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论文(精选8篇)

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1

纵观当今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迎合时代多元文化潮流,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强化课程改革与发展,不断推进高校音乐学科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循序渐进地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尤为重要。随着多元文化教育浪潮的兴起,多元文化教育逐渐渗透于各个教育领域,它既强调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又强调认同多种其他文化属性,作为高校学前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音乐教育,对多元文化教育做出了积极正面的回应。

一、学前教育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与能力

做好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工作,可确保未来师资的力量与质量,这对国民素质的提升具有推动作用。再者,受多元文化教育浪潮影响,学前音乐教育目标也定位于“提升国民素养,提升人的创造性”等方面。因此,学前教育构建多元文化音乐课程在提升音乐教师素养的同时,也从源头上提升国民音乐素养。

(二)它迎合了时代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关注文化发展,促进文化多元化已经俨然成为社会热点,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也因顺应时代发展,渗透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宽广的文化视野以及其多元文化交流能力。音乐本身是一种文化,音乐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理应置身于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之中。学前音乐教育也应以一种全球化的文化角度审视与看待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的音乐文化,不断充实自我。

(三)可抢救与保护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故音乐文化形式多样,内涵深厚,特别是民间传统音乐是我国名族音乐文化的精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对民族传统音乐失去耐心,不加重视,致使很多音乐艺术形式缺乏后继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旨在鼓励学生在认同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前提下,融合与学习多种其他属性音乐文化,故其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置于重要地位,这有利于抢救与保护传统音乐文化。

(四)推动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体制和模式创新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弥补了我国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传统教学弊端,该理念的引进与普遍应用直接促使了学前音乐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优化创新,使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与风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构建使学生将音乐文化学习看做是一种独立自主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有利于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理解世界其他民族音乐文化以及本民族文化,达到良好了音乐学习效果,不断提升整体音乐素养。

二、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现存问题

(一)学前教育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不高

高校学前音乐教育的学生由于内在与外在因素无法提升音乐学习兴趣。从内部原因来讲,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注重文化知识而非音乐素养的提升,他们将过多时间花费在文化知识或缺上,而往往在音乐知识掌握,乐谱认知,乐器学习不想下苦功夫。再者,未能做到理论学习与音乐实践的一体性,音乐整体素养不高。从外部因素讲,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方法上的缺陷,让学生积极性不足,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

(二)音乐课程内容单一,未凸显多元文化性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师范性”特征,故在音乐课程内容方面,不能仅仅凸显音乐知识与技能教育,这样的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呆板,不能符合当代学前班幼儿音乐学习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高校学前教育的改革,音乐教育应更加注重多元文化渗透,促使学前音乐教育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提升,构建既具有扎实音乐基本功,又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高超教学技能的未来音乐教师团队。

(三)音乐课程在开发时未考虑地方特色

在开发音乐课程资源时,未考虑到融入地方特色是当前学前音乐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多元文化教育浪潮的冲击下,部门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在课程开发与设置上往往依存在于其他民族的多元音乐文化,而忽视了在课程中融入地方特色,致使许多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知之甚少。如我国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主要以欧洲音乐体系和知识为主,民族音乐文化体系尚未建立,且发展缓慢。因此,在学前音乐教育方面,不仅要解决多元文化教育问题,同时也要关注地方特色音乐文化教育,实现二者平衡发展。

(四)学前音乐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薄弱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趋势,这对高校学前音乐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能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基于多元文化教育浪潮改善与提升自我,培养自身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识与能力,构建高效的学前音乐教育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但当前学前音乐教师缺乏多元文化教育意识,教学能力不高,技巧欠缺,不利于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将多元文化纳入音乐教育课程设置

在学前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上,要注重将多元文化形式、多元文化践行方式巧妙渗透其中。首先,音乐教育不是单纯的音乐教学,而是融合多元文化的教育形式,在教学内容上可涉及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其相关艺术形式、音乐与除音乐之外的其他学科等内容,这也是传递多元文化,将其他多元文化融入音乐课程设置的一种有效途径。其次,音乐课程包括作品曲目课程与音乐要素课程等。高校可单独设置与其相关的其他类课程,给予学生从各种文化视角、文化层面、文化视野理解与学习音乐文化的机会,将音乐定位于特定文化背景中进行理解与感悟,高效区分音乐作品的特性。最后,将世界优秀外来文化融入课程设置。教高校和教师都要意识到外来经典优秀音乐文化对提升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重要性,并引领学生在掌握本民族文化的同时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精髓。

(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音乐课程体系

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发展面临着“本民族文化缺失”的重大问题,在如今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很多音乐课程致力于外来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却忽视了对本民族特色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要重视与强化民族特色音乐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音乐课程体系。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改变“欧洲一元论”音乐教育观念,树立新的音乐教育观。转变“一元论”,使音乐教育趋向多元文化教育,继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音乐课程体系。

(2)开设中国特色的多种文化音乐课程。在开展“中国音乐史”的前提下,增设中国乐理、中国器乐课、音乐诗词曲、音乐美术课等多类课程。当然,在传统音乐基础上,还要开设现代音乐课程,促使古典与现代音乐课程相结合。

(3)精编基于少数民族音乐的专门课程。将优秀的多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感悟到音乐的民族美、艺术美与思想美。

(三)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激发兴趣与信心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干瘪枯燥,教学氛围沉闷无生气,学生兴趣低下的现状,因此,教师应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与信心。首先,要善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巧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声情并茂、趣味横生的学习情境是当前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引入外来优秀文化时,为了使学生全面、真实、深刻理解,可用多媒体视频、音频、图片等刺激学生感官细胞,开启学生愉快的音乐学习之旅。其次,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不同民族。不同知识储备的学生对同一类音乐文化形式认识不同,可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强化理解。最后,学生亲自演示音乐文化的方式。教师可鼓励不同民族的学生积极演绎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歌舞,活化学习氛围,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理论联系实际践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施是一项艰苦卓绝的系统工程,单纯的音乐理论教育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技能。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重视理论课程设置的同时,不放弃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学前音乐教育师范性较为突出,学生既要掌握音乐基础知识,音乐表现技能,又要重视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因此,实践课程的设置很有必要。

(2)创建多元化的音乐课程应实现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链接。促使音乐课程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实用性,从实践方面推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践行。因此,在学前音乐教学过程中,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高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发现音乐美、生活美、艺术美,以便将来更好地行使音乐教育传递美的义务。

(五)以多元文化教育为基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2

一、学前教育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与能力

做好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工作, 可确保未来师资的力量与质量, 这对国民素质的提升具有推动作用。再者, 受多元文化教育浪潮影响, 学前音乐教育目标也定位于“提升国民素养, 提升人的创造性”等方面。因此, 学前教育构建多元文化音乐课程在提升音乐教师素养的同时, 也从源头上提升国民音乐素养。

(二) 它迎合了时代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关注文化发展, 促进文化多元化已经俨然成为社会热点, 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也因顺应时代发展, 渗透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宽广的文化视野以及其多元文化交流能力。音乐本身是一种文化, 音乐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 理应置身于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之中。学前音乐教育也应以一种全球化的文化角度审视与看待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的音乐文化, 不断充实自我。

(三) 可抢救与保护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 民族众多, 故音乐文化形式多样, 内涵深厚, 特别是民间传统音乐是我国名族音乐文化的精髓,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逐渐对民族传统音乐失去耐心, 不加重视, 致使很多音乐艺术形式缺乏后继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旨在鼓励学生在认同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前提下, 融合与学习多种其他属性音乐文化, 故其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置于重要地位, 这有利于抢救与保护传统音乐文化。

(四) 推动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体制和模式创新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弥补了我国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传统教学弊端, 该理念的引进与普遍应用直接促使了学前音乐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优化创新, 使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与风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构建使学生将音乐文化学习看做是一种独立自主接受知识的过程, 更有利于其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主理解世界其他民族音乐文化以及本民族文化, 达到良好了音乐学习效果, 不断提升整体音乐素养。

二、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现存问题

(一) 学前教育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不高

高校学前音乐教育的学生由于内在与外在因素无法提升音乐学习兴趣。从内部原因来讲, 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注重文化知识而非音乐素养的提升, 他们将过多时间花费在文化知识或缺上, 而往往在音乐知识掌握, 乐谱认知, 乐器学习不想下苦功夫。再者, 未能做到理论学习与音乐实践的一体性, 音乐整体素养不高。从外部因素讲, 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方法上的缺陷, 让学生积极性不足, 兴趣不高, 学习效率低下。

(二) 音乐课程内容单一, 未凸显多元文化性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师范性”特征, 故在音乐课程内容方面, 不能仅仅凸显音乐知识与技能教育, 这样的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呆板, 不能符合当代学前班幼儿音乐学习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高校学前教育的改革, 音乐教育应更加注重多元文化渗透, 促使学前音乐教育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提升, 构建既具有扎实音乐基本功, 又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高超教学技能的未来音乐教师团队。

(三) 音乐课程在开发时未考虑地方特色

在开发音乐课程资源时, 未考虑到融入地方特色是当前学前音乐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多元文化教育浪潮的冲击下, 部门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在课程开发与设置上往往依存在于其他民族的多元音乐文化, 而忽视了在课程中融入地方特色, 致使许多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知之甚少。如我国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主要以欧洲音乐体系和知识为主, 民族音乐文化体系尚未建立, 且发展缓慢。因此, 在学前音乐教育方面, 不仅要解决多元文化教育问题, 同时也要关注地方特色音乐文化教育, 实现二者平衡发展。

(四) 学前音乐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薄弱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趋势, 这对高校学前音乐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能顺应时代发展,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 基于多元文化教育浪潮改善与提升自我, 培养自身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构建高效的学前音乐教育课程, 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但当前学前音乐教师缺乏多元文化教育意识, 教学能力不高, 技巧欠缺, 不利于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 将多元文化纳入音乐教育课程设置

在学前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上, 要注重将多元文化形式、多元文化践行方式巧妙渗透其中。首先, 音乐教育不是单纯的音乐教学, 而是融合多元文化的教育形式, 在教学内容上可涉及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其相关艺术形式、音乐与除音乐之外的其他学科等内容, 这也是传递多元文化, 将其他多元文化融入音乐课程设置的一种有效途径。其次, 音乐课程包括作品曲目课程与音乐要素课程等。高校可单独设置与其相关的其他类课程, 给予学生从各种文化视角、文化层面、文化视野理解与学习音乐文化的机会, 将音乐定位于特定文化背景中进行理解与感悟, 高效区分音乐作品的特性。最后, 将世界优秀外来文化融入课程设置。教高校和教师都要意识到外来经典优秀音乐文化对提升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重要性, 并引领学生在掌握本民族文化的同时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精髓。

(二)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音乐课程体系

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发展面临着“本民族文化缺失”的重大问题, 在如今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 很多音乐课程致力于外来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与传播, 却忽视了对本民族特色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要重视与强化民族特色音乐教育,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音乐课程体系。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 改变“欧洲一元论”音乐教育观念, 树立新的音乐教育观。转变“一元论”, 使音乐教育趋向多元文化教育, 继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音乐课程体系。 (2) 开设中国特色的多种文化音乐课程。在开展“中国音乐史”的前提下, 增设中国乐理、中国器乐课、音乐诗词曲、音乐美术课等多类课程。当然, 在传统音乐基础上, 还要开设现代音乐课程, 促使古典与现代音乐课程相结合。 (3) 精编基于少数民族音乐的专门课程。将优秀的多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其中, 让学生感悟到音乐的民族美、艺术美与思想美。

(三) 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激发兴趣与信心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干瘪枯燥, 教学氛围沉闷无生气, 学生兴趣低下的现状, 因此, 教师应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运用多种方式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与信心。首先, 要善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巧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声情并茂、趣味横生的学习情境是当前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 在引入外来优秀文化时, 为了使学生全面、真实、深刻理解, 可用多媒体视频、音频、图片等刺激学生感官细胞, 开启学生愉快的音乐学习之旅。其次, 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 不同民族。不同知识储备的学生对同一类音乐文化形式认识不同, 可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强化理解。最后, 学生亲自演示音乐文化的方式。教师可鼓励不同民族的学生积极演绎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歌舞, 活化学习氛围, 拓展学生视野,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 理论联系实际践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施是一项艰苦卓绝的系统工程, 单纯的音乐理论教育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需要理论联系实际, 全方位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技能。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在重视理论课程设置的同时, 不放弃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学前音乐教育师范性较为突出, 学生既要掌握音乐基础知识, 音乐表现技能, 又要重视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 因此, 实践课程的设置很有必要。 (2) 创建多元化的音乐课程应实现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链接。促使音乐课程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从实践方面推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践行。因此, 在学前音乐教学过程中, 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才能更高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使学生发现音乐美、生活美、艺术美, 以便将来更好地行使音乐教育传递美的义务。

(五) 以多元文化教育为基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有一批专业素质高、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技能高超的高校音乐教师做支持, 因此, 要不断提升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首先, 高校应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实施音乐教师培训。高质量的培训是教师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 高校应积极为音乐教师提供进修与学习机会, 并用多种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参与培训与进修的积极性。其次, 高校应聘请专家来校讲座, 如定时举办“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讲座等, 鼓励音乐教师积极学习借鉴。最后, 为扩大音乐教师队伍, 高校可从外地聘请优秀音乐教师充实本校教师队伍, 推动音乐教育发展。

综上所述, 学前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并掌握的一项知识技能。从教师对幼儿教育层面讲, 其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与方法, 以及其整体音乐素养直接关系着其教育水平。因此, 目前进行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十分必要和重要。各高校应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指导, 结合目前音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采取多样化途径进行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不断推动高校学前教育音乐学科的发展, 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音乐教育人才。

摘要:随着社会多样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时代的逼近, 宽容、理解、进步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每一个高校教师所因更具备的素养。在此背景下,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也应与时俱进, 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不断进行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铸造集本民族文化特色以及民族外多元文化因素为一体的音乐文化教育课程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本文阐述了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多元文化音乐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并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现存问题, 最后提出了有效的改革策略, 以飨读者。

关键词: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现存问题,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志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S3) .

[2]杨宏凌.多元文化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建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2) .

[3]康红英.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改革探索[J].文教资料, 2015 (13) .

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探析 篇3

一、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在表层、中层和深层分别表现为文化形式的多元性、文化内容的多元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当代中国文化的呈现形式超过了文化发展历史上的任何阶段。传统的文化形式、现代的文化形式和域外的文化形式共同占据着中国的文化市场,当代中国文化百花齐放,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体现着中国文化市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在文化形式多元性的同时,中国文化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呈现出多质多态、多支多流的景象。不同的文化风格、多种的文化样态、丰富多彩的文化画面、文化声音、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正统文化、时尚文化、主旋律文化、另类文化、痞子文化、高雅文化、平民文化、通俗文化、商业文化等,林林总总。不同的文化内容充斥在社会中,让人们看到了百态的社会和丰富的世界。

文化形式的多元和文化内容的多元作为一种表面现象,其深层原因是价值观念的多元。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人的观念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在各种中外文化流派、文化思潮、文化观念、文化主张的浸染和熏陶下,国人一方面对原有的传统价值观念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另一方面积极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价值观念。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决定了文化形式的多元和文化内容的多元,成为中国文化多元性的最深层表现。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价值观念仍然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但是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已经超越了以往,更加关注个人在这些价值观念下的处境,关注个体的主体性。西方的一些文化理论、文化学说、文化观点(如人本主义等)在中国文化界不时掀起一点浪潮,虽说不可能让中国文化完全西方化,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人的价值观念,让我国文化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

二、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国的现状

伴随着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多元文化教育也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多元文化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让来自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集团和群体的学生都可以享有教育平等和学术均等,在学校中获得适合自身的发展。[3]英国大力倡导多元文化教育,强调在所有学校中确立多元文化课程;法国在学校中推行异质文化理解教育;美国在白人中层阶级中心的价值观所支配的学校课程中,引进了不同于支配性价值观的观点,强调以多样性为核心,推进弱势民族集团和全球社会多元文化教育;加拿大强调以双语主义为前提的多元文化主义,将多元文化主义提高到国策的地位;澳大利亚强调通过奖励多元文化的态度,促进不同种族集团文化传统的保持,推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4]这或许可以说明,多元文化教育是多元文化社会中教育发展的可供选择的一种路途。

在我国,多元文化教育虽然有所起步,但是总体状况不佳。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缺乏多元教育课程,课程内容中多元文化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廖辉曾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盐源县的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多元文化教育态度的个案调查,他发现,虽然教师都认同多元文化,但是他们对多元文化理念缺乏深层理解,对社会的文化多元性价值缺乏深层次的透析。也就是说,他们缺乏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深层动机,缺乏多元文化教育所需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没有形成把多元文化理念有机融入教育和课程体系中的自觉意识。[5]在这种状况下,多元文化教育对文化敏感性教师提出了诉求。

三、教师教育课程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回应

教师是多元文化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培养具有多元文化信念及行动的教师,促进教师多元文化教育意识向教育行为的转化,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课题。教师在多元文化社会和多元文化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教育应关注教师的这一角色要求,在教师教育课程中设计相应的课程来培养教师对于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识和增进教师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能力。

在当前,教师教育课程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课程和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组成。在这些课程中,多元文化课程存在严重的缺失现象。通识课程应该是培养师范生广泛的知识视野的课程,可是长期以来,我国师范生的通识课程被大量的政治课程和外语课程占据,其他课程的空间很小,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学科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中关于多元文化的内容也是少之又少,不能满足多元文化教师对师资的需求。

(一)开设多元文化课程

葛斯曼(P.L.Grossman)在《教学和教师教育百科全书》中认为,教师知识结构体系可以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 学科专业知识;有关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普通教育学知识;课程理论知识; 教学情境知识;关于自身的知识。学科内容的知识主要包括学科内容和学科教学法;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主要有学习理论,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和社会知识,激励的理论与实践,对学生种族、社会经济和性别差异性的了解;一般的教育学知识包括课堂组织和管理、一般的教学方法;课程知识包括课程发展和学校各年级课程的基本知识;教学情景知识包括课堂、学校、家庭、国家或地区知识。关于自身的知识主要是对自己的价值观念、优点和缺点、教育哲学、学生的目标、教学目标等的了解。默雷和波特(FrankB.MurrayandAndrewPorter)在《教师教育研究手册——建立职前教师的知识基础》一书中认为教师教育专业课程需要考虑五个方面的问题:学科内容;普通知识和人文知识;教育学科内容;多元文化和国际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科知识过程中的决策问题。巴农等(ThomasBarone,DavidC.Berliner,JayBlanchard,UrsualCasanova,ThomasMcGowan)在《教师教育研究手册》中对未来的教师教育专业分析时指出,未来的教师教育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构建一种解释性课程的教育理念;掌握教学方法;理解一般的教育学基础;对多元文化学生群体的敏感;理解信息技术。[6]这些国外学者都把关于多元文化的知识作为教师应该掌握的知识,美国许多学校都开设不止一门的多元文化课程。这些课程有:多元文化教育、多元社会中的教育、多元文化的教育哲学、多元文化教育与研讨、多元文化教育与人类关系以及解决冲突等。一些学校还专门设有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方向,为有志于从事多元文化教育的未来教师搭建知识的平台;还有一些学校已经开设或准备开设有关非西方文化的课程,向未来教师介绍一些亚洲、非洲、南美等国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等知识。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应用多元文化教育观念的实践能力,不少学校还在教育实践和实习中开展一些相关问题的专题讲座或讨论课程。这些课程和讨论为师范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以多元文化的视角引导和教育不同肤色和民族的学生奠定了宽广、坚实的知识基础。[7]美国教师职前课程中多元文化课程的开设对我国教师教育职前课程的设置具有很大的启发,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中国,教师的职前课程中应该开设相应的多元文化课程,让教师具有多元文化的意识,掌握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二)增加多元文化内容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了培养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学生,我们首先应该培养适应多元文化的教师。教师教育课程是培养教师的有力武器,具有多元文化内容的课程可以让教师了解不同种族、不同群体的差异,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单独的多元文化课程可以让教师系统地掌握多元文化,渗透在每门课程中的多元文化内容可以让未来的教师时刻保持对多元文化的警醒,审视自己对多元文化的态度和反思自己在多元文化教育中的角色。

在当今文化多元的时代,教师应该成为多元文化的理解者、本土知识的传授者、多元文化教育环境的创设者和行动研究者。[8]教师教育课程作为培养教师的重要途径,应该保持课程文化的自觉性,让课程适应多元文化的现状;教师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师资,为了实现其目标,它应该了解基础教育实践的需要,培养适应多元文化教育的师资,以便让他们满足实践的需要,推进多元文化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希. 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J]. 美国研究,2000(2):44-80.

[2]吴圣刚. 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J]. 天中学刊,2007,22(4):123-126.

[3]余晓莹. 国外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发展初探[J]. 比较教育研究,1994(6):7-10.

[4]张华.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范型和实践模式探析[J]. 比较教育研究,1998(3):35-39.

[5]廖辉. 教师多元文化教育态度的个案调查分析[J]. 教学与管理,2005(10):27-29.

[6]黄崴. 教师教育专业化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 课程·教材·教法,2002(1):64-67.

[7]杜静. 流变与走向: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检视[J]. 教育科学,2007,23(3):84-87.

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4

关键词:多元文化;流行音乐;教学举措

著名作家梁晓声曾有言: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须提醒的自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四句言简意赅的语言准确地道出了文化的精妙、高深之处,哪怕是在当今多元文化教育下仍具有现时意义。可见文化的多元性为教育领域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对于流行音乐教学来讲,无疑是一剂强行针与核动力。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在教学中且在不回避其他市场属性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提高它的艺术性,以实现教者有其法,学者得其道,让学生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尽享流行音乐的艺术熏陶。

一、多元文化教育背景对流行音乐教学的影响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就音乐来讲,我国的民族音乐也具有深厚的底蕴,经过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淬炼积淀,成为我国文化瑰宝中的一部分。然而教育要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日益密切,多元文化教育背景的形成也是情理之中。流行音乐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逐渐转变了传统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日益丰富,为顺应现代流行音乐教学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是多元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虽多为积极、昂扬的正气之声,但也不乏污浊之气。加之接受流行音乐教育的学生多为行为意识尚未成熟,极易受不良文化信息侵染的青少年群体,所以在教学中,学校与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给予适时的干预和指导,从而能够让学生趋利避害,同时选择真正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多元文化资源帮助学生完成流行音乐的课程学习。

二、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流行音乐教学的新举措

1.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文化教育背景较为单一、保守,致使流行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也一度陷入困境。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就是要弥补传统流行音乐教学的不足之处,让音乐教育能够海纳百川,博采众长,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流行音乐的艺术魅力与乐趣。流行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通过引入游戏机制、应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来实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从自然。音乐教学是一种美育教育,流行音乐更是作为一种时尚元素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难把流行音乐的灵魂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就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来加以实现。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也包括流行音乐文化,这种文化形式更贴近于生活,所以很多流行歌曲能够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流行音乐教学在创新教学模式过程中要抓住流行音乐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广西南宁市宾阳县某中学在进行流行音乐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通过与兄弟院校强强联手,开展教学研讨、流行歌曲演唱竞赛等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2.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音乐教育者本身也是音乐爱好者,如何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一堂堂轻松愉悦的音乐课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学有所成,乐在其中,是每个音乐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流行音乐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流行音乐学科的专业知识、理论和演唱技巧,同时还要熟悉流行音乐学科的发展历程、舞蹈、戏剧及相关知识等艺术门类,这些知识的涉及都会为流行音乐学科系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我们一般流行音乐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延伸。所以仅依靠学校和老师的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学生要依据音乐课堂的基本理念,主动搜集、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丰富课程资源,关注流行音乐群体,了解世界著名流行音乐体系,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多样教学手段,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河南省辉县某中学在流行音乐教学中积极落实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依托多元文化教育背景,在教学中以班级为单位成立流行音乐学习小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值得学习与借鉴。总之,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流行音乐教学要摒弃陈腐不堪的观念谱例,选择国内外著名流行音乐代表人物的经典谱例,从乐句的构成,和声与旋律的关系,音型与音乐语境语义等方面由理论到实践进行系统分析。可见当前流行音乐教学要利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的有利条件,扬长避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与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其音乐表现的自信心,让学生真正领会到音乐的真谛,做一名具有一定音乐素养水平的流行音乐学者与传承者。

参考文献:

[1]张黎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

[2]张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态度与师资培训[D].西北师范大学,

[3]田梅荣.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D].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5

论文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 美国 多元文化教育

论文摘要:多元文化政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倡导多元文化、社会和谐和教育平等。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社会建构主义对多元文化教育有着指导意义。以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为蓝本,从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这四个原理出发探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

多元文化并存是当今世界各多民族国家共有的现象,但各种文化在同一社会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各有不同。在西方,由于少数民族对主流文化同化的抗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很多国家开始实行多元文化教育。

笔者发现,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提倡的一些教学观可以应用到多元文化教育中。他主要依据社会相互作用和文化环境来解释学习,认为社会相互作用、文化工具和活动影响个体的发展和学习。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借鉴该理论中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这四个原理的启示可以改善多元文化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及移民的教育问题。近年来美国教育界对多元文化教育这个主题给予了较多关注。本文主要以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为蓝本,探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定义及其维度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有多种定义。一般而言,广义的多元文化教育是通过学校的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公平;狭义的多元文化教育则是通过学校教育促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和特殊学生的教育平等。(靳淑梅,)

美国著名多元文化教育学者詹姆斯・a・班克斯(james a. banks)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

(1)一种教育思想或理念:所有学生,不论他们属于哪一类群体,譬如在性别、民族、种族、文化、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等方面各不相同或属于某种特殊群体(例如有精神障碍、失聪、失明的儿童或天才儿童),他们在学校中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教育。

(2)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它规划并引起学校的改革,以保证少数民族学生取得成功的平等机会。

(3)一个持续的教育过程,说明它努力去实现的理想目标,例如教育平等和废除所有形式的歧视――在人类社会中短期内不能完全取得,需要一个过程。(白亮,)由此可见,多元文化教育目的在于改变整体学校的环境,使来自不同种族的不同性别的学生、身心残障学生和各个社会阶层的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享有均等教育机会。而且这种教育理念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不仅需要学校,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

班克斯在他的《historical development,dimensions,and practice》一文中探讨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五个主要维度,即内容整合(content integration)、知识建构(knowledge construction)、减少偏见(prejudice reduction)、公平教育(equity pedagogy)及授权式多元文化(empowering school culture)。内容整合是指教师使用各种不同文化的实例、数据和信息。例如讲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作出的贡献,选用教材中包含大量非主流群体的作品及女性作品等。知识建构指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是如何产生及如何受到种族、民族和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的。减少偏见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包括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建立积极的关系,包括更民主宽容地对待他人。公平教育则是采用各种有效教学手段促进不同民族和社会阶层的学生获得学业成功。有证据表明,某些民族和种族群体,尤其是墨西哥裔和非裔美国学生,采用积极合作的方法进行学习效果最好。授权式校园文化指学校机构设置和实际运转能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及促进其情感发展。例如,取消分轨制和能力分组,接纳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而非对他们乱贴标签。

二、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的现状

曾有数次学业成就测验研究表明,非裔美国学生、拉美学生及土著印第安学生的测验分数明显低于欧裔和亚裔美国同学,这与上述群体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非常一致。

现在,非裔美国人、拉美人及白人儿童之间的学业差距正在以缓慢的速度缩小。在20世纪70年代,这一差距明显缩小。但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不同民族的儿童在阅读和数学成绩上的差异基本稳定。同时,他们在sat上的成绩差异也在减小,但速度同样很慢。

为什么非主流群体家庭的学生成就测验成绩远落后于欧裔和亚裔的美国学生?原因有经济、社会、家庭、文化及学校对他们不公正的对待等。许多非主流群体居住的社区普遍存在着长期失业、无业及工薪微薄的现象,对其家庭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个不利条件是他们所能进入的学校,如市郊、私立学校、教会学校甚至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欠佳、合格教师过少且学生人数过多。通常,少数民族学生之所以表现差是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与其文化背景不一致。而学业成绩出众也很可能不被学生所在的群体认可。相关研究发现,在许多非裔美国学生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他们中努力学习的孩子会被同伴指责为“模仿白人”。相反,许多亚裔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出色的学业成绩,因此会给孩子施加很大的压力。于是,许多亚裔儿童在学校里表现非常出色。非裔美国人、土著印第安人和墨西哥裔美国人一般喜欢与他人合作,他们在合作条件下比在传统竞争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如果学生的母语和方言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则他们可能会降低对学校的认可度。另外,由于对非主流群体家庭的学生抱有低期望,同时也是出于好意,教师或管理者将这些学生不恰当地安置在低能力组中或进行分轨,或让他们接受某种特殊教育。学校的低期望导致了学生的低学业成就。

非裔美国学生、拉美学生及土著印第安学生的低学业成就也许只是暂时的。近几十年来,随着非主流群体逐渐有了稳定的经济保障并跨入中产阶层,其后代的学业成就将有望与其他群体保持相当。而学校这个中产阶层机构具有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的功能,它所要做的就是为贫困儿童多提供成功的机会。学校若要提高非裔美国学生、拉美学生和土著印第安学生的学习成绩,则应实行全面的教育改革或采取一些已被实践证明的有效措施。

三、社会建构主义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

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是当代建构主义的一个分支,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开展有很多有益的启示。他强调个体学习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社会可以对个体学习发展起到支持和促进作用。该理论中有四个重要的基本原理,即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它和多元文化教育的五个维度:内容整合、知识建构、减少偏见、公平教育、授权式多元文化等,是内在统一的。

1.社会学习

维果茨基强调学习的社会性,指出儿童的学习是通过与成人及有能力的同伴的交互作用来进行的,故主张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学习。不同种族、民族、社会阶层的学生之间应该消除偏见,将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后合作学习。因此多元文化教育应该倡导双语教育、公平教育,反对能力分班,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能充分接触多样文化的合作学习。

2.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如学业成就),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儿童对处于最近发展区中的概念学习得最好。例如,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时,他们中可能有这样一个同伴,该同伴能在稍高的认知水平上完成一项特定的任务,且在最近发展区内,则他可以帮助或影响其他同学完成一项他们自己单独不能完成的任务。可见,比起和学生处在不同认知水平线上的教师,水平大致相同的学生之间互相协助使得学生更容易在最近发展区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取得较快的.进步。此外,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在学习中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

3.认知学徒

认知学徒是指学习者通过与某个专家的相互作用,逐渐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这里的专家既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比自己优秀的同伴。让学生当老师的“学生教学”是认知学徒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性的学习小组中活动,使较优秀的学生帮助不太优秀的学生完成复杂的任务。例如,来自亚洲的学生对亚洲文化有比较直观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可以向其他非亚洲文化背景的学生讲解亚洲文化并在讲解中加深对本族文化的理解。

4.中介性学习

中介性学习即提供支架的情境性学习。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困难的、现实的任务,然后给予他们充分的帮助以完成这些任务,而不是只教授点滴知识,并期望某一天学生能够完成复杂的任务。情境性学习主要是指现实生活中、真实活动中发生的学习。多元文化教育中应利用学校的多元种族特色,让学生置身于和多种族、族群直接接触的情境。身处白人、拉丁美裔和非裔为主的学校或社区的学生,十分缺乏与不同种族和社会阶层团体直接接触的机会,因此可利用影片、录像带、照片等替代性方式。另外,还可以在多元文化校园中举办民族集会或某个团体的特殊庆祝活动,在学习他族文化的同时还能联络感情,消除成见。

综合上述四个基本原理,笔者认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时,在社会学习的前提下,鼓励学生间在最近发展区内,扮演认知学徒的角色,进行中介性的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内容整合、知识建构、授权式多元文化,以达到减少偏见、公平教育的教育目标。

四、结语

多元文化教育越来越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多民族文化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实行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文化歧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及通过文化教育的平等实现政治权利的平等等。总之,多元文化教育倡导多元文化、社会和谐和教育平等,类似于中国自古以来倡导的“和而不同”的人际观念。为了能实现上述目标,各国也做了很多多元文化的教育实践,其中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较多。班克斯在提出了多元内化教育的内容整合、知识建构、减少偏见、公平教育及授权式多元文化五个维度。这就为多元文化教育制定了一个较完备的研究框架。

笔者在分析了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现状及来自非主流群体家庭的学生在成就测验上的分数远远落后于欧裔和亚裔的美国学生的原因后,认为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中,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等四个基本原理对多元文化教育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与班克斯的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维度相辅相成,对改善多元文化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及移民的教育问题及多元文化教育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dennis m.mclnerney,valentina mclnerney.educational psychology:constructing learning(edition 4)[m].sydey:prentice-hall,.

[2]james a.banks.dimension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revised from:james a.banks,“historical development,dimensions,and practice”)[m].new york:simon & schuster macmilan,1999.

[3]白亮.美国多元文化教育运动的困境与反思[j].外国教育研究,2009,(2).

[4]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

[5]靳淑梅.多元文化教育及其实施途径探析[j].黑河学刊,2010,(11).

[6]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6

探讨

摘要:多元文化是在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发展迅速的社会下的巨大变化,包括家庭生活、婚姻关系、宗教信仰、教育培训和种族关系等相关领域的新变化甚至与国际社会大变化息息相关。多元文化在最开始与教育产生联系是在美、英、加等国,当时这些国家举办了大量的教育类型活动,但是在中国的更多的是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来讨论。随着社会改变引发出了多元文化价值的出现和对立,伴随着教育越来越多地开始涉及文化的领域,以文化的角度去讨论教学方式,站在多元文化的角度去诠释教学方式,多元文化已成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多元文化;特殊教育;语文

一、引言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在改革开放之后,教育覆盖面积增大,教育的课程也在逐步地增多,与此同时社会文化因为外国文化的侵入,自身实力的发展社会的改变,文化也逐步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如此多思想共存的时段,大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多元文化是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必然会出现的情况,特殊教育作为教育中的一部分,多元文化也对其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二、多元文化与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之间的现状

特殊教育在今日已经是全国重点关注的项目,不论是教育体系的完善,还是教育的环境设施,更或者是特殊教育之后进入社会的出路,各方各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殊教育最大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当今作为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为了让特殊人群更加能够融入其中,对其的教育也一直是紧跟着时代的前沿在发展。语文教育作为人格培养的基础,在身心两方面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三、多元文化在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虽然我国根据特殊教育教学的一些特殊性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在教学内容上也与普通的教学内容做出了区别,部分进行删减部分加大拓展,但是从多元文化的渗透来说还是显得差强人意,一是因为我们书本教材所能涵括的知识点不可能做到全面,二是教材的更新速度赶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在许多无法避免的主观条件之下,我们能够去改善的就只能放在教师身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当中应该更多地融入多元文化在其中,利用教材同时也能跳出教材之外去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变得多样化,教师也不再是照本宣科。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传递教材上的文化知识,更加主要的是要传递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多引用古典名著如《红楼梦》《论语》等来讲解古代的文化背景,及其典著背后的文化精髓,比如《红楼梦》写作之初是禁书,为何今日却是传世著作等。还可以结合当下的一些社会动态,如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可以讲一讲诺贝尔文学奖的由来,以及相关的一些中外的作品,督促学生对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期间再插入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国家政治思想背景等的内容。通过学习的模式将多元文化融入学生的思绪之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发展。对于特殊人群学习不会与普通人一样容易,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也会更加困难,多元文化当中的信息化也可以去改变教学形式和学生学习对的接收形式,更多地使用情景教学和科技化教学。通过科技让书面知识更加形象更加立体化地出现在学生面前,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

四、多元文化与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多元文化是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我们平时在学校学习分为许多学科,随着我们的年级不断上升,科目的分类也逐步地增加,但是语文学科不仅仅包含了文化知识,语文知识包罗万象,在学习到古文时往往会涉及历史知识,如《鸿门宴》我们不仅学习到历史事件还有历史人物、历史背景、历史思想、朝代更替等等都包含其中。在学习外国小说时也不仅限于故事本身的学习,其中蕴含的哲理更是能够影响人心。在学习科普文章时我们又能学习到世界科学的发展,现今社会的科技现状,未来可能迎来的明天将如何变化。在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但是在有限的内容里也能看见多元文化的身影,通过对多元文化的学习可以扩展知识面,让自身不断得到完善。

(二)多元文化是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改变,现在社会需要的人才越来越趋于全能型人才。对于特殊人群来说,社会的这种发展趋势对于他们的生存无疑是加大了难度,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弥补自身的某些缺陷,只能让自身全方位的发展,全方位的吸收社会各界的知识。特殊人群的发展性格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语文知识的多元化可以使他们的见解和意识不受身体的限制,对于人格的完善更加有帮助,好的思想习惯也可以为其他知识的学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三)多元文化有利于在语文课上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

特殊人群的发展不仅仅是他们知识的增长,更多的还需要关心心理的健康,特殊人群在成长时与周围其他人的不一样,很容易产生自卑、偏执、消沉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的会伤害自己或者是伤害他人等危险行为。语文中的文化与思想的培养是最好的完善人格的方式,可以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眼光去面对这个世界,让他们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去走自己的人生。

五、结束语

特殊教育学校目的就是希望特殊人群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当今社会发展变化剧烈,多元化一定是以后发展的大趋势,语文教学作为培养人优秀人格的一门学科,更加要注重多元文化的结合,只有紧跟时代的潮流,将最优秀的改变结合到我们的传承手段中去,才能让特殊学校的教育一步步走向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吴俊秀.在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J].科学中国人,2015(7):43.[2]李龙梅.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美育教育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J].科学咨询,2017(24):5-6.作者简介:

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7

一、多元文化取向的小学礼仪文化教育课程理念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的步伐, 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 我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有效处理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与西方礼仪文化之间的关系, 是小学礼仪文化教育面临的现实难题。“尊重”与“自尊”作为当代礼仪的核心要素, 成为多元文化取向的小学礼仪文化教育课程的独特诉求和价值取向。

(一) 文化自尊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形成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及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作为小学礼仪文化教育, 无疑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然而, 由于全球化及多元文化的长足发展, 各种价值观冲击和震撼着我们, 同时也使学生的文明、礼貌、谦逊、友好等传统礼仪文化意识越来越淡薄。面对这种现象和趋势, 小学礼仪文化教育必须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文化自尊”的礼仪文化教育课程理念基于在多元文化视角下坚持礼仪文化的主导性和保持礼仪文化的民族性、国度性的原则, 通过向小学生展示我们民族最富有生命力和生动力的礼仪文化因素, 同时经过必要的爱国主义教育, 使小学生在感受到民族礼仪文化的丰富、厚重、精彩、深刻等蕴涵后, 形成自我的民族礼仪文化尊严。

(二) 文化尊重

“多元统一”是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文化观, 这种文化观秉承不同集团或民族的文化都应平等地受到尊重的理念, 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大家庭的有机构成, 且均有其优势与不足、精华与糟粕, 因而需要互相借鉴、补充、整合, 以促进共同繁荣。毋庸讳言, 过于自我欣赏民族的本土礼仪文化, 只能带来狭隘的民族主义价值观, 这显然不是小学礼仪文化教育的终极目标, 同时也是多元文化理念所必然唾弃的。多元文化取向的小学礼仪文化教育既应该坚持礼仪文化的民族性, 大力弘扬民族礼仪文化, 又不能固步自封、孤芳自赏, 视外来礼仪文化为道德毒瘤, 而应该立足民族, 放眼世界, 保持开放的文化视野, 欣赏和接受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文化尊重”的小学礼仪文化教育课程理念, 旨在通过面向世界的教育帮助小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礼仪文化的多样性、精彩性, 并学会尊重外来礼仪文化。

二、多元文化取向的小学礼仪文化教育课程设计

多元文化取向的小学礼仪文化教育课程宗旨是把学生当做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旨在培养“世界文明公民”及学生的开放素养, 强调的是知、情、意、行以及学生、知识、社会、世界的统一。因此, 在课程设计中, 既要考虑学生的特点, 也要考虑学科的知识;既要注重学生的认知, 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多元文化”对文化观、学习观、教学观的要求, 必然迎来课程设计的新变革。其中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形式等的设计。

(一) 课程目标定向

1. 让学生认识与理解多元礼仪文化知识

“文明社会下, 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良好的礼仪素养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1]然而, 礼仪绝非仅仅表征为外在的礼仪形式, 还应包含个体的内在礼仪文化积淀。而内在礼仪文化修养的形成无疑需要借助于礼仪文化知识的学习。尤其以多元文化为取向的小学礼仪文化教育必须有多样的礼仪文化知识与其相匹配。为此, 在课程目标上, 小学礼仪文化教育应通过呈现各国各民族的优秀礼仪文化, 让学生感知和体验到礼仪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东西礼仪文化的差异性。当然, 礼仪文化知识的教学并不在于教师带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在于教师能启迪学生, 使礼仪文化知识个人化, 从而获得意义。因此, 礼仪文化知识的传授应当建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之上。

2. 逐步培养学生的“国际礼仪”素养

“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 礼仪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及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深化以及国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国人“走出去”、外国人“走进来”现象频繁且普遍。然而作为传统礼仪之邦, 近些年, 国人的礼仪素养却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和指责。许多出境游客因为不讲文明、不懂礼仪而丑态百出, 受到外国人的嘲讽;而与来访外国客人打交道, 由于不懂礼仪差异, 又常尴尬百出。为此, 作为“世界公民”, 要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小学生的“国际礼仪”素养。“国际礼仪”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 从国际重大盛会礼仪到见面问候礼仪, 举不胜举。为此, 小学礼仪文化教育应充分挖掘多种资源、采取不同形式, 从生活点滴开始培养学生的“国际礼仪”素养。

(二) 课程内容设定

礼仪是一种文化, 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在多元文化视角下, 小学礼仪文化教育课程内容只有融汇中西、古今礼仪文化的精髓,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功用。

1. 继承与发扬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精华

我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内容, 无疑是小学礼仪教育的文化源泉。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文化, 对于增强我国的民族素养、民族风貌意义重大。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 小学礼仪教育可以挖掘出丰厚的礼仪文化资源, 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的人伦原理, “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 “诚实守信”“勤俭廉政”的道德品质, 等等。此外, 在礼仪形式上, 有独具我国民族特色的婚宴礼、饮酒礼、节日礼、诞生礼、丧礼、祭礼等。

2. 批判吸收西方礼仪文化营养

西方社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也沉淀了厚重的礼仪文化。西方国家在餐桌礼仪、服饰礼仪、交际语言均有独特性, 例如西方的贴面礼、亲吻礼、吻身礼等, 虽然至今让许多国人仍不习惯接受, 但它们均有自身的独特魅力。又如英国绅士教育下形成的整套绅士礼仪, 其中许多到现在仍然十分有价值。为此, 小学礼仪文化教育应当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国家, 有不同肤色的人, 有不同的风俗习惯、礼仪传统等。如此, 小学生才可以逐步养成乐于了解并尊重礼仪文化差异的态度。

(三) 课程组织形式

多元文化下, 各种信息汹涌而至, 文化间交融、碰撞的渠道更加多样化, 尤其是通过互联网及电视、电影等传媒手段。面对无时无处不在的异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文化, 小学礼仪文化教育必须采用适应多元文化时代发展的方式、方法。

首先, 小学礼仪文化教育应注意吸收现代科技成果, 有效发挥现代传媒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作用, 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学习特点, 机动灵活地运用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等优势, 使礼仪文化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进而提高实效性和吸引力。其次, 教师自身要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开放的胸襟, 乐于吸取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和进步观念。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有限的礼仪文化, 更不能有文化偏见, 不应因为自身对某些礼仪文化的爱好或厌恶影响学生错误的礼仪文化认识。此外, 教师在拥有文化包容性的同时, 也要有相当的文化敏感性。例如一些礼仪文化由于独特的使用范围, 而不适宜教授给小学生, 此时教师则要谨慎把握。

再次, 小学礼仪文化教育要善于把学校的“小课堂”同社会的“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下认识、学习并践行礼仪。此外, 还要有机结合家庭进行学生礼仪文化教育, 毕竟家庭作为学生教育的另一重要极, 离开家庭教育、离开家长的配合与监督, 单方面展开多元礼仪文化教育只能是一种奢谈。

小学生多元礼仪文化素养的培养绝非朝夕之功, 也不仅仅是礼仪文化教育课程所能完全替代解决的。为此, 只有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共同努力之下, 并形成合力, 才能不断熏陶小学生的多元礼仪文化素养, 进而为培养文明的“世界公民”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河清.学校德育应重视礼仪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 2008 (6) :43-45.

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8

【关键词】多元文化背景 高职教育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6-0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使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越加频繁。此种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进一步促使了高职院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现实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难度也越来越高。为此,我们需要对高职教育院校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及时提出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当前阶段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现状

(一)高职学生群体文化认同存在明显差异

现阶段,高职教育院校内部学生大多数都接触了现代西方文化,过于强调寻求自我、享受物质层面的消费等。早已由原本的感性认知转变成为理性刻意的价值判断。由于高职生不加思索的选择西方文化,其人生观、价值观也在无形之中发生了许多转变,且自我民族意识过于淡薄。现阶段,高职教育院校内部的学生都是吃着快餐、喝着冷饮、穿着国外运动品牌、看着其他国家生产的动漫,此学生群体的文化接受能力极强。

(二)西方文化冲击力过大

在多元文化的发展背景下,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了政治文明、资金的扩展与入侵,且盘算着将本土文化取向与经济价值观强制融入至其他国家中,进而实现自我文化入侵的发展目标。西方文化取向、艺术价值观的不断冲击,严重导致了高职生群体的崇洋媚外。

(三)马列主义文化的核心意识不断弱化

现阶段,大部分的高职教育院校学生认定,马列主义文化是现阶段诸多文化形式中的一种,我们不需要将其作为唯一指导发展的理念,这一问题也进一步的证实了眼下马列主义文化在人民群众心中的主体地位更在逐渐消失。此问题若是不可以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就会极大的引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混乱的问题。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具体策略

(一)及时转换高职生思想政治观念

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大多数都是学生集体在一个教室内进行,教学环境比较封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分离。当前阶段,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经济文明也逐渐发展起来,这也使得现实文化与高职教育院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的界定越来越不清晰,两者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为了更加高效面对现实与西方文化对校园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冲击,教育院校首先需要提升自我应对此问题的能力与承受力。同时,校园内的所有教职工,企业派遣的指导人员、校外实习的学生的教学评价进一步构成了高职教育院校内部顶岗实习评价系统的框架与格局。评价教学体系内部成员的多元化,使得在实际构建过程中,其高职生实习表现评价更为科学全面。

(二)高职教育院校需要提高对于文化选择上的科学引导的重视意识

高职教育院校在实际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以文化的传播作为切入点,深层把控此阶段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规律。高职教育院校需要基于多元文化不断发展的现实背景,对校园内部所有的文化形式进行科学筛选,尽最大限度的选择一些贴合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的内容,进而有效构建其相关的文化抉择的机制。

(三)积极树立高职生正确思想政治教育观

基于多元文化价值冲击的现实背景,高职教育院校需要不断正确的引导班级中学生,科学对待多元文化。相关任课教师不可以只是为班级中学生提供一些不可反对的思想道德内容,而是需要鼓励班级中学生勇于提出学习质疑,表达自我的学习想法。教师若是想真正取得班级中学生的文化价值观认同,就必须要做到真正尊重学生的思想差异。正因为校园内存在的秩序与学生个性文化的碰撞,其文化的发展才会更加顺利,高职生的学习发展才会更加健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校园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院校自身的发展而言,具备不可取代的现实作用。基于多元化的背景,高职教育院校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紧随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革新自我教学观念,进而有效推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百岁宴台词下一篇:企业一站式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