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高中语文(共8篇)
一、开头语
各位评委老师()午好,(鞠躬)。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速 度 放 慢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介绍
这是一篇(),通过()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三、教材分析(说教材): 1.对教材的分析处理:(1)本课内容所选教材
《 》是人教版(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年级()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课文以()为主题展开。(本单元各篇课文题目,内容。)(2)本节内容在全书中的作用
本节内容所处地位,与前后知识的内在练习如何?这部分是学生在学习了哪部分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哪些知识的运用?又是后面学习哪些知识的基础?对学生知识能力培养,以及将来学习有何影响?
本篇课文在本册教材中处于()地位,前后知识联系密切。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可以()。2.教育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是(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学生的实际
初中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为思维的具体性、行为的模仿性、兴趣的广泛性和学习的依赖性。一般说来,少年期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其中形象思维起主要作用。这个时期的学生模仿性极强,喜欢模仿教师、家长、社会名流特别是影视明星的语言、行为等,接受好的影响快,接受坏的影响也快。由于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兴趣广泛而不稳定。他们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希望获得的东西多,但往往对老师、家长的依赖性强,语文活动中缺乏自制力。
高中是一个人的心理趋于成熟的时期,是独立走向生活的准备时期,因而心理上包含了成熟后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表现在语文学习上的心理特点,为思维的抽象性、思想的社会性、情趣的分化性和学习的自主性等。因为高中生的智力水平已接近成人,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均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尤其是理解记忆占了优势,其思维的抽象性加强了,且抽象思维已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3)教学目标(各目标解释一下原因)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并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和本课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B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研读鉴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本文所传达的感情和思想观点。分段概括段意。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C过程与方法目标(语文学习能力方面的目标,与下面“学习方法”相对照)
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规律、特点。/通过关注学习过程、方式、手段、途径掌握学习策略。/初步了解本文文体的特点。基本的自学能力。
D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能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品位感受文本的语言和哲理的审美过程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高修养。3.重点,难点:(也可结合到上面教学目标中)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四、教学策略(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秉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课程标准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讲授、阅读、对话、实践、自学、研究、电教/语感教学法、思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点拨教学法、导读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此外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2.学习方法:
达尔文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个人认为,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方法是抓住两点,一是读,二是悟。做好这两点就等于抓住了语文学习的关键。结合本篇课文,学生需要训练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朗读法、联想法、感悟法、短文写作法)
五、教学程序:
本篇课文共分()课时完成,三课时的教学目标分别是一,();二,()。
今天我要说的是第()课时,共分以下()步完成。1.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
(2)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信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2.导言揭题
好的导言是成功的一半,针对这篇课文我采用的导入方式是()导入法。
(导 语)3.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借着学生对课文的好奇,我继续将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作简略交代,让学生对课文进一步的了解,形成一个大体的情感轮廓和价值评判。4.排查生字词。
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如()。这为写一步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举例,如XX字。)
5.通读课文,划分段落
大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进一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6.研读课文,理解文意并赏析文章情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一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首先针对每一部分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对各段进行精读。深刻理解每一大段的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此处插入学法指导,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比如本篇课文的第()段。第一环节,提出两个问题:A,(),B,()。学生带着问题精读本段,讨论并回答问题。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允许学生对课文有不同见解,只要能大胆创新,自圆其说都提出表扬。利用多媒体,挂图、PPT等。
第二环节,分析理解关键语句。(此处重点分析)第三环节,回归整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语言,体会语言的魅力,培养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让学生用其喜欢的方法表达对此段课文的感受,教师略作点评。
第四环节,全班齐声朗读此段,使学生再一次在整体感知本段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利用文章思想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之后利用学生注意力分散期插入一些活跃课堂气氛的活动。如讲解与作者有关的逸闻趣事、课文背景常识等。)
总之,结合每一段的特点进行教学,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突出朗读、加深体验的原则,努力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熏陶有机结合起来,自然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7.拓展延伸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推荐相关文章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
8.板书设计(分散体现在教学程序之中)9.为下一课时留下悬念/布置作业
六、结余
以上就是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设计,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七、鞠躬 擦黑板 离开
注意:说课时抓住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议论文、文言文的文体特点。
附件(全部来自网络)
议论文文体特点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
①文题 如《反对自由主义》论点是“反对自由主义”。②开篇 如《谈骨气》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③中间 如《拿来主义》论点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④结尾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选用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一致,势必削弱说服力量。选用事实论据还要注意几点: ①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②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
③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
3、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①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②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即:引论、本论、结论。③常见的论证结构:
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④常用的论证方法:
a、例证法,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
例如《谈骨气》一课中,作者所举的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穷人不受“嗟来之食”,闻一多“拍案而起”,怒斥国民党反动派的例子都是紧扣论点来写的,而且所举的事例各说明论点的一个侧面,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互不雷同。
运用例证法要注意对事例叙述的方法。注意并列的几个事例的顺序,还要注意安排的详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写,不熟知的要详写。
b、喻证法,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
运用喻证法要注意本体、喻体的相似性。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把文化遗产喻为一所大宅子,列举一个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表达作者对文化遗产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形象、生动,给人们以很深的印象。
c、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例如:《师说》第二段用了三组逐层深入的对比论证。d、引证法,论证方法还有引申论证、因果论证,等等。
三、议论文逻辑性的具体体现。
写议论文必须注意逻辑性,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一方面要依靠语句表达出逻辑性,另一方面要借助起过渡性作用的语句突出逻辑关系。
一个语段的内部之间也需要有严谨的逻辑关系。严密的逻辑关系必须反映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注意议论文中的“但”“但是”等转折连词的作用,俗语有“‘但’字后面有文章”的说法,它的后面有突出、强调的作用,标明了文段或文章的中心,使文章的论点更醒目、更突出。
说明文文体特点 说明文概念及分类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一、说明对象
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型
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 A在首段中找 B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
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三、说明方法
类型
1、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
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四、说明顺序
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五、说明语言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
5、指示代词的含义
六、概括信息
1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
2抽象说明,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
3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七、中心句
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记叙文文体特点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3.注意语气或语调。
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
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
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
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
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6、点题
7、前后照应
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
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概括段意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
(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散文文体特点
散文最主要的文体特征是“形散神不散”。1.较强的纪实性(“大实小虚”)。2.取材的广泛性。3.形式的灵活性。①结构多种多样;②表达方式自由灵活;③语言运用自如。
4.诗意浓郁。
5.语言优美。①讲究文采。②灵活疏放。③注重节奏。
6.短小精悍。
散文的“散”主要表现在选用的材料、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散文的“神”是指蕴含于“形”之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文章的主旨。
散文要做到“形散神不散”的关键在于“线索”。“线索”是贯穿全文情节发展或情感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情感,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⒈散文有较强的纪实性。
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一般主张“大实小虚”。散文是文学作品,虚构是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手法,但这种虚构又不能破坏散文的纪实性原则,所以它只能是“大实小虚”了。散文的细节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绝对真实的,这一点也应该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⒉取材的广泛性。散文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不可谈,大千世界,无不可写。“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历史,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周立波《散文特写选·序言》)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好处甚多。一石之嶙,可以为文。一水之波,可以写意。一花之瓣,可以破题。实在自由。”(骆文《我的散文观》)正因如此,有人讲散文作者“触目闻声,随处可感。鲁迅目阅白雪纷飞而抒怀,形成《雪》的精魂;茅盾见白杨挺拔而命笔,致成《白杨礼赞》;巴金观朝暾乍涌而心吟,因有《海上的日出》;吴伯萧忆纺车声韵而挥毫,写下名篇《记一辆纺车》;杨朔赏茶花绚丽引起创作冲动,留下脍炙人口的《茶花赋》。”(汉基《关于散文取材种种》)
在取材领域上,小说、戏剧、诗歌都不能与散文相比。小说的题材,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戏剧的题材,要有激动人心的矛盾冲突。诗歌的题材,要有深郁的情韵。而散文却没有这些限制。我们承认和强调散文取材的广泛性,但也不是“挖到篮里就是菜”。写散文要选取揭示“人类那种崇高感和庄严感”的材料,要选取反映具有“超世俗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材料。
3.形式的灵活性。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为其服务的形式也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①结构多种多样。首先散文的结构中心多样。既可以用人物为结构中心,如《藤野先生》;可以用典型的细节为结构中心,朱自清《背影》;可以用景物为结构中心,郁达夫《故都的秋》;也可以用某一象征事物作结构中心,如《茶花赋》。其次,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时间发展先后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组织材料,如《小桔灯》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变化为序,如张洁《挖荠菜》和杨朔《荔枝蜜》;有的以某一思想为统帅,把材料分别组织在几个不同的侧面之内,如《土地》。
②表达方式自由灵活。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五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兴、联想等手法。记叙散文以叙述、描写和议论;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间用叙述、描写和抒情。
③语言运用自如。散文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词语和用法,方言俚语、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文言语辞如陶铸《松树的风格》中:“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用歌谣谚语的如:朱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中引用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郦道元《巫峡》中“长江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⒋诗意浓郁。散文不象小说、戏剧靠虚构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塑造的人物形象吸引读者,而是靠浓郁的诗意和理趣来感染读者,毫无诗意的散文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散文作者努力在生活中寻求诗意,并使自己的作品富有诗意。为什么散文长于抒情呢?因为:a、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无论写到什么,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见解,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b、散文笔调,首先是语言凝练,优美富有文采;其次是笔法灵活疏放,挥洒自如。议论性散文中,说理也往往借助形象,将情与理交融起来,使之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
⒌语言优美。优美的语言是散文所以成为美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散文语言具有以下特征:
①讲究文采。常用多种手法,或浓墨重彩、或淡笔轻彩,通过多种修辞手法和华美的辞藻、变幻的句式着力表现事物的“画意”,再现美好的形象。如朱自清先生《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再如《赤壁赋》中写箫声一段:“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②灵活疏放。作者可以浮想联翩,随意点染,任情穿插,时而叙,时而议,时而抒情,或将它们水乳交融起来。可谓腾挪翻飞,无不随心应手。
③注重节奏。句式富于变化,有时骈散相间,平仄相调;有时长短交错,张弛相映,使作品富有音乐美。如袁鹰《青山翠竹》中的一节:“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子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坎了,还有深埋于地下的竹根。” 学习散文写作,既要掌握华丽的文采,也要掌握朴素的文采。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不管是华丽的还是朴素的,散文的富有文采的语言都是从新鲜、活泼的口语中来的,也是对优秀的古代散文创造性的继承,也是作者仔细选择、锤炼和加工的结果。
⒍(篇幅)短小精悍。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层次较少,结构不很复杂,但又具有选材精要,言简意赅,立意深邃的特点。郁达夫“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现代散文序跋选》)秦牧说:“像苏州的园林,小是小了,然而却境界深邃,天地开阔。(《笔谈散文》)
三、散文的常见结构特点
散文结构主要体现在文章材料组织的顺寻、线索的安排、文段的起承转合和文句的前呼后应等方面;了解散文的结构特点有利于我们正确理顺文章思路、划分文章层次、理解材料安排效果。
文章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关系等方面。散文结构通常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承接式。
散文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不散”。那么散文是如何组织写作材料的呢? 首先,它得有一个“结构中心”。这个结构中心可以是“人”、是“物”、是“景”、是“情”、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如《藤野先生》、《茶花赋》、《故都的秋》、《土地》、《背影》。
其次,它得有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它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理、情感,还可以是时间、空间。“线索”和“结构中心”有时候是重合的。
散文组织材料的方式就是散文的结构形式。一般有如下六种方式: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小说文体特点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主要特点是: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对环境做具体描写。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人文语文与科学语文之争的最大“成效”也许莫过于舍“美”而取“考试”。语文不是一切为了考试的雕虫小技,她是一种厚实的涵养,是人文的沉淀,是美的升华。考试考的就应该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动人心魄的美;语文学习就应该是如饥似渴地畅饮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的滋养。当我们的教学被考试牵着鼻子走的时候,当课堂沉闷到师生都感到窒息的时候,语文美妙的韵律已经沉沉睡去,以此来阐释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可谓恰如其分。当这个对象依然美丽照人的时候,却仍旧激发不了审美的冲动,感受不到美的愉悦,那么也许只能作以下假设推断:一、审美判断媒介缺失。二、审美环境导引偏差造成审美判断偏差。三、审美概念不健全,等等。审美判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思维能力,并随着环境熏陶和媒介的引导逐渐走向成熟,从而最终形成独立的审美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戴着镣铐跳舞的沉重滋味,我们也习惯了日复一日地拿起剖刀剖解着静止的语文、僵死的语文;我们还不敢去想象脱掉镣铐后的解放的感觉,我们也不敢去体味美的语文的活力与生机。语文教学需要解放的感觉,需要弹奏出她那流动着美的韵律,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教”是指挥,“学”是用不同种类的乐器演合奏出的和谐美妙的乐曲,“教”是灯塔,“学”是摇动舵浆划向那太阳升起的地方;“学”是主人,“教”是引爆主人思维活力的引线,“学”是创造,“教”是开启创造心扉的向导。“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融化为流动的和谐的音符,勾描出“回头一笑百媚生”的动人的美。语文教学是活化思维的韵律学识,智慧,解放,张扬了个性,抒写了充满生命活力的美丽。仁爱,宽容,民主,激活了思维,催生了质疑和探究的欲望。活力是美,创造是美;活化“教”的思维,活化“学”的思维是美的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我们要不断给予养分,为她浇水,为她施肥,让美的语文茁壮成长。
语文教学又是审美的韵律美,需要发现,用淳厚的文化涵养去发现,发现“祥林嫂之死”背后的传统沉淀与人性悲情,阿Q身上流淌的哲学思辨,以及透视宋江传统的君臣意念而触摸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值得思考的一面。美,需要感悟,需要用心去感悟,感悟北京四合院的封闭与祥和,感悟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豪情下的无奈,以及在传统人情价值取向包围下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物不同也不公平的评价际遇……美,需要创造,需要冲出习题的淹没、展开思维的翅膀去创造;需要挣脱“标准”的锁链、释放个性潜能去创造。用无拘无束的遐想去开拓,用纵横驰骋的思辨去探究,用火热的真情去挥洒,夸张的法国“守财奴”在新时期中国土壤上滋长,孙悟空身上折射出的另类文化的矛盾冲突,汪国真笔下的感性和理性撩动起的遐思,余秋雨的深邃哲理流淌出的清新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多美的韵律,多美的语文阿!有朝一日,我们一定会唱道:“……美丽的你阿!你让我倾倒,我要拥着你直到永远……”生活是语文课堂蹦跳出的欢快的小河多年来,我们沉心耕耘“功利语文”这块方塘。然而,昔日“枝繁叶茂稻花香,蛙唱莺歌人欢笑”的胜景却如远方天边的白云愈远愈淡。不知何时,语文也只得无奈地消受“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滋味。我们只能寄望于辛勤耕耘,只能祈求上天“喜雨”的恩赐。“问渠哪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没有想到,语文原本并不缺“活水”,恰恰就是我们自己堵死了语文活水的源头,而这个源头就是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成效在不小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善于通过一些无形的线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他又说:“我们要发现和确立学生的各种能力、天才、禀赋和个人爱好,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就是为掌握知识创造一个丰富而广阔的智力背景。”可是,我们语文的学习空间却越来越狭窄,越来越远离时代、社会、家庭、学校等这些补充和强化课堂习得的“丰富而广阔的智力背景”,也越来越疏离语文的本质特性,语文成为“强化训练”,成为“适应性训练”,成为干瘪枯燥僵化的闭门造车。
我们可以举千万个理由为“功利语文”辩护,但我们却没有一个借口可以推脱让语文“美丽之花”不断凋零的罪过。“功利语文”就一定与“生活”誓不两立?“功利语文”就一定要关起门来反复操练?……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生活的滋润,美的语文更需要生活注入鲜活的血液;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是语文课堂蹦跳出的欢快的小河……
时代是涌动激情的小河语文是时代的语文。我们有理由抱怨“北京胡同”离我们太远了(至少是空间上的),但现代的北京又离我们那么近(至少是心理上的),“现在的北京胡同还好吗”的思绪可以牵引着我们的激情把过去和现在联在一起;焦仲卿也许离我们更远了(不管是时间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但“假如我是焦仲卿”的讨论,可以以“传统价值观念的演变”为基点架起通向“焦仲卿”的桥梁;我们可能也难以理解王维身居高位却隐居山林的淡泊,但可能更容易理解现代社会逐鹿官场的热切,从而在比较中悟透王维隐居的难言之隐以及“官”文化的源远流长……
时代是撩拨激情的琴弦,她拨动了学生遐想的音符,她拨动了语文诱人的美丽……社会是升华情思的小河语文是社会的语文。语文离不开社会,犹如鱼儿离不开给她生命、给她滋养的小河。语文学习只有延伸到社会中去,才能充分展现出它的博大与深邃,才能勃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课堂习得需要社会大背景的充实和洗礼,语文探究活动也需要在实践中获得启示和灵感,上层次的思想内涵、思辨能力、文化品位更是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语文学习不是象牙塔里的空想,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学究”;她不是编造故事的矫情,也不是缺乏底气的口号。她是真真切切的对社会、对人、对自然的思考与感悟,是对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情思的升华。语文课堂犹如充满张力、可以无限膨胀的宇宙,而生活就是语文课堂膨胀的一部分。我们不是去压缩她的空间,而是最大限度地去开拓她的内涵和外延,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把她的效益最大化,才能把她的美挥洒得淋漓尽致。
当我们把语文当作美来教学的时候,当我们用审美的眼光来学习语文的时候,语文的灿烂明天就在眼前……
摘要:“一部现代语言学史是汉语的人文精神与汉语的科学主义矛盾、困扰的历史。”申小龙《语文阐释》中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现代语言史永恒的争论主题,这一争论至今还在延续。但不管如何争论都无法抹杀汉语的人文性和科学性的双重特性,也很难准确界定二者孰轻孰重。语言是人文的语言,人文是语言负载下的人文,二者水乳交融的关系告诉我们,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刻意隔离无异于对人的灵与肉的强行肢解。人文是美,是鲜活的生命;科学意义上的语言是美化生命、强健生命、表现生命的皮肤和骨骼。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中语文:教学衔接
对于广大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做好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至关重要。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有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体化”意识,提前做好规划工作,沿着正确的教学思路,开展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工作。笔者结合自己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认为要加强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教学衔接,就应当从源头抓起,这个源头就是初中语文教学,当然还要初中语文的教学中适当渗透高中语文知识。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当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温习或者回顾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便于新的语文知识结构的建立。
一、打好基础,稳步推进
中学语文教学衔接涉及教学双方的各个环节,值得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前奏。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初中语文的时候,要有前瞻性,扎实推进初中语文的深度教学,给学生们打好初中语文基础,为进一步的深造打好基础。就实际教学来说,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基本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教学,稳扎稳打,各个击破,例如,初中教材介绍了基础的语文知识,拼音、标点、修辞等等常识,这些知识的教学当中,我们一定要十分准确地教授,这是高中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石,只有打好这些基础,才有利于初中学生升入高中进一步学习语文知识,才有利于方便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理解和接受,才有利于推进高中语文教学向纵深开展,提高高考的语文成绩。
二、步步为营,纵深学习
初中语文知识相对来讲,比较简单,这是针对小学升入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规律而设置的。在学习过程中,多少依靠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练习以及复习,加固知识,在学生自身的知识框架中,形成新的知识节点,最终形成一个大的语文知识网。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教师的教学活动,抑或是学生的学习接受初中语文知识的活动,都要步步为营。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一些简单的文学创作。笔者在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把语文知识学会、学活、学扎实,我还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让学生们学以致用。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我要求学生每天写100字,这个要求是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而总结出来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若要求其每天写的字数超过100字,学生们就很难坚持下来。毕竟学生们是刚才小学升入初中不久,语文的学习与运用能力,还不能得到全面提升。
所以,笔者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每天都要写作,每天的积累来增加他们语文知识的运用水平。笔者在规定初中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每天写作100字的时候,并没有指定非要每天都写日记,或是练习其他的文章体裁。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现实的理解,有感而发,写一些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这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是十分有效的,也对初中语文知识和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十分有利。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升入高中时,他们在初中养成的写作习惯,促进了他们整天作文水平的提升,写出来的文章不再是侃侃而谈,而是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让鲜活的内心理解和感受诉诸于文字,让读者也读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三、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从知识结构来看,初中知识比较注重基础,因而,初中语文向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能力。例如,笔者在对初中学生讲授如何对词语理解的时候,就适当地进行了高中内容的介入,并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我首先要学生把遇到的新词汇,带入到具体的文本语境当中,让新词汇在语境当中,焕发自身的新涵义,便于学生思索。
之后,学生再遇到新词汇的时候,往往不是急着找词汇书,而是把新词汇带入到文本当中,仔细地推敲,这就训练了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让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不阈限在词汇书的范围,而是贴近文本本身,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了,具体词汇的理解也更加準确了,加强了他们的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
在初中语文课教学的过程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牢初中语文知识基础,便于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促进学生高中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后,课业任务较小学的课业,有明显加重的倾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耐心地指导学生广泛积累知识。有些学生因为课业的繁重,出现了一些上课烦躁不安的情绪。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找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奋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的心理状态由畏难到坚强,由坚强到焕发热情,以火热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初中语文的学习当中。对于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有初高中语文教学“一体化”的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注重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注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
五、结语
总之,教师要注重打好初中生语文教学的基础,稳步推进;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对知识的教学要步步为营,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纵深学习。加强初中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通过以上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教学活动开展,才能将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的教学衔接工作做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便于他们深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初中的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是接受型,高中的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是自觉型。由于初中学生受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加之初、高中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的要求不尽相同,初中新课程有意淡化、弱化某些语文能力,这就决定了初中中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尤其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能力型的较少。这种考查形式使学生把精力多放在对课本的死记硬背,考前的临时突击,养成了很不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特别是对语法知识教学的淡化,中考不涉及,致使我们不够重视,“只学不考”变成“不考不学”,使得许多知识点无法讲透,特别是古文教学只能生硬地将一些语法现象讲给学生听,而学生也无法做到真正理解,更加不会举一反三,给学生以后的学习中造成了许多困难。还有,自从高考作文命题采取话题作文之后,学生都是写作话题作文的,这导致作文没有文体了。其实文体明确了,结构知道怎么安排了,再在摘抄积累的素材基础上,充实文章的内容,好文章自然水到渠成。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初中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只有了解小学、初中、高中语文的差异性,才能传好初中这一接力棒。尽管这三者的语文教学存在知识思维层次上的差异,学法上的差异,知识体系的差异。但三个阶段的教学必须是连接的,我们初中教师更应该帮助学生渡过适应期,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针对以上情况,我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两条教育原则为依据:一是循序渐进原则;二是可接受性原则。在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既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对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知识或方法进行摸底。授课时有意识地补充有关知识,积极地引导、促进学生从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使知识衔接更有针对性。
总之,为了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继续和深入,教学中既要紧扣《大纲》和教材,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要面对现实,瞻前顾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语文教学探索
姓
名:聂
莹 时
从教以来,一直担任中学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上学期任九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课,九一班班主任,九年级教研组长。本学期任教导处副主任,校团委书记,兼任八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课,主抓八、九两个年级的教研教学。高中语文教学总结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又是春华秋实一轮回。忙忙碌碌中,难忘的201X载着中华民族沉重的历史悄悄落下帷幕,而崭新的201X也在不知不觉中带着美好的憧憬和希望走进我们的生活,站在XX的门槛上,回首08的岁月,心头是
深深地感慨,一年中那些苦辣酸甜经历,提醒自己有必要对自己一年的工作进行一下简单的梳理:
作文一名共产党员,本人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忠诚党的领导,注重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学习,思想上严于律己,工作中甘于奉献,生活中为人师表,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力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发挥共产党员先进榜样作用。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热爱语文教育事业,热心语文教育改革,始终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切实抓好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展,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浅薄,我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积极投身课改,一年来,我阅读了《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李镇西教育艺术》等10余本语文教育专著,认真学习借鉴,大胆尝试实验。
终于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农村中学师生教与学的语文课堂模式,极大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教学反思,坚持教育随笔上万字,个人语文教育博客点击率超10万,通过自己的扎实进取,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可喜的成绩:所教语文成绩一直居全校第一名,上学期中考,所教班级有李鑫等三名同学110分以上,列全校前三名,100分以上全校27人,所教班级占17人,96分以上全校40人,我班占25人,整体平均90分。列全县第11名,创学校中考语文最好成绩。
下半年所教语文成绩一直居于年级第一名,镇第一名,市教育局组织的期末考试中,语文成绩居于全县第11名,本人还多次参加县局《导学精练》、市局教辅《学习点津》及相关试卷的编写工作!学期初,为滦县,滦南,乐亭,唐海四县语文教师做教材培训,得到了市教研员、以及所有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
本人撰写的教案《我有一个梦想》
在县级教案评比中获一等奖,在镇教办组织的中小学教师素质大赛中荣获第一名,在县局组织的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大赛中获一等奖,本人指导的李鑫、王梦娇、王梦颖三名同学在县局举办的“迎奥运,促和谐”读书征文比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本人制的教学课件《将进酒》在县局举办的优秀多媒体教育软件评选获一等奖,在县局组织的中小学德育课评比中所讲《拼搏》获二等奖,201X年X月,在县局组织的教学论文与教学设计评比中分别获得一等奖。201X年X月,在县局组织的优质课评比中获二等奖。个人教育博客,在县局学校优秀教育网站评比中获二等奖。201X年X月,被县教育局聘为初中语文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
作文一名班主任,虽然已有10年的班主任经验,但我一丝不敢懈怠,我深知,作为毕业班班主任的责任之重,孩子们十年寒窗的辛苦要在自己的呵护下转变成甘甜,家长们严寒酷暑的付出
与期待要我这里结成圆满。为了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我专门购买了《魏书生教育工作漫谈》《卢勤教育思想》等名家专著,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爱生尊师”是我一直奉行的教育原则,因为我知道一位老师只有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才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
针对毕业班学生特点,大胆采用“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干净整洁、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布置,勤奋、求实、创新、博学的学风,民主化、科学化、精细化自我管理制度,成功创设了“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团结友爱、和谐温馨”的班级氛围,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班级荣誉感和责任感,毕业班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不但没有影响学习成绩,反而成了我们只剩得法宝:本班在一学年全部十几次大型考试中,全部列年级第一名,每月月评成绩列全校第一名,在校运会等集体活动中均获总分值第一名,中考我班一中上线8人(公助5
爱美、追求美是人的天性。罗曼•罗兰说:人类有一种爱美的本性。美育正是中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是语文教学的原则之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明确写道:“高中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用“美”来吸引学生,渗透审美教育。
一.学生需要“美”的熏陶,教师需要“美”的修养
走进校园,你会发现有不少中学生们沉浸于网络游戏的迷幻世界中不可自拔,他们的心灵都被狰狞的怪兽占据着,被彼此残杀的血腥充斥着,他们的暴利倾向愈加明显;还有一些同学对周围的一切冷眼漠视,他们无视老师的尊严,父母的付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凌驾于万物之上,肆意践踏他人,天下唯我独尊;而任性妄为,目空一切,社会责任感差,毫无公德心更是十分的普遍。面对这样的现状,培养高品位的审美观,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正确地分辨美与丑、是与非,在现今便具有着重大意义。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不仅给学生带来文学上的享受,同时也在精神上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如《我的呼吁》中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我与地坛》中与命运的抗争和对母亲的愧疚,《<宽容>序言》中对宽容的呼唤等等,通过阅读和赏析这些课文,同学们能够深刻地认识到真、善、美,对人生,对生命,对社会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充满美感的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们在心理形成共鸣,帮助他们爱美恶丑、从善拒恶,抵制没落、颓废的思想情调和庸俗的生活方式的侵蚀,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
要想进行成功的审美教育,语文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审美情操,出类拔萃的审美修养,否则就无法理解、感悟文中的美感,也就不可能称职地进行美感教育了,更加不可能帮助学生远离低俗,走向高尚。语文教师只有先用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武装了头脑,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加强自己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审美的心理品质等方面的修养,多阅读相关的文艺美学著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知识和美学修养,才能帮助学生抵制腐朽、丑恶、颓废的文化因素对学生稚嫩心灵的侵蚀和毒害,吸取进步、健康、科学的美的文化因素为我所用。语文教师要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美的使者,在课堂上撒播美的种子。
二.挖掘“美”的素材,插上“美”的翅膀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姹紫嫣红;教学形式不拘一格,丰富多彩。在其中有着大量的“美”的教育因素,每个语文教师的面前应该是海阔天空,我们要放开手脚,带领学生在其中驰骋飞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愉悦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中获得审美启示。因而唤起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主动性和创造力是审美鉴赏的关键,语文教师就必须凭借课文,挖掘“美”的素材,给语文课堂插上“美”的翅膀。
1.用自然美点染课堂。“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人与大自然的对话,与青山绿水的交流,常会激发人们的诗情画意的勃发。品一品《荷塘月色》中飘着淡淡幽香的月下荷塘,笼着轻柔薄纱的塘上月色,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独步月下的作者组成的静谧、和谐、优美的引人遐思的美景图,唱一唱《沁园春•长沙》中辽阔壮美的秋景前那慷慨旷达的气魄,投身革命的豪情,吟一吟《山居秋暝》中清新怡人的“清泉石上流”,《雨霖铃》中凄冷萧瑟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气势宏伟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幅幅以情寄景、情景交融的图画,使学生领悟到或壮丽、或秀美、或凄凉、或美好的自然风光,引发深刻的美感体验,这无疑是美的源泉所在。1
2.用人文美感染课堂。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领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是诉诸于学生灵魂的行为。翻开语文课本,人文的光辉随处闪耀。杜甫 “艰难苦恨繁双鬓”是一腔愁绪的积累,“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壮志难酬的感伤,鲁迅在《灯下漫笔》中理智却痛苦地指出几千年来国民身上的恶疾,这里闪耀着的是忧国忧民的伟大人格。《胡同文化》对胡同没落的惋惜与豁达,《米洛斯的维纳斯》对艺术的珍爱与赞美,《道士塔》对文化遗产流失的痛心,这里闪耀着的是理性思考的智慧。《我有一个梦想》中马丁•路德•金为黑人们争取自由民主的豪情,《我的呼吁》中史怀哲对全人类的关怀,《我为什么而活着》中罗素充实伟大的人生,这里闪耀着的是崇高的生命价值。还有《守财奴》中贪婪、冷酷的葛朗台,《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保守、反动的别里科夫,《雷雨》中冷酷虚伪的周朴园„„这些无不使学生在心灵上、思想上受到感染,或爱,或憎,或敬,或嘲,我们已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埋下种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完美的人格,思考人生的价值,塑造健康高尚的灵魂。
3.用文学美提升课堂。课本中的文学作品往往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要通过文学美来体现。如《滕王阁序》的才情美之所以让人叹为观止,正是因为文章中那瑰丽的词采,工整的对仗,铿锵的音韵,自然的用典,浓墨重彩、极富层次感的景物描写,渴望用世的抱负和强自振作的意志。文用骈体,通篇气势奔放,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浑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另外,课本中还有许多作品,体现了多种多样的美学风格和文学境界:或清新优雅,或汪洋恣肆,或飘逸洒脱,或沉郁顿挫,或深刻犀利,或凝练含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钻研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使学生不仅获得美的享受,而且加深对文章主题和技艺的理解。提升语文教学的功能,从而获得完满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激发对“美”的感悟力,培养对“美”的创造力
美育的最大特点是以情感为中介,潜移默化的,因此,没有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就无法准确、深入地感受到美,缺少课堂教学之美,学生这一主体就很难进行能动的审美,因此,除了挖掘课本的资源外,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之美,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启发诱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并创造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人生,树立高品位的审美鉴赏观。
1.赏心悦目,激发兴趣。
文学作品与其它形式的艺术不同,它的美本身具有抽象性,但审美对象却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本文字为主,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手段,精心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他们去感受其中的美。
比如阅读鉴赏王维的《山居秋暝》,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有画”的意境美呢?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意境相同的画面,启发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动静,从画面的构图、氛围等方面感知诗歌。然后从感知形象引发开去,让学生想象这幅诗画中由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红莲、白石构成的色彩美,由“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照”的宁静和“竹喧”、“莲动”的喧闹构成的动静相生的映衬美,更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含蓄美,“王孙自可留”的情趣美,当然要让学生最终描绘出心目中的山居秋景图,那是独属于个体的唯一,是每一颗心中感受到的诗意美。再如《诗经•蒹葭》是一首朦胧之美的千古绝唱,为了更好的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先放一首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歌,这首歌的歌词就是《蒹葭》,之后将这首诗作简要介绍,还可以让学生当场吟唱这首诗或这支歌,学生们很快就能熟记成诵,而且深刻领会了诗歌的意境美,产生了强烈的效应。
利用媒体,可以让学生们的眼、耳获得美的享受,这在创设情境上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的,我们应该利用好它,使之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2.“披文入情”,加深美感。
对语文教学来讲,学生为老师的讲授所陶醉就是感染。语文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教之生情,授之生趣,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充满激情地进行教学,就极容易激起学生美的感受和学习的热情。除了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感染学生的情绪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抑扬顿挫的声调,饱满高昂的情绪感染学生,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其审美的内驱力和激动强度,使学生达到情绪的兴奋点,与作品与老师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审美的愉悦。比如姜夔的《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词句给学生提供了时空转换的想像空间,教师可以点拨学生想像过去二十四桥的繁华让月亮都心潮荡漾,说不定也发出了笑声,而如今月亮依旧,却只剩下一泓凄冷的河水伴着孤独的月影,月亮也只能寂寥无声的黯然神伤了。这时学生们就可以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到“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意境,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美的感悟。
3.融情笔下,审美创造。
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感受和鉴赏美,提高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创造美。写作就是最重要的渠道。在引导学生体味作家文字中那动人的美的基础上,就要引导学生以获得的审美感悟去认真观察生活、体味生活,以美的眼睛去寻觅生活中的美,并把它创造性地表现出来,去感染更多的人。
如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许多同学都被伟大的母爱深深打动了,这时,教师发下作者另一篇怀念母亲的短文《秋天的怀念》,读完后同学们再一次被朴实而坚强的母爱所打动,此时让学生们从记忆中寻找同样感动的片断,记下自己对父母最真实的情感,不仅锻炼了写作能力,而且让学生们体会到抒写真情的文章才是最打动人心的,更重要的是理解了父母的爱。
把美的感悟融入到写作的创造性活动中去,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才能焕发光彩。
语文学科在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就已经深入人心, 并且其地位和被重视程度也是一直不可撼动的。尤其是在中高考的大考中, 都是第一个进行考试的, 可见其重要性之大。在这些前提下, 国家教育部门给其定位也是日益的重要。在习近平主席上台之后更是将国家文学发展列入重要工程建设之中。语文虽然不是强制性教育在大学课程中, 但是它始终处于一个基础教育的地位。在学科框架中, 通过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和理解, 给语文学科加强管理和发展是一项重要且非常紧迫的工作。语文学科性质中核心课程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 是指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要学习和不断求新求实的学科。第二, 就是指选择那些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兴趣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有计划地悬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时间和课程的顺序安排控制, 在这些都完成之后还要对内容进行升华, 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古代文学的悠久历史和精髓还要从此出发对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在高中教育当中, 在上下发展过程中, 高中语文教育上面是大学文学教育和社会就业等文化知识的拓展, 下面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基础语文文字及语言语句等古诗词的学习。在横向方面, 它不但关系到其他理科工科学科的是否顺利发展, 而且还关系到家庭与社会上的矛盾的产生和激发, 所以无论什么地方都离不开语文学科性质的关联, 如果没有好的语文课程建设, 人们的文学语言等水平都会发生退化, 将给各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退化的表现。
二、语文学科性质及建设意义
语文学科作为现代文学建设的核心和支柱, 高中语文课程应当多选择多重课程结构而不是进行封闭式的单一课程教育体制, 可以将语文学科穿插到其他学科当中去, 激发学生的多重兴趣。语文学科的性质就是更好地使文学表达内容和方式服务于整个知识的穿插, 社会的沟通和交流。首先, 语文学科的性质必须使人们对文字进行学习和理解, 相同的文字组合在一起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引起不同的表达意义, 特别是古诗词的文学著作, 所以, 语文学科的性质就是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就需要长期的文学积累和文字理解能力。在这些基础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 就需要学生自己独立的组织语言进行校内或者社会的一些实践活动, 来锻炼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语言是门学问更是门艺术, 语文学科性质在社会发展史上都有着很多伟大的事例证明它的有效性和重要性。每个文人或者政客都是文学大师, 他们用自己强大的表达能力组织华丽的语言征服了很多人。在一定的意义上, 语文学科的建设和活动课程是极为相似的, 其建设目的就是更加灵活和扎实的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并且学生可以独立的利用这些语文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在解决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语文能力。文学作家杜威曾经说过:“教学是继续不断的改造, 是从儿童目前的经验进展到有组织体系的真理, 即我们称之为学科所代表的经验。”语文学科建设中教材结构的组织也是只管重要的, 应该多考虑到语文学科最对学生有用处的材料, 知识、能力、方法的协调性必须都处理好, 与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保持一致水平, 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接纳和理解;应该在课程形式上和其他重要的课程保持一致, 特别是在时间上, 通过语文学科性质和学科建设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接收语文, 激发学生的潜质, 对社会发展人文发展都是重要的支持。
三、语文学科建设方法
语文学科的学习对高中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其明显、极其直接的现实意义, 是不可或缺的。北京市等各大城市已经在21世纪之初就对语文学科的基础教育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并提出了完整的改革方案, 将语文学科已经列入教育核心课程之首。语文学科作为每个学生必学的一门课程, 必须得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1998年, 天津、山西等省份已经进行了新语文课本等教育改革, 并在时间上进行了调整, 利用高中一些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系统的改革试验, 在不同的语文学时下进行考核, 结果发现在每周语文课程不足4学时的学生很难完成相关的知识学习和巩固。作为开阔性很广的课程, 语文课程可以包活学校里和学校外的各项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活动。在非文字类表达的课程之中, 应当多穿插语言对其进行替代简化的作用。这些都说明了那些非文字类或文学类课程都可以叫做一种广义的文学课程。虽然高中语文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不是一日就可见效的, 也没有目的, 无计划的施展, 但是学生在这种长久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中, 慢慢积累了自身的文化修养, 不论在以后或是工科、体育、文艺等各个方向上发展都需要语文课程的基础作为支持, 才可以得到更大的发展。通过以上的叙述, 我们就应当利用语文课程的显性语文课程与隐性语文课程之间的关系, 相互渗透在一起, 在无目的计划的课程时间中进行对学生更多的锻炼。
四、结语
我们应利用有限的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习, 将语文学科性质作为研究基础, 深入发掘其内在的含义和博大精深的运用精髓, 不断加强性质的挖掘和利用,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更多的体现语文的使用性和价值。对语文的学习态度必须是认真和灵巧的, 因为汉语文化有着肥沃的古代语言根基, 只要我们认真的学习和体验, 就会有效地利用它。在课程落实和具体实施方面, 应多加入民主色彩和对文学发展有贡献的人的怀念之情, 这些也是对民主情感和时代情怀的一种热爱心态。语文态度既生发于“态度”概念本身, 又植根于汉语文化肥沃的土壤;既是态度教育的课程落实和实施方式, 也是民族情感与时代情怀滋养下精神生命的一种敞开状态。对语文的态度必须是价值观念的认识, 人们只有对语文的态度认真和深入认识才会体会到语文课程中那蕴含千古人文精神和伦理关怀的情愫。我们基于这些性质和理论, 要多加开展语文学科的改革和建设, 使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外国文学和现代社会产生的一些特殊文化的影响下可以处在不败的位置, 对国人都是一种美化文学的贡献。
摘要:自古以来, 文学一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要想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学艺术发扬光大起来就必须从孩子抓起。高中语文学科是当前中国教育领域中最基本的传播中国文学艺术的途径。虽然在小学到初中阶段, 文学一直伴随着人们的成长, 但是由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国外文学和新兴文学的入侵已经成为对中国语文文学的很大挑战, 正日益侵蚀着中国语文文学的成果。通过以上叙述我们都已经清楚地发现当前国学文学中的危险存在, 所以我们要时刻加强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 使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国语文的精华并使其更加的发扬光大, 得到全世界的认可。笔者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 从其具有的教育特点和文化底蕴分别阐述其对学生以后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现在首要的工作就是结合语文这项课程的学科性质进行高中语文课程的实际建设, 在高中生中选取学生进行不同方案的课程教学试验, 最终比较效果, 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课程的兴趣, 使语文这门文科乃至整个中国文学都进入更高的发展层次。这是中国文化传统迈向世界的坚定基础。本文针对语文学科性质中的特点对语文进行了一些简单的研究和分析, 在问题突出的地方进行表明如何提高高中语文学科建设这项远大而崇高的工程。
关键词:语文,学科性质,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A·珀维斯.江山野主编译.人文学科的基本概念.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5:275.
[2]吴黛舒, 宋广文.教育发展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关系的历史演变.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7 (1) .
[3]洪镇涛.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轨迹.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1997 (3) .
[4]穆济波.语文本身是不是目的.语文学科教育参考资料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68.
[5]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34.
[6]吴洪成.试析我国古代蒙养教材的特点.课程·教材·教法, 1997 (3) .
[7]布鲁巴克.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课程与教材 (上册) :52, 90, 61, 10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语法知识
一、比较分析初、高中语文的教学课程标准
要想真正做好衔接教学工作,首先就要充分了解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之处,分析不同学段所对应的不同目标和要求。比如,在初中课程标准中,主要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而高中课程标准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
二、认真研读初、高中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所以要充分了解到初、高中教材的不同,还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仔细的研读,从而把握两者要求的差异,思考两者之间的联系,以便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三、增强语法知识的学习
语法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针对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而言,打好基础尤为重要。在高中语文中,涉及很多语法知识。而初中语文中对语法并没有特别高的要求,那么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步入高中之后非常不适应。所以教师首先需要在入学时对学生的语法水平加以了解,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其语法知识的教学,以便使学生逐渐适应高中语文教学的节奏。
四、加强与初中语文知识的衔接
虽然学生已经步入高中,而且其课文容量、文言文的比重等都在增加,但是教师在教学之初也不能给学生太大的学习压力,反而要加强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使得学生顺利过渡。因为高中语文是初中语文的扩展,是一种知识的延伸,所以教师们也应该适时地“温故”,使得学生对高中的知识减少惧怕的感觉,同时也使得学生能够将知识串起来,使知识趋于全面化。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做好初中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因为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初中知识非常有限,而且难度不高,但很多学生并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样可以学习比较好。但是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就不一样了,需要学生具备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适应高中语文的学习。所以教师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预习、复习的工作,加强对学习的总结,以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参考文献:
季威.做好初高中语文衔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J].成才之路,2013(26):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