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角下的初中语文体验式教学研究(精选12篇)
愉群翁回族乡中学
马玉芳
摘 要:本文以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基础,分别从借助语言、文字和图片等媒介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欲望,建立学生学习小组,组织开展语文游戏这四方面,对初中语文体验式教学做出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体验式教学
“新课改”明确指出,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于初中语文学习而言,它要求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积极创设出良好的初中语文教学情境,并由此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依赖学习到自主学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并增强自身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对蕴藏于这种教学过程中的欢乐与愉悦进行充分感受,从而促进并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具体而言,可实施以下策略。借助语言、文字和图片等媒介
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多种媒介,例如语言媒介、文字媒介、图片媒介以及视频媒介等。具体而言,初中语文教师在设置学习情境时,由于语言描绘不仅能够较为直接地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的感知程度,而且还具有易操作性、灵活性等优势,此外,还能在语言表达中带有教师的感情色彩来直接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引导作用,因此在体验式教学中,语言媒介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教师可由此对学生们的初中语文认知过程进行带动。再如,阅读初中语文文字资料同样也是初中语文体验式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利用原有的语文知识以及生活经验,通过结合文字的阅读来展开想象空间,由此对知识获得深刻的体验。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学生的实际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文字和自身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在脑海中形成将两者有效结合,形成完整的、加工后的图像,当学生对此产生了深刻的体验之后,就能通过比较,从而获得这种转变的原因,从而对阅读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此外,图片和视频能够对学生的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直接起到刺激作用,从而使学生的主观感受不断得到强化,并由此促进自己不知不觉融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
2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欲望
第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和运用“问题串”,例如,教师可通过开展时事点评、小辩论等活动,以其中一个相对宏观的问题作为引子,并由此逐渐向较为微观的问题过渡,即通过形成“问题串”的方式,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之中,目的在于使他们能够较快地进入课堂知识的体验之中,从而对整个阅读理解的内容做出更好的理解。
第二,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具有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重现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的能力,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问题的选择上,可以开展诸如“品读经典”等活动,在活动中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参与讨论,设置的问题不能让学生通过语文教科书或者参考资料就能轻易找到标准答案,这样一来,就可以锻炼学生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创设问题情境要因人而异,创设的情景要适合不同的学生类型。例如,一般而言,中、低年级的学生相对会关注一些新奇、生动、多变的知觉性事物,而高年级学生由于相对成熟,因此其理性思维程度加重,更愿意偏向于关注一些具有逻辑性、相对稳定、实用性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事物。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的情境创设要符合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特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通过建立学生学习小组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体验程度。合理分组是建立语文学习小组的首要条件,因此,教师在设置语文学习小组时,关键在于精心安排和设计探究小组的成员职责,具体而言,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教师首先要在分组之前,根据不同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问题分析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等要素进行综合评定,并按照“学生自由组合”的原则来对学生进行分组,并针对每一个小组的成员进行搭配,在人数安排上,过多会出现反复争论的现象,过少则难以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由于一个班的人数大约为30人左右,因此,整个班级可分为5组,每个小组可设置6名学生。
其次,在每个小组内部的职责设置方面,总体而言,可以在每个小组内安排一名组长、一名组织委员和一名记录员。教师在选拔组长时,要尽量选择具备组织能力强、语文综合能力相对较好,能够在关键时刻鼓舞士气等性格特质的学生。在组织委员的选择上,可考虑那些具有人际关系好、协调能力强、善于处理和平衡小组内部矛盾的学生。记录员则要能够尊重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对所学内容的不同理解,并通过对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不同意见忠实记录,再把各种不同的意见和结论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从而通过文字使整个小组的逻辑思维得到充分体现。组织开展语文游戏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往往需要教师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善于营造一种愉悦的情境,从而引导他们主动而乐于接受知识的熏陶,由此可知,语文游戏是一种行之有效、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一般来说,语文游戏主要包含故事会、谜语、社会角色扮演等各种不同的形式,上述不同的游戏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让学生从角色扮演的游戏活动得出的结果或结论中领悟到初中语文内容中知识要点的特征和规律;二是通过与各种各样的人物相处,从而能够在游戏中很自然地加深自己的内心体验,以亲历者的姿态设身处地思考问题;三是能够让学生通过模拟事件发生、发展的每个环节,以扮演角色所处的立场找出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从而能够在今后进行针对性解决。
参考文献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那么我们对文本的教学, 就不能以先前我们所习惯的一套教学思路去解读分析, 就应通过具体的活动方式来体验文本所承载的人文内涵。因为活动体验式学习具有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情感性等特点, 基于此, 我们可以把文本的教学实施过程落实在具体的活动方式上, 借助活动方式, 实现体验价值, 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笔者运用活动体验式教学方式发现这种活动能充分唤起他们的主体活动意识, 缩短了教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还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此本人仅就教学中用到的一些具体活动方式简单做一些介绍。
1. 讨论活动:
讨论是高中语文课最常用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之一, 是一种最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信息交流的活动形式之一。它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 使更多学生动脑、动口, 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有利于学生间取长补短, 开阔视野, 澄清一些错误认识。例如笔者在讲授《雷雨》一文时, 设置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还是假”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到书中找相应的情节甚至细节进行辩论, 使学生从讨论中真正认识周朴园的真面目, 进而了解作者的高超的写作技巧。讲授《巴黎圣母院》一文我只要求学生从文本中、电影中甚至原著中找出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 在学生的讨论中, 就人性的复苏, 人性的美丑对立统一这些问题自然而然的讨论出来, 收到了预期效果。
2. 角色扮演活动:
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编排小节目, 让学生根据一定的要求扮演相应的角色, 促进学生心理与角色的心理产生共鸣, 从而模仿与学习角色的心理与行动,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 我班学生先是依照课本老老实实地排演了“完璧归赵”一节, 但觉得不过瘾, 接下来又自己排了“负荆请罪”一节, 好家伙!真让我吃惊, 不仅有无厘头的开篇语, 结尾部分更是像电影一样把所有工作人员的名字都打在屏幕上, 甚至还用课件形式给话剧做了背景, 惟妙惟肖的语言, 非常符合人物身份, 改编的部分更是夸张搞笑, 连窃听器的都用到古代去了, 还有和平奖颁奖典礼, 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也让我看到了学生身上的原创力和想象力。这一活动形式让教材“活”起来, 也让学生“动”了起来, 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游戏活动:
新课程既讲究人文性, 也讲求工具性, 而工具性就要求学生能积累相关的基础知识, 可学生连生字词都不愿意自己积累, 还想着要老师教授, 我就用一个游戏的方法, 让他们全员参与。首先我要求他们平时认真看书, 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圈画出来, 一个专题下来, 我要求他们每人出一张关于基础知识题的考卷, 内容很少但要求他们把自己认为最容易出错的收集进去, 然后小组互考, 看哪一组对的最多, 虽然一个全对的也没有过, 但这种积累的习惯已经逐步养成。
4. 分组竞赛活动:
平时上课我用得最多的还是小组竞赛的方法。首先我让每组确立一个组长, 有了组长, 全组就有了主心骨, 有什么需要分工合作的工作一律由组长负责分配。上课遇到问题讨论, 组长首先抢答, 组员在组长的感召下也纷纷作答, 效果明显。如果遇到话剧排演这样的大事, 则由组长进行合理分工, 一般情况下处理都很出色, 而且基本做到人人有活干。
5. 展示活动:
展示, 既是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又是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途径。这类活动特别适宜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发掘学生认知潜能等训练目标。乡镇上来的学生一般羞于表现自己, 针对这个问题, 我安排了课前演讲, 不允许带资料。开始他们意见很大, 后来就很自然了, 再加上同学们适时地鼓励, 他们更自信了。另外我还安排了板报展示, 作业展示, 作文展示, 甚至有一次把学生周记里有哲理的话用语录的形式展示出来, 这对学生启发很大。
6. 头脑风暴活动:
设计一系列“头脑风暴”活动, 如训练学生作文的发散思维, 先提出一个主题, 要求学生很快地说出与之有关的一切想法, 不管对与错, 不管成熟与否, 不管可行不可行, 不管好笑不好笑, 你一言我一语, 尽量地想, 尽量地说, 时间一到就结束, 我也不加评价。让学生自己去咀嚼, 去评析, 去寻找有用的相关资料。
事实上活动方式还很多, 我也难以说尽, 但只要我们认真探索, 就能找到适合的活动方式, 在构成自主学习交往的活动中, 在师生和谐的合作中, 在成功的学习体验中,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现、发展、创新, 使学生的品格和能力得到提升。
摘要:探讨在新课改形势下充分利用各种活动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充分唤起他们的主体活动意识, 缩短了教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还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为学生创设活跃的学习课堂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比较注重体育技能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长时间的进行枯燥的练习,容易失去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改变了教学方式,用有趣、活跃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作用,分析体育动作和技巧,不断提高他们的体育综合能力。在新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有利于利用教师自身的体育魅力和进行锻炼的体育精神引导和鼓舞学生,使他们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锻炼,有效掌握体育动作,灵活体会运动技巧。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体育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确保教学内容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探究,从中获益,提高他们的体育技能。
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灵活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使他们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提高体育运动技能,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断提高他们的体育综合素质。
1.开展竞赛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采用竞赛的方式开展教学,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让他们忽略身体上的疲劳,在探究和练习中掌握体育学习内容,提高他们的体育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学短跑运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短跑动作技能的探究,掌握起跑、跑中、冲刺等环节的技能,提高他们的短跑速度。通过竞赛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学习,高效地掌握了短跑的动作,在比赛过程中结合运动技巧,在小组竞赛中取得胜利。
2.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体育学科既包括室外体育运动教学,还包括体育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室内和室外教学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使他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促进他们正确地掌握体育运动,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进行理论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让学生在创新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多媒体教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转变成直观的图片,还能提供更多和教程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理论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运动过程,让学生了解运动技巧,以及在进行前滚翻运动时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害。通过多媒体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了更清楚深刻的认识,为他们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3.开展趣味游戏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运动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进行互助合作,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完成游戏。在体育课堂上进行游戏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在好胜心的引导下进行体育运动的探究,加快他们的学习进度,提高他们的体育综合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二人三组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激发了每个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积极参与到了游戏中,感受了体育运动的乐趣。在学生的参与锻炼的兴致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学习和锻炼,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在活跃、快乐的氛围中进行锻炼,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体育精神和坚韧的意志,促进他们体育综合素质的提高。
4.采用分层教学
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在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时,教师要根据他们的能力提出不同的锻炼要求,在保障他们的安全的同时,使他们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完成锻炼任务。在面对身体素质好,体育能力强的学生时,教师可以给他们提出锻炼强度大,锻炼内容多的任务,让他们不断提高体育技能;对于中等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身体素质情况合理安排锻炼任务,使他们能有效掌握教材中要求的体育题目,提高他们的体育综合素质;对于自控能力较差,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激发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让他们逐渐掌握体育运动项目的正确动作,不断提高体育能力,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通过分成教学,学生能在身体素质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体育锻炼,让他们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练习,实现高效的学习效率。
三、注重教学反思,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课后反思是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分析,是高效教学的促进因素和核心环节。通过反思活动,教师能够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改进,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在教学反思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分析设计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是否能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有效掌握;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思,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学习主动性,通过学习活动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课堂教学进度的反思,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结合反思进行的教学优化和改革,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化地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使他们高效的完成锻炼任务,实现新课改下的初中体育高效教学。
怀化市溆浦县新田乡学校
陈虹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将农村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成了近几年来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交通的闭塞,加上农村初中教学硬件设施基础薄弱,教学理念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普遍不高。更有甚者连最基本的语文知识都不清楚,大多学生呈现:知识面狭窄、口头表达能力差、作文能力比较弱的特点。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长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如今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如一阵春风,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坚冰打破,千帆竞发,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但热闹语文课堂的背后我们也不容忽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否则阅读课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发挥不了它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阅读课教学应该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就要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自主学习。那么如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活跃语文课堂,激发兴趣。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观器官,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融情入景,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其次课堂巧设问题,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积极性就能立即调动起来,思维的大门打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提高了。第三,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成语接龙、名句欣赏、佳作欣赏、即兴发言、故事会、辩论会、读书心得交流、口头作文比赛、语文知识竞赛、自编课本剧与小品表演、诗文朗诵比赛、习作比赛等这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重视基础积累。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从古至今,语言文字的积累是学好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重视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强化积累,增强文言语感,使学生得到传统经典的熏陶。可以采用教师进课堂前让学生齐读或齐背古诗词,每周一篇。内容是附录中的古诗词及师生推荐的优秀诗作。也可以在黑板上设立名人名言专栏,由学生根据学号轮流上来写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把他们推荐给大家。让名人的深邃思想在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做好摘记。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点主要在课后落实。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老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做好抽查督促工作。总之,要造就语文这座金字塔,大脑中总是要积累一些语言文字的。
三是重视课文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中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吟咏诵读,以触发学生的语感,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朗读有多种方式,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齐读、小组读、学生个别读,朗读比赛,学生读出个别感悟。理解朗读,重在体会。教学诗歌时,我就经常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诗歌内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感情,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操。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我在教读时,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技艺指导,尤其是重音的处理,让学生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拨,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是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人之初,性本善。初中学生心理生理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此,这个时期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师可利用描写祖国优美山川和叙述祖国悠久文明的文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带领学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保卫祖国之心。可利用课本中描写亲情和友情的文字,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并珍惜亲情和友情。可利用影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培养他们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情感。利用“名人”的经历,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勇于探索,勤奋学习,超越自我等积极向上的情感。
五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生活中美是处处存在的,只不过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注意,积累审美素质。学生在语文阅读时,必须充分调动听、视、触、嗅、味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创设的意境,才能体会感知到美之存在。例如朱自清的《春》如果不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全方位去感受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美的话,是不能感受到文中创设的春雨之宁静,春风之柔媚,春花之瑰丽,春草之嫩绿,更感受不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六是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这一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但我认为还很不够,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当然这些训练一定要落到实处,可让学生当堂展示,也可作为课外训练,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自评、互评、点评结合。
【摘 要】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文章从获得知识体验、创设体验学习情境、激发探究热情、增强合作意识四个方面进程阐述,旨在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体验式;教学
初中物理属于基础性学科。学习物理知识不仅要掌握基本技能,更要让学生获得物理素养。因此,在体验中学习物理知识才能领略物理蕴含的魅力,体会学习物理所带来的乐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使体验式教学无法做到处处兼顾,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体验学习的需求。所以,探究体验式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议题。
一、实施体验教学,感受物理知识本源
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学生感受知识,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知识产生与发展过程,弄清不同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此外,还包括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获得应用知识的相关体验,加深对物理这门学科本质上的理解,体会物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巨大应用价值,真正地学好物理,用好物理。体验式教学的教学目标,就是将物理知识里的原理、规律等发现的过程直观地展示到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并在脑海里加深印象。由于注重学生的亲历性,体验式教学可以起到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效果,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共进。所谓亲历性,就是不通过间接手段。如教师的传授来获取知识,而依靠学生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获取,主张维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引导学生自发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次,体验式教学要注入良好的情感体验,维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对物理留下良好的最初印象,而对物理学中如公式、概念等抽象内容,则更需要学生自己去感知,去体会。
二、创设体验情境,提供体验知识机会
教学中选择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和年龄层次,找准恰当的切入点再入手教学。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为学生创建体验学习的条件,例如实验室中的实验器材,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去体会所学物理知识,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感悟与总结来巩固学习效果,使学生领略到和课堂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并更新固有的生活常识,使学生重新认识生活中的事物,并能悟出生活中存在的的物理原理。例如:在教学“摩擦力”时,学生普遍会陷入这样的误区:摩擦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为了让学生对摩擦力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教师可以以自行车为例,两个人将自行车的后轮拉起架空,另一个人在坐垫上踩动脚蹬,带动后轮,然后两个人松开手,将后轮放到地上,会发生自行车往前前进了一小段距离的现象,学生看到后会恍然大悟:原来自行车后轮受到的摩擦力起到了推动自行车前进的作用,由此可见,摩擦力并不仅仅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很多时候反而能够起到推动物体运动的作用。
三、激发探究热情,引领学生获得体验
物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探究活动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不注重学生自身学习体验的课堂,就无法调动起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的热情。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获得体验式教学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师生互动、交流讨论的过程,教师既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份子,和学生一同探讨问题。例如:在教学“太阳与月球”这一内容时,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将太阳黑子的周期性、造成影响等等相关知识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让他们去记忆。可是问题是,太阳的活动还有耀斑、太阳风等,为何偏偏把太阳黑子当做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呢?教师此时不妨这样做:首先,在课件上放出太阳黑子的影像,让学生去探究“黑子不黑”的问题;随后,找到过去几十年的太阳黑子观测数据,隐藏其中十几年的数据,留给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经过仔细的观察与研究,认真地讨论了之后,将隐藏的数据补充了出来,并观察到了太阳黑子的变化规律,之后再与学生一道分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做出合理假设,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四、组织交流讨论,增强学生内心体验
隆化县郭家屯中学
陈瑞欣
走进新课程,在实践中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分析、研究教学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逐步革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使命。然而,作为奋战在讲台上的一线教师,仅有热情是不够的。面对种种新生的思想和极具冲击力的种种声音,我们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静地思考,理性地对待,绝不能一味盲从,误人子弟。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曾有过一些盲从,有过一些困惑、思考和体会。
一、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感悟在阅读中的地位,无疑是尊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尤其是汉语的习得规律。但是,感悟应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感悟是否能解决语文教学的一切问题?强调感悟,还要不要“训练”?
有一段时间,阅读教学中我套用别人的经验,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点几个语文基础强一点的学生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倾向,再让学生个人读、齐读一下课文或段落,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录像片断一放,最后提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几分钟,我来做一个无非是这个说得有道理,那个说得也正确的总结,一堂课就上完了。课后找学生谈心,学生说毫无收获。
这样上课不是曲解了“感悟”应有的内涵吗?那么,“感悟”的内涵是什么呢? 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感悟的深度不同;同一个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感悟的效果也不同。感悟的方式是多样的。读,尤其是诵读,固然是感悟的最主要方式,但除了读,还有听、说等多种方式。听别人朗读,和别人交流阅读心得,必然会加深感悟的深度。感悟更不排斥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有益于对文本感悟的深入。机械程式化的训练是必须彻底废止的,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语言训练是不应当废止的。有效的感悟,离不开语言训练。
感悟只是阅读的初级阶段。高质量的阅读,尤其是创造性阅读,仅仅只有感悟是难以实现的。感悟是以形象性的理解为主的阅读活动,是阅读的开始,而不是阅读的终止,鉴赏、质疑才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仅有形象性的感受,没有理性的思考,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可能深入的。
二、怎样确定文本的地位 文本即通常所说的“课文”。推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已形成共识。但怎样确定文本的合适地位呢?
平时,我们通常是这样来上课的: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有关文本的阅读教学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拓展阅读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模仿写作发散思维训练上。这样上课,这样的手段对文本的解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究竟有多大作用呢?文本解读虽然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任务,但阅读教学总是以一定的文本作为载体展开教学的。把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随心所欲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是不是走入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误区? 我认为传统的阅读教学有一条经验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即领着学生读进去,走出来。通过阅读走进文章的内部世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但又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不是单纯地倾听作者的言说,而是在接受中激活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文本作者对话。在这样的
进去和出来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的传统经验和新的课程理念是一致的。过去,只进去,不出来,是我们所否定的一种阅读行为,可现在极端淡化文本阅读的教学,则是根本不进去,不进入课文的内部世界,也就谈不上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阅读时间不足,解读不够深入,缺少内在体验,浮光掠影,不作深入探究,这样的课堂虽然好看又有什么用呢?
阅读教学不是不可以进行拓展,不是不可以进行开放性思维训练,让学生看录像绘画等手段不是不好。然而,既然是阅读教学,阅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感悟解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其他内容的引入都必须和阅读教学的内容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其他的一切形式都必须为这个主要的根本的任务服务。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实现的有效途径是丰富的语言实践。阅读课自然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这种语言活动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技巧课,而是在血肉丰满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的,语言活动是在一种“场”、一种情景中进行的,正是文本的存在,才使得这个情景、这个“场”得以呈现。
三、教师在课堂上应起何种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已形成共识。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什么角色,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现在的老师几乎都在做课堂的主持人,起串联过渡的作用。这种做法是否符合课改的精神哪?
很多教师对学生不管是否独到、是否有道理的见解,所做的只是一味叫好或廉价的赞颂。有人说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尊重学生理解和思考的权利,是为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见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一个中学生,如果还只是满足于让学生敢想敢说而不追求说的质量和思维的质量,恐怕不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并非所有的答案都对,所有答案都可以,也并非所有答案的质量都一样好。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如果不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质量,发挥教师的作用,尽教师的责任,那实在是一种罪过。培养出唯唯诺诺的学生是罪过,培养出信口开河、满嘴胡说的学生何尝不是罪过呢。
语文课堂上,对,已成为大家都接受的一个阅读教学理念。但作为一种阅读策略和阅读教学的理念的对话,不应理解为师生之间的一种问答,而应该是双方阅读体验、阅读联想、阅读评价的交流,是情感的互动和思想的碰撞。对话总是在具有相同、相似或相近的见识的前提下进行的。真要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不是简单的事情。这要求教师自己必须有自己的个性阅读,要有自己的个性理解,要有自己的见识。如果教师备课时还只是从教学参考书上贩卖一点现成的东西,是无法和学生进行对话的。教师课堂上不能对学生的个性理解进行恰当的评价,只晓得一味肯定,实际上是由于教师没有自己的个性解读作为基础。于是只能廉价歌颂,只能不着边际地说几句可有可无的话,只能王顾左右而言它。
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状态,是教师的作用和责任之 一。但有些教师,虽然有迫切地调动学生的愿望,但却缺少行之有效的具体办法。课堂上尽管对学生百般鼓励,大献殷勤,学生却不领情,不想主动,不愿成为主体。这里固然有学生阅读习惯、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但从教师的角度反思,还是缺少有效的操作办法,根本的原因还是自身功力不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但我们绝不可能因此退居“二线”,我们绝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新的要求, 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适应当前的教学发展要求。只有充分保障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才能对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发生积极作用。在当前的教学发展环境下, 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 对实际教学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一、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现阶段我国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 其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首先,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位置。这样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就不能得到有效激发, 使得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不佳。其次,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重视和学生的交流沟通, 这对学生阅读学习效率的提升产生了负面影响, 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 在创新思维的培养发展方面会比较缺乏。在学生层面, 他们中考的压力比较大, 所以学习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 没有真正地体会阅读内容的情感。最后, 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没有将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 没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整体的课堂教学效率较低。
对于这些问题, 要详细地分析, 然后结合实际采用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第一, 加强实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准确把握阅读教学目标。教师要确立现代化的阅读理念, 只有及时地转变和优化教学理念, 才能确保阅读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要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其中, 从各个层面进行全新的教学优化。通过新的教学理念的融入, 真正促进阅读教学水平的提升。
第二, 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 才能真正地保证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先展示阅读的内容, 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收集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 可让学生详细说明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教师再从旁进行补充。这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 这样的活跃学习氛围的营造, 有助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第三, 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关键, 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要想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就要保障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 教师要多方面地学习知识, 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 从而为学生的课堂阅读指导打下坚实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 教师的专业水平程度与教学效果的呈现有直接的关系, 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 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教学能力, 为课堂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才能保障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第四, 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要能将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阅读课堂上广泛应用, 为学生的阅读学习增添现代化的科技元素, 这对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以及主观能动性有积极意义。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过程中, 要能保障自身技术应用的熟练性, 确保课件制作的精良, 保证实现语文阅读课堂高效性的目标。
第五, 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重视与学生的相互合作。在教学中, 可以和学生共同研究授课的方法, 和学生一起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由于教师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 容易受到思维限制。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出来, 让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得到加强,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组织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探讨。有了不同的思想碰撞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六, 加强对学生的语文整体阅读的素养培养。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重视对文本的阅读, 要重视文本的特征, 将文本阅读的内容以及口语交际和综合学习等方面的内容和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结合起来。通过加强文本阅读, 让学生能够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从阅读学习中获得综合性的语文学习能力。只有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得到了加强, 才能进一步地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力。
第七, 充分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让学生的独立思想在阅读教学中得以展现。师生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应当是相互促进的, 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能够在思维能力上得到加强, 要认识到自身在课堂中地位, 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的见解, 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将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体现出来, 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只有将教学的方式方法灵活地在课堂上运用, 才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
第八, 拓宽学生阅读的渠道。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的外延, “处处留心皆学问”, 教师要指导学生树立大语文的阅读意识, 不要让学生只限于课本或某一类课外读物, 要广泛涉猎, 多方吸取, 从而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 也就是说, 学生阅读的范围要宽。学生不仅要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名篇, 而且要阅读历史文化、地理文化、民族风情、网络信息、现代科技、时事政治、广告标语, 等等。教学中某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采取了以下三种措施:
(1) 教师和学生同步阅读 (同读一本书, 阅读速度基本相同) , 在同步阅读中与学生就有关问题进行交流, 共同探讨, 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教师先阅读, 选出阅读的精品书目向学生推荐, 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3) 让学生给教师和其他同学推荐书目, 看哪位学生推荐的书目最有价值, 最受欢迎。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 并且阅读精品, 阅读健康向上的书籍。
“教是为了不教”, 如果学生能够自己去安排自己的阅读活动, 将是语文素质教育成功的一个有力表现。
三、结语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对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实施尤为关键, 具体教学中, 教学方法要和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紧密结合, 只有如此才能保障教学的科学有效。同时, 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此外, 还要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语文阅读的教学效率的提升。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 能对实际教学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钢英.农村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初探[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03) .
[2]李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经验谈[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03) .
[3]刘丹.阅读教学“拿来主义”——合理运用导学案[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01) .
[4]刘梅.细节点点, 打造高三高效阅读课堂[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22) .
[5]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 2014 (07) .
一、吃透课标,加强对课标的研读,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确立一种思想,这种思想要以课程标准为教学的依据。教师只有对课程标准有了准确的认识,才能对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本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等等方面有详细的了解。只有对这些方面有了深刻的了解,教师才能够对教材进行深刻的把握从而较好地指导教学。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对课程标准的研究,让课程标准来指导课堂教学。
二、优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
优化教学内容指的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创新。教学内容首先要适合自己,使自己在教学中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第二要适合学生,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切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语文。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构建了新型的语文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是以学习为主题的。并且对每个主题下每个学习模块学生应达到的具体的目的以及学习模块下的每一个学习内容的具体目标都做了具体的规定,让学生不仅明白了自己的学习内容,而且让学生明白了学习应达到的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思考,要求学生在达到前两个思考层次的基础上,应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对语文问题的因果关系进行探索。要达到这个层次是不容易的,我们不要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涉及一些即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实际上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有梯度、有层次,要有探究性
在有效教学过程中,让每一节课都能动起来,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给课堂带来许多活力。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有动有静,波涛迭起,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组成问题的阶梯,创设一个个矛盾,激起一个个浪花。不愤不发,不悱不发,启发要乘势,解惑要适时,才能产生连锁反应,锻炼和促进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在探究中增长知识的喜悦。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尽量不要照本宣科,学生读得再好也不是他自己的思想。
四、优化学习组织形式,规范学习过程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对新课改实施效果如何的一个衡量指标,也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三分教学,七分管理。课堂管理是非常关键的,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成败。
1.建立自主管理与互动管理,实现参与式教学
建立自主管理与互动管理,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主动选择同学组成小组,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比较合适,并要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建立语文学习小组,学习小组自己确定目标,自己对原因进行分析,制定与实施政策也是自主的,还要进行自主的效果评定。学习小组的成员在自主管理中达成了共识,组员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取长补短,知识不断地积累,对知识的掌握也达到了深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师生、生生间相互交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就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建立学习组织制度,规范学习过程
小组要确立规范,小组规范的实施能够促使小组内合作的氛围,使小组内的成员各负其责,为小组的良性发展献计献策。还要建立竞争规范,小组之间的竞争要具有公平性,在公平竞争中共同提高,建立奖励与惩罚措施,小组组长要发挥带头作用,组与组之间要规范学习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实施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实现教育理想与教育行为的转化。教师对此必须展开研讨性的实践,升华语文教学,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以上是我在教学中几点粗浅的思考和做法。我想:只要长期地、不断地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相信每位教师都可以在教学中获得提高,在研究中获得成长。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我们期待着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的有效课堂。
花梨乡中学教师
胡嫄
作为初中历史老师,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预习,激发兴趣
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新课改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搞好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开展自主探究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的对象,设计探究的程序,收集所需信息,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所以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否则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二、发掘学生潜能
教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当然,良好默契的历史学习氛围的养成,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特别表现在学生质疑问难题上教师要坚信:态度上只有沉下来,学生的问题才能提上去。同时,师生都应明白这样几句话:举疑不在大小,不会则难;解疑重在点拨,喻则善教;求知不应待知,自得才乐;知识重在探究,积累乃博。教育是一个需要激情的职业,作为历史教师更需要充满激情,三尺讲台,要融入历史教师自己的情感。历史教师的情感道德表现在对历史学科的热爱以及对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感上。这份爱只有融入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而真切地流露出来,才能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同时教师应具有的情感,就是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生活、所思所想,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就史论事,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事业。真诚的关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会更加信任和爱戴老师,会因为对老师的爱戴而喜爱上老师所教的这门课。
三、注重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 》明确要求,历史课程的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可见,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从传统的中心地位退出,让位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实现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化。
教育的意义,本来就是建立在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之上的。而“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只见分数不见人”,只看重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把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异化为“以分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过程中充满了人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到着眼学生整体发展,立足每一个学生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包括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层次、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平台,获得最大最好的发展。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全面主宰学生的学习,是历史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唯一来源。而现在教改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所以师生之间要互教互学,互惠互助,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知识结构的互动就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教学,是知识与知识、师生与知识、现实与历史的交流与对话,表现为课堂内容上加强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如史地、史政、史文等的综合。
新教材要求师生在互动的教学中共同体验,一同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经常对自己在课前的思考,上课中的体验,上课后的认识进行认真的反思,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使自己的教学能力稳步提高。注重学生的“学”,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又要了解学生的情感倾向,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积累等。“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课堂设计只会与学生的实际相差甚远,一堂课下来使师生双方筋疲力尽,收效甚微。所以教师要在“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热闹”中“有序”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落实。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历史课堂,使课堂教学手段能发生巨大的变化,已逐渐成为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初中历史课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让教学信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树立起历史的空间、动态概念,激活其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有容量大、节奏紧、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为教师灵活机动的教学、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培养、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创造了条件。学生不再是一个书橱,而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品味人生,思索现实、预测未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潜移默化,影响自己人生发展的轨迹。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棘手的事物简单化、平板的形象立体丰满化,缩短时空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见其人、睹其物、闻其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极大地优化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
新课改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这股春风的洗礼下,我们的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率先举起了改革的大旗,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作为一名偏远县城小镇上的普通农村语文教师,在这几年来的教学中,积极主动学习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并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现将自己一些粗浅的体会写出来,以期与语文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我认为语文是一门运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一门学科。新课改就是要更换教学新理念,还原语文的人性美和趣味性,把语文教学活动构建成培育创新人才的"立交桥",使学生能在广阔的语文知识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钻得进去就会有成效。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语文课堂教学调控变"封闭"为"灵活"。
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脱离实际,阻碍和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把原来封闭的教学内容在课内整体开放。例如在讲完郑愁予的诗歌《雨说》后,我要求学生以《雨》为题完成片断训练。有的同学提出把这个环节改个时间来完成,理由是:"下雨的时间我们一起去听雨,认真观察,细心体会,才能写出好文章。"果然,下雨天室外观察时,同学们兴致勃勃,写出的文章也细致真切,可见这是灵活调控的结果。
2.课堂教学手段变"单调"为"生动"。
随着"班班通"的普及,电教化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率越来越高,使用电教手段可以使客观事物的形、声、色直观地作用于学生的助听器官,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同时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使课堂变"单调"为"生动"。
新授朱自清先生的《春》,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预习的基础上制成电教材料,上课时给全班展示。于是有的同学通过文章描绘进行合理想象,绘制了五幅春色图制成简易胶片,有的找来磁带《春天圆舞曲》--新授课变成了电教展示课,变成了"我与朱先生共同绘春课",课堂气氛生动自然。
3.假设换位,调动真情。
例如在《七根火柴》的教学中,我别出心裁地让学生当上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满怀深情地向"参观者"讲述七根火柴的不同经历。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学生们摇身一变成了侠肝义胆的"鲁提辖",情深意切地向"梁山好汉"陈述加盟梁山的申请。
二、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美国心理学家赫尔认为:"习惯不巩固,学习等于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这些话充分说明了自学习惯作用重大。应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自学习惯:
1.课前预习的习惯。
强化课前预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它可以使你及时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准备好听新课必需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水平与笔记水平。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有了心理优势。
2.认真阅读的习惯。
认真阅读必须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以心到为核心,四者协调,共同作用,促进对文章正确的理解、深入的领会。我们在这里加入"手到",是强调学生要有动笔批划的习惯,这对于阅读的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3.边读边批划的习惯。
古人有"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说法,我们强调学生自学时必须动笔批划,以起到突出重点、提纲契领、促进思维深入、弥补记忆不足等作用。教学中,我们根据需要教给学生批划的方法,规范了批划的符号,指定了批划内容。学生在批划的同时,思维也随之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標准》的实施建议第四点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猫》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爱因斯坦在《自述》中回忆说:"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在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的时候,就经历过这种惊奇。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这种经验给了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1. 积极进行教学导入, 使学生于课堂中入情入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精彩的课前导入, 对于吸引学生入情入境, 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依据, 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 为课堂教学创设和渲染入情入境、情景交融的环境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跃其思维, 使他们的视野得到拓展。但在情境的创设中, 应当注重角度和思维特点, 情境应具有探索、启发的特点和本质, 唯有如此,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愿得到激发, 课堂教学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达到既定的目标。
2. 坚持以生为本, 在教学模式上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 新课改在教学和教材的内容、思想、要求、精神等方面无不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课堂教育教学的重心, 并在这一基础上, 促进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展现。在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由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本身仍至关重要, 他直接影响到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方向、气氛、效果等。因此, 新课改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组织、引导地位之间的关系, 两者不可偏废。
3. 新课改的语文课堂中还应加强课堂语言的优化与美化, 更好地以情动人
语文教学是审美性教学, 也是语言的教学。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仅应当简明、流畅、准确、形象, 还应生动、含蓄、优美、文雅, 让学生感受到教材内容的丰富情感。教师语言的运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作为语文老师, 应该不断地推敲和锤炼自己的语言, 应认识到在教学中生动、优美的语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智慧、开启心灵的一把钥匙, 对学生能起到春风化雨、春雨润物般的作用。
4. 增强语文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指导下共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应坚持新课标中所提出和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通过课堂教学, 加强师生间对所学内容在问题、知识点、认识、感悟等方面的互动、交流、合作,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索、思考, 以此增强他们自身独立思考、探究、合作和创新的能力,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教师对学生的教授, 不仅要授之以“鱼”, 还要授之以“渔”, 师生共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5. 从教材实际内容出发, 适当增加课外活动式教学,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认知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就语文教学而言, 新课标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指明了新的教育模式, 是对传统以课堂为唯一教学阵地的教学模式的突破。应当结合当地实际和课文教学内容, 把课堂搬到室外, 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观察, 加深对语文理论素养、感情内容的体会, 做到课内与课外的有效结合, 相互促进, 相互提高。应认识到在课外锻炼学生, 能在以下三个方面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总之,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探索、思考和反思的过程, 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应当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与其他教师一道进行积极的探讨、反思, 既要大胆地进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完善, 又要消除急躁、冒进的思想, 以免走形式化、偏激化和绝对化的路子, 乃至偏离了新课改的教育思想和新教材的指导思想。
摘要: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 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 突破传统教育教学中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理念、教学方法等, 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初中作为小学和高中的衔接链条, 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语文作为初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如何更好地运用新教材进行初中语文教学, 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应当不懈思考、努力探索的方向。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导入,模式,课外活动式教学
参考文献
[1]游兆华.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教育科研 (语文教育) , 2010 (4) .
【内容提要】
新的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在课改前后《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及教材的编排有很大的变化。教师应在转换观念的同时,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研究大纲,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做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衔接,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最大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词】新课程 改革 语文教学 衔接
新的课程改革已在我县全面展开,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将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衔接起来应是我们思考的问题,系统论也给我很大的启示: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这些无不告诉我们的确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语文试用修订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即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即学习过程。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何谓“衔接”?它指事物间相连接。试用修订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到初中语文教学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甚至更为详细地提到“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这说明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如何研究“衔接”,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衔接”谈谈我的认识:
一、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注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衔接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迅速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渴望提高自学能力,渴望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来获取知识,通过创造性思维来获取学习的成功。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对教师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他们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在教学中应设计些创造性的活动,如:讨论、调查、辩论、合作、办报等等,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完成知识的比较、分析、共享、综合促使他们有效的思维和主动地参与,这样就会活跃课堂,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主的获取知识。
二 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的条理不如数理化之清晰,作为一线教师,就必须须研究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研究2000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我们有了准绳,有了依据。例如,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也说明它们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小学语文重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初中语文培养学生的兴趣的同时侧重与基础知识,语言的运用能力,理解能力。如,新大纲分明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了。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对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每天一诗,先诵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诗词懂与否,我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或年龄的增长会懂的。或在起始年段不提,在初二、三年再继续训练也不迟。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作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三、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
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92年的教学大纲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式,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听说读写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过去,我让学生就姓氏的来源作为调查,写题为《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姓氏来源调查活动》的报告;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 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等等,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
3、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如学习了《数字杂说》,我就让学生写《也谈数字的妙趣》,(可填对联、谜语、诗词等等);学习了《行道树》;就让学生写一篇有关奉献的心得体会;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趣味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如何衔接,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四、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五、为了作好“衔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的行为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如: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等。
(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
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综上所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训练学生须考虑层次性和连贯性,促使各个环节的衔接联系,是学生整体优化,提高语文素养的关健所在。如何考虑“用好例子,用活例子,用足例子”,让学生真正从凭借的例子中找到衔接的关系,从而找到读活语文的办法,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之,无论是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经过积累、感悟、熏陶,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与逐步提高,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走进新课程》
【新课改视角下的初中语文体验式教学研究】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01-06
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反思10-04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11-15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12-15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07-21
新课改形势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开题报告07-08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改语文教学心得浅谈01-11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12-13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07-27
新课改下的高二地理优秀教学反思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