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考(精选11篇)
雷雳
目前,伴随着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教育模式、教学理念与目标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终身体育观已经被愈来愈多的学生与体育工作者认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体育教育必须实现好两个基本转变:一是由被动教学观向主动学习观的转变;二是由生理体育教育观向生理、心理、社会体育教育观的转变。在高校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适时的给大学生贯彻终身体育的思想,使其努力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其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使他们受益终身。那么如何通过高校体育教育,增强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爱好、习惯以及能力,从而为其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现阶段进行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实践的重点。
一、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与课程结构上已经有了一些改善,但在总体框架上尚未有根本性的突破。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依据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系统学习教学模式建立的。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建构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其教学步骤大致分为:开始、准备、示范练习、结束四个阶段,其教学过程大都依照一个模式进行,其教学方法都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纠正学生动作等。这样的教学过程僵硬死板,课堂气氛沉闷,教学内容陈旧老套,这种方式并不适合大学生追求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动机。
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体育教学成绩评定不科学,没有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和终身锻炼习惯。提高终身体育能力等方面均缺乏很好的措施与方法,有效的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比例小,不能很好地转变学生思想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尤其缺乏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没有构建体育职业素质训练项目课程的教学体系。
目前,我们学校采取的是“三段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学生的体育基础、体育能力的提高以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该模式具体的组织形式是将高校体育课分为三段:一年级开设基础体育课;二年级在体育课选修课;
三、四年级开设体育通选课。但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是在一年级不能照顾体优生,区别对待不够;开设的层次多,对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的要求高;高年级开课量不足,强度不大。
总之高校体育教育对采用前沿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来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方面还很欠缺,忽视了对大学生智力与才能的开发与挖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更多的重视短期效益,都为了近期的目标而努力,而忽视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认识到,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使他们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这才是目前高校体育教育深化改革的重点。
二、高校体育的改革思路
1.加强理论教学
1、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1、 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认识不够深入和全面, 从而影响体育教学的评价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处于一个理论指导的地位,需要体育教学的引导者全面深入的理解, 这样才能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对体育教学活动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但长时间以来,在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上,一直莫衷一是,这直接导致了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目标的模糊认识,继而增强了教师在体育教学评价中的主观性。
1.2、体育教学评价标准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大多采用量化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分数成绩的方式来评价一个学生在每门体育课程中的表现和所得,这种方式有其优势所在,层次明显,利于教学管理等,但缺点也很明显,在评价的过程中以分数和等级的方式划分,没有考虑到学生在性别、身体素质、心理、基础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教学与学习的真实效。 而且这种评价方式很容易导致一个倾向, 学生片面追求课程成绩,忽略体育活动中的内涵与乐趣,这一点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不相符合的。
1.3、 过分注重评价指标定量化, 没有重视体育活动活动中隐性因素
与其他课程不同,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学者充分重视实践过程, 以此来考查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而以出勤、动作完成质量等为主要考查标准的评价方式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在体育活动的付出与收获。这种按照等级或分数的定量化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一些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却难量化的因素,如学生端正健康的体育态度的行程、坚强的情感意志的锤炼、健身意识的确立、体育项目内涵的理解等,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应该是体育教学评价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但大部分在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没有得到体现。 很显然,这种过分注重定量化评价体系是不全面的,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1.4、没有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评价的调节、导向功能
运用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考查,并通过客观分析和评价,作出结论并以此进行信息反馈,以便更好地改善教学,这是体育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目前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课程成绩与学生的奖学金、评优等方面联系起来,有的甚至成为唯一的关联因素。
2、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变革趋势
2001年国务院颁发的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中明确指出:“要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促进学生全面的积极主动的发展。 为贯彻这一要求,必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制度,构建科学化、合理化、实效化的新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
2.1、正确深入理解教学目标,建立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
在对体育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下,确保教学目标的完备性和正确性。 打破教学评价体系中的正负面评价的思维,以学生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建立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2.2、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
重视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隐性因素。单独使用总结性评价难以全面科学地衡量那些身体机能、 能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个体而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所进行的评价,它不仅可以使教师可以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以此做出相应的指导,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把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有利于发挥各种标价方式的有点,从而更好地推动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2.3、 建立动态学生评价档案, 重视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隐性因素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体育态度、意志、情感等隐性因素难以通过量化的考核方式体现,建立类似学生成长档案的评价档案,改变教师作为唯一评价主体的局面,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不仅利于重视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隐性因素,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2.4、坚持体育教学评价向多样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在我国现在的高校不断扩招的大环境下,高等院校的负担也随着增长,为保证大学生在德智体等多方面的素质培养,结合体育教育模式来完善体育教学上的拓展,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在高校中,长期以来体育教学被认为是一项公共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对学生实施简单体育训练。这一教学模式对于教学目标来讲,并没有存在较多问题,将培养目标集中在生产和管理服务应用型人才,但是对于社会市场竞争力和压力来讲,这一模式很明显还存在一定不足,对于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身体素质培养均力度不够,职业和体能是学生在之后工作中必须要具备的身体素质,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之后的工作也非常有利。在之前教学中,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注重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培养,所以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实施相应的改进。体育专业培养对于学生的抗压能力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自然生活压力会随之加大,因此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高等体育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挖掘资源提升拓展基地建设
在进行现代化的教育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基层的基础教育建设,通过更充分的挖掘本校自身的课程资源,从而实现对内部课程场地资源上的全面利用。在进行内部场地资源的综合素质训练拓展过程中,结合资源优势上的相互补充,并通过社会拓展演练,从而实现对本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促进。通过健康的教学模式改良,进一步实现对高校教育素质的综合改良,并以此完成对体育教育行为上的综合管理。
在进行这一基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高校的历史氛围进行综合改建,并通过体育教育的综合发展动力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资源赞助以及支持完成对经济实体建设的合理规划,通过社会团体的资金赞助管理,从而实现对体育教育改革上的全面实现。
(二)引入创新思潮拓展新型素质教育体系
面对新时期的高素质教育发展,在已有的教育基础上加强对高校体育教育建设的理论投入,并加强在选修课程必修训练课程上的合理发展,通过教学内容课程上的调整,从而实现对创新思潮上的贯彻。这对于后续的教育发展等,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高校教育,应建立在对人文思维创新领域的合理创建,通过不断的扩展演练,从而完成对校园内部策略上的全面改善,同时应用全新的训练体系进行综合素质拓展教育,实现现有教育体系的高素质建设。除此之外,在进行素质教育的模式推进过程中,应用创新理念,并加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等,都有更好的使用标准,而这一适度的教育模式,对于项目的拓展等看,都能够更好的促进其教育理念上走上正确的道路上。与此同时,确保训练的完整性,保障教育活动是对素质的最好推进。
(三)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
高校教育建设离不开师资力量上的管理应用。只有更优秀的师资团队保障,才能够确保训练课程上的成功开展,而这个关键因素就时对素质人才的需求上。也能够满足教育需求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通过专职的师资团队建设,完善对现代高校的体育教育方面的改革,对于整体的教育培训结果来看,都能够提供更为有效的工作质量,同时对于强化人员之间的理论知识素养等,都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
因此在现代高校的体育课程指导教学中,就应当加强对教育培训力度上的整体建设,通过新型师资团队的建设,从根本上完成对理论知识上的有效提升,并通过优秀人才上的培训,完成对专职师资队伍的合理筹建,同时以此完成对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课程改革。
(四)建立健全教学评估制度
新时期,体育的信息化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建设项目,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评估系统对学校的体育教学进行系统的评估。在学校内对体育教师对于信息化的认知程度、本校学生对信息化的掌握和实践的具体情况等方面做出有效地评估,并制定出一个与本校的体育教学现状相符合的信息化教学评估制度,并以此为标准,在学校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和细节都要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量化的依据,从而找准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从而提高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效率,从而为体育教学发挥重要的作用。
摘 要:本文结合新形势下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提出的要求,对广东省高校知联会的总体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如何加强高校知联会建设提出了一定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统一战线;高校;知联会;无党派知识分子
一、新形势下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提出的要求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很重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工作,团结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始终是党和国家工作领域的重要内容。“十八大”召开后,第五代领导人提出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构想。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需要,也是统一战线在新形势下的要求。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需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这一切都对广东省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提出了高标准和高要求。
二、广东高校知联会的载体作用与存在的问题
广东各高校知联会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群众团体,是各高校党组织与无党派知识分子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统战部在无党派知识分子中开展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培养党外代表人士和干部的人才库。广东目前共有9所高等院校成立了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成员约三百多人。各个学校加入知联会成员的条件相对比较苛刻,除了要有无党派的身份以外,主要是以高级知识分子为主,即拥有教授职称或者副教授职称,其中部分学校更是仅以拥有教授职称为条件。担任会长或者副会长的无党派知识分子有着一定的政治安排和社会影响力,对知联会的发展和推进有着一定的优势。
广东高校知联会在团结、联系各校无党派知识分子,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地方经济和学校建设发展服务都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广东高校知联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无党派知识分子工作方面的开展还是积极有效的,但也还存在了一些问题。比如知联会开展的活动还不够经常和深入,有些只是存在一些表面的交流形式,更深层面的交流活动较少;部分高校知联会的运行机制不够完善,联谊活动的方式相对单一;部分知联会作为无党派知识分子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平台还不够凸显等等。
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知联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校党委对知联会工作的引导与联系。作为知联会的指导部门,党委统战部要能够积极为知联会开展工作和开展活动提供服务和支持,帮助知联会发挥好作用。要着力加强引导,推进知联会的思想政治建设,把引导无党派知识分子巩固思想政治基础作为知联会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统一战线教育基地等,使无党派知识分子在参观活动中得到教育和锻炼,拓宽视野,增强才干;通过开展统一战线骨干培训班和新成员培训班等,把无党派知识分子纳入全校统一战线培训体系,组织专题讲座和座谈交流,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完善工作机制,发挥知联会的管理功能。要考虑建立有效的组织体系,通过设立会长、副会长、小组长等级别形式,明确每个职务的责任和权利,做到责权明晰。在会长职务安排上,可由无党派代表人士担任,可以安排统战部门领导担任常务副会长;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包括组织学习、召开会议、开展活动等。通过形成一定的激励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不仅能够增强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能够增强会员的存在感和归属感,从自身认可知联会存在的必要性;要建立健全知联会活动制度,引导知联会围绕学校大局建言献策,参与社会管理服务来确定活动主题,在无党派知识分子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责的过程中扩大影响力。
(三)以知联会为平台,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党外干部。在知联会中重点进行培养,如参加省社会主义学院、省委统战部的培训活动,积极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自身的能力水平提供机会,帮助其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提高合作共事和参政议政的能力。
(四)利用网络信息优势,充分发挥知联会的作用。高校知联会在发挥联系和管理的作用方面,可以借助便捷的网络交流工具,作为高校里面的无党派知识分子,QQ、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工具一般是其擅长使用的交流方式。高校知联会可以考虑通过建立QQ群和微信群,与高校内无党派知识分子随时展开对话,定期在群里宣传和报道相关统战内容,开展主题讨论和意见征集活动,使其畅所欲言,促进会员的交流和沟通,以作为现实工作的有益补充,充分发挥高校知联会管理和联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部对体育教学做出了新的规范与解读,教学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篮球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以篮球教学为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篮球教学改革要着重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显著的提升。高校篮球教学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观念,树立明确、科学的教学目标,以目标指引教学过程,以学生整体发展为前提,制订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篮球教学不能脱离高等教育独立存在,必须结合学生专业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树立篮球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的观念。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篮球教学过程只重视学生篮球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忽视了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无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篮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特点,结合篮球运动特性设计出适合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养成篮球运动的兴趣及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3.2确立教学指导思想
高校篮球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准则,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高校篮球教学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好的`篮球教学应该是因材施教。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学生专业特点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并且根据学生个体化之间的差异制定具体的教学方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升和发展的机会。教师要根据学生篮球水平的不同,对基础好的学生采取对抗练习,在实战中锻炼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对基础差的学生加强基础动作的训练,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充实感,避免学生对篮球运动产生厌恶情绪。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练习情况,在学生犯错时,尽量少批评,多鼓励,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提高篮球能力的信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当然,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不是一味的纵容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自主性,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注重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篮球是一项集体运动,篮球取胜的根本不在于个体力量的强大,而在于团体内每个人都能在合适的位置发挥自己的力量。团队能力是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这对篮球教学的改革极其不利,学生很难掌握篮球运动的魅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由于现在高校扩招,导致学生人数激增,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现状模仿NBA的模式进行联赛式教学,将班级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相当于一支球队,采取积分竞赛制,帮助学生构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使学生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新形势下高校篮球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团队精神,倡导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形势下,高校篮球教学改革还要对高校教师进行改革,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教师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是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1)高校要鼓励教师不断的完善自身知识储备,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对篮球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学习,保证教学内容不与时代脱节。(2)各级教育部门要经常性的组织教师学术研讨活动,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丰富教学经验。(3)高校在进行人才引进过程中要注意提高专业人才及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实力,提升高校篮球教学水平。
3.5优化教学评价体制
现有的教学评价体制主要以考核学生的基本篮球技能为主,忽视了篮球运动的内涵和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在原本篮球锻炼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单一的考核体制会导致学生逐渐忽略篮球运动的重要性。高校篮球的考核内容要结合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终身体育习惯的确立及篮球文化的领悟3个方面,以考核促进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知。要将篮球考核与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要对教学评价体制进行优化,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改革有效推进的保障,是对各种教学活动是否成功的客观评价,能够引领教学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4结语
新形势下高校篮球教学改革要深入分析现阶段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改革策略。本文仅是笔者通过实践教学中自己的观察所提出的一些现状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解决篮球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因材施教;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可塑性;要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体制进行完善,确保教学效果。以上总结仅是本文观点,还望广大高校篮球教育工作者对此提起重视,积极促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影响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因素分析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9):198-199.
1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长久以来,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一直处于服务于理论课程教学的从属地位。一般为基础课或者专业课的知识体系需求而设计。课程内容较为固定,学生通过预习和实践,掌握相关课程知识并初步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实验教学的内容更新较慢,难以与时俱进。而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基本是被动的学习过程,有些高校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如学时限制等,还存在压缩实验学时的情况[2]。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是给予学生相对宽松自主的环境,发挥学生自主的创造力,自行设计进行的实验教学内容显然更为重要。而这类课程,是以往大学生培养方案里相对缺失的薄弱环节。因此在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上,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在不同阶段,适度增加开放性实验设计内容,以解决问题作为目标导向,放开过程环节交与学生设计与实施,学生在往复尝试、失败直至成功的过程中学以致用的能力必然大幅度提高,而这个过程中由于没有条框的限制,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同时开放的设计也可以确保实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紧密贴合时代需求。
2 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
实验教学的实施,必须依托一定的实验教学平台。这个平台应有两方面的含义: 首先该平台需具备实验教学相应的试剂,设备,场所等硬件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平台应具备保证新型实验教学内容顺利开展的技术支撑力量。现阶段,随着教学环境的改善,学校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也大幅提升[3]。如先进表征设备的配置,实验空间的拓充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国家于高校设立了各级本科生培养教学实验中心,并提供了相应的建设经费支持。因此硬件上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平台已初具条件,但是实验教学平台的技术支撑力量、管理水平等软条件还亟待提高。一方面,我国现有的教学实验室平台配置基本为实验教学人员,未能纳入高校创新中坚力量- 教授群体。相较传统实验教学,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更多专业技术问题,显然简单的实验员配置难以保障实验过程的顺利实现。因此以实验教学平台为纽带,催化教授科研与本科生实验教学实践的相互融通,建立有效的学生实践创新的技术支撑力量,是高校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可喜的是,国内少数高校在试点教授负责的科研实验中心和教学实验中心的互通,提升学生的实验教学质量。但是亟待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另一方面,我们实验教学平台的管理水平还需要上一个台阶。相对于较好的硬件条件,我国现阶段实验室的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各高校也参差不齐。实验教学内容和操作的开放自主性对实验室管理的要求也提升了一个层次,因此在实验室教学改革上,实验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与进步是一个重要内容。如大型设备的维护、培训和正常使用,实验室空间的合理调配,实验内容和专业方向的匹配等。这都需要各高校完备的顶层设计和精细规划。
3 实验教学方式的改进
高校传统的实验教学是讲授的方式,在学生预习实验的基础上,老师通过课上讲授实验要领和知识,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这种模式显然无法适应学生自主设计的开放性实验教学。同时个性化的开放性实验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现有的实验员也不具备实时指导大量学生的能力[4]。因此,变讲授为指导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在教学的环节中,学生从设计、实验到最终结果的实现随时与指导老师沟通确立,在举一反三的实践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积累和消化和创新。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一一对应,而现有高校实验室师资队伍显然不具备这个师资力量。因此,发挥高校教师教授的优势,参与到实验教学的指导环节中来,对于此新型实验教学方式的推进大有裨益。但高校教授的课业和科研任务往往比较繁重,且在工作考核方式上,实验教学对教授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因此实验教学方式的改进,也需要相应教学制度的改革匹配。如考核机制,职称评定等制度对实验教学的约束等。
4 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一个稳定的师资队伍。基于历史原因,目前高校的实验室队伍建设比较紧张,实验人员岗位设置有限。实验岗位相对于教学等其他岗位也存在着晋升空间有限,待遇不匹配等客观情况[5]。因此大多实验室教学平台的人员队伍建设往往与硬件不匹配。而实验教学改革需要稳定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教学科研队伍兼职挖潜。高校的科研平台建设近年来取得了极大的成绩,我国已经成为国际SCI刊物发表论文最多的国家,高校现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力量。因此激励这部分师资力量参与到开放性实验教学指导是实验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第二,在制度上创造具有竞争力的环境,是确保现有实验室工作队伍稳定的前提,同时也是吸引高层次人员加入到实验教学队伍中来的有效保障。
5 结语
现如今,国内少数高校已经在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比如开展大学生创新大赛,大学生创业、科技立项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亟待在全高校系统内的推广。同时,高校实验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还需要高校之间及高校与主管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交流以期尽快建立适应我国现阶段发展要求的新型高校实验教育内容。因此在大众创新的新形势背景下,抓住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适时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工作的改革,对于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确保国家战略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2015年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为中国经济升级的引擎之一。并于同年政府首次针对大学生创业提出了系列扶持政策。因此在我国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高校实验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在实验室内容改革、平台建设,教学方式改进及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方向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传播学;体育传播学;“三步式”教学
New situation of the sports Communication of innovation and thinking
——Sports communication in the "three steps" to teaching practice
XIAO Mi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reform of the sports the professional students to disseminate this subject has a deep-rooted understand and hold; communication teaching reform, especially for sports and journalism students, should for its own requirements and refining teaching;The use of "three steps" to teaching method, let th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students to learn is to improve the initiative. Practical.
【Keywords】communication sports communication "three steps" teaching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对一定的自然或社会现象的研究和探索。任何一门新学科的诞生都是随着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当一种自然或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得复杂起来,人们认识和研究这种现象的新学科就会随之产生。人类社会存在了多种多样的传播现象,关于传播的思考也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传播现象的日趋复杂和多样,人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刻认识和把握的情况下产生的,传播也不例外。在对传播学以及体育传播学的诸多研究当中,大部分理论虽然是“舶来品”,但是中国新闻传播界也在逐步加大对《传播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力度,中国人民大学的郭庆光、清华大学的李彬等都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的本土传播学专家。将对“新闻”的视角扩展为“传播”的角度,从更大的范围内对新闻传播这个学科进行分析研究和实践,成为当今新闻传播界的趋势,正是因为如此,《传播学》这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日益引起众多高校包括体育类高校对传播学的重视。然而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讲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何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逐一攻破,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
1 《传播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1.1 教学内容理论化
与新闻学当中的众多实践性科目不同,传播学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从整体学科上来看,传播学属于边缘性学科,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种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对传播学一种理论的讲解,经常会应用到多种理论作为辅助。这就使得传播学本身的理论化色彩更为浓烈。作为传播学分支的体育传播学也是如此。体育传播学理论是体育传播学的核心和主干。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体育传播的基本概念、对象、内涵、外延及体育传播的关系;体育传播的规律;体育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体育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者的关系;体育传播的基本途径、方法、手段和类型等问题,从而为体育传播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对传播理论的学习,是传播学以及体育传播学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
1.2 理论模式抽象化
模式在传播学这门学科中所占的分量是相当大的。传播学当中的模式除了理论性文字表述外,还包括图形和代码。运用图形对理论模式描摹和再现,这一方法可以使复杂的理论问题形象化,但是对于体育新闻专业的本科生来讲,对图形本身的理解程度还达不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代码也是如此。传播模式研究的图形表述,本质上是一种符号化的方法。复杂性事物经过简单化的符号化处理,变成了模式图形中一个又一个关键的节点,有时还辅以字母和代码。这种不同于语言结构的代码式的简化,完成了图形模式对传播理论更高程度的抽象。体育传播学是传播学当中的具体化,他们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传播学中理论模式的抽象化同样适用于体育传播学。
1.3 效果应用滞后化
“我学习传播学究竟有什么用?”这是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一个问题。传播学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了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问题、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人类的五种传播方式、传播制度、媒介性质和用、受众、传播效果及宏观效果研究、国际传播等内容,体育传播学主要涵盖了体育传播学的研究对像和问题、体育传播的历史与现状、体育传播的过程、体育与大众媒介、体育中的受众、效果研究等内容。可以看到无论是传播学的整个学科还是具体到体育传播学主要的授课内容集中在人类传播角度,这和具体的实践性课程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技能型授课立竿见影的效果不同,对于传播学及体育传播学的学习成效往往是在日后工作实践的潜移默化中逐渐显现出来的,而从学生角度来看,这种效果的滞后性容易带来在学习中的惰性。
2 体育传播学教学难点的解决原则
2.1 学理与实践互动
学理与实践的互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确是我们在处理教学尤其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必须要坚持的原则。传播尤其是体育传播作为一个应用性的学术研究领域,务虚和务实应当并重。从某种意义上讲,务虚也并不“虚”,它能在一个更加形而上的层次上对问题进行深度的剖析,能够使人们置身于显示的纠缠之外去审视客观存在和现象,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作为现象和信息的实际问题,为解决问题加入思想深度。务实应该更具专业精神的对问题进行全面、深刻的把握,在真正的“实”的基础上恰切的处理问题。
2.2 抽象模式具体化
抽象的模式在讲解中要还原为具体,这是解决问题的又一原则。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认真领略理论模式本身的的解释力、预测力、组织力、启发力和可证伪力。在解释传播学的众多“复杂性理论问题”时,教师要采用全方位、多角度、跨文化的综合研究,同时把授课过程理解为“搭积木”,将手中本来抽象的几何“代码”通过语言组装成学生能够理解的具体形象,为学生构建出来一种“沙盘上的军事演习”,使传播模式的建构更加符合实际传播中的复杂情况。
2.3 理论案例实践化
首先要对传播学和体育传播学的学习效果有个客观明确的把握。我们对其效果的期待不能像吃完馒头就立即量身高一样,本身理论性学科的特点就是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慢慢渗透和运用的。但是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在实践中尽量从实际的案例入手,从案例当中使学生明白理论的具体运用,比如在讲到“议程设置”时,可以引用08年奥运会媒体之前的造势以及由此带来的奥运会公众关注高潮,让学生从实际中明晰媒体在人们日常行为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体育新闻专业“三步式”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有关知识和学习的理论,该理论源于皮亚杰,后经布鲁纳、维果茨基等教育心理学家不断发展和完善。该理论以哲学、心理学、人类学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从求知活动中发现规则,整理组织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经验;“协作学习”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模式的启示在于: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知识出发去发现和生成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教师应将协作或对话过程视为教学过程的核心,组织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翻译的性质、规律以及原语与目地语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也是在这种理论的启示下,笔者认为针对现在《体育传播学》的教学过程,可以从“三步走”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具体情况如下:
3.1 第一步:引入“任务”教学
这里谈到的“任务”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信息资源主动完成任务,以实现意义建构,提高学生理论能力的相对稳定的操作性框架。在这里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1 明确学生的“中心”地位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在认识和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生的认知参与、主动思考直接影响任务的完成。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教是为学而存在、为学而服务。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任务,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鼓励学生自己总结理论。
3.1.2 把握“任务”主线
“任务”教学区别于其它教学模式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它强调以各种各样的任务为主线,强调采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来帮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理论。所谓任务,就是一种活动,具有以意义为主,有某种交际问题需要解决,与真实世界的活动有某种联系,完成任务优先,以结果评估任务等五个特征。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可以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某一段时间媒体或者社会动向并尝试总结。
3.1.3 重视问题“情景”
情景是指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情境对翻译知识和技巧的建构起重要作用,不同的问题情景对传播理论的理解与建构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大都是由美国及日本学者研究而成,体育传播学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在对学生进行任务布置及理论总结引导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具体的时间和文化背景,要注意到理论本身的与时俱进,不能把当今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等同于理论创设时期的情景。
3.2 第二步:建立学习“工作室”
对于理论性学科,如果按照自上而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解说多于学生表述、教师引导探究多于学生自主探究,那么,可能会形成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和思维惰性。“工作室”教学就是针对传统教学中的弊端,结合体育传播学自身的实际创建出来的一种方法。在传播学当中有很多实践调研型理论,比如拉扎斯菲尔德的“既有政治倾向”指数等,都是在具体的问卷调查中得出的指数分析。“工作室”就是让学生分组,成立小的“调查机构”,这个机构便是通过数据“证实”或者“证伪”某一种经典理论,在对理论的具体证明过程当中,学生要建立一种“协作关系”,有明确的分工,数据收集、数据统计、数据分析、结论分别责任到人,教师在此过程当中以传播领域中的“程序性知识”与“情境知识”为施教核心,提供问题导向与信息处理的知识,训练学生了解情境,进而解决问题,并在仿真经验中学习自我反省。
3.3 第三步:培养“科研”意识
现在高校教学的一个重大的弊端就是“重教学,轻科研”,“科研”对于本科学生,甚至部分硕士研究生都是个在校园里经常听到、却又十分抽象的词语。很多人把大学本科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而将科研认为是研究生以后才要去面对的问题,这其实不利于研究性大学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对学科的钻研。在体育传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可以从数据收集工作开始,让学生设计、发放、收集问卷,开展小组访谈和个人深访,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挖掘有价值的二手资料,完成数据分析、典型案例分析、并且概括总结,拿总结出的理论和教材上经典理论的对比,分析在理论总结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完善自我的理论体系。这样下来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中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所做的数据可以为日后的毕业论文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4 结论
传播学专业尤其是体育传播学的本科教育本身具有了一定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和实践也只是在不断前进过程中的一次摸索,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完成“任务”及组建“工作室”中的积极性调动问题,相关的硬件设施的不完备,没有专门的实验室等等,不过我们相信通过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增加科研实践的比例,加强学生职业适应性和竞争力,“摸着石头过河”,及时进行经验教训总结,就可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学习与应用互相促进、理论与实践互相整合、专业知识与能力相互融合,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一致。
参考文献
〔1〕王大中,杜志红,陈鹏主编.体育传播——运动、媒
介与社会〔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96-296.
〔2〕高红玲.传播学专业教育的特殊性和教学方法创新之探讨〔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23-28.
〔3〕曹曦颖.翻译教学改革的新走向——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3-063.
〔4〕曹曦颖.英语“文化导入”教学模式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3(6):61-66.
〔5〕Bruner, J.S.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J〕. New York: Norton, 1966.
〔6〕Vygostky, L.S.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济南大学教研一般项目“景观设计课程分阶段控制教学目标的方法研究”(项目批准号:J1327)阶段性成果之一摘 要:环境艺术设计是空间艺术设计的范畴,是艺术设计教学门类中一门重要的学科。目前面临各大高校不断扩招,生源越来越少的形势,设计教学中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论文通过教学实践的总结与学生的探讨,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通过教学中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学生应具有的专业习惯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五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进行具体的分析,期望在新形势下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帮助和改善。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当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但是在实践教学中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存在。在教学中学生反映,在专业学习和训练中,纵然掌握丰富的设计方法,和扎实的设计技能,在不能有效地将技术与艺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达到新的高度。对于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通过教学中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建立完善的设计思路、提高艺术方面的修养、增强设计的创新、找到技术和艺术的相通点并融会贯通,(让学生达到新的高度。)这样就要求设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所学的不同的科目,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运用多元化的知识理论,将技术与艺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以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教育工作者应主动服务于学生和教育事业,走知识化和实践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动传统教育机制的创新,以科学文化的进步提升教育的文化品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备的素质
在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学生首先接触到的资源就是教师,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设计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程度,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高校是否能培养出优秀设计人才、设计教学质量的好坏、设计教学发展和完善的程度。因此,设计教师必须要掌握丰富的设计理论知识,受过系统而规范的专业学习和训练,还应具备丰富的设计教学经验、设计实践经验。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所涵盖的范围除了室内空间外,还包括室外环境景观设计。因此,要求教师队伍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1]因此,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道德修养,最好自身是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多年的设计行家,具有准确的鉴赏设计作品的能力。教师还要有准确的表达能力,能够很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领会知识的内涵,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
在课程的教学中,不断充实新的信息、观点和方法,并结合现实案例,更新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更新,是用不断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从相近的学科中得到启发。例如,《酒店空间设计》课程中,将酒店空间设计与园林、雕塑、装饰相互联系,并列举香山饭店等案例,体现中国传统艺术与空间设计的融合,从而使学生拓宽设计思维。合格的设计教师不仅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素质,而且有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将理论知识、设计技能技巧、熟练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艺术表现,让学生从课堂上学习到丰富的知识且可以融会贯通。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必须坚持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涵盖内容非常广泛的学科。设计的学习是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坚持,积极探索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由易到难,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有计划地学习,达到日积月累的效果。设计的学习不仅是一项技能训练,更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设计学习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从熟练到精通、不断深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仅凭经验来决定教学内容,忽略学生自身的具体条件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使其各方面都处于不适应、紧张的状态,即使是非常有天赋的学生,最终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对教学中每个环节都必须有充分的把握,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专业教学。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专业的特点,开展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讨论、小组学习等,增强教学互动性;这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发挥创造潜力具有推动作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不断趋于成熟的,因此,设计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严格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人才培养的原则
(1)要针对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在现有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目标下,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做到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这也是目前教育界中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
针对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是建立在共性基础之上的个性特色教育,在坚持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美学基础、接受文化和专业教育程度不同,及其性格特征、智商、情商等内外因素的不同,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学习中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和特点,特别是学生对设计内容的感知、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情感表达等各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手法以及设计目标等各种条件是不同的,因而对设计技巧的掌握、设计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就大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专业程度和个性差异等多种因素,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殊性,一般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进行专业授课,能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以及不同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最大限度地把握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选择设计训练的内容,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针对设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效的训练。培养学生通过形式的、想象的方法来进行创造。例如,《快题设计》课程中将环境艺术设计表现、设计色彩、方案设计相融合,快速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并结合所学的手绘表现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发展职业教育,就是要加大对教学改革的指导力度,进一步调整和规范专业设置,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方法,做好职业教育工作。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变化。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高专的学科建设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就拿高职高专的音乐专业来说,其钢琴教学就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思考。
一、当前高职高专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缺乏学科体系的系统性
在高职高专钢琴教学中,部分钢琴教师没有认真了解该学科的教学目标,没有按时拟订出各阶段应解决的技术问题的措施。在教学中,布置作业没有针对性,对教学对象往往缺乏详细地了解,对学科体系容易忽视,技能教学的随意性较大,较少系统地解决技能、技巧上的问题,缺乏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提高。
2、学生缺乏理解力,喜欢追求难度大的曲子
在高职高专钢琴学习中,许多学生只顾弹奏。却轻视乐曲表现力。在乐曲弹奏中,学生总是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指法、奏法和句法上,而忽略了艺术情感的表达。有些学生在学习中。未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作业,刻意去追求高难度的乐曲而忽视了自己的实际水平,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够透彻。这些现象均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3、钢琴教学与实际应用相脱离
高职高专的钢琴教学内容应更多地考虑其实用性。而不应把教学的重点仅仅停留在练习曲能弹到车尔尼299还是740,乐曲能弹到九级还是十级上面。应考虑学生将来步入社会的实际运用。要让学生学会能为歌曲伴奏,掌握即兴伴奏的能力,但有许多学生学习三年钢琴,虽能弹八、九级的乐曲,当给学生一首简单歌曲伴奏时他却无从下手。
4、学生生源质量存在偏差
高职高专学生的生源有高中毕业生、中专、技校毕业生等。由于地域的差异、教学环境及条件造成了各地的高考学生在钢琴素质上的较大差异。给高职阶段的钢琴教学带来了严重困难。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他们大多以声乐方向考进高职高专学校,这部分学生大多未接受过钢琴教育,其钢琴程度几乎为零。而来自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学生有的钢琴程度早已是740水平,并有了较高的演奏技巧,这样就导致学生间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学生钢琴素质不一样,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计划的正常进行,影响着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以及大纲中所规定的各项技能、技巧的提高。
二、改进高职高专钢琴教学的措施
1、明确教学目标
钢琴课是高职高专音乐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技巧课,也是一门基础课,核心课,钢琴教学的目标就是为培养高素质的音乐工作者。作为高职高专学校的一名钢琴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把好教学质量关,严格要求学生。平时应从基础课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应用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演奏的能力和应用基本技能进行即兴编配的能力,尤其是要具备基础音乐教育所需要的创造性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合理运用教法
高职高专钢琴教学与高师钢琴教学一样,教师的教学方法由传统型向灵活性、多样性、互动性转变。钢琴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一对一”的教学,其有许多优点,教师可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了解不同学生的技术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措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此外,我们还可以因人、因时采用集体课、小组课等形式相结合的授课方法。在讲授关于钢琴演奏的一些共性问题时,教师一般可采用集体课形式,让学生系统地了解钢琴的演奏、发音技巧,掌握正确的弹奏姿势和弹奏方法。在小组课中我们要把程度相近的学生进行分组、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材和教学的实践,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互相观摩,形成互动,达到共同提高。所以钢琴教学要逐渐形成以集体课为基础。兼有小组课、个别课这种灵活、有效、具有浓厚教学特色的形式。这样,就有助于实现高职高专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又符合钢琴教学的规律。
3、加强实践锻炼
高职高专的钢琴教学就是要加强基础训练,提高基本技能,培养创造性思维,突出编创能力。培养学生对钢琴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即兴编创能力。着重体现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全面地发展。因此,在高职高专钢琴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应该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要给学生在课外得到锻炼,比如经常举办音乐晚会、钢琴比赛、钢琴汇报演出等,这样就增加了学生表演的机会,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舞台经验社会实践方面有所收获。平时。可把钢琴作品练习和即兴伴奏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当学生弹到车尔尼599时,有些练习曲已涉及到了分解和弦,老师就可以给学生分析左手伴奏的形式及所适合的歌曲伴奏,为学生掌握即兴伴奏奠定基础。
4、做到因人施教
在高职高专钢琴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素质不完全一样,教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不要片面追求教学进度,或采用高难度的曲目进行教学。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水平,盲目地拔高,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很有效果,短期内进步也很快,实际上步入拔苗助长的误区,违背了循序渐进的科学原则,超越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从而导致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为以后演奏乐曲和演奏技能的提高留下了隐患,也为今后学生的就业留下了隐患。
5、实行双向选择
这里指的“双向选择”,是指在钢琴教学中,学生可选教师,教师可选学生。学生选教师,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中去。使静态教学变成动态教学。一是可有效地激发、督促教师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钻研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二是促进教师问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改善教风。教师选学生,满足了教学双方的良好愿望。实行最佳组合,对号入座,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当前形势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呈现为逐年上涨的趋势,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由于高校财政类专业本身就属于一个具有极强实践性的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未来能否顺利就业。但长久以来,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函待解决,如何有效提升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就成为各个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提升高校财经类专业对于实践性教学的重视程度
要想切实提升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就必須要提升高校财经类专业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所以,作为高校财经类专业的管理人员与教师,必须要坚持以身作则,切实提升自己的实践性教学意识,使得学生能够受到自身观念的影响,使得大家都可以意识到实践教学对于财经类专业的重要性。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强调实践能力对于未来就业的重要性,还可以邀请一些毕业的学生来向学生讲解当前财经行业的就业情况,使得学生能够明白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并非单纯的理论性人才,真正需要的是兼具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人才[1]。如此,学生才能够更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效率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改革创新教学内容与模式
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必须要切实掌握经济发展方向与运行规律,并且还具备扎实、丰富的理论基础,能够敏锐的洞察财经发展趋势。这就需要针对教学内容与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切实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学体系与方法应当依照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来进行更新,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不仅要注重向学生传授财经专业的基础知识、学科前沿知识以及交叉学科知识,同时还必须要紧密结合社会财经发展形式,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力争将教学内容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教学模式方面,教师尽可能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多选择项目团队、讨论式教学以及研究式教学等模式来开展,使得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研究与实践。考试方面,要尽量丰富考试的形式,通过课题研究、调查、实践操作、口试以及笔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模式,真正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加大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
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场所,这就需要高校增加财政类专业实验室的资金投入,比如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模拟实验室以及金融模拟实验室等,使得学生能够接受正规、全面的实践教学。此外,高校还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争取获得社会与当地企业的支持,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途径,力争多形式、多途径的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共同构建校外实践实习基地,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真实的岗位,未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够不断提升高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需要各个高校彻底摒弃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一个将素质提升、知识传播以及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要将该体系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含:课堂实践教学、现场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以及毕业论文四个环节。课堂实践教学指的是配合课程教学,主要是以推动学生深化理论知识基础,掌握基本的实验能力,学生能够自主进行计算机实践与课程实践,其主要是在校内进行开展,可以采用模拟操作、案例教学等模式来开展;现场实践教学主要是利用实践教学基地来进行开展,主要目的在于财经技能训练、操作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课外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以及假期实践等模式开展;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必须要高度重视毕业论文的考核工作,切实保障学生毕业实习与专业实习的质量与时间。
综上所述,高校财经类专业必须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通过改革创新教学体系、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并且要不断加大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才能保障财经类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祖国培养更多的财经人才。
(作者单位:空军指挥学院)
关键词:体育网站,“211工程”,网站内容,网站维护
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指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 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本文从“211工程”高校体育网站建设的现状入手进行分析, 力求实现高校体育网站辅助教学、学生体质监测以及师生的互动交流等功能的设想, 以促进我国高校体育网站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2所“211工程”高校校园网站体育院系或公体部的主页面。
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网络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搜索引擎收集法和访谈咨询法, 通过登录中国高等教育网高校链接引擎的调查搜索, 对112所“211工程”高校的体育主页进行检索, 登录学校网站或直接访问体育部、系主页, 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对于无法从网站上通过直观的方式获取数据的, 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向高校体育网络管理人员咨询, 以获得相关数据。
二“211工程”高校体育网站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1工程”高校体育网页上线现状
高校体育网页上线现状, 反映了管理者对“211工程”高校体育网站建设的认识, 是检测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标准之一。据调查, 在112所“211工程”高校中, 已上线网页的高校有86所, 占76.79%。在访问的112所“211工程”高校网站中, 除体育部、系之外其他专业院系均建有内容丰富的网站, 这表明我国高校对体育网站建设的整体关注程度欠缺。
2.“211工程”高校体育网站链接情况
112所“211工程”高校中, 94所高校的体育网页主页有深层二级及以上链接内容, 10所高校无二级链接。“211工程”学校软硬件建设发展较快, 但体育网站建设却无法表现出相匹配的水平, 与其他各院系学科网站合理布局、丰富内容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3.“211工程”高校体育网站基本内容
多数高校的体育网站设计有配以简单图片的文章, 基本栏目大多都有, 但也有部分网站存在页面单调、板块杂乱、字体大小不一、色彩搭配不当等问题, 影响使用者的阅读与查找。同时存在栏目设置缺乏特色、导航服务参差不齐、主页更新不及时、缺乏动态信息, 成为高校体育网站的通病, 网站功能有待完善。
4. 体质健康相关的服务情况
教育部和体育总局于2014年发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14年修订) 》, 说明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工作非常重视, 同时高校学生也希望网站可以提供体质测试成绩及运动指导, 然而网站上有关学生体质监测的内容太少, 相关知识介绍不够深入, 能做到在网上查询体质测试成绩的网站非常少, 这与国家的重视程度以及学生的需求形成鲜明对比。
三对策与建议
1. 在管理方面充分重视体育网站的建设
高校体育工作负责人应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认识到体育网站建设的作用, 利用“211工程”高校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优势, 精心策划和设计, 加强在岗人员培训,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 加快高校体育网站的建设。
2. 在网页设计上要突出特色, 丰富网站内容
根据学校体育的功能及需求来构建网站, 在网站中应适当增加介绍运动知识、科学健身知识、运动保健知识等内容, 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来进行网页栏目设置, 以高校师生和广大群众体育的多元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利用体育网站中的BBS、E-mail收集反馈信息, 吸引学生对体育网站的关注, 实现高校体育网站的最大效用。
3. 选拔高素质的体育网站管理人员, 促进体育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
高校应利用自身的人才及学科优势, 培养、选拔高素质的体育网站管理人员, 改变大多由体育教师兼管的现状。必须培养一批体育信息管理人才,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发的优势, 更快地收集、利用、更新信息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 保证体育网站的及时更新与顺利运行。
四结束语
综上, 可以看出“211工程”高校体育网站的建设存在总体水平不高、板块划分不当、内容形式单一、交互性不足、更新数据不及时等问题, 明显滞后于现代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发展, 建设高水平的体育网站应成为新形势下各高校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新萍、马兰军.我国“211工程”高校体育网站建设现状与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 :121
[2]陈平、李豪.我国“211工程”高校体育网站建设及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9 (6) :81~82
[3]陈霁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网站建设刍议[J].体育学刊, 2005 (4) :142
【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考】推荐阅读:
新形势下高中教学管理改良思考论文10-05
新形势下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07-25
在新形势下做好工会经审工作的思考06-30
关于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思考09-13
构建新形势下民政社会救助工作机制思考11-03
新形势下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的思考11-15
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工商干部作风建设的思考06-22
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几点思考10-14
新形势下创新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与思考06-22
新形势下加强非公党建工作的实践思考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