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共10篇)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出现加速上升的势头,规模急剧扩大.本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为规范政府管理、促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作 者:张志伟 栾敬东 沈洁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合肥,230036 刊 名:乡镇经济 PKU英文刊名:RURAL ECONOMY 年,卷(期): “”(5) 分类号:F3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流动 影响因素
一、西部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特征
1. 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基本特征。
从年龄结构上看, 西部农村流动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羊安镇和天台山镇农村流动劳动力中青壮年占70%, 其中, 20~30岁年龄段的流动劳动力所占比重最大, 达到48.3%。
从性别结构上看, 西部农村流动劳动力中, 男性比例高于女性, 但是性别差异不是想象的那么大。羊安镇和天台山镇流动劳动力中男性比例为54.7%, 女性为45.3%。
从文化程度上看, 西部农村的流动劳动力尽管属于当地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 但是, 总体文化程度仍然较低。羊安镇和天台山镇流动劳动力中, 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体, 初中生占51.7%, 高中 (含职业高中、中专) 生占26.7%,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还占到18.3%。
2. 农村劳动力的产业流向特征。
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向第一产业、特别是流向本地第一产业的极少, 主要流向第二、三产业。被调查的两个镇中, 农村劳动力流向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是:3.3%、50%和46.7%。在第二、三产业中, 主要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简单、粗放型体力劳动工作, 比如建筑业、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流动劳动力。
3. 农村劳动力的区域流向特征。总体上讲, 西部农村劳动
力主要流向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省内及邻省 (市) 的大中城市。但是, 由于西部各省 (市、区) 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 也存在一些差异。羊安镇和天台山镇的总体情况是:省内流动占71.7%, 其中, 流向省内大中城市的劳动力占55% (流向成都市区的劳动力最多, 占41.7%, 其次是相邻或相近的雅安市、乐山市和攀枝花市) , 镇内流动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仅16.7%。调查发现, 近年流向省外的劳动力开始回流, 回乡就近就业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差异, 两镇的劳动力流向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羊安镇是邛崃市的工业镇, 现有70余家企业,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家, 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多, 有26.7%的羊安镇农村流动劳动力选择在本镇就业;而天台山镇以农业为主, 非农产业主要是旅游业, 能够吸纳的农村劳动力相对少一些, 该镇只有6.7%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在本镇就业。
4.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时间特征。
如果依据流动时间的长短, 把农村流动劳动力分为永久性外出 (户口外迁, 不再回来定居) 、长期性外出 (常年在外, 户口仍留本地) 、季节性外出 (农忙季节在家、农闲季节外出) 和日常性外出 (早出晚归、“钟摆式”流动) 四种形式, 则西部地区永久性外出的农村劳动力的比例最小, 长期性外出和季节性外出劳动力的比例较大, 日常性外出劳动力的比例因地而异, 差异较大。羊安镇和天台山镇的情况是:两镇永久性外出的劳动力仅占流动劳动力总数的8.3%, 长期性外出和季节性外出占流动劳动力总数的31.7%和35%;至于日常性外出, 由于受各自镇区非农产业发展程度、距离镇区或市区 (包括县城所在地的城关镇) 远近、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完善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有比较大的差异, 羊安镇此类流动劳动力的比例大大高于天台山镇, 分别为18.3%和6.7%。
二、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
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有很多, 本次调查设计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四个, 根据对调查数据的整理, 影响两镇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依次 (按照影响程度) 为:经济收入因素、技能因素、城镇发展程度因素、信息因素和其他因素。
1. 经济收入因素。
人口迁移理论认为, 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很多, 但是, 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因素。发展经济学家的人口流动模型 (托达罗模型) 也认为, 预期收入的差距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流动的现实原因。这些理论在羊安镇和天台山镇基本得到了证实。83.3%的流动劳动力在作出流动决策和流向地选择时, 首先考虑的是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至于托达罗模型中影响预期收入实现的重要因素———就业概率, 很多流动者考虑得并不多, 因为他们坚信尽管城市的失业率居高不下, 但是, 只要能够吃苦, 就能够就业。事实证明, 极大多数流动劳动力的收入有大幅度增加。羊安镇和天台山镇的流动劳动力中, 只有6.7%的人收入比流动前减少, 93.3%的流动劳动力较流动前增加了收入, 其中, 收入增加2倍的流动劳动力占43.3%, 增加3倍及以上的占26.7%。
2. 技能因素。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技能是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第二位的因素。一般来讲, 在非农领域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频率更高, 流动的距离更远, 在非农产业的竞争力更强, 相应地收入水平也更高。羊安镇和天台山镇的流动劳动力之所以大多在城镇的第二、三产业的“非正规部门”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简单劳动工作, 与他们受教育程度较低、非农技能缺乏有直接的关系。由于两镇流动劳动力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体, 所以, 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或职业教育的人不多。尽管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接受过由地方政府、或受雇单位组织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 但大多是临时性或针对特定岗位所进行的应急培训, 很难达到专业水平, 再加上工作的稳定性较差, 多数流动劳动力处于“门门技术懂一点, 样样技术不精通”的状况。
3. 城镇发展程度因素。
城镇发展程度主要是指当地小城镇的发展水平。一般讲, 城镇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镇区能够提供比较充裕的非农就业岗位, 当地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就近流动, 这不仅可以节约流动的直接成本, 而且机会成本也比较小。但是, 西部地区的多数小城镇发展水平都不够高, 非农产业基础薄弱, 缺乏主导产业支撑, 又很难直接得到有经济增长点的大中城市的带动, 能够吸纳的当地农村劳动力十分有限, 所以, 西部的农村劳动力更多地流向了大中城市或省外, 流向本镇镇区的人数不多。在调查的两个镇中, 由于城镇发展程度存在一些差异, 劳动力的区域流向也所不同。相对而言, 羊安镇的城镇化水平比天台山镇高, 羊安镇镇区比天台山镇镇区吸纳了更多的当地农村流动劳动力。
4. 信息因素。
劳动力流动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劳动者总是流向信息对自己相对充分的地方, 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讲, 信息是农村劳动力流向的指挥棒。可靠的信息会在一次成功的流动以后, 引发若干次类似的流动, 而不可靠的信息则会对持续的流动起预警作用。在西部地区, 尽管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信息渠道也很多, 但是, 最主要的信息来源还是亲戚朋友。本次调查显示, 来源于亲戚朋友、地方政府组织、中介机构和各种媒体的流动信息分别为47%、22%、16%和11%, 另外还有4%的流动信息来源于其他渠道。
三、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对策
1. 完善和落实农民增收政策, 避免农村优秀人才过度外流。
西部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流出了农村和农业, 特别是文化程度较高、人力资本存量丰富的农村优秀人才“非农化”的速度更快, 部分地方已经出现了农村“空壳”现象———人去屋空、耕地闲置、农田荒芜。而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的主要的原因是农业的比较利益较低, 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尽管近年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 农民也真正获得了实惠, 但是, 这些政策还不够完善、已有的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 至少, 目前西部的农业和农村对优秀的农村人才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长此以往, 西部的农业和农村有可能陷入“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优秀人才外流—农业劳动力[微软用户1]生产率低—农民收入水平低”的恶性循环。
2. 加强农村基础和职业技术教育,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从全国的情况看, 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西部的问题又更加突出。西部农村流动劳动力之所以在非农领域的就业竞争力弱、就业层次低, 至关重要的原因文化程度低、技能水平低。无论是对流动劳动力, 还是对留乡 (务农) 劳动力来讲, 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都非常重要, 于前者, 可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其在非农产业的就业竞争能力, 于后者, 可以真正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
3. 建立公共信息平台, 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信息资源。
信息不充分是导致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的主要原因。目前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渠道是亲戚朋友, 政府、中介机构和媒体的作用还很有限。政府应该加强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 快速、准确地向包括农村劳动力在内的公众提供劳动用工信息和就业信息, 科学规划和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同时, 政府还应该加强对职业中介和媒体信息的管理, 规范其行为, 尽量避免虚假信息误导农村劳动力流动。
4. 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小城镇的功能, 加快城镇化进程。
一度时期, 西部的城镇化效仿经济发达地区的模式, 重点发展小城镇, 试图依靠小城镇来“积蓄”农村劳动力, 推进城镇化, 然而, 实践表明, 西部地区多数小城镇由于缺乏非农产业的支撑, 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所以, 有必要对西部的小城镇重新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定位, 重点发展具有非农产业基础、有主导产业或经济增长点的小城镇, 使之成为经济中心, 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同时吸纳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更多的小城镇作为行政、文化和商业服务中心, 发挥连接城乡纽带的作用。有规划地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流动, 也许是当前加快西部城镇化进程的主要路径。
参考文献
[1]陈永正, 陈家泽.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兼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都模式”[J].财经科学, 2007, (3) :51-58.
[2]何景熙.中国西部小城镇非农就业的产业基础研究[J].民族研究, 2004, (1) :38-48.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業化中期阶段。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将对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1996年和2006年两次农业普查结果分析,目前农村劳动力资源仍然相当丰富,就业比重高,但充分就业水平不高,仍有近7%的农民失业。部分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1996—2006年的10年期间农村劳动力减少8000万人左右。男性劳动力仍是农村劳动力的主体,实际农村劳动力比名义农村劳动力的女性比例高,实际农村劳动力的女性化程度逐渐上升。农村劳动力以青壮年人员为主,实际农村劳动力年龄更大,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趋势。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基本不超过初中,10年期间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提高近1年。种植业仍然是农村劳动力从事的主要行业,农村劳动力的工业化倾向日益增强。农村劳动力来源基本分布在本村,户籍不在本村的劳动力以外省户籍者最多。自耕农仍然是农村劳动力的主体,务工者成为重要就业群体,雇工经营者已初露端倪。东部地区比其它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方式更加多样化。
从农业劳动力的特征及其变化来看,农业劳动力总体呈女性化特征,10年来女性化程度进一步上升;年龄高于农村非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更加显现;文化程度基本上在初中以下,10年间呈上升趋势;从业时间平均超过半年,但出现减少苗头;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最多,10年期间农业劳动力出现向西部和东北地区集中趋势;农作物种植业依然是农业劳动力从事的主要行业,但农业劳动力兼营非农行业的趋势大大增强。从非农业劳动力的特征及其变化来看,非农业劳动力以男性为主,男性化趋势加强;比较年轻,但年龄呈上升趋势;受教育程度较高,并呈上升趋势;从业时间平均在半年以上,长期保持基本稳定;主要从事工业、建筑业和批零贸易餐饮业,从事非农行业的建筑业比例10年中明显上升。
从农村外出劳动力的特征及其变化来看,外出劳动力已超过1.3亿人,10年间增加了6000多万人,出现精英化趋势。外出劳动力总体呈现男性化特征,但男女性别比差距缩小;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但平均年龄上升;受教育程度较高,并不断提升;主要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搞工业的比重显著上升而交通运输业的比重明显下降,从事服务行业的环境相对工业而言有所恶化;主要流向省外,并呈增强趋势;绝大部分在外从业时间都超过半年,其中60%以上几乎全年在外工作;中部地区外出劳动力最多,10年期间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外出劳动力比例呈上升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下行区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难度越来越大。在切实执行好已出台的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和抓好农民工工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建议:
一是研究建立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社保资金省际流转补偿机制。跨省流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一种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在目前的财税体制下,输入地政府没有为中央政府提供外省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动力,只能由中央政府逐步设计政策安排来解决此问题。为此,中央财政的新增资金可按照各地常住人口设立地方社会保障资金补助科目。只要外出农民工及其家属长期(如7年左右)迁入输入地,由输入地政府提供养老、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服务,中央财政将输出地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补助资金划入输入地账户。此外,可探索建立长期举家外出农民工彻底流转土地后,将部分流转资金划入中央社会保障补助资金收入范畴。彻底解决外出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最终目标,则要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不论人口怎样迁徙和劳动力如何流动,凭一个社会保障账号就能在全国各地自由获取社会保障服务。
二是切实改善外出农民工从事服务业的就业环境。目前不少城镇仍在实施各种显性或隐性限制进城农民工从事服务行业的政策措施,既不利于当前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又容易导致不愿回乡就业的第二代农民工影响所在城镇的社会稳定。为此,一要进一步清理各种抑制农民工从事服务行业的政策规定。从政府和农民工的两种视角开展调研,摸清妨碍农民工搞服务行业的各种政策安排和具体措施,特别是各种歧视性门槛规定和管理收费,逐步取消针对进城农民工的限制性措施,减免各种管理费用,降低农民工从事服务行业的成本。二要加强进城农民工从事新兴服务行业的技能培训。目前进城农民工特别是第二代农民工已不满足于仅仅从事环境差、耗体力、低技能等行业。然而,不少地方的农民工培训往往注重工业、建筑业以及传统服务业的技能培训,对农民工从事新兴服务业的扶持力度不够。为此,要围绕家政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仓储业、体育业、娱乐业、保健业等新兴服务行业,加大农民工培训券发放等补贴力度,实施技术等级资格认证,引导农民工不断掌握更高技能的新兴服务业技能,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姓名:周文锋
学号:2011211098
摘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多元统计分析理论为基础,采取因子分析法,运用SAS软件,来研究2012年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状况,并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按照因子得分进行排序,发现南北方农村居民消费存在一定差距,由此作出综合评价,进而为提高农村的消费水平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结构 因子分析 综合评价 南北差距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国家在完善城乡流通网络、增进农村消费便利方面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尤其是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推动了农村消费潜力的释放。2014年公布的“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而历届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提出多个关于三农问题的议案,可见国家一直特别关注农村问题。而消费结构的变动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富裕程度,尤其对农村更能说明其进步的情况。因此,本文以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为依据,利用中国统计年鉴的截面数据,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进行综合探讨,这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我国的农村居民消费状况作了很多分析,总结来说,大致从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这两方面或文字性分析或统计方法研究或计量建模探讨,比如孙艳玲对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所做的因子和聚类分析,方国斌对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因素所做的回归分析等等。本文先进行我国各地区2012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主因子提取及因子得分排序,以反映这31个地区农村消费质量的特征,将结果与实际结合,来综合评价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二、实证分析
(一)因子分析
考虑到各指标间并不是独立的,此外中国地域辽阔省份较多,因此统计数据繁多且关系复杂,要利用此数据对消费结构进行有效分析,基于消除相关性影响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较为理想的方法。而因子分析是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就可以试图用最少个数的不可测的所谓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观测的每一分量。也就是从一些有错综复杂关系的经济现象中找出少数几个主要因子,每一个主要因子就代表反映经济变量间相互依赖的一种经济作用,抓住这些主要因子就可以对复杂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综上考虑,用因子分析来分析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比较合理,它可以有效地处理31个省市的大量数据,更加清晰深入的说明我国当今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状况。
由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得到关于我国31个地区2012年反映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
8个有较强代表性的指标数据。各支出方面分别如下:X1(食品)、X2(衣着)、X3(居住)、X4(家庭设备及用品)、X5(交通通讯)、X6(文教娱乐)、X7(医疗保健)、X8(其他)。
表一:我国31个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表(单位:元)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x1 x2
x3
x4
x5 1398.8 604.33 625.99 912.25 668.71 699.03 611.34
x6
x7 760.41 543.75 490.25 588.87 548.77 840.52 727.02
x8 228.4 156.77 149.75 157.42 176.23 204.15 167.67 232.74 251.11 144 193.13 105.59 120.21 146.21 169.68 136.56 232.66 108.84 155.2 85.98 101.9 84.3 66.22 90.52 136.37 100.42 121.62 172.21 110.21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944.76 947.97 3019.86 780.72 1817 396.58 1859.98 501.77 2379.76 481.75 2299.99 517.86 2268.76 478.74 2164.94 544.64 4847.59 704.43 3049.11 610.7 3947.31 751.58 2180.8 331.94 3403.46 471.44 2232.83 264.96 2321.46 454.75 1701.75 424.12 2154.01 316.41 2574.81 317.99 3658.66 319.46 2085.63 156.47 2410.07 178.86 2216.15 380.18 2514.16 338.52 1740.58 226.81 2080.61 241.07 1592 1520.1 1648.6 372.62 332.72 303.14
2199.75 773.55 1263.51 451.3 1137.31 349.9 1142.14 298.29 1078.97 268.98 979.77 836.77 754.72
250.52 251.93 229.66
1152.67 1125.25 336.17 358.49 498.02 513.97 556.56 606.26 518.04
1066.27 766.08
1834.07 646.13 1493.21 532.95 1950.08 604.41 1139.78 346.9 1165.78 426.7 1030.18 278.31 1399.9 1060.7
405.75 361.63
1704.83 952.1 1499.95 902.23 516.6 794.98 494.46 937.55 525.11 496.1 481.58 760.07 453.01 435.58 489.31 463.94 371.35 470.19 363.95 503.34 436.03 683.73 620.79 646.42
385.92 565.83 342.7 500.98 343.83 394.63 400.22 466.63 270.24 253.97 394.23 329.29 226.44 289.22 40.86 445.47 327.3 283.28 373.36 261.74
1028.96 253.39 746.05 510.06 380.6 380.45 635.34 468.81 591.87 497.24 446.46 383.95 306.54 482.24 498.29 282.51 362.63 82.67 619.94 398.01 520.06 492.14 444.18
1311.05 1184.18 724.23
1206.16 397.86 1088.23 373.5 1196.1 1200.8 828.62 557.02 787.41 758.37 804.39 251.62 682.3
378.53 274.63 207.47 413.54 333.2 211.36 247 173.31 250.43
1258.06 298.69 1209.74 257.4 1033.17 304.95 1298.54 219.11 1858.62 404.47 1891.37 463.35 1891.1 429.95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分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
对上述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前两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到87.13%,能够充分反应原变量信息,因此选取这两个公共因子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因子载
荷都在0.85以上,第二主因子载荷普遍偏小且有较多负值,这样对公共因子解释意义不明显,所以对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最大方差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图所示:
表二: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
指标 食物(x1)衣着(x2)居住(x3)家庭设备(x4)交通通讯(x5)文教娱乐(x6)医疗保健(x7)其他商品及服务(x8)
第一主因子(Factor1)
0.31002 0.86817 0.51620 0.51853 0.64179 0.75125 0.85310 0.67733 第二主因子(Factor2)
0.90191 0.37088 0.71229 0.77636 0.70290 0.58723 0.38472 0.61184
从表二可以看出,factor1在衣着,医疗保健,文教娱乐上有大于0.7的正载荷,结合实际该因子可以解释为发展富裕因子;factor2在食物,家庭设备,居住和交通通讯上有大于0.7的正载荷,可以理解为生存基本因子。
2个主因子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从整体来看,发展富裕因子成为第一主因子,反映了农村居民的生活逐渐走向富裕的发展方向。由此看出,我国现阶段农村居民消费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升,支出的比重正在向衣着、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方面倾斜,说明农民生活早已满足最基本的吃与住,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向着多元的消费文化迈进。
进一步,由分析得出的数据我们可以令公共因子f3.5480183factor13.4223480factor2
6.9703663然后我们计算各地区因子得分并对其排序,结果如下:
表三:因子得分及排序
Ob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group 北京 上海 浙江 江苏 天津 福建 广东 山东 吉林 内蒙古 辽宁 黑龙江 湖北 山西
n 1 9 11 10 2 13 19 15 7 5 6 8 17 4 Factor1 2.53276 0.75513 0.70289 1.22681 1.64547-0.90643-1.35324 0.16319 1.50205 0.47255 0.66407 1.35466-0.24621 0.50691 Factor2 1.53741 2.60414 2.06215 0.86579-0.0766 1.41688 1.80451 0.16193-1.28681-0.39177-0.73043-1.50894 0.05798-0.75526 f
2.04406 1.66296 1.37027 1.04955 0.79996 0.23428 0.19717 0.16257 0.13276 0.04818-0.02061-0.05132-0.09686-0.112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宁夏 河北 湖南 安徽 陕西 河南 青海 新疆 四川 重庆 江西 广西 海南 甘肃 云南 贵州 西藏 30 3 18 12 27 16 29 31 23 22 14 20 21 28 25 24 26 0.32133 0.14116-0.78756-0.41678 0.38776 0.06968 0.01797-0.15271-0.68941-0.40314-1.04057-1.40832-1.4559-0.36473-1.10994-1.10807-1.02139-0.66918-0.48389 0.41883-0.00541-0.88042-0.59122-0.58884-0.53876-0.05876-0.37134 0.12549 0.35831 0.28714-0.91951-0.22387-0.51887-1.10067-0.165-0.16573-0.19524-0.2148-0.2349-0.25481-0.27997-0.34225-0.37977-0.38752-0.46805-0.54093-0.6001-0.63712-0.67489-0.81878-1.06031
表三的排序方式是根据综合因子的得分情况来排序的(我们可以稍微改变一下程序语句,便可得出按照第一主因子和第二主因子的得分的排序情况)。下表是各因子排名的前几名省份。
表四:因子排名的前几名省份 第一主因子
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江苏、上海、浙江、辽宁、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山东、河北、河南、青海等
上海、浙江、广东、北京、福建、江苏、湖南、广西、海南、山东、江西、湖北、安徽、四川、天津、云南、重庆等
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天津、福建、广东、山东、吉林、内蒙古、辽宁等 第二主因子
综合因子
下面是第一主因子和第二主因子的得分图:
三、综合评价及政策建议
表三因子得分结果和表五影响因素相关分析表明:
(1)从综合因子排名来看,前十与第一第二因子排名省份大部分相同,而这些省份多处于东部沿海地区,说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是由东部较发达地区的消费水平所决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上海、浙江、江苏,这些地区的农村居民在8个方面的消费普遍较高,其优良的地理优势和经济条件为农村居民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但区别来看,第一主因子得分较高的大部分为北方省份,比如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青海以及东三省等地,说明北方一些省份的农村居民在衣着、医疗保险、文教娱乐等方面支出比重大一些,生活向着发展富裕方向迈进,消费结构向着多元化均衡发展。而第二主因子得分较高的大部分为南方省份,说明南方一些省份相比北方来说在基本的生存支出方面还有很大的比重,在衣着、文教娱乐、医疗保险等方面支出稍低,消费水平有待提高。
(2)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消费由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水平决定。国民收入增加时,短期内消费也增加。因此,就收入的角度分析,为提高南方省份的消费水平,政府可结合当地多山多水的自然因素,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果园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实现农民增收。同时可加大乡镇企业的投资与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水平来增加农民收入。
(3)从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来看,它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呈负相关,且相关性显著。由于近几年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及农民迁移城市的情况,乡村人口逐渐减少。但因为农村人口基数较大,所以仍对农村的消费存在制约作用。因此,在农村应当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农民少生优生,减轻农民的生活负担。
(4)除了上述可量化因素以外,一些其他因素比如说交通因素也影响着南北方农村消费水平,南方山区丘陵多,这成了制约南方农村经济的条件,因此各地政府应该加大农村基础交通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快道路建设,进而加快物品流通,刺激农村消费,促进农民消费
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摘 要: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社会把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幼儿园教育新《纲要》的颁布及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把幼儿教师作为专业化队伍来要求,这既是对幼教的重视,又是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分析国内外对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特征描述以及本地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幼儿教师应该具有的专业化要求,并且,我园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帮助本镇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尚需作多方面的努力,争取有关部门的重视,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的实际问题,以加快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加快农村幼教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师
专业成长
因素
对策
近几年,随着农村教育的蓬勃发展,幼儿教育在农村的普及率有了很大提高。如我们县所有乡镇都办了学前三年的教育,但学前三年的普及率还很低,幼儿教育专业化程度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乏人问津,就此现状我做了调查。
本镇教师现状
本幼儿圆共有专任教师55名,其中22名在中心,33名在村幼。55名专任教师中40周岁以上11人,30周岁—39周岁25人,30岁以下19人。以下是一些初步统计数字:
一、55名教师中,29名教师由原来初中(高中)学历,后均函授幼师中专毕业,现在又函授大专毕业的有12人,9人正在函授大专中;11名教师是职高幼师毕业,现参加大专函授已经毕业的有4人,正在参加大专学习的7人;15名教师是中专毕业后,现函授大专毕业2人,正在函授中的有13人。
二、55名教师中,已婚教师50人,丈夫是事业单位工作的有4人,46名教师家属是乡镇企业工人或水泥、木工、油漆工人或农民。
三、55名教师中孩子正在读大学的1人,正在读高中的有8人,正在读初中的有11人。
四、55名教师中家里要种责任田甚至其中有些还要搞种养殖的有50人。
五、55名教师家属要做夜班的约有一半。
影响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
一、大多数教师原有基础较差,各类学科知识不扎实;况且,工作前十多年几乎不参加学习,九十年代开始参加函授,大多也是只读得了一些专业知识,学科知识没有增加多少。
二、凭函授学习读得专业知识,如果平时自己不花时间加以学习,那么,这点专业知识也是不够系统扎实。
三、不是全日制幼师专业毕业的教师,唱、弹、跳、画的基本功普遍不扎实,普通话测试获得二级甲等的只有6人。而平时训练时间少,教学基本功普遍不强。
四、村幼点教师包班多(目前还有18个班级包班教学),教学任务重。
五、由于下班以后,家庭任务也重,既要照顾老人小孩,又要备课,还要搞好家庭种养殖工作,所以影响了下班时间内投身学习的时间和精力。
六、由于农村幼儿的父亲母亲在企业做工多,年轻家长与教师见面少,而取而代之的是幼儿祖辈与教师见面的多,教师宣传贯彻新《纲要》精神取消了以前教识拼音等小学化的做法,减少书面认知作业,增加用农村乡土材料制作的教玩具让幼儿动手操作,幼儿的祖辈家长不理解,甚至有些家长表现出非常不满。教师面对祖辈家长对幼教工作反馈表现出新观念接受慢,甚至不接受新观念,对幼儿教师的一些教学做法不理解、甚至有些指责,感到工作上的压力,心理上的无助。
七、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认识,没有把自己当作专业化人员,对自己职业缺乏足够的自信。在家长面前显得不够有信心。
本幼儿园根据现状采取了一些工作对策,收到了一些效果。
一、加快实施村幼网点调整。抓住现在村级道路建设和村级小学网点调整等有利时机,及时进行村幼教点网点调整,努力减少一班一点一员的现象,以改变这种教师工作“耗时长、效率低”的局面。本镇幼教从1999年前的30多个点调整到目前为止12个点,明年将努力消除一点1人的局面。两人以上的教学点就可以两人合作研究工作。
二、为了加快中心幼儿园建设,发挥中心示范引领作用。中心幼儿园自2002年新园舍建造以来,从一级幼儿园逐步升级,到目前成为示范性幼儿园。专任教师大专学历达50%。幼儿园通过派骨干教师与城市实验幼儿园挂钩师徒结对,请实验幼儿园领导、老师来园指导,每学期派中心教师外出听课参观每人至少两次以上,每月进行一次课堂教学练兵活动等等,以加强对中心教师业务培训。同时,加强中心幼儿园三个教研组建设,每周开展教研活动。定期进行主题活动开展情况交流。请教育局、教科所、教研室、进修学校等领导专家来园辅导课题研究,加强中心幼儿园课题组研究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到幼儿一日常规活动、教学活动、区角活动、课堂教学评价分析活动等方方面面,为村级幼儿园起到示范作用。
三、加强园本培训。根据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的有关部署,结合本幼儿园实际,幼儿园利用寒暑假和平时星期六教师休息时间进行园本培训。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暑假集中培训和平时政治学习相结合,树立教师爱岗敬业、做快乐幼师的信心。几年来,幼儿园特别注重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和要求,通过工会组织开展群体师德创优活动,以中心年级组、村完幼为单位开展先进小组群体评选活动,开展巾帼建功文明示范岗申报评选活动,另外,组织举行了师德征文比赛、师德演讲比赛、师德论坛、孝敬教育论坛等比赛活动,积极组队参加教育工会举办的女教职工气排球比赛。幼儿园通过各种途径激发教师投入工作的热情,提升团体凝聚力。党支部对团员青年定期上党课,组织仪表、礼仪教育和读书论坛活动,提高团员青年的人文素养。2003,幼儿园被评为首届“群体师德创优先进集体”。
2、加强教师业务知识及基本功培训。幼儿园教师都利用星期六休息时间进行集中培训,学习《纲要》及《纲要》解读等业务知识。寒暑假期间又要安排三—五天时间进行集中培训。考虑到农村教师家庭家务忙负担重等因素,我们安排集中培训时间比较多,分散自学就根据教师自身的不同情况分别对待。
3、开展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新《纲要》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新理念、新行为。我园采取园本教研及课题研究等有效形式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技能培训。
4、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研讨,加强班主任之间的相互交流。提出班级精细化管理要求,组织学习他人经验。开展自然角创设、区角创设、幼儿情绪疏导、特殊幼儿教育等专题探讨。制订《优秀班级评比公约》,加强行政值班环节巡视与专业人员定期检查相结合指导和检查班级工作,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为幼儿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关心教师工作、生活,以精神激励、心理疏导为主,增强教师工作信心。幼儿园管理人员增强为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尽力为教师成长及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服务。工会出面对生病或生育住院教师、结婚教师、家庭困难教师进行上门慰问。对家庭闹矛盾的教师多询问关心。对带病、怀孕坚持上班的教师多询问关心,如果需要去医院看病检查、早晨迟到一些会大开绿灯。对工作中有创意的教师,幼儿园领导会及时鼓励,对某方面稍有特长的教师会安排合适的竞赛任务让其展示才能,尽可能为教师搭建成功的平台,让教师多一些心理满足。幼儿园还专门组织过两次教师心理辅导讲座,并且,在平时的会议时适时地讲一些在平凡、艰苦岗位上怎样寻找工作乐趣的例子,灌输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的“吃苦就是享受”的思想,要求教师要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要多与工厂上夜班的工人做比较,求得工作的满足和快乐。所以,大多数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比以往有了更多的信心。根据本园实际,幼儿园从2004年上半年起提倡“发挥团队精神,提升整体水平”的口号,倡导“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精神,要求教师多合作、多商量,实现“一加一大于二”,整体力量大于局部力量之和。发挥团队组织功能,形成良好的工作合作氛围,体现“细致、踏实、和谐、创新”的工作作风。
五、加强对村幼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定期培训村幼教点(园)负责人和村幼教研组长。村幼教师至少隔周一次集中中心,学习中心的环境布置、教育安排、教学活动安排,与中心教师共享教育教学资源。组织观摩交流、村幼管理现场研讨等活动,用直观的方法尽快提高有关人员的业务管理水平。
六、通过举办园报《星星园地》(已办了八期)发放给全镇幼儿家长,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情况及新《纲要》精神,起到帮助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目的,让家长了解幼儿教师,理解幼儿教师;了解新《纲要》配合新课程共同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七、每学期印发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调查了解表格给每位幼儿家长,让家长主动与教师沟通,支持教师工作。
八、要求各幼儿园教学点召开家长会议、有条件的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尽量参与幼儿园活动中后,了解幼儿教育,支持和理解幼儿教师。
通过以上多种途径,本幼儿园为教师专业化成长做了一些努力。但是还是有许多困难需要上级领导帮助解决。尽管在目前状况下,本镇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高,教师队伍比较稳定。教师对幼儿园提出的工作要求都能按时完成。教师中从没有人向领导提出过自己的什么要求。但是,作为幼儿园领导却不能因为教师不提而不去考虑为教师的切身利益做点努力。身为园长的我现在常常想到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与同期参加工作的公办教师差距是那么大,尤其随着社会的发展,差距在越来越大,而身负的责任及上面的各方面要求却一点都不比公办教师低(比如学历要求、继续教育要求、安全责任等等)。想到这些,我便觉得自己有很大的压力。因此,想借此机会呼吁各界都来关心农村幼儿教师的发展问题。目前我们觉得需要有关领导帮助考虑解决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农村幼儿教师的编制问题;
2、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问题;
3、农村幼儿园的财政拨款标准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 元.试析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特征及其实现途径,学前教育研究,2003 年版。
1 样本的统计特征描述
1.1 样本选择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于2008年笔者在云南省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少数民族劳动力的个人、家庭及社区等方面情况。样本选取采用了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大理、楚雄、文山和临沧4个地级市,5个村(组)进行了农户调查,取得有效调查问卷320份,其中有效问卷份300份,有效率为94%。
1.2 样本统计特征描述
调查涉及的变量有性别、年龄、教育年限、婚姻状况、民族、打工地点、外出方式、打工收入、是否参加过培训、家庭耕地面积、家庭其他成员的相关信息等等。在这300个样本中,2007年外出三个月以上的劳动力79人占样本总数的26%。外出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占外出样本的67%,未外出劳动力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占66%。外出男性劳动力60人占76%,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外出方式主要靠亲友介绍占外出流动样本的78%,在外出流向上90%以上的外出劳动力都集中在省内。
2 模型与变量说明
2.1 模型选择
本文选用probit(概率单位模型)来定量地分析具有不同特征的劳动力选择外出或不外出的概率,或者说分析什么样的农村劳动力更有可能外出。
Probit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这里,F为累积正态分布函数,Zi=α+βχi,Zi是不可观测的。Probit分析的目的就在于找出参数和。Probit模型是通过极大似然法来估计模型参数的。
2.2 研究假设和变量编码
以劳动力个体为样本,假定现存体制和政策的外部环境对所有个体的影响大致相同,其流动性受到个人素质、家庭资源和家庭类型、社会资源等条件的制约由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本文调查数据特征,可对模型的变量和结论作以下假设:
(1)假设一:男性、年轻、未婚、受教育程度高、会汉语的少数民族劳动力更容易选择外出流动。
(2)假设二:家里没有未成年子女、家里有老人、家庭劳动力数量多、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少、家里没有非农收人的少数民族劳动力更容易选择外出流动。
在上述变量中,“年龄”、“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受教育程度”为刻度级变量,“性别”、“婚姻”、“是否有未成年子女”、“是否有60岁以上老人”、“是否有非农收入”、“是否会汉语”为名义级变量。其中0为女性,1为男性,是为1,否为0。
3 估计结果及分析
用Probit模型对上述变量进行估计验证,结果如表1所示:
经过Probit模型估计,有六个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它们分别是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人均耕地面积、是否会讲汉语。而其它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对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的影响决策并不显著。
(1)性别:性别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说明男性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更可能选择流动,符合假设一。因为少数民族女性受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和民族开放程度的影响,受教育程度更低,个人综合素质更低,所以少数民族女性更多的选择在家务农和照顾子女流动率低。
(2)年龄:年龄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说明年轻的少数民族劳动力更倾向于流动,符合假设一。这是因为年轻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技能都优于年龄较大的农村劳动力,加之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的工作大多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年轻意味着在体力上更有竞争力,更容易被企业雇用。
(3)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在5%统计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越容易流动,符合假设一。这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力资本的知识存量就越大,自身的素质越高越容易找到工作,所以更容易选择流动。
4 结论建议
研究表明年轻、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人均耕地面积越少、男性、家庭劳动力数量多、会汉语的少数民族劳动力更容易选择外出流动;少数民族劳动力在外出流动时最主要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找到工作,在外出流向上绝大多数都局限于省内流动。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加大对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大力普及正规学校教育,提高劳动力文化素质。第二,对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增强宣传教育,逐步改变传统男尊女卑的思想,提高少数民族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促进少数民族女性劳动力流动。第三,应加快投入力度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通信和交通条件,使少数民族更好的获得外界信息,更新思想开阔眼界,加快少数民族的流动。第四,目前云南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劳动力流动都是靠亲友介绍找到工作,且绝大部分局限于省内流动,省内流动率高于全国,因此应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有助于农村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广泛的流动。第五,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年老、体弱、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村劳动力提供生存保障,为民工子女就学创造条件,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后顾之忧。目前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流动受到子女家庭成员的限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未成年子女教育问题能促进劳动力更好的流动。
参考文献
[1]拉毛才让.试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构成、分布特点及动因[J].攀登,2005,(2).
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医患关系日渐紧张,医患矛盾逐渐激化,从“八毛门”到“录音门”,家属“句句录音”,医生“步步签字”,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已经影响到了医院的正常工作和对病人的及时治疗。医患关系的紧张最终演变成为暴力事件,今年1至9月份,广州市各大医院仅急诊室爆发的暴力事件就高达34宗,涉及中山一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三院、广东省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山六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南方医院等多家单位,多名医护人员遭受暴力对待,甚至出现东莞患者砍杀医生的恶性事件。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发表报告指出,当前医患冲突已经成为最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并可能转化成社会风险的九大类纠纷之一。
面对如此医患关系,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些因素在影响医患互动,并最终导致出现如此困局呢?
医患关系在日益紧密的互动中逐渐对立并演变成目前的困局,归根结底是社会群体信任的缺失。正是由于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所以才会不惮于以恶来考量对方,也正因此,促进医患良性互动,改善医患关系,并不是某一方的责任,而是各方合力造成的结果。
首先,医疗事故频出是医患互动趋恶的基础。医疗行为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医学上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患者自身也存在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医务人员即便严格按照医学科学的方法、手段来诊断和治疗疾病,也很难保证不出现医疗事故,更何况目前医疗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少数不负责任的医护人员未能尽心救治病患,贻误病情或屡发低级失误,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成为引发医患矛盾的导火索。
其次,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等加剧了彼此的不信任感。目前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依然受到一定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 由于对医学知识的馈匮乏、不理解,医学尚有较多未知的领域,再加上患者身体和心理的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均影响治疗的效果。很多患者对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并不了解,有的患者认为诊断不及时或疗效不佳就是误诊和误治,认为如果疾病出现了一些并发症是误治造成的不良后果,再加上医疗转归的不确定性,面对患者的病情无好转、疗效不佳或者意外死亡等情况,患者或家属无法接受医疗效果,从而造成现实医疗水平与患者的期望值过高之间的矛盾,出现医疗纠纷。同时,信息不透明是医患互动的主要障碍。这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院方对信息管理严格,其二是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交流不畅。院方出于对患者病情或诊疗过程考虑,很多时候并不能将所有患者家属所需信息予以公布,而由于知识和认知差距,很多公布的信息也并不能为患者及家属所认知。医生每天忙于看病,写病历,开处方,做手术。护士忙于基本护理,缺乏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时间和精力,很多时候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只能做简单的回答。这两方面造成患者及家属对院方和医护人员的诊疗行为缺乏足够认知,在缺乏信任感的情况下往往会形成态度上的激化,造成矛盾。
社会保障失衡也是加剧医患关系恶化的不可回避的原因之一。医院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医疗体制改革向市场方向倾斜,出现过度医疗现象,患者就医费用上涨幅度较快,据有关资料显示,20年间居民用于医疗、保健等健康方面的支出较改革前增长了183倍,市场化倾向使医院的公益性、福利性职能弱化,很多自费患者因负担过重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些矛盾容易转化为医患冲突,医院则成为冲突的发生地。
媒体导向存在偏差也一定程度的影响了患者及家属的态度,从而使其更愿意相信医院方面存在过失。一方面,由于公众对医学知识的相对缺乏,对医疗工作高风险和局限性的不理解,媒体片面地把医患关系理解为商业流通中的消费行为关系,过分强调患方的弱势群体地位,部分医生收红包、拿回扣现象被不恰当的加以放大;另一方面,在媒体的过度炒作中,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程度降低,被人为地划成对立的两面,对解决医患冲突未能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正是这些来自医院本身、患者及家属以及社会和媒体等各方面的影响,共同作用于医患关系,使医患互动愈发艰难,医患矛盾日渐突出。我们在这样的局面下,应该如何实现医患互动的良性运转?
要增进医患互动,缓和医患关系,解决医患矛盾,避免医患纠纷,首要是端正态度,以良好的医德医风对待患者。医生以解除疾苦为职业,必须对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要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善待所接诊的每一位患者。医护人员是构建医患关系的主体,应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医患互信,尊重患者,体贴患者,关爱患者,对病人进行人性化关怀;并注意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宣传教育,取得他们的支持、配合和谅解;认真对待患者及其家属的投诉,及时妥善的处理好已经出现的矛盾。
同时应注意切实提高医疗水平,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尽可能避免医疗事故出现。对于医院这样的特殊性质的窗口服务行业来说,医患关系体现在医疗服务的各个细节上,每个细节管理的好坏都将直接影响到医患关系,医院需要从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加以强化。在软件建设上,医院要从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确保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加强对医务人员服务水平和技巧的培训和提高服务标准等方面强化。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医学领域充满着许多未知数和变数,医务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已有的医学知识,医学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不断地学习,把握经验,认真探索未知领域,寻求解决危害人类健康的有效方法,提高确诊率和各种急诊抢救的成功率。这些不仅能够尽可能避免出现医疗事故,也可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责任明晰,有理有据。
加强信息公开也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手段。信息的传播效率越高,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诚信状况会越快地越多地被社会所知晓。信息越不公开,传播效率越低,采取失信行为的机会主义可能性越大。因为信息的不对等和信息不透明造成的患者及家属心理焦虑与对院方的不信任是产生医患矛盾的重要原因,因此,适度公开诊疗相关信息,及时准确的进行导读,能够一定程度上抚慰患者及家属因病患而产生的心理焦虑,缓和医患关系,促使医患互动可以在相对平和且对等的条件下展开。
同时,医护人员对相关信息的解读本身就是医患互动的重要步骤,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患之间心理距离近,感情融洽,医患关系就好。在良好的医患关系中,尽管医疗机构在服务上有些缺陷,患方也能在友好的情感中予以谅解。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是处理医患关系的关键环节。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之一。医务人员在履行某些治疗行为前,应先同患者进行交谈,包括病情,治疗的依据,治疗的原理,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均应告知患者,让患者根据自己选择是否做治疗和检查,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真正做到尊重患者,让患者充分享受就医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从社会制度性的角度出发,我们还要明白,造成目前医患困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医院的定位和媒体对医院的偏差宣传。政府应当审慎定位医院角色,在基本的医疗服务领域实现“去商品化”;在医患之间的纠纷方面,相关的立法必须尽快跟上;通过媒体宣传报道和事件跟踪,让大众更多地了解医院和医护人员工作状态,打消大众疑虑,缓和医患对立。
医患互动的难点在于恢复医患双方的信任关系,而要实现这点,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胡晓翔.医改指归一医患关系之痛的原因与解决之道的思考.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6—99.
[2] 方正秋.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医患关系管理探讨[J].管理观察,2009,80-81. [3] 林雅彬,邢文贤,王烁.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3.
我国海洋统计数据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对海洋统计数据状况进行了说明,并对影响其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海洋统计工作已步入全新阶段,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反映的情况也涉及到海洋工作各领域.但影响海洋统计数据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因素还存在,数据适用性不强、资料搜集渠道不畅通、数据衔接性等有待改进.
作 者:郭越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市,300171刊 名:海洋信息英文刊名:MARINE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3)分类号:P7关键词:海洋统计 数据质量 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在松江区居住3个月以上且无当地户口的18岁以上外来流动人员为调查对象。按照上海市松江区行政区域划分(4个街道、11个镇),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共调查了流动人口564人。
1.2 调查方法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各个乡镇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工作人员,采取入户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征得调查对象同意后,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调查问卷;对没有受过教育的调查对象由调查员进行面对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传染病防治知识和居民传染病防治服务需求等内容。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调查问卷双人双遍录入。完成后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不一致的变量核对调查表,修改数据库,最后将修正好的数据库转化为SAS数据集,应用SAS 9.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的564名流动人员中,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18岁,年龄的平均值为32.80岁;564名调查对象中,男性283人,占50.18%,女性有281人,占49.82%;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有258人,占45.74%,其次为小学及以下,占27.48%,高中/职校和大专以上分别占16.67%和10.11%;已婚的调查对象379人,占67.20%,未婚的调查对象143人,占25.35%,其他(分居/离异/丧偶/同居)占7.45%;调查的流动人口以来自于华东地区为主,有301人,占53.37%,其次为华南地区,有137人,占24.29%,华西地区和华北地区分别占12.59%和9.75%;流动人口的职业以工人和民工为主,有255人,占45.62%,其次为商业服务和餐饮饮食业,分别占17.71%和13.42%;调查对象的家庭平均月收入以801~1 500元为主,占48.05%,家庭平均月收入超过3 000元的仅占9.57%。
2.2 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状况
2.2.1 传染病知识的知晓情况:
564名流动人员中,对于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90.00%以上的调查对象可以做出正确选择,对于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如肝炎、流感等),调查对象的回答正确率也均在70.00%以上,但调查对象在传染病防治法律、传染病的传染途径和预防接种等方面的知晓率较低,见表1。
2.2.2 传染病知识知晓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调查共涉及14个传染病相关知识问题,根据564名调查对象的回答情况,对14个问题进行赋分,其中每个问题答对得1分,答错得0分,然后相加得总分并转化为百分制。分析结果显示,流动人口对14个传染病相关问题回答正确的平均得分为69.99分,标准差为20.53分。根据知识得分的四分位间距Q75-25将得分转化为四分类有序变量,其中知识得分<60分的有163人,占28.90%;知识得分在60~70分之间的调查对象有79人,占14.01%;得分在70~85分之间的调查对象有200人,占35.46%;知识得分≥85分的调查对象占21.63%。
采用CMH卡方检验分析松江区流动人口的不同特征对其传染病相关知识得分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调查对象其知识得分在85分以上的比例为10.32%,初中文化程度的调查对象为23.64%,高中/职校调查对象为22.34%,大专及以上调查对象为42.11%,不同文化程度调查对象传染病知识得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人均月收入方面,大于3 000元的调查对象其知识得分在85分以上的比例最高,为27.78%,其次为801~1 500元和1 501~3 000元的调查对象,其知识得分在85分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5.09%和21.31%,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调查对象传染病知识得分之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因素分析结果未发现流动人口的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来沪时间、工作年限及来自地区对其传染病知识得分的显著性影响(P>0.05)。
以流动人口传染病知识得分的四分类有序变量为应变量,以研究对象的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年龄及文化程度等为自变量拟合多分类有序反应变量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对象相比,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越高,其传染病知识得分越高(OR分别为2.29、2.60和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工作年限<1年的调查对象相比,工作年限在6年以上的调查对象其知识得分较高(OR=1.84,95%CI:1.05~3.22),与家庭人均月收入<300元的调查对象相比,月收入为300~800元的调查对象其知识得分较低(OR=0.39,95%CI:0.17~0.9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3 传染病防治相关态度状况
564名调查对象中,当问及“你认为定期接种疫苗有必要吗?”,72.37%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但有21.03%的调查对象认为无所谓;61.57%的调查对象表示“平时会注意传染病的防治”,但仍有38.43%的调查对象表示“平时不会注意传染病的防治”;70.64%的调查对象“愿意缴纳医疗保险金”,82.49%的调查对象“愿意接受医务人员的服务”,60.29%的调查对象对“居住环境表示满意”;对于“你是否需要传染病知识宣传”,33.09%的调查对象表示无所谓,见表3。
2.4 传染病防治相关行为状况
564名调查对象中,95.57%流动人员的饮水方式是烧开饮用,仅4.96%的调查对象经常吃冷食品,能够做到饭前便后经常洗手的调查对象占77.80%,有30.14%的调查对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定期体检和生病后及时就诊的比例为28.83%和54.03%,见表4。
3 讨论
近年来,松江区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给传染病防治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由于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了解较少,自我维护健康的知识和能力严重缺乏或不足,加上生活居住条件较差和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得该群体的传染病发病率高于户籍人口[4,5]。本研究也显示,对于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如肝炎、流感等),调查对象的回答正确率在70.00%以上,但调查对象在传染病防治法律、传染病的传染途径、预防接种等方面知晓率较低。因此,卫生机构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力度,在流动人口集居点、工厂及社区医疗服务点等场所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流动人口健康行为和意识,提高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水平,自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身体素质,以降低疾病的发生。
调查还显示,流动人口对待传染病防治的态度状况良好。72.37%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定期接种疫苗,61.57%的调查对象表示平时会注意传染病的防治,82.49%的调查对象愿意接受医务人员的医疗保健服务,60.29%的调查对象对目前居住环境表示满意,70.64%的调查对象愿意缴纳医疗保险金。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仍有38.43%的调查对象表示平时不会注意传染病的防治,33.09%的调查对象对传染病知识宣传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些都提示我们,今后要加强卫生宣教工作,提高流动人口的健康意识,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对待传染病防治的态度[6]。调查中还发现,流动人口的一些健康行为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仅30.14%的调查对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定期体检和生病后及时就诊的比例也仅分别为28.83%和54.03%。这可能与流动人口大多数为无固定工作,单位无体检福利待遇或经济条件制约有关[7,8]。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优化流动人口财政保障政策,加大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治经费投入,同时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将定期健康体检纳入企、事业单位福利项目必定内容,同时开展一些对经济困难群体进行免费或低花费体检的活动等。加强多部门之间的合作对提升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治工作也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流动人口的卫生防病工作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卫生部门需要与公安、民政、妇联和劳保等部门加强交流和沟通,建立联络和联动机制,共同为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治工作而努力,进而减低流动人群传染病疫情的发生率,保障流动人口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蒋松云,样芸.上海市虹口区流动人口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及对策[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4,16(11):543-544.
[2]张开金,周玲,梁国钧,等.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7):857-858.
[3]周祖木,彰显传,山若青,等.温州市外来流动人口传染病的流行特征[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5):603-604.
[4]王国永,康殿民,巩怀证,等.流动人口传染病的防治与管理[J].预防医学论坛,2007,13(2):148-150.
[5]张自力.城市流动人员预防保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17(3):332-341.
[6]梁飞琼,何炳欣,陈修兰.佛山市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治知识的调查与干预[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7):535-536.
[7]袁国平,郭祖鹏,孟杨,等.上海市宝山区外来流动人口传染病管理现状与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4,20(7):26-27.
欧洲央行的定义:实际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而英国出版的《经济与商业辞典》解释说,流动性过剩是指银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动性”,超过健全的银行业准则所要求的通常水平。
我国人民银行的定义:某种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的难易程度。
理论定义:流动性过剩指的就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超额流动性过剩 (Excess Liquidity) 。
综合来看,要正确理解流动性过剩的含义,需区分两个层面的流动性:
一层是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表现为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储备,是商业银行贷款扩张能力的表现。第二是社会层面的流动性则表现为包括金融资产在内的各种资产变成现金(现钞或活期存款)的能力,尤其反映为广义货币与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之间的关系。本文所研究的流动性过剩的概念是建立在第一个层面的意义上,即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
二、流动性过剩的来源
流动性过剩与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存在密切的关系,内部经济不平衡和对外贸易的失衡状态是造成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同时,流动性过剩也与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大环境有关。其中, 外汇占款大量增加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均持续呈现顺差的情况下,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由于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有限,大量的外汇储备倒逼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尽管央行也积极采用发行央行票据等手段进行对冲操作,但还是无法遏制基础货币的迅速增加,这必然导致金融体系内流动性扩张。
国内储蓄率过高是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原理:
上一公式也可以变形为: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国内储蓄(私人部门储蓄S-I和政府部门储蓄T-G)为正的情况下,净出口项必然为正。因此,对外收支积累的外汇储备只是我国经济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而国内储蓄过高才是根本原因。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收入分配差距偏大等原因,我国居民整体消费率偏低,储蓄率偏高,无论是同历史水平比较,还是同世界平均水平或其他大的经济体相比,我国储蓄率都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于是,尽管这几年投资增长很快,但投资活动仍不能吸纳国内的全部储蓄,多余的投资必然转化为对外出口,进而转变为外汇流回国内,增加国内的流动性。
三、流动性过剩的影响
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的经济影响主要在以下几个层面:助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造成资产价格膨胀;导致利率风险和信贷风险上升。
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企业容易从外界融入中长期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获得资金支持。同时,在我国利率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相当低廉。价格传导机制发生一定的变异,通货膨胀的压力将主要体现在资本类资产上面,如果过多的资金去追逐房地产和股票等少数投资品种,那么将会导致这些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甚至积累泡沫。过多的流动性流向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利率走低,特别在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不高的情况下,流动资产收益率持续下降,甚至出现长短期利率倒挂,造成银行经营收益水平下降、银行利润受到侵蚀,利率风险上升。同时,流动性过剩加大了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营压力,银行发放贷款意愿增强、信贷规模扩大,信贷风险也随之上升。
四、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实证分析
(一)、文献综述
流动性过剩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凸现出来的经济现象,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研究。如谢罗奇、龚伟强的《对2001-2006年间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因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商业银行过剩流动性与存款有正向关系, 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有负向关系等结论;闰恩友、张文路的《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边利问题探析》表明需要扩大内需,改善储蓄结构,对汇率和外汇制度进行改革,拓宽企业和居民投资渠道,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孙建潮的《基于宏观角度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表示外汇占款的增长迅猛、银行间企业直接融资工具的发展、不良贷款的剥离、现金需求比率的下降以及证券市场的长期低迷是引发我国银行业存贷差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任兆璋的《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实证分析》揭示了流动性过剩对银行体系、房地产、股市实体的影响;王满的《转型经济背景下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分析》揭示了我国存款急速上升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居民储蓄,而是政府存款呈大幅上升趋势,企业存款增幅总体上大于储蓄增幅。
(二)、流动性指标的选取
流动性过剩的指标,本文选择商业银行体系的存贷差作为流动性过剩(l)的度量指标。
(三)、影响指标的选取
综合了文献综述中的有关因素, 本文选取以下几个指标作为流动性过剩影响因素的代表:外汇占款 (w) , 现金需求比率 (m) (这里以M0与M2二者比值来衡量) , 储蓄存款占所有存款的比例 (c) , 工商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 (d) , 上证综指 (s) 月度收盘值。
(四)、数据的来源和处理
本文的数据都是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及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的官方网站公布的月度数据。为了消除可能的异方差,对各个指标取自然对数,变换后的指标分别记为lnl、lnw、lnm、lnc、lnd、lns。剔除可能的异常值并做了季节调整。
(五)、理论模型的建立
本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基本模型如下:
其中,c (i) (i=1, 2, 3, 4, 5, 6) 为截距项和相应解释变量的待估系数,μ为随机扰动项。
(六)流动性过剩原因的模型分析
通过ADF检验得出所有变量都是非平稳的,但一阶差分后都变得平稳了,变量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于是采用E-G两步法进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的检验,即先进行回归分析, 再检验其残差序列, 如果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则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即方程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但检验结果同时显示变量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模型不能直接应用。为了消除共线性的影响,进一步用岭回归(k=0.2) 得分析结果如下:
标准化系数:-0.28200、0.30690、-0.00066、0.14467、-0.22438
从上述模型分析的结果我们有以下几个结论:
(1)、外汇占款与流动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标准化的回归方程系数看, 它是影响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与普遍认为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的看法相一致, 实证结果证明了国际收支双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增加是导致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
(2)、现金比率与流动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从标准化的回归方程系数看, 它是影响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第二重要因素。M0/M2指标稳步下跌说明居民的即期消费需求不足, 居民储蓄率的增加。由于现金比率指标间接反应了这两种因素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 因而它也是影响流动性的重要因素。
(3)、贷款需求率的下降和储蓄率的增加也是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影响因素,从标准化的回归系数来看,它们的影响分别居于第三、四位。
(4)、股票市场与流动性之间有着负相关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 但从标准化的回归系数来看这种影响强度相对来说最弱。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国际收支双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的增加、现金比率的下降,贷款需求的下降是造成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最重要的因素, 而股票市场也是影响流动性的显著因素。
参考文献
[1]、谢平、廖强.当代西方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述评[J].金融研究, 1998.4.
[2]、杨向前.浅析现代资本市场体系下的保险资金[J].华东经济管理, 1999.9.
[3]、苟文均.资本市场的发展与货币政策的变革[J]金融研究, , 2000.5.
[4]、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w w w.stats.gov.cn.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推荐阅读:
我国农村通信的发展现状及前景10-02
影响农村代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07-25
我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07-04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对策11-21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影响因素分析11-17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06-14
浅谈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论文12-21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调查研究05-28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论文07-19
浅析我国农村基层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