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论文(精选9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现状分析;调查分析;建议策略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我国学者也渐渐地关注到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且越来越重视。王吉庆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这几个方面,并在信息社会中获得、利用、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能够通过教育来进行培训。”[2]本调查研究通过对江苏大学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相关解决建议。问卷的调查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
一、调查基本情况
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江苏大学本科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49份,有效率为95.7%。调查问卷中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的统计如下所示。男生占33.3%,女生占66.6%;理工科学生为46.1%,人文社科为53.8%;低年级(大一、大二)占63%,高年级(大三、大四)占36.1%。
二、调查结果
1、信息意识现状调查
信息意识指“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包括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判断以及对信息的利用和评价素养”。[3]问卷第4题:您在网上的时间用于什么方面?(单选)A.解决学习问题B.处理生活常识问题C.休息娱乐23.53%的同学选择A选项,63.4%的同学选择B选项,13.07%的同学选择C选项。问卷第5题:您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哪些?(可多选)A.网上搜索B.图书查阅C.报刊杂志D.新闻媒体E.咨询他人F.其他通常情况下,学生们通过网络、图书馆、咨询他人收集信息。问卷第6题:您是否使用过学校图书馆免费的电子资源库?(单选)A.经常使用B.很少使用C.从未使用D.不知道图书馆有电子资源库调查显示52.29%的学生知道但很少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库,35.29%的学生知道且使用,剩下12%的学生知道不使用或根本不知道。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一般。大多数学生具备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意识,但这种意识还不够深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深入利用网络资源,依然停留在表层。
2、信息能力现状调查
信息能力指“各种形式发现、评价、利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3]问卷第9题:您是否快速地应用信息技术获取所需信息?(单选)A.从不B.很少C.经常D.总是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快速应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但仍有34%的学生达不到这一能力。问卷第11题:您会怎样处理收集到的有用信息?(单选)A.生搬硬套B.稍加修饰C.内化应用D.果断决定是否接受E.能将新信息与原有信息结合,并在适当情境中运用本题显示出学生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参差不齐,2.61%的学生选择A选项,23.53%的学生选择B,32.03%的学生选择C选项,7.84%的学生选择D,33.99%的学生选择E。问卷第13题:您能否熟练自身现有的信息技术作出自己需要的作品?(单选)A.熟练B.一般熟练C.很不熟练D.不会数据显示多数学生能够运用各种资源和信息技术制作自己的作品,但有11.77%的学生达不到这一能力。分析以上问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信息能力较强,具备快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和简单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资源和信息技术制作作品。但对于信息的处理依然处于基础水平,不能将已经获取的有用信息内化并纳入到自身已有的知识建构中去。
3、信息道德现状调查
信息道德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3]问卷第10题:您认为网上的新闻消息是否可靠?(单选)A.不可靠B.有的真,有的假C.值得信任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认为网上消息有真有假,很少学生认为值得信任或不可靠。问卷第15题:您在引用他人发表的文章或作品时是否会注明出处?(单选)A.从不注明B.很少注明C.经常注明D.总是注明结果显示,过半学生从不或很少注明引用文章的出处,百分之四十几的学生会注明出处。问卷第18题:您认为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有没有帮助?(单选)A.很有帮助B.帮助作用很小C.没帮助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提升信息素养是有必要的,认为其对于专业学习有很大帮助。从以上问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网络信息的真伪性,对于信息的真伪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并且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信息素养对于自身的专业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对于保护他人智力成果的意识很薄弱。以上三部分分析了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不难看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较之前已有了较大提升,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另外大学生对于信息的处理和创新方面有待加强。根据上文提出的高校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的不足,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建议:1)首先高校要提高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视,开设文献检索课。不仅对学生提出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提高自身信息素养。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2)加强对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开发信息推送服务,优化数字图书馆,加强电子图书馆的建设,及时更新补充图书。3)学生也应有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意识,积极地学习各类信息技术。多动手,将已有的技术应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时,不能忽视自身思想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样才能提高信息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1]柯平.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6
[2]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一、高职学生信息素养问卷调查数据及分析
为了了解当前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状况, 笔者设计了一份《高职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问卷围绕信息素养的几个方面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 信息道德等进行设计, 总共有30个问题, 以封闭型问题为主, 所有问题均提供多个可选项, 采用无记名答卷方法。调查对象为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三年制高职学生, 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480份, 有效问卷450份。以下是调查数据。
(一) 信息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信息意识, 通俗地讲, 就是面对要解决的问题, 能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 并知道通过什么途径、用什么方法寻找答案。现在可以说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 能否快速有效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部分, 并加工处理, 以便很好地为己所用, 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通过调查发现, 有79%的学生认为信息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非常重要”;有超过30%的同学不确定“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定的基础”;当有了信息需求时, 只有少部分学生“总是能主动查找”。对于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信息 (如学习、生活、工作等) , 只有24%的学生每天一次 (或以上) 主动通过各种媒体 (如报纸、杂志、网络等) 来了解, 大部分学生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 还有5%的学生几乎不关注这些信息。从以上这几项数据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的信息意识水平有待更进一步的提高。
(二) 信息知识缺乏。
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 是有关信息的特点与类型、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基本规律与方式、信息的功用及效应、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调查发现, 当学生需要某一信息时, 只有15%的学生非常清楚去哪里获取。对于获取新信息的渠道, 最多的是利用因特网, 比例达到96%。此外, 书籍和报刊、影视资料、电子读物等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可以看出, 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目前的社会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来源, 其中又以搜索引擎为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首选工具。在网络中, 利用文献数据库获取信息的学生只有18%。使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时, 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能准确地提取需要搜索信息的检索词。由此也可以看出, 高职学生的信息知识整体上是比较缺乏的, 对信息检索方面的知识没有系统的认识, 在实践操作中, 缺乏理论知识的引导, 盲目性比较大。
(三) 处理、创造信息的能力不足。
信息能力, 是信息素养的保证, 包括人获取、处理、交流、应用、创造信息的能力等。信息能力强的人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 在大量无序的信息中辨别出自己所需的信息, 并能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检索工具, 迅速有效地获取、利用信息, 并具备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通过调查发现, 当查找到的资料混乱时, 只有21%的学生会按一定分类整理信息;在运用这些查找到的资料时, 29%的学生“直接复制粘贴”, 45%的学生“在原作基础上修改”, 只有25%的学生“理解后用自己的话表达”。由此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很难对获取到的原始信息做更深的加工, 以生成自己的观点。更多的是照搬原始资料, 套用别人的思路和观点。当有学生对某个问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法或见解时, 12%会通过各种途径 (如博客、论坛等) 表达其观点, 50%偶尔会表达, 31%很少会, 7%不会。说明很多的同学习惯于使用各种信息, 而自身缺乏创造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四) 对信息道德、信息安全的认识不够全面。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准则, 良好的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道德是指在组织和利用信息时, 要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能力, 准确合理地使用信息资源。通过调查发现, 如遇到有人恶意在网上散布不良信息, 65%的学生选择“不予理睬”, 15%的学生“好言相劝”, 17%的学生“向有关部门举报”, 3%选择“转发”。对于盗版光盘和盗版书, 一直都买或经常购买的占11%, 反对盗版、绝不购买的占26%。当看到色情链接网站时, 5.6%的学生“尝试看一下”, 5.2%的学生“进入并看的很投入”, 86%的学生不予理睬。对于使用电脑、网络所涉及的伦理及道德问题 (如艳照门、黑客等) , 有53%的学生“不太熟悉”或“很不熟悉”;当引用资料和信息时, 只有13%的学生“严格按照引用标准标注”, 更多的学生“按自己习惯的方式注明出处”, 9%的学生“没有标注的习惯”。以上数据可以说明, 绝大多数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健康的。但是对于信息安全、信息法制等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对于明显的信息违法, 学生是能够判别的, 而对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 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对策措施
(一) 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 将其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指标。
首先, 要让学生对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 只有思想上重视, 才能有提高的动力。在日常的教学中, 可以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贯穿其中。大的方面, 可以让学生主动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现状、就业方向, 关注与自己的专业密切相关的核心期刊、最新的一些技术等。小的方面, 在课程的学习中, 针对重要的内容可以设置拓展任务, 让学生通过信息检索找到问题的解答, 这样既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得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 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在进行考核时, 可以将信息能力作为一项考核依据, 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
(二) 充分发挥图书馆、文献数据库的作用。
调查数据显示, 对于图书馆, 50%的学生认为其提供大量有用信息内容, 20%的学生认为作用不大或没作用。对于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 4%的学生非常清楚, 54%的学生不太清楚。只有11%的学生常去图书馆查找资料, 34%的学生不常去或不去。由此可以看出, 图书馆这一传统的知识库, 已经越来越不敌日渐强大的计算机网络。而实际上, 图书馆的地位应该加以提升, 以发挥其作为信息资源中心和信息导航机构的独特优势。依托图书馆的各种软硬件平台, 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 引领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
(三)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加强信息素养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目前主要的教学和学习是围绕某些应用软件进行的。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 我们的教学而不应该只定位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6年的文件中指出:“在下一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 要研究计算机基础教学如何在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与能力方面发挥作用。”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种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肖小溪.科研人员信息素质调研报告[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3
[2].孙建军, 郑建明, 成颖.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1
我们正处在一个以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社会。它要求人必须具备获取、存储和交流信息的素养,而我们使用的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就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培养。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有关《利用苏教版数学教科书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的专题调查。
二、学生目前信息素养的调查数据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在四个学校各选取了三、四、五、六年级各一个班,针对学生目前的信息素养进行一个简单的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在学生熟悉苏教版教材的编排特点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了解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影响因素,由此判别每一个不同年级的学生的信息素养情况,具体数据看下面表格。
表1: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年级以问家长为主,高年级上网查阅较多。据个别访谈得知:中年级的内容大多数家长都能辅导,个别家长不会的也会求助百度。同时对于上网查询,有学生反映家长控制比较严格,怕孩子的控制能力不佳,沉迷游戏中;也有担心视力下降的因素;更多的是孩子反映,从家长口中也比较快得知结果,不用分析错误与正确,这样的也是一种信息的来源,而上网查询孩子觉得更方便,有的甚至知道专门解答问题网址,信息量更大,有的题目还有举一反三的例子,学生更欢迎,这种方法需要有有一定的主动性,一定辨析、操作能力,高年级的学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都是有力的基础。
表2:
从表中看出整理编辑信息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大多数学生在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时都能有选择的下载,但对下载的资料进行编辑的能力还不够,主要是因为学生不能熟练地使用信息工具。因此,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所在。
学生在甄别的过程就是再学习的过程,在这样的一种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得到逐步提高,六年级的学生这样的获取信息资源的需求更为强烈,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有很大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到了初中、高中,这样的需求会更为明显。
表3:
苏教版数学教材板块多,图文并茂,学生每天接触,从实际学习状况看,三、四、五年级认为解决问题这类的题型需要的整理信息量最多,随着年级的增高,百分比越来越低,而统计这类的题型随着年级的增高,百分比越来越高,六年级认为需要的整理信息量最多;而三年级才接触到统计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对于信息量的处理不太多;一是从题型的特点考虑,第二是六年级已经学完小学阶段的统计,所有内容的综合,让学生感受到信息量大,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等需要整理很多。
通过对学生信息素养调查,可以看出,小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有令人欣慰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容乐观之处。同时要正确引导学生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不断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爱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最早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9月20日至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图书情报学委员会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联合召开信息素养专家会议,发布了《布拉格宣言:走向具有信息素养的社会》。11月6日至9日在埃及亚历山大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和美国全国信息素养论坛联合召开了国际高级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研讨会,并发表了《信息社会灯塔:关于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亚历山大宣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日益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身为一名高校图书馆员,职责之一便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不管是为职业发展,还是个人终身学习,馆员自身的信息素养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在科技进步中所占的份额愈来愈大,科研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利用科研信息启发创新思想,加速科研创新。文章介绍了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基本内涵和重要性,论述了信息素养的构面标准及不足,并对如何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信息素养构成;重要性;培养
科学研究过程实际上是通过信息的交流,对信息进行创新的过程。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获取、使用、创造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对前沿科研信息的敏感意识;对信息的基本操作能力,即能主动、有效地检索信息、对信息进行质量评价、提炼和整合后充分应用;信息创新能力;信息道德。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能否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准确评价和充分吸收信息,不仅对本身的科研活动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高校整体乃至国家的科研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素养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科研工作是一个创造性、探索性和累积性的工作,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科研信息的使用。可以说科研信息贯穿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协助科研人员寻找突破口,加快科研进程,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产出率。
(一)选题阶段,促进科研工作的准确定位
准确的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良好开端,甚至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在选题阶段,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地、准确地对他人所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对各种数据进行计算,了解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避免重复劳动。lOcAlHOst同时,认真检索本研究领域中已获得资助的项目信息,找出尚待研究的问题,确定选题,以及对此选题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和分析来证明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明确具体研究内容、技术关键,从而完成课题论证工作。此阶段是科研人员已具备的知识和获取的信息有机结合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在开展研究工作时才能节约时间,目标明确,少走弯路,避免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二)研究阶段,保证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科研人员所开展的每一次科研工作,全过程都离不开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对比和应用。科研人员结合课题的研究计划,随着课题的进展情况,有步骤地查找、搜集、提供参考数据、工艺、方法、标准等有利于扩展思路的有关资料,与课题研究密切配合,同步发展。占有的资料要体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反映学科前沿最新进展与发展方向的最新理论与发现,代表学科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的高质量的文献资料,保证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进行理论推导时资料丰富,数据翔实,引据充分。如果研究有实验阶段,这时研究人员需要了解国内外同研究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材料、实验方法和手段等,需要追踪同类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通过新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来证明原先设想的正确性,以期得到创新的成果。由此可见,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获取的信息对科学研究起到启发、调整、充实和提高的作用。
(三)总结阶段,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通过获取的信息,一方面促进成果的产生,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对比分析客观评价成果的水平。在此阶段,科研人员要按照研究预定的成果目标和水平,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包括对比资料,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的信息,高标准对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从而阐明该研究成果的水平、意义和价值,为研究工作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也同时促成科研人员及早发现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成果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使研究工作最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新的突破,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信息素养构成标准及存在的不足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2004年发布了《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信息素养标准》(草案),该标准用以指导信息素养教学过程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描述了五方面标准:一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明确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二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地、有能力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三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准确评估所获取的信息和它的出处,进而决定是修改最初的检索式,还是寻求另外的资源,以及是否建立一个新的研究过程;四是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一个团体的成员,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要能够认识与信息使用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经济、伦理、法律和社会观点,有效地、合理合法地利用信息,以实现特定的目的;五是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了解信息素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和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认可对他所在领域的最新进展保持了解的必要性。
虽然这个科技信息素养标准是主要针对高等院校的学生在科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而制定的,但标准的制定也是根据科学技术教育和研究过程的.特点,所以也同样适用于科研人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构成标准主要是:一是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能够从完成科研任务的角度重视信息能力;二是能够了解和确定信息源,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方法,通过信息检索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三是能够批判性地评价和有效地使用获取的信息,经过对信息的整合和应用,实现信息的创新;四是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注意知识产权问题,合法使用信息。
目前,虽然信息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因为教育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普遍不太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科研人员信息素养培训的忽视,使科研人员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缺乏敏感性,不会积极、主动地获取和整理信息;或者研究方式观念陈旧,获取科研信息的途径单一,还没有意识到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信息技能不高。大多数科研人员虽然有信息需求意识,但由于缺乏基本的文献检索知识,不了解检索系统结构,使科研人员不能充分准确表达自己的信息要求,造成检索效率低。三是信息
综合能力较低。不能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评价、组织、处理等综合分析,以实现信息的增值,从而达到知识创新的目标。
因此,只有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强化其信息意识和能力,使其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优势,增强科研竞争力。所以迫切需要通过有效途径对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
三、培养科研人员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优势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员、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及良好的学习环境等优势,是渎者获取知识、信息、技术、能力和接受终身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对科研人员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等信息素养的培养。一方面,让科研人员熟练掌握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的各种检索途径、技能和策略,使其具备快速、准确、精确获取信息的技能,并具有一定的信息鉴别、选择、分析、有效利用的能力;另一方面,针对科学研究开展以高深信息理论和高级检索方法为主的高层次教育,重点是各种高深信息资源的获取策略与方法、整理与利用以及高深信息资源的二次、三次开发等。
(二)充分利用高校开设的文献检索课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与讲授文献检索课的教师积极沟通,根据不同学科的研究需求,制定对科研人员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信息素养教学体系。主要对科研人员进行信息获取的基本技能、技巧教育,旨在让科研人员熟知获取各种信息所需的常用检索工具或途径,注重进行各种检索方法、检索工具的实际操作使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加强对信息道德、信息安全、法律等方面的教育,规范科研人员的信息行为,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自觉维护良好的信息交流环境。
(三)积极开展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科研人员来讲,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习的兴趣。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研讨班、讲座等多种形式,如开展针对某一类型和某一学科个性化信息需求和使用的专题讲座;对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结合科研实际进行的专题讲座;对刚开始进行科学研究的青年教师开展资料积累整理的方法以及科研论文的写作技巧方面的讲座和研讨;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晓航,科研项目立项的主体要素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67
[2]ala/acrus73科技领城信息素养任务组[j]。李玲,张冬荣,译,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6,(4):7-12
[3]赵志宏,论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信息素质教育[j],大理学院学报,2005,(4):100-101
【摘要】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外语教学构建起了一个优质的技术平台。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成为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信息素养已成为外语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文章由此探讨了培养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及加强信息素养的措施。
【关键词】
信息技术合;英语教师;信息素养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今天进入到一个信息时代,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教师不但应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也应具有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将此种能力运用到教育与教学中去。在高校外语教学领域,随着网络外语教学的蓬勃发展,对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新型外语人才,必然要求外语教师具有高度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指的是:个体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它既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将其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意识。包括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和需求,能够主动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的问题;
2.信息知识与能力。具有对信息工具、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技术有效利用的基本技能,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原理和常识;
3.信息道德修养。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中能够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对信息犯罪的防范。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背景下培养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有效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英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同一个时空平台上,借以更好地完成英语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的整合,就是要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实践、思考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它应该有两个层面的意义: 一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教学;二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探究学习,培养能力。
(二)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关键
1.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正步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目的等提出了与过去不同的要求,同时给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教学环境与技术支持。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学英语教学已不能再仅局限于课本内容的学习上了。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和应用信息,将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注重培养学生从互联网上索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教师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也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2.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如多媒体教室,网络等组建进入了英语课堂。这些设备是实现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整合的物质基础,可以虚拟一个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优化英语教学环境,帮助教师组织更生动的教学活动,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加大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要使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作为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其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真正地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功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
3.教学模式及教师角色的变化。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促进了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并产生了一些如探究式,协作式等新型的教学模式。这些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活跃了学生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些都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运用科学的信息方法和手段迅速准确地掌握学科专业及相关领域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摈弃旧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保证教育教学取得创造性成果。同时在课程整合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也由管理者、传递者转化为指导者、课程设计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环境的建构者等新型角色。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有关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背景下培养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举措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培养英语教师的信息意识
外语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外语教师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来解决问题的潜在意识,是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信息意识对外语教师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使他们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并指示其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等一系列行为的方向。如果外语教师具备了较好的信息意识,就会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利用信息,以解决教学的问题并丰富自己的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类信息资源,创设适合于学生先前经验和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之间利用网络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为培养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创设一个良好(下转第57页)(上接第62页)的环境,应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校园网的建立可为外语教师提供一个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为外语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培养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同时,鼓励英语教师积极制作优秀课件、开发网络课程,建设个人主页和与学生的交流平台。英语教师在这样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下,教学科研也就有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
(三)大力开展对英语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可以开设信息技术培训班,对所有英语教师进行分期分批培训。培训内容要全面,应涉及到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和策略;高效、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整合能力等,特别要注重对教师信息技术活用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方案,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达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同时,还要督促教师的自学。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的整合是英语教育的趋势,教师角色与作用已发生了很大改变。只有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在整合中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从而推动外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强. 论信息时代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0).
[2]董长娥,周青振.高职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途径[J]. 职业技术教育,,(11).
[3]伏秋平. 浅论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J].教育与职业,,(14).
[4]郭炎鑫.教师信息素养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3).
[5]褚芸芸,杨改学.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4,(4).
[6]韩苏. 论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构成与加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本文通过对北京化工大学大三年级在校本科生信息素养能力的调查, 分析了信息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通过文献检索课改革来加强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有效措施, 以期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有所裨益。
1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情况, 我们开展了一次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部分北京化工大学大三年级在校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 涉及化学、化工、材料、生物、经管、文法、机械工程、计算机等全校的各个专业, 主要针对大学生获取信息能力、评价信息能力和利用信息能力设计问题,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 回收有效问卷301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4.06%, 以下是调查结果及相关统计分析。
1.1 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总体来说, 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不强, 许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图书馆所提供的获取信息的平台和资源来获取有用的文献信息, 对于搜索引擎的利用也仅限于简单功能的查询, 不能“广、快、新、全、精”地查找有价值的信息。具体表现如下:
(1) 从获取信息的途径来看, 尽管很多大学生依然倾向于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信息渠道 (60.5%) 获取生活信息, 但互联网和搜索引擎 (57.8%) 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亲睐, 而纸质书刊 (21.3%) 和电子数据库 (19.3%) 却没有得到普遍的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专业学习信息的获取还是主要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 (67.1%) , 对于某些自己感兴趣但不清楚答案的信息, 选择绝大多数时间会查清楚的仅仅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可见当代大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有待加强;同时, 电子资源和专业数据库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 从上网目的来看, 值得欣慰的是, 尽管70.8%的大学生选择用互联网来聊天、游戏和娱乐, 但选择学习、查阅所需资料的也仍占了64.8%。不过, 对于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状况却不是特别乐观, 经常登录校园图书馆网页的仅占到了13.9%。
(3) 从科学检索方法和对专业数据库的了解及使用程度来看, 虽然大多数人会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所需信息, 但仅有27.2%的人会使用高级搜索功能进行复杂查询。对于中文专业数据库的了解要略高于西文专业数据库, 但是非常了解并经常使用的还不到10%, 完全不了解的也有28.2%, 而对于西文专业数据库完全不了解的高达64.1%。超过半数的完全不了解科学检索方法, 也仅有不到2%的人能够达到非常熟悉;而超过75%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文献检索课程, 相关讲座的参与程度也明显不高, 这正是专业数据库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 馆藏资源不足也是原因之一。
1.2 大学生评价信息的能力
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出, 高达79%的学生在搜集信息后对信息真实性、可行性和有用性进行判断的依据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标准, 而利用科学方法模型进行鉴别的比例仅仅只有28.8%。由此可见, 大多数学生信息甄别能力处于较低的水平。
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知道, 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而网络信息因其更新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 使得对于网络信息的评价变得比较复杂。正是基于这个原因, 很多大学生更加注重对于某种信息的获得与否, 而忽略了其所得到信息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对于信息的获得渠道的合法性考虑也不是很周全。可以说, 大学生分析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有用性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1.3 大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一部分的问题设计中, 主要集中于引用他人科研成果的学术规范遵守态度、共享信息的意愿、对盗版问题的看法以及对待恶意不良信息的做法等几个方面。
(1) 从引用的学术规范遵守态度来看, 严格按照标准标注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不到1/4, 许多同学在引用他人作品或网络信息时没有标注的意识。这说明学生还没有养成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意识, 这是一个很普遍也很严重的问题。
(2) 从对盗版问题的看法来看, 大学生对于盗版的态度比较宽容, 由于经济上的限制使得多数高校学生能够接受盗版行为, 强烈反对的不及1/10。对于盗版行为, 大多数高校学生还是将切身的经济限制放在首位考虑的, 不完全从信息道德出发决定对自身信息行为。
(3) 遇到有人恶意在网上散布不良信息时, 约69.7%的学生选择了不予理睬, 采取好言相劝的占13.9%, 采取举报的仅有16.4%, 即在对待恶意不良信息的做法上, 约3/4的大学生选择了不作为的做法。
可见, 大学生在使用信息的过程中, 并不能有效利用所获得的信息, 同时信息道德意识的淡漠, 使得其在面对明显违背社会道德或者违反信息时, 自觉抵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2 加强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 进一步发挥文检课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献检索课是通过讲授有关的检索知识和相关的检索工具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 从浩瀚的文献信息中找出符合特定需要的情报信息的课程[3]。文检课不仅能够使大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收集、评价和利用信息, 而且能够使大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 文检课在高校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方面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 是高校信息教育的核心课程。但是, 通过本文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 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课的选课情况并不理想, 仅为24.6%, 而且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 需要进一步对该课程进行改革。
2.1 规范课程设置, 加强文检课在大学生培养中的地位。
目前大部分高校由于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目的不清楚, 致使没有一个科学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 表现为培养过程不连贯, 课程设置混乱, 同一知识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重复等现象[4]。例如, 我校的文检课分别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和研究生阶段都开课, 但课程内容基本相同, 没有体现出课程的层次性。针这种情况, 需要对文检课的课程设置加强规范, 对教学内容也应该进行适当调整。在课程设置方面, 针对大学生教育的不同阶段教学内容有所侧重, 体现课程的层次性:
(1) 大一、大二阶段, 大学生主要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这个阶段主要是积累基础知识, 为日后的专业学习乃至科学研究打基础。因此这个阶段讲授应该侧重于对图书资源的查找、检索和利用;读书方法和技巧的讲解;各种教学网站资源的介绍和利用以及如何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各种资源等, 而对于各种专业数据库只要让学生简单了解并学会简单的检索功能即可。
(2) 大三、大四阶段, 大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的同时, 也要进行毕业课题的准备、设计和实施以及毕业论文写作。因此这个阶段文检课的讲授要侧重于各种专业数据库的复杂检索和利用以及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格式及方法等。
(3) 研究生阶段, 学生真正开始参与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最后毕业论文的写作。这个阶段的讲授内容要侧重于检索理论与综合检索技能;专利等特种文献的基本知识、写作与检索方法;科技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投稿技巧;网上免费文献资源的检索与利用等。当然所谈到的内容各个阶段根据需要都可以讲授, 但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一定要有所侧重, 这样能够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 真正把每个学习阶段学生所需要的知识讲透, 并保证其有足够的上机实习时间进行消化吸收。
2.2 改革教学方法, 增强课堂讲授效果。
目前, 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教师一言堂的做法, 其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教师所教的内容, 并通过考试予以初步演练, 最后“知道了正确答案”。这些弊端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5]。要改变文检课的现状, 必须寻求一种从教学理念上彻底突破的新的教学方法。基于文检课这种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特点, 应该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的优势, 大力推广案例教学在文检课教学方法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是一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有针对性地引入案例, 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展开讨论, 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具体实施办法: (1) 案例在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中的应用: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枯燥, 在开始讲解之前一定要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来帮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美国施乐公司利用竞争情报在商战中扭摆为胜”的案例等。 (2) 案例在数据库检索及检索技能方面的应用:这些内容的讲解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案例, 让学生针对这些案例, 从如何选择数据库, 到检索策略的制定, 到检索过程的实施, 直至检索结果的筛选等, 学会综合的检索和分析利用技能, 而不是单调的讲解每个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和单纯的讲解检索词的选择和组配方式。 (3) 案例的来源:可以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事先拟定。关于专业方面的案例, 可以与本校的查新员进行充分交流, 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讲解 (要注意将委托人的创新部分做适当处理) , 也可以与学院专业老师进行交流, 请他们帮忙提供检索课题;另一部分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或兴趣爱好自行设计,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 加强网络课堂和远程教育建设, 构建信息素养虚拟学习社区和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
目前, 高校的文检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时数偏少, 如张士靖等在《高校不同层次信息素质教育调查分析》一文中对42所医学院校文检课的教学情况调查结果表明, 这些学校的非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文检课的平均学时数仅为25.9[6], 我校的本科生文检课学时数也仅为24。由于文检课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一门课程, 在如此少的课时情况下, 如果在课堂上讲解的理论知识过多, 就会挤占实习课的时间, 影响该课程的讲授效果。因此, 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将教学资源以电子教案网络课件的形式放在网上, 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查询、点播或下载相关内容, 不仅为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而且大大扩充了教学内容, 将课时延伸到了课外时间。对于这种新颖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 也可以设计网络课堂跟踪系统, 根据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 随时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方向, 尽快将相关知识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从而保证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与完善。
信息素养的网络教育仅仅停留在网络课件的展示是不够的, 要使其发展成为先进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 还必须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资源。如由于不同学科在进行具体研究时, 其检索信息的过程和检索技能存在差异, 因此有必要针对某一特定学科或课程为学生提供关于如何在这个领域进行检索和利用信息的具有一定深度的内容。此外, 还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在信息交流与交互环节上的优势, 在校园网上建立虚拟学习社区, 在这种虚拟的社区中, 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构成一个交互的、协作的学习团体, 经常针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这样的教育方式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而且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和科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 国内有名的“丁香园”网站, 是这个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 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文检课老师借鉴。
2.4 加强文检课教师培训, 培养高素质的信息素养教育队伍。
文检课的教师不同于一般的图书馆员, 他们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 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成效。这些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较高的情报信息专业背景, 还应该具有与学校专业相应的专业背景, 否则就应该有计划的为他们提供参加相关培训的机会, 并应该鼓励他们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使他们能够利用各种学习机会扩展专业知识。这样在授课中涉及到专业数据库的使用和网络资源的搜集和利用方面, 能够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性, 特别是在结合专业案例的讲解方面能够讲深、讲透, 较好的把"案例教学法"应用在文检课的课堂上。同时, 对于科技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等内容都需要有较强的相关学科专业背景。
3 结语
信息素质作为信息时代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 对于他们日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将关乎国家发展的大计。作为承担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任务的文献检索课来说, 一定要与时俱进, 根据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革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并坚持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最终的培养目标。
摘要:对北京化工大学大三年级本科生信息素养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不容乐观。针对这个情况, 以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为目的, 提出了目前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措施, 包括规范课程设置, 改革教学方法, 加强网络课堂和远程教育建设和加强文检课教师培训。
关键词:信息素养,调查问卷,文献检索课,改革
参考文献
[1]孙平, 曾晓牧.认识信息素养[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4, 22 (4) :34-37.
[2]杨志刚, 周凤飞, 马新蕾.美国信息素养运动发展历程与特征[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 31 (2) :317-320, 214.
[3]华丽.文献检索课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情报杂志, 2005, 24 (5) :136-136, F003.
[4]李智晔.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转换与创新[J].情报科学, 2007, 25 (7) :998-1001.
[5]颜瑜, 杨海欧.文献检索课在网络时代的变革[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5, (2) :93-95.
关键词:现代技术 信息素养 艺术专业学生 高等院校 信息社会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4-094-003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chnology in Information Education for Art Majored Students
Cheng HanXiang Liang (Art College of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730000)
Abstract: Since information literacy was put forwarded, UNESCO and educato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made many research on this subject. Based on existent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ed of art students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Measures are discussed to utilize modern technology for the education.
Key words: modern technology;information literacy;art students;information society
CLC number:G201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4-094-003
随着我国素养教育日益广泛的开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发展,信息技术向信息素养教育领域迅速扩展,信息素养及其培养亦愈来愈受到关注。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怎样提高现代技术影响下的信息素养各项能力成为各科各专业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在陈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及国外发达国家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重要宣言、活动和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需求进行了分析。现代信息技术是艺术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辅助教学工具,本文重点分析和研究如何利用此工具进行艺术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并指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 信息素养教育
虽然我国大多高校已开展了诸如信息检索等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且我国学者也对信息素养的发展、定义与授课方式开展了讨论,但在这些讨论中,对于信息素养的研究大多是从课程的教育出发,可以说并未完全认识到开展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我们认为提高信息素养的认识对开展其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研究具体的素养教育前有必要从国际与一些发达国家发表的有关重要宣言、开展的实践活动等方面重新认识信息素养教育。
1.1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与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优先发展的目标之一,并在建设知识社会、开发学习模式、促进文化发展、提升社会参与以及创造发展机遇的进程中,把信息素养当作一项核心任务。早在1994年发表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就把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图书馆的使命之一。[1]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所有社会公众都将面对越来越大的信息公平获取与利用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促进全民的信息素养教育,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新世纪实施和发表了一些信息素养教育的应对项目和宣言。
(1)《全民信息计划》。2001年,为了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和机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建了“全民信息计划”(IFAP,Information for All Program)项目,作为一个政府间的方案,世界各国政府承诺将利用信息时代的新机会,通过让民众更好地获取信息来创造一个公平的社会。IFAP强调信息素养是数字时代的一项基本人权,它促进社会上所有国家相互包容和融合。IFAP的创立,为开展全民参与知识社会、获取信息与知识工作提供行动指导方针,在促进全民信息扫盲、提高保存信息认识、促进更好认识信息和传播技术带来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切实成效。[2]
(2)《布拉格宣言:走向具有信息素质的社会》。200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图书情报学委员会(NCLIS)联合召开的信息素质专家会议(Information Literacy Meeting of Experts,Prague,The Czech Republic)上发布了《布拉格宣言:走向具有信息素质的社会》。这次会议共有来自世界23个国家的40位代表讨论了信息素质问题。会议认为如何使人们从Internet时代的信息和通信资源及技术中受益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会议将信息素质定义为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并解决面临的问题。《布拉格宣言》宣称信息素质是人们有效参与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3]
(3)《信息社会灯塔:关于信息素质和终身学习的亚历山大宣言》。2005年11月6~9日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和美国全国信息素质论坛联合召开了国际高级信息素质和终身学习研讨会(High-Level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Lifelong Learning),并发表了《信息社会灯塔:关于信息素质和终身学习的亚历山大宣言》(BEACON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ALEXANDRIA PROCLAMATION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LITERACY AND LIFELONG LEARNING)。《宣言》宣称信息素质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的灯塔,照亮了通向发展、繁荣和自由之路。信息素质是终身学习的核心。它能使人们在整个一生中有效地寻求、评价、利用和创造信息,以便达到其个人的、社会的、职业的和教育的目标。它是数字社会的一种基本人权,能促进所有国家的社会内涵。[4]
1.2 信息素养教育在国外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已是全球性的运动,在美国,自从信息素养概念由1974年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以来,美国学界与美国图书馆协会(ALA )就陆续开展了信息素养课程及其相关的研究。1990 年, 美国成立了由75 个教育部门组成的名为信息素养论坛(The NationalForum on InformationLiteracy, NFIL ) 的组织, 其宗旨为: 提高全球和全美的信息素养意识, 鼓励各种获得信息素养活动的开展。除美国重视对信息素养的教育外,荷兰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 在中学开设了信息与计算机的相关课程。英国在上世纪80 年代进行了三次研究, 讨论如何进行用户信息技能训练。澳大利亚在1992 年召开了有关信息素养教育的全国会议。[5]日本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21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新加坡信息科技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意思考能力,鼓励学生独立学习,掌握寻找全球信息的能力,确保每个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信息技术。[6]
2 高校艺术专业学生与信息素养教育
2.1 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需求
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在对综合性教育的信息素养教育需求上与一般专业学生有着有明显的区别,因而对高校专业艺术类学生和高校其它专业学生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方式、培养目的上也存在明显不同。在平时的学习中,高校艺术类学生存在重专业知识轻文化学习特点。这必然导致他们特别重视掌握专业知识尤其是重视专业实践活动,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只重视声乐、器乐等专业课和文艺演出;设计专业的学生则过分依赖电脑。而对文化学习的忽略使得这类学生存在知识不系统,大量的业余时间乃至课堂学习时间都被艺术实践活动所占用现象。同时,由于过分的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其它综合素养的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普遍较低。信息素养更是难以提高,不能满足整个社会与教育对他们的信息素养培养要求。在平时的实践和学习中,艺术类学生对一般与专业知识没有直接联系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没有兴趣是他们信息素养较低的一大主要原因,因此,高校开展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需要的是能吸引艺术类学生兴趣的、结合实践教育的有效信息素养教育方式与内容,而不仅仅只是开设如信息检索课等信息素养教育课程。
2.2 现代信息技术与艺术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美国课程管理协会通过的一项决议明文规定:信息素养教育包括伦理道德、技术、人文三个要素, 是一种综合性教育。信息素养的最低层次是信息技能, 即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认知工具、多学科渗透的渠道, 整合到每一门学科教育中, 使艺术类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能。因此,高校对艺术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不应是只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实施,而是将迅猛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应该渗透到各门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教育管理的应用中。于是,哪些信息技术能应用到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如何应用到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中便成了信息教育者乃至高校工作者所要研究的问题。
3 现代技术在高校艺术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
(1)Web2.0 技术。Web2.0具有用户数量增加、信息流通性加强、操作系统简捷等特点,实现了网络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理想,使用户成为真正意义的主体,我国高校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可借鉴上海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积累的成功经验,建立渗透在艺术类专业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艺术专业咨询交流网;也可借鉴美国图书馆提供的图片、语言、视频等实时通讯咨询方式, 利用IM以补充表单咨询单一形式的新型参考咨询现状,与艺术学生进行及时准确的沟通或答疑,激发他们的艺术灵感和艺术欣赏水平。
(2)虚拟参考技术。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因其克服了地域和时间的障碍,丰富了信息源、拓宽了教育的领域和对象,因此得到迅速的发展。国内诸如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大学图书馆等都开始了对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探索。虚拟信息参考咨询技术的出现,既满足了学生的信息需求,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大学生的信息素质。高校艺术老师可以使用FAQs(Frequent Asked Questions)文档,解决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同时。还可借鉴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图书馆利用虚拟参考技术建立的视频、文字等交流方式,[7]在满足提高艺术专业学生艺术知识服务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如视频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
(3)3G 技术。将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3G应用在在艺术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3G不仅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对感兴趣内容的定制,且突破了时空限制,只要有信号覆盖的地方移动终端设备就可以连接上网,实现互联网与移动网络的完美结合。高校教学机构或老师可以通过3G 网络向艺术专业学生提供诸如艺术活动远程指导、艺术现场互动等服务。提高艺术专业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与使用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技能。
(4)云计算。云计算自2006年推出以来,已在多个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在企业界更是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高校应该充分发挥云计算在节约使用成本的同时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优势,通过云计算共享艺术学生需要的资源,如感兴趣的艺术家表演视频等,为每位艺术学生提供一个随时随地学习、获取和应用信息的服务平台。
(5)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注重教学的形象化、交互化和个性化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美国等国家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如普林斯顿大学利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系统、加州大学Riveside 分校利用WCB、佩斯大学利用eCollge 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大学生在线信息素质教育。[8]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对艺术专业学生实施教育有着多种优势,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时传递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电子课件、教师板书等教学要素,可以使师生进行双向视听和问答,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远程跨时空交互的教学方式。另外,通过多种教学要素师生之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教学设计和自我学习,满足师生个性化和交互性的需要,从而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率。
(6)微博客。微博客是最近两年兴起的一种新兴传播形式,它以独特的记录思维过程传播形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自其产生以来已在科技界、企业界和新闻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校应用微博客进行艺术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将搭建一个对知识获取、共享、交流、传递及应用的互动交流平台,这样可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减少资源浪费的效果。
4 需要注意的问题
(1)高校艺术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多种教育方式结合的综合教育。尽管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校艺术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能提高他们对信息的高效处理、加工、利用和检索能力。但诸如新生导读、文献检索课、专题讲座等形式的传统信息素养教育仍有着其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教育,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是技术信息素养教育与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相结合,图书馆等教育机构多方参与的教育方式。
(2)标准与体系的制定刻不容缓。目前,我国除北京市制定《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外还没有第二部信息素养教育的标准体系。一门高校课程标准、体系的合理制定对这门课程的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标准化、制度化规范意义。世界上一些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较早和成功的国家均制定了本国的标准和体系,如美国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ANZIIL标准以及英国SCONUL标准等。制定标准可以强化艺术类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促进他们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公共图书馆宣言[EB/OL].[2009-12-16].http://www.
ifla.org/VII/s8/unesco.manif.htm.
[2]Information for All Program[EB/OL].[2009-12-16].http://www.ifap.org/.
[3]Towards an Information Literate Society[EB/OL].[2009-12-16].http://portal. unesco.org/ci/en/ ev.php-
URL_ID=13272&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4]The Alexandria Proclamation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Lifelong Learning[EB/OL].[2009-12-16].http://archive.ifla.org/III/wsis/BeaconInfSoc.html.
[5]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EB/OL].[2009-12-16].http://xxsy.hzau.edu.cn/xxsygl/ShowArticle.asp?ArticleID=43.
[6]小学生语文信息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EB/OL].[2009-12-16].http://www. xalhedu.cn/cms/data/html/doc/2005-03/10/25029/.
[7]过仕明.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模式与质量评价报告[D].吉林大学,2006.
[8]皮介郑.信息素质理论与教育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摘要: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当代大学生的上网率已接近100%,并且有着越来越广泛的网络应用行为,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备相应的网络素养。文章以常州某高校为样本,进行了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调查结果显示: 由于从小学到中学的学校教育中缺乏系统的媒介教育,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还处于一个自发状态,层次水平较低,个体差异较大。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素养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网络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显著地改善了大学生的学习条件和生活质量,但也给一些大学生带来了信仰危机、网络成瘾、网络低俗、网络犯罪等网络素养问题。本次的问卷调查是在参考专家学者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着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网络知识与技能、网络信息素养、网络道德与安全等方面,采取自编问卷的形式,在网站上发布了问卷调查。
大学生是使用网络普遍性和频率高的群体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良好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群体,同时,也是网络使用普遍性和技能整体水平较高的群体。目前,在高校里不会上网的大学生肯定是“OUT”了。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使用网络的途径多种多样,通过笔记本电脑、手机、台式电脑、网吧等方式都能上网。网络日渐成了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在使用网络学生中,对网络“密不可分”和“相当需要”的学生占据大多数,而只有26.67%的学生对网络是持“无所谓”态度。高校大学生绝大部分为在校寄宿生,而且享有充裕的自主活动安排时间。调查中,有12.50%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4小时以内,37.50%的学生4-10小时,23.21%的学生10-15小时,15小时以上的学生有26.79%。
大学生是利用网络为个人服务能力强的群体。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利用网络为个人生活和发展服务的意识,能自主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社交、购物、娱乐等具体活动。这些网络活动深刻地改变了高校大学生传统的学习生活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显著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大学生善于利用各种网络软件工具为自身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服务,同时网络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自主抉择的交往方式。
大学生网络接触行为自我管理能力情况 大学生网络接触行为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内容,一些学生不能自我控制上网时间,在行为和心理上有明显网络依赖倾向,存在过度使用网络、难以自拔的“网络成瘾”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51.79%的学生上网时间“总是”超过原先的计划时间,有23.21%的学生“经常”超过原先的计划时间,19.64%的学生“偶尔”会超过,只有5.36%“几乎不会”超过。
大学生网络信息免疫力情况网络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全球性,使得各种正面负面、积极消极的信息混杂在一起充满着整个网络世界。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搜索和浏览网页获取有益信息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负面信息的冲击和考验。在调查中,有大部分学生偶尔会遇见过色情、暴力、反动等不良信息,有小部分的学生经常遇见,当然也有学生从来没有遇见过。大学生应具有信息敏感性,理性批判网络信息的能力,正确处理有害信息。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遇见网络色情图片、暴力、反动等不良信息时,选择“立刻关闭窗口”处理方法的学生占41.07%,选择“点开浏览”的学生占16.07%,选择“没有影响继续上网”的 学生占33.93%,选择“其他”的学生有8.93%。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普遍不足,对网络虚假信息、欺骗信息的警惕性和辨别力不高,个别学生往往更加容易在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的网络信息中上当受骗。
大学生网络道德与网络侵权情况 部分大学生在利用网络为个人学习生活服务的同时,也存在道德责任、法律意识淡化和网络侵权行为。一些网民利用网络的无约束性、隐蔽性,随意不经思考地在QQ群、微博、博客、网页、贴吧、论坛等网络媒介上发表观点和看法,甚至在网络上曝光他人隐私、上传图片、造谣、辱骂来进行人身攻击和宣泄不满情绪。问卷调查中,对“有没有传播过未经核实过的消息”持肯定回答的学生有48.21%;认为“网络黑客很酷很值得崇拜”的学生有19.64%,认为“黑客行为是不道德应受法律制裁”的学生有60.71%;认为“人肉搜索是充分发挥网络作用”的学生有23.21%,会“人肉搜索会伤害当事人应禁止”的学生有17.86%,认为“网络是把双刃剑应理智使用”的学生有58.93%。
大学生综合素质好,但个体网络素养水平不均衡,一些学生仍存在着“网络成瘾”、网络信息免疫力不高、网络侵权等网络素养问题。
其中影响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首先,高校网络素养教育的滞后,我国高校网络素养教育与网络新媒体发展步伐不一致,高校网络素养教育没有及时跟上网络迅猛发展的步伐。近年来,相对网络的迅速普及、网络功能的拓展与应用软件的快速创新、网络虚 拟世界的风云变化而言,高校网络素养教育观念明显陈旧和滞后。另外,高校尚未建立系统的网络素养课程教育体系,对网络素养教育只是零散地分布在计算机基础课、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进行讲授。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应该具有较高的网络素养,而仅靠这些课程的非系统化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同时,高校应建立全方位的网络素养育人环境,努力构建对“网瘾”学生的早发现、早挽救的预防体系,建立“网瘾”大学生的治疗方案和对策,加强对沉迷网络低俗信息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处理好网络犯罪大学生事后工作等等。高校的网络素养教育应具有前瞻性并形成合力,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其次,家庭网络素养教育的缺失与不当。第一,家庭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中存在缺失问题。首先,网络新媒体新技术日新月异,让部 分家长产生落后感,觉得教育成为大学生的孩子有些力不从心和不妥当,心理上存在着不自信。其 次,有些家长认为子女上了大学已经长大、懂事成熟,不用再操心了,思想上存在过于信任的问题,认为孩子的教育全是高校的事情,相信学校一切会管教好的,在行为上造成了对孩子教育问题彻底放手的现象。最后,多数学生家庭远离高校,对子女学习生活情况了解不及时,这为家庭网络素 养教育造成了客观的困难,导致家庭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缺乏。第二,家庭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中存在不当问题。当大学生因网络成瘾、沉迷网络低俗信息、网络侵权等导致厌学、经常迟到、旷课、学业退步预警等问题时,许多家长的教育处理方式欠妥。在高期望值与不争气的现实对比下,家长往往直接采取打骂等过激而简单教育方式,而这更容易激发青年学生的逆反和赌气行为,达不到预期效果。有些家长面对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时唉声叹气、束手无策,甚至采取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家校之间没有形成教育合力,最终导致了个别大学生不能按时毕业,甚至中途退学,荒废学业。
除此之外,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不良因素的诱导也是影响大学生的因素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多元化和各种思潮给大学生带来了剧烈冲击,功 利型和强调个人利益的价值观以及西方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金钱至上”、“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挣钱才是硬道理”等观点被许多大学生所接受,他们视“首富”“新贵”为偶像,一些学生热衷于“网赚”,一些学生追求“个性”“自由”,流行什么就学什么,随心 所欲,不加思考判断地“跟贴”“围观”,导致部分大学生网络素养意识渐淡、水平下降。另外,网络虚拟社会中“自由的传播者,自由的信息,自由的受众”,共同建构出一个崭新的个性张扬、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存在着博大的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时时推陈出新的信息内容,同时也混杂着大量的暴力、色情、虚假、欺骗、反动、歧视等有害信息。这些消极因素对自控力、识别力不强的大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强烈冲击着大学生原来所具有的传统伦理和价值理念,造成了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明显下降,弱化了行为自律意识,出现一些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 去做的不道德或违法行为。最后,也是要归责于网络有效监督管理机制的缺失。首先,网络企事业单位负有网络信息发布把关人的职责,但在现实网络管理中存在网络信息 把关不严的问题。有些网络媒体企事业单位只注重网上业务、提升访问量和知名度,对网页论坛、BBS动态交流管理不到位,导致部分论坛中甚至部分大型门户网站的微博、博客上充斥着大量的所谓虚假信息、欺骗信息、色情信息、反动信息等有害信息和网络陷阱。对负面信息处理不及时,最后形成网络社会众人皆知的大事件,对青年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其次、政府对网络监督 管理力量比较薄弱,尚未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监督管理机制和责任追究措施。网络虚拟世界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和责任追究措施,致使网络媒体企事业单位和部分网民责任感缺失,网 络法制意识淡化,网络素养水平降低。网络的匿名性和监管缺位,使个别青年学生责任感下降,随意性增强,受情绪影响容易发布一些人身攻击、低俗内容等不良信息。网络缺乏责任追究机制和惩 罚力度不大,存在违法成本过低问题,这不仅助长了网络社会的不正之风,而且促使网民网络素养水平的下降。
我认为高校应积极推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同时对症下药,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为建设和谐的网络环境做贡献。参考文献: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论文】推荐阅读:
试论高校学生评教工作的理性思考论文07-10
高校学生报刊生存现状调查报告12-09
高校大学生学校沟通现状调查问卷11-29
论小学信息技术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素养论文教育论文07-15
高校学生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论文07-08
关于导师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分析论文12-03
权利与权利平衡: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石的探讨论文06-0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探讨论文10-09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