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共8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篇1

现在强调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有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个辅助作用就可以了。我也曾面临这样的问题:光以学生为主,到时候老师还怎么样来教呢?尤其是现在很多学生存在着厌学的情绪。通过培训使我认识到:所谓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指注重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个性需求,从而把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着眼点和目标。而不是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昧地迎合甚至讨好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二者相辅相成。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为教师经过专门训练,对于所教育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于课程经过专门的培训,知道自己任教的课程需要掌握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教育过程中先进行仔细去分析,了解学生学习中已有的水平,在学习中将会有哪些困难等都做到心中有数。因为从事过多年的教学,对于内容的处理,已经把握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是成人,很多事情考虑问题都比学生全面,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成熟性等也决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对教学活动的领导、组织、指导和检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在课前对一节的内容,以及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的情况要进行详细的了解,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合理组织教学使学生能更好理解教学的内容,对于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相应的指导,为了巩固教学那样还要布置学生作业,并进行检查。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检查指导功能。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主体。所谓以学生为本,我想,强调的应该是要重视学生。而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上的关系的问题。

教学应该把两方面的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只看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如果一味顺从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都以学生说了算,这其实是抹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学生还是未成年人,很多看法还是片面的,如果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势必要多走很多弯路。学生的很多行为还需要规范,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这都需要老师的指导。需要老师的指导,但是又不能一切都以老师说了算,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时刻都不要忘了学生是独特的个体。教师的教学就是为了学生服务,在教学中眼里始终有学生。

为什么说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高于大多数的职业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高要求是教师的职业性质所决定的。

对任何一种职业,都要明确其职业性质,才能落实其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有关的待遇。对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教师职业更不例外。教师到底是自由职业者还是国家公职人员,虽然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是把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有的是作为公务员)对待的。国家公职人员(或公务员)的显著特点是有具体的职业资格要求,有专门的机构进行严格的考试并认定职业资格。对于教师而言,目前,日本、美国、德国、法国等国都在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在上述国家,必须取得国家认定的教师资格后,才有可能由政府任用为教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是把教师作为“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干部”对待的。1993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将教师身份规定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从对教师队伍的管理看,仍把教师列为国家公职人员。国家公职人员社会地位较高、职业稳定、待遇有保障,在大多数国家都是公众向往的职业。而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公职人员地位高,社会影响大,所以限制也较多,包括道德品质在内的各方面要求也很高。例如,在欧洲的很多国家,作为教师,不准有反政府的言论;禁止教师集体和政府进行谈判;美国虽然比欧洲宽松一点,但教师和政府谈判只限于工作条件方面的问题;大多数国家都规

定教师不能罢工,等等。在职业道德方面,由于教师的公职人员性质,要求更高,因为教师职业有社会形象、社会影响问题,不仅对学生,对社会也应当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教师的劳动对象可塑性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教育作用。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表现在他们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强、模仿性强的儿童和青少年。因此,教师在各方面要起表率作用,以自己的学识、才能、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学生,培养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起着教育作用,而且这种教育作用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要求,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由于教师的劳动对象不同于其他任何行业,决定了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表率性,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以此去影响、感化和教育学生。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通过对老师的模仿、借鉴、学习,不断自我发展。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道德表现任何时候都和在课堂上一样对学生有教育作用,对社会风气有影响,因此,要用教师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能够长期起作用。很多对人类科技进步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大科学家,在谈到自己的成长时,无不谈及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终身影响。

教育“生产”周期长的特性,使教师的劳动成效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出来。

教育“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对教师劳动成果的测定比较复杂和困难。教师的劳动成果和“效益”难于完全量化。学生的分数只是教师劳动成果的一个方面。而且由于每位教师面对的学生个体差异极大,难以与其他教师进行横向比较。特别是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相比较更困难。教师的这些劳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劳动的自觉性比其他行业更为重要,职业道德的约束作用更明显。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篇2

1 高校职业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职业认同感

部分高校教师思想态度消极,一味墨守成规,缺乏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的探索精神,敷衍了事,消极备课,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有些教师热衷于兼职,弃本职工作于不顾。

1.2 缺乏责任感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本是教师最基本、最神圣的职责,然而,一些教师单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部分教师缺乏自爱、自重精神,仪容不整,言语粗俗。考试时加“表现分”,私下接受学生礼品,不注重自己的社会影响。

1.3 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部分高校教师对待工作和事业思想狭隘,具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不重视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更有甚者,相互拆台。对于学校安排的工作,如果对自己有利,则积极配合;与自己无关,则消极怠工。

1.4 缺乏端正的治学态度

对于当代高校教师,尊崇教学与科研并举,科研在教学中成长,教学在科研中提高。但是部分高校教师不尊重自己的学术作品,弄虚作假、伪造数据、抄袭剽窃之例屡见报道。部分教师以金钱或者其他方式换取科研成果,等等。诸如此例,不胜枚举。这使得知识殿堂蒙羞,更助长了学术上的歪风邪气。

2 高校教师基本道德修养的提升措施

2.1 加强教师师德培养

2.1.1 了解学生、热爱学生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对自己学生情况了然于胸,能够发现各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因而,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教师应以良师益友的身份帮助学生、开导学生。由此带来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学工作的“润滑剂”,这也对培养自尊、自爱、自强型学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1.2 言行得体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这就是对教师自身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人师表,爱岗敬业。高校教师在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以其品行、作风默默感染着学生。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素养,无论是对于教学工作还是学生的精神境界的提高都是很好的促进作用。

2.2 不断提升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传授知识、技能是教师基本的职责。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的前提是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如果学生是小河,教师就应当是大海。教师应不断钻研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满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

例如在建筑材料这门课程中,学生对很多材料都不熟悉,那么就可以将学生带入实验室,通过一些钢筋、混凝土、水泥的基本实验使学生对建筑材料的性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3 拥有一个好的教学团队

百年树人,这就要求教师、家庭、学生、社会精诚合作、团结一致。就像雷锋同志所说的:“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作为一名刚刚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这一点令我印象深刻。刚刚步入教师这个行业,讲课总是生涩呆板,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教研室老师会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比如说讲某一个问题时加入生活的实例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所教授的建筑材料这门课,许多概念不易理解,在讲到凝结时,在团队教师的建议下,我引入了做豆腐的理论,将混凝土的凝结硬化比作豆腐汁、豆腐脑、豆腐、豆腐干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总之,教师之间在工作上互相学习,在生活上相互帮助,形成一个温馨而又坚固的集体,这个集体对培养学生有着共同的目标。

总之,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经历外界环境的不断磨砺和自身修养的不断提升。本人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时间不长,工作刚刚起步,亲眼目睹了其他教师自律敬业、厚人奉献的作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真正的价值就是教书育人,相信只要坚持奉献、锲而不舍,必定会在平凡的岗位上有所作为。历经世事,总会有一道属于自己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张桂春.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1,17(1):33-36.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篇3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道德修养;培养路径

一、前言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就是教师个人在道德品质方面进行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活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提高师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高校教师师德品质的关键。“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弘扬道义崇尚道德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当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因为教师的思想和品德、情感和意志,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都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作用。新时期,高校教师道德面貌直接关系到能否为人做到 为人师表,能否将国家“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方针”贯彻得下去,能否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具体体现

1、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教师行业入职之基。师德高尚的教师不仅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而且会关爱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热爱学生是教师教学工作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之一。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满腔热情地教育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造就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把他们看成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

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从业之本。首先,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是人格影响人格的过程,教师应拥有美好的心灵、高尚的人格修养。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导者,要增强其教育说服力,自己就必须在各个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在不经意中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成为学生的榜样。其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辨别社会是与非。教师在工作上为人师表,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是要做到举止端庄,落落大方,语言文明,明辨是非。教师的气质、性格、爱好、服饰、发型等都可能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生活中都必须注意个人言行,展示自己坚定政治信仰、进步的思想、正派的作风,切实发挥好高校教师的表率作用,引领校园新风尚,净化校园不良风气。

3、教学相长、终身学习是教师发展之翼。“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高校教师必须强化继续学习的意识。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加快,在意识形态方面理论方针的更新可以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描述。只有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道德情操的实践,才能够更清楚认识到自己不足,才能担负起国家负于我们的神圣使命。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完善的人格,都离不开不断学习的支撑。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路径

影响学生道德修养的因素涉及方面同,如社会风气、个人品德、家庭环境、同伴群体,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探索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对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价值。

1、社会实践是增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关键。

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实践是人们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正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客观的教育活动对教师行为提出的要求,并通过社会舆论和自我修养,支持和制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事实表明,只有活生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才能促使教师把理论认识转化为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并形成具有稳定倾向的行为习惯。高校教师要有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正视困难,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认识自身的不足,在实践中提高自身修养。积累情感体现教师的道德水平,主要看他能否将师德要求运用到工作生活之中,做到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为人师表。师德境界的客观效果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只有在实践中,师德修养才能得到检验,经过检验才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2、理论学习是形成高校教师职业师德修养的基础。

优良师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离不开系统深入的理论学习。只有认真学习知识,从书本中汲取知识的精华,提升个人的品德修养。相反,台能不进行理论学习,就不能系统、全面、深入地掌握相关方面知识。因此,教师应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信念,掌握师德修养的根本,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指导实践的能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的背景下,在社会道德问题突显时期,进一步增强对师德修养的认识,提高明辨是非和进行师德评价的能力,进一步明确师德修养的目的和方向,把好教师这一关,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关键。此外,教师应向社会优秀道德模范学习。率先学习社会优秀事迹,以直观形式启发教育和感染其他师生,影响周边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要以先进典型为楷模,鼓励自己,鞭策自己,常以他们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行为的目标,才能成为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才能更好为社会培育思想过硬、能力过强、素质突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教学反思是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

教学反思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问题的解决、态度的转变、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教学反思。首先,高校教师作为高等人才的培育者必须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对于工作中不符合教师形象的话语,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要用时改变。其次,反思是高校教师是站在生命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的,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给予学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解放他们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体验,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关怀,在平时多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的模仿性、可塑性强,以及强烈的向师性。学生在与教师的接触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师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熏陶,所以教师应该把最好的精神面貌展现给学生,给予学生积极的影响。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不断反思个人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升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个人教育能力,增强个人育人水平。

“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和足以感人”,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较为活跃的因素,必须要不断参加社会实践,理论学习,自我反思,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增强个人职业道德观念,增强教书育人能力,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让明天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不仅学得知识,拥有谋生的一技之长,更能够为今天道德社会的构建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刘亚芝,师德修养必备“五心”[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

[4]吴辰.让每一位教师的心灵更为舒展[J].学校管理,2002(11).

[5]康萍.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探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4).

[6]刘树攀.现代社会职业教师在不同环境中的职能[J].甘肃农业,2006.

[7]陈喜玲.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篇4

2.1 从教师的劳动对象看,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高层次性 教师的劳动对象既不是没有生命的自然材料,也不是没有意识的动植物,而是充满生命力的社会成员。教师在社会工作中承担着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教师要用自身渊博的学识、正确的世界观、高尚的品德去塑造人。学生需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老师的模仿与学习,不断发展、完善自我。教师的工作具有较强的表率作用,这种工作不仅是知识能力的体现,更是个人人格魅力的展现,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较之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就有更高层次。

2.2 从教师的工作性质看,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创造性 面对自身的劳动对象,教师不仅要针对学生集体的特点进行教育,而且还要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进行教育。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说:学校是培养人的,而不是制造机器的。学校不是工厂,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都是一个个功能相似的考试机器,那么这所学校的教育是失败的。有位教育专家曾说,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培养不出具备创新精神的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较大的创造性,其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 篇5

姓名:宋羽 学号:110101032 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

简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全社会职业道德的排头兵,是高等学校健康发展的源泉,是高校教师成长的关键。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过程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自觉认知和行为选择的过程,是一个由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即构成道德品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过程。

第一,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荀子说:“知明而行无过”,循序渐进的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水平,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内化的首要条件。

第二,培养教师职业道德情感。一方面,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眷恋和对学生的关怀、爱护等方面;另一方面,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表现在教师的自尊心、责任心、荣誉感等方面;此外,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表现为对同志的尊重、友谊和热情。

第三,坚定教师的职业道德信念。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是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的正当性、合理性等发自内心的坚定信心,它决定着教师行为的方向性、目的性,影响着教师取得成就的水平以及品德修养的质量、道德要求内化的程度。

第四,锻炼教师职业道德意志。教师的职业道德意志使教师能够时刻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做出行为的抉择,并在道德行为整体中坚持一贯,长时间专注于所确定的行为,最终时间和完成职业道德行为。

第五,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教师只有在实践中贯彻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始终坚持下去,经过长期的锤炼,使其成为个人的日常习惯,道德品质才算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

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离不开实践,实践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叫做“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教师必须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道德认识,积累情感体验,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仰。

学习也是加强师德品质修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明辨职业活动中的是非善恶,从而增强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义务的自觉性。因此,教师的每一种优良师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首先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只有认真学习,才能培养出真正完美的师德。如果离开学习,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科学理论,那样师德修养就会迷失方向。

三、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过程中,必须修养的科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做到“慎独”。这是人们在修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道 2

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它使教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按照教师道德规范去行事;“慎独”也是一种高度自觉性的表现。在无人之处,教师亦应该严格按照道德标准去行动。

二是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严于剖析自己。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可以洗刷自己思想中的灰尘,也可以提高自己辨别是非、荣辱、美丑的能力,是个人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首先,对自己的思想品德提出高标准、严要求。一个人民教师只要对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立下一高标准,他就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永不满足,不断进步。其次,要正确认识自己。也就是说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

再次,要善于控制自或“战胜自我”。在道德修养过程中,要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战胜、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弱点、不良习惯等。

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篇6

【摘 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极强的典范性,是全社会职业道德的排头兵。把握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新内涵,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刻不容缓。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高校教师在高等教育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是: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求知创新、治学严谨;团结协作、关心集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关键词】教师 职业道德 高校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的职业道德,或简称师德,指的是作为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是职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规范。它体现的是教师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崇高的道德品质是教育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教师只有以自己纯洁的灵魂,高尚的品格去影响学生的心灵,才能培养出具有优良品质的新一代。因而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呼,这本身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社会价值的体现。

根据我国现行《教师法》的基本思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其内容可做如下表述:以为学生服务为核心,以爱岗敬业为原则,以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廉洁从教为基本要求,通过教育管理和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师德风尚,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工作实践中,按照师德的基本内容,努力强化师德意识,实践师德规范,自觉履行教师义务,促进师德水平的提高。

二、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高等学校教师在高等教育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是高校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所形成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普遍规律的概括和总结。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高等教育过程中人际关系的调整,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善恶评价,乃至高校教师道德作用的发挥,都必须通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实现。那么,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下,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职业道德规范呢?

1.爱岗敬业、奉献社会

之所以把“爱岗敬业、奉献社会”作为高校教师首要职业道德规范,是由于高等教育、高校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教育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崇高事业,它担负着传递生产知识、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社会意识的职能,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当代国际之间的竞争,虽然经常地大量地表现为经济竞争,但其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教育竞争。而在教育竞争中,高等教育又有着特殊的作用。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高等院校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播人类先进文明的神圣殿堂,是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是永恒伟大的事业,高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发展重要发动机。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高校教师则是一个神圣而责任重大的职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创造者。高校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启迪智慧,陶冶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情操,塑造学生的心灵,为社会培养又红又专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又要潜心学术,严谨治学,搞好科学研究工作,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文化,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离开了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离开了高水平的高校教师,显然是不行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丰收,没有高校教师的辛勤劳动和努力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高校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极为重要和光荣的,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

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奉献社会”,努力做到敬业、乐业,为民族、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理所当然应该成为高校教师的自觉行动和必须具有的职业道德品质。

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然要与有关的人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在与诸多方面的关系中,教师与大学生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教师是主要方面,起着主导的和积极的作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处理与大学生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是高校教师道德的主要内容。热爱学生是高校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孔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努力做好教学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有用人才。热爱学生又是高校教师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和重要教育力量。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能使师生在心理上、感情上接近起来,赢得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劝导,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教书育人之所以成为高校教师的职责和道德要求,是由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培养的大学生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且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如果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抓学术业务不重视思想道德,势必贻误学生的健康成长,那就可能背离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学方向,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显然这是有失于教师道德的。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这一高校教师道德规范,首先,要求教师了解大学生,关心爱护大学生,引导他们既会做学问,又懂得如何做人,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其次,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要摒弃陈旧的等级观念,要有民主的作风,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表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探讨学习和学术问题,建立民主、平等。再次,对学生既要悉心爱护,又要全面严格要求。一是严要有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学校和专业教育目标要求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二是严要有度,严得要合情合理,苛求和降低标准都不合适。三是严要有恒,要坚持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过去、今天和明天,不接收学生的“礼品”、“红包”,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打“人情分”、“关系分”。四是严要有方,要采取学生欢迎的、有效果的好方法,而不是粗暴强制,迫使学生就范。第五,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把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无论是公共课教学还是专业课教学,教师应积极探索,使用各种方法,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专业教学之中,使学生既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又受到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3.求知创新、治学严谨

求知创新、治学严谨既是高校教师道德不同于其他职业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别于普通教师的特质,是每一个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学术美德。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要想教好书,毫无疑问自身的思想觉悟、创新意识、治学精神、知识素养和专业水平必须远远高于学生。教师要完成好教学任务,必须遵守求知创新、治学严谨行为的规范。不仅自己进行科学研究,而且还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要完成好科研任务,更离不开求知创新、治学严谨。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探索性工作,它不仅需要不懈地勤奋学习,长期地知识积累,始终不移地探索创新,而且还要耐得住寂寞,经受起名利诱惑,忍受无尽的精神困扰,付出艰辛的智力劳作。因此,高校教师理应把求知创新、治学严谨作为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职业品质。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求知创新,治学严谨,首先要求高校教师勤奋学习,孜孜不倦吸收新知识,钻研业务,精通所教的专业,了解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教学规律,做好教学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其次,高校教师必须紧紧跟踪所从事专业的前沿,掌握最新学术动态,不断探索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努力抢占专业制高点,积极推动学术进步,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作贡献。再次,有鉴于目前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高校教师要增强事业心、责任感,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要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遵守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反对沽名钓誉、投机取巧、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的不良风气,杜绝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请他人代写文章,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盲目追求数量,粗制滥造论著,甚至篡改、伪造研究数据等等一切有背学术道德行为。在学术研究工作中高校教师要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坚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坚韧不拔、实事求是、严谨自律、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自觉维护、遵守知识产权法,依照法律和学术规范,合理引用和应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不虚报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维护科学尊严,努力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摘 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极强的典范性,是全社会职业道德的排头兵。把握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新内涵,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刻不容缓。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高校教师在高等教育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是: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求知创新、治学严谨;团结协作、关心集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关键词】教师 职业道德 高校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的职业道德,或简称师德,指的是作为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是职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规范。它体现的是教师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崇高的道德品质是教育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教师只有以自己纯洁的灵魂,高尚的品格去影响学生的心灵,才能培养出具有优良品质的新一代。因而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呼,这本身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社会价值的体现。

根据我国现行《教师法》的基本思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其内容可做如下表述:以为学生服务为核心,以爱岗敬业为原则,以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廉洁从教为基本要求,通过教育管理和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师德风尚,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工作实践中,按照师德的基本内容,努力强化师德意识,实践师德规范,自觉履行教师义务,促进师德水平的提高。

二、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高等学校教师在高等教育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是高校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所形成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普遍规律的概括和总结。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高等教育过程中人际关系的调整,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善恶评价,乃至高校教师道德作用的发挥,都必须通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实现。那么,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下,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职业道德规范呢?

1.爱岗敬业、奉献社会

之所以把“爱岗敬业、奉献社会”作为高校教师首要职业道德规范,是由于高等教育、高校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教育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崇高事业,它担负着传递生产知识、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社会意识的职能,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当代国际之间的竞争,虽然经常地大量地表现为经济竞争,但其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教育竞争。而在教育竞争中,高等教育又有着特殊的作用。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高等院校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播人类先进文明的神圣殿堂,是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是永恒伟大的事业,高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发展重要发动机。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高校教师则是一个神圣而责任重大的职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创造者。高校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启迪智慧,陶冶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情操,塑造学生的心灵,为社会培养又红又专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又要潜心学术,严谨治学,搞好科学研究工作,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文化,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离开了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离开了高水平的高校教师,显然是不行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丰收,没有高校教师的辛勤劳动和努力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高校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极为重要和光荣的,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

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奉献社会”,努力做到敬业、乐业,为民族、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理所当然应该成为高校教师的自觉行动和必须具有的职业道德品质。

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然要与有关的人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在与诸多方面的关系中,教师与大学生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教师是主要方面,起着主导的和积极的作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处理与大学生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是高校教师道德的主要内容。热爱学生是高校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孔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努力做好教学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有用人才。热爱学生又是高校教师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和重要教育力量。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能使师生在心理上、感情上接近起来,赢得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劝导,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教书育人之所以成为高校教师的职责和道德要求,是由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培养的大学生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且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如果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抓学术业务不重视思想道德,势必贻误学生的健康成长,那就可能背离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学方向,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显然这是有失于教师道德的。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这一高校教师道德规范,首先,要求教师了解大学生,关心爱护大学生,引导他们既会做学问,又懂得如何做人,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其次,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要摒弃陈旧的等级观念,要有民主的作风,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表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探讨学习和学术问题,建立民主、平等。再次,对学生既要悉心爱护,又要全面严格要求。一是严要有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学校和专业教育目标要求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二是严要有度,严得要合情合理,苛求和降低标准都不合适。三是严要有恒,要坚持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过去、今天和明天,不接收学生的“礼品”、“红包”,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打“人情分”、“关系分”。四是严要有方,要采取学生欢迎的、有效果的好方法,而不是粗暴强制,迫使学生就范。第五,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把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无论是公共课教学还是专业课教学,教师应积极探索,使用各种方法,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专业教学之中,使学生既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又受到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3.求知创新、治学严谨

求知创新、治学严谨既是高校教师道德不同于其他职业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别于普通教师的特质,是每一个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学术美德。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要想教好书,毫无疑问自身的思想觉悟、创新意识、治学精神、知识素养和专业水平必须远远高于学生。教师要完成好教学任务,必须遵守求知创新、治学严谨行为的规范。不仅自己进行科学研究,而且还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要完成好科研任务,更离不开求知创新、治学严谨。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探索性工作,它不仅需要不懈地勤奋学习,长期地知识积累,始终不移地探索创新,而且还要耐得住寂寞,经受起名利诱惑,忍受无尽的精神困扰,付出艰辛的智力劳作。因此,高校教师理应把求知创新、治学严谨作为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职业品质。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求知创新,治学严谨,首先要求高校教师勤奋学习,孜孜不倦吸收新知识,钻研业务,精通所教的专业,了解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教学规律,做好教学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其次,高校教师必须紧紧跟踪所从事专业的前沿,掌握最新学术动态,不断探索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努力抢占专业制高点,积极推动学术进步,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作贡献。再次,有鉴于目前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高校教师要增强事业心、责任感,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要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遵守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反对沽名钓誉、投机取巧、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的不良风气,杜绝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请他人代写文章,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盲目追求数量,粗制滥造论著,甚至篡改、伪造研究数据等等一切有背学术道德行为。在学术研究工作中高校教师要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坚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坚韧不拔、实事求是、严谨自律、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自觉维护、遵守知识产权法,依照法律和学术规范,合理引用和应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不虚报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维护科学尊严,努力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篇7

道德是指由一定经济关系决定的, 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伦理习惯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 表现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学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 是同人们教育活动的发展直接相联系的, 它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想, 形成教师特有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传统起重要作用。它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品德的总和, 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接待人接物, 处理问题, 做好工作, 为社会尽职尽责;它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 是调整教师与教师, 教师与学生, 教师与学校领导, 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 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作为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 教师的职业道德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关注的焦点。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高校承担着不同于中小学校的特殊教育使命, 高校教师的道德要求也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责任和义务。这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职业要求, 例如, 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 同时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 国家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各级部门的重视。对照两个不同类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当前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 所有教师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我们也必须清晰认识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与中小学教师相比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 分析如下:

1.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中小学的重点侧重于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 因此老师对于师德的理解和教育的基本功掌握扎实。但对于高校, 本身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就过于注重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 而忽视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训, 无形中助长了部分教师重业务轻政治、重科研轻教学。多数高校教师热衷于科研仅是为了评职称所用, 而不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甚至有的高校教师为了评上职称出现请人代笔, 一稿多发等学术不良行为。所以近年来学术浮躁、学位造假令人忧虑, 特别是粗制滥造已经成为高校的通病:例如, 几个教师一两个星期就编成一本书、有的老师一年发表十几篇文章等。这些现象严重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 更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前沿发展。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信念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相对中小学教师接受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师德专业培训而言, 高校中的大部分人刚从学校毕业就很快走上讲台。他们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太快, 没有受过专门系统的师德培训, 阅历浅、经验不丰富、抗干扰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弱。正因为这些条件的不成熟, 部分高校教师的价值本位往往容易发生偏离, 把教与学变成买卖关系, 不顾社会效益, 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开始热衷于第二职业, 重科研轻教学。还有的老师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 备课不认真、上课无激情、教学方法单调、或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没有开拓和创新意识, 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甚者, 个别教师经不起物质的诱惑, 对学生不公正, 为一己之利泄题、阅人情卷、送人情分, 在学生中造成极坏影响, 有损师德师风。

3.高校教师爱生敬业精神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对于学生年龄偏小的中小学, 老师更多注重的是“育人”, 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对于高校教师很多只注重于业务知识的传授,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有的教师片面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教书、思想教育工作是学生辅导员的事, 与自己无关;有的教师本身上课就自由散漫, 迟到早退;有的教师仪表不整, 举止粗俗, 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不良的印象;个别青年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 观点偏激, 在讲台上任意发泄不满情绪;还有的教师经常用语言和行为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正是因为这部分高校教师教育服务意识淡薄, 缺乏爱岗敬业精神, 忽视学生的崇高理想和自我价值认同感, 导致师生距离感越来越强烈, 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 长此以往将对大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精神的培育产生负面效应。

现今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诸多师德问题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揭示其原因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是四大成长因素差异;二是三大成长困惑影响。

三、高校教师成长因素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1.发展观的差异

中小学教师的成功是通过所带学生的成功而表现出来的协同发展, 并且目标清晰, 途径明确。但高校教师的发展观是建构在个人发展之上, 其成功评定的标准不是依靠每个学生的成长来体现。

2.教育背景的差异

中小学教师几乎百分之百都接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 具有教师教育背景。但是高校教师大概1/3的人接受过短期的师范教育, 尤其在综合类院校或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里这种情况很普遍。正由于高校教师缺乏针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统一培训, 所以他们的教育效能感、自我评价水平、职业倦怠感等都比中小学教师相对较低。

3.发展路径的差异

中小学老师的发展路径遵循着整体和个人共同成长的路径, 他们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外部驱动, 所采用的措施是多元化的形式:例如, 听课制、教研活动制、家长和学生共同评价制等;而高校教师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内发型, 采取的措施单一化, 主要通过个人总结和年终考核相结合方式促进教师成长。

4.成长倾向的差异

高校教师的发展是以科研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心, 主要是希望自己成为研究教学型教师, 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教学能力次之。而中小学教师主要以教育教学工作为重心, 他们是希望自己成为教学研究型教师, 教书育人是重中之重, 兼具提高科研能力。

四、高校教师成长困惑与中小学教师之比较

1.成长标准的困惑

中小学教师评价指标具体详细:例如, 中高考升学率、各级评优课、考试通过或优秀率等。相对而言, 目前针对高校教师的评价界限模糊, 并且欠缺一个相对客观、可以量化的系统, 只是笼统地以教学督导评估、发表论文或参加课题的数量与质量等来作为考核重点, 学生对老师授课水平的评价往往次之。

2.成长条件的困惑

在实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中, 大多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职业培训, 同时采用优秀教师和年青教师建立的师徒制、教研室的共同备课制、公开课形式的观摩教学制等;而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依靠个人的成长, 没有系统理论的培训, 尤其对于青年教师上岗任教后所面临的教育心理不成熟和教学技能缺乏的两难问题, 学校或院系缺乏相应的正确引导, 因此就出现一个教法、一个教态长期沿用的状况, 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本科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

3.成长适应性困惑

正常高校教师的培养程序是从助教开始, 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辅助教学的工作, 加强对教学规律与方法的了解与掌握, 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但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虽然教师学历的逐年提升使其最低始于讲师, 但是他们并不具有相应的教育理论水平, 无形中增加其焦虑感和无助感, 教学效果因此降低。中小学教师的成长相比而言是一条稳中求进的道路, 他们具备绝对的知识优势和教材教法共同研究的优势,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成长适应困扰。

五、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基于对上述高校教师成长差异和困惑的分析, 我们认为促进高校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提高们的职业道德修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育理念提升

首先,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科学的自我发展观是建立在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之上的师生共同发展。因此, 高校教师应该把成功定义为个人成功和教师共同成功的结合。其次, 要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高校师德教育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再者, 高校教师要建立协同发展观, 只有把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协调发展, 才能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创造条件。最后, 高校需建立教师定期政治学习制度, 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帮助其调整心理并将安贫乐教作为最基本的素质, 将廉洁从教作为其根本贯彻始终, 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专业工作者和促进社会风气净化的传导者功能。

2.知识结构优化

作为高校教师承担的首要角色是知识传播者, 其次是对学生将来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引导者, 最后才是科研人员的角色。为了完成这些使命和职责, 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资源储备, 必须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例如,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深入挖掘专业知识内涵, 掌握过硬的本领, 认真备课授课评课, 将与之相关的前沿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在科研活动中, 教师必须尊重学术、不抄袭剽窃、不弄虚作假, 不粗制滥造, 力求学有所得、劳有所获, 做出可喜的项目成果。另外, 当教学或科研出现死角或冲突的时候, 更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攻坚克难, 不虚置国家社会资源。

3.标准导向明确

高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对于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教育教学能力标准等的制定和完善有助于教师理清自己的工作思路, 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 强化教育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例如, 高校要建立常规的检查制度和评价系统, 一旦发现教师在教学或育人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应当即时纠正和解决, 对于那些爱岗敬业、坚守本职、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 每年评选出职业道德标兵, 并将其先进事迹向全校推广并给予职称评审和继续聘任的优先权;而对于那些教育教学水平低下、人品低劣的教师, 坚决清除教师队伍予以淘汰。只有通过教师自身严于律己的要求和高校相关部门严格的监督和检查, 才能有效地预防师德缺失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才能不断优化和提高高校教师整体道德素质并使其保持一定的高水平。

4.有利条件保证

政策和制度是高校教师成长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织保障。促使高校教师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必须在政策和制度方面进行规范。例如, 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开展教师思想道德与教育理论职中培训、各级优秀教师培养选拔制度、校内 (外) 或国内 (外) 学术交流、教研室活动制、教学反思制等。规范高校教师发展的方向, 逐步提高其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水平, 发扬其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精神, 促使更多的高校教师掌握高超的教书技艺;提升专业知识素养和开拓创新品质;思想上从敬业、爱业转向乐业、守业。

5.优秀人才流动

正常的人才流动, 有助于激励高校教师自我成长的动机, 推动高校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 避免长期困扰影响其成长的近亲繁殖倾向。在合理有序的流动中, 应将教师的个人评价和他人推荐相结合, 特别要以教师职业理想、思想品德状况作为重点考察内容。

明确高校教师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 对加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一方面, 高校教师的发展关系着我国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发展, 而这部分人正是国家未来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栋梁;另一方面,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决定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 也决定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成败。因此, 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特征及现状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分析其背后产生的原因, 提出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新途径与具体措施, 多个维度着手注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省”反思, 促使他们对自我师德作出客观的评价, 精进提高。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刘春节.新世纪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J].大连干部学刊, 2007, 23 (3) .

[3]饶咬成, 刘吉成, 饶丹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特点、现状与重建[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9 (2) .

[4]王芳.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下滑的原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煤炭高等教育, 2011, 29 (3) .

浅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之路径 篇8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途径

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责任,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就需要高校教师转变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更需要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应该说,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还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是教书,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是尽职尽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课余时间与学生接触少,不愿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的一些不良思想、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高校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教师队伍的稳定。那么,作为高校教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呢?掌握正确的师德修养途径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努力学习教师道德理论,树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论人格

人民教师道德理论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指导思想,掌握了它,才能辨别善恶、是非,才能在自己思想领域里战胜那些错误的、落后的道德观念。学习教师道德理论,主要是个人自学和教育部门组织。在道德修养中要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楷模,鼓励自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着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行为的目标,才能使自己的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二、教师积极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进行修养和锻炼。高尚的思想道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是加强教师修养的有效办法。教师只有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行为的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如果只是“闭门思过”、“坐而论道”,脱离实践去修养,那么教师道德修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参加社会实践,投身于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现已成为教师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三、树立爱岗敬业精神

爱岗敬业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做好教育工作和履行其他教师道德规范的思想前提,教师只有具备了爱岗敬业精神,才能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爱岗敬业既是教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又是所有教师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个人满足、完成人格升华、实现个人利益的有效社会途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把“爱岗敬业铸师魂”作为加强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主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四、热爱教育,热爱自己的学校

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首先就应该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树立坚定的教育事业心。只有我们真正做到甘愿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自觉投身这种平凡工作,对教育事业心存敬重,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才能产生巨大的拼搏奋斗动力。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是清苦、清贫的。在思想、信息、交流方面有“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独立感,在人际沟通方面有师生相处融洽谐和的亲切感。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师德师风的主要内容。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要沉得下来,钻得进去,意志坚定,淡泊名利;要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要敢于挑重担,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上作出表率,无愧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要对学生负责,要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要认识教学的特点、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握教育的规律、学习的规律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让全体学生健康发展。同时,敬业还表现在勤于学习、善于创新。创新是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高职院校的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去引导和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意识,使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参考文献:

[1]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05.

[2]赵士奎.加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2(2):91-93.

[3]石子球.论当代高等学校的师德建设[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4):87-91.

上一篇: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下一篇:小学舞蹈校本教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