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积极心理学应用论文(共12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部分高校学生出现了一种逆反心理现象,成为做好思政工作的严重障碍。本文拟从逆反心理成因入手,提出矫正方法,以对思政工作有所借鉴。
论文关键词:高校思政工作 逆反心理 成因矫正
近年来,一种反常的心理―逆反心理在部分高校学生中蔓延,大大影响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成为做好思政工作的严重障碍。对高校思政工作的逆反心理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矫正方法,是高校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逆反心理成因分析
“逆反心理”指主体对环境事物的刺激产生的与多数人对立的、和常态性质相反的情绪体验行为倾向。高校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既具有青年人逆反心理的共性,又有角色的特殊性,产生原因可以分为主、客观两方面。
(一)客观方面。
1.社会认知偏见投下了心理阴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人们的精力集中于物质文明建设,对思想道德建设逐步放松,使一些如“读书无用论”等社会认知偏见在大学生中流行。这给高校在校生以极大伤害,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社会比较差异诱发心理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信息的交换程度越来越快,学生在了解这些信息时,也在自觉与不自觉地进行比较,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时,便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如此类事件反复出现,经多次强化,就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3.教育变革对个体定势造成冲击。
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对高校学生的食宿由学校实行“全包”,毕业时由国家分配,久而久之,高校学生便形成了依赖的思想。教育改革后,由学校对学生不收费到收费,由国家包分配到自主择业,招生、分配“并轨”、实行双向选择,这使得高校学生在感情上难以接受,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4.高校教育的内容、手段失当。
正面宣传教育内容略嫌空洞,缺乏说服力。少数教育者在进行正面教育时热衷于讲大道理,要学生爱学习,有巩固专业的思想,但对为什么要爱学习,有巩固专业的思的必要性、重要性却说不清,分析不透。如此,效果便难以达到,另外还存在宣传过程中的失实,对典型人物事迹人为“拔高”等现象。加之,少数思政工作者素质低,在处理个别问题时有失公允,使学生易对正面宣传产生反感,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主观方面。
1.自我意识相矛盾。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对自己和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已经步人高校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分化为显示自我和理想自我两个相连的意识领域,一般而言,理想自我往往超前,但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理想与现实反差很大时,则萌发了焦虑和烦恼,产生了逆反心理。
2.认知水平因素。
(1)认知片面,固执偏激。高校学生尽管逻辑维已基本确立,辩证能力开始发展,但他们毕竟阅历浅,分析难免片面、易导致认知中的偏激和固执。如高校的思政工作基本上以正面宣传为主,当学生们意识到这些与部分社会现象不符合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好奇心与求知欲强,识别力低。高校学生平均年龄十八岁左右,在心理学上这属于“青春危险期”,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对社会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如果这种好奇心与社会、学校、家庭的基本要求相悖而自己又无法正确识别时,就极易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而且,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高校的学生而言,同样存在着竞争,这样就使他们普遍有较强的求知欲,然而由于自身识别力低,极易受宣传“自由化观点”、“性解放”的书籍、刊物的毒害和影响使他们上当受骗,乃至犯错,从而怀疑、失落充斥着心灵,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3.情绪与意志方面的因素。
(1)高校学生感情丰富,对周围事物特别敏感,极易冲动,十分兴奋,即便几句批评玩笑也会使他们灰心丧气,成为不能以意志力驾驭情绪、情感的奴隶,从而引发逆反心理。
(2)自满情绪影响下的`优越感和自尊心强与心理承受力弱的矛盾。从某个角度来看,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在亲友和同辈前备受羡慕与赞话,这就容易使他们导致平日刚恒自用、盛气凌人。而且,学生一帆风顺的经历使他们“挫折意识”、心理承受力弱,一旦受到挫折,已有的优越感、自尊心便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受挫的原因,看不到自身的弱点,“逆反心理”也就有了滋长的土壤。
二、逆反心理的矫正尝试
逆反心理是属非病态型的,具有“反权威性、两重性、极端性、从众性”等特点。同时,逆反心理也是动态型的,必须诊治这种不正常现象,要从丰富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内容和手段、杜绝外界诱因做起。
(一)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主观上导致了逆反心理的产生,因而具有逆反心理的高校学生应从两个方面来统一自我意识:一方面要努力改变现实自我,使之与理想自我趋于一致,另一方面要不断地修正理想自我,使之与现实自我统一,谋求两者的最佳结合。即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想自我;其次在具体设计理想自我时,在现实自我的基础上要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自身优缺点等具体情况,确定具体、可行的奋斗目标。在实践时高校思政工作者也可以做一些具体的指导工作,以保证其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实践证明,正确地统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有效途径。
(二)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行为能力。
古希腊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认识你自己。”具有逆反心理的高校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现状,其行为举止才不会显得过于自负,进而提高自己遇事的行为能力,以期与现实客观环境和人际关系相适应,克服逆反心理。那么,怎样去正确认识自我和提高行为能力呢?首选,要学会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并在思想的过程中不断反省自己。其次,具有逆反心理的高校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交活动,抓住提高行为能力的机会。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提高,一个人要真正提高行为能力,需要借助一定的参照系数,只有把自己态度、言行、职业的社会效应和他人作深层次的比较,才能不断修正与提高自己的行为能力。
(三)增强识别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克服偏激情绪。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政课教育学中的优势分析
1. 缺乏高水平心理健康教师。
从相关调查分析来看, 我国严重缺乏心理专业教师, 这就使学校实际需求与人才需求存在着脱节, 虽然一部分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专门化课程, 但是由于课时限制促使心理健康教师无法全面的、清晰的了解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 无法提出针对性、建设性意见, 仅仅是依靠少数的心理健康教师无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就需要学校所有教师都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 逐渐发掘各个学科中存在着的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 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特点。
作为学生发展的关键阶段, 学生心理变化较大, 非常容易造成个人心理以及个人行为上的巨大波动, 学生思想更加单纯, 但是自尊心也逐渐增加, 对于别人的评价和看法非常敏感, 由于思维具有片面性, 因此往往容易产生偏激和冲动情绪, 虽然注重情感但是情感波动却非常大, 虽然具有非常远大的理想, 但是却严重缺乏支持意志力。作为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 需要重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思政课教育学有效性。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政课教育学中的应用对策
1. 树立榜样力量, 积极影响学生。
思政课教师往往是以年级为教学单位, 每天都需要面对学生, 教师个人言行直接的影响到学生。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是一种巨大精神力量, 教师对学生学习具有非常强示范性作用, 如果学生对思政课教师存在好感, 那么就会爱屋及乌, 学习效果更加理想。思政教师在思政教学过程中, 需要尊重学生, 换位思考, 推己及人, 以更加积极、更加乐观态度来看待学生, 激发学生思政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思政教师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 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质, 主动学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知识, 促使思政教师能够从心理学角度来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需求, 有效分析以及诊断学生心理问题, 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加科学、更加积极的指导, 促使学生有效调整个人心理状态, 逐渐培养学生更加乐观、更加坚强性格, 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还需要发挥课堂情境潜移默化作用, 为学生思政学习营造更加舒适、更加轻松学习氛围, 尽可能减少学生焦虑情绪, 促使学生精神放松, 继而更好接受思政教师指导。思政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来组织各项活动,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 结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来开展教学, 利用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
2. 构建科学评价观, 有效融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思政教师往往只是进行单一性的知识技能考察方式, 这就需要转变传统单一化评价标准, 不仅需要关注实际学习结果, 还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特点、价值观念等等。由于思政教师自身缺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理论知识, 这就使思政教师将思政教学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脱离, 往往将学生在课堂上不良表现归结于品行问题, 导致教师往往采用单一说教方式或者是惩罚方式。学生由于心理方面的困扰以及情绪方面的困扰无法及时解决而使个人心理、个人行为等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思政教师学科理念直接的影响思政教学行动, 思政教师需要有效利用思政教材内容, 重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培养思政教师学科渗透理念, 从日常教学中来有效发掘教学素质, 实现思政教育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有效整合, 促使教学内容能够贴合学生生活, 提升教育说服力, 唤起学生情感方面的共鸣, 为学生树立先锋模范作用。
三、结语
作为思政课教育学教师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 认识到思政课重要作用, 在实际教育中目的性以及意识性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将积极心理健康逐渐渗透到思政课教学中, 考虑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拍不平衡性, 构建有效的教育体系, 逐渐优化实际教育工作, 有效推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构建更加完善的思政课教学体系, 提升学生教育管理水平。
摘要:作为传道授业的重要方式, 课堂教学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新形势日渐发展促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政课教育写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就需要正确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教育学之间的重要关联,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课教育学有效结合, 满足素质教育实际需求, 构建更加优质育人环境, 尽可能减少学生心理方面问题, 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笔者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政课教育学中的优势作了分析, 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政课教育学中的应用对策, 为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政课,教育学
参考文献
[1]牛江永.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 201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职 思政教育
G711
积极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以其独特的研究范式、研究视角成为了心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积极心理学,并将其应用到社会许多行业和领域之中,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
高职院校以为社会培养高级职业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在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中,思政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点
1.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项心理学独立的研究领域,起源于2000年,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积极心理学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幸福,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健康幸福以及和谐发展。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期间人本主义心理学盛行,给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一度中断。战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重点放在了战后心理康复和治疗精神疾病,消极心理学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直到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再一次兴起,很多西方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积极心理学,并且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时至今日,积极心理学已经成为了现代心理学领域最为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
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传统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制定测试量表等。在此基础上又吸收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法等等。在研究内容方面,积极心理学主要关注积极主观体验研究、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积极社会环境研究等几个重要的领域。
2.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总结起来,积极心理学主要具有下列几方面特点:
一是注重对个体价值和优点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心理学的主要作用在于个体心理特质的建设,而并非对个人心理的修补。因此,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应当是社会的普通群体,这部分群体身心健康状况良好。传统心理学将研究对象锁定为具有心理疾病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少数社会群体,显然违背了心理学发展的本质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理学理当倡导人类的优点,探索人类美德,恢复心理学的积极功能。
二是积极预防的思想。在积极心理学看来,人类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主要应当源自于个体系统的内部塑造能力,而并非外部的修正和干预。积极心理学同时认为,人类自身就具备预防心理疾病的内在能力,通过加以适当的培养和引导,就会发挥相应的作用。只要对个体的心理特质进行适当的培养和引导,就会激发这个力量。如果仅仅关注个体心理和人格的缺陷,就不会达到这个效果。
三是积极心理学兼顾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与传统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角更加广阔,摆脱了传统心理学过分关注个体心理状况的弊端。在研究个体心理现象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社会群体心理现象。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群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与交互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更多的关注群体心理现象,认为个体经验和意识从环境中获得,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
应当说,积极心理学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传统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合理内涵,纠正和弥补了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更为重要的是,积极心理学改变了传统心理学研究中悲观色彩浓重的现象,重视个人心理中的积极因素。正因为积极心理学倡导“正能量”,才会被广泛地应用在教育领域之中。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现阶段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一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轻思政教育”的现象,将思政教育视为锦上添花或者可有可无的内容,对于思政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课程组织、思政教师配备等方面存在着敷衍现象,没有按照教育标准和本校实际合理设置相关教育内容,思政教育水平长期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2.思政教育模式单一化现象严重。當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两课”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忽略了思政教育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和深入性等特点。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单向度教学和“一言堂”现象十分严重。在考核思政教育水平和学生思政水平方面,“两课”成绩成为了唯一的考核标准。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健康发展。
3.思政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专业化水平不强。目前,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有部分院校甚至没有配备专门的思政教育教师。大部分院校的思政教师不具备专业的学历背景和相关工作经验,又长期得不到有效的专业技能培训,思政教育观念滞后,教育内容严重不符合学生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如何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职思政教育
笔者认为,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之中,应当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引导高职院校教师全面准确理解积极心理学的深刻内涵,明确其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素质和完善人格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将其视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指导性理论。二是要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全面应用积极心理学因素,改变传统思政教育单一化模式,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专业学习、生活等的方方面面。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将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充分结合起来,通过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李俊平.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上海大学.2013
作者简介: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探索人们内心的正能量,是一门研究人们各种心理现象中具有积极因素的方面的学科。把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教学能够使教师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在力量及最终在整体上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新兴的的研究领域,是指利用心理学较为完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潜力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研究方向[1]。其目的是采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众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 做出新的解读,从而发掘出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2]。当前,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儿童教育、企业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大量运用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拓展了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对其在教育学方面的运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创新;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度发掘学生的潜力及好的品德素养,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心理学界一直充斥着模棱两可的说法,一说积极心理学主张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一说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3]。无论采用哪一种说法,积极心理学都已经对人们一直研究的心理学方向提出了巨大挑战,从根本上驳斥了以研究人们病态心理现象,防治心理疾病为目的.的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探索人们内心的正能量,是一门研究人们各种心理现象中具有积极因素的方面的学科,成为了现今心理学发展领域的一个新方向。
一般情况下,提到心理学人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一门研究人们病态心理现象的学科,认为学习心理学只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想法是从心理学诞生以来外界对其普遍的看法。但是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则颠覆了人们的原有看法,其核心在于研究人们积极的心理现象,探索人们心中积极向上的品质特征,帮助人们寻找并建立幸福感而非研究人们的病态心理问题。它从大众认知的心理学的另一个层面去研究心理学,分析人的心理现象,已经把心理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分别是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3]。积极心理学在这三个层面的研究是互通有无,相互联系的。对主观水平上积极体验进行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积极经验,经验是人们在过去生活中通过不断实践得到的知识或技能,积极经验则指的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主观幸福感等正面情绪的知识技能;对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实质是研究个人所具有的类似智慧、创造力、美德等积极向上的品质特征;对群体水平的积极社会环境进行研究则是对人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的环境进行的研究,探索研究出能对个体潜能发挥有正面影响力的环境因素。
三、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由主观到个体,再由个体到群体,涵盖了整个社会的构成因子,作为社会组成因子的一部分,学校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把对社会整体进行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相应的积极经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环境同样会产生积极作用。
1.对积极经验的研究
教育教学中的经验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经验同时也包括教师的教学经验。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的应用主要研究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经验的积极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探索发现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中常常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产生快乐或是主观幸福感的那些积极经验,并将这些积极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互相结合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为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这一最终目的做铺垫。
2.对积极特质的研究
学生在接受启蒙教育的时候就一直被灌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而积极心理学对积极特质这一层面的研究就是从各方面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品质特征,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不只是简单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以后发展道路的正确走向。
3.对积极环境的研究
教育教学的环境包括教师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两种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成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积极环境,帮助教师学生寻找最合适的教育教学环境,使他们最大程度上能够在积极环境中进行教育教学,从教师与学生这两方面优化教育教学的环境。
四、结语
面对素质教育的新形势、道德危机的新挑战,强调道德教育的“首位”和重要性无可厚非,但实际上道德教育始终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和表面化的倾向,突出表现在目标太高、内容太空、方法呆板等问题。文章认为,消极心理学取向使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存在过分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削弱教育功效、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关系对立,不利于形成积极完善的德育教育支持系统等问题。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德育教育目标应兼顾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德育问题的化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着重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应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心理健康教育应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应建立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一、问题呈现
传统和当前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师、家长等教育者普遍关注受教育者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品德问题),而对他们身上的良好品德、发展潜能和积极愿望关注不够。
因此,易形成重视问题矫正、忽视美德培养的消极教育取向。这种消极取向的道德教育,会使教育者更多采用挑剔、质疑、批评、指责、训斥、惩罚等消极方式对待受教育者,恶化道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降低教育者的威信和正面教育的影响力,妨碍受教育者良好品德的培养。
因此,本文提出积极道德教育的主张,强调通过营造积极的道德教育氛围与环境,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资源与潜力,并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教育环境中的积极资源,改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并在积极品德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克服自身的不良品行,因此,是致力于挖掘受教育者身上积极资源、改善道德教育关系、提高道德教育实积极道德教育通过营造积极的道德教育环境,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资源与潜力,
并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教育环境中的积极资源,实践积极的道德行为,逐步改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并在积极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克服与预防不良品德,因此,是致力于挖掘受教育者积极资源、改善道德教育关系、提高道德教育实效的一种道德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
二、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应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积极地情绪体验、快乐与满足、乐观主义等;二是积极个人特质,包括个性力量、兴趣、价值等;三是积极的机构,包括学校、家庭、社区、企业等。四是积极的活动,其中积极的主观体验主题中所包含的各种积极体验类型,正是当前中职学生大部分学生所缺失的。因此,将积极心理学思潮中所倡导的积极主观体验与中职德育相结合,通过对积极的主观体验理论所指导的中职学生德育的研究,对于解决当前中职学生德育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使更多的学生摆脱消极的德育教育,将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本课题研究目的定位为:
(一)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取向的德育教育,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二)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
(三)探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职业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构想包括(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核体系、学生活动,自律体系、班主任工作体系、德育导师制)。
三、主要观点
第一,中职教育是一种不同普通教育的教育类型,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也应当而且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中职学校利用学校的办学特色,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自身的文化积淀,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文化,那么就非常有利于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获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青睐。第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德育教育对培养中职学生积极情绪(自尊、团结、文明、勤奋、开拓)的培养、消极情绪(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的处理都具有较好的引导作用。
第三,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德育教育对提高中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作用。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三个纬度,即个体对过去生活的满意度、对现状的主观体验和对未来的希望等。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践方案时,特制定包括对情绪的调节,对现状的幸福体验及对未来的希望等三个方面相关主题的辅导活动,以达到增强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目的。第四,积极心理学理论对中职德育的指导意义。
就目前对中职学校的德育状况成果分析,教师更多的还是将目光停留在关注“问题学生”层面。但是,根据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学生”相对于学生的总人数比例并不高,因此从学生本身所特有的心理特点出发,探讨出何种理论指导的中职德育,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多数“健康学生”进行教育。第五,积极心理学理论取向的德育可以发现和挖掘中职学生的积极品质,使他们对美德以及美好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充满着渴望,重新建立对学习的热爱、对生活的信心、对未来的憧憬,获得更加满意的生活。
四、方法应用
(一)建立积极道德教育关系。人性先天具有善的潜质与禀赋,蕴藏着巨大的德性发展的空间和潜能,而且人的本性也是趋向于善的。如果能提供一个充满信任、接纳和关爱的健康的环境与氛围,受教育者就会趋向于德性的良性生长、积极生成,原有的劣行和不良品质也会趋于减少、消失。所以建立充满尊重、真诚、理解、关爱、信任、公正的道德教育关系建立是首要任务。建立这种道德教育关系,需要借助多种教育方法与手段。这些方法包括耐心倾听法、平等尊重法、热诚关爱法、接纳理解法、肯定信任法等等。
(二)促进教育者人格完善。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考失利,树立积极态度,积极响应和推进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促成教育者人格完善的方法主要有内省慎独法、见贤思齐法、自我激励法、积善成德法等等。
(三)促进教育者美德形成。促进受教育者美德形成的方法是积极道德教育的主要的和核心的方法,也是直接影响道德教育成效的教育方法,其主旨是教育者通过采用以积极、正面为主的教育方法,激发受教育者德性成长的道德需要与内在动机,提升受教育者的自尊与自我效能,从而促使其产生积极的体验、认知与行为,并促成积极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巩固。促进受教育者美德形成的方法主要有激发体验法、提升自我法、调节情绪法、欣赏强化法等等。
五、结语
三、结语
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可以将思政教育管理的理念与时代接轨,从而扭转人们对于思政教育的误解。所以,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当前形势下,可以采取多种办法。我们要充分意识到,高校思政教育对于文化的承接有着深远的意义,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唐山清,廖继超.论多元文化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与重定位[J].法制博览,(28):281-282.
当今大学教育的重心已经从知识的学习转变成素质的提高, 根据毕生发展观理论, 大学生在四年学习生活中, 应该努力完善人格、提高自身应对挫折的能力, 为进入社会作充分的准备。
而积极心理学正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这样一个崭新的视角:即通过发掘和塑造人类自身的积极潜力, 形成积极的人格以及自身有效的应对生活压力的技巧和策略, 来促进大学生更好的适应、更有效的面对困难和更幸福健康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 来研究人类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动机等积极因素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 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 如主观幸福感、美德、力量等, 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的讨论。
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 心理暗示、积极情绪等观点已经证明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它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积极人格的培养以及积极教育环境的建设都有明显效果。
一、积极心理学倡导培养乐观的人格特质, 把它纳入到自我防御机制中来。
乐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一种人格特质, 指个体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周围存在的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体验。一个人一旦形成了乐观的人格特质, 常常就会把生活环境中所面临的困难归因于内在因素, 认为问题的产生或挫折是因为自己的因素, 而不是由外界环境造成的。这样, 大学生才不会产生“怨天尤人, 听天由命”的消极想法。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 建立良好的归因方式, 有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成才, 在任何环境条件下学生都会朝好的积极的方面去努力。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 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 学会乐观地解释生活中的不幸事件和压力, 促进个体生成乐观积极的人格特征, 从而使大学生能够从现实出发, 利用自身的积极资源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压力和挫折, 并对未来充满希望。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采取团体互动小组的方式, 让同学们体验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所选择的不同的应付方式会带来怎样的效果, 那种方式是积极的, 有利于团体建设的, 让同学们在互动的、游戏的过程中慢慢领悟, 自然成长。
二、积极的心态能够帮助人们确立明确的生活方向。
明确的生活方向, 既是一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 也是一个人前行的外在引力。引导大学生建立明确的生活方向, 学会关注未来, 充满希望的规划生涯并使其落实到每一天, 让自己每一阶段都有事情做, 这是让大学生感受幸福的有效手段, 也是大学生自身积极应对压力的有效资源。很多大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 还没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自己明确的定位, 因此很容易产生厌学、焦虑、迷茫的心态, 反过来更会加重其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的恶化。而且, 很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也是由于把焦点放在了过去, 形成消极的心态, 比如“早知这样, 当初我就不……”等等, 也直接导致现今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偏向于过去问题的解决, 而积极心理学概念的引入, 会慢慢让学校意识到到为学生设立未来的目标比关注于学生过去的问题, 更能帮助学生走出阴影, 健康成才。在全校范围内, 开设《生涯规划》课程, 建立生涯规划成长小组等, 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的内容, 让同学们用良好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三、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 幸福地感受现在并对未
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可以分为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两种形式。
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 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 都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 使个体在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时能够有更积极的体验, 能够采用更加积极的应对策略, 而减少消极的、否定的自我体验和应对策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追求积极的内在动机因素, 包括胜任感、创造性、自我超越、人际和谐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使大学生在学习中更多地体验到积极情绪, 形成内在动机;另一方面, 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促进大学生积极体验的生成。通过构筑大学校园自然、文化、人文环境, 营造引起大学生积极体验的条件, 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 促进积极压力应对策略的生成。
通过引导大学生构建更加积极人格和应付方式的同时, 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也是一个内省和启发的过程。根据毕生发展观的观点来说,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建构内心世界和对外界理解的过程, 通过引导学生, 通过与学生互动, 辅导员也存在于一个不断修正认知的过程, 真正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
参考资料:
摘要:通过引入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 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一条新的思路。将大学生异常心理问题的个别发生为重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转移到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毕生发展问题。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工作中的种种问题, 在提高大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培养积极人格的工作中, 自身的主观体验变得更加积极, 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格, 真正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关键词:毕生发展观,主观幸福感,乐观应付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宏宇, 魏文风.大学生的应付方式与其心理适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第11卷第17期
[2]任俊, 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33 (4) :106-111.
[3]郑红.运用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建构大学生压力应对略.Chinese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 April2007, Vol123, No1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思政教育 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082
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习系统的思政知识,另一方面对于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这种教学现实高校辅导员应该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学科,在辅助高校辅导员把握学生心理,更好的展开思政教育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人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的,但是可以概括为两个大部分,即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分开来看心理过程主要包括知、情、意,而个性心理由理想、信念、世界观构成,这些心理学知识构成了高校辅导员进行思政教育时的心理学理论基础。高校辅导员通过扩充自身的心理学知识,可以更加准确的把握学生心理,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加有效地展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那么该如何将心理学知识融入思政教育并且顺利展开呢?
首先,高校辅导员应该明确自身所面对的受教群体,认识到这一受教群体的特殊性和他们所具有的受教特点。高校辅导员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其受教群体不再是对教师具有强烈崇拜心理的小学生、中学生等,而是一群有着独立思想和个性的大学生,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转变自身的教学心理,运用心理学知识适当调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将心理学知识融入高校辅导员的思政教育时,高校辅导员应该明确心理学理论要求辅导员应尊重学生个人,尊重学生的思想和对于世界和事物事件的想法和认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放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上,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辅导员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相信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思政知识;在课堂上,辅导员应该转变自身在课堂上的位置和身份,由课堂的主导者变成课堂的引导者,积极地引导、鼓励辅助、督促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净化学生的心灵,纠正学生对于事件和事物等的外部世界的错误看法,使学生的心理能够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其次,在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教师应该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或课下发表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心理。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往往采用教师为主导,系统的讲述思政专业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会造成教学模式的僵化,更容易形成一种压抑枯燥的课堂氛围影响教学效果,打击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积极性。而在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辅导员应该勇于改革,在讲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予学生充足的个人空间,由一名专业知识的讲述者转变为一名合格的倾听者,耐心的聆听学生内心的想法,并在尊重学生个体性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加以引导。倾听是心理咨询中的惯用手法,通过倾听受询者可以真切地了解和把握对方的心理经历和心理活动,从而对其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排解心理问题,解答心理困惑。
因此辅导员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应该勇于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从课堂上教师个人的讲解中解放出来,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真正的参与和融入到思政教育的氛围中来,辅导员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吐露自己的心声时应该保持一种认真和全神贯注的状态,切忌随意打断和否定学生,扰乱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倾听的同时,辅导员应该捕捉学生语言中的重点内容,并且对这些内容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在对学生进行疏导和进行思政教育时,辅导员应该紧跟学生所诉说的内容,不要像在进行传统思政教育一样,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避免引起学生的疲惫和厌倦心理。
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可以采用现身说法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分享自身的相似经历等,说明自己是如何克服这种困难,疏解这种类似情绪的,进一步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敞开心扉和辅导员进行更深一步的沟通和交流,使辅导员的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内心,为学生解决实际性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和纸上谈兵的状态。
第三,高校辅导员在将心理学知识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面对学生在思政方面的问题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应该针对学生面对的不同情况、不同心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建立一种理性信念。高校学生面对的问题比较复杂,既有来自于学习的,又有来自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面对这些问题有些学生的心理较为浮躁,对于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容易意气用事,不能冷静地进行观察和分析,运用理性的思维模式去解决。例如,很多学生有盲目的攀比心理,对于同学的某种做法和说法耿耿于怀,难以正确认识大学生活和同学的个人生活,从而造成自身心理状况的扭曲,影响自身健全人格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的顺利进行。面对这种情况,辅导员应该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运用心理调解法对学生浮躁、焦虑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和调节,扭转学生对于事件错误或者片面的看法和理解,减少这种偏颇或者不合理的看法和情绪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健全自身的人格,培养正确看待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和意识。
健康的心理是正确认识世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的有力基础,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应该重视心理学知识在这一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扩充自身的心理学知识储备,尊重学生的个性,把握学生的心理,勇于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辅导员在运用心理学知识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个性,给与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引导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田传信.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106-110.
[2]李雪婷.探讨高校思政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5,13:174-175.
杨丽娜
暑假里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翻开书,我就被序言中的一段话吸引: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好奇、幽默、善良等)和消极力量(愤怒、怨恨、自卑等)。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披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里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这段话促使着我不断地向后翻,里面一个个案例,仿佛就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似的,竟是如此的契合。作者用他的积极心理学,对一个个案例进行分析,并给出应对策略,我被作者的智慧所折服,猛然想起,曾经,我无意中也用他积极心理学去开展纠错教育,并且效果还不错呢。
那时,我刚从事教育工作没多久,不知道怎么去管理,每天板着脸,要树威信,直到有一天,我从孩子的日记中看到了:“杨老师极少笑,老是板着一张冷面孔,有时候想跟老师多说一句话都不敢”。当我们班得到流动红旗,获得“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时,杨老师的脸依然那么严肃,似乎这些荣誉的得来本来就是应该的;当我们做错了事,杨老师的脸还是那么严肃,但严肃中更多的是斥责。虽然我们知道杨老师都是为了我们好,但是她为什么总是不笑一笑呢?”当看到学生的这篇日记时,我感到有根无形的鞭子在抽打着我的心灵。我也何尝不想“一笑泯恩仇“呢?但总感觉一“笑“会让学生爬到我头上来,班级纪律就会松散。
日记之后的某天,放学好一会了,我在教室门口环顾了一下教室,发现值日生没在值日,有几个男孩子竟然还拿着扫把在打闹。一看这情景,我的火气上来了,值日生竟然在我眼皮底下“失职”,当我准备要批评失职的人员时,发现平时动作慢吞吞的超伦拿起了扫把,开始扫地。这孩子平时动作慢吞吞影响自己就算了,如今失职,我更火了。
我正准备走进教室,没想到,半路班长子潇“杀”出来,只听他对正在认真扫地的超伦没好气地说:“抢了我扫把啦,走开,今天是我值日的!那么勤劳干嘛哦。”超伦只应了一声“哦”,低着头走开了。霎那间,我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回家路上,我一直在回想着刚才的情景:子潇自己失职了不说,还讽刺勤劳的超伦,这样子以后超伦还会干好事?可是怎么样才能让她比较心服地接受教育,同时保住她的自尊心呢,头脑中出现了好几种对策:严肃的批评一顿?似乎治标不治本。通知她父母,让她当教师的父母教育?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但如果不借此好好教育她一番,难保班级里的好事都被她给“扼杀”了。该怎么办呢?突然我灵机一动,有办法了!
第二天通过同学把子潇请到了办公室,但我没有像以往那样摆着一张严肃的面孔,(在学生面前我很少笑)而是温和地和她聊起天来。讲起了昨天值日的事,我也没有狠狠地批评她,而是用微笑,用真诚,既肯定她做得对的,又慢慢引导,让她真心知道自己的错误,当她离开时,只见她也冲我微微一笑,我感到了一丝欣慰,这是有史以来师生对话中最轻松的一次。
以往遇到类似事件,我通常会摆着一张严肃的面孔,摆出老师高高在上的架子。总以为老师充满斥责的话是学生心中的一根刺,让他们可以有所警惕,但今天我把“架子”放下了,跟学生站在了同一条线上,至始至终都保持着“微笑”的面容,尽管是“笑”中藏“话”。但是尝试的微笑教育不知道是否有效呢?
后来在她《感谢母校,感谢老师》的读后感中,我找到了答案。
老师教育了我很多次,印象最深的那次让我难忘……
放学后,正好轮到我们这组值日。超伦不是我们这组,可他却在那“装勤劳”我走上前,说:“抢了我扫把啦,走开,今天是我值日的!那么勤劳干嘛哦。”“哦……”超伦应了一声,放下扫把就走开了。杨老师正好也在旁边。
第二天,杨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我本以为会被这个严肃的老师骂惨,我忐忑不安地走进办公室,小声地喊了声:“报告!”“进来!”没想到老师竟然面带微笑地看着我。谁知老师提到了超伦,我心里紧张啊,肯定要被“骂”了。可又一次出乎我意料,老师好像跟我闲聊一样,让我想想,超伦前一天被我讽刺了后,他以后还会‘抢事’干吗?也许正如老师所说的:“你太辛苦了,我来,你去休息一下?” 不仅没打击他的自信心,还称赞了他。
我看着杨老师一直在笑,受宠若惊,让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真是虚惊一场。“好了,你去教室吧!叫同学们自习。”老师亲切地说。“嗯,知道了老师。”离开办公室时,我心里可高兴了。平时凶巴巴,老板着脸的杨老师,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太棒了!回去后,我跟几个女同学讲了这件事,她们都羡慕我有如此厚待,哈哈。
我感到老师真是和蔼可亲……
不久就要离开母校了,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对我的教导,特别是那次的教育让我知道了如何做一名称职的班长。我想对杨老师说:“老师,你辛苦了,为了教育我,你花了那么多心思,我会牢记你当时的话,还有你的笑容,很好看!…
谢谢你,老师!
一、教师的人才观
教师要能敏锐地发现每个学生的才能和优秀品德,并且在互动过程中进行培养强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
调整情绪,将爱、包容发展为教师标志性性格力量。我们知道,作为教师的我们都不喜欢调皮捣蛋,学习不好的后进生。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后进生给我们制造了很多的麻烦。其实呢?我们在看待这些学生的时候,就会带上有色的眼睛,看着他们就会心烦,情绪必然就会不好,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把爱和包容发展为教师的标志性的力量,因为这两种性格力量会让我们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会到被爱的感觉,给予他们更多的赏识和支持。
立足发扬优势品德,避免让分数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砝码。把升学率和分数当做衡量学生的唯一砝码,这种价值取向的教师视野比较单一,不能全面的评价学生,同时也容易忽略学生的优势特点,容易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受到挫败。积极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蕴含着积极的人格品质,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多关注学生的积极方面,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学生得到关注就会更有利于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
转变态度,积极面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积极心理学提倡对个体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我们的学生不是神人,所以每位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问题。学生上课睡觉是课堂中常会出现的现象屡禁不止,但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的态度会截然不同。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从多个角度考虑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对其作出积极的解释,是教师自身和学生本人从问题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二、教师的职业生涯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做好自己的生涯规划,而优秀教师的职业生涯是一种满怀激情、积极投入的生活方式。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给出了我们一些启示:
从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认清自己品格和能力的特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和特质。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优势和才能的发挥是幸福生活的基础。而积极投入的教师生涯也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才能,入行之前,慎重选择是不可忽视的,入行前应该先了解自己的优势特质是否符合教师行业的发展要求,如果不符合,就应该重新进行规划,如果优势特征符合教师的职业要求,那么就应该充分地发掘和展示自己的优势,才能在工作中扬长避短,克服困难,积累成功的体验。
在教育实践中体验成功,提升教师心理资本,促进教师积极投入。
心理资本指可提升工作绩效与组织竞争优势的个体重要内在资源,包含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劲。教师心理资本作为教师教育工作中的内在积极力量,具有补充明显的补充能量以及动机激发功能,可以影响教师对工作意义的体验,对工作过程的坚持及工作责任感。
三、教师的存在价值
如果教师能够成为传播幸福的人,不仅自身拥有幸福,在生活中充满活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创造活力,所以让学生因为教师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是教师获得幸福的重要源泉。教师的工作首先应该是播种幸福,让学生因为教师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也是教师获得幸福的源泉。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训练自己将看问题的角度聚焦在积极方面,从而更多地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可以做以下的练习:
写感恩信;
每天回忆三件不错的事情。
在工作,生活中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自己的潜能。教师在努力工作的时候,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看着他们走向美好的人生,而教师也就成就了自己幸福的人生。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等,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社会关系可以住促进积极特质的发展和表现,从而进一步促进积极的主观体验,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可以进行积极的建设性的回应的练习。4.要理解为了工作和学习而付出努力的意义和目标价值。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探索工作和学习的意义,因为只有具体的探索过程,才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师生领悟和掌握了真正的意义,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己的体验。5.分享成就感。叙说自己成功的经验和故事,教师和学生都需要用自己的成功体验和成功实践来强化成就感。成就感对人幸福感的影响力最大,也是幸福感得以持久的关键。让学生获得幸福的时候,教师也一定很幸福,教师自己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这样教师的幸福和学生的幸福可以构成良性的循环。
四、教师的生活态度
教师是人生发展中具有榜样的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生活,对全社会的人来说是一面镜子,当教师生活幸福,工作顺利的时候,说明我们社会发展文明和谐。快乐生活,积极工作是普通教师改变自己的重要途径。1.积极有规律地锻炼身体。
保持规律而充足的睡眠。
保持稳定的友谊。
经常与好友聚会。
为自己认定的有价值的目标努力工作。我们要牢记自己的目标,在工作和生活中把自己最优秀的个性力量表现出来,努力工作,实现目标,人生将充满成就感与幸福感。
五、教师的人格魅力
心理健康是魅力人格的基础,如果心理不健康,是不可能成为学生家长和同事欢迎的教师。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是形成人格魅力的基础,需要较长时间的自我修炼。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自我调节,建立积极的关系资源,修复和提升自己,我们的关系资源永远是我们成长发展的动力源,我们需要找到这样的资源。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主动寻找朋友或家人的支持和帮助。家人和朋友对自己比较了解,所以寻找帮助的时候要重新思考这种关系,让家人和朋友表达对你的认识和看法。说出你的变化和进步,特别是重要的家人对自己的积极肯定与评价,你会获得意外的收获,也许可以冰释当年基于心中的不良感觉。
寻求专业支持,比如寻求优秀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这是现代人科学解决自己成长的方法。
寻找和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了解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
六、师生关系的教育功效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获得教育效果的基础,师生关系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陪伴的功效。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做到了解学生,同时也要学生了解老师,让学生知道老师希望和欣赏的,他们也知道老师会生气,会难受。但是老师可以和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分享成功的体会和经验,其次,要让学生知道每一个课堂都具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对于自己和人生是有积极影响的,也是很有趣的,在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课程将发挥不同的作用。第三是让学生知道老师的底线在哪里,懂得遵守原则,如果触犯了底线,大家都不会快乐。
七、教师的生命诠释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校园相遇,能不能产生生命的共鸣?教师能不能对学生未来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关系到教育能否成功。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决定的,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所以选择合适的对象是重要的一步。
其次,在叙述交流中引发来访者的反思,让他们看到自己积极的力量和积极的品质。
第三,对叙事的记录要进行分析整理。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教学
前言
近些年来,各地不断爆出有关大学生的杀人及自杀案件,比如马加爵杀人案、大学生虐猫、用硫酸泼熊、复旦大学学生下毒杀室友还有大学女生因失恋而自杀等等案件,这些频频爆出的案件都显示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未完善,忽视了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积极心理学教育作为一种心理教育新浪潮,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发展人的潜在美德,它更新了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路,有利于创建和谐美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一、积极心理学的含义及内容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末的西方心理学界,是由心理学家赛里格曼谢尔顿发起的新的心理学研究浪潮,他发表论文称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种全新的历史转折点,心理学家目前的新使命是帮助人们感受生活中的幸福,让儿童健康成长,帮助构建幸福美满的家庭氛围,推动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积极心理学不关注心理学研究消极和病态心理的方面,而是利用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测量手段关注心理学研究积极和美德的方面,研究重点是人心理中的积极因素,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实际的力量和美德,鼓励心理学家以积极心态解读人的心理行为,挖掘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心态,以积极心理学为工具帮助人们获得更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有:首先,恢复心理学的功能和使命。传统心理学的研究价值在于引导并纠正人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正常生活。但积极心理学回归并更新了当代心理学的研究价值,它主张积极人性论,重视以人为本,传统心理学只重视消极和病态心理学,具有很强的片面性,积极心理学在消除这种片面性的同时开始恢复心理学的功能和使命,除了要帮助人们克服心理问题,回归正常生活,积极心理学的另一重要目的是挖掘人的博爱精神和美好的人性,不再以心理学作为克服心理问题的工具,而是把人自身的美好品质作为克服心理问题的工具,在治愈人们心理问题的同时还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次,重视对人类积极力量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应是研究每一个人身上潜在的积极力量,以一种开放且欣赏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普通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层面分三种,一种是主观层面,认为积极心理学要重视研究人们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一种是个体层面,重视研究每个人的积极人格,包括积极力量和美德,一种是集体层面,积极心理学重视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学校、家庭以及单位等,主张以人的幸福感为出发点创建这些组织系统;最后,重视以积极态度解释问题。积极心理学面对个体或社会的问题时往往倾向于以积极的态度作出解释,在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和探寻问题本身的过程中帮助个体得到积极意义。
二、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
首先,积极心理学更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心理学研究新浪潮,它的兴起标志着当代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转换,从研究消极和病态的心理问题转而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如前言中所说,目前大学生杀人及自杀案件频发,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重视防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却忽视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态度以及顽强的心理素质,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的价值取向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以及克服心理障碍,这种价值取向本身就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本意,不重视积极价值取向的引领,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而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引导回归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重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塑造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的大学生。
其次,积极心理学拓宽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由于积极心理学主张开放且欣赏地看待每一个个体,鼓励培养和挖掘人潜在的积极品质及力量,这种主张契合了个体的发展需求,当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大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及表现、疾病成因和矫正方法,但这些研究的针对对象都是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而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毕竟占少数,因此其他的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就被忽视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有利于面向全部大学生群体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拓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
最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力量。如前文所说,积极心理学主张以积极的态度解释问题,让个体从问题中得到积极的意义,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而言,这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一旦习惯了这种思维,在帮助他人挖掘潜能、塑造良好心态的同时也会发现自身的美德和积极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构建积极的价值观,改变工作方法,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人才,有利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
三、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方式
首先是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独立于课堂教学、社会文化资源和家庭教育环境,没有形成完整的组织系统,因此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是首要任务,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整合化。积极心理学主张全面干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各个方面,比如学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每个方面为支点,建构起积极心理学教育的大网络,形成全面的教育体系,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挖掘大学生的青春活力,使他们能实现快乐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其次,创造积极的宣传氛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积极心理学,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营造一种积极的宣传氛围,发展大学生的积极本性,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家庭、校园、宿舍、院系等地方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比如校园广播、发放心理健康教育书籍给每一个学生的家庭、在宿舍楼下设立公告栏、在院系里设立心理学社团等等,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开发大学生潜在能力,推动他们的和谐身心发展。
第三,开展积极的教育活动。在高校中开展积极的教育活动,除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也属于一种教育,这种教育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来进行,通过社团活动,促使学生之间多加沟通,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比如真诚、忠诚、坦诚、正直、仗义、率真、自信心等等,在沟通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在一些学术性社团,比如英语社、法律社、新闻社等等,学生在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专业知识也得到了提升,除了这些教育活动,高校可以利用自身资源邀请心理学专业人士定期在校开讲座,使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深入人心。
最后,建立积极的评估体系。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检测方法都不近成熟,用的多是精神症状自评量表、生活事件调查量表还有其他各类量表,不符合心理健康评估标准,只能检测出学生是否有负面情绪或者变态倾向,应用了积极心理学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该扭转这种局面,使用正规有效的心理评估量表,在检测负面情绪或变态倾向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积极心态的养成,关注学生的人际关系变化、自信心是否足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也就是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评估体系。
结束语
近些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目前的许多大学生都属于独生子女,受尽宠爱长大,心理素质与过去的学生相比普遍脆弱一些,在生活学习中与人发生矛盾时,如果不具备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事情和处理事情就容易发生悲剧,比如各地不断爆出有关大学生的杀人及自杀案件,马加爵杀人案、复旦大学学生下毒杀室友还有川师大学生因口角砍死室友等等,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和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以及提高心理素质刻不容缓。积极心理学教育更新了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路,有利于创建和谐美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必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燕,谢钢. 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 高校教育管理,2011,01:82-85.
[2]熊淑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教学[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6:215-220.
[3]黄建春.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 湖南社会科学,2014,04:247-250.
一、教育心理学的概述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是一门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学与教是一种系统性的过程, 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大要素。在中外教育思想史上, 许多有成就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心理因素。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认为教育心理学是随着教育的需要而产生的, 主要是为了了解人性及改变人性从而实现教育目的为取向。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 主要是探讨心理环境和高校思政课的关系, 研究思政教育的心理氛围如何通过影响人的心理从而影响人的行为,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思政教育活动。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 只有运用教育心理学, 把握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创新教学方法, 及时、准确、入情入理地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才能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教育心理学结合的意义
(一) 必要性
1. 高校思政课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结合具有科学性
人的心理、意识、思想是相通的, 心理是形成思想意识的基础条件, 思想意识是心理的高级反映。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 心理、思想、行为这三者是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的。而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是围绕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展开的, 所以从人的心理、意识、思想的相通性角度来看, 将教育心理学渗透到思政课教学中是完全符合思想政治教育逻辑与人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
2. 高校思政课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结合具有合理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价值观日益多元化,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人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也开始逐渐增强。在教育过程中尤其是高校思政教育中, 要关注教育对象也就是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 教育心理学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结合更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拓宽教育研究视角的同时, 也提高了教学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3. 高校思政课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结合具有必要性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在于服务于政治, 更是为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 各种思潮、价值观碰撞交融, 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 提升宣传力度, 弘扬主流意识价值观。这就要求关注学生的心理, 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 重要性
1. 完善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 社会开放的程度得到了明显提升, 整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地球村”, 外来文化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心理, 并对我国正确舆论导向形成强烈的对抗。社会上盛行这些文化思潮:多元化的价值观、实用主义、网络垃圾、过分强调个性主义等。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结构, 才能突破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 开创新的工作局面。
2.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
将教育心理学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相结合, 能够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不断总结、概括、归纳的过程中更加系统、科学化。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充分利用其中的感觉、直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心理规律方面的知识, 能够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学更加直观、形象, 具有启发性,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 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3. 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预见性
教育心理学为教育工作者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 首先应该运用教育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动机和目的, 从而预测其行为, 这样就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把握了主动权。在了解高校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后, 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 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从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三、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 教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了解高校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产生、变化与发展规律, 教育人、塑造人,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有深刻地认识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意义, 才能更好地探索教育心理学的运用方法, 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所以, 在思政课教学中, 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成为许多高校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 教师
1. 热爱教育工作, 热爱学生
现代教育家夏丏尊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 这种爱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 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基石。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验、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不同,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主动接近学生, 了解学生的不同心理活动, 才能因材施教, 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点子上。另一方面,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 信任、尊重学生, 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 学生愿意向教师打开心扉, 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 融合教育心理学理论, 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首先, 注重情感教学理论的运用。一个人如果没有情感力量作支撑, 哪怕他的知识再丰富, 智力水平再高, 也难以有创造性的行为。这就要求在思政课教学中高度重视情感教育理论的渗透和情感体验, 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政课教学内容。如, 在教学中引入国家重大政治事件或者社会关注热点, 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 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可以增强思政课堂的教学魅力, 顺利实现学生的思想转化。其次, 运用需要理论。目前, 高校思政课教材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如高校与中学的思政教育内容存在重复之处, 内容较为陈旧。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高校学生的心理需要, 针对性地选择、整合教学内容, 比如大一新生进行环境适应、安全教育等方面内容的疏导, 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人际关系、道德心理的调节, 对大四的学生进行就业心理问题的指导, 给学生传授缓解心理矛盾的技巧, 解开学生的思想困惑。
3. 采取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法
谈话法, 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各种思想、心理活动变化, 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暗示法, 是一种通过语言、行为或某种事物, 间接而含蓄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经常性地给学生一些积极暗示, 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典型示范教育法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 可以利用先进人物启发学生, 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在现实生活中模仿自己崇拜的人和事;心理换位法,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最佳心态教育法,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 教师及时了解、把握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动态, 从而根据他们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教育,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二) 学生
1. 完善自我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不可忽略。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 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 全面客观评价自己, 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闪光点, 积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不断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 勇于剖析自己, 重塑自我。其次,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要懂得保持积极的心态, 塑造健康的个性倾向心理品质,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怀着对高校思政课的兴趣, 并内化为高尚的思想道德与理想信仰, 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2. 善于学习
高校大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过程中, 要积极获取学习策略, 努力成为策略型的学习者。只有储备了丰富的学习策略, 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到学习过程中, 内化成一种自我需要。其次, 学生在没有学校、教师、家长等监督的情况下, 能够自觉地去获取知识, 形成自我调节能力。善于监控自己的行为, 使自己的学习行为符合学习目标,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反思习惯。同时, 养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有效吸收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得给自己明确一个学习目标, 系统地分析学习问题, 对思政课教育内容的程度和质量的掌握,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品质和能力对学生今后一生的工作、学习乃至生活影响深远。
四、结语
总之,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成效如何, 对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 应该千方百计地采取策略, 探索出一套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 不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而教育心理学的运用能够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更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 讲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然而, 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未来如何有效运用教育心理学进行全方位的思政教育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27) .
[2]王兆云, 李小梅, 王新刚.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基于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分析[J].科技信息, 2013 (23) .
[3]宋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 (9) .
【高校思政教育积极心理学应用论文】推荐阅读: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09-14
试论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12-13
全国高校思政工作09-23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12-09
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辅导资料06-09
茶文化素养如何融入思政教育论文07-05
思政元素论文11-05
思政论文大二12-13
管理会计在高校的应用对策论文10-24
思政教育问卷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