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现状问题探讨论文
摘要: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理论,通过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从传播过程的5个基本要素入手,分析与总结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传播者,加大农业科技传播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加强新媒介传播内容的把关,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树立“受众本位”意识,畅通和完善传播者和农民交流的渠道等促进与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传播;模式创新;发展路径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传播活动,同样农业发展也离不开农业传播。农业传播是指农业传播者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农业相关政策和技术传递的活动。而农业科技传播作为农业传播的重要部分,是传播学最早关注的领域之一。农业科技传播主要传播的是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最终实现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1-2]。根据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任何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都包含5个基本要素,即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农业科技传播也不例外。为此,通过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从传播过程的5个基本要素入手,对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探讨促进与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传播,主体,渠道
1 农业科技成果与传播的现状
科技在生产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过众多学者的理论认证与实践检验, 这一观点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在农业的发展与进步过程中, 科技的作用同样举足轻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农业科技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 我国每年平均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科研成果, 但是最终在实践中产生经济效果的科技成果却很少。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进步,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已跃升到发展中国家前列, 一些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与此同时, 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 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平均为65%~85%;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0%, 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80%。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有多方面, 但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科技传播的低效率。
2 农业科技传播现状反映的问题与原因
2.1 农业科技传播的主体
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有研发主体, 主要是各级科研院所, 高等学校, 企业研发机构;推广主体, 主要是传统推广体系中的农业推广站和目前的各种科技传播机构;应用主体, 农业企业或农户, 他们是研发主体和推广主体所面对的对象, 但从对农业科技项目的需求角度来说是传播过程中最主要的部分。其中推广主体也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同时作为农业科技传播的媒介。对农业科技项目的研发主体来说, 部分农业科技项目的先天不足使其向应用转化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一部分农业科技项目或者本身就是属于脱离市场的“职称研究”或“政绩研究”。所谓的“研究成果”仅仅是一两本著作或几篇文章报告, 经过了评审之后就被束之高阁;或者这部分农业科技项目是符合市场要求的, 但研发主体缺少使其向应用转化的主观意识和条件, 不具备市场推广的相关知识和管理能力是大多数研发人员的客观情况。对于前一类的农业科技项目来说, 无法成功进行传播的原因是农业科研主体的行为目标导向与农业生产的市场目标导向的冲突;而第二类传播无法成功的原因是农业科研主体的行为能力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推广主体主要有两类, 一是各级农业科技推广站。这一体系在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过程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尤其是县乡级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 作为基层的推广机构发挥过关键的作用。二是各级科技情报所。它们在完成多种行业科技情报传递传播作用的同时, 对农业科技的传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同级农业行政部门领导下的事业单位。各级科技情报所同样是同级科技管理部门领导下的事业单位。这两类推广主体同样面临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带来的职能地位重新定位的问题。某些地方乡村一级的农业科技推广站一度萎缩甚至被取消。然而在“不懂市场”的技术研究者和“不懂技术”的应用主体之间, 推广主体又是不可缺少的。
作为应用主体的农业企业和农业户无疑应该是参与农业科技传播主动性和目的性最强的一部分, 但因为各种原因的限制, 他们参与传播活动的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 农业企业 (农户) 在选择农业科技项目成果的风险承受能力弱。其自有资金不足, 投入项目有困难, 一旦项目失败更是无法承受。第二, 自身知识管理能力限制。对农业科技项目本身的先进性的判断, 对其市场前景的估计等等。这些都是众多农业企业 (农户) 在推行新的科技项目时面对的风险。当其认为风险带来的损失可能超过现有技术水平的收益时, 就无法产生采用新技术的动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分散的农户的抗风险能力, 是一种应该给予更多关注的农业科技传渠道。
2.2 农业科技传播的渠道与媒介
在对科技传播的理解上, 基于社会发展视角的科技传播研究持一种较为广义的理解, 认为科技传播既包括科学的传播, 也包括技术的传播。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技术传播是科技传播的四个基本渠道。2006年末,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中, 文盲3593万人, 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 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 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 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 占1.2%。面对平均文化素质较低的农业从业者, 文化教育水平仍然需要提高。2006年末, 我国只有10.8%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 农业科学技术教育仍然不足。97.6%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 57.4%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13.4%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这说明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 农业科技传播的媒介也越来越多样。传统的口传身授、电视、报纸和广播等虽然还占据着农村传播媒介的主要地位, 但有线电视网、电脑网络, 现代移动通讯技术网络等正在不断地扩大着影响。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统计结果, 2006年末, 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87.3台, 固定电话51.9部, 手机69.8部, 电脑2.2台。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农户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学习农业技术和寻找产品销路。对于大众传播媒介, 农民对科技类信息的关注程度、知晓度和理解度普遍较低;不同收入地区的不同类型农户对科技信息的关注程度有较大差异;电视媒介在传播新技术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人际传播科技的效果好于大众传播媒体。这说明尽管有各种新形式的传播媒介, 但面对面传授科技知识仍旧是最受欢迎的。
2.3 农业科技传播环境因素
2.3.1 国家和社会对农业科技传播的支持力度、资金投入不足。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资料显示, 当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为3172.97亿元, 其中用于支农支出2161.35亿元, 农业基本建设支出504.28元, 农业科技三项费用21.42亿元, 农村救济费182.04亿元。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点全部农业支出的比例约为0.68%。农业科技推广的资金来源单一, 数量少, 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难题。
2.3.2 农业科技成果传播与转化缺乏政策与法规的支持保障。
我国在2001年和2002年科技部会同财政部颁布实施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监理和验收办法》 (试行) 。实行至今, 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指导作用。但面对众多的新科技项目, 每年不足500个的资助名额仍然明显不足。
2.3.3 旧的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体系与模式不再适应新的市场经济条件。
一是科研和生产脱节, 这也是多年来力求解决但是没有根本解决的问题。这和科研的选题和立项有很大的关系。高校和科研机构在选题和立项的时候, 根据专家的论证, 手里掌握的材料和已有的工作成果来选题, 而不是通过科技入户发现问题, 带回来研究。另外, 在成果奖励和科技人员的绩效评价方面, 比较重视论文, 对论文是不是解决实际问题关心得不多。这种科技研发体系从根本上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二是部分政府机构急功近利, 短期行为比较多, 要短期拿出成果, 造成成果成熟度不够, 转化效果不好, 还有一些成果根本就转化不了。三是科研、教育、培训和推广的几套体系互相之间协作不够, 上中下游衔接不紧密, 所以新技术很难传授到农民手中, 互相之间沟通很少。科技队伍推广能力也在弱化, 乡土人才数量减少, 致使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非常突出。
3 政策建议
3.1 提高农业科技传播主体的素质和能力
对于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 要建立健全考评机制, 实行绩效挂钩, 重奖实绩突出的推广机构和人员;引入竞争机制, 吸引社会人才, 实行竞争上岗、聘任上岗。对于已经进入市场竞争的应用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 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 如优惠的税收, 齐全的配套政策等。要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 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到农业科技推广第一线, 为农业和农民提供科技服务。大力发展农村科技经纪人制度, 使其成为连接农业科研主体和农业企业 (农户) 的有效桥梁。
3.2 积极发展农村科技教育
通过一定的政策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农村的科技教育与传播, 大力培养本村本乡的农业科技人才, 以加强其持续性。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在村村通电视的基础上, 大力促进互联网等新传播媒介在农村的发展。
3.3 改变传播环境
政府与社会应该增加对农业科技传播的资金支持, 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政策, 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与法律法规。市场能够高效率完成的, 就由市场来完成;市场完成的效果不好, 效果不高的部分, 由政府机构来完成。加大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覆盖面与投入力度, 注重对投入项目的科学论证与评价。结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做出灵活的调整。建立健全农业技术市场,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农业技术市场是科技成果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 它是各种研发机构、推广部门、农业企业以及农民建立有效联系的中介, 在价格发现、信息沟通、市场评价、资源配置等方面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有着积极作用。尽快建立一个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 科研院所、教学单位、涉农企业、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我国幅员广阔, 各地的自然和经济状况差异巨大, 相应的需要的农业科学技术也大相径庭。这就需要各地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因地制宜, 不断地创造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科技传播模式。
参考文献
[1]蒋建科, 谭英, 陈宏.论传播对农业科技推广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社会科学版) .2005, 5 (3) :9-14.
[2]韩霁.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跃升发展中国家前列[N].经济日报, (15) .
[3]翟杰全.让科技跨越时空:科技传播与科技传播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4]国家统计局.全国农业普查公报2008.
关键词:农业传播;问题;对策;
一、我国农业传播的现状
十六届五中全会至今,中央对农村的媒体环境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政策,伴随着政府对“三农”方面投入的增加以及城镇化的建设,农民的人均收入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这些都对农村传播环境具有活跃作用。
我国农业传播的早期阶段,主要是依靠报纸、书籍和小册子等媒介,现在这些传播途径仍然受到一部分农业传播受众的喜爱。农业传播的覆盖面通过当下流行的电视和广播的普及也扩大了,使得农业传播受众更快捷的获取信息。
由于广播是一种失真性强、信息的持久性低,再加上听觉获取信息没有直观的感受,所以并不是理想的农业传播途径。电视媒体的传播使农业信息的传递更快速直观,扩大了农业传播的覆盖面,对农业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各种媒体的优越性通过多媒体与网络的流行被放大了,农业传播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农科技术和农情资讯等重要的信息大量的呈现在广大农民的面前,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广覆盖、实效性强。
在偏远的农村,由于受一定地域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信息传播的情况仍不乐观。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指出,目前市民是主要的传媒目标,对市民传播的信息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陈崇山研究员表示,当前我国传播及宣传中仍然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情况。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教授认为,虽然农村地区受到大众传媒的一些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很小,而且很不充分,不全面,农村传播环境还有待提高。
二、我国农业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知识水平低
农业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呈现动态过程,信息之间需要不断的进行着传递和反馈。信息不仅需要传播出去,更为重要的是能被接受利用,农村家庭或农民的素质对信息的传播具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低,学习时限短,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文盲和半文盲的农民占有很大的比重,对于信息的理解难免有偏差。
(二)、信息传播渠道不通畅
广大的农民有电子媒体、纸质媒体、组织和人际传播等4种获取信息的渠道,当前农技推广的主流模式主要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大众媒介形式。由于受各地方言和民族语言的影响,各种传播渠道和传播媒介都受到了很大制约,传播的渠道不畅。
(三)、传播者水平不够
农业科技传播者在我国主要是农技推广人员、科研人员和其它的工作人员。主管部门制定政策然后再由相关的工作人员或当地的部门进行传播、宣传、落实。信息的准确传播程度直接取决于信息传播者对政策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由于传播者之间的语言不同,智力方面和理解程度不同的障碍,使得信息的传播会有偏差。现在在农村地区流行的传播方式依旧延续着过去的那种世代的口耳相传、手把手教的传统传播模式,如果没有正确的示范,新技术和方法很难推广下去。
(四)、社会环境不利于农业传播
中宣部、广播影视部调查发现存在着“三重三轻”的思想偏差,即“重电视,轻广播;重无线,轻有线;重城市,轻农村”。要抓住机遇把发展广播电视的注意力转向农村,转向不发达的老少边区,促进广播电视较快发展。同时,要加强和改进对农村的宣传报道。此外,广播电视行业内部还存在着诸如“谁受益谁出钱”、“重利用轻投入”等不合理的政策规定。
三、我国农业传播的对策建议
(一)、改进农村基层干部的领导
我国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很多没有受到过专业教育的村干部大量任职于农村,这和社会的发展相违背。农村的和谐程度主要取决于农村干部的领导水平。我国经常强调反腐倡廉,但是似乎处于基层的村干部位于此政策的边缘。我国的政府应该加大打击基层的腐败分子,提高村干部的领导水平,提升村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
(二)、加强农民的文化教育
农民日常接触的电子媒体如电视和录像等较之于印刷的媒体报纸来说明显较多,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的人才能读懂书籍和杂志,因此,广大的农民选择的媒体主要是电视,因为比较直观易理解,这种现象也反映了我国农村受众的教育水平仍然很低,教育是一个长期目标,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地区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要发展经济,就需要首先完善农村的教育,让广大的农民接受到正规的教育,发展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目标,并且教育所能产生的效用时间周期长,但是这是一种减少信息传播阻碍的有效途径。
(三)、發展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马斯洛需求理论提出当人们解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时,才会考虑其它更高层次的需求。当前的农村有很多比较突出的问题,由于我国人口多,基础薄弱,经济实力较差,中国的很多地区的农民还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这仍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只有经济水平提升了,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只有处于最底层的农民的素质相应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整体素质才会提高。
(四)、加强农村基层宣传,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我国的农村政策信息需要经过基层村民自治组织的传达和转达才能从上面传达到农民手中。但是现实当中的农业政策的传播中,村委会很少组织村民开展培训学习,村民代表也很少将中央会议要点传达给村民,这就说明了村民要想通过基层的组织渠道获得准确有效的信息很难。这就需要加大加强对农村的信息宣传,使得中央出台的政策信息及时传播到基层农民,以便政策及时有效的施行。
参考文献
[1]袁媛.浅谈我国目前农业传播中知沟理论的体现J.北方园艺,2011(07):192.
[2]刘燕.试析对农政策传播的障碍因素及对策D.南昌大学,2007(11).
[3]董擎辉.浅析农业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7):155.
作者简介: 赵珊珊(1989—),女,安徽铜陵人,江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研究方向为农业信息化。
(姓名:
指导老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学术界和政界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城市。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城镇,农村的发展相对缓慢,但是从城镇的发展角度看,农村是城镇产生、发展的基础。因此,对农村发展问题的研究很有必要。农村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不但出现了城乡差距扩大,第一产业GDP中的比重下降等问题,而且还明显存在着农村居民内部和农村区域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不但没有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而缩小,反而使农村发展的问题层层暴露。我国实行统筹城乡发展,力图改变农村严重落后的情况,但城乡之间的非均衡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依旧匮乏,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显现,农业水平发展依旧落后,农村发展资金严重短缺等问题。本文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参考相关统计数据,并结合自身成长的经历,分析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目的在于强调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找出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 农村发展 城乡一体化 乡村治理 引言
随着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城镇化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带来的是农村的逐渐消亡。通常通过拆除农民住宅的办法,以及撤并村庄的办法,来从农村发展中节约出土地来用于城镇建设,从而解决了城镇发展建设中所需用的土地问题,虽然城镇建设缺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却给农村发展带来了诸多的问题 [1]。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以看到,建国初,城镇人口占10.64%,乡村人口占89.36%,到2014年,城镇人口占54.77%,乡村人口占45.23% [2]。“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想要单纯地依靠城镇化来吸收庞大的农村人口,恐怕难以实现,而农村发展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据估算,到年前后,我国总人口将会达到亿左右,人口数量将处于高峰期,届时就算是我国的城镇化率实现了,我国仍有亿的人口属于农村人口,农村发展问题始终是一个无法规避的现实问题。
促进农村稳定、健康地发展,切实保障好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研究目的与意义
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我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总人口中占很大的一个比例是农村人口,我国发展的首要问题仍是提升农村的发展水平。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存在很大落差,用于农村的投资相对于城镇来说相对较少。农村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好坏,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对我国农村的发展起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对农村来说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农民收入低,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甚至瘫痪的窘境,农村社会事业也相对落后,留守儿童等农村社会问题也屡见不鲜,农村发展迫在眉睫。
的城市来说,依然以农业种植为主,经济来源形式单一。在一些贫困山区以及地形相对复杂的农村区域,依然靠农耕进行农业劳作。目前,农村地区工业还相对滞后,农村投资融资还不够多样化,在很多地区,仅仅依靠政府投资。农村企业较少,使得农村经济缺乏动力。农民仅仅靠种地收入微薄,尽管政府实施了农产品保护价政策,但是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还是受到很大的限制[3]。
(2)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而外出的理由很简单,即当地的工业太脆弱,农民闲置在家,生存困难。这导致了农村的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镇,农村只剩下老人、孩子留守,粮食、蔬菜产量下降,农村严重缺乏懂得农业技术、市场经济知识的劳动力,这最终影响了农村的产业化生产及进程。
同时由于劳动力的锐减,导致农村的社会治安管理等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农村的科学技术无法推广与应用,迫使农村发展缓慢、农村生产方式停留在粗放经营的状态,使一些原本耕种双季稻的农田改成单季稻,原本种着单季稻的农田上变成了经济作物,有些农田干脆被闲置下来。尤其在偏远山区出现了抛荒现象,粮食、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大大减少。4.2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在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二元结构,在城镇,基本全部居民都享有社会保障,而在农村,只有小部分的人拥有社会保障[1]。此外,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与城镇的社会保障水平相比较,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覆盖面积小、保障水平相对落后、管理体制亟待完善等问题。为解决这一矛盾,许多地方都在进行着探索。普遍的办法是为换取社会保障农民需要以土地作为交换,而新的住房要用自家的宅基地换取,但这两项措施在实际运用中是很难进行的。让农民交出自己合法的财产、权益,以此交换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这样的说法与法无据,更不合情理。再者,流动到城镇的农民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归属于他们的土地、住宅基地分布在不同的农村,即便转移出来的农民们愿意交换他们的这些权益,但相关政策规定他们的耕地、宅基地并不属于他们私有,而是属于他们所在的集体经济组织并不是政府。4.3 基层腐败泛滥
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反腐力度,一手抓反腐,一手抓宣传;一手抓线下,一手抓线上[4]。虽然不少高层落马官员的反腐成绩单让农民震惊,农民首先会对中央的反腐力度感到高兴,但接下来是农民的无奈和叹息,这些高层的腐败官员的落马对国家来说意义非凡,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讲,有时从《新闻联播》看到的惠民制度根本落实到他们那里,多少农村项目又被当地村官乡绅所操作。这些年来,从微博等大众平台,是不是会爆出农村腐败官员,“山高皇帝远”,操纵黑势力,祸害一方。
农村政治腐败严重。不少农村的村委会工作不透明化,或者是随意篡改数据等,对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乱收费,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评审也是看与村官们的亲近程度。同时,对村官们来说,权钱相生,他们已自己的官员权利,给予当地小工厂或者大户富家各项好处,而从中取得钱财利益。在不少农村地区,找村委会盖章或者是办事,都得送礼,不然的话,总会受到各种刁难。农民们也
样,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的涌入,打破了原有的民俗,几近推向边缘化,对艺术的追求、引以为傲的曾经变得一文不值,难以为继,从最初的仪式化的尊敬变成了后来的嘲笑。4.6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近几十年以来,高投入、高产出使我国农业呈现出高速度发展的姿态,但却是以高耗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农业的发展方式如不及时改善,农业必将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面临资源匮乏、生态污染严重的困境。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原本城市中的主要生活垃圾在农村中也大量出现:如塑料制品、废旧电池、油漆桶等,农村没有完善的垃圾回收体系,这些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汞、铅、酸碱等有毒有害物质,随意堆放加剧了农村的土壤和水环境的污染。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每年的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直接加剧了土壤的酸化,土地板结,化肥中的氮磷随着雨水直接进入到农村周边的水系中,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笔者的家乡在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的一个村庄,村庄边上有一座大山——姜大山。在八九十年代之前,是一座原生态的大山,植被及动物种类很多,同时对涵养水分、调节气候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九十年代,这座山被当地的官员及农民开发,成为矿山,二十多年来,这座上没有停止过开采,目前已经达到地下百米深,成为一座废山。当年的山不见踪影,留下的是一片褐色裸露的岩石。在这二十年,靠山吃山,吃完山什么都不剩了,附近的村民只是在过去的时间里暂时摆脱了贫困,但是如今山被开采完,依旧走投无路。这些都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农村发展的探讨
5.1 加大基层反腐力度
腐败是万恶之源,当地官员的不作为或胡作非为,必然会践踏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高层再多的“三农”政策都难以在基层执行,再多的惠农政策都将会是一纸空文,这样的腐败村官是当地最大的恶霸。
中央在加大高层反复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强农村基层的反腐力度,真正地深入到农村进行广泛调查,真正开通农村民意反馈渠道。
治理农村腐败并不仅仅是农村纪检机构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全社会的各个组织和机构应该团结起来,齐抓共管,共同打击农村基层人员的腐败行为,增强对农村基层腐败的围歼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腐败问题,仍然是很难的。目前的体制机制下,面对着腐败行为的大面积发生,作为芸芸众生又缺乏团体组织的农民力量太弱;一直延伸到乡村的行政权力和公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制衡、缺乏监督的体制似乎也太无奈、太无效,而腐败的既得利益者却盘根错节、以强势的公权为网结、势力浩大、回旋余地宽阔。在反腐败斗争的漫漫路上,仍然横亘着一座座的大山[8]。5.2 健全财政惠农体系
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应该继续保持对“三农”的财政投入比例,并且保证能够落实到位,特别是农村的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这不仅事关“三农”问题,更关系到国家的教育强国、科技强国、5.4 合理建设新型农村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住宅分布较为自由,这就导致布局的不合理性,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不少农民着手建造新的房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村的土地布局更加合理,对土地资源加以保护。另外,集体建设新农村,可以获得国家的相关补贴,住宅的建造将结合实用与现代化的特点。合村并居的根本目的是让农民共享现代社会的成果,使用现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现代社会的观念和心理结构,最终拥有现代的生活,实现农民向现代人的转变。
新农村的建设还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合理布局,建设基础文化设施,农村不仅可以建设图书阅览室、文化休闲中心等社区机构,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
新农村建设应该关注农村管理体制、生产结构以及社区环境建设,村民自治、经济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等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心,然而农村教育作为农村社会结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非但不该被遗忘反而应成为地方政府政策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无论在数量和规模还是在结构和空间上,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过程中,都应该充分考虑农村教育对于整个农村社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发挥农村教育对于内外环境的各种功能,让农村学校真正成为农村社区的文化中心[9]。结论与展望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在变迁中,习惯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顽固和落伍并非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而生活基础。”[10]
农村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成功的先决条件。那些迅速地建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就是因为成功地、较好地处理了城市与农村之间关系,使得经济、社会都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但那些没有很好地处理城乡之间关系的国家,导致农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落后阶段,而整个国民经济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严重阻碍了现代化的进程。
由于我国的著作权法对于网络传播权的具体问题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因此及时地调整和充实我国著作权法的相关内容就显得非常必要。
就我国目前业已出现的各种网络版权侵权纠纷看,此类纠纷大致上可以分为“上网”与“下网”两大类。“上网”类又有两种状况,一种是指擅自将他人在传统媒体上发表的作品拿到网络上使用,如王蒙等六位作家状告世纪互联网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他们的许可将自己已发表的作品上网传播以及《生活资讯》杂志社状告Chinaren网站侵权案就属于这一类,第二种是将他人发表在一个网站上的作品(包括网页的编排、设计)擅自copy到自己的网站上使用,如瑞得(集团)公司诉宜宾市翠东区东方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版权侵权纠纷案以及前文已提到过的博库起诉TOM.COM侵权案则属于这一类。“下网”类则主要是指他人擅自将网上的作品下载发表在报刊等传统的媒体上,如陈卫华诉成都电脑商情报版权侵权纠纷案以及徐捷诉中华工商时报社案都属于这一类。
根据目前国内的网络侵权纠纷案件的具体情况看,“上网”类纠纷依据我国著作权法处理起来就比较困难,因为它们都直接涉及到版权人是否有权控制作品在网络上的传播的问题。而这在我国1990年颁行的《著作权法》中却找不到明确答案。在博库起诉TOM.COM侵权案中,原告网络版权法律部律师在接受中华读书报的记者采访时称,博库发现与他们独家签约的电子版权作品《我们干点什么吧》、《长袖善舞》(作者周洁茹)被WWW.TOM.COM的子网站WWW.CN.TOM.COM擅自登载上网。原告认为,依据著作权法,两被告未经许可将上述作品登载上网,侵犯了原告的著作专有使用权。但与此同时WWW.TOM.COM一方则认为他们的行为不构成侵权。 我们没有找到WWW.TOM.COM一方解释没有侵权的理由,但不能排除《著作权法》对这类纠纷没有明确的规定是他们能够如此气粗面对原告指诉的原因之一。
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首先在深圳开办了一家荔枝观光园,随后又开办了一家采摘园。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珠海、南京等地已相继开展了观光休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农业观光的强大生命力。如北京的锦绣大地、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无锡马山观光农业园、扬州高冥寺观光农业园等,山东的枣庄万亩石榴园、平度大泽山葡萄基地、栖霞苹果基地、莱阳梨基地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尤其是我国台湾的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观光农业已有了一些雏形,形成了一些经营模式,各地对观光农业都有了一定的认识,许多大城市的观光农业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都发挥着令人瞩目的作用。目前,广州的近郊仅观光果园就有近百个,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旅游收入近亿元;北京近郊的观光农业景点也达130个,年接待游客600多万,获得经营性收入同样在亿元以上。因此,观光农业在我国有其生存、发展空间,特别是科技含量高、有中国特色的观光农业,将会有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
随着城镇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居民们也纷纷开始向往“回归大自然”的休闲、恬静生活。每逢周末和假期,都不约而同地去寻找绿色空间和清新的娱乐场所,以领略,感受和体验乡村的朴实生活,以解除紧张的工作压力,从而得到放松。因此,农业观光园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项目的实施,将有以下几点意义:
------------让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并宣传普及农业生态园的重要意义
一、农业生态园区的开办有助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逐渐凸现,如何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很难满足农民在生产实际中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强烈需求,迫切需要一种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来补充。从1994年开始我国农业科技园区作为连接科技、农民与市场的重要桥梁应运而生,并得到快速发展。考虑到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直接决定了我国“三农”问题能不能得到根本解决,所以农业生态园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
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农业生态旅游。
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的普遍关注,并正在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在近年来也得到长足的发展,然而,也面临着发展的无序性和盲
目性等问题。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对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要有新的认识和理解。经过深入和研究,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即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发展。
三、会使当地民众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农业观光属于产业观光的一部分,是一种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消遣性生态旅游活动。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休闲、观光、生态农业,让农民从“功能农业”中致富。农业观光的出现,不仅给乡镇农村带来了可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更加促进了区域旅游业的多元发展。
四、改善生存和生态环境。
农业观光园也是生态园林绿化发展的方向,是一种新的园林形式。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是将园林和生态有机结合起来,即向生态园林方向发展。园林已开始从城市向城郊和乡村漫延,与农业紧密相结合,逐渐形成园林化的农业,农业化的园林。人们生活在园林化的环境中,耕作在农业化的园林中。这对改善生存和生态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农业观光游的好处。
农业观光园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村特有的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资源,从事观光农业生产经营的活动。农业观光园让游人参与到生产、管理及收获等活动,从活动中获得那种亲身参与的快感。游客参与到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多层面的体验到农产品采摘和农村生活的情趣,才能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而且前往农业观光园的游客在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同时又不会破坏自然。
六、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之逐步趋向于合理化、多样化。
坚持以当地农业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为基础,根据旅游业的要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布局,形成自己的特色和规模,合理调整种植业之间以及种、养、加工之间的产业结构,利用我国传统的农业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给社会带来财富。
七、会使当地民众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农业观光属于产业观光的一部分,是一种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消遣性生态旅游活动。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休闲、观光、生态农业,让农民从“功能农业”中致富。农业观光的出现,不仅给乡镇农村带来了可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更加促进了区域旅游业的多元发展。
八、有利于消除城乡差别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由于生态旅游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不多,就业成本低,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对农业生产和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懂农业技术的专业人员,同时还需还要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通过这些高素质人才传播带动作用以及与都市旅游者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可以造就一代高素质的农民,同时通过其示范和推动作用,可以带动整个的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其次通过调查我们能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农业生态园旅游的发展方向
对我国农业观光园的现状分析如下:
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首先在深圳开办了一家荔枝观光园,随后又开办了一家采摘园。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珠海、南京等地已相继开展了观光休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农业观光的强大生命力。如北京的锦绣大地、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无锡马山观光农业园、扬州高冥寺观光农业园等,山东的枣庄万亩石榴园、平度大泽山葡萄基地、栖霞苹果基地、莱阳梨基地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尤其是我国台湾的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观光农业已有了一些雏形,形成了一些经营模式,各地对观光农业都有了一定的认识,许多大城市的观光农业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都发挥着令人瞩目的作用。目前,广州的近郊仅观光果园就有近百个,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旅游收入近亿元;北京近郊的观光农业景点也达130个,年接待游客600多万,获得经营性收入同样在亿元以上。因此,观光农业在我国有其生存、发展空间,特别是科技含量高、有中国特色的观光农业,将会有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
随着城镇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居民们也纷纷开始向往“回归大自然”的休闲、恬静生活。每逢周末和假期,都不约而同地去寻找绿色空间和清新的娱乐场所,以领略,感受和体验乡村的朴实生活,以解除紧张的工作压力,从而得到放松。因此,农业观光园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农业观光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农业科技园区的功能还比较单一
大多数园区从事种养殖业和初级加工业。在新的竞争时期,需要一些园区来为农业提供技术产品、提供服务和保障,来发挥“技术溢出效应,来孵化农业生物技术的创业活动。发
达国家的农业科技园区主要集聚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制造、技术服务和商务服务,成为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商务平台,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技术的重要环节,成为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推动动力。国际上直接从事种养殖的园区很少,种养殖业仍由广大农户来做。
其二,投资主体比较单
一、集中
在我市现有的41个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中,绝大多数园区的投资主体是农业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组织,工商资本投资只有寥寥数家。“由于农业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组织在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方面不具备优势,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发展壮大势必会受到影响。”市农业局有关人士说。
其三,缺乏规划,发展无序
目前多数观光农业项目基本上以村民或企业自主开发为主,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调查,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1.各地区观光农业开发缺乏必要联系,更不能分工合作、优势互补;2.个别地区并无良好开发条件,却盲目开发;3.同一区域内观光农业项目重复建设、功能雷同,造成恶劣竞争。
其四,产品开发层次低,结构逼近合理。
观光农业产品多观光采摘活动,购物、养生、度假、科普教育等类型活动项目较少;对农业资源、观光资源、生态资源开发的较多,但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不足;另外,目前开发的观光农业项目大多受规模所致,功能单一,不能满足游客多样性消费需求,产品的数量结构、层次结构、内容结构等有待调整。
其五,经营水平低,辐射带动作用弱。
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营手段和专业人员,目前我国观光农业经营水平普遍低下,营销手段缺乏、服务设施落后,再加上经营淡旺季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景区经济效益低下,除自身难以为继外,也无法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另外,也有部分观光农业园区虽然效益较好,但由于产权关系或其他原因,景区周围居民参与程度低,不能从中直接受益,导致社会矛盾产生。
其六,缺乏规章和监管,发展尚不规范
自1980年我国恢复了保险业务以来, 农业保险开始迎来了新的发展曙光。1982年国务院在转批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国内保险业务情况和今后发展意见的通知》中指出, “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积极创造条件, 抓紧做好准备, 逐步试办农村财产保险、牲畜保险等业务”, 由此揭开了农业保险试验的新篇章。在恢复试办阶段, 国家对农业保险进行适当干预, 由人保代表政府垄断经营, 沿用计划经济方式经营管理, 养殖业、种植业保险实行统一核算。在此情况下, 保费收入不断增长, 1982年农业保费收入仅有23万元, 到1987年为10028万元, 是1982年的436倍, 保费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237%。1988年~1992年, 在中央政策措施的平稳推动下, 农业保险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1988年全国农业保费收入为1.16亿元, 到1992年底全国农险保费收入为8.62亿元, 占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比重也上升到2.57%。
1994年以后, 在财政部的要求下,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取消了对原按30%计提费用的规定, 一切与经济效益挂钩, 全面向商业保险公司并轨。人保公司由于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 根据商业保险的经营要求和特点对农业保险进行了调整, 撤销了大部分省分支公司的农业保险机构, 对一部分亏损高、风险大的业务进行战略收缩, 赔付率也随即下降。在此情况下, 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逐年减少, 农业保险规模逐渐收缩。1993年全国农险保费收入为5.61亿元, 占当年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比重为1.23%, 但到1995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4.9亿元, 占当年财产保费收入的1.09%, 农业保险费用的收入持续减少, 占财产保费收入的比重不断萎缩。而到了2001年农业保险规模竟跌到20多年来的最低谷, 农险保费收入为3亿元, 占财险比重的0.48%;即使到了2003年全国农险保费收入仅为4.46亿元, 占总保费收入的0.115%, 占财产险比重为0.51%[1]。
2004年, 中央首次下发以“三农”为主题的1号文件, 再次提出了发展农业保险的问题, 文件中明确要求选择农产品种类, 政府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业保险试点, 并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保监会根据此文件精神, 在部分地区开始启动了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一方面, 保监会批准成立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吉林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不同经营模式的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另一方面, 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 在四川、辽宁、江苏、新疆等省区开展了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保险公司自营以及政府代办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试点。根据保监会的调查, 许多试点地区的省级和市 (县) 级的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都予以支持, 并且补贴比率平均达40%以上。2005年我国农业保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7.5亿元, 赔款支出达5.8亿元;2006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46亿元, 同比增长15.98%, 赔款支出5.84亿元, 同比增长3%;农业保险保额达733.21亿元, 同比增长123.66%。
2007年中央财政启动对部分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产品提供保费补贴的试点后,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进一步提速。从2007年开始国家开始实行财政保险补贴试点, 国家财政持续迅速增长, 从2007年的10亿元增加到2009年得80亿元规模, 而试点省份持续增加, 由最初的6个发展到19个。通过这一系列的财政支持, 农业保费收入增长迅速, 种植业保险承保面积大幅度增加。可见, 国家财政支持对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使得农民从中受益, 为我国农业保险乃至农业的发展稳定持续注入动力[2]。
二、财政支持农业保险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㈠法律法规的缺失
从农业保险试点地区来看, 从省级政府到县市区政府, 都不约而同地将法律缺失作为阻碍农业保险发展的首要因素。目前, 我国《渔业法》、《保险法》、《林业法》等相关法律, 均没有对农业保险加以有效定位, 而《农业法》则也只是原则性地提到:“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和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立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互助合作保险组织, 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而对于现有相互制保险公司, 《公司法》等相关法律并没有赋予法律定位。目前推行农业保险所的依据, 只有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 以及财政部《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中央财政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和保监会发布的一些指导意见;在地方政府层面, 主要是省、市、县级政府发布的规范性、执行性文件。总的来看, 这些相关规定系统性、权威性不强、层级偏低、协调力和稳定性不够。由此导致各地在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时缺乏统一的标准, 各省不得不自行摸索设计农业保险制度, 在管理体制和经办模式、风险管控、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等方面形成很大差异。例如在统计的试点省份中, 地方牵头单位就有农口、财政、金融办和发改委四种类型。在制度设计上, 各地制订的承保理赔办法、保险金额、费率、财政补贴方式、风险分担等差别也很大。而且现有制度往往注重原则、流程的规定, 少了具体操作的技术规范, 导致实际工作中缺少操作标准, 规范性、公平性不足。由于缺乏统一规定, 农业保险经办公司在跨省业务中, 分公司面临的政策环境存在很大差异, 使其往往无所适从。另一方面, 国家层面法律法规的缺失, 也导致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保险公司对中央补贴政策心存疑虑, 对于试点何时结束, 结束以后是否还能享受相同的执行政策存在不确定感。政府在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建立长效机制方面力度不足, 保险公司也不敢投入更多的资源去强化基础性工作 (如机构网点建设、防灾防损设备器材投资等) 和引进农业相关人才。此外, 由于缺乏依据, 目前相关监管审计部门普遍参照商业保险模式开展工作, 对农业保险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支出形式和渠道界定等方面的监管, 难以适应农业保险的实际情况。
㈡缺乏分散巨灾风险的有效机制
从近几年的农业保险的试点实践中发现, 随着农业保险业务量和覆盖面的不断扩大, 巨灾风险问题的解决已经迫在眉睫。而且自然灾害、疫病风险都具有影响的广泛性和不可预测性, 如果一旦灾害发生, 往往造成大面积农田 (或养殖业) 成灾, 使得风险难以在空间有效分散。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在国家层面建立巨灾保险机制, 否则在下一次巨灾到来时, 保险公司就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并且农业保险与一般人身保险和财险保险不同, 其主要风险是不可控的自然因素。由于我国疆域辽阔, 气候差别极大, 各种自然风险都可能发生。而且一种自然风险往往会引发另一种风险发生, 如台风多伴随暴雨、异常气候与病虫害发生频率相关。从国际经验看, 农业巨灾风险机制是农业保险制度可持续的基本保障, 各国在设计农业保险制度时都会对此做出安排。而我国各农业保险试点地区在开展农业保险试验时, 虽然做出积累巨灾风险基金的制度安排, 但由于时间短, 积累规模小, 一旦遇上巨灾事故发生, 往往耗尽几年的连续积累, 有些时候还需要政府临时财政补助, 这不利于农业保险的长期发展。
㈢税收优惠力度还不够
目前我国对农业保险业务仅限于在种植业和养殖业免征营业税和印花税而已。在具体实行过程中, 部分商业保险公司为了降低经营成本, 追求效益最大化, 可以将农业保险业务中所承担的税收转嫁给农户, 这样抑制了农业保险需求的释放。针对于其他税种而言, 例如所得税, 作为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缴纳的一个主要税种, 我国政府并没有给予商业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业务上免征所得税的优惠。而且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农业生产范围大、地域广, 导致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比较分散, 且交通不便, 因此商业保险公司在经营农业保险时, 需要花费比其他财产保险更多的车辆、人员等成本, 而起间接承担成本的各种税收却没有享受国家的优惠。并且与国外开展农业保险业务较早, 发展较完善的国家相比, 我国对农业保险业务税收优惠力度不够大, 需要进一步增加优惠政策, 以体现我国对农业多予少取的原则精神[3]。
㈣缺乏独立政策性经营主体
从1996年保险公司开始商业化转型以来, 对于政策性险种的农业保险, 国家不再有补贴, 而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营使得保险公司业务风险集中, 赔付率较高, 从而导致了保险公司“小保小陪, 大保大陪, 不保不陪”的现象。最终结果是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不断减少, 限制了农业保险业务的发展。目前从各省份试点情况分析来看,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经营主体有以下三种:一是政策性公司经营模式;二是合作型保险组织模式;三是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由于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还处于试点状态, 因此经营主体多, 且缺乏独立运营的政策性经营主体[4]。
三、财政支持农业保险问题的建议
㈠明确农业保险业务属性
2004年~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将财政补贴的农业保险称为政策性农业保险, 2010年则取消了“政策性”三个字, 然而在各省份的规范性文件中仍然普遍使用“政策性农业保险”这一说法。农业保险同传统财产保险不同, 具有一定的准公共产品特性, 这是由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农业生产所具有的高风险和低收益特性和农民群体的分散性、弱质性特征所决定的。这种准公共产品特性, 正是政府提供保费补贴的客观依据。在商业保险公司并无动员和组织农民能力的现实条件下, 各级地方政府为推动农业保险业务, 都在组织协调、宣传发动、方案设计、保费收取、纠纷处理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为加快推动农险业务, 有的地方已经将农业保险落实情况列为考核基层政府政绩的指标之一。在查勘、定损阶段, 地方农技、畜牧等部门给保险公司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人力支持。此外, 从中央有关部门到省市县级政府, 不仅为农民投保提供财政补贴, 而且为保险公司的新产品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5]。
㈡加快推进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建设
农业保险的试点情况表明, 法制缺失是农业保险机制运作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制度性掣肘。今年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已经进入第7个年头, 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 当前名义上仍为试点的农业保险工作, 实际上已经在全国大范围铺开, 在运营和管理方面都出现了法制化的内在要求。由于现有《保险法》主要是用于规范商业保险活动的, 并不完全适用于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 需要为之设立专门法律。建议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尽快组织制定国务院的农业保险管理条例, 用于规范、指导和推广制度化农业保险体系, 并为下一步制订和出台《农业保险法》以及《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细则》打好基础。立法的重点是, 第一, 明确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原则、目标、保险范围、保险机构经营原则、管理机构及其职责。第二, 规定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承办保险机构和再保险机构的资质规定、保险代理人和查勘人员资格和执业规定等。第三, 明确政策性农险的险种范围、费率制订程序和方法、保险合同格式、合同相关方的权利义务。据保监会统计, 目前我国99%以上的农险业务都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补贴政策支持。然而现行补贴政策不仅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且没有制度化, 在一定程上影响了农业保险业务的稳定发展。第四, 规定承办政策性农险机构的保险资金管理方式、投资管理渠道和比例。第五, 规范政府责任, 包括明确农业保险的主管部门, 建立部门合作机制;确立财政补贴长效机制;明确政策性农险的监管原则和监管要点、监管程序等[6]。
㈢建立有效的再保险和农业巨灾风险准备机制
巨灾风险不同于一般的农业保险, 一旦发生, 承保企业的经营稳定性将受到严重冲击, 甚至可能导致保险公司破产。化解巨灾风险, 不能仅靠再保险安排。现行按保费提取巨灾风险准备的做法, 也存在很大的制度缺陷, 难以在巨灾发生时真正发挥作用。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农业巨灾风险准备制度的建设, 建立起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保险企业共同参与的巨灾风险准备机制。从国际成功经验看, 设立巨灾风险基金应该是一个较好的办法。目前对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已有不少研究, 建议有关部门在充分吸收各方意见的基础上, 加快对设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操作性设计, 包括巨灾基金的规模测算、筹资方式、各级政府和保险公司的出资比例、资金的使用范围、管理体制与监控等。
参考文献
[1]庹国柱, 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2.
[2]庹国柱, 朱俊生.试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税收政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 ⑸.
[3]邢鹂, 黄昆.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对政府财政支出和农民收入的模拟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7, ⑶.
[4]苑梅.农业保险的财政政策选择[J].经济纵横, 2009, ⑴.
[5]何宗干.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及其支持政策研究[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 2007.
【摘要】科技咨询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第三产业,为解决经济、工业、农业等社会发展问题提供重要技术指导。我国的科技咨询业起步晚,虽然现在发展得也不错,但仍然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就如何发展我国科技咨询业的问题作几点探讨。
【关键词】科技咨询业;发展问题;探讨
一、我国科技咨询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科技咨询业现状
科技咨询业是具有现代专业科学技术知识并熟悉业务的专家团体为政府、各种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类社会机构提供智力服务和技术指导的行业。最开始的科技咨询只是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以及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的论证和咨询。最近几年来由于国家的重视以及企业单位、社会机构对科技咨询业的深入了解,科技咨询业飞速发展,咨询服务所涉及的领域范围也越来越广,如工程咨询、管理咨询、政策咨询、财务咨询、投资咨询等领域。科技咨询业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国家战略、行业发展规划等的制定都有赖于科技咨询。同时,科技咨询业也为地区经济发展、企事业单位技术研发决策等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依赖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而科技咨询业的发展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科技服务体系的完善,加速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以及效益的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管理创新,都与科技咨询业提供的智力服务紧密关联。如此看来,科技咨询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随着咨询服务业的发展科技咨询业必将做出调整,科技咨询业也将赋予新的涵义和解释。然而,我国的科技咨询业由于各方面的限制以及社会认识不足,与发达国家科技咨询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
2、我国科技咨询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咨询市场疲软。社会尚未充分认识到科技咨询的重要性,导致科技咨询业市场发展动力不足。实践证明,咨询客户的各种需求可以促进咨询业的发展,反之,市场出现疲软就会制约咨询业的发展。经济学规律告诉我们,实物商品进入市场将遵循商品供需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等,被淘汰出去的都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咨询为咨询客户提供参考数据或者方案,是智力服务,这种服务也是商品,从本质上讲,咨询是知识转化为使用价值的一个过程,也是商品流通的一种形式,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学规律才能生存和发展。目前的咨询市场疲软与社会科技经济发展过程有关,与地区、区域的发达程度有关,与决策部门和决策者滞后的观念、前瞻性决策意识的缺乏、对科技咨询业在优化配置、改进管理、辅助决策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充分有关。总之,咨询市场低迷,反映咨询内需不足,应加快找到刺激内需的因素。
其次,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缺乏科学、专业的政策和相关法规。国家至今还未对我国科技咨询机构进行有效性的领导组织管理,相关从业人员的认定以及机构审批制度都不是很严格,有关咨询业的专项政策法规也没有统一的法例条文说明,行业收费高低不一。尽管有些地区也制定了一些适用于本地的科技咨询机构的相关咨询业的法规条例,但由于地区的管理能力有限、部门协调不够,导致科技咨询业的发展方向、管理体制等重大问题受到阻滞。也因此有的机构浑水摸鱼,混乱了科技咨询业的的管理和健康发展,影响科技咨询业在社会上声誉,混淆了潜在客户的视听。这迫切需要国家制定和完善科技咨询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为科技咨询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保证其宏观可控,良性发展。
再次,咨询机构自身创新能力、服务能力不足。相比之下,我国的现代咨询业与国外差距很大,也是制约发展的内因。由于缺乏严格、专业的从业人员认定,科技咨询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科技咨询的结果的准确性往往跟从业人员的能力密不可分,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咨询人员、敏锐的洞察力和推断能力是科技咨询业所需要的人才。优秀、专业的从业人员必将推进科技咨询业的快速发展。另外,国内不少咨询机构不是专营性的,咨询业务只是兼职,创新能力较差总之。同时也有些机构为了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咨询行为不规范,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没有标准的运营模式。而且咨询机构不善于宣传、推销,导致社会对咨询业的了解片面甚至误解。咨询机构应学会投入广告,利用传媒让社会大众了解科技咨询的优势。总之,咨询机构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
二、发展我国科技咨询业的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
与发达国家科技咨询业相比,我国科技咨询业的发展滞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发达国家科技咨询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机构相对完善以及职责清晰。首先国家应该调整科技咨询业的结构体系以及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使其统一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使我国科技咨詢业在良好的宏观可控的环境下朝良性的发展,尽量遏制和打击乘虚而入、浑水摸鱼的不法行为,维护科学技术的公正、公平、公开。同时,建立严格完整的技术申报、技术转让、技术论证等流程和相关机构来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产权。建立行业协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政府管理科技咨询机构,保证其良性发展。
2、优化科技咨询业市场体系
目前,我国有一些科技咨询机构与政府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使得不公平的竞争泛滥于科技咨询市场。还有一些科技咨询机构滥竽充数、鱼目混珠,利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作假,损害消费者利益。这些造成了科技咨询机构诚信缺失、名誉受损。因此,我国应该加强对科技咨询机构资格的审查,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良性发展。除此之外,要想推动我国科技咨询业的快速发展,必须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相关政府部门来专门管理监督科技咨询市场,让科技咨询业市场扩大。国家政府大力扶持譬如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对非盈利的科技咨询机构实行免税;对盈利咨询机构给予一定的减税;还可以对信誉评价较高的咨询企业给予奖励,信誉度越高的企业,给予的奖励越高。也可以建立一些基金,基金会通过慈善募集和政府投入等方式筹集基金,经过公平公正的市场化运作,扶持我国科技咨询业的发展。同时,利用前沿的科技信息技术为我国的科技咨询业建立全面的数据库,实现各个地方咨询机构的资源共享以及交流合作,提高科技咨询机构的自动化水平,从而加快我国科技咨询业发展的脚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科技咨询业水平的差距。
3、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我国政府要把现代咨询业纳入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新兴主导产业加以支持,加强咨询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快制定激励咨询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政策,要重点扶持一批大型的综合性的咨询机构,其成为咨询业中的/领头人,带动咨询业的整体发展。应从各级政府部门入手,倡导市场运作,引入竞争,并在实践基础上,尽快制定有关的扶植政策和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应是如何将咨询纳入决策过程,并保证咨询业务量政府可以采取向企业提供咨询补贴,变政府对企业的“资本支持”为“知本支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方法,在重振企业的同时,使咨询企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政府要以人、财、物、税等多方面优惠政策给咨询企业以支持,培养和造就实力派咨询机构和树立国际形象公司或品牌机构。要通过立法手段保护本国咨询公司从事国内外咨询工作;鼓励外国咨询机构与国内咨询机构合作或者办合资企业;积极帮助企业标得国际咨询项目,寻求国外市场;给予企业低息贷款,适当奖励之类的;扶持企业在国际市场站住脚,加快发展。
4、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对于任何一个市场主体而言,自主创新是其提升核心竞争力,立于不败的关键。而对于科技咨询业而言,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自身所服务对象对于科技咨询业的整体要求也不断提升。为此,对于科技咨询业而言,也要加大自身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加大科技咨询相关理论方法的创新吸收,科技咨询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是科技史、科技哲学和科技政策等相关学科,为此,要增大对相应学科方法论与方法的吸收。另一方面,加大行业标杆的经验学习与实践,要进一步关注全球科技管理的最新动态,提升自身在科技咨询与管理中的自主创新能力。
5、提高科技咨询人员专业能力
科技咨询的效果跟相关咨询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从业经验息息相关,要想缩小我国科技咨询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要求咨询从业人员拥有广博的知识面、专业的业务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要加大并规范科技咨询从业人员的入行门槛和资格认定,提高行业资格的审查。另一方面,加大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由于科技咨询行业服务的对象涉及的行业面广,这对于人才队伍在专业知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要针对不同企业涉及的行业领域,重点加大对应专业队伍人才的建设。
三、结语
科技咨询业对我国的经济、工业、农业以及相关政策制定等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保护以及促进作用也不可估量。但与此同时,我国科技咨询业的发展道路上也是困难重重、影响因素较多,想要解决困难、消除或者降低制约因素的影响,最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提高我国对科技咨询业发展的认识,重视其发展地位,同时应加强科技咨询市场的监督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性。当前我国科技咨询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只要相关部门以及科技咨询机构共同努力,突破制约,我国的科技咨询业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使其更加得力有效地為社会和科学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帆.对我国科技咨询业的发展问题的综合探讨[J].科技论坛,2012(17)
[2]刘婕.加快发展山西科技咨询业的对策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10)
[3]孙杰.大力发展科技咨询服务,推进决策科学化[J].科技创新导报,2014,21)
[4]罗利华,屠海良,王爱民,黄延珺.南京市科技咨询业发展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0(02)
[5]陈春燕.浅述科技咨询工作中创新方法的意义和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13(09)
作者简介
1高续波(1983-),女,汉族, 籍贯:吉林省吉林市人,学历:硕士,任职于:北方技术交易市场,研究方向:成果转化及科技咨询。
农业科技推广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创新同样重要,尤其是面对我国农业科技新成果转化速度慢、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对生产贡献率不高的现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就显得更加重要。根据国家实施 “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及 “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和方向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认清现状,查找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我国农业推广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一、我国农业推广概述: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农业进入发展新阶段,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1]。面对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沿海和城郊部分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等新的形势和任务,有效地解决产量与品质、增产与增收矛盾,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等已十分迫切。因此,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满足新阶段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将是我国农业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
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发展基本现状与存在问题:
农业科技推广无论是在传统农业发展阶段,还是在现代农业发展阶段,都是一项推动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非常重要且富有成效的事业。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保证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序进行。
(2)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3)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4]。
(4)积极参与农业执法和监督管理,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
(二)面临问题与困难:
(1)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和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制约着推广力度: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
(2)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首先,由于环境及待遇不好,基层农村推广部门很难吸引高知识学历 1 [5][3][2]
人才,加上一些非专业人员进入,造成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其次,基层推广部门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第三,推广机构专业分工过细,推广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不能很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与高效农业多样化发展,对农民缺乏足够的权威感。
(3)面对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农业产量与品质、农民增产与增收的矛盾更为突出: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进入农业新阶段,尤其是加入WTO,将意味着国内农产品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由于生产成本高和品质差,不仅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不强,可能在国内市场也要受冲击。农业产量与品质的矛盾、农民增产与增收的矛盾将愈加突出,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机制、技术上都面临挑战。
(4)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的技术市场和科技企业发展缓慢:随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技术市场和科技企业对农业科技推广的作用会更为突出。但我国在这方面起步晚、基础差,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力度和贡献都较弱,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如何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和农业科技产业化快速发展,也是当前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任务和难题[8]。
(5)农民的教育文化水平普遍较差,高科技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弱。
(6)信息传播媒介的欠缺导致农业推广信息传播受到制约。
三、对策与改革方向的探讨: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的人口大国,粮食问题是一个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事。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一直把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今天初出台的一号文件就是关于农业问题,这足以看出国家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
农业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键要靠科技,要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一方面,要加强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源泉,另一方面,要把现有的科技成果尽快推广出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0][9][7][6]。过去的实践说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在这方面已经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而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否更好发挥作用和发挥更大作用,除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外,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资金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条件作为坚强的后盾。
(一)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保证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
需要制定由农业部等相关部门颁布实施的加强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的系列规定,并与相 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相配套,逐步使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
一要对丰收计划等国家重大推广计划项目要继续组织实施并加大支持强度,使各类 项目的资助强度有明显提高[11]。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并能逐步制度化地增 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二要利用“绿箱”政策,调整支农资金投入 结构。
(三)强推广体系建设,更新观念和鼓励创新:
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和进行机制创新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一站两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四)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力度,利用多种方式加快人才培训,实行农业技术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一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农业广播学校作用,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科普宣传;组织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之间的相互观摩、交流。二要培训一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农民企业家。三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开发农民智力,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12]。
(五)发展和引导农业技术市场,规范农业技术推广市场行为:要加强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促进农业技术转让[13]。为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民营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及市场化提供便利条件和措施保障。
(六)建立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激励机制[14]。
(七)提高农民素质,以妇女作为重要目标群体等措施[15]。
农业推广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农业推广工作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的传统农业推广,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们必须根据现实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使农业推广深入广大基层,充分发挥其功能[16]。
参考文献:
1、刘信,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发展思路浅析.农业科技管理,2001(6)
2、《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技推广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管理世界, 2004(5)
3、朱立军, 关于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几点思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陈良玉, 高启杰,优化农业推广模式发展农业推广事业.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0(4)
5、王明文,蔡长霞.新时期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的构建 农业与技术, 2004(3)
6、蒋和平, 孙炜琳.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现代农业科技, 2005(3)
7、孙东升,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探讨.经济研究参考, 2003(43)
8、于延申,齐心, 朱晓天, 陶立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现状成因及采取对策.吉林蔬菜, 2003(1)
9、高翔,胡俊鹏,张俊杰.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发展思路与对策.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
(6)
10、王移收,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文化素质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6)
11、舒利敏,完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农村经济,2004(6)
12、刘国瑜,张永竹,章东林.我国当前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南京农专学报,2001(3)
13、兴连娥,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问题及措施.农业科技管理, 2005(2)
14、赵丽华,王志清.立足现状和问题谈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
15、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中国农村经济, 2005(2)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现状问题探讨论文】推荐阅读: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现状06-08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06-21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策论文10-17
加速发展我国节水农业06-22
我国养老保险问题的探讨09-17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06-09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探讨05-26
浅谈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11-14
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05-31
农业传播技术课程论文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