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培养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培养(通用6篇)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培养 篇1

[摘要]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在当今这个文化软实力起重要作用的世界上,公民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必须的。在我国,就要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文化为社会发展起价值导向作用,文化通过理想信念、价值目标、道德风尚和行为规范,调节人际关系,形成社会凝聚力,引导和团结人们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文化软实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在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情形下,我们不仅要发展自己的经济、科技、军事硬实力,也要发展自己的文化软实力。软实力能形成强大的文化认同感,也可以缓解外界对我国硬实力发展的不利影响,为硬实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要培养与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认识和评价标准,是处理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所谓核心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而在我国,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党的十八大首次以24字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养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每个人心底蕴藏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就是我们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土壤。要把增强全社会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作为宣传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引导人们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培养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青少年是价值观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要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深入挖掘和阐发传统文化的优秀美德,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家,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必然要求,对于更好地巩固和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支柱。它集中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力量可以帮助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塑造出和谐的心态。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准则。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总之,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立足于实际,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培养 篇2

一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涵义与特点

软实力是一个经常被提起的全新概念, 而国家文化软实力则是一个国家的价值理念或是一种行为习惯。其制度规范、价值准则以及理想信念都是整个国家力量的体现, 若是一个国家能够具备强大的文化感召力以及吸引力, 就能够占有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 具有更为强大的文化自觉以及文化自信, 故而, 就能说该国家自身是具备较强文化软实力的国家。

国家文化软实力一直具有以下这几个基本特点: (1) 价值理念较为先进。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必须包涵并且能够符合“人类自由全面发展”这一个价值诉求, 而且要符合整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同时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符合, 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利用文化的凝聚共识, 在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里面进一步去有效的改造这个世界, 为整个国家谋取发展, 为全人类谋取福祉。 (2) 文化载体十分多样。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载体不能只是单一陈旧的, 必须是多样的, 能够发展的。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拥有一个较为发达的文化产业, 一个健全完整的文化体制以及需要文化载体与文化习俗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 (3) 文化传播具备辐射性。文化一直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相伴相随、不断发展并不断丰富, 那些仍旧固步自封的文化最终都是要走向灭亡的。文化一定要使用语言文字、教育或者是传播工具等各种途径不断地向外围进行传播扩散, 确保文化的世界认同度能够不断增强。 (4) 文化发展要具备自觉性。文化一定要在其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 同时要在发展之中不断地创新, 文化的自觉性以及文化的自信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十分重要的内容, 而且文化的发展一定要与这个时代保持同步, 与改革确保同行, 与全部人民共同分享, 只有能够与时俱进, 确保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进一步衍生出新的文化, 发展新的产业, 才可以不断地强化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国家文化软实力联系紧密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起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为本质的体现, 也是社会主义体制的生命之魂, 她集中地表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发展的内部规定及其目标方向。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里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整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终代表。所以, 必须通过使用其核心价值的一元化去指引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多元化, 通过用其核心价值的同质化进一步消减整个文化建设里面的异质化, 创造条件能够推进其核心价值更快的迈向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飞跃, 能够保持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具备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保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二)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族认同感的提升

目前, 全党以及全社会的思想都达到了空前少有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前已经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杆。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一个国家整体力量的一个体现, 当今这个世界的竞争本质就是把国家的综合国力作为最主要内容的国家力量上的竞争与较量, 强化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可以更进一步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动权以及话语权, 进一步提高抵抗西方自由思想的同化以及入侵的能力, 故而可以有效地保护我国国家文化主权。而且,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国向世界迈进, 这对建设长久的和平以及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和谐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共同统一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进一步推行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之中, 必须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具有的指导作用, 确保文化软实力的世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想作为内在的推动力, 进一步加强文化软实力的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加深把爱国主义作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将改革创新作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民族认同感, 坚持不断发展文化生产力以及文化创新力, 确保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能够不断提升;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道德的标准, 强化文化软实力必备的社会规范功能以及它的价值导向功能。

三 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能力

(一)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变, 确保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变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还是整个人类认识世界并进一步改造这个世界的理论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党带领人民实行改革建设的重要财富, 也是中国未来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道路。这两者之间是中国社会建设与改革的指导思想中心, 文化建设则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 必须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当作最重要的指南针。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不变,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才可以在根本上确保国家软实力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变, 确保国家软实力建设具备民族的性质, 才可以在繁杂的社会思潮沉沉浮浮之中不会失去方向, 不会走弯路, 才可以确保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能够有强大的思想动力与理论支撑。当代中国, 只有坚定社会主义文化科学发展的道路不变, 只有坚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指导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才可以在世界文化的竞争里面占据一种有利的趋势, 进一步掌控世界文化竞争的主动权, 保证不会出现“和平演变”, 进一步捍卫国家文化的主权。

(二) 建构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体制,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以及影响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文化的凝聚力与影响力, 故而建构更加强有力的创新体制与保障体制, 就必须强化全民族对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其一要确保理论体系的完善以及创新, 构建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框架以及核心的要义和基本的范畴;其二要完成教育机制的创新, 分类进行引导, 做到稳步的推进, 进一步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学生以及知识分子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其三则要做到媒体传播体制的进一步创新, 发挥出报纸、电视等传统的媒体以及微博、手机等现代新媒体的作用, 建立一个立体多元的主流价值宣传中心, 确保媒体的话语权;其四则要完成激励体制的创新, 把核心价值观利用社会规范的表达形式一步步转变成为社会的软体制, 进一步加大亲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集体的宣传力度, 提供必需的物质以及精神奖励, 提高违背核心价值观原则的个人行为成本, 把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放进地方党委的考核中, 加强党委在核心价值观建设之中的领导位置。

(三) 探究实行核心价值观群众化的情感途径, 确保社会主义文化的群众根基

情感一直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催化剂, 确保好的情感体验能够保证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里接受该价值导向, 并且可以不断地强化人们对于核心价值观的感知以及接受的程度, 确保人民群众能够从核心价值观的简单机械的认知中上升到为自我的主动意识及情感。其一是要建成核心价值观的受众者以及传播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将自身的情感以及体验都唤醒, 确保受众的情感认知度;进一步建成核心价值观受众者与传播内容直接的情感联系, 传播内容必须要贴近时代、群众与社会, 确保产出一批人民群众都喜欢的文化作品。其二, 牢固社会主义文化的群众根基是离不开人民群众自己进行情感体验的, 必须通过人民群众对于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的情感, 进一步升华到群众情感世界的认知走向,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作指导方向, 进一步强化群众的情感体验, 进而做到群众能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内在的认同感, 才能够更方便地获取到易于接受的宣传方式方法, 进一步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由上可知,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必须要进行全面的强化, 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能力与水平, 并且要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不被动摇, 在进行创新与大众化的形势上面下足功夫, 便于发展更为开放, 更具包容的姿态的同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开展的对话。总而言之, 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领导作用, 才可以切实地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以及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才可以在世界文化的竞争之中占据一个更为有利的形势, 才可以确保真正地达成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整体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佳.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思考[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1 (8) .

[2]杜桂韩.中共十七大以来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评述[J].中共党史研究, 2012 (6) .

[3]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190.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培养 篇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凝聚共识、知行统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和认可,内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外化为个人行为规范,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践行。一要回应社会关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既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又要充分重视不同群体和个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正视和回答一些社会成员的价值迷惘、道德困惑,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淮安市委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中,结合实际提出了“学习伟人周恩来,崛起江淮做表率”的号召,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正面关切。同时,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增强内凝人心、外展形象的典型影响力,3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或提名奖,14人获省道德模范或提名奖,44人入选“中国好人榜”,82人入选“江苏好人榜”。二要开展主题教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要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将文化建设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淮安市自2013年起,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为期20个月的新时期淮安精神大讨论活动,通过征集研讨,提炼出“包容天下、崛起江淮”作为新时期淮安精神表述语,活动得到全市干群积极响应。淮安市教育系统在全市中小学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文明守纪好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崇德向善、崇尚文明,通过“小手拉大手”,在全社会形成浓烈的氛围。同时,注重以新颖、鲜活、生动的内容和形式,全方位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使人们在“看不见的宣传”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淮安市淮安区通过搭建“百姓理论说唱团”载体,让群众唱主角,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基层思想文化宣传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三要坚守舆论阵地。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新闻媒体责无旁贷。要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社会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带来了传播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在“人人都是记者、个个都是媒体”的自媒体时代,必须把控好以互联网为主导的社会舆论生态,把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等中去,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唱响思想文化主旋律。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科学统筹、服务发展。党的十八大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五位一体”内,文化有“一位”;在五大发展理念中,文化有一“功”。我们应统筹推进文化的改革发展,促进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的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一要打造文化传承载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近年来,淮安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提出打造“里运河文化长廊”,通过理水、营城、聚人、兴文四大策略,通过几年的努力,将里运河打造成集文化论坛、文化旅游、生态养生、商务休闲以及特色主题乐园多功能为一体的“运河文化国际交流经典空间”,成为再现清江浦繁荣景象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二要繁荣文艺产品创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化产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育人化人功能。要大力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品格和艺术品位,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近年来,淮安市坚持多出精品和多出人才互动并进,把满足需求与提高素养结合起来,把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结合起来,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与市场检验统一起来,推动优势资源向创作领域集中,精品力作生产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近三年来,全市在省以上入展、获奖、发表、出版的文艺作品超过300件,先后问鼎全国第九届优秀儿童文学奖、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书法兰亭奖、第十届、十一届国展最高奖。三要壮大特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要坚持以文化产业升级提升城市软实力,推进文化产业创新、结构优化和品牌生产,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断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近年来,淮安积极实施文化产业“品牌化”战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推动全市科学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如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立淮扬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全国唯一一家以八大菜系名称命名的“国字号”集团,承担了振兴淮扬菜文化产业和提升淮安城市知名度的双重任务。“十二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37%,增速高于GDP增幅20个百分点以上。我市被江苏省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表彰为“文化改革发展速度先进地区”。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以人为本、人才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气氛,是新时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一要抓好队伍建设。当前,文化领域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突破改革屏障、建设文化强市,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入思考新常态下文化建设的职能定位、发展思路和工作模式,勇于打破区域、部门、系统与单位的思想藩篱,探索创造撬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支点、杠杆、模式,由“管脚下”向“管社会”、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长期以来,淮安坚持以领军人才建设为重点,以“双名”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五个一批”、“文化菁英培养”和“小梅花、小长荣”艺术新秀培养工程,加快培育德艺双馨的“文化名家”,以此带动基层骨干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二要提升师资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从小抓起,从教育入手,而且要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广大教师责任重大。要始终坚持师德为上,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近三年来,淮安每年都要召开优秀教师座谈会,大家一起交流成长体会和育人心得,市政府对他们进行表彰奖励,激励他们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三要优化用人环境。总体上看,各地文学艺术家数量与经济水平、时代要求还不相称,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更要从工作制度上创造有利于杰出人才、青年人才涌现和成长的必要条件。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探索以项目聚人才、用项目育人才、靠项目引人才的方法,完善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激励保障机制,尤其要打破论资排辈等陈旧观念,坚持重能力而不是看资历,大力培养文化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硬实力 篇4

聂震宁

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构成的硬实力所具有的制约作用,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有了越来越明显的表现。我国已经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出来。

怎样才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强化国家文化硬实力。“要让软实力变硬,硬实力不能太软。软实力需要通过必要的经济运作、必要的产业发展、必要的市场经济、必要的国际竞争,来形成自己的效应,这就是吸引力和影响力。”

所谓文化硬实力,即指一个国家生产经营传播文化产品和信息产品的产业能力。在全球市场里,文化、信息传播的载体主要是文化产品和信息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经营、传播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有赖于文化硬实力加强。以出版产业为例。多出好书确实是出版业的终极目标。但是,如果把出版社的任务只归结为“多出好书”,则失之于简单。出版社必须把多出好书的追求落实到两个效益的实现上。人们习惯于把出版产业“内容产业”的性质重点放在“内容”上,这也是失之于偏颇的。“产业”与“文化”都是出版产业的主要属性,二者缺一不可。出版产业必须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事实上,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在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健康的市场环境里,经济效益越突出,越有利于实现出版物的社会效益。我们说,出版产业获得经济效益的能力,就是一种文化硬实力。詹姆斯·彼得拉斯在《二十世纪末的文化帝国主义》中开篇就说:“美国的文化产业有两个目标:一个是经济的,一个是政治的。经济上是要为其文化商品攫取市场,政治上则是要通过改造大众意识来建立霸权。”显然,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外现为意识形态的隐性扩张,其基础则是文化产业的雄厚经济实力与高超管理水平,后者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硬实力。文化硬实力通过占领文化市场,在获取经济收益的同时,扩大文化影响力,达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国家文化硬实力主要由市场主体、创新主体、资源主体、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政策体系和管理体系等要素构建而成。市场主体应当是建立了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市场主体。创新主体应当是创新型人才队伍和创新性技术的统一。资源主体是指用于文化生产的民族、地域、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题材和素材。产业体系是指构成国家文化产业的大中小企业及其在国内外的合理布局。市场体系则指建立了合理的交易标准并得到严格管理的市场环境。政策体系应当是国家关于文化产业科学、规范、有效的政策架构。管理体系指的就是在依法治国的要求下现代型政府的依法管理。所谓现代型政府,就是以服务社会、服务市场为主要任务,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该管的一定要管,而且要管到位,不该管的,一定不要管,退也要退到位”。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国家文化硬实力才可能得到不断增强。

强化国家文化硬实力,既需要文化产业的经营与扩张,也需要政府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近一个时期来,业内已经比较深入地讨论了文化产业的经营与扩张

问题,今天我希望讨论一下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这一问题。这是强化文化硬实力的重要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些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做法。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不失时机地全力向外进行文化产品大倾销。十几年的光景,随着国际间文化产业壁垒的逐步瓦解,美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稳稳登上全球霸主地位。在很多国家坚持片面强调电影的意识形态意义和主体文化价值的时候,美国影业已经以其好莱坞经营模式和叙事模式占据了市场的85%份额,给美国每年带去近180亿美元的收益。所谓好莱坞叙事模式,简单说来是观众接受至上的叙事态度,是娱乐为主、寓教于乐的主题追求,也就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艺术风格。至于好莱坞经营模式,却值得很好地研究。好莱坞是著名的美国品牌,但其品种其实并不纯粹,它是许多独立制片公司的集合体,是众多制片人的趣味比较一致的追求,其中最具实力的哥伦比亚三星的老板是日本的索尼公司,大名鼎鼎的福克斯被澳大利亚的新闻集团控股。好莱坞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不仅包容了各种机构各种艺术家的创作,也容下了这些外国资本。然而好莱坞依然是美国的好莱坞,为什么呢?似乎大家都说不清楚,我也觉得奇特。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美国的文化产业战略思维和价值观的顽强表现在发挥核心作用,我以为,也许更多的是文化市场经济规律在发挥根本作用。有一种对好莱坞经营模式的通俗解释是:不管你是谁,你到了我这儿,一切都会变成我的;不管你是谁,我到了你那儿,一切依然还是我的。事实确实如此,原因尚需研究。我国近十年来,通过影视业的制播分离改革,大量民营资本进入影视生产,许多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大片其资本结构十分多元,取得了比较良好的票房效益,而这些走的正是市场运作之道。

美国没有类似文化部这样的国家机构,有人因此以为美国政府对待文化产业是“放任自流”、“无为而治”。其实,从美国政府部门动辄为本国文化产品输出权利打国际官司,就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在全力以赴保护和发展自己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美国政府一是给政策(如税收、奖励等);二是给钱。美国成立了“国家艺术拨款委员会”和“国家博物馆图书馆委员会”等,直接由联邦政府划拨补助性经费。同时,联邦政府运用一切可行手段,鞭策地方政府出资扶持文化产业;还鼓励民间各类基金会向文化产业投资。目前,文化产业资金注入的大致构成是:联邦政府15%、地方政府35%,其余50%左右是民间资本。有多大的投入,才可能有多大的产出,美国文化产业占到GDP的25%,与其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有着最重要的关系。

再来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

1995年,日本政府确定了“文化立国”战略,后来又颁布实施《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和《有关振兴文化艺术的基本方针》,推出了《文化产品创造、保护及活用促进基本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强调文化产业要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满足国民文化生活,并肩负着让其他国家了解日本文化之重任,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每个国民均有义务积极参与、给予扶持。日本政府直接组建和参与、支持设立各种文化产业基金组织,疏通并且拓宽资金流入文化产业渠道。在文化发展战略上,日本是做了一番精心规划的。美国迪斯尼上世纪80年代在东京安营,90年代在香港扎寨,日本文化产业趁势而上,强力启动动漫产业。先是用自己创造的“口袋妖怪”、“皮卡丘”、“Kitty猫”等围攻“米老鼠”,然后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日本大举进攻美国市场,仅2003年销往美国的动画片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就达到44亿美元,是日本出口美国钢铁收入的4倍。与此同时,日本动漫开始席卷世界。动漫出口利润一举超过其汽车和钢铁工业,其经济效益占据了GDP的18%,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撑产业之一。

1997年,在亚洲金融风暴的袭击下,为了摆脱困境、重振经济,韩国政府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正式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将其作为“21世纪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加以扶持。围绕这一基本战略,韩国政府按照“明确重点、集中培育、系统实施”的原则,采取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扶持政策。首先是加强管理组织建设。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就在文化观光部内首次设立了“文化产业局”,2000年又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委员会由文化观光部长官担任委员长,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委员会的基本职能是制定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基金运营计划,并负责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文化观光、信息通信等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建立各自下属各种中心,分别负责政策规划、产业园区建设与管理,以及产业技术开发。在卡通画形象文化方面也分别成立了负责创作和市场开发的专业领导协会。2000年至2001年,又先后组建了“工艺文化振兴院”、“文化产业振兴院”等机构。2002年7月,文化观光部将下属文化产业振兴院、广播影像振兴院、电影振兴委员会、游戏产业开发院等5个部门进行整合,组建“文化产业支援机构协议会”,实行信息共享,加强协作。

同时,韩国政府加强了文化产业的法规建设。1999年2月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界定了文化产业的范畴,对政府扶持文化产业做出具体规定。依据该法,韩国政府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和实施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21世纪文化产业展望》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针对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适时采取有效的保护和促进的对策。

资金供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血脉”。韩国政府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贯彻“选择与集中”的原则,对选定的重点扶持对象,从创业到研发、创作、制作和营销、流通的每个阶段,都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在国家财政全面吃紧的情况下,文化事业预算反而逐年增加:1998年占国家财政预算0.62%,2000年首次突破1%,2001年大幅提高为9.1%。文化事业预算金额2003年猛增为1.17万亿韩元,比1999年增长140%多。同期,文化产业占文化事业总预算的比重由3.5%增长为17.9%,文化产业预算额由168亿韩元增至1878亿韩元,为文化产业振兴提供了必要的财政支撑。同时,还根据《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设立文化产业、文艺、电影、出版、广播及信息通信化等系列专项基金,集中扶持相关产业。1999年基金设立当年总额仅为549亿韩元,到2002年增至2329亿韩元。此外,韩国还动员民间资本,建立官民共同投融资体制,解决文化产业资金的需求。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在2000年至2001年的两年里,先后组建17个“投资组合”,融资总额达2073亿韩元,其中政府350亿韩元,民资1723亿韩元。在此基础上,资金运作日臻成熟,成功率大幅提高,年融资达1000亿韩元以上,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就落到了实处。

文化产业对人才的依赖性最大。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是创意,培养创造性人才是重中之重。自2000年至2005年韩国政府投资2000多亿韩元,集中培养急需的文化产业“复合型”高级人才。在院校培养方面,在强化已有院校相关科系人才培养的同时,新建了首尔游戏学院、全州和清州文化产业大学、大邱文化开发中心及网络信息学院、传统文化学院等一批新的院校。大学开设的文化产

业相关专业达80余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除院校正规培养外,文化产业开发中心还接受委托,采取产、学、研联合办学方式,培养特殊专业的高级人才。在机构、政策、法规、资金、人才等“硬”条件基本具备之后,自上世纪90年代起,韩国文化产业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以动漫业为例。韩国动漫业年均增长率超过10%。2002年动画片出口额达8387万美元,是当年电影出口的56倍。2003年,动画产业产值增至4050亿韩元,同期动画片销售额由上一年的2149亿韩元增至2699亿韩元。韩国现已成为继美、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动画片制作和出口国,世界动画片80%的背景画出自韩国。在中国,动漫业、影视界“韩”流汹涌,韩国文化给人们许多真切的感受,这就是通过强化文化硬实力,达到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典型案例。

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强化国家文化硬实力;而要强化文化硬实力,就必须发展文化产业。这就是我国包括出版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必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打造新型市场主体,调整产业结构,壮大产业实力的主要理由。同时,需要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

发展文化产业,既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国家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有必要的全面规划和调控,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家发展文化的意志。只有国家意志、人民需求与文化价值、市场规律协调统一起来,国家的文化硬实力才可能得以强化。在上述几个国家的经验里,我们都能指认出政府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乃至不可或缺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设立政府管理部门以及颁布政策、制定法规、擘画战略、筹措资金、管理市场等,都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掌管、操作。我国开展文化体制改革以来,许多成功的经验也都在表明政府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必要性。例如在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上,2004年以来,我国出版业参展机构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版权贸易的逆差明显缩小,一系列出彩的表现令国际出版界广大同行感到吃惊,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产业组织的市场化运作,是两条根本性原因。这两条根本性原因,也就是构成文化硬实力的重要内容。

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任务,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才明确提出来的,时间并不长。显然,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我国文化产业只是一个后发产业,身处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要想实现快速发展,没有国家相对特殊的政策和手段几乎是不可能的。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文化目的性。倘若把文化产业和经济领域的一般产业同样对待,政策上没有优惠,资金上没有支持,法规上没有保护,人才上没有爱护,评价上没有引导,任其自生自灭,那么,也就真的可能自生自灭了。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政府宏观调控,完全交给市场利益调控,企业就完全可能什么赚钱就去经营什么,而文化产业的经营很可能会唱“空城计”。这是需要特别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的。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培养 篇5

一、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与军队文化软实力是内在互动的结合体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这是五千年前中国先民对“文化”的最早感悟。“文化”在西语中的最初含义是指对土地的“耕耘”、“培植”, 后引申为对人的培养、教化、发展等。显而易见, 文化本来就内在地蕴涵着“人文化成”的价值塑造功能。尽管时至今日, 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和定义纷繁多样, 但对文化与价值观的密切联系的认知却是一致的, 那就是“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 包括一切意识形态”。

一般来讲, 文化与价值观是一种有机结合的互动关系。

1. 文化是价值观孕育生成的土壤和基础。

价值观并不构成与文化相并列的因素, 它只能在一定的文化中孕育、生成和流变。一个民族的文化, 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感受, 滋养和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境界、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离开一定文化的价值观, 是无源之流、无本之木。同时, 价值观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它既是文化积蓄、再生、扬弃、建造过程的一部分, 也是文化价值的新陈代谢与一定文化形态的自我提升。一定的价值观是要通过解读其文化才能把握的, 反之亦然。冷战结束以来, 国际文化交流的规模空前扩大、文化产品广泛输送、传播媒体发展迅速、文化教育更趋国际化, 再加上“为价值观而战”的文化帝国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重新抬头, 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力日渐突现, 日益引起人们对国家文化和价值观安全因素的思考。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作用发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建设和社会文化结构的走势。自觉、主动地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不断提高我军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力。

2.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队文化软实力的灵魂。

一定的价值观则是一定文化的灵魂。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的不同是由于文化所包涵的价值观不同所决定的。离开一定的价值观的文化, 是没有灵魂的文化, 也就无所谓文化了。一支军队的核心价值观是其所有文化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一方面, 价值观念既反映着不同利益主体价值判断的基本标准、原则和立场, 也决定了其利益诉求的实现方式。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反映着不同军事主体价值判断的基本立场, 从根本上决定了一支军队的阶级属性、政治本质和发展方向, 也是一支军队存在发展、官兵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 对军队文化软实力的其他要素具有广泛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胡主席提出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不仅忠实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 而且鲜明体现了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对当代革命军人的新要求, 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当代中国军队文化的发展方向, 是我军强大军队软实力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 军队文化软实力博弈的核心是军人价值观的交锋。军队文化的中心问题是战争, 而战争是血与火的政治。无论是战场上的生死搏斗, 还是战场下的文化博弈, 都反映着不同国家民族利益的冲突、不同阶级政治立场的较量。军队和军人所秉持的核心价值观念, 则是在这些冲突和较量中起决定作用的无形力量。

二、坚持以主流文化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共相竞争,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同时并存。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必须有利于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 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新型革命军人的健康成长, 有效履行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1.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必须立足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相一致。

文化是决定一个民族之所以存在的全部合理性与合法性之所在。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 文化是它和世界各民族之间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同时也是确定其人类学身份的最后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对于当代中华民族、社会主义中国和人民军队来说, 是唯一的能够凝聚和整合民族、国家和军队一切资源的根本力量, 这种力量的任何形式的丧失, 都将构成我们这个民族、国家和军队的生存安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

2.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必须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军队文化发展繁荣, 不断增强我军的“软实力”。

当前, 军事“软实力”在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 各国军队不仅重视武器装备等硬实力的比拼, 也更加看重军事理论、军心士气、军队形象等军队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我军的军队文化软实力, 其实就是通过军队和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和制度等得以呈现的吸引力、吸纳力和影响力。

3.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必须满足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发挥功能作用的要求。

“忠诚于党, 热爱人民, 报效国家, 献身使命, 崇尚荣誉”, 作为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 其指向、功能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内它自我凝摄其外来文化信息, 是军队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的源泉, 对外它敞开为一种无形却实在的竞争力、协调力、融合力、亲和力和渗透力, 是综合国力、国防力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文化心态和文化自觉, 更加注重从军内外、国内外的多种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 既要坚守高雅文化、主流文化, 也要关注通俗文化、流行文化, 努力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触角伸向一切优秀的人类文化资源。

三、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军队文化软实力建设

着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是建设军队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作为军队文化的灵魂, 军人核心价值观不仅决定着军队文化的发展方向, 而且决定着军队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只有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我军文化软实力建设, 才能推动军队文化繁荣发展。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坚持军队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政治性。毛泽东同志曾指出, “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 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从根本上表明了我军所处的阶级立场, 所代表和维护的阶级利益。它以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确保我军官兵始终听党指挥、服务人民。新的历史条件下,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军进行的“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等意识形态的渗透愈演愈烈, 手段越来越“文化化”, 其实质就是利用各种错误价值观对我军官兵的思想进行渗透和侵蚀。美国学者杰姆逊曾指出, 第一世界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动权, 可以通过传媒把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强制性地灌输给第三世界。对此, 只有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军队文化软实力建设, 才能铸牢军魂、永葆本色, 不断提高战斗力, 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突出军队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斗性。战斗文化是军队文化的重要方面。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要旨之一就在于提升我军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核心军事能力, 其效益最终必然体现在军队战斗力的提升和作战功能的发挥上。美军就高度重视军事文化战斗功能的发挥, 把军事文化转型建设作为提升信息化条件下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措施。我军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和积淀了丰富而优秀的战斗文化, 然而长期的和平环境又对创新发展优秀的战斗文化产生不利影响。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引导和激励官兵强化牺牲奉献意识和敢打必胜信念, 对突出我军文化软实力的战斗性和战斗功能, 增强其战斗气息, 促进官兵继承我军“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 提升其战斗精神, 发扬“战无不胜”的战斗作风具有积极意义。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注重军队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人文性。人是价值观和文化的中心, 坚持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也是建设军队文化软实力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注重人文性, 要求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与突出文化价值相统一。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选择官兵喜闻乐见、符合官兵认知水平的军事文化形式和内容, 改变以往盯着教育本身或为完成教育任务来选择手段和方式的教育模式, 更要注重衡量不同文化路径的文化价值, 充分考虑官兵主体价值实现的需要, 选择既有益于促进官兵全面发展, 又有利于提升我军战斗力的文化形式, 促进官兵将培育和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觉的价值追求。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培养 篇6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意识形态的鲜明旗帜, 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支配的地位。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之后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十七届五中全会又有不同角度的着重强调。我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不断深化, 目标更加明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 并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基本内容和历史作用, 这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确定了最高的价值取向。在此之前,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首次概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内容。在十七大报告中, 进一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到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提出,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以此增强马克思主义教育。除此之外, 对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给以高度概括, 对理想信念教育以着重强调, 这无疑极大地指导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入展开。特别是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 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目标提升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高度, 将理想信念教育内涵更加丰富化、思想道德建设更加具体化。这将势必极大地指导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不断完善, 推动实践的深入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处处放射着光芒。如抗“非典”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求真务实精神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逻辑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涵有着内在的逻辑性。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回答的是坚持何种价值观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指导中国向目标迈进。所以,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解决“何去何从、怎么走”的问题。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要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通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路, 解决了“怎么走”的问题。所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回答了“精神动力”的问题。“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 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就等于没有灵魂, 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国屹立于崭新时代的一个文明古国, 以怎样的状态应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无疑缺少不了两千多年来沉淀的民族精神和崭新时代召唤的时代精神的供养和支援。因此, 它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了“人格素养”的问题。一个国家由众多小家组成, 小家又是由其家庭成员组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中, 人们具备怎样的人格素养, 这奠定了国家的基础。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这一体系中的基础。从中可以看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动力和人格素养为四大支柱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时, 强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更加耀眼, 将以更强的磁力吸引更多世界目光。这就是强大软实力的发挥。

2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提升中国软实力作用表现

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 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浪潮中, 各国之间的依赖更加紧密, 软实力的强弱代表着一个国家话语权的强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就是构建自身话语权的表现, 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在约瑟夫·奈看来, 软实力是一种与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等无形力量资源相关的力量因素。这也是目前大多学者认可的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主要内容上都反映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文化等因素, 这无疑是对我国软实力的重大构建。而且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对内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对外扩大我国影响力, 不断提升我国软实力。

第一, 有利于增强中国软实力在意识形态较量中的战斗力。

从政治价值取向上看,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推动我国软实力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旗帜, 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在世界话语模式中, 西方发达国家竭力垄断话语权。为了打破这一局面, 我们应该树立起自身的话语权, 从而在国际舞台上保持我们自身的独立行和完整性, 抓住竞争的主动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就是对我国话语权构建的重大举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内含了“自由、平等、博爱”等不专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而且有着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这不仅有力地反驳了西方倡导的普世价值, 揭露了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的缺陷性和欺骗性, 而且也为普世价值注入了新鲜活力。在与西方对话时, 我国不再处于被动局面, 而是吸引西方更加接近、甚至认可、接受我们的话语。在这一过程中, 就是国家软实力的较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向繁荣的事实, 也展示出我国软实力不断提升的趋势。

第二, 有利于为增强中国软实力提供坚实保障。

从道路方向上看,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国软实力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见, 我们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即中国共产党, 有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有一套科学的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对此, 以世界的视野看, 中国独树一帜为人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符合中国国情, 又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的经验。从国内视野看, 完成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变法维新及维新运动、辛亥革命都未能完成的任务, 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提升我国软实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第三, 有利于增强中国软实力在文化中的融合力。

从文化选择上看,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我国软实力的提升。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核心内容。与政治认同相比, 文化认同更具持久性和稳定性。当政治认同稳定时能够凝聚力量、促进共同发展。当政治认同出现危机时, 文化认同有助于缓解、消解国家认同危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为中国人民的文化选择明确了方向。就国内而言,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 赋予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中华儿女高尚的人格品质。失去了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中华民族将失去力量源泉;失去了高尚的人格, 中华儿女将会丧失精神家园。正如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两会答记者问时就台湾问题讲的这段话:“我认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 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 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五千年的文化。”对国际而言, 任何一种有价值的文化都会引起人们的兴趣, 得到人们的尊重。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 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 这为人类社会发展也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极其有助于我国软实力的提升。

3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也实为提升我国软实力的过程。所以, 应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努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我国软实力,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应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只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使之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所信仰, 才能成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这就需要把握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思想状况和价值取向, 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第一, 把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作为“重点工程”。领导干部, 是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强弱, 不仅直接影响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 而且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成效和进程。因此, 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过程中, 领导干部是重点、是关键。为此, 应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使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理论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第二, 把对全体党员进行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生命工程”。党员的先进与否关系到我党执政地位稳定与否。只有全体党员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掌握其精华并自觉践行,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才会经久不衰。因此,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须切实抓好对党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 使党员全面掌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从而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以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的渗透和干扰。

第三, 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青年学生作为“战略工程”。正如温总理所说“青年兴, 则国家兴;青年强, 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 未来的发展才有希望。”然而, 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 虽然他们思维敏捷,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但是容易受到多样化思潮的影响。正因如此, 西方敌对势力把青年一代作为了西化、分化的主攻对象。对此, 应对青年学生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 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 应高度重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 尤其应将其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第四, 把对广大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知识教育作为“基础工程”。理论只有群众掌握, 才能发挥巨大威力。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有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就必须使广大群众理解、掌握和信仰它。否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就失去了基础。因此, 对广大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知识的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媒体传播中、落实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中、融汇到日常生活中, 使之成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摘要: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 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浪潮中, 各国之间的依赖更加紧密, 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凸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从文化、社会意识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反映了对我国软实力的重大构建。因此, 我们应该深刻领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 敏锐地把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内在联系, 从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上一篇:读呐喊的读后感下一篇:眼镜品牌传播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