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农村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篇1

【摘要】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之本,我国一直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初中语文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驾驭能力,在文学素养积累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现阶段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现代农村说明文阅读方面的教学更加困难重重。本文针对农村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可行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为了顺应改革要求以及趋势,强化基础学科教学非常关键。初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综合提高学生的能力,语文与阅读不可分割,说明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一种常见的文体,提高说明文阅读的教学可行性,有利于学生正确阅读习惯的建立,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因此非常值得重视。

一、现代农村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师观念陈旧

现阶段农村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说明文的过程中,往往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说明文本身以说明性文字为主,它不同于其他文学类型的阅读,基本没有过于活泼的语言,因此教师往往无法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农村学校人数少,规模小,在建设资金上也相对匮乏,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很难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因此现任的美术教师在专业素质上往往比较匮乏,其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都相对落后,他们对于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晰,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认为自己的水平完全可以胜任说明文教学,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对于各种培训活动不积极参与,因此导致美术教学效果不理想。学校对于教师队伍建设不重视,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效果不佳,缺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并且在教学观念上过于陈旧,保守。

(二)农村资源说明文阅读资料贫乏

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受到地域经济条件的制约,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技术往往比较滞后,多媒体设备、课外读物等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工具,往往十分匮乏,因此,学生在说明文阅读方面的兴趣一直不高。大部分的农村学校中,都没有开通网络,信息技术也没有普及,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时使用的往往是粉笔、黑板、卡片等传统教学工具。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因此教学目标也很难实现。

二、农村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一)从多个角度激发学生说明文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说明文阅读水平,首先就要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首先就是要鼓励学生大声地说出来,比如,在阅读完一篇说明文之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不要害怕说错或者是被嘲笑,不管是什么样的回答,只要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得出的答案,教师就应该给予认可和鼓励,不同的学生,思维方式也会不同,因此对于文章的简洁也必然有所不同。给予学生这样的正面的激励,学生对于说明文阅读的兴趣就会增加。然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平等对话的权利。打破以往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讨论,并且让学生将讨论的结果讲出来,并积极和学生研究分析,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进而学习兴趣也会大大增加。

(二)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提高说明阅读教学效果

在农村初中说明文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当地资源非常重要,因为我国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并且缺少图书以及多媒体这样的教学工具,学生接触到说明文课外阅读的机会很少,这非常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的提高。而针对这些问题,充分的利用当地资源就成为了提升说明文课堂效果的关键。农村虽然在信息技术以及图书资源方面比较匮乏,但是却有着很多自然景物,蓝天白云,小鸟花朵这些都可以作为说明文教学的资源。

比如: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进行课外活动,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观赏花朵和蜜蜂,然后回到课堂上教师将蜜蜂采蜜的过程,用说明文的方式描绘出来,再读给学生们听,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说明文阅读赏析、了解说明文的脉络,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利用牛羊或者是各种植物的观赏和写作,进行说明文阅读的联系。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地利用了农村地区的资源,打破了以往枯燥的教学模式,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

(三)转变教学观念,促进学生阅读意识的形成既然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那么就应该首先从主观因素入手,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农村小学中,美术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因此教师的能力也高低不同,但是他们需要共同明确的问题就是,他们教学的主体是中学生,教学中要以提高说明文阅读学生兴趣为前提,没有目的性、缺乏专业性的说明文阅读教学必然会阻碍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学生眼中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眼睛看到的东西也和大人们看到的不一样。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和年龄的增长,把原来儿童时代中的视觉理解进行再度创造这才是最终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的要点,培养学生全面掌握下定义、举例子、列图标等说明文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农村条件的落后往往限制了这些目标的实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则不应该过度的要求学生,对学生也要多多的表扬,给予鼓励,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本文从农村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提出了提高说明文阅读可行性的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农村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农村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篇2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困惑

(一) 学生的困惑。

1.不会阅读, 有畏难情绪 。 平时读得少 , 语感差 , 读不懂 , 害怕阅读。

2.缺乏语言表达能力, 有话不会说, 词不达意。

3.阅读得分低, 享受不到阅读的乐趣, 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 教师的困惑。

1.没有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流于形式。

2.片面追求升学率 , 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针对考纲考点 , 考什么就讲什么, 肢解语段, 导致无明显训练效果。

3.忽略文本对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 , 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课堂。

4.教师自身阅读量小, 或者根本不读, 整体感悟能力不高。

二、新形势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 扩大阅读范围, 拓宽学生的视野。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 语文老师第一要解决的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增加阅读量。只有大量阅读书籍, 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收集有效信息。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阅读书报, 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 老师都应该鼓励。只有扩大阅读范围, 增加阅读量, 才可能拓宽学生视野, 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

(二) 传授阅读方法, 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 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 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 笔者认为, 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 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阅读方法, 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 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 必须讲究方法。学生只有掌握最基本的阅读方法, 才能充分获取阅读信息, 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地阅读。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1) 根据作品文体特征, 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 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 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孤独之旅》一文,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及文中对于苇塘描写的作用, 以理解文章的主题。

(2) 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 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 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 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如教学《故乡》一文, 引导学生找出闰土见到“我”时的神态、动作及语言, 分析两人的不同心理和性格差异, 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扼杀。

(3) 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 , 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 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 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了解科举制度的常识, 就不难理解文中对胡屠夫的讽刺和对乡邻冷漠的批判之情。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 直到熟读成诵, 烂熟于心,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炼信息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明确自学要求,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2) 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 , 寻找参考资料 , 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3)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质疑, 并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 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

(4)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 , 如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写读书笔记等方法, 并加以训练。

略读是一种运用精读, 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 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 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训练时, 要求学生多做粗读、泛读、跳读练习, 提高他们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三) 培养阅读兴趣, 养成良好的习惯。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农村初中学生少有阅读习惯, 如缺失家庭文化氛围、文化场所等。因此,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做法是:

1.保证时间和数量

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 阅读量不少于3000字。

2.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 每天阅读必定做好摘记, 摘录文中名言警句或精彩片段。如果当时没有记录的, 一定要及时补上。

3.组织交流与互查

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 用来组织阅读摘记和笔记的交流和互查, 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

农村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程总目标中对阅读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又是学生最觉头疼的一点。阅读教学质量差,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难度大,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里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就我校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作些探讨。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惑

(一)学生的困惑:

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

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

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教师的困惑:

1.没有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

2.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针对考纲考点,考什么就讲什么,肢解语段,导致无明显训练效果。

3.忽略了文本对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课堂。

4.阅读教学缺乏计划性,毫无体系。

5.教师自身阅读量小,或者根本不读,整体感悟能力不高。

二、新形势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视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日之功。语文老师第一要解决的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只有大量的阅读书籍,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收取有效信息。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很多老师一看见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能区别对待,死守一个原则:一律不许看。这样做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就很难推进。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二)传授阅读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我认为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呢?叶圣陶先生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他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三)拟定阅读计划推进教学工作

在阅读教学中若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甚至根本不制定阅读教学计划,就会导致阅读教学的盲目性。很多教师都是在给学生讲解练习中,临时给学生增加一点阅读方面的知识,更没有专门的阅读教学课。其实,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大失误。任何无计划的教学都将是失败的教学,如果没有给阅读教学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就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转变观念,制定教学计划时就把阅读教学细化,系统化。在接手一批新生时,老师应该为学生拟一个详细的阅读计划。不同年级应该达到不同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同一年级,不同阶段也要达到相应的阅读水平。教师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甚至每个阶段都要拟定详细的阅读教学计划,使阅读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四)立足课堂教学张扬学生个性

教学中,有些教师拘泥于文本,照本宣科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课堂上,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段落层次,分析优美语句,概括文章主旨,看上去井然有序,实则老套。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误区。

其实,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我们不能一味地讲解,而应当把每一篇课文当成阅读练习,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则适当点拨,这才彰显出老师导的作用,而不是主观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去欣赏,去实践,这才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无形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文鉴赏水平也就得到慢慢的提高。

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体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是学生阅读的向导,是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而不是阅读的主体,课堂是师生共同研讨的阵地,师生一起学习、讨论和分析,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情感,只有富有个性化性地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创造性地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激励、多赏识。只有这样,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從而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五)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

现有些学生宁肯把时间花费在看电视、玩电脑上,却不喜欢读书。他们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却流于肤浅。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缺失家庭文化氛围、文化场所等,农村初中学生少有阅读习惯。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想迅速走出困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文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文化底蕴、文学修养,把自己修炼成一个书香味浓郁的语文老师,让学生从你身上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让我们一起从农村初中的阅读教学实际出发,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去努力挖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亮点,探求新教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 开明出版社 1958年版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3.《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余映潮着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篇4

高县落润中学 刘元福

内容摘要

我们在教学英语时发现,要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除了对知识的精讲精练之外,还得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理解方法,阅读理解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巩固和深化语言知识,促进知识和能力的的正迁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出适合学生的、适合语言教学的新阅读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理解能力,使学校的英语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农村初中;阅读教学;阅读策略。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规定:

二级阅读目标为:

1、能认读所学词语;

2、能根据拼读的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

3、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

4、能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

5、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6、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三级阅读目标为: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理解简短的书面指令,并根据要求进行学习活动;

3、能读懂简单故事和短文并抓住大意;

4、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工具书;

5、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达到4万词以上。四级阅读目标为:

1、能连贯、流畅地朗读课文;

2、能读懂说明文等应用文体的材料;

3、能从简单的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理解大意;

4、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

5、能理解并解释图表提供的信息;

6、能理解简易读物中的事件发生顺序和人物行为;

7、能读懂简单的个人信件;

8、能使用英汉词典等工具书帮助阅读理解;

9、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0万词以上。五级阅读目标为:

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4、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

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6、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

7、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国家领导人李岚清总理曾说过“我国目前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亟待研究改进。”根本原因在于两个缺失:

一、语用意识缺失;

二、学生阅读能力缺失,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是阅读能力的培养。比如:如何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如何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如何通过阅读创造语言环境?如何选用语言材料?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语感?如何内化和外化学生的阅读行为等。因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虽然教师们都极力 想做好阅读课文的教学,但限于自己的语言水平有限,平时教学时间紧,缺乏这方面的研究等多种原因,不能很好地把握阅读教学,教师们普遍觉得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很多教师的阅读教学都仅限于词汇的讲解、重点句型的讲解、翻译等,然后做一些书上提供的阅读理解题;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要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除了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足够的语言能力,对知识做到精讲精练之外,还得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理解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理解能力;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才会有成效,教学成绩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得出以下观点:

一、转变观念。

阅读是一种书面交际形式,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目的是指获得阅读理解的能力,手段是指从阅读入手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经验,获得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当今社会,国际交往频繁,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知识更新迅速加快,人们常需要用英语阅读书刊、杂志、信函、电传、电报、报告、使用说明书及广告等,只有具备用英语获取信息的人,尤其是善于阅读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更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更多的终身受教育机会,目前农村中学生接触英语材料大都只有课本及练习,英语阅读课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以文章作为实体而非载体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材料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去获取信息的能力,忽视了语言运用能力的真正养成,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相当有限,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注重方法。

1、语音教学,打好基础。

语音是英语基础知识之一,要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必须从语音基础知识抓起,首先突破语音知识关,强化音标学习,打好语音基础,尤其七年级的英语教师要对学生强化语音练习,英语语音知识主要包括:不完全爆破、意群、连 读、音的同化与失音、句子重音及语调,掌握辨别单词中的长、短元音、辅音、辅音连缀,辨认句子中的重读、弱读、连读和语调,每天不断的反复,不断的让学生看到,听到各种音标,长此以往,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语音知识不陌生,能正确理解单词、词组和句子的意思;另外,词汇量的大小和语法知识不牢固也将会直接影响阅读理解效果。

2、大量朗读和背诵短文,注重积累。

英语成绩的好坏往往与阅读有关,书读得越多,词汇复现率越高,对常用短语就会越熟悉,强化学生进行大量限时阅读训练,阅读速度的提高能促进思维节奏的加快,不同内容的阅读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语感,了解英美文化及篇章结构,弄清它们的思维方式,同时,英语阅读题材多样,内容广泛,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对知识进行积累,知识积累的最佳方法是大量的阅读和朗诵,因为阅读是外语学习中重要的输入过程,也是积累过程,有了足够的积累,才能有丰富的词汇及背景知识;在阅读时,应该有目的的选择难易适中的相关读物,这样有选择性的阅读既能提高英语的分析能力,又能训练自己的思维,平时尽量做到分类阅读,使题材和体裁多样化,避免单一的阅读;此外,要加强朗读,即出声的阅读,优秀的英语学习者通常有朗读的习惯,对学生而言,课本就是最好的材料,朗读和阅读一样,贵在坚持,不可间断,我们还要对一些重要句型和情景对话及课文进行背诵,这样便会逐步解决语音辨别能力低,语流连贯能力弱,不同口音辨析能力差等问题。

3、做阅读理解题注重解题技巧。

初中阶段阅读理解考试题型主要有:根据短文判断正误;根据短文回答问题;和选择正确答案三种,前两种为多,考查的内容主要有:(1)文章的主旨和大意;(2)事实和细节;(3)词义和句意;(4)确定题目;(5)推论和结论等;进行阅读理解训练要坚持“先慢后快,精泛并举”的原则,一开始要选择难度适中,可读性强的各种题材和体裁的短文,让学生慢读、细嚼,明确词汇、语法、关联词语在构成语篇中的作用,进而把握文脉,熟悉其文体特点,一开始不宜让学生做那种四选一的阅读理解题,以引导学生面对短文,真正阅读,可以多做上下文中判断词义、把结构复杂的句子翻译成汉语,做句型转换,将原文缩写后填空,判断正误,回答问题等主观题型,逐步过渡到中考或期末考试的阅读理解题型上训练。做阅读理解专项训练时,每课时集中针对

一、两项内容进行训练,课前,老师要有针对性地精选几篇阅读短文,课堂上让学生阅 读,课堂训练最好做限时阅读;第一课时训练的短文材料是指导学生练习如何通过阅读抓文章的主旨大意;再练习如何抓事实和细节。第二课时专练猜测词义、句意的理解;第三课时专练对文章结论和推论及确定题目的归纳,教学时可先以一篇文章为例,然后做几篇用于熟练巩固,课下也要留适量的阅读练习,再用几个课时做综合性的、完整的阅读理解题,老师教给学生综合阅读方法、技巧的点拨和归纳,如怎样通过试题抓阅读要点,怎样利用文中的数字,怎样利用上下文、人物关系;如何分析句子、进行逻辑推理等。

三、重视课堂阅读课,通过精读来培养阅读能力。

新目标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都会有一定篇幅的阅读材料,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阅读方法和习惯的培养,教师在阅读前准备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有目的去读,避免漫不经心盲目思考,增强阅读的实效性,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阅读的重点,老师再对问题中的重点、难点提出来分析、讲解或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讨论找出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一一解决,最后我们可以采用复述的方式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复述,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得到较大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用英语来思考问题的习惯,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通常阅读英语课文的方法是:

1、速读通览全文,搞清中心大意,弄清故事的主要人物(who),发生的时间(when)和地点(where);原因(why)及如何解决问题(how)等。

2、掌握短文主要内容,首尾加以串联,要先从宏观入手,掌握中心意思,并注意说明中心意思的主要事实和细节,抓住关键性词语。

3、了解全文大意,细心推理分析,要细心地加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推理分析,在全文的大意基础上判断词语的确切含义,吃透作者意图,归纳中心大意。

4、课堂上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排除口腔发音错误,通过视觉直接接受文字信号,一目十行,以意群或词组为单位,注意力集中于关键词、主题句等。

四、通过课外阅读,扩大视野,增加阅读量。

阅读能力的培养的又一途径是让学生阅读课外英语读物,目前随着出版业和影视业的发展,有关英文的课外读物相当多,但在农村,学生接触的不多且不对口,对教师来说,首先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选择阅读材料必须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顺序,学生初次脱离课文,阅读课外材料时的心理状态是复杂的,他们既渴望用他们学到的知识去发现新大陆,猎取新知识,又发现新材料中有不少他们不熟悉的句型、单词和词组,如果一而再,再而三 地查词典则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选择课外读物时,教师稍有不慎或急于求成,或选得材料太长,太难都有可能使学生兴趣递减,最后将阅读材料速之高阁,不了了之,那么难度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读物的难易一方面是生词量,另一方面是句型,要求初中学生过分地扩大词汇量是不现实的,但如果能多看些句型变化较多的读物则对提高阅读能力大有好处,所以,我们必须遵循取材由浅入深,从简到难的原则,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的材料起初是一些幽默故事,词汇量在100左右,生词率不超过2%,然后逐渐向一些短篇的童话故事系列过渡,另外,指导学生查字典,极力表扬那些勤使用字典的学生,督促学生用脑思考,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从选材来看由短到长,生词量从少到多,句型从简单到复杂,内容从浅显易懂到内涵丰富的精心安排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速度。

总之,不管哪一种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对初中学生来说,首先必须过好初中阶段的语音关,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拼读,认读能力,做到见词能读,听音能写,为阅读做好准备,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空谈;其次,阅读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再现,对所学的词汇和语法项目起到巩固作用;最后,阅读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通过大量系统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略读、粗读、猜测词义、句意揣摩等阅读技巧,加快阅读速度,并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农村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篇5

——基于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

摘要

对于初中语文课程来说,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制定科学详细且自主化阅读计划,从而使学生积累更多课本学不到的知识,为今后学习写作提供素材。故而个性化阅读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升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根据不同学生进行有目标,深层展开自主化个性指导,从而有益于初中学生阅读计划有效实施。本文便从个性化阅读角度出发,对初中学生的阅读教学进行探究,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

引言

培养学生优秀的阅读习惯是语文综合素质重要条件,要将阅读作为语文课程教育基础内容。初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有所提升,语文教师应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深层次掌握语文自主个性化阅读习惯方法,因材施教,善于总结,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具有深远影响。本文主要从个性化阅读教学角度出发,分析如何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一、初中语文在个性化阅读教学方面的缺失

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关于阅读教学的研究也极多,教师也多采用多种方式来提升教学的效果。个性化阅读教学方式便是一种探究。然而现今,初中语文课程开展自主个性化阅读活动存在漏洞,教师并没有尊重学生差异性,真正实现“个性话阅读教学”,而其漏洞主要问题有以下两种:其一,在开展语文阅读实践中,对不同学生不作具体分析,片面主观运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接受并理解学习阅读知识技巧存在大量弊端,在初中学生学习过程角度出发,每个学生出生环境,家庭条件,生活背景都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导致初中学生语文课程基础参差不齐,初中学生语文基础不同也是在当今语文课程大部分存在教学问题。

其二,在开展自主个性化语文阅读习惯,没有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方式,学生之间出现成绩差距加大。学生水平不一,对文章的理解以及接受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老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个体学生身心发展特殊培养。事实上,对于基础较好和基础较差学生分别表现为:提前掌握老师所教内容,预习之后课程;还未理解老师传授内容,又开始新一轮知识点学习。照此发展,学生学习成绩差距逐渐加大,从而出现高分和低分学生恶性循环,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造成困难。

二、创新开展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2.1对阅读教学计划进行重新优化设计

传统初中语文阅读课程影响较深,同时也对教师教学计划受到限制,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主要是由教师为主观因素进行教学设计,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计划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个别差异性与自主能力型,没有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现今是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下,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对学生个体差异性发展进行指导。初中语文教师要对本学科出现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找出适合自身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合理明确指导方针。

例如,在对《骆驼祥子》名著进行指导阅读时,应指导学生对自身水平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习惯计划,其次根据不同篇目自主个性化阅读理解,更有效让学生自身发展。而不是直接推荐该名著,让学生进行全文的阅读等等,这样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认为自己根本不可能读完等,从而影响了阅读的效果。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教师对学生授课环节要重视学生学习差异性以及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要为不同基础层次学生寻找适合自身阅读习惯篇目,构建科学有效个性化语文阅读结构,突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同时,更要依据课程大纲标准下,进一步提升初中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语文阅读紧密相连的关系。

2.2帮助学生积累个性化阅读素材

阅读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培养语文阅读习惯也是需要长时间观察,对学习方法进行调整过程。故而教师在积极开展阅读自主个性化教学模式时,需注意要将多种元素合理归纳,鼓励帮助初中学生积累大量优秀知识素材,提高学生对语文综合学科自我感知技能与文章理解。因为大量文章中,作家创作素材是依据大量生活素材,学生发展速度,水平和阅读量程度不同,也很难对文章中历史背景,思想感情,人物内心地理解。需要教师在课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实现学生在阅读上个性化目标。帮助学生积累个性化的阅读素材,也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以及学生喜欢的阅读类别,只有这样,方能提升教学的效果。

在对初中语文课文《古文两篇》中《陋室铭》,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感悟,应依据每个学生自身不同情况出发,实行自主化阅读理解,在学习课本理论知识加入生活经验学习本节课内容,激发学生写作联想力和学习积极性。以理论学习和生活经验相结合,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知识能力提高,对语文教学具有针对性与生活实践联系。满足不同学生自主化发展目标,在语文学习中,提升各项综合素质水平。

2.3有层次的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

教师应对原有教学模式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制定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具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习惯计划,要帮助并鼓励不同基础学生提升语文学习水平。从初中语文阅读角度出发,每个学生在接触新知识传授时存在差异性,如果还实行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授课,学生对知识把握程度存在差别。部分学生可能较早掌握相关内容,另外部分学生还有大量问题进行探讨。长时间进行授课,会对学生阅读掌握知识水平出现较大层次,也会对教师在之后授课产生困难。当然,学生自身接受能力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

所以,在对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快的学生,规划高于中等程度阅读习惯方案。进行课本理论知识适当填充和扩展。对于基础差,接受能力慢的学生,适当降低阅读水平难度,牢固语文阅读基础,讲解学生疑难问题,查漏补缺。此类方法是应对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个性化培养教学实践,从中发现学生出现不同学习的近况作出调整。不过毕竟教师的教学是“一对多”型的,为提升教学的效率,也可以将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小组内部交流学习,以提升整个小组层次。

结语

根据以上观点,在开展关于初中语文阅读实践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上,教学出现问题,要积极应对教学问题找出创新,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方案及技巧,更要利用自主个性化阅读教学方式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让课堂充满生机,从而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篇6

南昌县广福一中 李新亮

城市教师为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欢欣鼓舞,大张旗鼓时,我们乡村教师面对教学改革的滔滔之势却望洋兴叹,举步维艰。探究性阅读教学越来越注重、讲究人文探讨,这在城市实施起来得心应手,在乡村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教学《春》、《济南的冬天》、《钱塘湖春行》等美文,如果让多媒体打出相应的各个时令各个地方的人物景观,把课文内容直观化,就能帮助学生切实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在农村,多数学校没有多媒体的一臂之力,教学起来,终究有点望梅止渴的遗憾,教学《我的信念》、《论语十则》、《风筝》探索月球奥秘等需要利用图书馆、阅览室、书店查阅有关居里夫人、孔子、鲁迅、月球等人文资料,进行人文课题研究更是需要家长、社区中工厂、企业的配合支持„„城市里校舍气魄,设施齐全,硬件软件志在必得,而乡村许多学校校舍局促,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使用也只有让录音机、幻灯机你方唱罢我登台,而且经常因没电或缺少遮阳物而使英雄无用武之地。

虽然这些不会成为在农村放手进行人文探究教学的主要障碍,但城乡生源反差巨大,分流严重,这是能否对城乡学生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思想不可忽视的问题。近几年,农村学生中稍有资质者在应试教育的形势下,浩浩荡荡地向城关进发,致使乡村学生中稍具学习品质者已是凤毛鳞角,不少学生停留在小学四年级水平,回答问题语不通,意不顺,结结巴巴,让人等得不耐烦,根本不能形成城关课堂那种互相交流,其乐融融的氛围。即使按部就班地硬让他们去合作,去交流,课堂时间也浪费不起,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不了。再者,学生们词汇贫乏,课文内容读不大懂,拘谨呆板,让他们象城市学生那样接受浮光掠影式的字词教学,短短几分钟,掌握音、形、义、其实是太没有自知之明了,因为农村学生根本做不到预习、复习。让他们去课外收集有关花木的象征意义,诗词歌赋,阅读鲁迅、居里夫人,让他们在短短几个课时内,课文内容还是云里雾里时,就去探究“生命的长河为什么是无止境的?”“神圣的事业为什么总是痛苦的”去评论为什么“山坡上卧着些村庄”的“卧”字用得好„„,学生如何会对这些繁难乏味的人文问题感兴趣,这就犹如逼着乞丐去造大楼,可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偏重人文性的探究性阅读教学也就只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罢了,而城市学生见多识广,能出口成章者比比皆是,发表见解,讲起道理来畅所欲言,头头是道,上课时总能和老师桴鼓相应。课堂上注重人文性的探究也就顺理成章了。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孰轻孰重要依人而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要看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基本能力。在农村如果一味地步城市之后尘,那眼高手低的结果只能是全盘皆输,教师和学生都会对语文失去兴趣,不仅课堂实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期中考试成绩进一步反映出,过于注重人文性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在农村的失败,所以寻找适应农村学生现状的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要务势在必行。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应该遵循“语”字当头,积累词汇的原则,教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把时间大胆地花在落实字词教学,真正掌握和运用课文词汇上,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这对于懵懂的农村学生来说,实在是第一要紧的事,事实上这跟注重人文性的探究性阅读教学之间尤如吃饱了饭欣赏风景一样,饭吃不饱,是看不到美景的,语文课上离开了赖以生存的语言土壤,完成思想教育便如缘木求鱼,只有抓住语言这个根本,一以当十,其他派生任务便迎刃而解。让农村学生学习课本语言积累词汇,可以从以下途径展开:

一、背诵课本中精彩语段,精练诗文。

背书不应只局限于教材中要求背的有限的几篇几段,只要词语富有表现力,都值得背,记忆力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大段地背下来,记忆力差的可以有选择地背,农村学生基础差,课外积累少,正如零食没得吃,正餐一定要吃饱。通过熟读背诵让学生逐步积累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储存丰富的语言材料,背诵时,诗文的风采、格调,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都会在背诵者的赞同、感悟下,不知不觉地化为己有,受到感染和陶冶。靠背诵加深理解、帮助运用,虽原始但很有效,它是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催化剂。

二、同类词语集合法

课文中有很多词语是可以归类的,有的一篇课文中就有许多属同一类的词语或短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归类摘录,如写神态的词,写声音的词,写颜色的词,写心理活动的词。或者联系前后文,温故而知新。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可以专门摘录表示航天科技方面的名词:宇航员、宇航事业、航天中心、火箭发射架、三级燃料、指令舱、宇航服、指挥中心、点火指令、自动点火器、预定轨道、中间点、中和点、引力的静止点、操纵杆、登月舱、登月器、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宇宙射线、激光仪、月震仪、航内航天服等,经过摘录并反复朗读,学生对这些词语就耳熟能详了,以后碰到就会有意地注意了。其实,对同类词语进行集合本身就是一种探究。

三、复述法

复述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文中所描写的人物、事件、情节、环境、主要观点,精彩片断等,它是学习语言的最直接的方法,复述过程中需经先吸收,贮藏课本语言,然后才能运用和表达,教学《明亮上的足迹》,我要求学生先熟读上述“二”这组词语,然后添枝加叶,复述登月全过程,以此来达到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令人惊喜的是许多学生针对这些名词提出了一些能激发探索科学兴趣的问题,如“登月服”和“宇航服”有什么不同?“ 引力的静止点”是什么?“三能燃料”为什么不全都用液氧液氢?”利用复述法掌握课文词汇点燃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火把。

四、连词成段法

“连词成段”就是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把本课中关键词语由学生自由选择十几个或几十个连接成一段连贯、流畅、中心明确集中的片断。如学生用《春》中的词语连成了一段话:国庆节那天,我呼朋引伴走上街头,一切都欣欣然的样子,老年人精神抖擞,妇女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小孩子们在街头公园的繁花绿叶中穿梭,商店里播放的音乐时而宛转低沉,时而嘹亮高亢,老板们无需酝酿销售技巧,生意特好,连街边到处悬挂的彩球也不能静默,在微风中卖弄自己的舞姿。这一天,一切都舒活了,一切都烘托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连词成段法增强了对词语的理解力,提高了表达能力,为探究性阅读教学储备了力量。

五、仿写句式

仿写句式这种语言训练方法对于摆脱学生语言的幼稚,不够老练,使语言更通顺、更流畅大有裨益,也是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时,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汉语句式纷繁复杂,教师要善于选择有特色的句式加强训练。

农村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篇7

一、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意识上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阅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角度与观点阅读,进而产生自己独一无二的阅读心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不断地完善阅读心得,深化阅读体验,丰富阅读内涵。

教师要从教学任务出发, 掌握好新课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正确解读教学任务。在把握教学大方向的基础上,为学生量身制定科学的阅读目标。精心选择适合学生当前心理与生理阶段及有积极向上意义的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在具体阅读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文章有清晰的认识与把握,通过精读,深读课后思考题,认真备课,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的教学,才能让教学过程更为合理与有效。

课堂上,学生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知识。要牢固地掌握知识,还必须把知识运用于实际,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由知到用、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读,从不知到知,达到初步理解课文。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并能进行各种作业练习,达到提高理解能力的目的。这就是由掌握语文知识转化为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促进习惯的养成

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金钥匙,而习惯则是稳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阶梯。好的书籍与文章、好的观点与角度本身就是一个巨大而充满魅力的宝库, 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发现这些宝库,体验到这些宝库的美妙。而当学生在阅读与思考时,教师则要通过适时引导与拓展,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保证学生顺利阅读,并体会到阅读的乐趣。鼓励与奖励相辅相成,点评与引导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自主阅读与独立阅读的习惯,进而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与理解能力,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兴趣的养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故事或问题引趣。把一篇篇幅较大的读物缩成一个故事讲出来,或提出一个与原著有关的问题引出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探究原著。如引导学生读《红岩》,我先把这本读物缩成一个简练的故事讲出来,然后告诉学生要想知道其中细节, 就请自己细细品味。再如引导学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提出问题: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老师看谁读书仔细,对保尔这个人物理解得透彻,老师奖给你加一面“阅读之星”的小红旗。

2.巧借课文激趣。例如教学《蟋蟀的住宅 》一课 ,问 :同学们还想了解法布尔的其他有趣的故事吗? 那就请你们看《昆虫记》吧。再如教学《景阳冈》,问:同学们还想知道林冲更多的故事吗? 请你看一看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好不好?

3.定期开展阅读汇报课并利用课前课外时间进行阅读时间交流,让学生谈课外阅读情况、谈体会,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情趣。如比一比谁读的书多,谁了解的故事多,谁认识的人物多,并结合各类文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兴趣。

三、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与技巧

阅读教学作为一项教学内容,也是有其方法与技巧的。教师可以把相关阅读素材分为几类进行阅读方法教学。如理解 文章大意,可以使用浏览泛读法;理解文章内容和体会文章深层含义,可以使用品味精读法;理解领悟文章内容,掌握方法并加以迁移运用,可以使用学用结合法;阅读课外书籍,可以使用读写结合法。默读、勾画等阅读过程中的手法属于阅读技巧,默读可以最为快速地浏览全篇,而勾画则有利于及时圈点出文章中的重要句子,既是做笔记的一种方法,又答题寻找原文内容的技巧。因此,只有不断阅读,才能掌握更多方法,并将方法与技巧应用纯熟,最终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1.品味精读法。对于那些语言隽永、引经据典 、情节生动的美文佳作、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我们应着力指导学生采用“品味精读法”。如此,学生则能通过静心细读体会文章的立意构思,揣摩其布局谋篇,欣赏其中妙词佳句, 从而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2.浏览泛读法。“浏览泛读法”有其具体的适用范围 ,比如对于那些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 我们只需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便可采用此法。同时,当我们的读书仅为了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或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时,也可采用此法。

3.学用结合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本身渗透着阅读方法。 对于学到的阅读方法,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主动总结概括,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求得具体的实践应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课外阅读能力。

4.读写结合法。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 ,我们应指导学生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拾贝的习惯。具体的笔记方式有摘抄式、提纲式、读感式等,可指导学生写好文摘卡、读书笔记,分门别类地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和知识要点,以为学生的作文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农村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篇8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

语文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学科,语文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生活,而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语文素养。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学生阅读的现状,从根本原因出发,改善阅读教学的策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一、农村初中阅读教学的现状

1.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束缚下,许多农村的家长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只局限在分数的高低上,而对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存在方向性的错误理解,对学生只是过分强调应试的补习,从而导致学生丧失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而日积月累的阅读的缺乏,学生无法体会阅读的乐趣,造成学生在进行阅读思考或者课外阅读训练时畏首畏尾,惧怕阅读,没有信心,从而影响阅读成绩。

2.教师对阅读缺乏重视

其实在初中生刚开始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具有关键性作用,尤其对于一些文学名著的阅读,学生自己很难理解到真正的含义,而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由于过于重视课本上的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在学生课外阅读时不能进行有效引导,导致學生无法培养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二、改善农村初中语文阅读的策略

1.情景创设,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对于感性的初中生来说,兴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首要前提。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认真观察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感兴趣的情景画面引进课堂中进行阅读指导,从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和学习。例如在讲解郭沫若的文章《天上的街市》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轻轻吟诵,并让学生展开想象,提出自己的疑惑,增加阅读的情景化氛围,从而让学生感兴趣的进行语文阅读。

2.正确引导,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目前许多初中教师都十分重视课文知识点的讲解,对于段落层次以及重点语句的分析都讲解的井然有序,然而对于课外的阅读,其实更需要教师的讲解和适当的引导。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要以学生自读和自悟为主要目的,在进行阅读方法的教授之后,让学生按要求独立进行阅读,例如进行批注法阅读,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分析出文章的重点词句,以及精彩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增强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课本上学习的语文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标对语文学习的要求,因此,想要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学会自己畅游,农村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李英杰.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及对策[J].语文建设,2007(9).

农村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篇9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近年来,我市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教育信息化建设走上了快车道,基于学校、区教育信息中心二级网络架构投入使用,为我们农村的语文教学提供优越的信息化环境。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中小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我们农村的课堂教学同教育信息化上相比,发展较为滞后。造成设备使用率很低。教师课堂教学主要采取课堂演示型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其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效果不理想。对于运用,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屏幕(与电脑相连的电视屏幕)的教学形式,其强大的网络功能、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尚未得到合理开发,各种教育信息化的硬件没有在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小学语文教材知识内容极为丰富,如何让把小学语文中那些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丰富知识,让农村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深化,延伸,拓展,运用呢?这就需要我们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声,光,电功能,将知识通过音,像,画,直观地呈现给学生,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思维,达到完成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逐步促进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形成,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整合,按照《辞海》中的解释,指一个系统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学科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是指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是以数字化为支柱,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会引起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形成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通过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优化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问题情境: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而创设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

2、真实情境: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进行现场范例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使他们身临其境,在真枪实弹的演练中施展着自己的才能,品尝着受阻的焦虑和成功的喜悦,在积极思考中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合作性教学情境:教学中的合作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改善课堂氛围,培养与人协作的习惯,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在合作中有竞争,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团结、密切配合,增强集体荣誉感。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况述评

关于国内在信息技术资源环境下,对语文学科有效课堂行为的改变,对学科有效课堂策略的研究还处在初步阶段,此类大部分课题就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和教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而对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现状研究还极少,但随着农村教育信息技术建设不断完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改变传统观念下的农村语文课堂教学,实现有效、高效的教学行为研究将很快受到教育者以及社会的关注。

国外从19世纪末期开始进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研究,发展到今天,其信息技术已普及到教育的各个层面,更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交互性中的有效研究。如何促进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的学习,增加学校和社区(包括家庭)间的联系;如何提供促进学习的支架和工具;如何给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反馈、反思和修改机会;如何建立包括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实践科学家和其他有兴趣的人在内的本地共同体和全球共同体与拓展教师学习的机会都是他们研究的方向。

四、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 选取具有典型性的课例、课堂教学设计等为研究对象,研究现代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效性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规律。

2、实验法 采取各种手段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调查学科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及解决的对策。

3、行动研究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不断从研究案例中反思、探究、寻找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模式。

五、研究目标

以新课标相关理论作为支撑,探究、发现当下农村语文课堂教学在教育信息化条件下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整合模式,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以信息技术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实施方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制定好信息技术与课堂学习整合的有效教学设计方案。充分吸收一般学科教学的优势,巧妙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在丰富的教学个案中归纳出改变当前农村语文课堂教学落后的模式与方法的策略,从而推进信息化条件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科学的发展。

五、研究的内容

(一)信息化条件下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的不足

世界已经进入全新的科技发展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新技术正在我们眼前引起一场真正的革命,这场革命既影响着与生产和工作有关的活动,又影响着与教学和培训有关的活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科技和多媒体科技成为现代的信息技术主要内容。而农村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模式,也有了改革进化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在教育观念上的转变不足,信息化教学的质量不高,信息技术没有真正与语文教学课程整合,使得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信息化的利用依然还停留在对展台及简单投影片的使用上,部分学语文教师还不能熟练操作和使用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化设备的使用能力处在较低水平。小学语文教学信息化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总的来说有所提高,而在信息化教育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发展模式等诸问题的认识更有待深化和具体化。然而,在数字化的网络时代,教学情境再没有课堂的界限,使语文教育的偶然性、多样性、整体性大大强化。在我我们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信息化教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有效整合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记录和储存语文信息的载体(软件),直接介入教学活动过程。根据知识与学生的特点,根据教学媒体的特征功能,探索媒体选用形式。

(三)信息技术与有效整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通过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优化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六、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我组课题组核心成员中,有2人均曾主持过市区级课题,其他几名教师均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对于信息技术与小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课外阅读等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组其他成员的研究能力:

刘松科,1978年出生,本科在读。《谈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的兴趣》、《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的应用》获市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山谷中的谜底》的教学设计获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参加市“领航杯”教学比赛获二等奖,区小学作文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

赵海琴、刘静、袁传标都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主持或参与市级课题《凸显学生能力发展的阅读教学研究》或区级课题《构建以生为主的阅读教学研究》的实践研究。

我校自2011年全面推进了教育信息化,有本课题研究必备的所有硬件条件,同时我校作为本区最为偏远的学校,老教师较多,传统语文课堂教育模式与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之间的“冲突”极为典型。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典型的范例。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主持人:刘松科

课题组成员:

赵海琴(理论指导)

刘 静 问卷调查及经验总结 袁传标(实验班教学)

(资料汇总及案例分析)

八、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0月)

1、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可行性调查论证,准备有关研究实验材料,申报、立项。

2、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课题研究骨干成员名单,形成具体的研究工作网络。

3、完成开题报告,组织开题论证,制定课题实施计划(方案)。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5月)

1、根据课题实施计划、方案展开研究

(1)定期召开实验教师会议,开展研讨活动,交流经验,探索规律。

(2)有针对性、递进性地聘请专家作专题讲座,提升教育理论水平,以理论为支撑,拓展研究思路。

(3)定期(多次)开展多项有层次性的教研活动,展示阶段性研究效果,提高课题研究的影响力与辐射度。

2、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各种案例,有针对性撰写研究文章,汇总阶段性研究成果。第三阶段——总结汇报阶段(2012年6月——2012年12月)

1、课题小组提交研究报告,进行实验总结。

2、汇总本课题研究论文并汇编成册。

3、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汇报。参考资料: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主编)

3、《现代教育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祝智庭主编)

4、《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孙月圣)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李克东)

6、《信息技术》(课本)

农村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篇10

一、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

笔者在几所农村中学做过一次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如下:

1、你读过我国四大名著中的几本?请选择:4、3、2、1、0

最后调查结果百分比依次是:0、0、3、8、89(此数据为几所学校平均中间值,取整数,以下同。)

2、除四大名著外,你读过几本课外书?请选择:10本以上、5-10本、3-5本、1-2本、无

最后调查结果百分比依次是:0、0、9、32、593、经常阅读报刊杂志吗?请选择:每天、经常、偶尔、从不

最后调查结果百分比依次是:0、3、34、634、你渴望阅读课外书报吗?请选择:非常渴望、渴望、无所谓、不渴望 最后调查结果百分比依次是:9、29、49、135、你家里能为你提供课外书报、杂志吗?请选择:能、不一定、不能

最后调查结果百分比依次是:14、74、126、你家里对你阅读课外书支持吗?请选择:支持、无所谓、不支持(请说明为什么?)最后调查结果百分比依次是:12、57、31(其中主要原因是家长怕影响学生学习占94%;其次是怕看不健康的书籍占5%;另外个别还有其他一些原因。)

7、你有机会阅读课外书报吗?请选择:有、不一定、没有(请说明为什么?)

最后调查结果百分比依次是:5、18、77(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也借不到课外书占92%;另外是家长不支持占7%;另外个别还有其他一些原因。)

从上面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其一是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较小。没看过四大名著的同学竟达到89%,连一本课外书也没读过的也达到59%,每天读报刊、杂志的同学没有一个同学,而从不读报、杂志的同学却高达63%。

其二是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意识不强。非常渴望阅读、渴望阅读课外书的同学总共只有38%,只占三分之一强一点,而抱无所谓态度的却高达49%,不渴望阅读课外书的也有13%。其三是农村学生家庭、家长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从第5、6条中,我们可以看出,家里能提供课外书、并支持课外阅读的都不到15%,不能提供课外书的却达12%,不支持阅读课外书的更是高达31%。

其四是农村学生接触到的课外书、报、杂志太少。从第7条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没有机会阅读课外书的比例高达77%,而主要原因是没有、也借不到课外书,占92%。

从上面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现状。

二、由现状所引发的思考

用心爱心专心 11、转变观念、增强课外阅读意识是当务之急。从调查结果情况来看,在不支持学生阅读课外书的31%的学生家长中,怕影响学习的占94%。绝大多数是观念问题,这些家长还是以往老的观念,认为上学就只是学习课本知识,考个高分。他们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知之甚少,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知之甚少;甚至在学生当中,大多数同学的观念也是陈旧的,对课外阅读抱无所谓态度的占49%,几乎一半。因此,转变观念,增强课外阅读意识是当务之急。而增强课外阅读意识,要先从学生入手,学生意识增强后,进而影响家长,最后使学生、家长的观念发生转变。

2、解决课外书籍的来源问题是关键。近些年,我国经济虽有较大的发展,但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因此,一些家长舍不得花钱买课外书,订阅报刊、杂志,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课外阅读。第5条中:“不一定”能提供课外书的家庭占74%。学生连课外书都见不到,又哪里去读呢?因此,解决课外书籍的来源是关键。

三、如何促进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

1、开放课堂,培养兴趣、转变观念。

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学生心理上引起重视,再采取一些措施,如开放课堂的办法,培养学生兴趣,当学生兴趣很浓时,观念就会自然而然地转变过来的。

所谓开放课堂,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课本知识时,做到知识的迁移,把课外的知识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多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也可以把教师上的每一节课,作为自由时间向学生开放,教师在上面讲课本知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学会或没有意义的内容可以不听,在下面自己阅读课外书籍,这样,促进学生对了解课外知识的渴望。

开放课堂还可以在学生阅读过一些书籍、文章之后,把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甚至一堂课时间交给学生,请他们向别的同学讲授自己最喜爱、理解最深的文章或其他知识。这对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课外阅读兴趣、转变观念是有很大作用的。

当然,开放课堂也不是无限制的,而是要把握好尺度、分寸,要有正确的指点、引导方法,才不会出现不良影响。

2、多想办法,解决课外书的来源。

发动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一个班级几十名同学,可能有的同学有这样的课外书,那个同学又有别的课外书,如果放在家里,自己永远也只能读那一本书。而如果让学生把自己的书放在教室,设立一个图书角,同学们互相交换阅读,那样课外书的数量就会增加很多。学生也能读到许多别的课外书,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课外书的来源问题。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图书室。农村学校在硬件设置建设上面可能还没有图书室,图书室里的图书也不太多。但如果有则可以充分利用,把图书室里的藏书借给学生,增加藏书的流通量,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也能从一个方面解决课外书的来源问题。当然,没有图书室的学校应该创造条件建立图书室,为学生服务。

勤工俭学,订阅报纸、杂志。课外书本里有些知识可能有许多都是旧的,不够新颖,而报纸、用心爱心专心

2杂志里面的知识、信息则大多是新颖的,学生应该多接触一些新知识、新信息。而报纸、杂志的来源又是一个问题,当然可以通过其他办法进行解决。如不行,也可带领学生进行勤工俭学,积累一定资金,为学生订阅一定数量的报纸、杂志。

3、加强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质量。

有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为了消遣,还有些是为了猎奇。因此,教师要加强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质量,使他们转向为求知、思考、剖析、欣赏、运用、创新而进行课外阅读。

多阅读文学名著。文学名著是文学大师们留给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思想深刻,文字严谨,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阅读文学名著不仅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还能陶冶情操,提高一个人的品位和素质。

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泛读比较“粗”,只是对一部作品的时代背景、故事梗概、基本情节、人物关系有个粗略的了解。精读则比较“细”,需要对作品进行仔细、反复阅读,对作品的写作特点、人物塑造深入研究。要钻进去、勤于思考,对文章开头、结尾等都要问个为什么,这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积累与运用相结合。积累是运用的前提,运用是积累的升华。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也就是要我们努力积累知识,认真研究事理以发展自己的才能。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任何资料只要积累十年,就可以成为学者。因此,要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注意积累,不积累则等于白读,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厚积薄发,在作文中就可以得到运用,这样,也更能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

上一篇:经贸教学论文下一篇:棋盘如人生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