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级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精选10篇)
班级是高校对学生实施常规管理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单元,学校许多工作都是通过班级来具体实施和体现的,认真做好高校班级管理工作责任重大,其成效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1]。
一、高校班级管理现状
1.班级缺乏向心力
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主要为“90后”,做为新时期独生子女的一代,同学们思维活跃,追逐一种自由、开放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他们希望自己的个性在大学里能够得到充分展示,往往将自己的价值实现和个性展示凌驾于班级利益之上[2]。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他们不愿意参加班级和学院组织的活动,认为此类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很难满足自己个性的发展,因此对班级团体性的活动参与率较低,因而班级总体而言缺乏向心力。
2.班级管理制度传统化
目前,高校的班级管理主要借助于高校领导者共同商讨制订的刚性条例,其内容已固定,易造成班级管理长期停滞在规章制度层面,管理方法过于传统,同学自身仅仅只是规章制度的执行者,班级管理的创新性严重匮乏。
3.班干部缺乏团队意识
新时代下大学生普遍自主性都很强,有自己的想法,但集体意识淡薄,缺乏相互间配合[3]。一旦老师布置的工作需要多个班委配合完成,而他们在短时间内很难统一思想,则往往无法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指定任务,并且如果工作中出现问题,则常常表现为互相推卸责任。
4.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动力
一个团结、互助、向上、充满活力的优秀班集体,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班级的每一位同学之间应该有着高度的互依性,同时也都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班级有着共同的生活、学习目标[4]。但实际上由于大学班级中的每个人就是一个个体,他们的个性极其鲜明,自制力较差,同时大学空闲时间相对于个人而言较为宽裕,因此外界新鲜事务极易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从而导致同学的学习主动性降低、最终造成个人学习目标不明确,生活缺乏动力支持。
5.班级不良竞争频繁出现
高校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不良的竞争现象,特别在学校奖、助学金评比等方面尤为明显。在新时期下,国家针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逐年提高,这也给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班级同学之间的比较关注点严重失衡,往往大家并不在意学习的程度如何,而侧重于对比家庭的贫困程度,致使班级同学间的关系易陷入一种恶性状态之中[5]。这种不良竞争不仅会影响学生在高校中个性的健康发展,而且会给同学间的关系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二、高校班级管理对策研究
针对以上在高校大学生班级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亟需探讨,否则这不仅将给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会对在校期间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产生较大影响。本人在高校辅导员岗位上已工作五年时间,现对于新时期下如何提升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参考。
1.丰富班集体活动模式,营造集体归属感
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注重强化新生入学教育,使大家尽快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开展班级活动从低年级抓起,同时做到系列化和规范化,调动全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强化同学们的班级归属感、凝聚力和荣誉感[6]。新班级组建之初是营造班级风气的关键时期,要充分调动班级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团结力。班级是每个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展示个人综合能力的舞台。通过组织集体活动可以有效提升班级同学间的团队协作能力,这样不仅达到了课外娱乐自我的目的,更是促进了班集体同学间的关系,提升了大家的集体归属感。
2.以互联网为载体,提高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高校班级管理可建立以网络为载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使网络成为沟通辅导员和学生的桥梁。辅导员老师可以借助网络有效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通过建立QQ群、飞信和班级博客等方式,把有用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让大家了解学生工作的相关政策。同时,对于不方便和学生当面沟通的问题辅导员可通过QQ、微信等聊天形式进行,在虚拟的环境里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从而有效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加强了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7]。
3.倡议学生进行班级自主管理
所谓学生自主管理,是指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认识的提高,自尊心的形成,自觉行为习惯品质的养成和自我奋发精神的培养的过程[8]。由于当代大学生在生理与心理上都已趋于成熟,他们具有各自鲜明的思想特征,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大家在班级事务管理方面积极发挥自主能动性,都能够自愿参与班级的管理活动,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4.辅导员对班级管理进行有效指导,营造优良班风
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与辅导员的有效指导密不可分,辅导员是大学生在高校中接触最多的老师,充当着同学们的知心朋友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导师的角色。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老师不仅要处理好班级具体事务,同时应当充分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积极主动的与班级“三困”群体(生活困难、学习困难和心理困难)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改变现有困境,形成一股班级同学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进而营造优良班风。
5.精选班级干部,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班级干部是班级管理的基石,是班级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老师的各项班级管理的指令实行都需要干部来传达和落实。因此,在班级干部队伍的建设上,要进行科学的制度制定,选拔干部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个性,使得具有管理才能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在班级上的力量,为集体做出贡献。因此要选拔那些成绩优秀、认真负责、群众基础好、公道正派、组织能力强、工作积极主动的学生来为班级服务[9]。高校育人工作是一项全面系统的教育工程,做好班级管理更是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者们要有设计、有思路、有想法、系统地去设计和引导班级成员的健康成长,为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构建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等教育,班级建设
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将班级授课制系统化理论化,班级这一将年龄和文化程度大致相同的学生按一定规模组织起来以实现一定教育目的的教育组织,逐渐成为学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尤其是当代,班级不仅是学校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同时也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层组织。在高等教育中,班级历来是高等教育体系最基本的学生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
一、高校班级建设的不良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各项改革的纵深化,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必须随着大环境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快速反应,以适应现行体制下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班级作为高等教育中最基本且最重要的组织,必须得到充分重视,才能发挥其应当发挥的作用。经笔者调查研究,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班级建设大致存在以下不良现状。
1. 班级文化建设缺失。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全体成员在共同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是有关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态度、行为、价值的,为全体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将班级中的成员凝聚在一起,并形成班级文化,教室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学生学习的教室是变动不居的,不像初高中,有着固定的教室,便于同学们在一起学习、讨论和交流。大学生大都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活动,平时上课虽会见面,但大部分同学交流很少,甚至有的同学大学四年都没说过话。没了教室这一重要载体,要将同学们凝聚起来就十分困难了,比如集体荣誉感的培养,以往教室是固定的,班级的全体同学通过努力,获得了某个奖项,会悬挂在教室,当同学们看到奖状时,那种集体荣誉感油然而生。另外,高校的班主任多数由辅导员担任,并且一带就是几个班级。所带班级太多和事务性工作的繁重导致辅导员无法全面而细致地投入到班级的建设和管理中来。从学生和老师的角度来看,学生缺少了教室这一重要的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老师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来组织同学们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从而导致班级文化建设的缺失。
2. 班级制度建设流于形式。
班级制度建设是高校班级建设的核心,其标志着班级建设的水平,也对优良班集体的形成并向更高水平发展起着有力的保障作用。当学生对制度的遵守成为一种自发的习惯时,班级就会显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大多数的高校班级都会在成立之时制定一些班级制度,以期通过班级制度来规范、约束和激励同学们。然而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问题。一种制度要为广大的同学所接受和遵守,并起到相应的作用,其制定一定要民主和科学。但在班级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只有班主任老师或者班主任和部分学生干部少数人参与其中,这使得制度本身就缺乏群众基础,想要所有的同学认同并遵守,是很难实现的。另外,所建设的班级制度,往往是制度的建设者通过抄袭和拼凑而得来的,根本未从学校、专业、班级及班级同学的特点进行班级制度建设,使得班级制度缺乏科学性,不能起到班级制度应起到的实效。
3. 班级干部队伍建设未被重视。
班级学生干部是从学生中推选出来的优秀代表,承担着沟通同学与老师之间的桥梁工作。他们不仅是同学们的代表,更是班级的代表。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他们都直接反映着班级的精神面貌,对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际过程中,班干部的选拔、培养、任用、考核和奖惩未引起班主任老师的充分重视。在选拔的时候,有的班主任老师未充分尊重大多数同学的意见,表现出任人唯亲的状态,有的班主任老师未能真正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学业成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出来的干部不能服众,从而无法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还有很大一部分班主任老师根本不对选拔出来的干部进行任何培训指导,任其在班级管理中自由发挥,对于一些干部甚至是遗忘,只抓住班长一个人,使得班长成为最累的一个人,也因为任务只交给班长,导致其他同学懈怠,甚至是产生对立情绪,让班级的建设和管理陷入困境。对于学生干部的考核和奖惩更是不予重视,因为没有考核和奖励,很多学生干部丧失了责任心和积极性,对班级的建设和管理不冷不热,未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二、改变高校班级建设不良现状的对策
通过对高校班级建设不良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抓好高校的班级建设,使班级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狠抓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对班级成员有着导向、激励、约束和熏陶的作用,优良的班级文化势必带动优良班风和学风的形成,从而对班级成员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班主任老师要起到主导作用,学生要起到主体作用。为了让班主任老师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班级文化建设,学校可以通过增加辅导员的配置和鼓励专任老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方式来解决班主任带班过多的现象。笔者认为,优良班级文化应制订共同明确的奋斗目标,因为共同目标不仅仅是班集体的一个发展规划,更是教育引导班集体每个成员的一面旗帜,还是激励班级成员奋勇前进的主要动力。同时,优良的班级文化还应有超强的凝聚力,要形成这种凝聚力,就必须将同学们置于同一环境中进行交流和碰撞,尤其是教室这一载体的退化,可以抓住宿舍这一载体,通过打造宿舍文化来打造班级文化,如开展班级文体活动。另外,要打造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形象。如用杰出校友、名人、重大活动名称及具有特殊意义的事物来命名班级;体现着班级成员共同奋斗目标班训;展示班级精神面貌的班徽;展现班级力量的班歌等。当然,班级文化建设中应包含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同学通过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中去探索和发现,将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作为教育学生的教材,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学会真诚待人、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团结协作,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
2. 落实班级制度建设。
在班级制度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合法性、科学性、公开性、公平性和民主性这五大原则。首先,制定的班级制度应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尤其是不能违背高等教育法的精神和内容。同时,还应当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与学校制定的相关政策相抵触。其次,在制定班级制度时,要结合学校、学院、学科专业及本班级的情况和特色,使制定出来的班级制度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最后,班级制度的制定要通过全体成员的讨论,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才能被班级成员所认可和遵守。制度的制定一定要客观、公正,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同时要充分考虑奖惩的力度、次数,把握好时机,适时对同学们进行奖惩。对于制度的建设,不能以一劳永逸的态度来对待,在制度建成后,要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班级制度制定后,一定要用到班级管理当中去,不能让其束之高阁。
3. 加强班级干部队伍建设。
对于班级干部队伍的建设,笔者认为应该从选拔、培养和考核这三个方面来抓。首先要精心选拔。要按照“公平竞争、民主推荐、组织考核、择优录用”的选拔办法,将那些“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政治强、学习好、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优秀学生选到班级干部队伍中来。其次要用心培养。必须对选拔出来的学生干部,持续进行思想、行动和工作等方面的用心培养和指导,如请领导专家做讲座、举办短期培训班和开展素质拓展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思想道德境界和业务水平,提高学生干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要严格考核。对学生干部要定期进行考核,以提升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和成就感。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高校的班级建设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笔者认为只有持续关注,紧跟时代步伐才能搞好班级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摘 要】班级作为一种正式群体,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基本组织单位,班级凝聚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班级建设的成败。本文通过问卷法研究分析当前影响高校班级凝聚力的一系列因素,着重从高校班主任、班干部以及班级共同目标、建章立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措施。
【关键词】班级凝聚力;影响因素;解决措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 中将“班级凝聚力”定义为: “在班级共同理想的指引下,经过师生的一致努力而形成的一种班级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问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整体力量。”[1]高校班级作为一种正式群体,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基本组织单位,班级凝聚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班级建设的成败。而如何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则是班级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本研究将以青海大学学生为被试对象,通过问卷法研究分析影响大学班级凝聚力的一系列因素,并提出一些比较有效可行的解决措施。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7份,其中有效问卷286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3%。样本中男生138人,女生148人;一年级学生82人,二年级学生94人,三年级学生65人,四年级学生45人;理工类学生162人,文科类学生124人。
调查研究发现,认为当前自己班级具有强凝聚力的大学生有103人,占总样本的36.01%,认为当前班级凝聚力差的大学生有183人,占总样本的63.99%,可见当前该大学现状是许多大学生并不认为班级具有较强凝聚力。本文分别以是否认为班级具有强凝聚力为依据将样本分为两组来分析当下影响高校班级凝聚力的一系列因素。
一、经分析,当下影响高校班级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五点
(1)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因素。 目前,我国所有高校大学生全部为90后,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总体上相对较好,从小娇生惯养,较为缺乏吃苦精神。在生活上依赖父辈,实践锻炼不够,缺乏独立性和自理能力。这对于刚踏入大学校门的90后大学生而言,生活上的不适感让他们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大学生活、新环境的适应性。此外,90后大学生拥有较强的自我中心主义,追求个性化,较关注个人,同时许多同学也将大部分课余时间投入到虚拟的网络中,造成集体意识较为单薄,导致了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强。[2]
(2)大学生参与学生会、兴趣社团现象的普遍化。 高校的校级、院系级学生会及兴趣社团往往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极为青睐的。在本次调查中,总样本中有227人参加了社团或学生会,占总样本的89.86%,认为在认为班级凝聚力较低的183人中,有148人参加了社团或学生会,占该样本的91.80%;而认为班级凝聚力较高的103人中,参加了社团或学生会的比重仅为43.69%。因此大学生参与学生会、兴趣社团现象的普遍化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班级凝聚力。这些大学生进入这些学生组织当中后,往往会视其为锻炼自我、放飞梦想的桥梁,将大部分课余时间花费在这些学生组织的工作中,而忽视班级建设工作,导致了同学们对班集体概念的日益淡薄,导致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不强,进而影响了班级凝聚力。
(3)班级小团体现象严重。 高校班级普遍存在的现状是,同学们大都来自五湖四海,其生活作习有较大差异,使同学们相处起来产生了一些问题。同时,地域的差别导致同学之间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使班级在学习方面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同学视大学为翘板,想继续深造,目标是考研或保研,因此每天在课余时间坚持自习,发奋图强;而另一部分同学在学习方面自暴自弃,早已忘记在大学里自己是的身份是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做着与学习无关的事,每逢考试,便抱着60分万岁的心态去备考。因此每个人学习目标不同,发展路线亦不同,进而使同学之间相处时间大幅减少;另外,经济条件的差距以及兴趣爱好各异也会导致班级出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现象。以上均是班级出现小团体现象的原因,使同学们淡忘班级这个大集体,进而导致班级凝聚力与日俱减。
(4)班干部在班中得不到大部分同学的认可和信任,威信及号召力不足。 班干部是班级凝聚力的核心,是班级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但在现实中,班干部自身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3]在本次调查中,有74.5%的大学生表明当前所在高校班级中的核心人物是班干部,并且79%的大学生认为高校班级中的核心人物应当是班干部。可见在同学们的心中,班干部应当对班级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在各方各面起绝对模范带头作用。可现实却事与愿违,认为目前班级凝聚力较差的183名同学中有90.7%的同学觉得班干部的工作激情随就任时间的增长而衰减,认为一些班干部身在其职,却不谋其政。而且有些班干部的言行具有较明显的个人主义,动机不端正,在思想上存在功利色彩,认为凭借班干部身份可以在评优、组织发展、综合测评以及今后的就业方面获得优势,具有“官僚主义”,对同学摆“官架子”,缺乏为广大同学服务的意识。
以上皆是班干部工作业绩得不到同学们认可的重要原因,而这往往会使班级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矛盾加深,导致班干部在班中人微言轻,影响班级各个方面的发展。
(5)高校班主任普遍不能为高校班级凝聚力的增强起推动作用。在本次调查中,89.86%的大学生的班主任为兼职班主任,仅有10.14%的大学生的班主任为专职班主任,而恰恰在第一种情况下有61.1%的大学生认为班级凝聚力较低,第二种情况下仅有37.2%的大学生认为班级凝聚力较低。将所有专职班主任的问卷和所有兼职班主任的问卷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前者与后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每个月开班会的次数,前者每个月开班会的次数平均为2.3次,而后者仅为0.8次;其次,两者每年获得优秀班集体数量的平均值亦相差较大,前者为0.6,后者仅为0.2。由于兼职班主任在高校中扮演多重身份,有限的精力使其对班级的付出大不如专职班主任,班级各方面工作也会因此相对滞后,使同学们逐渐脱离班集体,班级凝聚力自然不会高。由此可见,高校班级的班主任为兼职还是专职对班级凝聚力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当然,还有一些对班级凝聚力影响度比较低但也比较重要的因素,如:
(1)伴随年级的逐年递增,有志考研、保研的同学会更加注重自己的理想,沿着自身的路线发展,可能会逐渐脱离班级这个集体;并且同年级中谈恋爱的同学数量随时间的流逝也会呈上升趋势,每天在情侣身上花费的时间必然会占用其在班级建设中付出的时间;当然,还有前文提到的班干部的工作态度也可能会出现因年级的增长而愈发消极的现象。
(2)个别专业(如机械类、医学类、建筑类等专业)班级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也会对班级凝聚力产生一定消极影响。比如“狼多肉少”现象往往意味着一个集体凝聚力只低不高,如果班级中多个同学同时喜欢上一个异性同学,那么,明争暗斗、互相贬低对方等不和谐现象就会浮出水面,这样的班级凝聚力显然不会很高。
(3)助理班主任对班级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视。本次调查中,90.9%的大学生的班级是配有助理班主任的,这些样本当中51.3%的大学生认为助理班主任是有存在的必要的,并且在没有助理班主任的调查样本中,60.6%的大学生希望班级配有助理班主任。由于助理班主任往往是高年级的同学,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要介于班主任与班干部之间,所以在班级中的威信及号召力较高,有一定的能力将同学们凝聚在一起。
二、本文经过分析研究影响班级凝聚力的一系列因素,得出增强高校班级凝聚力的有效途径如下
(1)高校应注重对班主任的培训工作,班级尽量配备助理班主任。高校因一系列原因,不能为每个班级配备专职班主任,因此,就要加大对兼职班主任的培训力度,使班主任不仅专业知识过硬,并且具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和一定的管理能力,使班主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班主任不仅应是教师,还应是心理专家。班主任只有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才有可能富有成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才有可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很好地完成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特别是学生非智力因素潜能的挖掘需要扎实的心理学知识作为工具。[4]
高校班级配备助理班主任从班级层面上讲,是必要的,因为这可以大大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更加有助于班级的建设,班级凝聚力也会得到提高。
(2)重视班级学生骨干的培养和选拔,建立班级的优秀领导核心。挑选优秀学生干部,建立班级的领导核心,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这对于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至关重要。
班级学生骨干不应当仅仅局限为班干部,还应是被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大学生,因为这些同学在经过学校、学院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培训后,思想高度要普遍比其他同学高,也应该成为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先进精神的继承者及传播者,以先进的理论知识为班级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班级领导核心必须足够优秀,学院必须培养他们成为良好班风建设的带头人,为班级大多数学生树立榜样,用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影响周围的学生。
(3)努力培育大学生的个性品质。针对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班主任需要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自主的精神,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会具有自主创新的能力,才会激发出自身潜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班主任应尽量熟知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利用性格特点中的优势,发展兴趣,发挥特长,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思想高度到达一定程度,个性品质愈发健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更加有利于班级的健康发展。
(4)以共同目标为导向,以管理制度为保障。建立班级共同目标,一方面需要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另一方面需要班主任组织管理和目标导向。班主任要与班级学生共同研究和摸清班级实际,制定一个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这个目标要代表班级全体成员的利益,而不能仅仅是由班干部提出、少部分同学认同而未被广泛同学所接受。在实际中,班级拥有共同班级目标,使大学生为维护集体荣誉、完善与发展集体而自觉地奋发努力,有效激发出大学生们的创造力,有力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班级凝聚力也会逐步加强。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若想建设一个先进、优秀的班集体,一定要建立健全各项班级管理制度,它包括班级考勤制度、班干部工作制度、班费管理制度及班会制度等。班主任应当以现有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为基础,切合班级实际,与同学们共同制定一个富有本班级特色的班级管理制度。只有制定一个让所以同学都认同而又具有一定约束性的班级管理制度,才会使班级顺利展开各项工作,使同学们充分参与到这个集体当中,进而有效提高班级凝聚力。
以共同目标为导向,以管理制度为保障的班级才会既激励大学生为班级建设付出努力,同时又约束大学生的一些行为,使班级建设稳步提升。
(5)班级建设应当接地气,举办活动应讲究精湛。一个班级建设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应当是学生,因为一个班级的基本组成成分为学生,班级建设是否人性化、接地气是衡量其是否成功的有力凭证。班级可以设立学习帮扶小组,这样一来,可以使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帮助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使学习两极分化现象得到缓解,提高班级学习方面整体水平,增强大学生们的班级归属感;另外,班级还可以定期在班内组织开展爱心互助活动,帮助经济困难的同学,但一定要注意方式得当,考虑受帮助同学的隐私及感受,如此可以使班集体更加温暖、和谐,有效提升大学生对集体的认同感。
班级举办的活动并不是越多越好,不能敷衍了事,关键在于“精”。这需要班干部与同学们齐心协力,共同去思考。体育类可以考虑篮球赛、排球赛等这种能使大部分同学参与进来的活动;文艺类可以考虑小型晚会、班级联谊、知识竞猜等这种可以调节气氛的活动;当然,聚餐、爬山等活动也可以有效提高同学之间凝聚力。
总之 ,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是班级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而增强班级凝聚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贯穿于班集体存在的始终。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影响班级凝聚力形成的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为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而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熊 娇.大学班级凝聚力问卷编制.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
[2]胡燕平.90后大学生班级凝聚力建设研究.煤炭高等教育.2014.1
[3]王大帅.高校班干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
[4]曹阜孝.班级建设的内容、形式和影响因素探索.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6
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学校管理水平的体现,学校的教育质量由毕业生的质量为标准的“产品”的质量和工作质量两个部分组成。然而许多的高校对于成人教育的教学中都是运用普通教育的模式进行学习,照搬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高等教育在学习计划、招生计划、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计划上只是在普通教学的模式下做了一些修改,并不适合成人的教学特点。在课堂上,老师照本宣读课本,把课本上的内容都讲下来,学生还没来得及消化,老师就讲解新的教学知识,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消化和吸收新的知识,日复一日,学生不懂的知识就越来越多,从而达不到高校成人教育的目标。
2.2成人教育信息化的普及程度偏低
现今,许多高校还在以传统管理方式对成人教育进行管理,不能够为成人教育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保障。成人教育的教学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在黑板上做着笔记,学生在下面用笔飞快的抄着笔记,跟着黑板上笔记的速度,并不能很好的消化知识,缺乏对多媒体的运用。在排课、考试、成绩等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料的管理上缺乏信息化的搜集渠道,信息的整合都是依靠人力,信息的储存依靠纸质材料,缺乏信息的共享性。成人教育机构并没有注册自己的网站,实现不了网络上的教学和成人教育的评价。在成人教育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上偏低,会使得学习的知识片面化。
2.3成人教育日常管理不到位
成人教育的管理松散,没有形成严谨的规章制度。因为成人教育管理部门的省事或者是时间的不充足导致许多的规章制度并没有通过就发给了各单位执行,因为制度缺乏科学性和合法性,使得高校很难实施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的管理有章不循,管理的随意性较强。成人教育委托学生委托各个院系管理,出现个别管理人员因为利益而违反规章制度。成人教育要实施科学的管理,保障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针对成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制定齐全、结构严谨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确保高校成人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
2.4成人教育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优化和落实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这时候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探索欲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因此需要班主任老师的引导和教育。而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地不断发展,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对小学班级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班主任 班级管理策略
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任课教师有一定的差别。班主任的身份具有多重性,一方面具有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是要做好班级管理的工作。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和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因此对班主任的管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小学班主任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不断探索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教师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仍存在突出的题,如何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成为了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一、小学班级管理现状
1.师生地位不平等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把教师放在权威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被动地接受管理。这种师生不平等的关系压抑了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无法与教师进行真诚地沟通和交流,影响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同时,一些地区还存在着班主任辱骂、殴打、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阻碍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班主任管理观念落后
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引导者,班主任的观念是否科学合理以及能否有效地应对在班级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十分重要。部分小学班主任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班级的管理。班级事务杂乱,没有奖罚分明的班规,班级参加活动无纪律性等都是班主任没有严抓班级管理造成的。教师把提高学生成绩作为工作的重点,在意识上对班级管理不重视,导致了班级管理出现了各种问题。
3.工作透明化对管理工作带来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师生迎来了互联网教育时代。家长对学生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互联网教育时代使教学过程透明化,学校教育、班级管理的工作都能瞬间展示给学生家长,同时接受来自社会中所有人的评论或者批判。班主任管理工作透明度空前提高,家长可以在学校提供的各类照片或者视频中观察孩子在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并对班主任提出看法。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过程空前的透明化对班主任工作有一些不利,甚至造成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一些误解,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面临挑战。
4.学生个性发展多样化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许多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积极培养学生的各类才艺和兴趣爱好,让孩子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奔波于各类的教育班的课外补习。学生发展更加的多样化,造成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是千差万别,学生的思维能力、个性发展情况各异,这对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小学班级管理策略
1.转变观念
班级管理的优劣与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班主任要转变传统的班级管理观念,把班级管理提到工作的重点日程。由于小学生具有特殊的个性特征,规范意识比较淡化,需要班主任的有效引导。班主任要做好班级运行规章制度的制定,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班主任在学生学习生活、同学关系等方面都要密切关注。由于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的熏陶下,部分学生存在惧怕教师的心理,因此,班主任老师要具备基本待人接物的修养,从内心对学生产生喜爱,主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减少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负面观念。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与学生加强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在与老师的互动中体会自己受到关注的满足感,给学生传递正能量。
2.做好自我反省工作
自身反省是促进一个人不断进步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作为班级管理的领导者,班主任要多反思自身的行为,总结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不足。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陪伴者和集体生活习惯的培养者。由于小学生可塑性比较强,喜欢模仿老师的行为,因此老师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语气、语言,严于律己,为学生树立健康成长的好榜样。所谓言传身教,就是班主任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时刻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
3.建立全面科学的班级管理体制
班级是教育的基层组织,是学生和教师开展活动的基本场所。因此,组织和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而一个强有力的班集体领导核心是班集体正常运行的基础和条件。班主任要精心挑选虚心诚恳、工作积极主动、严于律己、敢于担当的学生成为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指导。同时严格要求,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教导他们规范自身行为,做好其他同学的楷模,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友善对待同学。班主任可以通过班干部群体使自己的规定有效执行,还能通过班干部对学生加深了解,使班干部在学生与老师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
4.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能以成绩论英雄,要鼓励学生的能力多样化发展。比如,有些学生虽然在成绩方面不如别人,但是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班主任可以因材施教,由这些同学负责班级活动的策划等方面的工作,发挥他们的长处。总之,班主任应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做好深入的分析,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向。
5.与其他任课老师合作
学生在学校与各个科目的教师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远多与班主任在一起的时间,但是学生的管理工作却与班主任息息相关。自从全员德育的口号提出以来,全校所有的教师都具有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和义务。因此,班主任要结合其他任课教师的力量,通过咨询其他任课教师对班级管理的建议,结合实际工作进行调整,通过两方的齐心协力,共同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
6.与学生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还应该寻求学生家长的配合。比如建立班级家长群,将班级公告、班级课外活动的视频等内容分享给家长,让学生家长及时接受到信息,观看孩子在学校中的行为表现,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同时,班主任和家长要经常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掌握孩子的个性特点,获取家长对班级管理工作宝贵的建议,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三、结语
要想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接力棒,班主任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不断完善班级管理方法,探索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创新班级管理思路,提高班级管理质量,形成一套有效的班级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使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应追求的理想目标。怎样才能实现理想中的班级管理模式呢?本文就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目前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班级的凝聚力较差
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成员之间应该有较高的心理互依性,集体应该有确定的被成员所接受的共同目标,成员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目前,中职学校大部分的班级凝聚力都较差,同学之间不能相互信任,对班集体的建设几乎没有人愿意出谋划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普遍较差。
2、班级的管理制度不够规范
班级的规章制度分为两种:成文的制度和非成文的制度。成文的制度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调节团体和个人的行为,保证共同活动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维护个人在团体中的权益,从而使个体获得发展。在成文的班级制度中有一种倾向,即科任老师或班主任按照学校领导的要求,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班干部,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控制。这种方式导致科任老师或班主任只关心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错误行为与利己意识,学生只关心如何表面地、形式地维护规章制度,班干部只从事监视的活动,监视同学不违纪、不犯错。班级中非成文的制度主要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是班级中约定俗成的规范。由于多数的同学认为班级的制度不是由班级同学自己讨论制定的,在班级中大家也不会根据班级情况的变化修订班规,所以导致了规范全班学生行为的班级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班级的制度建设对于班级的建设至关重要,对于中职生来说是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班级制度建设尚未健全,部分制度反映的只是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这类的班级制度剥夺了学生实际自我管理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3、学生不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能否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生活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学校或班级能否为学生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价。对于中职学校来讲,需要努力的是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学生对本该使中专生活更加绚丽多姿的各类社团活动往往是寄予厚望的,但希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学生的怨气就会很大。因为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多余的精力,谈恋爱的现象就较为普遍。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目前的班级生活不满意,其理由主要集中在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学习气氛不浓、专业习训课无内容等等。
二、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对教育目的的片面理解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教育目的在确立的时候既要考虑社会 的需要,也要考虑人本身的因素。学校是现代社会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场所,一方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类人才,另一方面也协助学生实现了生理、心理、智慧、品性、技能等各方面全面的发展。现代的教育应该围绕人一生中的4种知识支柱而展开,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然而许多中职学校却忘记了自己肩负着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挖掘隐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财富。在大多数中职学校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观念的养成、个人人格的完善、民主意识的建立、与他人和谐相处等能力的培养几乎都被忽视了。另外,学校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也没有把握好这个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水平,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一味地强调“服从”、“统一”,漠视了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尊重、自我成长的要求。
2、对学习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把握不准确
学生作为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理由;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和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三是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四是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教师要想成功地促使学生有效学习或高效学习,就必须在把握学生之间共性的同时,花大力气把握他们彼此之间十分不同的个性。
3、对学校管理的“教育”特性认识不够
不同于其它社会组织,学校是一个专门培养人的机构,有其独特的组织和管理特性。学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而且学校管理的主要客体——学生更具有特殊性,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他们是具有可塑性和可发展性的。对于学校来说,追求效率和效果不是学校管理的唯一目的和根本目的。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学校中的一切活动既与培养人联系在一起,又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和任务。管理活动既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学校文化,又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然而,一些中职学校在对学生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过于强调“管理”,而忽视了“教育”。学生在课堂中被教育要诚实做人,但在课堂外他发现学校的很多措施和学校在对外宣传时所做的许诺不一致时,学生学到的可能是“虚伪”和“欺骗”。所以,这类学校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不仅要利用管理这一资源来发挥其教育的功效,更要谨防不良的管理措施所带来的负面的教育效果。
三、改善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正确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相信所有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都能学好、都能成绩优异,把学生当朋友看待。学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是自由的、具体的、独特的、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体。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下,学生还是学生,老师就是老师,学生要听从老师,对老师的思想观点来不得挑战。尽管大部分老师都愿意和学生探讨,但由于历来的“威严逼人”型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养成了接受性的习惯。所以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养成互动的学习习惯。
2、以制度建设作为班级管理的有效载体
推行制度化建设,实施制度化管理,不仅是集体建设水平的标志,也是班集
体得以形成并向优秀班集体发展的有力保障。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了行为标准和行为调控的依据,能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但在制度“管”学生的环节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要跟着学生走。学生到哪,制度就要跟到哪,置班级于制度控制之下,做到有章可循、有约可依,借助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班级目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2)制度要有操作性。班级制度要在形式上精确,具体可行,便于操作。班级制度要在全班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并结合年级的量化管理条例来制定,并且在执行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搜集资料,进行比较,不断修改和补充,使之更加完善。
(3)制度要具有科学性。班级制度的制定要从班级出发,遵循教育规律,符合中职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校管理特点。
(4)制度要有教育性。制度的制定要从管理需要出发,考虑教育目标,发挥教育功能。
(5)制度要有相对稳定性。在执行中要不断完善,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朝令夕改。
3、确立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
所谓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就是专业组长、班主任、学生干部共同进行班级管理的模式。专业组长是所在专业各班级的总负责人,负责把握班级管理建设的方向,负责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指导、检查,制定和完善班级管理目标的评价机制;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指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完成班级管理工作目标的责任人;而学生干部是联系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桥梁,三者缺一不可。因此,要不断提高专业组长、班主任、学生干部的业务素质,强化思想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学生干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机制;采取“专业组长、班主任、学生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以生为本,和谐共建良好学风班风,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科研经费管理认识的误区
当前科研课题的数量及经费额度已成为衡量高校综合实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科研经费的申请难度越来越大, 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机制的不规范使得科研人员将大量金钱投入到课题申请环节, 在科研经费日常管理中, 错误的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 课题负责人花自己的钱其他人无权过问, 课题负责人也认为“我的项目我做主”, 与其他人没有关系。各级管理者普遍存在一个错误的观念, 认为:科研经费是项目负责人自己申请来的经费, 应由项目负责人负责管理, 学校财务不宜过多干涉。如果干涉过多, 就会造成科研项目流失或转移。因此, 在日常科研经费的报销中, 只要原始票据合法、签字审批等手续齐备, 财务人员在审核报销时一般比较宽松。由于学校没有制定科研经费各项费用支出比例控制标准, 科研经费用于报销汽油费、出租车费、餐费、礼品费等支出比例偏高, 真正用于科研开发的业务费用所占比例相对低, 这一点在横向科研课题经费支出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但从根本上讲, 无论哪种性质的的科研经费都是学校收入, 而不是科研人员自己的私有财产, 均应纳入学校统一管理, 统一核算, 都必须接受相关法律法规、财经纪律和校内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约束。
(二)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规范
部分高校管理层对科研经费管理认识不足, 来源渠道日趋多样化科研经费未能全部纳入学校统一管理。通常是科研经费到账后按规定比例提取管理费用后, , 其余经费由科研负责人自由支配, 致使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相脱节。其次,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规范。尽管许多高校制定有详尽的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和标准, 但由于科研经费种类繁多, 资金来源的多层次、多元化, 尤其是在横向经费管理方面, 不容易被学校监督控制, 导致科研经费管理规定执行乏力, 利用科研项目圈钱、虚列转拨或支出以套取科研经费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 忽略科研经费预算的重要
科研经费预算与执行不相符。在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下, 科研经费预算编制越来越重要, 预算编制不正确将影响科研经费的使用。由于财务人员承担了全校所有事业经费、科研经费的管理任务, 业务繁多, 加之现有的财务管理系统在科目设置上还没有细化到与项目实际预算匹配, 没有独立的科研经费管理系统或模块, 这给科研经费的科学化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在日常审核工作中财务人员只能起到一个简单审核票据合法性的作用, 无法对每一项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预算控制。因此, 一般都要等到科研项目完成, 进行结题决算时才会发现, 课题实际支出内容及金额往往与预算严重不符。或者一些必要的正常的项目开支因为事先未编入预算无法在该项目报销核算, 只有占用其他项目经费, “拆东墙补西墙”, 不利于课题的开展。
(四) 科研经费成本核算意识淡薄
一直以来, 高校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管理意识较为薄弱。对科研项目中的成本要素不能准确、科学的核算。高校项目负责人大部分属于教学科研型, 其工资、津贴都在学校的人员经费中统一列支, 特别是一些间接费用, 如水电费、实验仪器设备使用费、科研人员工资、奖金的核算不能据实分摊, 还有部分高校从未将这部分间接费计入科研项目成本进行核算, 而是直接在教育事业费中支出, 给有限的事业经费增添了不小的压力, 造成了科研项目研究成本不清, 学校事业经费开支不实。
(五) 科研课题的资产管理不严格, 利用率低
大多数高校的科研经费开支审批是实行课题组负责制, 课题组自行计划开支, 使得课题项目经费的使用、管理各自为政, 资金使用综合效益不高。长期以来, 各课题组添置设备大都由课题经费支付, 购置的设备也成为各课题组专用设备, 学校难以做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不同部门、不同课题组重复购置相同或类似的设备现象严重, 设备利用率不高。
(六) 科研经费结余资金管理有待完善
目前, 大部分高校把科研经费的管理重点放在对经费的申报上, 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的管理。许多高校的科研经费短缺, 但有限的科研经费并没有全部用在科研中。为了保证结题报告的报出, 项目负责人常常不按实际支出情况填报结题报告, 或者通过调账等方式将不符合要求的支出更改为符合要求的支出。部分高校还存在对已结题项目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不进行结题审计或在结题审计时马虎对付的现象。
(七) 科研成果转化意识淡薄
高校作为高新技术的重要创造者和拥有者, 虽然每年都产生大量的高新技术成果, 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为低下, 科研与经济存在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高校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发挥到其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功能, 造成高校大量科研资源的浪费。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1、增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意识。学校领导、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及项目负责人, 要高度认识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学校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科研活动健康开展的有力保障。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的核心, 做好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是保障科研工作取得预期结果的重要基础。从思想观念上转变, 正确认识到科研经费不是项目负责人个人的私有财产, 均应纳入学校统一管理, 统一核算, 并在科研经费管理上严格按照立项申请书批复的经费预算专款专用, 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中, 依据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严格控制开支标准, 规范科研经费管理。
2、不断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各高校要针对当前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切实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科研经费的收支必须规范, 经费的使用要依据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符合有关法规制度的要求。在科研活动中, 为个人谋取私利、损坏学校声誉或给学校造成经济损失的, 必须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触犯法律的, 要追究法律责任。
3、树立成本核算意识, 加强对科研成本的管理。科研项目成本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参照国际上通行的核算办法, 将在科研与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 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划分为科研成本和期间费用。科研管理费、人员经费 (根据科研工作量折算) 、业务费等支出是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组成部分, 进入科研项目直接成本。各高校应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本核算制度, 确定科研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合理水平。其中, 科研管理费可根据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规定的比例提取, 纳入学校预算统筹使用;科研人员经费、业务费等其他各项支出, 各高校应根据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的要求据实列支;相关期间费用根据耗用数量 (如水电费) 或估算租赁价值 (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等) 进入科研项目间接成本。
4、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实现科研经费的科学化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科学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对于科研项目经费的科学化管理至关重要。目前高校财务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 就是针对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特点与需求, 升级或开发新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块及系统, 将每个项目的预算及执行情况都融入到系统中, 实现科研经费的科学化管理。管理部门及项目负责人通过系统随时查询到每个项目的预算和开支情况, 有利于对科研经费财务信息进行实时动态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 达到对经费进行科学有效管理的目的。
5、规范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都明确规定:高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 其使用权和经营权归项目学校, 必须纳入学校的固定资产账户进行核算与管理, 资产的处置按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 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各高校除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另有规定外, 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 均属学校的国有资产, 必须纳入学校的统一管理。项目负责人必须配合财务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做好资产的保管、维修、报废、报损、清查等工作, 特别是在项目结题时, 应及时做好清理、移交、保管人员变更等手续, 这样不仅能提高资产的共享率, 同时还可以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浪费和流失。
6、加强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科研结余经费虽然占科研经费总量的比例不大, 但管理不好将严重影响正常的科研秩序, 根据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制定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规定, 针对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的行为, 高校应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 明确课题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科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已结题课题的有关信息, 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 学校有权按照校内管理办法予以结账, 从管理层面堵塞漏洞, 减少科研经费的浪费, 使科研结余经费真正用到科研发展事业上来。
7、强化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高校财务部门应根据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 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的监督机制, 项目负责人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与监督应列入学校的内部审计监督的范围, 发现违规现象及时纠正, 从体制上真正把科研经费管理纳入整个科研管理中, 加强监督, 建立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管理制度。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在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上要相互协作、配合, 共同监督, 确保科研项目经费的收支手续完备, 内容真实, 核算准确, 保障科研经费出效益、出成果是科研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
总之,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否科学与规范, 科研经费使用是否合理, 直接影响科研质量和科研水平, 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为了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必须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出新的管理思路和办法, 以保证高校科研事业的顺利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国家对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明显增加, 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也日趋多样化。加强高校的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 解决科研经费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 直接影响到科研项目完成的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关系到端正高校的学术风气、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水平。本文简述了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就如何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朱蓉.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教育财会研究.2007年3期
[2]、刘振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及建议.教育财会研究.2007年3期
[3]、熊富标.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绩效.教育财会研究.2010年6期
【关键词】高校财务 预算管理 问题 对策
一般来说,各高校在编制财务预算时,是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求和综合财力的可能,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保证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认真总结经验,结合学校年度各部门工作任务,编制年度财务预算。但由于部门预算受影响因素较多,过程较为复杂,在高校财务预算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
一、目前高等院校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对预算管理认识不够全面,预算与高校发展战略不统一
高等院校在发展时都会有一个详细的高校发展战略,主要是针对高等院校未来五年、十年制定的发展规划,以此发展规划为基础进行管理。而在高等院校预算管理方面,每年跟每年的情况都不是一样的,而且高等院校领导对于财务预算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财务管理方面的正确认识,认为财务管理只是财务部门单方面的事情,各部门只需要形式上的参与即可,这就使得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管理出现了偏差,很多工作都得不到其他部门的支持,在预算工作开展时受到重重阻挠,这就与高等院校发展战略相偏离,根本没有将预算部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财务预算编制方法落后、形式单一
随着国家对于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要求高等院校要对财务预算进行改革,实行零基预算,但是由于高等院校资金不足,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高等院校在财务预算方面还采用传统的预算方式,还存在着预算定额制定不合理,预算编制过程中往往是“以收定支”的现象,虽然这些编制方法使用起来较为简单,但是根本不具有科学性和公平性、透明性,高等院校各部门的财务使用情况较为混乱,无法对学校预算管理提出细致可靠的依据,这样就容易使高等院校造成资源浪费。
(三)财务预算管理约束乏力不足
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都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都停留在形式上,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目标和完善的制度体系。高等院校在对财务预算进行编制时没有专业的监管部门,随意性较大,审批程序较为简单,对预算的管控力度不足,这就使得高等院校内部的各个部门造成了矛盾的激化,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务资源,就必须要进行相互博弈,每个部门的目标都是尽可能多地占有财务资源,经常会编造一些莫须有的经费进行报销,同时院校下拨给各个部门的财务经费大多都掌握在部门负责人手中,这样就导致了财务经费贪污受贿的现象加剧,一些部门根本没有将财务经费用到实处,没有完成部门的任务。
(四)财务预算监督方面的问题
高等院校领导对财务预算重视程度不足,这就使得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管理较为混乱,缺乏专业的监管部门,财务预算在确定后,执行预算出现了较多问题,财务资金的走向没有清晰的记录,这样就使得执行预算成为一个盲点,高等院校在财务预算管理中缺乏考核体系和奖惩制度,这是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等院校招生不断扩大,各项费用也在增多,如果没有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那肯定会出现问题的。
(五)财务预算管理缺乏事后绩效评价
在我国预算绩效评价机制起步较晚,没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就需要高等院校逐步去探索完善。首先高等院校领导部门对于绩效评价体系的认识不足,没有提起高度重视,对绩效评价不了解,没有实际经验,而且对绩效评价的意义认识不清,重点主要放在了形式化的开展上,根本没有发挥出绩效评价的实际效用,而且绩效评价工作涉及面较广,工作量大,财务人员都存在畏难心理。其次高等院校在绩效评价方面的制度不健全,我国也没有统一的绩效评价法律体系,在绩效评价方面还处于空白,同时还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评价结果存在较大的水分,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没有深入挖掘绩效评价的管理问题,注重形式化。
二、加强高等院校预算管理的主要对策
(一)强化高校领导预算管理意识
作为高等院校的领导者首先要加强财务预算的管理意识,要实现自身思想上的转变,要能够对财务部门进行正规化管理,要明确财务目标管理方式,要注重对财务预算体制的改革,要突出预算的事前控制作用,要实现财务预算全过程的畅通。要充分调动高等院校各部门的积极性,要能发挥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要积极参与到全校预算编制中去,要加强度中层领导的培养,要建立分责制度,每个部门责任人都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出现问题后要承担连带责任。
(二)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财务预算应该从高校领导做起,要建立高校领导组织的预算管理领导小组,成员主要由财务、内审、教务、总务、科研等多个部门的负责人组成,主要是坚持民主理财与专家理财相结合的原则,要实行民主化理财,要加强对财务预算的公开化管理,要积极听取各部门的意见。高校财务部门在对预算进行编制时,要从全局考虑,要早动手、早安排,要根据高等院校实际情况进行制定,既要保证财务管理的公正性,也要注重财务效益,要与教学、后勤、科研管理相结合,要对全校资金进行统筹安排,要能全面反映出整个学校财务状况,要对教育事业具有促进作用,要确保财务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预算的功能。
(三)构建科学全面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高等院校要加强对财务预算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在全校各部门内实行多种形式的宣传,要积极鼓励学校所有人员参与到财务预算管理中,要将战略目标也业务目标相结合,要实行预算理念的全面化发展。要对学校内部的每名职工进行财务预算意识的培养,要增强学校教职工的责任感,要能将个人利益与学校发展联系到一起,培养其归属感,要实现个人与集体的统一预算。同时高等院校还要制定完整的预算目标,可以分一年期和三年期进行制定,要对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要将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有效结合起来,要推动高等院校战略目标的管理,要结合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建立分工明确的责任制度,要明确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每个部门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要能够将手中的预算工作做好,同时要加强会计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要对各个部门相互制衡,加强管理,从而有效提高财务预算工作效率。
(四)建立有效的财务预算执行控制机制,实现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化
高等院校财务预算想要有效实施,就必须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财务预算执行管理体系,要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起到约束作用,要能加强财务管控,要防止贪污受贿现象的出现,要加强对部门负责人的绩效管理。
在预算执行时,应根据预算执行计划下拨各单位、各部门的预算经费,在整个执行过程中,对各单位、各部门用款进行实时监控和跟踪,对执行中出现的某些特殊项目需要提前支付年度预算资金的或预算项目调整的,可根据项目执行情况及时报请有关部门审批后下拨预算资金或及时调整预算项目。各部门应分析评价预算支出的执行情况以及资金使用效益,论证学校预算调整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填写预算执行情况表。为配合预算项目检查的实时监控,还应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管理信息传递与反馈网络,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和调控,真正做到加强预算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对预算执行起到有效的控制、监督作用。
(五)加强预算监督,实施有效的预算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
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效果要通过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来反映,对预算管理应实施激励与约束机制,将预算管理纳入对各部门的工作考核,制定相应的配套奖惩措施。高校建立各级经济责任制的核心是权责利相结合,各高校必须将各级经济责任人财经工作实绩的考核纳入日常人事考核工作之中,使其制度化。细化和分解收入预算指标,强化二级部门预算责任意识,在学校形成人人关心财务收支情况,人人讲节约,人人保证收入预算实现的良好氛围,必须将财务收入预算与其部门经济利益相结合,可以将各系、部、处、室的津贴及分配经费支出预算与其收入预算的完成任务挂钩,通过考核与奖惩相结合,可以维护高校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充分调动各方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更好地为高校预算管理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徐荣娣.试论高校预算管理与绩效考评的关系[J].事业财会.2006(01).
[2]黄丽萍.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会计.2006(18).
过去我班的管理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管理,由于受到种种条件制约,我班管理呈现出:教育管理多制约,少引导;强凋共性,忽略个性;多灌输,少体验;班级工作只是几个班干部说了算,其他同学很少参与等种种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偏向于一种集约,粗放式的管理。而经过近一年的探索与努力,我们班管理方式有较大转变,在此简单阐述我的一些做法。
一、班主任工作系统化:
1、明白班级的基本情况。只有摸清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基本情况要摸细、摸准。
2、确立班风班训和班级目标。确立时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要体现人文关怀。
3、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法典,使班级管理定量化、精细化、科学化。班规法典一般包括:礼仪常规、卫生保洁常规、安全常规、学习常规、活动常规、两操常规、路队常规等等。同时,要细化班队干部的职责,充分发挥他们的管理、组织作用。
4、细化学生操行评定。评价细则主要有考勤、纪律、仪表礼貌、爱护公物、安全卫生、获奖加分等几部分组成,每部分有详细的标准和评分办法。
5、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创建完美教室,为学生搭建温馨的成长家园。
二、学生自主管理精细化
学生自主管理主要体现在落实管理责任,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我班选举了电灯管理员、班级钥匙管理员、粉笔管理员、黑板擦管理员、讲台保洁管理员、教室窗台窗户管理员、劳动工具管理员、图书角管理员、墙壁张贴物管理员、饮用水管理员、墙壁保洁员。同时设立了好人好事记录员、违纪记录员、黑板报管理员、班会主持人、家庭作业检查员、考勤员、眼保健操监督员、课间操监督员、室内清洁监督员、安全行为登记员、路队监督员等管理、监督岗位,体现了“全方位,每件事,每人,每天”的理念,确保班级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
近一年的班级精细化管理尝试,促进了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提高了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自我教育、管理能力,以“上进、超越自我”为理念的班级文化在学生展示个性风采的进程中得到了升华。
摘要: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针对小学低年级孩子,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一试:对学生进行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注意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孩子愉快交往;督促家长在家中教育孩子等。这不仅需要班主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更需要班主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关键词:班级管理;班主任;学生
教书是一门职业,教书育人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在教师这支队伍中,班主任是排头兵,它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不仅要培育学生成材,而且要培养学生成人。在培养的阶段性上,低年级班主任与其他各阶段的班主任不一样,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更要多一份责任与爱心,为学生创造和谐、生动宽松的成长环境。为此我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对班级管理的策略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开拓、进取、创造的人格特征,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一、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低年级学生的自身原因
孩子毕竟是孩子,对社会只有初步的狭隘的认识、自理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娇纵和固执、处理事情的能力差;思想单纯、独立占有欲强。这些都是导致低年级学生存在生活和学习上的一大重要原因。
1、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差而造成班级管理混乱。我国目前独生子女较多,对孩子溺爱的家庭又为数众多,因而使得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下降。生活上这些孩子被父母包裹得严严实实,天热时不晓得减衣服,脱下了衣服活动之后又不会穿;上厕所的规律不能及时养成,休息时只顾贪玩,铃声一响又慌里慌张,甚至憋尿;做值日东一扫帚,西一扫帚,累得满头大汗却还不干净,自己身上倒有明显的劳动迹专心听讲,随心所欲,不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3、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娇纵和固执而形成常规管理能力弱。在五项常规上,经常出现不会站路队、做两操,经常漏掉某件学习用品或者红领巾;上课前不把学习用品准备好;一些简单的事情也容易犯错误,粗心大意;下课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作业。
4、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独立占有欲而引起学生之间不和群。目前独生子女较多,容易养成以我为中心的思想,不容易与别人分享学习用品或和平共处的游戏,容易发生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一来,他们明显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导致违反班级纪律现象十分严重。
5、小学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的而导致上课纪律较差。由于孩子年龄小,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课堂学习中,自律性差,爱做小动作,思想开小差,不能专心听讲。
(二)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德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即要求和反应性。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
一般而言,权威型是对孩子最有利的一种教养方式。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自信和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会比较乐观、积极。
专制型的特点则是严格但不民主。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比较多的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他们在学校中却有较好的表现。
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则表现出很多的爱与期待,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表现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优很强的依赖性,往往缺乏恒心和毅力。
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不很关心,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同时也不会对其表现出爱和期待。对于孩子,他们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质,而不会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
这四种类型虽然是极端的类型,但在现实中,有些家庭的教养方式属于中间型。并且,随着孩子的成长和父母本身的观念的变化,家庭教养方式也可能会发生改变。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应该对其多给予爱和关怀,并且父母应在这时更多的控制孩子行为。
(三)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
1、停留于传统式管理。有些班主任将管理等同于制度管理,把制度看作是绝对的标准,把它当作惟一可以依赖的手段。一味用规矩,套住学生、监控学生的行为。
2、满足于胁迫式管教。目前,小学大多实行日常行为规范分数量化措施,这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式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就只是被动消极地接受,即使是一些不合情理的做法也只得忍气就范。这样就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3、采取家长式看管。教师每天从早到晚寸步不离,在这种严格的看管之下,学校风平浪静,学生安然无恙,但有得必有失,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得不到培养,缺乏自己活动的空间,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4、“应试教育” 的枷锁 ,加重了班主任的负担 ,使班主任老师无暇学习教育理论。长期以来,小学生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是统一化、标准化、同步化管理,班级管理不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班级组织的自我生存力量和教育功能。
二、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一)对学生进行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1、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我们认为学生受教育不光在课堂之中,其实,老师的言行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校统一的大扫除和日常的值日时,我都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每天和孩子们一起打扫卫生,因为班内孩子小,并指导学生去做,交给学生方法,如:捡废纸、扫地、擦桌子等等。老师带着干这样能让学生觉得劳动并不可耻,劳动是光荣的;能让学生觉得劳动是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使学生逐渐养成生活自理能力。
2、创设环境,让兴趣去激发学生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许多家长曾说,孩子刚会走路,就想拿着扫把扫地、洗袜子等。这说明孩子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应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的兴趣。在学校,我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一起做贺卡和成长记录袋,他们做出了精美的成长记录袋,可漂亮了。甭提他们有多高兴啦!老师给学生搭建了这样的平台,不仅让他们尝到了自己亲自动手劳动的成功和喜悦,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及时鼓励,让表扬来巩固学生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对学生每天的值日,我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奖励一颗小红星给予表扬,这时他们心里会有一种成就感,都能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人都有一种要获得别人肯定和赞许的心理,及时鼓励学生,并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肯定,这对他们的成长有一定的好处。
4、家校配合,让家庭成为学生良好生活自理习惯的培养基地
家务劳动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现在的小学生每天家务劳动时间非常少甚或没有,这与家长们的心态大有关系,在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家长就说“以现在的社会现状,孩子将来不用自己做家务的”、“现在孩子小,等他们长大了自己就会做了”等等。但是,低年级的孩子不会系鞋带、不会整理书包、不会系红领巾、值日时不会拿扫帚的事情经常发生而且范围较广。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家长意识到平时要教孩子学会自己穿脱衣服,穿鞋系带,自己铺床叠被,自己收拾整理书包学具,自己主动找爸爸妈妈签字……逐步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
总之让孩子多参加些力所能及的轻微劳动,给学生创建展示的平台,久而久之能使孩子懂得劳动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懂得生活的艰辛,得到意志的磨炼,使 他们从小萌发靠自己的劳动自立的思想,并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孩子 们对家长的依赖少了,他们的独立意识变强了,自理能力提高了。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懂得了尊敬长辈,关爱父母,同时也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是 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只有 这样,小学生自理能力才能提高。
(二)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重视课前三分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为了尽快将学生课下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当前的教学任务和活动之中,我们可以结合小学生爱说、爱唱、爱表演的特点,在课前三分钟开展日有所诵、谜猜、讲小故事等活动,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将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迅速进入角色,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这样,学生就会对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正所谓:乐其师,信其道。
2、营造良好的氛围,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
微笑进课堂。教师一进课堂,就要以精神饱满的状态进入角色,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以微笑面对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关注的,从而也愉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
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多媒体课件电教手段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形象,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学生获得直观、形象的认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兴趣。如教《鸟岛》一课,我出示了鸟岛视频,学生一下子如临其境、兴致很高,在解决问题时,均能踊跃发言,效果良好。
控制调节课堂教学节奏。学生的情绪与课堂教学节奏有着直接的关系。热情洋溢、欢快喜悦的课堂氛围,将会使学生喜欢学习语文,爱上语文课。单
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世纪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灵动的、丰富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尤其在低年级如果发现学生疲倦时,应穿插一些趣味性的东西,让学生做做课间操。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始终跟着老师转。
注意力分散是学习的大忌,作为老师,把呆滞的眼神变灵活,把分散的注意变集中,把东张西望变成凝神静听,是我们神圣的使命,也是完成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要根据孩子专注力发展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和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只要你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努力去做,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孩子愉快交往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校平台向家长传授心理卫生知识,进行必要的健康心理行为的指导,进行伙伴关系及社会交往等方面常识的教育。
2.请家长还给孩子一片与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家长在孩子完成主要学习任务后,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和与伙伴游戏的时间、空间。鼓励孩子和邻居、同学交往,节假日要带孩子访亲探友,引导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和集体活动,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为此,每次假期老师应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作业,提出对孩子活动、交往的要求,并要
求家长抓住良机,让孩子多活动多交友,切实保证儿童在校外有足够的活动、交往的时空,家长必须认真填写落实的情况。
3.学校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为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学校可开展如“秋季运动会”、“做操比赛”、“感恩教育”等活动,培养儿童的合群心理和伙伴关系。对于因家庭不和谐的学生要关心、爱护、鼓励、支持他们同伙伴交往;对于因家庭溺爱型的学生,则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并辅之以疏导教育;对心胸狭隘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与老师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
(四)勇于管教,督促家长在家中教育孩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纵容和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不守规则、不善与人交往、品行不健全、不会感恩。溺爱和犯罪的关联性最高。杜布森博士 40 年来倡导的“的五个原则”值得中国父母借鉴。“五个原则”是:第一、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第二、最好的沟通机会通常在管教之 后,第三、避免喋喋不休的唠叨,第四、不要让孩子陷入物质享受,第五、在爱与管教中建立平衡。”希望家中做父母的应树立威信,建议在家要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并不时用各种方法与孩子沟通,在家中教育孩子。当然,家校联系和家庭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这不仅需要家长,学校多方面的配合和沟通;也需要班主任的细心,细致和爱心。尤其是当今社会存在着多样性和复杂性,很多家长自身道德素质,教育素质也有待于提高。对于很多问题都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所以作为班主任就要善于发现问题,有耐心解决问题,有勇气和责任与家长沟通。为了我们的孩子,让我们共同努力,来帮助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发挥孩子的潜能,使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五)转变应试教育观念,加快素质教育的形成应试教育模式在近年来越来越明显,正是在传统观念及社会变迁过程的某消极因素的影响下,教育运行机制被考试误导,偏移教育目的,在教育结构、内容、方法和功能上出现畸形变化。从其产生、发展、危害及解决等方面来看,应试教育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不相适应,既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也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的素质、民族的素质。在教育改革的深化中,能否转变应试教育的模式就成为主要的关键问题,牵涉着一系列的其他教育问题的解决。
1、要更新教育观念。片面看待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把考试当成是教育过程的杠杆,以考试结果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尺度。要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主要是端正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认识,树立起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人材的教育观,把教育当成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关键。特别要将教育与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总目标。
2、改革考试制度。减少考试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教育考试中,将招生考试、水平考试、评价考试和课程考试分开进行,确立相应的考试指标体系,才能改变考试制度效能不清、使用混乱的局面,真正发挥各种考试的特殊功能。
3、重视学校教育的社会学研究。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及传授的社会意识方面,克服单纯受考试机制牵制的倾向,把立足点放在学生素质的培养上,开展丰富多采的教学活动,灵活地选择教 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态度,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三、结论
【高校班级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推荐阅读:
高校外教管理问题及对策探析论文09-07
高校学生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论文07-08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11-30
管理会计在高校的应用对策论文10-24
浅析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08
高校班级总结11-05
关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改进的研究12-15
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10
高校社会实践现状分析论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