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论文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金融工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论文(精选10篇)

金融工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论文 篇1

金融工程是一门利用工程技术原理和方法,开发设计与实施新型金融产品服务和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的新兴学科。文章分析了金融工程是金融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论述了金融工程的理论架构和技术基础,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金融工程科学的建立和发展。

一、金融工程是金融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融学基本处于对事物的定性分析,即描述性阶段。它由描述阶段向定量分析阶段的转变始于马柯维茨的风险投资组合理论,该理论奠定了现代金融定量分析的基础。1952年,马科维茨(Markowitz)在结合奥斯本(Osbeme)的股票价格遵循随机游走的期望收益率分布的基础上,在《金融杂志》上发表了资产组合选择一文,把投资的收益或回报定义为其可能结果的期望值,把风险定义为平均值的方差,这种均值—方差模型使数理统计方法可以应用到资产组合选择的研究中。法玛(Fama)在奥斯本(Osbeme)通过理性无偏的方式设定投资者主观概率的基础上,建构并形成了有效市场假设(EMH),并进一步细分了三种有效市场,从而说明了价格反映所有的公开信息,已知的信息对获利没有价值的结论。随后的夏普(sharp)、利特纳(Litner)和莫辛(Mossin)将 EMH和马科维茨的资产选择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个以一般均衡框架中的理性预期为基础的投资者行为模型CAPM,说明了市场上的超额回报率是由于承担更大的风险才形成的结论。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等人进一步相继拓展了上述研究,提出了套利定价模型(APT)、期权定价模型(OPT)等。至此,20世纪70年代以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为支撑的标准金融理论确立了其在金融经济领域的正统定位,成为当代金融理论的主流和范式。80年代末期,动态套期保值策略组合保险的创始人里兰得(H·Leland)和国际著名期权理论学者鲁宾斯泰(J·Rubinstein)开始提出“金融工程”的概念。1988年,金融学家芬纳迪(D·Finnerty)则基于公司财务对金融工程作出了较为完整的解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价格波动频繁,风险与日俱增。为求生存和发展,金融机构不断地进行更深层次的金融创新。20世纪80年代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浪潮成为了西方金融领域最为活跃和突出的变化之一,伴随着金融创新,发达国家公司理财、银行业和投资业得到了迅速的扩张和发展,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创新活动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很快便渗透到了商业银行等金融实务部门。可以说,金融工程的产生顺应了国际金融经济竞争与发展的潮流。

二、金融工程的理论架构和技术基础

金融工程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包括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分解与组合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其成果金融产品既包括原生和衍生的金融商品,也包括金融服务和解决金融问题的手段和策略。其创新和创造性既意味着金融领域思想和思维的飞跃,即一种革命性的全新金融产品问世时所具有的创造性,也意味着对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与运用,以及对现有产品进行的分解与组合。

金融工程的应用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应用已有的各种基本的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对社会金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控制风险和进行资本经营。二是开发、设计金融创新产品来创造性地解决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问题,实现预先设定的金融目标。金融工程的核心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估价理论、资产选择理论、资产定价均衡理论、期

权定价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有效市场的均衡理论、汇率与利率理论等,但是这些理论的应用只有借助于技术方法的支持,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操作工具。因此,金融工程更注重于综合采用决策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技术等当代前沿的科学技术方法展开实证分析,通过从基本的代数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到微分方程,运筹学和优化技术,乃至模糊数学、博弈论(包括微分对策)、概率论、随机过程和其他随机分析理论方法(包括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应用,设计优化算法或建立仿真模型,对金融活动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近年来,随着金融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各种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工程技术(如混沌理论、小波理论、遗传算法、复杂系统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包括知识工程、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模拟退火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等)已经或正在成为金融工程重要的技术基础与实践工具。

三、建立和发展我国的金融工程科学

金融工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论文 篇2

所谓衍生金融工具, 也称创新金融工具, 其特点是:

1.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以合约为基础。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签订合约之日起便基本确定;

2.其表现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具有高度的风险性、价值等特征。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 来自于约定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差额, 将随着未来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汇率或相应的指数变动而变动。

3.产品的灵活性很高。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繁多, 可以根据客户所要求的时间、金额、价格和风险级别等参数进行设计, 让其达到充分保值避险的目的。同时, 由此造成这些金融衍生产品难以转让, 因此其流动性风险也极大。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现行财务会计的影响

1.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确认的影响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之一就是契约所体现的交易在未来发生, 虽然没有实际的款项支付, 但双方在契约开始生效后, 便享受某种权利或承担某种义务, 按现行标准, 这些权利或义务不能被称为资产或负债, 因此传统的计量标准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确认是行不通的。

2.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计量建立在“实际成本”的基础上, 但是衍生金融工具由于风险和流动性太大, 其市价随利率、汇率双重变动而波动造成起伏很大, 如果依然使用实际成本计价, 则难以反映真实的价格以及损益情况。

3.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我国会计在处理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业务时, 都是按传统的会计方法进行。现今随着金融创新日益发展, 衍生金融工具业务越来越多, 金额也越来越大, 这种处理就难以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4.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

我国财务信息披露主要运用的是会计报表系统, 对报表的其他信息披露方法不够重视, 因此了解衍生金融工具也只有通过历史的成本信息的会计报表, 但是现行报表上却很难找到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因而, 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是不准确的。

三、面对衍生金融工具挑战采取的会计对策

(一) 重塑会计准则, 面对信息披露

1. 制定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时, 一方面要考虑国外的经验教训,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

2. 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展应该是渐进式的。

3. 提高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4.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应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

(二) 重构财务会计要素

我们通常所说的资产和负债, 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概念上有所区别, 这主要是由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资产负债表上阐明这些区别。

(三) 会计确认标准的重新制定

1. 在合同签订初, 应当对金融资产负债进行首次确认。

2. 对于已经确认的金融资产负债, 到未来交易发生之前

的这段时间内, 因汇率价格发生了变化而导致公允价值发生了相应变化, 因此需要再次确认。

3. 合约约定的交易发生时, 企业也随即丧失了相应的义

务与权利, 这时就应该确认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 同时应当将账面与实际金额之差计入当期损益之中。

(四) 采取多种价值计量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计较, 比较适用的办法就是按公允价值计价, 不论是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初始价格的计价, 还是合约发生后的财务报表对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计价, 都适用于公允价值计价。由此可见, 会计的计价基础不再是单一的历史成本, 不同的会计计价基础满足了不同的经济业务的计价要求。

(五) 完善会计报表

为了适应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要求, 我们完全可以对传统会计报表进行优化, 比如资产与负债不但要按流行性分类, 还要按金融资产和负债、非金融资产和负债分类;对于非金融资产和负债, 可按照流动性排列, 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则可以按照风险性程度来进行分类。对于优化后的报表仍然无法准确披露的信息, 可以考虑增设附表, 列出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系数、公允价值、类别等, 从而让报表的使用者更好的掌握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

(六) 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监督

1. 事前会计监督。

(1) 设立风险管理原则; (2) 及时收集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资料, 并根据相关资料进行决策; (3) 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 (4) 建立全新报告体系, 将表外业务纳入监督体系。

2. 事中会计监督。

(1) 监督并要求较重中要遵循所设立的原则; (2) 监督交易中的有关指标要达到预警指标体系的要求; (3) 检查并监督每项决策所产生的合约的法律效力。

3. 事后会计监督。

(1) 应当及时将相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报表等内容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2) 建立对上报的财务报告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活动进行审计的制度。在做好审计工作后, 要及时将审计结果传达给决策层。

四、总结

综上所述, 衍生金融工具对现行会计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 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 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问题也会日益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 随着会计人员对此坚持不懈的努力与研究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日益成熟与发展,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也会更加的完善。

摘要:近年来,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量越来越大。金融衍生工具和衍生产品都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特征, 收益、风险均呈杠杆倍数, 在一定程度上会把局部风险变为全局风险、把个别市场风险演化成系统性风险。因此, 金融创新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掌握规律、趋利避害。工作中不仅应看到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还应看到其潜在的风险, 要把握适度的原则。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叶永刚.衍生金融工具[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微型金融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模式 篇3

摘要:微型金融对促进穷人和低收入人群获得基本的金融服务、自主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方面有显著影响,目前已在许多国家得到迅速发展。而我国尚有2800多乡镇无任何金融机构覆盖,微型金融发展空间很大。因此,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微型金融发展模式,必然有利于微型金融的深化发展和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微型金融;模式;小额信贷

一、微型金融概述

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微型金融(Microfinance)是为贫困人口提供贷款、储蓄和其他金融产品的服务。国际流行观点认为:微型金融是指专向低收入人群和微型企业提供的小额度的贷款、储蓄、保险及货币支付等一系列金融服务和产品。

微型金融(Microfinance)比国内学术界和实务部门习惯称谓的小额信贷(Microcredit)包含的内涵更丰富。“微型金融”的宗旨就是要运用创新的金融手段和制度,通过为贫困人群或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可持续的金融服务,来帮助其摆脱贫困,不仅包括小额信贷,而且包括储蓄、保险、货币支付、结算、汇兑等金融服务,是一个综合性、更具现实意义的概念。

微型金融的核心是微型信贷,即对低收入群体和微小企业提供小额度、持续的信贷服务。微型信贷包括贷款和存款两方面金融服务,其贷款一般只能用于生产目的而非消费。微型金融主要特点有:(1)面向中低收入群体。(2)单笔业务交易额小。(3)贷款一般无担保或有灵活的担保形式。(4)组织形式多样。提供微型金融服务有非政府组织、正规金融机构、非正式金融中介机构、成员(小组)制集体组织机构等。(5)有向商业性金融发展的趋势。

微型金融是在传统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发展起来的。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于1976年在孟加拉国发起的,致力于解决乡村贫困人群金融服务问题的乡村银行,成为微型金融发展的开端。20世纪80年代,微型金融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兴起;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成为已有体系有益的补充。

在世界范围内,亚洲地区微型金融规模比例较高,非洲地区微型金融的发展很滞后,业务规模所占比例较低。在亚洲地区,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微型金融机构在客户数量、提供的信贷资金支持和储蓄存款动员方面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而在另一些亚洲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微型金融覆盖率仍较低。

从组织运行看,国际微型金融的主要运作模式有四类:(1)以孟加拉农业促进委员会为代表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模式。(2)以孟加拉的Grameen银行和玻利维亚的Bancosol为代表的专门的微型金融机构模式。(3)以印度的ICICI银行、黎巴嫩的信贷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参与模式。(4)以民间高利贷者和循环储贷会(Rotating Savings and Credit Association.简称ROSCA)为代表的非正规机构和个人运作模式。

从融资机制看,微型金融的主要运作模式可分为:小组为基础的融资模式(如孟加拉乡村银行(GB)模式)、个人为基础的融资模式(如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的Unit Desa 项目)以及个人和小组相结合的融资模式(如非洲贝宁的储蓄与贷款合作社)。

二、我国微型金融的发展概况

我国微型金融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探索实践主要还是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做法的小额信贷,微型保险尚处于试点阶段,其他微型金融业务鲜有涉及。我国小额信贷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发展模式。

1.非政府(NGO)非营利组织的扶贫小额信贷模式

1993年底到1996年10月,小额信贷传入我国并以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扶贫小额信贷模式运行。我国最典型的NGO小额信贷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农发所在福特基金会资金支持下建立的小额信贷扶贫社试点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在全国推行的扶贫小额信贷项目。

这一模式的典型特点:以扶贫为宗旨,以项目或机构方式为重点;由国内非(半)政府组织操作,以NGO形式运行;技术上主要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传统模式;资金上主要依靠国际捐赠和软贷款;程序简单、注重运作的规范化。然而,NGO模式不能吸收公众存款,政策限制较多,发展空间有限。

2.政府主导的政策性小额信贷

自1996年起,由政府主导的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开始发展起来。其不仅面向农村贫困地区,也面向下岗和失业人员,是国家借助金融工具完成财政扶贫的典型模式。

农村扶贫小额信贷的典型特点是:以政府机构和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主导;以扶贫到户为政策目标;主要采用孟加拉传统小组联保模式;以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为资金来源;扶贫信贷资金最初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管理、各地扶贫社代理发放,后划归农业银行管理并直接发放。

城镇再就业小额信贷的突出特点是:绝大多数由政府部门自己设计、筹资和执行;操作部门和资金来源多样化,如劳动部门操作的再就业基金,公会系统的送温暖基金等。但这些项目的规模很小,进展差异也很大,没有长期的战略和持续目标。

3.正规金融机构参与的商业性小额信贷模式

2000年以后,以农村合作金融为首的正规金融机构开始介入小额信贷领域,参与开展商业性小额信贷。

在央行支农在贷款的支持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针对农村地区无法满足抵(质)押条件的农户,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小额信贷的目标从“扶贫”领域扩展到“为一般农户及微小企业服务”的广阔空间,小额信贷的总量规模也随之大为扩张。

与此同时,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推动下,国内外商业银行纷纷投入和经营商业性小额信贷,力图实现业务覆盖面和机构可持续的“双赢”目标。

4.专业化组织机构运作的商业性小额信贷模式

2005年12月,首家完全由民间资本投资的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在山西平遥成立,标志着专业化组织机构运作的商业性小额信贷模式的开端。

2006年,国家鼓励在县域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但是新的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被允许开展信贷业务,但不能吸收公众存款。

在此背景下,由民间资本投资、由专业化组织机构运作的商业性小额信贷这一新型模式蓬勃发展起来。

目前我国参与小额信贷的机构,出现NGO小额信贷与政府小额信贷并存、公益性小额信贷与商业性小额信贷并存、专业性小额信贷公司小额信贷与全能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并存、非正规小额信贷与正规小额信贷并存、微小型机构与大型机构并存的多元化格局。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社区发展基金等已成为小额信贷的主要供给机构,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三、我国微型金融发展模式的优化建议

1.多种模式微型金融相互补充,构建多层次的微型金融体系

研究表明,商业性小额信贷有其作用边界和局限性:它适宜已从事经营活动、有经营头脑和管理能力的客户,但不具备这些条件的贫困户和赤贫阶层则无法从中受益,甚至可能陷入债务泥淖。而政策性小额信贷和外援性NGO小额信贷恰能弥补这一不足,通过扶贫资金补贴为广大贫困户提供低利率的小额信用贷款,帮助他们摆脱贫困,但是这两类小额信贷多为非营利性扶贫贷款,其对外部资金和政策支持依赖性过强,且一般没有长期发展战略和持续性目标,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多种模式优势互补构成多层次的微型金融体系,才能满足不同阶层的微型金融需要。

此外,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文化等方面差异较大,各地对微型金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因地制宜的发展多种模式微型金融,构建多层次的微型金融体系。

2.鼓励商业银行以多种形式参与微型金融,推进商业化进程

国内许多商业银行对微型金融业务热情不高,一些地区合作银行的小额信贷业务甚至呈现出弱化的趋势(李雅珍,金奇峰,2005)。这很大程度是由于新业务开展成本较高、现有激励机制不足、国家政策的制约原因等造成的。因此应通过政策支持鼓励商业银行以多种形式参与微型金融,通过差异化经营策略推进微型金融商业化。

(1)发挥成本优势,直接提供微型金融服务。具有网络优势和人员优势的商业银行,可在金融服务基础好地区.采取直接进入模式,试点性地发起成立几家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可以有效降低管理成本,严控业务风险、集约化经营管理。

(2)发挥资金优势,提供资金批发服务。商业银行可与当地小额贷款机构合作,由小额贷款机构负责向零散客户提供贷款,商业银行投资并承担所有信贷风险.并向小额信贷机构支付服务费用。商业银行也可以采取参股微型金融机构的模式,可达到节省投入、运营、管理成本,盘活包括人力资源、科技网络资源、产品资源等在内的存量经营资源,最大限度地释放其资源禀赋效应。

3.通过激励机制推动新型业化微型金融组织(机构)的发展

积极开拓微型金融业务并达到标准的金融机构,可享受财政预算资金、涉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开户奖励;对经金融监管部门和省政府授权部门批准组建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开设的信用合作组织等专业微型金融组织,可由地方财政按其已到位注册资本的2%~5%给予一次性奖励。

4.加大对政策性微型金融的财政资金支持

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建立微型金融扶贫基金,为微型金融机构疏通适宜的融资渠道和资金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政策性微型金融机构的资金(甚至技术)需求,以彻底解决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微型金融组织的资金瓶颈问题。

5.结合国际经验和具体实际,不断创新融资机制

孟加拉乡村银行(GB)模式因其小组联保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成为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小额信贷模式,但是UNDP等项目的实践证明乡村银行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适合中国的城市小额信贷。

因此,融资机制有必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创新和改良。如针对微小企业可考虑在抵押担保基础上发展小组联保。在此GB模式的基础上,我国可以创新推广“微型金融机构+企业+联保小组”和“微型金融机构+联保小组”抵押担保贷款模式,对提供抵押担保有困难的小组,微型金融机构可以出面协调与小组内成员有上下游关系的企业帮助提供第三方担保.以此来降低经营风险。

6.加快完善法律保障和监管制度

参照国际经验,统一规范,调整小额信贷机构的认定标准和方式,在提高项目型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的基础上,逐步将其转化为机构性小额信贷,以法律形式保证其金融合法性和规范性。

政府监管要适度,避免过多的直接管理、参与。正规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业务应纳入银行业监管范围并予以鼓励;对于业已成熟但尚未合法化的小额信贷机构,应降低准入门槛,使其注册成为专业的的小额信贷金融机构,允许其开展储蓄业务,也可允许创建新的小额信贷银行,并有针对性的加以监管;对于大量以非政府形式存在但尚未具备注册条件的小额信贷机构,中央银行应予以适当的经营权,限制其储蓄业务。

7.适时开展多元化的微型金融服务和组合产品

在微型金融所涵盖的各种业务中,我国仅小额信贷得到了一定发展,微型保险也只处在试点阶段。随着小额信贷发展的日益成熟,可考虑将微型保险,金融租赁等业务引入我国微型金融市场,促进微型金融服务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贷款、银行卡、存款、保险、基金多种金融产品的优化组合,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如可向借款者推出贷款+银行卡+保险的产品组合。多元化不仅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增加新的盈利空间,还有利于防范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欧阳红兵 胡瑞丽:微型金融在我国的发展[J].金融财税研究,2007年第10期.

[2]李国辉 国 娇:非洲国家微型金融发展的经验与借鉴[J].《华北金融》,2007年第8期.

[3]杜晓山:中国小额信贷十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4]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 http://www.chinamfi.net/.

基金项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

金融工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论文 篇4

民营科技:国际化趋势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阐述了国际民营化的现状与趋势;将民营科技置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进行考察,着重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为民营科技的发展所营造的社会因素;说明了发展民营科技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内在统一性.作者认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要从国际民营化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依仗科技领先、市场亲和,大力发展我国的民营科技事业.

作 者:王汉林 WANG Han-lin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江苏,镇江,21刊 名:科学・经济・社会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ECONOMY・SOCIETY年,卷(期):19(3)分类号:C919:N0关键词:民营科技 国际化趋势 社会转型 社会主义制度

金融工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论文 篇5

【摘要】SCP模式是一种产业组织分析的主流范式, 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分析, 一方面能解释产业内企业间的策略性行为, 另一方面又能揭示产业绩效的决定因素。本文借助此框架的分析,以海底捞火锅店的成功为例,分析我国餐饮业的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关键词】SCP范式;餐饮行业;海底捞火锅;竞争优势

一、引言

SCP模式即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相结合的一种研究模式。它是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学者贝恩等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解为特定的结构、行为、绩效三方面, 构造出的一种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三段论式的产业组织分析范式。尽管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对此已有突破, 但它仍然是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主体, 在产业组织研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尝试用这一模式的基本框架对我国餐饮行业进行分析。

二、分析我国餐饮行业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 是指对产业内企业间的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重要影响的市场组织特征, 具体而言是指特定行业中企业的数量、规模、份额及相互关系, 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

1、我国餐饮行业规模较小, 市场集中度依然较低。

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餐饮市场表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餐饮消费成为拉动全年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 2005年餐饮业零售总额约为88066亿元,比上年净增 1268亿元,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4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3.9%,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约为18%。餐饮业全年实现营业税金484亿元, 同比增长17.8%。[1]餐饮业的快速持续发展,拉动消费、繁荣市场、安置就业和带动产业经济发展的能力越来越突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和加强。2006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将实现1万亿元的跨越,2010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将达到2万亿元左右。[2]

但是我国餐饮行业规模依然较小,市场集中度依然较低。2010年我国餐饮百强企业营业额为1395.84亿元,同比增长11.69%,占全年社会餐饮收入的比重为7.91%。在通胀压力下,2010年餐饮行业的经营成本上升明显,行业利润不断下降,餐饮百强营业额增速明显放缓。[3]而美国前 50 名餐饮企业的营业额占比高达 20%以上。餐饮业的行业集中度较低。一方面表明餐饮业的多样性与分散性,行业基本处于多元竞争的状态;另一方面表明餐饮百强企业的整体规模除百胜、小肥羊等个别企业外仍相对偏小, 今后通过连锁经营、合并重组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的空间较大。

2、餐饮业态差异化程度较明显, 火锅、特色酒楼业态发展稳定

餐饮产品日益差异化、特色化, 经营业态日益专业化。餐饮产品具有典型的水平差异化特性。从菜肴品种看, 我国有八大菜系、55 个民族风味流派,有宫廷、寺院、民间三

1大素食派别, 既有保健医疗食品又有普通食品, 适合消费者的多种需求。从经营业态看, 有快餐、中式正餐、早点、主题餐厅、特色餐厅、小吃、酒吧、茶馆等等。餐饮百强企业中, 火锅业态发展迅速, 成长喜人, 在百强企业中占得三分天下。[4]

3、行业进入退出壁垒较低, 竞争较为激烈

我国餐饮行业进入门槛较低, 市场壁垒主要体现在厨师、核心原料、独到调味品、菜式持续翻新等方面,而这些都较易突破。餐饮业的这种技术门槛不高,易被中小投资者看中,这就造成了餐饮企业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当然连锁餐饮中的加盟费和配送系统的费用可能较高, 但这无法改变我国餐饮市场为高度分散的“原子型”结构。在这种市场结构中,卖方集中度很低,企业规模很小,数量很多,而且规模分布比较均匀。对大多数中小餐饮企业来说,退出的主要壁垒是经济壁垒,包括库存原材料转让、合同违约、人员遣散、租金等。

三、海底捞火锅的市场运行方式

餐饮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要提高竞争力,必须提高餐饮企业顾客忠诚度。海底捞作为一家普通的火锅餐饮企业,从四川省起家,后进军中国北方,现在深深扎根京津地区,海底捞在15年的成长历程里,成立36家分店,营业额3亿左右,创造了火锅餐饮业的传奇。它致力于用优良的菜品和服务质量留住顾客,以产品和服务创新留住顾客,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来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以此提高对顾客的吸引力,增加顾客的回头率。那么,海底捞火锅之所以“捞金如土”,深入人心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1、保证鲜度同时多元化经营

作为火锅行业,锅底、菜式上同质化现象严重且难加以创新,这使得各个企业之间进行差异化竞争的难度很大,而海底捞则令辟蓝海,采取多元化的经营策略,开发多种锅底、菜式以及糕点类食品。经营品种多样化的同时,保证菜品的新鲜度及口味的独特性,使消费者可以享用多种不同品种的产品,使简单的火锅饮食丰富化。

图1.2、细节周到的服务打动消费者

一般餐饮店的服务往往体现在顾客就餐时的“及时换盘子、用夹子递热毛巾、主动斟茶”等形式,而海底捞的服务不但脱离了这种低层次的范畴,而且更具有前瞻性和后顾性。这种在感情基础上的服务延伸,更加注重顾客情感上的满足和用餐体验上的愉悦,完全体现了海底捞全程营销的服务理念。

实际上,海底捞的服务在顾客踏进店里的那一刻就展开了。由于生意十分红火,海底捞会为等候的顾客提供免费小吃、饮料、棋牌、甚至是上网、擦鞋、修甲等服务。这种

貌似“变态”的服务就是海底捞服务哲学的雏形。

相比较其他餐饮店,海底捞在顾客就餐时的服务更细、更贴心。比如在其他餐饮店吃饭的时候,你觉得服务员的帽子很漂亮、汤勺也很实用,想拿走。可想而知,这些要求几乎是不可能被满足的,但是这在海底捞却很容易实现,服务员会帮你跑出去买店里没有的产品,也会通过“小恩小惠”来使顾客感动。在顾客问到猪肉丸一份有几个的时候,服务员首先会意识到顾客是怕不够吃,便会根据顾客的人数多送一点。海底捞还会给长发的顾客提供梳子和橡皮筋等小物件,上菜后会送上围裙、手机套和热毛巾,以防吃火锅时喷溅到衣物,面对顾客总是“哥啊姐啊”的称呼。

细心的服务给海底捞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海底捞每天晚上能够做到 3至 5 桌的翻台率创造了业界的奇迹,不但能解决顾客的生理需求(站着腿酸),而且还获得了美誉度和顾客正面的口碑。

3、先进的企业文化树立良好形象

海底捞个性化的组织管理模式,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主动思考能力。既然服务创新需要员工的主动思考和灵活应变,那么企业内部肯定要有一套成熟的教育方式和授权机制,才能培养出一个个的人脑,而不是只会干活的人手。

对基层员工的充分授权,其实是一种极大的信任成本,而信任得当可以对员工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在海底捞,创始人张勇签字范围是100万以上的审批,100 万以下是由副总、财务总监和大区经理负责,大宗采购部长、工程部长和小区经理有 30 万元的签字权,就连店长都有 3 万元的签字权,这种在财务上的大胆授权在中国民营企业中实属少见。海底捞对一线员工的信任也让同行觉得匪夷所思,不论什么原因,只要员工认为有必要,都可以给顾客免一个菜或加一个菜,甚至完全免单,而这种权力在其他餐馆几乎都是门店经理才有。对员工的高度信任和高于同行的薪酬,使得海底捞的员工都有很强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都能站在公司的角度积极有效地处理客户关系。[5]

海底捞在招聘基层服务员的时候也有自己独到的方法,相对于外貌、学历这些硬件外,它更看重员工的悟性和发展潜力。另外,海底捞的人才晋升和分店扩张都建立在“师徒制的传帮带”基础上,师傅管徒弟,徒弟对师傅负责。比如年仅 30 岁的副总经理杨小丽就是张勇的徒弟,由于入职之初张勇帮她还清了债务,杨小丽感动之余把海底捞当成了自己的家,由于悟性高,成长很快,一路平步青云。

四、海底捞火锅的市场绩效和顾客价值创造

终上所述,海底捞火锅在市场集中度并不高,市场壁垒较低的餐饮业拥有一席之地是多方面原因共同的影响造成的。以下我希望通过从顾客价值创造的角度浅谈海底捞在火锅餐饮业这个同质化程度如此高的行业里特别出众的原因。

图2.图中,TCEi代表企业I的投入,TCEj代表企业J的投入;TBEi代表企业I所获得的回报,TBEj代表企业J所获得的回报。企业I和企业J各自投入所能为顾客提供的利益

分别为TBCi和TBCj,而TCCi和TCCj则表示顾客为获得利益自身需要付出的成本。面对不同的企业所能提供的利益,理性的顾客会在从不同企业所能获得的利益,及为获得利益自身需要付出的成本之间进行衡量,即比较顾客剩余价值CVi和CVj,进而在企业I和企业J之间做出选择。一旦顾客做出选择,则顾客为获得企业利益而付出的成本就构成企业所获得利益的主要来源。企业所获得的利益,特别是净利益(TBE-TCE),又将会形成其进一步投入的重要基础。[6]

海底捞为顾客着想,为实现与其他同行业企业的差异化,不可避免的提高了企业的投入(即TCE),虽然成本增加,但与此同时顾客的满意度提高,消费频率也随之增高(即TBC),在顾客花费成本(即TCC)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相比其他企业创造了更多的顾客剩余价值(即CV),其得到的回报(即TBE)和净利润(TBE-TCE)当然也在不断增高。海底捞通过既满足了顾客的差异化需求,也使消费者有受到尊重之感的良好体验,创造了同行业其他企业无法给予程度上的顾客剩余价值,进而会使这部分顾客成为海底捞的忠诚顾客。在这层面上,海底捞具有高于其他企业的顾客价值优势。

五、总结

海底捞之所以如此成功,不仅是因为它在顾客差异化服务体验和自身商业价值转换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而且成功的实现了顾客价值优势和顾客价值提供优势效率。不过,海底捞如果只是一个平衡高手的话,它也不致于赢得这种尊敬,换句话说,如果仅仅是营销界面的创新,这方面的实例太多太多。我们认为,海底捞最有价值的突破是管理上的,它通过人性化的管理让其员工快乐地创造这种优势,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去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制度不断完善,餐饮业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以及传统的约束,要有所突破,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到发展餐饮业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为起点,积极探索发展途径,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国餐饮行业分析报告[OL].中国餐饮网, 2006-5-9.[2]《2006中国餐饮产业运行报告白皮书》

[3]中国烹饪协会《2010年中国餐饮百强经营情况分析报告》2010-5-7

[4]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 中国烹饪协会,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2005年度中国餐饮百强企业分析报告》

[5]《海底捞:捞金如土的秘诀》营销进行时,林岳

金融工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论文 篇6

胚胎工程技术在我国奶业发展中的应用

近年来胚胎工程技术发展迅速,并逐步在畜牧业中推广应用.胚胎移植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现代繁育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的胚胎移植相关技术已成熟,可以以多种形式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同时,由于中国奶牛的.品质较差,奶业基础相对薄弱,需大力繁育高产优质奶牛,在减少饲养数量的同时提高奶产量,提高饲养经济效益.胚胎工程技术对发展国内奶业意义重大.利用胚胎工程技术提高我国奶产量已具备条件,而且是必由之路.

作 者:马晓宁 苏雷  作者单位:马晓宁(云南中科胚胎工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217)

苏雷(云南中科胚胎工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217;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3)

刊 名:云南畜牧兽医 英文刊名:YUNN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年,卷(期): “”(z1) 分类号:S814.8 S823.3+6 关键词:胚胎工程   现代繁育技术   胚胎移植   奶产量  

金融工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论文 篇7

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历史回顾

始于1978年底的经济体制改革, 带给我国农村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长达30多年的改革实践中, 虽历经反复徘徊, 但仍在我国农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一场以金融机构主体多元化为显著特征的农村金融体制变革。按此路径, 我们可以将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历史简要归纳如下:

重建于1979年的中国农业银行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在农村开展业务的金融机构。随后, 在农业银行的领导下, 作为其基层机构的农村信用社在广大农村地区遍地开花起来。至此, 在我国农村地区基本初步形成了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制。直到199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随即在全国包括农村地区兴起了一轮历史变革。而后, 作为国家支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 标志着商业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共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在我国农村地区业已形成。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不少地方农村信用社从自身经营情况出发, 分别开始向合作银行和商业银行转变。与此同时, 大量村镇银行和以营利为目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农村大量涌现。尤其是2007年后, 在鼓励金融创新和降低农村地区金融业准入门槛等支持政策的引导下,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体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状。截止至2010年8月, 我国在农村地区营业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政策性银行1家, 大型商业银行1家, 邮政储蓄银行1家, 农村商业银行43家, 农业合作银行196家, 农村信用社3056家, 村镇银行148家和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等。

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特征

我国农村金融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 逐渐突显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征,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 农村金融发展的渐进性。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 在农村金融领域, 我国也是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在这种略带强制性色彩的体制变革中, 从农业银行的重建、农村信用社的成立到一大批创新型微小金融机构的产生, 都无处不体现着这种渐进性变革的好处。

第二, 农村金融机构的多元性。面对农民资金需求差异较大和高度分散等特点, 各种满足的农村金融机构应运而生。以前仅由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的资金需求, 都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途径得到补充。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互补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第三, 农村金融市场的细分性。农村金融发展迟缓, 市场有效供给不足, 归根到底在于农村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在缺乏必要抵押物的前提下, 按照城市金融发展模式去经营农村市场, 难度可想而知。因此, 进一步细分市场, 了解目标客户, 对在熟人社会的农村搞好经营是非常必要的。

三、未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趋势

考虑到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制度依赖, 借鉴当今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经验, 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第一, 将逐步建立以农民合作为主, 政府支持引导为辅的农村金融体制。当前, 我国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尽快建立“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是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样, 农村金融的发展, 也需要国家从更高的战略视角, 进行支持和引导。随着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兴起,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 一种以合作性金融为主兼有政策性、商业性和民间性的新型农村金融体制的建立值得期待。

第二, 将用市场化利率来调节农村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按照“十二五”规划, 利率市场化将是我国金融市场下一步改革的关键一步。虽然近些年国家放开了农村借贷利率的上浮限制, 一些地方信用社的贷款利率甚至达到当地民间高利贷的水平, 但是依然无法满足农民借贷的需求。利率作为借贷资金的价格, 理应由货币市场来决定。尤其对于农村这样风险大, 成本高的金融市场, 运用市场化的利率来调节和控制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是大势所趋。

第三, 将进一步完善农民互保为主的风险担保机制。鉴于农村土地政策的国情, 在农民不存在其他可抵押物的情况下, 要发展和壮大农村金融市场只能在机制上进行创新。在现有的风险控制体制下, 无抵押物的农民想从金融机构贷到款几乎不可能。现有国外成功经验证明, 一种以借贷农民互保为基础的风险担保制度是一种有效控制金融机构风险的方法。这种担保机制不仅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而且自引入国内贫穷地方后也得到了实践的肯定。相信经过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借贷农民互保制度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第四, 将形成一种社会与政府并重的新型监管模式。历史证明, 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是必要的。大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小到个人切身经济利益, 到处都需要政府对金融市场进行有效适度的监督和管理。未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成功与否将主要依赖于金融监管的效果。当前, 农村金融由于面宽、点多、量大的特点, 普遍存在着监管缺位、监管错位和监管不足等问题。这将严重威胁着我国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在现有监管体制下, 建立一种社会监管和政府监管并重的双重监管模式将是必然选择。在内部自我监管的同时, 有群众的眼睛和政府的重压, 相信这种监管模式必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参考文献

[1]、冯志艳.完善金融体系提高农民收入.石家庄:经济合作与科技, 2010.2

[2]、曹志涛.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金融管理创新.北京:企业研究, 2010.08

各类金融衍生品在我国的发展研究 篇8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发展;金融市场

一、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2006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过度期的结束,我国金融业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程度,也就会带来不可避免的直接竞争。同时金融全球化与自由化使我国金融机构面临日趋严重的金融风险。在竞争和风险的双重作用下,推动金融创新,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就成为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确保我国金融体系适度竞争和稳定的客观需要。

二、金融衍生品在我国的发展

1.产品结构单一

我国金融衍生品主要是以外汇类型为主,其次是利率类型的衍生品,而其他产品做得相对较少。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目前也有几家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开始进行交易信用衍生产品,但规模很小。信用衍生品是基于利率衍生产品之上的更为复杂的产品,因此其在国内的普及仍需一定的时间。

2.交易方式单一

受到我国金融机构定价能力不足的影响,我国衍生品交易方式比较单一。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主要交易方式是中资银行与国内企业完成交易后再与外资银行进行平盘,或者国内企业与外资移行谈好了交易,然后把中资银行拉过来与国内企业交易,最后由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完成整个交易。

三、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路径选择分析

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应遵循“适应经济金融改革进程、满足市场需求、结构上由简到繁、风险上由低到高”的总体原则,在深入研究和吸收国外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有选择、有步骤地发展金融衍生品。

发达国家最先推出的金融衍生產品一般是外汇类合约,随后是国债类、利率类、股票类、互换类,最后是信用衍生产品。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则纷纷以股指期货作为首选的衍生产品入市。从我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展金融期货交易试点的经验和教训出发,加之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不难找出中国发展金融期货的发展道路,那就是以股指期货为突破口,逐渐发展国债期货、利率期货等衍生产品,发挥后发优势和政府的作用。

1.股指期货。从当前来看,推出股指期货的条件相对来说最成熟。股指期货对于投资者套期保值、转移风险都有一定的好处,特别是在我国股市还没有做空机制的情况下,推出股指期货有利于促进股市做空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股市的稳定发展。

2.国债期货。二零零六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对国债实行余额管理,这将有利于改善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但要达到合理的收益分布还需要一段时间。再加上我国目前国债交易市场分为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市场参与者也被人为地分成两部分,所以在国债期货推出前可能还要做一些工作。

3.利率期货。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有可能推出利率期货。利率市场化不仅是存贷款利率的自由浮动,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市场信号来决定参考利率。我国目前已经推出了上海银行间拆放款利率作为参考利率,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4.汇率期货。汇率期货的推出需要较长时间。虽然我国自二零零五年七月二十一日对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改革,由盯住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但美元在我国外贸、外汇、外债中所占比例仍然非常大,而人民币正在逐步升值。汇率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但是目前距此目标仍有一段距离。

四、发展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议

完善的市场基础设施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只有市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场上的投资者才有长期投资的准备和动力,金融衍生品市场才有稳定和高流动性的基础。具体做法:一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为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二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为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基础环境;三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引导和调节的作用,而不是行政干预;四是优先发展场内交易,如股指期货和期权、利率期货和期权、汇率期货和期权等,再适度利用场外交易。因为场内交易有严格的监管与交易体系,有保证金等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更加安全;四是提高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研发及定价能力。通过自主制定合理的人民币衍生产品报价,提高国内金融服务效率,增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五是建立健全高度协同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市场参与者自控、行业自律、政府监管三方面协作的管理模式,加大对监管人员的培训力度,迅速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监管水平,同时还应加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国际监管与合作。

此外,还应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防范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过程中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通性风险、结算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逐步采用最新的市场风险管理技术及相应模型,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提高管控能力。并且不断推进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的创新,加强理论研究和复合型金融理论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华,许有志,佘元冠.高技术产业化政策对我国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

[2]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压亚明,穆荣平,李金生.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实力测度方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

[4]胡小平,何建敏.高技术产业竞争实力评价模型构建方法研究[J].软科学,2009(3)

金融工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论文 篇9

发布时间:2011-8-11信息来源:《改革与战略》 2009年第01期

□ 龚荣华 王发明

[摘要]文章以温州地区的民间金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温州民间金融的现状和问题,试图通过对民间金融的性质特征、优点和不足、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的分析,阐述民间金融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发展民间金融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间金融;温州;中小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09)01-0094-03

一、引言

根据对全国20个省份的地下金融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全国地下信贷的规模在7400亿到8200亿元之间,占正式金融规模的近30%。美国花旗银行2005年1月报告说,2004年5至10月份,中国国内银行居民存款流失额在9000亿元左右。这些流失的资金大多进到收益更高的民间金融系统中。民间金融不仅在国内已经初具规模而且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它广泛分布于亚非拉和南美以及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此外,在一些发达国家中也有民间金融组织的存在。在亚洲,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印度、日本和印尼。在非洲,广泛分布于喀麦隆、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在南美洲和拉丁美洲,主要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等国家。在发达国家中,主要存在于德国和奥地利、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浙江地区一向经济发达,民营经济支撑了经济发展的半边天,相应的浙江的民间金融也势如烈火,发展势头迅猛。而位于浙东南的温州,民间金融历史悠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相应也刺激了民间金融在温州地区的不断膨胀扩大,从民间金融的规模和影响力来看,温州民间金融的发展是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试图通过对温州民间金融的性质特征、优点和不足、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的分析,来消除人们对民间金融的偏见和歧视,并且提出发展民间金融的政策上的建议,更好地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促进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

二、温州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温州民间金融的形式

温州的民间金融风气不仅在近代非常昌盛,而且解放后也存在着不少民间金融活动。改革开放之后,温州地区的民间金融开始活跃,其间也受到过“抬会”欺诈**的影响,曾受到打击和整顿,一度销声匿迹,直到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又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十五”期间,温州市民间金融资本大约为3000亿元,其作为解决民营经济资金短缺的重要融资手段普遍存在,并且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民间融资金额从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国家实现宏观调控以来,民间金融出现了价升量增的发展态势,利率水平由去年同期的月息千分之八上升到千分之十二左右,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了千分之二十。从总体上看,温州市民间金融的利率水平

与宁波、台州水平大体相当。根据调查,目前温州市民间借贷规模约有800亿元。

温州民间金融现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民间互助资金会,又称为“会”,是民间金融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形式各样,名称各异,有“合会”、“排会”等等称呼。其做法一般是由急切需要资金的人作为发起人邀请若干亲戚朋友参加,组成一个“会”,并且约定会期,每次向会员收集一定数量的会钱,轮流交一个人使用,并支付约定的利息,发起人优先收取第一次会钱。在起初,这种互助资金会大多是由一些企业主为了解决资金周转问题而组织起来的。当这些企业主度过了企业早期资金需求困境之后,筹集的资金对其重要性相对下降,于是,会主开始把原先主要用于内部互助性质的资金向外贷放,有的就逐渐转变成为了地下钱庄。第二,“钱中”或“银背”。由为借贷双方之间的中介发展为经营存贷业务的职业货币经营者,私人钱庄是其机构化的表现。第三,民间自由借贷。主要是个人对个人、个人对企业、企业对企业的私下相互借贷。一般以个人之间借贷为主。但是也有企业主以个人名义借贷的现象存在。第四,典当行、调剂行。相当于银行抵押贷款,但手续简便,费用高,风险大。一般顾客以个人为主,以资金周转、头寸平衡为目标。利率一般在20%~30%。根据估算,温州约有3亿元左右的资金由典当行和调剂行等中介提供。第五,企业以借款、地下贴现等形式运用闲置资金,也有利用自身的融资优势,取得银行贷款后,向其他企业借出,以获取高额利息。

(二)温州民间金融的特点

民间金融在温州地区根据当地经济的发展情况适时变化,展现出一些自己的特点。借贷总量大小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全市各地均存在民间金融现象,但地区间的借贷规模差异很大。这主要取决于当地民营经济的活跃程度,金融环境和当地民众的投资意识等等。温州市区的股份制企业较多,使得大量民间游资能够及时找到投资渠道和领域,银行对这些企业的支持力度也相对较强。而各县的股份制企业不多,常见的是“小、松、散”的类似于温州的民营企业,借贷资金的来源以自有资金为主,大约65%的为自有资金,29%的为自己和亲戚的资金掺在一起,再去放贷;借贷的单笔规模较小,调查发现,平均单笔的金额大概在19.4万元,其中企业的平均金额在40万元左右,居民的个人行为借贷平均为9.3万元。由于游资无法通过股份制进入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投资渠道相对比较狭窄,因此这些地区的民间借贷更为活跃。民间个人借贷逐渐减少,企业生产性借贷增加。随着银行业不断推出面向个人的服务,如个人抵押贷款、消费贷款等,逐渐完善其服务水平,扭转了以往人们想向银行借钱也借不到的局面,树立了新的借贷观念。而且由于民间金融的灰色性因素以及前几年的“抬会”**使社会及个人信用状况有所下降。根据在温州市民中的调查,表示愿意借钱给别人的仅有18.3%,其中愿意高利息借给别人的为4.6%,愿低息或无息借给别人的占13.7%,而表示要看情况而定的占61.2%,表示不愿意借的占20.5%,后两项合计达80.7%,说明人们相互间信任程度的下降,信用度恶化,民间个人借贷逐步减少。而且随着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推出,民间个人消费借贷已经开始萎缩,相对应的,企业生产性借贷则由于民营中小型企业的不断涌现,呈水涨船高之势。民间借贷操作手续简易。一般对借款用途不作限定,仅在口头表明资金使用意向,期限事先基本不确定,可临时通知收回,也可要求展期,从提出民间借贷申请到获得资金一般只需要1~2天,短的则只要几个小时,并且普遍以现金方式交接。借贷期限以短期流动资金借款为主。民间借贷的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内,主要用于短期头寸

周转。除瓯海区外,其他县市区的短期民间借贷占总资金的60%以上。但实际上,一般只要按时支付利息就可以获得展期,因此资金性质 实际为不定期,比较灵活。一般情况下,借款期限为6个月至1年比较普遍,大约占39.6%,6个月以内的占16.4%,1年以上的占25.5%,不定期借贷的大概占54%,一次性还款大概90%以上,付息方式以分期居多,大约占55%左右,还有按季、按月、按年等方式,还有最后一次性还款付息方式。民间金融的行业分布相对集中。瑞安海水养殖业发达,全年总投入约6亿元,若以30%的比例计算的话,需借款1.8亿元,即使将瑞安农信社前7个月的全部新增农贷都用于满足养殖业需求,尚有4700万元缺口要靠民间融资。另根据统计,上半年瓯海区仅在建船舶这一项的总投资就有6亿元,其主要资金来源也是民间借贷。因此从各县反映的情况看,民间金融的资金分布体现出明显的区域性优势或块状经济特点。

三、温州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

(一)温州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

随着20世纪末温州经济转制,温州民间金融在新旧制度的夹缝中不断成长,形式复杂多样,散布在人群当中,具有很强的分散性和隐蔽性。而且由于没有针对性的立法,政府也无法可依,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导致民间金融混乱复杂,弊端丛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温州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缺乏风险管理机制。任何金融制度供给本身都是风险与收益共存的矛盾统一体,不论何种金融机构都面临着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政策风险等。民间金融自身也存在着较高的金融风险。同时,民间金融处于一种地下状态,金融监管机构难以进行监管,存款者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一旦出现欺诈行为,将牵涉广大民众,引发社会动荡不安,影响经济发展进程。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活动产生影响。由于民间金融的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可能难以实现。民间金融往往会干扰政府的货币政策。例如人民银行如果决定减少货币供给,提高了再贴现率,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也相应地会提高,而民间金融并不会提高利率。于是正规金融提供的资金减少了,而民间金融提供的资金增加了,民间资本替代了一部分正规金融资本,货币供给量并未按照预期数量减少甚至完全没有减少。民间金融处于灰色地带。这个特殊的地带,使得民间金融很容易与黑色产生联系。有一些人利用民间金融机构的不透明性从事诈骗活动。还有一些民间金融与地下经济关系密切,甚至被犯罪分子利用来洗钱,刺激了地下经济和犯罪活动,更有一些则是和黑社会勾结,不利于社会稳定。民间金融效率较低。民间金融大多缺乏正规的组织形式、良好的运作机制、有效的约束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很难承担大规模集聚资本的功能,随着民间金融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参与人数的增加,民间金融组织的血缘、地缘关系不断被突破,风险不断积累,大大降低了民间金融的效率。与此同时,民间金融部门可能同正规金融部门争夺金融资源,对于正规金融有一定的“挤出效应”,产生利益冲突。

(二)相关对策建议

民间金融在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的广泛分布,深刻昭示了民间金融的存在是不受体制因素制约的,也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没有直接联系,它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融资方式,也不是简单地对正规金融的拾遗补缺,而是与正规金融并存的必要的融资方式,因此,我们应该在反思以往对于民间金融的态度的基础上,善待民间金融。从政策上消除对民间金融的歧视。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曾经对农村合作基金会和供销社股份服务部进行了整顿;与此同时,针对当时一些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乱集资、乱批设金融机构和乱办金融业务的现象,进行了集中整顿。加强金融监管,对处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稳定政府的金融秩序十分重要。但是,多次反复整顿金融秩序很容易给公众造成民间金融就是非法金融的错觉。随着我国加入WTO,政府对民间金融有了逐渐深入的认识。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22条款指出,“鼓励社会资金与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在加强监管和保持资本金充足的前提下,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企业”。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05年2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第5条指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这是对民间金融的再次肯定。2005年5月25日央行发布《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正确认识民间金融资金的补充作用”的阐述:民间金融“具有一定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减轻了中小民营企业对银行信贷压力,转移和分散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这一条被外界普遍认为是给民间金融正名的信号,预示着民间金融融资合法时代的到来,对消除公众对民间金融的偏见十分有益。2 降低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正规金融。市场经济效率之所以比计划经济高,原因在于前者实行“优胜劣汰”。而“优胜劣汰”的前提,则是产权的多元化和独立经营。因此,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城市商业银行,都应该降低国有股权比重,大力引进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战略投资者,扩大正规金融机构的业务对象和形式,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民间融资需求,在功能上替代原有的自发和分散的民间金融。这样,一方面从资金供给和需求上压缩了分散而不规范的民间金融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又将民间金融收入正规有组织的发展轨道,使其在监管约束之下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以公有制为主题的正规金融机构的产权多样化与民营化改造。以利其转变经营机制提高经营效率,达到改革、发展、稳定的效果。确立民间金融的法律地位,引导民间金融有序成长。如何评判效果上既有助于个人和企业,也有助于当地经济发展,但法律上却不允许的民间融资行为?在银行信贷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如何保护行为健康、民众认可且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民间融资?这些方面,我国的政策界限是模糊的。对于同一行为,不同部门往往有不同的规定。例如,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9条和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6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国家银行贷款利率,具体标准由各地人民法院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但对于什么范围的民间借贷属于合法、什么范围的属于非法,最高人民法院未做明确规定。国务院1998年发布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对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做出了明确界定,其基本标准主要是看这种活动是“已经”还是“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批准的,都是合法的;反之,都是不合法的。这个规定的前提 是,中国人民银行总是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其是否合法。这显然和我国国情不符。因此,当务之急的是:制定和完善民间金融的相关法律,将民间金融合法化、规范化,为民间借贷构筑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以规范、约束和保护民间借贷行为。其中,尤其应对民间借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篇10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等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支持国家宏观调控实施、推进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货币市场已成为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平台,也是各类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和进行资产投资的主要场所。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的培育和建设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指导货币市场产品定价,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

近年来,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物价不断攀升的形势下,人民银行通过与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搭配使用,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加大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同时,缓解商业银行季节性支付清算压力。2007年,人民银行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07万亿元,正回购操作1.27万亿元。通过中央银行票据和开展正回购操作当年收回银行体系流动性1.02万亿元,相当于2007年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冻结流动性的1/2。

2007年末,中央银行票据和正回购操作总余额达4.11万亿元。2007年,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44.8万亿元,同业拆借累计成交10.7万亿元,比2004年分别增加35.36万亿元和9.24万亿元。银行间市场已成为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的主要场所。

(二)资本市场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发展,市场规模不断壮大,交易品种不断丰富,市场运行的机制、制度不断完善,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增强,优化了社会融资结构,推动了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我国股票市场实现了全流通,为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奠定了基础,使我国资本市场在市场基础制度层面与国际市场接轨。截至2007年末,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股票总市值达32.7万亿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40%,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三,新兴市场第一。2007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4595.79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亿元,是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2007年末,债券市场中债券托管总额达12.33万亿元。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扩大了直接融资规模,优化了融资结构和资源配置,也拓宽了居民投资渠道,丰富了居民投资品种,为居民提供了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权证、期货等多种理财工具。我国非金融机构部门直接融资占其融资总量的比重由2004年的17.1%上升到2007年21.1%。2007年末,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到346只,基金份额达2.23万亿元,基金总资产净值3.28万亿元。

(三)外汇市场随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初步形成了外汇零售和银行间批发市场相结合,竞价和询价交易方式相补充,覆盖即期、远期和掉期等类型外汇交易工具的市场体系,为稳定人民币汇率起到基础性作用。

2007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总成交2.26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6.51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67%,比汇改前的2004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相当于当年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04%,比2004年提高了86个百分点。2007年,做市商交易量占银行间外汇市场总交易量的比重超过90%。由于2005年7月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由单一盯住美元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尽管美元汇率持续走低,但人民币有效汇率并没有与人民币/美元汇率同步升值。汇率改革到2007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3.31%。汇率改革至2008年1月末,国际清算银行计算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升值6.3%,实际有效汇率 指数升值10%。

(四)黄金市场是国内发展较完善、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联动金融市场。

我国黄金市场主要包括现货市场(上海黄金交易所)和期货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以及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有现货及纸黄金、延期交割、期货、期权 等衍生产品。金融机构及产金、用金企业可以利用黄金延期交割、黄金期货、黄金期权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带来得风险。个人投资者可以在各大商业银行进行纸黄金、黄金期货、黄金期权投资。2007年,上海黄金交易所累计成交黄金1828.13吨,日均成交量为7.55吨。因黄金市场的全球化和交易产品的同质性,我国黄金市场成为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急先锋”。国内黄金市场价格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联动,行情走势基本一致,国内外价差不断缩小。2007年,国内外黄金价格的平均价差幅度为0.21元/克。

(五)期货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新与发展增加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为我国经济金融稳定发展提供了避险机制。

我国有3大商品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和郑州期货交易所,交易品种涵盖了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等四大领域,期货市场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现有交易品种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得到有效发挥。2007年,3大期货市场成交总金额近4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已上升到162%。上海期货交易所橡胶期货和铜期货的交易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玉米期货和大豆期货成交量均居世界第二位,郑州期货交易所白糖期货交易量位居世界第二位。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成立,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诞生,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二、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市场市场规模较小,对外开放水平低,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占比低,国际影响较小。我国金融市场规模较小,2007年6月末,国内债券市场余额为1.37万美元,占全球债券市场余额的2.58%;2007年末,我国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总市值为4.48万美元,占全球股票市场总市值的7.38%,比纽约证券交易所低18.42个百分点。2007年,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6.17万美元,占2007全球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的6.15%,比纽约证券交易所低22.95个百分点;我国黄金市场场内日均交易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日均清算量的1.2%。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水平较低,2007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4%,贷款余额占比为2.5%,存款余额占比为1%;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占比为4.3%,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占比为5.97%。

(二)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之间相互分割,缺乏联动。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一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2004年至2007年,我国境内直接融资筹资额占同期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例分别为4.49%、2.05%、8.38%和21.95%,均不到银行贷款增加额的1/4,直接融资比例偏低,使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不利于经济金融的稳定。二是债券市场发展落后于股票市场,企业(公司)债券发展更加滞后。2007年末,我国债券市场规模仅相当于股票市场的26.7%,远低于美国等国家的成熟市场,甚至低于韩国、印度等新兴市场。而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债券在我国债券市场总量中的占比仅为4.1%。三是上市公司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比重过高,而民营企业比例偏低。四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滞后,金融期货产品尚未推出。五是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在农村乡镇的营业机构基本全部撤销。在城市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金融市场却在萎缩。

目前,我国实行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造成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分割,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以及银行柜台债券市场分割。由于人民币资本项目还没有实现自由兑换,使得本币市场与外汇市场分割,国内A股市场与国内B股市场分割,等等。市场之间相互分割,缺乏必要的联动机制和套利机制,降低了我国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效率。

(三)Shibor的应用范围较小,形成机制还不完善,受现有市场制度和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较大。Shibor经过一年多运行,以其为定价基准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Shibor的基准地位初步确立,但距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基准利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一是Shibor的应用局限在市场化产品定价上,银行业特别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定价以及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还没有与Shibor挂钩。二是Shibor报价行的覆盖面有局限,Shibor的代表性不足。目前,邮政储蓄银行以及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均未参与报价。三是Shibor的报价计算技术不够科学。Shibor报价行的报价没有与成交量相联系,可能会产生随意报价行为。Shibor生成采用取报价行的中间报价简单算术平均,而没有采用以成交量为权重的报价加权平均。四是现有市场制度影响Shibor的基准性。如现行的股票市场IPO申购制度,容易使一、二级市场之间产生巨大的无风险收益,引起社会资本的疯狂追逐,引发货币市场流动性剧烈波动,导致Shibor波动幅度短期内大起大落,破坏了Shibor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五是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导致外汇占款的大量投放,不仅给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带来巨大压力,而且对Shibor的形成机制产生扭曲,不能科学反映国内资金供求状况。

(四)股票市场缺乏弹性,层次结构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股票市场出现了大起大落。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我国股市持续48个月下跌,上证综指从2200多点下跌到998点。而后由出现了持续28月的上涨,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指达到6124.04点的历史高位。随后开始震荡回落,在8个月内上证综指曾跌破2700点。2008年上半年,上证综指累计跌幅高达48%。股市的大起与大落都不利于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大落时,投资者利益受损严重,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容易引起市场恐慌和不满。我国股票市场的主板市场发展较快,但创业板市场(二板市场)建设还在试点阶段,创业板尚未正式推出。为不能上市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及转让服务的三板市场尚处于探索阶段,多层次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

(五)外汇市场规模小,交易品种较少,市场广度和深度不够,市场功能欠缺。2007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总成交额仅相当于当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04倍,而全球外汇市场全年的交易额相当于全球贸易总量的25倍(BIS2001年统计)。目前,我国外汇市场人民币对外币交易仅限于美元、欧元、港币、日元等几种,交易品种较少。银行间外汇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以及其他形式的市场参与者较少,缺少货币经纪公司,造成市场主体多元化不足,影响了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导致市场流动性不足,交易不够活跃。虽然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但仍有交易真实性的要求,资本项目下的交易需要审批,外汇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受到影响。我国的外汇市场实际上是银行平补结售汇头寸的市场,中央银行是市场供求最后差额的承担者,造成我国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市场缺乏人民币汇率的价格发现机制。我国外汇期货产品尚未推出,目前已推出的远期、掉期交易工具不能满足市场避险需求。市场规避风险机制不完善,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难以发挥。

(六)黄金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还不高,对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监管法律法规缺位。虽然国内黄金市场价格与国际金融市场实现了紧密联动,也允许上海黄金交易所引进在华外资银行为会员,但目前我国黄金及其制品进出口仍实行“准许证”管理。依托上海黄金交易所,国有商业银行及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开办了黄金现货买卖、对居民个人黄金投资产品零售等黄金业务,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相继开办了纸黄金等业务,但是对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监督管理缺乏法律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中没有对商业银行开办黄金业务监督管理的规定。

(七)金融期货产品尚未推出,商品期货国际影响力小。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不到一年,股指期货将是我国推出的第一个金融期货产品。目前,股指期货仍在积极筹备,尚未推出,金融市场的避险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尽管我国期货市场的某些商品期货品种的交易量在世界排名靠前,但交易量的市场占有率仍然低,再加上市场参与者以国内为主,其国际影响与其全球排名尚不相称。

三、进一步发展完善金融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加快金融市场发展。多层有序、结构合理、运行安全的金融市场体系是金融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建设要以推进产品创新和制度建设 为抓手,以增强市场功能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公司债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同时,重视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等的协调发展,建立完善各市场之间资金流动的渠道,使各市场之间联通互动,提高金融市场整体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二)加快Shibor作为我国市场基准利率的培育建设进程,进一步巩固Shibor的基准地位,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扩大Shibor报价行的覆盖面,提高报价行的报价质量,改进报价计算技术,完善Shibor形成机制;增加货币市场交易品种,完善交易机制,扩大以Shibor为基准的定价范围,完善Shibor的传导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革现有不合理的市场制度,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改善Shibor的运行环境。

(三)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避免市场大幅波动。大力发展主板市场,加快推出创业板市场;借鉴美国OTCBB市场和英国OFEX市场经验,尽快建立场外三板市场,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逐步形成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为主体,三板市场为补充,各类市场内部层次合理的资本市场体系。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建立健全资本市场的做空机制;规范上市公司运作,提高上市公司回报股东的意识,引导投资者进行长线投资,减少短期行为,降低市场对政策的依赖,避免资本市场大起大落。

(四)积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外汇市场发展。加强外汇市场自身建设,培育货币经纪公司,引入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促进外汇供求结构的多元化;增开人民币对世界主要可兑换货币的外汇交易业务,推进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不断丰富外汇交易品种;放松外汇管制,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适时推出外汇期货,不断完善外汇市场价格发现、资源配置和避险服务的功能,牢牢掌握人民币汇率的自主定价权。

(五)完善黄金市场发展与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黄金市场健康发展。修订《中国人民银行法》及《商业银行法》增补对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监督管理的规定,制定《黄金市场交易条例》,规范国内黄金市场秩序。完善黄金市场外资会员的相关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外资银行连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作用。

上一篇:小学六年级期末评语下一篇:民族团结从我做起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