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精选11篇)

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篇1

摘要:目前,在新的课程改革大环境下,人文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界的关注热点。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要紧随教育发展的方向,主动思考,积极行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社会培养出思想积极健康,综合素质高的优质人才。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必修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人际交流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使其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身价值,形成良好的学习观,为日后的高中阶段学习打下基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为素养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纵观世界各国的教育现状,许多国家都提出了教育上的人性化和人道化主张,人为素养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我国的教育大纲上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促进初步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为素养的形成。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校要以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关键,加强学生的责任教育、礼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为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教育事业的改革和追求的必然选择[1]。初中阶段,语文学科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要注重工具性和人为性的统一。所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能力,学会人际交往。还要不断重视对学生的人身完善和追求,注重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地人生观等培养。从根本上来讲,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完善,也在很多层面对教育事业产生了影响,必须强化学生人为素养的培养,教育也要向全面化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的优秀人才。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人为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建立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学习都是追随于教师,全都在教师的监管之下。缺乏自己独立的想法,更缺乏自己独立的学习空间,没有积极地学习心态,教师永远都是一副严厉的态度面对学生。当学生受到严厉恐惧的制约时,很难融入轻松地教学氛围中[2]。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信服教师的所作所为,喜欢上语文学习。教师还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学习,让学生全身心的融入轻松愉悦的学习范围中,学生才会积极地投入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还要在课堂下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与学生多多交流、沟通,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个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授课,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有足够的独立空间,就会依赖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的编写是由教育界的专家经过精心编写而成,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将课本上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初中的语文课本中有经典的.古诗词、经典的中外名著、小说节选,都有利于初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课本中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精神文明成果,受着艺术的熏陶和启迪,教师要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教师可以主动在课堂中引入人文教育资源,结合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对生活、人生、社会、事物有全面系统的看法和认知,形成正确的处世观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所以教师就要在教材中为学生挖掘源源不断的学习素材,让学生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沉浸在人文教育当中,在探索精神的驱使下,学生才会乐此不疲的学习语文。

(三)倡导学生增加知识的积累,强化情感的体验

语文的学习,就是一个语言、文字、文法不断积累的过程。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学习起来相对容易,学生可以通过读书就可以丰富阅历,增加知识的积累。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挑选一些中外名著,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阅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向老师提问,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来逐渐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如果默读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提倡学生进行朗读,朗读可以通过声音的调动,让学生更加形象的认识和理解书本的知识和内容。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加深印象和记忆,对书本上的知识全面的了解和感知,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精髓和思想情感。通过反复不断地朗读,学生就会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犹如身临其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彻底领悟到文章的表达思想。通过对文章的朗读,进一步的拉近了与人文教育的距离,学生就会在学习中慢慢消化,更加细致的对知识进行吸收和理解。当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教学中,就会加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重点的强调情感体验的带入,让学生有一个充足的思考空间,形成正确的人文观念。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加深情感的体验,仔细揣摩每一位人物的心理情感,通过自身深刻的体会,加深对人物的情感了解[3]。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传统的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无法使学生真正的理解到学习语文的精髓,所以教师要立足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利用充足的空间充实自己,通过广泛地阅读,结合语文学习,自觉地进行人文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张琼.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都市家教(下半月),,(11):36-37.

[2]叶艳兰.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J].读书文摘,2016,(15):266-266.

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篇2

人文素养的关键性作用,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核心的精神。”是每个人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是每个人做事的标准。人文素养是人处事的原则,是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人文素养的高低关系着学生一生的发展成长,伴随着学生的一生,所以说人文素养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形成阶段。

高考制度的恢复,让学生重知识轻素养,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现在学生学习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高考的成绩,以成绩为导向的高考,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追求功利,恰恰忘记了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对国事民生不关心,对社会很冷漠。

目前现阶段国人的素质有待提高,更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其实素质教育越早越好,从小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不会让座,在公交车上,我们随处可见,很多人不知道尊老爱幼,尤其是年轻人,旁边有老人,有的是抱着孩子的妈妈,他们不会去让座。有的人当作没有看到,有的人低头玩着手机,每当看到这样一幕,我便会对现在年轻人的这种冷漠所震惊。这几年碰瓷现象也比较多,很多人以讹诈别人钱财为目的,利用社会上好心人的善举来骗取钱财。现在社会道德观的缺失很让人心寒。一个民族长此以往发展下去,必将对民族的长期稳定发展带来阻碍。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升人文素养的方法

给学生注入爱国情怀,可以从诗词歌赋中感染学生的爱国情怀。我们现在社会的和平稳定是无数的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抗日战争发生后,中国的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正因为有无数的爱国英雄前仆后继,为民族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今天才能在这样和谐稳定的环境下成长。历史上的爱国人士也非常的多,岳飞的“精忠报国”,岳家军一门忠烈,誓死捍卫国土。还记得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一首满江红写出了岳飞热爱祖国的心,为了民族的存亡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初中阶段,是教育学生爱国的关键时期,一个学生怀有爱国之心,不管他走到哪里,都能骄傲地说“我是中国人”,我的一言一行代表着中国的形象。

让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劳上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在很多年轻人靠着父母生活,不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现在很多年轻人每天拿着手机,玩着手机,很少去看书学习。调查显示,年轻人看书的比例逐年减少,这个与学生时代读书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学生时候如果没有形成阅读习惯,那么毕业之后就很少再去读书了。现在的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更新的速度特别的快,如果不去学习,那么我们只能被社会淘汰。

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包括很多方面,学生的为人处世原则,自己做事的行为准则等等。为什么说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呢?这个主要是因为我们国人的素质不高有关。节假日期间,很多游客出去游玩,有的人不注重环境卫生,乱扔垃圾,对于清洁工人的劳动成果不重视。在景点乱涂乱话,我们经常在景点可以看到“某某到此一游”,这样的行为让人深思。现在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不明确,我们倡导现在年轻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在初中阶段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对学生以后走向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

三、结语

我们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初中阶段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重中之重。我们说“教书育人”,我觉得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学习怎么做人才是关键,知识的缺失可以补缺,但是健康人格的缺失却是无法补救的。提高初中阶段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点。我也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我们可以培养出“高文化、高素养”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钟蓝莹.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素养培育策略[J].科技资讯,2015(2).

[2]顾增清.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怀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2(95).

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爱国情怀;学习;勤劳;荣辱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为什么要注重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人文素养的关键性作用,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核心的精神。”是每个人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是每个人做事的标准。人文素养是人处事的原则,是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人文素养的高低关系着学生一生的发展成长,伴随着学生的一生,所以说人文素养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形成阶段。

高考制度的恢复,让学生重知识轻素养,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现在学生学习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高考的成绩,以成绩为导向的高考,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追求功利,恰恰忘记了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对国事民生不关心,对社会很冷漠。

目前现阶段国人的素质有待提高,更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其实素质教育越早越好,从小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不会让座,在公交车上,我们随处可见,很多人不知道尊老爱幼,尤其是年轻人,旁边有老人,有的是抱着孩子的妈妈,他们不会去让座。有的人当作没有看到,有的人低头玩着手机,每当看到这样一幕,我便会对现在年轻人的这种冷漠所震惊。这几年碰瓷现象也比较多,很多人以讹诈别人钱财为目的,利用社会上好心人的善举来骗取钱财。现在社会道德观的缺失很让人心寒。一个民族长此以往发展下去,必将对民族的长期稳定发展带来阻碍。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升人文素养的方法

给学生注入爱国情怀,可以从诗词歌赋中感染学生的爱国情怀。我们现在社会的和平稳定是无数的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抗日战争发生后,中国的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正因为有无数的爱国英雄前仆后继,为民族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今天才能在这样和谐稳定的环境下成长。历史上的爱国人士也非常的多,岳飞的“精忠报国”,岳家军一门忠烈,誓死捍卫国土。还记得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一首满江红写出了岳飞热爱祖国的心,为了民族的存亡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初中阶段,是教育学生爱国的关键时期,一个学生怀有爱国之心,不管他走到哪里,都能骄傲地说“我是中国人”,我的一言一行代表着中国的形象。

让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劳上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朱子家训》中说“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在很多年轻人靠着父母生活,不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现在很多年轻人每天拿着手机,玩着手机,很少去看书学习。调查显示,年轻人看书的比例逐年减少,这个与学生时代读书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学生时候如果没有形成阅读习惯,那么毕业之后就很少再去读书了。现在的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更新的速度特别的快,如果不去学习,那么我们只能被社会淘汰。

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包括很多方面,学生的为人处世原则,自己做事的行为准则等等。为什么说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呢?这个主要是因为我们国人的素质不高有关。节假日期间,很多游客出去游玩,有的人不注重环境卫生,乱扔垃圾,对于清洁工人的劳动成果不重视。在景点乱涂乱话,我们经常在景点可以看到“某某到此一游”,这样的行为让人深思。现在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不明确,我们倡导现在年轻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在初中阶段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对学生以后走向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

三、结语

我们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初中阶段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重中之重。我们说“教书育人”,我觉得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学习怎么做人才是关键,知识的缺失可以补缺,但是健康人格的缺失却是无法补救的。提高初中阶段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点。我也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我们可以培养出“高文化、高素养”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钟蓝莹.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素养培育策略[J].科技资讯,2015(2).

[2]顾增清.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怀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2(95).

[3]项士淮.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育[J].考试周刊,2012(68).

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篇4

【摘要】基于小学语文教学是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性课程活动,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同时,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处于开发阶段,一旦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生就能够很快地给予吸收和接纳,从而有效引导小学生理性地看待事物和活动,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采用有效教学途径,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性,以便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这就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通用人才奠定了教育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人文素养;途径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一)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升华发展的必然性

要求深入地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剖析,得出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不仅仅涉及到汉语言文字基本性认知和应用知识,而且语言文字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精神,而这也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进一步凸显的表现。只有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小学生挖掘出文本教材内容背后的人文意蕴知识点,才能够进一步彰显教材内容的主旨和人文价值导向,也才能够促使小学生对自我言行进行约束和自律,那么,这就为小学生的健康茁壮成长开启了有效引导渠道。因此,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深入研究和挖掘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深藏的人文知识点,促使小学生能够站在作者的高度去品味和体验教材内容,进而小学生能够全面透彻地解读教材文本,最终也就潜在地提升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二)小学生渴望全面性成才成长的个体性诉求

对于小学生的成才成才标准来说,并不仅指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有多高,还应该包括从情感和价值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小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思维认知能力还处于开发阶段,一旦小学语文教师给予他们正确的思维观念和价值导向,小学生就能够很快给予接纳,并形成言行标准进行自我反思和纠正,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小学生的茁壮成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能力,意在引导小学生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那么,这也就全面地提升了小学生的素养。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一)有效教学引导,迁移人文素养

综合性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文本进行把握,会发现无论是词语的刻意打磨抑或是艺术手法的.使用无不是作者匠心设计的结果,都蕴藏着作者深厚的情感灌输,意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提升受教者的人文认知,从而促使受教者站在作者的视域去正确地看待和分析某一事物或活动,进而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完善自我。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时,注重深入剖析教材内容,特别是着重研究学习作者在字、词、句和艺术形式等方面的处理思路,以便于挖掘出作者所倾注的情感和中心主旨,最终在引导小学生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水平的同时,也培养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诚实与信任》这一教学活动时,为了直观地挖掘出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中的“诚实与信任”这一中心主旨。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工具以音频的形式把《诚实与信任》普通话标准朗读音播放出来,让学生进行跟读,随着跟读学生们体验到了汉字文化的音律美和节奏美,在心中油然生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爱国之情就潜在地培养起来。而后,小学语文教师以ppt形式把《诚实与信任》文本内容进行完整展示,让学生根据已读领会分别把“诚实”与“信任”的词语点,比如“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等这样的话语着重划出来,且指出金钱是数字而信任和诚实没有数字,让学生进行诚实、信任和金钱的重要性进行讨论。最终,经过学生们不断的阅读和体会段落之间以及词语之间的内在深厚意蕴,学生们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不能够以金钱为标准,而应该弘扬诚实与信任,这样也潜在引导和提升了学生为人处世能力。

(二)延伸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提升整体人文素养

基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受限于时间和空间所致,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延伸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意在最大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同时,引导小学生参与多元化小学语文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来提升他们整体人文素养。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响应校团委的繁荣校园文化的号召,开展比如“小学语文征文竞赛、诗歌朗诵赛、经典故事会大赛、书法比赛、话剧演出、个人语文素养才艺展”等活动,旨在激励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积极地去挑战自我和完善自我,挖掘学生们的学习潜能来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们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魅力来激发爱国热情,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来明白团结合作拼搏的意义,欣赏其他同学的才艺展明白互助学习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这样的语文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拓展,从全方位地培养和提升了小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都市家教(上半月),(7):25-25.

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篇5

——《穷人》教学反思

棠溪小学陶牡青

摘 要:21世纪的孩子是聪明能干的,他们不缺物质,却缺精神——人文素养的匮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我们应“以人为本”,从小学抓起。本文以反思《穷人》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剖析教材、发掘人文素养的因素,课堂讲究艺术实施人文教育,从课堂中来,到生活中去,以达到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素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点,本学期,我教学《穷人》一文,深深体会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21世纪的孩子是聪明能干的,他们不缺物质,却缺人文素养。这成为语文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语文学科教育,既教书,又育人。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新课标》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可见,“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的第一个特点。

人文素养是一个广义的说法,其内涵十分丰富。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之后,语文知识内化在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如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语文教学的存在问题之一,就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匮乏,具体表现在目光短浅、自私自利、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等。可是,平白的说教,学生是听不进去的,不如以教材中的人物事件为切入口。我们的语文教材汇聚了古今中外优秀篇章,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大千世界,有血有肉的社会人生。所以我们应该在语文教材中发掘一切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因素来有目的地进行教育。

反思我教学《穷人》一文,注意利用文章中的桑娜这个至今仍有影响力的人物事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下面谈谈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教学方法上贯彻人文精神,教学评价倾注人文关怀。以期达到《新课标》中“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要求。

一、剖析教材,发掘人文素养的因素

教材中很多课文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感染人,渗透到读者的心灵,使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这里面负载的人类文明的成果,显示出了丰富的情感及深邃的思想,有其鲜明的人文色彩。深入挖掘文本中蕴涵的人文美,对学生思考生活、思考人生会有较大的启发,对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精神成长将有重要的作用。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

“穷”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然而正是因为“穷”,才更能显示出穷人的高尚品质。文章中运用多种形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描写法、幻觉描写法、景 1

物衬托法,表现了桑娜崇高的品德。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课文以故事的发展为顺序,以桑娜的活动为线索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这篇文章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桑娜夫妇乐于助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有些学生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不乐于助人,桑娜夫妇身上的这些精神正是有些学生所缺乏的,需要学习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和感召学生向桑娜夫妇学习。备课时我预设教学的亮点:运用动画、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二、课堂讲究艺术实施人文教育

新课程的改革凸显了人文主义精神,注重生活体验,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情唤情,意图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美好情感,从而熏陶学生性情,“润物无声”地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朱绍禹先生说过,“教材可能是一个人一生中接触的最重要的读物,它的力量可能影响着受教育者一生的思想和行动”。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在课堂上实施人文教育,一步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这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上出了一点“语文味”来。

(一)贴近学生的生活,彰显人性善良美

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只有把生活引入课堂,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无限的生机。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比较大的课文,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呢?就是要努力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在教学时,学生对穷人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对那不合理的制度充满了憎恨,怎样能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呢?我设计了一个小法庭,让学生们充当穷人们的律师以及法庭的法官,还穷人们一个公道,对那些残害扬科的人给与公正的判决。这样同学们不仅正确的表达了对穷人们的同情,对沙俄社会的憎恨,对桑娜夫妇善良品质和助人的精神的赞叹,同时受到了符合当代社会的法制教育。

(二)抓关键词,把握文本主旨

教学这一课,可以采用“理盾线索,品词析句,入情悟理”的教学路子,把认识物同发展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与进行语言训练相结合,实现文道统一,既教书又育人。理清线索 教师在提示课题、交代时代背景之后,用十分投入的范读把学生带入《穷人》所描写的异国海边即渔家小屋的情境之中,去聆听海风的呼啸和波涛的轰鸣,去了解那发生在穷人们中间的感人故事。而后提问学生:“《穷人》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重点写了哪几个穷人?故事的大致内容是怎样的?”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等夫——看夫——夫回”的叙述顺序。继而,教师提出如下一些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桑娜是怎样等待自己出海打鱼的丈夫的?在她点亮马灯出门看望出海打鱼的丈夫是否归来时,她又想起了谁?结果发生了怎样的事?她又是怎样处理那意外发生的事情的?她的丈夫回来以后对此又持怎样的态度?”这样,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导入分析课文。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折射出人的灵气和智慧。其实文章也有眼睛,如果你能找到课文的眼睛,教学效果能事半功倍。如《穷人》一文,课文很长,就得找个文眼。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找出描写桑娜复杂心情的词。学生找到“忐忑不安”一词,其实,这个词就是那双关键的眼睛。接着,学生自由读“忐忑不安”这个词,再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然后通过“哪些地方看出忐忑不安?”“为什么忐忑不安?”两个问题,让学生朗读课文;紧接着又让学生进入角色再读……步步深入,学生就能逐渐体会到“忐忑不安”一词的内涵,体会到桑娜善良、美好的心灵。

(三)感情朗读,走进桑娜的心灵

通过理解课文,我们知道桑娜是多么的了不起啊!感情朗读是最能带动学生入情入境。朗读的形式很多的,如开课时的自由朗读、思考问题时的默读、感悟文本时的个别读、感情升华时的齐读等等,都给了学生比较充足的读书时间。这篇文章心理描写很细腻,指导朗读方面我做新的尝试。就是往评价朗读方面去想。“读得还可以”“读得不错”这一类的评价,令我们只见其表,不见其里,而至于“为什么不错”“哪里不错”学生是没有办法得知的。这种简单而笼统的评价模式,对于每一次接下来的朗读者来说是模棱两可的概念,学生无从“发力”,自然也只是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前一个同学的朗读语调、语气、节奏、感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于是,在指导朗读句子时,学生反复阅读,逐渐被桑娜独特的善良所打动。

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了这样的对话。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内容到中心的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地去思考、去表达,迸发了智慧,同时情感受到了熏陶。

三、以点到面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叶老说过,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每一篇课文不过是一扇扇窗子,好教师经由这扇窗,擦亮学生的双眼,让他们看到窗外更美的风景。在这节课上,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渗透两个方面“人文性”:

1、克服压力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人性光辉。

2、桑娜的勤劳善良。与桑娜对比,你有那些地方要学习的?让学生谈收获,把桑娜的精神迁移到自己的身上。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有裨益。

四、从课堂中来,到生活中去,内化人文素养

理论要结合实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把在书本上学到别人的精神内化成自己的素养,在日常行为作风上表现出来。

(一)课外延伸活动

学习课文后,我不敢怠慢,马上举行“我和桑娜比一比”活动。让学生把桑娜勤劳善良的品质和助人的精神在生活中体现出来。要求学生最少学习一种桑娜的精神放在学习、生活上来比较,一周后写学习总结,在班会课上把自己的事例展示出来。

(二)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是为了不教,授给了学生“渔”的本领,就让学生自己去阅读领悟。教材中课文的数量始终是有限的。如果语文学习只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肚子”还不够“饱”的。新课标要求小学生的阅读量达一百万字。诵读经典诗文、名家名篇显得尤为重要。优秀篇章,往往倾注着作者深厚的的感情:或热爱祖国,或感悟人生,或歌功颂德„„应该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的精神

3世界,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受到人文素养的教育。另外,号时代脉搏,不与时代脱节,值得关注一些紧贴时代的报刊杂志和名人传记,如《读者》《意林》《小学生之友》等。

(三)生活实践 内化人文素养

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实践生活结合起来,更能折射出人文精神的光辉。教师要精心安排学生的课外活动。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如“学会感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文明之星照我前进”、“敬老爱幼”、“吃苦算什么”等,然后以口语交际、习作、表演等的形式将具体情况汇报交流,及时鼓励学生。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尊重,学会环保,学会吃苦。学生从一个个生活的实践中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与自己的责任,也因此在这些活动中得到成长。

另外,厚积薄发,我们也应该重视语文教师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个人品德素养方面注重自我学习和提升。有了这个前提,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能够洋溢着人文气息,并能在教学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中国文化作品浩瀚如海,是巨大宝库,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学生培养人文素养的源泉,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提高。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课堂联系社会生活,语文的人文教育就会无处不在。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着眼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潜伏学生心底的人文素养闪亮起来,更好的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语文学科真正为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服务,使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进取,从而创造更美好人生,建设更和谐美好的文明社会。

五、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催化人文之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育是血肉与灵魂的关系,是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是语言文字工具训练与人文精神陶冶的综合。语言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中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是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意引导学生于语言习得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听”与“读”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对外在信息、知识、文化等的吸收,是内敛的指向人内心的思维过程,是自我精神生活逐渐丰厚与升华的过程。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开阔的阅读视野与倾听、容纳一切声音的博大情怀。教师应多为他们提供、创造多来源的语言信息,让学生充分地倾听与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篇6

首先,对德育渗透的贯彻不到位。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其次,弱化写作环节。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篇7

1 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1.1 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被忽视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一般都很注重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 给学生提供大量动手操作的机会, 并能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帮助。但是, 对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信息伦理教育往往重视不够, 如在信息环境下如何讲究诚信, 如何尊重别人的劳动, 如何遵守信息文明等, 致使学生为学技术而学技术, 异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1.2 教学中缺乏审美教育和合理的评价

教师的教学评价往往注重学生作品成果的形式, 而忽略作品中的立意、选材、内涵的美。评价时看作品的结果, 不大考虑制作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投入、态度和主观努力等过程因素;注重学生的个人成绩, 不去考虑学生对他人的帮助、支持;评价大多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缺乏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评价片面化、缺少鼓励与美育, 失去了许多可以培养人文素养的机会。

2 信息技术课堂人文素养的实践探索

2.1 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文素养

2.1.1 教师用自身的人格魅力熏陶感染学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人格为基础, 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 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教师只有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 才能有效影响学生, 才能使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比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讲文明礼貌的习惯。信息技术课主要安排在计算机房, 老师在机房内应做表率, 起到模范作用, 应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 对号入座;要坐姿端正, 讲究卫生, 做到不随地吐痰, 不在机房吃零食, 不乱丢纸屑, 不大声喧哗;要爱护公物, 不要乱敲鼠标、键盘, 不要用手触摸显示屏, 不要随便插拔电脑插件, 不要用USB接口充电, 不要随便触摸、开关电闸等。

2.1.2 教师用知识素养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吸引学生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靠说教, 不能靠练习, 而应通过教育自然而然地, 像输“点滴”一样贯穿进行, 尤其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发展迅猛, 不可能像其他传统学科那样内容相对固定。因此, 作为计算机教师, 必须加强自身对学科知识的学习, 通过各种渠道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 积极汲取广博的知识, 丰富知识结构, 以精湛的业务能力、高超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水平, 去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2.2 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名人”效应, 鼓舞学生

案例:在学习“电子商务”内容时, 笔者给学生讲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 当学生们听到马云开始创业时冒着酷暑推销, 租用小区房子, 十几个人挤在小房间, 顽强苦干, 终于成为电商大佬, 无一不为之感动, 培养了学生艰苦学习的意识;当讲到信息的搜索时, 笔者就讲杨致远在因特网上建立搜索引擎的创业故事, 当YAHOO成为因特网上最早的门户网站时, 我们为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奋而骄傲;当讲到网络安全时, 凯文·米特尼克从黑客到网络安全专家的传奇经历同样是引人入胜, 学生们不但了解到了一般的网络安全常识, 同时也了解到使用网络应遵守的基本道德和法规。

分析:通过人物介绍, 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 信息技术中每一项技术都是“人”创造的, 他们在奋斗中, 有快乐和成就, 同样也有困惑和低迷。这些人物的心中都有明确的目标, 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他们为实现心中的目标而不懈努力。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榜样们传奇的人生经历, 在促进学生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中, 由外而内的文化渗透, 更强调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感悟与心灵震撼, 归根结底, 激励学生完善自我、乐观好学, 进一步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

2.3 打开爱好的闸门, 激发引领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 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学生的高度参与是保证学生持久保持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2.3.1 引入趣味课题, 激发学习兴趣

案例:每节课都要力求采用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导他们, 比如学习从网络上下载软件, 教材上只说明了下载的方法, 这些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 更不要说产生好奇心了, 如果进行以下设计, 可能效果就不同了:播放一个优美的Flash动画,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并对此产生了好奇。学生都喜欢Flash动画, 但自己又不会做, 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到网上下载一个软件, 这样就自然地引入了课题。

如在学习“无处不在的模板”这一课时, 笔者是这样设计情境问题的:精美的月历不仅能带给人许多方便, 还赏心悦目, 给人留下美的印象, 一起来欣赏下老师做的电子月历, 展示“2016年民俗艺术月历”。

思考: (1) 月历是用什么软件做的?你用过这个软件吗?

(2) 3分钟时间, 你能做一个月历吗?老师可以, 你信吗?

时间到了, 做好的同学请举手 (无学生举手) , 老师为什么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呢, 因为老师有“法宝”, 想知道老师的“法宝”是什么吗?这个“法宝”啊, 就是模版。

分析:学生的挑战欲望被激发了, 仔细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整个过程中, 学生在求知欲中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而分层的小任务成功解决又让学生觉得这种学习既有挑战性又有成就感, 整节课进行得非常顺利。

2.3.2 学生高度参与教学活动, 保证学习兴趣的持久

吸引学生注意的方法是要学生高度参与教学活动, 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 才使教学顺利有趣地开展。

案例:在上机打字练习时, 设定时间为10分钟一篇, 40分钟一节课刚好四篇,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学生在打完第二篇文章时, 往往有所松懈, 注意力无法集中, 感觉枯燥乏味。发现这种情况以后, 笔者就改变了上课策略, 每节课练三篇, 把多余的十分钟, 穿插在第二篇文章练习完了以后, 进行“开心一刻”等小游戏, 学生在完成两篇以后, 兴奋程度大大提高, 在适当的精神放松以后, 练习第三篇文章时, 精、气、神十足, 效率大大提高。

分析:首先, 突破了原有教学内容, 把每节课练习打字文章从四篇缩减到三篇;其次, 从教学实效上看, 提升较为明显, 学生从被动、抱怨到主动、喜爱;最后, 在中间多余时间段, 插入一些小游戏等, 不仅能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文素养。

2.4 客观评价,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4.1 挖掘学科蕴含的美,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信息技术课程中蕴含丰富的、美的资源, 通过信息技术上机实践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的陶冶, 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 人文素养自然而然就提升了。如讲授“计算机图文混排”功能时, 先对文档进行编辑, 然后让学生插入图片, 当图片与文字融为一体时, 产生美的图文混排效果。点评上交的作业, 让全体学生区分好与差、美与丑, 对如何改进等进行讨论, 更好地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掌握知识, 养成在动手操作和学习过程中用心观察的习惯, 培养审美能力。

案例:学生进行图文混排练习, 下发样卷, 如图1所示。

分析:图1是一张样卷和三张学生上交的电子作业文稿, 将其下发到学生端上, 让学生比较四张图文的外观, 上交的作业基本到位, 就是有些位置、点不到位, 所有看上去不够美观。由于是学生自己亲手制作的, 或者是自己也有这样的问题存在, 所以感受特别深刻, 一目了然, 好在哪里, 问题在哪里, 马上就能评判出图文的优劣。如学生看三个同学上交的作业后, 就指出:开始的四个圆圈与图片离得太开;剪贴画大小不对;字把画挡住了;圈里的字没有居中;艺术字体不对;宋体给人感觉不太柔和;外面的文本框线条没有去除;照片加个框会更好看些等。这一个个的问题是宝贵的资料, 正是我们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此, 作为职高生, 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情趣, 有自己的辨别能力, 特别是在计算机学科学习中, 更要注重鼓励学生敢于评价自己的作品,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4.2 学会用学科知识判断美, 文明用网辨是非

让学生了解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树立正确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观念, 如保护知识产权、防治电脑病毒、维护信息安全等。

案例:在一次课堂教学中, 有一学生的电脑桌面左侧多了一个可爱的卡通妹子, 在哪里吃饭睡觉玩耍, 她肚子饿了就去吃掉最靠近她的图标。原本我可以按照原来的上课计划告诉学生下课后老师帮助解决, 但没有这么做, 我马上把大屏幕切换到这位学生的电脑上, 让同学们共同分析电脑现状, 部分学生看到卡通妹子感觉很可爱, 并没有意识到风险和问题的存在, 部分学生马上回应是病毒, 由此我让学生一起讨论什么是病毒、病毒的特征、病毒的危害以及如何防范病毒等问题。通过讨论, 加强了学生对病毒的深刻认识,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分析:通过这个案例, 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影响他人的学习和生活是不道德的行为, 就象这里的计算机病毒一样, 干扰了正常的课堂学习。我们应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正当之处, 应用到造福人类之中。

3 成效

3.1 消除了学生在上机过程中的不文明习惯

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教育, 学生在上机过程中, 不文明行为有所改善, 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可以培养学生规范做事、规矩做人。

3.2 等级考试成绩显著, 教学效率提高

学生每次登录打字系统进行练习时, 会自动记录成绩, 通过两学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学生成绩对比, 进步明显, 单从打字字数上看, 每个学生都有很大进步, 其中大部分学生能达到450个/10分钟, 成绩为100分, 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全班通过率为100%, 名列全区前列。同时, 许多学生在全国、省、市、区比赛中获奖。

3.3 人文精神显作用, 就业形势一片好

学生的整体素养有了很大提高, 单位对于已工作和正在实习的学生的评价普遍都是“勤快、肯干、懂行”, 社会的认可度高, 就业形势好, 这正是开展职业教育的方向和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这对教师来说, 也是对自身教育的一种肯定和鼓舞。

4 思考

4.1 信息技术课堂中人文素养受到的社会影响大

目前网页内容繁杂、木马盛行, 防不胜防, 学生不小心打开了与课堂无关的内容, 有的网页内容具有诱惑性、欺骗性, 学生的心理特点又是好奇心重、自控力较差, 教师课堂往往难以把握和控制, 造成课堂效率差, 很难真正按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4.2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育中, 人文素养的评价机制难以把握

人文素养还没有一套科学的测试系统, 只是用常规的、传统的人文素养来衡量,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应循序渐进,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5 结语

“德技双馨人文渗透——中职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研究”是我们自始至终进行的课题, 特别是在科技发展, 人类不断进步的当今社会, 有许多需要去甄别和认识的事物, 中职生在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 更主要的是要学会做人。前面的路还很长, 相信只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从一点一滴做起, 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将会迎来灿烂的阳光, 取得更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齐立森.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视野——谈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的内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 (3) .

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如同一朵姹紫嫣红的花朵,其包含着丰富的语言,包含着绵延的情思,有着深邃的哲理以及深厚的知识。对初中生而言,这些内容都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增长他们的见识,开发他们的心智。因为语文自身便具备独特的魅力,因此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那么怎样才能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当有新的面貌。站在现实的角度而言,由于社会市场经济潮流的影响,目前很多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态度都是偏向于功利性的,为了可以考到满意的分数不惜说假话、写假文章,人格缺失严重。由此初中语文教学产生了异化和失衡的问题。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还比较宽松,很多教师盲目的追求学生的成绩,重视智力的培养,忽略了德育渗透,语文课堂也陷入了题海战术之中,学生一味的要求教师直接给出正确的答案却忽略了语文教师在感悟生活、思考人生、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的作用[1]。正是因为上述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当前有部分初中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人格产生扭曲,学生追求的精神世界无人问津。这些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去重新审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内涵和作用,重新思考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和塑造的重要性。

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策

(一)分析课文,挖掘学生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用欣赏的眼光来分析每一篇课文,借助于文学性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课文中去,让学生体会和感受课文。比如说笔者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时,若我们依旧和过去一样抓住“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这一点来对文章进行探讨,肯定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如果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判断力且喜爱评价人的特征,在课堂中组织“于勒是否值得同情”的辩论比赛,或者要求学生结合生活来探讨克拉丽斯的势利,或者要求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来评价和菲利普夫妇类似的人。如此便在课文的基础上扩展了文章的内涵,不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素质,还丰富了他们的情感,健全了人格。

(二)更新观念,打造个性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下,若我们依旧选择过去的课堂教学手段,只会让学生在课堂中昏昏欲睡,不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对一线语文教师来说首先自己必须要有一定的个性,从而影响学生,感染学生,采取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实现创新式的语文教育,将新颖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中来;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科学的设计课堂提问,要打破常规、不拘一格,改变过去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不单单局限于课本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活动;最后,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可对课文中的某些观点进行颠覆,要求学生说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

(三)吃透教材,培养传统文化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有很多,比如说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刚正不阿的爱国主义精神;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甘于奉献的利他主义精神;蔺相如为国家发展而谦恭忍让、廉颇负荆请罪的品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等。这些都能够通过课堂教学来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我们具体在讲课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把课文作者以及当时的背景情况详细介绍,对文章的写作风格和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在这些历史人物的影响下吸取更多的精神营养,不断提升做人的修养,最终培养良好的品质与高尚的人格。

(四)以情动人,渗透人文精神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性格特征以及年龄特点,对他们予以耐心教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比如说笔者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为学生播放刘和刚的《父亲》这首歌,让学生明白父亲这个词所肩负的责任以及他为这个家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听到歌曲后感情得以流露,这样的教学手段也让他们在潜意识下受到了感染,从而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另外我们还应当挖掘出课本中可利用的资源,挖掘出其中的人文因素,用这些点点滴滴去感染学生,以情感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完善他们的人格,让他们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人文精神的教育与熏陶[2]。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路人,我们必须要给他们充分的尊重和关注,同时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自身教学观念,尽可能地挖掘出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人文元素,真正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芝.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才智,2015(32).

[2]钟蓝莹.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素养培养策略[J].科技资讯,2015(2).

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篇9

一、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平等对待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群体中,在师生之间积极地进行情感沟通和思想交流。例如在“自我介绍”活动中,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姓名,要求在介绍的过程中富有个性,使他人记住自己。这是张扬个性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让大家记住自己,无疑是一堂充满笑声的语文课。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微笑带进课堂,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倡导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充分发展自己。

(二)愉悦的成就感受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让人感到愉悦的艺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和谐的、宽松的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应引导学生获得成功的价值体验,感受心灵成长的喜悦,将人文教育渗透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之中。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形成高雅的人文素养,懂得关心他人、关怀人类,在潜移默化中具备美好的人格。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呵护学生的灵性

语文学科的教学重视个性的张扬,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创新灵感,一改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小心呵护学生的创造火花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创造,引导他们不断追求成功,在成功的愉悦中对这种创新的灵性进行培育。

(二)激活创新的思维

在整个创新活动中,创新思维是关键,同时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这种创新思维转化成为自我发展的过程。选准思维点,将学生的创新火花点燃,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要控制思维的度,对训练的难度和广度进行科学把握,保证学生的思维呈阶梯式发展,促进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篇10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当前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将物理教育教学与培养学学生人文素养相结合。关键词:人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 物理教学

国学大师季羡林指出:“历史的发展已以证明自然科学与伦理道德不可分,将来更会证明艺术与人文素质关系更加密切”,在季先生看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特色”二字不是体现在科学技术水平上,而是体现在人文精神上。人文精神是指关注人,尊重人格和人性,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

一、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素养就是关心人的心性完善和成长,体现着以其发展为需要的情感与价值观等。我们的教育要体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阅历经验与智慧精神即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促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树立起高尚的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学科之间的分化加剧,但同时又以高度综合化,这对人们的学习能力与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个体的全面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需要多元化发展,不仅仅拥有物质财富就行了,更需要的是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追求的是求善求美,是人心灵的呼唤、求人之为人的价值取向。

目前,在以功利主义为代表的市场经济中,以经济的眼光为标准,强调了学习的升学功利价值取向,而忽视了人文素养这一内在的价值取向,从学校的角度看,受社会现实功利性驱动,更多地看到或强调考试的应 试价值,甚至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目标。学生整日忙于各种练习考试,淹没在题海之中沦为了“解题机器”、“考试机器”,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关心和对科学家所应有的崇敬,缺少精神和信仰,没有激情和乐趣等等。这些来自社会的功利性评价,让学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举步为艰。另一方面,当代教师本身缺乏人文素养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目前不少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中缺乏人文化的手段、教学中缺乏人文精神的渗透。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注意到“教书”,却没有看到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育人”。教师本身缺乏人文素养,这才是人文教育最难突破的瓶颈!

二、新课标的推行,为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机遇

新《物理课程标准》把体现科学的人文价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育目标之一,这是对现代教育本质认识的一次飞跃,也是物理学的本质在物理课程中的反映。新教材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特别注重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了让学生无时不在感受物理学的趣味性(设置一些有趣的实验或身边的问题)、实用性(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及物理学的内在价值(利用科学方法动手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进行与他人交流、合作),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新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在物理教学中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现物理的人文价值,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 物理学史的启示

物理学史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献身精神对每个学生的人文素质影响是深远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理解了一个规律、原理的起源和发展,这个规律、原理就会显示出其内在的人文性,充满了“情”味。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

用心

爱心

专心

科学家们为追求真理而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奋斗史,对她知道得多一些,宽一些,学生不就有了更大的勇气,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确立为科学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这就极大地提升了内在人文素养。例如,八年级物理引言部分读一读“富兰克林对天电的探索”就是很好的素材。通过学习学生一方面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了解科学事业的艰辛以及科学家执着的求索精神,同时也将激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又如牛顿勤于思考、悉心钻研的故事,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向权威挑战的故事;布鲁纳用生命捍卫真理的故事;我国宋代学者沈括的成就---他最早记载了磁偏角,比西方哥伦布早400多年。

2.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物理教材各章节的语言描述、精美图片、段与节的名称选择皆注重了感召力与趣味性。如第一章“声现象”:“声音是平凡的,又是奇特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这也许使她显得平凡;声音在很多方面丰富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又映射出她的奇特”。“物体的运动”用诗人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图片“各拉丹冬雪山”、“北京天坛回音壁”等令人神往;三峡大坝、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陈跃玲获得第一块田径金牌的飒爽英姿令人自豪。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快乐的旅行,获得知识的同时身心愉悦,受到了美的熏陶。

在讲解惯性知识和安全用电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讲光的现象,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讲能的开发和利用、机械效率时,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效率意识;讲功的原理、能量守恒定律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工作者研究永动机的故事,培养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意识。推至人类社会,人是社会动物,就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律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准则,在社会行为、态度倾向和价值观等方面,与社会保持一致,这也是学生今后所在社会群体具有的稳定性所必须的。3.从物理学科特点着手

物理学科是实验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的小实验,也可补充一些学生条件允许的小实验,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思考题,如拍打衣服上灰尘的道理,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的道理。如何从地图上测出上海到天津铁路线的长度等。学习了光的折射,能解释海市蜃楼现象;学习了电学、声学,能解释雷电的形成及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会观察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也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4.从物理教学方法改革着手创设人文课堂。

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是人文思想的内涵之一,树立相互尊重的人文情感氛围,平等的去看待学生、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开放思想、敢于质疑。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感到压抑,而是轻松活泼的,学习是在和睦、友好的氛围中学习。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健康迅猛发展。彻底改革过去陈旧的教法和手段,把学生放进教学主体中去,采用“探究导学”的教学方法,“探究导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导学”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需要他人的协作;需要彼此尊重、理解,需要容忍;需要讲求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倡导主动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

用心

爱心

专心

5.课外实践的拓展,人文素养的催化剂

教材编排中十分主意物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学中在WWW及信息库的基础上,要近一步向学生介绍物理与交通、物理与通讯、物理与能源、物理与材料以及物理与其它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尽情领略物理带给人们的便捷与舒适的同时,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不失时机地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取得的一些科技成果,像古代的一些用具中也内涵了深厚的人文气息,适时配合教材让学生课外去收集与查阅有关资料并利用其来介绍,会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催化剂作用。如欹器盛水“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这种研究物体重心位置变化的实验,对提高物体稳度的研究很有科学价值。古代陀螺,酒胡子(即不倒翁)也是类似研究重心位置的器具。学生在对古人的智慧肃然起敬中受到熏陶,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激起对古代器皿的“情”,视其已不是无生命的摆设,以后每次参观博物馆等看到此些文物都会自然视其为有生命之物,对其充满了“情”,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我的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6.从物理试题改革着手体现人文素养

深入改革评价体系,对于促进学生人素养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本习题的设计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出现了大量富有人文气息的好题目,尤其是在中考当中体现得很充分。列举两道题目:

例1:(教材P120)唐朝大诗人李白根据北魏散文家郦道元“早发白帝,暮宿江陵”的句子,写成千古名句:“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请估算出该船的平均速度。本题巧妙的借助于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将一幅美丽的画卷呈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出速度之美,培养了学生的美感。

例2:(2008镇江中考题)“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救援现场,废墟下的被困人员往往用砖块敲击周围物体求救,这是利用 传声效果比气体好;地面救援人员冒着余震的危险,利用撬棒来施救,是因为撬棒是(省力/费力)的杠杆。本题不仅考察了声学和杠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还能激发起学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热情,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此类题目,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一旦学生领悟到物理内在的美,就会在学习物理和解决物理问题中,主动的去探索、去发现,并乐此不疲,学生的学习动力、探索精神得到提升。四.结束语

中国是个文明的古国,一个文明古国的教育要传承华夏传统,纳四海文明。新《课程标准》把物理教学中要展现科学的人文价值列入目标,这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质的飞跃。通过物理教学,来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热爱,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加强人与人的沟通与协作,将物理教学着眼于现在与未来,让学生将学习物理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物理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内在人文素养。

21世纪的社会,需要大批有真才实学,有文化底蕴的综合性人才,如果我们真正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与物理融合,并充实于日常的课堂物理教学教育中,就会让学生摒弃枯燥,受到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双重熏陶,从中细品慢嚼,有所思,有所悟,在其中乐,乐在其中。

用心

爱心

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篇11

一、古典诗词中人文精神的理性张扬

古典诗词以其张扬的人文艺术魅力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各时期人文精神的精华,其人性美、人文美的张力是思想、情操、品格培养的重要教育工具,具有很强的涵盖和熏陶作用。诗词所展现的人文魅力和艺术思想在语文教学的方式上具有鲜明生动的楷模作用。诗词的内在情感精神是时代思想的浓缩,是中华民族的烙印,是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诗词的简练以及情感互动性是培养学生思想情操的最好工具。诗词所包含的民族文化精髓在语文教学内容上具有丰富的涵盖作用,比如人文关爱、生命关爱、社会关爱等。诗歌以其完美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并产生了深远影响。诗歌所独具的这种历史熏陶作用在语文教学效果上具有真切实在的接收作用。从教育功能上看,诗歌所张扬的人文情操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二、诗词教学是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

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在学生生命发展的内在需求基础上,使受教育者在学习、生活、情感、创造等方面得到良好发展,并最终成长为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生命与精神和谐统一的社会化群体人。诗歌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其文学艺术方向的内涵熏陶成为极富感染力的人文教育素材,另一方面,其社会人生感悟是学生人文素质教学所急需的标识。

(一)情感培养

情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情感包括自身情感感悟及对他人的情感。本质上讲,社会是一个具有交往性的群体,个体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沟通交流之上的。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就是说真实情感是建立关系的基础。中国古诗词总是将情感流露得那么真实、唯美和富有感染力,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心灵的引导,是情感的塑造。情感不但包括爱情、亲情、友情,还在更广阔的范围有所展现,比如乡土的依恋之感、社会的仁爱之感等。李白的《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浓浓的友情就像一杯陈酿散发着醇香;宋之问的《渡江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将诗人对故土、故人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惟妙惟肖;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文关怀,诠释了人性中的真、善、美。这些优美的词句在培养学生友情、亲情、仁爱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

(二)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培养

儒家思想影响我国数千年,在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无法推卸的社会责任和民族使命。这种高度统一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典诗词中体现颇多。诗词所包涵的那浓郁的历史文化使命能够使人产生壮怀激烈的思想,对精神具有强烈的陶冶意义。语文教学的目标一方面是“识书习字”,另一方面就是人文精神的塑造,因此以诗词教学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中国诗词的历史文化长廊中,许多具有爱国情怀的诗人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比如屈原的《离骚》,杜甫的《春望》,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辛弃疾的《破阵子》等,都是个中精品。这些诗词蕴含着对故土家园的热爱,以及保家卫国的使命感,对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树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自然观念的培养

道家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体系,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和谐自然”的思想对我国的诗词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与自然融合为一的观念,使人们对生养自己的故土具有与生俱来的依赖和亲和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些山水田园诗在自然精神升华的智慧下,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皆可入诗,这种对自然的崇敬和寄情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观的人文理念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作用十分明显,在深入学习后自然会内化为他们的品质。

(四)健全人格的塑造

我国是具有四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成为民族精神的导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君子之道一直是人格塑造的最终标准。许多优秀的诗词表现出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积极追求的奋斗精神,这也是目前学生最应具备的人文素质。屈原在《离骚》中写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些都展现了诗人的生命意识和奋斗精神。这些类型的诗词在塑造学生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以诵读为方法,强化体验感悟

著名诗人余秋雨曾把我国古典诗歌比作“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塑像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古诗词蕴含太深奥的精神理念,这么早给予学生,乍一看貌似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学生们纯洁空朗的心灵更易于接受。

选取合适的诗词让学生自由地诵读,让他们自主地体验感悟,沉下心来用心灵去接触诗歌所蕴含的思想精髓,感悟诗词的真正意境,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运用泛读、轮读、自由读、拓展读、迁移读、延伸读等诵读方法,基于全员读、鼓励读、习惯读等原则,使学生丰富自身语言及情感,个体自由化的领悟,在自悟自得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杜晓虹.浅谈诗词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3,(2).

[2]郝帮华.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3,(11).

[3]丁洁.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1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下一篇:竞聘加油站经理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