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遗产论文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景观遗产论文(精选8篇)

文化景观遗产论文 篇1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北距成都一百六十余公里,它是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大佛为弥勒佛坐像,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元年(7),完成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历时约九十年,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型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4月1日,历时近半年的四川乐山大佛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工作结束,乐山大佛正式“出关”,景区的九曲栈道和佛脚观光平台重新开放。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扶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七十一米,头高14。7米,头宽十米,发簪1051个,耳长6。7米,鼻和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三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九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十六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上千尊石刻塑像,宛然汇聚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文化景观遗产论文 篇2

“乡土景观”其定义是在特定区域内反映该区域中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风俗特点的景观。它包括:村落、聚落、农田、农用道路、田间小道、自然河流、水渠、近郊山林等, 还有祠堂、石佛、石碑、石墙, 或生产生活所用的洗衣场所、水井、水车、木桥、小木屋、晾晒稻谷的架台等生活风景。乡村景观相对于城市景观而言, 其本身不是一个稳定的实体, 而是人类与自然环境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产物。乡土景观正是这一产物最直接的体现, 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 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 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 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风格的景观区域。

2 研究对象——陈炉古镇

2.1 古镇背景

陈炉,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位于铜川市东南20km的山巅, 已有1400多年的制瓷历史, 是宋元以后著名的古耀州窑延续生产的唯一窑场, 北宋时制瓷业达到鼎盛, 清乾隆年间曾创造了年产800万件瓷器的业绩。曾在古时出现过“郁郁千家烟火迷”的“炉火不夜”的壮观景象, 是当今历史唯一遗存的“炉火千年不绝”、规模最大的古陶瓷窑场。其古窑属于耀州窑体系, 是在耀州窑遭战火焚毁衰落后而逐渐兴起的。

2.2 历史遗产

陈炉古镇属人文史迹型景区, 是古耀州窑的继承和延续, 炉火传承至今已有1300余年, 是唯一连续烧造从未断烧的耀州窑系窑炉, 是活着的耀州窑。据文史记载和考古发现, 始于周, 兴盛于明清。据资料, 陈炉共有金、元、明清陶瓷地30余处烧瓷窑炉40余座, 作坊遗址和各代文化堆积200多处。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明代窑炉遗址。经过千年的烘烤和长时间的高温烈火烧制, 窑炉的原料土质已经熔炉变形, 当地人把这种熔炉变形的石块, 称为琉璃。触及表面, 会感到凹凸不平, 但在阳光的照射下却绚烂夺目, 酷似风化千年的岩浆。

2.3 特色景观

古镇一层层密集交错的窑洞沿山盘旋上升, 窑上叠窑, 一家窑背就是另一家的窑院, 又不同于黄土地上常见的独家独户的土窑院落。虽无统一规划, 但布局高低错落, 因山造势, 层叠有序, 上下左右, 层层叠叠密如蜂房。家家户户的院墙更是别具特色, 用废弃的罐、缸、盆、碗堆砌而成, 正面墙壁色彩斑斓, 据当地人介绍, 这些罐罐名为“匣钵”, 是原来陶厂专用来烧制瓷器, 后更换下来的匣钵, 因为自身轻巧, 就成了陈炉人眼中的宝贝, 废物利用, 作为自家的院墙, 展现出陈炉古镇特有的人文风貌特色。

在古镇中, 明清历代官窑随处可见, 这些历代窑址依山排布, 密如蜂房, 瓷片铺路, 细致入微, 从院落到街道, 都能看到那些废弃瓷片掺在泥土中, 按色彩搭配, 横竖相隔, 排列有致。古镇现如今残留着许多朝代的窑炉遗址, 成为人们前来旅游的一大看点。各家院墙全是罐罐垒砌, 窑院的边缘是另一家的窑顶, 罐罐便成了每家预防危险的防护墙。

3 保护与应用

当前, 许多乡村总体景观规划还是乡村单体建筑设计, 已很少做到独具特色的乡土景观。很多乡村规划方案只是生搬硬套地借用城市设计的规范与模式, 丝毫不考虑乡村本身的环境特征与历史文脉, 造成大多乡村布局千篇一律, 有些地方甚至采用大片行列式排列, 形式单一, 使乡村缺乏自由、亲切的氛围。很多新建或者翻新的居民住宅盲目热衷于效仿城市建筑模式, 随意选择材料与色彩, 使得建筑风格与布局混乱, 缺乏传统朴素自然的农家特色, 严重影响了乡村景观的整体风貌。因此, 在设计中要尽量避免这些错误。目前, 陈炉古镇具有自己独特的乡土景观, 这是源自其特定地域历史文化, 从而构成了乡土景观的各种自然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元素与符号, 也是乡土景观表达和营建过程中的基本素材, 遍布在人们生活的角角落落中, 种类精致繁多, 现如今村民们通过合理的民俗表达手法, 将这些乡土景观元素以景观作品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如以废弃的青花瓷片作为院落铺地, 还有罐罐垒墙, 使其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成为乡土景观研究领域中的一个课题。

文化景观遗产论文 篇3

2008年版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将“文化景观”与历史城镇和城镇中心、运河和文化线路列为“特殊的遗产类型”(specific types of properties),建议采用特殊导则以帮助上述遗产类型的评估。这份文件说明了文化景观和其他三类遗产类型不同以往的文化遗产,它们的研究方法、价值评估和保护策略都有其特殊性。2009年世界遗产中心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编辑《文化景观保护和管理手册(草案)》,这是文化景观保护的重要文件,它就“文化景观”保护和管理的核心议题如定义、类型、价值评估和管理框架进行了系统总结。中国作为具有丰富“文化景观”资源的国家,列入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类型的遗产地已有庐山(1995年)、五台山(2009年)和西湖(2011年)三处。“文化景观”这一相对陌生、新兴的研究领域逐渐成为中国文物保护实践的研究热点之一。

尽管“景观”一词已经有“文化”延伸内涵,但发展“文化景观”这一新遗产类型是为了明确表达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及其景观中所存在的物质和非物质价值。文化景观定义:“是文化财产(cultural properties)的一种,代表人类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它证明了人类社会和聚落在时间历程中的进化,这种进化发展的过程受到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内部或外部力量的限制或机遇的影响。文化景观概念的关键在于,它是人类文化与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在地理一文化语境下的多样性表达。

文化景观在物质层面涵盖了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两个领域,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其定义直接决定了“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的特殊性。它不同于文化遗产对三大价值即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评估体系,而是强调“文化景观”类型的遗产地具有文化价值(cultural values in landscape)和自然价值(natural values of cultural landscapes)。这一观点的形成是因在文化景观保护实践中,常会发现一些文化景观提名地不僅符合文化遗产价值标准,同时符合自然遗产价值标准。这使得文化景观价值难以按照以往的评估标准而划定,从而发展出符合文化景观遗产特点的价值评估体系。文化景观的文化价值强调了景观的历史可识别性(historical identity)和它保持着作为一种可延续的记忆的属性。文化景观可能与当地居民的活态传统(living tradition)直接联系,也可能存活于人类的记忆和想象中;并与场所名称、宗教和民俗等密切相关。文化景观的自然价值在于它的保护有利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保持或增加遗产的自然价值;并且遗产地所延续的传统土地利用方式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文化景观虽带有景观一词,但它的自然价值并不僅限于遗产地的景观价值或美学价值。考察文化景观类型遗产地时可以发现,当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顺应自然环境条件时,遗产地的景观必然是和谐美好。

文化景观建立体现其遗产地特殊性的价值评估体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理解文化景观,更确切地评估遗产地价值。以2004年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意大利Val d''Orcial为例,它位于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地区的锡耶纳。遗产地以其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格著称,文化景观形成主要在14世纪至15世纪。这时正是锡耶纳城市强盛期,也是锡耶纳画派(Siena school)艺术创作巅峰期。锡耶纳贵族和富有市民投资乡间地产,并按照他们对理想田园的精神追求而经营建造乡间的城镇、别墅、农合、田地。Val d''Orcial的优美风景给予艺术家创作的灵感,艺术家的审美倾向和人文气息也影响了业主对Val d''Orcial环境的理解和建设活动。16世纪佛罗伦萨的崛起导致了锡耶纳失去其金融、艺术、经济中心地位,Val d''Orcial因城市的土地拥有者缺乏经济实力而逐渐停止建设。Val d''Orcial的人文景观保留至今,并因此具有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风格。从这个案例可以了解Val d''Orcial的价值体现在文化和自然方面,人类有意识的创造活动改变自然环境并增加了环境的自然价值;在建设和经营的过程中,自然环境被赋予非常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与其间人类的建设活动共同成为当时人文主义者理想家园的理想范式。按照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评估方式,将可能忽略遗产地的自然价值,并可能导致无法阐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对遗产地价值的影响。

中国五台山也是解释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的一个案例。自古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僧侣主动的选择反映了佛教文化和哲学思想,也符合僧侣修行和某些宗教仪式的要求。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意识,直接激发人类对永恒问题的思考。随着人类宗教、建设活动的展开,五台山的地貌、景观也开始发生变化。建造活动不僅改变和丰富景观,对景观的解读和阐释也在逐步的完善,并且具有突出的宗教特色。五台山的自然环境进入佛教典籍记载,并附会成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此举逐步树立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崇拜,也算其文化产出的结果之一。从这个案例可以很好的考察和理解文化景观遗产价值中所提“文化价值”和“自然价值”。此外,文化景观的特色之一是遗产构成要素通常包括物质和非物质要素,两者不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并且非物质构成要素常常发挥重要影响。就像是五台山宗教活动和仪式发展出来的大朝台、小朝台(敬拜线路)影响了相关宗教建筑、遗址、遗迹的分布,又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环境特征。此环境已经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是两者的整合。

尽管文物保护界已经对文化景观遗产类型的定义、价值有了共识,但仍存在因认知者知识背景、思想主观性所存差异导致的争议,如对遗产地遗产类型认定议题。因文化景观兼有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某些特征,并兼有文化价值和自然价值,这常导致遗产类型认定时为遗产地属于文化景观还是属于混合遗产而产生争议。文化景观的定义和价值评估为分析和认定文化景观遗产类型提供了理论依据。文化景观与混合遗产的最大区别在于文化景观类型的遗产地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形成新景观。这不同于自然遗产由自然力形成,具有原始、人类干预痕迹不占主体的景观特点;也不同于文化遗产所处自然环境多作为人类活动的背景和舞台,并未与之共同形成具有文化和自然价值的新景观。

文化景观中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人与自然在物质层面和文化象征层面的联系被理解和认识;可以找到明确的物质和非物质构成要素作为实物例证证明这种联系;在文化景观所代表的文化中找到人对自然影响的作用方式,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等。在文化景观形成的过程中自然环境并非被动地承受人类活动,或是僅僅作为人类活动的背景,而是直接影响并决定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方式和结果。确实,认定是文化景观遗产地隐含了一个必要前提:合理的人类活动才能形成文化景观,或称之为文化景观。它的定义里已经包含了遗产价值评估的结论。以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和菲律宾科迪勒拉稻田为例,它们都是当地人在自然环境条件限制下为解决生计问题创造出适应当地地形、地貌的农业耕种方式,这种适应性方式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并产生了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新景观。实在可以称为人类和自然共同的作品。不适合自然环境条件的人类活动则会破坏自然环境,并反过来对人类活动产生抵消性影响,造成人类活动难以为继,甚至可能导致文化的衰落或败亡。这样的经验教训在人类历史上并不鲜见。从这个角度来说,保护和宣传文化景观对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比起文化景观,混合遗产类型的遗产地虽然也拥有人类和自然的创作,但人力与自然力两者之间并未在遗产地的空间范围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存在某种相互作用和真实的联系。这可能体现在两者在同一个时间、空间没有重叠和相互影响,或者无法找到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实物例证。我国世界混合遗产黄山(1990)和泰山(1987)提名登录都是在文化景观概念提出之前,在文化景观概念提出后,国内部分学者重新认识这两处遗产地并认为它们属于文化景观。这样的论点是基于黄山、泰山的自然环境中不僅存在人类活动的积极影响,并赋予自然环境特殊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象征这一事实。克罗地亚Lonisko Polje自然公园在克罗地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名世界遗产时曾因归属文化景观还是混合遗产存在争议,最终仍是按照混合遗产登录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尽管在这一案例中可以找到实物例证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萨瓦河冲积平原的克罗地亚族人为适应每年泛滥的洪水创造出可以搬迁的木构民居;当地居民保护湿地以发展当地传统养殖产业等。但终因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价值相对独立而列入混合遗产。国际、国内的这些保护案例说明了对文化景观遗产类型认定中存在争议,混合遗产和文化景观的分野尚未明晰。

文化景观因其与遗产地所处自然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使得对文化景观遗产类型认定除遵循遗产定义和价值的基本概念外,需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笔者试结合中国河北聚馆枣园这个案例,分析文化景观遗产类型认定的研究方法。河北聚馆枣园在第六批国保公布时列入“其他”,这说明对其遗产类型定性仍是模糊的。聚馆枣园在申报国保之初,它的价值认识重点在于它曾是贡枣园,枣园内存有土地庙、枣园看护房等遗址。经过对明代历史文献考证,并未找到明确记载明代聚馆枣园曾是贡枣的论据;在清代、民国当地县志都未提及聚馆以冬枣闻名。现场调研时发现枣园土地庙遗址已经不存任何地面遗迹,而保留下来的2座看护房从建筑和技术角度评价,也无突出价值可言。若是按照传统“文物”的思路看待聚馆枣园,将难以理解枣园的遗产价值。聚馆枣园数千棵古枣树和高品质的冬枣当然是保护对象,但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全面地认识遗产地价值和构成要素。

基于现场调查研究和采用航拍摄影技术从更大的空间范围考察和研究聚馆枣园及其村落,我们意识到枣园的遗产价值体现在村民(刘氏家族聚落)在聚馆这片土地经历了600余年生产、生活仍在延续的土地使用方式、高品质的农产品(冬枣)和传统枣树培育和管理技术。若只将枣树、冬枣作为保护对象,没有将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枣园的保护联系起来,就没有全面理解枣园遗产价值,也无法解决枣园保护和延续的现实问题。“文化景观”的定义和价值概念可以帮助认识聚馆枣园遗产地形成、发展现象背后的逻辑和动力。聚馆枣园的遗产价值正与文化景观强调“人和自然共同的作品”的概念吻合,也是枣园得以留存600余年一直保持良好品质的关键(毕竟枣树并不是以长寿著称的树种)。当把聚馆枣园的保护对象从冬枣、枣树推进到农业产品背后的自然环境和劳动者及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即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由此产生、发展的物质遗存(冬枣、农田、灌溉系统)和非物质遗存(家族传说,枣树培育技术)才得以全面被认识。

从聚馆枣园可了解,定义与遗产价值是认定和理解文化景观遗产类型的重要概念。从遗产地实地调查研究去认识、解释遗产地类型是否是文化景观是一种研究方法;按照文化景观基本概念“按图索骥”地考察遗产地则是必要的推导和演绎。参考《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文化景观的说明:“具有清晰定义的地理-文化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有能够代表其重要且独特文化的因素;拥有人与其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多样性表达;反映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的独特技术,同时考虑到景观所在自然环境的特征和限制,以及与自然之间某种独特的联系。”通过调查和分析,聚馆枣园确实存在清晰定义的地理-文化区域,有以下例证:地理边界由村周道路和村行政区域决定;并且因为受到枣树培育极其依赖手工劳动所致,枣林的分布范围基本以步行30分钟内。更为有趣的现象是因村庄合理人口规模受到土地产出的限制,历史上刘姓族人数次迁出,但迁出的族人并未在其他地区种植枣树。聚馆的枣树、枣树培育技术和家族传说一直限制在聚馆村地理范围内。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情感方面,村民普遍认为枣园是继承祖辈的手艺和产业,在枣园仍保留着聚馆刘氏先人的墓地;经济方面,枣林产出的冬枣是村民生计和村落生存的重要农产品;环境方面,自然环境条件满足枣树培育,亦是刘氏族人利用自身具有的果树栽培技术主动选择的结果;生态方面,刘氏族人合理的土地使用方式形成持续可发展的生态系统。此外,聚馆枣园是可延续的土地利用实例,并且在600余年的时间里未根本改变,更是难得。这说明枣林的种植和村民的生产活动极其适应其所处的自然环境。这一点也从聚馆村自然环境适合冬枣种植和培育的科学数据分析中得到证明。通过运用文化景观概念逐步、系统地与遗产地实地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不僅可以帮助理解文化景观定义,也对遗产地认识更为深入。因为文化景观的定义和价值已经提供了明确、清晰的说明来认定遗产地类型。

聚馆枣园可列入文化景观类别——树林,枣林又是农业作物;因此在遗产地类型认定过程中,我们还比较研究了“农业遗产”。“农业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农业遗产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物质实体,农作物遗存、生产工具、水利灌溉工程遗址、田地遗址、特色农业等一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物质实体,以及有物质实体形成的特色景观;二是非物质遗产,历代耕种制度、土地制度、耕种方法和技术的演进、历代农业的产值、产量、规模和农民的生活状态、农业民俗等”。农业遗产的概念接近文化景观,不过文化景观强调遗产的地域性(地理区域),而农业遗产更强调对某种传统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的保护,对这些知识和技术的地域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对比枣园之前所做分析,冬枣品质恰恰与聚馆村所在区域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是关键因素。虽然聚馆枣园的枣树是农业、林业经济作物,但依据农业遗产定义,聚馆枣园不是典型、突出的农业遗产,因其在物质遗产方面不具有农业科技的系统性和生物多样性,非物质遗产方面相关的培育技术和民俗文化也不具有突出、普遍的价值。自2002年国际相关组织和部分政府提出农业遗产概念,2004年启动传统农业系统项目,在7个国家挑选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5个传统农业系统作为试点。联合国粮农组织希望通过这些试点研究,开发出一个方法论框架,逐步探索农业遗产参与式和“动态保护”的模式。因此对农业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考虑农业遗产研究现状对聚馆枣园的保护策略和措施指导意义较小,而放弃了农业遗产概念。

通过国际国内的保护实例分析,僅就文化景观遗产类型的遗产定义和遗产价值两个基本概念对文化景观遗产类型特殊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文化景观的特殊性已经由“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这一核心概念阐明,但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方式、结果仍需在遗产地层面进行考察和研究。中国文化景观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又拥有众多的文化景观资源,如最近引起社会公众关注的庐山、西湖、哈尼梯田、吐鲁番坎儿井、四川丹巴碉楼和村落等遗产地都是文化景观的研究案例。国际文化景观研究领域需要有更多中国专家、学者和保护工作者参与,以促进对文化景观类型、类别的扩展、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的认识和保护理念的完善,相信中国的文化传统、民族品格和审美趣味会大大丰富文化景观遗产实践。

保护文化遗产 建设文化强省 篇4

1.郑州群众艺术馆赴新加坡参加文化交流演出

l月10日至21日,郑州市群众艺术馆受河南省旅

游局委托,应新加坡中国商会邀请,参加新加坡第二十届“春城洋溢华夏情”文化交流演出活动。其中,舞

蹈武术演出团在新加坡共演出25场,代表中国的古典舞蹈和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少林功夫,在新加坡引起 了强烈反响。

2.“河南文化强省建设专题研讨会”召开

“河南文化强省建设专题研讨会”2月21日在郑州召开。

来自北京和省内的专家学者围绕我省如何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进行了深入研讨。

3.第三届“文化中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国行暨百花迎春”活动举行

中新网纽约2月20日电

为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中美两国文化的了解和合作,第三届“文化中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国行暨百

花迎春星光盛典”l9日晚在纽约林肯中心举行。据介绍,第三届“文化中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国行

暨百花迎春”活动,是由300多位青少年艺术家和中国著名艺术家姜昆、戴志诚、郭峰、刘全和、刘全利、张

毛毛,古筝艺术家吴青、高亮、王晓红,以及人气歌手山野、魏语诺共同带来一场精彩的演出,将中国非物

质文化遗产宝库中闪烁着炫目光彩的音乐、舞蹈、戏曲等节目展现给纽约观众。

4.“舂满中原”商都民俗庙会举办

为迎接蛇年春节,弘扬河南传统年 俗文化,由《大河报》、大河网和“春满中原”商都民俗庙会组委会联合主办 的2013年“春满中原”商都民俗庙会启动。今年“春满中原”商都民俗庙会 的主线活动是“走灯节”。“走灯”的风俗起自汉朝,河南地区的走灯活动不 限于祭祀、游戏,还包括祈福、爱情、交友等内容。

5.宝丰马街书会开幕2013年2月23日上午,第八届中国宝丰马街 书会精彩开锣上演,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l500多名说唱艺 人,从四面八方会聚宝丰县马街村的应河两岸,让近30万人次赶会观众 真正体会到“一天看遍千台戏,三天胜读万卷书”的感受。

文化强省

1.河南存在哪些有利于建设文化强省的因素?(1)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文化遗产丰富。(2)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方便人们出游。

(3)我省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存在深厚的文化底蕴等。(4)中原文化绵延数千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吸引

力等。(5)新时期以来,我省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作品推陈出新,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2.请你总结一下我省在建设文化强省方面还有什么不足。

(1)河南是人口大省,人口素质偏低,不利于先进文化的推广和普及。(2)我省经济较为落后,发展先

进文化的物质基础薄弱。(3)我省科技实力不强,教育落后,文化建设基础薄弱。(4)对历史文化开发较

多,能够反映新时代特点的文化创新不够。(5)有足够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不多。3.河南文化资源优势有哪些?(1)以安阳殷墟、洛阳龙门石窟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2)以少林武术、太极拳为代表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十分丰富。(3)音乐大典《禅宗少林》震撼人心,豫剧《常香玉》获文化大奖;中原文化走红美国、澳

大利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豫商大会、姓氏文化节等文化活动气势雄壮。(4)《梨园春》《武林风》为代表 的现代传媒品牌越来越强。(5)以古都文化、武术文化、寻根文化、宗教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引来

八方游客。(6)以南阳玉雕、禹州钧瓷、洛阳唐三彩、开封汴绣、三门峡黄河澄泥砚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

术品牌招来滚滚财源。(7)以宝丰马街书会、濮阳周口杂技等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品牌在现实生活中展示 古老风韵。

4.河南文化强省建设有什么意义? 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中原优秀文化,提高河南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打造河南文化强省的形象,增强

河南影响力,树立河南人积极正面的形象;利用文化优势推动河南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发挥我省文化资

源优势,增强文化凝聚力;有利于挖掘我省文化潜力,增强文化吸引力,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资源强

省的跨越;有利于推动我省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和谐中原,实现中原崛起;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要,让广大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5.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你有哪些好的建议?(1)要抓好精品生产,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大作、力作、名作。(2)推动一些具有河南特

色的文化产品,打造河南品牌。(3)经常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社区文化活动和广场文化活动。(4)组

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对外交流活动,展示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 成果。

6.请你说说河南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1)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2)中原文化已经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中。(3)中华儿女对于中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4)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5)中原文化历史底蕴非常丰厚,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等。

7.请你以“建设文化强省我有责”为主题,向广大中学生发出倡议。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1)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2)增强民

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爱祖国、爱家乡。(3)做文明河南人,树立良好河南形象。(4)保护文物,爱护 环境。(5)积极宣传博大精深的河南文化,为构建和谐河南做贡献。(6)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推动河南

文化的创新、发展作贡献。

8.中原文化为什么能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1)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和根源。(2)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

文化资源,文化灿烂,名人辈出。(3)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独特。(4)新时期以来,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艺

作品推陈出新,精品迭出,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5)丰富的文化资源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对外文化

交流中有重大现实意义。

9.厚重的历史文化对今天河南发展来说有什么作用?(1)它是激励中原儿女的精神源泉。(2)它是提升河南形象的金字招牌。(3)它是促进文化繁 荣的战略资源。(4)它是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有力支撑。(5)它是推进中原崛起的重要动力。(6)中原文化蕴含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以处众、内和外顺”的和谐思想,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 的精神源泉。

10.河南省的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请你列举我省两个知名的文化活动,并作简单的介绍。

(1)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的祭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活

动,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梨园春——河南电视台的一个品牌栏目,以戏迷擂台赛为主要

形式,以河南地方戏为主要演出内容,对繁荣电视文化事业、推动河南戏曲的发展以及弘扬民族文化都起

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洛阳牡丹文化节——全国四大名会之一,从1982年到2011年已经举办过29届,成为中外知名的集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的综合文化盛会。(4)开封菊

展——开封的养菊历史悠久,在唐代就初具规模。至北宋,开封菊花更遐迩闻名。每年lo月18日至ll 月18日为开封“菊花花会”的会期,到2011年已经连续举办了28届,成为开封市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5)周口周末一元剧场——河南省周口市于2008年4月推出,是该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头戏。老百 姓只需一元钱,就能在每周五晚上欣赏到高质量的文艺演出。此项活动作为~项公益文化活动,深受当 地老百姓欢迎。

11.在曰益扩大的对外文化交流中,你打算怎样展示河南人的风采?(1)展示自身良好形象: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2)积极宣传和介绍中华文明。(3)遵守公

共秩序,服从管理,爱护环境。(4)尊重文化差异,以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文化,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精

华。(5)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为家乡振兴作出贡献。12.我们应如何对待家乡的传统文化?(1)坚持批判地传承。(2)继承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3)我们要

善于辨别多种消极文化并加以自觉抵制。(4)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和谐河南等。13.请你举出两个新时期我省在全国较有影晌力的文化节或文化品牌。

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节、新郑黄帝陵拜祖大典、《风中少林》《武林风》《梨园春》等。

14.请你谈谈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必要性。(1)这是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良好文化环境的需要。(2)这是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需

要。(3)这是提高我国公民幸福感的需要。(4)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5)这是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需要。15.请你为“河南品牌创意推介年”活动设置一条宣传标语。

中原崛起,文化强省;打造文化知名品牌,传承河南历史文化;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文化遗产保护

16.你对中原文化了解多少?请分类列举。

(1)文化活动类: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花会、淮阳太吴伏羲祭典、信阳

固始根亲节、宝丰马街书会等。(2)世界文化遗产类: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

筑群。(3)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少林功夫、豫剧、汴绣、朱仙镇木板年画、豫西民间剪纸、民权画虎村、南

阳玉雕等。(4)文化精品剧目类:舞剧《风中少林》《水月洛神》;新编豫剧《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苏 武牧羊》《常香玉》《香魂女》等。(5)古城遗址类: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郑州商城、内黄三杨庄、宋都古城等。(6)文化宣传类:中原文化福建行、北京行、上海行、天津行、港澳行、宝岛行以及中原文化

拉美行、澳洲行。(7)知名品牌:新飞冰箱、洛阳浮华玻璃、宇通客车、许继电气、双汇食品、莲花味精、三

全食品、思念食品、华英鸭等。(8)土产特产:洛阳牡丹、鄢陵腊梅、南阳黄牛、灵宝苹果、新郑大枣、焦作

四大怀药、原阳大米、信阳毛尖、中牟大蒜、开封西瓜、新郑大枣、潢川贡面、民权红葡萄酒、民权葡萄、确

山板栗等。(9)特色饮食:洛阳水席、郑州烩面、逍遥镇胡辣汤、开封小笼包、道口烧鸡等。(10)瓷器:唐

三彩、钧瓷、汝瓷等。(11)名胜古迹:古代人文景观:龙门石窟、登封“天地之中”、少林寺、太昊伏羲陵、内乡县衙、白马寺、龙亭、包公祠、中岳庙、武侯祠、嵩阳书院等;红色旅游景点:竹沟、红旗渠、焦裕禄纪

念馆、二七纪念塔、杨靖宇将军旧居纪念馆、彭雪枫纪念馆等。自然景观:平顶山尧山、焦作云台山、洛

阳白云山、信阳鸡公山。(12)文化遗址类: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岗文化、安阳殷墟。

(13)历史文化名人: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苏秦、张良、岳飞,科学家、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艺术家杜甫、韩愈、自居易、司马光、吴道子,佛学家玄奘等。

(14)四大古都:洛阳、开封、郑州、安阳。

17.我国设立“文化遗产日”有什么积极意义?(1)我国政府决定设立“文化遗产日”,有利于提高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强和改善文化遗产的

保护工作,遏止破坏文化遗产的非法行为。(2)进一步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推

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8.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是什么?(1)保护文化遗产,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

精神。(2)保护文化遗产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情感的纽带,是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

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石。(3)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4)是维护世界多样化和创造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19.请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国家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加大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宣传,提高人们

对此的认识;公民应积极投身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从小事做起;青少年应认真学习相关知

识,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20.为宣传“文化遗产日”,请你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1)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2)保护文化遗产,我们仍需努力。21.请你设计两种适合中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活动形式。

辩沦会、主题班会、社会调查、出黑板报、手抄报、知识竞赛等。22.作为青少年,能为保护文化遗产做些什么?(1)我们青少年应积极学习和了解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2)积极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让更

多的人投身于文化遗产保护之中。(3)在游览名胜古迹的时候,自觉保护文物,不随手乱写乱画、污损文

物。(4)遇到有破坏文物的行为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

23.河南有哪些比较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你列举几个。

故事传说类:花木兰传说(虞城县)、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汝南县)、愚公移山传说(济源市)等;民间

美术类:朱仙镇木版年域(开封市)、方城石猴(方城县)、民间剪纸(陕县、灵宝市、卢氏县、辉县市、鲁山

县)等;民间音乐类:司马懿得胜鼓(温县)、超化吹歌(新密市)、信阳民歌(信阳市)等;民间戏剧及曲艺:

豫剧、曲剧、越调(周口市)、道情(太康县)、皮影戏(灵宝市、罗山县)、河洛大鼓(洛阳市)、河南坠子等;手

工技艺:杜康酿酒工艺(伊川县、汝阳县)、钧瓷烧制技艺(禹州市)、唐三彩(洛阳市)、汴绣工艺(开封市)等;文化空间:马街书会(宝丰县)、伏羲太吴陵祭典(淮阳县)、老子生日祭典(鹿邑县)、新郑黄帝故里拜

祖大典(新郑市)、洛阳关林朝圣大典(洛阳市)、火神祭祀(商丘市睢阳区)、中岳古庙会(郑州市)等;民间 知识:少林功夫(少林寺)、太极拳(温县)、八卦符号文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洛阳水席(洛阳市)、开封

又一新糖醋软熘鲤鱼焙面(开封市)、开封马豫兴桶子鸡(开封市)、开封第一楼小笼灌汤包子(开封市)等;中医中药:洛阳正骨(洛阳市)、百泉药会(辉县市)、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焦作市)、禹州中医中药炮 制技艺(禹州)等。

24.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习俗有哪些?请你列举出三个以上。

春节: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守岁、拜年、给小孩发压岁钱等;元宵节:吃元宵、猜灯谜、赏花灯、放烟

火等;清明节:祭祀先人、扫墓、踏青等;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饮雄黄酒、祭屈原等;中秋节:吃

月饼、赏月、庆祝丰收等;重阳节:登山、赏菊、祝福老人等。

为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中美两国文化的了解和合作,第三届“文化中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国行

暨百花迎春星光盛典”2月19日晚在纽约林肯中心举行。当晚,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一曲热闹的《青

春序曲》拉开了当晚音乐会的序幕;大连金州新区青少年宫的舞蹈《鼓·舞》取材于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项目《太平鼓》,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中国好声音优秀学员带来的歌曲《王妃》《花房姑娘》曲风超

凡脱俗,令人耳目一新,将晚会推向高潮。

(1)举办“文化中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国行”活动有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 【答案】 有利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有

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请列举两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答案】 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蒙古长调、新疆木常姆艺术、古琴艺术、昆曲等。中华传 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茅台酒酿制技艺等),传统戏剧(京剧、越剧、豫

剧、黄梅戏等),传统医药(针灸、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藏医药等),民问文学(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等)。

(3)请你为如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几条合理化建议。(两个角度即可)【答案】 立法部门: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

行政部门:明确各主管部门的责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依法进行。公民: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

文化遗产日方案 篇5

今年 6 月 11 日,是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根据国家、省、市文化局的安排部署,为隆重庆祝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组织开展 好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特制定我县的宣传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着力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民族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 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二、活动主题

以“文化遗产日”为契机,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重点,积极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营造全社会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影响力。第六个“文化遗产日”主题:依法保护,重在传承。

三、主办单位

县文化广电体育局

四、承办单位

县县文化馆、县文物管理所

五、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今年文化遗产日宣传工作的领导,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督促指导宣传活动各项工作的落实。组长:五洪伟

副组长:张国君

成员:魏

一、周庆、李生、聂文伟

六、活动时间及地点 活动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1 年 6 月 3 日—6 月 18 日

地点:县各乡镇、各中小学校园

七、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

1、邀请县政府领导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讲话。

2、举办“县非物质文化历史遗存”专题讲座。

3、举办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

4、县电视台制作流动字幕,城区主干道悬挂过街横幅标语,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利用宣传栏、标语、海报等进行 文化遗产宣传。

5、下乡村、进校园,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咨询宣传等方式进行 进一步深入宣传。

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宣传口号

1、齐心保护文化遗产

2、保护文化遗产 合力构建和谐社会传承历史文明

3、隆重纪念第六个“文化遗产日”

4、文化遗产不可再生

5、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6、保护文化遗产光荣 加强保护刻不容缓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破坏文化遗产可耻

7、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8、保护国家之根

9、保护文化遗产 延续民族之魂 发展先进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

10、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构建和谐社会全民受益

11、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犯罪活动

12、依法保护文化遗产 加强执法监督力度

非文化遗产报告 篇6

调查报告

——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发展探析

姓名:刘扬扬

系别:造型与设计艺术系 班级:08设计教育本科一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发展探析

——以聊城市保护与传承“柳林花鼓”艺术为例

目前聊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已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11项,省级的有13项,其中的10项已被批准为国家级名录项目。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是:“非遗保护,人人参与”。聊城市文化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的重视,每年都会拿出专款对此给予支持。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是一个文化遗产日能够担当的,而是一项来自民众、融入民众的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每一位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来保护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据调查,“柳林花鼓”是聊城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一.“柳林花鼓”生存现状与特征分析

柳林花鼓为鼓子秧歌的一种,又名“寸跷秧歌”。从第四代传人开始演变成现在的“地秧歌”形式。它以花鼓为主要道具,在伞、锣、鞭的配合下,载歌载舞,展示技巧。柳林花鼓因是民间舞蹈,历来为正史所不载,所以至今未见任何文字资料遗存。建国后,柳林花鼓曾一度兴盛。目前,柳林花鼓仅存于柳林镇柳林村,其他地方至今未发现有掌握此项技艺者。

据老艺人回忆:柳林花鼓产生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花鼓班子称“秧歌会”,由热心艺术的农民自愿组成,有会首负责会务。成员农闲演练,年节、庙会、庆典或应邀在红、白事上演出。新中国成立后,柳林花鼓受到各级政府重视,曾一度兴盛。1953年,花鼓队代表堂邑县(当时柳林属堂邑县建制)参加“华东民间艺术会演”获一等奖,被授予“文艺向导”锦旗一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亲自设宴款待全体队员。会后,又被派参加“祖国亲人慰问团”赴抗美援朝前线进行了慰问演出。此后,柳林花鼓一直活跃在民间文艺舞台上。

2006年柳林花鼓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柳林花鼓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上述事实告诉我们,虽然近年来聊城市在民俗文化保护的工作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也不少,如果不对这些不足与问题加以重视与研究,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就会从根本上影响聊城民俗文化保护事业的发展,对今后聊城民俗文化工作的深入与提高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柳林花鼓也面临着极大的濒临危险。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农村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实物和资料毁弃或流失、传承后继乏人、过度开发破坏等问题。“柳林花鼓”也开始渐渐消亡,文化资源也缺乏有效地管理,“柳林花鼓”甚至受到侵权盗版的伤害。

造成当前聊城市“柳林花鼓”保护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与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自觉意识。当前聊城的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和民众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片面看重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因素与商业利益,忽视文化对于社会以及人们思想观念上的重要作用,前几年社会上曾经十分流行的一句口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十分鲜明地反映了这一典型的观念倾向。出于这样一种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认识,民俗文化保护问题在许多人的眼里,往往便成了一件可有可无之事,做与不做都无所谓。2 资金投入不足。3 机制不够完善。除了观念、资金等方面的因素以外,机制不够完善也是制约聊城城市民俗文化保护工作至今还没有达到较为理想程度的一个重要原因。聊城的文化体制与文化机制长期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中运作,政府色彩较为明显,其结果是导致聊城的文化事业形成办事效率不高,部门分隔现象严重,民间社会力量薄弱等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对聊城城市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无疑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三.所采用的调查方法

1.浏览法:在相关的网站、资料库、期刊、出版社等浏览最新的关于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及“柳林花鼓”的研究动态。

2、追溯法:利用相关的资料连接查找到一些需要的资料并加以利用。

四.传承与保护的建议、主要措施或展望

由此可见,当前聊城虽然在民俗文化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不容忽视。为了更好地加强聊城城市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弘扬聊城的民俗文化精神,促进聊城的城市文化建设,必须进行多方面的改善工作,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文化景观遗产论文 篇7

天心公园位于长沙市中心, 是以古城墙和古阁楼为主要景点的公园。其中的古城墙建于公元前202年, 距今已有2200余年。天心阁已有2000多年历史, 原名“天星阁”, 后改名为“天心阁”。1938年11月, 文夕大火, 长沙烧毁房屋90%以上, 当时“天心阁”也被烧毁。现在的“天心阁”是1983年重修的。古阁古城墙连为一体, 历代均视为长沙的标志, 都是长沙古城的见证。天心公园里, 为了纪念抗日时期阵亡的烈士, 新修建了崇烈门、崇烈亭。现在天心公园处于长沙繁华区域, 成为文化孤岛, 从城市绿地系统和天心阁的历史地位来看, 应该对天心公园进行再开发建设。

二、文化遗产景观保护性开发建设的原则

(1) 整体性保护:根据文化遗产的环境特点和城市周围环境, 整体规划保护范围, 这样有利于保证城市文脉的原真性和延续性。

(2) 建设性保护:保护性建设的配套绿地要做到既能够继承历史文脉, 又能满足当代文化休闲需求, 这样避免文化遗产被孤立的圈住而被人们过而不闻。

(3) 提升性保护:充分利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结合当地人文风情组织娱乐活动, 并辅以休闲场地和设施, 增加景观凝聚力, 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

三、天心公园保护性建设的方法与策略

(1) 强化环境, 系统保护。[1]文化遗产的开发建设首先是保护。但保护不是孤立的, 必须系统性的保护。如果将其周边民居全部拆除, 搬迁居民, 再配以景观大道, 水池灯光, 则使文化遗址变成金鱼缸中的景物, 与外界隔绝、脱节。因此, 结合文物的环境整体保护, 针对文化遗址所处历史时代的特征设置景观, 使文物处于一个历史环境和氛围中。古城墙和天心阁是长沙古城的历史缩影。在进行开发建设时, 结合古长沙特有的民俗风情, 再现古长沙的风貌, 与长沙步行街遥相呼应。

法调节了村落的气温和环境。

这些传统民居不仅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也体现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传统民居营造了和谐的生活环境, 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尊重自然的特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思想让传统民居一直遵循着师法自然的生态建造原则。

三、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创新

传统民居是本土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人们渴望传统民居中和谐的生活方式, 渴望从城市中的“混凝土盒子”逃离出来。所以, 我们应该科学地吸收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 在现代建筑中进行合理的创造性的运用与发展。

(一) 庭院空间在现代住宅中的转变

在我国民居的居住形态上看, 庭院空间成为古民居中一个非常大的特点。院落形成了内向型的, 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空间。它的表象是一种围合空间, 但向内却留给居民一个交往空间, 促进合院空间中人与人的交流。室内与室外, 建筑与自然的围合开放, 公共与私密空间借助庭院达到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对比现代住宅我们不难看到单栋独门的设计虽然保障了一定的生活私密性却降低了邻里感情。为此, 我们可以将传统的庭院应用到现代住宅设计中, 增加人与人的交往空间, 减少建筑中的隔阂感, 使建筑亲近自然, 避免住宅区中出门不认识的尴尬局面发生。在北京的SOHO现代城中, 设计师有效地使用了民居中的庭院概念, 在现代的都市中再现了合院的人居方式, 提出“空中四合院”的概念。在高层建筑中每隔几层设置一个庭院, 通过增加的庭院空间调节了室内光照率, 有效地增加了建筑中的绿化面积。SOHO类型住宅是提炼民居中的庭院空间并结合时代特征的一次住宅建造实践, 也是传统民居的居住模式与现代住宅的对话与结合。通过进一步的设计创造有效的避免了现代住宅中自然景观的缺失, 从心理上满足了人们对休息、交往、居住、绿化上的要求, 同时提高了人们的居住品质。

(二) 狭小的天井到宽敞的中庭

皖南建筑中的天井是徽派建筑中一个重要的建筑元素。天井因能有效改善整个住宅中的气候、空气等而延用至今。在现代住宅区设计中通常以加深房屋进深的方法在有效的土地面积中获得

(2) 顺应历史, 结合时代。文化遗产遗址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并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 对于遗产的保护应与环境有机结合, 并与时代结合, 避免割裂环境和历史的单体保护。现阶段, 生态保护和娱乐休闲是环境景观营造的主要目的。天心公园的保护性开发建设就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融入这两个时代要素。在遗产范围外增加绿地面积, 增设娱乐休闲场地和设施, 吸引游客和周围居民, 既改善了城市中心环境, 又增加了对历史文物的了解, 提升城市人文气息。

(3) 控制视线, 突出主体。文化遗产一般地势不高, 建筑也较低矮。现代城市发展使得文化遗址的周围高楼耸立, 在视觉上形成强烈反差, 产生了历史的层断。天心阁面对的就是长沙城市街道, 街道对面是高矮不一的居民住宅, 严重影响了天心阁的景观整体性。可以适当拆除杂屋, 并用高大乔木进行遮蔽。充分利用借景、隔景、藏景等造景艺术手法突出天心阁的主体形象。

(4) 再现历史片段, 传承历史和民俗文化。在保护和建设文化遗产时, 应结合文物自身的特质, 从美学上表现出其承载的历史信息, 同时注入展现遗产历史特征的人文活动, 使凝固的建筑活跃起来, 真正为现代人所理解和接受。天心阁作为全国八大名楼之一, 其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是传承历史的媒介, 值得欣赏和考究。而适当截取有意义的历史遗存, 再现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2], 也能对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传承意义。

(5) 应用古典园林元素营造历史氛围, 恢复古生态环境。在天心公园中, 利用古朴的墙砖、石板, 苍劲的古松等植物, 营造出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古香古色, 生态环保的园林景观, 既可让人们重新感受到几千年前古城的文化气息, 又能给闲暇时的人们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的户外休闲空间。

摘要:天心公园文化遗产景观的基础上, 提出了文化遗产景观保护性开发建设的原则, 并对天心公园的开发建设提出了一些保护和建设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文化遗址,天心公园,景观

参考文献

[1]魏雷等.武汉市名人故居与旧址类文物的园林保护[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 :127-129;

文化景观遗产论文 篇8

从文化遗产视野出发,剖析老城区的发展历程、特点、现状以及制约其遗迹景观保护,研究符合历史文化老城区的景观设计方式。重视老城区遗迹景观的完整性,旨在寻求我国老城区景观保护的未来发展路径,从生态的角度出发,用设计学研究方法对老城区的景观保护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

1.老城区遗迹景观的研究背景及应用前景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长卷中,勤劳智慧的人民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历史文化景观。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处于转型阶段的老城区也面临着重大挑战。老城区景观往往与历史文化背景、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老城区遗迹景观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传承载体、是城市文化的客观表现。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策略被认为是在保留老城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最具有创新方式的手段,老城区的遗迹景观设计能较为完整的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同时也为中国诸多历史老城区的保护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价值,探讨老城区文化遗产景观保护的研究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2.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现状

(1)国外相关研究

2011年8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采纳了一份全新的决议《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主要以城市遗产景观为对象,探讨历史景观保护的手段和方法。例如西方一些国家对历史城区景观建立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归纳为两大类:一种以专家意见为指导思想,将符合形式美的景观分为色彩、质地、形体、线条四个元素评价。每个城镇历史景观都有各自的景观特质,但仍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评价:

①对历史城镇的地理地貌和城镇关系综合研究。

②分析该地区的建筑布局、形态特征以及文化氛围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③考虑该区域城镇景观的各种有形、无形因素,从主观感受者的角度来分析“遗产性”城区景观设计。

(2)国内相关研究

浙江大学的王紫雯教授针对传统城市景观特征的探析,将景观生态学理论和规划方法应用在特色景观中,根据人文、历史、环境、生态和美学多方面综合考评城市景观,主要分为以下五种指向:

①城市所处的地域空间和自然环境要素

②整体城市的建筑形态、肌理、色彩以及空间布局的变化规律

③老城区的情感因素、文化氛围和景观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呈现的共同视觉特征。

3.老城区遗迹景观设计原则

(1)真实性原则

近年来,我国的老城区地段的改造更新建设,具有真实性的物质载体很少保存下来,在建设过程中,一味的追求“旧”和“仿古”来表现民俗。在老城区的遗迹景观保护建设研究中,应该确立一种对城市历史文化保存整体性的思路,从情感记忆的角度来保卫历史城区景观的真实性。

(2)延续性原则

老城区景观设计原则应从历史、空间、生活不同维度的延续性考虑,将原有城区记忆的城区景观风貌和特色长期延续下来,形成具有历史记忆的空间。保护原有城区的历史结构、空间肌理、生活风俗,强化城区遗迹景观识别性,从而使得场所空间得以延续。

(3)保护与更新相结合的原则

在城区建设发展中,许多历史遗迹也面临着发展危机,寻找一种将保护与更新相结合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充分尊重原有的环境遗迹要素的同时,更新改善传统环境和现代生活设施、建筑环境,在恢复“旧”城区记忆的同时,产生“新”的城市记忆。

4.研究意义

保护老城区遗迹景观的意义在于真实反映和认知原始景观文化,满足当代人和后人准确认知了解历史面貌的要求和愿望,使每一代人切身感受当时的历史环境以获得更多的感悟和灵感。景观的保存完整性不仅强调了整体城区环境的生态延续性,更特别强调了对历史老城区的人文景观、工艺技术以及民俗活动等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对保护老城区景观的完整性不仅是满足全面保护文化遗产的需求,更加强调了将遗迹景观与城市内在精神传承结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城区遗迹景观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接受新的事物和生产方式时,科学运用整体性保护规划策略,尊重人文与环境之间的良好关系,保持历史城区的功能多样性,建立城市景观管理制度,强调遗迹性景观设计价值意义,使历史文脉与城市发展的追求在遗产性景观设计中获得平衡。

上一篇:和蔼的词语解释下一篇:石油原油储罐安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