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发展我国节水农业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速发展我国节水农业(精选8篇)

加速发展我国节水农业 篇1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22:04 作者:山仑

发展节水农业是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是用水大户,其用水量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70%。而我国水资源不仅总量短缺,地区分布也很不均衡,如长江流域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的65%,水资源却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因此,为了应对日趋严重的缺水形势,发展节水农业是一种必然选择。

我国不同区域节水农业的发展趋向

节水农业适宜于在所有从事农业的地区推行,但主要是指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在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基础上高效利用灌溉水的农业。

1.干旱地区:我国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0.8%,集中分布在西北,以新疆面积最大。新疆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区,农业用水占到全疆用水总量的90%;亩均灌溉定额约800立方米,高出华北地区1倍。另外,为保证绿洲内防护林建设及绿洲——荒漠过渡带的防护功能,也需要消耗大量用水。有资料表明,全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占到地表水资源量的55%,开发程度已不低,但净利用水量只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18%,说明潜力有待挖掘。通过总结新疆各地在推行节水灌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近期内将平均灌溉定额从每亩800立方米降到600立方米是可以做到的。新疆发展节水农业一开始就应当努力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如大量采用管道输水,发展微灌、喷灌等局部灌水技术,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实施精准灌溉,调整农业结构扩大经营规模,以及建立统一的节水管理、调度与监测体系等等。但这些措施需要有较大的经济投入和有力的科技支撑才能顺利实施。

2.半干旱地区:以西北黄土高原为中心的我国半干旱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5。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频繁的干旱同时发生,加之生产力水平低下易造成滥垦滥伐的现实,致使半干旱区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该地区人均、亩均水资源量均较低,多数地方灌溉面积不足耕地面积的20%。尽管该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灌溉农业用水相对合理,但发展农业节水仍有较大潜力。据计算,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总量为3000亿立方米,约为地表水资源量的5倍,故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和大力挖掘降水生产潜力,将对该地区今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主要依赖于自然降水,农田生产在继续搞好基本农田建设的同时,应十分重视旱作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小型灌溉。经长期实验与示范证明,在近中期内应用好现有技术使该地区旱作平均粮食亩产达到200千克左右是可以做到的。为此,当前应加强研究并广泛推行两项实用技术,一是覆盖技术,二是雨水集流补灌技术。

3.半湿润地区:黄河、淮河、海河半湿润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同时又是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地区。以山东省为例,该省平均降水量为676.5毫米,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44立方米,亩均307立方米,降水量较适中而水资源紧缺是其重要特点。建国以来,山东灌溉面积增加约7倍,有效灌溉面积已达耕地面积的72.7%,灌溉水利用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灌溉事业发展较为迅速。一般说来,正常年份半湿润地区可以实现旱作粮食高产(如莱阳农学院经多年研究与实践后认为,小麦亩产达到500千克的旱作技术是成熟的)。针对这些特点,我们认为黄、淮、海半湿润地区存在较大节水潜力,建议今后本着“水旱并重,以丰补歉”的原则推动节水农业快速发展。“水旱并重”主要强调水地、旱地都要以充分利用降水为基础,切实加强旱作高产农田建设,并做好部分水地改为旱地或半旱地的技术储备;“以丰补歉”系指为适应剧烈的年际间气候变化,主动采取以丰收年补歉收年以及区域调节的应对策略,适当加长粮食生产计划周期,充分挖掘半湿润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

加速发展节水农业的若干措施

农业节水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水资源时空调节、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灌溉水以及提高植物自身水分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为此,科学制定节水农业发展规划,有效实施综合节水措施,积极开发各类节水技术,对于成功实施农业节水、实现大量节约灌溉用水的目标是必须的。

1.科学制定农业节水综合发展规划

为适应水资源日趋紧缺的现实,制定农业节水规划首先要更新观念,即农业用水原则必须从“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据此研究确定不同区域水资源的承载力,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农业发展规模与速度,以实现农业水资源供需的基本平衡。其次,应建立广义的水资源概念,不但要重视可控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还要重视整个天然降水。在制定农业节水规划时统筹考虑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在评价某一地区水资源状况时应全面看待各种水资源。建立与水资源相适应的农业结构——节水型农业结构,是一个被忽视的难点问题,为了实现大量节约农业用水的目标,对此也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2.实施常规灌溉水替代策略

为减缓农业用水的紧张局面,一些专家提出常规灌溉水替代的概念与设想。应当说,最大的替代并可进一步挖掘的水源是降水,其次是污水和废水。将处理后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再生水)在农业灌溉中加以利用,是继管道输水、采用先进的局部灌水方法之后灌区节水下一个发展阶段的主体技术之一。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再生水的灌溉面积已占到全部灌溉面积的30%。因此,建议结合防污体系的建立,将利用再生水进行农业灌溉作为解决我国未来水资源紧缺的一项重大措施,切实加强研究与示范,逐步扩大推行。

3.建立有限灌溉制度

推行有限灌溉,采取旱作技术与补充供水相结合的种植制度,是缺水区面向未来的一项必然选择。有限灌溉的理论依据已基本清楚,即水分亏缺并不总是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在许多作物和果木的一定生长阶段,适度干旱对于节水与增产都有利。这一认识已在大量实验中得到证实。当前的关键是要解决大田生产条件下的可行性问题。在大田条件下,建立有限灌溉制度最终要走精确的按需灌溉之路。精确灌溉是以作物实际需水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农田进行“非充分”的供水。为有效实施精确灌溉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掌握可靠详细的作物需水规律资料;(2)运用信息化技术;(3)提供使两者相衔接的技术参数,特别是作物水分亏缺程度的指标;(4)应用先进的灌水方法。以上条件必须通过多学科协作才能实现。

4.重视生物节水技术,培育节水耐旱新品种

目前,严格意义上的生物节水技术尚处于次要地位,但可以预见,当水的流失、渗漏、蒸发得到有效控制,水的时空调节得到充分利用之后,生物性节水——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和耐旱性就显得更为重要,可视为实现进一步大量节约农业用水的关键环节和最终潜力所在。为实现植物自身的高效用水,选育出抗旱节水新品种、新类型被认为是一个核心目标。实验已经证明,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一个可遗传性状,作物种间和品种间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但是,以耐旱和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为目标的育种工作进展迟缓,其原因可能是在常规育种条件下耐旱节水性状与丰产性状往往难以结合。近年来,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进行基因重组以创造耐旱、节水新类型的研究十分活跃,成为生物学界和农业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要获得生产上能广泛应用的节水耐旱转基因植物虽具有良好前景,但短期内还不会很快实现,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当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挖掘抗旱节水种质资源;重视不同层次上节水耐旱育种的相互关系,将常规育种与基因工程育种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将获得耐旱节水转基因植物研究的重点放在林草植物上更为可行;加强生物节水基础研究,明确不同节水耐旱机制所起作用大小,以寻求起关键作用的节水耐旱主效基因。鉴于生物节水研究对未来农业节水可能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建议将其纳入国家科技规划,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

加速发展我国节水农业 篇2

水资源短缺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全球约有50多个国家面临干旱缺水的问题, 中国水资源总量大, 位于世界第六位, 但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的1/4, 位于世界第109位, 是13个贫水国之一。中国2013年的水资源总量为27957.9亿立方米, 但是地理分布极为不均, 从水资源分区看, 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为6508亿立方米, 占全国的23.3%;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1449.9亿立方米, 占全国的76.7%。长江以北人口约占全国的45.3%, 耕地占全国的64.1%,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相当于全国人均量的1/5和世界人均量的1/20。北方地区耕地多, 人口多, 水资源少的多重原因共同造成了中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现状。农业争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农业用水在我国总用水量中占据着较大比例, 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我国农业水的利用效率并不高, 浪费严重,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3, 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0.8, 平均灌溉水生产效率0.8千克/立方米, 与世界先进水平2.0千克/立方米还有很大差距, 以色列的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可达到2.2千克/立方米, 显示着我国农业具有极大的节水潜力。

干旱缺水地区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2%, 半干旱地区的耕地面积约有2000万公顷, 在我国21世纪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该地区的灌溉面积仅为20%左右, 单位面积产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一半。水资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最主要限制因素, 这一地区农业生产得以持续稳定发展, 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并应着重加以研究解决:一是寻求提高农田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新结合点, 从区域全局角度确定农田产量目标和农业发展方向, 综合考虑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最佳结合的前提下确定适宜的增产幅度和合理的农业结构, 而不是单纯追求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二是寻求进一步挖掘降水生产能力的技术途径, 目前只有30%~40%降水用于旱地作物直接蒸腾。

随着水资源不足对农业和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加剧, 发展节水农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实现水资源约束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我国是世界上典型的贫水国, 同时是灌溉农业比重较大的国家, 但农业生产中水资源不足与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下等共存矛盾十分突出, 发展节水农业更为紧迫。

二、节水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半干旱区太阳辐射强, 日照时间短, 光照资源丰富。干旱少雨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即使在水资源较好的地区也不能充分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水要求。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 使得干旱化的形势更加严峻。再加之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更加严重的生态问题限制了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将近半个世纪以来, 水资源短缺一直是限制玉米主产区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半干旱区水利设施建设不完善和灌溉技术的落后更进一步降低了玉米生产规模, 水资源不充足和使用不当两个问题一直困扰干旱地区农业的发展。随着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 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始终被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国农业水资源严重紧缺,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肥料生产国和消费国, 实现水肥的合理分配极为重要。

加速发展我国节水农业 篇3

【关键词】农业节水灌溉;问题;发展;技术应用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世界各国的问题,水资源逐渐的在恶化,我国的水资源负载能力已经超负荷,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社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制约性,特别是农业灌溉用水,用水量大,效率不高,严重浪费,是主要的问题。通过使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来对传统灌溉农业进行改造,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发展都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1.节水灌溉技术概述

节水灌溉技术除了对水资源的调配和利用之外,还有输送、灌溉、吸收等内容。在每个细节上都要做到相应的节水措施,形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像是水资源的配置、灌溉技术、农业种植技术、节水管理等。

节水管理工程主要有防渗漏技术、管道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以及点浇技术,这些都是希望通过技术来挽回在输送和灌溉过程的水资源流失,提升水资源利用率。

2.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节水灌溉不是单一的技术问题,而是涉及了经济、宣教、管理、行政等多个领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和行政部门共同的努力来实现。

(1)节水灌溉要以服务“三农”为目的,把发展节水灌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一要制定科学的用水计划,做到计划用水,计量收费,节约奖励。二要做好节水灌溉的投入机制,规划并搞好节水灌溉的工程建设和技术的投入等。三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确定产权,充分调动农民建节水灌溉工程的积极性。四要建立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管理办法,理顺水费价格。五要完善水费计量缴费,逐步引入用水户参与管理机制,成立用水户协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六要建立以各种形式用水合作组织为主的管理体制,采用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无人维修养护,用水矛盾问题。

(2)将提升水资源利用率作为节水灌溉目标,以科学的节水灌溉来实现这一目标。节水灌溉规划需要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考虑,根据供求关系来确定,根据植物的种植结构来确定,将节水灌溉工程加速进行,实现利用新设备、新工艺来进行节水灌溉,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发展。

(3)加强对水利技术员的利用,体现农田在节水灌溉中的主体性。通过激发技术员的积极性来加速技术推广进度,建立示范性生产点和培训机构,让基层水利工作者以及农民能够掌握节水灌溉技术,让节水灌溉队伍壮大化,让农民意识到,节水灌溉和农业收益之间的联系,建立一支骨干队伍。

3.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的措施

3.1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小型灌溉工程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进行合作建设,对于灌区的用水者协会、农村供水协会等等群众组织进行教育宣传,组织他们进行节水灌溉经验交流,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

3.2全面推行农业节水奖惩机制

根据农业灌溉用水标准来进行管理,对于超过灌溉限定的用水情况要进行额外的增加收费。节水灌溉工程需要依照节水的效果与当地经济条件来进行补偿,让农民的节水灌溉行为可以获得奖励,这样推动节水灌溉的发展和深入。

3.3多渠道融資,加大投资力度

对灌溉工程建设进行改革,保护投资,通过市场经济环境来获取农村水利资金的融资渠道,以股份制、合资、独资等多样化的方式来进行融资,让水利灌溉工程建设摆脱对政府的依赖。

3.4进一步搞好节水灌溉规划

依照当地的经济、水资源、土壤、作物等等要素来进行灌溉技术选择和调整,结合这些要素来制定好节水灌溉计划,不要盲目的拿过来套用,那样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3.5搞好中低产田节水灌溉

中低产田的改造是我国未来几年的主要方向,提升中低产田的效益,增加节水灌溉面积。特别是丘陵薄地,需要加强对雨水的利用,对雨水养农进行深入的研究。

4.目前几种常见的灌溉模式

4.1喷灌

⑴固定管道式喷灌:干支管都埋在地下(也有的把支管铺在地面,但在整个灌溉季节都不移动),这样管理更省人力,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只是设备投资很高,目前使用塑料管道的系统单位造价也有800—1200元/a之间。有的甚至达到1500元/a。

⑵半移动式管道喷灌:干管固定,支管移动,这样可大大减少支管用量,从而使得亩投资仅为固定式的50—70%,但是移动支管需要较多人力,并且如管理不善,支管容易损坏。逊克县车陆乡车陆村的旱田节水灌溉灌溉工程应用的是以上两种喷灌形式。

⑶绞盘式喷灌机:用软管给一个大喷头供水,软管盘在一个大绞盘上。灌溉时逐渐将软管收卷在绞盘上,喷头边走边喷,灌溉一个宽为两倍射程的矩形田块。这种系统,田间工程少,机械设备比时针式简单,从而造价也低一些,工作可靠性高一些。但一般要采用中高压喷头,能耗较高.适合于灌溉粗壮的作物(如玉米、甘蔗等)。也要求地形比较平坦,地面坡度不能太大,在一个喷头工作的范围内最好是一面坡。黑河市爱辉区长发村国家级节水灌溉项目区应用了4台绞盘式喷灌机组,逊克县车陆乡国家级节水灌溉项目区应用了2台绞盘式喷灌机组。

⑷中、小型喷灌机:这是黑河市用得最多的一种喷灌模式,一般配有8—10个喷头,用水龙带连接到装有水泵和动力机(多为柴油机与电动机)的小车上,动力功率为3—12马力。使用灵活,亩投资约为固定管道式的20—60%,移动费劳力大,管理要求高。只适用于中小型的农场和田块。但投资较低,使用灵活机动。黑河市现有12万亩喷灌大多数都是采用这种灌溉形式。

4.2微喷灌

微喷灌溉系统由管道系统和灌水器组成,通过微量的供水方式来对植物根系邻近土壤进行灌溉,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之所以要将滴头换为喷头是因为其滴头口太小,容易被堵塞,因此改用喷头来克服这一情况,微喷头的流出口要大一些,所有流量就会增加,流速变慢,就不容易被堵,但是改变了灌溉头,也要对毛管进行调整,使用粗一些的毛管。每株植物下方都使用1至2各微喷头,以满足需求。微喷头的堵塞情况还是存在的,就需要对过滤引起重视,平均一亩的造价和固定滴灌差不多。在温室(或大棚)内使用微喷灌会大大提高室内之空气湿度,而不利于对湿度敏感作物(如黄瓜)的生产。

4.3滴灌

⑴固定式地面滴灌:将毛管和滴头都固定地布置在地面(干、支管一般埋在地下),整个灌水季节都不移动,毛管用量大,造价与固定式喷灌相近,其优点是节省劳力,由于布置在地面,施工简单而且便于发现问题(如滴头堵塞、管道破裂、接头漏水等),但是毛管直接受太阳曝晒,老化快,而且对其他农业操作有影响,还容易受到人为的破坏。温室及大棚内作物比较实用这种滴灌方式。黑河市的棚室滴灌采用的都是这种滴灌方式。

加速发展我国节水农业 篇4

坚持“三个导向”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农田灌排设施,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推进新建灌区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分区开展节水农业示范,改善田间节水设施设备,积极推广抗旱节水品种和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循环水养殖等技术。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合理调整农业水价,建立精准补贴机制。开展渔业资源环境调查,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加强海洋牧场建设。统筹推进流域水生态保护与治理,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支持力度,开展太湖、洱海、巢湖、洞庭湖和三峡库区等湖库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

八部委《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节约高效用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实施水资源红线管理。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20年和2030年全国农业灌溉用水量分别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和3730亿立方米。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20年和203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别达到0.55和0.6以上。推进地表水过度利用和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适度退减灌溉面积。

推广节水灌溉。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加快农业高效节水体系建设,到2020年和2030年,农田有效灌溉率分别达到55%和57%,节水灌溉率分别达到64%和75%。发展节水农业,加大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到2020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88亿亩。加强现有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强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大中型灌区田间工程配套,增强农业抗旱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行农艺节水保墒技术,改进耕作方式,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抗旱品种。发展雨养农业。在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区建设农田集雨、集雨窖等设施,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开展粮草轮作、带状种植,推进种养结合。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改良耕作制度,扩大优质耐旱高产品种种植面积,严格限制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鼓励种植耗水少、附加值高的农作物。在水土流失易发地区,扩大保护性耕作面积。

农业部一空两减三基本:农业部日前制定出台了《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到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张桃林介绍称,“一控”是指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确保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达标。“两减”是指化肥、农药减量使用。“三基本”是指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农业部2013年水肥一体化指导意见。水分管理。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土壤墒情、根系分布、土壤性状、设施条件和技术措施,制定灌溉制度,内容包括作物全生育期的灌水量、灌水次数、灌溉时间和每次灌水量等。灌溉系统技术参数和灌溉制度制定按相关标准执行。根据农作物根系状况确定湿润深度。蔬菜宜为0.2~0.3米,果树因品种、树龄不同,宜为0.3~0.8米。农作物灌溉上限控制田间持水量在85%~95%,下限控制在55%~65%。

加速发展我国节水农业 篇5

节水农业开创高碑店市农业发展新局面

农粹网 | 2011-10-24 10:41:00 | 农资农机商城 | 农产品商城 | 我要供稿 | 浏览 2 次

“防渗管取代‘小白龙’,省工省时真叫好!”10月22日,说起节水农业项目带来的好处,高碑店市张六庄乡南宫井村的何占鳌喜笑颜开。像何占鳌一样,许多高碑店市农民由过去对节水农业持怀疑态度的,全部变成了节水农业的‘粉丝’!

今年,高碑店市开始实施现代农业项目,推广节水农业。高碑店市2010现代农业项目的节水工程建设,对高碑店市农业灌溉方式能起到积极的推广作用,灌溉方式由传统地面灌溉向节水型方向转变,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该项目不仅比地面灌溉节水,而且还可以增产,从而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由于节省灌溉用水,减少了提水量,节省了电力资源,由于缩短了浇地时间,节省灌溉用工,让劳动力参加其它生产增加收入。项目区的建成,增强了人们对节水的意识,保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新节水技术的应用,可结合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开拓人们的视野,使当地群众充分认识科技兴农的重要性。实施节水灌溉后,可缓解项目区水资源不足矛盾,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项目区的建设,由于节约了农业灌溉用水,可缓解当前项目区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的趋势,地下水超采与农业生产需水要求的矛盾,防止水环境日益恶化。通过对已建节水工程测试并参考有关资料,管灌节水达到30%,与地面灌相比,按年均灌水5次计算,项目区年可节水360万m³。项目区内灌溉面积45000亩,按每年灌水5次,地面灌溉定额为每亩60m³,年经济效益包括增产、节电、省工、节地等效益。现代农业项目工程建于粮食作物区,地下管道建成后,粮食作物每年亩增产50公斤,按每公斤1.3元计算,亩增效益65元,项目区粮食作物每年可增收292.5万元,每年节水360万m³。总计项目区每年总直接经济效益为621万元。

加速发展我国节水农业 篇6

摘要:我国农业的发展及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很多矛盾与问题,不仅影响和制约了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将发展节水农业的紧迫性提上日程。这里分析了节水农业所要实现的根本目标和我国发展节水农业的潜力,提出了我国节水农业的总体发展方向与思路,分述了当前所需采取的相应的对策。关键词: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美丽富饶的地中海东岸,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小国——以色列,意为“世界农业的领跑者”。该国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其中2/3是沙漠,人均耕地仅0.058公顷;全年7个月无雨,人均水资源仅为270立方米,约为我国的1/8。农业生产的基本自然条件之差,举世少见。然而,就是在这块水资源奇缺的贫瘠土地上,以色列入创造了奇迹般的现代节水农业佳绩:农业灌溉用水连续30年稳定在13亿立方米,而产出却翻了5番,已占据了40%的欧洲瓜果、蔬菜市场,并成为仅次于荷兰的欧洲第二大花卉供应国。人们在惊叹的同时,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神奇力量帮助以色列入创造了这——奇迹呢?

一、以色列节水农业的成功经验

1、建设国家输水工程,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以色列北部水资源占全国80%,可供灌溉的土地仅占35%;南部干旱区水资源占20%,而需灌溉土地占65%。因此,以色列重视输水工程建设,第一项工程是用直径为1.68米的输水管道将130千米外、位于以色列中部的“亚空”河水引到南部的内盖夫沙漠地区,年输水量为1亿立方米。第二项工程是1964年完成的国家“北水南调”工程,包括地下管道、明渠、水库和隧道,每年输水量是4亿立方米。水来自以色列北部的加加利湖,此湖低于海平面200米。首先把水抽到海拔150 米的高度,水从这个高度流到沿海地区,再沿途泵到内盖夫地区,发展灌溉农业。国家输水工程不仅仅供水,还作为冬季和旱季降水季节北方多余水的排泄通道,作为沿海地区地下水的补充来源。

2、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四个环节。在各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

术和节水管理技术。其中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该技术体系的核心,已相对成熟。而以色列的节水工程灌溉技术堪称世界一绝,节水设备已出口到很多国家。

水资源的自然枯竭迫使以色列在大限度地采用节水灌溉方法,首先提出土壤局部灌溉新概念,也就是说给作物浇水,而不是给土壤浇水。在以色列得到普遍推广应用的节水压力灌溉技术已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该系统是把水通过塑料管道直接送到植物最需要水的根部,用水效率高。压力灌溉先将化肥融入水,水肥灌溉一起完成,这给施肥技术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它导致了另一个全新的概念——“水肥灌溉”。这一切全有电脑自动调节和控制,根据土壤的吸水能力、作物种类、作物生长阶段和气候条件等定时、定量、定位对农作物供水,不仅节水、省力而且大幅度地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以色列所有的灌溉农田都采用了喷灌和滴灌现代灌溉技术,使灌溉水平利用率达90%,滴灌面积占其全部灌溉面积的三分之二。

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对改善和保护以色列的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因为农业灌溉中渗漏的水带着农药、化肥最终要进入人体,污染水源;大水漫灌回引发次生盐渍化;地下水超采,可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环境问题。

以色列节水灌溉系统并不雷同,而是根据气候、土壤、地形、水源和各种植物生长特点具体设计,如滴灌由于器材成本高昂,仅用于温室和园艺等高附加值作物灌水利用率达95%。喷灌一般用于大田作物,灌溉水利用率70%——80%。

3、化农作物种植结构,积极发展农产品出口。以色列根据国内水土资源短缺和对外贸易发达的特点重点发展水果、蔬菜和花卉为主的高附加值作物生产,同时稳定粮食生产,农业生产能满足全国人口对食物的95%需要,其他5%来自进口,如谷类、肉类、咖啡和食糖,所生产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极为畅销,以色列新鲜农产品出口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60%左右。

4、把水作为一种重要资源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1959年以色列制定了专门法令《水利法》,规定所有国内水资源属国家所有。先后成立了国家水利委员会和部长间委员会,来负责水资源的管理、开发和使用,出台了一系列节水政策和措施,如为了鼓励节水,一是上调水价,二是超额用水加倍付钱,这足使农民积极采取节水措施。

5、强化废水再利用。以色列对全国工业和城市所排放的废水进行排污处理,使其成为“循环水”并用于农业灌溉,称这为“污水农作”,这不仅节约了水资源,同时也对生态环境有利,每年以色列大约将2.5亿立方米处理过的废水用于农业灌溉,计划到2010年,全国1/3的农业灌溉将使用“循环水”。

二、我国农业用水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紧缺的13个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农业是我国水资源利用大户,其用水量占到国民经济用水总量的62.%以上,但单位耕地灌溉面积的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9%。

和以色列相似,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81%的水资源集中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长江以北地区人口和耕地分别占我国的45.3%和64.1%,而水资源却仅占全国的19%,农业的季节性区域性干旱缺水问题十分突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状况。目前全国农田的灌溉供水不足,仅灌区每年平均缺水300多亿立方米。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年均受旱扩大到2667万公顷,比50年代增加了1.5倍以上,我国每年因干旱缺水少产粮食1000亿千克。水资源短缺已威胁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节水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3%,约6000亿多立方米,为第一用水大户,但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浪费水资源现象很严重。

我国目前节水灌溉还存在以下问题:许多灌区只修建了赶、支渠骨干工程,田间灌排工程不配套,土地不平整,灌溉技术落后,喷、微灌面积不足全国有效面积的5%,大水漫灌,水利用率低,城市生活、工业污水排放无序,许多地方水资源受到扫污染,管理落后,法规不健全,缺乏鼓励农业合理、高效用水的机制和调控手段,农民经济实力差,节水投入少。全国农业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40%,还不到以色列的一半,也就是说,每年经过水利工程引蓄的4000亿立方米的农业用水有60%左右在输水、配水和田间灌水过程中浪费。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旱灾频繁发生,受灾面积不断扩大,华北、东北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南方季节性、区域性干旱日趋严重,干旱缺水已成为威胁粮食安全、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三、我国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具体建议

1、制定和完善有关鼓励政策,为节水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和农民参与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产业化模式。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政策,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搞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水技术的研究,以及节水设备和制剂的生产等工作,以优惠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自办各种节水设备和率先实施各项旱作农业技术,为节水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办好示范园区,普及旱作节水技术示范区既是新技术的展示区,又是农民学技术的培训基地,建立示范区,给农民做好示范,以利于大面积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同时,通过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完善区域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体系、土壤墒情监测和信息网络体系、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标准体系、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服务和关键设备产业化体系,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缓解旱作区资源型缺水的紧迫状况,缓解季节性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增加旱作节水农业区农民的实际收入。

3、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节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积极措施,开辟资金渠道,建立政府、社会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的节水农业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一是根据不同类型地区特点,积极建设节水农业示范基地,以完善区域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二是大力开展以坡耕地治理为重点的田间工程建设,以提高降水利用率及利用效益;三是实施以地力建设为主的土壤培肥工程,以提高土壤肥力、土壤蓄水能力;四是田间渠道及田间灌溉设施建设。

4、分类指导,建立不同类型的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模式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特点,改革农艺、耕作制度,调整作物结构,改进灌溉方式,抓好科学用水,建立不同类型高效节水模式,是发展节水农业的基础。在水稻生产上,要提高整田质量,采用浅、湿、晒间隙灌溉,配套采用秧苗旱育稀植技术和水稻旱种技术,在水源不足地区可改为旱作。在种植园艺作物的水浇地和设施栽培中,因地制宜推广喷灌、微喷灌、渗灌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在北方大田生产中,因地制宜采取低压管道输水、小畦灌溉、行走式和移动式补灌等措施的同时,大力推广节水抗旱作物品种和培肥地力、种子包衣等抗旱栽培技术。旱区要从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和效益,增强抗旱节水增产能力出发,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栽培模式,利用各种蓄水保墒技

术,建设田间土壤水库,提高田间水分的生产效益。灌区要从减少水资源浪费出发,发展节水灌溉,在搞好衬砌防漏等渠道节水的同时,把节水工作的重点放在田间高效节水上。

5、加强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和培训工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节水农业最终要靠科技进步。根据区域特点和发展需求,选择有全局性、方向性和关键性的技术,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节水灌溉设备生产企业的科研、生产和人才优势,加强技术创新和开发应用。在建立高效节水作物种植结构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和开发各类抗旱节水制剂、节水抗旱优质高产作物品种、节水农机具等一系列先进适用的关键技术与设备,组装和集成节水高效农业配套技术。同时选择一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适用技术,因地制宜地大力推广。与此同时,要加强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走国产化道路。组织节水农业科普书籍的编写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对基层技术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节水科技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大节水农业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节水意识、增强节水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加速发展我国节水农业 篇7

关键词:节水农业,节水技术,政策导向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 在国家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的宏观决策影响下, 各地政府都把节水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 从水利工程建设、农业水价格改革到节水技术推广等, 都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但是, 由于投入比和政策因素的影响, 大多数农户不会选择节水技术, 而是选择传统的灌溉方式。一是农户收入低下自然影响节水的技术性投入;二是节水技术的高成本直接影响农户的投入选择;三是补贴型农业用水价格政策使得农业生产的低水成本产生和节水技术的选择冲击;四是国家农业政策倾向于对种植项目的补贴, 而不倾向于对技术投入的补贴。

问题的焦点在于, 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主线到底应该放在什么地方?一方面, 国家实行粮食生产直补和农业用水低水价政策;另一方面, 节水技术投入没有政策性的扶持, 大多数农户就只能选择传统的灌溉方式, 而不会选择节水方式。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出路, 只能是改革低水价政策, 同时对节水技术进行一定力度的财政补贴。

二、节水农业的技术性成本约束

对于节水农业的技术性成本约束, 可以看做是与节水技术的投入相关因素有关, 如农户收入、设备价格、水价与节水措施的比较、政府政策倾向等。约束要素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直接影响农户节水技术投入的偏好选择。

㈠农户投入能力低的约束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 2010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919元, 还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当前, 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两个国家是美国和日本, 美国农民人均年收入约为12500美元, 日本约为15000美元。美国是我国的12倍, 日本是我国的15倍。以色列把节水农业发展到世界最高水平, 实际上也是得益于政府的高投入和农民的高收入。

㈡节水技术高投入的约束根据王华亮先生对2009年河南省不同技术条件下的节水成本和效率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当前主要节水技术的投入成本和效益如下:一是采取管道防渗技术, 每亩成本422元、节水113吨、节水总效益283元;二是采取渠道防渗技术, 每亩成本566元、节水90吨、节水总效益174元;三是采取微灌技术, 每亩成本883元、节水315吨、节水总效益321元;四是采取喷灌技术, 每亩成本1372元、节水225吨、节水总效益222元。其中, 前两项成本是必然成本, 后两项成本是选择成本。

㈢农业生产水成本偏低的约束农业用水价格管理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涉及的因素很多。据国家有关权威部门的统计, 目前, 全国水利工程水价水平普遍较低。2005年全国大中型灌区现行农业平均水价6.5分/立方米, 实际供水成本水价17分/立方米, 农业平均水价仅为成本水价的38%, 平均水费实收率仅为57.3%, 实收水费只占成本的22%。2007年全国百家水管单位农业水价6.16分/立方米, 2008年全国平均农业水价7.33分/立方米, 目前大概在10分/立方米左右。从1990年~2010年的20年间, 我国农业生产的水成本比重从区域来看, 一般北方灌区水费占生产成本的10%~20%, 南方一般只占3%~5%。

㈣政策性补贴倾向的约束2000年以来, 我国政府为了解决“三农问题”, 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扶持政策, 但是, 这些政策基本上都是指向非水项目的。也就是说, 到目前为止, 我国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的国策是早就确定了的, 但是, 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农户、不同水利灌区的节水技术投入问题, 并没有形成规范的财政补贴政策, 更谈不上政策体系。一方面, 我国是世界上缺水的国家;另一方面, 在节水技术投入上没有形成政策共识, 没有投入补贴, 这就直接影响节水农业的发展。

三、典型事例中西北农业水价的运行矛盾

从西北各省区的水价水平可以看出, 农业用水价格水平普遍很低。农业用水成本大致水平是:每亩约50元~60元, 每吨水约5分~20分, 约占供水成本的10%~20%。这只是个大致的平均水平, 地区之间的实际差别比较大。为了进一步对水利工程灌区的农业用水价格政策和价格水平进行比较分析, 又选择了西北地区的几个主要灌区作为例证。

㈠陕西根据调查, 陕西省的农业水价标准在西北地区最高。在其省属五大灌区的自流引水灌溉中, 斗口灌区的粮食作物水价为0.115元/立方米, 经济作物水价为0.30元/立方米。农业水价居于中间水平的是甘肃省, 该省实行的是两部制水价, 自流灌区每年收费按225元/亩~675元/亩, 再按0.03元/立方米~0.08元/立方米计收水费;抽水灌区再加收电费。全省农业水价平均0.07元/立方米。青海省农业用水水费按照实物折价后的平均水价约在1125元/ (亩·年) ~3375元/ (亩·年) 。新疆全区农业灌溉水价平均为0.029元/立方米。西北各省 (区) 的水价尽管有高有低, 但均未达到成本价格。

㈡甘肃甘肃的灌区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地区, 这里有1200多万亩耕地, 其中70%以上是水浇地, 属于内陆河灌区。2010年, 河西走廊五灌区的亩均农作物毛灌溉定额如下:川区小麦611立方米, 制种玉米770立方米, 普通玉米770立方米, 带田820立方米, 蔬菜833立方米, 油料528立方米。目前, 大部分地方的灌溉水都是按照这个标准控制的, 但是, 基本上还是以漫灌为主, 用水量很大, 浪费非常严重。现行农业水价是1997年核定的供水成本价格, 平均仅为7.1分/立方米, 比全国的平均价要低。近年来, 水利工程固定资产和水资源管理供水成本成倍增加, 现行水价仅占供水成本的49%。

㈢新疆新疆是西北地区相对水价比较低的。近年来的农产品水成本变化可以通过新疆建设兵团的专题调查报告看出。该课题通过对所调查的8种大宗农作物、12种特色经济作物、6类园艺作物、3个畜种的成本效益及主要成本构成项目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表明:棉花、小麦等大宗农作物的水成本比重中棉花为8.9%, 玉米15.2%, 小麦14.5%, 水稻23.1%, 甜菜10.1%, 油菜2.8%, 油葵8.2%, 制种玉米18.4%;各种特色农作物水成本比重中啤酒花为6.3%, 马铃薯6.3%, 红花5.2%, 薄荷5.7%, 熏衣草6.4%, 万寿菊5.1%, 留兰香14%, 茴香17.9%;大宗园艺作物水成本比重中苹果为5.4%, 红枣10.6%, 梨8.9%, 葡萄9.6%。

四、我国农业生产低水价政策的缺陷

㈠现行农业水价政策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单一的低水价政策, 水费与水成本的差额由各级政府财政补足, 并且长期实施按亩收费的简单型水价政策, 即不管有水无水, 不管种什么作物, 也不管用水量的多少, 各级水管部门一律按亩平摊征收水费。同时, 现行单一的水价政策, 缴纳的水费与用水多少没有直接关系, 即与农民的切身利益不相挂钩, 最终导致单一水价结构既不能向用水户传递正确的成本变化信号, 也不能向供水单位反馈需求的变化, 起不到调节供给和需求的作用。

㈡低水价政策的副作用低水价必然导致大水漫灌方式, 目前, 我国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40%左右, 远低于欧洲等发达国家的70%~80%水平。低水价的副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用水户节水意识淡薄, 过低的水价使灌民对水资源的紧缺型认识不足;二是灌溉方式落后, 节水措施跟不上, 大多数农户不舍得在节水设备上投资;三是用水户积极参与灌区建设和管理的意识差, 严重影响了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导致农业用水供给严重不足, 水资源供给越来越紧张;五是农业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 各地水库的调蓄能力持续下降。

㈢低水价政策的体制缺陷政策是由体制保证执行的。目前, 我国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和政策管理仍然存在许多严重缺陷。一是部分地区终端水价偏低, 不利于提高用水户节水意识。二是水利工程农业水价远低于供水成本, 致使工程老化失修。三是实施农业水资源费征收的省市极少, 地下水超采严重。四是农业末级渠系水价管理薄弱, 乱加价、乱收费和截留挪用水费的问题突出, 既加重了农民负担, 又助长了水资源的浪费。

五、发达国家节水农业技术投入政策导向

发达国家的节水农业技术投入政策体系比较完善的是美国。目前, 在美国各种农业灌溉技术中, 漫灌占45%, 低压大田喷灌占50%, 滴灌只占5%。以色列的滴灌比重已高达70%。水费比重各国也有所不同, 印度为5%~12%, 越南为3%~8%。

美国的节水技术扶持政策主要有:一是国家投资建设基本农村水利工程, 为农村提供用水保障, 美国在1933年~1943年就批准兴建了34个灌溉与调水工程;二是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投入机制, 提供无偿投资、无息或低息贷款, 美国在工程计划方面优先安排灌溉工程项目, 政府给予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 同时, 为了鼓励农民兴建水利工程, 联邦政府通常采取向农民赠款建设工程的办法, 一般赠款额为工程总投资的20%, 并在税收方面采取优惠措施;三是政府为初次购买喷灌设备的用户提供低息贷款, 以促进现代灌溉技术的应用, 美国农业灌溉工程的科研、设计等费用, 全部由联邦政府支付, 灌溉工程建设费用由联邦政府资助50%, 其余50%由地方政府支付或者使用由政府提供担保的优惠贷款。

除美国之外, 包括以色列等许多国家都对节水农业技术投入有比较实在的政策支持。比如, 以色列的政策规定, 供水系统的运行维护费用, 用水者负担主要部分 (70%) , 政府负担小部分 (30%) 。澳大利亚灌溉工程斗渠以上的部分由政府投资兴建, 农场内部设施由农场主自己负责。管理单位所收水费只够渠系输水工程运行维护费的70%, 其余部分由政府补贴。农民兴建节水灌溉工程可向政府专门机构申请比普通商业贷款利率低7个百分点的优惠贷款。在日本, 中央政府负责修建水库、引水坝、干渠等灌溉设施, 地方政府负责修建向农田供水的支渠, 用水者协会负责毛渠的修建。各级政府对灌溉工程设施给予相当大的财政支持, 灌溉面积7500亩以上的干渠, 由国家兴办, 总投资的2/3由政府承担, 县承担23.4%, 市、町、村及受益农户只承担余下的10%。

美国等国为了激励节水农业的技术投入, 多数对农业以水价格实行边际水价政策。所谓边际水价政策, 是运行市场机制的作用, 采取累计浮动水价的方式, 既对农户有补贴作用, 又能激励农户积极选择节水技术。如美国过去由于水价便宜, 农民采用大水漫灌, 耗水量达需水量的6倍多, 经过调整水价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即当灌溉水价由4.7美分/立方米提高一倍达到9.4美分/立方米的时候, 灌溉效率即由40%提高到60%。以色列实行全国统一水价, 通过建立补偿基金对不同地区进行水费补贴。不同部门的供水实行不同的价格, 用较高的水价和严格的奖罚措施促进节水灌溉。为鼓励农业节水, 用水单位所交纳的用水费用是按照其实际用水配额的百分比计算的, 超额用水, 加倍付款, 利用经济法则, 强化农业用水管理。对配额水的前50%的用水按正常价收费 (0.1美元/立方米) , 其余的50%将提高水价收费 (约0.14美元/立方米) 。对于超过配额用水的前10%, 定价为0.26美元/立方米, 再多的超额用水为0.5美元/立方米。

六、农业节水不同技术的政策设计

一是节水技术实际上是分成两个基本阶段的, 前阶段是渠道节水技术, 在基本实施节水战略的情况下, 这是必需的, 没有选择余地。至于是选择低压管道技术还是渠道防渗技术, 这不是成本问题, 而是耕地条件和供水环境问题。在西北沙地和戈壁地区, 由于渗漏比较严重, 必须采取管道防渗的技术, 在有些地区还必须同时采取管道防渗和渠道防渗的双重技术措施。所以, 前阶段成本是必需的, 而后阶段则需要根据条件和环境进行技术选择问题。也就是说, 如果是高水平大面积的节水试验区, 正确的决策思路应该是:前阶段节水技术必须采取, 后阶段节水技术有选择性。

二是在目前所有的节水技术当中, 微灌技术的投入成本比较低, 综合效益比较好。但是, 一般来说, 微灌技术多采用膜下滴灌技术, 管道是以化工塑料为基本原料的, 使用期比较短, 一般在两三年左右, 如果质量不是很好, 使用一年后就得更换。而喷灌技术与微灌技术虽然在投入上有差异, 但是, 一般来说, 采取喷灌技术一般多使用钢管和PVC技术, 使用期比较长, 但是, 总投入比较大。所以, 对于具体的地区来说, 要采用哪种技术, 就需要根据条件和种植作物的特性来确定。

三是在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许多条件比较差的地区, 由于投入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大面积采用投入比较大、技术比较先进的节水技术。在这种情况下, 发展节水农业必须选择阶段推进的策略, 把节水农业分成三大阶段来实施。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政策支持内容。第一阶段是水利工程建设, 在目前情况下应该由政府投资包下来, 以后逐步采用BOT投资方式;第二阶段是渠系配套建设, 目的是把水高效地从水库输送到耕地上, 是采取管道防渗还是渠道防渗, 要根据具体情况再确定, 不能搞“一刀切”;第三阶段进入实际节水技术推广运用阶段。

四是目前国内通过对农业节水的成本和效益的调查, 主要集中在大面积的以粮食等农作物为主的农田节水问题上, 其实, 根据对甘肃省许多地方的调查发现, 节水成本最好的是塑料大棚技术。根据对个别典型区域的调查发现, 一般的塑料大棚占地约一亩, 建设成本在1万元~1.5万元之间, 不论种植什么产品, 效益在2万元左右, 用水在1000吨~1500吨之间。从发展模式上看, 大棚技术虽然属于高效农业, 但从每吨水的经济效益产出率上看是最高的。所以, 应该把塑料大棚技术作为节水农业补贴的重点对象。

五是排灌和滴灌技术的投入成本估算。根据河南省2009年的估算, 滴灌技术和喷灌技术每亩成本分别为883元和1372元, 如果再加上物价因素, 目前滴灌技术的成本大约在1000元~1500元, 排灌技术大约在1600元~2000元。考虑到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北, 采取哪种技术要看农民收入和土质条件, 分类选择。对于土地比较平整、面积比较大、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方, 选择排灌技术;而对于大部分比较零散和投入条件比较差的地方, 选择滴灌技术比较适合。目前, 国内技术比较先进成熟、成本比较低的是新疆的天业生产的地下输水管道和地面管件, 其中, 膜下滴灌技术平均一次性亩投资550元~600元。地下输水管道使用寿命可达20年~50年, 地面管件使用寿命为三五年, 田间滴灌带每年更换一次, 按全疆滴灌应用平均增收200元/亩计算, 投资回收期不到3年。

七、节水农业技术投入的政策支撑点选择

㈠制定农业水政策的思路通过上述对我国现行农业用水价格政策、节水政策的分析, 在思路上必须明确:一是水资源对于任何产业、任何部门来说都是商品, 不能对工业是商品, 而对农业是“福利品”;二是必须确定水商品的原则, 只有在水商品原则的前提下, 对水资源的保护和使用才能达到边际效应最大化;三是节水是今后我国农业战略中的核心战略, 节水政策应该成为农业和农村政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不仅是由我国的水国情决定的, 而且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所在。

㈡农业用水的政策体系设计根据我国农业的结构情况,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农业政策框架, 出台相关的农业用水政策体系。农业用水政策体系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水资源供给方面的政策, 包括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政策、渠道建设和维修政策、水利工程和渠道管护政策;另一方面是水资源使用政策, 包括节水技术研发投入政策、节水设备投入政策、节水人才培养政策、节水技术试验政策、节水技术宣传政策。

㈢农业用水的政策扶持支撑点选择不管采取哪种农业用水政策, 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节水农业的健康发展, 所以, 必须调整目前重水价补贴、轻节水技术补贴的矛盾局面。总的设想是, 取消农业用水的补贴政策, 对农业用水采取成本价政策, 同时根据不同农业生产项目的均衡用水量, 采取边际水价政策。与此同时, 对节水农业技术实行力度比较大的政策扶持, 对不同的节水技术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政府财政补贴。用这种政策导向, 激励用水农户积极地、自觉地选择节水技术。对节水效率特别高、面积比较大、集中连片的农业项目, 采取最优惠的政策形式, 比如, 塑料大棚技术、大型排灌和滴灌区、无土栽培农业等。

㈣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政策对于地方性的、特别是乡镇、村自建的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管理, 采取地方项目自治政策, 具体政策规定由项目业主自行决定。但是, 考虑到整体节水农业的发展、国家水资源保护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的需要, 各级政府应该对这样一类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给予政策性的投入援助, 采用“三三”制比较合理可行, 即国家投入1/3、地方投入1/3、农民自筹1/3。对于这样一类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范围内的节水技术也参考政府水利项目同等实施政策援助。

㈤改革农业用水的计价方式按供水经营者向用水户计收水费的不同方式分为单一制水价、两部制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阶梯水价、丰枯季节水价和季节浮动水价。改革计价方式的目的是促进节约用水、维持供需水的相对平衡、均衡补偿供水生产成本费用。可根据水资源条件和供水工程情况实行分区域或分灌区定价。在实行农业用水计量的条件下, 可适当引入丰枯季节差价或浮动价格机制, 加大水价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继续推广计量水价和容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 以促进水资源合理分配和水利工程的稳定运行。要尽快制定科学的农业用水定额, 为推行新的计价方式打好基础。

八、结语

节水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农业工程;节水;措施;方式

1.工程措施节水

1.1渠系输水过程节水

渠道防渗和改渠道输水为管道输水节水的主要措施。渠道防渗包括预制混凝土板防渗、现场浇筑混凝土防渗、塑料薄膜或土工布防渗、粘土防渗、灰土防渗、石料浆砌防渗。防渗渠道与非防渗渠道相比,可节水10%-15%。管道输水分为低压管道输水和高压管道输水。高压管道输水主要是指喷灌的高压输水管道。低压管道输水是利用低压管道代替土渠道输水到田间地头的一种地面灌溉技术,低压管道主要有钢管、铝合金管、混凝土管、PVC管、田间塑料软管等。管道输水比土渠道输水可节水35%-40%。

1.2田间灌水过程节水

田间灌水过程节水主要是改进地面灌水技术。如改大畦为小畦、改长畦为短畦、平整土地、在缺水地区推广膜上灌或膜下灌、大力推广喷灌微灌等灌溉技术。

畦灌是一种应用面积比较大、节水潜力也比较大的传统灌溉技术,畦长35-50m与畦长80-100m相比,可节水20%-25%。

膜上灌和膜下灌是1986年诞生于新疆,在地膜栽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灌溉方式,适用于特别干旱地区,一般可节水20%-30%,增产10%-15%。

喷灌具有输水损失小、节省劳动力、占地少、对地形和土质适应性强等优点,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灌水方式,直接从井渠取水,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0.9以上,与地面灌溉相比,可节水30%-50%,增产15%-25%。

微灌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微喷灌、涌泉灌、小管出流灌、渗灌等。微灌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比地面灌省水50%-70%,比喷灌省水15%-20%。

1.3渠井结合应用节水

将大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田间水利用系数提高到一定水平,在短期内实现比较困难且投资较大,采用渠井结合的运行方式,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有效措施,可以起到开源节流的作用,达到节水的目的。

2.农业措施节水

农业措施节水主要包括耕作措施节水、种肥措施节水和化学制剂措施节水。耕作措施主要以蓄水保墒为主,特点是能利用土壤积蓄降水,减少土壤表面无效蒸发量,改善作物根层土壤水分、养分、温度状况,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耕作措施包括:免耕、深松、耙耱、秋耕地、秸杆覆盖、塑料薄膜覆盖等。

免耕是在前茬作物收获后不耕地直接播种,免耕有省工、省时、节能、保持土壤水分等优点,一般可提高土壤含水量30%左右,增产10%-15%。

深松是建立旱地合理耕作制度的核心,是提高土壤调控水分能力和管理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经过深松的土地贮水深度一般可达1.0-1.5m,而未深松的土地仅为0.6m左右。

耙耱是指翻地后用齿耙或园盘耙进行碎土、松土、平整地面,使地面形成一个疏松的覆盖层,减少蒸发。耙耱地比非耙耱地一般可提高土壤含水量20%。

秋翻地即在秋收后适墒早耕,起到“春墒秋保、春苗秋抓、秋雨春用、春旱秋抗”的作用。秋耕地可提高土壤含水量17%-20%。

秸杆覆盖系指利用农业副产品如茎杆、落叶、糠皮或绿肥为材料进行的地面覆盖,覆盖秸秆后:①可使农田土壤表面免受风吹、日晒和雨滴的直接冲击,保护土壤表层结构,提高降水入渗率;②可隔断蒸发表面与下层毛细管的联系,减弱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的交换强度,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可达20%。

塑料薄膜覆盖的主要优点是能显著抑制田间土壤水分无效蒸发,保水保墒,提高耕地地温,改善作物中下部光照条件,缩短作物生长期,避免冷冻灾害,抑制杂草生长,塑料薄膜覆盖一般可提高水分利用率0.82-0.89 kg/m2。

另外,种肥措施和化学制剂节水也是不可忽视的节水方式。节水抗旱品种,具有节水抗旱性强、高水分利用率的节水高产稳产等综合性状的优良作物品种,与一般品种相比,水分利用率可提高10%以上。平衡施肥比不平衡施肥作物光合作用速率可提高25%-30%。增施有机肥主要是改变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保水、持水能力,有效调节土壤水分。化学制剂节水可以进行化学保墒,提高光合效率,减少无效蒸腾。

3.管理措施节水

管理措施节水主要包括加强工程管理、改进灌溉制度及栽培技术、加快政策法规建设、改革水管理体制、完善服务体系。

3.1加强工程管理

(1)加强水源工程管理,做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监测和调度,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产生地下漏斗;统一规划使用地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的用水关系,做到计划用水,科学用水;因地制宜发展集雨、集水、截流工程,充分利用土壤水库、地下水库、沟渠河塘集蓄降水和径流,减少地表水无效流失;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步伐,提高工程标准和供水保证率,增加控制水建筑物,减少渠系输水损失,降低用水成本。

(2)加强骨干和田间工程管理,加强骨干和田间工程管理包括设计管理、施工管理和运行维护。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是贯彻节水农业方针政策、确定建设标准的关键环节,其内容也比较广泛,包括灌溉制度设计、增产指标设计、工程建设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及施工设计,只有加强设计管理,提高设计产品质量,才能保证工程效益的发挥。施工管理就是要严格按首选设计方案施工,采用优质材料与设备,严格按照规程、规范施工,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检查监督,不留工程隐患、确保工程质量。运行维护首先要确保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安全操作,其次建立建全运行维护组织,落实责任人和制定规章制度,对设备和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

3.2改进灌溉制度,加强墒情监测

大量试验显示,作物的产量与田间耗水量之间的关系并非唯一性,同一作物相同产量情况下,实测的田间净耗水量可相差1-2倍。耗水量相差悬殊的原因是作物各生育阶段供水状况的影响。供水次数多、供水量大,作物蒸腾量和土壤表面蒸发量也就越大,反之越小。供水次数和供水量取决于灌溉制度的设计和运行,因而合理的灌溉制度可起到节水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大力推广改进型高效节水灌溉制度,这种灌溉制度的设计以不影响作物正常光合速率为原则,通过控制土壤水分下限指标(含水率由70%降到60%),以达到较大幅度降低农田无效耗水量而不影响作物正常光合产量。

推广改进型高效节水灌溉制度,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做好墒情监测和预报。墒情是农田耕作层土壤含水率的俗称,墒情监测即直接监测农作物当前土壤水分的供给状况。墒情监测是农田用水管理和区域性水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根据墒情监测资料发布墒情预报,对指导抗旱服务和适时进行节水灌溉意义重大。改进型节水灌溉制度科技含量比较高,大面积推广应用必须有相应的农业栽培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相配套。

3.3建立建全水管理法规,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国家已颁布《水法》,并且正在逐步完善。各地应根据《水法》,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及有关规范,重点是限制地下水超采、防治水污染及节水用水奖惩制度,用法律手段达到节水和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UI设计师面试注意事项下一篇:论文学与人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