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共13篇)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的局限,指出人类存在着7种不同类型的`智能.正确的教育介入及恰当的评估方法对智能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理论对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
作 者:李勉媛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刊 名: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5(1)分类号:B848.5 G78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家庭教育 启示
1983 年,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构成是按照生物在解决每一个问题时本能的技巧而形成的。多元之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多元的, 每个正常人或多或少具有言语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韵律、人际交往、自我反省、自然观察等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简要表述如下: ( 1) 言语语言智能: 关系到语言的使用, 拥有这类智能的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很强, 同时对文字的意义也很敏感; ( 2) 数理逻辑智能: 关系到数学和科学方面的能力, 有效地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 ( 3) 视觉空间智能: 理解形象世界的独特能力, 能把视觉空间表现出来; ( 4) 身体运动智能: 控制身体运动和操作身体对象的能力; ( 5) 音乐韵律智能: 个体多音乐的记忆、辨别、表达的能力; ( 6) 人际交往智能: 察觉、关注和区分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意向及感觉的能力; ( 7) 自我反省智能: 有自知之明, 理解自己感情的能力; ( 8) 自然观察智能: 个体在所处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并有效地分析并归纳大自然规律的能力。
各种智能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也没有轻重之分, 只是以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存在人体内的不同领域。各种智能以潜能的形态存在于我们头脑中, 以组合的形式发挥作用。每个人都具有各种类型的智能, 虽然有不同的智能水平, 但是智能是可以变化的。因此加德纳认为学校教育应尽最大可能地去开发并帮助每位学生发现其智能特点的业余爱好。从这个角度去培养学生, 当学生走出学校教育后将会在事业上更有竞争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分析我国的教育教学问题, 对于促进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元智能理论将教学的重心定位在学生智能的培养和开发上, 并强调个体的智能不是单一的, 而是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存在于不同个体中。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智能观, 以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为根本目的。
( 一) 八种智能的整体发展
传统教育一味地强调数理逻辑智能和言语语言智能的培养, 而忽视了其他智能的开发, 导致学生在其他领域难以得到充分发展。加德纳认为, 每种智能都是同等重要的, 仅仅依靠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并不足以应对未来生活中的挑战。所以教育工作需要培养学生的八种智能, 使八种智能得到整合, 让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
( 二) 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智能组合, 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学, 寻找并开发学生的优势智能, 并根据其智能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 使其得到充分地发挥。教师应切忌用相同的教学方法来教育所有的学生, 教师应该因材施教。
( 三) 树立新的学生观
首先,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 帮助每个学生发掘自己的优势智能, 让学生认识到不是成绩好的学生有多聪明, 而是这个学生在某一个智能上聪明, 引导学生让自己的优势智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其次,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我认知风格, 并给予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管理并支配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 让学生逐渐地了解自己的内在潜能, 并激发学生发展这些潜能。
( 四)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 设计全新课程
多元智能理论打开了新型课程设计思路的大门, 挑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新型课程设计可以以智能本身作为教学的主题, 教学的目的就是发展并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 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实施, 以促进学生发掘自身的优势智能; 新型课程设计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优势智能来获取知识, 每种智能可以是学习知识的方法, 例如可以用身体动作来学习英文词汇, 用音乐来教导教学的概念等, 这是借用多元智能来教。多元智能理论也挑战了传统的评估模式, 教师教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多元智能, 如何评估, 如何进行强化, 如何把多元智能使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三、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教学中既有利于在因材施教过程中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吸收和利用, 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美国的许多学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就开始探索多元智能教学计划, 许多教师称在多元智能的工作中得利并获益匪浅。而多元智能理论的本质恰好与我国的素质教育及新的课程要求不谋而合, 打破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 转变了教师教育观念,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思维启发的作用, 因而多元智能教育逐渐成为了二十一世纪的主流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2][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兰金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3]霍力岩.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主要依据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00 (3) :38-43.
[4][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 (最新修订版) [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关键词:幼儿教育;多元智能理论;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体系自1983年诞生以来就受到了美国教育界普遍的认同和广泛的接受,近年来这套理论体系传入中国,也受到了国内教育界的普遍推崇,尤其是在幼儿教育领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套理论体系强调智力并不能够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应该仅仅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一个客观的条件,真正能够反映一个人实力和能力的条件应该是智能因素,而智能因素又是一个包含着语言、逻辑、空间、肢体动作、音乐、人际交往、内省以及自然探索八项能力的综合性因素,这种多元化的智能评价能够较为全面地概括一个人真实的能力和实力,这对于启蒙阶段的幼儿教育来说可谓是启发深刻,作为幼儿教育者我们要对每一个幼儿用全面的眼光来进行挖掘和培养,将幼儿身上的独有特点充分地挖掘并培养起来,让幼儿能够在其最为擅长的智能因素方面有所成就。
一、注重教育的公平性,秉承有教无类的育人原则
民主教育是当今社会的核心教育理念,作为幼儿教育者不应该在教育方面有所偏爱,对于智力水平较高的孩子偏爱有佳,对于智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幼儿就态度冷淡,这不仅违背了教育公平性的原则,同时对于幼儿幼小的心灵也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同时作为幼儿教育者也要遵循有教无类的育人原则,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深刻反思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我们的启示,相信每一个幼儿都会在适当的培养方式之下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才,要在教育过程中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采取正确的培养方式将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变成灿烂的光芒。
二、注重差异性原则,开展针对性教学
幼儿教育阶段注重对于孩子未来能力的启发,而作为教育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会由于其成长背景的原因而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一味地采取固定的培养和启蒙方式必然会扼杀一部分幼儿的潜在能力,让幼儿得不到应有的启蒙教育,因此,作为教育者应该在教育过程中首先尊重幼儿个体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培养,要将幼儿培养成为有个性的人才,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人才。
三、关注幼儿智力发展的优势领域,深度挖掘幼儿的潜在能力
每个幼儿都有其独有的特长和优势,作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幼儿为中心,根据每个幼儿的独有特质进行专属性的培养和挖掘,让幼儿的独有优势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培养。而同时教师也要对幼儿的其他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和挖掘,让幼儿能够成长成为具有独有优势的全方位人才。这就需要教育者在培养的过程中要坚持深度挖掘幼儿的智能优势领域,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在能力,并在教育过程中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挖掘,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要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让家长能够认识到幼儿的智能优势,并加以充分的培养,让幼儿能够在最为合适的培养方式之下茁壮地成长。
总而言之,在幼儿阶段贯彻执行多元智能理论体系对于幼儿智能优势领域的挖掘和培养至关重要,也对幼儿的个性化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决定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遵循教育公平性原则,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这样才能够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且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制订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来更好地挖掘和培养幼儿的智能优势,并且要加强其他智能领域的培养,让幼儿能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智能优势。
参考文献:
华立.多元智力理论视角下的幼儿发展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J].考试周刊,2011(03).
多元智能理论对英法双语教学的启示
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英法双语外语教学及课程改革并加以不断完善,将会使学生发挥出多元智能的潜在价值,实现英法双语教学双丰收.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多项启示:学双语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了解外国语的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核心的能力,而是人才知识结构多元化和各种能力综合化的具体体现;学双语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跨时空用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应具备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学双语的目的不只是具备几种语言的交际能力或以某一种语言交际能力为中心的能力,而是多种智能的综合;要把双语教学真正看做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学双语要注意每个个体智力结构的个性差异.
作 者:贾秀英 JIA Xiu-ying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外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刊 名: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年,卷(期):28(2)分类号:H319 H329关键词:多元智能 双语教学 课程改革 跨文化
1.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及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由国外心理发展学家Howard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他指出人类一直强调注重的读写能力,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展现出不同的智能组合。学校对学生的智能评价方式并不合理,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并未起到最大化的教育作用。多元智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这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力挑战,对教学改革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如今,素质教育深入人心,教育改革中,当教师对学生评价感到困惑之时,多元智理论就会带来很多启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主要存在于多个方面: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等,传统的单一的智能理论并不准确,也不利于对教师对学生准确的教学评价。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生长环境,兴趣都不相同,所以个体的发展也不应采取同一种方式。社会需要多种人才,只要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培养、锻炼,每个人都会是社会的栋梁之才,都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智能教育,使学生在长处、优势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2.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可应用在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在小学教育培养上就要重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智能理论,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准,为学生设定适合其发展的培养计划。多元智能理论应该得到学校及相关任课教师的重视与关注,应置于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同样重要的学科地位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证明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培养对人才发展更有帮助作用,甚至应当把语数的教学作为基础,而把其他具有职业前景的学科作为“主科”对待。实践表明:学生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某一门特定智力教育的结果,而是各门相关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学生的培养上,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培养,教学内容应该横向流动、发展,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相互渗透,方法手段相互借鉴,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供多种方法和思路。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入,会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小学学科组织的现状,基本上呈现出单科学科组、年级学科组、语数科任学科组三种形式,形式较为单一,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利于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如果加入多元智能理论来丰富这三种教研组织,即符合多元理论发展需求,又为课教学增添了活力。
3.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策略及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以独特的智能诠释和极大的整合性为完善教育课程提供了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和新的思路。该理论倡导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
3.1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多元智能教育重视个性化培养,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深入分析了开展多元智能课题研究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深刻意义,老师们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课题研究为平台,相信学生人人有才,助推人人成才,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之下,使学生从小就能够把我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学习中做到取长补短,引导学生从小做好规划,学会从各种回馈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学会独立的思考,进而在今后的个人发展中能够有自我选择的空间。
3.2多元智能理论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
在小学教育中,应摒弃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加大愉快教育,环境教育,养成教育的培养,用多元智能教育的理念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既不能以国学、环境等某一方面为特色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也不以单纯以体育、艺术为特色培养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学生。更不能以“诵读经典”等学科为特色培养满腹经纶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亲不认”的心智不健全学生。
3.3多元智能理论注重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从主观上来讲,师生关系应均衡发展,没有所谓的学生聪明与否,只有智能强与弱,从而建立和谐校园;摒弃“差生”观:每个学生都是多元潜能生;“天生我才必有用”。从客观上来说,使素质教育项目化、优质化、常态化;以大项目带动小项目,小项目引发学生多元兴趣,多元兴趣促进多元智能成长,使学生心智教育达到基因裂变的效应。
多元智能教育对我国的小学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强调通过个性化的培养手段,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制定适合其智能全面发展的培养方法。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从而引出了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和为学生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这三种教学策略。多元智能理论多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重视每一个学生特有的认知发展和智能形成过程,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随着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教育结合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改革将展现出新气气象,学校也将为社会的需要做出更有意义的智能培养。
参考文献:
聆听了谢校长讲述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教学中的应用”感触颇多。多元智能理论是20世纪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包含了八种基本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我们可以借签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多种智能在教学中开阔新的意境。讲述过程中,谢校长为我们展示了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及应注意的问题,比较贴近我们的实际教学环境,实用性强,很有针对性。
通过听取讲座,我进一步明确了多元智能理论在全面开发学生潜能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多元智能理论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创造性教育的最全面的素材,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最容易吸引学生,有利于多元智能的发展,活动过程中,师生最容易共同创设公平、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转变更新观念:
1.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
多元智能理论的突破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为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第一,把智力定位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这就要求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不能仅凭书面考试的成绩衡量学生,而是应该重点培养并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初步创造思维的能力;第二,把智力结构看做是多维的和开放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保证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改革教学;第三,把个体的智力结构看做是差异性的和个体化的,为我们提供了
教育新思路,我们的教育应成为发现差异、因材施教、培养特长、树立自信的教育。
尊重每一个学生智能的长处是实施多元智能理论最根本的核心所在。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当成真正的、完整的人来看待,不能停留于“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激励他们树立自己的学习和人生目标,创造适合学生不同智能的教育。
2.针对不同智能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对学生的智能中的长项智能基本了解之后,建立个别化、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就更加有的放矢。同时,教师还应了解学生个别差异的其他方面。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不同智能的特点,尤其是根据学生智能结构中的优势智能,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广泛开展对话、讨论、辩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知识——逻辑、肢体——运动、空间等智能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本次的听取讲座,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重新认识学生的智能特点,而且还要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地认识学生的学习风格,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 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系统设计包括需求分析、建立总体目标、任务分析、陈述目标、选择媒体、媒体的设计制作、策略运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具体的步骤。作为一个连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受到系统方法、学习理论、科学技术和传播与教学理论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带来了以下几方面新的启示。
1. 学习者特征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所拥有的智能是多元的, 每种智能有自己特殊的功能, 多种智能在每个人总体智能中的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了每个个体的特殊的智能表现方式, 在教学中只有不同特长的学生, 没有优等生和后进生之分。因此, 在分析学习者特征时, 在传统的分析学习者的普遍的生理、心理特征的同时, 要注意到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 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促进劣势智能的发展, 不同的智能组合方式同样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格。
2. 学习目标的制定
传统的学习目标分析过程中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 重知识的传授而轻人格的培养, 这与教育本身“树人”的理念相悖, 而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格智能的存在, 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比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先做人, 做人是根本, 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持有培养一个完整的人的理念, 制定体现多元智能的多重目标。
其次,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体现不同领域的目标的不同的层次, 并为不同的智能优势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 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智力强项, 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 即让他们感兴趣而通过努力又可能达到的目标, 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感到与教育没有话题, 自己是一个弃儿。
3. 学习内容的选择
学习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 挖掘贴近孩子生活、心理的学习内容, 对于同一个学习目标, 针对不同的学生选取不同的学习内容, 或者选取能够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感兴趣的内容。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教学是为了理解而教, 学习内容选择上要便于学生理解, 并让学生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
4. 教学策略的制定
在教学策略的制定中, 要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其发展的人文和物理环境, 包括:教师给学生必要的引导, 促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智能结构, 教师成为学生智能特性的发现者、学生智能发展的引导者, 教师在此时要做最好的脚手架;肯定学生的学习个性, 帮助学生制定具有自己特色的学习策略, 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可能成就一个孩子的未来;在教学的媒体选择和信息的呈现方式上, 根据不同的媒体特性和信息呈现方式的功能, 针对所有的智能类型设计多套信息呈现的组合方式;在教学的组织方式上, 可以采用小组教学, 在分组时可以根据需要将智能结构相近的学生分成一组, 这样的分组方式可以让学生找到一种归属感, 但不利于优势互补, 而将智能结构相差较远的学生分成一组, 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合作学习中展示自己、了解别人进而更好地了解自己、发展自己。
5. 教学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评价主体、教学评价的方式和内容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只考虑某一种智能而是要考虑学生的总体的智能, 因此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无疑会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客观, 这个评价主体可以包括老师、同学、家长、被评价者本人,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 教学评价者可以通过走访、邮件反馈等方式搜集评价信息。
当然教学评价的方式和内容的选择也有所变化, 评价的方式包括观察法、测验法、档案袋法等, 评价内容的选择上要能够涵盖智能构成各个成分的具体内容。多元智能理论强调, 学生的智能是发展变化的, 需要一定的情境才会展现出来, 传统的评价方法重结果而轻过程, 造成了现在的一些特殊的教育现象如高分低能, 多元智能环境下的教学评价更重视动态的、过程的、情境化的取向。
摘要:本文以文献综述的方式论述了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设计中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制定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多元智能,教学设计,启示
参考文献
[1]牛佳.多元智能理论框架下学生评价方法.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0) .
[2]孙培辉.实施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创新, 2009, (4) .
[3]杨伊生.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设计.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1) .
[4]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它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人对智力的理解不尽相同,对智力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智能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强调在新的情境下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人的智力结构由多种智力要素组成,已经确认的智能有“八又二分之一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字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这些智能要素相互独立存在、同等重要,解决问题时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每个人的智能要素组合各不相同,智能具有个体差异性,它由个人的生理特点和成长环境共同决定。智能不能脱离个体生活的环境存在,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它很大程度上分布在人的身体之外,仅仅依靠自己的大脑单独从事生产活动的情况微乎其微。每个人的智能发展轨迹各不相同,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个人智能发展的关键在于开发,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理念
1.学生观:人人有才
每个人至少拥有八又二分之一种智能。学校里根本没有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教育者应以一颗充满爱的心和赏识的眼光去对待学生,帮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智力潜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健康发展。
2.教育目的观:促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各种智能要素是平等的,不存在谁重要,谁不重要,只要师生共同努力,每一种智能都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教育者应同等地关注学生的各项智能的发展,而不应该像传统教育只重视认知领域的语言、逻辑数学智能。与此同时,一个人的各种智力要素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各种智能都很强的人是很少的。教育应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状况自主选择,扬长避短,使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自我潜能的最大限度开发。
3.课程观:用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
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在教学内容方面,它主张为多元智能而教,除了应包括发展学生语言和数字逻辑智能等所谓学术智能的内容,还应包括一些促进学生其他智能发展的内容。在教学模式方面,它主张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就同一内容为学生提供多种方法。当学生在学习自己的智能弱项内容时,教师可通过他的强项来进行教学,然后逐步迁移到弱项,最终发展学生的弱项,实现全面发展。
4.教学观: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育者摒弃传统的在同一时间内用同一种方法、同一个标准、同一个规格、同一个考试、同一个要求去对待千差万别学生的“统一规划”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智能组合特征,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知识和建构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保障人的性格和智慧的全面合理发展。
5.评估观:以智能为本位,以发展为目标
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估以智能为本位,不关注学生的“智商有多高”,而关注“学生的智能类型是什么”,“学生的强项和弱项是什么”。评估的目的不是测量学生智商的高低,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估必须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智能优势和劣势,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发展优势,弥补劣势,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智能水平。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1.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教学是一项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活动,学生智能的差异性要求教育者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学生的智能特征是教育者制定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学校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设适合其发展的多元智能环境。教师应完成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习环境的塑造者的角色转变,树立“服务”意识,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需,齐心协力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教学模式上,提倡个性化、情境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通过问题解决达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目标,实现全面发展;在教学评价上,实施多元化、真实性、发展性的评估。评估主体多元化,不但包括教师,还包括学生自己和学生同伴;评估内容多元化,包括所有的智能要素;评估方式多元化,如作业评估、档案袋评估、观察、口头评估等。评估是真实性的,它在与学习情境相似的情境中进行,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估是发展性的,它与学生的智能发展阶段相适应,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
2.全面推行“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是学校教育中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加德纳认为,人们在青少年时期开始通过范围更广阔的活动来确定自己的人生坐标,青少年应该在此时继续接触广泛的话题、主题、学科、价值体系,并同时思考横跨这些领域的问题。我国的大学教育历来以专业教育为主,如今,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涌入和国民受教育层次的不断提高,我国大学也采取了一些推进通识教育的措施。另外,随着“211工程”的深入开展,一批具有实力的综合性大学逐步浮出水面,多学科共同发展、相互融合,为通识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教学的目的是“真正的理解并学以致用”的能力
什么是“真正的理解并学以致用”?加德纳认为,只有当学生把在任何教育背景中获得的知识、概念和技能,应用到与这些知识确实相关的新实践或者新的领域中的时候,学生才具有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的能力。加德纳看重的是理解后的“表现”,即行为表现,特别是应用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不同学科的理解方法,并用自己的学科思维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这门学科的学科思维。与此同时,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知识应用的情境。未来的大学校园将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教师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办学方式,缩短学校和社会的差距,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力量,并进一步理解知识。
4.逐步完善“学分制”
学分制是以学分计量学生学习量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学年制相比,它的学习时限更加灵活,学生修满学分即可毕业;它的学习内容更具选择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认为必要而且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它的课程考查更具变通性,对于修读的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学生可以重考或另选另考,直到及格取得等值学分为止;它的培养过程更具指导性,学生的课程选择必须得到教师的个性化指导。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教学的个性化,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方法都应因人而异,灵活的“学分制”正符合了这一需求。另外,学分制一百多年的发展变化也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历程,它在内涵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各国的学分制由于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不同也有所不同。各学校在采用学分制时,应从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5.“评估专家”+“学生课程代理人”+“学校——社区代理人”+“学科教师”的教师团队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学校教师除了传统的学科教师以外,还有“评估专家”、“课程代理人”、“学校——社区代理人”三种角色。“评估专家”负责对学生在学校所表现出来的智能特征定期提供最新的评估。该评估通过“智能展示”来评估学生,即评估专家通过观察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直接辨别学生的智力潜能。该评估具有发展的眼光,它使用适合学生一定发展阶段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估;该评估具有推荐意义,它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发展建议。学生课程代理人是学生选择课程的导师,也是学分制有效进行的保证。他与学生、家长、学科教师、评估专家一起为学生选修什么课程,怎样才能学好这些课程提供相关的建议。“学校——社区代理人”负责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他为学生在更大范围的社区内寻求受教育的机会。“学科教师”负责学科教学,但他们的任务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促进多元智能发展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6.“核心课程”+“理解并融会贯通课程”+“个性化课程”的课程体系
多元智能指导下的学校将应用“核心课程+理解并融会贯通课程+个性化课程”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按主题分类,如科学、数学、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等,它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体现通识教育的特点。理解并融会贯通课程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课程,它包括若干理解并融会贯通单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校设置各种课程的原因以及怎样学好它们。个性化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特征选择的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是与特定专业相关的课程,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开设个性化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或特长,使学生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 夏瑞雪.浅析“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教育评价的新理念.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3(3).
[3] 谢志萍.由多元智能理论引发的对教育改革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
[4] 学分制的发展历程及对我们的启示.http?押∥www.edu.cn/20010827/209239.shtml:2001-10-17.
(一)多元智力理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的教育观和教学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要比教授知识更能影响教学效果。教师怎样理解学习、怎样理解学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他们的教学效果。首先,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构建“智力观”。如果教师用传统的智力观来指导教学,他们就会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检测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往往就会偏重书本的讲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外语教师应认识到学习语言并不只是学习不同的语言符号、语法规则和等语言知识,这一过程也是学习另一种思维方式并发展人的智力的过程。教师应运用多元智力理论的智力观指导教学,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创能力,注意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开发学生的多种智力。
其次,教师们应当认识到,要真正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实施多元智能教学,首先必须提高他们的自身水平,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学教研能力。再则,教师们应当加强团队合作,在教学中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从别的教师处吸取优点,或者组成一个团队,教师轮流以自身的最优势智能去教课,让学生们感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学生作为二语习得者,听说读写译及文化知识都需要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也需要全面挖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力领域,善于鉴别和发展学生的优势智力,培养学生的多元智力,以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体现出多元智力教学实施的最佳效果。 (二)多元智力教学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倡“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强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各不相同的8种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了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所以每个受教育者都是独特的。教育应是个体化的教育,教师们必须承认并尊重学生们的这种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才能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多元智力理论不仅提出每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在针对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时,教师们应注意处理好如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应当了解某一时期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和弱势智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发挥各自的特长。其次,对相同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拥有的不同智力专长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如对词汇的教学可以让逻辑推理智力好的学生通过归纳来记忆,让音乐智力好的学生利用语音来记忆,也可以让动觉智力好的学生通过动作、表演来记忆等。第三,教师不仅应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学习成绩来组织教学,而且要考虑成绩差异的各种原因,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方式,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潜能,并能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从事优势智力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促进学生非优势智力的发展,使学生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三)多元智力理论的形成性评价标准
学习评价一般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方式不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性评价是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参与活动程度和他们的语言发展状态作出的判断和肯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发展形成性评价体系,对传统的单因素说提出了最彻底的挑战,它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上述八种智能,不仅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其非优势智能也可以通过后天教育获得发展和提高,并且可以通过后天教育把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智能的弱势领域。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建立新的学习评价观就要把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作为评价的目的,把教学的过程作为评价学生的过程。以往评价的唯一手段是考试,评价的唯一标准是分数,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筛选、选拔。因此成绩好的学生受到重视,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成绩差的学生被受到冷落。这种终结性的评价标准是不科学的,片面地过早给学生定性,容易扼杀人的潜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英语教学应通过不同方式的评价活动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并预见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促使其智能的全面发展而不应该过早地给学生定性,将其本应该发展为优势的智力无情地扼杀了。总之,教学评价的目的应由鉴别选拔向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的评价标准转变。
英语教学过程就是评价学生的过程。多元智力理论认为评价本来就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评价应成为自然学习情景中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可以通过语言和逻辑智力的测试来评价而且还可以通过空间、音乐、体态、交往等其它智力活动来评价。总之,只有将评价渗透于真实自然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促进其多重智能的发展。如何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全面的、多样化的英语教学测试与评估体系,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言应用能力发展情况的检测,实现对教学全过程的整体监控和评估,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多元智力理论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及学科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将这一理论付诸英语教学中已成为目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在新世纪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构建新的多元智力观,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力领域,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多元智力和个体差异,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策略,善于鉴别和发展学生的优势智力,挖掘其潜在的智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得纳。智能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2]从多元智能到因材施教中国教育报12月18日。
[3]黄黎明,胡中锋。多元智力论与课程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5)。
[4][美]戴・拉齐尔著,缪胤译。智慧的课程―利用多元智力发掘学生的全部潜力[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
[5][美]琳达・坎贝尔布鲁斯・坎贝尔迪金森著,霍力岩沙莉等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加涅将学习结果(又称学习目标)分成五类: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和态度的学习,这五类学习代表个体所获得的所有学习结果。加涅的五类学习结果蕴涵着全面发展的素质观,旨在使学生得到完满发展。将学习结果分类,是进一步研究学习的前提,加涅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比其他的分类方式更具有科学性和整体性。对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定、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都有重要的作用。
将加涅结果分类论与学校德育目标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按照加涅的机制进行道德学习结果分类,分别是道德知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相应的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整合学生道德的知情行的发展是学校德育的必要任务。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学生能理解更高层次的道德要求的内涵,只有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表现出这种道德行为;而道德情感的培养,则是支配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在道德行为的践行中体现、升华道德认知及道德情感。学校德育既要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又要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还要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显然,这三方面的工作应该整合进行。
在道德学习结果的测评上不能只停留在对外显的道德行为的评价,要更深入综合的测评学生品德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上的发展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个学生在道德情感、认知、行为上发展也是不同步的。有的学生行了有德之事,却不知道他做的事是道德的或者说为什么是道德的;有的同学能明白某些道德规范的内涵,犯错时也自知行了不道德之事,却仍不自觉的做了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情;有的同学能作出道德的行为,却不能保证下一次同样的情况下仍会作出这样道德的行为。这就是学生道德在知、行、情上发展不一致的表现。因此,学校德育要多方面考察学生品德发展,从而有的放矢,有效促进学生道德知情行的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美德。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小学语文教育 学生观 教学观
在中国古代,教育先贤孔子就倡导“因材施教”,在现代,美国哈佛大学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两者其实强调同一个意思,对于普通人来说,因为智力水平的差异就导致个人能力的差异;对于青少年来说,智力水平的差异就要求老师在教育的时候采取因材施教、多元教育的方法,使得每个人都能挖掘自己的长处,填补自己的短处。加德纳突破传统智力划分模式,在加德纳看来人智力是多元的、有差异的、发展的。具体说来有七种智力,而个体身上都相对独立的存在这七种智力,这构成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结构(加德纳教授在后来又加上的其他一些智力,如存在智力,我们仅仅从这起方面来考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语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的地位空前提高,然而语文教育的重要性相应地就被大家忽略。然而母语作为传播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工具,可以看到语文智力同等重要,这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我们应看到其他智力需要同等重要的关注。这七种智力具体来说分别是: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
一、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学生观
(一)智力的多元性性与全面看待学生。
从多元智力很容易看到,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小学生即青少年智力发展特点要求语文老师做到全面看待学生,不能唯分数论。
(二)个体智力的独特性与发现学生。
先天的基因和后天家庭教育的原因,导致个体智力的差异和不平衡。因此,每个个体都有他的优势和劣势,这就形成五彩缤纷的人格特征。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独特的,独特的智力组合形成独特的智力类型,而为独特的智力组合又形成独特的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和语文感受,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更多地发现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
(三)智能的发展性与引导学生。
每个人都有智力强项和弱项,而弱项智力通过进一步培养是可以得到加强的。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很重要,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语文课堂、变化教学设计,多样化的课外作业形式等发展学生的多种智力。发展优势,弥补弱势,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智力。当我们认识了学生的强项和弱项智力,比如说有的学生性格内向,独自阅读能力很强,在阅读上很轻松,就可以多给他鼓励和指导,让他更有信心地发展下去。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
(四)智力的平等性与尊重学生。
人的智力有很多种类型。我们应当看到在教学中当采用欣赏的眼光积极看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没有所谓的“差”生,也不存在智力的高低,只是由于智力的差异而形成个体认知类型和学习风格的差异,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而成为人才。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教师的态度应该做出转变,由“学生的考试分数有多高”向“学生哪方面的语文感觉好,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的转变,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都是有潜力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和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他们,并给学生提出在语文能力发展上的建议。
二、小学生智力发展特点
(一)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1.有意识记忆逐渐增强。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识记忆常占优势,在许多情况下都是靠无意识记忆获取知识的,常常凭借兴趣记住一些事物,对不感兴趣而要求记住的东西,记忆的效率较低,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不能只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必须学习一些不一定感兴趣的内容,在这样的条件下,有意识记忆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2.意义记忆迅速发展。小学生在记忆的目的性上,比学前儿童有了较高的自觉性,但小学低年级儿童还不完全具有意义记忆的能力,因为还缺乏知识经验,难以找出材料的内部联系。他们的语言虽有发展,但还不是用自己的话复述所记忆的材料内容,对意义记忆的方法很生疏,不善于进行分类和对比。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经验的积累,理解能力的增强,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从知识本身寻找联系,进行意义记忆。小学生年级越高,意义记忆所占的比例越大,机械记忆所占的比例就越小;随着年龄长大,小学生的记忆方法便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过渡。
(二)小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儿童进入小学后,随着年龄、知识经验的增长,想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出如下特点。
1.有意想象增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象仍以无意想象为主,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表象的增多,到了中高年级,有意想象的成分大大增加,能够初步控制自己的想象。
2.想象更富于现实性。学前儿童的想象常与现实不符合,有时会出现“想入非非”的现象。
3.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随着经验的逐渐丰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大脑中的表象越来越多,想象的创造成分随之增加,想象的内容更细致、丰富,并且在词的水平上进行生动和形象的联想,初步具有创造想象的能力。
三、在多元智能理论下的语文教学
基于小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特点,多元智力理论要求小学语文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知识的教授上,而应该从多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方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与想象。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语文课堂应当创设一定的情境丰富学生的智力体验。如在教学课文《小马过河》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小马过河的过程,以动漫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有限也无限,给他们一个平台,也许他们会给老师展现不一样的结果。可以在播放视频的中间暂停,让学生先想象接下来将要发生的情节,经过讨论后,老师再展示给学生故事的情节,既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又让学生有想象的基础。
(二)多种形式的表现。
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个体智力是多元性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表现自己。1.朗读、朗诵。朗读和朗诵是学习语文比较基础的部分,也是为大家熟知的,语文课堂是很活跃的,语文的课堂是文字的世界,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诗词歌赋,从中获取知识,获得很多乐趣。2.综合性表演。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其他的学科和语文的相关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样在学生的自我表现环节学生也能更多地联系生活,多元智力理论就是一个视野开阔性的智力理论。比如之前提到的《小马过河》一课,老师可邀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各个角色,经过适当排练,在课堂上表演出来。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理解课文,又可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充分利用多元智能的理论邀请,使不同的学生参与进来。如果老师能够放下身段,在表演中扮演角色,让学生觉得老师与生同乐,他们的积极性就会更高。
(三)创造性活动。
多元智力理论为语文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把创造力作为人智力的核心,而创造力恰恰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探索阅读与语文、即兴创造和实践。1.探索阅读与语文方面,可以让学生畅游语言文学的海洋,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汲取美妙的知识。2.即兴创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诗歌、散文的创造,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3.实践,小学语文课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语文课堂的过程就是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教师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包括演讲比赛、作文大赛和书法比赛等。
四、结语
孩子是民族的未来,教育是民族的未来,母语教育任重而道远。小学语文教育需要不断探索,多元智能是实践检验的理论,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母语教育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继续传承民族文化。本文介绍了多元智能的内容,分析了小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论述了多元智能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水平有限,很多方面并不全面,还要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加德纳.智力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1983.
[2]加德纳.多元智能:7种只能改变命运,2003.
[3]刘瑞波.多元智能与教师,2009.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1. 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能
加德纳认为, 每个人至少有八项智能, 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并且至少有一项以上的优势智能。
2. 多元智能相互组合, 共同作用
加德纳的研究表明, 人的智能总是以组合的方式运作, 任何有经验的人在解决问题时, 都会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例如, 打排球的时候, 需要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语言智能等智能因素的共同作用。
3. 尊重个性差异, 关注个体发展
加德纳认为个人化或个性化并不是所谓的自私或为自己, 它是建立在对个人的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孟万金认为,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人们承认和尊重个体的个性差异, 它要求学校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差异, 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4. 人的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得到开发和逐步加强
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 每一种智能都可以得到强化, 如果给予适时适势地引导和开发, 每一个人都可以取得成功。这就为教育提供了机会, 开发学生潜能的机会。法国凯恩大学的左端欧·马左尔博士对数学天才端格·盖姆进行研究发现, 他的这种非凡的计算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他20岁之后通过每天4小时的记忆训练培养出来的。
5. 智能是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 这种能力本质上就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德纳在《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智力》中认为, 这种智力的潜能能否被激活取决于特定文化下的环境和教育, 智力的发展方向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极大影响。所以, 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非常重要。
二职业学校学生智能特点分析
每个人具备多种智能, 由于教育的引导和筛选, 使得职业学校学生的智能特点与普通中学学生的智能有很大的差异。
1. 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逻辑思维
山东省“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与创业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组在2003年7月至9月就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选择能力、智力状况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有70%以上学生认为自己不擅长数理逻辑思维, 5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擅长形象思维。浙江海盐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心在“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与数学学习的矛盾”的研究中发现, 职业学校学生形象思维强于抽象逻辑思维, 学习中以感性认识为主, 不善于对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进行逻辑推理。教师可利用电影、电视、投影片、多媒体、挂图、图解、图表等形象化工具辅助教学, 有助于激活视觉──空间智能。利用二维平面内的空间关系, 创设人造图表空间, 可以把教学内容视觉化、形象化。
2. 在智能结构上表现为语言与数理逻辑智能较弱
菏泽学院的张祖民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过程公平状况调查”中认为, 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地与学生的智能类型相关。其问卷结果表述:成绩居于班级前十名的学业优秀的学生与成绩属于班级后十名的学业面临困难的学生, 在智能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被调查的50名学业优秀生中, 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皆突出的有27名学生, 占54%;其中一项突出的有20名学生, 占40%。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在37名学业困难学生中, 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皆突出的学生没有一个, 其中一项突出的仅有7人, 占19%。但是在这些学困生中, 都有各自的智能强项, 如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通过以上数据分析, 可以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 绝大多数是在中考和高考时被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刷”下来的学生, 说明职校学生的智能结构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语言与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教师创设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能够营造轻松自如的学习气氛、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 使得学生之间愿意沟通, 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
3. 内省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优势突出
井冈山大学的苏小河等人在“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智能特点的调查报告”中认为, 职校学生智能发展最高的前两项是内省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 这与本人对西北外事中专学校学生多元智能问卷调查的结果相一致, 说明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 其智能思维能力倾向于形象思维, 在自我反思和动手能力上有优势。教师可把课堂游戏纳入教学内容, 其中演示类游戏较多。演示类或戏剧游戏属于动觉游戏, 能够同时训练学生的肢体语言、口语和书面语, 促进语言与肢体的配合、动作与表情的协调。
4. 潜在的智能优势多元化、个性化
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观察可以发现, 很多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好, 但是在其他方面却有着独特的能力优势, 有的在舞蹈方面表现出天赋, 有的在体育竞技上表现出不一般的能力, 有的在音乐上表现出智能优势, 有的表现出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等等。这说明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智能优势。对学生可能存在的智能优势, 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尽可能将其展现和发展, 将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可促使学生在学业上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英语教学工作的启示
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可深化因材施教。在学习的过程中, 有的人喜欢以视觉空间的形式学习, 有的人喜欢以语言的形式学习等等。例如, 在向别人介绍一个地方的时候, 你的头脑中立即呈现出一幅地图, 并按头脑中的地图进行描述, 说明你是一个视觉空间为主导的人;如果你马上想到经过的街道名称, 并按沿途经过的街道名称介绍, 说明你是一个语言思维为主导的人。每个人因为自身的智能优势不同, 认知方式也千差万别, 这就促使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优势智能和个性认知方式。
1. 促使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职校学生因不善于心智活动以及长期学习活动的失败, 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厌倦学习的情绪, 若教师灵活使用实物教学、多媒体教学、超媒体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动觉和内省, 激发学生优势智能因素, 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通道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 享受认知学习的过程, 有利于学生恢复学习的自信心。
2. 促使教学设计多元化
加德纳认为, 对于智能缺陷的评估, 可以预测学习者将要面临的困难, 并提出通过另外的途径达到教育的目的, 如通过空间关系学习数学, 通过语言技能学习音乐。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多元智能特点和学习方式的差异, 对课程进行多元教学设计, 设计出符合其学习特点的活动, 为学生取得成功提供各种选择, 使教学从学生最喜欢或最擅长的学习方式中找到切入点, 让每个学生都能运用自己的认知优势而享受学习的乐趣, 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以英语课“Passport”的学习为例, 可以有以下教学设计:让有语言智能优势的学生阅读passport申请过程的课文章节和句子, 让身体运动智能有优势的学生扮演角色表演passport的申请过程, 让人际交往智能有优势的学生小组讨论passport的申请过程, 让自我认知智能有优势的学生分析passport的作用等。
3. 促使教学要求层次化
学生的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得到开发和逐步的加强, 让学生相信自己的学业不良是可以改变的, 而不是一种可耻的事情。依据学生现有的智能状况和现有的水平, 做有层次的学习要求,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不同水平的学习要求, 促进学生学习表现的改善。例如在课堂提问的时候, 教师要精心设计允许学生使用符合他们智能优势和智能水平的方式回答问题, 并把高层次的问题用可理解的方式提出, 以达到学生学习的效果。
4. 促使教学评价多维化
教师从多维度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 利于教师发现学生智能优势所体现的优点, 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 利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智能优势, 不断完善学生评价体系。从教师一元化评价转向学生评价、互评和教师的评价合理地结合起来, 通过多维评价促进学生反思, 体现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通过多维评价促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进步。多元智能理论创立了新的人才观、能力观和评价观, “能够成功地解决复杂问题的人, 就是高能力的人”, 每个人在不同的方面都有自己的智能长项, 并且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展示出来。多维化的教学评价, 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提倡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 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形成激励和发展学生智能优势的环境, 这将促使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学生成功的经验越多, 就越相信自己的能力, 这将进一步唤起沉睡在心底的积极情绪, 从而更积极地去行动。同时, 在老师的引导期待之下, 这种信心可以迁移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和不良行为的纠正上, 就会大大减少他们遭受挫折和学业失败的结果, 有利于学生形成胜任所承担任务的信心, 促进其积极进取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 逐渐培养学生向往美好未来的情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3]沈烈敏.学业不良心理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4]〔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 (沈致隆译) [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5]苏小河、蒋满英.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智能特点的调查报告[J].职教论坛, 2010 (6)
[6]周尚文.人脑的可塑性与智力开发[J].教育探索, 2004 (1)
关键词:企业战略,变革,启示
“战略变革”包含两种形式的变革:一是企业组织的重大的结构性变革;另一种是企业战略的变革。前者是构成西方战略变革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英国曼彻斯特管理学院教授伯恩斯(burnes,)认为,组织理论也就是变革理论。在大量关于组织变革的研究文献中,也有涉及企业战略变革的内容,但它处于依附的从属地位。这与战略管理的产生时期较晚有关。随着人们对战略管理的逐步重视,以及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连续性和难以预测性的增加,西方管理学界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关注亦与日俱增,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目前,此理论正在深入发展。而国内管理学界对它却较少关注,大多聚集于企业组织变革。然而,国内企业因复杂多变的环境而被迫实施企业战略变革的紧迫性亟需此理论的“智力支持”。因此,本文首先对此理论加以述评,然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对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的相关启示。
一、企业战略变革理论述评
我们分别从经理人员的角色与行为、战略弹性、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企业战略变革障碍等四个方面展开。
1.经理人员的角色与行为
企业战略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效的组织与领导,企业各级经理人员理所当然地要履行这份职责。Prahalad&doz (1987)通过对20世纪70、80年代跨国公司战略问题的研究,认为高层管理者的最主要任务是管理战略变革。美国学者gioia& chittipeddi(1991)利用单一主体的“讲道理”(sensemaking)和不同主体间的“给道理”(sensegiving)两个概念,通过对一所大型公立大学的战略变革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新框架以帮助理解战略变革开始阶段的不同特征,并用这种阐释法来说明高层管理者或团队活动是战略变革发起过程有效性的关键。瑞典学者bohman&lindfors(1998)分析了企业的战略结构和战略行动者 (strategicactors)认知结构的相互间关系,并结合对1990~1995年瑞典经济衰退期间10个企业集团战略变革的纵向研究,鉴别了两种驱动力量。他们所说的“战略行动者”就是指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通过对其的战略意识体系和战略形势本质的分析,考察了理论结构、现实结构和企业组织的政治形势的内在相互作用,得出了“战略行动者的学习过程和行为对于经济萧条时期的企业战略变革是必要的”的结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Eisenhardt和麦肯锡咨询公司brown(1998)通过对全球计算机行业12家典型企业的调研,并结合复杂性理论、时间节奏理论、进化论等多种学科知识,提出了在激烈变革与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的新竞争战略――“边缘竞争”。她俩对公司高级官员、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与负责管理多个业务部门和多条产品线的业务整合人员的职能作了总结和归纳。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成立的“麦肯锡真正改革协作组”的研究(1995)表明:一批新型的中层经理人员是公司在变革(包括企业战略变革)方面表现杰出的原因。floyd&lane(2000)从社会交流和角色的角度,而不是战略过程分析中常用的有限理性或政治性决策的视角,把战略更新(strategicrenewal)定义为伴随着提升、供给、使用新的知识和创新行为以促进组织核心竞争力或产品市场范围变革的演进过程。他们把这个过程分成三个子过程:竞争力的定义、部署、修正过程。在每一个阶段,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经理人员在他们的时间范围与当前战略的关系、核心价值观和信仰、信息要求、情感特征等方面各不相同,由此导致了经理人员个体的不同战略角色(strategicrole)间和经理人员之间的战略角色的冲突。美国学者markoczy()从界定一致性(consensus)的多方面性出发,构建了一个一致性形成的概念,并把它应用于战略变革的背景下,结合对三家经历不同战略变革的公司的实证研究得出了在战略变革的早期阶段,一致性的基础场所不是在高层管理团队 (topmanagementteams),而是在其它利益集团,尤其是在那些赞成和支持战略变革的利益集团。
西方学者们用认识心理学、社会学、复杂性科学等多学科的视角考察了经理人员在企业战略变革中的角色与行为。他们的研究领域已经从单一的高层管理者扩大到了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管理者,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战略变革全体经理层的参与性。由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角色的多样性和战略变革过程不同阶段的职能要求的权变性,他们间的组合模型是多变的。沃尔贝达和巴登富勒(1998)对此作了综述。但是,他们的讨论重点基本落脚在职能上,而对于隐藏在职能背后的内源性能力驱动因素:管理人员的战略思维(strategicthinking)能力和战略行动(strategicacting)能力较少涉及。而这两种能力的强弱与驾驭成功倾向型的战略变革息息相关。另外,企业战略变革的另一重要群体:员工,尤其是作为企业成功要素的重要载体――关键性员工,没有进入他们的研究视野。
2.战略弹性
弹性(Flexibility)在变革管理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Prahalad&doz(1987)在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跨国公司的战略研究中,对战略弹性(strategicflexibility)作了阐述。他们认为“战略弹性不主张长期的较大幅度变动,而是主张持续调整和精确微调”,而且“战略弹性要求有相当程度的多义性和多样性”(普拉哈拉德,2001)。曾因对组织弹性和战略变革的创新研究而获得“安索夫战略管理奖”的荷兰学者volberda与合作者rutges()把弹性(组织弹性)定义为“一个组织拥有的若干现实和潜在管理者能力的程度,管理者据此可以加快提高管理控制能力和改进组织控制力的速度”,
在此基础上,他们把弹性分成三种类型:操作弹性、结构弹性、战略弹性,每种弹性的区别在于内部弹性,即迅速适应环境要求的管理能力,以及外部弹性,即管理层影响环境的能力。这里的战略弹性是一种与组织目标或环境相联系的管理者的非常规性操纵能力。当组织处于难以预测的复杂的动态环境中且必须迅速作出反应时,战略弹性是必需的。当然它需要非常规的技术、有机的结构和创新的文化的综合性组织支撑。他们提出组织的学习过程对战略弹性的形成是重要的。芬兰学者tienari&tainio(1999)对组织变革中的弹性作了分析,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分析战略弹性,但由于战略和组织的有机联系,他们对组织弹性的研究结果对战略弹性还是有启发的。通过对组织的“弹性与刚性结构”的四种类型的分析,他们提出组织弹性的传统认识是有局限的,没有认识到它是高层管理者以循序渐进的执行程序来重组企业的快速决定。
综上所述,战略弹性作为企业战略变革中的学习机制,其顺利执行与否和变革绩效密切相关。但是,战略弹性的构成要素、具体形成机理,尤其是组织弹性和战略弹性的关系,在已有的战略弹性研究文献中尚不多见,但恰恰是这些问题对于战略弹性和企业战略变革的关系意义重大。
3.企业战略变革过程
关于战略变革过程有两种情况:一是过程的类型及性质;二是过程的具体内容。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种情况。
Prahalad和doz(1987)在对20世纪70、80年代的跨国公司战略问题的研究中区别了两种战略变革的过程:一种是公司危机引发的“迅速”、“剧烈”的变革过程,另一种是公司主动引发的缓慢的变革过程。后者是战略变革的基本过程,前者是后者的极端情况。他们通过考虑影响战略质量的因素,认为剧烈变革过程其效果不及缓慢变革过程。英国战略管理学教授johnson和scholes(1993)对此问题的观点是,总体而言,组织中的战略变革是渐进式的,偶尔会出现一些转型式变革。他们之所以认为战略变革的主导过程是渐进式过程,是因为战略变革主要是基于企业已有的行事方式或惯例所形成的“影响路径”或“影响环”上的一个社会系统而进行的。沃尔贝达和巴登富勒(1998)在对大型多业务企业如何在变革力量和稳定力量之间的冲突中寻求平衡的战略更新的文献综述中提出,从时间机制而言,学术界认为,战略更新有两个过程:一个是非连续的间断性革命变化过程;另一个是缓慢进化过程。荷兰学者 bobdewit和meyer(1998)通过对大量直接或间接性战略变革的文献的整理发现,理论界有两个观点:一是非连续性变革视角的革命式 (revolutionary)过程观点;二是连续性变革角度的演进式(evolutionary)过程观点,两派观点各执一词。
关于企业战略变革的具体过程,Prahalad和doz(1987)认为,几乎所有成功的战略转变都发端于一个关键的任命程序。然后,新任执行官对各级经理人员的认知过程施加影响。随后的变革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战略和认知产生多样性;第二阶段,系列的决策和执行权力的微调;第三阶段,由于战略变革获得合法性地位而紧随的战略再定位。
总的来说,企业战略变革过程的主流观点认为,渐进式变革过程是主导过程。这一理论观点在战略管理案例中能得到相应的印证。但是,研究者们不大关注渐进式战略变革的具体实施方式、渐进式变革与剧变式变革的关系、变革过程的设计的成本收益权衡及风险防范等问题。
4.企业战略变革的障碍
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转型、企业资源配置方式的重组、企业内外部利益格局的调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更新,可以这么说,成功的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也是成功排除变革障碍的过程。Prahalad和doz(1987)在对跨国公司和战略问题的研究中提出管理层认识和行动上的滞后是战略变革的重大障碍。造成认识滞后的主要原因是组织分裂、同质性管理体系在异质性经营领域的推广和过去成功经验的重复。引起行动滞后的主要原因是权力重新配置导致的各级管理层分裂。另外,不能有效地使用构成管理基础设施的管理工具也是主要障碍之一。johnson和scholes(1993)认为,阻碍企业战略变革的因素包括日常惯例、控制系统、组织结构、标识、权力、依赖性关系。
由上可见,管理学家们着重从认知、权力与组织政治、惯例等角度分析战略变革方面的障碍。但他们的分析大多局限在管理层范围之内,很少涉及员工、股东等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和对管理层的权力制衡有重要意义的公司治理机构。
二、启示
虽然我国企业所处的特殊环境决定了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不能原封不动地“移植”使用,但是,它对开拓国内企业管理者的视野,培养战略思维能力,提高战略行动能力还是有借鉴意义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导致的竞争规则国际化,国内企业的战略管理逻辑正逐渐从“机会主义型”和“关系主义型”转变为“市场主义型”和“公平主义型”,战略管理在企业成长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可以这么说,一个不重视、不精通战略管理的企业是难以长大的。企业战略变革作为实施企业战略的重要环节必须受到重视。具体而言,西方企业战略变革理论和实践对我国企业战略管理有以下启示:
1.管理者要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敏锐的反应。就企业战略变革的诱因而言,有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强制性变革和内部情况变动造成的诱致性变革。管理者较易注意前者,但对后者也不能忽视。
2.建立一个由高、中、低管理和关键员工组成的战略管理团队,对战略变革实施综合、系统管理。尤其要注重中层管理者和关键员工的角色和作用。中层管理者承上启下的有机联动性和关键员工对战略执行绩效的第一线真实感受和认识,是正确发起和实施战略变革不可或缺的要素。
3.培育战略学习机制,提高企业战略的转换能力。企业战略作为连接企业组织和环境的纽带,通过环境、组织和战略三者间的反馈式互动而成为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方向性装置”。战略学习机制在其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组织学习是以组织为基本单位的知识创新过程,所以要充分重视各种形式的企业知识创新活动,使企业在实施战略变革时不会感到“积重难返”。
4.合理、谨慎地设计企业战略的变革过程,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企业战略的变革要经历发起、制定方案、贯彻执行(其间伴随着绩效评估)等阶段,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深入调研、认真制定和扎实推行,不能凭借“长官意志”而武断拍板,一蹴而就。
5.制定细致严密的排除战略变革障碍的方案,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工作。受组织的“路径依赖”、经济人“有限理性”假设和“机会主义”的影响,战略变革的障碍是复杂多变的。成功的战略变革是以有效排除变革障碍为前提的。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推荐阅读:
多元智能理论对启示06-21
多元智能理论对英法双语教学的启示10-03
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对钢琴教学的作用论文12-10
多元智能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06-07
多元智能理论06-06
多元智能理论学习体会06-07
多元智能读后感06-06
信息技术与多元智能教学07-07
多元文化对粉彩山水瓷画的影响论文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