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讨(精选15篇)
灵台二中
王瑞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早已成为教育行家所共识,不同的“法”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在特定的教学背景下,优化的教法或教学模式会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而僵化的、教条式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让教学过程失去“活力”,导致事倍功半。所以,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要完成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服务于新时期的初中地理教学,必然要以全新的教学方法及理念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对地理教师来说,改变教学策略,积极探讨高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是达到有效教学标准的关键。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近期所参加的“国培计划”地理课程培训,浅谈几点教学方法及体会:
一、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标,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适应初中地理教学
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地理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所以地理教学必须以发散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独立汲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作为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改变长期以来主要是强调知识传播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地学习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始终走在课标要求的前列,积极的更新自己的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地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更要重视地理品德素质、行为素质的培养。
二、构建高效课堂,做到精心备课,梳理好教学设计,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的需要,落点是教学内容和方法,所以课堂教学设计要做到学情分析和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以及课标要求的统一,充分地钻研课标,在此基础上对于教材知识内容做到去粗取精,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另外,教学设计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还要研究课堂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作业形式、预习复习任务的布置和检查等,教学内容和形式要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和学生认知水平安排,减少无效活动或讨论,提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及时了解合作效果,掌握学生认知进程,调整合作方式,切实提高合作学习效率。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力争做到“堂堂清”。
三、创设情感氛围,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在课堂上,老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动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氛围充满民主、平等与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地理课堂教学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彼此尊重,相互包容,让微笑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基本面部表情。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积极地引导学生,分解知识层面,促进学生对于疑难知识的认识、了解和掌握。
四、引导学生认识地图,尤其是对于学生识图方法的指导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让学生可以独立的从地图中获取信息。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基本的识图程序,明确地图所示的区
域和主题内容,懂得地图中的各种符号、颜色所代表的地理事物,最后能够将书本文字论述的知识落实在图上,做到图文结合。使学生在课堂实践的时候随时会从地图中提取相关的地理知识。如对我国地形、气候、河流信息的了解和相关知识内容的认识,在脑海里建立比较清晰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的空间概念。供其在以后的学习中加强训练,使学生能熟悉识图步骤,形成一定的地图思维,为后来逐步可以独立的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打下基础。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检测方式注重了以地图为载体的考察方法,通过对图示的正确分析才能够做到习题的准确无误,所以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做好图示分析法的深入知道运用。
五、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追踪最新的地理研究与发展动态,揭示地理与社会经济、人文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如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国际问题、民族宗教问题、领域争端问题等都与地理学有密切联系。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用敏捷的思维,税利的眼光捕捉到与地理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地理背景和原因,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的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当前农村初中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 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较大
在我国的农村, 传统思想观念还是对教育教学有一定的影响。农村的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 数学、语文、英语才是学生应当仔细学习和掌握的知识, 是考试最重要的部分, 而地理只是“随意看看”的学科, 使得在农村的教育当中, 往往教师的教学水平比较落后, 地理的教学课时非常少, 也容易被“主力学科”侵占教学课时, 以至于地理教学越发的薄弱。
2. 学生性格内向, 掌握地理知识较为浅薄
农村的生活条件有限, 由于一些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很多农村的学生相对性格比较内向, 也容易满足, 这都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地理学习。由于性格内向, 没有勇气向老师或者其他学生请教或者讨论, 这就导致学生的视野越发狭窄, 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也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教师难以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 不能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长此以往, 不仅学生的成绩令人担忧, 更容易让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3. 师资力量低下, 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农村教育中对地理教育的忽视, 地理的师资力量也令人担忧。地理教师得不到学校的重视, 对地理教师自我能力提升的教育和培训也比较少。事实上, 地理师资力量当中往往存在着学历低下、青黄不接、教师老龄化等问题, 这就导致教学水平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等结果。教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现状直接制约着农村初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优化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探讨
1.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要想走出第一步,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不再只重视数学、语文、英语这三门学科, 而是将地理放到与它们平等的地位上, 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模式, 给予地理学科应有的重视。在地理学科的认识度上, 我们应当向家长和学生普及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应当明白地理学科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一门学科, 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事实上, 学习地理不仅能丰富中学生的知识, 更能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培养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责任感,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学习中, 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走入地理教学。有了兴趣的支持, 学生才有学习的动力, 才能支持他们孜孜不倦地进行追求。在教学中, 教师要学会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对学生多使用激励教学法,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并且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 准备一节地理课, 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让学生成为地理小老师, 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由小组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学习代替传统的教学, 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长此以往, 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爱上学习, 形成良性循环, 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例如, 在教学“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这一章节时, 笔者使用的就是小组讨论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 在课上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向其他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学习资料, 最后课堂评比出“最棒小老师”, 并且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这种教学的优势在于拥有良好的课堂气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在之后的考试中也证明, 学生对于这一章节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 达到了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3. 挖掘多元教法, 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素质水平在一定意义上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从宏观角度来说, 首先要纠正传统的“地理不重要”的思想, 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地理师资方面的投资,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素养的教师。特别是在农村环境中, 应当增加一些硬件投入, 特别是多媒体的相关配备, 这有利于教学更好地开展。
而教师自己, 要不断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使用多元教法, 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比如, 在教授七年级上册《人口与人种》时, 教师可以把三大人种的特征和分布地区等变成歌谣或者顺口溜, 这种有趣的方式能让学生提起兴趣, 也能让他们尽快地记住这些名词, 将教学灵活化、艺术化。
总之, 教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正视当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出现的问题, 并找到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进而实现农村学生地理成绩的整体提高。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春风, 改革的脚步也走入了农村地理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立足教育现状, 积极地采取措施, 优化农村教育, 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最终达到质的飞跃。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韩更新.初中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J]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7.
【关键词】激发兴趣 重基础 抓主干 地理思维
高中地理是文科中偏理的学科,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都有许多失败和迷茫。地理新课标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着眼于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转变观念,创新教法成为了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激发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
(一)合理利用新教材中的案例,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
兴趣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在兴趣培养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方法,再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钻研事物的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使其获得成功的快感,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引进了大量的案例和活动,改变了以往教材知识性文字表述太多,缺少活力的现象。在教学中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必须认真阅读教材中案例的内容,理解各个案例所要描述的具体地理事物、说明的问题、表达的思想等,在深刻理解案例的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看案例开始,充分发挥对案件内容进行联想、延伸分析的能力。因此对于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减少资料的搜集、整理、核实的麻烦,同时是同学们养成演绎、联想等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且培养了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创外部的“境”激发学生,以境促情
通过生活引导学生发现地理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学中,还应该敏感地捕捉学生生活实际与经验中有教育价值的地理问题或现象,创设生活情景,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生活化,将具体的生活经验地理化,让学生经过探究活动解释说明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创建富有激情与生命力的生活课堂。如课前地理信息发布会、课后的辩论、地理角等都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
二、重基础,抓主干
(一)突出主干知识,强调教材细节
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框架。高考地理试题严格依据地理课程标准、高考地理科大纲、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命制的,它并不追求知识的覆盖度,而是着重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因此结合学科主干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高考命题的一贯原则。
(二)灵活应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中应尝试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发挥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启发的教育作用,培养协作能力,课堂上应多给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在学自然地理时,理解的东西会多一些,所以学习这一部分时要多思考,熟练地掌握原理,真正地会用原理。高考地理试题往往以教材外某一事件或某一区域为载体,但答案却在教材之内,所以拿到题后,我们要将试题所考内容迅速与教材的具体单元章节相对应,看命题者到底要考查哪一部分内容,这样总的方向便能把握住。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地理考试更离不开地图,在某种意义上,地图可以称得上是地理的灵魂。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
(三)采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变难为易
善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观,也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应贯彻的总体原则。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的重要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也摸不着,教师也很难讲清,学生也难以理解,一堂课下来,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云里雾里,这样的课堂怎么会活起来?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变难为易,增强效果。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通过其独有的神奇的表达和表现能力,把自然界许多抽象的事物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人们的视野极大地拓宽。如地球公转这个大范围、抽象的宇宙物质运动,通过多媒体投影,便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多媒体课件还可把一些无形的地理现象直观表现出来,形成表象。
三、注重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方式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其自然而然的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注意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
地图是地理科学的基本工具,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办法。地理课本上有很多插图,还有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图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要求学生阅读自学地理知识的时候,还应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理解、记忆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地理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应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寻求各种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答案,也能把图转换成文,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例如在讲《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的圈层结构”内容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地球各圈层的插图,把图上的信息逐一找出,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对各圈层的文字介绍与图两相对比,这样学生对各圈层的特点、所处的位置就认识得比较深刻了。然后再布置学生完成画图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同一幅图上把各个圈层都标示出来,这时学生会比较完整地画出地球的圈层图,以后只要提起地球的各个圈层,学生脑海里就会很快浮现出完整的画面,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
摘 要:新课程倡导初中地理采用探究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因为此种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对地理学科更加感兴趣。再加之,地理学科有很多知识点非常适合探究式学习,此种教学方式要比单纯的讲解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应该逐渐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尝试着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本文主要通过对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可行性的介绍,探讨了其具体的应用策略,仅供交流使用。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分析
地理是一门让学生认识世界的学科。通过地理学习,学生对生活的地球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但是由于地理学科知识庞杂,有很多需要学生亲自到所在地才能够深入了解,因此单纯的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难以有深刻的体会。由于地理在初中阶段并不是主要学科,教师与学生都不甚在意,这就导致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比较差,这对未来综合人才的培养非常不利。
一、初中地理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可行性
第一,探究式教学方式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学生稚气未脱,对任何事情都充满着热情,思维比较活跃,并且已经由感性思维逐步上升到理性思维。初中学生最为显著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心强、喜欢问问题、喜欢活动,争强好胜等。探究式教学方式与初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性相符合,这种教学方式既需要动脑、也需要动手、动口,要求学生自己通过自身努力,搜集信息解决问题,将教师与学生有机结合起来,真正的实现教、学统一。
第二,探究式教学方式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学科既具有区域性的特征,也具备综合性的特征,同时与社会、自然科学都有一定的联系。针对地理学科特征开展探究式教学,可以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学生既会感到有趣,也会感到非常实用。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到基本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探究式教学更符合地理课堂教学。
第三,新课程标准为初中地理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提供理论依据。新课标倡导地理学习要注重体验,而探究是获得体验的最佳方式。传统课程教学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多,而这些知识点通常都是以结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所以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记录下来即可。新课程标准大大缩减了结论式知识点,添加了很多探究式知识点,这样教师与学生就可以拥有更大的空间去学习探究。新课程标准对地理学科的要求,实际上与探究式教学法的本质相同,所以教师可以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来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开展地理教学工作。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分析
1.利用情境、引起学生探究兴趣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与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地理学科的学习更是如此。地理教师在讲解知识点完全可以以社会文化背景为基础设置情境,由此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唤醒学生脑中的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
以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为例,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伟大的词人苏轼曾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诗句,历史上还有这样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除此之外,还有我们熟知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语句,同学们,你们能发现这些语句有什么共同点?”教师通过列举这些词句,让学生思考,学生不难发现这些词句都是写河水东流这一特点,此时教师就可以直接提问:为什么我国河水东流呢?这样就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借此机会拿出中国地形图开始讲解中国地形。
2.利用影视资料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为例,初中学生生活经验有限,生长的空间环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这一章节内容时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能够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各种不同气候的特点,可以通过播放影视资料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到各种不同气候环境下,植物生长的情况,而后再由这些植物生长情况来推导出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3.借助地图引导探究
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因为地理事物是用各种地图符号体现出来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把各种地图符号形象化。同时,通过观察和分析还要注意把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联系起来,找出其间的相互关系,探究其内在地理规律。借助地图引导探究,使学生的形象思维更加开阔。
以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亚洲与欧洲》为例,教师在讲解“亚洲地形概况”时,引到学生看“亚洲地形图”,逐次提问。第一个问题:亚洲中部涂棕色和白色地区的海拔是多少?这里分布有什么高原?第二个问题:从地图的中间向四周的海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地形从中间到四周又有什么不同?第三个问题:从中间向四周地图上颜色有怎样的变化?通过上述问题的引导,学生会比较容易的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地图上找出规律,得出亚洲地势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并推理出这种地势对河流的流向产生影响,从而使“亚洲的大河多是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百川到海)。这种形象思维具有不受已形成的地理概念、规律与理论约束的特点,还能够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三、结语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点,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感知到地理学科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探究与观察,定会发现地理学科的魅力。
参考文献:
皮华山
(重庆市垫江县龙桥学校)
新课改的实施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学过程必须更加多元化,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化。特别是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思想品德教学中对于学生德育教学的培养。因此,应运而生的生活化教学法就显得重要而有效。本文就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浅要谈一谈对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想法。
那么,针对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学,如何正确地将所学知识同生活相联系呢?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求学生能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这也就是最基本的“内容生活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动学生的自身经验,争取让学生感同身受地进行学习,从而强化学生的理论认知。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教授《直面生活中的苦与乐》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回想: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自己特别开心的事情?又遇到了哪些困难的事情?在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你又是怎么做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体悟正确的人生观,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有利。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要想真正地做到“生活化教学”,就必然要求教师突破传统,敢于创新,建构新形势的课堂教学方式。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主讲、学生主听,不太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体悟的过程。生活化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比如,让学生进行“情景剧演示教学”。对于一些理论和案例,可以让学生自主地排演一个生活情景剧,将知识内容融入短剧中,通过多重感官的.共同感受,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提升,让学生领悟到原来所学的内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三、理论结合生活实际
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堂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亲子之间》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生活中自己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将这些故事用自己的方式通过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大家讨论一下这种做法的优点及不足,并力求让学生结合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剖析,论证一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总之,生活化教学的提出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健全学生人格、塑造学生灵魂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英语课堂导入
导入若能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畅然步入状态,则是一门成功的艺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以最优化的.方式来导入课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作 者:王淑红 作者单位:锡盟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 导入艺术
一、提高认识,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新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式, 高中地理教师要认真地学习这些理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不可能一夕之间就改变的, 教师要长时间地研究新课改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等理论知识, 并逐步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在学习这些教学理念时, 可以和其他的任课教师就课程的开展进行讨论, 双方交流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感受, 提高对新理念的认识。
二、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
新的时期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需要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知识,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究, 敢于说出自己的质疑。 首先, 教师要认识到自身教学角色的变化。 新课改明确提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要认识到课堂引导者和课堂主导者之间的差异, 摆正自己的态度, 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 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 对待学生时不仅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还要贴近学生的心灵。 其次, 教师要有发现美的眼睛。 高中阶段的每个学生都已经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 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之中的闪光之处, 发现学生的优点,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 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 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现阶段出现了许多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方法, 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用新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
1.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开展课堂教学
探究式学习就是将教学内容转化成探究式的问题, 将课堂主要内容的学习放到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 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 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中的地理知识,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教学方式。 以《全球气候变化》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例, 教师在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时首先需要创设情境, 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 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有没有看过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 你们猜一猜这部电影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有看过的学生吗? 看过的学生可以讲一讲电影中的精彩情节吗? 这时学生会很有兴趣的回答教师的问题, 等学生回答完后, 播放影片的精彩片断, 在播放视频片断时展示相关的材料。 如《难以忽视的真相》电影中出现的海平面上升的现象, 就可以向学生展示有关近些年来海平面正在逐步上升及南极冰川正在快速消融的资料。 在看完影片后资料后,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全球变暖的了解,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出所知的与全球变暖相关的现象,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全球变暖现象中的疑惑, 教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将学生的疑惑和问题进行记录和整理。 最后让每个小组分别选择要解决的问题, 小组成员通过课下查阅资料、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共同确定问题的答案, 之后和教师就答案的合适与否进行探讨, 共同确定恰当的问题结论。
2.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中地理教学
利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地理课堂可以对知识点进行梳理, 将琐碎的知识点连接成一个整体, 方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综合运用。 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地理教学时首先要带领学生学习怎么运用思维导图。 在回顾《全球气候变化》的知识点时, 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 教师带领学生回想教学内容中的关键内容, 这部分中的关键内容是全球气候变暖, 然后在白纸的中央画一个圆点代表全球气候变暖, 随后拓展思维, 画出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的向外的线条, 在每个支线条上分别写上一个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的关键词如气温上升, 按照这样的方式直到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梳理完毕。 在学习思维导图的用法后, 在地理学习的预习阶段要运用思维导图, 每堂课结束后, 教师向学生介绍下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目标, 自己绘制思维导图。 在课堂教学中, 用思维导图代替传统的黑板板书,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维导图与教师的进行对比, 了解自己对教学内容理解的不足之处, 并在不足之处标上着重学习的记号, 在复习时有重点地复习。
总之,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 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观念, 注重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 并利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地理 活动栏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57-02
面对新课改的执行,为提高学生的自我素质,提供了明确的教育改革标准。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如何在全日制的现代化教育中,满足对新课标教育层次的相关规范化认证研究,可通过对相关规定方面的有效建设,促进对观念上的深入。而为保证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全面掌握,新课标中就有明确规定。而新课标在针对全国各地的不同版本中,所规定的教材与旧版教材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其中就针对构建更加开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活动探究性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实际的改革推进过程中,就为地理材料的活动版块以及所提出的巨大推动等,产生了极大影响。下面针对我国在新课改中地理知识的“活动”栏目教学进行简要分析。
一、“活动”栏目教学的理论
就我国地理教学中“活动”教学栏目属于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一类的课程改革中,对于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自由思想来看,秉承了我国优秀的思想传统“知行合一”的道德思想教育,与此同时,近代的思想家以及教育家在这一类教学方式的应用上,也针对其不断发展而来的生活教育理论,进行了更好的诠释。
其中对于相互作用的体系关联,可以从单一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而对于交互作用下所展现出来的学生学习问题,需要集思广益,确保对学习广泛度的关注,并以相关的思想潮流来决定对基本信息的影响分析。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不同思想情况,可结合现有的“活动”栏目教学情况来进行综合教学,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栏目应用价值
依据现有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形式来看,其中对语文系统和相关阅读材料和活动方面的应用,就占据了非课题的两大栏目。其中活动栏目对教材的整体比重,都有极大的影响,只有确保湘教版地理教材在相关活动中的设计,其页面比例,进五成。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活动项目的重要性问题,可结合活动栏目在教材载体以及其中所大量存在的学习主题依据等,可根据教师与相关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调动理论等,进行创意性场景设计,并以此来确保对主旋律知识体系上的合理执行。
三、新课程环境下高中地理的“活动”栏目教学设计
首先,其类型的多样性,激发了对学生以及学习兴趣等多个层次上的分类依据,而对于活动的划分以及多类型活动栏目上的调节应用,也同样给了人一个全新的课文体验方式,其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不同人在枯燥的课堂上,都添加了优良的色彩,为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改善的课程性。对于教学中所运用的语言传递信息,和所导致的教学效果等,都能够依据人教版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相应的分析。而对于不同民族中所存在的风俗差异等方面问题,通过教师应用活动版块与PPT课堂的结合,也能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理解上的差错,进而确保其学习的有效性。在进行课堂的民族文化特色教学,可更好的吸引学生的眼球,并督促在能力方面的全面开展。
其次,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课堂现在的形式来说,教师对考试的方式了解程度,以及这一方式所存在的地理课程问题等,都将成为影响其基本学习运行的根本所在。其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堂中所花费的时间以及学习检测过程中,所需要付出的知识体系认知等,都可以根据现在的教学体验和应用的类型进行知识点上的总结分析。而对于实际教学中,学生以及教师在讲授中所体现出来的诸多教学效果等,可依据固定的所学知识点,进行技艺强化,分析学习的效率。
然后,在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方面,对于学生在能力地理思维方面的培养问题,可结合学生在不同的思维能力以及地理学科上的思考分析,即可结合地理的视角来看待现有的学生问题。而这个过程中,学生个人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其后续的能力培养,以及学习能力的成长等,也都能够给予更多的学习帮助。
最后,在教育行为上,通过活动栏目的执行,教师可以从课堂的指导上,来督促学生对相关实践活动上的个人能力培养,其作用,就可以培养学生在多个方面上的全面能力提升,而這个过程对学生的指标任务的完成度等,也都能满足对教师在引导思维上的执行。对于基本的教师指导,以及所形成的教学形式表达问题,其活动的实际使用栏目,也可以更好的拓展学生在知识体系方向上的个人能力成长。
四、结语
针对学生在高中地理“活动”栏目教学,即实现了全新的人性化教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巩固,以及满足了对知识点的认知深度的不足。对于组织学生的情景激发形式来说,湘教版中的活动栏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基本的活动课程需求,并密切结合课程教学具体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显著提高高中物理活动栏目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段乐平.高中地理的活动栏目教学分析[J].新课程·上旬,2014,(2):53-53.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重概念教学的模式被打破,僵化的课堂变得灵动。囿于课堂的封闭的地理教学走向自主开放。旨在通过调查研究,让地理教学来改变学生的思想和习惯。
关键词:应用;反思;开放;改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的面貌也在不断改变。在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到地理课,往往感觉到枯燥乏味,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地理课,这是地理学科教师在引领学生进入课程之前需要做好的准备。让学生带着兴趣和梦想走进地理课堂,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前提。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冲击,地理教学的环境较差。近几年,我们地区把地理学科纳入中考会考科目,对地理教学的环境改善很大,伴随着会考制度的不断完善,地理教学出现了一些亮色。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的变化为我们地理教师的教学注入了活力,科学化、人文化的编排,人性化的资源链接,为地理教学改革开拓了广阔的前景,特别是多媒体、各种课件资源包的介入,更为地理教学提供了课堂技术支持,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更理性、更客观地对地理问题进行深入辨析的考证。下面是我在课改践行中对地理教学的两点思考。
一、重概念教学的模式被打破,课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材上阅读资料的增多增广,一些抽象化的概念不再通过学生死记硬背来内化,而是通过大量阅读与相关的人文地理故事来诠释和解读。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大量查找与概念相关的资料,进行深加工认真筛选,对教材进行填充,产生有效链接,让学生在地理故事、地理轶事中理解概念,把握概念的属性,加固概念记忆,拓展概念的应用。
二、封闭的地理课堂教学走向自主开放
新课程理念的深得人心,为地理教学创造了大的学习环境,变地理教学为地理教育、地理学习、地理实践活动。例如,结合教材,设计地理实践活动课,把地理课堂向生活延伸。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对于“二分二至日”的理解,学生产生了迷惑,我就结合我们当地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变化进行解释说明,问题很快就解决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假日回家去问问家长,做做社会调查,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成为照进学生现实生活的阳光。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作为学科教师,要着力打造自主、高效、开放、乐学、乐思的地理课堂。在调查研究践行新课改中,让地理教学也能改变学生的思想和习惯。
参考文献:
——以农业的区位因素为例
教材在传统的教学中,以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地理教师都要求学生熟悉教材,回归教材,以教材为纲,也就是说的教教材。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在能力培养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新课程内容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理念,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方式。下面我以人教版2002年版教材必修下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教材和人教版2004年版教材必修第二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教材为例来谈自己在新教材下的教学和传统教材下的教学的不同。
一、农业区位的概念的教学体现重能力轻知识
人教版2002年版教材必修下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教材中对农业区位的概念的教学,传统教学中是:依据教材列举的三江平原的种植业要分析三江平原为什么是种植业,然后要根据三江平原的气候、地形、土壤来分析种植业形成的原因;同样依据教材列举的青藏高原的畜牧业要分析青藏高原为什么是畜牧业,然后要根据青藏高原的气候、地形、草场的分布来分析形成畜牧业的原因。从而引出区位的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人教版2004版教材必修第二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中农业区位概念的学习只要求学生看教材中泰国湄南河平原的种植业和澳大利亚的畜牧业两案例来说明农业区位的概念。而泰国和澳大利亚的气候、地形、土壤等知识也不在要求学生掌握,弱化了“繁、难、偏、旧”的知识内容,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只是用来学习农业区位的概念的案例而已。教材后面还要求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农业区位的案例,这就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的“活”的知识。人教版2004版教材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理念,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方式。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体现了学生是主体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教版2002年版教材必修下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教材中对农业区位的因素的教学,传统教学是:注重区位因素知识的讲解,引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需求、交通、科学技术、政策等因素,并且做了详细讲解,教材详细阐述了这些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对学生的要求是对这些知识的识记,理解。
人教版2004版教材必修第二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中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则是通过进行农业生产的案例要学生自己得出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直接由学生自己的感性认识就可得出结论,然后由学生总结怎样进行农业区位选择以及影响因素。教材后又有思考“除图中列出的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要影响农民的决策?”这一切都是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教材的最后又安排了活动,介绍了水稻种植、立体农业以及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教材通过这样的设计,更进一步体现了学生的在新课程教学下的主体地位。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注重学生思维的锻炼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而新课程改革要学生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体。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而自主学习就必须要注重学生思维的锻炼。
人教版2002年版教材必修下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教材中对农业地域的形成的教学:教材直接呈现农业地域类型,对学生的要求是识记和了解,中间没有推理阐述,很多学生对什么是农业地域根本不了解。
人教版2004版教材必修第二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中农业地域的形成的学习教材用了很多文字来阐述农业地域的形成。“农业生产需要土壤、水、热量、光照等自然条件,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得到加强,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逐渐将自然环境改变成了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通过以上的解释,学生对农业地域的形成就有了很好的理解,从而对农业地域的含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一、教学氛围和谐化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平等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主动参与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见解,教师要适当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要标新立异;要抛开传统教学中学生被“牵着鼻子”,教师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学生的做法,在學生回答问题时不要中断学生,即使是错误的见解,也应该让学生回答完,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产生畏惧心理,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
实现教学氛围的和谐化教师还要把“爱”带进课堂。老师只有热爱学生,信赖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地热爱,学生才能消除各种心里障碍,“亲其师、信其道”并“敬而受教”。所以教育者要改变那种居高临下的权威姿态,真心诚意与学生平等交流,在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起点问题化
精心设疑,引起“思”趣。“思维自疑问开始”,如果善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设疑,会引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使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把握教材和学生,了解学生何处可能有疑,何处需要教师设疑,使疑之所在符合学生实际。另一方面要努力吃透教材,明白哪些内容可设疑,哪些问题需设疑,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探索、寻求问题的答案。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地理现象的形成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类知识,一般要将复杂知识进行合理肢解,降低其难度,提出一些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假设,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再取消这些假设,还事实真面目后再进行提问。这种提问既适用于自然地理知识,又适用于人文地理知识和人地关系较复杂、难度较大知识的学习。它能在相对降低学习难度的条件下,使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独立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例如:大气环流的内容较复杂,可设计以下提问,轻松地解决这一知识难点和重点。1.假设地球不自转,表面是一个物质均一的球面(即没有陆地和海洋之分),那么,全球性大气环流怎样运动呢?2.实际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它会使全球性大气环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3.实际地球表面有海陆之分,它又影响大气环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类似的设问有很多,如在讲完恒星日和太阳日之后,可以设问,如果地球自转的方向和现在相反,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关系又如何。通过类似的设问,使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马上对相关知识感兴趣,并能热烈讨论起来,使复杂难懂的知识简单化。
三、教学内容图表化和开放化
充分运用图式进行中学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学独特的风格和特色。重视图式教学,创造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近年来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高中地理新教材图表非常多,包括了实物实地照片、模式图、结构图、过程图、示意图、分布图、剖面图及图表。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如在讲“季风形成”原理时,让学生读“亚洲1月、7月冬夏季风图”和“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变化图”。通过对图中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和理解,使学生得出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其差异。从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看,多种形式的图式教学,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直观,提高知识传授的深度和广度。其次,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机械复述教材的被动局面。第三,通过读图、拼图等,可以锻炼、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寻知识的热情,改变他们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的地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要求。它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对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都有重大价值。因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知识,教师应精选生活中有关的地理知识,引入到课堂中来。具体做法如下: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地理学习中“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如全球变化形势,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2.鼓励并组织学生调查、搜集、处理来自生活实践、新闻媒体、书籍网络等方面的地理信息,让他们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理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价值。例如在学习新课程中有关“地球上的水”的知识中,课后活动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把南极地区的冰山运至西亚,以缓解当地淡水资源缺乏问题。这样开放的教学方式使教材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不会感到教材的空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活动化
高中地理新课程十分重视对学生身边的地理问题的探究,鼓励学生在地理学习情境中经历、体验和感悟,从而使学生的处理信息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要使学生成为一个有地理信息素养的人,就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实践证明:最大限度地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自主的地理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创新精神,而且能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下列地理活动方式:1.地理游戏活动。如地理谜语、在地图上旅游、政区拼图等;2.地理实践活动:如等高线制作、区域规划等;3.社会调查活动:如环境状况调查、资源调查等;4.地理体验活动,包括直接体验(如郊游、参观)和间接体验(如观看录像、电影等);5.合作学习活动:把全班学生根据认知水平与能力、性格等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运用预习、自学、互相提问、答辩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
五、教学小结结构化
与其他学科不同, 初中地理更注重实践探究, 是需要利用读图、判断、推算等多种能力进行学习运用的学科。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初中地理也是相对较难的课程, 因此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成为了初中地理教学方式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而教学情境的创设,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从现实意义的角度理解地理, 更主动地去接受地理知识, 而逼真的教学情境也能够调节课堂氛围, 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 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变化创设相对应的教学情境, 更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由此可见,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意义重大, 那么如何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来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 新型教学设备, 理想教学效果
互联网技术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教学事业也不例外, 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教学设备的改变, 将教师从传统的三尺讲台、黑板、板书中解放出来, 运用新型教学设备, 更加直观便捷地展示教案内容, 节约了课堂时间, 实现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而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运用新型媒体教学设备, 能够通过图像、音影、文本等多种形式切换组合的方式来更真实地展现一个情境,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同身临其境, 进而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
(二) 借助模型构建, 激发学生思维
以实际教学案例为例, 在教学《认识区域》时, 对某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征、地势特征以及相互关系做总结归纳时, 教师可运用模型或沙盘演示地壳运动或让学生利用模型自行演示, 也可以运用粘土等材料代替。在这种动手实践的过程中, 文本教材被直观立体地展现出来, 而这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对于学生存在超乎平常的吸引力,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自然愿意自主探究教学问题, 这样既能够达成教学目标, 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 创新活动教学, 延续学习热情
教学情境的营造可以摆脱枯燥乏味的教学课堂, 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然而在长期的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 学生逐渐或感觉到兴趣消散, 课堂重复单调。因此, 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 除了对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展示外, 还要注重教学场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如在学习《乡土地理》的教材内容时, 针对文化特色, 教师可让学生就自己家乡的人口数量即人口变化进行调查分析, 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 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让教学变成学生的主观探究。最后, 让学生分析讲解搜集的资料。这种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了生活教学的模板, 并对知识进行了梳理, 巩固了学生已学的内容。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倡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提升自我学习意识, 教师则积极引导并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 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 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以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为出发点, 根据学生的现状展开教学, 灵活运用教学情境。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将课堂时间更多地让给学生, 充分发挥自己督促引导的作用, 同时要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 因材施教,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成长。
(二)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时代的快速发展, 教育教学的改革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 紧跟时代发展。以初中地理教师为例, 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素养外, 也应该逐步提升自身心理、语言交流、观察等方面的能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行为, 做出课堂语言的反馈, 并用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氛围, 调节学生的心理, 保证课堂质量。除此之外, 教师对文学、数学、经济、政治、外语、生物等方面都应有所涉及, 这样才能用丰富的阅历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来创建教学情境,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总结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伴随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的, 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但是教学情境的创设终归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 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 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要根据教材文本创设教学情境, 进而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侯双爱.运用历史故事创设教学情境[J].地理教学, 2014 (03) .
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走上讲台;
教师批评的话语少了,表扬的话语多了;
教师冷漠的表情少了,学生开心的笑容多了;
学生听讲的时间少了,交流讨论的时间多了;
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少了,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多了。
走进六中开放周课堂,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的课堂已经涌动着勃勃的生命活力,展现了师生的生命风采,体现了人性的回归和生命意识的觉醒。
下面,就教师的活动、学生活动状态、教学过程发展状态等三个方面,谈谈我对一堂地理开放课的粗浅看法。
一、教师的活动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不同学科的教师各有所长。这堂课能够体现出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教师能充分研究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心中有学生、一切为学生”的教学设计。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始终对学生充满热情与爱心,充分信任、关注每一位学生。能结合学生的旧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尽力帮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新的知识,能创设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来感召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自身也有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且表现出较好的专业技能基本功,能合理和熟练地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
二、学生活动状态
课堂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本位”思想。因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催人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积极学习的动力。学生们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会产生一种积极表达的自我冲动,每个学生的这种欲望和冲动汇集起来,便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品偿到成功的乐趣。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英语作文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学生作文与要求间存在较大差距,这就要求我们重视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一、问题分析: 1.态度问题
(1)教师思想上的不重视: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在平时的上课和试卷的讲评中,重知识点讲解而忽略了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思想上也产生了轻视英语写作的想法。
(2)学生写作时的不重视:学生对书面表达往往充满畏难情绪,缺乏积极主动性,哪怕是表达最普通的思想意思,也觉得困难重重,不知从何下手,习作质量较低。平时每碰上书面表达训练,只要不是硬性规定完成,大多数学生都会将其束之高阁,或者草率了事;只有考试非做不可时才把它作为汉译英来对待,采用汉语思维硬性翻译。2.书写问题
目前,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作文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乱写一气,乱涂乱改,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好,从而导致考试时扣卷面分和感情分。3.表达问题
(1)词汇量严重不足,句法知识贫乏:中学生教材中的词汇本身就不多,再加上相当的中学生由于方法不当,真正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的词汇更少,又加上对英语的基本句式掌握不牢固,从而直接造成作文中语法结构和词汇单
一、错词连篇、单词混用,很难随心所欲地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思。
(2)语法错误较为普遍:学生英语作文中出现的“大错”多半都是由语法错误引起的。中学生在写作中的语法不规范、句子结构混乱、词性不分、冠词滥用、时态语态错误、连接词误用、句式单一不完整等情况屡见不鲜。
(3)英语写作基础薄弱:不了解各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及写作要求,从而造成作文观点不明、要点不全、结构不合理、逻辑性差;缺乏必要的写作技巧,如:不习惯使用修饰语,缺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如不懂得如何通过语法手段、词汇手段和逻辑联系语来完成语篇衔接)。
(4)母语的影响根深蒂固:第一、受汉语语法和习惯表达方式的影响:英语中的性、数、时态、语气、语态、句式结构等在表达上和汉语完全不同。学生在平时写作中忽视了这一点,硬性翻译使得词句生硬、语义不连贯,Chinese English现象较常见。第二、受母语词汇构成和词的涵义的影响:在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词的情况下,往往凭借自己已有的汉语和英语构词感觉来造词。第三、受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式的,汉语写作过程中的阐述总是围绕一定的中心思想;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的,阐述观点时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把所要谈论的主题在一开始就提出来,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
其中表达问题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而其中的(1)和(2)两项又是重中之重。
二、新课程标准要求: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写作目标是:一级能书写字母和单词;二级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三级能参照范例或借助图片写出简单的句子;四级能写便条和简单的书信;五级能根据提示起草和修改小作文;六级能有效地使用书面语言描述个人经历;七级具有初步的实用写作能力,如通知、邀请信等;八级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九级能用常见应用文体完成一般的书写任务,并具有初步使用文献的能力。
明确了英语写作目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运用英语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英语水平。
三、实施
1.重视英语科写作教学
2.注重写作教学的基本训练阶段
第一、抓学生书写基本功:四线格练习(字母练习-单词练习-句子练习,包括标点符号)-高考作文纸练习。
第二、词汇积累:高考单词天天背,重点单词重点练。
第三、句法训练:加强五种基本句型结构教学。几乎所有的英语句型都是五种句型的扩大、延伸或变化,因此训练学生“写”就要抓住五种基本句型的训练。第四、造句练习:仿写句子-自由造句。
第五、听说读写结合:(1)在warming-up教学中,多让学生描述每幅图片的主要内容,并及时地给他们补充短语和句型,通过口头训练来提高其英语表达能力。(2)在speaking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重要短语和情景把编好的对话改写成短文,并提醒学生在变短文的过程中,注意时态、语态、人称和前后的逻辑关系,从而为写作打下基础。(3)在reading教学中,通过缩写和改写课文,培养学生的英语概括能力。缩写课文会激励学生去认真钻研课文内容,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和进行简要表达的能力。改写课文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语言表达能力,熟练掌握英语表达方法。(4)加强课外阅读训练,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是解决词汇问题和迅速提高第二语言的有效必由之路。读书和写作就好比输入和输出,没有足够的输入吸收是不可能有大量的输出的。3.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规范化训练
培养学生的写作模式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规定写作步骤:
面对作文,学生往往感觉没有头绪,就像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因此我们接下来就要教给学生处理的顺序,即写作步骤。针对高考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们制定了五步写作的步骤: Step1:确定文体 Step2:确定时态和人称
Step3:确定写作框架:在以上“两确定”的基础上,应该根据文章体裁和内容逐个地确定、理清写作要点,根据内容分清文章的层次,确定详略,勾画文章框架。Step4:遣词造句/血肉填充
对列出的要点逐一造句,要力求语言准确得当;合理安排各要点之的顺序,同时选用恰当的关联词使文章过渡自然,结构紧凑,逻辑合理;还要让考生尽可能使用较高级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如非谓语动词、复合句等,最大限度地完美文章。Step5:整理成篇,行文连贯
以上要求要严格执行,使学生形成习惯,作文到手即按顺序进行处理。4.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系列化、系统化训练 第一、文体训练: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同一体裁的文章,尽管内容可能不同,但存在某些共同的特点。经过认真分析,我们把高考作文分为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四大类,总结出各类的共同之处。如: 写记叙文要注意记叙文的六大要素不可或缺,包括:时间、地点、任务、事件、经过和结果。并且,记叙文一般记叙过去发生的事情,因而文章常采用过去时。
写说明文注意事项:注意观察,抓住事物的个性特征;条理分明,先确定写作顺序,防止混乱;选用适当的写作方法;时态多用现在时。其他不一一列举。第二、话题训练 怎样写求职信
(一).应包括一下主要内容: 1.用一两句话简单表达你对此感兴趣
2.简单告诉收信人你是从何处获取的此职位信息
3.详细告诉对方有关你的教育,工作经历及与此工作相关的个人兴趣,爱好等.4.提供你的个人信息资料:年龄,婚姻状况,特长,民族等.5.表示你想获得面试机会.(二).求职信属于较为严格的书面文体,要讲究前次造句
(三).注意事项: 1.措辞直接,不拐弯抹角 2.语言简洁,不过分渲染 3.语言礼貌,不过分谦卑
(四).语句容易单调,写作时要体现变化,用高级词汇与结构.5.反馈
及时讲评:抓好习作讲评课,及时反馈信息,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批阅过程中,认真记录习作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错误,为讲评课做好材料准备。我们就针对各种问题进行了以下有针对性的专题训练(附件): • 文章体裁的判断
• 人称和时态的一致性练习• 如何使文章连贯、流畅 • 句子的逻辑顺序 •平行结构的注意事项 • 主题突出问题
讲评时将优秀作品读给全班学生听,给予鼓励。备好、上好讲评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次习作中都能有所收获,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6.注意事项
(1)以学生为中心,上好写作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设计合理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其能动性,引起其兴趣,提高成效。(2)批改方式要灵活
一、地理新课标解读
1. 解读新课标前言部分
通过反复推敲, 我觉得新课标前言部分实际是解决一个理念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一是初中地理教学改革背景理念问题, 即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教学的科技手段日新月异, 在这种现实条件下要求我们教师要培养出具有全球眼光, 能注意保护环境问题的建设者, 那么现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二是教师教学理念问题, 即我们不能再是三尺讲台一张嘴, 一讲到底。要树立素质教育意识, 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三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实用性理念增强, 即要学习对生活、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四是初中地理教学的灵活性增强, 即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现代化教学的地理课程, 科学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评价体系。这几点课标规定就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敢于做出应有的取舍提供了条件, 加强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
2. 解读初中地理课程目标问题
江苏省初中地理教学, 主要包括初一、初二的教学过程。新课程地理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 主要是地球知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能力目标, 主要包括地理基本读图技能、知识应用技能、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技能等等;情感目标, 包括科学合理的审美情趣、爱国爱家情感、可持续发展观以及正确的人生观等等。对这一部分课标的解读, 我们可以发现知识目标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 其余目标都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解决教学内容而需要达到的目标, 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如何达到这些目标, 就是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3. 解读第三部分内容目标问题
该部分是新课标比例最大的部分, 也是整个课标的核心。但通观整个内容目标, 主要是对地球知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四部分教学内容的详细规定, 但仔细研究发现, 每一部分都是由课程标准和活动建议两部分组成。也就是说专业地理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除了要研究所教地理学科内容外, 更主要的是要注意研究课程教学的标准是什么, 要把握这个“度”, 然后就是要研究教学建议, 就是如何达到或实现教学的标准, 完成这个“度”的教学要求, 这部分内容对教师研究如何创造性地完成初中地理教学工作, 如何教出地理特设和时代特设, 如何完成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使命, 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所以, 需要我们广大地理教师静下心来, 吃透标准, 探索教学方法, 勇敢进行新课改教学实践, 开创一个全新的地理教学时代。
4. 解读实施建议部分 (课标第四部分)
研究该部分课标, 首先要明确的观点就是:不管采取什么教学方式, 要突出地理学科的教学特点, 即突出地理学科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 要有地理的“味道”, 否则地理教学就是个大杂烩。其次要树立的观点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尤其要注意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推广和应用。再次就是要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和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 侧重提升能力, 逐渐摒弃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的评价体系, 这就涉及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评价机制的变革。最后就是要做好配套地理教学资源的课程开发和编写工作, 当然这体现了新课标地理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课文内容, 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择更适合课标教学的材料, 明白原来地理教学也可以这样丰富多彩, 为地理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二、对地理教学改革的认识
1. 广大地理教师要敢于改变落伍的教学观念
我们从上到下一再强调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坚持进行素质教育, 而几十年实践下来的教学结果却基本是围绕考试而转。教师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 也是想办法解决无穷无尽的题目, 生怕学生学不会, 考不好。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 在改革开放以前是很有成效的, 是成功的, 原因是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要想改变现状人们只能寄希望于学习、考试, 最终考上大学, 以出人头地。也就是说虽然有“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之说, 但读书学习是最好、最体面、最理想的就业生存的方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 学生在下边认认真真学习, 校园清晨常能看到灯下刻苦读书的身影。那时的课堂教学, 老师讲学生听, 天经地义, 学生认同, 家长也认同。反倒是有思想, 想搞点教学改革的教师容易受到各方面的抵制。而改革开放以后, 世易时移, 就像电视剧《好人一生平安》里演的一样, 当主人公要住院用钱的时候, 知识分子丈夫沪生拿不出钱, 反倒是做生意发家的“二子”帮了大忙, 也就是从那时起, 社会开始出现了“读书无用论”的说法, 我们传统教育的方式方法也逐渐遭到病诟, 传统的课堂教学也遭到人们的质疑, 以至于到现在有呼声说, 新中国几十年来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姑且不论说法的对错, 但有一点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学改革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由是观之, 是时候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发展前景了。
作为一线教师, 教育教学观念是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的。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而教师还是做着老一套, 上课老师陶陶然乐在其中, 学生却昏昏然无动于衷, 再后来就是教师抱怨说学生越来越笨, 越来越懒;学生则觉得学习没有乐趣, 越来越厌学, 逃学的学生层出不穷, 所以有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故事, 当然电影里的人是因穷困辍学。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师生教学上的双向困惑, 其实, 根源就是时代变了, 环境变了, 人们的观念也变了, 而我们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却没有变。教育主管部门给我们的就是要进行素质教育, 教学是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不是题海战术, 耗费学生青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提出的:要自主学习, 要探究学习, 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地理教学课标提出的:学身边的地理, 学有用的地理, 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换句话说, 教师要明确:我们的教学不单纯是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 知书达理, 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 地理教学的方式和手段要敢于革新
这个革新我认为:一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革新;二是对教学内容的革新;三是对教学评价的革新。
(1)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革新。初中地理内容丰富多彩, 而我们大多数教师把地理课上的枯燥无味, 有时简单的就是你教我学, 照本宣科。初中地理教学没有升学的压力, 照理应该率先践行素质教育, 但课堂上依旧是老一套, 课堂景象是学生昏昏然, 要么就是小动作不断, 地理课老师教得辛苦,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地理课的设置失去了他应有的意义和应起的作用。这种情况就促使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先改教的方法, 再改学的方法。如, 初二地理讲到长江的内容时, 笔者花一节课内容给学生看了视频《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的节选内容, 学生看的很开心, 很震动, 为长江的伟大而自豪, 这一节课“看电影”式的教学, 很多人认为是浪费时间, 但实际效果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激发了学生以后课堂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看似浪费, 实际效果良好, 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就值得实践和探索。就像一位同仁讲的, 书上那点内容, 如果学生愿意学的话, 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要激发学生自己去找食吃。而对于学生后来对该堂课的学习, 我又设计了以知识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 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素材, 并且让学生收集与长江相关的内容, 学生参与的热情高了, 教学的效果自然良好。研究总结, 就是:教, 要加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 我们要想办法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 让他们行动起来。师生要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活动的舞台。
(2) 对教学内容的革新。这一点能够体现出教师对教材把握能力的强弱。对于教学内容, 基于达成教学标准要求的前提下, 要敢于取舍内容, 敢于添加内容, 或者敢于对教材的内容顺序加以整合合。。。对对于于教教材材中中给给出出的的案案例例, , 有有些些确确实实难难以以操操作作, , 那那么么教教师师就就要要敢敢于用相同的, 学生身边熟悉的内容取代它。而对于相对比较松散或前后关系不紧密的内容, 要敢于整合。最后就是对师生教学活动的评价要敢于革新。初中学生首次较全面、系统地接触地理知识, 初中的地理知识是中学地理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 对它掌握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获得。初中就能给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对对地地理理学学科科的的认认识识, , 有有助助于于其其获获取取知知识识, , 培培养养技技能能, , 发发展展能能力力, , 形形成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要改变一考定性的评价模式。同时也要注意在我们日常教学课堂活动中有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就是在教师对学生评价中被扼杀的。比如说, 在课堂上初中生回答问题往往是很直白的, 常常答错, 但有的教师一听到错误说法, 一方面加以否定, 另一方面给予不恰当的评价, 比如糊涂蛋, 不动脑筋, 满脑袋糨糊等, 让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挫伤, 长此以往, 课堂上是安静了, 但学生都变成了“哑巴”。
3. 要在如何上出更有“地理特色”的教学课上勇于探索和改革
研究课标有关地理课程的性质时就提到, 地理是一门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课程。怎么让课堂更有地理味儿, 值得深思。结合我的教学体验, 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在“区域性”和“综合性”上做文章, 就是要研究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在方法论上要坚持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入手分析, 既看区域特征, 又看区域联系, 取得不错的教学课堂感受。如, 学习亚洲的气候, 我选择在地理专用教室进行, 教室周围墙上悬挂有中国、世界地图, 顶上有星座图, 还有各种地理教具和模型, 用起来很方便。学生一进入教室, 就深深地体会到了地理课的浓郁氛围。表现出来就是, 学生总要对模型摸一摸, 对教学挂图上的内容比比划划, 这就是学习的兴趣。而在进行亚洲气候教学的过程中, 我坚持体现气候分布区域性和气候成因的综合性特点。为此我选取了亚、欧洲气候分布图、北美、南美气候分布图、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先让学生指出各大洲气候类型名称的差异性, 内容很直观, 学生很积极, 通过研究, 学生首先有了一个概念, 世界各地气候类型不同, 这就是地理所说的“区域性”特征。化枯燥为直观、化抽象到具体, 学生就学懂了。在学习亚洲气候的多样性上我引导学生注意综合分析。还是在地理专用教室, 在一幅世界地形图上我指导学生分析海陆亚洲位置特点, 亚洲的疆域特点, 亚洲的纬度位置特点, 亚洲的地形特点, 最后启发学生结合课本分析出亚洲气候多样性的根本原因:纬度跨度大, 经度跨度大, 面积广大, 地形多样, 圆满地完成了课标要求, 且都是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的结论, 看到初一的学生能有如此的学习能力, 我每年初一教到这节内容时很感动。
以上内容是我通读新课标的要求, 结合本次教学培训的点滴感受, 写出来和大家共勉。很推崇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和“生活就是教育”的理论, 也符合了我们新课标倡导的“学习身边的地理, 学习有用的地理”的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讨】推荐阅读:
小学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感受11-09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究10-08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10-12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高一语文教学反思06-26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12-29
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11-11
《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方式》01-01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