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论文(推荐8篇)
日本文化之 日本饮食
姓名:张潇涵
学好:20100309132 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在这学期的日本文化选修课中,我真的在老师的指导,精心地介绍下学习到也了解了很多日本的知识,从小我就很想要去日本看看,一开始当然是看到了日本的动漫,才出现了想去日本游玩的这个念头,美丽的樱花,好看的和服,精致的日本料理,都让我很喜欢,想要去深入了解他们。
一直以来都没有机会时间和金钱去日本玩一下,很高兴在这学期选择了这门课程,老师的介绍让我对日本这个国度有了更多的了解。
接下来我要说一说这学期最吸引我的一个内容,我是个当之无愧的吃货,所以毫无疑问最吸引我的当然是日本的饮食,以前就特别爱吃生鱼片,各种各样的寿司,烤鳗鱼,味千拉面,等等······现在在中国吃到的寿司生鱼片总觉得不如日本的正宗,虽然味道都很合我的口味儿,所以有机会我还是愿意去日本亲身去体会一下品味一下那里的饮食,我相信一定会比现在中国的更加诱人的,就是应该如老师上课所说,是又少又贵的。
那么铺垫那么多,我要进入主题了,首先我要来说说我最爱吃的寿司和生鱼片,寿司和生鱼片都是色味俱佳的日本本土食物,因为日本是个岛国,周围都是海洋,所以两者的主料基本上来说都是海鲜,我自己也是非常喜欢吃海鲜的。当然不用说日本人是十分喜爱这两种食物的。在课上我了解到了在日本的寿司和生鱼片的店都非常贵,日本人很注重它的型,所以寿司生鱼片的外观都很精致,就是量特别少,而且贵。当然日本人对食物的要求非常高,特别上好的寿司对原料的要求是极高,所以寿司和生鱼片用材料必须是十分新鲜可口的,米一定要用醋浸过蒸好后然后再使用,顶部的生鱼一定要尽可能新鲜,因为这样才会更鲜更加美味。然后至于那些喜欢生食海鲜不就米饭的食客们,应该去点生鱼片,切好的鱼片放在盘中极为诱人,而且常常配有几小碟酱油芥末用来沾生鱼片,我每次见到生鱼片都是垂涎欲滴,因为太美味了,从这两种美味佳肴看出来,日本人很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贴近自然色泽,从课堂上我也改正了一直以来吃生鱼片和寿司的一个错误吃法,就是以前我总会把这两样放在芥末和酱油生抽里完全浸泡然后再放入口中食用,其实这个吃法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应该把生鱼片或寿司只在酱油芥末里沾一个小角,然后就可以吃了,因为啊这样可以保持这两个食物的原汁原味。
我对于日本的拉面也很喜爱,所以我在中国特别特别爱去吃日本的味千拉面,这个也不知道正宗与否,但是味道的确诱人,白白的汤料立刻让我好像身临其境,从这里我也就来说说日本的面条,日本国的面条也非常的多,有很多的拉面,我知道的日本面条主要有3种,分别是:荞麦面、乌冬面和素面。荞麦面用荞麦粉制成,细细的,呈浅棕色,口感很好。乌冬面用面粉制成,通常呈米色,面条很粗。素面也是面粉制成,但细如发丝。乌冬面通常煮成热汤面,而荞麦面和素面冷热皆可,主要视季节而定。
其实在我以前一直的印象和感觉中,较为常见的面条还是荞麦面,如果不加入其它面粉,味道是极为鲜美的。荞麦面通常由芥末、切得细细的葱末、味卓(由甜米酒做成的调味料)和干的鲣鱼粉调成的调味料做成的,光写着这些都垂涎三尺了。这种吃法是将荞麦面煮熟后捞起置于竹屉上,沥水冷却后(有的在面上放
日本社会与文化
冰块)蘸调味料吃。网上也说到荞麦面营养极为丰富,含丰富的维生素B1和维生素C,看来荞麦面是多吃有益的。
那么我的口味很独特,我从以前开始最爱吃的还是乌冬面因为粗而且特别有嚼劲,总是觉得比那种细细的面条好吃很多,当然日本人很爱在冬天的时候吃乌冬面,所以乌冬面是日本冬季最受欢迎的食物之一,这种面粗粗的,煮成热汤面,加上青葱、蔬菜和一个鸡蛋就可以开吃了。那么乌冬面与素面和荞麦面是有不同的,乌冬面不需要蘸调料,以汤面形式就可以食用了。一碗乌冬面下肚,浑身暖暖的,而且口感极佳,也可以强身健体。
在吃日本拉面的时候有一个举动是一定要夸张地做出来给老板看的,就是吃面条的时候一定要发出声音才可以,这是对料理这碗面条的厨师的尊重,发出声音就是告诉厨师这碗面条非常美味好吃,如果没有声音,厨师就会觉得自己做的不好吃的,所以以后我去日本的话我就一定不会忘记这个细节的。
接下来课上吸引我的日本料理当然还有就是日本的各种各样的火锅,我自己本身就特别爱吃火锅,所以课上说到火锅的时候我是口水直流。在日本火锅是典型的冬季食品,当然在我们中国也是,火锅种样繁多,比如像北海道的石狩锅,里面的食材就有鲑鱼、洋葱、白菜、豆腐、魔芋和春菊;再来还有山口县的鱼锅,里面的配料有河豚肉、白菜、蘑菇、豆腐和面条。其实由于很是便捷,东京式的田原火锅广受日本人们的喜爱,它是菜肉杂烩,材料有土豆、豆腐、魔芋、煮鸡蛋、章鱼、胡萝卜、包心菜和海藻以及其它种类的配菜,烧出来的汤料食物都是极为美味可口,香气扑鼻的。还有一种火锅我是最感兴趣的,那个火锅就是相扑选手吃的相扑火锅,分量特别大,一般除了相扑选手正常人5 6个人才能吃完一份这样的相扑火锅,相扑选手会一个人把这一大锅全部吃掉,然后就睡觉养自己的肥硕身型,在日本的相扑火锅店其实都是那些已经退役了的相扑选手会开这样的火锅店,目的当然是来让别的人们游客都可以来尝尝相扑火锅的美味所在,我真的好想去尝尝相扑火锅的美味啊,可惜在中国是不会有的,因为中国没有相扑选手。
还有就是日本的酒,也是特别让我喜欢热爱的,我其实特别不喜欢喝啤酒的,可是日本的酒我确实是想尝尝,不用去说在日本最著名的酒当然是日本清酒了,听别人说味道很中国的二锅头有一些相像,清酒的喝法也有几种,清酒可以热喝或者是冷喝,但是无论哪一种清酒你准备怎么喝,它都是日本菜肴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过量而醉,因为它有后劲。还有一种著名的日本酒那就是烧酒了,这种酒是用蕃薯、大麦、蔗糖等材料制成,经过滤后的酒精,与伏特加有些类似的,今后有机会我一定要去喝下这两种日本的原始酒。
日本人还有个其实中国也比较爱吃,不过都来当早饭吃的就是酱菜小菜,每顿日本餐都要有酱菜。其实从历史上看,人们淹渍食物最一开始其实是为了防止饥荒,酱菜就像给菜肴增添了色彩,并提供了丰富的纤维,这在主菜中其实并不具备。酱菜可以除去主要的残味,以便品尝新的口味。打个比方就是我们在吃寿司时,一口酱菜便可清除口中残留的各种海鱼的油腻味道,让你继续品尝别的美味佳肴。在日本酱菜中我最喜欢吃的是纳豆,其实日本的纳豆就是很著名的,它因为是用黄豆发酵而做成的吃的时候要加上少许日本酱油和芥末搅拌,所以很多一开始吃纳豆的人会觉得不好吃有点臭味,但是其实仔细去品尝它,真的味道鲜美,也十分下饭,经常日本人就会用一份纳豆配上一晚米饭就可以当作一顿饭;了,在中国的一些日本料理店也可以买到纳豆,然后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纳豆的丝,它很粘的,所以筷子要在空中动一下好吧丝弄断不至于粘的满嘴都是,而且
日本社会与文化
书籍上有说过多多食用纳豆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其实也很有好处的。
最后其实通过这一学期的日本文化与社会的学习,我真的在老师的用心细心介绍下对日本社会文化和日本人都有了更加深一层的了解和,现在我是对日本更加的向往了,其实对于我来说觉得这些介绍还是不够满足我对日本这个国度的好奇的,所以无论如何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亲自去日本去玩一段时间,亲自去感受下日本的风情民俗,感受这个岛国的美丽之处,与中国的同之处,还有就是去欣赏一下美丽的樱花林,真心地感谢老师在这一学期的用心介绍指导。
一、日本的等级制度文化
“要理解日本人,首先必须弄清他们的“各得其所”这句话的含义。”[2] “各得其所”的含义就是日本人对他们所信赖的秩序、等级制度的表达。“多少世纪以来,不平等已成为日本民族有组织的生活准则,既是最容易预计,也是最广泛被接受的。承认等级制的行为对他们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2]日本的家庭以及人际关系中,要依据年龄、辈分、性别、阶级决定着适当的行为。日本人的每一次寒暄、每一次相互接触,敬语的使用、鞠躬和跪拜礼的方式等,都要表示出双方社会地位的差别和亲疏的程度;甚至在相同的两个人之间,在不同情况下也要表示不同程度的尊敬。日本人把家庭、人际交往中的等级制习惯运用到政治、宗教、军队等各个领域中,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都“各得其所”、“各安其分”,逾越其特权范围,必将受惩罚。可见,等级制度已成为日本人人生观的特征。
“正如对国内问题的看法一样,日本人对国际关系的全部问题也都是用等级制这种观念来看待的。”[2] 日本认为只要世界各国拥有绝对主权,那么世界就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就会发生战争,因此国际上应该建立等级秩序,结束这种无政府状态。当然,日本认为这一秩序的领导只能是日本,应高踞在金字塔的顶端。为此日本把发动战争认为是为建立等级秩序而战斗,是在世界范围内“弘扬大义”使万邦“各得其所”。1940年日本与德意签订盟约中体现出这一点:“大日本帝国政府、德国政府和意大利政府确信,使世界各国‘各得其所’乃持久和平之前提”。二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日本很顺从地接受,没有任何反抗,也是根源于这种等级制的观念。
日本的这种等级制度思想在对待周边国家的外交中,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日本把对朝鲜和中国等国的侵略认为这是长辈对晚辈的照顾和爱护。 “1942年春天,陆军省一个中佐发言人就共荣圈问题作了如下的发言:‘日本是他们的兄长,他们是日本的弟弟。这一事实要使占领区的居民们家喻户晓。’”“换言之,什么事对弟弟有益,这要由哥哥来决定,并且在强行做这类事时不能‘过分体恤’。”[2]既然大东亚诸国是同一人种,日本就有责任去帮助和保护东亚诸国,把美国、英国、俄国等从东亚赶出去,使之“各得其所”。但令日本感到“悲哀”的是那些被日本占领的亚洲国家,并没有以同样的观点来看待这一理想。在当代的日本外交中,日本依然坚持这种对等级制度的信仰和信赖。日本否认近代以来对亚洲国家犯下的侵略罪行,却千方百计遮掩、逃避甚至美化,就是其等级制度思想的具体表现。
二、日本崇拜强者的文化
“崇拜强者,本来无可非议,可以说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本,也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内在动力,日本民族自强不息的表现,能够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正是得力于这种精神。”[3]然而日本的崇拜强者却表现得过分极端,在强者面前可以低三下四、俯首帖耳、唯命是从,对待弱者却残酷无情。
日本这种恃强凌弱的性格在对外关系上发挥得淋漓尽致。1853年,美国柏利将军率领强大的舰队打开了日本的国门,此后西方侵略者纷至沓来,使日本面临深刻的民族危机。但是日本却把柏利当作英雄来景仰。“在当年美国黑船登陆的地方,一座纪念碑巍然耸立,上面有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亲笔手书:‘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柏利上陆纪念碑’。”[3]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是占领的性质。美国决定在能促进满足美国目标的前提下,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将通过日本政府的机构及包括天皇在内的诸机关行使其权力。也就是说,保留日本的天皇、日本的政府,但它们必须在美国司令官的监督下发挥其职能。应该说这种管理方式是一种大胆的措施。当这一指令在华盛顿制定之时,许多美国人仍在担心:这个自尊、桀骜不驯的民族会接受这个吗?后来证明这些担忧是多余的。相反,日本人对美国占领军的态度非常友好和殷勤,简直令人难以相信。更有甚者,还有人将麦克阿瑟抬到“新生日本的生身父母”,“恩人元帅”的高度来吹捧。战败后日本人这种180度的转变,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简直是难以理解,不可思议的。
而日本面对战败的对手却显得如此的残酷无情,使西方帝国主义列强都瞠目结舌。回顾一下1939年的南京大屠杀,就可以知道这一切。记录南京大屠杀的《程瑞芳日记》中写道:“昨晚有宪兵在前面睡,晚上还是有兵进来,到五百号客厅许多人之中强奸。今日白天有两百兵到五百号房,房门口站一兵,里面一兵叫别人出去,留下一年轻女子强奸……这些难民真可怜,有的家烧了,有的丈夫被日兵杀了,有的被日兵拖去了不知生死,哭的哭,叫得叫,惨不堪言”。
三、日本的武士道文化
武士道诞生在封建制度母体之内,作为一种日本所特有的文化传承了下来,进一步渗入到日本民族的血液中,一直到今天仍然支配着日本社会生活和国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它虽然不是一部法典,但却是一部铭刻在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律法。“武士道在道德史上所占有的地位,恐怕和英国宪法在政治史上所占有的地位一样。”[4]
“义”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是毫不犹豫的意志。也可以说是义务的派生词,是对双亲、对长上、对晚辈、对社会和国家所负有的义务,是社会舆论期待你去履行的一种义务感。凡是“正义的道理”要求和命令我们去做的事情,我们都应该毫不犹豫的去履行,“应该死的场合就死,应该攻讨的场合就攻讨。”
武士具有“仁”的精神。这里的“仁”和中国古代的含义有所区别。“就武士而言,仁爱并非盲目的冲动,而是适当地考虑到了正义的仁爱,而且并不仅仅是某种心理状态,而是在其背后拥有生杀予夺之权的仁爱。”[4]看来,武士的仁爱是一种为完成政治使命的有目的仁爱。
对长上的服从和忠是武士道精神的显著特点。武士认为对天皇尽忠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完成天皇交给的任务当作自己最高的荣誉。由此可见,武士对天皇的服从是心甘情愿的服从,是自豪的服从,并为他所拥有的武力付诸于实践而自豪。正如新渡户稻造在其《武士道》中所说“我国国民对于君主权力的自由行使,不但不像欧洲那样感到重压,而且人民以对待生身父亲的感情来考虑,一般得到了缓和。” 在武士必须具备的道德中,克己是必不可少的一条。当克己表现得适度时,它会是一种美德,反之会产生极大的副作用。“克己的修养很容易过份。它有时会压抑心灵的活泼的思潮,它有时会扭曲率真的天性使之变成褊狭、畸形。”[4]克己意味着忍耐,忍耐意味着压抑。当忍耐和压抑一旦超过心理的阈限而爆发出来,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破坏力。在近代几次对外战争中,日本军人对战败者表现出的凶残和兽性,令世界瞠目。这和日本人在国内所受的长期压抑有很大关系。
武士道精神形成了日本军国主义外交。近代日本军国主义者称军队为“发扬国威,保护国家而设置”,打着保卫“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一类幌子推行侵略政策,以“全民总动员”、“尽忠报国”、“真正的仁爱”等方式不断激发武士道精神,让参战者心甘情愿地献出自己的肢体、生命、财产以及名誉,为大和民族服务。总之,武士道精神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推行侵略扩张反动政策的可以充分利用的工具和重要精神支柱,给亚洲人民造成了严重损害。
日本的特殊文化给日本的外交打上了明显区别于别国的烙印,在其外交中体现了日本民族意识深层的文化价值观。崇拜强者的文化、等级制度文化、武士道文化形成了日本恃强凌弱外交、等级制度外交、军国主义外交。 今天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去警惕日本,有太多的理由去谴责日本,不仅仅为了那不堪回首的过去,更为了日本不肯认错的现在。但为了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与进步,我们更要有太多的理由去与日本和平相处,冷静的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参考文献
[1]尚会鹏,刘曙琴.文化与日本外交[J].日本学刊,2003(3).
[2][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
关键词:和服的发展史;和服的色彩图案;人体包装;日本文化
中图分类号:G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61-02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民族服装,由于日本人口中的90﹪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又由于日本文化中的“和”的观念,所以被命名为和服。和服作为日本的传统服装,我们能够从中看到其体现的日本文化。下面从和服的发展史、和服的种类及和服的色彩、图案特征等方面论述从中体现的日本文化,从而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日本文化的了解。
一、和服的发展史
提起和服,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左右,据《魏志·倭人传》中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这便是和服的雏形了。大和时代,日倭王派遣使节先后三次前往中国,把中国的服饰风格传入日本。至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就是中国的隋唐时期,日本才真正地引入汉服的精髓。此时期,日本政府派使节到中国带回大量唐王赠送的朝服,这些朝服就是日本和服的原形。由于中国朝服的华丽、精美,受到日本人的喜爱和欢迎,日本天皇于次年下令,全国上下模仿中国隋唐时期的服饰样式。平安时代是日本的“国风时代”,日本在全盘消化唐文化后,又有了自己的特色。此时的服装也逐渐地摆脱外来的影响,形成独有的精致与奢美的特色。镰仓时代,相对精干、简易的武家文化,日本人的服装回归素朴。桃山时代,人们开始讲究不同场所穿着不同的服饰,当时出现了参加婚宴、茶会时穿的“访问装”和参加各种庆典、宴会等时穿的“留袖装”。江户时期是日本服装史上最繁盛的时期,现在所见的和服大多是延续了江户时期的服装特色,之后几百年没有发生大的变动。
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以前都穿和服,但明治维新后,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日本上层社会中,男士开始流行穿西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洋服”。直至1923年发生的关东大地震中,很多妇女因穿和服行动不便而遭致不幸或身留残伤,之后,日本妇女才逐渐改穿套裙和其他服装。不过,时至今日,和服仍然深受日本人的喜爱。无论是庆祝儿童成长的“七五三”节,还是入学典礼、毕业典礼、婚礼、葬礼以及节日庆典等重大节日及场合,随处可见身穿和服的人们。另外在日本,艺妓和高级宾馆的服务员都以和服为职业装,在举行花道、茶道等文化活动以及进行传统艺术表演中也离不开和服。
二、和服的种类及和服的色彩、图案特征
(一)和服的种类
和服的种类很多,根据其穿着场合的不同可分为礼服和便服。男式和服款式较少,色彩相对单调,多用深色,腰带细,穿戴比较方便。与男式和服相比,女性的和服款式多样,色彩艳丽,腰带较宽,穿戴繁琐。
男式和服:以染有花纹的外褂和裙为正式礼装,除黑色以外其它染有花纹的外褂和裙也可作为简易礼装随意进行服装搭配。
振袖和服:有色彩斑斓的图案和纹理,是未婚女性穿着的和服。它根据袖的长短分为大振袖、中振袖及小振袖,袖长大约在39吋至42吋之间。振袖是当今未婚女性最正式的服饰,是未婚女性参加成人礼或亲友的婚礼时常穿的服饰。
留袖和服:留袖和服分为黑留袖和色留袖两种。黑留袖以黑色为底色,染有五个花纹,在和服前身下摆两端印有图案。黑留袖和服通常是已婚女性参加正式的典礼、仪式或是参加亲戚的婚礼时穿的礼服。色留袖是在其他颜色的面料上印有三个或一个花纹,且下摆有图案。已婚和未婚女性在上述场合均可穿着色留袖。
花嫁衣裳:是结婚时穿的礼服。花嫁衣裳是神前婚礼穿着的礼服(日本的婚礼形式分为传统的神前婚礼和西洋婚礼),也是和服中最为华丽的服饰,色调以红白为主。
浴衣:是一种简单的棉质材料的和服,它是流行于安土桃山时代浴后穿着的“汤帷子”。因其质地轻便凉快,比较适合室内、浴后、夏季炎热时穿着,所以很受平民的喜爱而演变成现在的“浴衣”。
(二)和服的色彩、图案特征
日本的和服在选用颜色上是很有讲究的。在1945年之前,日本在和服的颜色上曾有这样的规定: 太上皇、天皇、皇太子、和亲王的礼服用色分别为深红色、青色、桔黄色、深紫色,这些颜色限制他人使用。尤其是不准皇室以外的人使用深红色和深紫色。
直到现在,在日本的一些地方,非隆重仪式和服一般不选用代表神圣、纯洁的白色和象征着魔力的红色。
日本现代和服在色彩上以黑色为最上。如已婚女性以黑留袖为正式礼服出席各种喜庆场合。青色较为稳重,常作为外出服的颜色,而比较雅致的茶色等色彩也常作为外出访友的服装的颜色,年轻人则喜欢穿比较鲜艳的色彩。
日本和服的色彩和图案很明显的表现在与一年中的各个季节的关系上。春天万物复苏、草木发芽、白花盛开,因此嫩绿的草色和浅葱色成为和服的主色调,樱花和菜花则是这一季节和服的主要图案。初夏时节和服的颜色主要是棣棠色和藤色等,到了盛夏人们为了感受到凉意,一般喜欢选择蓝色或绀色等深色的单衣。这一季节和服的图案除了朝霞和百合之外,波和水流也是人们所喜爱的。秋天和服的颜色多选用金茶色、暗茶色、古代紫藤等色彩,红叶、秋草、菊花则是最适合这个季节的图案。到了严寒的冬天,暖暖的小豆色或是绯色是最适合的颜色了,它能够给给人带来浓浓的暖意。由于冬天是一个相对缺乏色彩的季节,所以华丽的更纱和唐草图案可以为此增色,尤其是新年,以莲红色为主调的吉祥图案成为主旋律。
三、日本和服中体现的日本文化
(一)“和服”这个名称体现了日本人以和为贵的文化
由于日本人口中的90﹪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又由于日本文化中的“和”的观念,所以把其传统服装命名为“和服”。日本是一个重视人际关系,以和为贵的社会,集体意识很强,注重协调精神。endprint
日本自古以来是个农耕民族,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人们生活在比较封闭狭小的环境中,这种环境要求人与人之间必须通过集体合作、相互配合来完成农作物的生产过程。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日本人之间就形成了“以和为贵”的文化。圣德太子颁布的日本历史上第一部法律——《宪法17条》中的第一条就是“以和为贵”,可见其在日本文化中的久远历史和重要地位。
日常生活中,“和”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人们之间善于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不用直白、开门见山的说话方式。同时还常见于日本人之间的寒暄以及寒暄时的点头、鞠躬等肢体语言。“和”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人们之间彬彬有礼、和睦相处。
(二)和服的发展史体现了日本人善于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并使其具有本国特色
唐朝时期中国的唐装传入日本之后,天皇命令全国上下模仿中国这一时期的服饰样式。引进唐装之后,日本人便根据自己的需要进一步对唐装进行改造、加工,后来日本人逐渐把本国的气候特点、本国人的形体特征以及审美情趣等因素综合考虑,将和服改良成了最具日本民族风格的服装。
日本文化是混杂的文化,也是不同系列文化并存的文化。日本是个善于吸收、改造并消化别国文化的国家。日本从弥生时代起就开始大量地吸收中国文化,后来又吸收了欧洲及美国文化并使这些文化逐步日本化。例如在日本文字方面,日本根据中国汉字的草书创造了平假名,根据汉字的楷书偏旁创造了片假名,根据英语、法语、荷兰语等创造了外来语。
(三)和服的色彩和图案体现了日本人热爱自然,强调与大自然的和谐
日本姑娘穿着的和服的绚丽多彩常常是西方著书者们称赞的对象。日本姑娘们将美丽的自然景色绣染在和服上,利用大自然之美来装饰自己。从和服到与之搭配的腰带、木屐等都装饰着自然界的花草等图案。即便是颜色的名字也都和大自然有关,例如樱色、桃色、棣棠色和、藤色、葡萄色、木兰色等等。日本和服的色彩和图案根据季节选择与此季节息息相关的色彩和图案,把大自然的色彩和图案融入到日常生活必须的服饰当中,体现着人们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之间的亲近,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日本人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不仅仅体现在和服上,还体现在食品、居住环境、艺术等方面。如日式最有名气的点心牡丹饼、御楸以植物为名,日本的名酒“樱正宗”“菊正宗”“山川”等也取名于大自然。在日式庭院中的路径、盆栽等无不使人感到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日本的山水盆景、插花等别具一格,尽量追求自然的真实性,保持大自然之美。
(四)和服的设计之美和穿戴繁琐体现了日本的包装文化
和服在日本的根深蒂固与流行,和日本人的爱好和习惯是分不开的。有人说,“日本文化是包装文化”。确实,日本是非常喜爱和重视包装的民族,他们认为包装包含着自己对对方的“体贴”和“款待”的心情。在商场购物时,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商品,商家也会在包装上大下功夫,他们耐心仔细地对商品进行一层层的包装,甚至连一块小小的糖果也不放过。
对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女性来说,和服也是一种精美绝伦的独具日本特色的人体包装。日本和服种类繁多、设计精美而且穿戴繁琐,即使貌不出众的女性,穿上一层又一层且设计精美的和服也能变得光彩照人,让人眼前一亮。
以上从和服的发展史、和服的种类及和服的色彩图案特征等方面论述了从和服中体现的日本文化,希望本文能够对对和服和日本文化感兴趣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笑明.日本国家概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武心波.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佐岛·群巳.日本文化社会风土[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4〕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多田道太郎.身边的日本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张华.和服——日本文化的农缩[J].科技信息(高校讲台),2007(34).
〔7〕闫格.“和服”中体现的日本人的几个性格特征[J].长治学院学报,2007(9).
番号:200801305252年級:08日本語2番氏名 :周楚玲
国によって、文化が違う。だから、日本によって、自分の企業文化を持つはずだ。
前世紀80年代の円の経済が全世界を打ち負かす時、日本企業は広い称賛を獲得して、終身雇用制と集団主義は国際企業の見本になる。しかし日本の経済がなくす10年に陥る時、日本企業は革新を欠乏して反応を鈍くて批判された目標になる。しかし今まで、財産の500強のランキングの中で、たくさんのは日本企業だ。近代的な市場経済の体系の下でほとんど重要な業界の中で、すべて有名な日本企業の影を見ることができる。日本企業はどうやってそんなことができるか。
もちろん、これは日本の企業文化とは深い関係がある。それで、一緒に日本の企業文化を勉強しよう。
厳しく速い米国の企業文化と比べて、日本の企業文化はその自身の特色があって、これは日本企業が世界の中で覇をとる動機だ。それに、日本企業の一層の発展の束縛を制約するんだ。ここで日本の主流の企業文化の潜む規則を調べてみよう。
規則一:従業員の最も重要な標準を評価するのは企業に対する忠誠度だ。個人の能力と協力の意識は決して大切なものではないではなく、しかし評価の体系の中の権力は再び前者より低いだ。中国の企業界のエリートたちは個人の履歴書の中で異なる会社の経歴を積み重ねることに熱中して、それに通して、個人の能力は強いことを示せるそうだ。日本のホワイトカラーからすると、これはちょうど職業生活の禁忌だ。終身雇用制の名目上はすでに取り消するが、しかしまた多くの人はそれを選んで、多くの会社また主動的に社員を削減にならないの1つの基本的な準則のでしょう、もし従業員は本当にあまりに欠けるならば、昇給しない方法で情報を伝達する。くら替えはしてはいけなくなくて、あまりに頻繁になることができなくて、しかも次に招聘に応じる時納得できる理由を提供する。日本の企業家からすると、前の会社に対して易くあきらめる人は絶対に信頼できない。
規則二:企業の中で発展していきたいのは、しっかりとして中流の位置にするのが1番上等の策略だ。これが特に初めて職場に進む大学の卒業生に対して正しい規則だ。日本会社の中で長期にわたり発展して、必ずなくてはならないのは根気良いだ。多くの日本人の潜在意識の中で、他人より遅れていないのは一番いい状態だ。もし一人は自分を示しすぎことに熱中するならば、同僚の反感と排斥を招くだけではなく、その上上司も恐らくそれによって非情に抑圧することを脅すと感じる。ぼうっとしているショーは林で、風の必ず破壊した中国の哲理は同様に日本企業に適用する。
規則三: 人を使って疑わないで、人が使わないことを疑う。一般的に新入社員は会社に入ったばかり、小さいことをする。多くの人はすべてつまらなくてたまらないと感じて、事実の上で、これは管理者の従業員を試す第1歩だ。これを通して、特にある中小会社の管理者はよく従業員にとても大きい自由をあげて、それに思い切って行って一つの重要なことをさせる。これで、従業員
は圧力に対して各方面の資源を調和して各方面関係の能力を考察する。いったん従業員はこの試練を通したら、恐らく重用されて、さもなくば非常に大いに使うラベルを貼り付けられる。このようなことは成功するかどうかによって、つきの事が特定の従業員に任せるかどうかを決める。一見を見ると間違いを犯す従業員のもう一度機会にあげない、人情と道理に合わないことに見えるが、実は従業員が力を集中して一つの任務を完成することを求めるので、それによって会社の効率を高めることに役立つ。
規則四:真っ先に革新しないで、しかし小さいことを力を尽くしてやり遂げる。経済学の用語から言えば、日本の企業家は多くリスクを逃げるもので、彼らは革新の危険性が高いコストを払いたくないて、しかし日本企業を尊敬をさせるところのは、まねることを実現したことにある時滞っていて最小化。よく欧米企業が新技術を開発するのが間もなくて、日本企業は巨額の資本で買って、しかもきわめて短い時間の内で学んで吸収する、それから全世界でリードする技術で迅速に完成品を生産して、その上その製品は品質あるいは価格がすべて欧米に比べてより優れる。そのように広めて、あの知識を持って能力を持つがちいさいことを見落ちる人たちは、日本企業でよくあまりに良い発展が得られない。これは上司たちはちいさいことから従業員の業績を考察することに慣れるからた。いわゆる悪魔はちしさいことの中で。
規則五:女性は依然として重用を受けにくいだ。日本の企業界と政界の高層で、女性は依然としてきわめて少ないだ。大多数の日本の男女は、女性は結婚する後、仕事をやめて家庭を配慮するのは当たりのことだ。日本で、女傑という言葉はもっと多く悪い意味だ。聞くところによると、日本女性大学の卒業生は就業の時依然として努力して仕事を探す。しかし目的は事業と金銭のためそうではなくて、お金持ち人の伴侶を探すためだ。いったん良いあなたを探し当てたら、結婚後仕事をやめて楽しい生活を享受する。
自今年九月份以来,一款名叫《阴阳师》的手游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火爆起来,并迅速占领了app store中国区下载榜的榜首长达数周之久。这款国人自主设计的手游以古日本平安年代为背景,以被誉为“日本魔幻小说超级霸主”的作家梦枕獏的同名作品《阴阳师》为故事蓝本,并且添加了大量的和风元素,一经公测,便俘获了大量玩家的芳心。游戏被公认为“第九艺术”,也是一门综合艺术。从这个角度看《阴阳师》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它在许多方面都有十分出彩的地方。和风唯美的画面配上水墨渲染,给人非常独特的游戏画面感受。人设细腻、唯美,场景用色淡雅、空灵。宁谧的和风意境,正适合表现幽冥与现实的模糊界限,而以收集,培养“妖怪”为核心的养成类玩法使得这款游戏占据了玩家的大量空闲时间。但溯本追宗,我们不得不承认是日本的“妖怪文化”引领了这股潮流。
妖怪文化在日本非常流行,并且根植于日本优秀的ACG文化的土壤里,进行再创作。以妖怪文化为基础进行创作的动漫,游戏,小说出口国外,风靡世界,成为日本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日本的妖怪文化在日本的传统文化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除了体现在神话,诗歌等艺术形式里,也以传统节日的方式保留了下来。比如在日本影响力非常大的盂兰盆节,也就是中国民间的鬼节或者被称为中元节,被定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根据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风俗,并且衍生了“百鬼夜行”的传说(根据考证该传说最早出现于古中国,并由日本的遣唐使带回日本),这里的“百鬼”也就是指各种各样的妖怪。这时人们将会撒豆驱鬼,撒豆驱鬼可不是抓上一把豆子瞎扔,人们首先要将黄豆炒熟供上神龛,到了晚上打开门和窗户,一边喊着“鬼出去,福进来”,一边撒豆子驱鬼。为了不让“福”逃走,撒完豆子要马上关门关窗,然后全家老少易妻把剩下的豆子根据自己的年龄多一个数,分配给各个家族成员然后吃掉,这样一年里都会福星高照。其实百鬼夜行也好,撒豆驱鬼也罢,这些传说是真是假我们无法核实,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习俗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妖怪文化”也随着节日一直流传下来。
妖怪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与神话形成的方式类似,古代劳动人民在从事生产劳动时,受生产条件和自身认识的局限,对于一些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因此对自然产生了一种敬畏心理。日本妖怪文化的产生也于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又位于板块活动地带,多地震火山海啸,每年夏季都会有台风侵袭。岛内地形复杂,山脉众多,水域广布,因此密布着大量的野兽。人们将超出自身认知水平的的自然力量归结于“怪力乱神”。这也是“妖怪”概念产生的雏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日本先民由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步入农耕文明,生产方式的提升同时也促使了民智的开化,乡农野老们将祖辈们流传下来的“妖怪”传说进行再创作,试图以妖怪的想象将未知的事物合理化。
平安年代是妖怪文化发展的巅峰期。由于当时统治阶层的无能,权利集团内部斗争频繁,底层人民苦不堪言。再加上当时日本京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天灾人祸:大地震、大火、洪灾等情形不断涌现,因此人心惶惶,鬼神之乱甚嚣尘上,统治阶层对此束手无策,于是把种种社会矛盾,天灾人祸归结于鬼神妖怪。官方甚至还专门设置了一种专门从事驱妖的职业——阴阳师。其中的代表人物当推在日本民间非常知名的“安倍晴明”了。因此,平安时代可谓是鬼怪文化的鼎盛时期,鬼怪从此由单纯的传说变成了一种确确实实的信仰。
在江户时代,妖怪文化步入了繁盛期。江户时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商业手工业繁荣,各大都市建立起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俗的转变。在日本的神话体系中认为万物皆有灵,称为“八百万神灵”。受此影响,于是妖怪们也摇身一变,成了住在各种物品道具里的精灵。最有名的是《百鬼夜行绘卷》,将废弃的扫帚,伞,木鱼等物品进行妖怪化,此画被誉为日本妖怪画的鼻祖。
明治维新后,妖怪文化的发展却有些出乎人的意料了。在日本步入现代化国家,西方的科学思潮大量涌入,原本代表着封建愚昧的妖怪文化应该会被打入冷宫,或者被冠上“民俗文化”,“传统神话”的概念。可是在日本的一些大学里竟然开设了“妖怪学”这样一门学科,在随后关于“妖怪学”的研究热潮更是延续了数十年。让人不得不感叹妖怪文化在日本民间的影响力之大。
在现代社会,除了从事专门的民俗学研究外,妖怪文化已经与小说,动漫,游戏等文化体裁完全相融合了。拿日本的国民产业——漫画举例,许多著名的漫画家都从事过妖怪漫画的创作,并且创作出了许多著名的漫画作品,比如水木茂的“鬼太郎系列”,高桥留美子的《犬夜叉》,宫崎骏的代表作《龙猫》,《千与千寻》等。新时期的妖怪文化通过漫画这一大众喜闻乐见的载体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日本妖怪的特点
在日本,见于绘画作品,文学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目前已知的妖怪形象已经达到了数千种。根据考究,日本超过半数的妖怪形象是来自于海外,大部分来自中国的古籍和传说,如《山海经》这些上古的神话作品,或者《搜神传》,《聊斋志异》等志人志怪小说。因为古日本文化一直存在于儒家文化的影响圈内,可以被视为是华夏文明在异国异岛上的另一种传承。
但是,由于古中国在“子不语怪力鬼神”和“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文化体系下,“妖怪文化”或者说是“鬼神文化”始终难登大雅之堂,更不用说成为一种文化规模了。在日本,儒家文化始终是一种外来的文化,日本本土文化只是吸收了儒家文化部分,比如“忠”和“孝”,使其成为自身文化特征的一部分,所以日本的传统价值观对怪力鬼神并不排斥,上位者甚至将其作为一种“愚民统治”的一种手段。这也是“妖怪文化”和“鬼神文化”能够在日本扎根并成为日本文化象征的重要原因。因此,日本人对于“妖怪文化”的认同可以说是深入骨髓,渗透到生活里的每一个方面。由此我们甚至可以从“妖怪文化”中窥视到日本人民族特性和品质。
在其他文明中,妖怪或者妖兽的代表的“恶”的形象。但是在日本文化中的妖怪世界却不是那样善恶分明的,妖怪里面既有害人性命的妖怪,比如专吃婴儿的“姑获鸟”和屠戮处女的“茨木童子”,也有对人友善的妖怪,比如寄住在人类屋檐下能带来好运的“座敷童子”,喜爱恶作剧的“山兔”等。如此具有差异化的妖怪文化,也反映了日本人民对未知大自然的复杂情绪。面对自然界蕴含的神力,能够精准概括这种复杂情绪的词大概就只有“敬畏”了吧。大自然给予粮食和喜悦,又带来死亡和恐惧。投射到妖怪文化的世界里,就不难理解日本的妖怪是有善有恶的了。
平安时代的日本,是日本妖怪文化发展的井喷期。妖怪形象也是各种各样的。总得来说,妖怪文化被分为“乡村妖怪”和“城市妖怪”。这是因为平安时期的日本社会发展差异极为巨大,除了京都等一些人口密集的城市外,其他地区基本处于刀耕火种的未开化区。因此“乡村妖怪”一般与自然现象有着密切的关联。比如“雨女”,“雪女”和以鳄鱼形象为原型的 “河童”。而在城市中的“城市妖怪”往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比如以生活用具为原型的“帚神”,“灯笼鬼”等,还出现了以人为原型的妖怪,比如女人为原型的“二口女”,以男人为原型的“鬼司机”,以小孩为原型的“提灯小童”。无论是“乡村妖怪”或者是“城市妖怪”,都是产自人们对自身周遭未知环境的猎奇心理,并试图以丰富的想象寻找合理的解释以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又见繁英放满枝,浓桃艳李斗芳姿。平生知己知谁是,合有扶桑木屐儿。”我国诗人这样描述英豪的美;而日本情怀的春樱花是——“花如樱美,人若武士威”。无论你喜爱含苞欲滴、绽放五分,还是独爱展颜七分、倾力奔放,不容否认,燃烧热切的粉粉樱色,一生终会相见一次。每当临近樱花绽放的时节,走过樱花树下,人们总会满心期待地望着樱树枝头,体会了这般的心情,每当樱花枝头上饱满的花苞绽放吐蕊,或白或粉红的花瓣为街道染上一层新妆的时候,散步在街道上都显得脚步轻松、心情愉快。日本文学家写咏樱诗,画家绘樱花图,音乐家谱赞樱曲,银行印出樱花图案的钞票,工场制出樱花工艺品,电视台以樱花为背景作节目,并特辟报告樱花开放动态的专栏„„樱花的魅力和影响力可说渗透到日本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樱花是日本的国花
早在远古,日本人就将樱花看作是春天的化身,是花的神灵。日本人眼中的樱花,美在盛开时的那种执著追求和热烈,美在绽放后飘落时的那种弧高纯洁和壮烈。日本语中的“樱时”(古语),意思就是“春天的时节”。每当春天来临,人们最关注的就是樱花一年一度的花开花落。花蕾结得多少好坏,开花时能否躲过春雨的淋洗,开得灿烂,凋谢时能不能遇上春风,落瓣洁净。樱花是否开花顺利在古代日本人看来,意味着这一年是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每当花开时节,人们就聚集在樱花树下,放歌畅饮,用整个的身心去赞美春天,祈祷神灵的保佑。
这种习惯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特别是进入江户时代以后,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平民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观赏樱花更是成为从宫廷到民间约定俗成的最大乐趣。日本人酷爱樱花,更乐于赏樱,据说赏樱在日本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这个传统在日语中被称为“花见”。广义地说,“花见”的意思是“赏花、观花”。但是只要一提起“花见”,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春天里日本各地都要举办的各种赏樱活动。“花见”虽不是法定的节日,但它的热闹非凡却不亚于日本任何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庆典。
每到樱花时节,皇室和内阁总理都要在皇家花园奉行盛大的“观樱会”,宴请并表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一般的企事业单位不管工作多忙,都会放假半天,或提早下班,并为员工们准备好各种饮料、小吃,让员工们去附近公园的樱花树下欢聚一堂,开怀畅饮。每到这时,平时安安静静的日本会突然闹腾起来。不论城市、乡村,樱花树下总是挤满各种各样的人群,吃的、喝的、唱的、跳的、哭的、笑的,千姿百态、无奇不有,人们在一起尽情宣泄春的激情与欢乐。
据说,樱花之所以自古被日本人所钟爱,除了报春,更为人欣赏的是它那虽然短暂但却绚丽的生命和生命结束时的宁静与素洁。
一棵樱花树从开第一朵花到满树的樱花全部开放,只有4天左右的时间。开始的一两天似乎比较缓慢,星星点点,带几分矜持。当花开过半,如遇风和日丽、天气暖和,一夜之间就能满枝满桠地盛开怒放。为了欣赏“满开”的樱花,人们会通宵达旦地在树下唱歌跳舞。
在一些著名的赏樱胜地,人们还为满树的樱花张灯结彩,“夜樱”与彩灯交互辉映,无比灿烂辉煌。
樱花的凋落也是别具一番景致,满树的樱花在和煦春风的摇曳下,从各种角度反射着阳光,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像粉蝶乱舞,让人眼花缭乱,心花怒放。可是一夜过后当你再度光顾樱花园时,昨日还是遮天蔽日的树冠上干净得只剩下光溜溜的枝条和几片新嫩的绿叶,清清爽爽,无牵无挂,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满地散落的花瓣,那么均匀,那么轻盈,散发出静静的、银色的光辉。几分凄惨,几分悲壮,让人感伤,催人泪下。
樱花的这些特点与日本传说文化所推崇的英雄观和人生价值是一致的。在日本人的传说文化中,与“生时的辉煌”相比较,更为世人崇敬,更能折服民心的似乎是“死时的尊严”。人们似乎更感服那些精忠不阿、气节高尚的失败,那种刻骨铭心、可歌可泣的死别。樱花之所以能牵动整个日本民族的心和魂,其魅力也许就在这里。遗憾的是这种民族情感曾一度被日本的少数战争狂人和军国主义分子所愚弄、所利用,它不但给亚洲人民和世界和平带来巨大的灾难,也使无数日本爱国青年蒙受无谓的牺牲,使整个日本民族遭受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创伤。樱花也因为被嫌疑战争的“樱(阴)魂”不散,战后一个时期曾在日本各地惨遭乱砍滥伐。所以,现在日本的许多樱花名胜都是战后复原的。
二、从樱花看到的日本人的心理
日本,这个置身于大洋之上的东亚岛国,有着优越的生存环境和人文环境。日本人喜爱自然风物、山川河流、花草虫鸟等,包括日月星辰都被他们作为寻找寄托和审美价值的重要体验物。日本人对樱花心存特有的喜好,被视为日本的国花。
日本是个狭长的岛国,南北气候差异很大,樱花由温暖的日本列岛南端向北方依次开放,形成一条由南向北推进的“樱前线”。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是日本政府规定的“樱花节”。
那么,日本人为何如此钟爱樱花呢?日本人骨子里和樱花有什么关系呢?“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虽然单朵单株的樱花树并无奇特之处,但当千百株樱花树簇拥聚集在一起,竞相绽放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其形成的气势,及其规模和力量。这未尝不是日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写照。
其实,樱花之所以自古被日本人所钟爱,除了报春,更为人欣赏的是它那虽然短暂但却绚丽的生命和生命结束时的宁静与素洁。日本有“樱花七日”的谚语,就是指它的花期很短。而日本人审美意识最合适的象征则是瞬间即逝的美,可见樱花如此短暂的生命已经影响到了日本人的精神。对多数日本人来说,樱花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更迭。绽放10天后,美丽的樱花消失,绿叶接替了她的位置。既然生命如此短暂,那么谁不想让它过得更美好,谁不想努力记住更多的事情呢?人们要让这10天过得最好,并最大可能地享受樱花的美丽。所以当樱花初绽时,才会有前面所提到的集体赏樱花。
日本还有一句谚语:“花是樱花,人是武士。”在日本人看来,樱花与武士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的气质,这些气质也体现了日本民族整个的思想意蕴、价值标准和审美内涵。在古代,身配双刀、代表着杀戮的武士,常把自己和樱花相比,这似乎很难理解。其实,这除了阴柔、平和的樱花在强硬、暴烈的武士心理上起到了一种补偿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樱花的那种转瞬即逝的凄美,同武士对生活的理解有所关联。在强蕃林立、狼争虎斗的年代,生命对于武士来讲,是危机四伏、稍纵即逝的。武士随时都有可能为自己的主子献出生命,他们的生命如同脆弱的樱花,一阵狂风就可以抹煞殆尽。
“宁愿短暂,只要灿烂”是日本人将武士比做樱花所取的原意,因为樱花在最美的时候,也就是它将要凋谢的时候。因此,日本人把樱花与大和民族的武士道精神相连,樱花的瞬间开放,瞬间凋零,就如同武士最光彩的时候,也就是他抛洒热血效命疆场的时候。因此,武士拥有樱花散去时的从容和镇定,即使他们面对的是死亡。真正的武士,即使在路上行走时,也散发着一种旁人所不及的气场;真正的武士,绝不会被惊愕所袭击,没有任何事物能搅乱他精神的平静;真正的武士,面对危险或死亡的威胁也不会失去沉着。他们在激烈的战斗中冷静自若,面对暴风雨也仅仅报之一笑。他们认为人生和樱花一样短暂,应在有生之年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迹。武士们如果失败,就在樱花树下剖腹自尽。日本的文学作品和现实的演艺圈中有很多英年自杀者,无不与日本人很喜欢樱花这种瞬时盛开、彻底凋谢的痛快淋漓的性格密切相关。
因此,在日本,樱花总是与武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外乎樱花的几个特点很符合武士的特点。
首先,平心而论,与别的花卉相比,樱花并不见得姿色出众,单独看,它一点也不起眼。
其实,看樱花只看一株两株是看不出名堂来的,一定要成片地看,最好是带着背景的远看,这样才能发现它不俗的魅力。那是一种铺天盖地、浩浩荡荡的集合之美,洋溢着无限的生机和令人感叹的生命能量。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然而,武士的集团精神并非我们所理解的爱国精神,他们既不忠君又不爱国,他们爱的是自己所在的武士集团。日本人评价武士也不是以是否忠君爱国来评价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诚于自己的武士团。
其次,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武士自杀并非因为输不起,也不是因为失败而感到羞耻才自杀,武士并没有这么脆弱,自杀是因为感到自己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愿已经了结,自己的一生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了,那么这时候就应该像樱花一样毫无留恋地凋谢。尽管现在的日本国中,“武士”这个词仿佛已成为过去的代名词,但不能不说日本人身上依然存在着武士精神,日本人赞赏樱花的原因是崇尚樱花的一种精神,这与武士精神正好是不谋而合的。另外,从武士或日本人的这种对樱花的审美倾向亦能看出日本人是悲观主义者,是重视心灵感受的民族,欣赏悲剧、无常,离不了一个“哀”字,如文学主要表现哀伤、哀怜、哀叹、哀惋、哀怨、哀情、哀痛、哀感、哀美,以及悲哀、物哀。这与中国人看戏喜欢看喜剧、看大团圆结局不同,日本人无论是看书还是看戏,大都喜欢看悲剧,甚至于日本人在面对突发灾难和生离死别时表现出的冷静和镇定,与其他国家的人表现出的捶胸顿足、呼天抢地、痛不欲生的情景大为不同。究其原因,绝对不是日本人缺乏感情,而大概是因为他们的感情以至文化中积淀了太多的悲剧因子。
关键词:日本茶道,礼法,茶文化,精神
一、日本茶道的简述
茶对于日本人而言,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最亲近的饮品。在日本流行的“日常茶饭事”这个词语就明确地表明了日本人的生活与茶的特殊关系。正是因为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喝茶品茶便已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慢慢地衍生出茶道这一文化产物。
可是,我们今天提到的茶道这种艺能,却是在与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一种环境更清净优雅的特殊场所完成的。茶道是在喝茶这种单一简单的习惯常规中,加入各式各样的做法,通过极其繁琐的手续,使用特定手法而首次形成它自身所独有的世界。也可以说其作法是一种扬弃茶本身所具有的日常性,并将其提高成一种艺术事业的方法。因此,茶道既源自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然而,茶道并不仅仅是因其作法而得名。茶道是建立在有众人聚集的正开放经营着的场所下的,它不是个人的东西,而是共同的、集体的东西。因此,构成茶道的另一个核心就是茶会这样的集会。茶会是一个所有到会者都会遵循茶道的规则,脱离现实社会的制约,没有隔阂可以开诚布公的谈吐的场合。人们通过茶会,不仅可以学习为人处世的社交礼仪,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道德观、人生观和审美观。日本人在茶道中把日常生活、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结合起来,找到它们的共通点,并将其融为一体,发挥到极致,使其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二、日本茶道的程序及礼法
(一)日本茶道的程序
1. 选茶与制茶
一般日本茶道所用的是抹茶。抹茶的茶叶是用覆下栽培法培育的。在茶树生长过程中,离春茶采摘的前20天,搭设棚架,用苇帘或稻草把它们盖住,保证98%以上的遮光率,让其不见阳光一段时间。采摘下的新芽嫩叶经过蒸汽杀青,去除茶柄和茎干燥后,用石臼碾磨成粉末。粉末状翠绿的抹茶,清香浓郁,颜色鲜亮。
2. 泡茶与品茶
经过精心地选茶、制茶,接下来就进入正式的茶道仪式了。日本茶道规定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程序。
宾客进入茶室之前,会经过一段自然景观区,此时,有一位穿着朴素,举止得体态度谦和气质优雅的女茶师上前来,一边给宾客解说,一边让宾客欣赏风景。使茶客在欣赏景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忘却烦恼,去除杂念,定下心神。之后,用茶室门外水缸里的一个长柄瓢盛水洗手并漱口。这些准备就绪,便可以进入茶室。
⑴入座。主人先在茶师进入茶室的门外专用入口跪迎宾客,客人入室后,主客面对面而坐,正客须坐于主人上手(左边)。坐定后,主人便去“水屋”取风炉、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随意观赏茶室内的摆设布置及字画、鲜花等装饰。
⑵点炭。主人取完器物回茶室后,跪在榻榻米上生火煮水,先往地炉里撒一层湿润的茶灰,撒灰的次数、动作与方位都有讲究。然后开始点炭,选用精致洁净的炭精,主人遵照规定的顺序与位置,将炭一点一点地放进炉里。接着用羽帚不断地清扫地炉,并从香盒中取出少许香点燃。客人们就在炉子旁,静静地欣赏主人在庄重而优雅的表演。
⑶煮水。趁着风炉煮水,主人再次去水屋忙碌,此时众宾客可自由在花园里闲庭信步。等主人备齐所有茶道器具并摆放到规定位置时,这时水也煮沸了,宾客们可重新进入茶室。
⑷沏茶。把茶釜的盖子放在盖置上,用竹勺从中取少量水倒入茶碗中,在客人面前再次清洁茶具。用茶巾擦拭好茶具后,用茶勺从茶罐中取茶末二三勺,置茶碗中,再用带长柄勺子的水壶从锅中取出沸水,注入茶碗,并用茶筅搅拌碗中茶水,直到茶汤泛起泡沫为止。
⑸敬茶
敬茶时,主人用左手掌托碗,右手五指持碗沿,轻轻将茶碗转两下,将碗上花纹图案对向客人,跪地后举茶齐眉,恭送至客人面前。客人接茶后,轻轻转上两圈,也将碗上花纹对向献茶人,举碗至额,以示感谢。然后放下碗,重新举起就可以品尝了。饮时要使茶汤在舌间滚动,吸啜有声,表示称誉,并说些吉利客套话。
结束后,主人再次在茶室门外跪送宾客,同时接受宾客的临别赞叹。
(二)日本茶道的礼仪与礼法
整个茶会中,主客的行、立、坐、送、接茶碗、饮茶、观看茶具,以至于擦碗、放置物件和说话,都有特定礼仪。主人根据茶道特有的礼法,在固定的位置上,按规矩取茶具,遵照一定的顺序制茶。一整套的茶道程序中,礼法表演是关键,相当重要。日本茶道礼法分为炭礼法、浓茶礼法、淡茶礼法三种。
炭礼法:即用烧沏茶水的地炉和炭生火、点炭时的程序表演。它包括准备烧炭工具、打扫地炉、调整火候、除炭灰、添炭、点香等。
浓茶礼法:浓茶是茶道中的中心环节,也是最谨慎、严肃认真的一项仪式。主人必须穿黑色和服。礼法期间,主客间对话很少。
淡茶礼法:是茶道最基本、最常规礼法。
浓茶礼法和淡茶礼法主要都是主人点茶、客人品茶。
茶道是一种独特的饮茶仪式、生活礼仪和社会礼仪。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增进友谊,修心养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于身心的一种礼仪。现在,茶道被用作训练做事精神高度集中,或者用于培养仪态举止,被广大民众所深深喜爱。
三、日本茶文化精神
(一)“一期一会”的心态
“一期一会”反映的是参加茶会时的一种心态。《茶汤一会集》一书中这样描述:“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一生一度之会。”追溯其本来涵义,所谓的茶事一生只有一次,就算是在同一间茶室、同一个茶师,只要时间不一样在茶会过程中的状态和感悟就不一样,任何时刻都无法再现当时的心情。因此,主客间都会以最大的热忱相诚以待,把握茶道中的每一个细节。此外,一系列的茶道活动也会让主人和客人由内而外自然涌现出一种“一期一会、难得一面、世当珍惜”的苍凉而略带寂寥的感觉。实质上就是一种人生无法重来,生命不可复原的无常观,提醒人们把握每一分,做好每一事,进而思考人生的悲欢离合,使人们的精神境界接受一次洗礼发生飞跃达到更高的状态。
(二)“和敬清寂”的意境
“和、敬、清、寂”,被看作是茶道的法则与伦理规范,是日本茶道最重要的思想理念,它被称为“茶道四谛”。“和”指主人与客人的和睦,没有隔膜,还有人与器物以及器物与器物的和谐;“敬”是尊敬长辈、爱护朋友和晚辈以及主客之间互敬互爱的感情,也有人对自然神灵的敬意;“清”是茶室茶具等环境清洁清静,保持心灵的清净无垢;“寂”是茶室气氛恬静,茶人表情庄重,摒弃欲望,凝神静气,保持一颗通透澄明的心,要求茶人忘却一切,达到幽闲境界,去创造新的艺术天地。实质上,“和、敬、清、寂”的基本精神是要求人们通过饮茶进行自我警醒,茶人间思想沟通,在清寂中摈弃隔阂与芥蒂,彼此间达到尊重和谐的目的。更深层的内涵是把自然界中天地万物纳入茶室,将对自然的敬爱附着于器物中,以“天人合一”作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茶禅一味”的思想
日本僧人村田珠光悟出了“佛法存于茶汤之中”的道理。珠光以“本来无一物”的心境点茶饮茶,把佛教中“空”的精神贯彻到茶道中,力荐茶人放弃“唯我独尊”等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禅宗认为人的一切杂念和私欲皆出于此,要想修佛,就必须去实现一种超越经验,即四大皆空的内心自悟。使修禅者或是茶人首先完成对自我的否定,继而排除欲望,进入一种无却又包罗万象的高度。而武野绍鸥的“茶禅同一味,委在空寂中”,恰好证明了茶道的精髓,即“和敬清寂”与禅的世界观、人生观是想通的。
(四)“修行悟道”的精神
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即品饮者对茶的觉悟。茶道的宗旨、目的在于修行,对个人修行而言,茶道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是为了使每个茶人自身素质和境界的提高,进而塑造完美的人格。真正的悟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悟道体道。修道的理想追求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茶道人生的终极追求。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从这一点来看,日本茶道中的“道”蕴涵着中国道教精神,日本人已汲取这些精华,并融会贯通在他们的行为与精神中。道家提倡清心寡欲,强调我们在尘世中的一切,包括苦难,人生或浓烈或清淡都必须要亲自接受,因为它们本身同快乐幸福一样,都自然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中。人生在世,总争个高低之分、成败得失,殊不知高与低、成与败都是人生的滋味。功名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沉沉浮浮,一分淡泊,一分宁静。深入细致地品茶,亦同品味漫漫人生。当我身处茶室,墙壁上古典的挂轴,花瓶里清新的花草,甜美可爱的点心,点茶人茶技的表演,都让人感觉仿佛与天地自然浑然一体,置身于超然物外的淡泊世界,追求一种与世无争、安贫乐道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东方出版社,1992.11.
对于日本人来说,拉面是日本的国民食物。如果问日本人“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的话,得到最多的回复就是:“拉面!”拉面是方便食品,它可以满足日本人快速、便利的要求,从而也就产生了这样的商机。
何时何地都能大快朵颐的
“拉面罐”
拉面罐原本只是以秋叶原为销售中心,而现今通过通信贩卖,已在全国范围内极具人气。如今的“札幌味噌牛油风味”、“札幌咖喱汤风味”、“酱汁”、“博多豚骨”、“札幌酱油”、“东京屋台风”6种口味拉面已经上市。8罐的组合价只需2520日币—2940日币。汤、面和用具一应俱全,保证了即使在常温下也可以马上吃到拉面。而对于有些为了享受美食,不怕麻烦的人来说,只要把拉面热一热,就可以马上品尝到美味。摆放在日本狭小街道上的饮料自动贩卖机,因为提供的是热饮,所以一旦肚子觉得饿的时候,就可以方便地食用。
另外,能有效保存是此拉面罐的一大优点。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对四川大地震仍记忆犹新。日本因为是地震大国,所以有许多家庭都备有紧急状况下的食物。此拉面罐可以保存3年,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可马上带出室外。在艰苦的避难所生活中,此拉面罐不仅能填饱受灾者的肚子,也许还能慰籍受灾者对不安生活的忧心呢。
融合中、美文化的日本杰作
“拉面汉堡”
在市内有一家叫做“豚浊和出汁荞麦面 BASSANOVA”的拉面店。晚上是拉面店,白天就变身为名叫“BASSANOVA HILLS”的咖啡店,这是一家菜单也会随之完全改变的特色店。在这里销售的“拉面汉堡”和汉堡不同,是用煮的面条代替面包,面条事先固定烧成圆形,然后加入自家烤制的叉烧肉、干笋,配上酱油汤汁的佐料,酱香味浓,这样别出心裁的美味“拉面汉堡”就出炉啦。用煎锅咯吱咯吱烧出的面条,第一口吃上去就感觉香溢四射、嚼劲十足,其“新食感”带来了旺盛的人气,“拉面汉堡”是去年想出的新点,现今除这个店以外,在全国范围内已有许多店铺也推出了这个新品种。
令人好奇的另类拉面
试着找寻另类拉面的话,那你肯定可以看到许多令人难以相信的东西。位于东京都北千住的“乐食拉面·菊屋”拉面店的菜单看板上,写着许多让人大吃一惊的文字。像“牛奶拉面”这样还算是可以理解的菜名,但“咖啡牛奶拉面”、“可可豆拉面”和“纳豆拉面”,就完全超出想象以外了。名字让人想到是放入2节碱性电池的“碱性拉面”,不禁让人好奇是否真的在拉面中放入了电池,是否真的可以食用?带着疑问试着问了下店主,得到的回答是:“大碗的分量吃下去,可以让麻痹的头脑兴奋发达起来。”其实店内的拉面算不上非常的美味可口,但是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店内一直是门庭若市,因为大家同样都是冲着拉面的另类名称而来品尝的。虽然说现今另类的拉面在日本人之间不是非常流行,但也许有一天,这样的菜名将普遍存在。
传统拉面的人气依然火爆
其中,一直深受喜爱的“思乡拉面”,依然受到众人推崇。
位于千叶县銚子市,拥有90年历史的老铺——“大塚支店”,自家特制的带有小麦香气的细直面条像是在爽口汤汁内游动一般,让人看着垂涎三尺。此外,店内不仅有“大烧卖”,还有老客户最爱点的,用手工制作出来的“云吞面”。
相传在千叶市的老铺“进来轩”是日本第一家制作拉面的店铺,它同时也是唯一一家继承了浅草“来来轩”(现已休店)口味的店铺。开张40年以来,未改变在来来轩学习到的制作方法和秘方,保留了传统的口味。猪脚和鸡骨架不混搅烧制而成的汤汁,配上生酱油的鲜味,一点点渗透到拉面中去,甘醇香浓。
【日本文化论文】推荐阅读:
日本饮食文化日语论文01-03
日本音乐的发展论文12-01
怎样去日本留学?日本留学流程09-08
怎么去日本留学呢?怎样去日本留学?10-08
日本音乐06-13
日本检察制度09-13
日本读研10-23
日本地震 英文12-18
日本教育制度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