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论文文化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语论文文化(推荐7篇)

英语论文文化 篇1

1 中国文化失语症出现的原因

1.1 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提出。

2000年, 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 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症”, 并指出, 即使是基础英语水平和中国文化修养都较高的一些博士生, 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 也会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 该文同时还呼吁中国英语界和文化界携手研究有关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方面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 引起了中国外语教育界的广泛重视[1]。根据从丛的描述, 中国文化失语症可以解释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因不能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特有的事物、观念或现象而导致的交际失败或低效的现象。

1.2 中国文化失语症出现的原因。

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出现, 原因诸多。从历史上看, 中国近现代社会国力衰退, 闭关自守, 国人的外语水平总体而言低下;经济落后又使中国文化不但得不到国际社会重视, 还常被误解。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和国际社会的交流日益频繁, 但是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地位以及英美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得英语文化如同潮水般涌向中国。按照曾洪伟的说法, 中国文化正被西方文化所遮蔽, 正被国人自己所漠视, 中国文化陷入的是一种“他者殖民”和“自我殖民”的双重困境, 中国文化失语难以避免[2]。从当代的教育实践来看, 虽然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已将“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作为英语教学的目标[3], 但在实际教学中, 不论是英语专业教材的编写, 还是课程设置或者测试内容等等都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不完全一致;对于学生而言, 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方面的资料也显得较为匮乏。

2 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对于引进和介绍西方文化、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中国英语教学, 尤其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而言, 如何培养学生在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具有坚实的中国文化底蕴是教育主管部门、教师以及学生本人都应该特别重视的。

2.1 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作用。

首先,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充分了解现实世界, 掌握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各项动态, 调动各部门、各学校以及各领域专家的积极性, 集思广益, 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重要性写入各类文件和大纲, 充分发挥其在教学方面的指导性作用, 并将其体现在各个英语教学层次尤其是英语专业教学的测试之中。虽然如前文所说, “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已写入新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但是在测评英语教学水平的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中, 这方面的体现却不明显, 即使在新增的“人文知识”考项中, 其测试要求也都只是针对英语国家文化而缺少中国文化的内容。因此, 要真正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有效的中国文化教育, 各相关部门、各专家学者以及各教学环节应该紧密联系、相互沟通, 将所制定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关于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重要性, 早在1996年外语教育研讨会上, 当时主管教育的李岚清副总理就曾指出:“我们的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 却不知道如何回答外教提出的如此简单的问题: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your breakfast?原因是我们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稀饭、馒头、豆浆、油条”。或许, 如果我们早就真正领会总理的讲话精神, 就能更早地觉察到英语专业教学中的缺陷, 也就能更为有效地解决。

2.2 提高英语专业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

英语专业教师肩负着培养跨文化交流人才的重任, 其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学理念以及业务水平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根据抽样调查来看, 无论是在中国文化本身的内容还是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面, 英语专业教师的知识都有一定的亏空, 这对其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这一调查结果并不能说明所有英语专业教师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但毫无疑问, 教师具有较深的中西文化底蕴、具有培养学生树立平等文化观的意识是培养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此外, 教师还需要注意微观方面的实际操作。例如, 在教学中注重两种文化间的对比, 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方面的材料来平衡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输入, 如21st Century、Beijing Review等报刊杂志, 从外国人角度所描述的关于中国文化方面内容的文章以及CCTV-9的文化节目等等, 并以任务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作业, 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并加以弥补, 从而加深其对两种文化的认识, 丰富其母语文化之外语表达的知识结构和表述方式, 逐步具备文化创造力, 即在外语教育中, 通过本族语 (文化) 及目的语 (文化) 的对比学习, 逐步获得的一种创造力[4]。当然, 这种创造力的培养也和一定的翻译知识和技巧分不开, 这也是英语专业学生所必备的能力。

2.3 培养和增强学生参加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的自觉性。

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扎实的中英文化功底以及正确的文化观并不代表他们能够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学生具备参与这些活动的自觉性是提高其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关键。当然, 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外教的授课以及模拟课堂教学初步感受到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内涵, 并培养起参与活动的自觉性, 但这些还不够, 学校和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一些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例如, 参加一些国际性赛事、国际性会议以及其它大型活动, 这样的场合总是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 这都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跨文化交际舞台。此外, 无论教师和学生都要做个有心人, 平时多留意此类信息, 并自觉地参与到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只有在掌握好中英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 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才能让学生一方面感受到中国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现实, 也能让他们切身体会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绝非易事, 从而更为自觉地培养起对母语文化的敏感度和感情, 更为积极地提高母语文化之英语表达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树立起更强的自信心, 最终达到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3 结论

随着近些年来中国国际社会影响力的不断增强, 西方社会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也渐浓, 中国文化又显示出其重要的价值, 对中国文化的省视和宣传也因此成为一种相当大的需求。

从国内来看, 这种需求掀起了国学的热潮, 从国际上看, 这种需求则催生并加快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的全球性的传播。例如,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的开设,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成立, 《光明日报》国学版的开设以及百度搜索引擎国学版的设立等, 都说明了“国学”日益受到重视。孔子学院在全球的设立和发展也体现了我国加大国际性宣传中华文化的决心和力度。但是,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国文化传播始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 这是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出现失语的前提, 也是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的必要因素。因此, 作为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中国教育理应承担起这一责任, 这就不仅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 还需要专家学者、教师以及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把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在教学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 尤其是英语专业教学中予以重视。只有具备了这方面的良好能力, 同时本着文化多元、平等和对话的原则, 国人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扩大中国文化应有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 2000-10-19.

[2]曾洪伟.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3]英语专业教学大纲[EB/OL].http://www.bfsu.edu.cn/chinese/site/gxyyzy-xxw/zywj/tyyjxdg.htm.

论英语姓名与英语文化 篇2

【关键词】英语姓名 地理环境 职业身份

姓名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个重要的个人识别标志。我们认识和了解一个人往往是先从他的姓名开始的。姓名作为人类社会个体成员的符号,无疑有着其他任何符号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姓名固然是符号标志,但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姓名从一个侧面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文化信息,是研究一个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英语姓名作为英语文化的结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透过英语姓名这一个窗口,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英语民族特有的文化风貌。

一、英语姓名的来源

英语姓名源远流长,源流纷杂,这与英语民族的构成密切相关。英语民族历史悠久,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动荡和变迁,这必然使其文化和语言带上外族色彩。此外,长期以来,大批外族移民移居英语国家,并逐渐被英语民族同化。这些都对英语民族的姓名带来极大的影响。据英美姓名学家统计,现代英语姓名的语源就涉及到30多个大小语种。

英语姓名由名和姓两部分组成,名在前,姓在后。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共性、宗族至上的观念相反,西方国家的英语民族则强调个性,提倡自我奋斗,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与自我价值的体现,所以将表示个性观念的名放在前面,而将代表共性观念的姓置于其后。

1.赋名

英语民族大都信宗教。按照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教规,婴儿出生一个星期左右就要到教堂行洗礼和起名字,即赋名(given name),赋名也称教名(Christian name)。起名人通常是父母,也可以是牧师或亲友。由于它居全名之首,又称首名(forename或first name)。英语赋名的数量大,语源广,其来源主要有:

(1)《圣经》。英语民族有尊重宗教的传统,而《圣经》是基督教徒的圣典,因此人们喜欢用《圣经》中的人名给孩子命名。

(2)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欧洲中古历史初期文学作品的题材多出自希腊和罗马神话,受此影响,英语中许多赋名来自希腊、罗马神话。

(3)动、植物名称。人类的命名在语言产生以后就开始了。起初,人们多以动、植物取名。这些普通名词生命力强,得以世代相传,如Roosevelt(源于荷兰语,意为“玫瑰原野”),Calf(小牛)等。

(4)父母对下一代的期望。英语民族常用与学识、权威、智慧、气质、性情等有关的名称给孩子取名,以表达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如Alfred(好顾问),Audrey(显赫的权力)等。

(5)历史名人。英语民族中一些赋名来自历史名人的姓,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之情;如Lincoln(来自Abraham Lincoln,1809~1865,美国第16任总统)等。还有些人用著名歌星、影星或体育明星的姓给孩子取名,如:Jackson(来自Michael Jackson,美国著名摇滚歌星)等。

(6)长辈之名。在英语民族中,晚辈与长辈同赋名的现象也是很多的。如英国政治家William Pitt父子,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Martin Luther King父子等。父子同名时,英国人常在父亲的姓名后面加the Elder,儿子的姓名后面加the Younger,以示区别。如剧作家George Colman the Elder(父),George Colman the Younger(子);而美国人常在父亲的姓名后面加Senior(略作Sr.),儿子的姓名后面加Junior(略作Jr.)以示区别。如美国第39任总统James Earl Carter,Jr.,其父名为James Earl Carter,Sr.。如果祖父与孙子同名时,孙子不能用the Younger或Junior,而要用罗马数字II,或用序数词的缩写形式2nd,如美国汽车大王Henry Ford的孙子为Henry Ford II(或2nd)。英国历史上出现的同名统治者,也是这样区分的,如Edward I(爱德华一世),Henry II(亨利二世)等。

2.姓氏

英语姓氏的出现比赋名要晚得多。起初,人们只有名而没有姓。公元9世纪后,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人口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人选用了相同的赋名,造成极大的不便。于是人们便在名字后面加上一个固定的符号,这便是姓。与赋名相比,英语中的姓氏要多得多,其来源主要有:

(1)地名。英语民族的许多姓氏起源于出生或居住的地点,如London(伦教),Tennessee(田纳西)等,姓氏最先是由祖先居住的地名沿用下来的。还有些姓氏来源于地形、地貌、景物等的名称,如Lake(湖),Lock(湖),Brook(小河)等。另外,以-brook,-field,-hill等为后缀的姓,也是由地名而来的。

(2)职业。中世纪后期,英国经济逐渐发展,人们纷纷以自己的职业为姓,如Clerk(文书或教员),Wight(木匠),Butcher(屠夫)等。其中Smith是英语中使用最多的姓氏,因为在中世纪时,Smith(铁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职业。那时,每个村子都有铁匠,战时做兵器,平时做农具。从这些姓氏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当时英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

(3)动、植物名称。英语民族中有些姓氏来自动、植物的名称,如Bird(鸟),Bull(公牛),Fish(鱼)等。这些姓氏反映出古代人们对动物和植物的崇拜和赞颂。

(4)个人特征、人体部位名称。英语中有些姓氏来源于描述人的外貌特征、生理特点、性格气质等的词语及人体部位名称,如Boon(温和的),Hardy(果敢的),Black(黑皮肤的)等。这类姓氏世代相传,绵延至今。

(5)武器、器物名称。某些姓来源于武器或器物的名称,如Dagger(匕首),Pike(矛),Shield(盾)等。

(6)昵称。昵称是一个人的真名,昵称化后的名字听起来更加亲切,如Pip是Phillip的昵称,Kit是Christopher的昵称。有些英语姓就是由一些名字的昵称演化而形成的。有研究表明,现代英语中的Harry,Harris,Hat等姓是由Henry演变而来的;Gibbs,Gibbons,Gibbin等是由Gilbert演变而来的;而Gregg,Grigg,Griggs是由Gregory变化而来的。

(7)绰号。Nicknames(绰号)一词来自于古英语的中“an ekename”,绰号有时是一种善意的取笑,有时是厌恶的表达,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出于祟拜或尊敬。有些英语姓起源于绰号,如Reid(红头发的男人),Smollett(脑袋很小的人)等。

(8)父名。英语姓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源于父名的,一般以后缀-son结尾,其结构是“父亲的名字或名字的变体加后缀-son”构成。于是,现在英语中便有Richardson,Dickson,Dickinson等姓氏。

二、英语姓名的文化内涵

姓名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历史产物,与社会文化之间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英语姓名作为英语文化的结晶,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英语民族的历史演变、宗教信仰、伦理规范、道德观念、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文化信息,是研究西方文化的重要史料。

1.姓名与地理环境

英国人的姓一半以上与地名有关,或是地名本身,或由地名派生,几乎每一个英格兰村庄、城镇名称都作了姓。“Ton”是古英语的town的意思。姓Newton的,他们的祖先可能住在一个新的城镇;姓Appleton的,他们的祖先可能是住在盛产苹果的地方。一家人从此镇搬到彼镇,新邻居可能用原来的镇名叫他们,渐渐地成为了他们的姓,如Hilton,Barton,Clinton, Edington,Hunting-ton等。“Wick”是“村”的意思,经常发生战乱的村庄就叫Warwick。Wick有时转化成Wich,所以住在绿树成荫的村子里就姓Greenwich,Wick又可作前缀,构成Wicksteed,Wicklow等。Sandwich原是滨海的小村,因为是英国中世纪封建贵族的封地,所以成为家族的姓氏。Derby,Barby,Boothby等姓氏中的后缀“-by”,也是“村镇,田庄”的意思。一个地区的地形、地貌,如Cape(峡),Hill(山),Bush(灌木丛),Dale(山谷),Forest(森林)等也可成为姓氏的来源。如果一个人的祖先住在湖区,人们可能就用Lake,Pond或Pool来叫他;而另一个住在河边,可能就姓Brook或Rivers。有的人姓Bywaters,Underbrush,Underwood,Atwood,这些姓都是从他们居住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

2.姓名与职业身份

以人们从事的职业为姓在英语姓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追根求源,这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有关。中世纪的英国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封建社会,全国几乎所有的劳动者所从事的行业都是与简单的手工业、贸易或行业生产相关,如Cook(厨子),Barber(理发匠),Draper(布商),Butcher(屠夫),Spicer(香料商人)等。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根本,职业就是一家人的衣食饭碗。这些“职业”姓氏表明该姓氏的最初持有者是以何种职业谋生。以上的各种手艺,经过父授子传逐渐成为家庭成员的较为固定的职业或代名词并逐渐演变成家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职业和阶级成分也会改变。“厨子”的后代Robin Cook(罗宾?库克)成了英国议院的议长。“盖茅草房匠”的后裔Margaret Thatcher(玛格丽特?撒切尔)成了英国首相。

3.姓名与宗教信仰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与人类文化几乎同步产生和发展。宗教文化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深刻和最广泛的一种文化形态。西方国家大部分人都笃信基督教。基督教文化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主体。《圣经》被基督教尊奉为经典,它对整个西方文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圣经》对于包括英语在内的许多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英语中的表现之一就是有大量的英语人名出自《圣经》,如《圣经》中人类的始祖Adam和Eve,墓督的使者Christopher,上帝喜欢的人Theophilus等都早已成为英语姓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姓名与历史渊源

英语姓名的形成与英国的历史紧密相关。英国历史上曾屡遭外族人的入侵,这就导致英语姓名不可避免地带有入侵民族的印记。Ashkettle,Askwith,Kettle等英语姓氏就是来自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语。今天在Anderson,Jackson,Thompson等英语姓名中的son也是源于斯堪的纳维亚语。英语民族的一种家姓是在父名之前加上“Fitz”,前缀“Fitz”是从法语fils(儿子)转来的。法国诺曼底参与了征服英国的战争,后来在那里定居下来,Fitz至今仍保留在姓氏中,所以有很多人姓Fitz Gerald,FitzHerbert,FitzPatrick等。Baskerville,Bayard,Cheever等英语家姓也是来自诺曼底的“人名影响”。William,Robert,John等都曾是当时颇为流行的诺曼底人使用的教名。Holland,Hollander,Fleming等荷兰人的姓氏在英语中相当普遍,这表明了旧时荷兰人的入侵对英国人姓名的影响。

5.姓名与文化传统

姓名虽然是一种符号,却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英语姓名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制约。传统的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制约姓名的选择和取舍。英语中表示诚实的姓名有:True,Trueblood,Trueheart等;表示忠诚的姓名有:Lautey,Leaty,Loyal等;体现勇敢的姓名有:Bold,Bolden,Brave等;表达美与善的姓名有:Virtue,Peace,Just等;表示智慧的姓名有:Brain,Head,Wise等。这些都反映出英语名族主持正义、积极向上、祟尚美好的道德伦理观。

三、结语

姓名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既受到整个社会历史的影响,也必然从侧面反映出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姓名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经济状况,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在许多情况下,姓名反映社会历史的这种特殊功能是其它任何语言符号所无法代替的,它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忠实地记录了该民族的社会历史和人文风貌。对英语姓名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

参考文献:

[1]戴卫平.英语姓名渊源和文化含义[J].大学外语教学研究,2001.

[2]高玉华.英语姓名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淮鲁.英语姓名知识手册[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4]李赋宁.英语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裘克安.英语与英国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6]王逢鑫.英语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王兴佳.英美风情漫游[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1.

英语文化测试资料 篇3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接受教育,因父王突然去世,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而刚刚过了不久,母后又与新王---哈姆雷特的频频结婚,更使人他感到难过。新王声称老国王是在花园里晚年时被蛇咬死的,而老国王的灵魂显灵,告诉哈姆雷特蛇就是新五,并嘱咐他为你报仇。

哈姆雷特认为得分不是他个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和国家。他觉得自己有责任重整乾坤。但是他担心泄露心事,担心鬼魂是假的,担心落入坏人的圈套等等,所以心烦意乱、郁郁寡欢,最后只好装疯。同时,新王怀疑哈姆雷特已经知道了自己谋害老王的底细,派人到处探听他的动向和心事,连他的两个老同学和情人奥菲利亚也被新国王利用。

哈姆雷特借一个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自己改编了一出描写阴谋杀兄的旧戏“贡扎古之死”,让戏班子演出以试探新国王。戏未演完,新国王就做贼心虚,仓皇而去。这样,哈姆雷特相信新国王的罪行属实。

新国王下在坐立不安,奥菲利亚的父亲---宫内大臣波洛涅斯为他献计,让王后将哈姆雷特叫到房中谈话,自己躲在帷幕后偷听,以便探明情况。与母后谈话时,哈姆雷特发现帷幕后面有人,以为是新国王,便一剑刺过去,结果杀死了波洛涅斯。

新国王知道事已败露,又想出借刀杀人的办法。他派哈姆雷特去英国,并让与他同行的两个老同学带上一封密信,集中要英国国王在哈姆雷特上岸时将其杀死。没想到哈姆雷特已有察觉,他在闭嘴上调换了密信,反让英国国王杀死克劳狄斯的这两个特使;他自己则跳上海盗船,回到丹麦。

这里哈姆雷特才知道:奥菲利亚因为父亲被杀、情人远离而发了疯,落水溺死了。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带领一批人冲进宫来,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新国王利用雷芡提斯与哈姆雷特决斗的机会,在雷欧提斯的剑上蘸了毒,同时还准备好毒酒,以便将哈姆雷特除掉。最后,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谋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克劳提斯也被哈姆雷特刺死。

哈姆雷特发绺前留下遗嘱,让好友霍拉旭完成他的心愿。

2.威尼斯商人简介

威尼斯富商安东尼奥为了成全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债。由于安东尼奥贷款给人从不要利息,并帮夏洛克的女儿私奔,怀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机报复,佯装也不要利息,但若逾期不还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巧传来安东尼奥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资金周转不灵,贷款无力偿还。夏洛克去法庭控告,根据法律条文要安东尼奥履行诺言。为救安东尼奥的性命,巴萨尼奥的未婚妻鲍西娅假扮律师出庭,她答允夏洛克的要求,但要求所割的一磅肉必须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准流血。夏洛克因无法执行而败诉,害人不成反而失去了财产。

3.英国节假日

1月1日新年元旦

国定假一天。按惯例,如果节日是在周末,则周一补休一天。2月14日情人节

爱侣的节日。无国定假。

3月1日圣大卫日

圣大卫是威尔士的守护圣徒。用传统风俗来庆祝,无国定假日。3月17日圣帕曲克日

爱尔兰的守护圣徒。爱尔兰传统风俗庆祝。无国定假日。

4月1日愚人节

通常朋友或同事之间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但必须是在中午12点以前。4月2日母亲节

送贺卡、鲜花或礼物以答谢母亲。4月13日星期五日

国定假日一天。基督教的宗教假日。

4月15日-16日(耶稣)复活节

送给儿童巧克力做的复活彩蛋作为礼物。4月23日圣乔治日

英格兰的守护圣徒。传统风俗庆祝。无国定假日。5月7日五月公假日

放假一天。宗教假日。5月28日五月公假日

放假一天。宗教假日。6月17日父亲节

送贺卡、鲜花或礼物以答谢父亲。8月27日八月公假日

放假一天。宗教假日。

10月31日鬼节

传统以南瓜灯、化妆舞会或游街来庆祝。孩子敲邻家的门讨零钱或糖果。无假日。11月5日盖夫克夜(俗称柴火夜)庆祝欲烧毁国会大楼的盖夫克被捕并处死。传统烧柴火放烟花庆 祝。无假日。

11月11日纪念日

每年11月11日上午11点正以纪念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无名烈士。几乎所有商店在此前后都有出售塑料或纸作的罂粟花纪念物。大多数城镇会在烈士纪念塔前举行小型仪式。皇家成员在伦敦出席或如身在海外,则即时默哀2分钟。无国定假日。11月30日圣安德鲁日

苏格兰的守护圣徒。传统风俗庆祝,无国定假日。12月24日-26日圣诞节

国定假日从圣诞日起两天, 但多数人一直休息到元旦过后。一般来说12月份下旬一直到1月上旬不宜安排到英国的商务旅行

4.英国教育

英国实行5-16岁义务教育制度。1998/1999财政年度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公立学校学生免交学费。私立学校师资条件与教学设备都较好,但收费高,学生多为富家子弟。

英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拥有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水平,是近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发源地。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也拥有一大批世界上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为英国和世界培养出许多杰出科学家和政治家等。

英国著名的学府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杜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华威大学、兰卡斯特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爱丁堡大学、布里斯托大学、伯明翰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曼彻斯特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约克大学、巴斯大学、格拉斯哥大学、诺丁汉大学、利物浦大学等。

英国教育一般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岁到5岁的幼儿园教育;第二阶段是5-11岁的小学教育;第三阶段是11岁-16岁的中学教育。5岁-16岁为法律规定的强制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必须入学,由国家负责必须的学费、书籍和必要的供应。16岁-18岁是中学高级班(或大学预备班),为中学至大学的过渡期;第四阶5年;第五阶段为16岁以后的继续教育。包括青年和成人的职业教育[正规大学不算在内],方式有全日、半日和业余时间。学制的长短在各地、各部门、各专业均不相同。

5.宗教

在英国,每个人都享有宗教自由,因此,在英国各中心地区也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宗教信仰蓬勃发展的局面。英国有两个“官方的”教堂:即英格兰教堂[英国圣公教会]和苏格兰教堂[长老教派],除此之外,各种不同的宗教和数不胜数的教派在英国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

绝大多数的英国人都信奉基督教,尽管当前去教堂做礼拜的信徒人数并不多,每周大约只有110万人。穆斯林是英国国内最大的非基督教团体[超过150万人],此外,佛教、印度教、锡克教和犹太教也拥有大量的信徒,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

悠远而多元化的宗教历史在英国的另一个产物就是遍布英国各地令人叹为观止的教堂、寺

英国国王行宫——白金汉宫

院和修道院建筑。格拉斯敦伯雷修道院,是以往凯尔特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曾经在亚瑟王的传奇故事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戏剧色彩也非常浓厚,相传圣奥古斯汀于公元597年从罗马来到英国传福音,五年之后,他主持修建了坎特伯雷大教堂。

有很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都脱胎于英国的宗教历史,其中包括在英国发动新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充满神秘色彩的圣帕特里克,现在每年世界各地都庆祝他的节日;以及大名鼎鼎的罗宾汉传奇故事中十二世纪时的狮心王里察德等等。

基督宗教约占71.6%总人口。

伊斯兰教:约占2.7%总人口。

印度教:约占1%总人口。

其他:约占1.4%总人口。

不明/没有宗教人士约占23.1%总人口。

近年来基督教信徒在英国有下滑趋势。6.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中文名: 威廉·莎士比亚

外文名: W.William Shakespeare 国籍: 出生地: 英国

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

逝世日期:1616年4月23日

职业:

剧作家,诗人,演员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代表作品:

白》

出生日期:1564年4月23日

著名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正剧、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本·琼森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儒略历1616年4月23日(公历1616年5月3日)病逝,出生日期与逝世日期恰好相同。莎士比亚和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伽利略同一年出生。被人们尊称为“莎翁”。

7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但丁(Dante)(1265-1321)。其代表作为《神曲》,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Petrarch)是意大利诗人。他优秀的十四行体抒情诗集《歌集》问世,获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乔万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1375),一译卜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代表作《十日谈》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科学家、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正因为他是一个全才,所以他也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拉斐尔·桑西(Raphael Cenci)(1483~1520)意大利画家。其中最有名的是《带金莺的圣母》(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草地上的圣母》(藏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和《花园中的圣母》(藏卢浮宫博物馆)。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o that Rorty)(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

在英国:诗歌和戏剧空前的繁荣。

代表人物:作家莎士比亚等。哲学家: 托马斯·莫尔

其中,莎士比亚、但丁、达芬奇,被称为“文艺复兴三巨人”。

8.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又称产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工业革命的意义

(1)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2)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

(3)工业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工业革命前后的重要发明

1712年 英国人汤姆斯·钮可门获得了稍加改进的蒸汽机的专利权

1733年 凯伊·约翰 飞梭

1765年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1768年 阿克莱特水力纺机

1769年 詹姆斯·瓦特改良钮可门的蒸汽机为“单动式蒸汽机”

1778年 约瑟夫·勃拉姆 抽水马桶

1779年 克伦普敦 走锤纺骡(骡机)

1782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为“联动式蒸汽机”,1785年投入使用

1785年 卡特莱特 动力织机

1796年 塞尼菲尔德平版印刷术

1797年 亨利·莫兹莱 螺丝切削机床

1807年 富尔顿 造出用蒸汽机做动力的轮船

1812年 特列维雪克 科尔尼锅炉

1814年 斯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1815年 汉·戴维矿工灯

1825年 斯蒂芬森发明的蒸汽机车试车成功[粤教版:史帝芬逊,史蒂芬孙,由于是音译,所以各个版本会有些不同]

1844年 威廉·费阿柏恩发明兰开夏锅炉

9.圣经

《圣经》(拉丁语:Biblia,希腊语:Βίβλος,英语:Bible,本意为莎草纸,中文亦称耶经)可以指犹太教和基 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的宗教经典。犹太教的宗教经典是指《塔纳赫》(或称《希伯来圣经》),而基督宗教的则指《旧约圣经》(《旧约全书》)和《新约圣经》(《新约全书》)两部分。

《圣经》从最早成书的约伯记在3500年前左右(约公元前1500年)到最后成书的启示录(公元90-96年之间),历经1600年左右,共有超过40个作者。这些作者多为犹太人,其文化水平、身份地位和职业各有不同,其中有君王、先知、祭司、牧人、渔夫、医生等等。各作者按照自己对神的看法和人生经验,描述神给各人的启示各自成文。此后口耳相传,最后由各宗教组织权势团体集结成册。并各自宣称正统《圣经》。

《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其中的《圣经故事》反映了犹太民族的形成发展,赞颂了犹太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这些美丽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曾给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提供无穷的灵感与启迪,至今仍有极高的阅读价值。10.基督教

早期基督教

早期的基督教是作为群众运动产生的。相对于传统犹太教强调遵循律法,基督教则强调耶稣救赎的恩典,并认为只要信奉耶稣基督就是旧约圣经里众先知所默示的救世主,愿意接受他为主,并决意以上帝的心意为生活的准则,让耶稣基督为自己承担所犯的过错,就被认为是已悔改,可以借着洗礼被接纳成为教会的一分子。

在基督教早期阶段,基督教会曾实行财产共有,外界视其为一种秘密性的宗教组织。犹太人视教会为离经叛道的异端,常常向罗马当局控告他们。罗马政府认为基督教只是犹太教的一支,从公元60年代中期罗马政府的迫害就开始了。当时教徒普遍不分种族及社会阶层,就连当时的奴隶在信主以后亦可即时被接纳为弟兄。

随着基督教的传播,社会各阶层愈来愈多人加入教会。教会虽在第二、三世纪遭遇多次可怕的大逼迫,许多主教和信徒被烧死,在竞技场中被野兽吃掉,但教会依然继续茁壮,直到313年颁布的米兰敕令,罗马帝国终于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随着基督教的发展,教会开始将耶稣复活的一天定为复活节,又定12月25日为耶稣的生日,即圣诞节(耶稣出生的确实日子已不可考)。

中世纪的基督教

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之后,不少日耳曼人的部族,例如法兰克人,亦开始皈依基督宗教。由于日耳曼人的文化水平比罗马人低,甚至连自己的文字也没有,于是教会便成了中世纪时期西欧的唯一学术权威;因为当时几乎只有教士和修士才能读书识字,所有的学者都是教会人士。正因如此,西欧便开始完全陷入一片黑暗的迷信时代。

色路拉里乌斯分裂

1054年,经过色路拉里乌斯分裂,基督教分化为公教(在中国称天主教)和正教(在中国称东正教)。天主教以罗马教廷为中心,权力集中于教宗身上;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教会最高权力属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1096年-1291年,天主教以维护基督教为名,展开了8次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

新教诞生

16世纪,德国、瑞士、荷兰、北欧和英国等地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它产生出脱离天主教会的基督教新教教会。领导人物是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他们建立了新教和圣公会,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中国所称的“基督教”,基本上都是这个时候产生的新教。

现今的基督教

英语论文文化 篇4

英语教学反思:整合英语教材,走进节日文化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外显。所以学习一种新语言,实际上是适应一种新文化的过程。假如不了解传统的英美文化,就不可能真正准确理解和运用英语这门语言,更谈不上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在亲身体验、参与异彩纷呈的节日文化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异域文化传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从而丰富自身的英语语言素养。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这个单元的话题是校历上一年12个月中丰富多彩的活动,里面有许多中、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文化,教材内容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为课程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提供了丰富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把握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教育,可是本单元的节日太多了,课上没有这么多时间进行渗透,所以我打算把本单元的所有节日串在一块进行梳理,让孩子们充分了解每一个节日的习俗,并且以此为话题运用本单元的重点句型When is „? It`s in „来进行交际对话,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并进行汇报展示。

由于各国的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不同,所以中西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中西文化差异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学生在掌握本国文化的同时,也要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本国的差异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教授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课前搜集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相关内容:节日的时间、节日的起源、节日的传统活动、节日的标志等,并且要听录音、自学节日的英语表达法。例如西方的Easter Party, Mother`s Day, Father`s Day, Thanksgiving Day, Christmas等,中国的节日Tree Planting Day, May day, Teachers` Day, Mid-autumn Day, National Day等。

孩子们在课下利用网络、书籍等搜集了大量关于这些节日的资料,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展示,鼓励孩子在展示的时候正确说出节日的英语表达法。孩子们积极踊跃发言,其他孩子也听得很认真,并能补充全面,大家收获了很多知识,比如圣诞节是为了纪念耶稣的诞生;复活节则是纪念耶稣在十字架受刑死后复活的节日,它象征重生与希望;感恩节是为了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感谢印第安人的帮助;中秋节源于常娥奔月的传说等。

二、制作微视频,梳理不同的节日文化

教师提前制作出了关于这些节日的微视频:1.以故事的形式展示出来,突出趣味性。我编了一个故事:John翻看2016年的日历“We have a few fun things in this year.” 他翻到March 27th这一页时说“Look, it`s March the twenty-seventh.What happens? ”只见日历上跳出一些彩蛋和兔子Easter eggs and Easter bunny,然后教师出示“Easter Day”复活节的大字,然后让孩子们观看复活节的视频等,后面其他的节日也以此类推。2.每个节日都要嵌入本单元的重点句型进行学习,突出互动性:When is„? It`s in„ 来提问这个节日的时间;What will you do on that day? 提问这个节日的活动,如复活节roll Easter eggs, 中秋节 eat mooncakes等。

三、节日文化的知识竞答。

观看微视频之后,学生对每一个节日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检测,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前,竞赛分为必答题、抢答题等,教师用英语出题,如:When is Father`s Day? If you make a card and say “Thank you” for your teachers on the holiday, what`s the holiday? 让孩子按要求进行回答,答对者才得分,极大地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四、小组交际对话,有效输出语言。

学生对话表演,真实感受到了语言文化的熏陶,也是文化知识教学行之有效的方式。教师通过表格的形式列出月份、该月份的节日以及孩子在这一天要做的事情,小组合作,利用如下句型进行对话练习:

S1: When is Mother`s Day?

S2: It`s in May.S1: What will you do on Mother`s Day?

S2: I will write her a letter.五、布置个性化的课后作业。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要改变学生作业的形式和功能,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让学生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本节课之后,教师可以布置各种有趣的作业:以“走进中外节日文化”为主题制作英语手抄报,各个小组进行汇总编辑、制作成一本“精装书”;让孩子学着DIY个性化挂历,每张挂历上都有节日的英文日期,并有该节日的英文介绍;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句型,创设情境,假如“你的生日和某个节日是同一天,你会如何度过?”请孩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编对话,看谁编的好?评选出最佳编者。

六、文化教育渗透到校园 英语教育不应是单纯的学习活动、枯燥的口语练习,而应通过各类文化活动,使其真正融入到孩子们生活的环境中去。那么采取何种方式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渗透节日文化呢?我觉得结合节日,进行相关宣传并增强学生参与度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例如:在每年的12月25日,我们可以进行“Christmas”的庆祝活动,教师可以教给孩子歌曲Jingle Bell, 以及圣诞节的一些英语表达方式,如Christmas tree, Santa Claus, gift等,也可以让孩子在教室里共同装扮圣诞树,扮成圣诞老师派发礼物等,让孩子感知圣诞节文化,体验圣诞节的魅力所在。

英语文化节总结 篇5

福建工程学院第六届“英语文化节”之“译”想不到小组的趣味翻译活动已经于2011年11月11日圆满结束,以下是本人对于此次活动的总结:

一、活动期间的任务

我是该小组的组长,主要负责该活动的整体策划以及对活动流程的整体把握,负责版块的申报、组织本组人员落实各项活动内容和任务安排,以及扮演着和指导老师沟通和交流的角色。

二、总结

(一)、收获:

1.在活动的前期准备阶段,我召集小组成员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会议内容主要讨论申报板块的名称,即搜集组员们各种富有创意的想法和讨论各种想法的可行性,创新点。在这一过程中,每个组员都积极配合,各抒己见,对每个创新点的阐述都独到见地,这种积极的氛围为我们会议的顺利展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每个组员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互相汲取营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完善我们的观点。我们把平时在脑袋中一闪而过的想法变成了具有可行性的实践活动。这种讨论,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组员发挥创新能力提供了平台,同时也加深了组员之间的互相了解。同时,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互相合作的重要性,可以把毫无思绪的东西理成直线,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其中,我也负责了文化广场场地的申请问题。刚开始我毫无思绪,忧心忡忡,害怕做不好。因为我不知道文化广场申请场地的流程,更不知道应该向谁询问,但最后我还是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从这件小事中,我再一次深刻意识到参加社团活动的重要性,真的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如写策划,考虑问题的全面性的能力,获得一些无形的宝贵财富,如人脉关系的形成。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敢于挑战自己,挑战自己的极限,敢于尝试新鲜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超越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最后,在准备翻译材料的过程中,我还担任了与老师沟通交流的角色。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活动不足的地方,并对老师给的意见对活动策划进行了完善,使我们的活动更加契合本次英语文化节“文以载道”的主题。我发现在与老师的交流过程中,我可以获得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从更理性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本质,真觉得获益匪浅。2.在活动的举行过程中,每个组员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个活动中,吸引了许多外系的参与者,达到了我们活动的目的--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广大同学学习英语的乐趣,加强对中西不同文化差异和文化内涵的理解。虽然有些外系参与者刚开始没有显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在组员的动员下,他们也兴趣大增。从开始是时的门可罗雀到 后来的人山人海,真觉得用心就能把事情做好,把平凡的小事做得不平凡!

3.在活动的最后,我们一起整理现场,一起收获快乐!那时的心情真得很激动!因为真真切切的付出,我们收获了一份踏实感,每个人都感慨颇多。

(二)、不足:

当然,在活动的举行中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于本次活动,处事不够干练,想问题不够全面,不够深刻,没有很好的把握好参与者数量,特别是在活动的最后,发放的小礼品瞬间不够,这让我们的活动出现尴尬的局面。虽然能基本实现活动的预期目标,但在工作中面对困难面对压力也感到力不从心,缺乏经验。2.活动的宣传力度不够,以至于本系参与的人数有点少,没有充分为本系同学提供一个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台。3.计划和执行不完善:计划中只是粗略的说每个环节的总负责,但是具体到每个环节时,人员数量不够,导致人员工作混乱,以至于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人员不足的情况。

三、未来展望

英语论文文化 篇6

关键词:特色校园英语文化,中学生英语,文化素养,作用

特色校园英语文化有利于英语学习兴趣、能力的凝聚, 在具有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的环境下, 学生才能充分地认识到学习英语、学好英语的重要性, 而且学校为学生打造一个比较理想的英语文化素养培育环境, 有利于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 从而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促进学生乃至学校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特色校园英语文化在培养中学生英语文化素养中的作用

1、促进英语教育的发展

英语肩负着重大的文化传播责任, 也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尤其在中学英语教育中, 特定的英语文化教育环境, 对初步的英语学习价值体系形成的中学生来说, 具有重大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 要想英语的教与学实现双赢, 则必须树立牢固的文化底蕴。而且浓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当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提升到一定的文化素养境界的时候, 也是体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时候, 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 能够促进英语教育的发展。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繁荣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 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更加的严格, 更加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今信息化时代, 不仅要求人才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 更重要的是人才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所谓的文化素养, 包含了文化知识和文学理论, 它所覆盖的范围比较广泛且涉及的内容较多, 中学生在学习掌握的过程中往往难以自主的驾驭, 因此, 学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浓厚英语文化特色的学习环境, 在特定的环境下, 人有不自觉的产生相应的心理、行为的功能, 能够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找到缺点的突破口, 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学生、教师、学校一起努力, 便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我国, 中学是学生能够英语学习的开端, 在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 学生的思想意识不能正确的指导学习工作, 他们存在许多思想问题, 且他们犯错误的几率很大, 情节严重者甚至会违法犯罪。因此, 对于这些思想不稳定且容易犯错的学生, 不仅要依靠教师、学校的思想教育指导, 更要从环境上下手, 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或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特色校园英语文化, 在文化约束力的影响下, 学生能够有效的管制自身的言行举止, 并且在积极的文化熏陶下, 自身的文化素养也会不自觉的提升发展。

二、中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培育措施

1、人文素养的培育目标要明确

中学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英语理论知识的综合培养, 却忽视了人文知识的培养。人文知识也就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匮乏使得学生严重缺乏英语文化素养。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学校以及学生都需要重视问题的严重性, 并制定规范性的人文素养培育目标, 不仅要重视学生英语理论知识的培育, 还要将心理素质、价值观念以及思想品德纳入培育目标内, 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定期对学生进行英语专业知识的综合评定以及文化素养评定。学生只有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才能在日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提升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 教师在教育中, 具有指导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 教师的所作所为直接渗透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会教师为标准来约束自己, 且当今社会, 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要想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则必须提升教师的文化素质。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 可以开展教学研讨会进行文化素养提升的专项交流会, 也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培训班或进一步进修, 通过多渠道来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以及提升教师的文化修养。

3、教学方法创新

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教育中, 要充分的挖掘、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且创造思维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培育具有积极的指导、促进作用。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给学生预留一定的自主探究时间, 使得学生开发自身的思维, 自主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够性, 当学生的自主意识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 就会调动学生上课、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从而使得教学环境轻松和谐, 在根据教师的言传身教, 学生获取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 并在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熏陶下, 从而形成自身比较良好的文化素养。

结语

文化素养能够塑造人良好的人格, 在中学英语教育中占据中不容小觑的位置, 且它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理论知识水平。在中学英语的教育教学中, 应该重视文化素养的培育, 要结合中学英语知识的实际特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具有本校园特色的英语文化教育环境, 制定科学的、规范性的文化素养培育目标, 且尊重学生自身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主能动性水平, 挖掘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乃至学校的全面发展, 为社会发展培育综合素质高、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能够提升英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赖秀陶.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J].科教文汇, 2008, (9) :101-102.

[2]刘奇志.英语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6 (10) :113-115.

[3]夏德群.浅谈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3, (10) :110-110.

[4]江银兰.农村中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培养[J].神州 (下旬刊) , 2012, (z1) :176-177.

浅谈英语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 篇7

【关键词】英语文化 英语教学 语言学习 学生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给学生传授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让学生利用英语语言这一工具更好地去学习英语文化。一种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的语言环境往往渗透在其文化体系中。因此,初中英语教学注重语言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其文化,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有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

一、英语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共同的心理意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我们不仅要会运用英语这种工具,更应通过这一工具去探索英语国家的文化,通过对其文化的学习,取长補短,来弥补我们文化的不足。同时,更要把语言的学习放到文化的具体背景中,充分发挥英语文化对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把语言置于具体的文化中,使英语的学习不再抽象和枯燥,容易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学习,能够提高对语言的实际操作运用能力。通过接触英语文化,学生更容易理解英语语言的特点,更好地把握英语的规律。通过英语文化,也能够让学生进行中外文化的思考,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更好地找到奋斗目标。

二、利用英语文化提高英语教学实效的途径

1.利用英语文化培养学生英语兴趣。兴趣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英语教学中,要运用英语文化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文化,结合英语知识对学生进行兴趣的渗透。首先,可以利用英语节日来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可以结合西方的传统节日感恩节,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对老师、家长的感谢之情。通过愚人节,给学生以身心放松之机,让学生体会英语国家的文化乐趣。其次,通过日常对话让学生感受英语的文化魅力。英语学习必须融入日常生活中,通过师生、同学之间的日常对话,如谈论天气、问候等,让学生形成说英语的习惯。学生在感受英语文化的魅力中,逐渐提升英语学习的兴趣。三是要充分发掘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在寻找差异中提升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在接受别人的馈赠时,中国文化一般都是说一些婉拒的客套话,且不能当面打开查看礼物。而英语国家的文化一般都是接受表示感谢,且当面打开表达赞美喜悦之情。了解了这些,学生必定对英语文化产生兴趣,从而能够对英语产生兴趣。

2.利用英文电影积累英语基础知识。学生对影视及歌曲有着天然的兴趣,在学习中,可以借助英语语言的影视节目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例如《音乐之声》是一首故事情节美好的音乐剧。里面孩子的纯真笑声,感人的爱情故事,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旋律中。学生在观看中会投入其中认真学习里面的单词及句子,以便使自己听懂那些对话,再加上插曲“Do·Re·Mi”“edelweiss”等都有着温柔的乐调,学生听了之后都会被这优美的旋律所打动,从而对这些歌曲产生兴趣并不断学习其中的英语内容。当然,这一类的歌曲很多,像《Yesterday once more》《My heart will go on》等都值得学生去学习。此外,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著作,如《双城记》《傲慢与偏见》等,也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积累英语知识。学生若能长期坚持,对于单词积累、语言习惯表达具有质的提升作用。

3.利用英语文化促进学生交流能力。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是英语教学必须注重的重要内容,也是对英语学习的较高要求。交流不单单是对语言词汇、语法的简单运用,而是要在英语文化环境下的英语交流。英语交流必须要有英语文化做支撑。初中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在练习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英语文化的氛围,让其自由地进行表达。例如,在设置一个与陌生客户进行会晤交流时的场景,在互相问好时我们就不能直接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等情况,因为西方以个人为中心,对个人的隐私非常关注,注重隐私权。而我们是以集体为中心,注重集体的利益、对集体有强烈的归属感。知道了这些就能很好地避免交流中的尴尬。

4.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知,促进英语学习。文化学习对英语教学具有重要作用,英语教学也避不开文化这个环境。初中生具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其充分认识到英语文化学习的意义。让学生不断钻研中外文化的差异,促进英语学习效率的提高。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让其意识到英语学习不仅仅是积累单词和语法知识,更是对文化的一种认知和传承。其次要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英语文化的习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去关注去积累英语文化,在不断坚持中提升对文化差异的认知能力。

总之,初中英语教学在进行听力、单词、语法等常规教学时,更要注重对英语文化的学习。文化对语言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在英语文化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兴趣,夯实学生的英语知识,促进学生交流能力的提升,通过英语文化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贺.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的激趣作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周丽.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教学之文化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2012(12).

上一篇:妈妈笑了-四年级作文下一篇:小寒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