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写作资料(精选8篇)
一个人走进饭店要了酒菜,吃罢摸摸口袋发现忘了带钱,便对店老板说:“店家,今日忘了带钱,改日送来。”店老板连声:“不碍事,不碍事,”并恭敬地把他送出了门。
这个过程被一个无赖给看到了,他也进饭店要了酒菜,吃完后摸了一下口袋,对店老板说:“店家,今日忘了带钱,改日送来。”。
谁知店老板脸色一变,揪住他,非剥他衣服不可。
无赖不服,说:“为什么刚才那人可以赊帐,我就不行?”。
店家说:“人家吃菜,筷子在桌子上找齐,喝酒一盅盅地筛,斯斯文文,吃罢掏出手绢揩嘴,是个有德行的人,岂能赖我几个钱。你呢?筷子往胸前找齐,狼吞虎咽,吃上瘾来,脚踏上条凳,端起酒壶直往嘴里灌,吃罢用袖子揩嘴,分明是个居无定室、食无定餐的无赖之徒,我岂能饶你!”。
一席话说得无赖哑口无言,只得留下外衣,狼狈而去。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哑然失笑。笑过之后,你从故事中是不是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
启示之一:动作姿势是一个人思想感情的文化修养的外在体现。一个品德端庄、富有涵养的人,其姿势必然优雅。一个趣味低级、缺乏修养的人,是做不出高雅的姿势来的。
启示之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须留意自己的形象,讲究动作与姿势。因为我们的动作姿势,是别人了解我们的一面镜子。
关键词:图书,资料职能,可行性,建议
图书资料应该是一个什么摸样?每个学生对图书资料的描述都不尽相同。但博尔赫斯对图书资料的描述是对每个人都适用, 那就是“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 理想的思维空间应该是图书资料的模样”。在我看来,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图书资料是一个能够满足社会需要, 让人心灵得到满足的东西。对于学生的写作来说, 图书资料的应用是其写作过程所必然用到的利器。
一、图书资料的职能
图书资料的职能, 即指图书资料应该发挥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 图书资料的实体发生了很大变化, 逐渐从借、藏为主的传统图书资料过渡到传统图书资料与数字图书资料相结合的“复合图书资料”时代。当前, 以泛在网络为基础, 信息技术服务无所不在的泛在图书资料也正在研究发展之中。然而无论实体如何演变, 都承担着收集、整理保存、服务的职能, 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开展社会教育, 传递知识与科学信息, 开发智力资源的责任, 尤其是对学生的思维与写作的锻炼。
对于比较优秀的图书资料, 还可以开辟其专属的固定的的领域, 以供学生进行学习与应用。例如科技图书资料的专属职能就是把科技信息最快的提供给学生。少儿图书资料担负着少儿的培养任务, 其专属职能就是甄别并提供有益的少儿资源给儿童。高校图书资料则需要为本校的科学研究等提供专题学科知识服务等。
图书资料作为一个公益机构, 还应该具有其公益职能。图书资料要能充分传递民众的均等, 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活动来提醒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关注和帮助。同时, 图书资料还应该具有信息功能。即提供公众需要的各类信息或者是查询信息的方法, 让图书资料成为立体的百科全书。因此, 在写作的过程中, 教学人员应用考虑到图书的应用与思维的结合。
二、影响学生写作过程学生应用图书资料职能发挥的因素
目前, 影响学生对图书资料职能发挥的应用的因素,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理念滞后。许多图书资料的管理者, 满足于现状, 对于图书资料的发展趋势不敏感。只要图书资料有书看, 有人来, 就万事大吉。对于图书的利用率, 学生的流失率, 信息资源覆盖率没有进行统计分析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导致图书资料的发展跟不上学生的需求或者使图书资料的职能能不能很好的展现给学生。还有, 就是图书资料出于本身利益考虑, 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 例如有的区域需凭身份证进入, 办理登记手续, 有的藏书为了减少破损, 设置了种种条件来限制学生使用等, 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和吸引力, 也影响了图书资料职能的发挥。
(2) 学生需要的信息长期得不到供给。图书资料的迷人之处就在于信息的迅速攫取。无论是从图书文献中得来, 还是从网络服务中获取, 甚至从“真人图书资料”中学习到的, 都在于学生在这里方便快捷的找到了他们需要的信息。然而, 目前很多图书资料或由于经费不足无法采购, 或是采访和流通过程中周期过长, 学生需要的一类最新资料往往一年甚至更久都不能得到采访、流通。另外参考咨询项目建设浮于表面, 不能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导致学生长期得不到自己关注的信息, 逐渐对图书资料失去信心。学生的流失, 也影响了图书资料职能的发挥。
(3) 信息不对称。有的情况是, 人们不了解馆藏情况, 甚至是不了解图书资料的功能, 因此远离图书资料, 导致图书资料门庭冷落车马稀。也有的情况是, 学生对纸质图书的分类及排架不了解, 即使在检索机上检索到了图书, 也无法在书架上找到自己需要的图书, 从而导致无法借阅到自己所需的图书。还有的情况是, 在复合图书资料、泛在图书资料中, 提供了大量的数字资源和信息服务。学生需要通过相应的数字终端查找所需的资源,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掌握和驾驭这些新技术和新资源。学生在图书资料的利用过程中,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也妨碍了图书资料职能的发挥。
三、如何充分发挥图书资料职能, 利于学生写作的培养
要想充分发挥图书资料的职能, 必须加强对图书资料的功能认识, 努力创造图书资料功能发挥的条件。
(1) 图书资料全面开放及免费服务。图书资料的全面开放, 就是任何人都能自由的出入图书资料, 并有权利享受图书资料提供的服务, 包括图书阅览、网络服务等;学生在图书资料里可以自由使用图书资料提供的设施和场地;免费服务就是图书资料所能提供的绝大部分的服务均是免费的, 例如, 免费的wifi网络, 免费的办卡服务等等。这些举措都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到图书资料, 并体验图书资料服务。
(2) 加快图书资料的信息更新速度, 提供专业负责的信息参考。如果每个人有信息方面的需求, 首先想到的是图书资料。那么, 在学生的心中, 图书资料一定是获取最新而且可靠的信息的地方。图书资料根据学生的问题和环境, 对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收集、整理、过滤、筛选, 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信息参考, 并及时更新所需信息的当前进展。分析学生需要的信息, 待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可以提供个性化信息参考服务。
(3) 对学生进行资源介绍及相关培训。针对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馆员需要做好学生和馆藏资源的桥梁。可以对学生开展馆藏资源介绍, 让学生了解馆藏资源, 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开展数据库培训等方法, 让学生了解数字资源等新资源, 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4) 创造良好的图书资料环境。优雅的环境总能带给人沉静、舒适的感觉, 读书也不例外。图书资料环境的好坏也是影响学生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当处在一个宽敞明亮、采光充足、色彩柔和、摆放有序合理的环境时, 心里和生理上都会处在一个祥和安静的状态, 更容易激发阅读的兴趣。即使不读书, 也能作为一个身心休憩的场所。这样的地方, 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
参考文献
[1]李国新.图书资料权利的定位、实现与维护.图书资料建设, 2005 (1) .
素质教育的理念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技能培养有着明确的规定,要求教师集中优化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并主动学习的能力,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学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对知识和素材进行优化的积累,语文写作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本文从要素的积累、运用以及架构这三个维度,集中阐释了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对于写作要素的控制,旨在优化初中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写作要素
对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来说,除了课文知识讲解外,教师还要辅助学生建立自主表达情感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写作要素,并辅助学生强化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知。语文写作并不是辞藻和语法的累积,而是要有基本的文章理念和语言的感召力。因此,教师要强化对于语文写作教学中写作要素的讲解和收集,进一步助力学生优化学习。
一、写作要素的优化积累
中考对于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力的考核是多方面的,不仅针对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多的是考核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以及语文素养,而这其中考核标准最为严格的就是作文的书写。语文写作要求学生在事件表述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的情感渗透,既要把事情说清楚,更要挖掘事件背后的情感要素。但是,目前初中生的写作情况并不是很好,许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没有表达的素材,纵使是有千般情绪却不知道怎样组织。针对这样的教学困境,初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积累要素的能力。其实最直观的素材库就是语文课本,教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就要提升学生积累素材的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片段式的素材积累,实现逐渐从语段的临摹到自主的创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建立自主的素材库,并且要经常组织学生之间进行素材的分享。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文章中对于小亨特的心理变化描述的非常细致,从最开始的体弱怯懦,到得到帮助后脱险的喜悦,都饱含作者对于人物的细致化刻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语段进行必要的摘录,然后再布置相应的作文进行临摹,学生可以在实际的运用中体会心理活动的描述对于文章整体基调的影响。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建立基础素材库,对相应的句子和片段进行汇总。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小组教学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建立素材的分享机制,促进班级整体语文写作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二、写作要素的优化运用
任何一篇文章如果只是炫技的优美词汇却没有基本的情感主线,都不能称为是一篇优秀的文章,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积累的同时也要辅助学生对作品注入个人的真实情感。教师不仅要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和鼓励学生对于周围的事物进行认真的观察,也要指导学生对细节进行表述,并在表述中强化情绪情感的表达。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支持,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感而发,将情绪和情感自然地贴合在自己的文章中。在进行课文的讲解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与实际生活进行比较,充分刺激学生的代入感,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迁移,从而更好地完成作文的写作。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济南的冬天》文章中老舍先生对于冬天的表达不仅是景观上的描述,也深刻地流露了对于冬天的热爱,是借景抒情的代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整体的文章内容和情感进行分析,并且要求学生对冬天进行情境的关注。教师在课程结束后,要给学生布置相应的教学任务,鼓励学生在冬天来临时能进行基本素材的收集和整理,为之后的写作奠定基础。教师要将教学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语文的基础学习。
三、写作要素的优化架构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写作教学时,除了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整体写作架构的学习。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组织能力,能对收集到的基本写作资料进行优化的整合。一篇好的文章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文章主线,并且要围绕主线建立一个完整的故事,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建立基本的写作提纲,保证文章基本框架条理清晰。并且,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写物时设置清晰的形象结构,写景时设立完整的景观结构,写人时设定基本的故事结构等等,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文章脉络结构的指导和梳理,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完成整个文章的写作。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社戏》中,鲁迅先生对于整个故事的描述层次特别分明,并且这一课也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情节结构来分析小说。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结构中详略的结合,保证故事的结构和表达既简洁又丰富。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任务型教学,保证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力,在对文章进行基础建构时能更好地建立任务意识。另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具体讲解之后,要对整体文章进行总结,保证学生在阅读后对文章有自己的思考。
【结 语】
总而言之,教师只有提升自己的教学意识和教学理念,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集中力度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力,鼓励学生大量的收集相应的语文素材,建立完整的素材体系。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将情感融汇在相应的文章中,更好地助力初中生进行语文写作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魏玉珍.试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写作要素【J】.教育界,2014(12)
【2】王安秋.明确目标,加强方向指导,实现初中语文的有效阅读【J】.新课程·中学 ,2013(29)
《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品味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体会文本的语言风格适应情感抒发的特点。
3、感受作者对春的盼望、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新生命之情,对希望的憧憬之情。
二、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体会文本的语言风格适应情感抒发的特点。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提到春,会令我们感到无限的生机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古往今来,有无数描绘春天的诗文。“春风又绿江南岸”,“春城无处不飞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等等,都是传诵已久的名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
二、初步感受,进入文本
1、播放视频朗读。
2、学生跟跟随视频朗读,体会其中的感情。
3、朗读完文章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觉得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能读出文章的味道?(欢快、欣喜)
三、提升感受,概括特点
1、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来描写春天呢?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春天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呢?
2、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这美好的春景呢? 答: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
3、每个小组挑选一幅图画,说说这幅春景图美在哪里?(1)春草图 ①想像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面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C)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②从哪些角度描写春天的小草? 质地(嫩嫩的、软绵绵的)、颜色(绿绿的)、范围(园子里、原野里、满是的)③这样的小草给人怎样的感受?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春草充满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欢乐。④“钻”字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2)春花图
①选出对这段话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花图,主要是抓住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写的。B、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万木争春图,主要是抓住桃树、杏树、梨树的特点写的。C、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意图,主要是抓住花、蜜蜂和蝴蝶的特点写的。
D、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园图,主要是抓住春天花园中的果树和动物的特点写的。
②选出对这段文字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虫、树、花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B、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花朵、果实、野花的次序安排结构的。C、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树上、花下、遍地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D、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树木、花朵、昆虫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③写春花的顺序是从 上 到 下,写出了春花繁密茂盛,色彩绚丽、香气浓郁 的特征。
④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个句子的句序不能颠倒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A、这三个句子是按颜色由深到浅的次序安排的。B、这三种颜色是和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的。C、“火”、“霞”、“雪”是按照从热到冷的次序安排的。D、这三个句子是按照春花开放的先后次序安排的。
⑤“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仿佛”的作用是什么? “仿佛”一词由实到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⑥写蜜蜂闹和蝴蝶飞与春花图的描写有何关系?
侧面写春花,用蜜蜂、蝴蝶的繁忙表现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⑦“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个“闹”字用得极妙,不禁使人想起古代诗人宋祁的一句诗: 红杏枝头春意闹。
⑧景物本身没有思想感情的,但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文中有这样的例子,你认为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一句就把花当作“人”来写,将竞相开放的花态写得栩栩如生。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遍地开放的野花也像人的眼睛一样闪亮摇摆,传达着情意。
⑨除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外,还有其他修辞手法吗? 排比、比喻。(3)春风图
①第5段一共四句话。第一句从 触 觉的角度写春风轻柔温暖;第二句从 嗅 觉的角度写春风带给我们的气息;第三、四句从 视 觉和 听 觉的角度写春风给人们带来的愉快和快乐。
②写景要抓住特征。作者抓住了春风 柔和、芳香、悦耳 等特征来写。柔和:“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芳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各种花的香” 悦耳:“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地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③“卖弄”原是炫耀的意思,含贬义,本文中的意思是 尽情地表现,属于_ 贬义褒用 的用法。
“宛转”的意思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应和”的意思呼应。
④“和”是多音多义字,有①hã②hâ③huï④huî⑤hú五种读音,请选择填空。
应和(②)和面(③)和平(①)和稀泥(④)和牌(⑤)⑤这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引用、比喻、拟人。
⑥说说下边加点的词好在哪里。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这个词,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温柔的特征,很有感情。)..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酝酿”这个词原意是造酒,文中形容春天的各种气息在空气中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越来越醇。这一句从嗅觉的角度表现了春风的馨香与醉人。)
⑦我们所学过的古诗中有许多扣住季节特点写出风的佳句,说上几句。
写春: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风又绿江南岸 夜来风雨声 春风吹又生 随风潜入夜 写夏:清风半夜鸣蝉 夜来南风起 风吹草低见牛羊
写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古道西风瘦马 长风万里送秋雁 林暗草惊风 写冬:北风卷地白草折 风掣红旗冻不翻 夜阑卧听风吹雨 风劲角弓鸣(4)春雨图
①作者眼里的春雨具有怎样的特点?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多(“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像牛毛”)、闪亮(“像花针”、“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细密(“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
②文章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征,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一句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或: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③本段描写的对象是春雨,为什么还要突出对小草儿和树叶儿的描写? 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出春雨的可爱。④说说下边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斜织”这个词形象地写出了细密、轻盈的春雨在春风中..的动态特征。)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表现作者将要把自己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传达给读者。)..⑤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排比、比喻(“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拟人(“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四、深入探究,发现规则
1、有充满生机的小草、有争奇斗艳的花、有和煦温暖的风、也有可爱的春雨,作者已经描绘了一幅花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之图,为什么还要写春天里的人们呢?
答:“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欢乐地迎接春天的到来,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象征着希望。说明春天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激励着人们“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2、中间一部分是描绘春天的景色,我们可以用“绘春”来概括,那课文的第一、二节和结尾的三小节又是什么呢?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
答:盼春——“盼望着,盼望着”,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盼春之急迫。“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抒写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寻春——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万物受春的温暖、滋润而生机勃发的特点。
颂春——排比的修辞手法,气势迭起,寄托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春天不仅充满魅力,还能给人力量和积极进取的希望。
3、有没有细心的同学发现这篇散文在用词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叠词(P3)。AA式、AAB式、ABB式、ABA式、AABB式、ABAB式 ②儿话音。“桃儿、杏儿、梨儿”充满童趣 ③大量使用修辞手法。
4、学生跟跟随视频充满感情地朗读全文。课后作业:
1、抄写、解释词语,每个四遍。
2、背诵全文。
3、课外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绿》、《荷塘月色》、《威尼斯》,摘录好句好段,挑其中的一篇散文,写一段话点评赏析。
《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教学重点]:
朗读、品读课文,发现并感悟济南的冬之美。[教学难点]:
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意会导入。
1、欣赏狗尾巴草的图片,请教学生一个问题:你关注过路边的狗尾巴草吗?你对它们有怎样的感觉?
2、学生自由抒发感想,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平凡亦出神奇,美在于发现。引用:“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3、冬天万物萧条,风雪凛冽,没有其他季节那种勃发的生命力,但是,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可爱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人们曾经对中国现当代的一些著名作家进行排位,用六个字来概括: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当然,这种排名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在艺术上各有千秋。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一往情深。下面,请随着老舍一起去发现《济南的冬天》洋溢着的特殊的美丽。看看他是怎样发现美,又是怎样来表现美的。(出示“发现美 表现”)
二、整体感知,集体赏析。
1、思考:济南的冬天最特别之处在于什么? 参考:温晴。
2、听课文录音,学生在语言的熏陶中(可闭眼倾听)感受一下温晴的济南的美丽景色。
3、冬天的特色是雪,我们平时对雪的印象是如何的?你的笔下的雪景如何?老舍笔下的雪又是如何的呢? 设问并引出品读第三节:薄雪覆盖下的山景。
(过渡: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老舍是从什么角度来发现美、表现美的)
4、配乐(班瑞德的《初雪》)朗读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读、品、议相结合的方法来赏析第三节。
预设:
(1)请同学来朗读这一段。
(2)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参考:秀气。
(3)作者如何表现这种秀气?请学生找出欣赏的句子读读,或讲自己的认识。
要点:一髻儿白花,一道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山的肌肤,害了羞„„以及一些关键的字词。(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许会质疑,可以穿插在品读中。)
(4)从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可以感觉出作者对于济南的山水有什么的感情?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来?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再次配乐齐读第三节。
三、适度模仿,自由点评。
1、下了小雪的济南的山无比美妙,济南的水也富有情趣;由此过渡到最后一节的自由品析阶段。
2、要求模仿第三节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在书的边上作好点评,自由谈最后一节的学习体验。
四、方法借鉴,学会发现。
1、文章把冬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温晴的冬天的济南,写作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A、融情于景 B、展开联想 C、巧用修辞
2、投影一组不起眼的花草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想象并发现美,用几句话来描写,表现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3、用名家之言作结,如“情动而辞发”等,以求对学生阅读与写作美文有所启迪。
五、布置作业,由此延伸。
观看美丽的画面,想别人之未想,发别人之未发,把你眼中的美景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吧。播放《钱塘潮大潮》的视频图像,在钱塘潮壮阔的景象和雄壮的声音中发现美,并运用今天学过的方法表现美。
六、结语: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你热情的心去感受生活,用你的慧眼去观察生活,愿你发现生活中的美,愿你的生活如花一样灿烂
《羚羊木雕》教案3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②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 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识字写字。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② 朗读课文,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
③ 在生活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你是怎样处理的?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教师
① 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前给予朗读指导。(也可以用小品的形式表演)② 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教学设计 导入
刚刚升人中学的你,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学习,对友情,你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节课学习的《羚羊木雕》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大屏幕投影出示)[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②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学生齐读或教师提示)[检查预习](读、写)整体感知 大屏幕投影问题: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要谈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再读课文研讨。
美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体会越深刻,朗读就越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请分配到角色的同学到前面来,可以边读边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大屏幕投影评价标准: 重音 语气 语速 [教师导学] 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妈妈的神态:紧紧地盯着 孩了的神态:低着头不敢看 十分严厉 一动不动
语气{咄咄咄逼人 语气{声音有些发抖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坚定 哭着喊了起来 [教师小结] 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逼”,一面是“无奈”,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探究(自主合作)大屏幕投影问题:
① 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② 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③ 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过渡)生活中,同学们也可能碰到过这一类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把你的好办法与大家交流一下。反思
学生把课前准备的材料在小组里交流,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要求既展开求异思维,又是合作学习。小结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散步》教案2 教学目的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
2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难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意。教学时间:二课时
一、预习试朗读课文。
二、导人
《散步》这篇散文,通过祖孙三代人散步的过程,表现出家庭成员间 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朗读时要用心领会。
三、正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散步》。2.分六个层次指导朗读。(1)缘由。(第1~3自然段)①提问:“我们”为什么要去散步?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讨论并归纳:为了母亲。“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应该多走走”所以一家人陪母亲去田野散步。
②提问:怎么朗读第l~3自然段?
讨论并归纳:应读得轻柔一些,用陈述语气。读出“我”对母亲的孝心。③提问:试读出第2自然段的重音和停顿,使朗读有节奏感,抑扬顿挫。讨论并归纳: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去远一点,就觉得内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则又听/她的话一样。
(2)过渡。(第4自然段)①提问:这段写什么来过渡? 讨论并归纳:描写初春的田野来过渡。②提问:怎样描写?
讨论并归纳:描写初春田野的特征——新绿,嫩芽,冬水——春天的气息,生命在召唤。用拟人手法,写出新绿的形态和色彩,写出冬水的声音和形象。
③提问:怎样会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讨论并归纳:写出初春的田野生机盎然。④提问:应该怎样朗读这一段?
讨论并归纳:应读得有诗情画意,读出初春田野的勃勃生机。(3)人题(第5段)
①提问:课文写一家三代人怎么散步的?儿子怎么说的?表现儿子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小儿子从一家三代人散步的方式发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表现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
②提问:应该怎样朗读这一段?
讨论并归纳:前一句用平缓的陈述语气,儿子的话应读得天真、高昂,如有新发现。仪)波澜(第6段)
①提问:散步时发生了什么分歧?
讨论并归纳: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②提问:怎样解决这一矛盾?表现“我”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一切取决于“我”——走大路。表现“我”爱幼,更尊老。③提问:应该怎样朗读这一段?
讨论并归纳:分几个层次读,为了使层次分明“后来”、“不过”、“一霎时”、“我想”、“我想”、“我决定”、“我说”要重读。读出“我”心理活动的
几个层次。
(5)一波又起(第7段)
①提问:又起了什么波折?表现母亲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表现母亲听从儿子,更爱孙子。②提问;为什么要写母亲看到的景物?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讨论并归纳:母亲看到小路上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想到这些景物对孙儿的吸引力,更下了变了主意的决心。
③提问:怎样解决小路难走的矛盾?
讨论并归纳:母亲提出“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④提问:怎样朗读这一段?
讨论并归纳:从重音看,“但是”、“摸摸”、“变了”、“还是”、“金色”、“整齐”、“水波粼粼”、“背”等都要重读。从层次来看,“但是”、“那里”、“我走„·,·”都要停顿。用平稳、舒缓的语调读出母亲慈爱、体谅孙子的感情,读出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谐。
(6)收结(第8段)
①提问:怎样以散步收结全文?
讨论并归纳:一叙述散步的方向;二叙述在散步中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三叙述“我”的感受。②提问: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讨论并归纳:因为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表现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③提问:怎样朗读这一段?
讨论并归纳:从重音看,“菜花”、“桑树”、“鱼塘”、“走”、“蹲”、“背”、“瘦”、“重”、“胖”、“轻”、“慢慢”、“稳稳”、“仔细”及最后~句都要重读。
从层次看,“这样”、“到了一处”、“但”都要停顿。用较快的语速读,最后一句要读得缓慢、深沉。
四、小结
这篇散文表现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是欢愉、深沉的。朗读时要细心体会。最后,再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辨别下面的句子,哪些是比喻句,哪些不是比喻句。A.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B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C.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D.远看,斗笠像个大蘑菇,是那么美。1.比喻句:_2.非比喻句:_
(二)“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 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表现了 什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教学设想]
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五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喧闹——(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四、作业: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 二 课 时
要点: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 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2受到老师的影响,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三作业: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第 三 课 时
要点: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一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7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7“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8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9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三板书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法国 都德 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故事情节:(1-6)上学路上(开端)二(7-23)认真上课(发展)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小说环境:自然环境:风和日丽 社会环境:普法战争,法国沦陷 课堂气氛:严肃、庄严、悲愤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韩麦尔先生: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抓住语言、神态、行动描写)
《观舞记》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学习过程:
一、导入:
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舞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乐的片段)。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们敬爱的冰心奶奶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观舞记》。
二、初读,整体感知:
在第一遍阅读时,一般采用默读的方法来通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全文,语速稍慢)
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如果能写在笔记本上则更好。
——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再次阅读文章。在这次阅读时,我们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笔来,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1,先给课文标上小节号。(共22小节)
2,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三、研读课文: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 ——第2——6小节 ——第13——18小节。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四、阅读探析: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1,思考题一:
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2,思考题二:
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印度舞蹈主要表现神和人的故事,模拟自然界生物的姿态。(在第17、18节)3,在自读过程中,有没有感到的不理解的语句? 问题一:
为什么第17小节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是不够的,还要心灵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问题二:
第19小节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朗读第19小节)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4,用多媒体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虽然现在印度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宗教势力极大,所以也有人说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印度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内容也都受此影响,多以表现宗教为主题。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也同样如此,例如第18小节中提到的莲花、鹿、孔雀、蛇等动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征意义。所以„„
五、练习: 延伸思考一:
引用原文说说,为什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能那么样地打动人心?
——第19、20小节原文:“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延伸思考二:
这篇文章的文字很优美,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能否结合自己的感受或学习生活体验,说说为什么冰心奶奶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那样打动人心?
——我个人认为,冰心老人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首先可能是她从小就对文学怀有极大的兴趣,观察或写作时能全身心地投入。
其次是她在文学以及其他方面坚持不懈的学习,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了许多宝贵的养料。三是由于她的勤奋。从她十几岁开始发表文章到她逝世,一直笔耕不辍,坚持写作近八十年。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六、比较阅读:
下面,让我们来阅读当代诗人艾青先生的诗歌《给乌兰诺娃》,这也是作者在欣赏了一场优美的舞蹈表演后的所思所感。
再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选段,看看他怎样用语言来描绘音乐的美。
七、结束语:
同学们,生活和艺术是分不开的,无论我们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即使是与写作或舞蹈离得很远,也应当时时刻刻注意观察和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样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应当珍惜、热爱、学习、弘扬这些优秀文化,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可能创造出更优美的现代文明。
八、家庭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摘抄本文中优美语段,做一点语言积累。
《背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动人情景,生动描写人物,以情感人的方法。2.感受作者朴实的语言风格。
3.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情,培养学生懂得感受爱,也懂得回报爱的优良品德。【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方法。
2.儿子对父亲的关心的不解、顿悟、感念的过程。【预习设计】
1.学生需认真朗读全文,弄懂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2.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注意事件发生的背景; 3.你是如何看待文中的父亲和儿子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并欣赏一首小诗。“父爱是拐杖,让我们在人生中少摔跟头。父爱是良言,让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父爱是阳光,让我们健康的成长。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父爱是音乐,让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
父爱是蜡烛,默默的为我们奉献着自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背影》,看看这篇文章感人至深的地方究竟在哪里?
二、检查预习(小组之内检查)
1.正音练习:给加点的词注音
变卖典质(diǎn zhì)颓唐(tuí)狼藉(jí)
交卸(xiâ)奔丧(bân sāng)簌簌(sù)
晶莹(yíng)迂腐(yū)琐屑(suǒxiâ)
栅栏(zhà)差使(chāi)照看行李(kān)
妥帖(tuǒ)蹒跚(pán shān)踌躇(chïu chú)
2.根据解释填词语。
乱七八糟的样子。狼藉
失业在家。赋闲
凄惨暗淡,不景气。惨淡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迂
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
不幸的事接二连三的发生。祸不单行
把自己的财产、衣服出卖和典当出去。变卖典质
精神不振作。颓唐
三、朗读课文,交流探讨
1.刚才我已经说过,《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这说明大家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肯定给大家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或者产生了某方面的疑惑,那么同学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或疑惑。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画下来,然后用“我觉得。”的句式来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这篇文章的。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朴实特点,通过读的形式来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虽然平实,但是却很感人。
(2)引导体会文章为什么以“背影”为题?文中写了几次“背影”?那一次写的最详细?作者是如何来详细刻画“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的?(播放电视散文《背影》片段)
边引导,边朗读,边体会,重点解决:
A、“背影”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
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
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
第四次是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写得最详细。
B、在描写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时,引导学生从动作描写入手,细致入微的刻画。如:“蹒跚”、“探”、“爬”、“攀”、“缩”、“微倾”等词语中体会父爱。
C、从父亲的衣着上来体会、父子衣服的对比(他给儿子做了紫毛大衣)及营造的氛围和心情(悲凉、沉重),帮助学生分析特定背景(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办丧等等)。
教师总结:作者刻画的这个背影,是自己终生难忘的父亲的背影,他通过写父亲的体态动作、穿着打扮,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在奔波劳累中,依然为儿子尽心尽力的伟大的父亲,这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至深的地方,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让我们感受到了博大深沉的父爱。
(3)在送行中,父亲除了为儿子买橘子外,还用什么来表达对儿子的关爱?儿子理解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八年以后,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怀的是怎样感情?
教师总结:浦口送别的时候朱自清才20岁,因为年轻,所以他当时也会对父亲的琐碎的表达爱的方式表示不满,可是当他在八年后,随着自己心智的成熟,对父爱的感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当时的自以为是也感到非常的后悔,自责。他把自己这种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情感勇敢的展现在了众人面前,我想,这就是这篇文章最感人至深的地方。
(4)面对父亲,作者当时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父亲的?
教师总结:觉得父亲迂、令人讨厌。
四、引深拓展
1、同学们,看到20岁的朱自清,你是否想到了自己。你是否也有一些对父母、老师、长辈的关心的不耐烦,是否在有的时候觉得他们的某些言语和举动太过多余,是否有过觉得自己要比他们聪明得多想法?那现在呢?你又怎样看待这些事情呢?
学生讲述感人的故事。
2、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故事,不禁让我想起了一篇流传很广的小文章。看完后,说说你的感受。(多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媒体展示)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五、情感迁移,感受深情。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误解过.请以“,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学生写作练习,朗读展示。)
六、结束语:
(播放歌曲《懂你》)
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同学们,不要再把年少无知当作我们可以对爱麻木不仁的理由,不要等到我们失去了爱的时候才懂得去珍惜,既然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爱,我们就应该有责任读懂爱、感受爱、回报爱。
《藤野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线索,理解内容,把握主旨。
2、揣摩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理解内容与主旨。教学难点
1、揣摩词句,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体会,激趣引读。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恩呢?鲁迅先生在日本又经历了怎样的屈辱,又怎样走上“弃医从文”的道路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值得尊敬的学者和良师。(板书课题与作者)
作者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选自《朝花夕拾》(即早上的花,在傍晚时拴起来,比喻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往事,到中年才写成文章。)
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1926年3月18日,北洋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血腥屠杀爱国请愿学生,死47人,伤300多人,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就是其中的两个殉难者。鲁迅说“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北洋政府血腥镇压爱国者的当天下午,就下了通缉令,抨击过北洋政府及其首领的鲁迅,自然是被列入这个通缉名单的。后冯玉祥的国民军把段祺瑞赶下台,而奉军又攻进北京,赶走国民军。奉军进北京,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骚扰百姓,奸淫掳掠,大肆逮捕和杀害进步人士。北京成了一个充满恐怖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鲁迅遭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这年的七月,鲁迅接到厦门大学的任教聘请,8月离开北京去厦门。
本文是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写的。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怀念、赞美)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可请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明确课文结构: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前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1、了解故事背景:作者在东京有哪些所见所感?
(作者在东京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思想腐朽、不学无术,整天不是逛公园、赏樱花,就是学跳舞。正在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对他们的这种思想行为十分厌恶,不愿与他们为伍。所以文章一开头就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又只好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样,自然地引出了仙台之行。)投影出示思考题:
(1)请标出这一段里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
(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3)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讨论明确: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总结:这部分作者以辛辣的语言,嘲讽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揭示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为下文结识藤野先生埋下伏笔。
2、把握人物形象(感知作者情感1)
问题一: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生活俭仆。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医学教授。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热情诚恳,循循善诱。目睹印象——治学严谨;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过渡: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刻画藤野先生?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问题二:学生阅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讨论明确: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和热心帮助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尊重科学,主动热诚 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体贴入微、没有偏见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注重调查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问题三: 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 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四、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第6—10段写一位新老师到班上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要求写出老师的外貌、神态、声调、语言、行动以及同学的反应,自己对老师的印象等。
第二课时
一、老师印象,激趣再读。
检查第一课时的学习效果和预习情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选取了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2)作者是抓住藤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写的?
二、合作探究,研读品析。
1、感知作者情感(爱国)
①课文除了写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外,还写了哪些事?这些事情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内在联系?(提示: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职员对他的“优待”,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课堂上看电影。)
②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从东京到仙台六七百里,所见甚多,但文章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因为“日暮”两字触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所以印象深刻,几十年后还记得。至于“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 朱舜水 先生客死的地方,作者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此对“水户”铭记不忘。写这些事情,反映了 鲁迅 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起了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③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请体会一下: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④两件事情(匿名信事件、看电影)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⑤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变化之感情。学生思考,研讨交流:
A.在东京: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仙台:触发忧国之情 ;C.弃医从文:—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D.离开仙台: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怀念 ⑥学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好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两件事情以后,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具体解释请参看课文有关注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2、探究文章主题
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争论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①“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②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③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
较倾向于第(1)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 和藤野 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简介师生情)
三、品读提升,语言揣摩。
1935年日本要出《鲁迅全集》的时候,曾经问鲁迅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要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消息,由此可见作者对先生的怀念。
集体朗读结尾一句话,研讨其含义。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讨论明确:
(1)“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2)“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
(3)“增加勇气”是指作者在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时,一旦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时,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4)“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5)“深恶痛疾”是“最厌恶最痛恨”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四、课文总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五、作业布置
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或散文诗集《野草》。
《雪》教案 鲁 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本课生字词。
(2)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3)深入体会文章深邃、鲜明的主旨。
2、能力目标
(1)体味词语色彩鲜明,饱含情感的特点。(2)从景物描绘中体悟作者的情感。(3)分析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独立张扬的个性,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教学重点
1、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邃、鲜明的情感。
2、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
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教学方法
1、诵读、导读法。
2、点评、议论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迷语。
2、学生总结写雪古诗词。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 忙碌 脂粉奁 灼灼 嘻笑 褪尽 朔方 凛冽 .........(明确:磬口(qìng)忙碌(lù)脂粉奁(Iián)灼灼(zhuï)....嘻笑(xī)褪尽(tuì)朔方(shuî)凛冽(lǐnliâ)).....
2、学生简介作者。
3、范读。
4、速读课文,课文描绘了哪两幅画面。(南方的雪、朔方的雪)
三、自由朗读勾画自己不明白和喜欢的句子,并简单点评。
1、勾画点评。
2、指导朗读。
3、解疑。
四、欣赏两幅画面。
(一)、指出江南、朔方的雪的特点。你喜欢哪里的雪?说出原因。(江南的雪,滋润美艳。朔方的雪,如粉、如沙。)
(二)、作者是如何来描绘的?作者喜欢哪里的雪?他在雪描绘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可以安排讨论)
1、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展现出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因为想象中的蜜蜂而充满生机,激发人对春天的联想。
2、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塑罗汉的的生对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形象的词语既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也是在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
3、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适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雪罗汉最终的消失,隐含了作者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惋惜。
4、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的闪烁。
勾画出雪那孤独不妥协的姿态。有动感,有斗志,如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5、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就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出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南方的雪,虽然美好却未经磨练不能长久,北方的雪,具有一种独立张扬的个性精神)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三)、朗读。女同学读江南的雪部分,(优美)男同学读朔方的雪部分。(壮美)
五、美点寻踪。
1、美在结构严谨。
2、美在主题深邃而又鲜明。
3、美在语言形象而又优美。
4、美在对比对比手法的应用。
七、拓展小结。
我们今天的生活的时代和鲁迅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了,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这种独立张扬的个性了呢?
八、作业。
摹仿课文写一处景物,注意写出自己的情感。
《海燕》教案
一、简析教材:
《海燕》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海燕》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他创造出“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今天,也可以从另外角度来解读这篇散文诗,例如,不惧怕困难,迎着困难前进,与困难斗争,起乐无穷。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文的战斗精神应该能有一定的联想,对于象征、对比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学习本文一定要指导学生多朗读,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内涵。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本课内容和本单元教学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的形象。学习象征、映衬、对比等写作技巧。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海燕”这一敢于搏击暴风雨的勇敢形象,学习它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
四、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的形象。
2、学习象征手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的形象。
六、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家与作品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诗《海燕》。作者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1892年9月高尔基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马加尔•楚德拉》,从此,一颗光芒夺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国文坛。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1901~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等剧本。1906年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1913~1916年,完成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在人间》,1922~1923年,完成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海燕》是一首散文诗。简言之,散文诗就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它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的内容,是散文化了的诗,不分行排列,但具有诗的意境和严格的音节、韵律。
二、范读课文:
[一]要求学生认真听读。
1、注意字音
2、思考画面应怎样切分
[说明]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本文的层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学生基本答出后,顺势划分一下全文结构,用时不要太多。
层次划分:
(一)(1—6节)暴风雨孕育之际海上景象
(二)(7—11节)暴风雨迫近之时海上景致
(三)(12—16节)暴风雨来临之前海上景观
[二] 齐读《海燕》,注意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读毕,要求学生抓住文中的语句,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教师板书,引导学生思考。
三、研讨课文 [一] 讲析第一幅画面 指名朗读,思考:
1. 海上景象怎样?海燕表现如何?
明确:环境恶劣;海燕矫健、勇猛,藐视恶劣环境,表现了海燕渴望暴风雨到来的快乐心情和英勇无畏的气概。
2. 其它海鸟表现怎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海鸥在飞窜,十分恐惧;海鸭在呻吟,吓得掩藏了起来;企鹅非常胆怯,躲藏在悬崖底下。通过对比,突出海燕勇敢搏击、藐视恶劣环境的英雄气概,使海燕的形象更鲜明。
[二] 讲析第二幅画面 默读并思考:
1.海上景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环境更险恶;这样写突出斗争更险恶。
2.哪些词语突出了险恶的环境?(动词、形容词)海燕较前有何变化?(见板书设计)[三] 讲析第三幅画面 齐读,思考:
此刻海景有什么变化?海燕表现怎样?(见板书设计)
四、讨论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一]讨论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海燕(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暴风雨(俄国人民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大海(俄国广大的革命群众)风、云、雷、电(沙皇的统治势力)
海鸥、海鸭、企鹅(俄国资产阶级中形色色的政客)
[说明]海燕、暴风雨、大海的象征意义是让学生明确的重点;其他事物的象征内容,学生若理解有困难,教师适当给予讲解。
[二]关于象征写法。
1. 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易与比喻、拟人混淆。象征是一中表现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借喻都使事物形象化了。但象征是赋予事物一定意义,对托义之物须做细致描写和刻画,而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须描写有刻画。
2. 象征的作用:(1)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2)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五、归纳《海燕》的写作手法: 1.对比、烘托的手法 2.象征手法
六、教师小结:
高尔基正是运用形象的对比、烘托,抑恶扬善,鞭挞恶丑,褒扬美善,才塑造出了“海燕”这一饱含力与美、深刻反映了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从而吹响了一曲嘹亮的时代进军的号角,唤醒民众,鼓励他们勇敢地投入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去。
附:板书设计 海 燕 高尔基
海鸥 飞窜 恐惧
孕育之际—— 渴望 海鸭 呻吟 掩藏 丑 态 企鹅 躲藏 胆怯 对 比 飞翔 飞舞 碰着 掠起
暴风雨 迫近之时—— 迎接 海燕雄姿 冲向 穿过 叫喊 号叫 映 衬
狂风 狂风 吼叫
来临之前——呼唤 乌云 乌云 低暗 猖 狂 雷电 电闪 雷鸣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云南的歌会》教案1 教学目标:
1、朗读文章,理清文章基本内容.了解有关云南歌会的民俗文化风情。
2、引导学生品读、赏析文章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3、思考今天我们如何对待民俗传统文化。教学重点:
朗读品味文章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学习几种不同的描写手法。课文整体把握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1、观看两段电影片段,欣赏云南民歌的艺术魅力。
2、走进云南,知道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揭示课题《云南的歌会》
3、了解作者:沈从文。
4、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初读文章,用一句话说说云南歌会给你的印象。
2、跳读课文,说说作者主要写了在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
3、你最喜欢哪一个歌会场景,说一说、写一写它有什么特点 ?(可以从文中筛选关键词,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形成书面答案。可以从环境、歌手、方式、内容等角度来谈)归纳明确: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迅速浏览课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所描绘的几个唱歌场面?(板书:歌会场景)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4、由朗读课文,从文本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三、赏析课文,研讨品味
这三个场面他们描写的侧重点和表现手法是不同的。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环境,一写唱歌场面。(板书)
(一)1、我们来看第一个场景,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唱歌人的? 明确:动作、神态、外貌等来表现山野对歌的激烈与欢快。动作、神态——(抓关键词)活泼欢快、轻松自豪。
外貌——犹如一幅肖像画: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腻,如在目前。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2、比较阅读完成课后练习二:明确“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特别是对她的外貌的描绘,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聪明、开朗、活泼的少数民族农家女子。第一段注重写实,第二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重在写虚即反映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二)1、默读第四段,找出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与同小组同学分享,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2、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子唱歌仅用了两三句话,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师追问:你看,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教师预设:首先,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其次,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境。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地灵人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美得:(板书)淳朴而自然。
(三)1、师: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默读第四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的形式进行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2、明确:人多;时间长;盛装;老人极其热情——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板书)浓重热烈。
3、师:“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4、读完本文,我们一起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小结: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四、总结欣赏,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了云南歌会那神圣美妙的艺术殿堂,欣赏了三个场合唱歌的情景,体会到了云南歌会淳朴自然、浓重热烈的特点。并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笔触领略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艺术风采和民风民俗。
2、下面,在本课结束之前,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些云南的民歌。
3、拓展我们的思维。在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间歌唱占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民歌传承着民族的文化,歌词本身也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民间诗歌。而我们恰恰是被五彩斑斓的流行歌曲包围的一代,民歌似乎离我们很遥远„„请以“民歌与流行歌曲,谁更能抓住我的心?”为中心,谈自己的感受,写一段话。
补充知识:
1、为何“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很久以前,牟定坝子有个龙潭。潭里有条恶龙,每年秧以后就出来捣乱,人们恨之入骨。有一年的阴历三月二十八日,全寨男女老少,挑土抬石,把恶龙潭填平了。人们把土夯实后,又在上面弹着弦子跳了三天三夜。从此以后,恶龙不再作怪。为了庆祝这个胜利,每年阴历三月二十八日这天,人们都到这里来“跳歌”。代代相传,便形成了“三月会”。
每当“三月会”牟定县城热闹非凡。正是“三十难逢金满斗,四十难逢这一天。”
2、在云南,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子在咿呀学语的时候也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3、推荐阅读 沈从文小说《边城》
《端午的鸭蛋》教案2 【教改与创新设想要点】
1、“大生活,小叙事”,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就是本文的魅力所在。利用学习本文的机会,教会学生观察民俗,体验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
2、本文的语言极具特色。指导学生朗读,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来。多读才能品味。
3、本文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又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一特色。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动人的文化底蕴的能力,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2、品味本文本色语言的美,学习习近平实本色语言表达。【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史,其中,仅仅是食文化,就举世闻名。请把你所知道的或品尝过的名菜或名小吃说给大家听听。(学生稍作准备,教师巡视、提示)
点几个准备较好的学生讲述,教师注意评点:其讲述的内容有没有包涵一定的文化内容。(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款名菜的图片)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明确教学重点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一遍,思考:你觉得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重点学习一些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
1、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当然要学习它的独具特色的语言。怎样独具特色?放到后面学习。
2、读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一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怎样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我们学习本文要解决的第二个重点问题。
(多媒体放映:学习重点——
1、品味语言
2、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整体感知课文
先让学生预习,思考下列问题:
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可是为什么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
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教师提示: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3、让学生合上课本,凭记忆复述高邮的咸鸭蛋有些什么特点。研究性学习
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以下任务。
1、教师范读第一段,然后学生读。注意要读出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约 5分钟)
2、我们常说,写文章忌东拉西扯。本文既是写端午的鸭蛋,为什么要扯到
清代著名作家袁枚,而且还说自己并不喜欢他,但又喜欢他的《腌蛋》一条?这样说岂不是东拉西扯,自相矛盾?(5分钟)
这个问题偏难。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回答。对答案中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
这样不是东拉西扯。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
3、读第二段。(可以采用学生个别读,然后学生个别评价的方式)思考:本 段除了写高邮咸蛋的特点外,还写了什么内容?(3分钟)
本段除了写高邮咸蛋的特点外,还写了吃法、端午跟鸭蛋有关的风俗、如何 挑选鸭蛋等内容。
4、请学生准确而全面地概括端午鸭蛋的特点。(3分钟)⑴蛋白柔嫩 ⑵油多 ⑶黄是通红的(总:皮细而油多)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
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请同学们讨论: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语言特色的?(10至15分钟)
⑴口语色彩浓厚。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
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⑵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邮鸭蛋的特
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⑶善于运用语言“造型”。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
神韵。如他写咸鸭蛋“头一筷子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和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6、在当代文坛,当人们热衷于“大叙事”与习惯欣赏“大事物”“大场面”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时,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审美情趣悄然兴起,即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本文可以说是这样的一篇“小叙事”的杰作。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本文,想想看,如何来写这种小叙事的文章呢?(10分钟)
假如老师布置了一篇写生活中小事的作文,你们该如何准备,如何 下笔?(学生分组讨论,由小组长集中本组意见发言。)如何准备提示:
⑴要热爱生活。一个对生活麻木不仁或悲观失望的人,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⑵要有探究未知事物的求知欲。⑶要细心观察,并写出观察日记。
⑷虚心好学,不懂就问。重要的知识不妨记下来。
以上几点,是积累阶段。只有积累了足够的素材,才能在写作时不犯愁。如何下笔写此类文章?
可以由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体验谈,也可以当堂写一个有关风俗人情的小片段,老师点评。多鼓励,少指误。此时可以结合导入新课时同学们的发言进行回顾。
7、探讨:文章如此津津乐道“咸鸭蛋”有意义吗?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联想与扩展(此环节放在课后研讨)
《春酒》教案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2)了解作者故乡——浙江一带的春节习俗,感受其中蕴涵的风俗之美和人情之美。2.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赏析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感知人物形象,感受文章的意蕴和作者浓浓的思乡、思亲之情。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诗意,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1. 重点:赏析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感知人物形象,感受文章的意蕴和作者浓浓的思乡、思亲之情。2. 难点:体会本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写作特色。3. 关键:体会本文严谨的散文结构和托物言情的写作手法。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2. 朗读教学法。3. 讨论点拨法。4. 品读鉴赏法。5. 延伸拓展法。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明月几时有》(放幻灯片)一,导入新课。
参加本次民风民俗一路游,可谓收获颇丰。跟着沈从文先生,我们欣赏了云南歌会的精彩;到汪曾琪的家乡,我们品尝到了高邮咸鸭蛋的美味;一路北上,我们来到北京,在萧乾的回忆中,我们再次领略了老北京街头巷尾那一声声余音饶梁的吆喝,这一幅幅充满着浓郁民俗风情的画卷,让我们品尝了一道道地道的民俗大餐,而说到民风民俗,我们就不能不来说一说过年。
过年是极喜庆的字眼,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准备些象征来年幸福、美满的东西,如年糕、春馍、春酒,那么大家也来说说你印象中的新年,咱们本地有哪些习俗呢?
(大家都来说过年。)是呀,过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东南西北、村村寨寨,到处都充满着节日的喜庆气氛。今天我们的民风民俗之旅,又要转战南方,去拜访当代台湾女作家琦君,去听琦君为我们讲述她的家乡——浙江一带过年的故事。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 学生集体朗读。要求:边读边思考:
(1)琦君为我们讲述了几个故事?
(2)这几件事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文章的文眼在哪里? 2.朗读后自由发言,并整理明确:
提示:教师示范:老师在过新年的故事中品出了神秘的味道,这神秘的味道从那里来? 学生帮助老师寻找:在蒸年糕时脚不能放在灶火边„„(1)儿时三件事: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
如今一件事:自泡八宝酒(2)文章的文眼是“家乡味”,作者在文末巧设文眼,却又不露痕迹,然后把作者回忆家乡过年时有关习俗的几个故事汇集在“家乡的味道”这个焦点上层层展开。三.精读课文,合作研讨。
1.“家乡的味道”是什么味?你是从哪些故事、哪些语句品出这些味道来的?请以“家乡的味道是_
,我从
读出来的。”的句式说话。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整理。过新年时的种种风俗与禁忌——神秘
我代替母亲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快乐、喜悦 乡邻之间互相“起会”喝会酒——和谐、淳朴 “我”如今效仿母亲自泡八宝酒——思母、思乡
小结:这神秘、快乐、喜悦、和谐、淳朴的味道就是浓浓的家乡味,而这浓浓的家乡味,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国南方小镇那快乐、和谐、淳朴的民风之美、人情之美。
3.这浓郁的家乡味道,让作者魂牵梦绕,在文章结尾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想一想,难道作者思念的仅仅是这一杯家乡的春酒吗?那让作者魂牵梦绕的还有什么呢?
4.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自由发言。5.教师导读:
看到本文你想到了咱们以前学过的哪篇课文?它给你什么启示?(《社戏》)
是的,琦君思念的不仅仅是家乡的那一杯春酒,她更思念家乡的人。琦君曾经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 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再写。”那么,在文中你能读出“家乡人”的性格特点吗?
三.鉴赏精彩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1.学生自主品味,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2.师生互动,鉴赏精彩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请以“
的性格是
我从
读到的。”的句式说话。
提示:品味语言也应多从写作手法上入手。
3.教师导读:品味文章包含深情的语言,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从文中充满灵性的语言、动作、外貌、特别是细节的描写中品出了母亲的善良勤劳、朴实大方;品出了阿标叔的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品出了众乡邻的淳朴厚道、和谐大度;品出了浓浓的乡音(语言)、乡情(叙事)、乡味(细节)。读到这里,我们才真正地读懂了,让作者魂牵梦绕的不仅仅是家乡的“事”,更是家乡的“人”。一句话,在琦君的心里,家乡不光事美、人更美。
四.阅读迁移,拓展延伸,指导写作。1.教师导读:我们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能否从《春酒》一文所给的信息中,读出作者——琦君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2.学生发言,教师引导总结。
请以“从
中可以看出琦君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说话。
提示:多从写作手法上去品味。
文章通过运用新奇、生动、形象的比喻,灵动而又富有幽默的夸张和包涵在文中不起眼的细节描写以及自然流淌着真情的叙事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儿时活泼调皮、幽默诙谐、与邻里融洽和谐的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和如今魂牵故乡、梦萦祖国、有着一颗拳拳赤子之心的爱国志士。在琦君的心里,家乡不光事美、人更美。而在我们的心里,《春酒》一文不光事美!人美!情更美!!
这就是琦君的《春酒》,一杯小小的春酒,喝出的是浓浓的家乡味,品到的是浓浓的思乡情,看到的是纯纯的家乡人。一杯春酒、一桌会酒、一坛八宝酒,醉了母亲、醉了乡邻、醉了作者、也醉了今天的我们。那就用你的妙笔去抒写你的这份醉意吧!
五.作业布置。1.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情,(即:借一杯小小的春酒,来抒发作者浓浓的思乡、思亲之情。)写一段文字,表现你过新年的快乐,或借一物来表达你的某种思想感情。
2.课外选读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并把它推荐给班里的同学。六.板书设计: 事美 春 琦君
人美 酒
我们 情更美
《故 乡》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运用重复、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
2、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2、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思考社会人生。
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的理解。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层,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板书文题、作者)
二、了解小说的一般常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神态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 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二、资料助读
1、《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成集于1923年。集里收有《孔乙己》《狂人日记》《药》《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这部小说集为革命现实主义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呐喊》写于五四高潮时期,着重揭露宗法社会的残酷统治,及其在精神上毒害人民的罪恶,对农民的革命力量则在怀疑中进行坚毅的探索,它的战斗声像号角一样震醒了封建“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密切地配合了五四时期思想革命的进行。鲁迅小说的深刻性正是从农民角度来提出反封建的要求,以革命民主主义观点来观察和解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
2、写作背景:小说写于1921年1月。当时辛亥革命虽然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各地军阀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订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劳动人民,身受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中痛苦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故乡》描绘了近代中国农村破产的图景,写出了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层层逼迫下的深重灾难。
三、学生快速阅读全文:
1、解决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文意,思考:
(1)诵读《故乡》,你认为笼罩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2)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3)作者千里迢迢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体会到的不是激动、喜悦。而是悲哀,究其缘由是故乡景、故乡人的变化。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哪些又着墨较多? 明确:(1)整个《故乡》的色调,是昏暗、阴冷、低沉的。其中唯一欢快的语调出现在对儿时回忆的描写中,但无论就谋篇布局,还是就语言特色而言,笼罩着的是一种忧郁和感伤。
(3)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
四、分析景物描写,深层理解对比手法。
1、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环境描写,那么文中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几处?它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明确:文中对故乡景物的描写有三处:(1)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2)记忆中的“神异的图画”;(3)“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
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故乡的不同,反映了故乡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悲惨现实,以及农民生活的贫困。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朦胧憧憬。
3、学生仔细研读文中三处景物描写,互相质疑问难,小组内交流研讨。思考:
(1)“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句中“萧索的荒村”前用了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横”,请体会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好?“活气”改为“生气”可以吗?(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句中“瓦楞上”的枯草的断茎怎么能成为“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3)“月下西瓜地”一节的绘景奇异在何处? 明确:(1)“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萧索”是形容词,突出了悲凉的气氛,“荒”字描绘出村落的凋敝和沉寂,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动静结合,写得具体而形象,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这里不确切。
(2)句中的“枯草”“断茎”“寒风”“老屋”渲染的凄凉景象突出的是一种气氛、一种心情,“我”要永离故乡,永离老屋,此时故乡的颓败、荒芜、冷落更增加了惆怅、悲凉的情绪。这与上文“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是协调一致的。(3)明丽的色彩: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颇为神奇的传说:项带银圈的英俊少年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4、齐读三处有关景物描写的部分。
5、作品对景物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一)闰土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前后对比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写他的变化。那么,作品是从哪几方面来进行对比的?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 学生合作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1)外貌对照;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2)动作、对话对照:
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猹,“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一凄凉一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
“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3)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
对我: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人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对香炉和炉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二)另一人物杨二嫂又是怎么描写的?
(1)对于二十多年前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肖像)杨二嫂年轻时候脸上擦着白粉,人称“豆腐西施”,是一个美女。
(2)对于今天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肖像、动作)
肖像:50岁时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极瘦。
语言:语言尖刻(“贵人眼高”),怪声怪气(“阿呀呀”“阿呀阿呀”),见解庸俗(“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实际根本不是这样。)跟“我”说话时愤愤不平,“显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动作:顺手牵羊(“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行为卑劣(栽脏闰土在灰堆里藏碗碟并借此发现以为功,拿走“狗气杀”),跑得快(“飞也似的跑了”)。
(3)杨二嫂的变化的说明了什么? 小市民阶层的日益贫困。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三)作品对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这充分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使旧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闰土和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破产和贫穷。他们都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身体被摧残、心理被扭曲的人物,都是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这是她和他的共同点。不同点是:闰土愚昧麻木,杨二嫂庸俗卑劣。
(四)“我”对闰土和杨二嫂的态度:
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
(五)作品对闰土、杨二嫂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人物描写,特别是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并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二、个性化阅读,评价人物。
请学生用一两句生动的话评价文中出现的人物。对交流过程中闪耀着创新光芒的见解,要予以鼓励。
归纳总结:闰土: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砺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杨二嫂: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天的“圆规”,而且还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我”母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农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水生:一个20年前的闰土,20年后,他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宏儿: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
第三课时
一、研讨探究,深层理解文意
1、教师有感情范读小说结尾三段,请学生小组内交流研讨:
(1)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因为还没有找到实现新生活的道路,所以“我”以为自己对新生活的希望仿佛和闰土对神灵的祈求一样,是对偶像的崇拜,只不过闰土的希望在眼前,“切近”,“我”的希望在未来,但对这个未来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因而显得“茫远”。
(2)“隔膜”与“一气”的对比意义是什么?
通过“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之对比,表达了“我”的希望:希望新一代不再象老一代那样又彼此隔膜起来,也不希望他们象老一代那样过着辛苦辗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3)文中三个“辛苦”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因为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黑暗,困难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实现。
(5)“手制的偶像”的意思是:①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②比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主义远景;③比喻让后代过上新生活的主观愿望。④比喻用来自我安慰的一种幻想。
“我的愿望茫远”的原因是:①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②当时大多数人还不想去实现这种愿望;③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④不如求神拜佛那样能给人带来好处。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6)作者最后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如何理解?(2)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7)作者离开故乡时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作者气闷,闰土的变化使作者悲哀
(8)文中“我”的形象具有什么意义? 小说以“我”为叙述者,叙述中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我”飘泊在外,过着辛苦展转的生活,在自己的“故乡”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失去了精神落脚地。记忆中的美好精神家园被衰败、冷漠的现实撕毁,面对精神各个分离,丧失了生命活力,丧失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幸福的情感关系的现实故乡,“我”在精神上是孤独的,但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作者的影子,可以说由成年人构成的“现实的故乡”是鲁迅极度失望苦闷心情的告白,但又不等同于作者。
二、主题: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写作特点:
1、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按“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所见、所闻、所感、所忆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2、通过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现在)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⑶“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结尾(未来)
3、通过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的描写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闰土:政治上受迫害、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的贫苦农民的形象 杨二嫂:既被侮辱、被损害,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的形象
“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4、语言准确、生动,富有个性化;
5、通过对比突出主题思想: 一 景物对比
(一)现实的故乡 从“我冒了严寒„„”到“„„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二)记忆中的故乡 1.从“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到“„„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从“我在朦胧中„„”到“„„也便成了路”。二 肖像对比
(一)闰土肖像的巨大变化
1.闰土30年前的肖像从“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到“„„我们便熟识了”。2.闰土30年后的肖像
从“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到“„„象是松树皮了”。
(二)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从“哈!这模样了!„„”到“„„所以竟完全忘却了”。三 闰土言、行、神、心变化之对比
(一)闰土少年时的言、行、神、心以及他和“我”的关系
从“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到“„„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二)闰土中年时的言、行、神、心以及他和“我”的关系 从“我这时很兴奋„„”到“„„他用船来载去”。四 杨二嫂的言、行、神与闰土之对比
1.从“然而圆规很不平„„”到“„„出去了”。
2.从“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到“„„竟跑得这样快”。五 “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之对比 1.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痴痴的想”。
2.从“老屋离我愈远了„„”到“„„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以上五种对比,把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神情、性格等等刻画得栩栩如生,并且对比得十分鲜明。为了加深体会,要充分发挥朗读对于理解课文的作用。
六、布置作业: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板书设计 故 乡 鲁 迅 二十多年前 二十多年后
景: 神异图画 萧索荒村 人:闰土 小英雄 木偶人 杨二嫂 豆腐西施 圆规
《孤独之旅》教案2 指导思想:
一、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二、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学习运用快速测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本文课堂教学两课时。
第一课时:组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积累词汇,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朗读品味精要文段,欣赏作品,质疑探究,合作释疑,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经历吧。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教师小结:(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3.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1)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2)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3)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4)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
教师小结: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
阅读小说,首先应该掌握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及超越自我的品质
学生思考:
(1)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2)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
①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
②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③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3)杜雍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教师小结: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二、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
(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写;
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2)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法。
(3)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边自由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是物描写的作用。)
(4)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教师总结: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1)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
1.教师提示: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文章的构思,文章的选材剪裁,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
2.要求学生:
(1)快速测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方面最欣赏的一两个方面,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
(2)老师补充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品味欣赏。
3.教师小结:不同的同学,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导致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共同发现一篇文章的闪光点。
四、归纳全文,质疑问谁,切磋砥砺
1.温故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切磋释疑。
2.研讨课首提示和课后问题。
3.教师概括总结。
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能力
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在班上交流。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一、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与提高,尤其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及写作能力。因而本课设计主要以体现新课标为主,保证教学在以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及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进行,并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以及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
2、设计理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为教学目的,强调语言积累与表达,培养自信、创新与团队合作精神,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习并掌握小说的主题与作者的写作目的 把握不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能力目标:训练语言表达阅读体验与个性观点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培养书面表达能力与总结学习心得的能力。
情感目标:充分认识亲情对于人生的意义远胜于金钱
激发学生乐学、爱学语文的热情,尊重、爱护学生富于个性的学习体验与发现,使他们在团队的协作中互动学习,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活泼而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不断完善自我,在同学的鼓励与老师的赞美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从前我们学过“每逢佳节倍思亲”,也学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等。这些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思念亲人的感情。中国传统文化中,亲情是绝对的重头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亲情也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我们很遗憾的是,在莫泊桑的笔下,于勒作为菲利普夫妇亲兄弟,却被他们冷漠地躲开并抛弃。同学关于菲利普夫妇“是否可以躲开于勒”的问题,各执一词。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二)设置情境
1、今天这堂我们将进行一个小型的辩论赛,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辩论的话题就是菲利普夫妇“是否可以躲开于勒”。
2、想像如果你就是菲利普夫妇,同样的遭遇后,你会做出怎样的决定: A、正方:坚决躲开于勒,因为你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自己可以这么做; B、反方:绝对不会躲开,因为你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自己应该这么做。
(三)展开辩论
1、准备 A、公布各项规定 时间:八分钟
程序:自由辩论——总结陈辞 规则:①有序轮流发言 ②文明展开辩论 ③发言简明扼要 辩手:全体同学 裁判:本教师
B、根据观点不同分组,(可能持正方观点,认为“可以躲开”的同学人数少,可集中于第一组)讨论交流,准备比赛。
2、比赛
比赛过程分为正反两方,气氛较为热烈。双方都能站在不同的立场与角度分析、阐述:正方,站在菲利普夫妇的立场,分析了他们的行动的出发点——金钱;反方,站在作者或善良大众的立场,主要以亲情力量使自己的观点稳住阵脚。
3、点评
A、表扬 双方表现均十分精彩 B、宣布比赛结果
经双方同学的精辟阐述,双方的观点都得到了确立,能证明各自观点的合理性。因此,赢得比赛的是——正方和反方。
C、比赛意义
这场辩论赛其实是两股力量的抗衡——金钱与亲情的争斗。我们发现,在菲夫妇的世界里,当金钱与亲情发生冲突的时候,金钱永远战胜亲情;而在作者或善良大众的世界里,亲情永远战胜金钱。由此,我们也无意中挖掘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与小说主题。
D、小说主题(由学生总结发言)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四)原创交流 A、引言
前一节课上的阅读后,同学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将故事进行了富有个性的续写。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有的深沉地表达了对小说的主题的深刻思考,有的则通过喜剧性的结局表达了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情感。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能在文章中,将自己对亲情,对金钱的看法与观点具体通过故事表现了出来,也把对生活的点点滴滴思考融入字里行间,让老师欣慰看到了同学思想上的成长。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B、作品小组交流,推荐。
C、创作者上台朗诵作品。教师或学生穿插点评。
(五)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对于金钱或亲情相关话题的讨论从未停息过,有许多相关的优秀作品,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将平日所读在此进行推荐交流。
莫泊桑《项链》《漂亮朋友》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高尔基《童年》
《简爱》《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 吴敬梓《儒林外史》
学生介绍部分课外阅读的文章或名著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法 莫泊桑)战胜
╓┈┈┈┈┈┈┈┈┈┈┈┈┈┈┈┈┈┈┈┈┈╖ ↓ 善良的人们(读者、作者)┃
金钱┈┈┈┈┈┈┈┈┈┈VS┈┈┈┈┈┈┈┈┈┈亲情 ┃ 菲利普夫妇 ↑
╙┈┈┈┈┈┈┈┈┈┈┈┈┈┈┈┈┈┈┈┈┈╜ 战胜 教学反思
课后,学生在日记本里写道:“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又在轻松愉快中上完了《我的叔叔于勒》”。学生喜欢这堂课,而我很欣慰,因为他们的作品不仅语言精彩,见解也富于独特性与深刻的内涵,是三年来坚持不懈的写作训练与积累给了他们今天的辉煌。
整个课堂以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采用小组竞赛法和四人小组、同桌研读交流法为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冲破心理束缚,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与见解,为了引导学生善于在学习中总结、积累与自学,在课堂伊始还特别设计了一个十分钟的“热身赛”,即辩论赛,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协作精神,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在课堂伊始时的思维处于最兴奋的状态。
《心声》教案1 教学目的:
1.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2.体会和学习小说的艺术特色——插叙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结构上的双线交织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缩写。教学理念:
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倡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平等对话;提倡编者意图、写作意图和学习意图的和谐会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教学内容:
《心声》是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反映教育问题的一篇小说。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形象,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们在引导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要遵循学生认知的原则:要研讨小说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要在把握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为了充分调动和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拟安排两课时学习本文。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阅读课文。2.教师准备有关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面对人生,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心声》,去听听主人公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示例: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学生李京京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他的这—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主人公)卡和自己的心声。
2.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故事的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1)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三、自主阅读,体验感悟
1.教师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并设计话题让学:讨论。出示话题并进行讨论:小说着重刻画了。个人物形象?文中的李京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你喜欢这个人物形象吗?结合小说内容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所应把握的基本点:李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2.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全文,讨论: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结合小说中具体的语句或段落谈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设计原则:在多数同学能够提出“想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揣摩,根据关键语句或段落,了解李京京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把握李京京情感倾诉的需求。
预期成果所包含的实质: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这些愿望都建构在“想朗读课文”这一表白上而动人心魄。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3.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悟最深的句段深入阅读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四、课堂小结
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年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注,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主人公用全部感情朗读那篇动人的课文,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他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启示。让我们在下一堂课再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吧。
五、布置作业
1.提取小说主要情节,把课文缩写成300字以内的故事。
2.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第二课时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把握小说的主旨、赏析小说艺术特色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主要的目标。
第二课时
一、赏析体会
设计原则:充分发挥学生阅读课文的自主性,调动学生赏析的积极性。以学生选择重点语段朗读、赏析为主,教师适时指导赏析。
关于小说主旨,应充分肯定学生的独到发现与体会赏析。关于小说的艺术特色,应落实好重点问题:插叙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结构上的双线交织,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
二、合作探究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来探讨研究。(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充分发挥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自由。)1.《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认为李京京纠正同学赵小桢的朗读这一行为做得对吗?为什么?你从中得到有关小说阅读和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提示:《万卡》之所以打动李京京,是因为李京京有与万卡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情感体验,相似的倾诉需求,他的心与作品中的万卡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万卡的心声似乎也就成了他的心声。“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2.这篇小说涉及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什么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程老师为什么最后让李京京读完了全文?假如你是李京京或程老师,你会怎么做? 教师引导时要把握的方向:教育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尤其要尊重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愿望。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课文中听到的是一个少年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呼声,他有着多么美好的心灵啊!作为教育者,我深受教育.和激励。我们没有理由去歧视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没有理由不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来,让心与心的平等交流成为教育最亮丽的风景。作为受教育者,我们也应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独特体验,探求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为着健全和完善自我人格而努力。让我们携手前行吧!
四、作业
平时注意积累,记下自己在文学欣赏方面的经验和感悟。
《变色龙》 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运用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2.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强化讽刺效果的特点。
3.充分认识沙皇专制制度黑暗腐朽的本质,理解“变色龙”形象的社会意义,批判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行为。
教学重点、难点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腐朽的本质及“变色龙”的形象。教学准备
幻灯、录音材料、小黑板。设计思路
小说是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变色龙》的作者通过精彩地对话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这一典型形象。本设计通过合作探究奥楚蔑洛夫的六次判案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社会意义,以此教育学生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本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是五彩的百科全书。它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揭开。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都有特异功能,你知道吗?
指名说。
2.尺蠖可以模拟竹枝的形态;枯叶蝶几乎可以乱真。而变色龙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自身的颜色。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出示变色龙的图片)1.教师导人: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作家,以短篇小说著称于世,他的小说多取材于俄国中等阶级的“小人物”,他的作品都是选取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来揭露社会本质的。《变色龙》是其中的佼佼者。(出示幻灯片1。)(板书课题。)2.学生释题。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1.听录音画出生字词。(出示幻灯片2,并放录音。)2.小说的主人公是不是“变色龙”?为什么以它为题? 3.奥楚蔑洛夫在断案过程中反复无常变化多端,他先后变化了几次?是围绕什么变化的? 4.奥楚蔑洛夫是善变的,但在变的背后,有没有不变的东西?
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语句,小组讨论交流。2.你从文中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四、反馈交流(出示幻灯片3。)1.给加点字注音。(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判断正误。)(见《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的“积累运用”部分。)2.小说以《变色龙》为题有何意义? 明确:(小说取名《变色龙》,本身就具有讽刺意味,可谓点睛之笔,它十分形象地概括了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奥楚蔑洛夫就是名副其实的“变色龙”,他擅长随机应变,反复无常,像变色龙很快变换肤色以适应周围环境的颜色一样。)3.奥楚蔑洛夫共变化了几次?是围绕什么变化的? 明确:(前后共变化了六次。)(边引导学生分析回答,边归纳要点板书。)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奥楚蔑洛夫断案的依据不是法律,法律条文在他眼里不过是一纸空文。他虽然扬言谁不遵守法令就得管管他们,但这实际上只是一句空话。究竟是“名贵的狗”“娇贵的动物”还是“疯狗”“下贱胚子”,完全取决于小狗有无主人,主人是谁。这样,就使得奥楚蔑洛夫变色的看家本领表演得活灵活现。)4.奥楚蔑洛夫善变的背后有没有不变的东西? 明确:(变的是对小狗、对赫留金、对案子的不同态度,是外在表现;不变的是他见风使舵,反复无常、趋炎附势的性格特征,是内在本质。在他看来,是非没有什么客观标准,谁地位高,权势大,谁的话就是标准,就是真理。这是沙皇专制制度训练出来的一条好狗。)
五、研读赏析
(出示幻灯片4。)阅读课文第lO段和第20段,回答问题。1.文中对警官穿脱大衣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明确:(通过“脱衣”“穿衣”两个细节,把这位警官为了掩饰慌张心理的慌乱而寻思应付办法的狡黠以及摆官架子,写得惟妙惟肖。)(引导学生学会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和写作人物的方法。)2.这两段话表现了奥楚蔑洛夫的什么形象7 学生回答后明确:(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丑态。)(学会抓住细节分析人物。)3.后一段中的“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与前一段的哪一句话相照应? 明确:(由于狗的主人不定,赫留金的手指头也一次次地变换着角色:由受害者的标志,到敲诈勒索赔偿费的证据。同样这里也出现了手指头是“蠢”的,上段中对手指头的描述有两处:“难道他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和“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4.后一段中有两个“你”,这两个“你”指的是谁? 学生回答后明确:(前一个“你”是叶尔德林;后一个“你”是赫留金。)
六、梳理巩固
同位间交流本堂学习所得。
七、拓展延伸
(若有时间在课堂上完成)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和“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变 色 龙 契诃夫
小 名贵、娇贵 伶俐 见风使舵
变 / \ / \ / 沙狗
野畜生 下贱胚子 野狗 媚上欺下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及阅读
一、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议论文语言特征:严密
记叙文语言特征:生动、形象、准确
(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十四)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五)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例如:《孔乙己》——“孔乙己”。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
,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
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三、1-6册难字易读错写错字选编 第一册
闷热(mēnrâ)啜泣(chuîqì)头晕目眩(tïuyūnmùxuàn)小憩(xiǎoqì)伫立(zhùlì)鹤(hâ)唳(lì)盘(pán)虬(qiú)卧(wî)龙(lïng)沟壑(gōuhâ)庞然大物(pángrándàwù)脊梁(jǐliang)倔强(juãjiàng)洗濯(xǐzhuï)玷污(diànwū)堕落(duîluî)贪婪(tānlán)姊妹(zǐmâi)雏形(chúxíng)禀告(bǐnggào)慧心(huìxīn)未(wâi)泯(mǐn)执著(zhízhuï)猝然(cùrán)魅力(mâilì)蹂躏(rïulìn)愠(yùn)殆(dài)酝酿(yùnniàng)黄(huáng)晕(yùn)
蓑(suō)抖擞(dǒusǒu)栀子(zhīzi)栖息(qīxī)枯(kū)涸(hã)清冽(qīngliâ)梦(mâng)寐(mâi)竦(sǒng)峙(zhì)骸骨(háigǔ)猛犸(měngmǎ)一霎(yíshà)间(jiān)篝火(gōuhuǒ)喧嚣(xuānxiāo)静谧(jìngmì)篡夺(cuànduï)螽(zhōng)斯(sī)喙(huì)吮吸(shǔnxī)妒忌(dùjì)飞(fēi)甍(mãng)睥(pì)睨(nì)倏忽
olái)囿(yîu)于(yú)馄饨(húntun)秫秸(shújiē)甘(gān)醇(chún)发(fā)蔫(niān)急(jí)湍(tuān)轩(xuān)邈(miǎo)鸢(yuān)飞(fēi)戾(lì)天(tiān)汲(jí)祗(zhī)骈(pián)负(fù)箧(qiâ)曳(yâ)屣(xǐ)烨(yâ)然(rán)踌(chïu)躇(chú)怡(yí)然(rán)悄(qiāo)怆(chuàng)幽(yōu)邃(suì)谪(zhã)呷(xiā)觥(gōng)筹(chïu)阴(yīn)翳(yì)走(zǒu)砾(lì)游(you)堕(huī)金(jīn)樽(zūn)布(bù)衾(qīn)掣(châ)解剖(jiěpōu)文绉绉(wãnzhîuzhîu)颔(hàn)脂粉(zhīfěn)奁(lián)驰骋(chíchěng)稽首(jīshǒu)罪孽(zuìniâ)大厦(dàshà)隔阂(gãhã)挑剔(tiāotī)箪(dān)觞(shāng)樯(qiáng)楫(jí)伛(yǔ)偻(lïu)倩(qiàn)浃(jiā)坳(ào)第五册
妖娆(yāoráo)留(liú)滞(zhì)栖息(qīxī)赦(shâ)旁(páng)骛(wù)承(chãng)蜩(tiáo)亵渎(xiâdú)强(qiáng)聒(guō)诅咒(zǔzhîu)睿智(ruìzhì)恪(kâ)尽(jìn)职守(zhíshǒu)颓废(tuífâi)扶掖(fúyâ)枘(ruì)凿(záo)猹(chá)颧骨(quángǔ)髀(bì)骨(gǔ)恣(zì)睢(suī)拮据(jiãjū)牡蛎(mǔlì)诃(hē)抽噎(chōuyē)狡黠(jiǎoxiá)吹毛求疵(chuīmáoqiúcī)尴尬(gāngà)嗔怒(chēnnù)恁(nân)地(dì)忒(tâ)面面相觑(miànmiànxiāngqù)庖(páo)佯(yáng)谮(zân)麾(huī)军(jūn)带(dài)挈(qiâ)腆(tiǎn)绾(wǎn)锭子(dìngzǐ)腻烦(nìfán)佣(yōng)耕(gēng)罾(zēng)忿(fân)恚(huì)蕲(qí)怫(fú)然(rán)免(miǎn)冠(guàn)徒(tú)跣(xiǎn)缟(gǎo)素(sù)沔(miǎn)甲(jiǎ)胄(zhîu)崩(bēng)殂(cú)陟(zhì)罚(fá)臧(zāng)否(pǐ)裨(bì)夙(sù)夜(yâ)攘除(rǎngchú)脉(mî)脉(mî)擎(qíng)貂裘(diāoqiú)舴(zã)艋(měng)炙(zhì)饷(xiǎng)田(tián)缫(sāo)车(chē)兜(dōu)鍪(mïu)萦(yíng)纡(yū)佝偻(gōulïu)腻(nì)忐忑(tǎntâ)幢(zhuàng)秕(bǐ)谷(gǔ)别墅(biãshù)褴褛(lánlǚ)捻(niǎn)鳞次栉比(líncìzhìbǐ)锲(qiâ)而(ãr)不(bù)舍(shě)诓(kuāng)攥(zuàn)侥(jiǎo)幸(xìng)鳏(guān)谏(jiàn)雎(jū)鸠(jiū)咨(zī)诹(zōu)第六册
荇(xìng)藻(zǎo)蝼蚁(lïuyǐ)蜗(wō)行(xīng)虔(qián)信(xìn)慰藉(wâijiâ)鸟瞰(niǎokàn)黝黑(yǒuhēi)阔绰(kuîchuî)羼(chàn)水(shuǐ)魁梧(kuíwú)胚(pēi)子(zǐ)伶俐(línglì)擀(gǎn)驾驭(jiàyù)拗(niù)荣膺(rïngyīng)坍塌(tāntā)燕(yàn)啭(zhuàn)埋怨(mányuàn)吮吸(shǔnxī)粗糙(cūcāo)舐(shì)挟(xiã)卷(juǎn)枭(xiāo)鸟(niǎo)云翳(yúnyì)受(shîu)戮(lù)踝骨(huáigǔ)紊乱(wěnluàn)万籁俱寂(wànlàijùjì)沉湎(chãnmiǎn)吝啬(lìnsâ)愤懑(fânmân)簌(sù)臆测(yìcâ)馈赠(kuìzâng)豁免(huîmiǎn)癖性(pǐxìng)万恶(wànâ)不(bú)赦(shâ)砥(dǐ)柱(zhù)遍(biàn)稽(jī)挠痒(náoyǎng)呓语(yìyǔ)打盹(dǎdǔn)猝(cù)阴霾(yīnmái)袅袅(niǎoniǎo)蹑手蹑脚(niâshǒuniâjiǎo)蓦然(mîrán)翘首(qiàoshǒu)山麓(shānlù)涟漪(liányī)虔诚(qiánchãng)按捺(ànnà)忏悔(chànhuǐ)羹(gēng)醴(lǐ)泉(quán)鸱(chī)孚(fú)箕(jī)畚(běn)龀(chân)穷(qiïng)匮(kuì)邈(miǎo)汉(hàn)羁(jī)旅(lǚ)窈(yǎo)窕(tiǎo)寤(wù)寐(mâi)蒹(jiān)葭(jiā)溯(sù)洄(huí)跻(jī)舜(shùn)拂(bì)士(shì)蹴(cù)尔(ěr)潺(chán)潺(chán)踱(duï)攫(juã)取(qǔ)袅(niǎo)娜(nuï)圉(yǔ)诎(qū)谤(bàng)厝(cuî)逑(qiú)
四、课外名著阅读 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明)主要人物形象或主要内容
内容
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阿长与〈山海经〉》 ③《二十四孝图》 ④《藤野先生》 ⑤《无常》
⑥《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少年时一次看五猖会时发生的波折,控诉了封建家长和封建教育制度对青少年身心的摧残;《父亲的病》揭露“巫医不分”的名医敲诈勒索、封建迷信,鞭挞了复古倒退的反动;《范爱农》通过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前、中、后的不同遭遇,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软弱性;《琐记》歌颂了“不满现状”的革命青年。骆驼祥子 作者老舍 主要人物形象
①祥子:勤劳正直、诚实善良、纯洁憨厚、坚强健壮的车夫,狭隘孤立的个人奋斗思想和残酷腐败的黑暗社会使他堕落为吃喝嫖赌、懒惰狡猾、、肮脏猥琐、自私麻木的行尸走兽。
②虎妞:具有二重性,一是有着自己追求幸福的愿望,对祥子有真诚的一面,另一是剥削者的意识已渗透她的灵魂之中,她想控制祥子,是家中的占有者、支配者。主要艺术特色
①独特的北京市民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②善于描写老北京风土习俗、民情世俗。③语言俗白凝练 ④独特的讽刺艺术。
主要内容①怒辞杨宅(第五节)②曹家遇险(第十节)③晦暗的地狱(第十六节)
④最后的绝望(第二十二、二十三节)繁星•春水 冰心 主要内容
①以歌咏自然、赞美母爱和抒发哲理的诗为最多。
②有许多诗托物言志,以鲜明的形象来比喻或暗示某种人生哲理。
③有的揭露学生时代的黑暗,同情涂炭的生灵,讴歌探索前进道路的先驱者。
①《繁星•一〇》:告诫青年人珍惜青春,勇于奉献,给人以启迪和鼓舞。②《繁星•一二》:“爱的哲学”,是冰心诗歌的核心和主旋律。③《春水•一〇五》:将母爱、自然、童心三者和谐地织入了诗的经纬。主要艺术特色
①抒写生活真实,表现率直的个性。
③外祖父打外祖母(第十章)④报复老师(第十二章)主要艺术特色
①交替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描写的多视角描写方法。②语言生动活泼,描写栩栩如生。③选材独特,取材于作家的经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主要人物形象
①保尔:个性倔强,充满青春活力,不畏困难,勇敢坚强,意志坚定。对共产主义事业抱着坚定不移的信念,的在革命斗争中锻炼和党的教育下成长的共产主义战士。
②冬尼娅:天真、纯朴,醉心于爱情,最后由小资产阶级小姐完全变成时代落伍者和寄生虫。主要艺术特色
①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②写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群众的英雄业绩。
③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加强了艺术感染力,如格言警句、内心独白、日记、回忆等。主要内容
①苏联红军与彼得留拉匪徒开战(第一部分第七章)②熔铸“钢铁”的过程(第二部分第二章)③打消自杀念头(第三部分第八章)
五、文言文通假字识记
(请找出并解释)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 《童趣》
2、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
6、一切乌有 《山市》
7、裁如星点 《山市》
8、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 《木兰诗》
44、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45、自董卓已来 《隆中对》
46、是以先帝简拔以 《出师表》
47、必能裨补阙漏 《出师表》 九年级(下册)
48、公输盘不说 《公输》
49、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
51、公输盘诎《公输》
52、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3、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4、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5、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
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鱼我所欲也》
59、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60、小惠未徧 《曹刿论战》 61、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62、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63、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64、一厝朔东《愚公移山》
六、重要文言语段翻译 第一册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第二册
也: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第五册
29.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异形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0.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
3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
3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3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破漏,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3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3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3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3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3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40.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
4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
4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时登上这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4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4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就忧愁,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特点】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3、插叙法
【提要】插叙是指在叙述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以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特点】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4、环境衬托
【提要】环境衬托法就是通过事物周围的景色进行描写来突出事物。
【特点】描写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为了事物,因此描写景色时要能衬事物的特点,切忌离开事物大写特写景色。造成喧宾夺主。
5、先议后叙法(先叙后议法与之相反)
【提要】作文中,常常在叙事之前先进行议论,这叫先议后叙法。
【特点】采用先议后叙的方法,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记叙的要点和中心,并以此统领全文,使全文所记事件的意义,通过议论之后,显得清楚明白。在叙事的时候,要根据议论的中心,抓住重点进行写作。
6、赞美颂扬法
【提要】文章从植物的特点联想到怎样做人的道理,以赞美颂扬植物的这一特点贯穿全文。
【特点】各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如青松不怕严寒,杨柳随处生长,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桂花香飘十里,留芳人间,野草有顽强的生命力,„„植物的这些特点往往使我们联想到做人的道理。如看到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我们可以联想到要对不正之风作斗争;看到野草有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可以联想到做人要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赞美颂扬法就是对植物的这些特点进行赞颂。
7、独白法(自述法)
【提要】独白法是指对人物的自言自语进行描写的一种技法。
【特点】通常人们在激动、兴奋、得意、悲伤等心理状态下,虽然面前没有听话对象,有时也会说出话来。这些自言自语的话,有些是询问自己,有些是发议论等。总之,这些独白均表现出人物特定情势下的心态。
采用独白法描写人物心理,要做到自我解剖,直叙心曲,展示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运用独白描写,首先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什么人说什么话。其次,要选准人物独白的时机,符合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
8、拟人法
【提要】拟人法是借助于想象力,把物品写成人,赋与人的一些特点。
【特点】运用拟人法描写物,可以把物写得形象生动、活泼,栩栩如生,也便于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抒发强烈的感情。
运用拟人法描写物品,要注意物品的特点与人的相通之处,不要牵强附会。描写时还要注意保存物品的本色,使物品显得真
【特点】人们在痛苦的时候,往往会回忆美好的过去,盼望美好的日子重新回来。人们在困难的时候,也会回忆过去的苦难,激励自己奋勇前进。回忆想象法就是人物触景生情,激起对过去的回忆。此法描写心理活动时,首先要把人物是在什么情况下想起过去交代清楚,这样文章的心理描写,就显得合情合理。其次,回忆过去时,要把生活中的具体情节描述出来,使文章前后呼应。
16、对话法
【提要】对话法是运用人物之间谈话的方式描写人物的方法。
【特点】语言能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描写对话时首先要联系各人的思想感情、愿望,把说话人的心情、性格反映出来。其次要注意说话的内容要紧密联系,不能所答非所问。此外要灵活运用提示语放在句首、句中、句尾以及省略提示语等四种描写语言的不同方式,使文章灵活多变。
17、借景抒情法
【提要】借景抒情法是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特点】采用措景抒情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带着强烈的感情来写,做到寓情于景,使客观的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这样,读者看了以后,会自然而然地引起同感。在抒情时,要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语言要优美而富有感情色彩。采用借景抒情法要做到景情相应,写景和心情要一致。
18、画面组合法
【提要】画面组合法就是把事物不同的状态描绘出来,形成一幅幅具体的画面,再按一定的顺序组合成一篇文章。【特点】采用画面组合法描写事或物,首先要从中选择具有特征不同画面。然后对一幅幅不同的画面按照方位顺序进行具体的描绘。最后将不同的画面按一定的顺序组合成一篇文章。既要注意选择的画面具有代表性,还要注意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19、粗笔勾勒法
【提要】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
【特点】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大致形象。20、工笔细描法
【提要】工笔细描法就是对人物肖像的特征进行精雕细刻的描写。
【特点】工笔细描不进对人物的肖像进行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地刻画,不同只描绘大致的轮廓。
采用工笔细描法描写人物肖像,也要抓住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突出重点,以形传神,不能面面俱到。在描写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时,要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品格、性格的特点。
采用工笔细描法描写人物肖像,要对人物外貌进行细腻、具体的刻画,能使读者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人物的彩色照片。
二、作文六要 立好意
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所以,也有人说:“千古文章意为高。”足见一篇文章的立意的重要性。简单地说,就是一篇文章的主题,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明确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我们在选材,布局,语言的选择,感情的倾向上才有方向性。
4、追求个性表达的 主要是表达个人独特见解的。
立意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盲目跟别人的风,无论是怎样的题,选择立意时,一定要选自己熟悉的平时训练过的内容从小处切入。切忌一时心血来潮写一些不熟悉的东西,勉为其难,这是写不出优秀作文的。
立意训练:
一、根据所给的材料立意
1、以2004年南亚大海啸立意。
2、非洲野牛每头重达六百多公斤,群居有时达几百头上千头。而非洲狮每头只不过重一两百公斤,一群有时也只不过一二十头。可是,这些野牛常常被这些狮子所攻击,并且屡屡得手,每每一头野牛被群狮围住攻击,其它野牛一般都只是安然地吃自己的草,不会去管别的野牛的死活。
3、以姚明在NBA越打越好立意
4、以历史人物李白立意
二、根据所给的文题立意
1、以“阅读__”为题,先完成文题,然后立意。
2、以“感受青春”为话题立意。
3、以“心中的__”为题,先完成文题,然后立意。
4、以“美好”为话题立意。拟好题
我们都明白生活中的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同样,在中考话题作文中,一个好的作文题就是一块很好的第一印象的敲门砖,所以,花一点时间想一个让阅卷教师一见钟情的好文题,一定不是枉费心机。
一、好作文题的标准
1、简练
简练就是要简短而精练,简,要简得明白,练要体现干练。让人一看就觉得不敢多字也不得少字,且言简意赅。要注意的是,简练并不是用字数来衡量的,而是从字与词的结合中所表达的意义给人的感觉来判断的。简练的文题是用最少的字给人最明确的意义和感情倾向。
2、新颖
新颖是现代社会追求的一种潮流,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了想出办法让自己的东西新颖,那就是用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道出自己的个性思考。但是,新颖决不是标新立异,必须合情理。应该说,我们所说的新颖只是别人想漏了的,或者说只是一时还没有想到的,而决不是怎么想也想不通的,想不到的东西。
3、切主题 话题作文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但大都有一个主题意向,写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也会把这个主题意向尽量的明确化。这时,如果你的作文题能够对作文的主题有一定的暗示或提示作用,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这样,阅卷教师可以很快地抓住你的作文的主题思想,给阅卷者一个先入为主的阅卷思考,有利于考分的提高。就算你的作文对主题的表现不是很突出,但有文题的补充也是相得益彰的。
4、有文采 阅卷教师大都是一些很有文采的人,他们对文采是非常敏感而且也很看重的,如果你的文题能拟出一定的文采,无疑会一下子唤出阅卷教师心中那份珍藏的美感,让人产生作者也一定是一位有一定文采的人的猜想,从而获得高分。当然,作文的内容也应该有一些文采。
5、有内涵 文题还应该有一定的内涵,应该是耐寻味。当然,考场作文在阅卷的过程中由于阅卷教师时间的关系,这一点很可能被忽略,但,真正有内涵的让那些阅卷高手们落眼就见的东西,还是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
二、拟好题的方法
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拟题方法。
二、抓住事理的感悟点
我们说,生活中的一些偶然都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所以,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其内在的事理所在,只要我们去认真仔细地思考,一定会给我们以感悟、以启迪。这样的东西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财富。抓住这样的感悟点,用文学的语言描述,然后画龙点睛地议论几句,一定是一篇极富哲理的好文章。这样的文章同样能使自己感动,让别人也受益。如我们所学的课文《敬畏生命》《紫藤萝瀑布》。
三、抓住生活的情趣点
每个人的生活并不仅仅每天就是刻板的工作与学习,天天的柴米油盐,许多时候我们的生活正是一些情趣让我们沉醉其中,乐此不疲。这些情趣正是我们生活中的调料,让我们生活得有滋有味,所以,人们都希望在生活之中多一点这样的东西,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滋润一些。正如此,作为我们的作文这种表情达意的载体如果能抓住这样的情趣点,也一定是能让喜爱的。
如我们所学的课文《变色龙》、《范进中举》
四、向历史和文学作品中挖掘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典型的形象以及一些经典的情感寄托与描写,它们大都是流传很广的,选中它们,换一个角度,把它们用文学的语言表述,再加上自己的感情倾向,只要合乎情理,一定能打动很多的读者,并且,选取这样的材料会大提高你的见识品位和你的文章品位。这样的文章虽然在我们所学过的课本中比较少,但在现实的文学作品中还是很多的。如高考作文《赤兔之死》
五、关注时事、社会热点以及各行各业的风云人物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交流非常畅达的社会,这也正是因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关注度,并且,我们每一个人生在这样的社会中,有很多的东西是我们所必须关注的。所以,当这样的热点、交点出现,会吸引很多人的眼球,也会有很多的人希望听到或者读到更多的见解或者是感情的寄托,这时,我们选中它们,用我们自己的理性思维,思考它们、挖掘它们,提炼出我们自己独特的东西,寄托我们自己真善美的感情,也同样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作文。
这样的文章虽然在课本中没有什么见到,但在学生作文中却是大量存在的。如很多同学写的有关环境问题的作文,“非典”中有关对白衣天使赞美的文章,对当前腐败问题讽刺的文章等等。那么,从去年到今年又有什么可写呢?
可写的材料有: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赠台大熊猫,神六飞天等等。
当然,这些东西需要我们去收集材料,并尽量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千万不能写成新闻或者是一种无关痛痒的记叙。练习:1. 以“心中的美丽”为话题选材 如:可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美、历史中的情感美等等。有,二泉映月的凄美,高山流水的情美,霸王别姬的壮美;有,长江黄河的奔腾咆哮之美,林间夜月的幽静雅致之美;有,歌坛上一展歌喉的婉转动人之美,舞台上千姿百态之美,赛场上叱咤风云之美等等。2.以“感受青春”为话题选材
本题就可以在体育界、歌坛上、商海里、战场上等等地方各选一位年轻有为的人物,写出他们青春的亮丽与风采。3.以“美在夏季”为话题选材
本题可选不同人物眼里的夏季之美,如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西江月》、还有一首流行歌曲《盛夏的果实》等 总之,作文选材只要我们自己去开阔视野,平时多留心观察、思考,就不难选到好的材料。当然,好的材料还需要有好的语言来表达。
夜凉如水,你独自坐在铜镜前,痴痴望着镜中青春美貌的自己。明天的宫中再也没有这样的一张面孔,明天的你就要远嫁异国他乡,嫁给从未见过面的丈夫。想到这里,你眼中的泪滴了下来,溅到了铜镜上。你拿起琵琶,来到门前的竹林,轻风吹拂,你弹起了那首你最喜爱的曲子,那首思乡恋家的曲子。
如云的长发在风中飞舞,月光的轻辉洒向竹林,你的思绪被拉到了三天前,在那富丽堂皇的殿堂上,当皇上问起谁愿嫁给长城外的匈奴首领时,你,王昭君,当着文武百官,决定出嫁,一个掷地有声的“我”改变了你的一生的走向。谁都知道你心中的苦楚,可是,你毅然把你青春的足迹踏向了那长城外的茫茫黄沙、青青草原。镜头二
黑乎乎的囚牢里,老鼠和蟑螂在地上乱窜。你独自坐在囚牢的角落,望着牢顶,陷入沉思。八个月前,你与康有为、梁启超一起宣传维新变法,那时的你,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一心救国救民的你,不畏惧慈禧的权力。
可是,在前天,慈禧却下令搜捕维新派,废除了变法。一切的努力都化为灰烬,可你死不甘心,不愿逃走。你决意要为变法流血。
最终,你踏入了牢房。“咚、咚”囚牢里传来脚步声,你知道,这是押送官来了。今天是你处斩的日子,你拖着沉重的脚链走出了牢房,脚链与地板的摩擦声久久回荡在囚牢里。
囚车上,你看着街上的百姓,感到心痛,你从心底鄙视那些愚蠢的统治者,你仰天长笑,嘴里念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何等的英雄豪气!
谭嗣同,你的青春的足迹化着屠刀上四溅的鲜血,染红东方的天空。镜头三
人声鼎沸的体育馆内,你正在篮球场上大显身手。高高的篮球架,光滑的地板,跳动的篮球是你今生的最爱。
你被称为“东方巨人”,你从中国的CBA打进了美国的NBA。你在异国他乡传承着一脉龙的意志。你用高超的球技冲破重重阻拦,你把那手中的篮球投向了篮框,那篮球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哐”地一声砸进篮框。让全世界对你另眼相看。我们知道你了,“东方小巨人”――姚明。你把自己青春的足迹踏遍NBA的赛场。
尾声 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找完所有的青春足迹,但在我们的心目中早已印上一个个辉煌的青春足迹。例2《寝室晨曲》
最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学校里老是停电停水的,害得同学们总是一天到晚的怨声载道,全然没有了好不容易在老班的高压下才装了几天的淑女形象,往日的一些德行又开始泛滥。这不,凌晨,天还没有大亮,寝室里早已是一片哗然。
“呀,六点啦!快起床啊,又要迟到啦!”不用问,又是那起床积极分子,不知怎的,就她醒得早,不怕冷,每天总是第一个起床,害得我们一个个的美梦就这样无端地中断。
“什么,六点了,不会吧?灯怎么还没有亮?”这可是个学习积极分子,她可也是个不愿多贪睡一分钟的主。“学校停电了,你不知道吗?我看你的心里只有ABC。”不知是谁的小声嘀咕。一时间,寝室里一阵忙乱,响声大作。“砰”、“啊!”有人被什么东西绊倒。
“这是什么鬼东西,竟敢拦本小姐的路?!”随之便是什么东西被踢飞的声音。
我们可以修改一下再读:阳光依旧灿烂,它不会因为我的心情沮丧而失去光茫;天空依旧湛蓝,它也不会因为我的情绪暗淡而去黯然神伤。突然想到,我不应该这么悲观,我要向前看。
这样再读,我们就可以感觉到这段文字均衡得多,节奏感也强了。也就是让其中的文字有一定的对称性。
二、让你的语言有一种错落的美。
语言的错落就是在文章中你的语言要尽量富于变化,长句、短句、骈句、散句交错使用,使你的文章有较强的节奏感,令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摇曳多姿,极富美感。
我们来看一段本班学生的作文语言:走在炎热的归家之路上,你已经大汗淋漓。但你仍须背着硕大的背包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走着。你累、你热、你烦躁„„,但,突然,迎面吹来一阵凉风,你凉、你爽、你快乐„„飘逸的风给你送来飘逸的快乐。这段话虽然写的是一件非常平淡的事,也就只不过是放学回家,背上背着一周来的一些衣物杂件,走在炎热的归家之路上。可是,读起来却是那样的富于美感。它的美就在于它的语言的长短交错,排列恰当,而在总体上又不失语言的均衡性,使语言的节奏感极强,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有很多的时候,就整篇文章来看整齐与错落是交叉的,就是整齐中错落,错落中有整齐,那才是一种更理想的表达效果。
三、让你的语言有一种情感的美
感情常常充溢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但是,要把我们心中那真挚的感情表达出来却是要在语言上多加琢磨的。
如学生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有句话精炼地概括了人生的三种情:友情是水,爱情是酒,亲情是血。显然,其中最珍贵、最浓厚的是亲情,在我看来,亲情是不单只发生在亲人之间,如果友情到了甘苦与共的境界便升华为亲情。
这段话也是很常规的,当然也很清楚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它就是很平静地告诉我们友情有时也可以与亲情等同。读者读过之后,可能会颔首称同,但,很难被感动。
如果我们换一种词语选择和语句组合方式,你会有不同的感受。下面请看:
友情是水,爱情是酒,亲情是血。这不知是谁用如此精炼的语言概括出了人生的三种情。显然,在人们看来,这其中最珍贵、最浓厚的一定是亲情,“血浓于水”啊!然而,在我看来,这浓于水的血不一定只流淌在一脉相承的亲人间,如果友情也到了甘苦与共的境界又何尝不也是一种血的流淌啊!
这样一改后,我们再读一读,就不仅仅只是告诉你什么,而是感染了你什么,其抒情性与感染力就大大加强了。
四、让你的语言有一种意象的美
所谓意象,就是我们描写时所选择的对象,也指我们在运用比喻、比兴时所选择的喻体对象。我们知道,很多写景的文章,总是选择那些具有相当美感的景物加以描写,很自然地使语言产生美感。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的描写对象很难从视觉上给人什么美感,而这时还只是直白在叙写就会显得很浅露、平实,甚至是粗俗,缺乏美感,如果我们能换一个与之有某种相似之处且有一定美感的意象加以描写,做到言此而意及彼,就会产生一种意象的美,增加语言的美感。如朱自清的《春》就选择了很多有春天气息的美丽的景物。这样的例子就不必我来举了。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1、谁都知道你心中的苦楚,可是,你毅然把你青春的足迹踏向了那长城外的茫茫黄沙、青青草原。(选自学生作文)
2、谭嗣同,你把青春的足迹化着屠刀上四溅的鲜血,染红东方的天空。(例文1)
我们可以看到,例1所说的是王昭君被远嫁西域。文章并不直白地说王昭君最终被嫁到了西域,被嫁到那充满黄沙和遍地青草的西域,而是直接用茫茫黄沙和青青草原来点示塞外,从而使语言既有了一种意象上的苍凉之美,又有了一种含蓄的美感。例2也一样,作者并不说直白地说谭嗣同被杀了,他用自己的死来警醒中国人。而是用“把青春的足迹化着屠刀上四溅的鲜
3、结尾点题:结尾点题首先必须有结束全文的作用,然后根据行文的情况或抒发感情,或表达愿望,或提出警示,或进行描写等等。结尾点题应该是最灵活的,也是最容易出新的地方。希望大家用好这个结尾点题,使自己的文章达到一个高度。总的来看,点题一定要找到文章的内容、主题与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组织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达到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三、点题的方法。
从我们初中生的中考记叙文来看,这里主要说的是结尾点题的方法。
1、用议论警示的方式点题。如:《故乡》
2、用抒发感情表达愿望的方式点题。如:《背影》。
3、用描写诠释的方式点题。如:《敬业与守业》
4、用直接点示文题的方式点题。如:《济南的冬天》。
5、用引用的方式点题。
结尾点题的方式是非常之多也是很灵活的,这里只是就本文所举例子的一个小结,如果我们再去翻阅一些名家文章,你会看到更多的更精彩的结尾点题形式与点题语。中考作文应试策略
(一)写作步骤
一、周密审题
审题是作文过程的第一步,这一步工作的好坏,将决定全篇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方向展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中考时由于审题不清而造成文不对题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在作文基本功较好的情况下,只要文章符合题意,一般能保证二类文的成绩。那么如何审清题意呢?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辨明文体
可以写成多种文体的考题是比较少的,一般情况下,一个文题只有一种适合它的文体。审题的第一步是判断文体。判断文体应注意以下规律:
(1)记叙文文题的字面一般对记叙文的六要素有所涉及。如《国庆之夜》涉及时间,《放学路上》涉及了地点,《我家来了客人》涉及到了地点、人物、事件,《家乡变了》涉及到事物的发展和结局。题目当中直接带有“人“、“事”、“记“等字样,就更是记叙文的标志了。
(2)议论文文题中经常会有“议”、“论“、“谈”、“辩“等字眼,也有的由“......的启示”、“从......想到的”、“由......说起”等短语构成。有的议论文题目本身就是一个表明观点的句子,如《小事不可小视》、《不要惧怕困难》,判断起来就更加容易了。
(3)中考考查说明文的情况很少,即使有,一般也对文体有所提示。应用文试题则明确要求写通知、启事、书信等等。2.要看清题目要求
一般中考作文题都在“要求”一项里对文体、字数、表达方式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必须把“要求”这项内容搞清楚,并且严格执行不能遗忘。
例如(北京中考试题)题目:在阳光下成长要求:(1)写成记叙文,适当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3)字数500~800,不足500或超过800的,每25个字扣0.5分。
以上要求应该说是很具体的、明确的,但在实际考试中仍会有少数考生出现问题,这是一定要注意的。3.注意题目中的隐含内容
(1)苏联昆虫家柳比歇夫的事例(2)巴甫洛夫的论述(3)中国女排的事迹 B.联系实际: 青少年要重视小事
(三)结论:重申论点。
四、沉着行文
列好写作提纲后,就要落笔行文了。行文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语言表达
一篇文章有了明确的中心和合理的思路之后,最终的成败要取决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对于语言的基本要求是,“通顺,没有病句”中考评分标准中语言一项明确规定,文中有1至3个病句尚可评为二类,有4至6个病句就属于三类了。因此,语言的通顺与否是极为重要的。各类不同文体对语言的要求我们在前面分体指导中都有具体说明,这里不再重复。不论哪一种文体,语言的准确和简洁都是必须要做到的。2.准确使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文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标点使用不准确,可能会导致文字的歧义;标点使用不规范,会影响全篇文章的表达效果。因此,行文中应给予足够重视。使用标点要注意规则,如:句号、问号、感叹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统称“点号”)都不能放在一行的开头;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半部分不能放在一行的末尾,后半部分不能放在一行的开头;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应占两格,一个破折号或省略号不能分处两行。省略号要点足6个点等等。3.书写清楚工整,不写错别字。
考试作文的书写情况,直接影响阅卷老师的总体印象,也就影响着作文成绩。对这一点,考生必须有足够的认识。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规定,错别字每2个字扣0.5分,最多扣3分;全文书写极其潦草使人难以辩认的,扣2分,文中书写潦草或格式不正确的扣1分。不要小看这1分、2分,有时候,这小小的分数之差可能直接影响你升学的最终结果。书写的工整规范不是一日之功,应当在平时严格要求、自觉训练。4.注意掌握时间,限制字数。
一般地说,在整个作文过程中要注意三次时间。一次在开始作文前,看一看可利用的作文时间共有多少,根据总时间决定行文的速度;一次在初步构思完成时,看用于正式行文的时间有多少;第三次在正文写下一 半时,看还有多少时间,从而决定是否按计划展开全文,是否需要压缩调整、简化内容。对作文的字数,考题一般都有明确规定,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规定上限,如“不得超过多少字”、“在多少字以内”;二是规定限,如“不少于多少字”。这两种情况必须严格执行限制字数。三是上下限都有规定,如“左右”,“之间”等,其左右的幅度要看中间数字本身:一般地说100至200字的,各不宜大于10字;300至500字的,各不宜大于20字;600至800字的,各不宜大于30字。(标点符号应计算在内)作文的字数,在总体布局时应心中有数。一般来说,命题作文主体部分应占全文的70%,开头和结尾各占15%;给材料作文,开头要引述材料的,开头部分可增加到25%~30%,主体部分至少要保证65%,结尾可适当缩减。
五、检查与修改
文章写完以后,一定要检查修改。修改文章,原则上应从思想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进行,但考试作文在写完后不可能有时间做大的调整、改动,所以,修改的重点应是文面上的问题。对漏字、错字、别字、病句等毛病,要及时纠正,使其减少到最低限度,以期避免不应有的损失。修改的一个简单可行的办法就是“默读”。逐字逐句读下去,发现问题随时修改。作文临场答卷是在有限时间内进行的,但答卷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考前的长时间的努力,反映着考生平时语文学习的功底。因此,要想临场答卷取得满意的效果,功在平时。如果说作文有“秘诀”的话,那就是鲁迅先生所讲过的:“要多看、多想、多读、1
话题作文写作范围宽泛,表现手法灵活,表达手法多种多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话题作文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克服部分学生死记硬套作文的陋习,使考试更趋于公正、公平。
“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那么,话题作文就应该以题目提供的“话题”这个词语为“谈话的中心”进行写作。现在,我们看一下近年来各地中考试卷中的话题作文(为简明起见,题目中有关提示、要求类的话语此处一并略去):(山西)
请你围绕“家”这个话题,写一篇
650
字左右的文章。
(海南)请以“第一次”作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也可以发表感想,引发联想等。(武汉)以“服务”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山东)
请你以“美”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江西)
请围绕“尊重”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福建)
请你以“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省于600字。
细看这几个题目,并结合考生的实际作品,可以发现,这类作文的基本特点是:
一、进一步由考生决定文体
“淡化文体”虽已提倡多时,但实际上一般的命题作文很难真正做到,而且,对“淡化”这个词究竟怎样理解,考生心中着实无数。一些命题作文的题目本身,客观上对文体的选择就有较大的限制,无法变更也无法淡化,如:《我经历的一次小挫折》(1996河南、福建,1997贵州铜仁)、《我的欢乐》(1998上海)、《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2000年上海)等题目,只宜写记叙文,很难写成说明文或议论文。而话题作文除了在“提示”中再三强调“文体不限”外,话题本身这个词语,对文体的选择余地确实要大得多,当然,如能像高考作文那样,强调“文体自选”则更明确,这就为应试者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写作天地,在引导张扬写作个性,展示写作才华上有了新的进展。以湖北武汉2001年中考“以‘服务’为话题”的作文为例,在文体方面,可以叙述一次接受服务或付出服务的经历,写成记叙文;可以从某种现象或某个事件出发,阐述自己对有关服务问题的看法,写成议论文;也可就某个服务项目,写清这项服务的过程、流程、注意事项等,写成说明文。总之,只要口子开得小,内容写得实,题旨挖得深,无论哪种文体,都可迸发出五光十色的思想火花,写出精彩的文章来。这样的写作,更多地尊重了创作主体——作者,也更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二、进一步打破思维定势,给考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由于文体由学生自主决定,写作范围也极为宽泛,考生对话题就有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内容的选择自然就十分丰富。写作时,考生对话题既可以作顺向思维,又可以作逆向思维;既可以进行形象思维,又可以进行逻辑思维,还可以几种思维并举,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个人成长等方面,筛选、聚焦材料。这样,有利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考生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三、接近考生生活实际,使考生真正有话可说
从考试实际看,考生的写作内容,不外乎三个方面:个人、家庭、学校,由于初中生的生活面较窄,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文章必然写不好,这已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供学生写作的话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没有定死在某一点上,所以容易唤起考生思维上的共鸣,便于他们挖掘出更多更丰富的写作素材来。上述供写作的几个“话题”,无一不是与考生的所见所闻所接触所感举的生活面有关。
话题作文可按以下顺序进行写作:(1)要根据话题这个词语及有关提示、要求,结合自己的写作优势,确定文章的文体和文章的大体范围。如写记叙文,还应该进一步确定使用何种人称进行写作。
(2)根据提示要求及自己确定的文体、写作范围,给文章命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话题作文既然允许自拟题目,而且也规定了评分标准,考生就不能放弃展示自己写作功力的机会。作文题首先要准确,角度要小,内容要尽量具体,还可以在凝练、含蓄、新奇、优美上下功夫,力求使阅卷者“一见钟情”。命题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对自己将要写的文章进行立意和选材方面的思索、辨析、筛选和凝聚的过程,3
者个性的作文,如果不用写作技巧对文章选定材料进行锦上添花般的着色添彩,文章就犹如一潭死水。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就应努力打好写作基础,逐步形成个性化的语言,然后根据自己的写作功底与个性,打破“一着鲜,吃遍天”的狭隘意识,着重掌握几种不同类文章切合自己写作习惯,张扬自己写作个性,显示自己语言特色的写作技巧,认真多学几“招”,以适应不同文章的写作。
5.点题要明朗 点题是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提示出来,话题作文作为一种应试文章,应该让阅卷者在短期内就有一个明确而正确的印象,了解这篇文章的材料和题旨,恰如其分的点题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在文章恰当的地方(一般在结尾处,也可用“题记”的形式出现在文首),恰当地点题,不但在结构上收拢全文、收束文脉,更重要的是,让读者(阅卷者)能及时充分、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文章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话题作文的点题,一般可以采用明点的形式,在文章适当处出现和题目中关键字眼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词语,直接解释和说明题目的含义,提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得到读者(阅卷者)的认可并赞同,当然也可以用象征式、比喻式、联想式的点题,但这类点题要求比较高,一般不易掌握,考生应该慎用。这样,写好话题作文不也是一件难事了。
(四)话题作文的构思创新
考场作文若能写出新意便能得高分,而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有新意的作文,关键取决于考生能否做到构思出新。面话题,若按传统的思维方式构思,则很有可能陷入平庸,难以写出创新佳作。只有灵活、恰当地掌握创新构思的方法,才能写出有新意的考场佳作来。一般说来,话题作文的创新构思,可有下列切入角度。
一、从”话题的另一意义“的角度切入
许多中考话题都具有多义性,若只盯住其本义或其常用义,则构思很难出新,写出的作文虽不跑题但也显得一般化,若撇开其本义或常见义,转而从其引申义或其比喻义的角度切入,构思定能出新。如黑龙江省2001年的中考话题是”水“,若从自然界之”水“这个意思层面上去理解,把”水“当成名词,则构思很难出新;若把”水“理解成形容词,如”这个人很水“,在这个层面上理解”水“的意思,则其拟题、行文都会很有新意。
二、从”缩小话题内涵“的角度切入
有许多中考话题的意思非常宽泛,若给话题加上一些限制语或修饰语,便缩小了话题的内涵,有利于考场作文出新出奇。如海南省中考话题是”第一次“,便应缩小其内涵,才有利于构思选材,考场作文才能出新出奇。这里要强调的是:添加的限制语或修饰语,必须避开众生皆谈、人云亦云的误区,要从自己的材料库中那许多不为人知的人、事、景、物着手。这样,新颖、独特的作文内容就会流于笔底,并能紧紧地抓住阅卷老师的眼和心。
三、从”话题的逆向思维“角度切入
围绕考试话题,自我多方设问,多方求答,用以开启思维,立意选材,这是众多考生的一般作法。然而,绝大多数考生只知沿着话题正向发问,而很少有逆向发问的。如江西省2001年中考话题”尊重“,考生可以提出”何为尊重“、”谁尊重谁“、”为什么要尊重“、”谁可做尊重或被他人尊重的典范“等等问题,这些都是从正面发问,没能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若舍弃”正向“,从”逆向“角度思考发问,”为什么谁不尊重谁“、”不尊重他人好不好,为什么“、”不尊重的事例或现象有哪些“、”怎样消除不尊重现象“等等,如此这般的提问思考,文章的构思、选材就避开了老调,步入了新境。
四、从”话题的另一时空“的角度切入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qī) 栖息 (xuān) 喧响 沉(jì) 寂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2) 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蛔在草茸茸的山上呜叫。
2、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三、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我们以为, 要想完成这一转型, 需从课程内容、写作载体、写作时间、写作课堂四个维度进行。
一、课程内容整合:追求序列建构
(一) 着眼“三线”整合课程内容
1. 单元主题线。
我们以教材为依托, 结合各个单元的阅读课文主题, 对学生进行主题序列写作训练, 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阅读课文的主题为“成长”, 本单元的同步写作训练主题就为“成长”。
2. 课文写作特点线。
我们以教材为依托, 结合具体阅读课文的写作特点与课后练习的提示、要求, 对学生进行微格写作技法的序列写作训练。如对应“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伤仲永》设计题目:“在《伤仲永》中, 王安石只安排了一句语言描写:‘泯然众人矣!’这一句话, 把王安石的惋惜之情清晰地表达出来了。同学们, 你们能不能也描摹出一个场景, 用一句语言进行概括?”
3. 时鲜主题线。
我们以班团活动、社会热点、传统节假日为依托, 对学生进行时鲜主题的序列写作训练。如八年级下册第一个单元的训练任务对应的时间是3月份, 我们在“链接时鲜”栏目中就设计了“3月的重大节日”“时鲜主题学生推荐”两项内容。
(二) 着眼“三块”整合课程内容
1. 微格技法训练板块。
我们要求教师进行限制性分解训练, 使学生了解常用的文体结构常识, 学会基本的写作技巧。因此, 本板块的训练分为两种:写作技巧训练和文体结构训练。两者的具体训练任务分配见表1。
2. 成长主题训练板块。
这是限制性综合训练, 是要把学生的成长内容放到写作的视野中来关注, 具体训练任务分配见表2。
3. 写作习惯训练板块。
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我们分期分年, 由易到难, 序列性地设计了读书随笔、生活随笔的训练任务。这一部分训练内容侧重关注学生的课外生活。具体任务分配见表3。
二、课程载体编写:追求多元同步
我们编写了融日常训练、综合训练与阅读积累为一体的《初中写作同步序列训练学习指导书》。这套学习指导书还追求与学生的生活同步, 与课本内容同步。
《初中写作同步序列训练学习指导书》共分6册, 每学期使用一册。每一册设计了7个单元的训练任务:前6个单元的训练任务与课文内容同步, 第7单元的训练任务为自由创作, 与课文内容不同步, 但训练目标与本册一致。前6个单元按照每个单元三周的训练任务来设计 (共设计了126天126个训练任务) , 第7单元按照两周的训练任务来设计 (共设计14天14个训练任务) 。另外, 综合训练每一个单元一次、升格作文训练每周两次。这样, 初中三年共设计了840天1134个训练任务。节假日学生自备练习本自主写作。
《初中写作同步序列训练学习指导书》分“单元提示”、“日常训练”、“升格训练”、“阅读积累、“综合训练”五部分。 (1) “单元提示”包括四部分内容:“训练序列 (呈现统筹分配的序列训练目标) ”、“链接教材 (呈现本单元课文的文体结构、写作特点) ”、“链接阅读 (呈现教材推荐阅读的名著、教师推荐阅读的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篇目、学生自主推荐的与本单元有关的阅读篇目) ”、“链接时鲜 (呈现与本单元、课文对应的重大节日、历史事件、社会热点) ”。 (2) “日常训练” (见“案例1”) 分五天设计, 共三部分:“自评、他评 (引导学生写完作文就修改, 让教师、其他同学提阅读意见) ”、“目标训练内容 (序列目标的训练任务) ”、“体验最深、最有意义的事和话语 (学生用一句话来记录当天的重要事件、话语, 学生可以记录一件, 也可以记录多件, 给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的空间) ”。 (3) “升格训练”设计了周六、周日两天。其中一天让学生再次修改整理出本周五天的写作内容, 至少整理两天的选连任务, 学生可以在周一到周五期间进行;其中一天让学生根据自己本周的训练不足自主设计一次训练任务。 (4) “阅读积累”让学生回顾一周内阅读的内容, 避免学生只摘抄不温习、应用;让学生记录自己搜集到的与本周“综合训练”作文有关的素材。 (5) “综合训练”把本单元的训练序列目标综合设计后形成一次“大作文”进行训练。
案例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周周二的训练任务
◎目标写作部分。回首童年, 灿烂的春光中, 有和同学踏青的美好回忆;厚厚的相册里, 留住了那么多熟悉的笑脸;毕业纪念册中, 小学同学的签名笔迹似乎还未干……闭眼静思, 那么多鲜活的面容飞扬在眼前———同学们, 用100字勾勒出一位个性鲜明的童年伙伴吧!
◎今天体验最深的事 (话) 、最有意思的事 (话)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优越一些、微机水平高一些的学生, 我们也倡导利用电脑、手机等途径进行网络写作, 但写作的内容还是要来自学习指导书。
三、写作时间调整:追求主体落实
写作应强调学生的“内心世界”的作用, 学生在自我发现中生成的写作内容, 往往容易调动自己的写作愿望、知识储备与经验基础, 更便于完成从计划、执行到监控自己的写作全过程;另外, 初中生最好能在有组织的且能及时得到激励和支持的专门时间内、专业氛围中进行写作。基于上述两点考虑, 我们调整了作文课的课时设置。
一是把两节作文课分成大课 (60分钟) 和小课 (30分钟) , 不再是45分钟一节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的精力、体力允许的前提下,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经历一次 (可以是一次日常训练也可以是一次综合性训练) 完整的写作过程, 超越原先在45分钟内学生的写作思维容易中断、写作行为反复的僵局。
二是把作文课设置在周一上午的第三节课 (大课) 、第四节课 (小课) , 不再设于周四、周五。把作文课调整到周一, 一是为了对本周的日常训练目标进一步明确、拆解, 然后对学生的写作进行集中辅导;二是为了把综合训练目标的部分子目标合理地分解到本周的每一天来进行拆解性训练;三是为了便于学生自主训练, 学生的写作学习在周一时有了明确的方向、任务, 学生可以随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进行自主写作练习。
三是以每三周 (约一个单元的训练任务) 为一个分析时段, 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 自主选择一节课来全面地总结本单元日常训练的情况, 或者是进行一次综合性训练。每三周, 拿出一节课来总结本单元的日常训练情况, 不会多占课时。其次, 平时上课时, 教师也会在阅读课堂上总结学生的日常训练情况, 但毕竟时间有限, 内容单薄。而且, 学生们反复地修改自己的写作序列训练文章, 写作水平提高是稳定的, 需要阶段性地总结一下。尤其是一些训练因子比较繁杂的综合训练任务, 多个子目标的训练效果的合成, 需要在一个时间段里积淀完成。比如, 在“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我们意图进行想象、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的综合训练。我们便在第一周出示了一张繁花盛开的小巷的照片, 让学生给这条小巷命名, 并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景物描写, 发挥想象, 采用多种修辞、多种感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方法, 描写出小巷的美景, 不少于150字。第二周时, 我们又出示了一张阴暗的小巷的照片, 假设这里曾是个陈旧、阴暗、肮脏、冷清的小巷, 让学生发挥想象, 运用景物描写描述它的样子, 不少于150字。第三周时, 我们让学生写半命题作文“××小巷的‘传奇’”, 让学生发挥想象, 假设造成小巷陈旧、阴暗、肮脏的原因是什么?又是什么人的到来让小巷变得非常美丽?在这条小巷中发生了怎样的“传奇”故事?让学生写不少于500字的作文。同时, 我们让学生把前两周的景物描写的最终结果自然地融合到这一次的作文写作中。这样的写作跨周进行, 也是为了让学生真正经历一次完整的写作过程。
四、写作课型运用:追求环节驱动
我们设计的大课和小课的基本流程是一样的, 但日常训练和综合训练的流程又是有差别的, 意图让预写、写作、分享、修改、评价、升格等环节相互驱动, 循环往复, 便于最大化地发挥每个环节的作用。
(一) 日常训练的课堂结构设计。
第一, 大课的课堂结构。周写作辅导:教师解读本周的日常训练目标, 尤其是要明确本周的训练目标和综合训练目标的关系, 让学生明确本周的写作目标和任务, 对学生的日常训练进行集中辅导, 此环节大约安排15分钟;本课写作辅导:投放综合训练目标的子目标, 进行写作指导, 明确本次训练的目标、要求, 师生共同讨论写作思路, 此环节大约安排5分钟;自主写作:学生完成写作任务, 此环节大约安排30分钟。自主修改: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此环节大约安排10分钟。第二, 小课的课堂结构。互改作文:学习小组内互相批阅、交流大课上写的作文, 并推荐出优秀作品, 以备班内交流, 教师同时也要快速地阅读一些学生的作文, 提出修改建议, 此环节大约安排10分钟;完善定稿:学生按照学习小组内的交流情况与教师的建议, 完善文章, 此环节大约安排5分钟;佳作赏析:各小组展示佳作, 并说明推荐理由, 班内加以欣赏、点评, 教师加以总结, 此环节大约安排10分钟;升格拓展:根据课堂交流情况, 学生总结本次写作的成功及不足之处, 明确本周的努力方向, 此环节大约安排5分钟。
(二) 综合训练的课堂结构设计。
第一, 大课的课堂结构。投放题目 (主题) :投放前两周的分解训练目标、达成情况, 明确本次综合训练的目标, 此环节大约安排1分钟;写前指导:解读本次综合训练的目标、要求, 师生共同讨论写作思路, 此环节大约安排4分钟;自主写作:学生独立写作, 此环节大约安排50分钟;自主修改: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此环节大约安排5分钟。第二, 小课的课堂结构。互改作文:学习小组内互相批阅、交流, 并推荐出优秀作品, 以备班内交流, 教师同时也要快速地阅读一些学生作文, 提出修改建议, 此环节大约安排10分钟;佳作赏析:各小组展示佳作, 并说明推荐理由, 班内加以欣赏、点评, 教师加以总结, 此环节大约安排15分钟;升格拓展:根据课堂交流情况, 学生总结本次写作的成功及不足之处, 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此环节大约安排5分钟。
(三) 日常训练总结课的课堂结构设计。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写作能力作文训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应该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善于从生活中总结出经验与感悟。这样才能写出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与个性特征,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一、多读多练,写作水平自然提高
多读,要多读符合自己胃口的书,并且必须是好书。有些同学认为读书是件好事,其实不然,读精悍短小的散文或小小说,求的不是快而精,好文章的寓意,通常不在字面上,而在字面外,这就靠理解,还要多读,读它十八遍,再“散”的文章也会慢慢聚拢来,现“小”的小说也会渐渐扩大开去。主导了再去写,自然顺手。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多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练笔;二是练眼;三是练脑;四是练嘴。一般人对“练笔”的理解,大概就是每天一篇日记,每周一篇周记吧。我不主张每天写日记,假如这天无事可写,可不写,千万别记流水账,如果时间长了写起文章来就婆婆妈妈,在捌右拐还到不了家。我主张宁缺勿滥,宁精勿长。何不选一件有意义的事,详详细细的记下来,与文无关的事或句子,千万别舍不得。这样,一篇日记就是一篇小作文,这样一篇一事一议专题专讲,这比你十篇流水帐还管用。
练眼,就是学会观察。生活在某个环境中,对周围的人、事、都应仔细耐心地观察一下,绝不能熟视无睹。我们写文章不论写人、记事、状物,都应抓住其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这就要观察。观察是长期性的事,不是今天心血来潮就狠狠地观察几个小时就能练出细致敏锐地观察力的。观察的目的是为写作积累素材。很多人认为无事可写,为什么不去观察呢?就比如写人物,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人物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工作作风、待人待事的态度,以及人物的道德品质,与众不同的个性,详详细细地写起来,通过反复修改就是一篇称心如意的最佳作品。
练脑,就是学会思考。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事,你对这件事总有一定的想法,对该事好的方面、不足的方面,有何值得学习值得借鉴的方面,你头脑中总有一定的想法,一定的评价。以后养成习惯对每次看到或听到的事件,都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想象多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事物的内在含义也就跃然纸上了。想象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开发智力,更助于想象。
练嘴,就是使自己说的话意思清楚,使人一听了然。也叫练口才。让大家通过口头表达能把事件、人物、景物系统有条理的表达清楚。我们通写的,也就是我们平常听说的,说话说得清楚、逻辑性强,有条理的人写起文章来通常是干净利落的。
二、鼓励学生注重积累知识。经常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一个人的阅读量对于他的写作能力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感兴趣的字词句记录下来,阅读之后反复翻看,这样慢慢的,学生就会积累到更多的课外知识,而这些都可以作为他们的写作资料。例如,在进行《我的妈妈》写作练习时,学生就可以将在《我的母亲》一课中积累到的词语运用到写作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增加阅读量的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多进行口头表达,多说。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表对于文章写作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意见。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通过口头表达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另外,在学完某一课后,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片段写作练习,或者是要求学生每周写几篇读书感悟等等,让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和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写出自己的心声。例如,教师对学生进行人物作文训练时,可以首先让他们进行人物肖像、人物语言、动作的片段练习;而要写作事件作文时。则可以让他们首先进行事件发展某一个阶段的写作练习。随后,教师对学生的写作练习进行点评,指出其中需要注意的写作规范方面的问题,比如:标点符号的用法、用词技巧、详细描写和略写的问题等。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批改之后,讓学生再将文章写一遍,经过反复修改,学生会有更大的进步。
三、注重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管是哪个学科,固守于惯性思维是不可取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多进行创新,想别人不敢想,拓宽自己的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培养他们对语言和文字材料的敏感度。如果学生对于一些写作素材是毫无想法的,那么这样进行的写作就没有什么新意和内容,也不会受到读者的好评。只有让学生保持对文字的敏感度,那么他们才能在接触文字材料时产生灵感,能运用材料进行创作,进而有所创新。另外,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现实,只有让学生多多接触现实生活,从现实中得到感悟,才能写出好的作文。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小记者采访团、科技实践小组、少年志愿者小组等,并让他们从自己的视角把活动写出来,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另外,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经过思考与集体合作,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也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创新。
四、作文精批细改,重讲评
阅读容易写作难,这几乎是语文教师的共识。批改难,需要费时力;讲评难,需要自己的真功夫,于是认真批改、认真讲评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生的作文是个五彩缤的花园。只要教师批改时手勤一点。就能记录下许多优美的句子和好的词汇,让学生得到肯定和鼓励的作用,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其他学生积累词句,开拓思维,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受益,起到师生资源共享,教学相长。
在作文批改时要换位思考,充分考虑到“作文反馈心态”的效应,毫不怜惜地力争使多数学生的反馈心态呈正直、奋进的作用。
初中作文教学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将其作为作文素材,写出真实情感。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习惯和写作创新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写作资料】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写作指导09-18
初中语文写作教案01-16
浅谈初中语文写作教学06-29
初中语文集体备课资料09-11
初中语文写作观课报告06-06
部编初中语文复习资料11-07
学会积累写作素材初中语文教案06-08
初中语文高中语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