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建筑论文(共8篇)
关键词:建筑,风水,环境
《黄帝宅经》曰:“地善, 苗旺盛;宅吉, 人兴隆。”短短十个字就完全道出风水学的精髓。风水从字面上来理解, “风”是流动的空气;“水”是大地的血脉, 万物生长的依靠。有风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气, 万物就能生长, 人群就能生活。从科学的角度来看, 正因为有了空气与水和适宜的温度, 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所以, “风水”一说也有正确所在, 正因如此, “风水”在现代建筑中仍然被人们重视。
1建筑风水之风
建筑风水之风是指空气的流动, 古人看风水要看住宅周围是否有风吹过, 眼前豁然开朗, 并无高山阻隔, 以断风脉, 也不宜风力过猛。风宜徐来, 最理想的居住环境应有柔和的轻风徐徐吹来, 清风送爽, 才符合居住之道。优化建筑布局, 提高住区的风环境质量, 达到夏季通风良好。而在冬季, 住区局部最大风速不超过5m/s, 建筑物前后压差不大于5Pa, 减少冷风渗透。风应该在平流层范围内, 而不宜有产生紊流或涡流的大风。应该确定一个风速对人体长期健康影响的标准, 也是我们现代人为了自身的健康应该考虑的, 因为强旺的风以及携带的灰尘等是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的。
一般来说, 新风量越多, 对健康越有利。国内外许多实验表明, 产生“病态建筑物综合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风量不足。新鲜空气可以改善人体新陈代谢、调节室温、除去过量湿气, 并可稀释室内污染物。室内新风量根据二氧化碳的含量来确定, 这是大多数国家使用的基本方法。二氧化碳与人体的新陈代谢有关, 可以作为室内空气新鲜程度的指标。据统计, 人每日吸入的空气量约为10m3。一般来说, 保证每人每小时有30m3的新鲜空气, 则室内二氧化碳的含量可控制在0.1% (体积分数) 左右。
躺在椅子上, 沐浴着和煦的微风中, 把所有的劳累和烦恼的抛开, 随风而去, 这样的生活应该很惬意了。
2建筑风水之水
水―宇宙万千生命因它孕育而来。人类因水而有了生命, 城镇因水而繁荣。建筑活动中对自然水环境的研究和利用, 从古代就已经开始了。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址已经有了很明显的“环境选择”的倾向, 其表现主要有: (1) 靠近水源, 不仅便于生活取水, 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 位于河流交汇处, 交通便利。 (3) 处于河流阶地上, 不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 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袭。在古典园林中水作为一种建筑要素被广泛的采用, 并得到发长和传播, 确立了建筑空间水要素的重要地位。
现代建筑中, 由于寸土寸金, 所以并不是每家都能有一大片水, 更多的是在小区内有一池塘或喷泉。喷泉的活水发出的声音, 亲切而自然, 也能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润万物者莫润乎水”。流水至柔而善, 可轻易流过路径上各处的障碍, 而涓涓细流的汩汩之声很具抚慰性, 有助于令住户度过漫长的人生路里的崎岖坎坷。还有不少住宅都配有游泳池, 游泳是最好的健身运动之一。在风水上, 常与水亲密接触, 能为身心注入水的特质舒缓紧张的工作压力和疲惫的身心, 有助于提高思维的柔韧性。除了运动的功能外, 一大池水可以给干燥的空气带来水分与湿润。国际上的豪宅无不择水而建, 中国自古也有择水而居的传统, 此外, 水景还迎和了人们亲近自然和对健康的追求, 水景的生态效益和给人心灵带来的共鸣与愉悦也是不言而喻的。
3建筑风水之阳
中国地处北半球, 阳光终年由南照射, 自古以来, 人们都以坐北朝南之势建房造宅, 以求能沐浴在温暖和煦的阳光之中。阳光、空气、水, 生命组成重要元素, 阳光在现代建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甚至以光为装饰。阳光感在小区环境景观中的体现则更为直接, 环境作为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对自然、阳光的渴望都直接反映在对环境景观的要求上, 小区中的环境景观有别于自然环境, 它是一种抽象化的自然, 阳光作为自然要素之一, 在这样特定的场所中, 与人、建筑发生着关系, 通过小区内小环境, 让人感受到它的存在。让人能感受阳光, 聆听风声、雨声的场所, 满足现代人生理、心理乃至精神上的渴望, 使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疲倦中解放出来。让人充分与阳光、自然相交流, 达到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和谐统一。
为了使阳光能够照射到家里。房屋日照间距的要求, 是使后排房屋在底层窗台高度处, 保证冬季能有一定的日照时间。房间日照的长短, 是由房间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关系决定的, 这个相对位置以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表示, 它和建筑物所在地理纬度、建筑方位以及季节、时间有关。通常以当地冬至日正午十二时太阳的高度角, 作为确定房屋日照间距的依据, 日照间距的计算式为: 式中L为房屋间距 (日照间距) , H是前排房屋檐口和后排房屋底层窗台的高差, α为冬至日正午的太阳高度角 (当房屋正南向时) 。在实际设计工作中, 房屋的间距, 通常是结合日照间距卫生要求和地区用地情况, 做出对房屋间距L和前排房屋的高度H1比值的规定, 如L/H1=0.8、1.2、1.5等等。在高纬度地区和农村, 日照间距要求可大些, L/H1常取1.5~2.0, 即房屋前后的间距是房屋高度的1.5~2倍。低纬度地区在1.2~1.5左右。城市用地很紧张, 日照间距往往达不到日照卫生要求, 但一般要求不小于1, 但实际情况中, 许多仅有0.8甚至更少, 这种住宅状况是不利于人体健康的。阳光中的可见光谱有各种颜色, 在阳光下, 能够让人感受到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黄一真.现代住宅风水[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5.
[2]王汉清.通风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3]黄晨.建筑环境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众多的变化,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设计理念,不仅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人们水平的需要。
一、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主要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能够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能够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给人们提供一种舒适的生活环境,达到人,环境和建筑的一种两性循环状态。生态建筑设计中需要符合以下理念: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人们逐渐关注的理念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生态建筑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建筑设计中要求人,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发展的核心理念,也应该在生态建筑理念中得到体现。生态建筑设计对于建筑环境的选择和建筑装饰的选择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筑设计中大都是采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注重自然通风和采光,能够确保建筑周围的水资源循环利用,建筑物周围的垃圾处理也都体现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健康舒适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生态环境建筑设计中需要遵循舒适健康的理念,能够缓解人们的工作压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生态建筑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采光,通风设计,能够减少当前住宅中存在的噪音污染,光污染和空气污染问题。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的环境问题,人们的居住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通过生态建筑设计可以减少原有的城市病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高效清洁理念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当前城市人口逐渐增加,给城市的各种公共设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尤其是环境问题。人们的生活与城市环境息息相关,一旦出现环境问题不仅仅影响城市的形象,同时还会对人们造成生命健康的威胁。生态建筑设计中充分体现出高校清洁理念,能够及时处理人们居住环境中的垃圾和污水,保障居住环境的清洁。生态环境设计中还体现出资源的循环利用理念,能够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不仅仅能够降低垃圾的污染,同时还可以节约能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实现建筑设计的生态化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建筑质量的需要。虽然当前城市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但是人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增加,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了解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提高建筑水平,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一)节约建筑原材料
建筑设计的生态化趋势讲求建筑设计的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由于当前建筑设计中存在的建筑原料浪费现象日益严重,不仅仅增加了建筑的成本,同时还不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筑设计生态化需要减少材料的浪费,充分合理利用建筑原材料。随着建筑建设技术的进步,一些原有的建筑材料已经逐渐被取代,新的建筑材料不仅仅能够减少建筑自身的重量,同时还可以扩大建筑的建设空间,建筑设计中可以采用新型的原料,提高建筑设计水平,能够充分体现出生态建筑理念,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建筑材料应运而生,建筑设计中可以充分采用这些新的原材料,提高建筑水平。比如一些玻璃材料,由于建筑设计水平逐渐提高,对其美观度要求也日益提高,玻璃材料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体现出建筑物的设计风格,一些建筑物可以根据自身的建筑需要运用不同的玻璃材料,不仅仅需要考虑采光因素,同时还需要考虑隔热因素。
(二)充分利用新能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兴能源逐渐得到广泛地使用,在建筑设计中也可以充分利用新兴能源,节约建筑成本,改善城市环境。城市建筑中的能耗不断增加,这是影响当前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采用新兴能源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能耗,改善当前的城市环境。太阳能资源和地热资源是当前主要的城市建筑能源,可以充分利用这两种资源,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程度。太阳能资源具有成本低,无污染,储备丰富的特点,近年来逐渐得到众多的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可以通过空气集热板进行热量的供给,运用这一设计替代原有的暖气供暖设备,减少传统供暖设备导致的空气污染。地热资源在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一些城市逐渐采用地热供暖来减少煤炭供暖导致的空气污染问题,但是地热能源的使用受到地区的限制,因此地热资源的使用可以因地制宜,一些地区也可以根据当地丰富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三)实现建筑的再利用
建筑再利用就是对原有的可利用资源进行二次使用,这样既可以节约建筑成本,同时又可以提高资源的有效使用效率。建筑再利用也可以将原有的资源与新资源进行某种程度上的结合使用,减少建筑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建筑物资源的再利用体现出循环利用的理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前的建筑项目日益增加,建筑物中某些部分对于建筑材料的要求并不高,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原有的建筑材料。目前我国建筑再利用方面进展并不十分顺利,但是国外一些建筑设计中具有丰富的经验,我国的建筑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国外的设计经验,对一些拆迁的建筑物进行合理利用,减少建筑项目施工中的施工成本。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日益增加,“城市病”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生态建筑设计理念的提出有助于改善当前的城市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建筑设计水平。今后建筑设计中需要充分体现生态建设理念,促进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发展,减少建筑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城市环境问题。生态化建筑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建筑设计人员需要充分提高自身的生态理念,建设舒适健康,经济适用,高效清洁的建筑,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春梅.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探讨[J].中国房地产业,2013(4).
沈斐
092211
浅谈生态建筑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摘要: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此从对生态建材和生态技术的分析入手,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观在建筑领域引发的一系列变革,并最终使建筑走上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生态建材;生态技术;生态建筑;生态建筑体系;生态审美 在进入21世纪之际,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受了一系列“建设性”的破坏,随之而来的水土流失、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使人类社会陷入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人类已开始探求一条综合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于一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意味着人类对自身的发展权利终于有了明确的认识,从而开始用实际行动来实现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而确立了一种新的文化观和文明观。人类的这一努力在建筑领域中首先表现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生态化倾向,与此同时,建筑设计观念也由传统模式向生态模式转变,二者的结合终于促成了生态建筑的产生。伴随着后者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建筑领域中一场新的变革已经到来。 1 生态建材与生态技术
同其它领域一样,建筑领域中生态时代的到来其背后必然有着可供依赖的物质和精神基础,而发生在建筑材料和技术领域中的变革恰恰是其中的前者,它成为建筑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物质原动力。
1.1 定义
从方法论的角度论证,生态建材是材料学与生态学、能源学、智
能学等现代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的产物,其含义存在三个层面的认识:第一,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第二,有利于身心健康;第三,与环境协调甚至改善环境。这种高性能材料作为生态建筑必备的物质条件之一,构成了生态建筑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生态建材的高性能离不开诸如节能、利废、智能等技术的有力保障,后者加上诱导式构造技术、现代绿化技术等内容构成了生态建筑的基本技术支撑体系--生态技术体系。
1.2 关系
现实中,生态建材与生态技术之间相互包容同时又相辅相成。一方面,生态建材(尤其是复合型)往往本身就是生态材料与生态技术的有机结合体,而生态技术体系中也少不了关于生态材料的内容;另一方面,生态建材的发展对生态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生态技术的不断创新,而生态技术的进步又为生态建材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生态建材与生态技术之间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推动了二者的共同发展和完善,从而为生态建筑的产生及发展铺平了道路。
1.2.1 生态建材和节能技术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能源供给价格低廉、数量不限。本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使人类第一次切实地认识到矿物燃料资源是有限的。同时,这种资源在开发和转换成能源的过程中破坏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出于一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未来的负责态度,节能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在早期的节能实践中,人类主要关注于如何有效利用不可再生能
源。具体到建筑领域,建筑的围护和承重结构成为节能重点。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降低围护和承重结构在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二是通过改善它们的物理性能达到降低建筑使用能耗的目
的针对前者,人类开发了如玻璃纤维增强水泥等低生产能耗产品,针对后者,人类研制了如加气混凝土等保温隔热材料。后来人类的注意力投向了对洁净能源太阳能有效利用并最终发明了复合型生态建材(图
1)。这种材料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材料,而是集多种生态节能材料和构造技术于一身的高技术综合体。
1.2.2 生态建材和全面绿化技术
立体绿化作为改善建筑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起初是指通过对建筑屋顶、墙面、室内等进行植物栽培,达到净化空气和美化环境的目
的。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新的诠释:其手段已不仅仅是种植植物,而且包含了有的放矢地选择具有保健功效的生态建材。例如一种新型陶瓷复合材料可以通过波效应控制空气中的氧化还原电位,达到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而另一种利用仿生学原理制成的装饰材料,通过对其色彩和质感的拟自然处理(色彩上采用象牙白或浅豆绿,质感上采用木纹或石裂),使之在美化居室的同时,给人一种朴实亲切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活工作给人带来的压力,达到健康休闲的目的。生态建材的不断发展使全面绿化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新的突破,而这一突破将给建筑装饰领域带来新的变革,亦即从单独的美观实用转向卫生保健的多功能用途。
2 生态建筑与生态审美
如前所述,当代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作用,促进了生态建材与生态技术的大发展,后者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一起成为生态建筑产生和发展的物质精神基础,进而对建筑设计由单一的个体形象设计向整体环境设计转变以及建筑审美由传统审美向生态审美转变产生 深远的影响。
2.1 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人类面临严峻生态危机时提出的一种对策“其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是前面提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领域的革新”而其所依赖的思想基础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西方以人为本的哲学观影响下“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营造了千篇 一律的“住人机器”。
的。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新的诠释:其手段已不仅仅是种植植物第一文库网,而且包含了有的放矢地选择具有保健功效的生态建材。例如一种新型陶瓷复合材料可以通过波效应控制空气中的氧化还原电位,达到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而另一种利用仿生学原理制成的`装饰材料,通过对其色彩和质感的拟自然处理(色彩上采用象牙白或浅豆绿,质感上采用木纹或石裂),使之在美化居室的同时,给人一种朴实亲切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活工作给人带来的压力,达到健康休闲的目的。生态建材的不断发展使全面绿化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新的突破,而这一突破将给建筑装饰领域带来新的变革,亦即从单独的美观实用转向卫生保健的多功能用途。
2 生态建筑与生态审美
如前所述,当代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作用,促进了生态建材与生态技术的大发展,后者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一起成为生态建筑产生和发展的物质精神基础,进而对建筑设计由单一的个体形象设计向整体环境设计转变以及建筑审美由传统审美向生态审美转变产生 深远的影响。
2.1 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人类面临严峻生态危机时提出的一种对策”其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是前面提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领域的革新“而其所依赖的思想基础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西方以人为本的哲学观影响下”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营造了千篇 一律的“住人机器”。
到了本世纪后期,当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的问题不断出现时,人类才意识到自己苦心经营的人工环境是非人性的、割离于历史的,致使建筑走到了十字路口。而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恰恰为建筑的未来走向提供了思想基础――从以人为中心转变到人与环境并重(这里的环境包含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遵循这一原则,人类在建筑活动中应当自问,自己的行为是否对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是否对地区的古老传统构成了威胁。具体而言,建筑行为已不仅包括了对材料、结构等物质因素的考虑,还包括了对历史、文脉等人文因素的关注。以此为出发点,生态建筑设计不仅涉及到采用生态建材、倡导生态技术等物质上的要求,还包括结合地域特色、创造人文环境等精神上的需求。
2.2 生态审美
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增长模式,使人与环境的关系重新定位,由此引发了建筑领域的一大变革(生态建筑理论体系的产生),进而推动了建筑审美由空间形式美向生态和谐美的转变。 传统的建筑审美讲究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注重体量,色彩,质感等视觉审美要素给人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外在的审美标准。而建筑的生态审美在注重外在美的同时,更加注重建筑的内涵。其特征有三。第一是生命美,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份子,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循环过程起促进而非破坏作用;第二是和谐美,人工与自然互惠共生,浑然一体。在这里和谐已不仅指视觉上的融洽,还包括物尽其用,地尽其力,持续发展;第三是健康美,建筑依然服务于人,在实现与自然环境和谐
共生的前提下,建筑应当满足人类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可以说,生态审美是对传统审美的一种升华和扬弃,标志着人类对美的追求在建筑领域上一种高层次的回归。在现实中,符合这一审美标准的建筑创作并不多,但都以其鲜明的场所性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如以提出生物气候设计闻名的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的自宅。其中的弧形遮阳板和局部架空的二层平台是传统建筑坡顶与骑楼的缩影,它们在遮阳通风的同时又延续了当地的传统。
以上成功的实例对中国本土建筑师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设计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因素;同时,还要注重对传统建筑理论和经验的总结,中国传统建筑中诸如,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顺应天时地利的建筑布局、体现功能和形式有机统一的构造技术等都是值得思考与借鉴的。
建筑领域发生的上述一系列变革标志着该领域一个新时代――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在这一根本性转变到来之际,应当对历史做再一次的反思:过去被人们推崇的金壁辉煌的建筑物,如果以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为代价,那么它还美吗?发达国家的建筑标准是否是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追求的目标?他们的今天是否是我们的明天?无疑,新的机遇和挑战已经来临。
3 新机遇与新挑战
综上所述,经历了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到生态材料、生态技术直至生态审美等一系列变革之后,建筑产业将成为整个生态产业的一份子,而伴随着各产业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建筑设计的内涵也将更加广
泛和深远,这一切标志着人类认识和协调环境能力的提高。
摘要:生态建筑设计理念的广泛运用,为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我国生态环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空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目前的建筑行业中,应加强对生态建筑设计重要性的认知能力,提升其利用的效率,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原则;应用
社会的发展虽然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优质的生活,不过其对生态环境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得我国空气、绿色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基于此,我国将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引入到了现今的发展过程中来,为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审美趣味的提高,对建筑艺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家不仅要求楼房要住得温暖,还对楼房所采用的材料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希望更环保更有利于人类的健康,甚至还对建筑材料的安全性和耐用性方面进行了考虑。因此,新型建筑材料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更多的建筑商也开始重视顾客的要求,在使用建筑材料方面优先考虑新型环保实用性材料。新型建筑材料虽然在研发、生产、推广使用方面付出了巨大成本,但它对于国民的健康、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新型建筑材料一般指成功推向市场并被使用,代表了建筑材料发展趋势的在工程建设中被认可的建筑材料。
关键词:新型建筑材料;生态建筑;应用
中图分类号:TU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项目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性能特征对建筑工程质量有着直接性的影响。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建筑材料研发工作的持续跟进,为现代建筑工程的健康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新型材料的出现有效地推动了现代建筑工程朝着
节能、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一、新型材料特点介绍
1、现代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居住及社会生产功能,同时还要求现代建筑要具有防水、防火、防腐蚀、高强度、抗震、质以及具备一定的装饰功效。然而传统的建筑材料基于自身的物力特性和化学特性,难以满足人们对现代建筑的各种需求。所以新型建筑材料具有现代性,即新型建筑材料要满足人们对现代建筑功能性需求。
2、绿色、环保
目前,随着世界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全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并将节能减排这一战略思想放在国家长远利益的发展战略高度。坚定地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任务。所谓的节约型经济社会指的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对社会能源的浪费,尽可能地使用绿色环保能源。建筑工程在社会各项经济活动能源消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发展节能、绿色、环保建筑工程事业,我们必须要从建筑材料入手,积极发展新型的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加大新型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工程建设中的使用量,促使现代建筑工程向绿色化方向发展是当今建筑领域必须要重视研究的现实课题。
3、先进性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事业取得较快发展,但是我国在建筑材料总体科技水平和产品档次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使得我国的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档次不高。目前,随着国家对建设节能型社会经济思想的不断重视,降低建筑工程建设中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量,积极研发新型建筑材料,减少建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如水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化学污染等。所以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必须要从提高建筑材料科技水平及产品质量入手,使新型建筑材料具有先进性,满足现代建筑的需求。
二、新型建筑材料概况
1、墙体材料
墙体材料主要包括砖、板、块三大类。在目前的砌筑建筑中砖的使用量最广泛、最多。砖的种类主要有实心粘土砖、粘土空心砖、粘土多孔砖、粘土粉煤灰砖、煤矸石多孔砖、水泥沙石多孔砖等。这些材料在我国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时期,生产工艺越来越先进,品种越来越来丰富,产品质量也越来越好。这些材料的生产不像原来那样是大量的人工制作,而且是采用自动化技术综合生产。现代科学技术让原本极为简单的原材料更加坚固耐用,从外观上看也更有利于工人的使用,更能为建筑物承担重载,而且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更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去除了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另外,从质量来看,新型的墙体材料更轻,对于地基来讲承担的总重量有所下降,但墙体本身的承重性能并没有下降。
2、保温隔热材料
建筑外墙隔热保温工程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工程部分,也是提升现代建筑整体功能性的重要工程手段。因此我国在建筑保温隔热材料方面研发方面尤为重视。经过近些年来有关科研人员对保温隔热材料的不断努力研究开发,目前已成功地研发出诸如聚苯乙烯泡沫板、岩棉矿渣棉、玻璃棉、泡沫玻璃、硅酸盐复合浆料、聚氨脂泡沫板等新型保温隔热材料。但基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及资源分布不均衡,使得上述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在我国各区域的应用程度不同,同时基于施工工艺技术不够先进以及缺乏专业化工程队伍的标准化施工制约了我国保温隔热材料在建筑工程中应用功能性的有效发挥,如何快速地组建更多的专业化施工队伍及提升保温材料质量及施工技术,促使保温材料及技术向高效率、高性能、高环保方向发展是我们的迫切任务。
3、防水密封材料
防水密封材料在建筑工程应用广泛,如民建中的卫生间及厨房的防水工程,工业建筑中的各种给排水管道接口密闭工程等都需要防水密封材料。防水密封材料能够防止建筑工程中管道等部位的渗水及漏水问题的发生,确保人们生产、生活活动的正常开展。目前,我国传统的防水密封材料在建筑工程应用中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较多,制约了现代建筑功能性的进一步提升,为此在新型防水密封材料研发方面我国加大了力度,相继研发出了系列的新型防水密封材料,但我国在新型防水密封材料生产技术及工艺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大,造成产品结构不合理,新型防水密封材料不管是在生产量还是使用量方面力度较小,其次,由于技术因素,产品质量较低,在工程应用中渗漏现象屡有发生,亟待改进生产工艺及技术。
三、新型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1、应大力推广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
二十世纪,我国在建筑方面相对落后,人们热衷于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并且形成了一种习惯定式。自本世纪近十多年以来,开始尝试使用新型建筑材料,但还没有完全推广开来。新型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它具有耐用、环保、利于健康的特点,因此应加大力度进
行推广使用。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让人们知道新型建筑材料的益处。其次是各建筑公司在施工时要制定计划,并把新型建筑材料的与传统建筑材料的价值比做出来,提供有说服力的数据。
2、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要合乎规则
使用什么样的新型建筑材料,如何使用这种材料,在不同地域、不同建筑物、不同环境条件下应有所不同。不能照搬照套,要安自然的规律来办事,不符合规律的一定不能用。当然,新型材料的推广使用,还应做好示范引领工作。如在大城市的具有地标性的建筑中,可以率先使用新型建筑材料。这样通过在一线城市的使用,就会带动二线、三线城市使用。
3、新型建筑材料在使用中要不断完善
新型建筑材料比传统的建筑材料更节能,更节省空间,更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功能。但是新型建筑材料都以轻质板材和砼砌块,开发承重多种功能的材料。不同的建筑材料也各具特色,如保温材料主要推广使作矿物棉、玻璃棉制品;防水材料则在聚氨醋密封、聚氯醋防水涂料和硅酮、沥青防水卷材料等方面重点发展;门窗也由以往的钢窗发展到塑料门窗;装饰装修材料重点发展丙烯酸类乳胶内外墙涂料、复合仿木地板。这些新型建筑材料从重量上看更轻,从质量上看则更耐用,而且在配套使用上也更加方便。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新型建筑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还需要在新产品质量、款式方面下功夫,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四、新型建筑材料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1、对先进建筑的模仿
新型建筑材料在使用中,如何做到更加坚固、美观大方,也成为建筑行业的一门学问。建筑业在我国的历史比较悠久,发挥传统建筑风格的特点,吸收国外建筑风格的长处,做到中外建筑艺术结合的作品更为现代社会所尊新型建筑材料在现代生态建筑中的应用研究梁颖崇。
2、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建筑材料
虽然建筑在现代更多的是一种模仿,但是模仿不能完全照搬某一种形式,必然要有所创新,尤其是在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上,一定要选择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建筑材料。总体来讲,对建筑材料的使用必须遵守一个基本原则,即可操作性,也就是说在某一个地区它能很好地适应温度、湿度、人情风俗、生活习惯等条件。尤其是在经济条件还不太好的地区,在借鉴先进的技术和新型建筑材料方面,一定要做到不能过高于其生活水平,而且所使用材料要做到物尽其用,不能浪费原材料。在进行建筑施工时,还要尽量做到生态建筑施工。近年来,在选择建筑材料方面,我国建筑行业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思路。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发展现代建筑工程事业需要从新型环保、环保绿色建筑材料入手,积极地优化调整传统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比例,加快对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将更优质、环保、节能的新型建筑材料投入到工程建设中是我们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节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2)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3)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越来越被人们所提倡,建筑的绿色设计要求其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在建筑建造方面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1)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2)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3)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启动了建筑节能工作。英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开始于1976年石油危机时期。为节约能源、降低能耗,英国政府制定了强制性的建筑节能标准,并且每隔四五年修订一次,到1990年英国建筑研究所首先提出《环境评估方法(BREEAM)》。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于1993年研发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TM),现已发展到第三版,在能源、生态环境、交通、智能化、室内环境质量和健康等方面做了新的补充。1998年10月,加拿大自然资源部绿色建筑委员会(CGBC)在已有的不同建筑环境性能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能得到国际广泛认可的通用的绿色建筑评估系统。2006年加拿大安大略省公布了新的建筑法,修改条款达700项,对住房和供应品的能源有强制性的要求,目的是鼓励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我国建筑节能已搞了20多年。从2005年开始每年第一季度末举行一次国际智能、绿色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逐年推进绿色建筑工作。2005年在我国首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上由政府向中国民众推出绿色建筑理念,吹出中国绿色建筑的号角,引导中国民众理解、支持和参与建筑节能。这是由传统建筑向绿色建筑过渡的重要历史转折。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的领跑者首先引进了国际先进理念,在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上做出了积极探索。自2005年11月首批5项获得美国国际绿色建筑认证,至今已有40个项目获得LEEDTM认证。2006年1月1日开始执行由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在政府大力倡导、呼吁宣传的基础上,2006年制定和出台了相关的标准和法规,其中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紧接着于2007年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实行了限制与鼓励相结合的激励政策,即:对达不到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采用禁止投入使用的强制性措施;对采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和达到或超过节能设计标准的绿色建筑,采取减免税收、贴息贷款和财政补贴进行鼓励。2008年正式启动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减排的法律和政策,完善建筑节能减排的技术标准,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强执法监督,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减排的法律制度和技术规范,建立建筑节能监管服务体系,实施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公示等制度,落实建筑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特别是对公用建筑首先进行强制性评价,要求所有的建筑都必须满足绿色建筑标准,进行绿色建筑的评价。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在吸收先进国家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制定的。《四届中博》向世界宣布我们中国建筑节能的崛起,中国正在积极努力以最小的能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最小的温室气体排放来发展经济。中国在专家、政府官员和一些大企业、大城市中,已开始注重节能减排工作。参加《四届中博》的8个国家代表的强烈愿望和我国四部一委领导的政策性讲话,200个左右的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实例的展出,产生了巨大的宣传效应,树立了中国的形象。
然而,我国地广人多,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状况很不平衡,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还不够普及,管理体制亟待改善,绿色建筑从知识结构到企业结构的变革还有待于深化,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绿色建筑发展还有很大的距离,发展生态建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学科和诸多因素,需要多学科的配合。总之,中国绿色建筑道路是在学习、借鉴国外成功做法基础上,结合国情建立我国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创新体系。把握机遇,以切实的行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建筑学;意义;措施
0、引言:
生态建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生态建筑学是当今建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建筑学发展史上创造性的突破,将是21世纪建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必须要针对生态建筑固有的特点进行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护生态、回归自然,实现建筑、人类、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1、生态建筑学的概念
生态建筑学即生态学与建筑学的有机结合,是人们依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具备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环境的舒适,达到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间良性的循环系统。生态建筑学自产生至今,一直致力于解决建筑学中人类面临的空间与生态问题,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完善。社会的进步和建筑学领域的科技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建筑技术日新月异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随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理论成为了全球的共识,环境、生态、建筑、资源共同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进入到21世纪,人与环境、建筑的和谐共生更是成为生态建筑学致力的目标,人们开始高度重视研究生态建筑学的重大意义。
2、生态建筑学的发展现状
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生态建筑”新理念。1992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达成共识。我国对生态建筑的认识正是在此次会后才起步。1994年我国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同时启动“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一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19%年又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对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保证措施。到2000年前后生态建筑才逐渐成为讨论热点。因此,我国对生态建筑的探索只有十几年的时间,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技术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3、研究生态建筑学的意义
3.1、理论研究的意义
“生态”是建筑的“命脉”。生态建筑学是研究建筑学进化的科学,生态建筑学的研究将从根本上革新我们的建筑学观念,使我们熟悉生态原理,树立完整的生态观念。生态建筑学将会给建筑作品注人生命,使建筑“活起来”。
生态建筑学是形成古今中外建筑精华融合、雅俗共赏的结合点。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向民间学习设计出有机建筑;芬兰建筑大师阿尔托注重运用当地材料使建筑人性化;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的文丘里、约翰逊等人强调文脉等,古今中外这样的实例很多。
发展生态建筑将大大丰富我们的建筑类型,我们应该用生态的观点、从生态圈的角度来考察我们的建筑类型。人类的生命圈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横向提出生活、教育、文化、娱乐、工作等诸方面的生态要求。因此,一幢建筑物不论是何种类型,从满足相应生命圈的生态活动要求考虑,是不会“千篇一律”的。
3.2、实践应用的意义
目前,我国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严重短缺,而实际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且仍在不断加剧。就能源消费而言,在我国所探明的能源资源储量中,7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天然气仅为4t5%;而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一3倍以上。就土地的消耗而言,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消耗高出10%一25%,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而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正是这些严峻的事实,也为生态建筑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4、设计生态建筑的措施
针对上述生态建筑学的意义,我们来研究设计生态建筑的具体措施。个人认为,生态建筑就是要实现建筑形态上的生态、舒适度上的生态和节能上的生态。
4.1建筑形态上的生态设计
形态是人们认识建筑最直观的印象,它对城市周围环境影响极大,所以建筑形态上的生态设计是不容小觑的。设计可以从整体角度把握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以生态为基础进行整体形态规划,合理利用土地,组织各功能分区,确定建筑物朝向、间距、形体、绿化配置等内容,利用建筑周边环境及其自身的形态,组织立体绿化和水体,改善建筑气候使人们生活在具有生命力的生态建筑中,具体到形态上可尽量减少建筑上的角点,改变以往生硬的建筑形式,多运用曲线,多与周边已有建筑结合,让建筑流线更加流畅自然,与环境浑然一体,那么它对周围环境的空间影响就会降至最小。总的来说,形态上的生态设计,不仅仅是减少土壤破坏,多种植绿化,还可以是外形上的自然流畅,也可以是引入某个生命体的概念让人产生美好的想象,最好是能够让建筑成为真正会“呼吸”的生态建筑,长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4.2、建筑舒适度上的生态设计
建筑舒适度上的生态设计就是要求建筑内部空气质量、采光条件、温度气候等方面能达到人们满意的程度。简单来讲就是清爽的空气、良好的光影效果、适宜的活动范围和远离城市的喧嚣都是人们所期望的生态设计。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把建筑视为一个微型生态系统,考虑建筑空间的形体与自然空间的联系,使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结合,实现空间的多样化和科学化,加大使用功能的灵活性和空间的可变性,留有余地的变化,让建筑内部的采暖、通风、照明、电气等系统高效协调运转,并经过改造或装饰可以实现可再生使用,降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达到人体舒适度的需求。
4.3、建筑节能上的生态设计
生态建筑自产生到形成,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建筑面临的能源和污染问题,所以说节能是生态建筑最重要的部分。由于现代建筑因其巨大的体量、复杂的功能空间以及深层的地下层使用,使得建筑某些空间的舒适度并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这就需要通过巨大的能源耗费(机械通风、照明发电、中央空调系统的应用)来解决,有的能源消耗会给周围的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使得原本为人类服务的美好变成人类的困扰,故建筑节能上的生态设计恰为适宜的出现被人们广泛提倡,设计的好可以有效地减小建筑自身给环境带来的麻烦,使建筑成为一个能够独立运作的生命体,甚至能够给周围的环境带来改善作用,让人类、建筑、环境和谐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
5、结束语
我国生态建筑学研究尚不全面,缺乏系统的政策法规体系,只有深入研究生态建筑学的意义,掌握有效的设计措施,设计具有生命力的生态建筑是建筑行业应牢记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王新,郑爱兴. 关于建筑学的若干分析[J]. 经营管理者. 2012(12)
2000年在荷兰举行的《SB2000》可持续发展大会和健康建筑研讨会,提出全球共同开创未来的地球可持续发展和健康舒适居住条件的时代。从1987年2000年,世界各国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节能环保,生态绿化和舒适健康。各国从最先面临的省能省资源出发,逐渐了解地球环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转而为生态绿化,最后回归到人类生活基本条件舒适与健康。
专业解释低能耗:是指不用或尽量少用一次能源,而是用可再生能源对建筑物进行采暖和制冷。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的理念应主要体现在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最少的消耗自然资源及最少的影响外界环境三个方面,因此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必须同时协调好这三个系统的关系。武汉地区三个系统发展现状调查
1.1 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品质与性能的保障
建筑是用来为人类生活、工作提供服务的,现代建筑在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更加追求建筑的舒适健康性。对建筑人性化的思考及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的追求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之路,更是精益建造、和谐建造的长远之计。
此系统主要是对武汉市目前已建建筑的舒适健康性进行调查分析,确定武汉市建筑发展对生活、办公质量的贡献度。
开展方式:建立以人、环境和建筑为核心的健康生态建筑评估方案,主要对居住建筑(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等)和公共建筑(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按照各自总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调查,调查方式采取政府与大众评价结合、相关专业机构评价与随机问卷抽样调查结合的方式,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评定。
量化指标:人居环境的自然亲和性(景观文化、绿地)、健康性(空气质量、水质、阳光充足、噪音)、舒适性(温度、湿度、最低面积控制指标、美观)、安全私密性、使用便利性及耐久性六大指标。
判别因素举例:①不使用有毒的建筑装饰材料装修房屋,如含高挥发性有机物、甲醛、放射性的材料;②室内C02浓度低于1000PPM,粉尘浓度低于0.15mg/m3;⑧室内气温保持在17℃~27℃,湿度全年保持在40%~70%;④噪音级小于50dB;⑤一天的日照要确保在3小时以上;⑥有足够高度的照明设备,有良好的换气设备;⑦有足够的人均建筑面积并确保私密性;⑧有足够的抗自然灾害的能力;⑨住宅要便于护理老人和残疾人。
成果预期:形成低能耗健康生态建筑评价技术文件与管理文件,通过相关专家的评价分析对武汉市各类建筑的健康舒适性进行分等级鉴别,为后期评价管理技术与对策建议打好基础。
1.2 最少的消耗自然资源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在满足舒适健康的前提下首先应追求自然资源的最低消耗。最低消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取之有道”、“用之有节”、“弃之有利”。1.2.1 “取之有道”——建筑建设时对自然资源的摄取渠道与量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在此阶段主要体现在:节材、节水、节电、低污染、低排放。
量化要点:对建筑建设使用中的主要材料如木材、钢筋、混凝土、水、电、石材、保温材料、隔热材料、高强度材料、砖瓦、玻璃、工程塑料、油漆、各色瓷砖、防具材料等材料的获取渠道和用量比例、一次性能源的使用比例进行抽样调查估算,并对其相关管理技术及操作进行问题排查。
开展方式:主要对居住建筑(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等)和公共建筑(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按照各自总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调查,调查方式采取政府机构、相关科研机构与重点个案结合,一手数据与二手数据结合,实际值与理论值结合的方式。
成果预期:对各类建筑在建设中对自然资源的摄取量及用能结构有直观的认识,对此方面目前的管理技术及操作的问题进行排查,为评价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1.2.2 “用之有节”——建筑运营中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程度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在此阶段主要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摄取排放渠道及量,在使用上的节约主要依托三个子系统——智能维护结构子系统、室内环境控制子系统及能源设备子系统。 智能维护结构子系统
量化要点:对武汉市不同类别建筑的维护结构的主要部品部件如玻璃幕墙、墙体门窗、屋面楼面板的用材种类、功能(保温、隔声、通风、采光、视野、遮阳)水平、能耗水平、经济水平、适用条件进行比较评价,相关支持政策法规及管理技术操作等进行考察分析。
开展方式:主要对居住建筑(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等)和公共建筑(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按照各自总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调查,调查工作主要包括对各类结构选材的种类、使用功能水平、理论耗冷耗热量、价格水平、经济性等,采取相关部门机构实际数据记录与科研院校研究成果相结合,市场询价与理论模拟相结合的方式。
成果预期:对各类智能维护结构的市场用材种类及强度、能耗水平、经济水平、节能贡献度等有清楚的量化认识,对各种节能措施的适用条件有清楚认识,防止“堆砌”现象的发生,为后期制定相关评价管理技术打好基础,指导节能建筑市场的正确发展方向。 室内环境控制子系统
量化要点:对武汉市不同类别建筑的室内环境控制内容进行量化评价,主要包括自然采光(采光井、折光板)、自然采风(通风井、通风烟囱)、湿度调节等情况、相关管理技术操作进行调查。
开展方式:主要分类别、按比例对各种建筑的室内环境控制内容进行调查,采取相关机构调研及个案走访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其利用比例及效果进行调查。
成果预期:室内环境控制子系统的利用程度反映了对非稀缺性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从反面反映了建筑使用中对稀缺能源的节约程度。 能源设备子系统 量化要点:考察目前武汉市不同类别建筑对不同节能设备(空调、照明、电梯、供热、热水、通风等设备)在使用类别、使用比例、使用效益上的平均水平,并对其相关管理技术操作进行调查。
开展方式:主要分类别、按比例对各种建筑的能源设备进行调查,采取相关机构调研及个案走访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其利用比例及效果进行调查。
成果预期:能源设备子系统的使用类别与使用效益反映了对稀缺性自然资源的利用量与利用效率,反映了稀缺性能源的节约利用程度。 建筑整体节能水平
量化要点:不同类型建筑的年耗电、耗水、耗气水平,不同季节、最冷最热时期的温度湿度情况及耗电、耗水、耗气水平。
开展方式:主要分类别、按比例对各种建筑的进行调查,采取相关机构调研及个案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其相关数据进行调查。
成果预期:从整体上认识武汉市不同建筑的节能水平。1.2.3 “弃之有利”——建筑拆除后相关材料设备的可回收利用程度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在此阶段主要体现在:建筑报废拆除后对建筑产品相关材料、建筑模块、设备的回收利用、变废为宝程度及对环境污染程度。
量化要点:对建筑报废拆除后的主要材料的回收利用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并对其相关管理技术及操作进行问题排查。
开展方式:主要对居住建筑(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等)和公共建筑(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按照各自总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跟踪调查,调查方式采取政府机构、相关科研机构与重点个案结合,一手数据与二手数据结合,实际值与理论值结合的方式。
成果预期:对各类建筑在报废拆除中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程度有直观的认识,对此方面目前的管理技术及操作的问题进行排查,为评价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1.3 最少的影响外界环境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在考虑能源节约利用的情况下还要关注其对外界环境的影响程度。建筑对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自然环境中污染物的排放、对周边自然环境整体特性的破坏、对周边环境可持续改造的限制等。1.3.1 对自然环境中污染物的排放
量化要点:(1)不同类型建筑在其建设中排放的污染物(废气、废水、废渣)量化分析,并对其一般处理途径及管理技术操作进行问题排查;(2)对其使用中排放的污染物(废气、废水、废渣)进行量化分析,并对其一般处理途径及管理技术操作进行问题排查;(3)对其拆除中排放的污染物(废气、废水、废渣)进行量化分析,并对其一般处理途径及管理技术操作进行问题排查。
开展方式:主要对居住建筑(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等)和公共建筑(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按照各自总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调查,调查方式采取政府机构、相关科研机构与重点个案结合,一手数据与二手数据结合,实际值与理论值结合的方式。
成果预期:对各类建筑在不同阶段的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进行量化认识,对相关的管理技术及操作的问题进行排查,为评价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1.3.2 对周边自然环境整体特性的破坏
量化要点:根据建筑对周边自然环境整体特性的破坏程度依次设定四个等级,按照严重程度分别设为非常严重、严重、一般、微弱,并对每个等级进行界定。对抽样的不同类别建筑进行影响等级鉴定。
开展方式:按照不同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调查,调查方式采取政府机构、相关科研机构与重点个案结合,鉴定评价采用专家打分法。
成果预期:判别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相融合度,对各类建筑对环境整体特性由感性认识迈入理性认识,对未来建筑的全面考核打下基础。1.3.3 对周边环境可持续改造的限制
量化要点:根据建筑的建设属性鉴别已建建筑自身的可持续改造能力及对周边环境的可持续改造限制度,按限制程度依次设定四个等级,为非常严重、严重、一般、微弱,并对每个等级进行界定。对抽样的不同类别建筑进行影响等级鉴定。
开展方式:按照不同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调查,调查方式采取政府机构、相关科研机构与重点个案结合,鉴定评价采用专家打分法。成果预期:判别建筑方案对自身及周边环境的可持续改造影响程度,由感性认识迈入理性认识,对未来建筑的全面考核打下基础。武汉地区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发展评价管理技术
此评价管理技术主要针对以上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在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最少的消耗自然资源及最少的影响外界环境三个方面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集成系统平台。此系统主要包括低能耗绿色生态项目流程管理子系统、实际节能效果的评价考核导入子系统、能耗性能标识及政府奖励子系统、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示范项目申请及考核子系统、低能耗健康生态建筑评估技术体系子系统 五大子系统。各个系统主要以相应的制度体系、规范标准等作为支撑性文件。
2.1 低能耗绿色生态项目流程管理子系统
制定相关管理机制及办法,将建筑节能纳入建设项目管理流程,形成从项目报建、设计招标、初步设计审核、施工图设计审核、建筑节能告知性备案、施工过程监管,直到竣工验收备案的全过程监管模式;各管理部门严格把关,凡未按要求实施的,一律不得进入下一环节。
2.2 实际节能效果的评价考核导入子系统
建立机制及系统便于对建筑运行使用阶段的实际节能效果进行跟踪考核,注重实际效果调查数据的搜集,让节能效果标识依据实际效果而非理论效果。
2.3 能耗性能标识及政府奖励子系统的导入
该系统主要分能耗检测、能耗评定及能耗标识三个部分,其中能耗标准的评定最关键,建议以实际效果作为评价基础依据,设定超能耗建筑、中能耗建筑、低能耗建筑及微(零)能耗建筑四个等级(可以以节能的百分比或单方每年能耗总量划定),达到低能耗水平的政府给予相应奖励,再设定低能耗铜奖、低能耗银奖、低能耗金奖。
2.4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示范项目申请及考核子系统导入
主要是关于示范项目的申请程序、要求及考核要点、体制的系统设置。
2.5 低能耗健康生态建筑评估技术体系子系统导入 主要由技术文件与管理文件组成。技术文件包括健康住宅建设要点(指导性、规范怀、标准性文本)、健康住宅评估因素及评价指标体系、健康住宅评估方法标准、健康住宅监测设备标准及现场测量方法标准;管理文件包括健康住宅实施管理办法,健康住宅专家委员会组织,健康住宅承诺书和保证书。武汉地区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发展制度与政策建议
制度与政策建议主要在以上两大章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主要从加强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完善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强化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政府监管体系建设、加快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四个层面展开。
其亮点将体现在:政策制定方向指引、用能结构的调整(可再生能源)计划、重点示范项目开展(以示范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计划、标准规范更新速度、政府优惠政策激励、市场化推广运作等。
典范:德国低能耗建筑开发整套系统
锋尚国际公寓:我国首例大面积应用高舒适度低能耗健康建筑技术设计与施工的高档公寓建筑
【我国生态建筑论文】推荐阅读: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策论文10-17
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05-23
我国环境生态管理策略11-15
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情况概述06-01
浅谈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11-14
我国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现状及对策09-21
关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12-17
浅谈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06-18
建筑设计有哪些生态策略及生态技术?07-17
生态资源论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