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我国离婚制度的发展优秀论文
一、我国高离婚率的现状及产生的危害
目前,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离婚动荡期。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到2011年,我国离婚率连续七年递增。“离婚率的提高,反映了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给个人生活带来更多的选择机会与自由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人际矛盾与情感风险。”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一筠曾这样表示。 二、现行《婚姻法》对高离婚率的原因分析 三、我国现行婚姻制度在保护女性方面的不足之分析
二从中国古代“三不去”制度看我国现行婚姻法:对女性权益的保护性规定较少
我国古代离婚制度中设立了“三不去”制度,即: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先贫贱后富贵,不去。具体的含义是:女方在嫁娶的时候有婆家,婚后没有婆家时,男方不得休妻;为公婆守孝三年,男子不得休妻;婚后男方先贫穷之后变得富裕,男子不得休妻。虽说当时的离婚是一种完全由男性主导下的单边主义的离婚模式,带有明显的歧视色彩,但“三不去”制度也体现出了古代在专制主义下对女性权益的一种保护。
再来看一下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制度中的相关规定:我国现行婚姻法第二条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这些规定在形式上明确了男女平等的原则。但是我们依然不能说女性在社会地位上,特别是经济地位上就已经和男性完全平等。由于女性在身体生理上的局限性,使得其在大多数情况下在经济地位上是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在女性要承担生育上的任务时,其在就业等方面的弱势地位就显得更加明显。这样就可能造成一种情况:女性为整个家庭付出了很多,由于在离婚时却只能分到很少或是无法分到财产,使很多女性在婚后生活得不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判决离婚的话对女性的保护十分不利。虽然婚姻法中也有离婚后经济帮助制度,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框架,实际上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而我国的《婚姻法》恰恰对在这个方面的规制较少。只在《婚姻法》第34条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其他方面却再也没有什么硬性的规定。这样对一些在婚后变得有钱有势的男人抛弃自己的妻子的现代“陈世美现象”就显得没有办法,只能靠道德来进行约束。
另外,正如前面提到的婚外情成为我国婚姻的“最大杀手”的情况下,这时候如果双方要求离婚,特别是在男性对婚姻不忠的情况下,《婚姻法》对于过错方(这里主要是指男性)的惩戒力度较小,使其离婚的成本较低,只是规定了男方向生活困难的女方进行适当补偿的制度,女方可以向婚前有过错的男方进行索赔,但是这些补偿或是赔偿是否能够满足女方的婚后需要却是很难判断,而且还要面临一个执行难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现阶段我国《婚姻法》对女性的保护力度的有待加强。
我国《婚姻法》第32条后面列举了几种应当准予离婚的情况,是我国实施离婚列举主义的体现。但是,这种列举却是不完整的:没有对一些不应当准予离婚的情况进行列举。我们可以借鉴古代的“三不去”制度对现在出现的这类行为进行规制,对现阶段一些离婚极不利于女性的情况规定不得准予离婚,或男子在某一个时间范围内不得与女子离婚,以更好地维护女性的权益。
三、离婚“破裂主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高离婚现状和对妇女权益的保护
我国在2001年新《婚姻法》颁布时确立了离婚适用感情“破裂主义”的原则。考虑到当时新婚姻法实施时的状况,这一原则在解放妇女的婚姻观念,推动我国婚姻制度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现在各个社会各个领域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单纯靠“破裂主义”原则已经不能很好地规制我国现阶段这种高离婚率的现状。
从内容上讲,单纯的“婚姻破裂主义”原则不能有效地包括婚姻的全部内容。婚姻生活不单单包括感情问题,一个完整的婚姻还应该包括经济因素、家庭因素、性生活等一系列要素,而单纯使用“破裂主义”原则将这些因素都排除在外。《婚姻法》对于感情破裂原则规定在第32条第二款: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破裂,调解无效,
应准予离婚。在我国现阶段经济还不发达,贫富差距还比较大的情况下,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婚姻是不可能摆脱物质生活条件的,而女性现阶段在政治、经济、升学、就业方面还处于一种弱势地位。这种弱势地位再以“感情破裂”主义原则来规制离婚时,其表现得尤为明显,就有可能为男方在离婚时推托自己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寻找借口。比如女性为家庭付出了很多之后,男方以感情破裂为由请求与女方离婚,这时候女方迫于生计,或是离婚后会使女方的生活陷入严重的困境,不愿与男方离婚。这时根据婚姻“破裂原则”就只能判决双方离婚,这十分不利于对于女方的保护。况且,对于感情上的问题,本来就难以认定,在司法操作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法官判案的随意性大,也间接导致了现阶段的高离婚率。
现阶段,应该对《婚姻法》中离婚原则进行补充性修改,在保留离婚“感情破裂”主义的原则下,适当增加一些其他因素,如将经济因素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进行考虑,以适应当前调整离婚率的要求。
四、结论
一、我国离婚救济制度的意义
首先, 离婚救济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保障社会的稳定有序。社会是一个大家庭, 大家庭中的每个小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因此必须增加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 减弱其对社会稳定秩序带来的影响, 这正是离婚救济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其次, 离婚救济制度有利于维护家庭的稳定和睦, 保障下一代的培养和教育。离婚与夫妻双方结婚时“天长地久”的期望背道而驰, 对个体产生严重的感情伤害。此外, 离婚严重影响家庭和睦、子女的培养和教育。
再次, 离婚救济制度对于保障夫妻的平等关系有一定的加强作用, 按照离婚救济制度的相关规定, 当一方有重大过错, 离婚时应对另一方进行一定的损害补偿、家务补偿以及一定的经济补偿, 进而维护受伤害一方的合法权益, 并对错方实施相应的制裁手段, 维护婚姻家庭中男女双方的平等关系。
二、我国离婚救济制度的组成
(一) 经济帮助制度
经济帮助, 顾名思义, 是指夫妻离婚时, 如果一方生活困难, 经过双方协议或者协议失败经由法院判决, 其中有条件的一方对困难的一方在住房、生活等方面进行一定资助的行为。经济帮助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帮助, 也可以是金钱性的帮助。
基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观念, 女性负责大部分家务, 而且承担着繁衍的使命, 她们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培养下一代和做家务中去,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经济收入, 造成夫妻双方经济收入上的巨大差距, 导致面临离婚时女性迫于经济压力而不敢选择离婚, 这与法律规定中的离婚自由条款相背离。经济帮助可以切实保护妇女平等地享有法律赋予的合法权益。
根据《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等相关规定, 在适用经济帮助时需要同时符合以下三方面条件:一是时间条件, 该时间为离婚时的困难, 而不是离婚后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困难;二是能力条件, 当一方有困难时, 另一方必须要有能力给予一定的物质资助;三是经济帮助, 经济帮助原则上是暂时的, 而非永久性、无限制的。当事人履行完离婚协议或判决中经济帮助的义务后, 除非本人自愿继续进行经济帮助, 否则并没有义务继续对对方进行帮助。
(二) 家务劳动补偿制度
家务劳动补偿是指:一方由于付出较多的婚姻义务如对子女的抚养、对老人的照顾及对另一方的工作方面进行协助等, 在离婚时, 有权向另一方请求一定的补偿, 并且另一方应该给予补偿, 该补偿制度构成了我国离婚救济制度中的重要部分。这使在家庭中长期从事家务劳动的一方在离婚时可能获得一定的物质补偿, 这对于保护女性权益意义重大。
在我国的夫妻在共同生活中, 一般女性长期负责家务劳动, 这必然影响其经济收入, 一旦离婚, 其生活水平会大大下降甚至导致生活困难, 所以应该对女性的家务活动进行一定的物质补偿, 从而保障女性的合法权益。
(三)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离婚损害补偿制度是指由于一方的重大问题而导致夫妻离婚, 在离婚时, 受损害的一方可以请求补偿, 错方由于其重大问题而导致另一方造成的精神及财产损失, 应该给予相应的物质补偿。2001年, 《婚姻法》 (修正案) 列举了一些受损害方可以提出损害补偿的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重婚、婚后与他人同居、家暴、虐待以及遗弃家庭成员等。
离婚损害补偿的提出需要以下一些条件:请求人必须是婚姻当事人, 并且是受损害的一方, 过错行为的种类由法律规定, 并且是单方面的过错。在该制度中, 赔偿的承担方必须是合法婚姻家庭中的受损害方, 即无过错方。
三、我国离婚救济制度完善的几点建议
(一) “生活困难”涵义的局限性及完善建议
《婚姻法》司法解释虽然对经济帮助的相关规定进行了一定的补充, 但并没有对具体适用做详细规定, 这不利于婚姻当事人理解此救济制度, 而且不利于司法实践中具体适用此制度。根据《解释 (一) 》第二十七条规定:“婚姻法第四十二条所称‘一方生活困难’, 是指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一方离婚时没有住处的, 属于生活困难。将离婚时一方生活困难的标准定为能否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和有无住处, 这一规定是有局限性的, 这仅考虑了离婚时能否满足当地基本生活水平和住处, 即是否绝对困难, 而没有考虑离婚后相对于离婚前生活水平下降, 即生活相对困难。
因此, 应对离婚救济制度中的生活困难的含义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大, 放宽离婚救济制度中经济困难的判定标准, 以便更好地保护及救助离婚当事人中的弱势一方, 保障其生活水平不因离婚而有所下降, 进而更好地贯彻离婚自由原则。
(二) 对于家务劳动价值中存在的问题及加以完善的建议
对女性的家务贡献进行一定的物质补偿, 是因为其劳动成果在婚姻家庭中必不可少, 正因为有女性的家务劳动, 男性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中工作, 给社会创造价值。因此, 男性的社会劳动所得并不是完全归因于男性, 而是夫妻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 对女性的家务贡献进行一定的物质补偿, 更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婚姻法》 (修正案) 第四十条规定:“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 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 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本规定仅以法律形式规定了, 离婚时一方应向另一方做出家务劳动补偿, 并未指出具体操作方法。
关于如何计算家务劳动价值, 学术界一直存在多种不同观点, 在司法实践中常用的方式是按照当地家政服务人员的报酬标准计算。由于家务劳动并不仅仅是家务工作, 其更多地包括亲情及精神方面的大量投入, 因此, 对于家务劳动价值的衡量, 在计算劳动量的同时, 应该加入在家务劳动中所投入的亲情及精神方面, 从而更全面、更客观地对家务劳动价值进行评价。
(三)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适用的局限性及完善建议
2001年《婚姻法》 (修正案) 第四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 导致离婚的, 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1.重婚的;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3.实施家庭暴力的;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上述对于离婚损害赔偿的使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实际实践中, 受损害方在提出离婚时所受到的损害远非以上四点, 例如婚前一方对其精神病史及生理缺陷进行隐瞒, 并且婚后久治不愈;一方对另一方隐瞒其传染病史, 婚后传染进而造成身体健康损害的, 在离婚时, 受损害的一方均可以请求离婚损害赔偿……
对于请求离婚损害赔偿的情形进行适当拓宽。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 因此应当增加其他可能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的因素, 如:长期嫖娼行为、赌博、吸毒等。此外, 应增概括性规定“其他导致离婚的重大侵害行为”, 以便法官在判定离婚损害赔偿时行使自由裁量权。
摘要:2011年8月12日, 国家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 》, 《解释 (三) 》就夫妻财产问题的若干规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其关于夫妻财产界定方式和离婚时的分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保障离婚自由和维护家庭稳定之间的矛盾。现行的离婚救济制度在制度上的完善性和准确性上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所以, 急切需要我国对现行离婚救济制度进行完善, 以制定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离婚救济制度。
关键词:离婚,救济制度,完善,建议
参考文献
[1]张伟.转型期婚姻家庭法律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237.
[2]王礼仁.婚姻诉讼前沿理论与审判实务.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9:174.
[3]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婚姻法司法解释及相关规范.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18.
[4]孙丽琴, 柴珂楠.我国离婚救济制度的缺憾及完善.杭州: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 第1期.
[5]丁慧, 刘艺.离婚纠纷及其后果的处置.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163.
[关键词]无过错方、赔偿责任主体、赔偿标准
随着离婚现象的日益普遍,离婚损害赔偿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离婚损害赔偿的无过错方、赔偿主体范围以及赔偿标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的利弊和今后应该借鉴和完善的地方。
首先,对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定义,存在诸多的见解,不同国家的立法体现也有所不同。根据我国《婚姻法》(修正案)第48条规定:因一方有过错导致离婚的,离婚时无过错一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1056条则规定:夫妻一方,因判决离婚而受损害者,得向有过失之方,请求赔偿。笔者比较赞同台湾地区关于该制度的定义,笔者认为,所谓离婚损害赔偿,即由于过错一方导致离婚的,另一方有权向其造成的损害请求赔偿,而不强调另一方为非过错一方。因为,现实生活中,离婚事由的出现大部分是因为夫妻双方互有过错而造成的,不能单纯的理解为一方有过错,而另一方无过错。如果依《婚姻法》规定,只有无过错一方享有赔偿请求权,换句话说,只要存在过错就无权请求赔偿。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完全的无过错一方不能说没有,但是很少,如果将享有赔偿请求权的一方仅仅局限于完全无过错者,不但曲解了立法者的本意,而且也不符合公平和保护弱势群体的民法精神。所以,应当删除无过错一方这一措辞。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主要过错一方负赔偿责任以及过失相抵原则来确定有权请求离婚损害赔偿的主体,而不仅局限于无过错一方。
其次,对于赔偿责任主体范围的确定。我国法律明确规定,赔偿责任的主体为导致离婚的婚姻关系的一方当事人。此规定并没有完全的考虑到一切事项,比如,夫妻离婚是因为存在第三者从中作梗,挑拨离间的情况。如果是这种情况发生,则主要过错方还包括第三者。我国《婚姻法》(修正案)第46规定,产生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法定事由有以下五种:第一,夫妻一方重婚的。第二,夫妻一方与他人同居的(俗称姘居)。第三,夫妻一方实施家庭暴力的。第四,夫妻一方虐待家庭成员的。第五,夫妻一方遗弃家庭成员的。就拿第二种情形举例,丈夫与另外一个女的姘居,违反了夫妻间的忠诚义务,破坏了夫妻间的感情,导致夫妻离婚的情况,如果只追究丈夫的过错责任,仅仅把损害赔偿的主体局限于丈夫一方,而没涉及第三者,则不仅不利于抚慰受害妻子一方的人格尊严,而且从长远来讲,对于第三者也起不到震慑作用,另外,从道德层面来讲也不应该对第三者加以姑息。综上所述,笔者建议将离婚损害赔偿主体范围扩大,不仅仅局限于导致离婚的婚姻关系的一方当事人。
最后,从赔偿范围、标准来分析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作为对婚姻当事人权利受到非法侵犯时救济手段,具有三方面的功能。第一,填补损害。第二,慰抚受害人。第三,制裁和预防相关违法行为。[1]《婚姻法》第46条虽然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但是关于具体的赔偿标准和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标准、数额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赔偿的范围包括实物损失赔偿和精神损失赔偿,其中,实物损失赔偿应当包括既得利益损失赔偿和可得利益损失赔偿,而精神损失赔偿则应该包含非财产责任的赔偿,例如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和财产责任赔偿即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通常情况下,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由以下四点构成:一、存在妨害婚姻家庭关系的违法行为;二、妨害婚姻家庭关系的违法行为与婚姻关系破裂。离婚,造成无过错配偶人员遭受人身、财产、精神上的损害存在因果关系;三、受害方有受害事实;四、违法行为人存在过错。[2]但是现实当中,受害方有受害事实在精神方面是很难辨认和鉴定的,所以该规定有不妥之处。物质上、实物上的损失是看得见的,也是可以丈量的,但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著的,也是无法测量。同时对于赔偿的标准,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亦沒有做一个明确的规定,因此,即使法院判赔偿责任主体负有赔偿责任,但是需要赔偿的数额多少以及其确定的标准都无从考量,只能由法官自由裁量。对于赔偿的标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1.主要过错方实施损害行为的时间的长短、频率、公开度结合受害方自身的精神承受能力抑或是抗压力。2.对受害一方肉体所造成伤害程度,应包括实际造成的伤害结果和未来可能存在的伤害风险;另外,应当适当照顾弱势一方,所以离婚损害赔偿的标准还可以参照:1.婚姻存续期间和再婚的可能性,婚姻存续时间长的,损害赔偿数额应适当高些,妻子结婚时间长,年龄偏大,再婚的可能性小的,亦应适当增加赔偿数额;2.受害一方和损害一方的健康状况、年龄、经济收入能力等;3.适当保护弱势一方,原告是妻子时,根据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的原则,应适当增加损害赔偿数额。
综上,笔者认为,我国现行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应该在三个方面加以完善:第一、从措词上修正。将受害一方取代无过错一方。第二、从赔偿责任主体范围改正。增加第三者因为过错所造成的损害,应当负损害赔偿责任。第三、从赔偿的范围和标准。赔偿的范围包含实物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而实物损害赔偿又包括既得利益赔偿和可得利益赔偿,同时,精神损害赔偿应当涵盖财产性损害赔偿即精神损害赔偿金以及非财产性赔偿,诸如赔礼道歉、停止侵害等;另外,赔偿标准亦应参照上面所提的几个具体因素,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蒋月何丽新.婚姻家庭与继承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内容摘要:2001年4月28日我国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首次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这一制度规定了婚姻关系中一方当事人实施了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四种违法行为之一,并导致离婚的,则无过错方有权提起离婚损害赔偿。此制度充分体现了婚姻义务的内在要求,充分保护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制裁过错方的违法行为,使司法机关在裁判相关案件时有了法律依据。
关键词:
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离婚损害赔偿的诸多问题仍存在分歧。为正确贯彻实施这一法律规定,本文拟就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概述
(一)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含义 我国《婚姻法》第4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我国《婚姻法》上的离婚损害赔偿,是指夫妻一方因法定的严重的过错行为而导致离婚的,并对无过错方造成精神或物质损害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当夫妻一方的行为是构成离婚原因之一的侵权行为时,他方才可请求因侵权行为而产生的损害赔偿,如果离婚原因不是法定的侵权行为时,则他方不得请求离婚损害赔偿。
(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特征
1、主体法定性。指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主体及责任主体是法定的。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主体是指哪些人可以提出离婚损害赔偿,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是侵权行为,其赔偿是因离婚前的过错行为而导致离婚时发生的赔偿,不是对离婚本身造成的损害赔偿。所以,受害方是以自己合法的婚姻关系受侵害受损害而要求赔偿的,而不是以个人的人身受害要求赔偿。因此,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只能是婚姻关系中的一方当事人,即无法定过错一方当
事人。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违法行为侵害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不属于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主体范围。他们受到的损害,可以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对于离婚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婚姻法》第46条没有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29条规定,承担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为离婚诉讼当事人中无过错方的配偶。本人认为,最高人民法院这一司法解释值得商榷。
2、救济性。离婚损害赔偿能使有过错方受到经济上的制裁,使无过错方得到经济补偿和精神抚慰,有利于有效地维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通过该制度使无过错方获得一定的补偿。首先是从经济上填补损害,其次是抚慰受害方因权益遭受损害遭受的痛苦,使受害人获得心理上的慰藉。
3、惩罚性。离婚损害赔偿既是对违法行为的制裁,也对其他有可能实施侵权行为的人具有警戒和预防作用。即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填补过错配偶的违法行为给无过错配偶造成的损害,抚慰无过错配偶的精神创伤,预防、制裁配偶一方的违法行为,以维护合法婚姻关系和保护无过错配偶的合法权益。
二、离婚损害赔偿与相关损害赔偿概念辨析
(一)离婚损害赔偿与侵权损害赔偿 侵权损害赔偿,是指支付一定的金钱或者实物赔偿侵权行为所造成损失的侵权责①任方式。与离婚损害赔偿的相同点是二者均是基于一定的民事法律事实导致损害的结果发生,从而引起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对相关损害责任人作出一定的惩罚,使其支付一定的金钱或者实物,给予受害人一定的补偿。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
其一,主体不同。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只能是婚姻关系中的一方当事人,即无法定过错一方当事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29条规定,承担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为离婚诉讼当事人中无过错方的配偶。而侵权损害赔偿是一种适用最广泛的侵权责任方式,请求权主体可以是在侵权行为中任何遭受侵权行为损害的一方当事人,而其责任主体也可以是侵权行为中任何一方加害人。
其二,请求权基础不同。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为婚姻存续期间一方当事人的过错行为导致离婚结果的发生。是配偶一方以自己合法的婚姻关系受侵害受损害而要求赔偿。而侵权行为的请求权基础是基于一般侵权行为,规定的更加宽泛,即在其他责任方式无法实现或者其他责任方式不足以救济受害人时,侵权损害赔偿都有适用余地。
其三,功能不同。离婚损害赔偿作为一种民事责任,其功能在于弥补受损害一方因离婚所遭受的损失。弥补的损失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上填补损害,二是慰抚受害方因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而遭受的痛苦。同时通过对过错方进行财产性的惩罚,达到警示、预防违法行为的效果。侵权损害赔偿的功能主要是填补和转嫁损失。作为救济方式,侵权损害赔偿应当使受害人的状况尽可能恢复到权益未被侵害之前的状态。
其四,确定损害赔偿数额的考量因素不同。由于离婚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 ① 魏振瀛:《民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七月第三版,第750页。
和精神损害赔偿,因此,离婚损害赔偿的数额评算,也要从上述两个方面分别算定。财产损害赔偿在司法实践中较为好确定。然而对离婚精神损害而言,基于婚姻家庭关系的特殊性,要考虑哪些因素,台湾史尚宽先生认为,应按所受痛苦程度(尤其身体健康上受有损害),参照婚姻继续期间、年龄、地位、因夫妻财产分割所取回财产及所得财产上损害赔偿之多寡及其他一切情事定之。②侵权损害赔偿的确定应考虑加害人的过错程度,适用过错相抵原则、损益相抵原则,以及基于一定的人道主义考量。
(二)离婚损害赔偿与精神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自然人在人身权或者某些财产权受到不法侵害,致使其人身利益或者财产利益受到损害并遭受精神痛苦时,受害人本人、本人死亡后其近亲
③属有权要求侵权人给予损害赔偿的民事法律制度。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中包含了部分精神损害赔偿中的部分内容,即在离婚损害赔偿中,夫妻一方基于另一方因法定的严重的过错行为而导致离婚,并对另一方造成精神或物质损害这一事实而提出的赔偿请求。但二者又有显著的不同之处:
其一,主体不同。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只能是婚姻关系中的一方当事人,即无法定过错一方当事人。离婚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为离婚诉讼当事人中无过错方的配偶。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主体除了直接因不法侵害遭受人身利益或者财产利益受到损害并遭受精神痛苦的自然人外,还包括死者的近亲属,这里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只有死者的近亲属可以提出精神损害赔偿;但受害人为死亡的,其近亲属不可以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是不特定的侵害自然人人身、财产利益的加害人。
其二,请求权基础不同。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是婚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的行为导致离婚的法定过错。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是人格权受到侵害的行为,具体根据《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包括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损害的行为。
其三,确定损害赔偿考虑的因素不同。精神损害赔偿的前提是精神损失,而精神损失是无形的,无法精确度量的。根据我国《精神损失损害赔偿解释》第10条的规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1)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2)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3)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4)侵权人的获利情况;(5)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6)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法律、行政法规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有明确规定的,适用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同侵权损害赔偿一样,精神损害赔偿也同样适用过错相抵原则,而我国现行法律对离婚损害赔偿并无这一规定。
三、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概况及对比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起源于19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国均把该制度引入本国相关的法律条文中,并根据本国婚姻家庭关系的特点加以发展和完善。《瑞士民法典》最早明确规定离婚时过错方需承担赔偿责任其,第151条规定:“
(一)无过错的配偶因离婚在财产或继承权方面受到损失的,有过错的配偶应承担适当赔偿损失的责任
(二)无过错的配偶因离婚使本人生活遭受重大损失的,②③ 史尚宽著:《亲属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519页。
魏振瀛:《民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七月第三版,第754页。
法官可以判给该方一定数额的抚慰金。”④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瑞士民法典》中规定的离婚时损害赔偿,既有针对财产损失的,也有针对继承权受到侵害和精神损害赔偿的。其与我国的《婚姻法》中规定的离婚损害赔偿相比,对于责任主体规定的范围更广,同时对可以请求的损害赔偿内容规定的更为明确。《法国民法典》第266条规定:“在因一方配偶单方过错而宣告离婚的情况下,该一方对另一方配偶因婚姻解除而受到的物质上与精神上的损失,得受判处负损害赔偿责任。”⑤同时,该法第267条明确规定:“过错方当然丧失另一方配偶在结婚时或其后原已同意的一切赠与及一切财产利益。”并且在第267条还规定,夫妻双方均有过错,则按“过错相抵”的法理原则,双方均不得提起赔偿之诉。这与我国《婚姻法》中规定的损害赔偿制度相比,除了损害赔偿的范围较为明确,包括损害赔偿、抚慰金和弥补财产损失。最大的亮点在于引入了过错相抵原则。此原则更加符合现实中的婚姻家庭关系,更有利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也使我们队我国立法的相关改善有所期待。
四、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是指判断一方是否应负赔偿责任的根据。合理的责任构成要件的确定和运用会给审判人员提供极大的方便。离婚损害赔偿是一种因侵权行为引起的民事赔偿,但基于婚姻家庭关系的特殊,其构成要件又有自身的特点。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有法定过错行为的发生
法定过错行为的发生作为构成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要件之一,其主要特征是违法性。因配偶一方的违法行为致使婚姻关系破裂而离婚,即有违法性存在。这里的违法行为主要指: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四种违法行为,不能任意作扩大解释。
1、重婚
作者:买吾兰·居曼 指导老师:李君
摘要: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的一个新规定,它既是婚姻关系民法属性的直接反映,也是保护离婚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需要。本文通过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基本概念、性质、构成要件以及意义的全面梳理和简单剖析,展现其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司法实践价值,并指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同时对如何完善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提出意见和设想,以促进该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 离婚损害赔偿;现状;完善
前言
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和物质损害赔偿,也就是法学界所说的财产和非财产损害赔偿;依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三)实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该条规定表明我国婚姻法确立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它体现了对婚姻家庭关系中弱者和无过错方的法律保护,是我国离婚法修改的一个突破。然而由于只有一个条文,而该条文又过于简约,以至于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司法界都对该制度存在争议,因此,极有必要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进行研究和完善。本文试对当前学术界有关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研究情况加以总结,以便进一步深化上述问题的研究,更好地保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一.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离婚损害赔偿责任属于民事责任之一种,可适用一般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我国学者对于离婚损害赔偿责任构成要件的具体因素,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包括三要件、四要件和五要件说。
1.三要件说
该观点认为离婚损害赔偿应包括一下要素:(1)违法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2)存在妨害婚姻家庭关系的违法行为;(3)必须有损害存在。
2.四要件说
该观点认为离婚损害赔偿的要素为:(1)法定情形;(2)损害事实;(3)法定情形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即配偶一方实施的侵害行为必须是导致离婚和造成另一方遭受损害的直接原因;(4)配偶一方存在过错,另一方因此提出离婚。
3.五要件说
该观点认为离婚损害赔偿必须具备一下条件:(1)违法行为;(2)有损害事实的发生;(3)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应具有因果联系;(4)实施违法行为一方必须在主观上存在过错;(5)有离婚事实的发生。二.离婚损害赔偿的意义
我国婚姻法虽然确立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但学术界有关这一制度的合理性问题的争议却一直存在。
有的学者主张废除该制度,反对该项制度者认为:该制度背离了无过错离婚原则,加大了离婚成本,由使纠纷时间延长、扩大当事人之间的鸿沟、延缓当事人走出阴影的负面作用,而且损害赔偿制度违反婚姻的理论本质,况且惩罚第三者是用法律干涉私人的感情世界,而道德问题不能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有的学者还认为离婚损害赔偿容易造成侵犯他人隐私,捉奸成风的不良风气,同时司法介入婚姻过错的调查,取证困难,在实践中会出现诉讼成本高,操作难等现象。在这些基础上,持有该观点的学者建议设立易于操作的离婚扶养等制度,并认为因重婚、家庭暴力等离婚损害赔偿问题,侵权法也许能够提供一种合理更为适用的损害赔偿制度。
尽管学术界存在否定离婚损害意义的观点,但大部分学者仍认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我国采取结婚登记主义,婚姻这项契约必须严格依照婚姻法缔结。它不仅关系到当事人的巨大利益更涉及社会利益,理应受法律的严格保护。学术界对2001年我国《婚姻法》确立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意义探讨可以概括为一下几个方面:(一)填充损害说
该学说认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作为基本救济手段的最重要功能,是通过补偿损失使受害一方即无过错方的权益得到救济和恢复。过错方违反婚姻义务,侵害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无过错方的损害,尤其是精神损害,虽然不能直接用财产衡量,但是,以财产方式补偿受害人所遭受的精神损害,对受害人的精神利益和精神痛苦的赔偿,具有明显的填充损害功能。
(二)抚慰受害方说
该学说认为离婚过错方的损害赔偿,还具有抚慰受害方的心灵,减轻其痛苦的作用。虽然人的精神损害是难以用财产补偿的,但是财产毕竟还是有价值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的需求。由侵权人赔偿受害的精神损害,是对受害人感情和精神损害的一种安慰,平息或中止受害人的怨愤、报复等不良感情折磨,有助于受害人恢复身心健康。
(三)制裁过错方说
该学说认为让过错方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是婚姻法对其漠视配偶利益、违反婚姻义务和婚姻行为准则的行为的谴责和惩戒。这种制裁不仅是对过错方的惩戒,而且对他人也起到警示和预防作用,使行为人预见自己过错行为将产生的损害后果,以减少这类过错行为的发生,从而维护婚姻家庭的稳定。
三、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现状及其完善
(一)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总体现状
我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所确立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为制裁破坏婚姻家庭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维护了婚姻家庭的稳定,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2001年以来的实践却发现该条款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惩罚“第二者”、警告“第三者”、抚慰“第一者”,而且在各法院的判决中支持的很少。我国有学者专门针对其适用情况做过调查,其适用的效果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所显示的总的情形是该制度的适用率不高。
(二)目前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针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上述适用状况,目前我国学者针对该制度所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学者们所提出的批判和建议较多的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用情形不足说
《婚姻法》第四十六条采用列举式的立法模式,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的范围:重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的、虐待或遗弃家庭成员的等四种情形。而该法对学者们普遍认为的应该纳入的一些情形没有规定,列如家庭暴力中未包含精神暴力和性暴力以及其它。列举性规定的突出弊端是难以穷尽所有对婚姻的情形是复杂的,因此学术界一致以为《婚姻法》第四十六条适用范围的过窄,无过错方受到的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得不到赔偿,对其保护很不力,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功能被软化。
2.过错的举证困难说 在实践中,离婚损害赔偿的举证往往是较为困难和复杂的。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案件中,无过错方举证责任过于严格。在民事诉讼中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据规则,而在离婚诉讼中,由于违法行为的隐秘性,导致无过错方举证比较困难。这个缺陷必然会阻碍离婚损害赔偿这一规定在实践中实现其应有的作用,多数学者认为,应降低无过错方的举证责任,或者在特定的情况下采用过错推定原则,适用举证责任倒置,或者由无过错方提供线索,人民法院主动取证。笔者赞同这些观点,现实生活中无过错方常处于弱势地位,其自身的能力或经济条件都不如对方,很难取得证据来指证对方。适当的降低无过错方的举证责任,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过错推定原则,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举证难而阻碍受害人个人主张权利或实现权利的情形,而且对于那些意欲实施过错行为的婚姻当事人也可以起到威慑的作用,进而达到预防违法,更好的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3.“过错方和无过错方”难以界定说
目前学术界对婚姻法中所指的过错存在三种观点,即(1)无过错是相对的,只要没有第四十六条规定的四种情形,就属于无过错;(2)只要一方的其它过错行为对另一方构成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情形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那就是无过错方;(3)无过错应当是绝对的无过错,即无过错方的行为在客观上不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要求。而第四十六条未将过错进行明确规定,这就造成了司法实践的困难,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有学者建议将“无过错方”改为“受害人”,受害人在提请离婚损害赔偿时,不必考虑其是否存在过错,可以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使其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和客观因素,确定损害赔偿的数额。如果能认定双方的过错不互为因果,则由过错方承担完全赔偿责任;如果能认定双方的过错相抵,则不必判令由何方承担赔偿责任,这样比较合理。
4.第三者责任不明确说
《婚姻法》及其相关的司法解释规定过错方是承担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义务主体,而不包括第三者,那么第三者究竟应否作为赔偿义务主体呢?在国外的立法列中,法国、瑞士。日本。美国等都确定了过错方及第三人对受害人的婚姻家庭的破裂负责任,无过错方有权请求第三人赔偿的原则。
目前,在我国针对这一问题,学术界存在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第三者应包括在这一责任主体之内,应作为共同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这部分学者认为第三者介入他人婚姻,不仅侵害了婚姻当事人的配偶权,妨害了他人的家庭安宁,而且冲击了法律所保护的婚姻家庭制度,这实质上就是对法律的破坏和违反,因而第三者的行为应当收到法律的否定性评价。
另一种意见认为:不宜将对第三者的赔偿请求权和民事责任规定进来,对于第三者的行为更适宜以道德来调整。该部分学者认为,“第三者”不是一个法律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其表现形式也较复杂,有通奸、姘居、重婚等。第三者产生的原因也很复杂,有贪图享受“傍大款”者,有上当受骗,不知对方有配偶者,所以对“第三者”不宜用法律加以惩罚。对于这些不同形式介入他人婚姻的第三者,应当区别其社会危害性进行区别处理。第三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或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构成重婚罪,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与有配偶者姘居、通奸者可以通过道德谴责及批评教育等方式处理。如果第三者实施违法行为,侵害合法配偶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造成严重后果的,受害人可以用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提起侵权损害赔偿之诉讼。结论
笔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婚姻关系的破裂都是由于第三者的插足造成的,如果不追究第三者的赔偿责任,一方面不符合民意,另一方面是对第三者此种行为的纵容,不利于社会风气。我国现行《婚姻法》对赔偿义务主体应加以完善,在立法上对受害方可以向第三者提出离婚损害赔偿应给予肯定,从而更好地保护无过错方的权益,实现法律的社会价值。
《婚姻法》规定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婚姻法立法史上的重大进步,是在基本法律层面上对离婚自由和过错责任进行法律调控的重要手段。既保障离婚自由,又促进婚姻家庭稳定,同时也保护了离婚中的无过错方的利益。1878年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怀特在摩门教徒重婚案指出,在大多数文明的国家,婚姻是一种神圣的责任,一个民事契约,并且受到法律的规范和责任。对我国婚姻法律制度来讲,离婚赔偿制度无疑是一种崭新的制度。这就更加需要我们的法律人关心和呵护,因为社会的天平总是向强者倾斜;因为法制的进程中回响着弱者的呼声;因为我们也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
参考文献: [1]唐成,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2]张学军,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辨析[J].政治与法律,2008,(2)
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和实施,对制裁离婚过错方,保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型婚姻家庭关系的建立,正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婚姻法》关于这一制度的条文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该制度的司法解释在适用情形、请求权主体、赔偿义务主体和责任确定等方面亦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其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完善。
一、放宽请求权主体限制
《婚姻法》第四十六条将有权提起离婚损害赔偿请求的主体范围限制为婚姻关系中的无过错方,即请求权主体只能是夫或妻,不包括其他人员,但该条
(三)、(四)两项即家庭暴力和虐待、遗弃行为的侵害对象并不仅限于夫或妻,还有可能是与婚姻关系当事人共同生活的其他家庭成员,如子女、岳父母、公婆等。在现实生活中,因婚姻当事人一方暴力侵害、遗弃、虐待其他家庭成员导致夫妻感情破裂而离婚的不在少数,如妻子虐待公婆而导致夫妻感情破裂,丈夫起诉离婚,在此情况下,其父母(即其妻之公婆)可否对媳妇提起损害赔偿?若不可以,则《婚姻法》第四十六条
(三)、(四)项尤其是第(四)项就无存在的必要,因为反正作为非婚姻关系当事人的家庭暴力和虐待、遗弃行为的受害者无权在离婚诉讼中提起损害赔偿,倒不如把
(三)、(四)项规定的侵权行为的侵害对象仅限为婚姻关系另一方,排斥受侵害的其他家庭成员,但这显然是与立法意图相悖的。因此,要真正发挥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应有功效,就应当扩大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主体,不仅限于无过错的婚姻当事人,还应包括与婚姻当事人双方共同生活的、受婚姻过错方暴力侵害或虐待、遗弃的其他家庭成员。例如,因暴力侵害、虐待、遗弃婚姻关系当事人以外的其他家庭成员导致离婚的,应允许受害者参加到离婚诉讼之中,并有权独立请求损害赔偿。
二、拓宽赔偿义务主体范围
《婚姻法》第四十六条仅规定无过错方有权提出损害赔偿,而没有明确规定可以向谁提出赔偿请求,即未限制赔偿义务主体的范围,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二十九条却把承担赔偿责任的主体限定为无过 错方的配偶即过错一方,而排斥了婚姻当事人以外的、破坏合法婚姻关系的第三者。笔者认为,损害赔偿义务人限制在夫妻双方的范围之内,这使得受害人在权利保护上受到影响,实际上,是免除了共同侵权人的连带责任,若第三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同居、重婚导致离婚的,合法婚姻关系的无过错方应有权在离婚诉讼中向其主张损害赔偿,如第三者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法律制裁,显失公平正义,且与社会公德相悖。《解释》对法律规定不明的条文作出限制性解释,是不恰当的,也制约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功效的发挥。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应依据实际情况,考察第三者是否“明知”,若为“明知”,则第三者应作为共同侵权者,承担连带责任。瑞士、美国、日本等国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即有类似的规定。我国《婚姻法》也应把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同居的故意侵害合法婚姻关系的第三者纳入离婚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范围之内,以在赔偿主体上趋以完备。
三、增加有权提起离婚损害赔偿之情形
《婚姻法》第四十六条列举了可以请求离婚损害赔偿的四种情形,但现实生活中,情况是复杂的,重大过错不可能为列举的四种情形所能全部涵盖,如发生婚外性行为但未达到“同居”程度而对配偶一方造成严重伤害的,应不应赔偿?笔者所在法院判过这样一起案件:男方通过亲子鉴定发现“儿子”非己所生,而是妻子与他人通奸所生,遂起诉离婚,并要求妻子给予精神损害赔偿,合议庭判决准予离婚,同时判令女方赔偿男方精神损害抚慰金1万元。这例判决实际上已超过了《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所规定的可提起损害赔偿的范围,但如不判,显然有悖情理,对无过错的男方也极不公平,可见,《婚姻法》规定的可提起离婚损害赔偿的情形有必要加以扩大。严格地说,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对过错行为破坏婚姻家庭关系并导致婚姻破裂结果的赔偿制度。这种过错,不论是何种形式,只要违背了婚姻法的基本原则,达到一定程度导致婚姻破裂,都应承担赔偿之责,《婚姻法》第四十六条以示例的方式对众多的过错予以了较大的限制,仅列举了四种情形,那么这四种情形之外的其他较为严重的过错只能由道德规范来调整,事实上,这种将其它过错行为推归于道德规范调整的限制不仅在理论上缺乏支撑,在现实生活中也难获公众认可。比如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的通奸、吸毒、赌博等现象,就是一个很典型的问题,如果夫妻一方有这些行为,给另一方所造成的损害在某些程度上并不亚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四种情形,它同样会导致夫妻感情破裂,成为离婚的直接原因。因此,笔者认为,《婚姻法》规定的可提起离婚损害赔偿的情形应予 以扩大,对诸如通奸、长期吸毒、赌博等重大的、情节严重的其他过错行为,应赋予婚姻关系另一方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以体现法律的尊严、公平和正义。在法律条文的表述上,可在《婚姻法》第四十六条中增加一项:“
(五)其他严重违反本法规定的情形。”司法实践中由法官根据《婚姻法》的精神自由裁量即可。
四、离婚损害赔偿应适用“过错相抵”原则
关键词:离婚损害赔偿,缺陷,精神损害赔偿
一、离婚损害制度概述
(一) 离婚损害制度的含义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是指婚姻关系中一方不法侵害另一方基于配偶身份享有的合法权益, 并且这一不法侵害行为导致婚姻破裂, 离婚时无过错一方可以基于此不法损害请求赔偿, 过错方则负有赔偿损失责任的民事法律制度。①分析我国《婚姻法》第46条的规定②, 可以看出只有导致离婚的原因是《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四种行为之一时, 被侵权一方才能在离婚时要求侵权方因侵权行为对无过错一方造成的损害加以赔偿;若造成离婚的原因不是《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四种行为之一, 则婚姻关系中无过错一方也不能基于过错方的侵权行为请求离婚损害赔偿。③
(二) 离婚损害赔偿的功能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旨在维护家庭健康、稳定, 主要是通过救济婚姻关系中无过错一方来实现的, 具有填补损害、抚慰及制裁功能。④据此, 可以看出离婚损害赔偿主要有以下三大功能:
第一, 填补功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中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功能是填补功能。通过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无过错方的权益可以通过所获得的赔偿得到救济, 所遭受的损失亦可以通过所获得的赔偿得到填补。
第二, 精神抚慰功能。由于精神损害难以用金额计量, 无法完全弥补, 但是由于财产是有价值的, 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婚姻关系中无过错一方的痛苦, 给予其一定的精神安慰, 因此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中强制过错一方向无过错一方支付赔偿金, 具有一定的精神抚慰功能。“金钱给付, 可使受害人得到满足, 被害人知悉加害人为此支付金钱, 其内心之愤逆将获得平衡, 其报复之心将因此得到慰藉。对于现代人而言, 纵使受基督教以及文明的洗礼, 报复之心尚未完全消灭。”⑤
第三, 制裁及预防违法行为的功能。在实行离婚自由的现代, 离婚行为本身并不是惩罚, “但是如果不追究的违法行为, 则放纵了造成离婚的配偶一方且对受害人也不公平, 这与法律所应具备的公平正义理念不相符合。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需要承担离婚损害赔偿的四种导致离婚的侵权行为, 令婚姻关系中有过错的一方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⑥离婚损害赔偿同时具备补偿无过错方及惩罚过错方的功能。离婚损害赔偿除了具备通过给付金钱等方式救济无过错方的权益之外, 还具备惩罚过错方的功能。同时由于离婚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不仅仅考虑无过错一方的实际损失这一因素, 过错方的赔偿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⑦从这一角度来看, 离婚损害赔偿还可以起到预防违法的作用。
二、我国离婚损害制度的缺陷
(一) 离婚损害赔偿的适用情形范围过窄
从我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中可以看出, 对于离婚损害事由的规定我国采取的是法定的完全列举方式, 这意味着离婚损害赔偿是一种严格责任, 只有造成离婚的事由是《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四种行为时, 无过错方才能基于过错方的侵权行为请求离婚损害赔偿, 否则即使过错方存在其他侵权行为, 无过错也不能请求离婚损害赔偿。这种完全列举的立法方式虽然能够让法官更简便地处理案件,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而且这四种法定侵权行为并不能完全涵盖实际生活中的所有情形, 如对受害方造成的损害不亚于法律规定的四种情形的赌博、通奸行为, 由于法律没有规定, 受害人就不能请求离婚损害赔偿, 这与立法的宗旨和法律精神相违背, 体现不出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二) 离婚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范围过于狭窄
在我国《婚姻法司法解释 (一) 》第29条中明确规定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是离婚诉讼当事人中的过错方, 但也有极少数国家和地区, 破坏他人婚姻关系的有过错的第三人也须承担赔偿责任。①第三者介入他人婚姻到底是道德问题还是法律问题的争论一直都存在, 笔者认为这既是道德问题, 又是法律问题。
(三) 离婚损害赔偿举证责任困难
关于举证责任, 我国一般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而离婚损害赔偿案件并属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例外情形。因此, 在离婚损害赔偿的案件中, 无过错方对过错方的侵权行为有举证的义务和责任, 当无过错方举证不能时, 将承担不利后果。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许多法定过错行为的发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隐秘性, 很难为外人所察觉, 无过错方收集证据比较困难, 特别是收集“重婚”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这两种过错行为的证据更加困难, 因为这两种行为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私密性, 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第三方的人权、隐私权的界限。而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法律规定, 法官在民事诉讼当中不得主动调查收集证据, 因此许多离婚受害人由于举证不能导致他们的赔偿请求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 这也导致无法充分发挥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价值。
(四)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过于模糊
在离婚损害赔偿案件中, 无过错方不仅可以请求物质损害赔偿, 还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其中精神损害包括人格利益损失和精神健康损失, 无法准确计量, 法律对于精神损害赔偿额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在具体审判中依赖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物质损害赔偿包括财产损害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 可以准备计算, 更容易获得补救。②虽然在《婚姻法解释 (一) 》中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确定可以参照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 但是赔偿数额的标准并不明确, 在司法适用过程中, 赋予的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
三、完善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建议
(一) 拓宽离婚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
适用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情形只有四种, 这四种法定过错行为远远不能涵盖现实生活中与之程度相当或者比之更甚的情形。婚姻生活本身的复杂性也验证了上述观点。但由于法律未将这些情形纳入进去加以规范, 导致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失不能依法得到救济。纵观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情况, 一般会在列举几种社会认同度较高的损害结果严重的法定过错行为之后, 再规定一条弹性条款。笔者认为, 我国《婚姻法》第46条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 增加一概括性条款, 如“其他严重损害婚姻家庭关系的行为”, 这样增加了可以依法请求离婚损害赔偿的主体, 更大程度地保护了离婚事件中的受害一方。
(二) 拓宽赔偿义务主体的范围
关于有过错的第三者是否应该成为离婚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 与婚姻关系中的过错方共同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问题, 理论界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有的学者认为第三者介入他人婚姻的行为是道德规范的范畴, 不属于侵权;但有的学者认为倘若第三者明知与之交往的对象是已婚的, 那么其完全可以预见自己的行为会使婚姻关系的另一方遭受损害, 有可能会使他们的感情破裂、家庭名存实亡或直接不复存在, 这样的第三者应该受到《婚姻法》的惩罚。③笔者认为, 第三者的行为主观上存在过错, 行为本身侵犯了婚姻关系另一方的配偶权, 造成了婚姻关系另一方受损害的事实, 且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这完全符合民事侵权的构成要件, 因此有过错的第三者与婚姻关系中的过错方构成了共同侵权。
(三) 适当降低无过错方的举证责任
按照现有的民事诉讼法的证据规则, 离婚损害赔偿诉讼中的受害方是处于弱势地位的, 笔者认为, 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措施适当降低无过错方的举证责任:第一, 从法律上适当放宽无过错方的举证责任, 当从现有证据有80%或以上的可能能够推出过错方具有法律规定的过错行为但并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时, 推定另外一方存在过错;④第二, 在特定情况下适用举证责任倒置, 如当婚姻关系一方存在多次无理由夜不归宿的情形时, 由其承担举证不存在“重婚”或“与他人同居”的情形, 如此一来能够更好地保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第三, 村委会 (居委会) 、公安机关应当切实认真履行职责, 对受害人提出存在家庭暴力或虐待情形时加以调查, 对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或虐待行为予以制止并加以调解, 如此不仅可以促进家庭和谐, 也可以为受害人固定证据。
(四) 明确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
有损害就应该有救济, 精神损害的严重程度不应该是赔或不赔的认定标准, 它应该是确定具体赔偿数额的一个参考尺度。笔者认为, 应该由最高人民法院授权各高级人民法院, 由各高级人民法院在参考各地区的经济状况、过错方的过错程度、过错方的赔偿能力、无过错方受侵害的程度等因素下, 制定各地离婚案件中精神损害的统一标准。
注释
11何群:《新婚姻法条文例解》,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1年, 第222页。
22 有下列情形之一, 导致离婚的, 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 重婚的; (二)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三) 实施家庭暴力的; (四) 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33 郭丽红:《冲突与平衡——婚姻法实践问题研究》,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年, 第155页。
44 王明华:《离婚损害赔偿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人民法院报》, 2002年5月7日, 第3版。
55 金勇军:《抚慰金的几个问题》, 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八卷, 法律出版社, 1999年, 第268页。
66 丁新正:《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年, 第27页。
77 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 2000年第4期, 第14页。
81巫昌祯:《婚姻家庭法新论——比较研究与展望》,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355页。
92 郭俊:《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103 杨遂全:《新婚姻法家庭法总论》, 法律出版社, 2001年, 第247页。
协议人王××,女, 年××月××日出生,现住××××××,身份证号码:××××××××××××,电话××××××。
张××与王××于××年××月××日在××××登记结婚,现因××××××××××,无法共同生活,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双方自愿向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现就夫妻共同财产分配及子女抚养达成如下协议:
一、张××与王××双方自愿解除婚姻关系。
二、张××、王××的房产,离婚后归王××所有,张××于××年××月××日搬出。
三、张××、王××的婚生子女×××归王××抚养,张××每月给×××抚养费××元,直至×××18周岁。另一方在不影响小孩正常学习、生活的情况下每月可控视现金次。
四、夫妻共有的金银首饰等生活用品归王××所有。
五、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欠李××的×××元人民币,由张××负责偿还。
六、赵××的所欠夫妻共同的债权×××元人民币,归王××负责收回并由其所有。
本《离婚协议书》自双方签字时成立,婚姻登记机关颁发《离婚证》之日起生效。
协议人: (签名) (签名)
年 月 日
书写要点:
第一、协议的财产须是本人有处分权的合法财产,既可以是夫妻共同财产,也可以是个人的合法财产。
第二、债权债务也是协议需要明确处理的内容。
第三、夫妻双方须自愿达成一致意见。
第四、本协议是以夫妻双方自愿离婚为生效要件。
★ 的优秀离婚协议书
★ 夫妻离婚协议书优秀
★ 离婚协议书
★ 离婚协议书样本
★ 离婚协议书范本下载
★ 离婚协议书下载
★ 离婚协议书范本
★ 协议离婚协议书
★ 离婚协议书格式要求
[摘要]新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重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的;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离婚损害赔偿。该规定对限制和制裁离婚过错者,保护无过错方,维护健康的婚姻家庭关系及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试将就该规定的意义、法律关系主体、责任性质和成立要件以及其范围和内容等四个方面加以粗浅的理解和探讨。
[关键词]婚姻
离婚
损害赔偿
无过错。
一、概述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在夫或妻一方的有重大过错致使婚姻关系破裂时,无过错方有权要求过错方赔偿损害的一种制度。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一种权利救济①。
各国立法对于破坏婚姻关系行为追究民事责任,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过程,是将破坏婚姻关系的行为认定为侵害夫权的行为,在古代法上,可以对妻和通奸者处以刑罚,而近代则追究妻子通奸的民事责任;带有明显的歧视妇女、父权至上的烙印。第二个过程是对破坏婚姻关系的行为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责任,依照侵害名誉权的法律处理;因为妨害婚姻关系的行为常常侵害的是双重客体,既侵害了婚姻关系,也侵害了该合法婚姻关系中无过错方的名誉权。故将对破坏婚姻关系的行为认定为侵害了配偶一方的名誉权。其实在民间就有体现,如在通奸事实发生后,受害配偶向“第三者”索取金钱赔偿“私了”的情形,就充分说明了实行妨害婚姻关系名誉损害赔偿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第三个过程,是将破坏婚姻关系认定为侵害配偶权的民事责任,实行精神损害赔偿②。破坏婚姻关系的行为,从客观上会造成侵害配偶一方的名誉权,但是这种损害结果是一种间接的结果,行为所直接侵害的是配偶的身份利益,因此,依破坏婚姻关系行为的实质,将其认定为侵害配偶权的侵权行为是最准确的。
我国于1950年制定了新中国首部婚姻法,1981年和2001年分别进行了
第 1 页 两次修改,特别是2001年的修改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依法治国方略确定的前提下开展的,为建立现代生活制度,巩固一夫一妻婚姻制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意义
据有关资料显示,自1981年以来,人民法院审理的离婚案件数量成倍增长,居高不下,1999年审理119.9万件,比1980年的27.2万件翻了两番还多,平均年增长8.1%③。另据有关专家统计,在离异家庭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在40%以上④。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婚姻家庭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在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文化引进的同时,不良生活方式也乘虚而入,社会上包“二奶”,养“小蜜”,找情人,极大地危害了正常的婚姻家庭关系,为此,对旧婚姻法中一些与时代和制度不相适应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并补充一些新的内容,使婚姻法更趋完善和成熟,这势在必行。2001年4月通过的新《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新增加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该规定指出,重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的;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该规定提出,既是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法定义务的内在要求,又是婚姻关系民法属性的直接反映,不仅在理论上弥补了我国原婚姻法的缺陷,实现与国际接轨,同时在实践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为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的平等、健康、稳定;维护“无过错方”或善意一方的合法权益;制裁重婚、“包二奶”、家庭暴力等违法行为;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离婚损害赔偿关系的权利、义务和诉讼主体
离婚损害赔偿关系有其自身的民事属性,包括有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依照新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无过错方”享有要求“有过错方”就在婚姻存续期间所遭受的损害进行赔偿的请求权,“无过错方”为当然的权利主体,“有过错方”无法请求,并有义务支付赔偿,为义务主体。“无过错方”享受包括财产的、身体的和精神的广泛的损害赔偿的请求权,有权要求“有过错方”依法全面赔偿。
第 2 页 但是,在审判实践中,确定婚姻家庭关系一方有无过错并非易事。在婚姻家庭中,一方有可能因为另一方的虐待而产生婚外情,也有可能因为另一方不关心而产生婚外情,也可能因为另一方懒惰、好逸恶劳、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而产生婚外情,还有可能因为另一方婚前的性行为而产生婚外情,甚至可能因为对方有了婚外情,为报复或平衡心态而产生婚外情。在这些情况中,出现重婚、同居、虐待、遗弃等固然大错,但仅仅因为不关心、懒惰等较小过错而为此失去损害赔偿请求权,甚至被重婚者、同居者、施暴者等以此作为抗辩理由,使受害者损害赔偿请求落空,这不能不说有违立法初衷。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审判实践中不能拘泥于该条限制的“无过错者”,而应依照婚姻法的立法精神⑤和民法原则⑥,采取“区别过错”,过错相抵的原则来裁判案件。只要一方存在《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另一方无论有无过错及过错大小,都允许其提出赔偿请求,同样,也应允许另一方提出相应的抗辩,并在审判中查清损害的事实,区分过错的有无、大小和程度,在过错相抵后,由过错大的一方予以赔偿。这样,就能充分体现法律的公正、公平,取得更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离婚损害赔偿不同于其它的损害赔偿,其它损害赔偿可以单独提请诉讼,而离婚损害赔偿必须依附于离婚诉讼之上,在离婚的同时提出。在离婚损害赔偿中,不同的损害形态侵害的是不同的权利主体,故其诉讼主体也不尽相同。在重婚、同居中,侵权方是重婚的配偶和第三者,因而其诉讼主体是婚姻家庭关系中的配偶双方,(有过错的第三者虽为共同侵权,但在离婚损害赔偿诉讼中,无过错方无权向其提出损害赔偿,无过错方只能向自己的合法配偶提出,不得向婚姻关系以外的其他人提出)⑦,对于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因为暴力、虐待和遗弃的对象可以是配偶一方,也可以是家庭的其它成员(毫无疑问,虐待、遗弃、施暴于其他家庭成员是会成为离婚的理由的),在此情况下,暴力、虐待和遗弃的家庭受害成员是有权参加到离婚诉讼之中,并有权独立请求损害赔偿的。当然,离婚诉讼主体提出损害赔偿,必须是因为对方的过错导致离婚。如果不提出离婚请求或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准离婚的,无权提出此类损害请求或其请求不能得到支持。
第 3 页
四、离婚损害赔偿的原则及其成立要件
离婚损害赔偿的提出必须为无过错方在离婚诉讼中向人民法院提出,人民法院进行审判裁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施重婚的。重婚行为,是有配偶一方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其结婚的行为。其中结婚,既包括法律婚姻,也包括事实婚姻。这是严重侵害婚姻关系的行为,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并责令加害人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补偿受害人的精神损害。
(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行为是指有配偶者与第三者在一起共同生活,在一起起居、饮食、进行性行为,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仅仅因为一、二次在一起短暂的起居、性生活,则不构成与他人同居行为,仅仅为通奸而已,而且配偶应就此提出离婚或主要因此而引起离婚,无过错方可以就此提请损害赔偿。
(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家庭成员的人身自由或者以其它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实施家庭暴力所侵害的对象,不仅指配偶一方,还包括侵害其他家庭成员的合法权利。侵害行为不管是侵害了家庭成员的健康权,还侵害了家庭成员的身体权,“无过错方”均有权为此提出损害赔偿。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虐待是指行为人持续性、经常性地实施家庭暴力,给侵害的对象造成伤害的行为。遗弃是指配偶一方不尽配偶的抚养、扶助的义务,使配偶另一方遭受精神上的痛苦,受害人为此申请离婚损害赔偿时,应予准许。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性质严重,构成犯罪,还应依法追究实施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并责令其向受害人赔偿损失。
作为侵权行为,离婚损害赔偿在以上四条原则下,还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构成要件:
首先,必须具有违法行为。即配偶一方和第三者行使了《婚姻法》所限制的破坏双方婚姻家庭关系的行为:⑴重婚的;⑵与他人同居的;⑶实施了家庭暴力的;⑷虐待或遗弃家庭成员等违法行为。
其次,必须具有损害事实。损害事实是构成损害赔偿责任的要件之一。就
第 4 页 是配偶一方的违法行为给相对一方造成了既成的财产、人身或精神损害事实。损害是指利益的减少、丧失,损害包括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财产损害是指财产的减少、丧失或者是伤害;非财产性利益是指当事人的名誉、尊严、姓名以及人的情感等。从婚姻法的规定来看,这个事实是以离婚这一结果来表现。只有无过错方以《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提出离婚,并最终离婚,才能享有离婚损害赔偿。如果不提出离婚请求或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准离婚的,则无权请求损害赔偿。
第三,必须具有因果关系。离婚损害赔偿必须是在配偶一方实施破坏婚姻家庭关系行为所直接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才能享有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如果行为人实施的行为与离婚这一最终结果间无直接的因果关系,则不存在赔偿问题。另外,在实践中,即便离婚诉讼主体没有提出离婚损害赔偿,仅以“感情不合”为由提出离婚,但在审理中查明“感情不合”是由于配偶另一方当事人的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等行为因素造成的,也应当适用离婚损害赔偿。
第四,必须具有主观过错。过错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的心理状态,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不良后果,而希望或放任其发生的心理状态;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某种不良后果,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状态。在离婚损害赔偿中,配偶一方的故意往往是明显的,应该注意的是第三者的主观故意或过失,若第三者不知婚姻一方已有婚姻事实,他(她)自己本身也处于蒙蔽、受害地位,那么就不存在主观上的过错,不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五、离婚损害赔偿的范围和内容
侵权损害的赔偿原则是完全赔偿。离婚损害既可以是财产的,也可以是身体的、精神的等多方面的损害,“无过错方”应就此得到包括财产的、身体的、精神的等全面的赔偿。新婚姻法通过以前,就有人提出就婚姻损害予以精神损害赔偿。现在看来,仅有精神损害赔偿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包括财产和人身的损害赔偿。
第 5 页 新《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的内涵,“无过错方”可以就以下四种其中的任何一种向人民法院提请离婚损害赔偿。
第一,重婚的。对于重婚,如果因为重婚侵害到婚姻另一方的财产权,主要表现在重婚者为第三者提供生活费用、生活生产物资和产业或其它经济开支等。除了将这些财产作为夫妻共同财产予以分割外,还应另判重婚者予以相应赔偿,以惩罚重婚者。对于因为重婚导致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的,还应判决加害者向受害人作出人身损害赔偿;对造成受害人精神损害事实的,则应同时判决加害人赔偿精神损失。对事实婚姻上的重婚行为,因我国对事实婚姻实行的是限制承认主义,即有条件的承认事实婚姻的法律效力,所以如果当事实婚姻具有法律效力时,也能构成重婚这一法律事实,无过错方也有权在离婚诉讼中提请损害赔偿。
第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由于同居与重婚只是名义上存在不同,区别不大,它们侵害的对象、侵害的形式、侵害的内容以及结果上都是一致的,因而其赔偿的原则和内容也与重婚没有区别,故不再赘述。
第三,实施家庭暴力的。由于受害人不仅会受到身体的伤害,还可能在长期的暴力下造成精神的损害,对此,应分别予以人身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对于在家庭暴力中造成财产损害的,施暴者也应予以赔偿,受暴者因反抗暴力而损害的财产损失或由于出于自卫或紧急避险而对施暴者造成的身体伤害,则应免除赔偿责任。
第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对于虐待,受害人在身体上、精神上受到的伤害往往十分严重,甚至超乎想象,为此,应视受伤害的时间长短和伤害程度,加大惩处力度和赔偿数额。并考虑到对受害人身体和心理上造成的后遗症的恢复、治疗问题,以充分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对于遗弃,其受害人的财产损失多为主要损失,且大多存在对共同财产不知情的现象,存在举证不够,这要求审判实践中注重调查取证,正确分割财产,严惩以霸占、规避共同财产为主要目的的过错方。
在离婚损害赔偿中,正确、合理地分割夫妻财产并不等于赔偿。赔偿是分割财产以外的民事责任形式,虽然它是以财产支付,并大多以少分或不分财产
第 6 页 为外在形式,但绝不等于财产分割。在赔偿方式上,也不仅只有财产上的损害赔偿,还可以同时适用其他民事责任方式,如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
离婚损害赔偿的主体是离婚诉讼当事人中无过错方的配偶。另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二十九条规定,在婚姻存续期间,当事人不起诉离婚而单独依据该条规定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其中,在无过错方是作为被告的离婚诉讼案件中,如果被告不同意离婚,也不基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提出损害赔偿请求时,可以在离婚后一年内就此离婚损害赔偿请求单独提起诉讼。另外,当其一审时被告未基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提出损害赔偿请求,二审时提出的,可先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在离婚后一年内可另行起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有关重大的,情节和影响严重的其它过错行为导致离婚的,也可以适用损害赔偿制度,以充分体现法律的公平性,体现裁判的公正性。
[main idea] The 46th clause of new Marriage Law regulates:If someone has bigamy,who has had spous still lives together with others;putting domestic violence into practise;maltreating and deserting the members of family.In divorce’s lawsuit,the one who has no fault has right to demand the hurt indemnity of divorce from the other.This rule has very important meaning,including limitting and punishing those divorcers who have fault of divorce;supporting the healty marriage families and defending the legal rights of the person concerned.This text tries to take this four parts which are prescription meaning;law relation primapal part;duty and establishing’s important condition,scopes and contents atc.into comprehending and inquiring.注释:
①胡占国《怎样依法解决婚姻纠纷指南》
蓝天出版社
第257页
②杨立新《离婚过错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
检察日报正义网
2001年5月29日 ③李平《二十年全国离婚案件情况简析》
人民法院报
2000年10月3日 ④、专家阐述与修改婚姻法相关的六大问题
法制日报
2000年7月13日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一章第二条第二款: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5条: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⑦2001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
参考文献:
第 7 页 [1]卓泽渊《法理学》法律出版社
2001年2版
[2]离婚指南——法律解析2200例
《中国妇女》杂志2004年1版 [3]、胡占国《怎样依法解决婚姻纠纷指南》
蓝天出版社
第257页
[4]、杨立新《离婚过错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
检察日报正义网
2001年5月29日
【谈我国离婚制度的发展优秀论文】推荐阅读:
试析我国离婚抚养制度的构建11-02
浅谈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论文12-21
浅谈我国医药的现状、趋势及发展对策07-25
浅谈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06-18
浅谈我国婚纱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10-01
金融工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论文07-17
我国儿童钢琴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论文09-19
的优秀离婚协议书05-29
浅谈我国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11-06
扩大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