、吴裕、王明姗、苏子霞

教学内容分析:

《看企鹅》一文,是通过小光去动物园看企鹅的事,开始他不遵守公共秩序,后来感到自己这样做不对。教育大家在公共场所要自觉遵守秩序,讲文明礼貌。

本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密切,文中的小主人公和学生年纪相仿,心理特点也和学生相近,因此教学中抓住文中的几个颇有趣味的对比,运用直关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一)小光与大家的对比。

(二)想象与事实的对比。

(三)小光与企鹅的对比。

(四)今日的小光与今后的小光的对比。

抓住了这几个对比,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化解了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看企鹅的人很多,大家是怎样做的,小光是怎样做的?然后让大家讨论:小光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2、企鹅要吃食了,小光是怎样想的?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可事实是怎样的?

3、小光正看得起劲时,为什么突然脸红了,此时他会想些什么?

4、以后小光在公共场所会怎样做?你是怎样知道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能正确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在公共场所要遵守秩序、讲文明礼貌。

重点: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策略:为易于学生达到以上教学目标,通过朗读、观察、讨论、体会等多种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在具体的理解课文中辅以相应的课件。

媒体、教具:

词卡、课件

板书设计:

(一)小光与大家的对比

(二)想象与事实的对比

(三)小光与企鹅的对比

(四)今日的小光与今后的小光的对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解题:《看企鹅》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顺序(板书)。

小光与大家的对比

想象与事实的对比

小光与企鹅的对比

今日小光与今后小光的对比

(3)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观察、讨论、体会、回答问题,理清课文的先后顺序,并写出段落大意。

(4)总结全文进行思想教育

(5)巩固练习

(6)作业

(7)结束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1)成功之处:教学内容分配合理,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教学策略、课件播放有顺序、画面生动、易于学生观察、理解课文,教学过程紧凑。

(2)不足之处:忽略分层设计,以后要做得细致一些,教学目标分层设计。

教堂教学:

教学方法多样,重难点把握比较准确。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积极回答问题。老师的教学主要以引导为主。

教学效果:A类掌握比较好,B类掌握一般。C类学生不是很理解。

今后改进的地方:目标分层、练习分层、还要有康复设计。

知识的理解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区别掌握,难易不一样,将康复目标和学习目标结合起来。

再教设计:

1、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把设计意图写出来。

2、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内容也要有所不同。

3、练习分层完成。

优秀教学反思12

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学生通过阅读能了解一些动物出汗的科学常识。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语言生动有趣,画面形象可爱,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一、让学生从读中学知识。

1、全文贯穿读—思—议—读的教学模式。

在本文教学设计中,我以一个问题为切入点,让孩子们读课文3—10自然段,思考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孩子们读了后再讨论,同位之间互相说,达到了议的效果。在全班反馈时,孩子回答到我读了第4自然段知道了小马的汗在身上,孩子的答案自然地把我们引入了这一段的学习,通过读这一段我们不仅知道了小马的汗在身上,还知道了小花猫舔舔全身并没有找到汗。再次以“你读了3—10自然段还知道了什么?”这个切入点进入下面的学习。有一个孩子回答:“我知道了小狗的汗在舌头上。”从这个自然段引导学生看图,图中小狗在干什么?——吐着舌头乘凉。在此我正好引导学生思考:你看到过小狗吐舌头吗?学习本课之前,你认为小狗吐舌头是在干什么?有的孩子说想吃肉骨头,口水都流出来了。有的孩子说是累了在喘气……这个思考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从这里就让孩子们理解了小狗的汗在舌头上。理解之后再读这一自然段,加深理解达到了本课学习的目的。本课的教学就是从读—思—议—读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学目的,让孩子们会读书,并读会书。

2、形式多样的读。

本课语句十分平实,浅显易懂,没有多少可以深挖内涵的词句,因此教学中我便以“读”为主,从读中获得快乐,获得知识。本文中小猫问了四种动物汗在哪里?前三种小动物的回答十分简单,老牛回答:汗嘛,在鼻子上。小马回答:汗嘛,在身上。小狗回答:汗嘛,在舌头上。这三句话,简单而没有什么可读的。如果只是一味地指名让这个读,那个读会显得十分单调无趣。因而我想出让孩子们模仿小动物的声音来读,读出趣味来。如老牛的声音应该低沉、缓慢的,而小狗的声音则是活泼,可爱,嗓音清脆的。这样处理之后,果然孩子们在读中体会到了快乐,并体现了语文味。在全文中我频繁地出现读文读句。如在学生回答知道了什么,是从哪里知道的时候会读出课文相关段落,在相关段落的思考与理解时又会让学生读出关键句子,如小狗正吐着舌头乘凉,这句话在思考之后读得更好。学完全文后我还设计了一个师生合作读,回顾全文内容并把读书活动推向高潮。本文的核心——小花猫的汗在哪里这一问题就是这样在读中理解的。

二、词句教学的重要性

本文十分简单,没有多少可深挖的词句。本文的核心问题:小花猫的汗在哪里?在读过课文后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但不能因为这样我们就忽视了本课词句教学,否则本课将与一节科学课没什么区别,针对这一点,我反复读了本课的每一句话,发现还是有不少词句需要落实的。

首先在教学过程的复习中,落实基础知识教学,复习从字到词,由词到句。本文中有一句话“小狗正吐着舌头乘凉。”这句话不到十个字,看上去很短,可句子中却有2个二类字,2个一类字,读起来并不顺口,因而复习回顾时我让孩子们读了这个句子并做到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然后在教学中我推敲本文的每个词,每句话,发现有些词语还是值得一提的。如第4自然段中,小马在凉快地打滚呢!对于凉快一词,我是让孩子们想一想小马会在哪些凉快的位置打滚呢?如:草地上,大树下,小河边…….这样一来,凉快一词也理解透彻了,再读这句话,孩子们就自然能体会其意,尤其是我以最后两个自然段为重点,落实了语言文字的教学。第9自然段中,小猪把自己的脚掌翻开,又把小花猫的脚掌翻开。这段话中脚掌一词并不是所有孩子们能理解的。因此我问了孩子们平时我们还可以把脚掌称为什么?有的孩子说脚心,有的孩子说脚板,然后我又指名到黑板上的图中指出小花猫的脚掌,这样一来,这个词在每个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知道了小花猫的汗究竟藏在了哪里。最后一段“哈!他俩都笑了。原来,我们的汗在这里。”这一句话中有三个指代词,两个指代人,一个指代位置。如果只是读一读,孩子们脑海中只会形成一个抽象而又模糊的概念。因此我抓住这三个指代词,他俩指谁?我们指谁?这样一问孩子们就更加明确了,“他俩”和“我们”都指的是小猪和小花猫,而“这里”又是指哪里呢?原来指脚掌。三个指代词弄明白后,本文的核心问题也自然解决了。

最后是句的落实。本文有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但对一年级孩子来说概念是抽象的,我们只能在教学中引导孩子读出不同的预期,让孩子们领悟不同句子的作用,如:小花猫舔舔全身,没汗!这个感叹句我就先让孩子们体会小花猫的情感,小花猫没有找到汗心情是怎样的呢?孩子们会说:失望、不高兴、难过等。体会之后再让孩子们读这一句话,他们就能读出其中的语气了。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要让学生喜学乐学,就得千方百计地让他们入境体验。兴趣是引导学生的原动力,它能使学生保持持久的、高昂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课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1、复习时间是单调的,但我以小汗滴的卡片展示出来,在视觉上让孩子们耳目一新,并吸引了他们,激发了他们读的兴趣。

2、板书针对一年级孩子的特点,用可爱的动物图片,没有文字的板书,图片清楚而有吸引力,直观而明确地反映了本课重点。

3、在本课内容初步完成后,我设计了一个贴汗游戏,准备了十个小汗滴,让孩子们给汗滴找主人,贴到黑板上小动物们正确的位置上。孩子们兴趣极高并且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把书中内容正确地展示在了黑板上。这个游戏不仅是对本课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为这个活动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效果十分好。

在本节课中我也存在不足之处。课文第8自然段是一个反问问,教学中我注重了反问句的理解,用两个句子进行对比:①你不是狗,汗会在舌头上。②你又不是狗,汗不会在舌头上。在对比中,孩子们理解了反问句所表达的意思。但我却忽视了“小猪笑了”这句话,在此小猪笑着说这句话,他是知道小花猪的汗在脚掌上的,因为接下去他便翻开了小花猪的脚掌,为他找到了汗。这一段与下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本文教学中,我忽视了这一联系,因此孩子们对小猪的笑并不十分理解。

优秀教学反思13

《秋天的图画》描绘了秋天的美景,赞美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本课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秋天的田野,感受真实的大自然中秋天的景色,学生获得了真实的体验,形成真实的情感,再出示图,使枯燥的语句更加形象,学生乐学、爱学。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读的情境,重视朗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展开合理想象,感受阅读乐趣。

二、注重识字写字教学

我还注重了识字写字教学,采用了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自主识字写字意识。在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认生字、找生字,读生字,进行多种游戏巩固生字。并不失时机地进行鼓励,帮助学生培养课外自主识字意识,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我真切地感到:在课堂教学中,要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运用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使教学形式由单一转变为多样,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由封闭转向生成和开放,并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多样化,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给学生激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

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如对于课文的朗读,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朗读效果好,但也有个别学生参与性不高,朗读没有感情,今后要多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今后的教学还应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

优秀教学反思14

为了让学生学的扎实,每节课我都设计三五道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但是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做,仅仅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和学生一起做一做,感觉效果一般,所以每学完一单元后我把每节课后的练习题剪切到一块,打印出来让学生再做一遍,让学生加深印象。本周四的晚自习,我让学生用十分钟的时间把第一单元的练习题重新做了一遍,通过批阅我了解到成绩好的学生掌握的还不错,但有一部分学生做得很差。为了让做错的学生掌握,我又快速的把答案讲述了一遍,但为了省事,我仅仅把答案说了说,没写到黑板上,结果我再抽查个别学生的题时,发现有部分学生没把错题改正过来,甚至有些学生改错了,我非常的气愤,把这部分学生狠狠地训了一顿。训完后我又意识到其实我自己也是懒惰了,如果我把答案写到黑板上,学生是不是就都会改正确了呢?以前老说学生学不好英语的原因是懒惰,看来老师懒惰了,学生也是学不好的。

优秀教学反思15

教材中的主题图是以学生喜爱的童话形式出现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教材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我利用课件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一引导学生集中讨论“一共有几只小鸟”这一问题。根据问题列算式,有的是列加法的算式,有的是列乘法的算式,都应给予肯定,但要引导学生明白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列乘法更简单一些!接着重要的环节便是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例如3*6既可以表示3个6 又可以表示6个3 ,但是在具体的情景问题里就只能表示一个意思了.让学生通过画圆圈来理解几个几。

上一篇: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下一篇:给大学新生的开学祝福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