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档案工作的现状,探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中开放高校档案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开展高校档案工作应树立的四大理念,并归纳出开放的视角下开发高校档案资源可以施行的四条措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外事工作下市场经济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无党派人士工作机制的创新研究
[摘要]无党派人士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知识分子集中,无党派人士众多,做好高校无党派人士工作,深入开展新时期高校无党派人士工作的理论研究与创新。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坚持和完善,关系到统一战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推进。
[关键词]
高校无党派人士工作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规定:“发挥无党派人士的作用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必然要求。”高校是中国各民主党派组织比较齐全、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密集的地方,做好高校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工作,对于促进中国政党关系和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无党派人士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加强和改进高校无党派人士工作有利于高校民主政治建设。《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
明确指出,多党合作既包括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与无党派人士的合作,高校无党派人士遵循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方针,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活动,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独特的优势作用,起到政党起不到的作用,。在高校当中无党派人士参与高校管理工作,可以集中各方智慧,为学校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促进高校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加强和改进高校无党派人士工作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统一战线。在高等学校中,多党合作既包括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也包括学校党委与无党派人士的合作。高校无党派人士长期同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并具有人数多、知识层次高、联系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等特点。同时,无党派人士是统战工作的储备人才,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后备人选。因此,做好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特别是无党派人士的工作,就可以按照党委工作需要和学校总体工作布局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补充,就是抓住了高校统战工作的主要方面。从而有利于巩固、发展、壮大统一战线队伍。
加强和改进高校无党派人士工作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建设。高等院校,特别是一些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校,无党派人士虽然自身没有党派组织,但却是具有相当影响的重要群体。无论是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专业领域都有很深的
造诣和作为,具有很高的能量。他们在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等各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充分利用高校这一优势,组织有影响的学术交流活动,支持和协助高校各方面人士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推进学校各项教育事业更快发展,促进经济建设。
二、当前高校的无党派人士工作现状及分析
1.高校无党派人士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无党派人士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有待加强。随着无党派人士新老交替的加快,无党派人士中一批业务精良、政治成熟的“旗帜性”人物相继退出。由于无党派人士的培养选拔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储备库的建立健全相对滞后,因此,无论是无党派代表人士的级别层次,还是年龄结构,都出现了断层现象。新时期无党派人士还没有大批成长起来,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新时期无党派人士大多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成长起来的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的优秀人才,他们不乏敏锐地分析判断新事物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但却没有经历过重大政治斗争的考验,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复杂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的影响。其价值观念可能会发生变化,不能保证政治倾向上的坚定性。其次,无党派人士知识层次高,业务能力突出,他们在担当业务重任时,对自己参政议政传达社情民意的责任承担不够,主动接触社会不多。与他们突出的业绩相比,其参政议政和组织协调能力稍显不足。此外,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经济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无党派人士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高校中也有少数无党派人士在价值取向上出现集体意识、奉献意识淡薄,功利思想膨胀,个人主义倾向滋长等功利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使参政议政的工作偏离正确的方向和原有的初衷,影响了实际效果。
二足高校对无党派人士的教育培训和引导缺乏。从无党派人士本身来说缺乏组织上的、经常性的引导和教育,高校党委和统战部门也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教育培养上,所以对无党派人士整体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变化认识不深、把握不准,特别是对无党派人士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较大差异性重视不够。这反映出高校对无党派人士的教育培训和引导工作针对性不强、深人性不够,没能更好地解决无党派人士思想上的实际困惑的问题。
三是无党派人士整体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当前高校统战部门往往是通过党派组织开展工作,而无党派人士没有自身的组织系统,无党派代表人士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作用突出,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往往是分散的,个体的,团体和届别的群体智慧发挥得不充分,因无党派人士没有自身的组织系统,淡漠于政党归属,情愿独立于党派之外。这种情况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无党派人士群体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
2.高校无党派人士工作存在问题的分析。
第一,高校无党派人士的教育管理机制问题。无党派人士,一般称之为党外知识分子,在高校相对集中了一大批无党派知识分子。由于高校无党派人士在开展工作时缺乏一个让他们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组织平台,他们又相对松散在学校各个单位与部门,使他们与外界交流锻炼、接触社会和政治的机会有限,以至于很多无党派人士其意见、建议和利益诉求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反映,不能发挥无党派人士的整体优势和作用。与中共党员、民主党派成员相比较,在无党派人士的管理教育方式上有一定的难度,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高校党委统战部门很少从无党派人士队伍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展无党派人士队伍状况的调查研究,对无党派人士的教育培养就难有明确的目标,而是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未能形成规范长效的教育培养机制,无党派人士还没有从根本上走出“自然成长”的状态。
第二,高校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的机制问题。高校无党派人士作为党外高级知识分子中的精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具有多样性、前瞻性和独到性。但是由于他们多是参加学校组织的分层次座谈会,难以将自己多样化的建议诉求充分表达出来。因此高校缺乏开展无党派人士工作的有效载体,往往只能联系数量很有限的旗帜性人物,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无党派人士群体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为了充分发挥他们建言献策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建议得到足够的重视,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无党派人士广泛参与政治生活途径和方式的工作。
第三,高校无党派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弱化问题。
高校年轻一代无党派人士,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和传统了解不多,对无党派的历史知之甚少,对老一代无党派人士的历史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其参政议政意识相对淡漠。相对老一辈而言,他们政治历练少,因此应加强和改进高校无党派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积极开展高校无党派人士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1.组织实施“网络工程”,及时沟通交流。
网络以其无限的容量、方便快捷的方式,丰富、及时的信息等优势,当前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为开辟高校无党派人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所未有的空间。目前,一些高校都在积极尝试将无党派人士工作搬进网络,将教育工作从日常事务转换进网络,建立网上论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网上论坛克服了“实体性”工作的不足,它将元党派人士工作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方针和政策等内容上传到网络,扩大了教育工作的途径,并且拓展了大家的视野。另外,由有关教育部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党外人士,无党派人士与普通群众组成的“虚拟社区”,拥有非常强大的互动作用。丰富了教育形式,利用网络等多媒体工作手段服务于无党派人士的工作,能较好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结合高校学生工作,促进校园和谐。
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学生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社会实践等方面。高校的学生工作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基础和平台,并且使得学生党建工作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影响。所以将高校无党派人士的教育管理工作结合高校的学生工作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通过学生工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组织和吸引无党派人士参与其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广泛性、群众性,另一方面为无党派人士发挥才能,实现其真实价值搭建了平台,赋予无党派人士于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因而,高校无党派人士工作与学生工作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实现高校无党派人士工作和学生工作的结合,创新无党派人士工作方法,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首先,高校无党派人士工作与高校学生社团相结合。在大力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过程中,使得无党派人士给予指导和建议,是开展无党派人士工作非常好的途径。一方面,学生社团整合校园文化艺术和活动资源,引导学生社团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另一方面,通过社团增加无党派人士工作的覆盖面,加强无党派人士的辐射作用。其次,高校无党派人士工作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无党派人士联系范围广,社会影响力大的特点,组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既要扎根校园,又要深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
3.加强领导机制建设,做好教育引导。
高校党委要站在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从全局出发,增强做好无党派人士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坚持做好这项工作,避免工作中出现随意性和大的起伏,必须建立健全高校无党派人士教育引导工作的长效机制,这是稳步提高和有效保障无党派人士教育引导工作的关键性举措。要坚定不移地把做好无党派人士工作摆在统战工作的重要位置,统战部门应明确自身的牵头协调责任,增强做好无党派人士工作的自觉性,并注重会同组织部门、人事部门分析研究无党派人士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促进形成有党委领导,统战部协调,组织部、人事处、工会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密切配合、互相支持的大统战格局。要充分利用各种阵地,积极创造条件邀请高校无党派人士参加重要的外事、内事活动,加强对高校无党派人士工作的宣传,提高高校无党派人士的知名度,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一是在重视程度上,高校各级党组织对民主党派工作重视程度往往要大于无党派人士工作。专题研究民主党派工作多,专题研究无党派人士工作少。二是在工作过程中,高校对于无党派人士工作务虚的较多。要坚持向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制度、征求意见制度、党派联席会议制度和座谈会制度,邀请无党派人士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畅通与无党派人士的联系渠道,不。断扩大无党派代表人士的知情范围和参与程度,更好的调动无党派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的作用。
4.注重培养机制完善,健全人才队伍。
高校党委要着眼于无党派人士队伍长远发展,从大局出发,积极探索有效的工作机制,促进无党派人士队伍建设、教育培养、选拔使用等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一是建立科学发展的无党派人士队伍。以制度为保证,是做好高校无党派人士工作的客观要求,只有制定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高校无党派人士工作,才能有章可循的落到实处。同时要对无党派人士实施动态管理,把握无党派人士的成长规律,建立激励机制和合理的评价考核制度,不断调整结构,保持年龄、层次的连续性,形成梯队,实现无党派人士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以适应新时期新阶段统战工作的需要。二是注重无党派人士的培养教育,使之规范化。要结合形势,适时对无党派人士分层次进行培训,使其了解掌握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其增强责任意识、全局观念。要积极推荐优秀的无党派人士参加上级组织举办的党外人士培训班。通过搭设适当的舞台创造条件,给位子,压担子,帮助无党派人士积累工作经验,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知名度,有意识地培养一批优秀的无党派代表人士。三是畅通无党派人士选拔使用渠道,使之制度化。建立和规范无党派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的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加强对无党派人士选拔、任用工作,加大推出重点人物的力度,进一步做好无党派人士的实职安排、政治安排和社会安排,促进无党派人士的选拔使用由机遇型向机制型发展。
5.构建联谊组织机制,发挥桥梁作用。
高校成立无党派人士联谊会,搭建起一个让无党派人士充分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组织平台,把无党派人士这一群体有效地组织起来。把无党派人士的日常管理和自我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个体优势整合为群体优势,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联谊会统战性、民间性和知识性的特点和优势,使无党派人士联谊会成为反映新时期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和利益要求,沟通高校新时期无党派人士与高校和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更好地为无党派人士服务,为高校统战工作服务。目前高校无党派人士联谊组织普遍存在开展活动难、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加强联谊组织的建设,一是要在高校统战部门主导下,注意听取组织中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制定组织建设的相关制度和措施,使该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有章可循可依。二是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加强相互沟通联系的基础上体现教育培训和引导功能,不断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三是充分发挥高校无党派人士参政建言组织平台作用,以无党派人士联谊组织为依托,集中广大无党派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共同研究做好建言献策工作。四是建成高校无党派人才的聚集基地,要吸引和吸收更多高校无党派人士加入联谊组织,使联谊组织形成一个滚动发展、动态平衡的自我更新机制,把联谊组织打造成高校无党派人才的储备库,成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和党外干部的输出基地。
总之,高校无党派人士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群体,我们必须适应无党派人士社会基础及构成的变化,针对当前无党派人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精神,顺应统一战线的新形势、新要求。因而我们要在思想观念、理论政策、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等方面不断研究、不断突破,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途径,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科学发展观与统一战线学习读本[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
[2]吉秀华.对加强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
[3]吴艳春.新形势下无党派代表人士统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6).
[4]王力尘.强当前高校无党派知识分子工作的思考与对策[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8).
[5]董晓璐.高校无党派人士成长规律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3).
[6]刘福恩.2009年高青县关于对无党派人士基本情况及思想状况的调研报告.高青统战网,2009.12.4.
责任编辑 梅宏
作者:游娟丽 聂志平 张锦霞
浅议新形势下以开放的视角做好高校档案工作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档案工作的现状,探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中开放高校档案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开展高校档案工作应树立的四大理念,并归纳出开放的视角下开发高校档案资源可以施行的四条措施。
【关键词】 开放 高校 档案
一、高校档案工作的现状
1989 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指出:高校档案工作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各高等学校必须把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学校上上下下要形成一个档案工作领导体系和管理网。经过多年的基础建设,全国大多数高校设立了结构合理、门类齐全、馆藏丰富的综合档案室,一些重点大学甚至都已经建立了专门的档案馆。
随着藏量的增长和技术进步,档案载体形态也向多样化发展,并给档案管理与利用手段带来深刻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档案载体、记录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记录不再采用传统的纸张形态,而是以缩微型(如缩微胶卷)、声像型(如录音带、CD带、VCD带、DVD带等)等新型载体和记录方式而存在。由于这些新型文件具有体积小存储量大、声象并茂、保存时限长等特点,一些原先以纸张形式存在的档案,也通过电子扫描存储到新型载体上形成电子文献,因此其形成量和转化为电子档案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电子档案的普及,为高校档案面向社会大众开放,更大范围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二、开放高校档案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经济已全面向市场经济转化,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信息社会化、社会信息化,信息化社会的一个要求是信息最大范围内的交流和共享,每一条信息尽可能多地找到它的用户,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高校档案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它同其它信息一样,具有其他任何事物不可替代的效益功能。
档案部门拥有众多的档案信息,但如果档案部门“关门闭户”,又缺乏必要的宣传,那么存贮的信息就很难充分利用起来。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主动了解社会需求,将高校的科研成果介绍给社会,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牵线搭桥,将现存的档案资源直接为社会的经济建设服务。同时,通过服务社会,使高校从社会获取资料的途径更加顺畅和方便,从而促进了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三、高校档案工作应树立的理念
1、树立全员参与档案工作的理念
高校的各系、所、部、处、室,高校的教师、科研人员、机关干部和学生,都是档案工作的主体,那些记录和反映他们各种活动的文件材料都是高校档案的主要来源。这些文件材料构成高校档案系统的基本要素,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树立全员参与档案工作的理念,就是要求对档案系统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有效的协调,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统一的业务标准及管理规范,促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保证档案系统的良好运转。在收集整理档案时,要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使档案管理与整个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保持协调。
2、树立全面收集、系统整理的理念
高校档案需要收集的资料包括了学校各部门的各种信息,它们既有反映学校党政活动的文书档案,又有反映教学、科研、基建等改革活动的科技档案,其中包括教学、科研、职称职务评聘、基建、教学仪器设备、校办产业产品、科技外事、出版物、会计审计、人事与保卫、教育名人等各种门类的档案材料。这些综合信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整个社会、整个学校的历史与活动全貌。高校档案管理必须符合和适应这种信息综合的特点,对来自全校各部门信息实行全面收集,并按照科学的规律,进行系统性地整理,在对资料进行分门归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的综合管理水平。
3、树立档案系统动态化管理的理念
高校教学、科研和教育管理是一种持续性、继承性的动态活动,而档案材料亦是这种活动的依据和再现形式之一。因而,高校档案系统是一个开放的、有生命力的系统,它始终处于一种信息实时流动的状态,具有动态的性质。档案信息就基本特性来说,是一种信息流。通过档案系统内外信息的相互流通,使信息的价值量不断增长,始终保持良性循环的动态系统。一方面这些来自学校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资料,经档案人员整理、储存、检索和输出,将其系统化,为学校和社会各方面提供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学校各部门和个人在从事新的实践活动中产生新的信息,又经档案人员加以收集、整理和传递,如此循环往复,使信息不断增值、扩大,并经过信息的筛选,达到信息的优化。
4、树立档案系统开放式管理的理念
一所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和全国高校档案信息,构成一个档案信息管理网络,成为一个立体的信息,达到高校与全社会的档案信息共享。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各高校及其各部、处、系、室,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形成垂直的教育体系,并且与社会广泛联系,从而形成了上下左右纵横交错的档案信息。高校档案要实行全开放式管理,把档案管理看作是由许多既有分工,又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既有利于克服高校档案的分散性,切实贯彻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使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又有利于档案的保护,维护其齐全、完整和安全,创造高校档案管理的良好大环境,使之适应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的优化。
四、以开放的视角开发高校档案资源
1、档案资源全面电子化和网络化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基本上是内向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主要是落后的手工作业,档案人员把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封闭和半封闭的环境之中,大部分档案成了无人问津的一堆乱纸,这些严重限制了档案资源的传播和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任何以纸张形式存在的档案资料,都要转化成电子信息,并利用互联网系统,为社会信息受众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检索服务。
2、多角度开放高校档案资源
高校档案资源的开放应该是全方位的,既要加强研究性和学术性,又要关注社会性和经济性。开放高校档案必须加强各高校之间、高校与地方之间的横向联合,全面合作。通过各高校之间档案资源的相互共享和理论探讨,起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作用,在对档案资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实现高校学术水平的提高;通过高校与地方之间档案信息相互文流,实行信息共享,促进高校档案资源向社会信息资源的转变,从而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3、深化高校档案工作的研究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高校档案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那种低层次的收集与整理和单一的服务对象上,要不断提高对档案信息高层次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即由原件提供利用的低层次,向筛选、综合利用编研型的高层次发展,把静态的分散的信息变成动态的集中的信息,并从中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性的数据和资料,为党政领导决策服务,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4、企业化运作高校档案资源的信息搜索服务
开放高校档案资源服务,要处理好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开放服务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建立在为校内教学、科研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基础上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的全面实施,我国已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咨询机构,信息的商品化必将促使各个单位的档案工作要形成规模,成为强大的信息提供者。为使档案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单所高校或数所高校联盟应以开办信息服务企业的形式建立高校的档案信息咨询服务中心,这是档案工作向开放型转变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徐桂森.档案管理是高校的一项基础工作.广西高教研究[J].1995年第4期
[2] 左玉亭.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初探.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3] 李光铣.试述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及其意义.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4] 赵伟华.强化高校档案意识开发档案资源.昌雄师专宇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6月
作者:林 超
新时期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对策的思考
[摘要]促进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素质建设人才,是摆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新时期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必须进一步深化“三个认识”、推进“两个创建”、落实“一个发展观”。
[关键词]高校 基层党组织 建设 对策
[作者简介]孙建华(1969-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江苏 盐城 224051)
[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的新形势下,高校的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考验与挑战。如何深化认识、创新实践,进一步促进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建设人才是当前摆放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必须进一步深化“三个认识”
(一)进一步深化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自身特点的认识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进一步认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自身的特点是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创新工作的前提。首先,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的高等学府一直是西方思想文化希望渗透的最佳市场,也是一切反动势力及敌对分子政治势力争夺的重点。所以高校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实施“分化”“西化”的突破口,青年学生更是其积极争取的对象。其次,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对象是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他们思想活跃,不仅受教育程度较高,而且个性差异明显,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根据知识分子的特点有效地开展工作。第三,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加上党内存在一些腐败现象,对正在形成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危害性极强。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硕果累累,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空前的成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各种腐朽的、伪科学的文化渣滓也鱼贯而入,严重毒害着年轻同志。第四,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来全面推进高校党建工作。“十七大”报告中党的建设部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且提出了体现改革创新精神的总要求和一系列创新举措。高校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让、服务社会等推进生产力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传播文化、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高等学校一定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加强和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不断创新。
(二)进一步深化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的认识
随着国内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外事务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组织形式、经济成分、利益分配、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受之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同时高校的合作办学也在不断地增多,我国高校原有的主流文化、办学理念、人才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也将受到冲击和挑战。这些都要求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既要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又要增强超前工作的意识。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的新问题,要求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既要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的束缚,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又要主动介入,占领阵地,为我所用。另外,高校师生思想活跃,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性表现更为明显,学校主导性的思想教育难度增加,弘扬主旋律活动的实效性削弱。这也要求我们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既要放眼社会,又要在保持党员先进性、提高党组织影响力上下工夫。
(三)进一步深化对现阶段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新问题的认识
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中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存在着与保持党的先进性不相适应的问题。例如,有的基层党支部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滞后,不能适应新时期党务工作的要求和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基层组织建设缺乏规范的建设标准;有的支部组织设置不合理,无法在核心工作中发挥作用;有的支部不能坚持正常的组织生活,或者组织生活内容单调、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广大党员的需求;有的支部疏于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不能有效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的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威信不高,发挥作用不明显;有的基层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或者对党的工作不投入,无法团结、带领党员群众开展工作。长期以来,基层党务干部将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组织发展、党员教育、党内宣传等比较单一的党务工作上,没有从全局发展的高度认识和做好党建工作,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党建工作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能有效地把党建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学校和院系的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工作关心较少。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党组织有效地发挥领导核心、政治核心、战斗堡垒的作用,影响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影响本单位事业的发展。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使高校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团结带领党员群众前进的政治核心,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强堡垒。
二、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必须进一步推进“两个创建”
(一)努力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
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拉开了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序幕。不久我们党又提出,要建设学习型社会,首先要把我们党建设成学习型政党,这是对党的建设的深邃思考和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1.通过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活动,来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同志及其他师生员工的学习与工作热情,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未来的竞争实质上是学习力的竞争,无论是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激发员工的学习力。基层党组织的责任在于激励每个党员的工作热情,激活每个党员的潜能,倡导学习与工作不可分的新理念,把工作与学习糅合成有机的整体。通过学习使全体党员比较准确、系统地理解“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概念、理念及要求;充分理解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意义;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与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学习精神;并以此正确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与生活。
2.通过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活动,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增强党员理论学习的能力与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成果的水平,不断提高党组织的科学决策水平和善于处理协调各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不断学习,拓宽工作的新思路,开创工作的新局面。一方面积极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充分发挥课堂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增强教育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狠抓教育实践环节。积极拓展党员教育的有效途径,引导师生走入社会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在自觉广泛的社会实践中熏陶思想感情、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党员的责任意识。
3.通过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活动,使学习取得实效。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多做对师生员工有益的事,多听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多帮师生员工排忧解难,多顾全学校大局的利益,把我们的党组织凝聚力建立在“服务”的行动中。使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进一步彰显,党组织作为战斗堡垒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学校主动发展、和谐发展的形象与实绩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活动,建立起学用结合的考评体系及机制,把“有学习制度、有学习阵地、有学习记录、有学习体会、有学习效果”等“五有”学习保障措施落到实处。学习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要切合实际,不搞形式主义,不过多为基层增加负担,同时通过学习,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使学习取得实效。
(二)努力创建“创新型”基层党组织
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也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由之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高校如何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和要求,最重要的就是要与时俱进地创新我们的基层党建工作,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创新型”的战斗堡垒。
1.创建“创新型”基层党组织,思想上要树立创新意识。要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就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倡导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观念,营造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创新文化氛围。高校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刻认识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党的建设工作提出的新课题,用新思路来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来解决新问题,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增强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中要注重实际效果,采取灵活方式,勤于监督检查,狠抓工作落实,达到了分而不散、上下协调、齐头并进的效果。
2.创建“创新型”基层党组织,行动上要注重实效。首先,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十七大”报告在纵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只有紧紧跟随这条道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围绕高校教学这一中心任务来开展,才能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取得实际效果。其次,必须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国情和校情,紧密结合高校党员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探索新思路,寻找新对策。第三,积极支持和鼓励基层党组织大胆实践,开拓创新。要善于发现、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在实践中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用以推动面上的工作。第四,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创新,在创新中更好地实现继承。
3.创建“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工作上要突出创新重点。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六项工作。当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就是要围绕这些新要求贯彻落实。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十七大”报告中的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学懂弄通,从理论上作出回答,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要把这些新部署、新要求、新举措落实到我们的党组织建设实践中去;要善于抓住工作推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重点研究,拓展视野,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
三、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创新与发展的思想武器。要按照系统、适应、开放和效益原则,从总体上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创新机制。
1.合理设置基层组织。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基层党组织与社会上其他组织一样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如教职工分散流动性增大,学生管理体制多样化,学分制全面实施后学生同学不同班现象等。当前,要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有利于党员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服务,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科研事业发展的原则,合理调整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加强大学生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探索在学生公寓、学生组织,在高校教职工居住集中的社区及高校教学科研团队中设置党组织,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
2.增强组织服务功能。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逐步树立以服务为主的理念,把服务师生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和开展工作的切入点,努力做到“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把服务师生、教育师生、组织师生有机结合起来。
3.高度重视方式改进和资源整合。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要适应高校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的变化,改进党组织思想、政治、组织领导的方式,逐步理顺校党委、二级学院党总支、基层党支部三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既保证上级领导机关的职能,又使基层党支部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整合党组织与行政、群团组织资源,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民主机制,形成合力。
4.不断完善制度保障和工作环境。在制度建设方面,要通过明确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职责、保障党员权利等制度,不断扩大党内民主。要健全组织制度,推进党内生活制度化。在工作环境方面,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激励、引导等手段,营造重视和支持基层党组织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良好氛围。真正重视、关怀、爱护基层干部,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建立和完善支持高校基层党建创新的工作环境。
5.切实抓好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高校基层党建创新是一项探索性工作。要认真总结、精心提炼、理论探索、形成特色、全方位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要求我们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基层党建的各个环节,使高校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团结带领党员群众前进的政治核心,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强堡垒。
总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党建工作的重要部分,认真搞好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创新,是新时期党赋予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2]金波,周咏南.路甬祥: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科技创新[EB/OL].http://www.fjsen.com/misc/2007-10/23/content_343671.htm,2007-10-23.
[3]谭振亚.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若干思考[J].理论前沿,2004 (24).
作者:孙建华
推荐阅读:
高校德育下的创业教育论文10-27
试论高校学生评教工作的理性思考论文07-10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06-19
中国高校市场分析06-07
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考09-07
高校新校区建设论文09-27
共青团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06-03
管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论文06-2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