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纳税政策研究论文(共8篇)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面向高校的税收政策,但通过对高校目前主要经济业务分析,可以发现高校经济业务几乎涉及到目前已开征的所有主要税种。在不考虑校办产业的前提下,高校涉税业务根据所涉税种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涉及增值税的经济业务。
增值税是高校过去所涉业务较少的税种,仅存在于高校出售的部分试验产品、后勤实体对外出售的自有产品或其他商品的销售中,根据财税[2013]37号文件有关规定,高校过去需缴纳营业税的部分业务开始缴纳增值税。这部分业务主要包括:高校提供的部分超过免税范围的教育劳务,科研工作者取得的技术转让和专利转让收入,高校科研团队利用高校资源从事科技开发与转让、技术咨询与服务等。此外,高校购置的不是直接用于教学与科研的进口仪器设备也需缴纳增值税。
2.涉及营业税的经济业务。
在高校实行营改增后,高校涉及营业税的业务较之前有较大幅度的减少,目前主要包括学校部分场地对外出租的租赁费,高校食堂向社会人员提供餐饮服务而收取的餐饮服务费;因承办会议而向参会人员收取的会务费,高校后勤车队对外提供车辆出租服务等业务。需要强调的是,随着国家营改增工作的深入,高校涉及营业税的经济业务范围将进一步萎缩。
3.涉及所得税的经济业务。
所得税主要包括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目前高校除后勤实体取得的收入需根据财税[2006]100号文件要求缴纳所得税外,其他大部分收入可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减免。个人所得税是涉及高校教职工个人切身利益的税种,主要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以及专利权、著作权等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多种收入。这些收入取得的渠道不同,所适用的各种税率与免税条件也各不相同。此外,单位和个人直接捐赠给高校的收入也需要缴纳所得税。高校经济业务除涉及上述三类主要税种外,还包括因出租房屋、土地而产生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购置与使用车辆而产生的车辆购置税与车船税;申请各类专利和签订各类合同而缴纳的印花税;因缴纳增值税与营业税而产生的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税种和费用。
二、高校在现行纳税政策环境下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自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福利企业、学校办企业征税问题的通知》起,开始步入纳税时代,各类相关税收政策陆续出台并不断完善,有效激励、促进了高校发展,规范了高校各类经济业务,但也存在着一些制约高校发展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立法级次偏低,会计制度与税收政策不匹配。
我国目前税收法规主要由全国人大立法,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出台政策性法规、规章,地方政府制定的区域性制度三个层次组成。我国高校目前执行的政策多是各部委根据国家法规制定的带文号的行政文件,没有针对高校的系统性的税收法规,在政策上缺乏有针对性的操作细则,甚至部分文件之间存在冲突现象,使高校发展受到制约。在会计制度和税收政策的衔接方面,国家税收政策均是建立在会计核算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之上的,而在新的高校会计制度中仍提出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只是要求部分经济业务与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这必将导致部分业务成本的计量不准确。这种制度的不匹配不仅使部分税收政策难以执行,而且增加了高校对涉税业务管理的风险与成本。
2.宣传引导不到位,纳税意识亟待加强。
就高校而言,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导致高校管理者纳税意识仍有些淡薄,高校机构设置中也缺少对涉税业务进行统一管理的部门,财务人员对税收政策的理解也不够到位,导致有时无法正确处理涉税业务。部分教职工对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也存在误解,认为纳税是国家和学校对教职工收入的“剥皮”,导致个别教职工千方百计隐瞒收入,不但给国家带来了税收损失,还为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风险。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对高校相关税收政策宣传不够到位,对财务人员缺乏培训,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处理比较严厉,有时不考虑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也增加了高校对涉税业务管理的难度。
3.税收优惠政策单一,激励引导效果不够显著。
我国现行税法对税收优惠主要通过以设置起征点、免征额等税前列支方式,直接降低法定税率和直接减免应纳税额的方式实现。目前针对高校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局限于税额免征和税前列支扣除两种方法,且主要优惠都是面向学校层面,面向个人的优惠政策偏少,且政策相对死板,在推行过程中缺乏灵活性。此外,分散在各部委的具体优惠政策之间有时存在冲突,导致税收优惠取得成本偏高,难度偏大,优惠所取得的激励效果不够理想。在对待社会资本进入高校方面,国家目前仅对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如高校教育基金会)和国家行政机关捐赠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优惠,而对直接面向高校的捐赠和投资是不享受税收减免优惠的,这使部分单位与个人将对高校的捐赠与投资转向其他方式,不但增大了高校取得投资的成本,也与国家鼓励民间社会资本投资高校的理念背道而驰。
三、完善我国高校纳税政策的对策与建议
1.完善面向高等教育的税收政策立法与配套建设。
完善高校税收政策立法与配套建设工作,首先要在遵循税收立法改革方向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与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梳理分散在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教育部等部委的各类通知、批复等行政文件,出台统一的面向教育,尤其是面向高等教育的单行法规,将目前高校所涉及的所有税收政策全部纳入其中进行统一管理,以消除现行制度中部分政策相互矛盾、重复的弊端。在此基础上,将国家税收政策中对高校没有明确的部分进行明确,确保立法涵盖高校所有经济业务。在建立统一单行法规的同时,对在税制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时出台相关解释,避免高校税收政策中出现新的空白。在加强立法工作的同时,完善高校会计制度。明确区分各类收入的性质,并按照收入性质设置明细科目;明确成本核算的范围与核算方法,并引入预提费用、待摊费用等成本核算专用科目,使会计制度与税收政策要求相匹配。
2.加大对税收政策的宣传与培训力度。
对高校而言,加强税收政策的宣传与培训首先应要求管理层加强对税收政策和相关财经法规的学习,更新管理理念,避免决策失误。其次,财务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各类税收制度与税收优惠政策,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再次,加大向教职工宣传税收政策的力度,尤其是向大家宣传涉及切身利益的所得税与科研经费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使其了解依法纳税重要性与偷税漏税危害的同时提高其工作积极性。税务部门作为管理机构,也应采用多种方式,加大对高校税收政策的宣传力度,使高校能够充分了解与高校相关的税收政策方面的知识。对于在高校进行税务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在进行处罚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今后改进的意见与建议,不能一罚了事。
3.合理利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提高教职工工作积极性。
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校进行合理税务筹划,已经得到了税务主管部门的许可。在筹划过程中首先要向师生宣传相关优惠政策与能够获得的收益,使教职工重视此项工作;其次要在申请过程中正确区分所属的税收减免类别,按照相关要求准备相关材料,降低筹划风险;再次,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创造符合税收优惠的条件,通过这些人为手段获取税收优惠,增加学校事业收入与教职工可支配收入。在进行纳税筹划时要加强对税收风险方面的控制与管理。从部分高校开展税收筹划的情况来看,税收筹划很容易越过“红线”,使所谓的合理避税成为逃税。这要求财务人员在工作时应积极与税务部门进行协调,获得税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实现学校与税务部门的双
4.优化面向高校的税收优惠方式,扩大税收优惠范围。
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取得良好激励效果的前提,有效的税收激励方式应该是多种优惠方式的组合。目前高校税收优惠与激励的方式仍比较单一,应在现有优惠激励方式的基础上将税基减免、税额减免、优惠税率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直接优惠与间接优惠相结合的优惠措施,确保政策涵盖所有税种。在优化税收优惠方式的同时,加大税收优惠力度。例如,对从事科研与投资科研的税收激励力度,改变只重结果不重投入的错误观念,激励企业投资科研;取消向高校捐赠获取税收优惠的门槛,无论是否通过相关机构向高校捐赠,只要能够提供相关证明,均可给予税收优惠,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高等教育等。
四、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纳税筹划日益成为纳税人理财或者经营管理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税筹划又称为税收筹划, 是指纳税人在履行法律义务的前提下, 运用税法赋予的权利, 通过企业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 尽可能节约纳税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在各种税收筹划方法中, 会计政策选择与纳税筹划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辅相成。
第一, 会计政策选择是纳税筹划的前提。由于存在可选择的会计政策以及企业会计实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就为税收筹划提供了可执行的空间。会计政策的选择既包括某项经济业务初次发生时的选择, 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更原会计政策, 转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企业应当在国家会计法规的指导下, 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能恰当反映本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某种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 而正确的会计政策选择也是企业达到节税目的的前提条件。
第二, 会计政策选择也是企业进行纳税筹划行之有效的手段。在各种纳税筹划中, 通过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 来实现纳税筹划的目标最为有效, 且不受外部的经济、技术条件的约束。筹划成本低, 易于操作, 一般不改变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经营方式。所以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税收筹划会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同时由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在不断完善中, 向统一性、国际性方向靠拢, 扩展了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加入WTO等各种因素的变化, 我国税收筹划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必将不断扩大。
第三, 纳税筹划与会计政策选择同受税法制约。税法和会计准则都是由国家机关制定的, 但两者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税法是为了保证国家强制、无偿、固定地取得财政收入, 依据公平税负、方便征管的要求, 对会计准则的规定有所约束和控制。而会计准则是为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企业进行纳税筹划必须符合国家的税法规定, 否则将因偷税受到处罚, 背离了纳税筹划的宗旨。企业在会计政策可选择的空间内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也受税法的约束, 虽然其进行的会计政策选择符合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规定, 但因与税法规定不符, 需做纳税调整, 仍无法达到节税的目标。
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中进行税收筹划, 不能单纯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必须兼顾方方面面。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中进行税收筹划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进行税收筹划时, 必须遵守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 不仅要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 也要顾及企业外部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二是以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政策为导向, 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发展目标, 都有其达到目标所采取的政策。可以说, 会计政策选择中的税收筹划是完成企业目标和贯彻企业政策的一种手段。三是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进行税收筹划。
二、基于纳税筹划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
税收是影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重要经济环境要素和经济变量。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会计法规, 在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同时, 也为企业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现行税法对此大都予以认可, 为企业在这些框架和各项规则中的会计选择提供了空间。而不同会计政策选择下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会形成税负不同的纳税方案。因此, 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 企业具有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纳税筹划的内在动机, 而税收契约的不完备性, 使得这种选择将是企业长期的、动态的优化过程。同时, 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动, 就更加突出了会计政策选择的重要性。
企业基于税务筹划的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
1.有利于企业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在产权界定清晰的前提下, 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其天性。在总收入一定的情况下, 要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就必须使总成本最小化。只要在企业的税收契约承认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某些会计原则与方法, 允许进行某些会计政策的选择, 以及能够利用会计资料作为计税依据。那么, 在税收契约执行的过程中, 理性的企业就会充分地利用其与征税方的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契约的不完备性, 对涉税的会计事项进行管理控制, 以谋求自身税收利益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说, 税务筹划的最大功效是满足了企业降低纳税成本的需要, 也是国家会计政策和税收法规完善的市场动力。
2.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企业在进行各项财务决策之前, 进行细致合理的税务筹划有利于规范其行为, 制定出正确的决策, 使整个企业的经营、投资行为合理、合法, 财务活动健康有序运行, 经营活动实现良性循环。有利于促使企业精打细算、节约支出、减少浪费, 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
税务筹划的目的是为了节税, 但节税是在税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遵循国家会计准则, 运用会计学理论和核算方法, 以适应政府税收政策导向为前提的。其实, 财务和税务很多情况下是分家的, 财务上的政策是一个稳定的政策, 而税务上的政策是一个变动的政策;现在的企业财务都是事后核算型的财务, 没有起到事前设计、安排的作用。企业必须善于以变动的税务要求为导向, 灵活运用相对稳定的会计政策。
三、基于纳税筹划的费用及收入的会计政策选择
就会计核算方面的涉税筹划而言, 我们主要是探讨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 如何对某些会计事项选择有利的处理方法, 从而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在具体操作中, 主要是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对涉税事项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来进行。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 对涉税事项处理的原则是:尽可能提前确认各项成本费用, 推迟确认各项收入及收益;成本费用在前期计量的金额应尽可能大, 收入及收益在前期计量的金额则尽可能小。
1.纳税筹划的费用会计政策选择。
从费用与收入配比的形式来看, 可将费用分为三类:一是直接配比的费用, 二是间接配比的费用, 三是期间配比的费用。以下笔者分别从这三方面来进行阐述:
(1) 直接配比的费用。
主要包括诸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各类存货等。这类费用的特点是, 可直接形成各类存货, 且同类存货的实际成本, 由于形成的时间不同而不同, 在收入实现时, 这类费用可以与其直接配比。我们对直接配比费用的策划, 重点是如何对其进行计价。比如, 不同时期不同价格的原材料, 如何计入产品的成本;不同时期形成的产品或存货, 以什么样的价格同收入进行配比等。现以存货的计价为例来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存货的计价, 我国的会计制度规定了许多不同的方法, 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单独计价法等。税收法规也允许企业对这些计价方法进行选择, 只不过对于有些方法, 要报主管税务机关核批, 并且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 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计价方法。一般来讲, 当物价呈上涨趋势时, 宜采用后进先出法, 因为采用此法, 期末存货更低, 销货成本相应增高, 可将净利递延至次年, 从而起到延缓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作用。当物价呈下降趋势时, 则可采用先进先出法, 因为采用此法, 期末存货最接近成本, 而销货成本则较高, 同样可将净利递延至次年, 从而延缓企业所得税的缴纳。
(2) 间接配比的费用。
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及无形资产摊销费用等。这类费用与收入虽无直接联系但凭借某些基础可与当期收入相联系。一般来讲, 对这类费用的筹划, 关键在于确定费用计提和摊销的方法。其原则是, 计提和摊销的时间尽可能短, 计提和摊销的金额尽可能在前期大。因为这样使得在前期, 可与收入配比的费用更大, 对应纳税所得额的冲减更多, 从而使所得税在前期缴纳得更少。当然, 对于摊销的年限和计提的方法, 国家税法均有相应的规定, 并不可以随意选择, 但是, 这些规定仍存在一定的弹性, 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完全可以作出更有利的选择。
(3) 期间配比的费用。
主要包括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 这类费用一般与当期的收入无联系。对这类费用的筹划, 我们重点在于根据盈利状况控制费用确认的时间和计量的金额。一般的原则仍然是, 使费用确认的时间尽可能提前, 前期的费用确认额尽可能大。例如, 对坏账准备金的计提,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 可采取两种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一种是直接法, 即在企业发生坏账时直接计入成本、费用;一种是备抵法, 即企业平时可按国家规定的比例提取坏账准备金, 企业实际发生坏账时, 冲减坏账准备金, 而不是直接计入成本、费用。备抵法在企业尚未发生坏账时, 便可按比例提取坏账准备金, 计入成本在税前进行扣除, 发生了坏账时, 如准备金不足冲减, 在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比例内, 企业可以进行补提。从时间方面来看, 备抵法提前作为费用在税前进行了抵扣;从金额方面来看, 备抵法作为费用在前期合计抵扣所得税的数额更大。所以, 企业尽可能选择备抵法进行坏账处理, 以产生更多的税前抵扣效益。
2.纳税筹划的收入会计政策选择。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企业销售阶段的纳税筹划是企业纳税筹划的重点。我国现行税法对销售收入实现时间的规定与产品销售收入实际流入的时间是有出入的。法定时间与实际时间的脱节往往会给企业带来许多经营上的麻烦。在我国, 税制和财务制度两者对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和销售实现时间是不一致的。而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实际流入的时间往往会因为多种原因滞后于纳税义务时间。这样不仅会造成企业资金紧缺, 而且丧失延迟纳税的税收屏蔽。所以, 对产品销售收入实现时间的筹划是必要的。从收入收益确认的时间来看, 主要包括三种:一种是在销售前确认的收入, 一种是在销售时确认的收入, 还有一种是在销售后确认的收入。以下便从这三方面来进行探讨:
(1) 在销售前确认的收入。
主要指长期合同收入。这类收入的特点是整个产品尚未完成, 收入按其生产的进度来确认。对这类收入的筹划, 我们着重是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是从金额来进行。长期合同收入由于其产品的生产周期长, 其真实价格往往难以准确确定, 我们便可利用这一特点, 尽可能低估其总价格, 从而使产品尚未完工期间确认的收入更小。二是从时间来进行。在时间方面, 我们出发点是延长收入确认的期间, 因为这样, 在总价格确定的情况下, 便可使从前期确认的收入更小, 从而赢得资金使用时间方面的效益。
(2) 在销售时确认的收入。
一般来讲, 如果销售方的产品所有权已转移给购货方, 且获得了收取货款的权利, 销售便已实现, 即要承担纳税义务。对于应在销售时确认的收入, 我们筹划的重点是, 如何推迟收入的真正实现, 从而延迟纳税义务。比如, 企业的产品销售对象如果是商业企业, 且货款结算是采用售后付款方式, 我们便可使用委托代销的核算方法。所谓委托代销是指, 委托方将商品交付给受托方, 受托方根据合同要求将商品出售后, 开具销货清单交给委托方, 委托方即确认销售的实现。如果不采用委托代销的方法, 那么在产品已经发出, 且获取了收取货款权利时, 不论是否收到款项, 均应确认收入, 并履行纳税义务。改为委托代销的办法, 便可以推迟收入的实现, 延迟纳税的义务。因为, 按税法的规定, 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 为收到代销单位销售代销清单的当天为纳税义务发生日。这样比起按销售成立时确认收入, 将赢得更多的资金使用时间。又如, 在销售过程中, 如果货款无法在销售时全部收到, 且收回的时间可能较长, 我们便可采取分期收款的方法进行核算, 因为分期收款核算法, 可按合同约定的时间确认收入,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当期增值税的销项金额, 而且可以减少当期的应税所得额。
(3) 在销售后确认的收入。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所指销售后确认的收入不仅仅指销售产品方面的收入, 还包括投资实现的收益。销售收入实现时间是和结算方式密切相关的, 现销方式和赊销方式就意味着产品销售收入实现时间的不同。对产品销售收入来讲, 售后确认的收入主要指赊销和分期收款收入, 对售后确认的收入, 我们筹划的重点是选择有利的方法, 推迟收入确认的时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税法[Z].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2].蔡昌.系统地理解和运用税收筹划[J].财政与税务, 2001 (11)
[3].蔡昌.新会计准则与纳税筹划[M].东方出版社, 2006
[4].曹保歌.企业纳税筹划技巧[J].财政与税务, 2003 (8)
[5].程海鹰.税收筹划让您合法实现纳税最低化[J].纳税人, 2001 (1)
[6].方卫平.税收筹划[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7].盖地.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8].国家税务总局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编.税法I[Z].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4
[关键词] 图书超期处理政策文献流通
本文采取网络调查的方式,访问了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截至2005年公布的107所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的高校图书馆主页。除9所高校图书馆主页没有显示相关的图书超期处理政策,笔者对余下的98所高校图书馆图书超期处理政策整理列表,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国内各高校图书馆提供参考,同时促进高校图书超期处理政策的进一步合理化和人性化。
1图书超期政策调查结果
2 超期处理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2.1 图书超期的处理政策单一
从表1的情况分析,现我国高校图书馆对超期图书的处理政策单一,主要是以罚款为主,限权为辅。98所高校中,仅有中国传媒大学[1]、同济大学[2]及中山大学[3]3所高校没有对超期图书实行罚款,代以限权和批评教育。北京大学[4]等60所高校对超期图书单纯地使用罚款方式解决,北京理工大学[5]等35所高校在罚款的基础上加以限权,限制读者借书、续借、预约等权利,甚至限制使用图书馆提供的其他服务,迫使读者还书。对图书超期的读者单纯以罚款的方式对待,容易使读者产生不解甚至抵触情绪。中山大学对图书逾期未还的读者,除了停止提供外借服务,督促其熟悉和遵守图书馆相关管理制度以及文献资源利用道德规范的做法颇有借鉴意义。此外,还可采取以下措施:①通过建立义工制度,让有图书借阅超期记录的读者参加修补图书、整架排架等劳动,以此取代对其进行罚款;②建立诚信制度,把图书超期记录作为本人诚信的衡量标准之一,与其学习和工作表现相结合;③建立奖惩制度,不仅对图书借阅超期行为进行惩罚,也对记录良好的读者给予奖励,促进图书流通;④建立学习制度,定期组织经常有图书借阅超期记录的读者学习图书馆的相关规章制度。
2.2 图书超期罚款的标准“一刀切”
表1的98所高校中,人民大学[6]等68所高校图书馆对超期图书罚款用统一的标准,仅有北京大学等20所高校按文献类型规定不同的罚款金额,大连理工大学[7]等4所高校按文献超期的时间规定不同的罚款金额,清华大学[8]等3所高校按文献借期规定不同的罚款金额。没有高校图书馆根据读者类型规定不同的罚款政策。虽然统一的标准简单易记,但是催还效果较差,不能达到超期罚款对促进文献流通、保证资源共享的目的[9]。
2.3 图书超期罚款的内容简单化
表1的98所高校中,仅有北京科技大学[10]等10所高校规定了图书超期免罚期,一般是一周左右的时间;华中科技大学[11]等7所高校规定了罚款的金额上限;西南财经大学[12]等5所高校图书馆主页显示超期读者名单,对读者起到提示、催还的作用。以上措施使超期罚款政策显得更为人性化、理性化,更容易被读者接受。然而,有明文规定免罚期、罚款金额上限及公布图书超期读者名单的高校图书馆却少之又少,大多是以孤立的超期罚款标准作为政策的全部,可操作性差并且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4 图书超期罚款金额没有统一的标准
超期罚款的标准到底以什么为依据?是由各高校、各图书馆依照惯例制定出来的吗?什么样的标准能更有效地促进文献的流通,我们就应该予以采纳。例如引入权重的概念,建立相对统一的标准体系。对超期罚款的权重可根据各馆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不同的图书馆,其处罚权重可不同。可用公式表示如下:每册超期图书罚款=该册图书的实际超期天数×权重×标准[13]。
3 结语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中,超期罚款政策作为一项管理手段得到了普遍采用,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在目前没有其他更好的替代政策的情况下,不可能轻易废除。但是,超期罚款政策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各高校图书馆要有革新意识,根据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其他取代政策,以达到促进文献流通及资源共享这一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料借阅逾期的处理办法. [2010-11-06].http://lib.cuc.edu.cn/cuc/gzzd/tsgwxzlpcclbf.htm.
[2] 同济大学图书馆图书借阅规定.[2010-11-06].http://www.lib.tongji.edu.cn/about/rules.aspx#gz03.
[3] 中山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合理利用规范.[2010-11-06]. http://library.sysu.edu.cn/web/guest/gzzd/wyj/wxlygf.
[4] 北京大学图书馆读者逾期损坏及遗失图书的有关规定.[2010-11-06]. http://162.105.138.207/zhinan/guoq.htm.
[5] 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常见问题解答.[2010-11-06]. http://lib.bit.edu.cn/help/faq.asp.
[6] 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借阅规则.[2010-11-06]. http://www.lib.ruc.edu.cn/xggz/z-tsjygz.htm.
[7] 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有关读者违章处理的规定.[2010-11-6].http://www.lib.dlut.edu.cn/layersec.asp?menuID=400506&fatherID=400500&haveChild=0.
[8] 清华大学图书馆逾期罚款.[2010-11-06]. http://www.lib.tsinghua.edu.cn/service/circulation/circulation_rule.html#overdue.
[9] 韩宇, 朱伟丽. 中美著名大学图书馆“超期罚款”政策比较及思考. 图书情报工作, 2008(2):129-131,107
[10] 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逾期罚款.[2010-11-06]. http://lib.ustb.edu.cn/Article/ShowClass.asp?ClassID=36.
[11] 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违章处理办法.[2010-11-06].http://202.114.9.3/dzzn2008.nsf/8914FF8FCAEE77CC482573FA0011BCB4/E186C7AC5BB65C7A482573FA002746E3?OpenDocument.
[12] 西南财经大学.[2010-11-06].图书馆超期公告.http://www.lib.swufe.edu.cn/main/index.asp.
[13] 朱远春.高校图书馆“超期罚款”的困境及改进方法.图书馆建设,2010(2):63-65.
蔡小如
摘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并从中能够了解我国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历史,及以后的发展形势,为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作出政策性的引导。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3791(2008)03(a)-0134-01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指导在校毕业生正确就业的政策依据,是毕业生就业的指引航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也随之改革,现在就以历史的角度,共同探讨我国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大体上我们可以把它视为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就业政策
“统包统分”即指大学生就业由国家负责,按照计划统一分配。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中期,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经济建设的任务是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的,作为经济建设的新生力量——大学毕业生,则是作为“新鲜血液”,同国家集中调配,就业于国家最需要发展的工业领域及其他行业。因此,在建国初期及以后几十年中,大学毕业生基本上是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有计划的统筹安排。从招生到就业,无不打上了“计划”经济的历史烙印。我们通常把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称为“统包统分”模式。这种就业模式就是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实行由国家负责,按照计划统一分配的制度。其特点是“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执行的是“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大政方针。应该说高等学校毕业生由国家负责按计划分配的制度,是伴随着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产生和完善的,这种分配制度与我国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保证了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地区之间人才需求不平衡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人才流向,有利于社会安定。这种制度虽然使毕业生普遍就业,但隐患也很多,如专业不对口、学校培养的人才地方上并不需要,而且“一分定终身”,人才不能流动,使人才造成极大的浪费。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就业制度的局限性就大于他的积极意义,需要进行改革。
二、改革开放后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统包统分”的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对于人才的合理配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及用人单位择优选才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亟待改革。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的重要标志。而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是《决定》的重大决策之一,它明确指出,对于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生,其“毕业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这项决策为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对传统的“统招统分”制度逐步改革,形成了以“供需见面”为主要形式,以“双向选择”为指导目标的就业政策。“双向选择”毕业生就业政策顺应了教育体制改革对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新要求,适用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全过程,有人形象的称“双向选择”毕业生就业政策开创的是一种“自由恋爱”的新模式,以区别于计划经济“双向选择”毕业
生就业政策实施的结果,对广大高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而言实际上是一种“双赢”。它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扩大了用人单位选才的自主权,有利于用人单位择优选才,促进了用人单位尊重知识,珍惜人才风尚的形成;扩大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增强了学校适应社会需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扩大了高等学校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权,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有利于学生发展成才;转变了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打破了过去在单一计划分配体制下,大学毕业生那种“包上大学,包当干部”的思想,使在校大学生有了危机感,学生感到没有真才实学就会找不到工作单位,这从根本上为端正高等学校的校风和学风起到了推动作用;保证了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要,增大了毕业生到基层的比例,充实了基层科研、教学、生产的第一线的人才需要。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
以“双向选择”为主要特征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只是过渡性的就业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建立以“自主择业”为主要特征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经势在必行。1993年2月13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自主择业”就业模式的政策依据,它明确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采取综合配套、分步推进的方针,加快步伐,改革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体制,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以《纲要》为政策依据而确定的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目标是: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即除少数享受国家奖学金、专项奖学金、单位奖学金的学生,实行在一定范围内就业外,大部分学生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毕业生就业市场“自主择业”。在这种就业体制下,大部分毕业生将按照个人的能力、条件到市场参与竞争,而不再依靠行政手段由国家保证就业;用人单位也只能用工作条件及优惠待遇吸引毕业生,不能等待国家用行政命令的办法给予保证;而高等学校作为就业工作的中介,主要为毕业生“自主择
业 ”提供服务。尽管国家已经提出了“自主择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但到目前为止,“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仍是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政策和主要模式,这是因为“自主择业”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还需要一个过渡过程。
基础小贴士“差额征税”原本是营业税范畴里的。指的是营业税避免重复征税所设置的,计算营业额时进行扣除的征税方法。营改增后,有些项目是不能开具专用发票,或者开专票也不能抵扣的。为了保证相关行业的税负只减不增,营改增之前的部分差额征税政策也平移了过来。例如:金融商品转让、经纪代理服务、融资租赁和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航空运输服务等等,都涉及差额征税。
政策规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附件2《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试点纳税人提供有形动产融资性售后回租服务,向承租方收取的有形动产价款本金,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开具普通发票。试点纳税人提供旅游服务,可以选择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向旅游服务购买方收取并支付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住宿费、餐饮费、交通费、签证费、门票费和支付给其他接团旅游企业的旅游费用后的余额作为销售额。选择上述办法计算销售额的试点纳税人,向旅游服务购买方收取并支付的上述费用,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开具普通发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税收征收管理事项的公告》规定:按照现行政策规定使用差额征税办法缴纳增值税,且不得全额开具增值税发票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的除外),纳税人自行开具或者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发票时,通过新系统中差额征税开票功能,录入含税销售额(或含税评估额)和扣除额,系统自动计算税额和不含税金额,备注栏自动打印“差额征税”字样,发票开具不应与其他应税行为混开。
举个例子某纳税人销售商品房适用差额征税。含税销售额100万元,扣除额80万元,征收率5%。
目录
纳税人....................................................2 税务登记..................................................2 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登记....................................3 应用税控设备开具增值税发票................................3 领用发票流程..............................................4 征税范围..................................................5 征收率....................................................5 应纳税额计算..............................................6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7 纳税期限..................................................7 纳税地点..................................................7 税收减免..................................................8 征收管理.................................................12 特殊行业规定.............................................12
2017年4月 纳税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下称境内)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以下称应税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为营改增试点纳税人,应当按照规定缴纳增值税。
单位,是指企业、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军事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单位。
个人,是指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应税行为的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以下称应税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纳税人为一般纳税人,未超过的纳税人为小规模纳税人。
年应税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其他个人不属于一般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超过500万元但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可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税务登记
如您目前未办理税务登记证(包括印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社团登记证等),请您按规定办理登记。
如您目前已通过“五证合一”、“两证整合”办理登记,取得印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则无需重新申领税务登记证件。
如您是单位纳税人,未换发新的印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或社团登记证等)且需要使用税控设备,建议您先去登记部门办理新证,再来申领税控设备,以便简化流程。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登记
年应税销售额或应税服务年销售额未超过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以及新开业的增值税纳税人,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登记。
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规定标准的,除符合有关规定选择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在申报期结束后20个工作日内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一般纳税人登记手续;未按规定时限办理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制作《税务事项通知书》,告知纳税人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相关手续。
年应税销售额,是指纳税人在连续不超过12个月的经营期内累计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包括免税销售额。
纳税人向主管税务机关填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登记表》,并提供税务登记证件。
应用税控设备开具增值税发票
如果您属于起征点以上的小规模纳税人,且需要使用增值税发票,应按照主管税务机关的安排,购置税控专用设备,并免费参加增值税发票税控系统操作培训。
纳税人初次购买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的费用和每年支付的技术维护费用,可在增值税应纳税额中全额抵减,不足抵减的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减。领用发票流程
1、小规模纳税人领用发票一般规定
初次申请领取增值税普通发票、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通用机打发票及其他发票的小规模纳税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向主管国税机关填报《纳税人领用发票票种核定表》,申请领取发票。主管税务机关依据增值税纳税人的申请,核定其使用发票种类、单次(月)领用数量。
2、小规模纳税人自开专用发票特殊规定
月销售额超过3万元(或季销售额超过9万元)的住宿业小规模纳税人提供住宿服务、销售货物或发生其他应税行为,月销售额超过3万元(或季销售额超过9万元)的鉴证咨询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提供认证服务、鉴证服务、咨询服务、销售货物或发生其他增值税应税行为,需要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可以通过增值税发票管理新系统自行开具,主管国税机关不再为其代开。
住宿业、鉴证咨询业小规模纳税人销售其取得的不动产,需要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仍须向地税机关申请代开。
按照税务行政许可的要求,填报《税务行政许可申请表》和《增值税专用发票最高开票限额申请单》,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应数量,最高开票限额原则上不超过10万元,办税服务厅当场办结;若您申请最高开票限额超过10万元的,主管国税机关进行事前实地查验,在20个工作日内办结。征税范围
征税范围包括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其具体范围按照《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注释》执行。
征收率
1、增值税征收率。增值税征收率为3%,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的除外。
(1)小规模纳税人销售其取得(不含自建)的不动产(不含个体工商户销售购买的住房和其他个人销售不动产),应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减去该项不动产购置原价或者取得不动产时的作价后的余额为销售额,按照5%的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
(2)小规模纳税人销售其自建的不动产,应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为销售额,按照5%的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
(3)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的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按照5%的征收率计税。
(4)个人将购买不足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5%的征收率全额缴纳增值税;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增值税。上述政策适用于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和深圳市之外的地区。
个人将购买不足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5%的征收率全额缴纳增值税;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以销售收入减去购买住房价款后的差额按照5%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增值税。上述政策仅适用于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和深圳市。
(5)其他个人销售其取得(不含自建)的不动产(不含其购买的住房),应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减去该项不动产购置原价或者取得不动产时的作价后的余额为销售额,按照5%的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
(6)小规模纳税人提供劳务派遣服务,可以选择差额纳税,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代用工单位支付给劳务派遣员工的工资、福利和为其办理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后的余额为销售额,按照简易计税方法依5%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
(7)纳税人转让2016年4月30日前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减去取得该土地使用权的原价后的余额为销售额,按照5%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
应纳税额计算
小规模纳税人发生应税行为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
简易计税方法的应纳税额,是指按照销售额和增值税征收率计算的增值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应纳税额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
简易计税方法的销售额不包括其应纳税额,纳税人采用销售额和应纳税额合并定价方法的,按照下列公式计算销售额:
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
纳税人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的,因销售折让、中止或者退回而退还给购买方的销售额,应当从当期销售额中扣减。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1)纳税人发生应税行为并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
收讫销售款项,是指纳税人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过程中或者完成后收到款项。
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是指书面合同确定的付款日期;未签订书面合同或者书面合同未确定付款日期的,为服务、无形资产转让完成的当天或者不动产权属变更的当天。
(2)纳税人提供建筑服务、租赁服务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
(3)纳税人从事金融商品转让,为金融商品所有权转移的当天。(4)纳税人视同销售行为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服务、无形资产转让完成的当天或者不动产权属变更的当天。
(5)增值税扣缴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的当天。
纳税期限
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缴纳增值税,原则上实行按季申报。
纳税人要求不实行按季申报的,可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主管税务机关本着尊重纳税人意愿为原则,根据其应纳税额大小核定纳税期限。
纳税人以1个月或者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
纳税地点
(一)固定业户应当向其机构所在地或者居住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总机构和分支机构不在同一县(市)的,应当分别向各自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经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或者其授权的财政和税务机关批准,可以由总机构汇总向总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二)非固定业户应当向应税行为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未申报纳税的,由其机构所在地或者居住地主管税务机关补征税款。
(三)其他个人提供建筑服务,销售或者租赁不动产,转让自然资源使用权,应向建筑服务发生地、不动产所在地、自然资源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四)扣缴义务人应当向其机构所在地或者居住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扣缴的税款。
税收减免 纳税人销售额未达到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增值税起征点的,免征增值税;达到起征点的,依照本条例规定全额计算缴纳增值税。1.1 增值税起征点的适用范围限于个人。
1.2 我省销售货物(含修理修配劳务)和应税行为的增值税起征点:按期纳税的,为月销售额20000元(含本数);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销售额500元(含本数)。2017年12月31日前,月销售额不超过3万元(按季纳税9万元)的,免征增值税。3 下列项目免征增值税:
3.1 托儿所、幼儿园提供的保育和教育服务。3.2 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3.3 残疾人福利机构提供的育养服务。3.4 婚姻介绍服务。3.5 殡葬服务。
3.6 残疾人员本人为社会提供的服务。3.7 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
3.8 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3.9 学生勤工俭学提供的服务。
3.10 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
3.11 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在自己的场所提供文化体育服务取得的第一道门票收入。
3.12 寺院、宫观、清真寺和教堂举办文化、宗教活动的门票收入。3.13 行政单位之外的其他单位收取的符合《试点实施办法》第十条规定条件的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
3.14 2017年12月31日前,科普单位的门票收入,以及县级及以上党政部门和科协开展科普活动的门票收入。
3.15 政府举办的从事学历教育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不含下属单位),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全部归该学校所有的收入。3.16 政府举办的职业学校设立的主要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并由学校出资自办、由学校负责经营管理、经营收入归学校所有的企业,从事《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注释》中“现代服务”(不含融资租赁服务、广告服务和其他现代服务)、“生活服务”(不含文化体育服务、其他生活服务和桑拿、氧吧)业务活动取得的收入。3.17 家政服务企业由员工制家政服务员提供家政服务取得的收入。3.18 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的发行收入。3.19 随军家属就业。3.20 军队转业干部就业。3.21 下列金融商品转让收入。
3.21.1 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委托境内公司在我国从事证券买卖业务。3.21.2 香港市场投资者(包括单位和个人)通过沪港通买卖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A股。3.21.3 对香港市场投资者(包括单位和个人)通过基金互认买卖内地基金份额。3.21.4 证券投资基金(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买卖股票、债券。3.21.5 个人从事金融商品转让业务。
3.22 金融同业往来利息收入。
3.22.1 金融机构与人民银行所发生的资金往来业务。包括人民银行对一般金融机构贷款,以及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等。3.22.2 银行联行往来业务。同一银行系统内部不同行、处之间所发生的资金账务往来业务。3.22.3 金融机构间的资金往来业务。是指经人民银行批准,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金融机构之间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网络进行的短期(一年以下含一年)无担保资金融通行为。3.22.4 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转贴现业务。
3.23 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担保机构从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或者再担保业务取得的收入(不含信用评级、咨询、培训等收入)3年内免征增值税: 3.23.1 已取得监管部门颁发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依法登记注册为企(事)业法人,实收资本超过2000万元。3.23.2平均年担保费率不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0%。平均年担保费率=本期担保费收入/(期初担保余额+本期增加担保金额)×100%。3.23.3 连续合规经营2年以上,资金主要用于担保业务,具备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能力,经营业绩突出,对受保项目具有完善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追偿与处置机制。3.23.4 为中小企业提供的累计担保贷款额占其两年累计担保业务总额的80%以上,单笔800万元以下的累计担保贷款额占其累计担保业务总额的50%以上。3.23.5 对单个受保企业提供的担保余额不超过担保机构实收资本总额的10%,且平均单笔担保责任金额最多不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3.23.6 担保责任余额不低于其净资产的3倍,且代偿率不超过2%。扣减增值税规定
4.1 退役士兵创业就业。4.2 重点群体创业就业
征收管理
营业税改征的增值税,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纳税人销售取得的不动产和其他个人出租不动产的增值税,国家税务局暂委托地方税务局代为征收。
特殊行业规定
一、试点纳税人中的小规模纳税人跨县(市)提供建筑服务,应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支付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销售额,按照3%的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纳税人应按照上述计税方法在建筑服务发生地预缴税款后,向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的小规模纳税人采取预收款方式销售所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在收到预收款时按照3%的预征率预缴增值税。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的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按照5%的征收率计税。
四、小规模纳税人销售其取得(不含自建)的不动产(不含个体工商户销售购买的住房和其他个人销售的不动产),应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减去该项不动产购置原价或者取得不动产时的作价后的余额为销售额,按照5%的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纳税人应按照上述计税方法在不动产所在地预缴税款后,向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
五、小规模纳税人销售其自建的不动产(不包括个体工商户自建的住房和其他个人自建的不动产),应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为销售额,按照5%的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纳税人应按照上述计税方法在不动产所在地预缴税款后,向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
六、个人将购买不足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5%的征收率全额缴纳增值税;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增值税。上述政策适用于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和深圳市之外的地区。
个人将购买不足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5%的征收率全额缴纳增值税;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以销售收入减去购买住房价款后的差额按照5%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增值税。上述政策仅适用于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和深圳市。
七、其他个人销售其取得(不含自建)的不动产(不含其购买的住房),应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减去该项不动产购置原价或者取得不动产时的作价后的余额为销售额,按照5%的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
八、个人销售自建自用住房免征增值税。
九、小规模纳税人出租其取得的不动产(不含个人出租住房),应按照5%的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纳税人出租与机构所在地不在同一县(市)的不动产,应按照上述计税方法在不动产所在地预缴税款后,向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
十、其他个人出租其取得的不动产(不含住房),应按照5%的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
十一、个人出租住房,应按照5%的征收率减按1.5%计算应纳税额。
十二、经纪代理服务,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向委托方收取并代为支付的政府性基金或者行政事业性收费后的余额为销售额。向委托方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或者行政事业性收费,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十三、纳税人提供签证代理服务,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向服务接受方收取并代为支付给外交部和外国驻华使(领)馆的签证费、认证费后的余额为销售额。
十四、境外单位通过教育部考试中心及其直属单位在境内开展考试,教育部考试中心及其直属单位应以取得的考试费收入扣除支付给境外单位考试费后的余额为销售额,按提供“教育辅助服务”缴纳增值税;就代为收取并支付给境外单位的考试费统一扣缴增值税。
十五、劳务派遣公司提供劳务派遣服务,可以选择差额纳税,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代用工单位支付给劳务派遣员工的工资、福利和为其办理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后的余额为销售额,按照简易计税方法依5%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
纳税人提供安全保护服务,比照劳务派遣服务政策执行。纳税人提供武装守护押运服务,按照“安全保护服务”缴纳增值税。
十六、试点纳税人提供旅游服务,可以选择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向旅游服务购买方收取并支付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住宿费、餐饮费、交通费、签证费、门票费和支付给其他接团旅游企业的旅游费用后的余额为销售额。
选择上述办法计算销售额的试点纳税人,向旅游服务购买方收取并支付的上述费用,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开具普通发票。
一、“营改增”政策的征税对象
“营改增”政策施行主要面向交通运输业, 以及一些现代服务业其所对应的缴税服务。其面向的交通运输服务主要是指:陆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及管道运输的运输服务项目, 其中没有涉及到铁路运输的服务项目。现代服务行业则主要针对“1+6”行业, 具体含义是研发和技术服务加上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有形动产租赁以及鉴证咨询等服务项目。
二、“营改增”政策的新变化
1. 税率和征收率的变化。
正在施行的增值税中只有17%一项标准税率, 还有一项最低税率13%, 除此之外又新增设了11%税率和6%税率。11%这项低税率主要针对交通运输业制定的;在现代服务业里17%的税率主要针对有形动产的租赁服务, 剩余部分则适用6%的低税率;3%的新税率则主要针对小规模的纳税人制定;
2. 纳税对象的变化。
增值税主要对应的纳税对象为运输服务业和一些现代服务业, 其中包括具体的单位和个人。需要定期缴纳税务的对象主要包括一般纳税人及小规模纳税人两种。一般纳税人的有关对象为应税服务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人群和单位, 小规模纳税人的有关对象则为500万元以下的纳税人和单位。
3. 增值税的变化。
抵扣政策的衔接, 非试点地区增值税纳税人向试点纳税人购买服务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可按现行规定抵扣进项税额。
4. 税收优惠过渡政策的变化。
继续可以施行免征的是减免税政策;以即征即退的新政策代替之前的减免税优惠政策, 但对于通过改革能够解决重复征税问题的, 予以取消;针对改革后增加很多缴税负担的纳税对象也施行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
三、”营改增”新政策实施后的纳税筹划
1. 以不同纳税人身份为标准进行纳税筹划。
在缴纳增值税过程中, 存在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的差别, 纳税人身份不同所产生的纳税策划的影响也不同。有关规定指出, 标准的纳税服务销售额为每年500万元, 财务部要依据试点的具体情况采取调整措施。在试点区域一年没有超过500万元应税服务销售额的公路、内河运输业自行开票的纳税人。应被认定是一般纳税人。对于非企业单位, 其中应税额高于小规模纳税人身份的单位, 根据税负比较手段安排纳税策划, 这项规定为一般纳税人的计税方法与资格评定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通过考察一般纳税人是否具有完善的核算制度和有可能增大的财务核算, 来考虑是否将小规模纳税人转为一般纳税人。此外, 纳税人可以以降低赋税为基础来考虑如何安排销售规模, 因此在被认定为是小规模纳税人还是一般纳税人时没有争议, 更容易完成纳税策划。
2. 以不同供应商特征为标准获取高抵扣率的增值税发票。
“营改增”实验工作的特点是在试点里进行抵扣进项税额政策, 因为有了这个政策, 企业可以少交一大部分赋税额。但是“营改增”政策目前处于调研试点的初期阶段, 所以企业在进行交易的时候要尽量与规模大一些的供应商合作, 同时要注意在购买商品时注意上游供应商的选择, 可以方便取得增值税发票。在购进设备与服务选择企业时, 要与发票增值税抵扣率高的供应商合作, 有利于在扣除进项税额时得到更高的税额补偿。由于“营增改”试点包括了服务行业, 所以应该注意调整”营改增”中的产业结构, 把以前属于企业而无法取得进项抵扣税额的任务外包到第三方企业, 根据业务外包这种方法获得增值税发票来实现减税的目的, 比如把企业运营中的物流业务、仓储等外包。在企业正常运营过程中, 还应当充分考虑到公司在交通运输过程中使用的燃油费和通信费等一些难以拿到增值税发票的花销支出, 为了拿到增值税发票, 采用集体购买充值卡以及采取月结的办法解决问题。
3. 以销项税核算为标准应用“差额征税”政策。
“差额征税”是“营改增”政策中另一项可以有效减少企业纳税的政策。在我国营业税暂行法案规范性文件中持续规定了部分可以根据差额征税的条例, 通过了解这些“差额征税”的内容和条件, 很多企业可以根据纳税筹划显著减少企业整体纳税, 降低缴税风险。除此之外, 有关文件还规定, 根据国家相关营业税政策的规定提供了应税服务并且按差额征收营业税的一般和小规模纳税人, 允许这些企业取得的所有价款, 以及价外费用, 把扣除给非试点地区的纳税人价款以后的差额作为销售额。
摘要:人们关注的营业税终于改为增值税。作为我国税务改革重要部分的"营改增"已经融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当中。本文主要以"营改增"政策为中心, 探讨其征税对象、政策调整以及新政策实施后的纳税筹划措施。
关键词:“营改增”,纳税筹划,纳税政策
参考文献
[1]张利萍.现代服务业营改增后的纳税筹划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4, 06:75~76.
[2]周煜.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后的纳税筹划探讨[J].中外企业家, 2014, (19) :143~144.
[3]江玉华.营改增后建筑施工单位纳税筹划分析[J].当代经济, 2014, (24) :128~129.
关键词:股权转让;纳税处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7.071
企业在转让股份过程中的损失及所得就是企业清算或回收股权收入去除投资成本以后的剩余金额。在资本市场越来越开放的进程中,企业中增加了股权交易这种业务,股权是企业的资产,根据企业所得税的法律规定,想要对所得进行转让处理,必须要提前纳税。可通常企业在进行股权转让时,都具有明确的转让合同、协议生效及付款时间,同时还要对其进行股权变更登记,进一步明确股权的转让问题。对此,笔者解读了与股权转让有关的规定,具体见下文。
1 对资产与股权这两种转让进行区分
在交易过程中,当接触到某一项转让时,一定要判断其是否是股权转让,还是资产转让,这是由于它们所使用的税务处理方法是不相同。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以下两点来判断转让的性质:其一,有着不同的交易主体。股权转让就是股东把公司股权转交到受让人手中,然后由受让人管理股权的一种法律行为。所以,股权转让中股东是主体。而资产实际上归公司所有,所以资产转让公司是主体,股东在资产转让中只是决策人员而已。其二,有着不同的转让客体。股东转让包含了股东地位、股东资格、股东权等。只有公司中才有股权,而非公司制的企业当中没有股权。资产转让,顾名思义就是对资产进行转让,资产就是由企业掌控的经济资源,如:无形资产、现金、机械设备与土地使用权等。
2 企业进行股权转让时应该制定的纳税政策
2.1 传统政策
其一,我国税务总局针对企业股权投资颁布了所得税通知,其中明确规定转让股权人员的累计盈余公积与没有分配的利润应该归属于股权转让所得。其二,我国税务局在股权转让补充通知中明确规定,想要不发生重复征税的情况,在公司清算、全资子公司与持股超出95%等几种状况下,股权转让所得应该将留存的收益扣除。
2.2 新颁布的政策
其一,我国税务局在制定企业所得税税收问题通知中规定,企业在对股权转让所得进行计算时,必须加上投资企业没有分配的利润。其二,我国税务局针对非居民企业进行股权转让时,在管理所得税的通知中规定,如果被投资的企业中没有可以分配的利润,那么股权转让人应该跟随股权一同转让此股权的留存金额,千万不能从股权转让当中扣除。上述这两个文件当中都明确强调,普通股权交易过程中,不能扣减留存收益。
3 重新解读股权转让
3.1 国税局针对股权转让明确了税收的发生时间
国税局针对股权的转让,对发生税收的时间进行了明确,也就是转让的股权已经生效且股权变更手续已经完成的时间。这就代表虽然已经签订了股权协议,但是只要没有进行股权手续变更,那么当年就不能将股权转让所得确定下来。实现股权转让所得应该对股权登记加强重视。其一,此与《物权法》所坚持的理念相符合,由于《物权法》不会对股权进行调整,所以,此种方法经常被应用在动产及不动产中。其二,针对股权变更的具体生效时间而言,假如属于上市公司的股票,就应该把我国证券公司将变更登记来作为其执行标准。其余公司的股票及股权,有一部分是将转让协议生效为准,部分是以纸质股票为准,而当到了工商登记机关进行登记时,只会产生一定的公示效力。其三,我国税务局所颁布的一些税收政策同部分司法规定不相符合,这样可以更加有利于进行征管,这便是税收原则的主要表现。
3.2 转让股权的所得不能将留存收益扣除
一直以来,所有税务机关都是根据此原则来处理税务的,我国税函针对那些非居民境外,规定股权转让所得中就有与之相类似的条例。即虽然留存收益当中的所有税后利润通常情况下被看成免税收入,可假如一直不做分配处理,而同股权一同被转让,那么就不能将其称作免税收入处理。
如:A上市公司于2014年5月2日购买了B上市公司持有的C公司股权的80%,转让股权款一共是4000万元,转让股权的协议在本年5月12日在上方股东大会上被批准通过,转让股权款在本年6月2日支付,同时还办理了交接财产的手续,并且也经过了政府部门的认可。假如对股权的投资差额不加以考虑,到了5月28日C公司将会拥有5000万元的净资产,A上市公司“长期投资股权-C公司”共有3000万元的账面价值。
首先,通常情况下,转让股权在本年的财务变更处理具体如下:
A公司对财务的处理是:
借方:长期投资股权-C公司是4000万元,贷方:银行存款是4000万元。
B公司对财务的处理是:借方:银行存款是4000万元,贷方:一直投资股权-C公司是3000万元,实际投资收益是1000万元。
由于在2014年6月2日股权的变更手续开始生效,根据国税函规定,2014年这项股权收益应该交纳10000000*25%=2500000元的所得税。
其次,在某种特殊状况下,不在同一年对股权变更进行处理。假如股权变更于2015年4月3日才对工商变更手续进行办理,其余所有条件都保持不变。
A公司对会计的处理是:
第一,对股权购买款进行支付时,借方:预付账款是4000万元,贷方:银行存款是4000万元。
第二,除工商登记办理以外,其余条件都与规定相同,这时就需要对长期股权投资转让加以确认。
借方:长期投资股权-C公司是4000万元,贷方:
预付账款是4000万元。
B公司对会计的处理是:其一,当收到购买股权的资金时,借方:银行存款是4000万元,贷方:其余应股款一A公司是4000万元。其二,除工商登记外,其余条件都与规定相符合,这时就需要对长期股权投资转让加以确定,借方:其余应付款一A公司是3000万元,贷方:长期投资股权-C公司是3000万元。其三,对转让的股权收益进行处理,转让股权的收益一直都应该在其余应付款账上进行单独列示,当办理完工商变更登记以后,再对转让股权的收益加以明确,归纳到当期损益当中。也就是在2015年4月3日后必须进行以下处理:借方:其余应付款-A公司是1000万元,贷方:投资收益一转让股权的收益是1000万元。
虽然在2014年就签订了转让股权的协议,可在2015年4月才将股权的变更手续完成,根据我国税函规定,2014年此股权的转让不应该被确认成收益,到了2015年这支股权的转让应向企业缴10000000*25%=2500000元的所得税。
4 对转让股权时涉及的税种进行处理
4.1 对营业税进行处理
按照我国税务局针对产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的批复规定来看,对企业的产权进行转让即整体转让企业债权、劳动力、资产与债务的一种行为,实际转让价格并不只是单独由资产价值所决定的,它同企业无形资产的转让、不同产的销售等都有直接关系。所以,转让企业产权这种行为并不在营业税收的范围之内,不应该进行营业税的征收。
4.2 对契税进行处理
根据我国针对契税政策颁布的通知可知,一旦合同中超出两个企业,就需要按照合同约定及法律规定,使其合并成一个企业,合并之后的企业应该承担原合并每一方的免征契税、土地及房屋权属。
4.3 对土地增值税进行处理
根据我国针对土地增值税所制定的通知,在兼并企业过程中,应该把兼并企业所具有的房地产都转让给兼并企业,并暂时免除土地增值税。
4.4 对增值税进行管理
【我国高校纳税政策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11-12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问题研究解读09-26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06-20
新时期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对策研究07-06
高校教师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分析论文07-12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06-21
我国税收政策10-15
我国就业促进政策11-01
我国货币政策分析09-07
我国高速免费政策解读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