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有效达成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有效达成(精选8篇)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有效达成 篇1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影响教学的走向,是所有教学活动的终极追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教学目标的制定重视不够,大而化之,笼而统之,虚化、泛化或错位、缺位的情况比较严重。至于在目标设定中,不能用合适的语言将教学目标表述清楚地现象也普遍存在。教师在教学目标认识和制定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功能,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间的关系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掌握目标制定的方法,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目标导向下,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关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

一、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

(一)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的功能

(二)了解教学目标的分类

(三)把握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教学目标看似简单,不过三五条、十来句话,却凝聚着老师的教学智慧,体现出我们对课程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制订好教学目标需要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历练。.《语文课程标准》。

.编写意图(年级要求、单元要求)

(一)认真钻研教材,领会单元目标 1.在单元提示中领会单元目标 2.结合同一单元文章领会单元目标

(二)仔细阅读课文,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预设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还必须在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恰当设计目标。

教材编写者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的提示主要体现在文前提示与课后练习中。

3.文本特点。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都是写浓浓亲情,但要结合各课的特点,可以设定不同的目标。

(四)、精心设计,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1、在教学目标制定和叙述上的要求(1)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学生(2)教学目标的陈述是可观察可检测的

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具体的、明晰的,而不应该是抽象的、模糊的,它必须是可观察可检测的。要做到这一点,应该避免使用“理解”、“领会”之类的含混不清的结论性的词语。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不如说“能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主要内容”或“能找出本文的线索”清楚。再如,“学习托物喻人的写法”(《蝉》目标)“学习倒叙的写法”(《风筝》目标)“领会欲扬先仰的写法”(《蝉》目标)等都是带有结论性的表述。如果换成“本文用什么方法来揭示主旨的?”“按什么顺序组材的?”“本文旨在赞蝉,作者却说听了很烦,这种情感对赞美之情是增强,还是削弱?”这样,以问题的形式来表述目标,一定能唤起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渴望。

(3)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根据实际情况叙述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需要利用的材料、时间因素、行为出现的地点等等,如“借助工具书„„”、“读课文之后„„”等。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行为产生的条件

限定了教师的灵活性。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活动过程,有一系列行为构成,因此,课堂教学目标是一种行为目标,一般认为行为目标的陈述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而且表述要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避免使用结论性语句。

二、关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衡量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看什么

1.教学环节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所采用的哪些教学策略促进了目标的有效达成?有何建议?

2.能否紧扣教学目标设计训练点与作业?

3、从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结果来看,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哪些达成度较高?哪些属于失效目标(未达成或达成度不高)?

4.课堂是否有无效教学环节?是否有精彩生成环节?教师是怎么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的?

5、教师是如何处理好统一的目标与学生个体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基本策略

1、设计有效教学活动。

2、优化教学方法。

3、关注目标的生成性。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我们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应围绕着教学目标来制定,而在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实施就是为了完成教学目的的。

(三)教学目标如何达成

明确了教学目标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才能有效地达成

目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读,特别强调读懂了什么?读中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读出文本中的情境和内蕴,读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独特感悟。

1.有效地提问。

2.有效地“对话”。

3.有效地朗读。

4.有效地感悟。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有效达成 篇2

以“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模式, 它回答了三个类型的问题: (1) 我们要到哪里去, (2) 我们怎样到那里去, (3) 我们是否到了那里。

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是:

一、减负增效

在教学设计理论中, 强调的是从四个方面达成教学的总体成效, 即教学有价值, 教学有效果, 教学有效率, 教学有魅力。教学有价值 (value) , 是指教学能否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有价值是回答教学是否做了值得去做或应该去做的事情。教学有效果 (effectiveness) , 是指教学是否达成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有效果是回答教学是否做好了要做的事情。教学有效率 (efficience) , 是指教师自己、同时也要帮助学习者用最少的投入来达到目标;有效率是回答教学是否做到了尽可能好的投入产出比。教学有魅力 (appeal) , 是指能否吸引学习者继续学习, 自觉地去预习、复习或者拓展加深;有魅力是回答教学是否有长久深远的感染力、穿透力和亲和力。

二、系统思维

在教学设计中有两个表述词, 一是统揽全局, 着眼整体 (systemic thinking) ;二是循序操作, 层层落实 (systematic think) 。系统设计教学的突出之处在于将以往教学中的“活动取向”变成“目标取向”或“发展取向”。教学活动只是达到教学目标的“载体”。

三、以教促学

教学设计理论强调的是:教虽然不能代替学, 但教必须围绕学而展开, 以学习者为焦点, 为学习者服务, 以教导学, 以教促学。

四、加速成长

教学设计把教学成功的基础建立在教师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和技术化之上, 做到“目标更明确, 程序更清晰, 针对性更强和灵活性更大”。

教学设计的核心是确立目标。我们可以按照五个板块设计教学目标, 体现学科特色。以M1 U1 Friendship 为例, 根据《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考试说明》要求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

1.课标内容:

语言技能:学习用英语表达赞成与反对、同意和不同意的方法, 围绕着“友谊”这个话题进行交流。在了解德国法西斯残害犹太人这段历史背景的基础上, 通读Anneʼs Best Friend 这篇短文, 并进行全面整体理解, 引发思考, 达到强化语言意识、积累语言经验的目的。同时学习用英语写日记和书信, 逐步养成记日记的习惯。

语言知识:学习本单元不带△的新单词和短语, 以及陈述句和疑问句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用法。

情感态度:正确理解“朋友”的真正含义, 树立交友的意识, 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学习策略:通过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比较培养认知策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困难等进行分析, 以培养调控策略;用英语交流对“友谊”的不同观点和看法, 以培养交际策略;通过搜索Anne的日记及相关报道培养资源策略。

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友谊”的理解。

2.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a) 学习用英语表达赞成与反对、同意和不同意以及表达个人的观点、态度的方法。

b) 初步掌握陈述句和疑问句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相互转换。

c) 掌握课文所附词汇表中不带△的新单词和短语在本单元中的用法。

d) 不断提高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

发展要求:

a)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b) 熟练运用陈述句和疑问句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用法。

说明:

①教学是不要急于讲解课文、单词、短语、难句、语法等, 要注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使他们的学习潜能得以发挥。

②不要要求死记硬背直接引语转换为间接引语的一些规则, 而是要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灵活掌握其用法。

③课本所附词汇表带△的词汇不要求掌握。

④单元要点

a) 本单元出现的单词和短语的用法。

b) 陈述句和疑问句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用法。

c) 用英语表达赞成和反对的方法, 表达个人观点、态度的方法。

根据以上要求, 本单元内容具体细化为:

语言知识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不同于单元或章节或模块的教学目标设计, 它要求目标细、更小, 便于在40~45分钟之内达成, 但是, 我们在实际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 往往不够合理, 不够准确, 不够细致, 缺乏有效性, 达成度不高。以两位教师关于模块7 第一单元Living well第一课时, 和模块8第一单元 A Land of Diversity第一课时两节公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

Module 7 Unit 1 Living well

1.知识目标

a. 掌握以下重点词汇和短语

ambition, disability, fellow, independent, beneficial, encouragement, in other words, all in all, out of breath, make fun of.

b. 理解和运用以下重点句型

1. I have to adapt to my disability.

2. Just accept them for whom they are and give them encouragement to live as rich and full a life as you do.

2. 能力目标

a. 通过对段落结构的分析, 使学生掌握scanning的阅读技巧。要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快速寻找信息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b. 让学生理解残疾人及其生活情况, 使学生明白身体有残疾并不意味着生活 不如意, 但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比健全人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3.情感目标

a. 结合个人经历, 充分体验残疾人的感受, 提高学生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意识。加强合作意识、陶冶情操,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b. 在师生互动的活动中, 加强教师的亲和力, 增进彼此的了解与沟通, 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优势。

Module 8 Unit 1 A Land of Diversity

Teaching goals:

1.Enable th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important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text.

2.Help the students learn the huge diversity of races and cultures in America, especially in California.

在这两个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 通过“让”、“使”、“要”等词, 不难看出, 主体是教师, 并起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这一目标驱使下的课堂, 一定是“教堂”, 而绝非“学堂”。从公开课听课结果来看, 学生在课堂中展示、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少之又少。由于目标设计大、广, 如, “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快速寻找信息的能力, 培养他们分析和概括能力”, “充分体验残疾人的感受”, 提高和培养不是一节课就能达到的, 一节课也不可能使体验充分, 因此, 目标达成且有效, 就只能是一种形式和说法了。

在日常教学中, 如何编写课堂教学具体目标呢?一般而言, 马杰的“三成分目标说”是比较可取而简便的: (1) 说明展示学到什么样的终点行为。 (2) 说明展示该行为的条件。 (3) 说明标准和准则。

最关键的部分是可观察的行为。一般需要借助可观察的动词, 如:“选择”、“确认”、“列出”、“解答”、“修理”、“写下”等, 请注意, 所有这些动词都是指向认知能力改变的。要避免使用“理解”、“意识到”、“鉴赏”和“熟悉”等较笼统模糊的术语。

条件部分是说明学习者将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或信息。标准是指学习者做得如何好才算达标, 包括:准确度、错误率、正确率、时间幅度、与标准一致的程度、后果。

为了便于操作, 我们也可以遵循ABCD框架:A对象 (audience) ——写明教学对象, B行为 (behavior) ——通过学习后, 学习者应能做到什么, C条件 (condition) ——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程度 (degree) ——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和程度。

下面是一堂公开课的Main Teaching Objectives:By the end of the lesson, the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1) Know clearly about some expressions in the prose poem, such as“Itʼs up to you.” (2) Listen attentively to get specific information. (3) Be willing to adopt a positive attitude to life.

从听课结果看, 由于此教学目标小、细, 主体为学生, 并且教师始终将它贯穿于整个课堂, 因此, 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展示充分。学生在这真正的对话式的“学堂”中感受到了诗的魅力, 在互相分享情感和想法中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

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检测, 可以通过关注学生 (好、中、学困生三类) 的学习过程, 当堂反馈和课后访谈三种方式进行检测。当堂反馈, 是指随堂练习、及时反馈。随堂练习的目的是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给予必要的辅导。由于随堂练习要求学生在课堂内规定的时间独立完成, 所以训练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精心设计, 紧扣目标、突出重难点。②随堂训练不同于课外作业, 在题型上一定要注意“小”、“精”、“活”, 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句子提问的形式出现。在练习中, 时时关注和提升学生的情感和文化意识。

高中新课程改革突出“以生为本”的重要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从“让学生学”到“学生要学”的转变, 要求重构原有模式下的师生关系。关注课堂, 关注每堂课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从讲学者转型到教学引导者, 从课堂独奏者转型到教学合作者, 从复述者转型到知识的建构者, 我们才能使自己所熟悉的课堂教学去伪存真。

摘要: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教学设计的根本特征在于如何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 它离不开确定目标、导向目标和评价目标。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是:减负增效, 系统思维, 以教促学, 加速成长。我们只有按照新课程英语标准中的五个板块和ABCD框架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才能使之更合理、更准确、更细致, 使目标达成更有效。

关键词: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达成,有效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初中英语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策略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目标;达成;策略

所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中心内容,是教师在分析学生需要、知识准备,分析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以及完成任务的教学条件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和学习理论设计的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一种预期。

教学目标固然很重要,但学习目标的实现更重要。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这也是一线教师被困扰的问题所在。在英语课堂上如何帮助学生完成目标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一直在课堂上努力尝试。

我们可以采取多元的方法来完成教学。按照课堂目标达标的基本模式是:明确目标→学生自学→精讲点拨→强化训练→检测评价(达标率和目标的再次确认)→布置作业(预习和复习)。教师要按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以初中英语7B Unit 4 Finding your way Integrated skills的目标教学教案为例。

Step I Lead- in.

show the teaching aims.

Step II Presentation.

Task 1 know the signs and the words.

从Task1中可看出,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教学目标,是完成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进行教学目标调控.沿着科学思维正确的程序调控教学活动。我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将一个班分成A、B、C、D、E、F六个组,对不同的学生给予相应的点拨、指导。

Task 2 Describe the pictures and listen to the tape.

1. Describe the pictures.

2. Listen to Mr. Wu’s instructions and tick(√) the correct boxes.

Task 3 Listen and find the information .

1.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map?

2. Listen to the tape and put these sentences into the correct order.

Task 4 Draw the route.

Listen to the tape again and fill the blanks

指导性练习。这是听力层次的练习,是指学生所听的句子或产生的话语,无论是从语言结构,还是从其所表达的意义都完全受到教师的控制。如,Task2先让学生重复描述图片内容,降低听力难度。Task3就是听听力排顺序,难度逐渐增加。Task4先是听听力画图,然后我又加大难度,让学生听听力补全听力短文。本部分听力难度和容量较大,但经过我的逐层分解,难度大大降低,大部分学生也可以接受,从而达到目标教学的效果。

Task 5 Speak up.

1.Listen and answer.

2.listen and repeat.

半指导性练习:学生所学的在内容上受到限制外,在所用的语法结构方面,学生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并可以作适当拓展,延伸。

3.Act it out.

自由练习:教师尽量设置一些相对真实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在这种真实语言情景中进行实践,我们称之为自由练习。例如,我班的某个同学要去东海水晶市场,让学生用学过的句型进行对话。学习目标真正得到升华,学生口语交际得到提升。

4. Review the key points in this class.

StepⅢ Consolidation

巩固练习:经过目标分解、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最后要对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检测,以了解本节课的目标掌握情况。这就叫巩固练习。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核对答案。真正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过关。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采用目标教学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逐步认识到教师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达标,都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老师在讲解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充分显露教师的思维过程,做出独立思考的示范,以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达到了几乎人人能够大胆思考做题,能开口讲英语,从而改变以前有些学生学了几年英语却一无所获的局面。

參考文献:

[1]李宝荣.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英语教学目标的确定[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7(03).

[2]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尹刚,陈静波.新课标背景下教案设计的新思路[A].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张昕,任奕奕.新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有效达成 篇4

南汇四中

王芸

一、研究主题和目的

1.研究主题:教学任务设计的适切度与课时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关联性的研究

2.选取原因

教学任务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中心内容,是教师在分析学生需要、知识准备,分析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以及完成任务的教学条件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和学习理论而设计的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一种预测。这种预期的学习结果往往以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作为指标。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成为教师选择教学策略、开发教学媒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实施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所以,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准绳和归宿,目标设定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与教学目标达成度成正相关的?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二、研究目的: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方法的综合,在英语教学中,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过程方法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它的目标是立体的,采用了三个维度设计,其七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而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教学的目标是一个不能不重视的话题,它比前两者更难测量,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深远。

三、结果与分析

第一、目标描述中三个维度交叉、混乱,没有做到“明确”。

教师在描述教学任务设计时提出的“掌握如何使用”和“掌握如何描述”这两个短语的内涵似乎让人感觉是雾里看花,不免产生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学习完这个单元后是要“掌握”“如何使用”、“如何描述”的方法,还是期望学生具有“能够使用„„”、“能够描述„„”这样的一些能力?

“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究竟是一种情感还是一种日常能力?如果是“掌握”“如何使用”、“如何描述”,则属于知识的范畴;如果具有“能够使用„„”、“能够描述„„”的能力,即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应该列入能力目标中去,而其中的“掌握”又属于知识目标的范畴,“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是一种能力,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能力,更不是一节课就能学会的能力,而是要经过长期培养才可以形成的能力。可见,在这个目标设计中,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范畴是十分混乱的。

第二,教学目标不够“具体”。

“不具体”现象有二:一是把学科教学的总目标、总任务当作某一单元、某一课时的具体目标,这是很多教案中会出现的问题,如,“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是典型。这样的目标在具体实施中是无法操作的。二是具体课时教案中目标不够具体。第三、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有时候,当一堂英语课结束以后,不仅学生不知道这节课究竟学到了什么,就连教师自己也讲不清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究竟是什么。在授课过程中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将课本内容一页一页地接着往下教,而对于整个Unit的重点、每一个Unit在Module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个Unit之间的相互联系、单个的Unit中各种语言材料和语言活动所围绕的主题以及教学重点等方面的关注和研究,就显得较为缺乏,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况,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就导致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的现象。

第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单一

初中英语教学,特别是六七年级的课,听说训练所占的比重应该是很大的。而我们有些课,老师和同学都是自始至终书不离手,其教学活动充其量也就是围绕着“朗读”打转转:Read after the tape.Read after the teacher.Read together.Read individually.即使是做Pair work 和Group work,还是在照本宣读,全然不见放下书本的speak 和talk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只要一脱离书本和句子,便什么也不会说,什么也不能讲了。

第五、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与上述情况截然相反的是,有些课非常热闹,活动一个接着一个。但是这些活动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投入,学生出口的正确程度如何,都是大可质疑的。常见的情况是:教师示范后,学生做一下流于形式的对子或小组活动准备,然后请个别学生起来发言,不管讲得怎样,统统来一句“Very good!”然后下一个活动又开始了。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活动对学生到底有多大的帮助,就不去考虑了。还有些所谓的“任务”,是完全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或能力水平实际的。比如不给任何铺垫和台阶就要求学生讨论某个不可能说清的问题,表达某些复杂的观点,等等,其结果,只能是以一句自欺欺人的“Let’s talk about it next time.”而草草收场。

第六、教学密度设计不当

我们发现,有些课堂教学节奏过慢、容量太小,不利于学生积极思维,长此以往的话,岂不是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光。另一方面,又有一些课,特别是公开教学课,又经常出现由于密度过大或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而最终完不成教学计划。

第七、公开课作秀

有些公开课看得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但有时学生过于“出色”的表现又给人以一种似乎教师什么也不用教,学生便个个都能对答如流的感觉。在这样的课上,看不到真实具体的、如何使学生从不会到会的教学步骤。我们认为,和其他任何课程一样,英语学科课前课后的预复习工作(包括查找资料、排练小品、写作或背诵有关片段,等等)是十分正常、很有必要的。但是,作假或“作秀”式的公开教学是应该坚决反对的。因为它不真实,所以对其他教师没有借鉴价值;因为它不真实,所以学生不仅在这样的课上学不到东西,反而会得到一些负面的影响。

第八、语言知识的传授是备课、上课的主要甚至唯一内容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些教师说:“这个班的学生,都是不肯开口的。”“这些学生啊,一点都不会讲。”当我们打开有些教师的备课笔记会发现,语言知识的讲解,包括句子的结构、翻译,近意词的比较、区别,等等,都很具体,但就是找不到语言情景的创设、语言任务的设计。当然,这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也一定是围绕着语言知识打转转的,学生没有机会在情景中学习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他们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又从何谈起呢?

第九、忽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

有些课堂教学,对于生词的拼法、读音都一笔带过,甚至根本不教。这也是一部分学生不会读,不会拼生词的一个重要原因。至于学生在听录音时究竟应该打开书本还是合上书本,集体朗读时书本究竟拿在手上还是摊在桌上,都没有明确的要求。对于作业本是否要写日期,是否要划边线,边线要划多宽,是划一边还是两边,也没有统一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固定的课堂笔记本,而是在教科书、练习册、考卷上随处记下零星的一词半句,其结果等于没记。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以及学习能力起着潜移默化的重大作用。

第十、教师缺乏激情,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我们说,教师的个人性格可以有外向和内向之分,有活跃和沉稳之别,但是,一旦当你走上讲台,必须是精神饱满而具有感染力的。“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难以创设充满激情的课堂;一个没有激情的课堂,难以引导学生充满激情地学习。”而在我们所见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是毫无激情可言,不要说学生,连听课的老师也昏昏欲睡,学生开小差的,趴在课桌上打瞌睡的,就不足为奇了。

不仅如此,有的教师在教学时指令不清,学生一片茫然。有些教师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不强,可能是平时的教学中用中文较多,一旦有人听课,就觉得一定要说英语,而其教学指令却模糊不清,使学生无所适从。我们认为,英语课堂教学决不排除必要的母语,但毫无疑问应该以英语为主,用英语组织教学是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也是训练学生英语听力的一条重要渠道。我们每一位初中英语教师,必须掌握用浅显的英语来使我们的学生理解、接受、投入英语课堂教学的本领。教师占据了过多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

有些教师本身具有良好的语言素质,语音漂亮,语调流利,给听课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有时部分教师又说得太多了,把本来就很有限、本该留给学生锻炼的机会给占据了。其中的极端例子是:有些教师把读句子的任务也包揽了,留给学生的只是说True 或者False一个单词的机会。

四.建议与意见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天堂,是一切教学目标实现的理想化的完美的蓝图,因此如何提高教学任务设计与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正相关,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生活体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情境进行教学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能在课堂上顺利地完成课前的教学预设,完成教学预设已经自然成为衡量课成功与否的标准,教师也在无形之中在要求自已充当好导演的角色,但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度是光看课堂教学预设的完成与否吗?是看教案的执行吗?教师要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生活体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情境进行教学。二.不唯教案、不唯教师,只唯学生

教学目标达成只有在课堂中完成,也必须在课堂上完成,达成度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调控与掌握,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或思维上的倾向,必须是教学课堂教学中关注的。如果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得到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学生该弄清的问题没有弄清,即使是再准确地执行了教学任务设计,教学目标的完成也只能成为空谈。而实质上,任务的忠实执行,更多地需要从文本教案设计的初衷角度来看,也就是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如果在作业中有学生或者说如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作业时有了错误,需要指导,那么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打了折扣。同时,这也可能是教学预设活动实施的失败。三.以学生为主体与教学习惯的改变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有效达成 篇5

教学是有目标的行为,教学目标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或标准,也就是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和特征的预期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具有可观测性。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规限着课堂教学的运作。由于教学目标的这些功能,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显得十分重要。但笔者在多次听课、调研中发现,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方面存在着目标虚设、目标错位等现象。这些问题导致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无序、随意,有时造成低效甚至负效的结果。如何才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增强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下面,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目标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目标虚设的问题

目标虚设就是我们常说的假、大、空甚至等于目标缺省,而没有目标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教学。这种现象往往造成教学目标的不明确甚至无效,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案例一: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Section A部分的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学习单词:Section A---space museum, amusement park, aquarium, boat, water park, theme park, neither;掌握句型:Section A---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Yes, I have./ No, I haven’t.I’ve(never)been to a water park.Me neither./ Me too./ So have I.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熟练地谈论所去的地方。…… 分析:

在对知识目标进行描述时,该案例中用了“学习、掌握”这类表述比较笼统的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目标的虚设。由于目标表述语的不明确,学生不知道他们具体要学到什么程度,掌握到什么程度,降低了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观测性,导致教学活动的低效。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任务的具体化。因此,明确的目标表述语可增加教学目标的操作性,有效避免目标虚设的问题。建议:尽量准确运用“了解、知道、理解、听懂、会读、会写、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可以量化的目标还要尽可能量化。如对知识目标可以这样来描述:学会……生词;了解……生词的汉语意思,并能正确读出其英语发音;能听懂含有……的短对话。该案例中对能力目标的表述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其表述语为“使学生能熟练地谈论所去的地方。”存在的问题为:1)这样的表述语太笼统,学生不清楚要运用什么语言项目去完成该活动;2)表述语不准确,不是谈论所去的地方,而是谈论去过或到过哪里。3)以何种形式谈论,是Pair work还是Group work?没有交代清楚。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能用本课所学的“Have you ever been to … ? 及答语Yes, I have./ No, I haven’t.及I’ve(never)been to … Me neither./ Me too./ So have I.”和你的同伴或小组成员间相互询问去过哪里及表述(从未)去过哪里。这样的目标表述就比较具体,既是对所学语言的运用,也具有实施的可能。因此,教学目标一定要落实到具体语言学习上,尤其要具体到某一语言项目的运用上。

二、目标错位的问题

目标错位就是标准误导,由此导向、调控的教学结果也是偏离方向的。造成目标错位的主要原因往往是由于语言表述不当或定位本身出现偏差。下面是一位老师对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 单元进行复习巩固而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案例二:

教学目标与要点分析:

1、知识目标: 复习巩固对人的身高、体重、发型、面部特征及着装特点的描述和本单元的一些有用的表达。学生能够熟练表达运用。如:

stop doing / to do love to tell jokes have a new look a little bit the captain of…

the girl with long hair /with glasses /with jeans What does he look like? He is medium height/build.He has long curly black hair.…… 分析:

该案例在知识目标中有这样的描述语:“……能够熟练表达运用。”很明显,这是对学生运用所学做事情的能力要求,应属能力目标的范畴。把对能力目标的描述语用在了对知识目标的描述中,造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混淆。我们知道,巩固复习课的目标之一是对学生已学知识的查缺补漏,帮助学生夯实已学知识。因此,明确、到位的知识目标是非常必要的。知识目标应是对所复习知识提出的具体的、细化的要求。我们可以这样描述知识目标:1)掌握下列有关人的身高、体重、发型、面部特征及着装特点词汇的音、形、性、意:(列出教科书上的黑体词)2)熟练说出并能正确写出下列表达法:What does he look like? He is medium...等。这样,学生对所学词、组、句的掌握程度就比较清楚了。

案例三:

这是一位老师对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某一单元Reading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陈述及课堂上师生表现情况的描述。

第一次在八年级教学时,看到单元末的长篇阅读,非常替学生着急。英语基础并不深厚的学生怎么能读透这么长,难度这么大的英文呢?于是,我备课时进行了大量的劳动:把所有学生可能不懂的单词、词组、比较长的难以理解的句型统统列为教学目标。单词释义和词组造句等都翻遍词典寻求最佳解释和最佳例句。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给学生提供最大的帮助和最佳的学习途径,以求达到最高的学习效率,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结果却事与愿违。课堂上,我讲得很卖力,也很辛苦。学生们记得虽很认真,但看得出很被动、很无奈,毫无兴趣可言。词语讲解、练习了刚一半,下课铃就响了。那一瞬间,我痛苦、无奈、困惑。思考着这节课失败的原因…… 分析:

在外语学习中,阅读作为语言输入的重要渠道,其地位和作用人所共知。《英语课程标准》对阅读技能提出了5级的具体要求。如何达到这些要求?准确的目标定位尤为重要,可以说它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从知识学习的层面关注阅读教学,更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方面给予关注和引导,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从该案例中陈述的教学目标我们不难看出:该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目标设定产生偏差,即将知识目标设定成了该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且知识点设置过多),导致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设置的错位。结果是主要教学目标即阅读的技能目标没有实现,知识目标也未完成。这是Reading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新目标·英语》(人教版)从八年级下册开始,各单元后都有一个Reading。它的题目“Reading”本身就已告诉我们:其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读。Reading课实属泛多精少课。教学中通常用两个课时来完成,而这两个课时的目标定位是各有侧重的。第一课时应把主要目标定位在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上。教师备课时,应根据教科书上各Reading语篇前所提供的阅读策略,准确定位阅读课的“微技能”目标,以便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策略的指导。如: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skimming、scanning等阅读方式进行快速阅读、如何找出文章的主题句等,如何进行猜词等。在关注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语篇的结构,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阅读理解能力不断得到培养和发展。第二课时可转向知识目标的达成,并组织基于这些知识和本阅读话题的任务活动,实现能力目标。在实施知识教学时需注意的是:

1、教师要依据课标的相应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确定知识点,切不可遇点就讲,更不应“节外生枝”;

2、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语篇(境)中感知、归纳语言知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切不可不顾学生的感受,教师搞“一言堂”、“满堂灌”。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有效达成 篇6

设计与教学实践

上海市丰镇中学

周莉

申报学科 政治

联系电话

***

初中《思想品德》课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教学实践

周 莉

作者单位:丰镇中学

申报学科:政治

联系电话:***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思想品德课传统课堂教学只注重认知性目标,而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应达到的目标是三维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对于如何实现三维目标,许多教师是茫然的,只好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如多提问、多讨论、多赞扬,认为只要课堂气氛活跃、热热闹闹就达到三维目标。于是就出现游离于教学内容的“贴标签式的”生硬的情感教育。其结果是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形式多样,但学生学到了什么?有时连应当让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出现这种现象根子还是教师缺乏目标意识。笔者结合新课程的相关内容就三维目标的设计与教学实践提出如下方略供同行参考并作进一步的探索。

一、《思想品德》课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

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保证课堂教学取得预期的成功,首先必须提出明确而确实的教学目标,并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开展行动。

1、目标的导向作用是优化教学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公式来表示:目标导向×教学效率= 教学效果。该公式表明:目标导向如果是正确的,就取得正向教学效果;如果目标导向是错误的,取得负向教学效果。在前者情况下,教学效率越高,则教学效果越好;在后者情况下,教育效率越高,则越是帮倒忙。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因此,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首先得选对教学目标。

2、目标的激励作用使优化教学得以实现

目标不仅有导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它还起着激励的作用。目标的实现就是需求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多层次的,知识的增长、技能的习得、情感的满足、观念的形成、个性的发展都是学生的需求。因此,对待不同的学生,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既要满足学生偏爱的目标需求,又要引导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需求,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用目标的全面性来激发学生,目标越明确越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

3、目标的评价作用使优化教学得以完善

优化教学的实现只能在动态中实现。这个动态不仅仅是指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也包括教师的课本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同样适用于教学。要真正使优化教学得到实现,还需进行评价反思、调整、完善,这个评价、反思的过程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实现得怎么样?没有完成教学目标的原因在哪里?这个过程是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前提,是使优化教学在动态中实现的必要环节。

因此,合理的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促进作用。

(二)三维目标设计遵循的原则

思想品德课三维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所谓目的性,就是设计教学目标要以教学大纲及课程的基本要求为标准,以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为依据来制定教学目标,体现目标的设计为教学目的的达到服务。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处理好目标与大纲、教材的关系,要体现课时教学知识要求和能力培养的需要。

2、整合性。所谓整合性,就是设计的教学目标必须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统一在一个目标大系统中,发挥目标的整体功能。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将它们作为三个环节分别操作。任何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都必须经历一定的学习过程,在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和理解这种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并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学习,发展智能;这些活动,又同时使他们体验到积极的情 3 感,掌握正确的态度,受到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全面关注三维目标并将它们整合于统一的教学活动过程。

如在讲《关爱父母 学会孝敬》时,单纯靠教师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如何孝敬父母,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换一种思路,先让学生回家调查:“父母在养育你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艰辛?在工作中碰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对你有哪些希望”,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夸夸我的爸爸妈妈”和“我应如何报答他们”为主题进行汇报。在这一过程中,单调、枯燥的内容也显得亲切有趣,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增进了对父母的感情,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3、适切性。所谓适切性,就是设计教学目标必须着眼全体学生的发展,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目标要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特殊需要,既不要超过一般发展水平又要促进其发展,防止过高与不及的两种倾向。设计的思品教学目标必须正确了解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真实内心以及行为表现,从而使教学目标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为了使教学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至少应该确定学生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教师要使活动目标落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内,就如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实,这样的目标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在上《我们需要哪些邻里道德》时,结合学生高空抛物等不良习惯,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懂得邻里道德的四个方面及其关系,明白处理好邻里关系是青少年的一种重要品质;过程和方法要求:通过对邻里生活的调查访问,了解自己和同学日常邻里生活的情况,反思自己在对待邻里关系方面的行为表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自觉遵守邻里道德,保持良好的邻里关系,防止和克服种种不文明的思想和行为,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邻里关系的优良品德。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努力基本能达成教学目的,改掉自身不良习惯。

4、可操作性。所谓可操作性,就是设计的教学目标要用简明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紧密结合教材,能综合考虑目标的达成措施和方法,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落实。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尽量要精细、精确一些,不要太大、太高,就具体到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环节,使用一些更加精准的行为动词。

如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表述时,尽量使用“了解、说出、背诵、辨认、描述、揭示、理解„„”等行为动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述尽量使用“感兴趣、蔑视、热爱、珍惜、品味、赏析„„”等行为动词。我在上《新的学校 新的向往》一课时,是这样设计三维目标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了解新学校的方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新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新学校的光荣历史以及新学校的特色;过程和方法要求:在对新学校的观察、调查的基础上,绘制一幅从家通往新学校的线路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认同新学校的校风、校训,并能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

这样,通过行为动词的表述,使教学目标更具有操作性,也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如何进行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

如何确立某一个教学单元或某一节课的三维目标,笔者以为,要着重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理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目标分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它们各有不同的要求,体现了不同的层次性,其中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灵魂。因此,当我们把它们转化成内容目标时,不能相互混淆,更不能相互代替。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维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衔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维目标的桥梁,也是实现其他两维目标的手段,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可见,他们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基础、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

2、认真分析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资源,是课堂教学的“脚本”。教学目标的确定是由教材内容来决定的,离开了教材,教学设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确立教学目标之前,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掌握其精神实质和结构体系,主要包括:弄懂教材的特点是什么;教材讲述了哪些主要内容、基本概念、原理等;了解教材由几节、几段构成,其内容是如何安排的;弄透教材是怎样阐述一些观点和道理的,怎样来组织、呈现教学内容的;教材是以激发情感、引导行为为主,还是以阐述道理为主;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与学生的实际有怎样的联系,联系实际的问题是什么等等。分析教材首先要求把课程标准和教材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还要回顾该教学内容先前的实践经验和反思。

3、要切实了解学生情况

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目的是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澄清认识误区,为教学找到切入点。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研究始终是教学目标确立的一个基础。通过学生访谈可以发现,尽管天天和学生在一起,但我们并不完全了解学生。如果仅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和经验推断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造成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的差距,从而导致教育教学活动无效。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要知道学生心里想的是什么,有什么需求,对新知识内容持有什么样的观点和态度,认识上、行为上有什么误区,有什么障碍以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基础、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和意见等。努力做到备课摸清学生的思想热点,讲课消除学生的思想疑难点,作业和考试结合学生的思想兴奋点,有的放矢地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通过实践达到“以知践行,知行统一”。

二、《思想品德》课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那么,《思想品德》课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应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并重性

所谓并重性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并重,不能重知识轻过程虚情态。

6(1)在实践中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并重

众所周知,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观点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发展与提高。

如在学习“创建节约型社会”这个知识点时,我在九年级开展了相关的调查。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中心,访谈长辈,了解不同年代人们对节约的态度,并提出了合理节约的主张。在收集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以“节约在我手中”为课题,结合“国情”这一中心知识点,在课堂内外进行了系列教育。课堂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课堂中充分注重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从身边生活和国家发展两大角度理解节约的重要性。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不仅仅局限于40分钟的课堂时间,而是把它拉长分布在他所生活的各个时空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摸索到了方法,也正是因为有了过程学生的能力也提高。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能创设各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这样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的、丰富的。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与充分发展,最终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并重。

(2)在丰富多采的情景活动中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并重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所以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创设情景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并重,力争使情感态度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的灵魂。

如在初二思想品德课《关爱父母,学会孝敬》内容讲解时,我是这样实践的:上课前,让同学们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开展一次《让我来做一天父母》的活动,当一天妈妈或爸爸,与自己的父母进行换位。从早晨准备早餐到准备晚餐,晚上监督孩子写作业并检查孩子的作业。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为人父母的辛劳,并 7 让学生写一篇感想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课堂上,教师先请同学们谈了自己做一天父母的感想,引出课题,通过这次活动让同学体验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为人子女必须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老师又提出了作为未成年人应该在孝敬父母方面做些什么呢?有许多学生提出了帮助父母干家务,父母生病照顾父母,努力学习报答父母„„最后大家在《常回家看看》歌声中结束了这堂课。用歌声点燃孝敬父母之情,在生活中努力为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成人以后常回家看看,给父母以精神慰藉,使其尽享天伦之乐。这样,通过一个好的学习活动,不但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而且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亲历和体验获得了很多的“直接经验”,对学生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更是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2、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三维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的要求。从一般意义上说,教师的每一堂、每一知识单元的教学,都应当而且必须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因为这些目标是难以分割地融合于一体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又有一个更需要突出什么目标的问题。三维目标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其结构、主次、实现方式是不同的。

比如在《实践与探究》课中“过程与方法”便是显性的、主要的教学目标,这类课程的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实践与探究形成正确价值观。如六年级《实践与探究

(四)夸夸我班好学生》侧重过程与方法要求:通过交流本班好人好事的过程,从而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争做全面发展的好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

对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任务和课型来说,教学目标总是不同的。总之,应当在全面达成目标的策略思想指导下,着眼于整体的课程内容和长时的学习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地分析具体内容的特点,突出重点,讲求实效。

3、隐蔽性

教师在考虑教学目标时既要着眼显性的(看得见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短期的可检测目标,更要着眼隐性的(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长期的可检测目标;坚持单一与综合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

例如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使人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椐相关的调查显示,入世后我国最紧缺的人才,一是信息、金融、法律和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二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领域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三是熟悉世贸组织规则、能参与解决国际争端的专门谈判人才;四是了解国际惯例、符合时代需要的外语人才;五是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某教育专家指出,新世纪的中国教育,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应用能力外,还要强调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有效地探究学习,注意培养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意识。某权威专家提出:入世后,中国教育要努力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为此,我们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1)请你利用上述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学校拟一份“优秀中学生评价标准”。(2)为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你准备培养自己哪些能力?(3)请设计一条宣传广告语,以展示入世后中国中学生的风采(不要超过30个字)。(4)请你参照范例举出两个由于科技进步改变了你家或所在地生产、生活方式的例子。例如,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使我足不出户就能接受远程教育。上述问题是以时事材料为背景而设计的开放性教学目标,有显性的、单一的、近期的,也有隐性的、长期的、综合的教学目标,从而活跃了学生思维。这正是新课标的体现。

4、开放性

是指预定目标与生成的个性化目标的兼容。教学目标作为一种预期的结果,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的愿望,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它通过教学活动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从而在学生身上引起素质和行为的变化。

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涵义的的丰富性,学生凭自身的经验与体验对教材解读而产生的多义性,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对话碰撞产生出新异性,以及现代课程 9 资源的广袤性,随着学生的生命活力和创造潜能被激发,一些新的目标就会引发和生成出来,而这种非预期目标的产生,应当是更有意义的。如在《科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的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个学习活动:以“科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为主题,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检索相关资料,讨论“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讨论过程中,一位同学提出:“科学技术使我们的环境越来越好。”另一位同学立即提出异议:“有些科技发明也会破坏环境,现在不是有白色污染吗?”不久两人由争论变为了争吵。学生的争吵已涉及到科学技术中的人文精神,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争吵,但争吵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于是我先告知他们意见不同时该如何进行交流的方法,接着又提出这样的问题:环境污染是不是因为科技本身引起的?我们在讲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种种好处的同时,不能忘记什么呢?此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于是讨论进一步深入„„。全班交流时,他们的精彩发言使其他同学也受到启发,得益匪浅。

预设的目标在实际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的预定的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有效达成 篇7

图表是一种直观表达数据的工具。教学图表是为了让学生用这个工具去揭示、分析数据内在的规律与特征。因此, 教师的教学有必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学工具、用工具、学以致用的过程, 并在这一过程中实践、体验运用信息技术统计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基于这样的思考, 我们对本课教学进行了尝试性的变革。

教学实录

一、导入教学整体感知

师:老师听说同学们刚刚在地理课中学习了《世界人口》这一课, 大家已经了解到了现在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是不断递增的, 那你能回忆一下“世界人口前十位的国家”是哪十个吗? (学生回答, 基本能说出其中的五六个。)

师:剩下的国家让老师来告诉大家。 (幻灯片展示“世界人口前十位的国家”文本, 学生阅读。)

师:我把刚才的文字材料整理、制作成了电子表格。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整理前后有什么样的变化。 (幻灯片展示相应表格, 如图1, 学生观察并交流。)

师:根据这张电子表格中的数据, 老师还制作了一张图表 (幻灯片展示相应的柱型统计图, 如图2) 。从文本到表格, 再到图表, 同一信息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 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提问、交流。)

二、学习制作实践体验

1. 观摩体验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如何根据表格制作图表的问题, Excel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一个专门的工具——“图表制作向导”。下面, 老师就来演示一下如何用“制作向导”制作上面的图表。请大家边观察边思考操作过程中哪个环节最关键。 (教师演示制作过程, 学生观察后简单交流。)

2. 初步尝试

师:通过观察, 大家已经了解“制作向导”的操作了。老师现在并不要大家重复刚才的操作, 而是要完成一项新的任务——根据“世界人口分布情况” (图3) 制作一份相应的图表。 (学生打开电子表格进行制作。)

……

师:现在,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各自制作的图表。 (展示学生制作的图表。)

师:我发现多数同学在选择图表类型时选了“饼图”, 还有一部分仍然选择了“柱形图”。对此, 大家有什么看法?你们在制作过程中还遇到了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看法, 最终达成统一意见。)

师:遇到什么情况就选择什么类型的图表。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其实在“制作向导”中, 每点击一个图表类型都会显示出相应的简要说明, 如点击“饼图”, 会显示“每一数值相对于总值的大小”。 (教师同步演示。)

3. 再次实践

师:综合我们刚才的研讨, 成功制作图表的关键在于两个“合适”, 即选择合适的数据区域、选用合适的图表类型。下面, 请大家牢牢把握住这两个“合适”再来完成一项任务——根据这份表格制作一份“中国人口数量变化情况”的图表。 (学生再次打开电子表格进行图表的制作, 最后展示并交流。)

三、应用分析深入认识

师:刚才大家都非常成功地完成了折线图的制作, 但我们今天的学习并没有结束。之所以选择折线图来表达这一组数据, 是因为折线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中国人口数量的发展趋势。那么, 我们能否沿着这一趋势对2010年、2015年的中国人口数量进行一次科学的预测呢?同学们可以先小组内讨论一下, 然后将预测的数字填入表格 (如图4) 。这时, 你们观察折线图是否发生变化, 并研讨所进行的预测是否科学。 (学生将预测的数据分别填入表格。对应的折线图会自动描点、延长曲线。在学生多次尝试和观察后,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预测的结果, 并分析预测的根据。)

师:同学们都发现了, Excel中的表格与图表之间是自动关联的。利用这种自动关联, 我们就可以对今后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了。

四、巩固练习总结教学

师:请大家打开“巩固练习.xls”。其中有三道小题, 大家可以从中任意选择一题完成相应图表的制作。 (学生选做练习, 并简单进行展示与交流。)

师:今天的学习就要告一段落了, 现在你能简要谈谈收获和体会吗? (学生交流体验, 教师强调关键。)

思考与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阶段, 我们曾做出了这样的预设:本课教学如要实现多维度目标的达成, 必须具备两个要件——一是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将数据图形化的方法, 即“作图表”;二是学生能以图表为方法进行后续探索, 即“用图表”。通过对教学现场的观摩与研讨, 我们发现这两个要件都在课堂中成功实现了,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在“用折线图的方法预测中国今后人口数量趋势”活动中, 学生思维活跃、方法科学, 对五年、十年后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进行了科学的研究与探索, 让听课教师的眼睛为之一亮!

经过深入研讨与分析, 我们认为本课教学之所以能取得一定意义上的成功, 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 成功实现了教学内容的重构与创造。教师并没有直接拿着现成的教材去教学生, 而是在自己思考与理解的基础之上, 主动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协同起来, 重新选择了“中国及世界人口数量发展变化”系列数据资料作为学习活动的具体载体, 并在学习任务的设置中将其进一步典型化, 使其更加符合教学的需要, 这就是一种创造。

第二, 重视“工具”的学习, 但不以其为终点。综观本课教学, 在任务设置上, 三项任务涵盖了条形、饼形、折线三种基本图表类型;在学法指导上, 突出了“数据区域的正确选择”、“图表类型的正确选择”两个难点的指导, 很好地落实了初中学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基本目标。需要指出的是, 不以工具的学习作为终极学习目的, 并不意味着弱化这方面的教与学。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在学习用信息技术工具去探索实践与创造的过程中, 工具的掌握依然是前提, 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基础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与过去“为工具而学工具”, 纯粹地“学软件”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今天, 我们指导学生学工具是为了解决问题, 所以本课教学只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图表制作向导”制作一般意义上的数据图表, 而对图表制作中其他复杂的设置并没有做主动的预设。在我们看来, 此处无需、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我们必须从“唯工具”的泥淖里爬出来, 腾出手脚来学习用工具实践和创造。

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篇8

一、加强记忆、防止遗忘的方法

1.组织有效的复习

复习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有效方法。孔子早就说过:“温故而知新。”可见复习的重要性。要组织有效的复习,必须注意以下问题:复习要及时,而且要合理分配时间。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是先快后慢。所以,对学习材料必须及时复习。教师要监督学生当天学过的知识一定要当天复习,不要学完之后扔在一边,过了好长时间都忘光了才回头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如何合理分配时间来复习,这一点对于记忆保持也有很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分散复习要优于集中复习,即复习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比连续进行复习效果要好些。

2.阅读与回忆巩固交替进行

单调的重复阅读会使人厌倦,而与回忆交替进行可使学生及时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看到成绩,提高信心,从而调动积极性。例如:让同桌之间互相合作,先背诵一会儿,再互相提问,相互把所学说给同桌听,这样有利于互相督促、互相鼓励,提高记忆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复习方法多样化

复习时可诵读,也可书写,还可制作签卡、板卡,或者画图表,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运用于实践更是一种好办法,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巩固了记忆。

我们要求学生复习时要做到“五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其中“心到”最重要,也就是一定要动脑筋。多个感官并用,眼看、手写、口读、耳听,再加上用脑思考,一定能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另外,也可自己诵读,用录音机录音,再回放给自己听,由“读”转换为“听”,提高大脑的兴奋度,加深记忆。

二、知识强化训练操作模式

1.一日四省

早上醒来,用10分钟回顾前一日所学习的主干知识;晚上入睡前花10分钟回顾当天所学主干知识;午休前用5分钟快速回顾上午所学知识;午休醒来用5分钟再回顾上午所学知识。此“四省”可结合签卡辅助进行效果会更好。记忆效果往往在睡前和睡醒后比较好,是因为在睡前记忆东西少了后摄抑制(后面摄入大脑知识的干扰),而睡醒后记忆知识少了前摄抑制(前面摄入大脑的知识的干扰)。正因如此,我选择让学生“一日四省”来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

2.课前课后再回首

课前预备铃响以后,学生首先要知道将上什么课,拿出课本,结合签卡迅速回顾阅读上一课所学主要内容,把思维调整在当前学科状态。课前对签卡的诵读不仅可以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状态进行调整。一节课结束,老师宣布下课后,学生要快速回顾当堂课主要内容,做到及时强化。

3.签卡及时做

每日上、下午各有一个20分钟的自习课,此自习要求学生及时梳理、整理上午所学的知识,及时将主干知识制成书签式知识记忆卡(签卡),并附于课本相关内容处,以备四省和课前回首之用。此训练既可达到强化知识记忆,又可让学生开动脑筋及时梳理知识,对学生总结和思考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4.板卡呈现

每天的19:00~20:00作为学生单元组讨论,对当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讨论,把所学的知识说给同组人听,对当天所学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群策群力把当天的主干知识以小组的形式制作成板卡,最后在教室四周的挂线上进行展示,各组成员花10分钟的时间对别的小组的板卡进行浏览和简单评价。

按照上述步骤,学生对所学知识已经有了10次左右的强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注意对主干知识、教学重点进行强调和回顾,同一知识重点至少就有了12次的强化,学生就能很容易把对知识的瞬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或永久记忆。

不过,在上述操作模式中还有一些关键的问题值得注意。首先是学生习惯的养成,在操作初期往往需要教师花很多的时间来督促学生,而且需要各学科同时进行,这样学生的习惯才容易养成。其次,对学生各项强化方式的培训、签卡制作培训、板卡制作培训都相当重要,必须培训到位。

上一篇:成都航空职业学院下一篇:特步专卖店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