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和设计背影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和设计背影(推荐12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和设计背影 篇1

影》 [1000字]

请从文中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④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的话平淡中饱含真挚的感情,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

难点分

通过各种形式的

○1句:父亲惟恐深情朗读这首

儿子路上有什么闪诗。父亲小诗 失,所以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②句:父亲坚持费力去买橘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怕儿子

包含的深情 生: 请同学们满怀

荐荐二2014下

(3000

字)二语文教案下册(500字)荐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荐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案)的常规格式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和设计背影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师角色

一谈起数学, 大部分人的第一感受就是枯燥无味。尤其是初中的数学具有抽象性, 与小学数学的生活性相比, 更显得索然无味。加之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又有些叛逆的、强烈的自尊心特质。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由此显得至关重要。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加强自己的教学设计, 认真仔细地分析授课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实际情况, 实事求是地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

一、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

韩愈在他的文章《师说》中谈到他对教师的角色定位, 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这种思想一直延续了几百年, 影响了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认识。认为教师就是教书匠, 是孩子王, 是搬运工, 是知识的储存器。教师的职责就是教, 学生的任务就是学。

现在教学双主体的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者、活动组织者、合作学习者和共同进步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比如, 在初中一节“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数学课, 教师不是直接地把求和公式呈献给学生, 而是循循诱导, 从最简单的三角形、四边形探索, 以三四个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 逐步探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教师只负责巡视, 对有困难的学生点拨。

二、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教学设计前的必要程序, 倘若课前准备得不充分, 即使教师完全按照教学设计的步骤进行的课堂教学, 也像是没有灵魂的木偶在演戏。既不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看来, 课前准备很重要。

首先, 教师要仔细钻研教材, 研究本节课讲授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与之前学过的内容有何衔接关系。其次, 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对这此前学过的相关内容了解多少, 在这节课中能否与之前的知识有效地结合。最后要列举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在什么地方需要精讲, 在什么地方需要着重提醒, 在什么地方需要放手让学生试一试。

三、创设学习情境, 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一提起数学课, 就感觉很无聊, 学习的精神就会萎靡, 学习的兴趣也是大打折扣。容易混淆的公式, 一连串的数字符号, 还有一些看着就很晕头的图形……因此, 教师应该创设一些比较新颖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良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比如, 在讲有理数加减运算时, 会涉及正负数的加减法。课本上常用的就是向东走, 向西走的方式, 开始学生还是能够跟上教师步调的, 若是多次反复, 就容易出错。而有教学特色的教师就改用输赢比赛计分的办法导入。相比较东正西负的导入, 青春期的学生更愿意接受后者。

四、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在《学记》上就有这样的论述, 亲其师而信其道, 就是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仅是班级管理上的手段, 也是上好每一堂数学课的绝密武器。在一堂数学课上, 倘若教师能够在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 还能用通俗的语言讲一些相关的数学故事, 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 那么, 学生就会觉得数学也不是那么枯燥了。

在课堂上, 教师要是能够用多种方法对一个证明题进行例证的话, 学生私下里就会觉得这个教师好厉害, 因而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 课上愿意和教师探讨数学问题, 课下也愿意和教师交流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敬而远之, 不敢和教师亲近, 不敢主动找教师交流数学习题, 在和教师有不同意见时, 也不敢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五、数学教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课堂辅导

初中数学课尤其是几何课, 表现出很大的抽象性, 需要留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思考, 花些时间构建解题答案。因此,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 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共性的问题, 比如, 教学中的难点, 可以采取普遍指导的方法。对于个别学生遇到的难题, 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解答。对于优秀学生, 可以适量地给出一些有挑战性的, 属于跳一跳才够得着的题目, 鼓励他们大胆想象, 大胆探索。

着重要提的是对差生的辅导, 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 有一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教师要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 对待差生要一视同仁, 挖苦、讽刺都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尤其是课堂上公开的、负面的批评词汇, 极有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使其感觉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部分学生因此逃课、厌学, 甚至记恨教师。

六、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传统上只以成绩高低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 早就为人们所诟病, 因此, 必须采取多元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学生成绩时, 既要注重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学习结果, 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上的进步之处。在教学目标评价上, 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情况, 表现为考试成绩形式, 又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情况。

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 在肯定他们优秀成绩的同时, 劝告他们还得谦虚谨慎, 不能因此沾沾自喜、骄傲不前。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 要表扬他们正面的进步的地方,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使他们重新拾回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到指导者转变, 让学生从我不太想学变得我想学、我会学、我愿意学, 让教学课堂从师讲生听到师生合作探究的转变, 评价学生的标准也从单一的成绩评定转向多元评价。相信学生的能力, 配合学生的青春气质, 使得数学课是一门有趣的课堂, 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小歆.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程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反思

可纵观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

这样的教学效果,带来的最大表现之一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普遍消沉。学生对语文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听不听课无所谓,有无作业无所谓。而一些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成长为“啃老本族”,平时将语文打入了“冷宫”,到考试才“临阵磨枪”。

第二种表现是应付老师,平衡自己。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威力”,对语文课的态度要比冷漠型积极些,但却是停留在应付阶段。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第三种是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型。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

第四是投机取巧型。这一类型的学生,充分了解语文课的重要性,但是却凭着自己的小聪明,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中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常常期待“神明降临”,等待“考场超常发挥”。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设计

(一)以情入境,诗意无限。初中每一篇语文课,都是作者潜心创作,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所以要求,我们教师在授课时,要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情入境,联通无限”。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也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情境教学”——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教材不像影视文学作品,无论作者笔下如何缤纷多彩,感情如何丰富多姿,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字符的整合。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充分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艺术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同时,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二)交流探讨,联通无限。但凡所有教学,能让学生动起来,是最佳的学习方式,这也能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在学习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要不拘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要“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心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拓展延伸,精彩无限。 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语文人文教育追求对学生的人生关怀、人性关怀。语文学科肩负着丰富人与社会知识,启迪人们的智慧,间接地影响人们对于人与社会的态度及行为方式的重任。担负此重任的基本途径就是将语文学科教育与人文实践活动相结合。语文人文教育不能等同于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人文教育离不开学科知识的教学,但绝不等同于人文学科知识教学。语文学科虽然反映了人文精神的精华,能够给学生人文素养的成长提供各种有益的影响,但它们不等同于实际生活。回到现实当中,现实生活给予学生的影响,对学生人文素养成长作用更为有力、更为实际。

《背影》教学设计反思报告 篇4

青铜峡市邵刚中学 李英来

在认真学习了王荣生老师的讲座之后,再回头看自己的教学设计,既看到了一点点优点,同时也看到了很多不足。下面我将介绍我的设计初衷,并就得与失两个方面做一个分析,然后拿出自己的改进措施,请老师指正。

一、本课设计思路及反思

本课设计的主要出发点有两个,一是情,二是法。情就是父子之情和愧疚之情。法就是文章采取新颖的写作角度的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是通过紧扣文章人物描写语段的分析来预设教学思路的。全篇设计主体部分包含三大板块:认识写作角度的妙处,分析父亲人物形象,全面把握文章主旨。辅助性板块包括开头的家庭情况小调查和结尾部分的写作角度创新练习。

结合对学生的询问调查,我感觉从教学实际来看,主体部分第一板块任务预设的很不好,主要原因在于把第二个出发点的落实与对文本的深度解析分离了,不是有机的生成知识,只是带着学生对这一重点做了一般性的了解。并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写作角度是由文章的核心事件的侧重点决定的。剪裁创新不是随心所欲的。如果把这一板块放在人物形象分析后面会更好。而第二第三板块的落实我感觉基本上达到了预设的目的。说是达到了预设目的,可能是我这一课讲的不错吧,但我觉得从课堂的生成性来看,我的预设还是存在极大地缺陷,这也让我的看似扎实的课堂掩盖或者说暴露了一些问题,具体在后面展开论述。

二、教学内容和措施的得与失

首先说说学生反应好的一些做法

1、课堂引入设计较为亲切。学生通过发言认识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并对如何较好的处理这一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期待,为教学准备了条件。

2、人物形象分析环节的问题设计难度有梯度,角度全,信息量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3、对文章主旨的补充挖掘,给学生很多的启发,帮助他们认识到抓住作者身份分析文章内容对认识文章主旨的重要性。

从实际效果看,教学预设中的学生因素我是给与了应有的重视。然后详细说说不足的方面。

1、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主次矛盾认识的得很不够。我想教什么和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还没有有效重合。如何把教材内容有机转化为鲜活的教学内容,这一直是我的思考重点。《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是一个中年人对当年的自己年幼无知的忏悔。这是通过对父亲的四次背影的描写实现的。顺理成章的教学思路好像就是抓住写作角度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这个没有错,但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独特的视角来认识他的内心,如何来个性化的表述,并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设计了一组问题帮助学生从各个方面来认识人物。虽然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回答是较为丰富的。但我总感觉是一些老套路,像公式定理一样。学生就像调频开关,你问哪一类问题,他都能给你一大堆堂而皇之的答案。我经过这几天的学习和思考,形成一个判断:是我的教学预设太机械了,没有给学生深入的体会感悟的机会,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深入。学生当然就满足于一般性的类型化的表达。在这里,我的教学内容太依赖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也太依赖教材本身的特性了。

2、对教学预设中设置生成性空间的问题重视不够。这也就是我说的机械化设计。一篇好的教学设计当然要尽可能的考虑学生的反应,但因为人自身的局限性的问题,教师还是要有意识的保留一些弹性。同时,教学的对话性,也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平等的参与权。教师应该作为“平等的首席”出现在教学过程中。这体现在教学预设中,就是教师要把自己的观点和做法作为一个等待学生参与和批评和共建的未完成的动态文本,而不是作为“圣旨”让学生去高呼万岁。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的教学预设对学生的参与权重视不够。在我的下意识想象里,学生还是作为被动的一方,等待着老师的引领。教案里的三大板块尤其是第一板块的问题设计尤其暴露了这一倾向。所以在课堂上,就出现了学生机械化的反应。这说明,先进的新课程理念还没有真正的融化在我的教学观念里,还没有切实的指导我的教学实践。钱梦龙先生的《死海不死》一课,就鲜明的映射出我的不足。

3、教学手段和措施还存在不足。一大不足是读的少了,尤其是对父亲四次背影和四次话语的描写朗读不够。如果能做好这个工作,老师再进一步知道,相信学生对父亲这个人物的感触会更深一些。第二大不足是说的太简单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社深入体会人物心理,并较细致的表述出来。

三、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我打算从四个方面进行改进。

1、进一步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知识,深入反思,在反复的实践中渗透先进的教学理念。并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让理论为我所用。而不是让理论牵着鼻子跑。

2、进一步了解认识新一代学生的心理特点,把自己的教学预设和生成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让学生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尊重。

3、进一步向优秀教师学习,吸收他们的先进方法,快速的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

4、对优质的预设和有效地生成性问题做深入的实践和研究,让预设成为教学的有效前提,让生成成为课堂的主线。让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并行不悖。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5

在听力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听力技巧训练,听力技巧包括语音技巧和理解技巧。语音技巧指连续、弱读、失去爆破、句子重音、意群划分等。而理解技巧是指听力内容的检查、预测、取舍等技巧。如在听力测试中经常会遇到辨数字这类题。对这类题学生普遍感到头疼的是“十几”和“几十”的选择。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整地听文章,遇到长单词可省略中间部分,只记词的首尾部分。听第二遍时,可对第一遍记得不全的地方进行修改、补充,从而完善其内容。其实,有的空根据上下文、语法、习惯用语、背景、常识可以得到答案。总之,只要学生掌握了听力技巧,多听多练,听力水平定会提高。

总之,初中英语听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教学任务,因此,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6

参评学科:英语

初三阅读课文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容量大、密度高、话题广、课时紧,需要采取一种新的教学途径来解决。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倡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目的,让学生带着任务完成阅读,理清文路,最终完成阅读题。

一、案例

下面以“travels for the environment”为例,对阅读技能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加以说明,这篇文章内容含量大,涉及到热门话题——人口与环境,所以我把这篇文章放在初三英语11模块之后讲,在此之前学生在第六模块中谈论到了环保的话题。我在处理这篇文章时,主要有以下几步:

1.阅读前任务设计

用多媒体播放,人多车多造成的交通道路拥挤,城市的大面积扩张造成了大面积耕地被占用,森林面积减少,然后提出如下问题:

who courses such changes?

what should we do?

学生马上热烈地讨论起来,屏幕上的场景迅速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愿望。

2.阅读中任务(while-reading task)

(1)快速阅读,了解主旨大意(task 1)。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默读完课文并找出每段的主题句或段落的中心句。当然,学生也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来概括每段的中心。只要有自己的观点,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2)精读,获取更多信息(task 2)。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设计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并小组讨论:

1.From the passage we known that our earth has changed much because of _______.A.its old age

B.man’s activities C.the changes of weather D.the natural development 2.Water pollution will become even worse if __________.A.birds and fish continue to die B.people continue to built factories C.people can’t stop factories from sending waste things into water

D.many rivers and lakes are still dead

(3)研读,从中受到启发(task 3)。在速读和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力求从读的内容中得到启发。

3.阅读后任务(post-reading task)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课文的信息有了全面的了解和理解,为了让他们成功运用所掌握的语言形式。阅读后再找出几篇相关话题的文章,做快速阅读训练,让学生先看题再看文章,将文中的答案找出。

二、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1.问题

(1)在日常阅读训练中,让学生能习惯于先审题,掌握题意,带着任务去读文章的方法,一般的阅读问题都可通过全文找出相关答案或信息,不能让学生单独脱离文章靠印象做题。

(2)有的学生表现出不愿合作或合作不主动,只顾自己思考,基本上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有的学生表现出对任务不理解;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过多使用母语等。

(3)部分学生习惯于教师以前的讲授教学方式,认为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就能学好英语,在合作学习中合作不主动、不充分,存有消极、自私、依赖和缺乏责任感等不良心理,使合作学习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2.策略

(1)老师引导初三学生养成每天必读英语文章的好习惯。

(2)教师应更新观念,提高教师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

(3)加强读前活动,降低任务难度。初三学生根据每天授课内容,课前设计一篇文章,由易到难,让学生养成阅读文章的好习惯。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去读,改变以往“老师代学生读文章”的习惯,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漫长的时期,很难在中考之前突击成功,学生需要从大量的自主阅读中提高自身阅读能力,这样需要我们教师把阅读作为重点贯穿于整个初三的教学中。

初三英语“虚拟语气”教学设计

参评学科:英语 江西宜丰县天宝中学 刘惠萍***(784845173@qq.com)

Subjunctive Mood(虚拟语气)

一、教材与学生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初中英语教材语法的重点内容,几乎贯穿于初中每学期的教材和教辅中,在中考也有所考查。本节课是面向一个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该生英语知识基础薄弱,词汇匮乏,知识分析与运用能力较差,学生听不懂、读不懂。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中要尽量使用简单句,虚拟情景造句时,有难有易,循序渐进,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会学、乐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虚拟语气的基本语法规则,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通过训练能够解决简单或中等难度的中考虚拟语气试题。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探究相结合、语法练习和语言实践活动相结合、任务型教学和情景式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构建语法功能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分析能力,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英语与人交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虚拟语气的基本语法规则。

2、教学难点:能够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虚拟语气。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用具和方法:

黑板、多媒体、情景教学、任务教学、总结解释、引导练习

六、教学内容: Ⅰ、情景导入:

Step1老师提出现实中可能遇到的两个问题:

1、现在学校选拔英语大使,参加国际中学生文化节,面试的时候你被问到: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the school Ambassador of English? 你会怎么回答?为什么这样回答?

2、某一地方政府为吸引国外游客推出旅游彩票,现在你是本地方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一位来旅游的外国中学生,你会怎样问? Step2 老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Ⅱ、提出重点:

Step1 老师点明以上问题答案的关键点,可以分别这样回答:

1、I would…

2、If you won one million, what would you do? Step2 提出虚拟语气的概念及在条件句中的语法规则

虚拟语气是一种特殊的动词形式,一是用来表示说话的话不是事实,而是假设、猜测、怀疑等,一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愿望、要求、命令、建议等。虚拟语气多用于条件语句,条件句可分为两类:真实条件句和非真实条件句。非真实条件句表示的是假设的或实际可能性不大的情况,故采用虚拟语气。在条件句中: | |主句 |从句 | |与过去事实相反 |主语+would/could/should +have done| If +主语+had done | |与现在事实相反 |主语+would/could/should + do |If +主语+were/did | |与将来事实相反 |主语+would/could/should do |If +主语+did/were to do/ Step3 提出一些简单例子加深学生理解与把握,引导学生观察看分别符合以上的哪个情况

1、If I were you, I would give AIDS patient a hug.2、If I had taken your advice, I wouldn’t have a mistake.3、If I were to have 3 days off, I would enjoy a very happy life.Step4 补充条件句中虚拟语气的主要特殊情况(1)、倒装(省略if)

当从句中有were, had或should时,课省略if,而把它们放在句首。

(2)混合条件句 主句与从句的动作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主句从句谓语动词的虚拟语气形式因时间不同而不同,这种条件句叫做混合条件句。Step5提出一些简单例子加深学生理解与把握

1、If I were to meet him tomorrow, I should ask him about it.→Were I to meet him tomorrow, I should ask him about it.2、If it had rained last night(与过去相反), it would be very cold today(与现在相反).Step6 虚拟语气在名词性从句中的语法规则

1、在主语从句中

It is demanded / necessary / a pity + that…等结构的主语从句,谓语动词用should加动词原,should可省略。

It is后可用的词有三类:

1.suggested, ordered, required, proposed, demanded, insisted等

2.important, necessary, natural, imperative, strange等 3.a pity, a shame, no wonder等

2、在宾语从句中主要表示命令、建议、要求等虚拟语气,主要动词有:

一、坚持insist

二、命令order, command

三、建议suggest, propose, advise

四、要求demand, require, request, desire 这些动词后面的宾语从句要用虚拟语气,即谓语动词用should加动词原形,should可省略。

3、在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中

suggestion, proposal, idea, plan, order, advice等名词后面的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中要用虚拟语气,即(should)+动词原形。Step7 给出简单例句并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分别属于以上的那种情况,加深学生的理解

1、We suggested that tom have a rest.2、He insisted that all of us should be there on time by any means.3、I make a proposal that we should hold a meeting next week.Ⅲ、交流互动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和设计背影 篇7

主题活动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活动参与度。本课结合心理咨询中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块的相关内容,借助霍兰德职业适应性测验(The Self-Directed Search,简称SDS),通过信息的加工和表达,收集学生对自己人格的初步认识,训练学生形成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意识,让高中生初步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大学专业选择提供参考。

设计目标

所谓“自主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帮助学生在课前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以表单为呈现方式的学习路径文件包,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好帮手。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要渗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结合课程标准,找到课堂的定位点。学习指南和学习目标的制定应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以实际应用为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 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 持续发展的基础。

本节课设定的达成目标如下:1通过观看微视频和自主学习相关学习资源,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规定的任务;2合理选择数据处理方法,如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获取信息;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找到的霍兰德密码的含义,并形成报告分享收获;4尝试认识自我,发现内心的渴望,初步了解职业规划的目的和重要性。

设计过程

信息教学课堂可以根据实际需求, 实现心理测试和用计算机代替人工实现数据统计的完美结合。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完成SDS测试,借助信息的加工和表达工具,达成学习目标,取得自主学习实效。于是由测试引发整节课的教学,更能够体现技术的应用价值。

教后反思

整个教学环节的顺利完成,离不开“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指引,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步骤,实现了自定进度的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了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同时 “自主学习任务单”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作为教学设计者,首先确定了设计意图、 心理测试和信息技术的融合,让学生通过参与主题活动,增强信息技术对数据的处理与挖掘价值的体验,而寻找发现自己职业兴趣代码的过程,是一种自主的探索。于是,确定了“寻找自己的霍兰德密码”为主题活动的名称。确定主题名称是一拐点,备课、练习、课堂实施等都能因此更有针对性地围绕学生进行设计,让学生深切体会自己才是本节课达成任务的主力军。

本节课“自主学习任务单”主要包括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和困惑与建议三个组成部分。整个任务单的设计侧重方法指导,强调任务驱动、问题导向,通过简洁明了的任务,把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他知识点化为问题,意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实现知识内化和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 根据创设的教学情境,围绕“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学习任务和问题设计,本节课同时搭建了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建构性学习资源、在线学习网站测试等内容。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能够即时评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学会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注重思维的提升,不断修正学习方法,更好地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最初让我纠结许久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第一个环节——现场收集自己的数据,反而成了整节课的亮点。一开始,先紧紧抓住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后续的学习环节环环相扣, 学生们一直保持很高的学习热情。

另外,借助微视频助学和图文版的学习资源,遇到问题,鼓励已经解决问题的学生充当小老师,为大家演示他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整个课堂,教师充当了引导者和旁观者的服务角色。 通过前期精心的准备,课堂上教师就显得轻松,没有主讲和控制的课堂,依然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实现了让学生关注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和信息技术应用于生活实践的双赢,也实现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提高、共同进步的双赢。

点评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和设计背影 篇8

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知道减法和除法没有交换律,能根据交换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2.经历观察、猜想、计算、验证、联想、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发展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带有数字的成语,要求是“一个不能少” 。(组内只要有一个学生没说出来或者重复了,就叫失败。)

【设计意图:课前的游戏内容,学生熟悉而又便于操作,一方面拉近了与学生情感距离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思维快速地进入数学领域,为新课的顺利开展打好了伏笔。而“一个不能少”的要求设置更是对本节课核心数学思想的提前渗透。】

一、研究实例

1.今天的课将从一个带有数字的成语“朝三暮四”开始。

(故事梗概:古时候有人养了一群猴子,在送橡子给猴子吃的时候,他说:“每天早上给你们3个,晚上给你们4个。”猴子们一听都急了,争着说:“凭什么早上少吃一个?”养猴的人一听,赶紧改口道:“那就每天早上给你们4个,晚上给你们3个吧。” 猴子们一听高兴极了。)

2.故事中的猴子们真的如愿了吗?从数学的角度,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想对猴子们说,早上吃3个,晚上吃4个,合起来是7个,而早上吃4个,晚上吃3个,合起来还是7个,每天吃的总数其实并没有变化。

师:不错,3+4=4+3。

【设计意图:一个再熟悉不过的例子,一下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初步感知到了加法交换律存在的合理性。】

二、引发猜想

1.观察等式的左右两边,它有什么特点?

2.像这样的等式,你也能说出一两个吗?

3.通过这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大胆的猜想?

(猜想:任何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后,和不变。)

【设计意图:一两个例子不是结论的全部,最多只能是我们得出结论的一个引子。】

三、科学验证

师:加法算式千千万,难道都符合这条规律吗?认准的道理要坚持,这没错,做学问需要执著,可也需要严谨。拿出证据来,我们一起验证这个猜想。

1.寻求证据,尝试用较多的、不同类型的例子说明规律的普遍性。

师:要想说明这条规律是正确的,光有一两个例子肯定不行,你能找出更多不同类型的例子吗?

2.搜索反例,从另一个角度证实猜想在一定范围内是正确性的。

师:只要我们能找到哪怕一个不符合的例子,就说明这条猜想是错的。

3.给出证明,结合实例说明加法交换律的算术意义。

师:以我们班的总人数为例,无论用女生的人数加男生的人数,还是用男生的人数加女生的人数,总和是一样的。你能从生活中再列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加法交换律呈现的内容简单,但思考过程却不简单。善于从浅显的知识中教给学生高深的道理是我们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捷径。】

四、概括结论

1.自己得出的结论,想不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简洁地把它表示出来?

学生自由发挥,图形、汉字、字母、符号等都可以,最后突出字母表达式。

2.根据规律的特征,你能给它起个好听而又贴切的名字吗?

3.小结学习方法:从几个实例中产生猜想,然后用举例、说理的方法逐步验证,最终得出结论。

五、充分联想

师:研究还远远没有结束。既然两个数相加有交换律,那么,自然地会让人联想到什么呢?这些猜想正确吗?仔细地考虑一下,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1.在迁移中,明确乘法也有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2.在反驳中,知道减法、除法不具有交换律。

(1)减法算式中有交换的现象吗?(如5-5=5-5。)

(2)所有的减法算式中都有交换的现象吗?(如2-1≠1-2。)

(3)减法有交换律吗?(我们不能把个别特殊例子中的现象当成所有算式都有的普遍规律。)

(4)除法有交换律吗?

生:不是的,只有一小部分特殊的,被减数和减数相等的时候。

3.小结学习方法:从加法交换律这条原有结论开始,联想出了3个猜想,通过验证得出3个新的结论。

【设计意图:把单个知识点的获得作为新组块知识习得的生长点,在取得知识“量”的突破的同时,对原有单个知识的认识也有了“质”的提高。可以预想,在这种教学方式的指引下,学生可以轻松应对知识爆炸时代的挑战。】

六、应用拓展

1.运用规律填写数值或符号,加深对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认识。

2.在对加法、乘法的验算中,体会交换律的作用,并构建与算法多样化的联系。

3.提供探索题,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两个数相加有交换律,那么三、四个甚至更多个数相加呢?

反思:

数学是什么?能形成怎样的影响力?答案并不唯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数学可以在人的内心深处培植理性的种子,它可以让你拥有一颗数学的大脑,学会用数学思考,理性、审慎地看待问题,从而去认识、改变这个世界。一节数学课40分钟,我们不能改变其时间的长度,但却能改变它的厚度与深度,可以让其富有生命力,有质感、厚重感。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设计”交换律“这节课时,我作了两点尝试:一是在浅层的知识背后挖掘出深层的价值内涵;二是重组教材以实现知识的块状呈现。

“交换律”对于4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即使对3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也没有什么障碍。在学习这段内容之前,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比如加法、乘法的意义中,3朵红花与4朵黄花合在一起,可以用3+4,也可以用4+3,结果都是7朵;两个3可以写做2×3,也可以写做3×2,结果都是6。再比如加法的验算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验算方法学生已经用了很久。往常我们在教学加法、乘法交换律时,基本上采用的是:给出几个等式,让学生找找规律,然后概括出一个结论,就算结束了。这样做可以吗?可以的。但似乎有点薄,显得不那么厚重,最后真正留给学生的东西不多。因此,我决定透过浅显的知识,深层次地挖掘,以加法交换律这个知识点为载体,教给学生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即从一两个实例中,寻找规律,产生一个猜想,进而用“举例”这一不完全归纳法进行验证,最终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结论。

在知识的结构上,打破教材的原有体系,把乘法交换律作为加法交换律在“相加”这一关键词上的拓展,并借此教给学生又一种新的科学探究方法,即从原有的结论出发,用联想的方式,产生新的猜想,进而验证得出更新的结论。应该说,这两条主线的揭示,是本堂课的灵魂,也是学生收获的重中之重。值得一提的是,交换律对于加法、乘法是适用的,但减法、除法呢?以前很少涉及,虽说学生有这方面的认识,但毕竟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把“加、减、乘、除”组合起来研究,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交换概念。细致的人会发现:在“交换律”这个课题下面涵盖的应该是4个命题,而不仅仅是教师所板书出的两个命题。尤其让我们感到快慰的是,学生在此获得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验证猜想的方法:要想证明一个猜想是正确的,得举出无数个正例,不能有一个反例;而要想说明一个猜想是错误的,只需要一个反例就可以了,有再多的正例也无济于事。

正如张齐华老师所说的那样:数学真正的文化要义在于,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张扬数学思考的魅力,并改变一个人的思考方式、方法、视角。数学学习一旦使学生感受到了思维的乐趣,使学生领悟了数学知识的丰富、数学方法的精巧、数学思想的博大、数学思考的美妙,那么,数学的文化价值必暴露无遗。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才会显得大气磅礴、厚重而深远。

(作者单位:讷河市二克浅镇永丰万兴小学)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音发生时的振动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对物理有亲近感。

二、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

三、教学器材:

扬声器在外的录音机、纸屑、小鼓、音叉与小槌、盛有水的大烧杯、铁板琴、带塞子的试管、注射器、音乐芯片(能放进试管里)、细线、装有金鱼的鱼缸。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你们还在教室外快乐的活动,是什么信号使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呢?(学生回答:铃声)许多科学家都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对刚刚响过的铃声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选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新课教学(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第一个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①进行猜想:

让学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并说话,体会手指的感觉。并进行猜测:物体的发声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板书:“进行猜想:物体的发声似乎与振动有关。”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让学生进行实验:

(自己没有器材的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其中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一,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

二、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三)

实验

一、把小纸片放在正在发音的扬声器上,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

二、把敲响的音叉快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

三、将小纸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击鼓面,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汇报,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小纸片在发生的扬声器里“跳舞”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发生的音叉激起水花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小纸片在鼓面上做“自由体操”是因为发声的鼓面在震动。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④学生活动: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事例,如:二胡、提琴等乐器的发声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靠管内的空气柱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师敲击铁板琴并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铁板琴是怎样发出声音的?铁板琴发生时并不是直接贴着你们的耳朵,为什么你们还能听到声音呢?(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①进行猜想: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进行实验:

实验一:(演示试验)教师把音乐芯片用细线吊在软木塞下,塞入试管中,芯片不能与试管壁接触。先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管底,再将针管插入软木塞内。缓缓向外抽出活塞,听到音乐声有什么变化?

设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见声音吗?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二:(演示试验)将装有金鱼的鱼缸放在讲桌上,在一边拍手,观察金鱼的运动.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三: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把耳朵靠在课桌的一端。另一个同学用手轻轻敲击课桌的另一端,感觉声音的传播。(学生如果有更方便易行的实验方案更好)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思想渗透:据说,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段,另一端定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命运》等一系列名曲就是这时候创作出来的。他这样做有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因为木、骨都是固体、都能传声。)

师:同学们要学习贝多芬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优秀品质。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肯定有鲜花也有荆棘,不论何时何地,希望同学们都能坚定、坚强的面对生活。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④学生活动:

同学们之间互相讨论.举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声音传播的事例.

(3)相关知识介绍:

①人耳的结构与听力的关系。

②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③ 天坛回音壁的介绍。3.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由学生自己小结)①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③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4.课堂练习

(1)指出下列发声现象是什么振动的结果:

悠扬的钟声——;

海浪的波涛声——;

气球破裂时的爆裂声——‘

水沸腾时发出的声音——;

下雨天听到的雷声——;

用嘴贴着空瓶口吹气发出声音——.

(2)把正在走动的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罩中,用抽气机抽去罩内的空气,在抽气过程中,听到闹钟的“滴答”声是().

A 越来越响 B.越来越弱 C没有变化 D都有可能(3)古代的人在旷野里常用“伏地听声”的办法来判断有无军队、马群到来,这是应用了的知识。

(4)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的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为什么?

(5)有一个足够长的钢管(两端开口),一个人在钢管的一段用铁锤敲击一下。另一个人在另一端听到几次声音?为什么?如果知道声速,再给计时器,能知道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吗?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36、37页1,2、3题。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探究型的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集体智慧,决不能将教师思考的结果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动脑的权利。本节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试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

重点难点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0

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新课程标准确立了化学课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一体化的课程教学目标。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摒弃旧的教育观念,让化学课堂脱掉枯燥、乏味、说教式的帽子,努力向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这一目标迈进,成为我们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反思化学课堂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说到根本上,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要让化学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就必须牢牢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摒弃填鸭式、强行灌输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自主、合作、探究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教学中教师要做到

1、转换角色,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在此,教师的引导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选取典型材料、设计学生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形式来发挥作用,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例如:《氧气》这一课主要围绕“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氧气是怎么制取的呢?”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为此我采用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空气中有氧气,怎么获得?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们辩明是非,弄清楚制取气体需要什么装置,再进一步举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们一起讨论分析,寓理于例中,学生就自然会主动到书里寻找理由,寻找制取根据,并互相交换意见,合作探讨,最后解答。这样,学生在分析过程中、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下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交流,达到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升华,从而提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充分发挥了引导的作用。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不能忽视知识点的及时生成和知识网络的构建,以便使学习更加有效。

2、充分相信学生,全方位放权。学生能自学的知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有能力回答的问题留给学生自主思考作答,学生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放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总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阅读习惯、独立思考精神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

3、丰富教学形式,可采用自主式、讨论式、辩论式,记者采访等形式,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二、反思化学课堂应该是情感化的课堂。曾记得索利特尔富在他的《教育心理学》中说到:无论何时何地,对学生多一分期待、多一分认真、多一分信任、多一分鼓励,他们同样会给我们多一分的惊喜!我想这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也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才会出现。由于这种交流,学生也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明白了这个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例如:在以前的教学中一上课就板着脸批评、数落学生的现象经常出现,这样很容易使自己和学生间产生距离感,互相无法靠近。所以,在一节课的开始我试着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微笑的表情去激励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除了此种交流之外,我还学到了在不同的情境下给学生送去不同的眼神: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胆怯、畏缩,用目光去鼓励、支持;当学生犯错误时,目光应严厉而诚恳;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应换成赞许、信任的目光。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切忌用鄙视、厌恶、轻蔑的目光对待他们,那会损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换之用一种期待、信任的目光让他们看到希望、增添力量。现在的学生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他们需要理解,需要渲泄,需要沟通。把课堂看作情感交流的场所,用自己良好的情感激发学生说真话,培养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之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唤起学生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欲望是我们教师神圣的使命。再者教师在上课时微小的动作也能消除与学生间的距离。如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我不要站在讲台冷眼旁观,而是来到他们各小组,认真听,参与其中,有必要时可以在组内发言;看到学生开小差,可以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暗示其改正;上课与学生谈话时,要上身略有前倾。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是真心真意地对待他们,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三、反思化学课堂应该重视及时有效的评价。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鼓励和信心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初中生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自信,他们也不例外。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赏识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应拿起表扬的武器,帮助学生维持积极的情绪,树立我能行的信心。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有的课堂评价语言形式过于单一,只是简单的重复着“太好了!”“你真棒!”“你读的很好!”到底好在哪里?评价很笼统,针对性不强,缺乏一定的导向作用。要使课堂评价真正具有激励作用,要求教师课堂采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杜绝笼统模糊、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评价,并对课堂评价用语提出了具体要求,课堂上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恰当的评价,即:要有针对性、启发性、真实性、引导性、激励性、艺术性等。

四、反思化学课堂不忽视学法的指导。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的。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每位教师除了对教法的研究外,还应更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我得到以下启示:(1)具体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如对初中化学材料分析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第一步,审问题,抓关键信息,确定“题型”。第二步读材料,抓关键词句,分层,确定“主题、中心、方向”。第三步,回扣教材,找到相关的原理或观点,确定“结合点、知识点”。第四步,组织答案,再确认“题型”。思路开拓的方法是:围绕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打开三条思路:

1、为什么?(原因)

2、怎么样(意义或影响)

3、怎么办?(措施方法)(2)通过典型训练题的典型示范作用,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解题的技巧、方法,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如鱼得水,游得轻松、畅快。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和设计背影 篇11

1 导之有“方”并导之有“效”

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导入呈现, 学习巩固和拓展运用。其中, 设计有方的导入能紧扣学生心弦, 集中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 将学生带入课堂的情境中, 因势利导, 水到渠成, 导入方能有效。

【教学实例1】

7A第三单元Halloween阅读课中的导入设计:呈现图片复习学生所学的节日名称, 通过语篇猜测节日名称, 并让学生两人一组讨论自己最喜爱的节日及原因, 由易到难, 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想说, 营造节日的欢快气氛, 自然过渡到新课Halloween, 再通过和学生一起吟诵chant:trick or treat, smell my feet, give me something good to eat, Halloween, Halloween, Halloween...打着节拍, 短句中的押韵琅琅上口, 由慢到快, 充分调动了学生说的激情, 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

【反思实践】

导入设计以旧带新, 内容浅显, 易于理解, 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再通过教师打节拍, 学生由慢到快吟诵的形式将学生的激情充分调动起来, 吟诵内容渗透Halloween的主题, 为后续教学内容做了及时的铺垫。

2 一张一弛, 松紧有道

中国的英语教育没有外在的语言学习环境, 学习举步维艰。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如果一味追求大容量, 知识点面面俱到, 没有相应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学生也只能是走马观花, 当教师课堂设计中的“棋子”, 从而丧失学习动机和兴趣。一张一弛, 松紧有道的教学设计充斥着字谜、绕口令、游戏、英语歌曲、表演、竞赛、脑筋急转弯、辩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巧妙设计, 才能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轻松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 领略英语语言中蕴含的魅力。

【教学实例2】

7 A第三单元阅读课中拓展运用的教学设计:在s k i m m i n g, scanning以及intensive reading之后, 教师就Halloween让学生小组四人讨论中国的鬼节清明节, 并写出有关清明节的文章, 教师在幻灯片上给出了大量有关清明节的语言信息, 然而学生的小组讨论形同虚设, 在高频率地阅读训练后, 学生本应该能谈谈有关万圣节的文化, 但是频繁的任务设置让学生没有喘息的机会, 再加上清明节的文化完全没有语言的输入, 学生无话可讨论, 无话可写, 作文也只能是根据教师所给信息简单拼凑。

【问题诊断及反思实践】

阅读课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分析评价能力要求较高,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尤其大, 一味追求课堂的容量以及拓展和延伸只能顾此失彼, 因小失大。许多教师将小组活动作为营造课堂气氛、推动课堂高潮的重要手段, 然而活动话题选择的不恰当、教师指令语言不够清晰等, 这些都将导致小组活动有名无实, 收效甚微。教师只有懂得松一松, 设计更恰当有效的环节, 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 上面的实例可改为让学生课前准备相关道具, 如南瓜灯、面具等, 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一系列问题how do you dress up at Halloween?What doyou make for Halloween?Do you know how to play the game‘trick or treat’?What do your family do in the evening?来模拟表演DIY Halloween的庆祝活动, 既巩固了文本知识, 也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3“亲其师”必能“信其道”

教师要有学历、经历和阅历, 没能行万里路, 也要争取读万卷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师由内而外散发的个人魅力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实例3】

7B第六单元有关宠物话题, 穿插俚语谚语, “Killtwo birds with one stone.A cat has nine lives.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Love me, 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等句子, 寓教于乐。教授新词“trouble”, 为了让学生更快记忆单词, 操练句子“Never trouble 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

【反思实践】

英语俚语、谚语的补充学习看似与当前应试毫不相关, 却蕴含着西方英语国家浓郁的文化气息, 是英语学习不可缺少的调味剂。简洁的句式、丰富的哲理、英美式的幽默, 能瞬间捕获学生热爱学习的心, 促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

4 结语

成功与失败的课堂背后, 教师要积极开展卓有成效的反思, 善于发现教育的乐趣, 让课堂充满无穷变数与生机, 让教学增添无尽享受与色彩。因为我们每天拥抱的是一个新的太阳, 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些个性迥异的孩子, 都是一个个前程不可限量的个体。其实, 无论是新课程还是旧课程, 只要教师是一个不断学习的人、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是一个不断改进的人, 他的课堂就一定有效、成功、精彩。

参考文献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2

《为坚强喝彩》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树立磨砺坚强意志的信念,并愿意在艰苦环境中磨砺坚强意志。

2.让学生能够分析自己的意志品质。

3.使学生知道坚强意志的四种表现:自学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知道培养坚强意志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意志品质的表现。

三、教学准备:教学磁带。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用录音机播放保卫黄河的歌曲,然后让学生回答“冼星海是凭着什么优秀品质进行音乐创作,谱写出经久不衰乐章的?”

(二)讲授新课:

1.让几位学生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课本上提供的四个小故事,然后组织学生思考:坚强意志的人有哪些表现?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意志坚强者的四大表现。

2.把全班同学若干小组,用抢答的形式,看哪组学生说出坚强意志品质作用最多,对优胜者给予奖励。

(三)课堂讨论:

(1)在看电视与做作业只能选择其一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2)我们还会经常受到哪些诱惑呢?请把它们说出来。

(四)知识反馈:

1.当当小医生(下面是一些“病人”的 “病状”,请你找出“病因”,再设计出治疗“方案”):

(1)只要有坚强的意志,我们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2)坚强意志,是人们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中克服干扰、战胜挫折、实现人生目标的保障。()

(3)小明家离学校较远,上学不方便,他常因迟到而受到老师的批评。但他认为“坚持到底时意志坚强的表现”,所以他坚持“迟到”()2.谁是英雄(请同学们说出表达坚强意志的名言名句,看谁说得多)

教学反思:

我设疑导思,让主体在课堂上“活”起来,针对学情设疑导思,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导出意志品质的相关教学内容;再针对学生意志品质薄弱的学情,导入“磨砺意志,学会坚强”的方法学习。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活动与讨论,让主体在课堂上“活”起来。

我们依据学生的直接经验创设了一系列的活动与讨论的话题,鼓励学生动脑、动口,让学生在活动和讨论过程中学习,在活动和讨论中内化思想品德。

当然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怎样通过活动开展,更好地体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思想性;如何巧妙设计活动、挖掘活动的深度,使活动与讨论不至于流于形式,达到设计意图和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将活动延伸至课外,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以期让《思想品德》课真正有效地“活”起来。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编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具有趣味性、实效性和师生互动性的特点,作为一线的广大初中政治教师,如何借助新教材提供的平台,根据初中生好奇善动的特点,真正克服过去枯燥而机械地照本宣科的弊病,让学生乐学,好学呢?网上学习了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的理论,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教学设计的目的与作用。下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与反思。

我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用录音机播放歌曲、或学生表演、创设情景等然后让学生回答来导入。

教学环节二讲授新课:第一步,首先让几位学生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课本上提供的四个小故事,然后组织学生思考问题,第二步,把全班同学若干小组,用抢答的形式,看哪组学生说出的问题最多,对优胜者给予奖励。

教学环节三课堂讨论:老师指导学生表演由教材插画改编的小品,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反思问题,自己该怎么做等等。

教学环节四知识反馈:通过知识抢答、小测验等形式。用艺术的手段诠释思想品德课的浪漫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借助音乐,漫画,多媒体制作的动画等艺术手段,精心设计,积极营造教学的艺术点,努力挖掘教学的兴趣点,充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力争教出思想品德课的浪漫情调来。

用学生的才艺展演思想品德课的浪漫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和发挥。如采用学生展演才艺的教学形式,不仅能挖掘学生的多种才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展演思想品德课的浪漫。让学生讲故事,来锻炼和展示他们的讲演才能;在进行课堂讨论时,我通过小品,来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表演才能;因此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采取小品表演、辩论赛、书画比赛等形式组织课堂,展示学生多种才艺,真正教出思想品德课的浪漫色彩来。

用教师的幽默催化思想品德课的浪漫

初中生思维敏捷,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易接受新生事物,但他们心理素质不稳定,注意的持久性较差。因此,我们做教师的要细心观察学生的状态,及时捕捉信息。上课时,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几句幽默的语言或一则笑话,就可引起他们的注意,调节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幽默是学生对教师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教者一两句幽默的话语,就可以迅速架设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创设出思想品德教学的浪漫氛围来。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让我们借鉴,我们只有根据初中生自身的特点,充分借助新教材为我们提供的优质资源,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编出多姿多彩教学形式,教出思想品德课的浪漫,让学生在笑中听、趣中学、乐中做。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反思

邹永岗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政治教学也开始发生转变。思想品德教学,在教师认真的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思想品德教学,“教”与“学”则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单

一、乏味、枯燥的思想品德教学变得如此生动有趣。在新课改思想的指导下,思想品德教学遵循了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出发,让学生在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或知或不知的状态,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不断地掌握知识,并在实践中得于运用,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正确地情感、态度、价值观及明辨是非的能力。

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归功于其课前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及课后的自我反思。在上课前,教师总是先对教材进行研读,找出本课教学的目标、重点及难点,从而提出有效地教与学的方法。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从教材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实际,坚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活事例出发,结合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特点及其心理特征,来设计好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遵循着:探究——导航——实践——情感熏陶这样的教与学的过程,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的能力,培养其勇于探究和创造、创新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心理行为、道德情操、法律法规、社会伦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解和分析学生,以学生生活事件为典例,围绕主题,不断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和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内在知识和情感、价值观。现代教学注重学生的学的能力培养。在新课改的指导下,采取积极主动的互动式、参与式、合作式、探究讨论和总结的教与学过程。关注学生“学”的过程和认识情感的形成过程,从而转变了以往的备课模式。教学设计更加关注对问题的提出方式和策略,注重问题提出的层次性。形成了点——线——面的提问方式,从而更加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讨。大量的引入生活事件,让学生感触到,思想品德的教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增强了其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和探讨问题的兴趣。例如,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教学设计。力图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人口、资源、环境等来引导。以学校、社区的生活为着力点,谈谈对人口、资源、环境的认识来了解我国的现状,认识到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样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引入到“国情导航”,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和基本国策。达到知识的内化。最后,通过模拟实践,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和水平,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来丰富其情感,熏陶其情感,来达到使知识从内化变成对知识的需要和渴望。

在设计好一堂课后,如何更好的开展课堂的教与学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不在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学是学生对事例、案例及生活事件进行交流和讨论分析,谈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可以分成小组开展组织活动,可以组织课堂的辩论和讨论。例如,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对学校、社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的调查,分析现状及其原因,并形成一份简单地调查研究报告来丰富课堂教学。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和操作的能力,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这一课堂的组织教与学的活动,最终使学生对本单元、本课书内容的深刻理解为目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知识的内在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提高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的科学精神。

经过学生激烈的讨论、探究学习后,学生对问题的了解更为深刻,但是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其独特的个性将影响着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因此,探究学习讨论将是一堂激烈的理论赛,同学们各持己见,大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从而使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发生的转变,教师不在是主体,而是一个组织者,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的课堂探讨来完成教学。但是,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由于其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的方式难免是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在此,教师就必须要不断地进行引导和提示,让学生进入导航知识,真正达到知识的内化,形成对知识的正确态度、情感与价值。完成本课本单元的知识学习。常言道:学有所用。

学习知识,最终目的是在于应用,学而不用,那是白学,思想品德课的教与学也如此,学生在掌握知识后,将其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才真正体现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学的成功的合同。学而不用,将是白学。因此,教材的“实践与评价”为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提供帮助,为学生培养学生适应性、深入应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不断地深入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锁事,真正做到从心理、道德、法律、社会上感染和熏陶学生,丰富其情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其将来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政治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学生对此提不起兴趣,不能专心地去学习它。这是以往教材素服的原因。而在课改的今天,却可以使我们的政治教学发生了极大地变化,学习政治不在枯燥无味的,而是处于“乐中有学,学中有乐”的愉悦心情。这归功于教学不再是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历时几个月的国培网上培训和这次的普通教师岗位强化培训,让我接受了一次系统的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以前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教学设计过多的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多的情况下是把它当做了一种形式和任务。这样一来使课堂教学掉入了“满堂灌”的定势中,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来导致达不成理想中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对教学设计的目的与作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从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已有好多个年头了,以前我在讲授例如九年级教材第四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章节的内容时,一般都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先是给学生讲清人类面临的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再引申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意义,然后利用有关的材料让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最后布置练习。按这种设计进行教学,大部分学生只能机械的跟谁老师进行学习,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掌握本堂课的内容,课后运用就成问题,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及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难以理解,就很难真正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知识到能力迁移的目的就难以达成。为纠正以往教学的弊端,我尝试进行如下的教学设计:先是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的发现,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并说说原因。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在课前设计的这样一些复习内容:(1)我国的人口国情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2)我国的环境状况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样既达到了复习上两节课所学知识的目的,又自然而然的引入到可持续发展这一知识点中来,使学生深入的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必要性。最后,我利用平时收集的诸如“熄灯一小时活动”等资料,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让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统一,这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设计的又一难题。前者容易使学生陷入到机械的获取知识中去,后者又难以让学生具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使用第二种教学设计时,我初步分析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对教学内容可能存在的各种态度、观点和认识,尽可能多元的去解释他们可能提出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探究热情高,谈了许多有趣认识。课后的训练表明,这样做达成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设计不能仅仅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第一位。这也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的分析和理解,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也是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而是一种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上传: 刘泳宗 更新时间:2012-5-18 7:27:38 网上学习了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的理论,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教学设计的目的与作用。回想自己写过的教学设计主要强调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例如在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时,传统设计的教学过程是:提出概念和说明概念的由来;依据教材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概念的准确表达;用实例论证概念本身的科学性和实际意义;指导学生运用概念解答习题;复习和综合练习。按这种设计进行教学,大部分学生能从字面上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能用课本语言准确回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但学生对“为什么中国搞了四十年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为什么日本等国搞资本主义只有40年就恢复了元气,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等问题难以理解,说明不少学生并没有在思想深处接受和认同教学内容。为纠正传统教学的弊端,我尝试设计如下教学程序:引导学生简要回顾人类社会各个形态的概况;根据学生的反馈,提出概念和说明概念的由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明概念的含义,并探讨概念提出的科学性和实际意义;根据教材,向学生说明概念的内涵、外延和概念的准确表达;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知识解答。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统一,这是政治课教学设计必须解决的又一难题。前者容易使学生感到结论是现成的,只需要照搬照抄就行了,后者却可以让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使用第二种教学设计时,我初步分析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对教学内容可能存在的各种态度、观点和认识,准备好合情合理的答案去解释他们可能提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探究热情高,谈了许多有趣认识。教学后检测表明,绝大部分的学生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必然性表示理解,对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有所认识。

比较两种教学的设计,我们显然还不能说第一种“知识传授型”教学设计完全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能肯定第二种的“探索研讨型”教学设计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第一种教学程序设计却反映出传统教学的深层思想,认为教师和教材是知识源泉,急于用语言把知识告诉学生,使他们“相信”它,“接受”它。第二种教学程序设计试图让学生通过实践,在社会生活中了解、观察、思索和探求,教师与教材的作用只是引导、帮助、调控学生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显然,这种通过自身探究得来的知识,比被动地接受教师单一传授的知识要牢固得多,深刻得多。同时,学生的观察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可以得到较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从而使思想政治的教育效能得到较好体现。

总之,政治课教学设计的着眼点,不仅要看到学生的今天,更要想到学生的明天。为此,必须冲破旧的框架,进行一些根本性的改革,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具有操作性的教学设计方案,以促进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2014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

资格考试公告(山西考区)

2014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定于2014年10月25日、26日举行,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报名条件

(一)遵守宪法、法律、广播电视相关法规、规章;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

(三)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四)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含应届毕业生)。

二、报名方式、时间与地点

报名方式:先网上报名,再现场确认。

(一)网上报名的时间是7月15日至8月31日。参加考试的人员在上述期间内登录资格考试管理系统栏目进行网上报名。

(二)现场确认时间是9月1日至9月12日(中秋节法定节假日除外),审核时间为上午8:30-11:30;下午13:30-16:30)。根据我省报名的实际情况报名点设在山西传媒学院继续教育部(地址:山西省高校新区文华街125号行政办公楼A101;太原市内乘902、903路公交车,联系人:焦老师;电话:0351-2772331)。已网上报名的人员须本人在上述期间内,到考试所指定的报名点进行现场确认。

三、报名材料

报名人员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2014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报名表。报名人员在报名网站真实、准确地填写相关信息,并下载打印报名表,在现场确认时提交审验。

(二)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居民身份证、军人证)原件及复印件(A4纸)。

(三)本人学历证书(在校大学生凭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A4纸)。

(四)有免试科目的考生必须带上2013年资格考试成绩单。现场确认时,当场摄取本人证件照片。

经审验符合报名条件的,由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发给准考证。

四、考试科目

(一)公共科目:1.综合知识;2.广播电视基础知识。

(二)专业科目:

1.编辑记者资格考试专业科目:广播电视业务。

2.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专业科目:

(1)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笔试);

(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口试)。

五、考试收费

1、报名费每人10元。

2、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标准为:每人150元(共三科),只参加单科考试每人每科50元。

3、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分笔试和面试。笔试每人150元(共三科),面试每人120元,只参加单科笔试为每人每科50元。

六、报名参加2014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人员,可依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制定的《2014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大纲》进行复习、备考。

七、少数民族考生可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答卷,也可用汉语言文字答卷,但当年所考各科目答卷(含口试),只能选择使用一种语言文字。

八、2015年1月中下旬发布考试成绩,公布考试合格标准。届时,考生可登陆资格考试管理系统栏目查询。

山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资格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2014年6月18日 2014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

资格考试公告(内蒙古考区)

按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资格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的安排,2014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定于2014年10月25日、26日举行,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报名条件

(一)遵守宪法、法律、广播电视相关法规、规章;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

(三)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四)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含应届毕业生)。

二、报名方式、时间与地点

报名方式:先网上报名,再现场确认。

(一)网上报名的时间是7月15日至8月31日。参加考试的人员须在上述期间内登录资格考试管理系统栏目进行网上报名。

(二)为方便报考人员现场确认,内蒙古新闻出版广电局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在自治区范围内设立3个报名点进行现场确认,分别为呼伦贝尔9月2日、3日,赤峰9月4日、5日,呼和浩特9月8日至12日。已网上报名的人员须本人在上述期间内,到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指定的报名点进行现场确认。具体安排如下:

呼伦贝尔现场确认点: 时间:9月2日、3日 地点:呼伦贝尔市文化广电局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满洲里路43号)联系人:贾桂霞

联系电话:0470-3992016 赤峰现场确认点: 时间:9月4日、5日 地点:赤峰市文化广电局

(赤峰市红山区钢铁西街彩电中心)联系人:金剑

联系电话:0476-8880221 呼和浩特现场确认点: 时间:9月8日至12日 地点:内蒙古新闻出版广电局

(呼和浩特市成吉思汗西街1号内蒙古新闻出版广播

影视数字传媒中心A座1楼会议室)联系人:武平

联系电话:0471-4590029

请在内蒙古参加考试的考生在规定时间就近到上述报名点进行现场确认。

三、报名材料

报名人员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2014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报名表。报名人员在报名网站真实、准确地填写相关信息,并下载打印报名表,在现场确认时提交审验。

(二)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居民身份证、军人证)原件及复印件(A4纸)。

(三)本人学历证书(在校大学生凭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A4纸)。

(四)有免试科目的考生必须带上2013年资格考试成绩单。

(五)现场确认时,当场摄取本人证件照片。

四、考试科目及地点

(一)公共科目:

1、综合知识;

2、广播电视基础知识。

(二)专业科目:

1、编辑记者资格考试专业科目:广播电视业务。

2、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专业科目:(1)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笔试);(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口试)。

内蒙古考区考点设在呼和浩特。报考人员考试前在报名网站打印本人准考证副本,准考证副本上标有具体考试时间、地点。

五、收费标准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关于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收费标准的函》(内发改费字[2008]995号)确定参加编辑记者资格考试的人员需交纳考务费每人每科90元,参加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人员需交纳考务费每人每科100元。

六、有关复习范围

参加2014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人员,可依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制定的《2014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大纲》进行复习、备考。

七、少数民族考生可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答卷,也可用汉语言文字答卷,但当年所考各科目答卷(含口试),只能选择使用一种语言文字。

八、2015年1月中下旬发布考试成绩,公布考试合格标准。届时,考生可登陆资格考试管理系统栏目查询。2015年5月以后发放考试合格证。

九、本公告由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人事处负责解释。

联 系 人:武平

上一篇:《港口规划与布置》复习思考题下一篇:银行个人面试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