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校区建设论文(精选8篇)
科学时报点击: 949次录入:卢健民
编者按:3月11日,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与暨南大学共同主办的“高校可持续发展管理论坛”在暨南大学召开。专家学者对高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亟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如高校的分类定位、自身战略确定、分校区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等,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本报陆续刊登部分专家学者新鲜独到的观点文章。
高等院校经过连续扩招,在校学生已达到相当规模,各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和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建设高校新校区的热潮,由此引发了新的问题与危机。
新校区建设热潮之动因
高校新校区建设的直接动因是扩招。扩招后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一方面各高等学校无法达到教育部规定的生均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图书资料数量等教育资源的下限标准;另外一方面,各高校也确实显得很拥挤,教师、教室、宿舍、图书等教育资源相对陈旧匮乏,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及家长的要求。因此,建设新校区的高潮迭起。
高校新校区建设热潮的另一个原因是各地方政府力量的推动。地方政府热衷于把多所大学的新校区集中在一块,建设大学城或者高校园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实现各高校基础设施的共建和共享,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大学城建设又能给地方政府
带来很多外部效益,如: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带动地方经济增长、提升大学城周边的土地商业价值、带动城市人气等。
目前,在全国范围来看,在建和已建的大学城或者高校园区超过50个。每个高校园区少则3~5个学校,多则7~8所高校;每个新校区的占地面积少则上千亩,多则3000~5000亩;建设面积少则数十万平方米,多则一百多万平方米;所需建设资金少则数亿元,多则数十亿元。依照这样的规模,全国高校新校区所需建设资金保守估计在2500亿元左右。例如:安徽大学预计投资13亿元;郑州大学预计投资20亿元;浙江大学预计投资30亿元;复旦大学预计投资20.5亿元;同济大学预计投资20亿元;南昌大学预计投资14亿元„„这些数字只是预算额度,由于建筑材料等价格的上涨及建设过程中的提高标准,增加项目,可以肯定绝大部分学校的建设投资均会超出预算。且这些经费额度很多是不包含教学实验设备投入的。
分担成本的三大主体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有三大主体:政府投入、学生缴费、高校自筹。
政府方面,包括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和建设的任务还很重,特别是现在已经进入了社会矛盾的多发期,政府必须保证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计民生的资金投入,是典型的穷国办大教育。因此中央政府在教育上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徘徊在3%左右,其中中小学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比高等学校更需要国家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采取了集中资源,加快重点项目的建设的策略,把有限的高校建设资金以“211工程”、“985工程”等形式来确保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国内
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等一些中央直属高校的建设,其中北大和清华肩负着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在三年内分别获得了教育部18亿元的直接拨款。对于大多数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高等院校来说,不可能从中央政府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更顾不上为高校新校区建设投入资金。
有些地方政府,以不同方式对当地高校新校区建设给予了专项投入,例如:河南省对郑州大学新校区建设投入资金超过4亿元,广州大学城内的高校新校区建设借贷资金均由政府贴息。但是,大部分地方政府却很难做到这点。以江西省为例,2002年时其地方财政收入不到200亿元,而南昌昌东和瑶湖两个高校园区的建设资金需求量高达110亿元,地方政府能做的是整合土地,水、电等公共资源,以及各项建设配套费用的减免。如:土地拆迁费用、省管项目工程招投标和质量安全监督费、环保影响评价费、防空设施易地建设费等。同时,给予了提高学费的政策。
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受益者,学生家庭以缴纳学杂费的方式成为了高等教育成本的主要分担者之一。据统计,全国高校生均学费已经从1995年的80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5000元左右,而进入新校区的学生的学费则在6000元左右;住宿费从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1000至1200元;再加上吃饭、穿衣等,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的费用在1万元左右,4年大学需要4万元左右。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分别为9422元和2936元,那么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居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据调查,有25.5%的学生表示“不愿再升入大学”,原因是“家庭负担不了上大学的费用”。可以说高等学校的收费标准已经逼近甚至在部分地区超过了我国广大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
高等院校方面。我国高校是非营利性的公益性组织,不能像私人产品那样完全推向市场。当然,高等教育也具有商品属性,高校也要考虑办学成本,适当定价,从经济学的角度讲,高等教育是“准公共物品”。高校教育办学成本是指高等学校为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所直接消耗的教育费用,包括人员经费、教学业务费、行政经费、直接学生事务支出、设备及用房等固定资产折旧、图书资料摊销等。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校的人才竞争使教师津贴的支出大幅度上升,更使多数院校难以通过自身积累来解决建设资金。因此,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在短时间内筹集巨额的新校区建设资金也不太可能。
此外,对于学生公寓、食堂等后勤服务设施以及教学楼、体育场馆等可以采取引进社会资本和采取BOT等合作方式进行建设,能节省一部分建设资金。但是对于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办公楼、图书、实验仪器等教学和科研设施,由于其性质以及资本的逐利性,不能由社会资本和外资介入,只能依靠自身建设。
新校区建设的风险
由于我国的教育资金一直以来都是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慈善事业和社会捐赠体系不发达。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占教育经费总额的比例仅有1%~2%,并不能对高校的运转起关键性作用。
在教育部等部委关于《普通高等院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规定下,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院校的设置标准计算,“生均一分地”,增加一个学生需要新增基本建设投资3.8万元左右,各高等院校与教育部所要求的标准相差甚远,发展空间严重不足。高等学校的现有资源利用状况无法满足高等教育扩招的需求和达到教育部的标准,筹措高等教育经费必须另辟途径,向银行贷款是高等院校的必然选择。
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张有着急切的资金需求,而高校既拥有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支持,也拥有膨胀的学费收入,所以高等院校成为了银行眼里的优质客户。从1999年开始,银校合作成为一种风潮。比如华夏银行1999年为北京大学提供总额5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工商银行决定为北大提供总金额为10亿元的授信额度;从1999年到2002年底,中国银行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提供了6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南京大学则获得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5家银行总计达50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1998年工商银行发放的对教育(主要是学校)的贷款只有2亿多元,而到2003年中期上升到198亿元。目前,各高校新校区建设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个别学校甚至达到建设资金的90%。平均每个高校的贷款在5亿元以上,大部分高校,贷款规模在8亿~10亿元以上,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新校区建设贷款金额保守地估计至少2000亿元人民币。
表面上看来,依靠银行借贷和学生收费,准公共产品没有足够的政府投入也能得到丰裕的产出,其实隐藏着新的问题和越来越大的风险。
大部分的高校新校区建设是2000年左右开始的,现在都基本完成了一期的建设投资,已经有2~3届学生入住。按照与银行的协议,大部分高校在建设后的第四年,即第四届学生入住后开始进入还本期,加上每年的付息,大部分高校开始陆续进入还本付息期。
假设某高校新校区规划容纳学生30000人,该学校每年的总运转资金为3亿元,借贷资金为14亿元。按照央行年利率5.58%来计算,分20年还清,则每年还本付息的金额将达到1亿元左右,占该校运转资金的1/3。毫无疑问,这势必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据对部分地方高校的统计,当前地方高等院校财政拨款为年生均2300元,年生均收费5700元(含提高学费部分),共计年生均8000元,距普通高等院校
普遍认同的年生均培养费1万元有2000元的缺口。根据成本补偿原则,不足部分应由政府拨款补齐,以在校生为3万人规模的学校为例,政府应增拨6000万元/年,才能满足高校基本发展的资金需求。而有些地方政府仍然按扩招前“基数加固定增长”的方式拨付,导致高校产生巨大的资金缺口,如果不尽快解决,将严重影响高校正常教学运转。
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 很多高校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带来的损失触目惊心, 对这些问题, 必须要认真对待。
高校新校区建设的基本特点
高校新校区建设的直接动因是扩招, 另一个动因就是各地方政府力量的推动。也正因为如此, 形成了高校新校区建设的基本特点
1.投资规模大。
近年来新校区建设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特征, 其投资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征地多数超过老校区, 少则一两千亩, 多则好几千亩;投资额少则六七亿元, 多则几十亿元, 超过了学校以前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投资总和。
2.建造周期长、工期紧。
新校区建设工程建造周期长, 一般小型工程可当年竣工, 中型或大型工程需要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此外, 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全国范围内教学迎评的展开, 工期要求都很紧, 形成了长周期中的紧工期。
3.涉及面广。
新校区建设涉及面广, 包括教学楼、教师公寓和学生公寓、校园建设规划、征地拆迁、道路建设, 各种供电、供水、供气的地下管线、景观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等。
4.不可预见的因素多。
新校区建设项目建造过程中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 如气候的制约等, 往往对工程造价和工期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高校新校区建设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新校区建设工作的管理方面, 还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体现在:
1.新校区建设的前期筹备工作薄弱。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址。在什么地方建设新校区缺乏科学论证, 往往是政府主导。二是校园规划。主要是新校区规划建设模式使得校园与城市的资源共享程度较低, 相互都出现硬件设施重复投资和建设问题。近些年来还存在部分高校在制定校园规划存在盲目攀比的现象。总之, 各高校热情致力的新校区建设, 其校园规划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规划不科学带来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以及其它问题, 必须予以重视。
2.新校区建设管理模式与行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目前, 高校新校区建设工作大多由学校的基建处进行管理, 或组建建设指挥部负责组织实施, 总之, 是由学校直接管理各项工程建设工作。学校直接管理模式的缺陷已日渐明显, 体现在:易受到学校的行政干预而不利于工程建设的科学决策;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受到相应的限制, 不利于他们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与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 不利于把工程建设中的某些阶段性 (如前期论证、后期评估) 工作做细、做充分。
3.新校区建设“负债运行”问题突出。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 许多高校已经成为银行的“债务人”。另外, 由于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不细致, 导致后期被动, 出现建设工程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随着还款高峰期的到来, 部分高校资金运转已有困难。
4.新校区建设中腐败现象不容忽视。
基本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一直是社会腐败的高发地带。随着高校基本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腐败现象的影响也使得高校基建领域产生了滋生腐败的土壤, 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因高校基本建设而产生的腐败案例。
加强高校新校区建设的管理
1.加强高校新校区建设的科学决策。
新校区建设, 应首先由职能部门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包括项目建设规模、投资额度、资金来源、工程预算、招标程序等, 然后提交学校党委讨论, 并将讨论意见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 并进行民主表决, 形成决议后责成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实施。同时学校领导要科学地做好新校区总体规划工作:一是在校园规划方面要注意因校因地制宜, 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定, 切不可盲目攀比;二是保持校园规划的一贯性和连续性;三是要认真解决好老校区的优化使用问题。
2.积极推行代建制
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既有其一般的特征, 又有特殊性, 原有的建设指挥部模式、基建处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校区建设的管理需要, 因此需引进先进的全过程项目管理模式——代建制, 促进建设项目“投资、建设、管理、使用”的职能分离, 通过专业化项目管理, 最终达到控制投资、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实行代建制后, 项目建设单位无需再抽调人员成立基建班子, 以减轻学校的工作压力;同时建立投资方 (政府或高校) 、代建方和使用方 (高校) 三者之间相互约束的监督机制,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招标投标、合同管理、监理等制度。这样既可以确保工程质量, 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3.建立并完善过程审计制度。
高校的新校区建设必须进行全过程审计, 需要内审部门关注工程造价的确定和控制、建设项目的组织和管理, 从加强管理入手, 对出现的问题, 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 使审计部门在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发挥其它管理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从中总结经验, 为建设管理部门提出改进意见和方案, 帮助他们完善内控制度。
4.完善管理体制, 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关键词:高校 新校区 校园文化 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2-056-03
2007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2%,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为了满足扩招后的师生教学、科研的需求,也为了不断提升高校的教育、管理、服务的水平,很多高校都开始拓展办学空间,兴建新的校区。然而,两校区甚至是多校区办学的模式也为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重大挑战,尤其是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已成为高校管理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校园文化作为学生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思想道德、行为方式,已成为了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中央财经大学(以下简称“中财”)沙河校区为例,从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出发,探讨目前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校区文化建设的对策,以提升校园文化的德育成效。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德育功能
现有文献对校园文化内涵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其一,是美育范畴,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艺术教育和学生的课外活动。其二,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三,认为校园文化仅包括学校的思想、意识、观念、习惯及情感领域。其四,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教育文化、组织文化综合体[1]。
综合以上定义,可将校园文化理解为:以社会环境为背景,在社会主流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的相互作用下,由学校全体成员在一定的校园环境下为发挥学校职能而开展的各种活动中所取得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心理趋向以及规章制度、校风校貌、学校精神和学校形象等。
校园文化与德育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从德育角度来讲,德育目标统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德育目的决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从校园文化的角度来讲,校园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同时,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从校园文化与德育的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出,校园文化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具有重要德育功能,细分来讲,校园文化具有陶冶、导向、规范三种德育功能[2]。
二、新校区文化发挥德育功能存在的问题
对于新建校区来讲,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是促进新校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新建校区由于歷史积淀不足、地理位置偏远等原因,导致校园文化不能充分发挥陶冶功能、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影响了文化育人的效果。
(一)新校区的校园文化不能有效发挥陶冶功能
校园文化的陶冶功能是指,校园文化环境对师生道德情操方面的感染、熏陶作用。校园文化从物质环境以及人际环境两个方面来熏陶校师生。物质环境包括学校里的建筑、设施以及校园环境,精巧的校园布局、整洁的校园、别致的景观设计等能使置身于环境中的人赏心悦目、心情愉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校园人际关系环境是由校园文化主体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影响作用而形成的,它是一种动态的场环境”[3],在人际环境里,学生通过与老师的言语交流、行为感染、思想碰撞,学习大学精神、学术思想、价值取向、道德标准;低年级的学生通过与高年级学生、研究生的交流,了解学校的校风、学校的历史文化、学校的规章制度等。
但是,和中财沙河新校区一样,很多新校区都是分期建设,也多是在初期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最基础建设完成之时便仓促入住。这就导致,在校内环境上,校园内已启用区域绿化不足,未建设区域大面积荒芜空置;在基础设施上,体育馆、图书馆等必要文化设施尚不完备,无法满足师生基本的文化需求;在周边环境上,四周荒芜一片,配套设施不全,交通、治安状况较差。物质环境不尽如人意,给师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不便,无法起到陶冶育人的效果。
与此同时,新校区由于地理位置、功能设计的原因,文化主体即老师与学生、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隔,无法形成良好有效的人际陶冶环境[4]。沙河校区地处郊区,交通不便,任课教师下课后便匆匆乘班车离开,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的辅导员也是下班后便离开校区,学生鲜有时间和机会与教师交流沟通,大学精神、学术思想不能有效地传播。此外,新校区多是低年级的学生入住,低年级的学生与高年级的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交流较少,很难从高年级学长处获得生活学习上的帮助、指导,学校的优良传统、历史文化及主流价值观不能有效传承 。
(二)新校区的校园文化不能有效发挥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它对师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作用。校园文化通过物质环境、校园文化活动,使包含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学校价值观内化为师生的价值观。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外在标志,使身置其中的人领悟这所大学所代表的价值、精神和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达到引导校园人的目的。而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作为一种实践,满足了学生的求知需要、娱乐需要、情感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得到了锻炼,提高了素质,是实现价值观内化的很好的方式,是校园文化发挥导向功能的过程。
但是,新校区物质文化的导向作用明显不足。很多建设物设计仅以美观取胜,而没有结合本校特色赋予其文化意蕴;校区标示文化不足,已建成的楼宇、道路都尚未命名,仅以简单的编号称呼,校区内难寻象征大学精神的校训、标志性雕塑。
同时,新校区的一些文化活动开展情况也不尽如人意。首先,文化活动“重数量,轻质量;重文艺,轻学术”,团学组织在开展活动过程中缺乏系统规划和过程监督,只追求活动的数量、种类,开展活动也多是文体娱乐类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业、科研相结合,能够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促进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高质量活动较少。其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缺乏围绕主旋律、围绕核心价值观、围绕学术科研的精神指导,很多团学组织“为搞活动而告活动,为拉外联而搞活动”,这类活动不仅能发挥好的文化导向作用,甚至可能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最后,新校区许多课余时间举行的活动,由于没有老师现场指导、监督,活动或止于形式,或在开展过程中偏离主题,都不能达到活动教育人、引导人的目的。
(三)新校区的校园文化不能有效发挥规范作用
校园文化通过一个学校的精神层面的“软约束”以及规章制度的“硬约束”对师生发挥规范作用。校园精神的规范作用是群体价值体系、道德标准、思维方式对个体的直接影响,个体直接受群体氛围和舆论的影响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规章制度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对师生品德行为具有直接规范作用。
但是,在部分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忽略了精神文化的约束作用,对学校的精神凝炼不足,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没有对学校共有的价值观、道德标准进行深入的宣传教育,在一些情况下,“软约束”等于无约束。
nlc202309020614
同时,在规章制度约束力层面。新校区的很多管理体制与制度简单照搬老校区的模式,未能根据新校区的新情况进行调整,难以被师生认可并遵守。另一方面,由于惯性思维和工作习惯,在同一领域,一些根据新校区实际情况制定的规章制度与老校区的规章制度并行使用,造成管理混乱、效率低下,从而影响了新校区里制度的约束力。
三、基于德育功能新校区文化建设的原则
(一)开放性与主导性共存的原则
校园文化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还必须与外部的世界、社会的其他文化不停地进行着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流,在普遍联系的世界里,校园文化具有相对的开放性的特征。也正因为这样,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在不断汲取社会的主流文化和其他的亚文化的营养和精华中发展、进化和完善。同时,从文化的德育功能出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坚决抵制那违背党的教育方针的错误思潮和文化倾向。
(二)支持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为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学校领导层面应大力支持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活动,在政策层面、资金层面予以保障。同时,应及时对校园文化活动予以引导及监督,根据德育目标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指导和纠偏。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围绕主旋律,将休闲娱乐、审美提升、知识积累、道德培养、政治追求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传承与创新并济的原则
虽然新校区与老校区的地理位置、功能定位不同,但是所有的校區都是学校的组成部分,每个校区文化具有同源性,本质上都是这个学校的共同理想、价值取向,所以新校区文化建设的第一步便是传承或移植老校区已有的优秀的文化载体。同时文化具有动态发展的特性,新校区的文化建设应更加体现时代特征,同时根据新校区的特性在文化建设上加以创新。
四、加强新校区文化建设提升其德育功能的建议
物质环境、人际关系对师生具有陶冶作用,物质环境、文化活动对师生具有导向作用,而精神文化、规章制度对校园人具有规范作用,所以要提升新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就要坚持“开放性与主导性共存、支持与引导相结合、传承与创新并济”三原则,从校园文化的物质环境、文化主体、制度保障三方面着手,加强新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其德育功能。
(一)优化校园物质环境,突显物质环境的精神内涵
良好的物质环境通过优美宁静的校园环境、功能齐备的建筑设施来陶冶师生情操,通过领悟物质环境所代表的精神内涵来引导师生的价值取向。优化校园物质环境,要“加强规划,突出重点,立足眼前”。首先要做好校园物质环境建设的战略规划。虽然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一步到位的规划无法形成,但是应面向未来制定符合本校发展战略、体现本校育人理念的特色战略规划,根据时代特征,校区实际情况,制定新校区物质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进度。同时,建立新校区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切实有效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如期实现。
其次,在物质环境建设过程中要突出精神内涵的重点,精神内涵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物质环境是为精神内涵而服务的。所以在校园物质环境设计、建设要体现学校核心价值观,宣扬学校自由民主、积极上进的优良校风,体现本校的育人特色。
最后,在围绕精神文化这个核心的基础上,应立足眼前加强新校区的物质环境建设。新校区的文化建设必然有着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是应充分已有条件推进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加强新校区的校园环境的美化;对已建成的道路、楼宇的进行命名;根据新校区的环境特色,建立新校区特有的文化景点,例如中财“创业先锋班”在沙河校区建立的“创业咖啡屋”,巧妙利用教学楼的景观设计开辟了“欣逸斋”茶室;新校区还可以充分发动校友的力量,通过校友捐资在沙河校区设立各种学校的象征性的雕塑。同时,将老校区好的文化载体移植到新的校区,在新校区建立“校史馆”对新校区的学生进行校史教育,将老校区颇有特色和文化意蕴的“陶艺吧”复制到沙河校区。
(二)促进文化主体融合,构建“全员育人”的德育格局
要充分发挥人际环境的导向功能,就必须全力促进文化主体间的融合。虽然,造成文化主体——学生与老师之间、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联系阻隔的地理原因客观存在,但是在新校区文化建设过程中,仍可以通过物质上的保障、精神上的激励、机制上的约束,发动全体教职工以及高年级学生参与新校区文化建设,加强与新校区学生的交流,给予其帮助与指导。
首先,学校可以就近买地建设教职工住宅区,或以较优惠价格出售给教职工或作为学校公租房供教职工周转,也可与当地政府加强合作建设面向本校教职工的经济适用房,这样不仅可解决教职工的生活问题,也为位老师就近教学、就近辅导提供可能,增加了新校区里的教师工“人气”,进而有效地保证师生之间的文化传承。
其次,搭建新老校区师生、生生之间的联系通道。通过学校交流会、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担任辅导员助理、团学组织建设延伸等机制实现低年学生与高年级学生的交流沟通;有意识地在新校区引入高质量讲座,打造文化品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对于好的讲座、活动进行实时转播或者录播,实现两校区资源共享。
最后,通过机制的设计,有效约束、激励教职工参与到育人工作中,积极参与新校区的文化建设,从而使校园文化发挥良好的导向功能。以中财的“全员育人”考评机制为例,两年一评,对教学单位、管理部门、服务部门的育人工作进行考评。在这种考评机制的约束、引导下,全员育人成为共识。 2010年,1000名专业教师在授课之外积极担任新校区学生的学术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的指导老师,218名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的综合导师;130名管理干部积极担任新生的“成长导师”,经常到新校区与所带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在全员育人机制下,全体教职工都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有效地加强了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在此过程中,思想观念、价值体系、道德水准得到有效传承,极大地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
(三)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发挥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
要提升新校区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一方面,凝练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新校区的制度建设,规范师生行为。而校园制度建设必须体现“以人为本”思想,适应时代要求,从学生思想和身心发展特点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制定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制度和规范,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本主义校园制度环境。
首先,建立健全新校区的各项规章制度。应在遵守老校区已有的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等一脉相承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特征,结合低年级学生的思想、生活特点,结合新校区的特殊情况,及早制定或完善新校区的管理制度、服务办法,建立起新校区安保安防、公寓管理、宣传管理、后勤保障等全方位的制度体系,以达到“一切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序局面。
其次,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执行组织机构。制度的关键在于执行,要保证制度真正发挥规范功能,就必须有一个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组织,在充分落实校区各管理部门职责的同时,应积极发动学生的力量,例如成立学生生活区管委会、学生治保委员会,与管理部门配合执行各项管理制度。
最后,将学生纳入到校园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来,师生共同参与制度的制定。制度本质意义在于制度文化能够内化为师生的行为准则,要想制度能够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同,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让学生体验制度的制定、执行和遵守的全部过程,真正领悟制度对人的重要作用,从而认真遵守各项制度。
nlc202309020614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完善的物质环境建设,有效促进文化主体的融合与交流,同时注重校园价值观与道德观的精炼及传播、规章制度的完善,全面地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有效提升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使校园文化能够感染、熏陶校园人的道德情操,引导校园人的价值取向,规范校园人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刘德宇.高校文化发展论[D]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2]徐振鲁.大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内涵探析[J] .北京大學教育评论,2007(3).
[3]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4]韩延明,张宏高.我国大学新校区文化建设的检视与沉思[J].江苏高教,2010(1).
Research On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New College Campus Based on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Campus Culture
——Cased on the Shahe Campus of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IU Ting
Abstract: Recent years,as the important way of the moral education,the campus culture is arous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campus culture of new college campus can not functioning the cultivation function, the guidance function and the standard function because of the short history. The article is trying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of the new campus culture, and to propose the principles and the measures based on its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instruction; new campus; the campus culture;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主办:新校区建设指挥部
主审:葛建一、周正兴
主编:顾明高
邮件:gumg@suda.edu.cn宗旨:沟通师生 凝聚力量 促进建设 纪录历程
周期与范围:每周五网上公开发行
基本栏目:重要新闻、一笔带过
不定期栏目:图片报道、有问就答、参考资讯、工地随笔 除署名外,文章均由主编撰稿,图片由贺新平提供。
欢迎阅读:http://
【 编者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节后的第一期《简报》和你在此见面,本报诚挚感谢你过去的阅读和支持!今后几个月是新校区一期建设的攻坚阶段,为适应新一阶段的工作并发挥“纪录历程”之效用,本报自下期正式推出“ 工作纪要”栏目,公开指挥部五个部门的每周主要工作。指挥部愿意和广大师生携手并进,共同努力,为及时优质高效建成新校区而奋斗。
■ 重要新闻
一、闵春发 2 2 月 月 9 19 日来工地视察,对生农化楼工期下“军令状”
二、葛建一、周正兴 2 2 月 月 0 20 日赴教育厅、发改委汇报工作,祭彦加副厅长高度评价新校区建设,并表示于近期来校视察
三、闵春发 2 2 月 月 5 25 日与园区教投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会谈,教投公司表示全力支持新校区建设,并谈了教职工住宅初步建设方案
四、指挥部 2 2 月 月 4 24 日召开春节后第一次例会,工期成为最重要议题,一批工程竣工时间正式敲定
五、葛建一 2 2 月 月 6 26 日主持召开指挥部全体人员会议,提出“平衡记分卡”管理模式
六、苏州市检察院领导来新校区研究继续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一、闵春发 2 2 月 月 9 19 日来工地视察,对生农化楼工期下“军令状”月 19 日,校党委书记闵春发到新校区工地视察,对春节期间加班加点的指挥部成员和建筑工人表示慰问。同时特邀请生农化楼承建单位总经理、分公司经理、项目经理到工地召开现场会议,研究落实生农化楼工程进度问题。
因为新校区开学的日期早已确定,各工程的进度就决不允许拖延。为此,闵书记对承建单位领导提出明确要求:1、按施工计划工期一天不能拖延;2、必要时请该公司总经理亲自挂帅,调集精兵强将日夜施工以保工期;3、如果拖延工期导致苏大师生搬迁困难影响教学,将追究施工方的责任并取消今后苏大工程的参建资格。
生农化楼承建单位总经理和项目经理保证按时按质完成施工任务。((周正兴))
二、葛建一、周正兴 2 2 月 月 0 20 日赴省教育厅、发改委汇报工作,祭彦加副厅长高度评价我校新校区建设,并表示于近期将来校视察
月 20 日,葛建一、周正兴先后前往省发改委、教育厅汇报我校新校区前一阶段建设情况及新一年工作计划,周村、王东陪同前往。
省发改委和教育厅领导对我校新校区建设给予了较高评价,对今后的工作作了指导。省教育厅副厅长祭彦加充分肯定了我校炳麟图书馆建设和学生公寓资金解决方案,当场表示近期将来我校作深入考察。葛建一、周正兴对祭厅长将来视察和指导工作表示感谢。
(王
东)
三、闵春发 2 2 月 月 5 25 日与园区教投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会谈,教投公司表示全力支持新校区建设,并谈了教职工住宅初步建设方案月 25 日,校党委书记闵春发亲往园区教投公司,与该公司董事长叶峰、总经理蒋百夫商谈新校区建设中的有关重要事项,会谈气氛友好默契。
闵书记首先提出了他时刻牵挂心头的二期用地及教职工住宅两件大事,以及新校区建设与整个高等教育区的互通有无、借用图书馆、公交等问题。对于上述5 个事项,叶峰与蒋百夫表示会全力以赴予以支持,并把配合我校今年顺利入驻作为他们的极其重要的工作。叶峰还介绍了教职工住宅初步建设方案。双方均表示今后要进一步密切配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教投公司副总经理李明矅及我校周正兴、朱汉华、顾明高陪同参加会议。
四、指挥部 2 2 月 月 4 24 日召开春节后第一次例会,工期成为最重要议题,一批工程竣工时间正式敲定
月 24 日下午,指挥部召开春节后第一次例会,所议问题涉及甚多,其中工期成为会议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和议题。为确保新校区按时交付使用,会议明确了下列工程竣工的最后期限:
1、3 月 31 日:学生公寓、食堂; 2、4 月 30 日:学生公寓四周河道及景观; 3、5 月 30 日:东水系(水公园),西水系(运动区景观工程); 4、6 月 10 日:公共教学楼; 5、9 月 10 日:专家楼; 6、6 月 30 日:A6 地块附房; 7、6 月 30 日:医学楼、生农化楼; 8、5 月 30 日:水广场(图书馆南部)。
五、葛建一 2 2 月 月 6 26 日主持召开指挥部全体人员会议,提出“平衡记分卡”管理模式
月 26 日上午,葛建一主持召开指挥部全体人员带有学习性质的会议。为持续加强安全质量工作,他提出在今年的新校区建设过程中,一旦条件基本成熟即实施“平衡记分卡”管理模式,并详细阐述了这一管理模式的操作方案。就结合新校区建设而言,这一方案的基本要义是:首先明确新校区建设的战略目标,确定战略重点工作(如质量、工期、资金控制等),并把这些工作进行分解,明确操作环节和流程,实现成本控制与绩效管理。
周正兴在会议上对大家的工作给予了相当程度的肯定,指出接下来的工作任务更为艰巨,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今后进一步改进工作的几点意见。
六、苏州市检察院领导来新校区研究继续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月 5 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七,天虽下着蒙蒙细雨,可过年的气氛已经很浓了,新校区的建设仍在紧张地进行着。下午 2:00 整,苏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徐鸣岳、预防职务犯罪处处长赵炳荣、检察官孙起生等一行 4 人来到我们新校区建设指挥部,与指挥部的领导们共同总结去年一年在新校区建设工作中预防职务犯罪的经验和做法,讨论、探索新的一年预防职务犯罪的打算和做法。会上,葛建一、周正兴向苏州市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们介绍和汇报了新校区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和指挥部在新校区建设工作中预防职务犯罪的具体做法。
新校区一年来开工面积达 35 万平方米,其中 24 万平方米建筑进入安装装饰阶段;一年来指挥部实施工程招标 120 余次、签订经济合同 200 余份、签订各类廉政合同 60 余份、各类工程计量签订千余份、查处施工违章事故 4 次,保证了新校区建设廉洁、优质、高效、安全。听了汇报后,苏州市人民检察院的领导充分肯定了新校区建设指挥部的做法,并希望指挥部再接再厉,努力完成工程质量优秀、队伍建设优秀的双优目标。苏州市人民检察院的领导同时还向新校区建设指挥部赠送了一批有关书籍和学习材料。会后副总指挥肖平陪同检察院的领导视察了各建设工地。
(周正兴、肖平)
■ 一笔带过 1、2 月 23 日,南师大王副校长一行约 50 人来新校区参观。
(附规划设计图)
一、规划背景
(一)吕梁学院简介
吕梁学院,是吕梁市唯一一所省属综合性高等专科学校,由省教育厅主管。学校集文、理、工于一体,设有16个系,38个专业,其中有8个本科专业。另开设函、夜大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专业。2006年在校生突破6500人,在册教职工达到528名,基本形成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办学良好格局,建校以来为社会输送毕业生17592人,仅2003至2005年三年的毕业生数达7293人,占到毕业生总数的41%。2004年,省教育厅和吕梁市政府决定在我校的基础上筹建本科学院,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决定另辟新址建设“吕梁学院(吕梁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我校现校址移交给吕梁市政府用于基础教育办学。我校按此部署,聘请天津大学规划设计院进行了规划,省发改委(晋发改科教发[2005]36号)文件总体规划进行了批复,核准“由地方政府出资新征1000亩土地,至‘十一五’期末在校生规模将达到10000人”,“计划于2006年在现吕梁学院的基础上筹建吕梁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
学校旧校区占地234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资产2.4亿元。
(二)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关于抓紧做好校园总体规划的通知》,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211工程”建设,更好地为山西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山西吕梁学院新校区根据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将在今后十年间较大幅度地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教学质量。
(三)新校区简介
我校在“十一五”期间建设的新校区,占地1039.71亩,学生规划人数10000人。总建筑面积约为26万㎡,项目总投资6.64亿元。该项目2006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工程预备项目、吕梁市重点工程,2007年正式列为山西省重点工程。现完成前期准备、规划设计、开工奠基、图书馆楼建设、招标代理公司确定等多项工作。
新校区建设项目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工程计划于2005年—2010年完成,一期工程完成后能满足6500学生规模的办学要求;第二期工程计划于2010年前后开工完成。二期工程完成后能满足10000学生规模的办学要求.吕梁学院是一所多学科型高校,以基础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学科为重点,积极发展交叉、新兴学科。学校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兼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
二、场址选择及地理概况
(一)区域位置
新校区选址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北郊,规划用地较规整,依山临水,处于两山之间的平坦地带。西侧为209国道,为校区与城市的主要联系干道,东侧为北川河,南北都有较好的发展空间。
(二)地理概况及市政条件
气候:离石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差异悬殊。春节干燥,风多雨少;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雨雪不多。
(1)水文气象:本地降水稀少,日照丰富,全年降水量461mm,主要集中再7、8月份(约220mm)。年相对湿度58%,最高8月份74%,最低4、5月份45%。
(2)地质构造:全年日照时数2490小时,年平均风速2.2米/秒,极大风速27米/秒。
(3)地震:地震烈度为6度。
(4)季节性冻土:冰冻期为11月至次年4月,标准冻深为0.77m,最大冻深为1.04m。
(5)水文地质条件:年蒸发量1917.50mm,全年无霜期150天左右。
2.市政条件:供水、排水、供电、供暖、燃气、通信。
三、规划原则与总体规划构想要求
(一)规划思想
依托现有环境,将校区建设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建设富于21世纪景观的开放式现代化复合型绿色校园。
新校区的规划设计要达到“科学化、信息化、人文化、环保化、园林化”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注重整体环境的和谐和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化大学教育理念,体现现代大学“寓教于生活,寓教于交流,寓教于环境”的校园空间气氛,实现“现实与未来的和谐统一,整体与局部的和谐统一,功能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效率与效益的和谐统一”。同时,规划设计要有科学的前瞻性,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分期建设创造条件。
(二)规划设计原则
(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构思新颖,风格鲜明,有利教学,方便管理,留有余地,分期实施。
(2)新校区规划设计方案,在功能上应满足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要求,力求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性、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3)新校区设计方案应具有可持续性发展性,按照动态体系规划,形成弹性生长的规划脉络,做到宏观可控、微观可调,留有适度的发展空间,以适应学校今后的发展。
(4)科学全面的研究基地环境,注意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利用和保护,表现出一定水平的园林景观。
(5)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组团分明且便于联系,力求营造一种呈现理性、典雅、大气、富有文化内涵的氛围,形成个体特点鲜明,总体和谐协调,布局科学合理,体现时代特点,与区域位置和谐一体,宁静优美的校园环境。
(6)注意节能、节水和生态保护,重视水资源和植物资源的有效利用,尽可能减少运行成本,充分考虑绿化、美化和人文景观的设计,合理布置建筑楼群。
(7)为了节约资金,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行政办公楼及学生食堂等可采用框架结构外,其余宜采用砖混结构。
(三)规划设计要求
(1)功能分区科学合理、整体协调、动静分离,既联系方便又要避免互相干扰,重点突出校园中心区。新校区按功能可分为教学、科研试验、文体活动、办公、生活、景观、试验场和实习场等区域。
(2)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营造现代园林式校园,主要标志性建筑要充分体现出应有的气势和个性风格。
(3)遵照具体工程项目分期实施的原则,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一期工程的合理性,避免后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校园环境的干扰。
(4)学校正门结合辅道设在209国道,其他方向根据需要也应考虑设门,校门区要气势宏伟,视线开阔,显示出庄重、大方、新颖。
(5)道路规划要实现人车的合理分流,充分考虑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的停放问题。
(6)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暖、信息、网络、数字化等管线要一次规划设计,布置要经济合理,用途要加以区分,小区内所有管线均以暗线铺设。
(7)校园绿化景观系统,校园规划绿地率为40%,应做到“点、线、面”总体优化,实现“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结合大学园区的整体景观水系,充分考虑北川河,和周围山体景观的联系。
(8)单体工程应做到风格统一、特色鲜明,一般以多层建筑为宜,局部以中高层建筑统领环境。
四、规划理念
(一)顺应未来高等学府的发展趋势,把握高等教育内涵,积极探索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变化发展,并及时反映在校区的规划上,紧密结合吕梁地区与西北地区经济、教育等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力图把新校区建设成为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山西及离石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离石区域中心的城市地位,建成生态化和智能化的大学校园。
(二)充分重视教育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和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产业、服务产业等联合发展的带动效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促进教育的产业化运作和教育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尤其重视教育产业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联合发展,积极推进学、研、产一体化。
(三)充分重视校园与城市的融合与互动。城市为校园提供了生存的环境,校园也应以自身优势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新校区建设应以高校为主体,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开发,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建设,高校是经营校区产业的主体。
(四)基础高等教育、深入教育和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能,三者应该并举。积极引导基础高等教育的社会化、普及化、开放化,从而使高校公共教育更加开放和普及,打破原有封闭式教学模式,使公共教育功能更好地与城市融合,并从功能和交通两方面带动城市地区的发展。通过向城市的开放,形成大学校园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五)积极引导校园学术研究向重点化、专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力图强化高校的科研功能,并且将其与普通的公共教学分开,形成内敛形态结构,避免校区多重功能的互相干扰。同时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向教育和产业两个方向转化,达到科学资源的多重共享。
(六)提供多元化的教学环境,提倡教与学、教学与交流的多层次融合。根据综合性大学的形态要求,营造个性化的校园公共空间系统。积极营造大学校园的精神内涵,充分重视精神场所的创造,有意识地培育校园文化与历史的沉淀与形成,形成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圈。
(七)根据校园教育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创造模块增长和细胞生长的发展模式,发展规模可根据高校的发展情况进行调节。
(八)适应汽车化时代的到来,完善解决人车关系,实行车行、人行并重的规划理念,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根据不同功能人群的出行模式,具体分析各种出行方式的流线构成,从而决定交通系统的结构。
(九)重视校园智能化、网络化,通过构造教学、科研、生活的功能网络及道路、绿化等连接网络,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达到促进各种交流及资源共享的目标。
(十)重视校园生态化、园林化。以营造富有自然美的绿色生态环境为目标,通过绿化手法搭配(草坪与花卉的点缀,绿化和硬质铺装的搭配),并以挖湖造丘的手法形成山体与湖面的独特景观,保护原有生态环境。
(十一)积极引导校区生活区与服务区的社会化与城市化,同时强调学校管理的物业化,生活、服务与城市接轨,将学生和教师居住公寓化,社会化,这样可以更有效的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不同档次的需求并减轻学校负担。使生活区和服务区向外侧发展,同社会城市接轨,适应市场化的需求。
五、规划设计构思
(一)道路交通系统构成1、交通便捷、人车分流
理念一.将不同人群的出行目的、模式细分化,作为功能区布局和交通组织的依据、安排合理的路线系统。
理念二.汽车化时代的到来和校区城乡结合部的区位,要求新校区的交通结构应更好的解决车行交通的便利性和停靠的方便。
理念三.非机动车交通(人行、单车)仍是校区内部交通的主体,主活动区域应采用人车分行系统。
方案根据不同人群的主要活动范围和路线将校区范围内由内至外分成三个大的活动单元:
第一单元包括行政、图书馆和学术交流中心;
第二单元由教学区、实验区、产业园区和学生公寓区构成;
第三单元包括后勤服务、职业教育和文体活动区。
本案充分考虑了不同人群的出行模式。通过对各种模式的分析(教师ó科研,教师ó教学,学生ó教学ó科研,学生ó实验,科研ó实验ó产业,产业ó城市,后勤ó城市,生活ó城市),构建了弧形主干道与两套环形路网的结构,形成了有机有序的整体交通。
2、适当划分各功能区
路网构成不仅要承担交通的功能,而且要分割各功能区,同时满足各种功能人群出行的要求。
本案以弧形主干道为主,外加环形包围十字路网使校园结构清晰,弧形主干道内侧是资源共享区、公共教学区和实验教学区,外侧是产业区、学生生活区、文体活动区与后勤服务区,分区明确。主要交通不穿越各功能区,使各功能区相对独立、完整,同时将三大功能区串联起来,提高道路的使用率。
3、形成校园景观节点
本案突破了传统校园中横平竖直的棋盘式路网结构模式,充分考虑了人本身的因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道路布局结构讲求景观效果,避免单纯的交通功能和呆板的形式,设计中讲究点、线、面相结合(道路与广场相结合),直线、曲线相结合,正向和斜向相结合,产生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极大丰富了校园景观,更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
4、道路选型
校内弧形主干道路型定为三块板,中间为10米的机动车行道,2米的绿化隔离带,外侧为4米宽的非机动车道,之外为4米宽的人行漫步道。周边次干道为一块板,路面宽9米,两侧为3米的人行道。尽端式车行道路型为一块板,路面宽6米,两侧为2米的人行道。
(二)主要出入口
考虑到校区选址西侧是209国道,东侧是山体和河道,从而将主要入口(主校门)设置于南侧规划道路上,使校区与外界更好的联系起来,也使从外界至校区的主要人流能安全快捷地到达校区,同时有利于形成学校主轴空间序列。
(三)功能分区
本校园规划主体分为七大功能区,以便捷的机动和步行交通联系分区。
1.校前区,为校园整体空间序列的前奏,以绿化和开放空间为主要特征。
2.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区,主要由综合办公楼、图书馆和学术交流中心等建筑组成。
3.公共教学区,各院系教学建筑组团布置在次区域,与其他教学、生活、服务及运动组团联系便捷。教学区各组团应考虑空间的联系呼应,建筑形式的有机统一。
4.体育运动区,体育运动区应与生活去联系方便,设有主运动场和体育馆,并注意适当的外来人员。
5.实习与训练区,设有实习宾馆和实习餐厅,是服务性设施,也是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的场所,应由独立的对外出口,方便接待访客。
6.学生生活区,相对独立,与教学区和运动区联系方便。该区建设将面向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与教学区保持相对独立,实施单独的物业管理,在建设中也不会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行。
7.生态景观区,作为学校与环境的联系纽带,连接各个功能区,并结合步行系统,将校园构成一个整体。
方案尝试在结构布局中将校园分成四个大的版块。
基础教育活动版块:
这一版块包括教学区、教学实验区、产业园区,其主要担负国家统招研究生、本、专科和社会继续、函授、在职学生的基础教育职能。从基础教育的社会化发展趋势,这一版块是校区与城市交流最为频繁的区域,规划意图打破其一贯的封闭形态,使之成为与城市更为紧密的开放型体系。
深入教育和科学研究版块
这一版块分布各独立学科院系和专门研究机构,承担学校的深入教育和科研职能。其位于弧形主干道内侧,掩映在树林草地之中,是校区中自然环境最为幽静的区域,规划意图为其提供最好的研究氛围。
核心共享版块
这一版块包括校园核心区(图书馆、礼堂、对外交流中心、行政管理中心),是校区公共活动和管理的主要区域,布置在校区的中心,便于使用和集中管理。
生活服务版块
这一版块包括学生公寓区、文体活动区,布置在校区东侧,靠近东侧河道及山体。学生公寓区在教学区和东侧河道及山体之间,以运动场和绿带与教学区相隔,既方便上课又方便生活,并有利于今后与社会共同开发。
本案规划功能分区明确,有分有合,比较灵活,有利于校园各项功能活动。突出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生活及科研、产业开发的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建设
理念一.高校发展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使规划一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灵活布局。
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必将冲击高校原有的院系结构,使其发展和建设存在更多的不可预见性,所以校区规划应为未来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灵活模式。
理念二.规划应适应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
智能和网络不仅会对原有的教学方式产生革命,同时也会使校园的物质建设发生革命。
方案在校区主要的教学和科研版块采用“芯片化模块”的布局,使校园主体结构能够进行细胞式的组合生长,根据实际发展进行灵活、多样的调整而不破坏规划主体结构的统一,适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五)公共空间体系
1.中轴线空间序列
本案突出大学校园的形象特征,在中轴线上设置了一系列的公共空间,结合主体建筑,达到烘托校园氛围、弘扬校园文化的目的。南侧主入口先是一个绿化公园,然后是一个雕塑广场,其南侧是一系列秩序性很强的水面,再往北是图书馆前的大草坪。通过主体建筑图书馆的中央通道可以看到北侧山体。围绕它的是大片水面和水上平台。最北端是现代化体育馆。
整个中轴线空间序列采用主校门(序幕)→前广场(抑)→大草坪(扬)→图书馆南广场(抑)→水面(高潮)→体育馆(抑)→小山体(结束)的结构方式,抑扬结合,开合有致,创造出多层次、井然有序的公共开放空间序列。
2.多样复合的开放空间系统一所一流的大学需要有其独特的精神核心和文化,并能形成对文脉和历史的沉淀,规划应从空间上创造这种文化和精神的场所。优美的弧形主干道形式形成一个“?”形,象征着设计主题是:学无止境。
1.纪念空间:从教学区入口到核心区,方案设计了一条景观主轴,并通过系列的空间变化强化她的恢弘与庄严,作为新校区的象征。
进入教学区是一条120米宽的景观带,两侧是整齐的教学楼,中间是雕塑、水面、草坪和修剪整齐的植物,背景是矗立的图书馆主楼和主广场;走入被图书馆和教学楼合抱的主广场,3万平方的尺度,挺拔的主雕塑,透过图书馆的中庭远景是神采飞扬的体育馆,这里的恢弘气魄使你肃然起敬,这里是师生集会的场所,会记录学校的每一次重要事件;穿过图书馆的中央庭院,走在120的景观带中逐渐接近湖面,突然眼前一片豁然开朗,宽阔的湖面清澈亮丽,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组成一组精美的建筑“L”型挺立在湖面之上,远处是一抹郁郁葱葱缓山和活泼的体育场馆,这一切都融合在一个弧形的开敞空间中,这里是主轴的高潮,也是每一个学子珍藏的青春纪念。
2.文脉空间:主轴线北端规划将老校区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建筑复制到新校区中,并作为主轴的收尾,她是文脉的延续和文化的象征。这一组建筑建议规划为小型博物馆。
3.浪漫空间:浪漫是年轻学子的特点和需求,规划在核心区西北端,利用挖湖的土方和废弃建筑材料堆积一个小型山体公园,栽培植被,为校园提供一个幽雅的空间,并建议将一些社团建筑点缀其中,让青年学子在这里指点江山。
4.激励空间:方案在教学、科研区规划了多个公共广场空间,建议以著名历史人物、科学巨匠、重要历史事件为主题进行设计,以激励学生的奋进精神。
(六)景观配置与绿化规划设计
校园要达到花园式校园、山水校园的要求。校园周边种植高大乔木起到隔离城市噪音、沙尘外,还形成校园的绿色屏障。校园内广布草坪,花卉在人行道旁,步行区内广泛布置花草,精心设计图案,色彩细致搭配,结合校园水面的设置,在较大的绿地空间内填土造坡以形成不太高的小土丘,使地面略有起伏,校园内达到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树木成林,草木成片,四季有花,常年有绿。
(七)校园形态体系
现代化大学包含文、理、工、艺术等各种学科,应该具有兼容并蓄的气度,各区域不同的功能也应体现出不同的气质,因此空间和建筑形态要避免过度统一单调,应在大的统一原则下追求个性化。方案根据各版块的不同性格对形态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手法。
学院科研区由于学科的不同,其建筑个性应各具特色,规划希望其展现不同的气质,方案将其分散布置于绿色自然环境中,以环境作为统一要素,为今后建筑的个性化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开工仪式上的讲话
(***年**月*日)
校长 ***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愉快的心情相聚在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共同见证***大学**校区建设工程奠基开工,这无疑是***大学以及***学院建设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必将作为一个重要的篇章载入***大学的发展史册。在这具有非凡纪念意义的历史时刻,我谨代表学校党政以及全体师生员工,对***校区建设工程开工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齐心协力推进***校区建设的全体工作者和即将参加本次工程的代建单位、施工单位全体建设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大学***学院作为江苏省首批建立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之一,由原**大学创办于1999年,当年招生390余人,开设理工、经管两个学科7个专业。经过15年的飞速发展,目前***学院每年的招生人数稳定在2500人左右,较以往翻了6倍,在校生规模已倍增至9600余人,开设专业拓展至41个专业及方向,涵盖理、工、文、经、管、医6大学科门类。与此同时,***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依托母体丰厚的办学资源,充分发挥“公有”优势和“民办”活力,不断加强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稳步提高,京江学子屡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大型赛事中斩获佳绩,学院成功入围“2010全国十佳优秀
独立学院”,在江苏乃至全国民办高校中赢得了较高的地位。截止目前,***学院已向社会输送了15000余名专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院自办学以来,就与母体***大学同处一园,共享办学资源、共享发展成果,形成了与母体互相支撑、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喜人局面,为***大学扩大办学影响、提升办学实力作出了十分显著的贡献。但是,随着***学院办学内涵的不断深化,办学空间的制约日渐成为制约学院发展的关键瓶颈。与此同时,2008年发布的教育部26号令对独立学院使用独立校园办学作出了硬性的要求,对评估验收不达标的独立学院将不发给办学许可证。因此,***学院迁出***大学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学校与多个地方政府积极展开洽谈,为***学院争取独立校区。去年,学校和***市政府达成协议,决定臵换**校区、**校区,在***高校园区建设***校区。这既是学校为支持***学院跨越发展所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学校进一步优化办学布局、拓展办学空间、提高办学效益,加快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重大机遇,必将为学校和***学院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大学***校区位于******的中部,规划用地约 850亩,总建筑面积26.97万平方米,教学大楼、实验楼、图文信息中心、国际交流中心、体育训练馆、行政大楼以及大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建筑设施一应俱全,教学、科研、生活等功能分区合理有序、和谐交融。***校区规划除满足***学院办学外,还结合***高校园区的功能定位,赋予了科技研发与技术辐射基地的重要功能,预留了
40000余平方的科技研发项目用地。***校区的建设不仅为***学院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办学空间,也为***大学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服务能力、提升办学影响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契机。
万丈高楼平地起。***校区的破土动工是***学院事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学院乘势而上、再创辉煌的全新起点,希望***学院抓住机遇,奋发作为,着力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布局、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办学水平提升等办学内涵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努力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优秀、办学实力雄厚的一流的独立学院。
老师们、同学们,脚下这方热土承载着***大学50000余名师生员工的期盼与厚望,悠悠百年的办学历史要在这里延伸,“*****”的校训要在这里传承续写!我坚信,在大家的辛勤努力下,一座人性化、现代化、生态化、智能化的***校区很快就将拔地而起,成为与“***第一高山”***交相辉映的一座科学文化高地。
最后,再次感谢承建***大学***校区的建设单位与全体工作者,衷心祝愿***大学***校区建设圆满成功!
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 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 国家和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高等教育不能按常规走路, 必须走超常规跨跃式发展之路。这就要求学校要征用大量土地建设新校区, 建设教学用房和生活用房, 就要在一定时期内巨额资金投入。巨额资金从何处来?靠各级财政支持, 在短期内拿出这么多资金来发展高等教育, 是不可能的;靠向学生收取建校经费在政策上不允许, 一般家庭也难以承受。高校靠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 进行举债办学, 是当前发展高等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高校利用银行贷款, 进行举债办学, 但是, 由于高校自身条件及能力的限制,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管理不到位, 银行等金额机构监管不力, 都会使高校贷款建设、举债办学隐藏着极大的投资风险。
因此, 加强对高校新校区建设投资及其风险分析, 对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 保障高校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新校区建设投资风险概述
据企业财务管理理论, 所谓风险是指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可使投资者发生损失, 也可能形成收益。根据风险理论, 高校新校区建设投资风险按其成因, 可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主要是指高等学校以外的因素引起的风险, 包括政策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等, 非系统风险主要由高校内部各因素引起的风险, 主要是指学校的项目管理的风险。
新校区建设投资是高等教育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项目管理的基本程序, 高等教育新校区建设投资风险包括规划设计风险、完工风险、工程质量风险、债务风险和经济风险等。规划设计风险是指投资者在高等教育新校区建设投资中贪大、求全、求新、求洋可能发生的损失, 如盲目征用大面积的土地、扩大房屋建筑面积、增加设备购置、提高资产购建标准等给投资者可能带来的损失。完工风险是指由于新校区建设投资项目工期延长、不能及时交工, 工程项目建设成本超支而给高校带来的损失, 如工程的工期延长、建筑标准提高都会增加新校区建设投资的建造成本, 工程成本超支会增加高校的财务负担、降低高校的收益率。工程质量风险是指由于工程或设施或设备存在质量隐患而给投资者可能带来的损失。债务风险是指高等院校负债金额过大、负债成本过高、还本付息时间过于集中, 不能按期偿还债务本息而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经济风险是指影响高等教育投资收益波动的各种经济因素, 包括:经济增长情况、经济景气循环、利率、汇率变动、财政收支状况、货币供应量、物价、国际收支、人口、就业等。
二、高校新校区建设投资风险形成的原因
1. 建筑市场不够规范, 建设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近年来, 我国虽然已相继出台了《建筑法》、《招投标法》、《合同法》、《土地法》、《城市规划法》、《房地产管理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但建筑市场要素体系仍不健全, 贯彻执行力度不够, 导致项目立项决策、设计、招标投标、签订合同、建设管理等方面还不够规范, 给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管理和监督管理带来了难度。
2. 高等院校管理者决策考虑不周, 建设工期要求紧。
由于高校扩招迅速, 新校区建设项目上马较快, 又要赶着投入使用, 工期一般都比较紧, 高等院校领导为了赶工程进度, 在操作上图方便, 往往不注重建设程序, 致使工程建设管理在很多环节上出现诸多问题, 产生很多风险。
另外, 高等院校领导只讲效率不讲节约, 新校区建设投资工程项目超标准、超豪华, 以及建设成本超概算、超预算, 有些项目由于设计仓促, 图纸设计粗糙, 技术设计基本上忽略, 很多内容都没有审查, 设计周期短, 设计保守, 漏洞多, 造成不合理的浪费, 投资者面临规划设计风险、完工风险等也就在所难免。
3. 新校区工程管理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有关单位利益冲突, 有的施工单位, 在私利的驱动下, 违规制假, 以谋取多计工程款。有的监理人员睁只眼、闭只眼, 未尽到应有的责任。有的预算员不按有关规定进行核算, 有意增大工程造价, 以作为其劳务费的提取基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人员很多是临时抽调, 且非专业性, 缺乏工程建设相关的专业知识, 而施工单位却又十分内行, 两者信息极不对称, 在施工过程中, 很容易被施工单位牵着鼻子走。甚至有极个别的工程管理人员与施工单位串通一气, 袒护造假行为, 慷国家之慨, 谋取个人私利, 工程质量风险也在所难免。
4. 新校区建设项目资金紧张, 给工程以及工程管理带来不良影响。
目前, 高校新校区建设正面临加速期, 建设资金普遍比较紧张, 大多来之不易, 有的建设单位为了省钱, 对质量管理的必要程序以及很多规范管理的程序都省了, 都视而不见。另外甲方采购的材料供应不上, 工程款不能及时支付, 又赶上工程材料涨价, 这些对工程以及工程审计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其中新校区一期工程施工过程因甲方采购的材料供应不上, 工程款不能及时支付等问题停工三、四次, 有一次停工近一个月, 这对基本建设项目各项工作都产生了恶劣影响, 使学校产生了不必要的损失。
三、防范高校新校区建设投资风险的建议
1. 完善高校新校区建设投资法规。
高校新校区建设投资的涉及面广、关系复杂、任重道远, 为了促进高校新校区建设投资的健康发展、维护投资者的权益。国家应该制定颁布高等教育投资法, 包括高等教育固定资产投资法、高等教育经费投资法等。
2. 建立健全高校新校区建设投资监管制度。
高等院校是高校新校区建设投资的使用者, 所以必须加强对高等院校投资的监管。高等院校新校区建设投资监管的内容包括:项目立项决策阶段监管、设计阶段监管、招投标阶段监管、施工管理阶段监管和竣工决算阶段监管。高等院校投资监管的组织包括:政府部门监管、社会监管和内部监管。高等教育投资监管的方式包括:项目规划设计、经费预算、科研服务合同的教职工代表审议制度, 项目投资后评估, 教学科研评估, 财务审计、基建审计等。
3. 合理规划高校新校区建设投资举债办学的规模。
学校要根据长期发展规划, 生源状况, 资金回收期和偿债能力, 从办学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方面来综合评价项目的投资效果。制订切实可行的举债方案。确定学校的适度贷款规模。如果超过自身的能力, 过度举债或资金使用不当, 就会导致财务风险。高校举债方案包括对投资项目效益预测, 分析贷款的期限、数额、用途、用款计划及还贷付息的资金来源等。
4. 对高校新校区建设投资进行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在我国审计工作中所占的比重会逐年增加。加大高校工程投资效益审计力度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符合建立现代政府的要求。而通过对高校工程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可以揭露由于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损失等问题, 能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防止不重视经济效益而片面追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现象给国有资产带来极大损失和浪费。开展绩效审计, 还符合我国提出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5. 加强新校区工程管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建设。
新校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必须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 要不断通过后续教育, 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实践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必须具备高超的业务技能和优良的道德修养, 更要具有职业敏感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先进的技术手段, 信息网络的建立和现代管理手段的发展, 要求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必须适应和运用信息处理系统, 熟练使用计算机。
加强新校区工程管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建设,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工程管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搞好高校新校区工程管理工作的前提。首先要加强政治业务理论学习, 增强工程管理人员遵纪守法的意识;其次要加强对工程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再次要加强对在岗工程管理人员后续教育和培训;最后行业协会要建立健全工程管理人员考核标准体系, 实行上岗证制度, 并定期抽查考核。
摘要:随着1999年高等学校的扩招, 各高校大力开展新校区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竞争力。文章以分析评价高校新校区建设投资及其风险为目的, 采用定性、综合分析相结合等方法, 对高校新校区建设投资及其风险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校新校区,投资,风险分析
参考文献
[1].冯艳飞.中国高等教育产业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2].赵庆典.等.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来茂德.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4].陈学飞.留学教育的成本与收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5].余霞.对开展国家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思考[J].审计与理财, 2005 (10)
摘要:中国高校经历了一段迅速发展的时期,众多高校为适应发展而建立起的新校区已日渐成熟,但新校区在VI设计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校的VI设计应浓缩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其内在的精神理念,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融入新的元素,向世人展现出一个完整高校形象来。
关键词:高校新校区;VI设计
自1999年以来,普通高校招生迅速扩大,为适应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实现高校的长期发展,扩建新校区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时至今日,大量高校新校区已建成多年,这些新校区成为在校师生及当地居民学习、生活、休闲娱乐的一个重要公共场所,原有的VI设计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高校新校区的VI(视觉识别)设计,便成为高校建设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一、高校新校区VI设计的两A层次
高校VI设计是UIS(高校形象识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高校和企业一样,必须通过特有的视觉识别(例如标志、色彩、字体等)将高校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学科特色及科研能力等,以直接或间接方式让大众感受到。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把高校新校区的VI设计分为两个层次:基础设计和拓展设计。基础设计包括高校的名称、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辅助图形等,这是高校新校区VI设计的基础层次。拓展设计则是建立在基础设计之上,其中包括办公用品、服饰、礼品、指示系统、环境设计,以及网络媒体等。
目前,我国高校新校区的VI设计在两个层次上都有所表现,与需要设计的项目一一对照,甚至让人觉得已经做得“面面俱到”。但是,在“面面俱到”之下却存在“过目即忘”的问题,更鲜有高校新校区的VI设计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高校新校区VI设计的不足
通过对五所浙江省内的高校新校区VI设计现状的调查、分析之后,可以发现以下四个典型的不足之处。
(一)美观性不足
美观性不足首先表现在基础设计上,问题最严重的是标志图形及色彩设计不美观。图形是VI设计中标志设计的主体,它将高校的信息、理念以视觉传达的方式,清晰地告知大众。经过对这五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大众对其中三所高校标志的图形表示很不喜欢,一所态度基本中立,一所尚可。当问及那所尚可高校的图形是否十分美观、并令人印象深刻时,大众基本持反对态度。
VI设计中的色彩设计包括标准色和辅助色,好的色彩设计能够帮助高校增强大众对新校区的识别能力,与图形结合后能够更好地传达高校的相关信息和理念。在这五所高校中,大众对其中一所高校所运用的辅助色灰色表示了强烈的反感,三所持中立,一所尚可。
其次,美观性不足还表现在拓展设计上,其中现有的拓展类VI设计在材料的选择及后期维护上,都存在着破坏美观性的因素。例如高校新校区内的视觉导视系统,尤其是户外视觉导视系统在材料选用上不太恰当,很多指示牌树立不过半年就开始褪色、生锈、脱落。室外导视系统的材料选择必须能耐得住一定的日晒雨淋,目前出现的情况是不符合设计选材要求的,其美观性必然大受影响。而视觉导视系统中还存在着后期维护不利的现象,脏、旧、破损的导视系统没有及时打扫、修补、更换,进一步破坏了新校区的美观性。
(二)差异性不足
VI设计是展示高校新校区独特形象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如果VI设计缺乏差异性,其存在便形同虚设,完全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调查的这五所浙江省内高校,VI设计不仅不追求差异性,反而走上仿效之路。
在基础设计上,五所高校的标志都采用了圆形,构图基本一致,标准色则是在蓝色和绿色中进行选择、组合,中文字体全为书法,英文字体则是标准印刷体,虽然字体选择上有些区别,但差异性也不大。当调查了在校学生、老师、在校园休闲娱乐的附近居民,大多数表示高校新校区基础VI设计的记忆度不高,甚至部分高校的学生对本校的基础VI设计印象模糊。VI设计若美观性不足,则令人生厌,若差异性不足,则无法令人记忆。
拓展设计部分的差异性表现显得更为糟糕。在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中:招生宣传册、手提袋、文具、室内外指示系统等等,设计表现大同小异,很多仅仅更换了高校标志,余下的设计完全一致。这样的设计对于高校新校区形象、文化内涵、竞争实力的塑造全无用处,鸡肋一块而已。
(三)时代性不足
高校新校区VI设计不可与时代脱节。在调查的这五所高校中,有两所历史可追溯百年以上,只有一所比较年轻,建校30余年。在vi设计上,高校肯定有历史积淀方面的考量,VI设计应该具有历史感,但是,历史感不等于陈旧感。
五所高校的VI设计在基础设计部分已表现出时代感不足的问题,即使高校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也应该注入时代新鲜的血液,尤其是当新校区建成之后,更当展现出富有时代感,继往开来,引导潮流的形象。而在调查中,大众对其中四所高校新校区的VI设计评价为略显陈旧、不够新颖,有几位年轻老师直接表示这样的设计应当属于80年代,而不是现在。高校新校区VI设计必须与时代相结合,只有结合之后,才能体现出高校的真正风貌,并能与大众的审美相配合,被大众接受,进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四)缺乏商业化运作思维
VI设计对企业商业运作的重要性已众所周知,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例如维珍、星巴克等企业对VI设计的运作已是淋漓尽致,但是,高校新校区在这方面却表现出回避的态度。一提起商业化运作思维,就会有人觉得这是把高校新校区的形象拖入了商业化的泥潭中,而事实并非如此,这里所指的是商业化运作思维,而不是高校商业化。
正是由于缺乏商业化的运作思维,使得高校未能完全视自身为一品牌,在品牌化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其中VI设计就变成了涂脂抹粉、例行公事式的点缀,失去了它应有的强大功能。缺乏商业化运作思维是高校新校区VI设计不足的根本症结所在,上文提到的美观性、差异性、时代性不足这三点,都与此有关。
三、高校新校区VI设计新思路
发现了高校新校区VI设计的四大问题之后,会据此提出一些新的设计看法,来探讨是否能解决相关问题。
(一)基本设计——兼具美感性与差异性
高校新校区VI设计首先应该抛弃固有思维,VI设计并没有被固定成某种模式,纵观全球排名前100的高校,这些高校的VI设计各不相同,通过不同的图形、色彩、字体、构图来彰显本校的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目前,VI设计已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提供给基础设计部分很多不同的思路。在标志的设计上,根据高校新校区不同的内涵,可以结合具象图形、抽象图形、传统图形、文字图形化等,做出既美观、又具差异性的作品来。高校新校区的标准色选择一定不能围绕着蓝色和绿色打转,要深化本校的内涵特色,选择最为符合学校精神的色彩,标准色、辅助色组合和搭配时表现出强烈的特色来。
以山东艺术学院为例,分析其在基础设计上的优点。山东艺术学院的标志(见图1)设计以印章为灵感源,打破以圆形为主的框架设计采用长方形,凸显其稳重的特征,将严谨的治学形象展现出来。标准色则采用含灰色的朱砂印泥,展现了中国传统视觉美。标志中心结合校名以象形文字为基础进行设计,绘制出一个动态的人形,其寓意学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精英栽培之圣地,并会逐渐成为国际化的知名学校。
(二)拓展设计——与校园景观相结合
拓展设计部分的内容容易局限在办公用品、服饰、礼品、指示系统、环境设计,以及网络媒体等方面,这些方面是一定要做的,但是,更需要突破。新校区在建设过程中,应该以更强烈的表达形式把VI展示出来,其中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VI设计与校园景观相结合。校园景观VI设计能够把平面类的VI设计拓展到空间领域中去,与新校区整体环境融为一体,在师生、居民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不断通过VI设计传达学校的精神内涵,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塑造学校的完整形象。而校园景观VI设计必定成为最直接、最外在、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的VI设计拓展。
目前国内外高校有一部分已引入了校园景观VI设计,设计类型主要有三种:雕塑、景观小品、植物造型,赢得了大众一致的好评。例如,浙江大学校庆时设计的雕塑(见图2),三角造型简洁干练、学校标志融入三角的左上角、浙江大学的英文简写“ZJU”笔触有力地形成一股向上的力量,雕塑整体选用黑色来表现出沉稳和历史感,一个实力雄厚、果敢实干的百年老校形象屹立眼前。沈阳建筑大学的一个景观小品(见图3),把学校标识用木材质构建出来,效果朴素大方,立体造型体现了节节攀升的意味,这样的作品自然能成为校园景观VI设计中漂亮的一笔。在植物造型上,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斯坦福大学的一件作品(见图4),学校的字母“S”结合其标准色红色,在空旷的空间中坦然陈设,整体效果大气磅礴,而色彩表现则进一步表达出年轻、激情、进取与力量。其学校官方网站在学校简介中直接运用了这张照片,从中也能感受到上述视觉效果。
虽然很多高校的新校区已设立了相关的校园景观VI设计,但从整体上来讲在创意、规模、系统设计上还是有所欠缺,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校园景观VI设计观念,再把它一一落实下去。
(三)时代感——以细分的方式实现传统与现代并进
高校新校区VI设计必须与当下结合,体现时代感,才能与大众审美相吻合,达到预想的传播效果。但是,在实现过程中,VI设计一定会遇到高校历史背景与现代文化之间取舍、结合的问题,在此,可尝试以细分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第一种细分法是细分出最具历史意义、能体现出高校文化底蕴的部分并将其保留(经常保留的对象是学校的校徽),而对可更换且更换效果较好的部分,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例如斯坦福大学在2014年更换了其文字LOGO(见图5),它原先的文字LOGO视觉效果其实还不错,但更换后的字体更为紧凑、朴素大方、视觉识别性更高,对于大众来说,这是一个更具时代感的字体。而斯坦福原有的校徽在这次改变中,仍被保留了下来,并融入到时代感极强的整体设计中去(见图6)。这种细分式的改变,能够很好地把历史与现代结合在一起。
第二种细分法则更为大胆,VI设计基础部分会发生更大的改变。例如科英布拉大学,这是一所葡萄牙最古老的大学,创建于1290年,其原本的标志也是传达出它古老历史感。而新的VI设计保留了其原有的外观及图形内容,但经过了大胆的简化,配合上年轻时尚的薄荷蓝绿色,为这个古老的学校注入了简洁、华丽、生机勃勃的新血液(见图7)。
(四)开放性——借鉴商业化运作手段
在商业品牌的运作过程中,VI设计早已不是原有呆板的面目,人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们的存在,它们不仅传播品牌的相关信息,还美化生活,帮助塑造个人品牌形象。目前高校在这方面显得很薄弱,生怕“商业化”这三个字拉低了高校象牙塔的形象,但事实并非如此,不应该把高校商业化,但可以借鉴商业化的手段来帮助高校新校区运作VI设计。
例如,美国的私立大学俄克拉荷马市大学,它结合了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物Gold Star Tower塔顶的金星作为其标志设计的主要视觉图案(见图8),整体设计简洁、时尚、年轻、富有速度感和上升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设计。在此基础之上,该大学非常勇敢地运用了商业运作手段,将一个极简洁的广告口号“rise(上升)”融入其中,象征一颗新星正在冉冉升起。这画龙点睛之笔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品牌传播力度,学校的形象被塑造得更为积极、正面,这正是借鉴商业化运作手段的效果。其拓展设计的部分则牢牢抓住这一有利的设计点,不断重复,结合不同空间、场合的需要、配合不同色彩进行设计。例如,运动场中的折叠椅设计,简单的一笔VI设计,加强了人们对该校视觉识别的印象(见图9)。该校在公共空间中的广告牌设计,配合了明亮的中黄色,招呼着大家“在校园中成长为一名大人物”,广告诉求与vi设计所传达出来的学校精神内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见图10)。
四、结语
【高校新校区建设论文】推荐阅读:
高校新校区建设的背景12-15
新校区开业流程06-15
南开中心小学新校区10-16
新校区开学典礼演讲稿11-19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说明10-02
河套学院有几个校区及校区地址哪个校区最好10-28
谈新时期高校工会协调能力建设12-10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探析论文06-21
校区管理11-21
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探讨论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