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育论文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育论文(精选8篇)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育论文 篇1

教学目标是整节课的灵魂,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还是教育者达成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目前,许多学校都采用了导学案(或其他类似名称)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形式一般都是在页面开始就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再围绕此目标展开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下,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流程的依据,它明示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并转变为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为学习评价提供有效的依据。这样的设计方式出发点非常好——目标明确,条理清晰,学生对照导学案可以基本了解本节课要学习什么,用什么方法、按照什么顺序学习,学到什么程度就算合格了。也正因为如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叙写显得尤为重要而又难以把握,它必须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可以检测。

首先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学科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的各学科课程标准都明确规定了初中学段该学科教学的总体目标及学段目标。但也正由于是学科教学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因此它通常是用非常简练、概括和抽象的方式加以表述,若将其照搬成课堂教学目标明显是不合适也不可能达成的。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例,其中与“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关的目标就有“探索并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变换、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图形的基本性质”“认识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等。这样的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毫无疑问是正确的、积极的,但如果在课堂教学目标中一一简单罗列出来,就反映出如下问题:①显得空泛化,因为这样的目标更像是一种理念或口号,面对目标学生体会不出自己究竟应该学会什么;②显得普适化,这样的目标放在任何一节数学课上都是正确的,但在课堂上要具体操作时却又无从下手。因此若以此为课时教学目标,特别是呈现在导学案上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往往让学生觉得迷茫而无所适从。

出现上述情况,其原因还是教师缺乏针对具体学生和具体教学内容的意识,这种缺失实体之根本的目标,往往成为大而化之的抽象目标,在任何课堂教学中都无法具体落实。事实上,学生的整体发展或某项意识与能力的形成,需要借助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载体来实现。课程标准中也提供了针对各章节的具体目标,但相对于每节课所需要确定的教学目标而言,仍显得空泛而难以落实,因此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首要工作就是解构课程标准,将宏观的课程标准重构为每节课具体的课时目标。

下面陈述几个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举例:

案例1:《数轴》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通过练习、观察、和思考,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重点: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难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

案例2:《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学目标:

1.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角的特征,认识“直线平行”的三个充分条件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活动归纳出三种判定方法,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敢想、敢说、敢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重点:三种位置关系的角的特征;会根据三种位置关系的角来判断 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难点:“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培养。

案例3:《等腰三角形》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能应用性质进行计算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逐步具有观察、猜想、推理、归纳和合作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育论文 篇2

一、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

初中生在体育大课间上需要什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师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为学生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不能仅从教学经验或课本知识出发,而要通过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调研确定他们需要的东西。因此,在每学期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对自己所带的班级进行调查,从而确定他们在大课间中所想做的东西。

比如在给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上体育课时, 教师可以在学期初始阶段对全班同学进行调研, 通过调研老师发现该班学生中女生多喜欢踢毽子、跳舞等体育运动,而男生则喜欢打篮球、踢足球等体育活动,同时男生女生都喜欢的活动是做一些有趣的游戏。鉴于此,教师可以将该年级的大课间活动设定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为兴趣爱好小组,第二部分内容为趣味游戏小组,两组循环开展,第一周开展兴趣爱好小组,第二周开展趣味游戏,以此类推,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参与程度。

这样从学生真正需要出发,了解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帮助他们真正提高体育素质。

二、灵活运用各类道具进行体育活动

进行体育活动离不开道具,除了跑步、体操等田径运动以外,其他体育活动也需要道具,但是有些道具比较好收集,比如篮球、足球等,但有的道具却不是太好收集,比如呼啦圈、足球球门。没有这些东西,如何带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成为令很多老师棘手的一件事情。

教师在进行大课间教学时, 应有意识地注重对道具的需要,首先在选择一些运动方式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到自己所设计的活动学校到底能否提供相关道具, 比如某位老师在进行活动时选择转呼啦圈, 但是这一运动对呼啦圈的数量要求过多,学校无法提供如此多的数量,因此教师应想办法为学生准备这些道具, 最好的办法是让每位同学自己花钱买一个呼啦圈;其次,在选择一些运动方式时,如果属于一些可买可不买的道具,比如有时需要足球球门,但学校的足球场就一个,那么如何安排球门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教师完全可以找一些其他的物品代替球门, 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两棵相邻的大树作为球门,还可以选择一些木棍作为球门,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很好地弥补因缺少道具而无法进行体育活动的不足。

选择道具时,教师一定要灵活选择,既要考虑学校能够提供的数量,又要考虑学生能否很好地适应这些道具。这样一到大课间,整个校园便会沉浸在一片沸腾的气氛当中,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充分放松自己。

三、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大课间中

安排好教学内容并准备好教学道具后,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大课间中。所谓引导学生指的是与学生在一起进行活动,并指引和引导学生进行活动。

比如在进行一次小组活动时, 教师安排的活动是带领男生打篮球,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打篮球往往都是给学生一个篮球后就自己休息了,但在阳光体育大课间中,教师一定要融入学生。如果带领学生进行分组对抗,教师就可以参与某一个队伍,引导并带领学生一起对抗。在对抗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指导学生的各项动作,让学生更好地配合,还要对一些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扬。对于一些表现不是很好,或者一些基本动作不合格的初学者, 教师一定要引导其他同学帮助这些学生,必要时可以带领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传递球活动,从而帮助他们迅速掌握篮球的各项技能。又如在一次呼啦圈运动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转呼啦圈,呼啦圈看似是一个很简单的运动,但转起来非常费劲,教师需要科学引导学生才能让学生迅速掌握呼啦圈这一运动。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教师应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 比如有的学生属于脑袋比较迟钝的,就要让学生多练、勤练,而对于一些脑袋比较灵活的学生,就要让他们使用一些技巧,从而迅速掌握呼啦圈运动。当全班同学都掌握了呼啦圈运动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各种不同的动作,并在学生做动作的同时进行认真指导,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运动技巧。

引导学生与主导学生不同。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学生,不要强硬地带领学生掌握一个技巧比如有的学生就是不想按老师的方式转呼啦圈, 教师不要强求,只要他能进行呼啦圈运动,并达到一定的运动目的即可。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目标 呈现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阅读的教学目标,阅读教学目标不单单是明确教学内容的重要标尺,同时还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参照物。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加大对阅读教学目标的重视力度,关注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陈述以及呈现,这对提升初中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并非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过程。初中语文教师在对教学目标进行确定时,只有遵照一定的步骤,方能制定出操作性强、实效性大的教学目标。那么,阅读教学目标究竟应该怎样确定呢?首先,应当初步构建目标。换而言之,就是依据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实际要求,并结合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特征、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初步预设出阅读教学实践的大致方向与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一阶段所制定出来的目标可以是无序的,但是其内容必须充实、全面,以便为之后的目标排列工作做好准备。其次,对教学目标进行整理排列。即依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类型,对初步确定的目标进行有效筛选,将其中类似的目标进行整理,而对于比较模糊的目标进行提炼,进而使教学目标具备序列性与层级性等特点,从而加强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在对教学目标进行整理排列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一定的逻辑性,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陈述

教学目标的陈述,就是以某种方式把阅读教学目标表达出来,使学生与教师清楚了解教学目标。目标陈述的主要对象就是阅读教学目标,而陈述的主要目的为:在语文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面前展示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以便将教学目标的实际作用充分展现出来。由于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具备多样性,使得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也有许多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有表现性目标陈述、行为目标陈述以及格伦兰目标陈述等,依据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采取不一样的教学目标陈述方式。以格伦兰目标陈述方式为例,教师在对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的教学目标进行陈述时,首先,要阐述文章的认知目标,即了解朱自清的生平简历与主要作品,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各种描写手法,即正面、侧面以及动静结合等,要求学生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并且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之上,讲出各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作用。其次,要对文章的情感目标予以确定,也就是要求学生清楚地了解作者通过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尤其是对“父亲”的情感。教师在对阅读教学目标进行陈述的过程中,不管是采取哪一种方式,都必须注意一点,即确保语文阅读教学目标陈述的准确性、清晰性以及可操作性。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呈现

(一)板书呈现

板书是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呈现方式中最为传统的一种方式。阅读教学目标的板书呈现就是将教学目标书写在黑板上,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对学生产生视觉上的“冲击”,最终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巩固与强化的目的。另外,板书呈现阅读教学目标的手段是比较灵活、机动,初中语文教师能够依据教学实践的需要,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与调整。总而言之,采取板书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目标的呈现,可以使学生清晰、准确地掌握阅读教学目标,进而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语文知识学习的效率与质量。但是,板书呈现的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即费时,尤其是在教学目标十分具体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将其书写到黑板上。倘若语文教师未将完整的目标写出来,而仅仅是描述几个关键词,则会使学生无法正确地了解阅读教学目标,进而影响学习的效率。

(二)多媒体呈现

多媒体呈现是一种极为便捷、方便的阅读教学目标呈现方式,该种呈现方式便捷、清晰。初中语文教师倘若采取多媒体技术来呈现阅读教学目标,就可以将板书的时间节约下来,教师只要播放或演示即可。这种方式不但能够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掌握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同时还可以确保其拥有更为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与板书呈现方式一样,多媒体呈现方式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即多媒体呈现是一种机械化的呈现方式,这可能造成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在学生大脑中停留的时间不长,进而使学生无法深刻理解阅读教学的目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目标的作用。此外,由于多媒体的画面、声音等可能会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从而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三)口头呈现

所谓口头呈现,指的就是在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通过口头交流的形式,将已经明确的教学目标告知学生的一种方式。口头呈现是一种极为常用的呈现手法。语文教师在采取口头呈现阅读教学目标时,可以依据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相关要求,对语文教学进行有效地导控,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节约时间,同时还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刺激”。另外,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生的反应对“刺激”力度加以调整。虽然口头呈现的方式优势明显,但同样存在一定的不足,即口头呈现对语文教师有极高要求,一旦使用不当则会影响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进度,进而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带来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只要语文教师不断地对教材进行钻研,掌握整体教学内容,同时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进而明确教学目标,突出语文教学的本体性与阅读教学的侧重点,并且采用科学有效的陈述、呈现方式,这样,初中语文课堂就会具备引导性,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保证。

参考文献:

[1]王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分解细化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

[2]孙洳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案例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

[3]张利红.如何确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J].快乐阅读·经典教学,2013.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 3 篇4

(一)怎样确定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当然,也就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方面,我们编制的所有目标不应当超标,另一方面,全部目标的合成,也不能低于标准的总体要求。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理解本节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两部分,总目标是对整个义务教育学段的教学目标的概述,学段目标则是将整个义务教育分为三个学段,分别对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第三学段(7—9年级)是针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课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结合每个学段的教学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关注核心概念。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机一部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基)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和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能)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情感态度)

学段目标则是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课程内容是以板块的形式呈现的,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方面进行阐述的,大家知道,课改以来我们的教材是横向拉开的,提倡的是一层一层搭建,总体呈螺旋上升趋势,不象老教材是线型的。但是课标中只是对这一板块各知识点的总体要求,并没有分年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明确初中四个年级教学的重点,尤其是初二与初三,在某些章节上看起来差不多,但是,初二我们是初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更关注知识的应用,初三则要求进行严密的推理。这也是我们在解读课标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核心概念:本课时着重体现的是哪个核心概念,在教学中应如何发展学生此方面的能力。我们在设计一节课之前首先要从课程标准中找到与本节课教学相关的内容,进行解读,对于课标的要求(课标的理念,使用的关键词、编者的意图)我们是怎样理解的,教学中应该怎样去落实。没有对课标进行研究就直接备课是不科学的。明白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具有宏观性,长期性,教学目标是其细化的微观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钻研教材。不同教材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要吃透教材,找准教材的位置,把握编者意图,我们在研究教材时,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教材专家为什么这么编?更好的揣摩编者的意图。对编者思路领会的越好设计教学目标就能越贴近课程标准。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去考虑目标的侧重点。在编写教学目标时,要紧扣这些内容,努力用具体的目标来落实其要求,突出目标的侧重,重点目标重点落实。(3)学生实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必须予以充分考虑,不同的年级、不同学校甚至不同班级学生在认知水平、思维特点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要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因素,教学目标确定不能过高或过低。目标过高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过低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课标、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标

教材

学生

使教学目标科学

使教学目标准确

使教学目标合理

科学

准确

合理 2.教学目标的叙写(1)类型:

新课程提倡采用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教学目标,有两种描述类型:

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告诉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后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维度,也可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如“能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会推导平方差公式,能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也可用于“过程与方法”维度。因为能力或情感是内化于学习者自身的,并不一定通过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对于这类目标我们通过描述外在行为来描述学习者的内在变化。

如“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这一目标比较内隐,不好观察和评价我们可以通过描述外在的行为的方式来体现这一目标“在小组交流中能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2)四要素:一般认为,行为目标的陈述需要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所谓“行为主体”,是教学目标的承担者即学生。特指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其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实际的进步,或者学习过程有没有得到贯彻,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依据教师打算做什么来陈述目标和依据教师希望学生取得的学习结果来陈述目标,两者的区别是很重要的。”应避免如下表述,比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给学生„„”“使学生„„”、其行为主体不是学生。而一般采用“能„„”的描述方式。行为主体可以是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学生群体。规范的行为主体的表达应该是“谁”,如“每个学生要”,“百分之多少学生要”、“某个学生要”、“学生应该”。所谓“行为动词”,可以观测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表现出的学习行为和特征,通俗的讲就是“能做什么”,行为动词必须注意明确、可操作、可测量,一般用外显性行为动词加以表述(情感、能力心理等内隐目标可以用心理特征描述)。外显性行为动词,包括:写出、背写、列出、比较、辨别、指明、解决、操作等。尽量避免采用笼统、模糊的术语,如“提高„„”、“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精神和态度”、“了解”、“理解”、“掌握”等,这些行为动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不便操作,反而易流于形式,无法评价。病例分析:

案例1: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七上第一章第二节)

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尺规作角平分线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病因诊断:行为主体错位,“使学生”反映了目标的实施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没有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编制目标。

改编建议:能用尺规作角平分线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所谓“行为条件”,影响完成规定学习行为所需要的条件(情境),通俗的表达为“

在什么条件下”。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行为条件缺失会使目标不具体。一般对条件的表述有五种类型。

一是关于辅助手段的使用,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某种工具(如,不使用计算器、仪器、图纸、说明书等)。

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包括:资料、教科书、笔记、图表、词典等。三是时间的限制,如“2分钟内,快速整理答题思路”、“5分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某问题”。四是完成行为的情境,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五是人为因素,包括:独立进行、小组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等。

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小实验,体验„„”等。病例分析:

例如:分式(八上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目标:了解分式的概念,病因诊断:行为动词不当

改编建议: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分式,准确辨别分式与整式。所谓“表现程度”,指学习行为的表现程度(或标准),通俗的表达为“能做到什么程度”,通常用百分比表达,它主要用来评价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能达到的最低表现标准、程度,一般从准确、速度、质量等方面来确定。如:“„„至少正确回答其中80%的题目„„”、“„„没有错误地„„”。

如“在小组交流中(条件),学生(主体)能表达(行为动词)自己的主要观点(表现程度)”。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为了陈述简便,通常会省略行为主体,有时也会省略行为条件。

三、教学目标确定与叙写的基本步骤 1.落实课程目标:课标解读

2.细化课时目标表:结合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分三维细化课时目标,确保目标全面,三维不缺失。

教学目标如何确定 篇5

以突出语文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来设计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综合性学习《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目标:1.利用网络展开多层面的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2.能较好地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尝试写简短的“解说词”。3.在自主探究的网络读写活动中培养兴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祖国河山之美。4.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和信息成果集体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5.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6.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媒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生活相关问题的主动性和习惯,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这种目标设计突破了以往单调封闭的“知”、“能”互动,代之以鲜活开放的综合实践,把语文的实践由原来简单的知识、能力训练项目变为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交际活动,使学生在语言交际活动中理解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提高了语文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目标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要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怎样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篇6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把来自不同单位的五位老师各自设计的《皇帝的新装》作了一下比较。惊奇地发现他们的教学目标确定得非常分散,罗列下来,可达12种:

目标

1、理解并能分析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五人)

目标

2、认识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一人)

目标

3、能抓住故事线索,把握情节发展脉络。(二人)

目标

4、了解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一人)

目标

5、引导学生体会想象和夸张的作用,培养想象力。(一人)

目标

6、认识本文讽刺假丑恶的思想意义。(一人)

目标

7、分角色朗读精彩片段,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妙处。(二人)

目标

8、合作探究故事离奇现象产生的诸种原因。(一人)

目标

9、教育学生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敢于说真话。(一人)

目标

10、能初步分析皇帝被骗的原因并体会现实意义。(一人)

目标

11、培养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树立敢讲真话的勇气。(一人)

目标

12、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一人)

综观上述12个目标,只有目标一被五位老师同时选中,目标

三、目标七各有两位老师选中,其余虽也有相似点,但毕竟不同,大多都是孤军奋战。

应该说,这12条目标都是由文章内容派生出来的,每一条的确定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在两三节语文课堂上达成所有目标是不可能的,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因此,面面俱到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忌讳。那么,究竟怎样确定一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点抓起: 一、一、抓体裁

体裁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和特点。因此,让学生拥有一定的体裁知识后再去学习课文,有助于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进而登堂入室。关于童话,学生在小学甚至学龄前就已经接触过不少,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进入初中后,《皇帝的新装》作为本学段的第一篇童话,应该适当向学生讲一些理论知识,以便于孩子们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比如什么是童话,童话都有那些特点等。因此,目标一的确定是非常必要的。而到本单元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则应将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当然,也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要涉及体裁,有些体裁很常见,比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学生已经反复接触过,只选典型的进行归纳总结即可。

二、抓典型

典型是指一篇课文的独到之处,有特色的地方。《皇帝的新装》课文较长,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不容易一下子将脉络理清。因此,应该引导他们“抓住故事线索,把握情节发展脉络”,进而培养他们“把长文读短,把厚书读薄”的能力。所以说,目标三的确定也是非常必要的。

与之相比,目标七“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妙处”则相对欠妥。童话与小说有所不同,后者更注重人物刻画,所以,我想还是把这一目标放到有关的小说中去达成比较合适。

无独有偶,有一次听课时,发现有的老师将“学习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作为《三峡》的教学目标,心中颇不以为然。《三峡》选自《水经注》,是为《水经》作注的,原则上应该客观地进行描写和记载。虽然作者叙述生动,文笔绚烂,但搀杂个人感情成分是比较少的。也就是说,“情景交融”的手法,在本文不能算是典型的,不宜定为教学目标。而《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则都可以看成“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三、三、现时意义

不管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教什么样的课,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教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尤其新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之一,就给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时时、事事站到“育人”的高度去进行教学。尽管在现在的语文教坛上,不少人在反对“把语文课上成物理课、化学课、思想品德课„„”要求“还语文的本来面目”。但我还是认为:课文的文本意义一定要挖掘出来,不管它是物理、还是化学、还是思想品德。惟其如此,才不失语文的“人文性”。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够只交给“思想品德”课,具体到《皇帝的新装》这一课,就完全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就“讲真话”发表意见:什么样的真话应该说,而且要敢于说;什么时候则要讲一些“善意的谎言”、“美丽的谎言”。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法去解决生活难题。因此,目标十一因为有“培养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在前而比较客观,目标九则显得有点失真、矫情。

确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策略 篇7

一、突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联系日常的教学实际, 我们常常习惯于在阅读课上指导学生感悟文章的精神内涵、思想感情;其实阅读教学应该是融合的, 我们既要通过文章使学生感悟精神的美好, 又要通过它使其有深厚的积累, 学习运用语言。这也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即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是我们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二、关注学段和年龄特点

有些老师在制订阅读教学目标的时候, 常常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特点, 使课堂教学有时候会变得重复低效, 有时候变得拔高困难。就拿“有感情朗读”和“寓言教学”的教学目标来说明一下:

1. 有感情朗读课文。

各个年级段、大多数阅读课上都会提出“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个教学目标。但是低年级的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和中年级、高年级的有感情朗读有什么区别呢?因为有的老师对这方面思考的欠缺, 导致课堂教学的起点低、效率低、多重复。比如,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 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 可以利用这种形式:读读这段文字, 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读完体会, 教师继续引导:你是怎么体会到的?你能带着这种体会有感情地读一读吗?学生再开始朗读。这样的流程贯穿于低年级还行, 如果整个小学语文阶段, 就不合适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高年级的学生, 经历了三四年的语文学习之后, 在拿到一篇新的文章之后, 是有自己的初步理解和感悟的。因此, 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 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1) 在学生初读整体感知后就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情感。 (2) 向学生提问:在读这个词或句子时为什么要这样重读?为什么用这种语气? (3) 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4) 站在学生的角度进一步引导, 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直到学生的理解完全到位。 (5) 鼓励学生继续朗读, 直到把课文读好。按照这样的阅读流程, 会更符合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的学习规律, 起点高, 效率更高。

2. 寓言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的各年级都安排了寓言的学习。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应该区分高、中、低年级的阅读目标。有的老师在教寓言的时候, 无论是哪个学段, 哪个年级一律采用“读读—议议—演演”的形式, 如果这样教学, 既没有注意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的特点, 也没有注意学习的侧重点。我认为, 寓言的教学在低年级可以采用“读读—议议—演演”的形式, 这是一种基础性的学习。中年级的学生就应该在读好故事的基础上逐步侧重于寓言对生活的指导, 知识面的拓宽。到了高年级, 寓言的学习要求就更高了, 教材大多以文言文出现, 我们不仅要注重读以及对生活的指导, 更要注重相关文化的知识的连接、积累、感悟。

三、突出课文本身的特点

在充分考虑课程性质和学段目标的基础上, 每篇课文又有不同的特点, 所以我们在确定目标的时候就要注意依据课文的不同来区别。例如,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14课《再见了, 亲人》是一篇老课文, 老师们都在小时候学过, 所以很容易制订它的阅读目标: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 感悟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但是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的时候, 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 和我们老师以前的学习是有差别的。历史题材的文章, 我们的阅读目标的定位应该更开阔, 视野也应该更符合现代历史的要求。引入一些历史资料, 不能让语文阅读教学仅仅局限于手中的课本, 应该与时代相适应。站在新的角度回顾历史、看待历史, 培养学生的文化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 篇8

一、依据上层目标

上层目标包括课标中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目标。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这些目标都应该是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因此教师要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首先,必须从整体着眼,明确语文教学的总目标(高中阶段)、分目标(每册)、支目标(每单元)、课目标(每课),理清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轻重、主次、程序安排。其次,要了解所教课文在整个语文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中的地位,从而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如: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目标是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要求学生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体悟蕴含其中的情志。如果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只一味关注文言知识和写作背景及篇章结构,就不能很好地切合单元目标的要求,就有违于编者的意图,也就达不到文本所追求的教学价值。

正如李海林在《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所说:“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是每一堂课堂教学目标的简单相加,它们之间应有一个相当大的模糊地带,它们之间应该有一定的空间、余地甚至空白。对于语文课来说,它的每一堂课,都直接包含了整个课程的精神要义”。

二、依据学科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是学习语文这一载体时必须采用的诸如听说读背写讲演练等的方法,它是语文的外壳,是语文的形,是语文的枝叶。语文的人文性是载体中所蕴涵的深刻的思想内容、人文精神以及特定的文化内涵,它潜移默化地对人起着熏陶感染作用。它是语文的内质,是语文的神,是语文的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因此语文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又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必然也是十分深广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注重语文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此培养学生语感,发展思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标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如学习《赤壁赋》,不仅要教文体和文言方面的知识,以便提高学生阅读文言的实际能力,还要挖掘文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感,让学生能受到苏轼乐观豁达洒脱精神的感染并能渗透到对待身边的事物上。

三、依据文本特点

语文课本的选文涉及文体众多,有散文、小说、新闻、诗词歌赋等。每种文体所侧重的教学价值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种文体,在内容、形式、语言、思维方式等方面也不可能一样,所以不同文本的教学目标就要有所区别,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文体的确定离不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这要求教师要读懂文本,以文本为中心,去分析和鉴赏,而不能架空文本,任意拔高或发掘所谓的微言大义,甚或牵强附会。也只有正确地理解和领悟了文本的内容,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驾驭语文的能力。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当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结合文本的文体特征,让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为达到这一目标发挥积极的作用。如:《别了,“不列颠尼亚”》属于新闻稿件类文体,所以就必须把了解新闻的相关特征作为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这才符合新闻类文体的教学目的。

四、依据学生情况

有些教师教学目标的确定只立足于教,即教什么,而不考虑学生学什么。往往是教师一言堂,一个人说了算,学生仍处于被动状态。这样,只是把学生视做接受知识的容器,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只能使学生产生依赖性、服从性。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对学生行为有所预期,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目标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原有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当然,要依据学生就要对学生有所了解,就必须做好前测工作。前测可以分阶段:如对高一入学的新生进行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测量;高二学生对高一所学知识测量。测量方式是多样的,可以笔试、口答、座谈、作业等等。通过前测教师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就能很好地利用新旧知识的相关性来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不是一个简单照搬教参,囫囵吞枣的过程,而是一个语文教师与课标、文本、学生深入对话的再梳理、再加工、再创造的复杂过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把课标要求、学生需要、文本特点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不能顾此失彼,要力求三者之间的综合平衡,才能发挥最佳教学效能。

上一篇:护理人文关怀下一篇:科技公司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