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多元智能理论(共8篇)

多元智能理论 篇1

今天,梅教授给我们讲了《多元智能理论对课堂改革的启示》专题。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备受西方学界推崇IQ情结,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在4月13日《加强校园文化我之见》一文中我曾提出过“多元文化教育”问题,18日我也曾提出“存在智能”问题与专家进行讨论,之前我与项教授也曾讨论过多元智能问题。我对“多元”的这种关注,实在是因为它给了人们一种绚丽多彩的假设,它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今天的教育。我想,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不断受到世界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质疑的现实,必须要受到税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讨论“多元智能”和多元文化,可以说是恰逢其时的。

1、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教师提供了一种理论保证,能让他们进一步深刻了解和认识学生间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充分、重新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但这一种了解、认识和理解,如果缺少一种多元的文化氛围,就很难说是透彻的和自觉地,而这种理解的肤浅和被动,却会进一步把中国教育突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不愿意看到的。上午的讲座,梅教授也提到了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其实一些精英分子“用脚说话”的行动,也应当是我们看出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隐忧。

2、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我们的教育能够在不同阶段分别解决不同的问题。例如:小学阶段需解决学生多元智能均衡发展和培养学习习惯的问题,初中阶段需解决有校学习和培养学习兴趣的问题,高中阶段需解决研究性学习和考大学的问题等。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作为教师要能发现学生的智能强项,并结合社会需求加以引导和培养。这时如果我们教师对每一个“元”不能做到深刻理解,怎样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呢?同时这一种深刻的理解,还须有一

种多元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需要教师具备多元能力的发展和多元的文化素养。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恰恰是我们的教师所非常贫乏的。

3、多元智能理论,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理念成为可能,而不仅仅是一个漂亮的口号。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如果我们能把孩子相对“强”的项与社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传统的以“数理逻辑”思维为主流的智能体系就有可能会改变,每一个人成才的路子就宽了,就为每一种人才发挥自己的优势,造福于社会提供了可能。“让每一个学生盯着优势的光芒,奔向人生的光辉顶点”,要真正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信念。

多元智能理论 篇2

一、会议概况:面对教育转型的多元互动、理念分享、成果交流的盛会

围绕“多元智能理论与全球教育转型”主题,会议安排了八大主题发言。分别是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全国联合会主席陶西平先生的题为“最美好的未来”的主题发言,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题为“多元智能新视野”以及“多元智能与优善工作”的主题发言,菲律宾“多元智能国际学校”校长Joy Abaquin女士题为“建立和领导一所多元智能学校”的主题发言,澳大利亚沃龙岗大学Wilma Vialle教授题为“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师的学生观”的主题发言,北京教育学院梅汝莉教授题为“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学校教育中的新进展”的主题发言,美国埃里克森研究所陈杰琦教授题为“个人、家庭和社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的主题发言以及印度的“河畔学校”校长Kiran Sethi女士题为“多元智能理论在全学校的应用:学校领导者的角色”的主题发言。

大会主题发言结束后,与会代表分组进入“多元智能与儿童早期教育”等八个分论坛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主办方还安排与会代表参观了北京实验二小等5所学校,实地了解多元智能理论在北京各层次学校的应用情况。同时,会议还收到来自国内外的论文数百篇,并挑选精品形成了论文集。

二、会议主要观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路径

多元智能理论原是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却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轰动,成为教育领域借鉴心理学理论改进教育实践的一个最佳范例。在本届研讨会上,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路径成为大家一致关注的话题,并形成如下观点。

1. 继续从哲学视角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改变教育观念

(1)多元智能理论是关于如何思考人以及如何让更多人获得成功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在于三个对人的重要发现:“智能的生物性:每个人与生俱来具有8到9种智能”;“智能的个体差异性:世界上每个人的智能结构都是不一样的”;“智能的发展性及其发展悖论:每个人所拥有的智能结构是随着年龄和环境的不同而发展变化的,同时在某方面拥有很强的智能并不意味着他会在这个领域必然获得成功”。这三个发现促使教育工作者去重新思考学生,思考不同的学生以及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够促进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的问题。这个视角有助于我们反思以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为中心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以新的眼光去看待那些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失败”的学生,以新的眼光去质疑多年来形成的、被认为合理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而树立每一个孩子都很聪明,只是聪明的方面千差万别的学生观,教育要促进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的教学观,以及要给不同孩子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和评价内容的多元评价观。从这个角度而言,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单一的智能观,为我们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提供了思路和启发。在陶西平看来,面向未来的教育就是期待和灌溉每一个不同孩子的梦想,帮助其实现多彩光谱的人生。

(2)多元智能本身并不是教育方案或教育目标,学科理解和学科思维应该是当前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作为一种关于人的心理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哲学,但该理论本身并不是教育学,它并不能直接成为教育改革的具体方案,更不能直接成为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学校管理者可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去描画教育最美好的未来,利用多元智能理论这个工具,实现宏大或具体的教育目标。在加德纳教授看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当前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应该是学生能够在几个关键学科上达到深刻理解,进而培养其学科思维。这几个关键学科可以是历史、科学、数学以及至少一门艺术。对学科的深刻理解意味着不仅仅掌握学科中涉及的事实性信息,还要了解将这些事实性信息联系在一起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当然,期待一个18岁的孩子能够赶上一个历史学家或科学家的思维水平,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至少可以让这些孩子明白,研究历史和研究科学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途径。

2. 从“多样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实践多元智能理论,促进学生的学科理解

加德纳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有两点启示:即多样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1)多样化教学。多样化教学是指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经过多年实践研究,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者提出课堂教学七个切入点(叙述式、数字式、逻辑式、存在式、美学式、动手式、社会式)这一教学策略,来帮助教师实施多样化教学。但这样做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从浩如烟海的知识中选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并投入大量的时间、以多样化的方式教授这些内容,才能够促进学生的真正理解。如果课程内容面面俱到,而且每项内容都要以多样化的方式来教,那教学又会成为另一种灾难。同时,多样化教学并不意味着每一项教学内容都要将这七个切入点作为学生的学习路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智能结构,选择适宜的切入点进行教学。在运用多样化教学这一实践策略时,还要注意另外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教学多样化而使课堂教学呈现一种无序的热闹。在设计多样切入方式和活动的选择上,教师要始终考虑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和选择适宜的教学活动。其次,教师不能只关注活动的多样形式,还要关注活动的内容。即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因为所谓理解就是“一个人能够将在教育环境中获得的知识、概念和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的能力”,只有给予学生机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可能实现技能迁移,才可能达到学科理解。

(2)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班里的孩子们,然后去探索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测试方法,让学生能够展现他学到什么,能做什么。这是个性化教学的核心理念。实施个性化教学,当然学生数量越少越容易实现。那是不是意味着只有教师一对一地进行教学,才是个性化教学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技术的帮助下,将来我们可以依靠电脑实现个性化教学。电脑并不能取代人,但它能以多种方式呈现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在电脑上模拟很多事情,如做一台手术,或处理一个交通问题。如果一种方式不合适,电脑会设计出其他的方式。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概念,才能变革教育,这就是个性化教学,但这样的个性化教学真正实现需要50年。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去了解孩子们的智能结构、学习需求、学习偏好等,然后给孩子们提供能够包容其个体特征的教学。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的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同年级或高年级的学习伙伴。在个性化教学方面,小班教学当然比大班教学更有优势,计算机以及计算机模拟将会使这方面的工作更加容易。但这并不是说缺乏这两方面的条件,就无法实施个性化教学。实施个性化教学有两种好方法:其一是找一个与自己智能结构相似或者互补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学习,这是一种“大哥哥、大姐姐”形式的、利用榜样作用实现的方法;另一种是让孩子们合作完成一个学习项目,每个人都能有不同的贡献,在角色的对换过程中,以及教师对不同学生问题的反馈中实现个性化的教育。但是,如果孩子们只是在单一学科(如数学学习)中合作的话,也谈不上是个性化教学。如果能让家庭了解自己孩子的智能优势和不足,家庭也因此能实施个性化教育,同时他们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孩子的各方面信息。因此,这需要各方面的交流分享孩子的信息,而不是依靠某一个教师去进行个性化教育。

3. 关于智能的测试

能否以一种快速、简便的方式去测试一个人所具备的智能结构,是很多人非常关注的问题。在本次研讨会上,加德纳教授也回应了这个问题。他指出,要迅速通过纸笔工具测量一个人的智能,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是自我描述法。但他同时指出除非有非常好的内省智能,否则一个人难以准确地理解和描述自己。假如想提高这种纸笔测量工具的时效性,应该给四个不同的人发调查问卷,被试者本人、家长、朋友和老师,如果他们都同意测试,这种测试才可能算是一种较好的、迅速的智能测量方式。但加德纳教授同时明确提出,以某种快速的、纸笔测试的方式去测试一个人的智能是一件肮脏的、不道德的事情。他更提倡去创设一种自然、丰富的环境,然后观察他的行为特点,即如何运用不同智能做事情或解决问题,而不是让他去做多项选择题。

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的波拉·尼克里尼教授在发言中运用实例解释了这一做法。在意大利的多元智能幼儿园中,鼓励教师持续观察和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如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活动,包括运用乐器与工具参与创造性活动或棋类游戏等。通过多元智能理论知识,教师将儿童可观察的行为与其可能潜在的智能联系起来,为每个儿童建立儿童成长记录袋,进而实现对儿童的差异性发展指导。

4. 培养优善工作和优善公民是实践多元智能的终极目的

在主题发言中,加德纳教授还向与会者介绍了他近10年来从事的一项衍生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即“优善工作”的研究。加德纳教授提出,培养优善工作和优善公民是实践多元智能的终极目的。优善工作是具备三个特点的工作:卓越(excellence)、投入(engagement)、道德(ethics)。卓越是指高技巧地完成工作。做这项工作的人是这方面的专家,如果是教师,那么这个教师必须十分了解学科,并知道如何教好这门学科。投入是指做工作的人喜欢这份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去。而有些人即使是专家,但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并不感兴趣。这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或被视为产生了职业倦怠。道德是优善工作的第三个特点,即优善工作要以一种道德的方式实施。也就是说,工作者要做正确的事、恰当的事和担当责任的事。优善工作者不会只为自己工作,并不想要变得更加富有或更有权势。不管是教学、法律还是医药,优善工作者关注的是他的工作如何能够惠及他人。对于优善公民,加德纳教授认为具有亲邻品行(Neibouring Morality)和角色道德(Ethics of Roles)的人才可称之为优善公民。这意味着你不能从个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服务于自己和自己的亲邻,而是要作为一名工作者和公民去思考问题,思考自己作为社区、国家、地区和世界的公民所应该负起的责任。就教育而言,我们应该大力培养学生在这两方面的思维能力,尤其在当前这个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在应用多元智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对于学生品行的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单一狭隘、以金钱和权力为基础的“成功观”,树立可以因为多种角色获得成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运用自己的智能、可以用或大或小的方式来帮助这个世界的观念。

菲律宾“多元智能国际学校”校长Joy Abaquin女士也在发言中介绍了在她的学校如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培养孩子们品德的教育实践经验。他们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发展学生的良好品德,指导孩子们以一种道德的方式运用自己的智能。在过去的5年里,该校发起了“多元智能孩子能做到……”的活动。这项活动使孩子们了解到能够运用自己的智能在社会中发挥作用,这使他们的能力倍增。大约700个孩子参加了这项活动。孩子们能运用自己所认为的、最强的智能来发挥自己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与学生评价 篇3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学生评价;现状浅析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学生评价

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广泛影响,在教育界备受重视,对教育教学改革影响深远,对学生评价启示很大,是新时期学生评价的理论基础。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加德纳依据其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一整套评价方法建议,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对传统的教育评价观念有着多方面的突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学生、对教学的认识,为学生评价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借鉴。

1.评价内容

学生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和开放的。不仅要评价学生多个治理领域的发展,还要评价学生多元的认知风格和学习策略,不能只围绕某种或某几种智力开展评价,应该通过全面的评价将学生发展引向更人文、更科学、更合理的轨道上来。

学生评价应当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注重评价学生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过程以及他们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2.评价目的

学生评价不能以甄别、淘汰为取向,而应该定位于发现学生的发展潜能,并加以引导。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3.评价标准

多元智能理论旨在强调通过对学生个别差异的关注和处理,学校教育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不能以传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应摒弃“统一划归”的评价标准,选用适合于个体发展水平和发展特定的评价标准。

4.评价方法

(1)采用真实性评价

聚焦于发展过程的学生评价可以模糊教学与评价质检单额界限,使评价成为自然状态下进行的活动。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在学生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具体的现实生活环境中对其真实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进行评价,即进行情境性评价,“承认情境对个体表现的影响,提供对评价能力来说最为恰当的情境”。

(2)“智力展示”评价法

要采用“智力展示”评价法评价学生宽泛的智力发展领域,尽量避免使用单一的评价方法,特别是用标准化考试来评价学生某些智力领域的发展,尽量避免以语言智力和数学—逻辑智力为媒介来评价个体其他领域的发展状况。为此,需要设计出“智力展示”的评价过程和方法,直接观察我们感兴趣的各种学习形态。

(3)注重采用动态化的评价

学生评价一定要从静态的评价转变为连续的动态评价过程。尽量避免在学生之间进行横向比较,而是要纵向地考查学生作为一个持续发展的独特个体所获得的进步,关注并体现学生动态的发展过程。

二、我国的学生评价现状浅析

1.我国学生评价的尴尬现状

对于教育改革来讲,评价总是最“顽固”的传统固守阵地,总是倾向于将新的教育理念加以异化而生成亲合传统的观点。由多元智能理论引起大家对评价的思考,在评价方法上面采取了多元智能理论主张的方法。真实性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档案袋评价法、整体印象评价法和操行计量评价法在我国的教育中都有采用实施。但是,执行的情况不太乐观。

在物理学习中,实验技能的评价就是需要采用表现性评价法,对学生在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真实问题时的表现给出评价。因此,我们在习题、试题中就设计了一些突发情况,让学生给出处理方案,然后评价者根据学生在试卷中的答案给出评价。至于学生是否能够应用方法将真实问题解决,根本不能给出判断。很明显,此种情况说明,我们只是借用了“表现性评价”这个名词而已。

2.尴尬现状引发的初步思考

这种现状在我国基础教育学生评价领域中非常常见。道尔(R.P.Dore)将这种状况称之为“文凭疾病”的外显,意思是学校的教育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在最后的毕业考试中通过,能够顺利地获得毕业文凭,能够顺利地进入高一级学府。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整个学校将升学作为了学生评价的导向。事实证明,一旦升学成为一个学校的教育目的,其一切运作就会为达到这个目的而进行,学生评价亦是。

采用了多元智能理论主张的学生评价方法,但又出现上述尴尬现状,最主要原因是没有接受多元智能理论主张的学生评价的目的——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还是在升学,那么学生评价就以甄别、淘汰为目的了。再就是,对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评价的结果挂钩,教师不管在课堂中教学如何生动,评价如何具有发展性,可是如果在学校的统一考试中,所教的学生成绩一旦不好,教师的利益就会因此而受损。而这些教师又是学生评价的评价者,他们因此将学生评价限制在学业成绩范围内也就不难理解了。

要想改变此種尴尬境地,还是需要根本上明确教育的目的,要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学生评价的目的,评价内容应该是多维和开放的,评价标准要多视角、多层面。

参考文献:

[1]李小融,唐安奎.多元化学校教育评价[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2]王凯.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学生评价状况的思考[J].人教期刊:课程·教材·教法,2007(10).

[3]张华.国外中小学数学教育评价研究述评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5(10).

[4]马世晔.从国外教育评价制度看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J].中国考试:研究版,2005(05).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篇4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包括: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语言智力、自然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存在智力、人际交流智力、个人内在智力、情感智力。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具有优势的智力领域和智力类型,而传统理论则是仅以语言文字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来评价学生的优与差,因此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只是由于单一评价标准才出现了这一错误的名词。该理论就是倡导学生的和谐发展,充分展现学生发展的潜能。

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儿童之间很早就表现出兴趣爱好和智能特点的不同。美国心理学家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四五岁的儿童在完成需要不同智能共同参与的多项游戏任务时,都表现出了不同的智能特点。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应该是向儿童提供多种多样的智能活动机会,在充分尊重儿童发展独特性的同时,保证儿童的全面发展。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每一位学生都有相对的优势智能领域(无论是相对于自己还是别人),如有的学生更容易通过音乐来表达,有的学生则更容易通过数学来表达。我们应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注意发现他们的优势智能领域并加以挖掘和发展。

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是多样化的,智商低的人不一定笨,每个人在不同的智力范畴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只有准确了解自己天赋的人才有可能正确选择对其有利的,接受挑战并感到幸福。如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没考上大学,却在2001年与世界三大男高音的合作中一举成名。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不能单以考试成绩论优差,而应从各方面发展人才,培养人才。

作为教师,不能用学生的成绩来衡量他们的智能。小学教育不仅要完成为学生今后各方面发展打基础的任务,而且应该着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因此,教师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而我们看待学生,也应由以关注“你的智商有多高”,转为关注“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

多元智能理论与课程教学改革 篇5

------------------| 课改教研

加入时间:2008-4-11 16:16:19

点击:255

一 关于多元智能的思想

是人类现阶段认识水平的体现。道家的道生万物和由无极到太极的理论;儒学的相生相克循环往复,以及因材施教思想;西方从熔炉文化到多元文化观念;产婆术和尊重个性主张;全息论和量子力学等的借鉴。心理,生理,脑科学(人脑八大分区),人类学,生物学,教育学,医学等研究成果----由社会现象和社会实际反观智能思想,并有所改造和运用。

东西方对话: 依托前人的智慧和科学研究的成果,殊途同归。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概念及相关理论。核心是-----促进教育者对学习者的理解,以及学习者对自身的理解。不同智能的组合形成个性差异(潜质、起点、学习加速度、方式、效果、发展空间、评价角度等),进而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包括学习、探究、发现、交流与合作,引发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变换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推进理论探索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改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

加德纳教授的贡献:创造核心概念和相关的理论框架及开放的和可拓展的系统。

二 关于多元智能的思想比较:

1.传统智力(智能):指以逻辑,数学和语言表达为核心的能力.认为是一元或是二元的;可以用一种量化的方式适当地加以描述;不注重其迁移变化;用以对学生分层分类并预测其能否成功。

2.多元智能: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某一问题或创造某种有效产品的能力.认为智能可以发展迁移,以不同方式展现,存在于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以探索学习者各种成功的可能性。

关注点或原则:解决现实生活中个人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或提供个人所属文化所看重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从以传授知识为本的传统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创新模式(新旧兼容而非对立)呼唤学习和教学方式多元化,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之终身受益。

三 关于多元智能的思想

八种智能(现阶段的认识)

1言语、语言智能:听说读写,顺利高效描述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相关人群:记者编辑作家演讲家政治领袖,如莎士比亚、丘吉尔等。逻辑、数理智能:运算推理,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等敏感,并善于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思维的能力。相关人群: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等,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

3视觉、空间智能: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空间关系并接此表达思想,善于运用线条形状结构色彩空间关系及平面和立体图形表现的能力。相关人群:画家雕刻家建筑师航海家博物学家及军事战略家等,如达芬奇、毕加索等。

4音乐、节奏智能: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对节奏音调旋律敏感,并通过作曲演唱演奏指挥等表达音乐的能力。相关人群:作曲家指挥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等,如莫扎特、贝多芬等。

5身体、动觉智能:运用控制四肢及躯干作出适当反应,并能以此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关人群: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魔术师发明家等,如乔丹、杨丽萍等。

6人际交往智能:与人相处交往,察觉体验他人情感情绪意图,并作适宜反应的能力。相关人群:教师律师主持人公关人员管理者政治家等,如甘地、马丁•路德•金等。

7自知、自省智能:认识洞察反省自身,对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等有认识和评价,并能依此形成自尊自律自制及分析判断和叙述的能力。相关人群:哲学家文学家律师等,如柏拉图、黑格尔等。

8自然观察智能:辨别生物及自然界特征的敏感能力。相关人群:植物学家厨师等,如达尔文等。

四 思想的开放性和可拓展性

分而有合,合而有分----律师、政治家等。

整体认知-----东方式的思维,关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克隆、全息理论--刘克苏《大圆若缺》)。

开放和拓展的前景巨大,关注相关的基础研究----心理学、医学、脑科学、神经病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教育学等,以及人类的生存条件、学习需求、传播技术等的不断变化。

视角的变化与调整----教育教学、学习、培训、生活、工作、组织、评价等,对所有人的生存和工作均有借鉴意义。

历史的发展----在破与立的博弈中,在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发展中前进。

五 从一元二元到多元的联想

从传统到学习型社会,多元智能蕴涵现代教育创新理念。

(一)多元学生与多元学习方式

“差生”的潜力,布鲁姆:只要给学生足够的帮助,95%的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挫折积累过多,教师未能给予积极有效和适宜的帮助是主要原因。弱智天才问题

明显的指向性 ;

破坏性学习的价值及“差生”的引导(浪子回头金不换)。长于听力、视力、动手、想象等不同学习能力的现象。

(二)多元教学方法

宜者为佳,山珍不能顿顿吃,因人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前学习(导学)”概念的提出。

(三)多元之间的分与合 ; 不同组合形成不同个性和特点(回归真实、本然,不被任何理论和观念所局限)。

教与学的对应;形成回路循环上升;课程改革中的“统合”理论,钱学森—白天佑“大成教育”

人脑本身有整体协调互动的功能,人为拆分不科学。

(四)多元效果与多元发展方向

“差生”成因分析:评价导向,管理封闭,自我暗示。

开放与多元的标准,“低起点----多落点高落点”的辩证法。剪纸启发。

(五)学习型社会的理念

技术保证;需求多元;制度创新;学习的社会化。

六 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改革与相关问题

知识论;方法论;学习论;教学论;评价体系等的建设与完善

编制参与者的多元性与共识的形成。

任务驱动-----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构建认识整体

(二)注重实效与学习者的实际

养蚕的体验-----多科教学的组合,数学与语文和德育

教学因素方法等的多元组合:景山学校----人脑电脑+网络,自主探索+合作。情境实践+体验,整合创新+开拓。

(三)拓展未开垦的领域

“差生”用武之地;学习与培训概念的引入;教学资源;把握“校情”及校本化问题;“强手棋”与“投资理财”学习等。

(四)关于学习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或“双主体”)

纵向指导(师生间学科内)与横向迁移(同学间学科间),找出便于理解的“最近发展区”(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语,学习的起点所在、潜能所在)学生有自己的习惯学习方式。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与个性化指导、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互补。

(五)评价:质量观和评价观的转变

单一分数展示才能(各种活动比赛)鼓励自主学习和发展,[中学生过节送“题卡”]不做终结性考试测验,注重过程、态度评价讲求实际,承受“不完整课堂”的存在价值(科学课的中外比较,爱迪生的电灯实验数百次)。

七 实践与运用中的问题

(一)课程教材的拓展(资源)

课程教材资源的可拓展性。校本和生本的概念。融入学习化社会。

(二)教学方式和策略的拓展(经营)

法无定法 ;注重提问和假设;方法指导下的八仙过海 ;少则得多则惑,外国学校的“大作业” 学习的辩证法,研究性学习的渗透问题 ;一所学校四种课堂; 向学生学习。

(三)教学效果的拓展(效率)

低起点,难点后移,高落点和多落点; 开放性答案 ; 从教会、学会;传统、开放;解决问题、提出问题;面向全体、个性化教学 ;教学时间和途径(实践活动)的灵活性。

需要教学管理和评价的改善。资源;经营;效率------创新的关键词。

(四)学习咨询-----更多的潜在学习课程

(五)教师自我完善----被动被扶持与主动求发展,最大的发展瓶颈不是经费和设备,而是观念和体制。

八、多元智能理论的普遍价值及对教师的要求

(一)对每一个人学习、教学、生存、发展、工作、事业等的普遍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教师素质的多元拓展

1999年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曾有《未来教师素质》一文可做一家之言供参考,提出了12种所需素质:

1、学生学习障碍的诊断者

2、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断者

3、课程教学设计者(校本课程及“校本化”改造)

4、媒体资源咨询顾问

5、咨讯及学习资源提供者

6、团体工作指导者(合作学习等)

7、团体沟通指导者(倾听、协调)

8、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指导者

9、客观公正的评价者

10、公共关系行家

11、社会工作者(不是书呆子、懂得社会运做)

12、未来学思想者(理想、预测、揭示规律的指导)。

应该指出:人类对多元智能的探索远远没有完结,并需要我们

多元智能理论,促进和谐课堂 篇6

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和传统测试的对比分析, 我发现多元智能理论和传统测试在评估的依据、评估的环境、评估的重点、评估的手段, 评估的主体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 然而, 如何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课堂中仍是一个相对有意义的探究课题。针对这个课题, 我于2010—2011的课堂教学中, 运用新课标的理念作以下尝试探究, 以下是案例中的一节。

案例: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新课标英语的学习评价

适用科目:高中英语

适用年级:高中一年级

适用内容:必修一第一单元Friendship第三课时

上一堂英语阅读课, 内容是有关安妮日记的文章。我要求学生对所学的日记进行拓展评论。

语言:可以利用课上所学到的语法间接引语和词汇, 用自己的话叙述日记的内容。用英语给外国朋友写一封E-Mail, 发表自己安妮日记书籍的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准备一篇英语故事, 描述自己对二战相关内容的认识。

空间:寻找有二战的有关资料。用图片、图表、照片等形式表达文章内容或有关二战的主要信息。做一个英语海报或英语画刊, 有效宣传你找到的信息, 并且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做。

音乐:收集能与二战有关的音乐, 设计和安妮生活有关音乐。创作一首乐曲, 使它能够反映你对安妮二战逃亡生活理解, 考虑这音乐的作用, 即音乐是否有效地传达主人公的信息。创办一个广播节目, 展示有关二战生活内容。

逻辑数学:算出文章中主要内容叙述的逻辑顺序。分析文章描述人物的思维模式, 更透彻地了解主人公性格。

身体运动:就安妮日记中的主要事件和情节进行想象并戏剧表演, 给表演中的某一个场景制作一个简易模型。

内省:从不同角度看待安妮, 并反思自己对其的理解。给校报写一篇有关二战的感受。

人际关系:假设自己是安妮的亲人之一, 想象自己应如何在所描述的安妮所生活环境中学习生活。

自然:发现文章或小说中提及的与《哈利·波特》有关的一处风景境地。利用各种手段寻找与这处风景有关的信息, 并用英语介绍这处风景境地。

课后分析:

在案例中, 我适当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理论, 全面地看待每一位学生, 给课堂提供了展现的视角, 为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评价方式。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我如何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对高一学生的不同智能进行不同的学习评估要求, 使不同的学生在其不同的优势智能领域中进行学习, 进而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提供平等的机会。但我也深深地认识到, 智能评价不是简单的操作, 千万不可把八个方面的评价结果划归为统一的衡量尺度, 要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 注意具体操作的可行性。

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引领下, 我经过两年的课堂研究和理解梳理, 将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英语课堂评价运用原则归纳为以下三点。

1) 英语课堂评价的标准多元性原则。不同个体在高中英语各种方面所拥有的智能能力各不相同, 八种智能的课堂组合与课堂操作方式也千变万化。因此, 英语课堂学习评价的尺度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对于不同智能或智能组合的课堂评价, 应根据学习个体的自身特点、智能差异及学习风格差异等采取适当的课堂评价标准, 从而使英语课堂学习评价在最大限度上挖掘学生智能潜能优势的同时, 挖掘并强化学生弱势智能的发展。

2) 英语课堂评价的内容多样性原则。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 英语课堂学习评价的内容不应该简单关注语言智能, 还应更加关注学生其他智能的发展。因此, 不仅要对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进展评估, 而且要评估学生其他各项智能的发展情况, 以达到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目的。

3) 英语课堂评价的方法多样化性原则。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不同的智能, 并以不同的课堂形式解释材料 (Altan, 2002) , 即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评价应给学生提供展示他们才能的机会。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纸笔测试为主的单一、非情境化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则提倡更具有真实情境化评价, 如个人和小组项目评估 (Individual projects and group projects) 、课后问卷调查和采访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等。

英语课堂评价的目的应该是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在传统英语课堂评价中, 学生要尽力在课堂上, 在他们可能并不擅长的学业领域中去适应评价的要求, 因而不能挖掘完善自己的智能优势。而新的多元智能学习评价通过鼓励学生识别自身智能优势和领域优势, 同时, 为学生提供发展自己优势智能领域的空间和时间。

英语课堂多元评价的来源应是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在传统课堂评价中, 决定学生优劣的往往只是一张成绩单。而我认为, 只有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框架, 在特色课堂文化背景和具体课堂话题情境中, 才会有学生某种智能的体现。所以, 英语课堂学习评价应立足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扩展课堂学习的内容领域, 开拓与多元智能结构相匹配的学习活动。

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创新 篇7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创新 智能教学 发展 策略 构建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有不同的智能结构特点。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模式也应该是多元的。这就为当前的新课程实施中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实施高中语文创新智能教学,以扬学生之所长,补学生之所短,更好地发展他们的各种智能。

一、灵活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创新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师要把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创新教学相融合,善于针对学生不同智能特点,有意识地进行适合学生智能发展的创新教学设计,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较好的运用并发展自己的每一种智能,并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例如:根据语言智能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互动。如进行辩论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考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大有裨益。语文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可由学生自主确定辩题,分组进行辩论。根据人际关系智能特点,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既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也有助于彼此间相互取长补短,在合作中实现共赢。根据数理逻辑智能特点,让学生归纳、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分析事件的因果关系,对未来作出预测等。根据空间智能特点,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根据音乐智能特点,语文教师可将音乐作为辅助教学、营造氛围的一种手段,为学生创设有效学习的良好情境。如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为之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根据身体运动智能特点,语文教师可以有效地采用活动式教学,如教话剧或小说等时,可以借助改编排演课本剧来试试,创新地进行教学。根据自我认识智能特点,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反思,进行课文知识和思想情感的内化和深刻理解。如可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文中的人物时会如何等。

二、进行探究性教学,挖掘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

在语文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智能和不足,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给予真诚的赞赏和鼓励,学生将“士为知己者死”,肯定会迸发出学习语文的不竭兴趣。而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在交流、切磋、沟通乃至冲突、碰撞中,他们会发现彼此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取长补短,发挥、发展各自的优势智能。语文探究性教学营造的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很高的学习语文的幸福指数,促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自我效能”保持较高的水平。

第一,引导开展大作业式的专题探究。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收集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后以大作业的方式提供给学生,指导学生并与之共同商定符合学生智能水平的探究方向,根据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最终确立课题。再指导学生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实施方式、步骤等,积极开展探究学习,对课文作深层解读,形成自己的探究成果,可用结题报告等形式体现。我们可以是纵向课题探究。如研读《祝福》一文,可以确定课题为“‘我的形象之我见”,等学生对‘我理解较深入和全面后,再抛出“谈‘我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看鲁迅小说的‘我”等等。也可以是横向课题研讨。如研读《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中“笑”、“哭”的描写时,可进行专题拓展学习,将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作串起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失街亭》、《荷花淀》、《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孔乙己》、《药》等。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找出文中各色人等不同的“笑”、哭”的描写片断,再结合相关资料,以课题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如此描写的意图、方法、人物心理和学习借鉴的地方。这样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景与新问题之中,就适应了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心理,实现了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改变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被动地位。从而有效地落实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更好地开展语文创新教学,提升学生的智能水平。合作探究调动并综合了小组成员的优势智能,也在相互的学习、借鉴中发展了自己的某些弱势智能,在群体共同发展中实现了人人发展。

第二,课外泛读与课文研读相结合。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思辨,活跃思维,另辟蹊径,生成富有创意的见解或问题。为此,学生必须占有大量的知识,为其所思考的问题搜集足够的证据,这就促使学生去大量涉猎课外相关书籍,进行课外泛读,自主解决阅读课文生成的问题。语文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在探究研读课文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而当他们对所获得信息进行选择、分析、综合、表述之后,他们便能用更深、更透的眼光解读教材文本,可指导学生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的要求。因此,语文探究性教学模式应当以教材文本为纲,以整理、积累知识为目的,重在知识的收集、归类、辨析,使知识条理化、集约化,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增加语文“内存”,夯实语文功底,发展相应智能。

三、提倡自主写作,促使学生多种创新智能的发展

语文教师要启发学生捕捉自己觉得有趣、有意思的事物,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特征、变化,在观察、发现、体验中思考,多方面地积累习作素材,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引导学生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建构自我认识智能。

写观察笔记、日记、周记和随笔,就是很好的自主写作方式。它们能很好地锤炼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写作素材,丰富表达手法。这种模式没有题材、体裁的约束,学生可以不受限制地驰骋在自由表达、个性表达、创意表达的原野上,可让学生言而有物,言而尽兴,美文从而不断涌现产生。在自主写作过程中,语文教师的欣赏也很有必要的,对学生自主写作中的点滴闪光之处我们都要给予及时真诚的赞赏,可把学生的优秀作品,哪怕只有一两段,也可在学习园地里展览、交流,推荐给同伴,以此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写作。

语文教师应当既注重学生自主写作,又构造写作学习情智发展的多维空间。重视学生不同侧面的智能,提供丰富的有利于“合作取向”的学习空间,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展调查研究、共同探讨,合作撰写调查报告,互相修改,互动点评,进行立体交流,展现个体的智能强项,扬长更要补短,从中博采众长,发展自己的弱势智能。如带学生到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太空蔬菜基地学工、学农,把学生五六个人分为一组,每组带着各自的问题去实践后,要合写社会实践报告,而后在班级让各组互相交流,由同伴进行评价,评选出最佳写作团体。

多元智能理论给语文教师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开辟了宽广的途径,为探索语文教学新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虽然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但只要抓住语文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不同智能的作用,用多样、实效的教学方式去适应不同智能的学生,相信“人人有才,人人成才”的语文教学理念终会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②刘宏武主编.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③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④梅汝莉主编.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开明出版社.2003

⑤(美)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

⑥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多元智能理论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多元智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62-01

近年来,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教育领域运用得较为广泛,并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名学生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其理论核心是要认真地对待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突出个性化的教学,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写作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新课程改革中,作文教学已经不只是一种应用知识的方法,更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活动。语文教师应将多元智能理论有效地运用到写作教学中,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程改革,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发挥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智能

学生在写作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智能主要体现在合作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中,其中互动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开展的教学,主要是为了形成平等和谐的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合作式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集体作用,最终达成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

例如,在寓言故事的写作课上,为了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拟定多个作文题目,并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采取抽签的方式,由组长选取作文题目,在抽取作文题目之后,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根据题目的内容进行故事接龙写作,这样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

二、发挥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自知自省智能

教师让学生将自知自省智能与写作教学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学习内容认识自我并进行深刻反省,不仅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不作深入的理解和反思,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并不断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在教学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时,通读全文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理解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以及父亲对儿子的爱,但从深层次来看,学生对一些片段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把握得并不到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这篇文章,深入体会文章中父亲的内心世界,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在学生进行内省和深刻理解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篇关于父亲的作文,让学生对《背影》这篇文章进行更为深刻理解,并进行自我反思,写出自己对父亲的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后反思,让学生在作文教学结束之后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使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我。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写反思日记的方式对当天的学习内容、学习成果以及学习心得进行总结与回顾。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有效地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还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发挥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自然观察智能

发挥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自然观察智能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进一步开拓写作思路,培养创造能力。在进行初中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不同方面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学生写出更加丰富和更具有创造性的作文。

例如,在进行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内种植的花草树木,近距离地观察这些自然景物的形态,感受自然景物的勃勃生机,或者组织学生到郊外感受大自然的美,细致地观察大自然中美丽的景色。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这种情景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将学生的生活与语文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使学生在写作中细致、真实地描写自然景物。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或事,比如可以以“我的同桌”或者“我的同学”等为题来写一篇人物类的作文,让学生细致观察身边的人或事,把对身边的人或事的了解写出来。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用心感悟生活中的美好和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写作积累更多鲜活的素材。

总之,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和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写作的魅力,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质量。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恋爱问题调查报告下一篇:人力资源部职责、权力及人力资源部经理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