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教育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目前多元文化背景下,需要在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重点抓道德教育的教学,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加强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教育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教育论文 篇1:

多元文化背景下英国教师教育政策发展

摘 要:英国一直是一个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国家。本文详细梳理了多元文化背景下英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根据政府政策与文件看出多元背景下英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多元文化背景;英国教师教育;教育政策

英国是传统与创新并存的一个国家,英国的教师教育从早期的导生制、见习教师制,无不渗透着实用主义。随着英国一体化教师教育的开展和终身教育思想的浸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教育已作为英国政府跨世纪的战略,一方面使整个民族在教育、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机会保持均等,另一个方面使各个民族保持和维护其民族的独特文化。多元文化背景下英国的教师教育,不仅是为适应英国多元社会现实而出现的,更是一种文化和政治诉求: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英国教育是政府尊重基本人权社会民主的一种恰当的立场,同时通过立法程序对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权利加以保障,进一步促进文化的繁荣和社会公平与效率。英国出台的《合格教师资格标准》对教师在认知、情感上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具有较高的期望值,尊重学生的社会、文化、语言、宗教和种族背景,并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教育成就;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文化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较好的发展。

十九世纪,由于英国政府一直受到自由主义和宗教主义的影响,并且英国早期的教育一直把持在教会手中,而实用的“导生制”又颇见成效,政府对于教育的干预总是在与教会的冲突中搁浅。邓特评论这个时期的教育“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地方”,“许多教师在物力甚微、几乎全无政府支持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一种英雄气概,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大批儿童,使其不至于成为文盲。” 同时大量儿童进入工厂,儿童身心发展受到很大摧残,人们对初等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1870年第一个英国国家教育法案《初等教育法》,即《福斯特法案》出台了,此法案大大促进了英国初等义务教育,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数量、质量上的要求有很大提高,并加强了教师教育的管理。虽然此法案标志着国家终于代替教会来控制教育,但由于在法律条文上的不明晰,导致资金短缺,教师教育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福斯特法案》仍然在历史上有很大意义,其中对5-12岁儿童实行国家免费义务教育的思想理念,成为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公平发展的端倪。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百废待兴,同时人口急剧下降,大批移民来到英国,此时英国出台了《巴特勒教育方案》和《麦克奈尔报告》对战后教育体制和教师教育进行改革。但此时英国的教师教育还处在一个初步发展的阶段,外来移民只能被动适应英国教育体制,由于二战后英国经济的“滞涨”,政府关注的焦点在“批量”教师的“生产”,多元文化教育国家根本无暇顾及。

随着50年代开始,英国移民持续增加,英国对此进行了同化政策:外来移民只有适应英国原有教育体系,放弃原有语言和民族文化,用英语教学并融入主流白人社会。同时英国政府把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归结为“家庭及家庭相关问题所造成的”, 并未考虑到社会背景的变迁带来的学校和教师问题。60年代末,英国经济持续走向低谷,很多人开始反思同化政策带来的影响,1966年,乔杰克森提出了“移民整合论”:允许少数民族适当介绍自己的语言、历史和文化,将其整合到主流文化中。1968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针对威尔士地区少数民族儿童教育的《吉廷斯报告》,“除了一般的师范教育课程外,威尔士语和宗教教育的一些内容也是威尔士地区一个合格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并以法案形式加以确定”。 其实无论同化也好,整合也罢,都是实用主义为思想哲学的英国政府用来稳定社会,保护权利的一种方式而已。只能说在移民整合论中,有看到共同之处但并未尊重差异之处,所以最终这两种政策终被历史所淘汰。

20世纪70、80年代,英国开始爆发少数民族骚乱,为安定时局,政府出台报告《为所有人的教育》,提出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应从内外两方面因素来分析原因,这比此前只归结为少数民族家庭问题有一定进步。1979年撒切尔政府实行了一种市场运作新自由主义,国家控制新保守主义的混合政治策略,随着英国多元文化运动的兴起,在教育上也首次提出了多元的方针。英国政府分别在1977年出台的文件《学校教育》和1981年出台的《学校课程》中开始承认英国是多文化社会。1981年《阮姆顿报告》。1984年英国教育部颁布了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标准应包含多元文化的内容。1985年《斯旺报告》已认定英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社会,并鼓励地方教育当局制定多元文化政策。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案中在教师教育中有“跨课程维度的要求”。1997年布莱尔政府执政,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已经为教育改革拉开宏大背景,无论是撒切尔政府还是布莱尔政府,几乎每年都在基础教育改革上出台新政,继而引发教师教育改革。

2002年《合格教师资格标准》对教师多元文化视野和素质都提出了具体要求。2000年《帕瑞克报告》,又名《多种族英国的未来》为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公民民主建设提出六大原则。近年来英国还出台“教师国际专业化发展”计划,送教师到国外进行短期课程培训的学习,在2000-2003年期间实施的国际教师专业化发展计划,派送约7500名教师到其他国家进行短期访问和学习,这大大促进了多元文化教师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此外,政府相关部门也会主动参与多元文化教育的教师教育方面:内政部经常划拨经费资助教师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的培训;国际发展部也出资资助教师参加出国培训。通过各种方式共同帮助教师在全球化背景下最大程度更新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邓 特.英国教育[M].杭州大学教育系外国教育研究室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p10

[2] 洪成文.英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变化轨迹[J ].中国民族教育.2004.2.p45

[3] 马修乾.英国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演变研究[D].2014.5p24

作者:朱盈盈

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教育论文 篇2: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道德教育的反思

摘要:在目前多元文化背景下,需要在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重点抓道德教育的教学,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加强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

关键词:多元文化;背景;高校道德;教育;研究

一、引言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给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抢劫,各种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价值观随之输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传统文化。在国内,多元的思想文化相互间冲击、碰撞呈现出活跃的文化景观。导致国内一些错误观点时有出现,在思想领域频频出现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拜金享乐主义,是非善恶模糊等不良现象,这对高校道德教育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基于多元文化的背景,以开放的视角反思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为什么不高?本文将针对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道德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对策。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道德教育出现的问题

(一)一些社会现象引起了学生信仰的缺失

在面对当前多元化的背景,一些新的思想开始出现,众多的文化观点良莠不齐,从各个角度对社会行为产生了影响。同时,众多的思想观点和传统文化观点大相径庭,甚至是背道而驰。社会上涌现出的一些现象常常使得人们感到迷茫,困惑以及心寒。甚至是对于一些社会现象,道德行为,很难去辨别其中的是非对错,没有一种统一的标准去对其进行是非论断。所以说对于目前尚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讲,长此以往,会造成其信仰的缺失,导致其迷茫而无所适从。

(二)社会现象鱼龙混杂,高校德育重要性意识淡薄

在如今多元化的大背景之下,高校当前的道德教育的主体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只在思修教学中重视道德教育是不够的。高校的其他教学 课程和环节也应当同样应当重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强调道德教育。但实際情况是,有很多的专业教师只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却忽略了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教育,将“课堂知识”和“思想教育”完全隔离开来。在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的多少。其实是只看成绩,而忽略学生的道德素质。相当课程的教育只注重平时教学的分数,不注重对于学生思想素质的教育,这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

(三)德育教育内容的滞后性,教材可读性不高

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经过数次修改后已具有相当的可读性,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教育的内容滞后于文化、社会及人自身的发展。在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道德教育工作只有立足于文化才是活的德育。教材内容过于宽泛,从道理到道理,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还与社会实际脱节,过于注意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必然导致枯燥的理论和众多的概念。缺乏时代感,也就失去认同感和可读性。如何利用多元文化其利的一面给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何解决其弊端给学校道德教育带来的困惑与难题?

(四)德育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忽略具体的实践体验

在高校平时的道德教育过程中,通常都是以讲授理论知识这主,大班大课教学模式下很难提供学生亲自体验的实践环节。将原本应当生动活泼具体的道德教育过程变得过于死板,毫无乐趣可言。同时过于重视最后的教学效果、教学成绩,却忽视了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具体情感方面的感受,以及运用了什么样的学习策略,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过程,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趋势等等。同时因为课堂学时的限定,很多老师为了简单的应付学校的安排,确保课堂知识点的完全传递,因此就大大减少甚至是省略了原本应该有的德育教学探究的环节,这就使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成为了一句空话。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道德教育应对策略

(一)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加强对道德教育教学的重视,从根源上改变分数决定一切的现状,真正的推进素质教育。做到以学生为本,同时还要求老师可以与同学们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可以敞开心扉,走进其心理世界,从学生实际中获得新的教学内容。所以,要做到以学生的需求为本,首先就必须要将学生的真实想法作为课堂教学的着手点。

(二)从具体的细节着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当前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道德问题,例如诚实守信,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学生之间的相互攀比,责任与担当,尊重他人等等,甚至是恋爱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平时的道德教育教学中有所体现,及时的对大学生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使得他们及早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面对以后再人生十字路口出现的问题,以免将来出现任何的意外。

(三)重视高校老师尤其是德育教师的道德形象

言传身教,是教师的职责操守。学校应重视每一个教师的道德情操的培养,是否都树立起了积极正面的教师教育形象。而德育教师个人的良好品质以及独特魅力,更是提高德育课实效性最为基本的保证。俄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这样认为,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人格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依据,人格中活的源泉才可以产生教育的巨大力量,教师的人格作用是其他任何规章制度都代替不了的。因为课程特点,教学评价以及发展前景等诸多因素使得德育课教师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师会更容易出现情绪上的疲劳,以及成就感减少等现象。如果将这种不良的情绪带到课堂教学工作中去就会对学生也产生一种消极作用。因此,教师要将积极心理学的观念认识融入到自身之中,发掘出内心的积极力量,找出自身的优势体验教学的乐趣,事业成就感,从而积极的展开教学工作,从正面影响熏陶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从而开展积极的教学。

四、结语

在目前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的高校道德教育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积极去改善,例如教学评价机制不够科学,高校德育的重视程度达不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却忽视具体的实践过程,没有和家庭相联系,进行资源的整合利用等等,因此在新时期必须加强对于高校道德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从根源上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查晓丽,郭超.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权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0(03)

[2] 汤伟栋,吴宏卫.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塑造——以湖南工业大学德育实践为例[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3] 柏路. 新时期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校园文化途径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作者:粟凌云

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教育论文 篇3: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高校辅导员素质构建

【摘 要】当今社会多元文化成为时代的主流趋势,在这个大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许多新的课题与挑战,辅导员必须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培养多元文化思维、具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工作的能力,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关键词】多元文化;辅导员;能力;素质

一、问题的提出

1. 中国多元文化的并存与冲突

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区域文化、民族文化、族群文化等问题引起的冲突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文中提出,冷战之后的世界,国家和民族之间最重要的冲突不是意识形态、政治或经济的冲突,而是文化的冲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在这个转型期,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在消解,新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就出现了多种文化和价值的冲突和交融,构成这一时期独特的多元文化现象,如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共存;汉族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的共存;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并存;先进文化与糟粕文化的并存等。多元文化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多种文化相互交融,构成一个多元的文化体系,这种多元文化必然导致价值观念、思想体系、道德规范上的分歧和冲突。

2. 多元文化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文化的多元必然要求整个社会层面用多元的思维来观察和思考问题,解决多元文化带来的社会冲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正是多元文化思维在社会层面呼唤的理论基础。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多元文化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断扩展,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拓宽了高校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和文化境界,有助于大学生进行不同文化的比较、交流和借鉴,大大增强他们对社会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多元文化冲突对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强烈冲击,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等出现多样化发展趋势。面对这些新的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开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师、知心朋友,必须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培养多元文化思维、具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工作的能力,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二、多元文化视域中的高校辅导员素质要求

1. 高校辅导员应具备多元文化教育知识

在一个多元文化社会中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要根据时代发展和现代教育的要求,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指导,掌握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内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最初是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族复兴运动的浪潮,少数民族要求教育平等而提出来的。随着多元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教育的含义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和扩展。班克斯提出:“多元文化教育坚持这样一种理念,即所有学生,不管他们来自何种性别、社会阶层、种族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应该在学校取得平等的学习机会。”高斯将多元文化教育再定义为:“它使所有‘不同’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些‘不同’基于种族、民族、性别及阶层(还有残疾和性倾向)的差异。”当代多元文化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在尊重受教育者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不论其性别、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社会经济地位、所属社会群体的差别,实施的一种旨在使所有的受教育者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健康发展最终促进人类文化发展的教育。

高校辅导员需要对主要族群的历史、文化、习俗、心理习惯等有基本的认识,以便将族群文化内容适切地整合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对于诸多的族群知识不可能一一了解。但必须具有基本的知识或者说必须具备理解不同文化知识的能力。多元文化社会对高校辅导员知识的要求,重要的是了解多元文化知识的本质,并能够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尊重、理解、运用多元文化知识。要引导学生掌握各自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特征,从而达到摆脱自我文化中心的评价观、树立正确文化观的目的。

2. 多元文化环境中的理解关怀能力

当今的时代,单一的声音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的意识正在逐渐的觉醒。多元文化社会中社会多元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现实,要求既要保障平等,又要尊重各族群、不同团体的文化归属性和文化特点。要达成此目标,辅导员具有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尤为重要。辅导员与学生文化背景的差异往往造成师生相互适应的障碍以及人际互动关系上的误解。同时,师生沟通方式的差异也易导致误解和冲突,造成师生间关系紧张,引来对辅导员的负面评价。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更好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最重要的就是要求辅导员具有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辅导员应该摒弃狭隘的文化本位主义,树立一种多元文化的视野,应对不同的文化传统,认识文化之间的差异。当遇到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学生时,辅导员如何理解这种不同的文化,能否将自己的文化对象化,这是一种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多元文化社会中的辅导员开展工作所必需的。辅导员只有具有一种对他文化的理解,能够倾听一切文化群体的需要才可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有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理解能力是多元文化对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基本要求。关怀是人与人交往中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人与人关系和谐的基础。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对辅导员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就是用关怀去开展工作,有责任去关怀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阶层、文化差异明显的不同学生,将学生的情感、活动、需求都置于工作的中心。

关怀学生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别人心里的存在,学生在辅导员的关怀下能感受成功的存在,孕育成功的可能。其最终的归宿必然是培养出关心、关怀别人的人。对学生的疏离只会造成学生心里的孤寂。关怀他人的学生变不可能产生。辅导员的关怀必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平等关怀,任何非普遍的带有偏见的关怀都是对学生成长的伤害,也损害了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实际效果。

3. 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创造行动能力

在多元文化教育环境下,“教师们正在与一群来自多元文化背景和有着不同经历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如何有效地与学生沟通,完善我们的思想教育,成为多元文化社会中辅导员必须面对的问题。多元文化环境中工作的创造行动能力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少数学生会因种种原因排斥主流文化、思想教育,最终导致教育方法手段失灵,思想教育的失败。辅导员的创造能力就是尽量创造多元文化的教育氛围,用多元文化的视野设计思想教育工作的环境,重视多元文化的思维训练,重视换位思考和辩论。通过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通过辩论可以促进不同民族、阶层、文化背景的同学之间的互相了解,开阔眼界,修正各自的思维定式和成见。从而保证辅导员与学生平等、信任关系的确立,保证适合关怀的和谐氛围的营造,保证思想教育对多元文化的重视与尊重。

多元文化教育环境的创造,其重点是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开展思想教育。高校辅导员有意识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在主流文化中冷静地分析思考问题,认识到其他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共荣,保证学生对其他非主流文化的尊重与借鉴。辅导员需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构建自己的多元文化思想教育方法,开展学生思想教育。二是在实际的思想教育中总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调控和改造,达到自我的优化。

三、多元文化视域中提升高校辅导员素质

1. 更新辅导员教育观念

辅导员是思想教育的主导力量。在多元文化成为社会主流的背景下,要保证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保证思想教育工作的科学顺利进行,创建和谐的学生思想教育氛围,必须以更新认识,树立多元文化教育观。合格的辅导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思想教育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技巧,还必须具备基本的“人类文化素养和多元文化教育的智能”,高校辅导员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指导下,要能正确看待不同文化在习俗、价值观和信仰方面的差异,了解信仰、价值观和禁忌对一个人的思维与行为的影响,对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甚至是边缘文化都能一视同仁。

2. 建立开放的、专业化的辅导员培训体系

我国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才刚刚起步,各种管理制度、培养方案、培训计划等多不完善。现行的辅导员培训体系,更多的是关注辅导员的工作技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忽视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培养,缺乏多元文化知识与跨文化教育工作能力的专业训练。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无法应对多元文化的教育情境,往往忽视或者误解文化差异,从而造成师生间人际沟通的障碍,无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为此,高校必须建立开放的、专业化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在培训中加强辅导员多元文化素质的培养,提高辅导员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行动能力,从而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3. 设置多元文化教育环境

为适应多元文化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新的要求,更新思想教育主力军辅导员的教育观念,学校必须营造多元文化教育环境。首先,建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工作制度,在实际的思想教育中尊重多元文化,理解不同文化差异,宽容文化差异造成的困难。其次,鼓励建立辅导员与学生互相信任的关系。消除文化差异和偏见造成相互间的误解和隔阂,充分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不断寻找相关信息,将其自然地整合到学校的整个工作中。再次,宣传多元文化思想,将多元文化置于社会和谐的更大背景下组织有益的学生活动,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还在起步阶段,但我们必须坚信,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只有树立多元文化理念,开展多元文化教育,运用多元文化思维和学生进行沟通,通过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才能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章光洁.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教师角色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68-72.

[2] 特古斯.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中少数民族教师素质的重建[J].民族教育研究,2007,(5):17-19.

[3] 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编辑:秦俊嫄)

作者:王朝彬 邵二辉

上一篇:公益诉讼与构建和谐社会论文下一篇:我国档案学研究对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