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多元智能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精选8篇)

多元智能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 篇1

今天,梅教授给我们讲了《多元智能理论对课堂改革的启示》专题。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备受西方学界推崇IQ情结,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在4月13日《加强校园文化我之见》一文中我曾提出过“多元文化教育”问题,18日我也曾提出“存在智能”问题与专家进行讨论,之前我与项教授也曾讨论过多元智能问题。我对“多元”的这种关注,实在是因为它给了人们一种绚丽多彩的假设,它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今天的教育。我想,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不断受到世界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质疑的现实,必须要受到税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讨论“多元智能”和多元文化,可以说是恰逢其时的。

1、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教师提供了一种理论保证,能让他们进一步深刻了解和认识学生间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充分、重新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但这一种了解、认识和理解,如果缺少一种多元的文化氛围,就很难说是透彻的和自觉地,而这种理解的肤浅和被动,却会进一步把中国教育突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不愿意看到的。上午的讲座,梅教授也提到了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其实一些精英分子“用脚说话”的行动,也应当是我们看出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隐忧。

2、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我们的教育能够在不同阶段分别解决不同的问题。例如:小学阶段需解决学生多元智能均衡发展和培养学习习惯的问题,初中阶段需解决有校学习和培养学习兴趣的问题,高中阶段需解决研究性学习和考大学的问题等。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作为教师要能发现学生的智能强项,并结合社会需求加以引导和培养。这时如果我们教师对每一个“元”不能做到深刻理解,怎样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呢?同时这一种深刻的理解,还须有一

种多元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需要教师具备多元能力的发展和多元的文化素养。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恰恰是我们的教师所非常贫乏的。

3、多元智能理论,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理念成为可能,而不仅仅是一个漂亮的口号。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如果我们能把孩子相对“强”的项与社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传统的以“数理逻辑”思维为主流的智能体系就有可能会改变,每一个人成才的路子就宽了,就为每一种人才发挥自己的优势,造福于社会提供了可能。“让每一个学生盯着优势的光芒,奔向人生的光辉顶点”,要真正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信念。

多元智能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 篇2

一、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应用的意义

1.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加德纳认为, 人类任何一种智能, 都伴随着解决自己所面临的某一问题的能力, 来激发自己的潜能。加德纳提出了七种智能, 并且不断地在完善中。这些智能既相互独立, 又互为依托。在遗传和后天的训练中, 可能一种智能先发展起来, 使得他在同领域当中表现的较好。但每一个正常的人只要给他们一定的机会加以锻炼和培养, 他们的智能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在基础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多种教学计划来更好地理解、帮助每个人实现自己的潜能。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在多元智能理论影响下的教育观念:

“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智能, 即使有些人可能在一方面不擅长, 但并不代表他在每一个方面都不擅长。每个学生都具备自己的智能强项, 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当发现学生的智能强项后, 应该积极地去引导他们, 并且尊重他们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因材施教”的教学观: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并不相同, 有些学生会通过自己的优势智能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来安排教学, 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基础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是开发智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基础美术教育是其重要的一环。

1.基础美术教育与语言智能

在基础美术教育的课堂中, 教师可以利用绘声绘色的演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在欣赏一幅大师的作品时, 可以让学生一起参与评述, 在进行讨论与思考的时候无疑会增加他们对语言智能的培养。还有一些课堂的提问, 同样会对其语言智能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如, 在《苹果的启示》这一教学案例中提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问, 不断地与学生产生言语方面的互动等。既增加了学生的热情, 同时又能够培养他们的语言智能。

2.基础美术教育与音乐智能

在讲述一堂美术课的时候, 我们可以运用音乐进行导入, 播放与课程相关的音乐, 启发他们思考, 通过听一听、唱一唱,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趣味性, 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的音乐情感以及音乐智能。同时, 在画画的时候, 那些优美的线条不正如音乐中跳动的音乐符号吗!

3.基础美术教育与逻辑———数学智能

基础美术课程中已经涉及绘画的构图、比例等内容, 这些内容的掌握无疑对数学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同时基础美术课程中还涉及对一些立体图形的描绘, 如, 正方体、圆柱体、圆等, 这些对于数学中几何学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4.基础美术教育与空间智能

空间智能中包含一项视觉———空间艺术, 更能体现美术教育提高空间智能的重要性。在基础美术教育中会有模型制作课、简单的透视课, 还有素描等都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智能能力。在素描课中, 比如, 画一个简单的正方体, 他们看到的一般只有两个面或三个面, 却要在画面上表现出其空间感, 这就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智能。

5.基础美术教育与身体——动觉智能

身体———动觉智能是人能够敏锐地掌握自己身体的运动以及能巧妙地操作工作对象等, 基础美术课程中会有许多制作课, 这无疑也是在锻炼他们操作物体的能力。

6.基础美术教育与人的认知智能

“字如其人”“画如其人”, 你的所写所画都是你人格的化身。认知能力是既对自己的认知, 又是对他人的认知。在欣赏大师的名画时, 可以不自觉地被他们画中所表达的思想所感染。同时通过画画也是宣泄自己情绪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自己画的画有时候也更能够了解自己。

7.基础美术教育与人际智能

在基础美术课程的教学中, 学生可以通过互评、自评进行更多的交流, 甚至可以组成美术兴趣小组, 进行美术展览等。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相互之间可以得到更多的了解, 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心理、进取心理都有一定的帮助。

基础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画画的课堂, 而是使学生创造性得以无限发挥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激发出各种智能, 学生也可以运用不同的智能去感受、了解, 甚至创造美术, 并且可以不断地完善自身, 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2]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多元智能理论对技工教育的启示 篇3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

1.改变对学生的认知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我们要改变以往对学生的认知,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技校的学生,经历了中考和高考的失败,是别人眼中的差生。我们要改变以往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观念,要重新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挖掘,每个学生都能在某个方面成才,正所谓360行,行行出状元。

2.重新定位教学观

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鼓励学生参加多种社团活动,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特别是技工教育,课堂教学和车间实训兼而有之,怎样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对接,需要我们老师认真分析,认真总结,既不是单纯的理论传授,也不是单纯的车间实训,而是将理论和实践尽可能地糅合起来,就是我们说的一体化教学,或者是以项目为载体,开展项目教学,让每一名同学都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重新拾回对学习的信心。

3.重新定位评价观

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传统的智力测验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只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因此,是片面的、有局限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因此,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并使学校教育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培养。技工教育在这方面有自身的优势,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更重要的要考核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技能过硬知识理解欠缺的学生同样是好学生,毕竟技工教育应该以技能为主,而不是以纸笔测试为主。

二、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1.教育目标的定位

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技工教育是以就业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学习技能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根本任务的不同,决定了技工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一流的技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因此,一流的技工是一流产品的前提和保证,技工教育承担着培养技工的任务,在教育目标的定位上要敢于创新,不重知识重技能,不重升学重就业。

2.教育目标的转变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量化和考核一个学生的全部。显然,这种评价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在教育目标上,多元智能并不主张将所有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发展道路。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提出了“双核型”人才培养目标,即不仅要具有核心职业技能,还要有核心职业素养。在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突出他们的优点,因材施教,不以成绩论英雄,最大程度地释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在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结构各种功能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不同个性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任何一种智能,尽量按照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结构提供发展、成长的条件和机会。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能结构发展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当前,技工教育面临了很多难题:一是招生难,家长的观念没有改变,“技工教育不就是到工厂当工人吗”,很多家长对此不屑一顾,“我的孩子将来要上大学,坐办公室,怎么能去当工人呢?”二是管理难,技工学校的“差”生多,打架事件时有发生,给技工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值得庆幸的是,技工教育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大学生毕业后到技校回炉学一技之长的也时有发生。

作为一名技工教育工作者,要用多元智能理论,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观点,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追逐自己的梦想。

多元智能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 篇4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年出版的专著《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存在九种以上的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挖掘学生的潜能,关注每一儿童的发展。同样,今天我们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也有着极为有益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使我们了解到每个人至少有九种智能,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对于同一种事物,每个人都会运用不同的智能或智能组合,从不同的渠道、用不同的方法去认识它,理解它,表现它。可以说不论在哪种情况下,没有一种对所有学生都适合的好方法,因为在课堂上,每个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我们的学科教学也应该是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师应该寻求一种复合、多变的方法,因材施教;同时,教学内容涉及到各种智能,可以说内容的多元化也要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法常常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现代的课堂应当关注学生智能的差异,关注每个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可以发现,不同的学生会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则呈现了学生不同的智能组合和智能强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在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创设一些学习活动,以满足不同智能组合和学习方式学生的不同需要。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大增,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才能逐步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最直观的、最自然的环境中,各项智能得到有效的开发。

《多元智能》书中所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体发展的思想,与如今的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为我们挑战传统、形成新的有时代特色的课程设计思路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它启发我们的教师“通过多元智力来教”、“为多元智力而教”。前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是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思考,后者则可看作是我们在教育方法上的新追求。“为多元智力而教”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课程设计时,摈弃原来只围绕一门学科而设计的惯有思路,而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力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力的发展。“通过多元智力而教”要求我们的课程在努力使不同智力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理解多元智力理论,理解这一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和“评价观”,将有助于教师理解并积极地实践新课程。

多元智能的教育并不是让儿童片面地发展,而是在发展儿童智能强项的同时,引导他们将自己从事智能强项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能特点以及意志品质迁移到其他弱项领域中去。过去我们统一规格的全面发展只能导致全面平庸。教育应该促进儿童富有个性特点地全面发展

多元智能包括:语言文字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长期以来,家长和老师都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上了,只拿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来衡量优劣的唯一标准,主要相信纸笔测试的结果,事实上,这很难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至于出现了差生,美其名曰:后进生或落后生。任

课老师对其“另眼相看”。但我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我们老师和家长认为的“差生”只是在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方面表现不够好,但其他方面的表现却可能相当出色。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不存在差生,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问题,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

另一方面学生也早已习惯用成绩好坏来给自己定位,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就是做什么都行的能手,而成绩差就干什么都不行,这样便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成绩好的,自信,全面发展,成绩差的,自卑,全面落后。原本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本身有一些特长,譬如唱歌不错,但因为成绩不好,所以不敢出声,不敢在很多人的场合展现自己,埋没了自己的才能。他也不会为自己有某些特长而感到骄傲,很不自信,做事也小心翼翼。

作为教师,不能用学生的成绩来衡量他们的智能。小学教育不仅要完成为学生今后各方面发展打基础的任务,而且应该着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因此,教师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而我们看待学生,也应由以关注“你的智商有多高”,转为关注“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

多元智能理论 篇5

一、时代背景

从某种意义上说,始于1967年“零点方案”和始于1979年的“人类潜能研究”这两个研究项目将加德纳教授带入了研究多元智力理论之路,也直接催生了加德纳教授《智力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一书。而“零点方案”和“人类潜能研究”正是当时美国教改潮流的产物。作为对美国教育改革的支持性研究,无论是“零点方案”或者“人类潜能研究”,还是这两个研究项目的重要成果—多元智力理论,都在努力反映美国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即对优质教育的强调、对平等教育的追求以及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关注。(l)对优质教育的强调。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对高质量教育的重视和追求很快形成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教育改革运动,这场运动的主导精神就是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学习并且能够达到学业上的高标准。而多元智力理论正是在这期间产生并获得发展的。多元智力理论所强调每个人都有潜力,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拥有七种或八种智能,这种对儿童的信任与标准化运动的初衷是一致的。其次,多元智能理论隐含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为久久找不到好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儿童达到标准的教育实践者提供了希望。(2)对平等教育的追求。

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的另一要求便是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追求,包括对处境不利儿童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的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各界人士逐渐认识到,任何一部分社会成员教育的失败都会直接威胁到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因而追求教育机会均等不仅是对每一个个体基本人权的尊重,更是关系国家未来发展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于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了“促进幼儿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要求为所有儿童特别是那些贫困家庭的子女提供早期教育的机会。而资助加德纳教授出版其《智力的结构》一书的基金会正是一个致力于帮助低能青少年的国际性非盈利组织,“人类潜能研究”也旨在开发包括低能儿童在内的所有孩子的潜能,这正好与美国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的改革大潮交相辉映。(3)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关注。

美国二战后教育改革的第三个追求就是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关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开始了追求多元文化教育的历程。多元文化的问题在美国这样一个号称民族“大熔炉”的国度里尤显突出和重要,60年代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开始了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主义是对欧洲中心论、西方中心论等一元文化观以及派生出的同化政策的批判,多元文化主义主张学校教育在通过主流文化形成儿童共享文化的同时,应该承认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应该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传统,追求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即少数民族文化是与主流文化享有同等权利的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于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教育成为了美国改进教育的一剂良药。多元文化教育追求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尊重每一个体之间的差异,要求促进全人类的社会公平与机会均等,多元智力理论内涵的精神与多元文化主义高度一致,再一次呼应和支持了美国二战后的教育改革。

二、代表人物

霍华德·加德纳是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最为人知的成就是“多元智能理论”,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其科学依据为:

1、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

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对大脑损伤病人的研究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他从科学的角度证明了个体身上确实存在相对独立的多种不同智力。大脑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大脑皮层中有许多种不同智力相对应的专门的生理区域来负责不同的智能。而如果大脑皮层的某一特定的区域受到伤害的话,某种特定的智能就会消失,但这种特定能力的消失对其他的各种智能没有影响,也就是说,某种特定的智能的消失对其他的各种智能没有影响。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个体身上确实存在由特定大脑皮层主管的、相对独立的多种智力。

2对特殊儿童的研究

古今中外“神童”和“白痴天才”的存在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提供了另一个重要依据,它从现实的角度证明了个体身上确实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多种不同智能。“神童”是某一智能领域的“神童”,而非各个智能领域的“神童”。同时,“在心智不健全而有专长的情况下,我们所见到的则是在其他领域中能力平庸或严重落后的背景下,某一特殊能力的超常现象。这些人的存在又使我们观察到相对孤立甚至是特别孤立下的人类智能。”湖北武汉的舟舟是一个弱智儿童,但他可以指挥乐队,无论多么高难的曲目,他都能游刃有余的指挥,曾多次出国访问。

3、对某种能力独特发展历程的研究

研究表明每一个个体都存在多种智能,而每一种智能的发展立场都是与其他智能迥然不同,各种智能间存在不平衡的发展现象。如人的音乐—节奏智能可能发展的很早,莫扎特四岁就开始学作曲,而且很快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言语—语言智能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了,一个20多岁的作家写出的作品总显稚嫩,而30—50岁才是作家们创作的黄金时期。

4、对智能类型和符号系统的关系的研究

人类的符号系统是多元化的,常见的符号系统有语言符号、数学符号、图像符号和音乐符号等。在加德纳看来,智能并不是抽象之物,而是实在之物,是一个靠符号系统支持和反映出来的实在之物,而多元智能中的每一种智能都是通过一种或几种特定符号系统的支持反映出来。如言语—语言智能是靠语言符号支持和反映出来的。不同的智能领域有着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导致了符号系统的相对独立性,这样又使每一智能领域都有自己特定的接受和传达信息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特点。相应的符号系统的多元性必定会证明智能的多元性。

5、对智能学说的研究

“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智能“单因素论”的代表,心理学家逐渐认识到它的局限性,提出了智能的“多因素论”,既智能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是多元的。从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智能可以被分为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到桑代克的三因素说(智能可以被分为心智能力、具体智能和社会智能),再到瑟斯顿的群因素说(智能可以被分为计算、语词理解、记忆、推理、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再到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说(智能应该从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纬度考虑),直至20世纪斯腾勃格的智能三元理论(人的智能是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三个相对独立的能力方面组成的)都指出智能是多元的。6研究表明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到了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就智能的发展方向而言,以航海为生的文化重视的是视觉—空间智能;以写作为生的文化,重视的是语言—言语智能。弱智儿童舟舟父母亲是音乐学院的老师,舟舟的指挥才能不能不说与环境和教育密切相关。

三、核心内容

加德纳通过大量科学研究指出:人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智能和数理智能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能,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能,它是由八种智能组成的。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上拥有这八种智能,由于程度的不同,从而表现出个体间智能的差异。其八个组成部分为:

1、言语—语言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作家、编辑、记者、演讲家和政治领袖等的身上表现突出。如丘吉尔。

2、数理—逻辑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运算和推理的智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3、音乐—节奏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作者、乐器调音师等身上表现突出。如莫扎特。

4、视觉—空间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是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这一模式的能力,也就是准确的感觉知觉空间世界、辨别空间方向(如:猎人、侦察员或向导),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以及用图画表达头脑中想象的概念(如室内装演师、建筑师、艺术家或发明家)。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智力能使人知觉到外在和内在的图象,能够重现、转变或修饰心理图象,不但能够使自己在空间自由驰骋,有效地调整物体的空间位置,还能创造或解释图形信息。

水手、画家、雕刻家、摄影师、建筑师、航海家、军事战略家等身上表现突出。如画家毕加索。这方面发达的人,善于通过想象思考,对视觉—空间的感受性强,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重塑空间。

加德纳认为,视觉—空间智能的核心能力是“准确地知觉到视觉世界的能力,是对一个人最初所知觉到的那些东西进行改造或修正的能力,是能够重造视觉经验的某些方面的能力。可以要求一个人制作出形式来,或只要求他操作那些提供出来的形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视觉—空间智能也是一种合成能力,可分为三大类的能力:传统智力测验所测的二维和三维空间的转换,方向感,对构成一件艺术作品的要素。

5、身体—运动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运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这种智力在运动员、发明家、舞蹈家、外科医生等身上表现突出。如乔丹。

6、自知—自省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的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这种智力在哲学家、作家、律师、宗教领袖等身上表现突出。如柏拉图。

7、交往—人际关系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指人与人相处,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这种智力在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出色的管理人员、推销员、律师、教师等身上表现突出。如马丁路德金。

8、自然—观察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指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表现在关注与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等方面。这种智力在生物学家的身上表现突出。

上述这些智能涵盖于三个更为广泛的范畴之中。在这八种智能中有四种,如视觉—空间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肢体—动觉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可以被视为与“物体相关”的智能范畴,这些能力是由个体在环境中形成的;另一类智能属于与“物体无关”的智能,包括言语智能和音乐智能,这两种智能不依赖于物理世界而形成,而是有赖于语言和音乐系统;第三类范畴包括“与人相关”的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内省智能属于这个范畴。

四、多元智能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为多元智能而教

进行教育教学设计时,摒弃了原来只围绕语言和数理逻辑等优势智能的惯有思路,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一视同仁。首先确定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某一项或几项智能,然后将课堂中的大部分活动明确地指向这一项或几项智能的训练和培养,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培养这些智能类型的活动方式;教学评价也关注的是学生的不同智能是否得到了发展。

2、通过多元智能来教

在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教学的大背景下,首先应了解每位学生的智能特点和智能水平,并适当地加以肯定和引导。因此,在进行教育教学设计,主要就是设计能够体现或者发挥不同智能强项的活动,给不同的学生充分的机会去发挥、运用自己所擅长的智能进行学习。通过调动不同智能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使不同智能领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多元智能来教”也可以使学生“扬长促短”。

以上两种思路常常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并不必作出径渭分明的划界。单纯的“手段”说或“目的”说都欠合理性,但就我们课堂中普遍存在的弊端,以及目前迫切需要改革的做法来说,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手段”优先,兼顾“目的”。

3、生物教学中重点发展的智能种类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将多元智能理论与生物课程标准结合起来分析,下面主要从课标的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能力目标这三个维度来分析。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言语智能来,要能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这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人际关系智能、自知内省智能。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多种智能。

(3)“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进行实验操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对生物学信息的各种处理要求学生具有语言文字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则要求学生具有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知内省智能等多种智能。参考文献

多元智能理论学习体会 篇6

姚素霞

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智能组合形式,即使俩个人在某种智能上都有优势,但这种优势智能与其它方面优势智能的组合是因人而异的同样具有较高的音乐智能,有的同时具有较高的肢体运动智能两者结合表现为音乐舞蹈的能力,而另一些人表现为演唱能力、演奏、作曲等。不能要求每个孩子一个模式。我们要善于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来学习,如音乐强---唱来学习,运动强---表演来学习。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学习困难实际上属于“潜能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只要我们找到开发潜能的有效方法,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优化为学力,我们的学生一定都可以成为学业优等生。因此,探索出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变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人际关系,将会使学生学会自主解决学习困难,为学生的今后进一步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就应当为每一个孩子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开掘、发展他们的各项智能,扬长避短,使他的智能形成优化的机构。

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后的教学中掌握多元智能理论后就要重新定位教育目标,力求培养学生的八种智能,尽量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使学生观发生改变,鼓励学生建立信心,有天生我才必有用,行行出状元的思想。与此同时,教师观也要发生改变,即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不能挖苦学生,不能讽刺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势力导,适时而教,力求因材施教,全方位开发学生智能,提高素质,勇于实践,提高分析诊断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 篇7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相关介绍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德华·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从宏观上分析了人的智力的构成,修正了传统的智能概念,提出人类有九种智能类型,即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机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超越了传统的智能理论,并且提出在培养某一项能力的时候会带动其他智能的发展。每个人都会体现出自己智力、表现程度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所以当老师发现某一位学生某一方面不如其他学生的时候不能一味指责他,而要学会鼓励。

教师在运用多元智力理论教育学生,能够帮助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拓展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并且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更加实用。

在应用多元智力理论前,应做到以下方面:首先多元智力理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其次,教师本身要改变原有的z作业设计模式,再次,教师应了解每一位学生在哪一方面是强项,最后,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方案,应用多元智力理论找到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

把多元智力理论实践到小学英语作业中,老师应以教学内容为重点,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学生自己喜欢的,特有的方式完成作业。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以不同的视角观察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强项,要做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不断鼓励学生发展自身的优点,改正自身的缺点,得以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英语个性化作业设计中

1.利用微信平台,设计个性化口语作业。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听录音、模仿跟读等是小学英语最基本、最重要的作业之一。然而,以往的学生听读作业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兴趣,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完成口语作业的兴趣呢?2014年11月颁布的《北京市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指出:教师应积极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要为学生科学设计个性化作业。笔者尝试利用微信平台布置检查小学英语口语作业。对于每个学生每星期必须上传一单元Let’s learn,Let’s talk两次录音,对于中上及优秀学生则要求额外朗诵一两篇故事,可网上搜索。因为微信是个公众平台,群里的每个同学都能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激励与监督的作用。

2.运用英语角,设计个性化预习作业。教师可以结合多元文化布置预习作业,如在教学Let’s learn前一天布置制作单词卡片作业,要求图文并茂,凡优秀者均可在英语角展示交流;如在教学Let’s spell前布置我来拼一拼活动,磁铁字母有英语课代表负责粘贴保管如在教学story time前布置我来画绘本,可以模仿书本图片,也可自行设计,如果优秀者可装订成册,挂于英语角,这些作业比起以往的作业,更符合儿童心理,更能激起学生做作业的欲望。还能对课堂的教学助一臂之力。

3.与各学科结合,设计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作业。

(1)设计表演类的作业。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推选一个group leader统筹规划表演节目,每小组的学生团结一致通过配合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因为这种作业费事费力,一般一学期安排两次。

(2)设计调查报告类的作业。学生在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有效的学习语言。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完成英语作业,既能巩固英语知识,又能提高英语交际技能。也通过实践反省自己,了解自己以及理解他人。

(3)设计数字类的作业。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用英语做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如five+seven=,thirteen-three=,trenty÷four=;让学生用英文回答。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字感。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如:用英文说出电话号码,用英文说出汽车牌照等,从而养成一定的英语思维,对进一步的英语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英语作业评价中

教师应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不能简单的通过学生的现状来分辨一个学生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学生在完成英文作业时,有闪光点,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反之有失误,教师也不应该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的九项智能,在不同的学生身上表现的方式不同,所以教师应建立多样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使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 篇8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地方高师院校 教育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出版的《智能的结构》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全新的智能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评价学生的多元视角,引领我们重新审视以往的教育思维和教学策略。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解读

(一)智能的定义

加德纳认为,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人的智能包括: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智能、存在智能。这些智能并非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相对独立、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

加德纳指出,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统一评价标准,来评价某个人是否聪明、是否成功,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智能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能又都有多种表现形式。我们不能说上述九种智能哪种重要、哪种不重要,因为它们在个体的智力结构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只不过是表现的程度和表现的方面互不相同而已。我们只能说某个人在某个方面聪明、在某个方面成功以及他们每个人怎样聪明、怎样成功。

(二)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的学生观

学校不存在差生,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是因材施教,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促进每一个人实现其自己最好的发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地方高师院校教育教学的意义

与部属高师院校相比,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录取的学生一般高考成绩不够理想,从中学阶段的学习成效和进校后的学习状况看出,他们对知识逻辑为中心的学科课程的学习和应试教育都不太适应,学科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够高。笔者以对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生源基础信息的调查和学生多元智能的初步测试为例,试分析地方高师院校的生源基础和学生智能的基本特点。

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2009级的6个教育专业(英语教育、中文教育、数学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音乐教育)中,随机选取了385名学生进行多元智能测试,在八种智能的测试结果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是最强项的学生人数为60人和26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6%和7%;而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是最弱项的学生人数为43人和129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1%和45%。而人际关系智能为最强项的学生人数达117人,超过总人数30%,最弱项人数19人,占5%。

从学院招生就业处了解到2009级新生录取的高考成绩,文科最高为496分,最低335分;理科最高为440分,最低306分。我们知道,包括高考在内的传统考试,主要测试学生的语言智能与逻辑—数理智能。

从以上调查和初步测试分析可以看出,地方高师院校学生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不是很高,尤其是逻辑—数理智能,近一半学生为最低智能。但这绝不能说明师范学生的智能水平低下,缺乏创造力。相对来说,自我认识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较强。考察在校学生,发现大多喜欢活动,具有适应形象思维的特点。

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是,每个人的智能都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而各种智能又都有多种表现方式。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相對优势智能特点,找到适宜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实现其最好的发展。

加德纳认为,即使人类的智力潜能存在于他的基因组之内,这种智力潜能表现的方式和达到的程度,也依赖于这个人出生成长的文化背景,依赖于他在那种文化环境中的经历和体验。其中,开启经历和关闭经历就是两个重要的变化过程,是个体智能发展的转折点。前者能够开启智慧,激发人争取成功的欲望;后者会扼杀智慧,通常与恐惧、内疚、耻辱等消极经历有关,它会中断一个人某种智能发展的路程。

上一篇:在全市党务公开工作动员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写周记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