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对我国农业影响研究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通过采用2002.1-2010.6的月度数据,运用VAR模型对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各种内外部冲击因素进行实证考察。结果发现,总体而言,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主要受国内因素的影响,但外部冲击因素的影响度日益显著,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入世后对我国农业影响研究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入世后对我国农业影响研究论文 篇1:

浅议当前我国农业科技的现状及其发展措施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一方面落后于我国入世后农业发展实际的要求,一方面落后于国际农业科技发展潮流。

关键词:农业;科技;水平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一方面落后于我国入世后农业发展实际的要求,一方面落后于国际农业科技发展潮流。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加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的顺利、健康发展。

一、当前我国农业科技的落后现状

1.缺乏高效、优质的农产品生产技术。长期以来我国大宗农产品一直维持着粗放型低档初级产品多而精深加工的高档产品少,传统大路货产品多而名特优新产品少的生产格局,技术含量低、产生的附加值少、市场竞争力弱。而且,我国各地普遍存在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趋同、市场细分不够、市场定位重复、生产成本偏高、经济效益较低的特征。随着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保护力度的削弱,不具备价格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农产品进口势必增加,大宗农产品“难卖”、农民收入下降的问题会更加突出,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缺乏增强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新技术。我国的众多农产品目前仍以鲜食、原料和初级低档加工品消费为主,产品的精、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普遍较低,产业加工环节少、经济观模小、附加值低、严重制约着这些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因此,迫切需要农业科技的发展支持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目前我国在高效、低残、低成本、易降解的农药生产、施用技术方面,在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监测检测、无害化处理等技术方面,在重大动植物疫病控制技术、预警技术、快速扑灭技术、准确的检验检疫技术等方面都比较落后,不能有效保障农产品安全,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

3.缺乏综合的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广大农村由于信息服务程度低,获取有关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标准、市场经营等方面的信息十分困难,造成如何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等问题上基本是沿袭传统的经验模式运行,农业生产和市场脱节的现象非常突出,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益。然而,目前我国迫切需要的涵盖农业生产、技术、市场、管理、政策等信息的收集、处理、传播和利用的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却严重落后,不能有效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信息失灵问题。

4.缺乏有效利用资源的实用技术。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均农业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特别是水资源和耕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生态脆弱、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农业生产发展的后备资源也严重匮乏,结果是农业的综合获利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差。入世后,原本就少的农业资源又面临流失加剧的危险境况,对我国已经非常脆弱的农业生态资源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反观,目前我国综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开辟后备资源、拓展资源空间、改善资源环境、增加资源存量等等系列技术都很落后,难以真正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就目前来看,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是加快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高级化、多样化、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在形成新的国际综合竞争优势的同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切都要紧紧依托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来支撑。

二、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措施

1.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根据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今后发展的方向,逐步完成对现有农业科技机构的合理布局和学科设置的战略调整,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在各地区间、各环节间、各领域间的配置,强化科研与开发、推广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队伍精干、管理有序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同时,加快与农业科技发展各环节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2.加快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我国的农业科技人员数在总量和每万人平均拥有科技人员数量上都落后于发达国际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科研人才的不足,直接导致农业科技水平的落后。因而,要大力扶持重点农业科技大学,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农业科技人员,并适度干预市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地区、学科配置,形成合理、有序的农业科研队伍结构、强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协调科研项目和经费,鼓励多学科、全方位交叉研究,节约人财物投入,使其效益最大化。

3.加强区域间协调,强化整体效应。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所需的人、财、物资源主要集中于大宗粮油棉作物种植业,特色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畜牧业和水产业领域的科技资源长期严重不足,科技资源相对集中于研究领域,而中试转化和产业化等环节相对薄弱。因而要协调跨区域间的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要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优势和市场、劳动力等区位优势,逐步确立我国农业发展的区域分工格局,以此为基础确定各区域的农业科技发展规则。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技术,逐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地带和产组群,促进我国农业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4.建立建全农业标准化体系。要加大农业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研发投资力度,尽快建立和修定国家农业技术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认证和监测体系,规范农业生产、产品贸易和加工流通体系,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努力方向。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为提高农产品品质技术、食品安全生产技术、检验检测技术、基因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检测技术,以及相应的检测仪器和设备的开发技术,奠定良好的、广阔的应用环境。

5.建设和完善信息化网络。未来农业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开发与利用程度。信息技术的标准化、系列化、实用化和网络化的形成,可以快速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率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利用信息技术保护生态和生产环境、改善食物品质、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拓展生产空间和产品的市场空间、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要充分运用因特网、广播网、电视网、电话网等信息传播网,完善农业信息网,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和传播的技术与产品研究开发。加强信息标准和技术平台建设,构建智能化农村信息化平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建立农民技术服务体系、企业信息服务体系、管理服务体系三大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各种有价值的市场信息、知识信息和服务信息。

6.改革农业科学技术转化方式。建立新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转化、推广应用和服务体系,由政府机构为主转变为政府主导、多种力量并举;由单一技术服务转变为信息、技术、培训、购销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切实加强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力量,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转化、示范应用和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率和转化率,形成农业技术开发与应用的良性互动循环的理想模式。

同时,密切关注全球农业科技、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动态、趋势,以及农业资源的全球分布、市场配置,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情况。围绕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突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方向,以点带面,推动农业科技的全面进步。

作者:陈瑞生

入世后对我国农业影响研究论文 篇2:

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之原因考察

摘要:通过采用2002.1-2010.6的月度数据,运用VAR模型对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各种内外部冲击因素进行实证考察。结果发现,总体而言,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主要受国内因素的影响,但外部冲击因素的影响度日益显著,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在国内影响因素中,反映国内需求的工业增加值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较为显著,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也较大。在外部冲击因素中,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传导影响最大,石油价格和国际投机资金的贡献度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外部需求和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影响不大。

关键词:外部冲击;内部传递;价格波动;VAR模型

中囤分类号:F304.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价格不仅是资源配置和增进效率的基础工具,更是各方利益的交汇点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阀门”,农产品价格作为万价之基,其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尤为重大。因此,对农产品价格波动进行调节一直是各国政府工作的重点。但是,农产品价格波动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政府必须准确判断不同时期导致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才能出台合理的政策,促进农民理性预期的形成和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业市场逐步开放,粮食等大宗农产品进口额日益增长,不仅大豆进口继续保持大幅增长的态势,其他大宗农产品的进口近年来也开始大幅增加。在经济开放条件下,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不仅继续面临成本增加等传统内部因素的影响,更受到国际生物能源发展计划、金融危机等各种外部因素的冲击,内外多种因素的叠加对我国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但是,入世以来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主要受外部因素的冲击,还是国内因素的影响?外部冲击因素的具体传导机制又如何?这不仅是理论界更是实践界关心的话题。

农产品价格波动及其成因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领域。研究主要沿着以下三条线索展开,一是研究期货、汇率和进口价格对国内价格的影响。关于期货价格传导关系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大部分观点认为美国CBOT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关于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传递效应的成果相当丰富,Krugman(1989)认为外国供给商为了保住产品市场份额,不愿改变市场价格,所以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的传递效应是不完全的;Mc Carthy(2000)运用VAR模型对OECD6个工业化国家的研究表明,汇率变动对消费物价指数有微弱的影响,并且与经济体的开放度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大量运用VAR模型所进行的实证文献发现不同国家的传递效应结论并不一致。二是研究货币政策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如Frankel(1986)构建包含农产品市场、制造业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理论模型,并探讨政府实施未预期的宽松货币政策如何主导农产品及制造业产品价格的动态调整路径,证明了货币非中性假定和由此引起的粮食价格超调假说。Pindyek等(1990)认为造成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来源更多地在于宏观经济或货币因素的变动。三是研究生物能源发展计划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冲击。如Trostle(2008)对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生物能源发展、美元汇率等外部冲击因素进行了重点考察,指出从中长期来看,农产品价格将会持续上涨。关于生物能源发展计划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研究大都认为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增加了农产品需求,将提高农产品价格(Westcott,2007;Tokgoz,2009等)。但对各种外部冲击的具体传导机制在理论上还需厘清,实证上也有待进一步检验。

近年来,国内学界开始关注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汇率波动、石油危机等外部冲击因素对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例如程国强、胡冰川、徐雪高(2008)认为2006~2008年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国际农产品价格的传导,国内大豆市场与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芝加哥价格每上涨10%,将带动国内价格上涨0.5%。也有学者认为,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是受到货币溢出效应、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生产成本以及国际农产品价格的传导等内外部综合因素的影响(周姁和张建波,2008)。

学界对近年来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异常波动进行有益探讨,但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很不够,更多的是定性判断,并没有核算出各因素的贡献度大小。同时由于使用数据和方法的差异,研究结论也存在诸多不一致的地方。特别是入世以来,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主要受到外部因素的冲击,还是国内因素的影响?外部冲击因素的具体传导机制又如何?现有文献并未形成一致结论。为此,本文采用2002年1月至2010年6月的月度数据,运用VAR模型对各内外部冲击因素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路径及其贡献度进行实证分析,试图为政府出台相关措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研究方法、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一)研究方法——VAR模型

自从Sims(1980)将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引入经济学中,推动了经济系统动态性分析的广泛应用。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VAR模型。VAR模型常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即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其优点在于不需要对模型中各变量的内生性做出事先的假定。但是对VAR模型中单个参数估计值的确定是很困难的,为了能对一个VAR模型做出结论,就需要通过观察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这两种方法将所考虑的经济变量纳入一个系统,进而能够反映系统的完全信息,而且能够估计出变量冲击的时滞及影响程度。VAR(p)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如下:㈣

yt=Alyt-1+…Apyt-p+Bxt+εt,t=1,2,…,T

(1)其中:yt是k维内生变量向量,xt是d维外生变量向量,p是滞后阶数,T是样本个数。k×k维矩阵A1,…,Ap和k×d维矩阵B是要被估计的系数矩阵。εt是k维扰动向量,是一个白噪声向量。(1)式一般被称为非限制性向量自回归模型(unrestricted VAR)。构造VAR模型的关键是确保其稳定性,一般而言,稳定VAR模型的特征方程的根的倒数都要求小于1,即在单位圆内。

具体研究步骤如下:先对有关变量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接着构造VAR模型,并运用单位圆的方法判断建立的VAR模型是否稳定,同时确定最优滞后阶数,然后利用Johnansen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各种冲击因素与国内农产品价格之间的长期关系;最后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对各种外部冲击因素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途径和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为检验结果的

可靠性,我们还将对VAR模型进行稳健陛分析。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理论上,农产品价格波动受到两方面影响,一方面,商品价格波动无疑将受到实体层面的需求和供给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价格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必然与货币政策及相关影响因素紧密联系。本文从供给、需求和货币三个冲击途径讨论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

由于反映综合的国内农产品价格指数相对缺乏,我们选取中国人民银行计算的国内企业农产品价格指数(NCP)来衡量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com):反映供给推动机制的国外冲击代理变量用国际石油价格(OID代表,数据来自IMF,国内冲击的代理变量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SCZL)表示,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反映需求的国内冲击因素我们用经济增长表示,但由于国内实际产出(GDP)的月度数据无法获得,用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作为代理变量,数据来自中宏网数据库(HTTP://edul.macrochinmcom.cn),外部需求拉动因素选取我国农产品贸易顺差(MYSC)作为代理变量,数据来自农业部网站(HTTP://www.agri.gov.cn)上的“农产品贸易统计”专栏;反映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指标很难获取,我们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国际食品价格指数(GJJG)代替,数据来自IMF;货币冲击渠道的汇率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ERR)表示,数据来自国际清算银行网站(HTTP://www.bis.org);反映国际流动性的国际利率水平选用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LBLL)作为替代指标,数据来自美联储网站(HTTP://www.federalre-serve.gov);国内货币冲击因素我们以广义货币M2的波动表示,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同上)。

所有数据区间均为2002年1月到2010年6月的月度同比数据。由于采用的是同比数据,无须再进行各种循环因素、季节变动因素和不规则因素的处理。同时,由于一阶差分的VAR模型本质上分析的是各变量之间环比增长率的数量关系,所以采用同比数据构造的VAR模型并不违背一阶差分VAR模型的基本原理(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8)。

三、实证分析与讨论

(一)单位根检验

为防止伪回归问题,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必须进行数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一般采取ADF检验方法。在检验时,我们依据赤池信息准则(AIC)的最小化原则选择趋势项,以及确定常数项是否存在,确定最优滞后变量的阶数,即设定单位根的基本类型(c,t,q)。其中c表示常数项,t表示趋势项,q表示滞后阶数。见表1所示。通过检验,GDP、OIL、GJJG、SCZL、MYSC、M2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为平稳变量,即服从I(0),而NCP、LBLL和ERR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了原假设,为非平稳变量,分别对它们取一阶差分,结果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为平稳变量,即后三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I(1)。

(二)确定最大滞后阶数

多元VAR模型的关键是选择系统内解释变量滞后期的长度,而且协整分析的结果对滞后期长度的选择非常敏感,不当的滞后阶很可能导致不正确的协整关系。滞后期太短,误差项的自相关会很严重,并导致参数的非一致性估计,滞后期过大又会导致自由度减少,并直接影响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为选择合适的滞后期,一般采取对似然比统计量LR、最终预测误差FPE、AIC信息准则、SC信息准则和HQ信息准则5个常用指标进行选择。从表2的检验结果,FPE、AIC、SC和HQ信息准则都选择了2期,所以,选择滞后2期的VAR模型是较为合适的。

然后是要确定这个模型是否满足VAR模型的稳定性条件。对于K大于1的K阶VAR模型可以通过癌阵变换,改写成分块矩阵的VAR模型形式,然后利用其特征方程的根判别稳定性,若被估计的VAR模型的特征方程的所有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即位于单位圆内,则是稳定的。从图1可以看出,VAR(2)模型是完全稳定的,所以k=2最终被选择为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

(三)协整分析

协整检验的模型实际上是对非限制性VAR模型进行协整约束后得到的VAR模型,该模型的滞后期应该是非限制性VAR模型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本文中VAR模型选择的最优滞后期为2,所以协整检验的VAR模型滞后期确定为2,通过联合检验确定选择仅有截距且序列有确定性线性趋势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都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VAR模型中的9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迹检验表明在95%的显著水平下有4个协整向量,最大特征根检验表明VAR模型在95%的显著水平有2个协整方程。整体而言,VAR模型显示的结果是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四)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

1、脉冲响应函数分析。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可以分析各因素对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Cholesky分解在脉冲响应分析中被广泛应用,且在一般文献均按以下法则排序:第一个变量不会同时受到所有其他变量的影响,但对第一个变量的冲击将影响到其他变量;第二个变量同时影响剩余的其他变量(除第一个变量外),但不会同时受到这些变量的影响;其余类推。我们依据上述原则对变量进行排序,结果如下:GDP增长率、国际油价冲击、国际农产品价格冲击、生产资料价格、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国际资金利率、汇率波动冲击、农产品贸易顺差增长率、N2增长率。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发现排在前面的因素是其后面因素的格兰杰原因,这为排序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佐证。

图2显示了国内农产品价格分别受到其他变量一个标准差单位的正向冲击后的脉冲响应函数。(1)从国内因素看,国内价格对其自身的冲击效应最为显著,表明预期对自身价格的影响较为明显。反映国内需求的工业增加值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冲击一开始就迅速攀升,在第2期达到最大,响应幅度为0.8,并一直在第7期间之前都处于正影响状态,随后开始出现负向影响。这说明国内经济增长对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有着显著的影响。国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一开始就是正向影响,在第3期后开始出现负向影响,这说明农业生产资料作为国内农产品的直接成本,影响及时且较为显著。广义货币M2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开始是负向的,从第2期开始出现正向影响,在第3期达到峰值,随后影响开始减弱,但基本上处于正向影响。说明国内货币政策确实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波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从外部冲击因素看。石油价格冲击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冲击一开始处于负向影响状态,随后在第2期中间开始产生正向影响,正向影响维持4期,在第6期后又呈现持续负影响状态。大体而言,石油价格对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产生了影响,但是由于国内外石油价格的定价机制不同,所以响应过程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态势。国际价格对国内价格的冲击影响一开

始是负向影响,但很快就攀升至正影响,并在第2期影响达到峰值,并一直持续到第5期,然后开始呈现负向影响。这与现实也是吻合的,国际价格要进入国内首先有一个时滞,但是会很快显现其影响。国际资金利率对国内价格的影响一直是负向的,并在第4期达到最大。这与理论相符,当国际资金利率高时,国际游资倾向到国际上寻找获利途径,而对国内价格影响不大,而当国际资金利率较低时,国内农产品价格开始攀升,这说明随着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际资金对国内农产品确实产生了重要影响,需要引起国内的重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国内价格的影响一开始影响较小,但是随后在第3期达到最大,响应幅度达到04左右,这表明汇率波动确实对国内农产品价格产生了重要价格的影响,在前5期波动较大,但是随后一直较为稳定。从图形可以看出,汇率波动冲击对国内农产品的响应较为复杂,这可能与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以及中美在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上的争论有很大关系。农产品贸易顺差对国内价格的影响一直是正向影响,并在第2期攀升至峰值,经过短暂的下降后,从第5期开始又开始增加影响度,并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影响。这表明国外需求确实对国内农产品价格产生了一定影响。

2、方差分解分析。从预测的方差分解结果来看(见表4),当期即对国内价格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国内农产品自身价格、国际价格传导、石油价格冲击以及国内生产资料价格。在所有因素中,国内农产品价格自身的贡献最大,在第一期占到93.05%,一直到第10期都有近45%的贡献,说明预期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显著。

在国内因素中,工业增加值因子占预测方差的比重最大,并在第2期达到峰值,占比为31.54%,随后贡献度一直减少。但是即使到了24期,贡献度仍占到27%。国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一开始是最大的,达到3.06%,这与理论相符,农产品价格无疑首先受到生产资料等成本的推动影响。随后贡献有所减弱,但是从第10期贡献度开始超过5%,此后一直稳步提升。但是。贡献度并不是很大,这可能与我们所选取的是企业农产品价格指数有关,数据主要来自加工食品,而非纯粹的农业产品,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可能很大程度上被竞争因素抵消了。反映货币冲击的国内广义货币M2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度并不大,但是从趋势来看也是一直增加的,反映了货币政策对价格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在各种外部冲击因素中,国际价格因素对国内价格的影响一开始也不大,但是从第2期开始迅速攀升,随着时间的延长,其贡献度越来越大,在第10期贡献度超过10%,到第24期超过了16%,在所有外部冲击因素中贡献最大。国际石油价格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度逐步攀升,一开始占比仅为1.53%,但是从第10期开始贡献度开始显著提高,第12期超过4%,在24期达到5.5%。国际资金价格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虽然不大,但影响在逐步增强,在第7期达到最大的3.78%,这说明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际游资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波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国内影响的贡献度相对较小,在第10期达到最大,但仅有1.75%。此后虽有下降,但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影响。这说明汇率波动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大,结果与其他文献一致(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09等)。原因可能是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复杂性,其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机制也较为复杂。反映国外需求的农产品贸易顺差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虽然不大,但是总体趋势是一直增加的,这也说明国际贸易环境也对国内农产品价格产生了一定影响。

(五)内外部冲击因素的比较分析

将国内需求、国内生产资料价格以及国内货币供给量M2视为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国内因素,将国际石油价格、国际农产品价格、国际资金利率、人民币有效汇率以及农产品贸易顺差视为国外因素,我们将各个不同时期的内外部因素的贡献度进行比较(如图3),发现农产品价格自身的波动一直占据主要的作用,内部因素在整个时期对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一直比外部因素重要,一直到24期都达到较为稳定的35.5%的贡献度,但是国际外部因素的贡献度随着时期的延长,其贡献度在逐步增加。

根据本文的需要,我们将各种外部冲击因素对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贡献度单独进行分析,以判断在样本期内哪些因素贡献大,哪些相对较小。我们将石油价格理解为国际成本推动、农产品贸易顺差理解为外部需求拉动、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国际资金利率视为国际流动性因素、国际农产品价格理解为国际价格的贸易传导,具体贡献详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出,各种外部冲击因素对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呈现较大差异,国际农产品价格一直是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最主要的原因,并且在第6期后,国际价格的冲击因子方差迅速提高,一路攀升到第15期左右其贡献度达到15%,以后稳步升高,这说明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外部冲击因素中以国际价格传导的影响最为显著。石油价格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冲击一开始就形成了正向冲击,此后一直保持稳定提高的态势,从第15期左右开始达到较为稳定的贡献度,约为4.6%。国外需求和外部流动性冲击一开始并没有对国内价格产生影响,这说明二者存在滞后影响,从第2期开始,国际流动性因素迅速攀升,从第3期开始超过石油价格对国内的冲击影响,其贡献度达到4.2%左右,至第6期达到峰值4.7%,随后一直比较稳定的冲击影响。比较起来,国外需求的冲击影响不太显著,是所有外部冲击因素中贡献度最小的,但是有稳定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相对较小,出口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值得关注。

从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各种外部冲击因素的影响度在日益增强,其中又以国际价格的贸易传导最为明显,石油价格冲击排在第二位,国际资金利率的冲击作用排在第三位,国外需求和汇率波动的作用分别排在最后两位。

(六)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模型的稳定性,我们按照货币政策具有前瞻性以及产出缺口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理论进行重新排序,具体如下:M2增长率、国际油价冲击、实际GDP增长率、国际油价冲击、国际农产品价格冲击、生产资料价格、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汇率波动冲击、农产品贸易顺差增长率、国际资金利率。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得到的基本理论是,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主要受国内因素的影响,但外部冲击因素的影响度日益显著。在国内影响因素中,反映国内需求的工业增加值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国内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次之,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度也较高。在外部冲击因素中,国际农产品价格的贸易传导最为重要,其次是石油价格冲击,影响稳定而持续,国际资金利率的影响排在第三位,外部需求的变化和人民币有效汇率波动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大。稳健性检验说明本文实证分析结果是稳健的。

研究结论所隐含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在调控农产品价格的超常波动时,一方面要处理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以农产品稳定生产来保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顺利推进;另一面,应重点关注国际农产品价格和石油价格波动等外部因素对国内的冲击。借鉴发达国家规避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的经验,积极建设和完善期货市场,充分利用期货市场价格信息进行宏观调控,以增强调控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此外,还应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和资本市场的完善,积极引导境外资金对国内农业的长期投资,避免短期投机行为。

作者:罗锋 牛宝俊

入世后对我国农业影响研究论文 篇3:

未来中日韩自贸区中我国农业部门经济效益分析

摘要: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将很快会启动。在自贸区具体谈判过程中敏感部门往往是主要障碍。在克服农业等敏感部门的困难后,中日韩自贸区一旦建成,依据理论各方将获益。本文结合相关数据对未来自贸区谈成后中国农业部门一些经济效益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知,中国农业部门在未来的自贸区内将获得贸易创造效应即出口的增加、竞争效应即区域内竞争力增加等效益,但能否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不太明确,还应取决于三国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面的合作。通过分析证实,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将有利于中日韩三国在农业领域的区域化分工与合作,相互投资、优势互补,形成集约型农业企业、增加各国的福利。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产品非关税壁垒贸易创造效应竞争效应

前言

中、日、韩三国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体,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合计达到12344万亿美元,占当年全球GDP的196%。三国也是全球贸易大国,其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在2010年分别占全球的185%和163%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可行性联合研究报告,201112。

于2009年10月成立的中日韩三国官产学联合研究委员会(JSC)于2011年年底完成三国官产学联合研究。研究表明,中日韩自贸区(CJKFTA)除了能够推动三国间的贸易、投资以及经济增长等传统经济收益外,它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对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起着独特的推动作用,至少使中日韩通过自贸区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来减少对美国等市场需求的依赖沈铭辉.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学分析.国际经济合作,2011(3):3842,并能够减弱美国极力推动的TPP对东亚一体化的影响沈铭辉.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国的视角.当代亚太,2012(1):54。中日韩已宣布启动CJKFTA谈判http://wwwcacsgovcn/cacs/maoyijiuji/indexshowaspx?articleId=106667,中日韩三国之间终将达成自由贸易协定,预计这将对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有积极的影响。

如果建设自由贸易区,势必涉及到敏感部门特别是农业部门的自由化问题。二战以来,工业产品的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对农业贸易一直进行保护,有的多边协议对农产品进行特殊处理。随着作为“乌拉圭回合”谈判重要成果之一的《农业协定》(URAA)开始生效,世界农业贸易从此被纳入到多边贸易体系,并朝着贸易自由化的方向发展。WTO的新一轮农业谈判终于在2005年的中国香港部长级会议上取得重大突破,表明农业自由化是大势所趋何树全.NAFTA框架下的贸易自由化与农业发展:以墨西哥为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从区域范围来看,越来越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将农业贸易自由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中国和巴基斯坦、东盟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等都有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条款。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农产品市场准入谈判即中日韩就农产品市场开放的范围和程度谈判曾文革,陈晓芳.构建中日韩自贸区农产品市场准入谈判分析.东北亚论坛,2012(1):1219。日韩两国与其他经济体签订的自由贸易区也有涉及农业方面的情况截至2012年初,韩国已经生效的货物贸易协定共有8份,日本的共有12份,其中都有与发展中国家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日韩农业部门长期依赖国内保护政策,对农产品进口多重设防。作为日韩主要的农产品进口市场,农业国中国的利益与日韩的农产品市场开放密切相关。

理论上讲,贸易自由化会促进生产要素转向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作物,但是北美自由贸易区中作为发展中国家墨西哥的情况与理论有些不符何树全.NAFTA与墨西哥农业发展:第一个十年的证据.中国农村经济,2006(9):7280。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仇焕广,杨军,黄季焜.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管理世界,2007(9):5664。那么未来CJKFTA的建立将会给中国农业带来促进生产结构变化的效益吗?

中国对日韩两国农产品贸易情况分析

就中国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农业依然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的发展对中国尽快的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相对于韩国和日本,中国农业渔业具有比较优势,竞争力强于韩日两国沈铭辉.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学分析.国际经济合作,2011(3):3842,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下降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可行性联合研究报告,201112。下面分析中国对日韩两国出口的总体情况,并与中国对外总出口的情况进行对比。

1中国对日韩两国农产品出口贸易背景

图1是1992—2011年中国对韩日两国各年的出口量占中国总出口量的比重数据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中国对韩国的出口量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比较稳定,绝大部分年份的比值都向上靠近5%的水平。受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所占比值有所波动,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基本上不产生影响。1992—2011年中国对日的出口所占比重先是逐渐上升,在1996年达到顶峰为中国对外出口1/5强。随后一直下降,基本上是一年比一年低,最近三年有所趋稳。

图2是中国对韩日的出口环比发展速度以及与总出口环比发展速度对照情况。可以发现,环比发展速度大都大于1,对韩的出口环比发展速度大部分情况下都高于对日出口,但波动较大;总体上都趋于稳定。

以上说明,日本市场对中国的外贸来说重要性在降低,这种贸易发展趋势要影响到对日本农产品的出口;对韩国出口的份额又比较低。因此如果不建立自由贸易区,日韩两国在中国出口市场中的地位最好是保持稳定。

那么,中国若是扩大对日韩的贸易,短期内必须扩大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的出口能力。根据2011年12月完成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可行性联合研究报告》的建议,未来的CJKFTA将是一个全面的、高水平的FTA,因此将对中国农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以及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等动态经济效应。下面分析农产品贸易情况。

2中国对日韩两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1)日韩是中国农产品的重要市场。根据商务部外贸司在《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2010》分析,2002—2010年,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54%,低于中国对全球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79个百分点。2002—2009年,中国对韩国出口农产品年均增长率为42%,低于中国对全球出口农产品年均增速6个百分点。还有,我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百分比由1995年的376%下降到2010年的187%。而同期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由48%增加到72%。在201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最大市场是日本,出口额915亿美元http://wmsmofcomgovcn/accessory/201107/1311665586699pdf。同年,韩国是第六大市场,对韩出口额353亿美元。虽然日本市场的重要性不断下降,但日韩两国的市场仍对中国农产品扩大出口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3是显示1993—2011年中国农产品对日韩出口及农产品总出口的环比发展速度。可以发现,中国农产品总出口的环比发展速度在小幅波动中总体有所上升。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环比发展速度总体上是下降,最近有些上升,相对于对韩出口是比较稳定的。相比对日出口,对韩出口发展速度比较容易受外界环境即经济危机的影响。

最近十几年来,中国出口的农产品的结构变化和农业具有的比较优势是相符合的。2008年畜禽产品、水产品及其制品、蔬菜水果及其制品三大类劳动密型农产品分别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7%、252%和303%,三项合计为602%。而在2010年,这三大类分别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271%和321%,三者合计为642%http://wmsmofcomgovcn/accessory/201107/1311665586699pdf。但是在中国农产品出口迅速增长的背景下,由以上数据及图3可知对日韩两国的出口不符合应有的增长潜力而且出口市场地位在下降。这主要原因就是日韩两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都实施过高的税率和歧视性的非关税壁垒。

(2)对日韩出口的农产品大部分遭遇较高关税壁垒。参看表1、表2,日韩两国相对于非农产品,其实施的最惠国关税税率比较高。而且还实施暂定或临时关税,更使得中国对日韩农产品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

日本韩国中国简单平均(2010)总体4401210960农产品173048501560非农产品*250660870加权平均(2009)总体270790410农产品15809980800非农产品*140350380注:*根据WTO在世界关税数据中对产品的分类,非农产品包括渔业产品、木材、金属和矿产品、工业制品等。

挪威瑞士日本美国欧盟巴西印度中国最高税率106201909017060440040805503000650平均税率7078504181132283571140152数据来源:《多边贸易谈判与中国农业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009年,日本对部分农产品征收高关税情况如下:牛肉关税为385%,生猪肉关税43%,加工猪肉关税85%,部分奶及奶制品35%,小麦粉、大麦粉、米粉、淀粉 25%,咖啡25%,葡萄糖及果糖298%,海藻类40%,牛、羊、猪皮12%—16%,香蕉20%—25%,柑橘16%—32%,冷冻菠萝238%http://wmsmofcomgovcn/accessory/201107/1311665586699pdf等等。而日本当年度从中国进口动物产品占其从中国总进口量的1560%,水果蔬菜等占到4830%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可行性联合研究报告,2011(12);这里农产品按WTO在世界关税数据中对产品的分类不包括水产品。,参见表3。

比例(%)平均最高水果、蔬菜、植物102039400100001060394004830动物产品143027100100001890271001560油料、油脂1000613001000090061300900注:比重为该类产品出口日本量与出口日本农产品总量之比,根据WTO在世界关税数据中对产品的分类,农产品不包含渔业产品,与国内有些差别。这里农产品总量是按照WTO中的分类计算的。

比例(%)平均最高水果、蔬菜、植物636088700100005740887003080谷物及其制品16110800001000013450800002200油料、油脂441063000100003700630001810注:比重为该类产品出口韩国量与出口韩国农产品总量之比,根据WTO在世界关税数据中对产品的分类,农产品不包含渔业产品,与国内有些差别。这里农产品总量是按照WTO中的分类计算的。

韩国2008年农产品简单平均适用税率高达478%。其中,蔬菜、水果和植物产品的最惠国平均适用税率为578%,最高关税达到了887%;谷类及制品的相应税率分别为1337%和800%。在2009年小麦淀粉的配额内关税为8%,配额外关税最高达800%;玉米的配额内关税为18%—3%,配额外关税高达630%;芝麻配额内税率为40%,配额外税率为630%;红豆绿豆的配额内关税为30%,配额外关税为 421%—608%,等等。韩国在2009年从中国进口农产品最多的三类参见表4。

在我国农产品出口商品构成中,蔬菜、水果及其制品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百分比由2002年的233%上升到2010年的321%。到2010年,该类产品出口额达到157亿美元,成为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

可以发现,我国农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水果及其制品等,在出口到日本和韩国时将会被征收较高的关税和遇到下文谈到的配额限制。

3对日韩出口农产品大部分遭遇非关税壁垒

(1)配额:日本关税配额管理程序复杂,透明度有待提高。例如,仅公布获得配额的企业名单,但不标明各企业获得的配额数量,致使配额申请人无法通过横向比较来评估分配结果的公正性。

中国大部分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均在韩国市场准入配额管理范围之内。2009年,韩国对适用关税配额的产品范围进行了部分调整,并提高了部分产品的配额数量,但配额内和配额外关税税率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实行市场准入配额管理的许多农产品的配额外关税高达300%以上,最高甚至达到800%。某些产品的配额内关税与配额外关税相差一百倍,事实上相当于禁止配额外的进口http://wmsmofcomgovcn/accessory/201005/1272939548240pdf。

(2)措施:日本于2006年5月29日起实施“肯定列表制度”,该制度涉及农业化学品700余种,农产品种类260多种,对进口农产品、食品限量标准的数量增加非常之多。具体执行中有如下三方面:首先,农兽药残留标准设定不科学、不合理,还存在着歧视性标准。其次,日本有关部门制定了所谓的“一律标准”,即对没有制定具体标准的药物残留,一律按001ppm的标准执行,这违反了国际通行的做法。最后,日本检查措施内外有别,阻碍农产品公平贸易。尽管日方反复强调对内对外同样对待,但实际上对国内食品和进口食品采取“外紧内松”的差别待遇,主要表现为:首先是抽查比例不同,二是检查项目不同,三是监管模式不同,四是超标信息披露形式不同http://wmsmofcomgovcn/accessory/201107/1311665586699pdf。

日本现行命令检查制度存在如下不合理之处:一是不论产品进口量多少,出现两次超标,就实施命令检查;二是不管哪家企业超标,就对所有出口该产品的中国企业实施命令检查。此外,在执行命令检查时存在不合理的扩大化的情况,例如有时扩大命令检查范围,这影响了中国主要农产品对日出口。

韩国农产品进口招标中存在的问题: 招标代理制度设置不合理,退还履约保证金不及时;招标方法不科学,缺乏公平性,对投标方明显不利;检验条款不符合国际惯例,检验标准过于苛刻。

韩国常对我国出口农产品进行歧视性检测,进口检疫时的取样以及检测程序繁琐,某些标准比国际标准更严格。韩国对部分我国农产品的检验项目达到了100多项,并且产品到岸后往往违反合同规定,临时增加该国强制性检验和合同检验之外的检验项目,并根据所得检验结果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征收附加关税,等等。事实上,韩国对我国出口产品采用最严格的检验标准。该国的检验方式主要有全检、抽检和感官检验三种,一般对泰国、巴西、美国等主要进口来源地的产品实施感官检验,而对我国的农产品一律实施全检,这显然是对我国农产品的歧视性做法。

(3)通关:我国食品在日本进口通关环节中通常面临很苛刻的检查。我国输日农产品每批通关费用平均约15万至17万日元,通关时间约为4天,而被实施命令检查的农产品通关时间则需要10—20天,且检验、储藏等相应费用增加数倍,增加了进口商的额外开支。由于通关时间过长,影响了新鲜蔬菜的质量,严重的削弱了我国输日农产品的竞争力http://wmsmofcomgovcn/accessory/201107/1311665586699pdf。韩国在农产品通关前除了提供检疫证书等文件外,还需经耗时约一周检验检疫。对动植物及其产品必须通过培养检疫方能进口,而对新鲜水果的检验检疫需要长达4—5年的时间,构成对此类产品的原则性进口禁止曾文革,陈晓芳.构建中日韩自贸区农产品市场准入谈判分析.东北亚论坛,2012(1):1219。

中国农业部门在未来CJKFTA中的效益分析

1贸易创造效应

未来CJKTA的建立给中国农业部门带来贸易创造效应主要表现为中国增加对日韩的出口并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进口,使得三国消费者获得福利。据商务部《中国农产品出口分析报告2009》,日本食品市场进口需求大,中国出口食品结构与日本进口食品结构比较吻合。

在食品价格方面,从2007年情况看,日本和韩国大米价格分别是中国的59倍、72倍;大豆分别是35倍、60倍;猪肉分别是15倍、16倍;蛋分别是16倍、20倍;奶分别是20倍、24倍http://wmsmofcomgovcn/accessory/201107/1311665586699pdf。韩国农产品价格属全世界最高水平档次,中国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只占韩国的20%—30%,而农产品的种类和质量与韩国差距不大http://wmsmofcomgovcn/accessory/201005/1272939548240pdf。2009年中国分别是日韩两国农产品进口第二大市场,日本自中国进口农产品金额占日本农产品进口总额约为10%—13%,韩国自中国进口农产品金额占韩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约15%。因此,中国将会增加对日韩两国蔬菜、水果、植物、动物产品、油料油脂、谷物及其制品等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的出口。未来CJKTA的建立将使日韩两国的消费者以较低的价格消费农产品,福利是增加的;而中国农业部门获得的贸易创造效应也因此增加⑤彼得·罗布森.国际一体化经济学.戴炳然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在自给率方面,按照日本自己食物热量综合自给率的算法,2005年日本自给率只有40%。其中,大米、小麦、大豆、蔬菜、水果、鸡蛋、牛奶及奶制品、肉类(除鲸肉)的自给率分别为95%、14%、5%、79%、41%、94%、68%、54%;其在2006年为94%、13%、5%、79%、39%、95%、66%、55%。砂糖、水产品在2005年为34%和50%冯昭奎.日本食物自给率变动及其对中国农业的启示.日本研究,2008(4):18。韩国的自给率也是很低的。因此日韩两国比较依赖农产品进口,有利于扩大中国出口。

韩国附加值高的蔬菜、水果、花卉以及人参、芝麻等经济作物,日本的时新蔬菜、名贵花卉、珍稀水果、名贵药材等高附加值产品,在中国是属于价格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因此一旦建成自由贸易区,中国消费者福利会增加。在未来的CJKFTA内,在关注各自敏感产品的基础上消除或减少农产品贸易中的关税和一些非关税壁垒。关税降低越多,则日韩两国的消费者福利增加越多⑤。

彼得·罗布森.国际一体化经济学.戴炳然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因此,考虑到中国在投资方面做出的承诺和让步,并已经签订了投资协议,在CJKFTA谈判过程中,中国要在日韩两国与其他国家所签订的FTA的基础上提出并坚持农业方面一些敏感产品的谈判立场和底线。这里主要涉及农产品方面的高关税的消减、非关税壁垒的消除和减少以及非关税措施关税化。在CJKFTA谈判过程中,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三国之间的联系和区域经济合作,将使中国在未来的自贸区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分享贸易自由化的潜在利益,获得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增加福利。

2竞争效应

未来的CJKFTA将是全面、高水平的,将会给中国农业带来竞争效应。由于中日韩开放市场,各国农业企业面临着来自其他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竞争将会改变垄断的思维定势,改变垄断的低效率,也必然会淘汰一些农业企业,从而形成自贸区内部的农业垄断企业,这有助于抵御外部企业的竞争,甚至有助于自贸区内的企业在非成员国市场的竞争力提高。竞争力在市场上具体体现为农产品价格的竞争力。

三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比较。一方面通过分析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按照国际通行标准,RCA超过25表示竞争力极强,125—25表示竞争力较强,08—125表示中等竞争力,08以下表示较弱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东北亚区域内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RCA)。现据文献张琦,吕刚,许宏强.中日韩自贸区对三国制造业的影响分析.对外经贸事务,2008(5):710得表5如下。

通过表5,可以发现中国在农业方面相对于日韩两国是具有竞争力的。在目前东北亚区域内,中国农产品总的来说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一旦日韩放开农业市场,中国的产品,特别是前文提到的具有比较优势、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将会获得更多收益。本来,农业部门相对于日韩来说一直是敏感部门,其国内农业团体势力都较大。从日韩两国同其他国家或经济体谈判FTA的情况也可以判知,日韩两国的农产品方面的贸易保护将是FTA谈判的首要障碍。

现在分析一下,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变化情况。通过表5可以发现,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农业产品的动态比较优势指数Cr值Cr为2005年的RCA(RRCA)与2002年的RCA(RRCA)值相比,比值大于1说明在该类商品上的显性比较优势在提升。为083,小于1, 说明中国的农业产品在国际上的显性比较优势在下降、弱化。而在东北亚区域里面,中国的农业产品的Cr值为104略大于1,说明中国的农业产品在东北亚区域里的显性比较优势在提升、强化。

还有文献利用贸易竞争力(TC)指数来分析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变化。TC指标就是进出口差额与贸易总额的比值,它剔除了经济景气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具有可比性。现据文献得表6如下。为了方便比较,利用表格6数据作图4。

从表6 和图4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整体的竞争力水平伴随着农产品整体的关税水平下降而下降,“入世”后下降更快。文献毛凤霞.我国农产品市场准入的竞争效应分析.商业时代,2012(14):6263还指出,分类来看,各类农产品竞争力水平变化又有差异,变化情况不尽相同。诸如前文提到的出口日韩较多的产品如水果、蔬菜、植物,动物产品等竞争力变强。因此,未来的CJKFTA的建立,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较低或为零的关税有可能使中国农产品整体国际竞争力减弱,但中国农业部门在区域内及部分产品竞争力仍将增强,能获得竞争效应,主要表现在短期内劳动密集型产品因贸易自由化交易量增加较多。

面临竞争,中国农业必须生产经营多样化,保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增加高附加值加工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完善食品安全全程控制体系,多管齐下,努力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农业生产力,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和健康的发展。巩爱凌.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外贸出口向内涵型发展转变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12(6)

3规模经济效应

首先了解一下中日韩三国农业生产和发展情况。

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提高到50%以上,但比日本等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2005年,中国农产品市场化指数为60%,农产品的商品化率较低,许多农村的食物消费还处于自给自足的情况。农业要素市场化进程要慢于农业产出的市场化。

在农业政策支持上中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时代。2006年中央宣布全面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粮食直补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的资金达到1508亿元,比上年增长464%。

但中国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依然不足。发达国家对农业财政投入的比重占农业总产值的30%—50%,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达到了10%—20%,从2000年至2006年,我国财政投入的比重占农业总产值年均仅为76%。从我国财政支农的支出范围来看,主要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和补贴粮食流通企业,真正用于农业生产的只占11%左右。农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还不完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日本农业的基础设施好,交通运输发达,科技含量高。日本农业中大量使用小型拖拉机。日本农业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得到大量的开发和运用,农技推广体系十分发达。日本政府从1992年起发展环保生态型农业,减少农药、化肥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一直对国内农业实行高度保护和高额补贴政策。政府每年对农业补贴的开支达到400多亿美元,从而补贴率高达57%。结果日本农业过分依赖政府支持,缺乏采用新技术、增加人力资本投入以及扩大经营规模的积极性。

韩国推广和普及了农业机械化。韩国农业社会化服务较为完善,实现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农业生产呈现出机械化、大棚化、工厂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OECD的统计,2006年,韩国提供的农业补贴高达250亿美元,仅次于欧盟、日本和美国。据韩国农林部官方消息,为抵御韩美FTA对韩国农业可能造成的冲击,韩国政府将通过贷款等方式加大对农民和农产品的支持http://wmsmofcomgovcn/accessory/201107/1311665586699pdf。

未来CJKFTA建成后,随着关税的取消或降低,中日韩三国农产品市场成为统一的大市场,使得市场容量迅速扩大。各成员国的农业生产者可以通过提高专业化分工程度,组织大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使农业企业获得规模经济递增效益。可是中日韩三国的人均农业资源都是非常有限的。就耕地面积而言,在2009年,中国每一农民平均可耕地面积为022公顷,日本为071公顷,韩国为056公顷,中国每一户平均可耕地面积为061公顷,而日本的为182公顷,韩国的为145公顷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日本统计年鉴2009,韩国社会经济年鉴,2009。。因此农业生产难以规模化和专业化。

日韩农产品市场总体有限且对日出口在中国农产品出口中比重已经降低。故中国诸如中粮集团这样的国有企业,自身规模已经很大,在未来CJKFTA中企业规模能否达到最优或者已经是最优扩大规模是否增加成本,都有待进一步讨论。

中日韩三国在东北亚区域内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分工,以及日本和韩国对农业都实施很强的保护政策,造成日韩两国国内的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由于农业年轻劳动力的不断流失和农民老龄化,日本和韩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较为弱小,农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园艺、畜禽、水产品,和日韩重点开发的农产品有较大的趋同性,这对于中国和日韩开展自由贸易造成了较大困难。同时中国正从欧盟、美国、台湾等地获得农业技术与投资。日本和韩国应该加强与中国在农业领域的区域化分工与合作,互相投资,优势互补,形成规模经济并发展集约型农业企业,对中日韩三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

预计未来的CJKFTA将会促进日韩对中国农业部门的投资以及中国农业企业扩大投资,从而获得投资效应。投资效应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讨论。

结论

未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将会促进三国尤其是中国农业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使三国都能获得贸易创造效应,竞争效应,消费者福利增加,社会福利也会增加。但规模经济效应不明朗,还有涉及到技术溢出效应的投资效应需要进一步讨论。各国农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要发展集约型农业企业,需要三国政府及农业部门、制造业部门等各方的合作、引导,需要三国政府政策支持。日本和韩国应该主动加强与中国在农业领域的区域化分工与合作、相互投资,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有利于三国特别是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三方已经达成投资协议,在CJKFTA谈判中农业部门将是非常难谈的部门。主要涉及到农产品关税的消减、农产品特殊保障措施的废除、非关税措施关税化的实施。在三边已有农业合作与共识中日之间《中日政府贸易协定》,中韩之间《政府贸易协定》、《联合声明》,都对农产品关税、检验检疫程序等达成多项共识;中日韩分布与东盟签署的《框架协议》,其中对于农产品市场准入的安排有着较为相似之处。的基础上,借鉴中日韩各自同其他国家或经济体签订的FTA中关于敏感部门的协议,三方拿出智慧和勇气,相互让步,力图改革国内落后部门,并努力达成一致的技术标准、检验检疫标准,同时也要保持灵活性,不同产品的敏感性不同,过渡期也不同,努力实现农业部门贸易自由化。考虑到中日韩的合作将为未来东亚一体化合作提供参考和范本,因此未来CJKFTA在原产地规则、环境保护、知识产权、贸易投资自由化等方面尽量达到较高的层次。

(责任编辑:张晓薇)

作者:秦长城

上一篇:农场流域水环境治理方案下一篇:大学生金工个人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