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对话教学的话题设计(共9篇)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之后,对话式阅读教学便受到语文教师们的持续重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发现,课堂上精彩多元的对话有益于拓展学生思维,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而话题设计则是对话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本篇论文从例证出发,浅易地谈谈语文阅读教学中话题的作用和有效话题的设置。【作者单位】南昌市南昌县塘南第二中学
【关 键 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话题
设计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话题”,其作用是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引出同学们内容广泛、形式自由、带有自己创见、带有自己思想与情感特点的谈话;有了“话题”,就有了思考探究,有了课堂交流,有了课中对话,当然也就有了让学生真正占有课堂时间的保证。
正所谓的“话题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探究能力。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深入探讨的学习氛围尚未形成。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配合的教学方式仍占有一定的地位,不符合素质教育精神。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开放课堂教学,解放学生思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如何设置话题,并能够调节课堂气氛。
“设置话题”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设计手法。话题式手法是进入新课程以后阅读教学的新手法,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能够鲜明生动的阐释课标中的一个基本理念——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课中“话题”最为显性的作用是“引发”——或者引导学生在谈话之前进行思考、提炼与整合,或者引导学生在准备谈话时理解、分析、研读或者欣赏课文,或者引导学生在谈话的过程中调动积累、表述见解。“话题”,在阅读教学的某个步骤中一定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线索,能够比较好地形成课堂阅读“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氛围,能够比较切实地表现新课程的“对话”的理念,也能够表现出阅读个性化的特点。
课中“话题”最有力度的作用是“整合”——只要案选择了“话题”,就必须有比较完整的表达。“话题”既牵动着对课文对内容或整体或综合或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理解,有牵动着对所理解内容进行语言表达的推敲琢磨。学生此时的“再表达”不可能只是半句话、一句话,而是表达着理解、说明、论证、欣赏、感受的一段话或一“篇”话。这种教学效果所显现出来的“意义”是让人十分欣喜的。
一请看《小石潭记》的一个教学设计片断:
请同学们各自选择下面的“话题”,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准备一段话,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石潭”的“小” ·“小石潭”的“石” ·“小石潭”的“潭” ·“小石潭”的“水” ·“小石潭”的“清” ·“小石潭”的“秀”
·《小石潭记》中的“近与远” ·《小石潭记》中的“色与光”
·《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 ·《小石潭记》中的“虚与实” ·《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小石潭记》中的“观察与描叙” ·《小石潭记》中的“语言美
·试用绘画的语言评点文中的一段话 ·试用摄影的语言评点文中的一段话 ·试用音乐的语言评点文中的一段话
·请自己提出一个小小的“话题”并进行阐述
以上20个“话题”,是交给学生自行理解、体味、探究《小石潭记》的“抓手”。它们之中的每一个,在没有清楚地理解之前,都是一个“悬念”,都有一定的牵引力,具有将学生的眼光与思维引进课文的作用。
二、《狼》微型话题的设计。
主问题的变用,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狼》一课设计的六个主问题,其实也是微型话题。话题如下:
展开想像,口述狼的故事。
这一课有一重要特点:写狼必写人,写人必写狼。能证明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吗?
表现了屠狼斗,故事情节层层相扣,十分曲折,能举例说明吗?
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尤其语言简洁生动表现在哪里?
请以“狡猾与机智”为话题谈对狼的看法。
请以《狼》中之狼为题谈对本文的看法。以上的六个微型话题,在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深层内容,鼓励学生发现式学习,学会品析课文;鼓励学生动口,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话题的设置,可从如下三方面入手。
1、从课文本身的阅读品析的内容来看,可设置“主话题”与“微型话题”。“主话题”如:说说《安塞腰鼓》的语言美与阳刚之气。
“微型话题”如:手的描写与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孔乙己脸色描写的表达作用;怎样看待孔乙己的“偷”;孔乙己与“酒”;孔乙己的神情描写与性格特点;说说没有出场的丁举人;“笑”在小说中的艺术力量;孔乙己第一次亮相与最后一次出场;孔乙己话语分析;孔乙己在小说中是一个弱者;咸亨酒店与孔乙己;孔乙己的善良;《孔乙己》中的“我”„„
2、从课文阅读品析的内容来看,还可以设置“文本式话题”与“感受性话题”。
上述“主话题”与“微型话题”都是“文本式话题”,其作用都是为了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感受性话题”则不一样,其作用是为了表达学习后的体验、感受、感悟或启迪。如“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后,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学习了《紫藤萝瀑布》全文,试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等等就是。
3、从学习内容与课文的关系看,可分为“文本式话题”与“综合式话题”。“文本式话题”设置的方向是文本研读与欣赏。“综合式话题”既关注文本阅读,又拓展、旁逸到更为宽泛的内容中去,带有一点综合性学习的味道。
如《生物入侵者》教学中的一个综合性话题:搜集资料,说说你所了解的“生物入侵者”的故事。
语文是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也应该是综合性的。在话题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将话题教学与其他方面的训练结合起来。比如说将话题教学与口语表达结合起来。当学生对某一个话题进行充分的考虑之后,教师口语让学生以演讲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时也让学生参与到别人的话题表达中,形成相互交流的氛围,加强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本次课堂讨论的话题为作文的话题,以作文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谈论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新知。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话题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每一次课堂学习中,都能够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观点。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徐立媛《阅读教学中的话题设计》首都师范大学
2012 [3]张小梅《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第三版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4]李吾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4
一、对话教学要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弹性
在语文对话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虽然能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但也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弹性空间,特别是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应当在充分尊重学生质疑、求疑的基础上,组织并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处理课文信息,通过自己的探究来理解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生成课前预设之外的“精彩”。
下面是一位特级教师执教《观潮》一课的课堂实录:教师板书课题“观潮”,然后师生展开对话:
师:“观”在题目里是什么意思?生:应该是“看”的意思。
师: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到一个“观”字?那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看书)找到了!课文中有个词组“天下奇观”,这里的“观”应该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你能用两个不同意思的“观”合起来给这篇课文编个新题目吗?
学:(思考后)这篇课文的题目也可以叫“观天下奇观”。
于是,教师抓住“奇”字,引导学生直奔文章的中心,让学生再仔细读一遍课文,找出这钱塘江大潮到底“奇”在哪里?经过一番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归结出“潮来形奇”(第3—5小节)和“潮去景奇”(第6小节)。
这个时候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那么第2小节与‘奇’又有什么关系呢?”各小组讨论后一致认为,钱江潮“奇”的原因与这里的特殊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这样师生就又归结出第三“奇”:“潮前境奇”。
通过师生之间共同的自主探究,教师很快就帮助学生理出了一条明晰的主线,课文按照顺序先写“潮前境奇”,然后写“潮来形奇”,最后写“潮去景奇”,写得非常生动传神。这种基于自主探究的教学设计是以“软设计”为主的,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和反应的情况临场发挥,因势利导,做到既灵活点拨,又及时调适,有机渗透。
二、对话教学要体现学生互动交流的弹性
在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氛围中进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断转变观念。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对话中彼此沟通交流,这种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是教师课前在备课环节中难以企及的细节,教师只能“假设”可能交流的要点,而如何通过对话进行引导则全凭临场的灵活应变。
比如在归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主题思想的时候,我本来想按照教参上的说法,概括为通过描写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同时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残害。但是,当我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有的学生说,百草园是个乐园,让人留恋,但三味书屋是个乐屋,让作者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那“黑油的竹门”,那“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块写着“三味书屋”的大匾,还有那拜孔子和拜先生的仪式,作者无不记忆犹新,不难看出他对这段生活的印象深刻。因为三味书屋是一片求知的领域,虽然严肃但不乏快乐,虽然有敬畏但不乏感激。
有的学生说,寿镜吾先生知识渊博,念书的时候,他那种“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的情景,风趣优雅,让作者至今难忘。他基本上不体罚学生,所以读书累了的时候,可以和同窗好友偷偷地溜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里,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这些都实在有趣之极。
通过这样的探究讨论,我豁然开朗。作者在三味书屋里的生活只是枯燥无味吗?在部分学生看来并非如此,相反和百草园一样有趣,令人难忘。语文老师在与学生进行对话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让课堂成为有故事的“百草园”,只要学生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就应给予适当的肯定。要改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沉闷状态,自然不能缺少师生之间有效的有弹性的对话交流。
三、对话教学要体现学生个体感悟的弹性
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聆听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是教师进行对话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教师要为学生的个体感悟可能出现的弹性预留出一定的时间和心理准备。所谓个体感悟,是学习者根据自身情感和个人理解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这样的感悟让他们有话可说,比如在执教散文《三颗枸杞豆》时,在“体验与反思”环节我这样设计:
师:请结合你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以下几种情境中,如果你是作者的话,你会对“三叔”说些什么?请以“三叔,我想对您说”为话题说几句话。
1. 当三叔用手捏着我的小脸说“这也是太阳”时;
2. 当三叔向我解释那三幅奇怪的图画时;
3. 当三叔捏着一朵野豆角花仔细观看时;
4. 当三叔对我说“这是我一生的成绩:三个○”时。
针对这几种情境,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都有话可说,有的在教师预设的轨道上行进,而有的则脱离教师的预设。比如用三幅画来比喻三叔失败了的三个理想,这是教参上的说法,但有学生说,三叔所说的三个○是他一生的成绩,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三叔的三个的梦想,虽然没有实现,但并不能说就是失败的,因为他依然把梦想装在心里,说明他一直孜孜以求,并没有放弃,这才是“三颗枸杞豆”的价值所在。这样解读虽然脱离教师的预设,但拓展了文本的深度,让三叔本来悲凉的人生有了一丝憧憬,无论何时懂得人生的意义都不算晚,哪怕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刻。
一、 用“说错纠错”策略优化阅读过程
为了寻找有生成意义的策略,我借鉴了“数学说错法”结合语文的特点,进行了“阅读说错”对话策略的尝试。
“错误”本身就是一个浑然天成、历久不衰的对话话题,由纠错所生成的学习话题必然具有优良的交互性。一种能够提供“把别人关键性的错误理解找出来,说清楚错误的原因和自己的理由”的教学对话机制必然有别于传统教学而更多地体现出对话教学的精神,以简驭繁,优化了阅读教学的过程。实践过程充分证明了这一设想。
在李森祥小说《台阶》的教学中,教师在深析教材后,从整体把握出发,在对文本的理解关键性地方,有意设置错误,并把它展示出来,树靶子,创设特殊对话情境。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把握情节,理解人物。错误情节内容如下:
“老屋有三级打磨很光滑的青石板台阶,那是当年父亲用牛车载回来的。它承载了我童年美好的回忆。后来,父亲看到别人家的台阶高,很嫉妒,决心造一个有高台阶的大房子。他很快买来砖瓦、石料,盖好了房子。新屋落成那天,父亲亲手点燃了鞭炮,骄傲极了。每天父亲都坐在最高一级台阶上迎来送往,精神一天比一天足。”
学生一边默读高效搜求相关的重要信息,一边质疑,四人一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边讨论,边合作,边修改,自主交流,各抒己见。
有的学生能根据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来体会。如:
生:“他家有三级打磨很光滑的三级青石板台阶,那时父亲用牛车载回来的。” 这一处错误主要是对贫困的家境没有清楚的认识。家境极为贫困,不仅没有牛车,更重要的是与石匠打赌,一口气背回来每块石板三百斤石料。父亲吃苦耐劳,他不惜力气,体壮如牛。
有的学生能通过与文本情节的对话,体验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如:
生:“他很快买来砖瓦、石料,盖好了房子。”这是对情节的极大扭曲,父亲为建新屋花费了毕生努力,付出巨大代价。他像愚公一样,一分一毛地积攒,一块砖,一片瓦地捡。他终年辛苦、艰难积累、辛勤劳作、从不歇息、吃苦耐劳,才有能力盖新房,建高台阶。
有的学生能在与作者的对话中体会出人物的悲剧性。如:
生:“父亲每天坐在最高一级台阶上迎来送往,精神一天比一天足。” 父亲谦卑到不会享受胜利的滋味,坐在高台阶上反而不自在。最重要的是父亲的身体累垮了。他失去了健壮,失去了劳动能力。迷失了人生的坐标和价值,精神颓唐,常茫然若失。
语文阅读“说错”对话策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一改“要我说”的尴尬局面,有了 “我要说”的渴望。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学生的嘴,使学生获得了成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喜欢阅读对话。因为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是阅读目标中第一个要关注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对话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
第二,教师运用语文阅读“说错”对话策略,是运用高水平的教学心智合理调控教学内容,巧妙的设计深入浅出优化了阅读教学的过程。创设交互性的对话情境,巧妙把握话题的价值,或发散、或集中、或导向、或追问,让学生质疑问题时,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再运用合作学习掌握情节,理解人物。在以“说错”法为突破的阅读教学探索实践中,文本的意义是学生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师生与生生之间新的教学对话关系形成了,实现了个体原始的体验、质疑与反思,逐渐形成自身的学习策略与思想方法。
二、让“角色体验”策略深化阅读体验
角色指的是诗歌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和叙述人等。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言语表达恢复言语与语境的关系。学生可以发现文本创作的空白,通过角色体验,寻求到生成意义的创造性语境,寻求到切入文本的话题。
如《石壕吏》的诗歌创作中的抒情主人公、作品中的人物等角色有创作的空白。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可以用还原语境的方法来进行再创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本解读和意义建构。因此《石壕吏》的阅读中,我们采用了变“体”阅读。从“剧本和表演”的角度来赏读文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剧情讨论—剧情设计定稿—导演分配角色——表演—演出心得—同学评价。
活动方式:剧情角色体验。
场景:夜,石壕村的那家农舍。
人物:作者,老翁,老妇,抓人的吏。
人物出场设计:“暮投石壕村”,作者出场;吏出场;“老翁逾墙走”,老翁出场;“老妇出门看”,老妇出场。
人物的退场设计:“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夜久语声绝”,吏带老妇退场;“天明登前途”,作者退场;“独与老翁别”,老翁独自一人留在场上……
剧中重要情节的表演设计: “有吏夜捉人”
嘭!嘭!嘭!嘭!嘭!嘭……(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屋里的人都吓得慌了手脚)
老妇人(惊惶失措):不好,差吏来抓人了,老头子你快去哪躲躲!
老翁(哆哆嗦嗦):哦,好……好……好,老婆子,你自己小心点。我出去避避!先生你也到隔壁躲躲吧!(就在衙役踹开门的前一会,老翁已经翻墙逃走,而杜甫也躲起来了)
……
角色体验的策略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在与文本对话中实现了还原语境的目的,创造性的阅读对话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对残酷差吏的含蓄揭露,对老妇人一家遭遇悲惨寄予的深深同情;体会诗人的悲悯、仁爱之心,忧国忧民之情;培养了自己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情愫。
挖掘文本是保证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没有细致的琢磨,严谨的研究,就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超越文本是向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的保障,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更全面地培养人才提供了契机。对文本的挖掘,应该一丝不苟,脚踏实地,对文本的超越应该体现创新,大胆尝试。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是阅读教学最具魅力之处。“角色体验”的教学策略就是在挖掘文本和超越文本的契合点上引到学生深化阅读体验。
三、用“补足省略”策略开拓阅读空间
文本往往给读者提供一个艺术框架,里面存在有形或无形的省略,如连续叙述的中断,戛然而止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些都是学生介入文本的艺术空间。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可以采用补足省略的对话策略寻求到话题切入文本,从而生成“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
例如:《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文章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文章结尾工人听到奇怪的“喂——出来”的声音。
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子掉了下来——
教学《喂——出来》时,我结合文本的创作特色作了这样的引导:发挥想象力。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为本文续一个200字以上的结尾。
这个小小的切入点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对话激情和创作欲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对话。例如袁方丹同学写道:
忽然,这工人看到一股股泥石流般的东西从一个洞口喷出,犹如火山爆发,犹如大潮汹涌,一边喷溅,一边奔驰,迅速扑向这个工人正在施工的大楼。这个工人反应灵敏,从旁边的脚手架上滑下来,边跑边喊:“不好了,闯大祸了!不好了,黑洞喷东西了!”街上的人们都慌张起来,跟着那工人跑,后边的大楼已冲塌了,街上满是已破损的铅箱子,核废料已外泄出来。只见那滚滚黄流冲来,里面夹着黑浆污水,尸骨……那工人和一群跟着跑到底的人最后跑上城里的一座孤山)——“独秀峰”,才幸免于难。他们朝底下一看,啊!城里那几十万的人呢?都埋在那又臭又腥的洪流中……那些漂亮的大厦高楼呢?那个工人的出身地——那个村庄呢?均已无影无踪。只是奇怪,那个小庙却没有冲坏,寂寞地浮着。
另外像续写《皇帝的新装》、揣摩《荷花淀》中老头子的心理、读《斑羚飞渡》给狩猎队写封信等,都可以采用这种阅读策略。
而古诗的对话阅读就采用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方法——也就是与诗人相遇,和诗人同行,对诗人说话。在这个阅读对话中学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动情,激发想象力,培养辨证思维、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弱者,学会爱;关注农民,关注国情,培养社会责任感。甚至可以说是触动震撼学生的心灵,真正使学生的大脑动起来,想象飞起来,思维活起来,语言发展起来,个性飞扬起来,心灵感动起来。我想收到这样的效果才算是实现了对话的目的,为培养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素质提供了合适的平台。
结语
综上所述,对话是教学的本质,对话也是阅读的本质,对话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生命间感情的对话,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的过程。在语文阅读对话教学中,师生应运用对话,在与文本对话,与同伴或对手对话,与文化对话,与生命对话,与自我对话的多重网状关系中,培养对话意识,培养阅读能力。我的语文阅读对话教学实践,意在从一线教师如何运用对话理论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话题,引导学生运用与文本对话的话题选择策略找到阅读对话的切入点。但由于研究不够充分,教学实践过程有许多潜在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论证。希望能在教学实践的层面上以对话理论为桥梁,搭建学生与作者、文本,学生与教师的融通平台,达成阅读和教学目标,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钟情语文,快乐读书,终身学习,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2001(6).
[3]钟启泉等主编.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3(4).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常州是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 张莉
[摘 要]本文从当前小学英语对话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结合PEP小学英语六年级教材特点和笔者高段教学实践经验,阐述了如何围绕话题,有效地开展对话教学,以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
力,进一步提高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小学英语;对话教学;话题式教学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英语教学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语言交际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形式,是面对面的口语交际,而“对话”就是口语交际的记录。在现行的PEP小学英语六年级教材中,对话占有较大的比重,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孩子们的语言交际能力。作为旨在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小学英语对话教学,是整个小学英语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教学,我们的学生的确学了不少“对话”,也能够理解(翻译)“对话”的内容,但真正用于语言交际,效果却大打折扣。进而,反思我们的课堂,我们发现目前的小学英语对话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还有待改进。比如,很多老师可能都采用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先让孩子们听录音(或听教师朗读),然后模仿,接着让他们分角色朗读、表演,如果对话中有不认识的单词或难读的句子,教师再重点讲解训练等,有些老师甚至只是围绕书本上的对话展开,机械地让学生听、说、读、背对话的内容。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话题式”教学来促进小学英语对话教学。“话题式”教学是指,以话题为主线,在具体的语言情景中引入新的语言项目,使学生在话题的讨论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进而使学生掌握新的语言知识、形成新的语言能力。实践证明,“话题式”教学是交际语言学理论的有效实践,符合PEP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思路,使学生能够在语言的运用中学习语言,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那么,如何围绕话题,有效地展开对话教学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 导入话题
对话教学中导入话题的一个基本前提即是语言情境的创设。学生只有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才能感受到所讨论的主题以及所使用语言的意义,才有可能在情境中进行话题的交流与讨论。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教师通常可以运用以下三种主要途径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一)多媒体
多媒体是指由两种以上媒体组合使用的信息系统,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使多种信息形成动态组合或集成。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表现力强,能为学生提供大量较为真实自然、生动形象的语言信息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情境信息,使学习的过程生动有趣,进而自然地导入话题。
如,在教学“trip”这一话题时(PEP小学英语六下 Recycle 1 Let’s take a trip “Read and Say”),要求通过教学学生能用一般将来时表述自己的假期旅游计划。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对话情境: T: Let’s start our trip in China.OK? Ss: OK.(然后教师播放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音乐曲调,紧跟着出现的还有石林、世博园、滇池风景区等图片。)T: Which city? Ss: Kunming.T: Right,Who is going to Kunming with me? „„
(然后,教师引导着孩子们开始了昆明之旅,学习关于trip的对话。)
随着石林、世博园、滇池风景区等亮丽的图片和独具云南民族特色的音乐曲调的逐一呈现,学生的注意力被多媒体资源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
幅度提升,他们对昆明之旅充满着期待,迫切希望追随着文本享受昆明之旅,教师适时成功地导入了话题。
(二)非言语行为
非言语行为(nonverbal behavior)是指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对于信息发出和接收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的刺激。用于英语教学的非言语行为包括身势行为、手势行为、目光语行为、实物演示等等。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借助非言语行为,不应该只满足于发挥其传递信息的功能,还应该在刺激学生的情感、简化教师的冗赘解说,创设真实的情境等方面下功夫,使非言语行为与教师的有效语言有机结合,真实而自然地导入话题。
如,在教学“Activities in the past”这一话题时(PEP小学英语六下Unit 3 Last Weekend Part A “Let’s talk”),要求通过教学学生能用一般过去时表述自己在周末做过的事情。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对话情境:
T: Last weekend, my best friend Jack came to Hangzhou.He is a teacher,too.He wants to make friends with you.Look, he is coming.然后,教师马上转身戴上方巾和一幅黑边的眼镜,当转回身子时,一个滑稽可爱的老外出现在学生面前,然后教师以foreigner friend的身份和同学们展开了交流。
“Hi, I’m Jack, I’m from the USA.I came here last Friday.Last weekend I visited my friends and played football with them.I enjoyed myself very much.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
教师只是简单地戴上了方巾和一幅黑边眼镜,配上滑稽可笑的肢体语言,以一个崭新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非言语形式的直观性和表演性立刻激活了学生学习情绪、活跃了课堂教学,使师生在课堂交流的动态过程中相互传递、接收信息,相互沟通、双向活动。此外,非言语行为与言语教学相辅相成,还起到了强
化语言教学的作用。“Activities in the past”这一话题时被自然成功导入。
(三)歌曲歌谣
PEP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资源,比如,Let’s sing,Let’s chant,Good to know,Story time,等。在导入话题时,歌曲歌谣是一种教师常用的有效的资源。通过欣赏相关的歌曲歌谣,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既起到了热身的作用,又自然引出话题,操作起来简单方便,非常实用。
如,在教学“Height ”这一话题时(PEP小学英语六上 Unit 1 How tall are you? Part A “Let’s talk”),要求通过教学学生能运用目标语对人物身高进行问答和比较描述。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对话情境: T: Let’s chant together, OK? Ss: OK.T: Mike is taller than Lee.Ready!Go!Ss:Mike is taller than Lee.Lee is taller than Sue.Sue is taller Amy.How tall are you? 学生通过唱这一歌谣,被自然地引入“Height ”这一话题,同时,教师自然地引入重点句型:How tall are you? I am
cm.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对他人身高进行问答。这一导入,简单、自然、有效。
二、解读文本 展开话题
导入话题为学生创设或模拟了情境,接下来,教师要重点引领学生在整体感知对话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理解对话文本,展开话题。PEP小学英语六年级教材中的对话篇幅较长,语言点多,学生理解、掌握对话文本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导入对话后,教师还要重点引领学生在整体感知对话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一步解读对话文本,以
此达到突出重点,分解难点,理清脉络的目的。一般而言,对话文本可按话题的转换或场景的变化进行分段解读。
如,在教学“Activities in the future ”这一话题时(PEP小学英语六上Unit 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Part B “Let’s talk”),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一般将来时并结合以what、where、when、how等引导的特殊疑问句进行问答将来的活动安排。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展开对话教学: [Lead-in] T: Tomorrow is the weekend.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Ss: I am going to „ T: What about me? Ss: You are going to „ T: Sorry, I have nothing to do.(这时候课件马上有电话铃声响起。教师拿起电话,跟Jay对话。)T: Hello, who’s that?
J: This is Jay.Where are you going this weekend? T: I don’t know.J: Why not go to the cinema with me? There is an interesting film this weekend.T: Really? That’s a good idea.Which cinema are you going? J: Xinhua Cinema.T: When are you going? J: I am going at 3 o’clock.T: OK!See you this weekend.J: See you.[Presentation] 1.T: Do you want to go with me?
S: Yes.T: OK.Try to get 10 points.What are Amy and Chen Jie talking about? Listen and choose:(1)Where is Chen Jie going?(2)What is Chen Jie going to buy?
(听之前先让学生看问题,用课件展示。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有利于学生初步感知文本重点。)
2.T: Wow!Super boys and super girls!Now, listen again.3.学生模仿、跟读。4.同桌分角色朗读。
(学生在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模仿、跟读,再分角色朗读,思路清晰,层层递进,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操练相关语言知识点。)[Practice] T: Let’s see.(count)Only 7 points.Never mind.If you can pass another 3 steps, you can get 3 points more, then you can go with me.Step1: Choose one picture, talk with your partner, using Where、what and when.(提供3组图片)
图片(1)shoe store /this evening 6:40 图片(2)fruit stand/ tomorrow morning 7:00 图片(3)pet shop/ Sunday afternoon 2:00 Check 3 pairs.Step 2: do a survey.Name Where to go What to do When to go „ Check 1 pair.(实物投影调查表)Step 3: Talk about activities after school.Check 3 pairs.以上设计,在对话教学“整体——部分——整体”这一教学原则的统领下,将整篇对话文本分解成背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三大块,并采用任务型活动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了有侧重、有层次的解读和梳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层层递进理解文本,展开话题,进一步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
三、挖掘资源 整合话题
PEP小学英语六年级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选材广泛,话题多样,设计“任务型”活动,注意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注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学习的策略。但这套教材也有美中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跨度较大,有些单元的内容排列没有很好地体现“由易到难”的阶段递进特点。
2.单元的内容非常丰富,但缺乏整体系统性,零零散散分布在多个板块中,前后板块间缺乏清晰的逻辑联系,没有构成意义完整的内容序列。
3.单元间缺少衔接,一个单元结束以后,奔向下一单元时,时常有脱节之感。不仅句法上缺少过渡,主题内容上也相对迥异。
因此,教师应对使用的教材进行适度整合与拓展,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对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两册教材中的交际用语的话题作了简单归纳汇总(详见附件),如此一来,在对话教学中就能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有机整合话题。
(一)同一单元中,Part A 与Part B 部分之间话题整合
如,PEP小学英语六上 Unit 2中,Part A 部分的话题是“locations”,Part B 部分的话题是“directions”,在Part B 部分对话教学中,我们可以整合这两个话题,改编课文对话:
A:Excuse me.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 B:Yes, there is.A:Where is it? B:It’s east of the cinema.A:And then? How can I get there?
B:Turn left at the cinema, then go straight.It’s on the left.A:Is it far? B:No, it isn’t.A:Thank you very much.B:You are welcome.(二)单元与单元之间话题整合
如,PEP小学英语六上中,Unit 4单元的话题是“hobbies”,Unit 5单元的话题是“jobs”,在Unit 5单元的对话教学中,我们可以整合这两个话题,改编课文对话: A:Who’s she? B:She’s my mother.A:Wow, your mom is so beautiful.What’s her hobby? B:She likes math very much.A:Is she a math teacher? B:No, she is an accountant.A:Where does she work? B:She works in a bank.A:How does she go to work? B:Usually she goes to work by bus, sometimes by taxi.(三)上下册教材之间话题整合
如,PEP小学英语六上中,Unit 3单元的话题是“Activities in the future”,Unit 4单元的话题是“hobbies”,PEP小学英语六下中,Unit 3、4单元的话题是“Activities in the past”,我们可以整合这些话题,创编对话: A:What’s your hobby?
B:I like fishing.What about you? A:Me, too.And I went fishing last weekend.B:Where did you go? A:I went to the East Lake.B:That’s a nice place.How did you go? A:I went by bike.B:Did you catch any? A:Sure, that evening my mom cooked them and ate with my grandparents.B:Good!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then? A:Let’s go fishing, OK? B:Good idea!A:When are we going? B:Sunday afternoon? A:No problem.By bike? B:Sue, if you like.A:OK, see you then.B:See you.四、搭建平台 创新话题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在交际环境中灵活运用。交际语言的运用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应延伸到第二课堂、课外活动中去,教师要努力搭建各种平台,如英语角、英语课本剧、英语联欢会等等,拓宽学生的视野,更广泛地提供使用英语的场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主动性,特别是对学生从课堂内的有准备表演到课堂外的灵性发挥,创新话题。
每上完一个单元,笔者在各班会组织一次英语角,鼓励他们结合当前单元的话题,小组合作创编对话(因教材的特点,大多对话为2人合作完成),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选取2篇: Dialogue 1 A:Hello, this is He Zhenling.B: Hi.A: What are you doing? B: I’m watching TV.A: What’s on?
B: Happy Sunday.It’s so funny.And you? A: I’m doing my homework.B: What did you do this afternoon? A: I went fishing with my uncle.I caught a big fish.B: Really? How heavy is it? A: It’s 5Kg.B: Wow so big!A: Would you like to eat it tomorrow evening? B: Thank you very much!!You are so nice.A: You are welcome.See you tomorrow.Bye.B: Bye.(By He Zhenling and Lu Yuhang)Dialogue 2 A: Hello!This is Li Xinyi.B: Hello!(Cough)A: What’s the matter?
1、感受夏天的特点。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单元中,作者带我们走进了多彩的四季,有《春》《济南的冬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关于写夏的文章,好,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梁衡走进《夏》,去感受夏的独特魅力!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梁衡,山西霍州人,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项荣誉称号。
2、了解背景
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使夏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象上的寓意。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3、重点字音
主宰(zǎi) 积蓄(xù) 澹澹(dàn)
黛色(dài) 匍匐(pú fú) 贮藏(zhù)
迸发(bèng) 遗憾(hàn) 芊芊(qiān qiān)
磅礴(páng bó) 闲情逸致(yì) 轻飞曼舞(màn)
4、解释词语
芊芊:草木茂盛。
磅礴:(气势)盛大。
黛色:青黑色。
匍匐:爬行。
主宰:主管,统治。
灵秀:秀美。
终极:最终,最后。
春华秋实:春天开放,秋天结果。
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细滋慢长:细细滋生,慢慢长成。
融融:形容暖和。
澹澹:荡漾的样子。
闲情逸致:闲适安逸的兴致情趣。
5、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说夏的色彩是金黄的,为什么?
明确:作者如是说的原因是,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夏天麦子熟透了,金色主宰世界上的一切,代表着金黄的色彩。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作者和不少历代文人不同,与“有闲情逸致的人”也有所不同,他喜欢夏天。请说说原因。
明确:课文抒发的是对“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的正是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写法探究
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请举例说明。
明确:第2自然段中用春天的景物和夏天的景物对比,写出了从春到夏的过程。又如第5自然段中“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对比,强调了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
(三)揣摩语言
文中赞美了夏的人勤、景美,而且这篇文章在语言上也很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富有表现力。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各三至五个),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明确:
1、先看比喻句: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常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表明了麦浪如金色的海洋一般。
2、再看拟人句:
(1)“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写法,想象蜂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2)“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3)“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四、板书设计
夏总特点:紧张 热烈 急促
景(美)
人(勤)赞美夏天
赞美自然
赞美农民
赞美生活
五、课外拓展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请你发挥想象,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示例: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白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摘要:科学课堂要想上得扎实、有效,应通过对话教学,还学生探究创造的权利,让学生的心灵自由舒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从“搭建对话平台”“创设对话话题”“把握对话时间”三个方面来寻求优化科学课堂对话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科学;对话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06
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动态生成性,教师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而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对话、摩擦甚至碰撞,生成超出教师预期、教学预设的新问题、新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和学生的已知对话、和生活经验对话、和具体情境对话,生成学生真实、真切、必要的体验。因此,在科学教学实践中追求简洁朴实的课堂对话,还学生以探究创造的权利,让学生的心灵自由舒展。
一、搭建对话平台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效课堂对话是以师生平等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话题展开师生及生生之间的对话过程,课堂对话的成功展开离不开良好的对话平台。
1.转变观念,营造对话氛围
“境界决定眼界,思想改变课堂”,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态度和行为。新课程理念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确立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不再是主体与客体间的那种给予和接受、支配和被支配的单向关系,学生在接受教师教育的同时也会对教师产生深刻的影响。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发挥他们作为教育主体的积极作用,从人格培养的角度来讲,也能够促进学生形成不依赖、不盲从、一切以客观真理为标准、积极自信的健全人格。因此,搭建有效对话教学平台的基础就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恃无恐”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学习需求,这有助于把教与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对话的平台。
2.整合资源,拓展对话空间
科学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引发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探究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学习材料是学习活动的载体,要使学习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地进行,关键是学习材料的有效。而学习材料的选择不应只局限于教材、局限于课堂,可以从多方面整合资源,拓展对话的空间。
一是巧用媒体,分享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是当今教师可以借助的优势之一。把网络上的知识运用于科学课的教学,能有效地拓展教学空间。例如,在讲授食物保存的时候,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各种食品的相关图片以及各种食品包装工艺介?B等资料。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交流,更能全面地锻炼学生学习的能力,课堂上让学生把资料进行交流分享,课堂对话丰富多彩。
二是链接生活,丰盈学习资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编制学案以学定教,通过课前预习、活动体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第二章观察蜗牛的时候,让全班学生课前制定观察计划,指导学生进入校园进行捕捉观察。通过这个观察活动,学生不仅了解蜗牛的相关知识,也生成了许多新的问题,还能深刻体会到合作学习的益处,增强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创设对话话题
在课堂对话教学中,话题是对话的题目或问题,是对话发起和持续的依据或中介。话题设计是对话教学的重要教学环节,话题设计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对话教学的效果。因此,需要巧设话题,让师生、生生在对话中共享智慧,在课堂对话中促进学生的思维之花尽情绽放,不断达成学习目标。
1.以疑引思,呈现话题
青少年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怀疑是他们外显的特征。他们希望弄清事实、现象,从而得到客观的结论。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很好地设疑问难呈现话题,势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观察和实验》一节教学中,笔者用以下三幅图片来设置悬念:看一看,猜一猜
学生针对上述疑问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好奇心驱使他们设法证实自己的推测,此时此景下呈现本节话题――为什么要借助仪器进行观察和实验?在此后的对话交流中,有学生说借用刻度尺进行测量比较,但随后有学生提出疑惑:觉得测量结果也不是很明确,针对此疑问笔者趁机提出下一个话题――如何正确使用仪器?新的话题就这样在解惑进程中不断呈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因势利导,让话题层层呈现,使学生深入思考,投入到积极的揭开“谜底”的对话中,更有利于启迪发展学生的思维。
2.以动明理,激发话题
心理学认为“只有启发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通过手脑并用建立鲜明、清晰、正确的表象。”例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时,本节课的内容十分抽象,但是每个学生都可买到放大镜,因此我们不妨让学生先玩放大镜,在玩的过程中感觉放大镜的神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笔者设计了如下前置作业:
(1)你能用手中的放大镜,在阳光下找到一个耀眼的光亮点?把手放在光亮点处有何感受?请查阅这个光亮点在物理学上称作什么?这个光亮点与放大镜的中心的距离大约有多远?此距离在物理学上称作什么?
请用简单的光路示意图表示形成光亮点的原理?
(2)寻求照相机、投影机的秘密:用一个放大镜、一支蜡烛,将放大镜放在蜡烛和白纸(或白墙壁)之间移动,观察白纸(墙壁)上出现的像,观察像的性质是否发生改变。请试一试,并记录你观察到的现象。(注意远离可燃物,并注意手被蜡烛烫伤)
上述作业表面上都是让学生去玩,而玩的过程也让学生对凸透镜产生了兴趣,对凸透镜的结构以及成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我们的课堂教学铺垫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我们看到“边玩边学,寓教于玩”的课堂教学中高潮迭起,对话话题不断被激发出来。
三、控制对话的时间
1.提供必要的预习时间
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通过全面阅读教材,了解新课的主要内容,想一想这些新知识的基础是什么,自己掌握得怎么样,做一些必要的复习,为新的学习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为了在课堂上产生更多“生成性”的内容,成为课堂对话中精彩的对话话题。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前置作业供学生预习时用,并让学生拥有必要的预习时间。例如,教学《眼睛和视觉》之前,通过以下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预习:
(1)近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或晶状体曲度过,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使物像模糊不清。可以配戴 ?R来矫正。
(2)远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或晶状体曲度过,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使物像模糊不清。可以配戴 镜来矫正。
(3)患近视的人看 处物体清晰,看 处物体模糊;患远视的人看 处物体清晰,看 处物体模糊。
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教材并回答问题,虽然这些问题都能在书本上找到相应的答案,却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预习时间。其次有些学生无法理解相关知识,会在课堂上提出诸如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为什么戴凹透镜能矫正视力?”此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并捕捉学生的疑问使之成为有效的对话话题。
2.给予充裕的思考时间
课堂有效对话不仅仅是让学生说,还要引导学生深入地说。因此,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形成个人独特的理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阐述支持观点的相关理由。例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将水灌满杯子直至溢出,用小纸片盖住,手按住纸片,将杯子倒过来,再将按纸片的手移去。可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1)是什么托住了纸片和杯中的水?(2)如将纸片和托住的水倒立在水槽中,然后抽出纸片,杯中的水会怎么样?(3)纸杯中的水为什么不下落?(4)两次实验中产生现象的原因有什么异同?(5)由以上实验能否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教师的演示实验只不过向学生展示事物的现象,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则需要在问题的引导下大胆猜测、动手验证,去探寻表面现象所掩盖的本质,课堂上若不把时间交给学生,怎能使各层面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形成各自的见解呢!
课堂对话,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有效的对话具有增进师生感情、引发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等功能。每个学生身上都蕴含巨大的潜能,课堂对话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然天性并小心养护、开发,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主体性。对话是建立在最基本的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的关系基础上, 教师和学生之间, 不能是教训和被教训, 灌输和被灌输, 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 而应是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的关系。过去“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与学生是“我———他”驯化关系, 对话教学中, 师生之间则是“我———你”关系, 各种对话都是一种“商谈”, 是在共同探讨未知的新领域, 学生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主体意识觉醒, 自己读书, 自己感知, 自己思考, 自己体验, 交流自己独特的感悟, 从而获得发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归还学生的话语权, 学生不仅有机会说, 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着对话的形式和内容,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尊重差异, 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 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
2.发展性。对话教学是立足于充分尊重人性、全面提升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教学方式, 它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是全面的。对话教学改变传统教学十分重视结果的格局, 非常注重对学习过程的关照, 讲求在学习中对话, 在对话中生成, 在生成中建构, 在建构中发展, 然后又通过新的生成和建构, 达到新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 学习也就促进了人的发展。对话教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是符合人的本质发展的教学方式。对话的教学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最终目的是促进师生共同提高, 全面发展, 最终产品是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 发展是对话教学的第一要务。对话并不排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也不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但它却能使师生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互相激励批判, 使每一个人不断自省, 获得完善自身、自我超越的动力, 不断使自己“成人”。
3.多维性。对话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师生、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 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 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等。因此, 有效的对话需要在多维的对话空间中进行。一是对话形式多维。对话教学中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联系, 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多重的网状关系。所以, 对话形式是多维的, 它包括学生与作者 (文本) 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教师与作者 (文本) 的对话, 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二是对话内容多维。课堂对话虽然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 但对话的内容不是教材知识的转移和克隆, 而是生本、师生、生生相互作用后的理解和感受。基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个性差异, 即便对同一文本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 产生个人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对话内容既遵循文本, 实际又超越了文本, 它既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等, 还包括对话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新知、建构的意义, 从而构成了对话内容的多维性。三是对话渠道的多维性。交流、互动是对话信息的重要特征。在对话教学中, 每个学生都是对话的主体, 每个主体既是信息的发送者, 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学习信息再也不是从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 而是多向的相互传递。就是通过这样的多向信息的相互传递,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4.感悟性。“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的特点”。对话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突出学生的感悟。学生是听说读写的主体, 正是在听说读写的自主活动中不断“自得”成长起来的。王国维《人间词话》:“夫境界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 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 镌诸不朽之文字, 使读者自得之。”王夫之《船山遗书》:“作者用一致之思, 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感悟是对话学习的核心, 刘贞福先生认为, 所谓感悟, 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 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 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 情感体验得以加深, 才性得以发挥, 人格得以升华。认知与情感的不可分离性, 是感悟的突出特征之一, 也是对话教学中的的显著特色。对话材料本身就是认知元素与情感元素的集合体, 在进行认知性教学的同时, 自然要渗透情感教育的内容, 在进行情感性教学的同时, 又必须以语文认知为依托。感悟具有升华性, 从本质上说, 在对话中实现感悟是学习者接受心智挑战的胜利,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 对话的过程就是从一个感悟到另一个感悟的积累过程, 是养成人的灵气、悟性和才华乃至全面充实人的内在素质的过程。
语文教学活动相比于其他学科教学更注重对话,因为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选择不同的对话形式来进行教学,不但有利于提高师生交流的有效度,对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一、主题式对话教学
在教学中,通过一个主问题或是关键点来创设一个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和作者进行交流,从“对话”中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丰富意蕴的教学方式被称之为主题式对话教学。主题式对话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多环节模式,摒弃复杂的问题设置,而以主问题来引出文章的关键点,让学生围绕关键点进行自主地探究学习。在主问题的引导下,教师以描述性话语和学生展开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中,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它的基本流程如下:
(一)初读感知,抓住文本的关键点
在这一环节中,重点是让学生对文本有初步感知从而为主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打下基础。初读课文时需要解决基本的文学常识和生字词一类问题,否则对主问题的解决将设下障碍。
如在《变色龙》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自学生字词”来对学生进行生字词的检测,再以“填空”来对作者和基本生字词的掌握进行检测,接着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二)创设主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对话
这是主题式对话教学的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以主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以对话形式来阐述文本的意蕴。同时,还需要以引导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文本的主题、人物形象等内容。
同样是在《变色龙》的教学中,当对生字词和基本的文学常识有了掌握,接下来便是对奥楚蔑洛夫形象的掌握。教师以主问题“奥楚蔑洛夫最善变,课文中描写了他的几次变化?每次变化又有什么特点?勾画出相应的词句并作简单解释。”来展开对话。在对话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和作者形成一种交流,通过描述性话语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在文本中去感悟和理解。
(三)对“关键点”触发,会情悟理
这一环节是对对话的总结,更多的是对关键点进行汇总。如在刚才的对话后,学生对奥楚蔑洛夫形象只是一个零散的认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话来引导学生形成总体认知。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将各小组的意见进行汇总,教师进行补充,然后以幻灯片或板书的形式进行呈现。
主题式对话的优点就在于通过主问题让学生的多种理解得到汇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抓住主要问题解决阅读有积极意义,但也需要注意,因主题式对话不免显得“零散”,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通过一些小问题来进行补充。
二、“读悟式”对话教学
“读悟式”对话则一反教学常态,以读为主要手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来感受文本所蕴藏的意蕴。“读悟式”对话强调的是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本的情、境、意,最终形成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的目的。这一方式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极好的作用,但也要注意要通过多种朗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基本步骤是:
(一)初读感知
这是初步感知文本的第一步,在初读中,学生需要对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和基本的内容有整体的感知,在读中解决基础性问题。教学中,通过运用泛读、配乐朗读等方式都可起到不错的作用。如在《海燕》的教学中,通过幻灯片来展示大海和海燕的图片,再以高尔基的简介来引导学生了解俄国革命,从而为理解“暴风雨”打下基础。
(二)精读细品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对文本的内涵、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一一品味朗读。在教学实践中,通常以学生读后的感悟和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来进行,同时,教师需要以点拨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如“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一句,教师就可用问题“这句话用越……越……有什么作用?‘暗’、‘ 低’‘压’各又表现什么?”来引导学生对黑暗环境的认识。
(三)体悟迁移
所谓的迁移是要让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品读过程的“盲点”进行点化,让学生在悟中去形成一定的技能。为促使技能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评”的方式来进行,所谓“评”即点评,可以为教师对学生的点评,也可以为学生之间的互评。评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自我认识升华为共同认识,从而丰富对作品的认识程度。如《海燕》中,有的学生只抓住了象征手法的应用,而对对比手法则忽视了,通过教师以海鸥为例来进行分析,小组间通过对企鹅、海鸭和海燕的对比,海燕的形象就更加丰满了。
体悟式重在“悟”,但“悟”需要以“导”为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重点词语的点拨对话来引导学生从自读和交流中去全面地品味文本。
三、质疑探究式对话教学
这一对话教学注重从问题出发,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来达到对文本的理解,注重的是对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对话建立在问题基础上,通常以教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回答而进行。在这里需要注意,在从传统模式向新的模式转变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问题的提出交给学生,其间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以《陈毅市长》教学为例,教师通过问题“陈毅的拜访顺利吗?为什么?”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幻灯片呈现四幅图(四幅图分别对应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再以问题“在开端中,剧中人物有没有产生矛盾呢?他们初次交往有一段饶有趣味的谈话,从中又能看出人物怎样的个性呢?”来引导学生分析陈毅的坚定、自信、幽默;齐仰之的固执、清高、不问政治的性格特点。通过问题的解决而达到对文本的理解是质疑探究式对话教学的主要特征。
余国良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 广东 汕头 515041)
摘 要:教师只有科学而艺术地运用语文教学对话的创新策略,在课堂提问对话中增加等待时间,在合作探究对话中帮助学生反思,在作业反馈对话中只给评语评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对话的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对话;创新策略
对话,自古至今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从孔子与学生坐而论道发展到今天言教改必谈对话,无不证明对话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对话仿佛是一条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的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参予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流,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芽新的理解和共识。”[1]故此,当今各科教学都积极倡导开展多向对话,语文教学尤其突出。一时间,探究语文教学对话的公开课、研究课遍地开花,凡上课,必有讨论、必有多向对话,好象是胡椒粉与味精,什么菜都撒一点,结果表现在一些课堂上,讨论热热闹闹,评课都说时髦,再问学生所得,似乎无啥收效。尽管如此,笔者还是认为语文教学对话是必要的;不过必须在规律的寻找中落实对话的实际效应,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不断探究对话的创新,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那么,语文教学对话究竟应该怎样创新呢?
一、在课堂提问对话中增加等待时间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传统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教师问,学生答;由于问题的封闭性和突然性,结果有的学生有话不知从何说起,从而失去对话的机会;有的学生虽然想努力顺着老师的意思说,由于没有时间思考,往往言不由衷、不着边际;有的学生虽然被请不得不站了起来,但慌不择词无言以对;有的学生反映特快,教师话音一落,就抢着发言,表面看起来反映敏捷,实际上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更谈不上回顾反思,效果自然要打折扣。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在提问的形式、内容与时间等方面都要进行变革。形式上,变单一的师问生答为师生互问互答或生生互问互答,提问者不单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不单是教师问学生,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或学生问学生。内容上,变陈述性问题为程序性问题,答案无论对错,一样有价值,创新答案可启迪他人进一步创新;错误答案,既可让他人在辩误中进步,也可让自己在师生的帮助下通过改误进步。时间上,变提问即答为“等待时间”再答或允许暂时不答;这应是对传统提问答问的一种改进。因为增加了“等待时间”,等于增加了学生思考的机会,自然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罗(Rowe)1974年提出了“等待时间”这个概念后,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增加“等待时间”,课堂上会发生以下变化:⑴学生的回答变长;⑵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变少;⑶学生回答问题更有信心;⑷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进行改进;⑸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2] 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由被动应答变成了主动交流,由不假思索的应差变成了心灵深处的思考,由单一考虑问题的答案变成了反思自己或他人答案的合理性,由单一述说答案变成了述说答案和反思如此确定答案的过程与方法。而教师则不会为了赶进度,只设计一些陈述性问题,使课堂有教学对话点缀就好。相反,教师会深刻地体察学生的生命活动,找到对话的最佳切入点,设计那些切合学生心灵发展历程并具有开放性与程序性的问题。因为增加了等待时间,教师不再担心学生没有时间思考,答不出来使课堂出现冷场现象。
一位教师教《中国石拱桥》,不问“中国石拱桥有哪些特点?”而问“中国石拱桥有好几个特点,你最喜欢它的哪个特点?”两种问法结果迥异:从目的看,前者是为了学生通过回答重复、记忆课文的内容;后者则为了使学生带着情感走进课文,主动与文本、同学与教师对话。从过程看,前者只需学生看看课文,记忆一下就能完成任务,无需过多思考;后者须学生 1 调动自身情感,沿着心灵发展的真实历程,叩问自己:我喜欢中国石拱桥的哪个特点?理由是什么?必须有一个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从效果看,前者除了让学生记住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外,别无收获;后者不仅让学生在选择中记住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张扬了自己的主体个性,学习了反思与对话。因为学生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是发自生命深处的声音,在接受他人意见时,会考虑那些值得吸收;在评价他人时,会反思他人的理由是否充分;在补充意见时,会思考在此基础上怎样回答才最完美;这样边思考边对话,自然会提高对话的质量。
如果想拓展深化课堂讨论,教师还可跟踪提问:“如果你是桥梁工程师,借鉴现代桥梁建造技术,你会怎样设计现代中国石拱桥?”这样,学生不仅会和文本对话、和赵州桥或卢沟桥的设计者、建造者进行对话、和所有了解的梁桥、浮桥、吊桥、拱桥与立交桥进行对话,还会和现代桥梁专家茅以升等人进行对话;通过现代人的视角,反思古人桥梁建造的智慧与技巧、局限与缺憾,反思现代桥梁建造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借鉴与创新。甚至会把立交桥和石拱桥进行嫁接,设计出立交式石拱桥;也许会把吊桥和拱桥融为一体,设计出悬索式石拱桥,当然也可将浮桥与拱桥进行组合,设计出浮桥式石拱桥。
这样,在课堂提问对话中增加了等待时间,也等于拓宽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他们思维的翅膀就可以在时间的天空里自由翱翔;既培养了学生继承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了组合创新的科学思想方法,还改变了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在放飞学生思维的同时,也放飞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不再担心教师的突然提问,是对自己不安分的一种警示或答错了被人笑话;因为他们明白无论答案对错一样有用,都会争取到师生对自己的了解和帮助。教师也不再担心学生答不出或答错,是不动脑筋思考问题或思想开小差,因为足够的时间、开放的教学氛围与富有吸引力的教学问题,能促进学生愉快地学习、饶有兴趣地探究。于是课堂互动会更加频繁,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他们不再寄希望于参考资料上的答案,而是在愉快的对话中与同学一起讨论和建构自己的理解。
二、在合作探究对话中帮助学生反思
合作探究对话是教学活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对话方式。
从教学进程看,在教学前,教师备课、学生预习,要和教材、教参、学习资料及其作者进行合作探究对话;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研讨教学内容与形式,无论是质疑问难、探究创新,还是各抒己见、取长补短,都要进行多向合作探究对话;教学后,教学延伸到课外及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范围更广,除了学校外,还有家庭与社会,要想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也必须引导学生与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进行合作探究对话。
从合作对象看,可以是老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课文作者对话、学生与教材编者对话;因为,就某一学习主体而言,老师、同学、课文作者、教材编者等,构成了学习主体外在的学习环境,都是客观的学习条件;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习惯等则形成了学习主体内在的学习潜力,是主观的学习条件;学习效果的取得,全在于这两种条件的充分利用和相互作用;利用与作用的前提是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的渠道是探究对话。实践证明,多向探究对话的效果优于单向探究对话,这也许是人们喜欢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群体相互启迪的原因。
从探究内容看,不管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还是与课文作者、教材编者对话,在内容上应是反思性的。反思才能有所领悟、促使继续探究,反思才能发现问题、促进解决问题,反思才能扬长弃短、逐步接近规律,反思才能恍然大悟,催生超越创新。为此,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要尽到的首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3]可见,帮助学生反思,就是合作探究对话的一种创新。
如何帮助学生反思呢?教学实践证明,要突出探究内容的反思性,教师必须重在引导;因
()为“教的本质在于引导。”[3]128古人倡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强调“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引导时,还要做到含而不露、引而不发:
当学生面对新的感知对象不知从何入手时,引导就是点拨,点拨学生在迷茫中找到感受的抓手。如:
小玲同学,你对文中父亲四次背影出现的叙述是准确的,作者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你能结合课文中的层层铺垫和自己的情感体验谈谈吗?
这个问题就是理解全文的抓手,有了这个抓手,学生就会握住它登堂入室,在课文的层层铺垫中以自己的心灵叩问作者的心灵,在不断反思中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作者的情感,进而感知全文。
当学生的探究难以深入时,引导就是激励,激励学生思考的触角继续延伸到一个新的层面。如:
我非常欣赏陈波同学的观点,他说《桃花源记》既表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陶渊明理想的幻灭,很有创造性;请问这位同学,你能从课文中和当时的文化背景中找到根据吗?
先肯定观点的创造性以激励,再分别从“课文中”与“当时的文化背景”两个角度以问疑,学生无论从一个角度还是两个角度深入反思都是一种收获,因为学生从中学会了联系文本或文化背景了解作者思想感情倾向的阅读方法。
当学生发现文本中有悖常理的矛盾无力自解时,引导就是启迪,启迪学生通过与作者对话进行反思。如:
陶老先生,您确实写出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但您写桃源人要求渔夫“不足为外人道也”,受到热情接待理应守信的渔夫,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您这样写人物的矛盾想表现什么呢?
先指出渔夫行为上的不合情理,再询问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阅读与反思,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就可能有一种新视角的发现与理解。
当学生有了困惑暂时无法解开时,引导就是帮助,帮助学生大胆尝试验证自己的假设。如:
《蜡烛》只写了一位南斯拉夫的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新婚喜烛,点在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并没有写她的心理活动,编者您在课后却要求我们,设想文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怎么设想啊?这位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她当时是怎么想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进行设想与体验如何?
先提出问题,再通过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无论问题是否能解决,学生都一样有收获;因为遇到问题先理顺解决问题的思路,再顺着思路进行思考与体验,以寻求问题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最大的收获。
上述对话,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作者对话、学生与课文编者对话,虽然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对话的示例,但对话的内容与落脚点却是帮助学生反思。学生学会了反思,就会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有更高质量的对话,就会出现不同角度的新理解。阐释学中有一种“问答逻辑”理论,该理论认为:“在问答逻辑模式中,被理解的文本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能够主动提问的‘另一个主体’,文本将一个又一个问题主动呈现和言说出来,为了回答文本问题,我们也必须相应提出自己的问题,历史文本本身也包含着对 问题的一次解答,只要了解这种解答以后,才能从更高的层面上去重建相互视域融合后的新理解。”[4]可见,新理解是建立在发现文本问题和提出读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与文本、文本作者和其他对象的对话,才能获取的。这说明新理解既是合作与探究的的产物,也是对话与反思结晶;因此,只要教师在合作探究对话中注重帮助学生反思,就能引导学生获取新的发现与新的理解。
三、在作业反馈对话中只给评语评价
对话,除了口头对话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书面对话方式,那就是作业反馈对话。这种对话,相对于传统的作业批改而言,是一种很大的改进。传统的作业(包括作文)批改,教师只根据对错好坏,给学生以分数作为评价反馈,部分作业(作文)批改才是评语加分数。教师辛辛苦苦批改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发生了什么作用呢?教师们观察发现,学生拿到新发下来的作业本,看评语的人很少,看分数或比较分数的人却很多。这一现状引起了英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Ruth Butler)浓厚的兴趣,为此,她做了一项实验研究。在实验研究中,她给学生三种不同方式的反馈信息;只给分数、只给评语和分数加评语。研究显示,只给评语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收益最大,其他两种方式没有明显的学习收益。[5]这一结果引起了教师们极大的关注与反思,纷纷探索改革作业反馈的方式。经过改革,探索的教师们大多只用评语的方式进行评价 3 反馈,目的是引导学生按老师的评语指点更加有效地矫正作业,进一步深入学习。评语的写法一般有如下三种:
1、指点式评语。评语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欣喜地指出学生作业的优点与进步,另一部分诚恳地点出存在问题与改进方法。如:
晓霞:你对叙述与描写的区分是正确的。你能模仿例句,再用叙述与描写各写一句话吗? 亚男:你小小年纪就知道心疼妈妈,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你在昏暗的洗手间里怎么能看到妈妈那双冻红了的手呢?能告诉老师吗?
这样评价反馈,先直呼学生的姓名,使学生觉得老师在和自己对话,从而产生一种亲切感;再肯定了学生的长处,使学生受到鼓励;后指出了学生存在的问题,指点学生通过反思如何改进才会更好;这是很多教师都喜欢使用,且效果较好的一种方式;因为学生往往在老师的指点下,有让老师更惊喜的再反馈:
老师,请看:叙述句——我喜欢听花开的声音;描写句——大海摇着小船,就象狂风卷着树叶。
老师,那天妈妈要我点灯进去寻找一颗从衣上掉到地面的纽扣,才发现妈妈的手被洗衣服的冷水冻红了;我在修改中已经加上了这一点,觉得这样写才能交代清楚。
这样对话,虽未见其人,却如闻其声,既亲切自然地交流了彼此的看法,又获得了作业反馈对话的独特效果。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不仅矫正了自己的作业,还发现了自己出现错误的原因,使得教师评价反馈的作用落到了实处;这实际上是课堂口头对话的延伸与深入,促进了学生深入学习。
2、拓展式评语。评语在学生叙述相关事实或现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拓展思维,作进一步设想与探究,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晶晶:你对《羚羊木雕》大意的概述切合课文实际,假如你是文中的“我”,遇上这类“伤心事”会怎样处理呢?你可请教他人后拿出自己的主见。
学生面对这样的评价反馈,会感受到教师殷切的期待和真诚的关心,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接触到没有见过的事情会越来越多,他们会从老师的要求中感受到一种期待,从老师的启迪中感受到一种关心,他们会在老师的期待与关心中去反思、去实践、去拓展,从而作出自己正确的再反馈:
老师:通过参考他人的意见和自己的思考,我想要是遇上这类事,我会为自己的擅作主张先向家长道歉,并表明以后遇上要紧事要多和他们商量,毕竟家长的人生经验比我丰富;同时还要向他们说明友谊比财物更重要的道理,薄伽丘说过:友谊“是慷慨和荣誉的母亲,是感情和仁慈的姐妹”;我相信家长会支持我。
这样拓展,学生既学会了与他人、家长、老师的多向对话与沟通,又学会了如何做人和处理问题,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还培养了自己的人文精神,确有一种在对话中创新的教学意义。
3、发挥式评语。评语针对学生作业中的毛病,既不能“一路绿灯”,又不能“使劲一棒”,必须在包容爱护学生的前提下借题发挥,以引起学生反思,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老师看得真累呀!蓝天、白云、鲜花、绿树、车马、行人……何时才能到达参观的目的地——小水电站啊?老师真想多看看小水电站是什么样儿,你能满足老师的要求吗?
这是针对一篇作文写的评语。文章的标题是《参观小水电站》,全文写了五百多字,三百多字写的是去小水电站路上的见闻,仅用了不到两百字的篇幅写参观小水电站的情景,犯了“头重脚轻”的毛病。教师借题发挥写下这样的评语,学生看后一定会反思:老师是什么意思啊?心领神会之后,不仅印象深刻,感受到老师用心良苦的真诚爱护和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还会在老师的指点下尽力修改得更好。
实践证明,只给评语进行作业反馈对话,能从三方面促进学生的学习:一是促使了学生反思,学生在评语的指点下,会不断地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学习中的得失及其原因后,才会在学习行动中思考改进的策略;二是促使了学生进一步的努力,反思之后,随着而来的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加倍努力,经验与教训的评点,都是很好的老师,都能给人以鼓励、借鉴与促进;三是促使了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教师评价方式的改变自然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他们不再迷恋分数或不认为分数是最重要的,开始重视教师的作业反馈,注重反馈对话,注重在对话中反思自我,改进自己的学习;这样,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都能在对话中有所改进和提高。
综上可见,教师只有科学而艺术地运用语文教学对话的创新策略,在课堂提问对话中增加等待时间,在合作探究对话中帮助学生反思,在作业反馈对话中只给评语评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对话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伯姆.论对话[M].王松乔,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2]Rowe,M.A.(1974).Wait Time and Rewards as Instruc-tional Variables, their Influence on Language, Logic and Fate Contro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11:81-94.[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8.[4]孙景尧等主编.比较文学.阐释学与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58.[5]Black, p.;Harrison, C.;Lee, c.;Marshall, B.& William, D.(2003).Assessment for Learning: Putting it into Practice.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 p.43
Language teaching dialogue innovation strategy
Yu Guoliang(Shantou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Chinese departmentGuangdong Shantou 515041)
Abstract: The teacher only the science but the artisticutilization language teaching dialogue innovation strategy, increasesthe standby period in the classroom inquiry dialogue, in thecooperation inquired into in the dialogue helps the student toreconsider, in the work feedback dialogue only to the evaluationappraisal, can truly enhance the language teaching dialogue thequality.Key word: Language;Teaching dialogue;Innovation strategy
作者简介:余国良(1952-),男,湖北赤壁人,广东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主要从事语文教学论研究。
通信地址:广东汕头市金园路23号汕头教育学院中文系 邮编:515041 电话:0754-8391346 2895144 电子邮箱:yuguo511228@126.com
作者简况:余国良(1952-),湖北赤壁市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广东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主要从事语文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所撰拙著有:《中学作文百法》(军事谊文出版社1993年版)、《语文导学艺术》(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语文教育写作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发表论文有:《世纪之交语文教育的研究重点》(《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4.)(《语文教学应使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主人》(《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4.)、《语文新课程精读理解的对象与方式》(《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3.)、《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的原则》(《文学教育》2006.6.)《对话必须抓住阅读教学的重点》(《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2.)《叙事:教学反思的有效方式》(《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2.)《反思型教师的自我培养》(《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10月录用待发)等20多篇。
【初中语文对话教学的话题设计】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陋室铭》的教学设计10-04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有效达成06-02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09-23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和设计背影07-01
论文(如何设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11-07
初中语文公开课《文从字顺》教学设计09-19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1-08
初中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1-01
初中语文的教学重点06-29
初中语文的分层教学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