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节背景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园文化节背景(精选11篇)

校园文化节背景 篇1

厚德载物,博学笃志

“文明、勤奋、进取、创新”是它的校训。一代又一代的四十中人坚持以科学教育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师资优良,管理科学,质量一流,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办学目标,贯彻”以人为本,以德治校,以质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筚路蓝缕,攻坚克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逐渐形成了“爱校、守纪、自律、自信”的校风;“乐教、敬业、严谨、爱生”的教风和“勤学、奋进、求索、求真”的学风!

咨询Q: 而零吧起吧幺幺武留儿

瘦几: 幺武八陵起留久刘起幺而 翻译联系

花园学校,现代配备

环境优美,校园绿地面积10409平方米,绿地覆盖率34.7%,绿树成荫,绿草如茵,它们见证着四十中的诞生,也见证着四十中的成长!

现代化的学校离不开现代化的硬件配备。两间通用技术专用教室里 摆放了电子实验套件、机器人模型等设备。在数字化地理专用教室的天花板上 是声光电控制的 可旋转的星象仪。

整个教室是一部可观、可触、可赏的天文地理教科书。更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园,是露天的生物学课堂和实验室,集美化、绿化、观察、教学、实验为一体。

除此之外,图书馆是福建省中小学示范图书馆,共有藏书118038册,满足各学科教学教研需要。学校还建有网络管理中心和学校网站,校内每个班级和功能教室均安装多媒体设备和有线广播,实现了学校办公和教学信息化。

本色当行,润物无声

学校坚持走课题引领的特色办学之路,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探索适合四十中实际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师课堂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团队。近年来我校先后开展了省级课题1项,省级子课题1项,市级课题3项。“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教学衔接研究”、“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 以德育活动促中学生知行合一品格养成的研究”、“ 利用微格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再思考”等课题,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近十年来有59位教师的研究论文在CN级刊物及以上刊物上发表,在每年的省、市级优质课大赛或教学技能竞赛中我校均有多位教师获奖。走出了一支由国家级学科带头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和市级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他们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这就是的教师们!

四十中的教师们在属于自己的三尺讲台上,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播撒知识的种子,传递文明的火炬。

他们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这就是的教师们!他们在喧哗中潜心研究;他们在浮躁中沉静思考;他们在清贫中创造财富;他们在平凡中铸就伟大!

校园文化节背景 篇2

构建和谐校园, 是推进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也是推动教育乃至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 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 将有助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从而完成历史赋予教育的崇高使命。人们常说:“智育不好出次品, 德育不好出危险品, 体育不好出废品。”正因为体育的这一属性, 学校应重视和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以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和谐校园的构建。所以, 和谐校园视角下体育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2,3]。对于和谐校园背景下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国内学者认识不一, 大体可概括为: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导向功能、疏导功能、凝聚功能、娱乐功能。

1 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显著功能。校园体育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吸引着青年学生, 成为校园中最广泛、最具有可接受性、最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体育不是单纯的运动竞技, 而是多学科体系。学生将科学健身知识和他人经验转化为个人的知识的过程, 也是科学文化传递的过程。校园体育文化通过多元的体育活动, 承担起对大学生人文精神、体育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的教化任务。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 (如练习密度、运动强度等) 和心理负荷 (如紧张与轻松、独立与协作等) ,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毅力, 增强健康体质, 提高技能水平。校园体育文化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训练、竞赛和课外娱乐等活动, 可形成一种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一方面通过体育雕塑、场地器材、建筑、服装等丰富校园文化环境, 体现校园文化的融合性、全面性, 特别是体现校园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另一方面, 指导学生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学生置身于校园环境中, 在不知不觉中会被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感染和熏陶, 并将这种精神逐步且不自觉地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

2 健身功能

体育文化所营造的健身环境, 可激发运动热情, 促使更多的学生投身于运动锻炼之中。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进行体育锻炼, 可以改善大脑供血、供氧情况, 促使大脑皮层兴奋增加、抑制加深, 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 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增强, 对体外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 大脑分析综合能力增强, 整个有机体的工作能力提高。校园体育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提高运动能力。通过体育锻炼, 可以改善学生肌肉的血液供应情况, 增加肌肉内的营养物质, 特别是蛋白质的含量, 使肌纤维变粗, 工作能力提高。体育锻炼能使人体内能量消耗增加, 新陈代谢旺盛, 血液循环加速, 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此外, 校园体育还能调节学生心理, 使其朝气蓬勃, 充满活力。

3 导向功能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是充满活力的群体, 他们精力旺盛、朝气蓬勃, 具有好奇、成才心切、易接受新鲜事物、可塑性强、辨别能力差等个性特征。外界各种诱惑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正确发展, 如网络、色情等。如果这个阶段缺少正确的引导, 加之校园文化的匮乏, 学生很容易迷失方向。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就是能将学生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和行为准则。通过学校、班级的协调组织, 可把学生引导到积极健康的轨道上来, 减少他们接触社会不良环境的机会。可通过观看大型体育比赛, 利用名人效应, 教育学生, 使其直接或间接参与体育活动, 帮助他们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 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4 疏导功能

体育活动可引起人们强烈的感情刺激和体验, 调整失去平衡的心理功能, 这已经得到基本认可。美国社会学家认为, 多修运动场所等于少修监狱[4]。体育项目可以起到排解压力、消除敌对情绪的作用, 特别是一些对抗比较激烈的项目, 如足球、拳击等, 更是一种较好的宣泄通道。目前, 就业形势严峻, 激烈的竞争、过重的学习压力等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同时, 学生人数和运动场地比例严重失调, 体育运动这个可宣泄的通道被严重堵塞, 上网、喝酒、聚会、交友成为大学生排解压力的选择。这种选择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 必然导致学风不正。因此, 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势在必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其固有的刺激性、娱乐性和欢快性, 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使其在紧张的学习之余, 体验到正面情绪, 感到心情愉快, 精力旺盛。此外,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所营造的精神氛围, 可消除大学生心理困惑, 减少内耗, 协调人际关系, 体现出其心理疏导功能。很多高校在毕业生离校之际举办多项赛事使学生文明离校, 就是很好的举措。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满足大学生广泛的心理需要光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 还必须与内容丰富、形式多变、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活动结合起来, 使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体育比赛、表演、讲座等活动可以满足大学生成才的动机, 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 优化了大学生个性, 充分发挥了校园体育文化的疏导功能, 使学生的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

5 凝聚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亚文化是一种心灵粘合剂, 可以把不同性格、不同见解的学生团结在一起, 使师生共同具有荣誉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从而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5]。1981年11月6日, 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3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 中国女排以3∶2战胜号称“东洋魔女”的日本队, 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团结起来, 振兴中华”成为中国各条战线的时代强音。“女排精神”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典范。雅典奥运会上刘翔的历史性突破, 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不眠之夜, 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爱国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这些体育盛事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在校运动会比赛中, 在球类、4×100m、拔河这些集体项目中, 拉拉队员的加油声震耳欲聋, 可以说一次运动会就是一次人心凝聚会。

6 娱乐功能

寓教于乐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又一功能。体育是规则化的游戏, 具有娱乐功能。体育一旦失去娱乐功能也将丧失其存在的意义, 这点我们不难从学校体育看出 (一些枯燥、娱乐性不强的运动项目因不受学生欢迎已经淡出教学内容之列。相反, 一些娱乐性很强的运动项目成为学校体育内容, 大大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 为其注入了活力) 。校园体育文化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 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通过鲜活、生动的活动内容, 可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 品格得以提高。在各类比赛和表演中, 大学生可以释放能量、展现才华、展示自我, 获得身心愉悦, 最后达到心理平衡和健康。德国哲学家席勒曾说:一个人只有当他游戏的时候, 他才是一个完全的人;一个人只有他是一个真正的人的时候, 他才游戏[6]。可见游戏的娱乐性对人生的价值所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娱乐功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促进了学生自我和谐。

校园体育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作用, 而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又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校要充分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和高校主要领导应对高校体育文化作用充分认识, 真正予以重视, 并将其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 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兆奇.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J].理论学刊, 2004, (12) :25~26.

[2]刘相林.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4) :65~67.

[3]黄欣加, 汪人文, 吴玮, 等.高校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J].体育与科学, 2004, 25 (3) :77~78.

[4]刘元强.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社区体育的地位与作用[J].广州体育学院, 2005, 25 (5) :15~19.

[5]李晓玲.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1) :98~99.

校园文化节背景 篇3

摘 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全国掀起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高潮。在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征程中,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基地和文化创新的主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文化大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又是学校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又是高校教育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需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校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体育文化的含义

体育文化包含体育精神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即体育文化由心理、行为、物质三个方面(三个不同层面)的要素构成。体育精神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体育产生的价值观念、心理倾向以及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体育精神的艺术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包括体育运动中人的角色、地位以及各种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是为促进体育的发展形成的各种组织机构,人们围绕体育而创造的各种直接影响体育活动的原则,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条例以及管理体制及风格;体育物质文化包括凝结体育文化特质的各种物质产品,如体育场地、设施、器械和装备以及锻炼与运动的环境等。

二、進一步繁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对策建议

(一)体育物质文化方面

1.加大高校体育经费投入

体育经费投入是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直接保证。当前高等学校体育资金的投入不足和体育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是制约高等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应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以满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

2.完善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更新落后的体育设施器械和装备

高校体育场馆是体育教学、训练、比赛和体育健身的重要场所,高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可以保证高校体育教学的需要,目前,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相对老旧,尚不能较好的满足高校运动队的训练、组织和举办各种竞技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等的需要。

3.提高现有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养成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高校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体育兴趣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软件”的建设。如果光有体育设施这些硬件,而广大学生缺少体育兴趣,对其视而不见,再好的体育设施也不能发挥其功用。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充分提高高校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达到生活体育化。

4.优化各类体育场馆和锻炼场所的环境

在一个良好、适宜的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可以达到放松身心、愉悦心情达到健身、健心的效果;反之可能引起人体身体的伤害,达不到健身、健心的效果。因此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构建一个良好的有益于身心的锻炼环境,增强体育锻炼的吸引力,促使更多的人参与体育锻炼。

(二)体育精神文化方面

1.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意识的培养

一方面,开展并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并提高体育认知。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进行体育氛围进行大力渲染,如广播、电 视、报刊、报告会等。在进行体育宣传时,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循序渐进,做到与对象 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相符合。另一方面,在学校如教学楼、宿舍等地设立固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宣传栏,宣传栏内可设立最新的体育新闻、各个体育运动项目的起源、规章、各大赛事、体育健康知识、体育保健知识、体育营养知识、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各体育明星的成长经历及光辉历史等板块,让师生从各个方面增进对体育的了解与认识,进而对体育产生兴趣。

同时,举办体育艺术节、体育艺术展。向学生征集各种体育艺术作品,如雕塑、图片等,定期内开展体育艺术展览让学生充分融入体育中,感受体育特有的魅力。

2.加强体育价值观的建设

一方面,可以邀请体育明星走进校园,如飞人刘翔、NBA球星、李娜等。名人效应对于体育价值观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结合体育明星进校园这一“特殊现象”,高校应充分利用体育明星的影响力,引导师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体育赛事的推广引导师生参与体育运动,让师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体验到体育运动中的各种成就感和愉悦感。

(三)体育制度文化方面

1.改革现有的学校运动会制度,设置能让更多的师生参加的运动项目

在以田径跑、跳、投体育项目为主的基础上,增加趣味性、娱乐性的体育竞赛项目,如:十人十一足、赶猪、滚雪球、三砖渡河、拔河、托球跑、短距离的迎面接力跑、障碍跑、跳绳、踢踺子等,把这样趣味性的体育活动的体育竞赛项目,纳入到校运动会进行比赛。而没有比赛任务的学生,组织场外“啦啦队”对抗赛。使校运动会真正办成一个人人参与、气氛热烈的体育盛会。比赛活动的优胜者,学校通过有效的激励方式进行颁奖。规范获胜运动员的领奖过程,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获胜的荣誉感,如:模仿奥运会的颁奖情景,请引导队的同学将获奖学生引到颁奖区,获奖同学站在如同“奥运会”相似的领奖台上,有学校领导进行颁发奖章和奖状。这种颁奖形式,一方面体现了学校领导对学生的尊重、关爱等人文情怀,另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激励效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思想和愿望。

2.推广体育节

体育节的开展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和教育性。体育节期间可以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游戏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更多师生了解体育。

3.进体育场馆管理制度,让更多的师生能够参加到体育运动中

当前,很多高校体育场馆实行收费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师生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校体育场馆可以考虑限时免费政策,在某时间段免费的锻炼。

参考文献:

[1] 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黄瑶瑶.谈美国校园文化的可借鉴之处[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8(4).

[3] 刘志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创建与发展[J].怀化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8).

[4] 李辉.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5).

[5] 于向.构建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研究[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7(2).

校园文化节背景 篇4

通过“书香校园”的活动,增加师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读写能力和整体素质,使每位师生都成为爱书人,读书人,让阅读为师生打造亮丽的精神底色,由此而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和阅读传统,共同创建一个充满书香之气的校园。

一:活动主题

好书共分享,墨香漫城职

二:活动目的

营造起校园读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校园内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的形成。

三:活动对象

大一大二全体在校生

四: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11月9日—12月25日

五:活动宣传、分别在真理道校区、幸福道校区、渤海校区、泰兴路校区的宣传栏处张贴活动海报。

2、利用校园广播进行宣传。

3、在百米读书廊、宣传橱窗等阵地张贴宣传标语、名人名言等,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明白读书的益处。例如: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营造文化氛围,创建“书香校园”等。

六:活动内容、书海茫茫,惟“精”破浪——好书捐赠会活动

开展“献一本看百本”的公益捐书活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为提升全院师生阅读质量,统一将捐书用于百米读书长廊。在三、四楼连廊处建设百米读书长廊供全院师生共享。倡导每位师生捐赠一本好书.以班级为单位,由各系学生会统一收取、进行筛选。

捐赠时间:12月1日前,统一交各系学生会主席,并配捐书明细(注明班级、书名、数量等);以系为单位上交人文系;

2、书韵流香,你我共赏——好书推荐会活动

各班利用班会举办一次好书推荐会。并以班级为单位向全院同学推荐好的书刊名,数目不限。最后各班汇总,形成好书名单,人文系将全院评选值得读的20本好书名单张贴在百米读书长廊;

推荐书目名单上报时间:12月13日前,将各班推荐的好书书目名单(含班级、书名等)发送至人文系团委公共邮箱:xx。

3、以书会友,用心交流——读书交流会活动

在校园咖啡厅举办读书交流会。通过读书以补充和丰富必要的理论基础,养成主动读书、自觉学习的习惯。由老师或者同学们推荐书籍,经过讨论确定要读的书,各系推举4名同学在会上讨论各自的读书感悟,进行交流。

12月中旬人文系将统一安排读书交流会具体时间和地点。

4、与经典同行,同名著为伴——读书心得评比活动

结合学子形象活动,开展“书优美汉字,写心得书评”活动。各班同学广泛阅读,并手写书评,每班筛选3份优秀书评。书评书写标准参照学工处“塑形活动”中“书优美汉字”的相关标准,书评评选的组成和比重为:书写占20%,内容占“80%”。每系将最后评选出的优秀书评交到人文系团总支办公室。最后制作优秀书评展板,在全校进行展示。

各班书评上交截止时间:12月18日

5、书韵流香,你我共赏——微心得分享活动

将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以文字的形式推送到微信“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团委”公众平台,为大家提供自己的阅读体会,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希望广大同学踊跃参与。要求:每班不少于5篇,团委微信二维码如下:

读书心得发送时间:12月1日——20日

七:预算、读书会经费约200元

2、读书长廊墙壁装饰XX元

人文系团总支、学生会

校园文化节背景 篇5

““““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文化进校园发言稿

老师们、同学们: 我常常想起这样一句话“廉政是一把琴,可以弹奏一生的幸福;自律是一杯茶,可以品味一世的清香;正气是一支笔,可以写出终身的辉煌;清风是一首歌,可以唱出永恒的欢乐”。如果看到那一幅幅悬挂的格言警句、廉政漫画,那些格言掷地有声、发人深省,漫画诙谐幽默、令人捧腹。这些字幕、格言、漫画,时时刻刻地提醒着我们:廉政文化在学校深入发展,才能培养出一代良好的接班人。廉政文化实现了廉政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使我们通过文化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廉政教育的内容入眼、入脑、入心,增强了我们对廉政教育的感性认识,从而在思想上、心灵上、意志上、行为上给我们以启迪、感召和力量。廉政文化这朵绽放的奇葩,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散发着醉人的芬芳,它犹如春风,时刻引导着每一位教师向着以廉为荣的方向迈进,它犹如春雨,时刻浇灌着宣化二中这盛开的廉洁之花!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当你收到1条廉政短信,你会做何感想呢?你的廉洁之心、为师之情、为生之情是不是会在收到短信的刹那间,得到了升华和提高?而这一切,正是我们创新廉政文化载体、增强廉政文化感染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廉政文化建设置身于教师、扎根于学生,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不断创新廉政文化载体,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推动着廉政文化建设向更高水平、更高档次迈进。“读书修德,以德律己”的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引导着广大教师读廉文、思廉政、修官德、养正气;“廉政爱心在学校”活动,使每一位教师在“办一件实事、做一件好事、解一件难事”的奉献中得到了廉政熏陶;“说廉事、写廉字、唱廉歌、跳廉舞”活动,鼓励着每位教师淡薄名利、信守平凡,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树廉政典型,剖析典型腐败案件”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广大教师廉洁从政的自律意识;“廉政座右铭”征集活动,让每位教师剖析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及时清除了内心深处的不廉洁意识。廉政文化建设既有赖于团队的整体拉动,也离不开每个人作用的发挥。在这里,我真诚地期待着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挥洒起自己的豪情,发挥自己的才智,为我们提供寓教于理、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精品,以优秀的廉政文化,展示我们教师队伍良好形象,以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与尊重。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廉政文化已成为我们宣化二中教师队伍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成为我校廉政文化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我们“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良好风尚的形成,它如春雨、如甘霖,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鼓舞着我们为“加快奔小康,建设新镇小”贡献我们的力量。

校园文化节策划方案 篇6

一、活动目的:

为了更好的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以技能竞技来促进个人提升;同时,也进一步展示新一代青年学生的风采,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本着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宗旨,充分利用各项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活动主题:“奔跑吧,梦想”

“奔跑吧,梦想”第二届校园文化节开幕式

“奔跑吧,梦想”第二届校园文化节闭幕式暨2017年秋季新专业发布会

三、活动周期:2017年4月12日——2017年5月26日

四、组委会: 组

长: 成员:

五、活动内容、节点:

1、开幕式(负责人:)(4.12下午,星期三)

2、文化节期间活动: ☆ 宣传类(负责人:)

①社团文化成果展(各活动老师提供活动现场图片)

充分展示“第二课堂成果”,以展板形式组织全校学生参观,并写心得 ②社团召新(负责人:)

组织对各社团进行召新活动。☆ 学习类(负责人:)

①“鲁班杯”零件制造大赛(4.24—4.28)

②“海峡杯”平面设计大赛(5.8—5.12)☆ 体育类(负责人:)

“棋行天下”象棋比赛(4.10—4.14)☆ 生活文化类(负责人:)

① “最美寝室”评比大赛(5.15—.19)

②“奔跑吧梦想”班级文化墙评比大赛(5.15—5.19)③“校园好声音”歌手大赛(4.12—)

④“激情飞扬、奔跑吧梦想”演讲大赛(4.17—4.21)注:所有类别活动于5月中旬结束。

3、闭幕式(负责人:)(5.26下午,星期五)

六、活动要求:

1、各教师、班主任要积极宣传、组织做好各项工作;

2、各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召开文化节参赛动员会,组织并指导好本班学生认真开展文化节期间活动,主动参与,为文化节增光添彩;

3、各组要具体做好组织、动员、宣传、检查、考核等各项工作;

4、各评委老师要按时到场,认真负责,公平、公开、公正评选;

5、各位教师要积极参加文化节各项活动,支持学校文化节各项工作的开展; 6、3月27日下午召开第一次碰头会,确定文化节大体方案;

7、各活动负责人于请于4月7日前将活动策划方案确定; 8、4月12日下午下班前各活动负责人将各活动确定稿发至各班级;

9、各活动负责人必须严格按既定时间开展活动,活动精彩照片、新闻稿件要及时提供,以便及时报道。

七、评奖决定及办法:

为鼓励各班级及个人积极参加文化节活动,表彰文化节期间表现突出的班级及个人,学校决定给予奖励,由学生处统一统计汇总并公示,具体奖项设置及评比办法如下:

整体活动奖项设置:

1、个人奖项

☆ 校园之星奖(3名)

授予本届文化节参加三项以上文化节期间活动,总分前3名的参赛选手为本届校园文化节“校园之星”荣誉称号。

☆ 班主任优秀组织指导奖(1名)

(1)班主任文化节之前认真动员,思想上高度重视;

(2)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文化节的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3)积极参与本班的各项活动,工作扎实有效;(4)所在班级在文化节期间取得的效果明显;(5)获奖班主任给予价值

元礼品奖励。

2、集体奖项

☆ 优胜班级奖(2个)

校园文化节各项活动班级总分前2名的为“优胜班级”,并颁发奖牌。要求:

(1)班级重视文化节活动,同学热情高,积极参加各项集体及个人竞赛活动,在比赛中表现突出。

(2)参加活动项目多、人数多、获奖多。

3、评分标准

(1)获一等奖个人给班级加10分;二等奖个人给班级加7分;三等奖个人给班级加5分;

(2)比赛若为集体参赛,取一、二、三等奖,一等奖给班级加20分,二等奖给班级加15分,三等奖给班级加10分;

(3)班主任每组织一名学生参加一项个人活动给班主任总分加2分,如取得名次给班主任加8分,每组织一次集体活动给班主任加5分,如取得名次给班主任加15分,多次参与多次加分。

校园文化节背景 篇7

关键词:和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下,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 是社会对高校建设提出的要求。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 以内和外顺、政通人和、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 实现学校教育的各个要素全面、协调、有序、自由、充分的发展, 形成良性互动、与时俱进、整体优化的发展态势”[1]。校园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 对于浓郁人文氛围,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增强凝聚力, 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如何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 建设和谐育人环境,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解析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集, 是依附在大学这一特定载体上的社会文化, 它体现着大学的理念, 是大学精神的最直观的体现。它们应该包括:由高校的物理空间、设施等构成的物质文化;由学校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由价值观、理想追求、精神风貌、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是基础、是保障、是低层次的, 而精神文化是目的、是灵魂、是高层次的, 应是高校校园文化创新建设的主攻方向。

校园文化在育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 教育导向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和内部心态环境, 能够使师生确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 使其选择适合社会进步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 掌握合理的行为规范, 逐步构建完美的人格。因而, 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是十分明显和重要的。

(二) 激励约束作用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校园内价值系统的精华, 作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一种潜在力量, 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激发因素和原动力。实践证明, 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既突破了课堂文化的局限, 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思维, 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 又满足了学生张扬个性的心理需要。

(三) 凝聚认同作用

校园文化作为广大师生在实践中共同创造和认同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追求, 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强烈的认同感。它可以把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在一起, 激发他们为共同的发展目标奋发进取的情感, 进而内化为一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巨大合力。

(四) 传承融合与创新作用

大学校园文化不仅要传承、融合文化, 而且要在传承融合的基础上创新文化, 站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 继承和融合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吸取新思想、新理论、新科学。

二、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 成就

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高等学校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以此为契机,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大力发展校园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构建和谐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 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古代哲学讲究“天人合一”, 现代文明强调“生态平衡”, 我国很多高校在新校区建设时就充分体现了上述思想, 充分利用地处风景区的优越自然条件, 重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生态化, 融校园、公园、乐园、家园于一体, 使新校区成为一座座环境优美、生态良好、设计合理、功能齐全、和谐流畅的现代化人本校园。高校以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 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培养学生的现代环境伦理道德, 使学生热爱、尊重自然, 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识, 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和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激情。

2. 严格规范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的保障, 体现人与学校的和谐。高校正逐步按照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要求, 将制度文化建设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有机结合, 坚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使党员素质明显提高、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干部作风明显改进、师德校风明显改善、师生员工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将制度文化与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 使和谐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得到全方位渗透, 让师生更加信任学校, 爱护学校, 与学校融为一体。

3. 重点突出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 体现人与人的和谐。目前, 我国很多高校在发展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同时, 也逐渐把精神文化摆在重要位置,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 (1) 开展主题思想教育活动, 以增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意识。 (2) 开展科技创作活动, 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 (3) 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4) 开展美育教育活动, 以提高大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5) 搞好教师文化建设。

(二) 不足

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说是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 当前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不平衡。

实际上, 校园文化的建设问题往往停留在物质文化这个层面, 而忽视了隐性文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趋向功利主义、物质主义, 侧重于校园物质文化, 不仅会影响其他方面的正常建设, 也会影响校园文化的整体协调, 导致其发展结构的不合理。

2. 校园文化活动娱乐有余而教育不足。

和谐的校园文化应当以一种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面貌出现, 但高校校园文化目前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娱乐性内容多, 启迪性内容少”的不正常现象, 其档次依然较低。

3. 网络文化给校园文化带来的挑战。

网上不健康、有害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垃圾的传播, 极易使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 对大学生的课堂学习和素质提高提出了挑战, 甚至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造成巨大的冲击。

三、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 校园文化功能的再认识

高校校园文化是实现大学育人功能, 彰显现代大学精神的一个重要依据, 它甚至比一般的具体课程的学习更为重要。但是, 在一些高校, 人们对校园文化的特征和功能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缺乏认识;或者不能正确把握核心校园文化涵盖的内容、表现形态、内在要求及其作用等, 片面地将校园文化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等同于学生课余活动的开展。这使得高校很少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长远规划, 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 从而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不只是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和几句假、大、空的唬人口号, 不能机械地仿照或等同于一般的企业文化。它要跟高校的社会职能、办学理念及内部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学科建设、专业定位、师资配置、教学目标、课余生活等结合在一起。总之, 它应是高校师生共同的认知系统和行为准则, 它是求大同而存小异的。

(二) 校园文化内涵的提升

在和谐背景下, 校园文化的内涵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 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传统文化中, 还有大量道德规范在今天或是今后仍是积极而有价值的, 应当借鉴和吸收。我们应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 使其充实和丰富我们的校园文化。

3. 校园文化应当突出人文精神。

现在, 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师生的人文精神真正得到确立, 并且通过高校师生的示范作用, 把先进的人文精神推广到全社会。

4. 校园文化应当营造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风格和特色是校园文化生命的具体体现。营造不同风格和特色的校园文化, 除了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外, 还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在充分发挥本校潜在传统文化优势的同时, 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让校园文化充满生机, 富含旺盛的生命力。

(三) 以人为本的机制建设

对于高校来说,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大学生的发展, 以提高他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高校, 教师由于队伍的相对稳定性、从事精神产品的创作和传授的延续性以及对学生思想文化观念形成的主导地位等特点, 成为高校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一所高校的学风和校风传统, 一所大学的学术氛围和品位等, 最直接取决于这所大学的教师整体文化素养。当然, 学生作为不断补充的新鲜血液, 为高校校园文化不断注入新的因素和活力, 尤其是青年人思想活跃, 富有首创精神, 往往能引领社会文化潮流风气之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从机制上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因此,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从机制上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这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 能够培养人积极的生活态度, 鲜明的价值判断, 丰富的思想体系”[2]。

高校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 因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意义重大, 不仅关系到高校持续稳定的发展, 更关系到优秀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从认识上、从实效上构建文明高雅、祥和融洽的和谐环境, 促进大学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泰丰.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与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校园文化节背景 篇8

【关键词】微博;微信;网络平台;校园网络文化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种社交工具迅速的涌现,诸如微信、微博等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尤其是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参与。课堂之外,随处可见拿着手机上网的学生,移动互联网络已经占领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除了必要的网络使用,学生们通过移动终端使用较为频繁的就是通过社交工具浏览朋友圈,在朋友圈留言和互动,以及通过这些平台来获取各种资讯。如何依托移动互联网络、利用这些平台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需要我们对校园文化建设做出新的思考和实践。

一、搭建新媒体平台,利用新媒体展现校园文化

当今社会,网络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处于爆炸式的发展阶段,文化信息的传播呈现出信息量大、渠道多、传播迅速及扩散快等特点,要想在信息传播更新中处于主导地位,弘扬主流文化,就必须依靠先进的文化传播工具和设施。

目前,各类信息传播工具,诸如飞信、微博、微信、贴吧、QQ群等已深入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也越来越大,高校应加大力度建设顺畅高校的校园网络硬件设施。此外还要迅速的搭建一个成熟的、完善的校园文化传播平台。弘扬主流价值观,宣传校风、学风,使师生可以在相关的平台上各抒己见,畅通的进行思想的交流。

二、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

(一)弘扬主流文化

新媒体平台所展示的网络文化包含了多种多样的精神文化。作为高校师生尤其是大学生信息源的注意媒介,新媒体平台在制造和传播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的同时,也应剔除精神垃圾。加强主流文化的宣传,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新媒体平台的首要任务。学校的办学理念、思想信念、校风校训、优良的传统习惯等精神财富是高校的灵魂,也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二)网络制度文化

网络制度文化的建设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建立必然需要新的制度文化。校园网络制度文化的建立是新媒体平台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

我们清楚的看到,网络平台在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和信息的同时,其中存在着的大量的不良信息也危害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犯罪、网络诈骗、网络成瘾等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师生中开展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十分必要,促进师生自觉树立网络安全和道德意思,理解相关法规,提高利用网络学习文化知识和加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创建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老师对学生还应加强思想教育,学习相关的网络方面的法律知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的上网的意识,更好的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校园网络文化要体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性、社会性和区域性

一是高等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和社會培养一线技术人才,学生的培养具有明确的和定向,学习的古城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必然具有浓厚的职业性。二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要面向社会、服务企业,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要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三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往往取决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和行业特点。高职院校的生源多来自于院校所带地或者周边地区。学生毕业后也主要在这些区域就业,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也具有区域性的特点。

高职院校职业性、社会性和区域性,使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区别于高校的突出的特点。我们要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先进的社会文化理念,吸取职业文化中的精华用以丰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突出高职校园文化中的“职”的特点,增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的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支粉笔和三尺讲台,高职院校需要在传统教师培养的基础上,努力建立起一支能够在新环境下熟悉网络技术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既能够完成基本的传统教学,也能够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开展具有科技含量的新的教学。不仅能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来教学也能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来育人,随时跟进学生的网络动态,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做好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对学生学习和心理上的疑惑进行及时的疏导和开解。

(二)是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学校自己的网络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舆情研究和分析平台、教育服务平台、传播平台。舆情研究和分析平台方面,通过网络平台收集师生对于网络的关注点,对数据进行分析,将舆论引向正确的主流方向,减少不良信息对师生的影响。教育服务平台方面,学校需要加强教育管理和服务平台的建设和管理,给学生提供便利的教学服务,同时也可以在教学平台上建立学习窗口,在网络上实现师生共享教学资源,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兴趣。传播平台方面,学校要开始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及时的对这些活动的进展进行网络更新,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素质教育,。

(三)提升校园文化的影响力、提高校园文化的参与度。 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的理解和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当一种新的网络社交模式出现,就会以飞快的速度在学生中传播开来,因此通过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网络平台,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了解相关的校园文化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吸引这些学生参与到校园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来。这就提高了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校园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需承认,网络已深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也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变的日益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好控制好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网络科技,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文化的宣传教育,摈弃和剔除网络信息中的糟粕,加强对大学生的媒素养教育,为大学校园的网络文化的发展构建和谐、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钱静珠 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 03)

[2]王庆文,刘理,戴革萍 信息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计算机时代,2002( 06)

[3]居再宏 网络发展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 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2002( 06)

[4]王珩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11(7).

[5]张朱博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校园文化节活动方案 篇9

根据中心校工作安排,我校积极组织筹备了第三届校园文化节活动,活动成立了专门组织,本着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办学品位,张扬孩子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一个发展自我的空间,让农村学生感到幸福教育,让校园变成孩子的乐园。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多彩校园,放飞梦想

二、活动时间:2014年5月1-6月1日

三、具体活动内容和要求:

1、活动项目:体育节读书节文艺节

2、活动要求:全员参与,择优竞选

四、活动组织分工:

体育类:尹 X

读书类:张 X指导教师(刘XX 刘XX 吕 X 尹X 许X)文艺类:许X

五、具体工作安排

1、各人根据分工安排具体安排活动时间,班主任协调好工

作。

2、各班要认真对待,抓好各项工作的开展,确保全员参与,让孩子感受到参与的快乐。

3、具体负责人员要做好人员的选定和项目的编排。

4、各项项目的开展要本着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

趣,让学生快乐参与。

5、学校要正确处理好开展活动与学习的关系,保障正常的教

学秩序。

6、各项活动的开展要确保参与学生的安全,按照中心校的日

程安排按时上报参赛学生名单。

校园文化节活动方案 篇10

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引导他们向真、向善、向美,展示其风采,体现青少年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推动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为全体师生铺设一个一展身手的平台,推动我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依据林业局文件精神,我校特举办田径运动会及校园文化艺术节。

二、活动主题:红领巾相约中国梦

三、活动目的:

1、通过对优秀学生的表彰,使其成为全校学生学习的榜样,展示我校少先队员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2、举行别开生面的入队仪式,使一年级每位新入队的少先队员既感受到成为少先队员的光荣,又记住这个难忘的六〃一。

3、学校组织开展第三十七届体育运动会,以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活动,使学生度过一个愉快而快乐的儿童节。

四、活动内容:

1、开幕式

2、文化艺术表演

3、第二小学第二课堂成果展示(音乐、体育、美术)

4、田径运动会

五、活动时间:5月31日

六、活动组织机构:

七、工作安排

1、体育教师安排各班运动会体育项目报名工作以及布置活动场地等工作。

2、政教处在活动前,收集队报,布置队报展示区。

3、美术教师提前收集美术作品,布置画展。

4、音乐教师提前排练文艺表演节目。(第二小学校园文艺队)

5、二课教师组织成果展示。(花样跳绳小组、轮滑小组、葫芦丝小组、工艺粘贴小组、泥塑小组)

八、其它工作安排

1、总务处在5月29日前买好各种奖品。

2、各种活动的负责老师请自己准备好道具。

3、主持播音:主持开幕式、闭幕式,负责及时汇编播报各方信息,竭力渲染运动会气氛,做到播报准确及时。

九、奖品及发放

1、每个活动的奖品由教导处按名次统一发放。

和谐校园背景下的初中生管理 篇11

关键词:和谐校园;班级管理;初中生

从古至今,和谐是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在追求的。和谐就是有秩序、能互相协调且人际关系良好的一种状态。当今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代的任务。作为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学校更应当体现和谐的理念。在和谐校园的背景下,进行初中生的管理对于学校和教师都是一项必要的责任,而班级作为学校中最基础的单位,则更需要注重和谐校园背景下的初中生班级管理。

一、在和谐校园背景下加强初中生班级管理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

在全社会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背景下,在初中即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和谐理念,对学生和社会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首先,对于学生成长是有利的。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又追求个性,如果在这时给学生灌输和谐的思想,就能影响到学生的性格和思维,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是有帮助的。其次,对于社会是有利的。在和谐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和谐发展思想,能适应社会发展并为社会培养和谐发展观念的人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一份力量。

2.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实施

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通常要求学生能够完全按照班级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生活学习,希望达到统一的效果。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很大束缚,而初中生常常具有逆反心理,因此班主任工作只能在强压下进行,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发展,也不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而在和谐背景下,和谐的理念贯彻在初中生班级管理中,则能发挥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班主任工作顺利地开展。

二、和谐校园背景下的初中生班级管理建议

1.把握学生心理

在进行管理工作时,管理者需要重视被管理人员的心理,才能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因此,在和谐校园背景下,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准确把握,以达到良好的班级建设效果。

初中生正处于特殊的发展时期,他们思维活跃且充满活力。因此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当把握好学生心理。例如,在举办班级活动时,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并给予公平合理的积极评价,使其保持良好的自信心且能虚心接受意见,得到自身发展的同时加强了班级建设。

2.包容学生

在班级管理中,通常会制定一些班规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但是班规制定后如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就会出现规定不合理的情况。另外,班规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很难达到所有学生一致认同。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些学生违反班规的现象。对于这些情况,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反思班级制度的合理性,理解、包容学生,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形成和谐的班级环境。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驱动下,和谐校园的建设是教学的重要方面。而在和谐校园背景下初中生的班级管理则是基础。在班级建设中渗透和谐的思想,有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为达到和谐的班级管理,教师应当把握好学生心理,能够包容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建立和谐的班干部制度的基础上让班风更优良,更能体现当代教育的特性。

参考文献:

孟生军.刍议和谐校园建设背景下的初中学生管理[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1).

上一篇:辩论会策划书下一篇:大学个人的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