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基于我国政府会计的几点思考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基于我国政府会计的几点思考(精选9篇)

论文——基于我国政府会计的几点思考 篇1

摘要: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首先介绍了我国政府会计的概念及体系构成,指出了我国政府会计目标,总结并概括了我国政府会计的主要功能,接着本文主要从我国政府会计法律法规、会计人员、内部会计控制、绩效考核评价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政府会计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旨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提供一些简单参考。

关键词:政府会计会计法律内部会计控制 绩效评价

一、引言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政府会计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而根本的变化,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势在必行,已被提上议事日程。2012年,财政部会计司发布了《2012年会计改革与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中第七方面就是推动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改革,促进公共财政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围绕政府会计改革,相关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然而近几年的文献资料,针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问题,主要集中在研究权责发生制的技术层面,其他诸于法规、人员、内部会计控制等方面相对涉及较少,本文借此契机,提出几点建议,拟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提供一些简单参考。

二、我国政府会计总体概述

(一)我国政府会计的概念及体系构成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规定,政府会计是指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政府和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的会计体系。在我国主要指预算会计,其体系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而单位预算会计包括: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本文在参考有关学者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就目前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趋势来看,预算会计体系将发生显著变化,其发展趋势可用下图来表示:

(二)我国政府会计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会计目标一直不是很明确,有学者将我国政府会计的目标定位为:充分考虑各方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真实反映政府部门的财政状况和业绩的相关的、可靠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帮助使用者做出经济的、社会的以及政治的决策和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认为其基本目标是决策有用性帮助使用者评价政府受托责任是最高目标。但考虑到我国政府会计的现状和改革进展现阶段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定位于以决策有用性为主比较合适。也有学者认为我国政府会计的会计目标是“政府向它的人民及其代表即人民代表大会提供有助于其评价政府受托责任的信息。”(赵建勇,1999年)

对于会计目标的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本文认为政府会计的基本目标应以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为主,因为政府预算体现的是一种受托责任,满足人民大众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要。向公众及其代表详细说明履行这种受托责任的过程及其结果是政府会计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政府会计的主要功能

关于政府会计的功能,纵观近几年文献资料,说法不一,本文在总结各类资料的基础上,认为政府会计的主要功能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一.监控预算执行过程的合规性。二.提高财政透明度。三.评价政府绩效,解脱受托责任。

三、我国政府会计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2011年 5 月 24 日,财政部国库司司长翟钢表示,目前我国政府会计 改革进展顺利,在改革过程中注重借鉴国际经验,科学设计中国政府会计改革路径,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然而,我国政府会计在改革中必然会遇到相应的问题,本文就目前我国政府会计的现状,从政府会计的主要功能出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有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政府会计法律法规方面

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是推行政府会计改革的必要保障。纵观西方政府在推行政府会计改革时,基本上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从而使政府会计改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目前我国政府会计这一块,相关法律体系还尚未真正建立,尽管政府会计改革 正逐步稳妥推进。但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局限于《会计法》和《预算法》。而《会计法》作为我国第一部会计法律,在政府会计核算方面的规定又比较少。而现行的《预算法》中又存在诸多不足,如:预算会计不透明、预算会计科目分类较简单混杂,没有统一的规范、现行《预算法》没有对预算信息的公开做明确规定,致使民众及其代表对政府财政的制约监督无从谈起„„ 另外《会计法》和《预算法》之间尚未建立有机联系。

因此,随着部门预算的编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等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客观上要求将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统筹考虑,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修订,构建一体化政府会计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制定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条例,修订现行的法律法规,填补《会计法》上的一些漏洞,使政府会计工作更加规范。其次,完善《预算法》,对相关的权利义务责任及法律行情进行严格清晰的界定。最后,法律程序执行要公正透明,尊重当事人知情权和参与权,使当事人的权力得到充分保障。

(二)政府会计人员方面

在政府会计体系中,无论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还是政策的贯彻执行,都离不不开人,可以说人是核心。政府会计改革必然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而政府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本来就有待进一步提高,其具体表现在:一.自身专业知识体系陈旧,不能及时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运用,不能适应政府会计发展的需要。二.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三.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足够的了解、缺乏良好的政策观念、独立分析处理问题能力欠缺。

四、易受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追求的诱惑,违背原则、违反财经纪律五.会计人员再教育工作不到位。财经法规中要求会计人员应当接受继续教育,每年接受培训(面授)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24小时。事实上,大多数会计人员的做法仅仅流于形式,缺少实质性教育。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提高政府会计人员进入门槛。加强政府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创新能力。使会计人员队伍整体具备较高素质。

第二、深入开展会计人员教育,提高会计人员自我教育意识,使其不断提高会计专业技能,刻苦钻研,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让其积极参与管理,为决策者出谋划策积极参与决策的执行检查监督,强化责任意识。

第三、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开展后续教育。政府会计改革势必需要对现有政府会计人员开展大量的培训工作, 必须考虑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定期对政府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开展后续教育, 提高政府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和水平,提高政府财务核算水平,以满足政府财务管理的要求。

第四、加强监督,加大对会计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打击力度。在执法过程中,对于那些对会计法规熟视无睹,铤而走险,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有关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要严格执法,秉公办事,铁面无私,维护财经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杜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赏罚不明的现象,一旦发现问题,绝不姑息迁就,防止对违法处罚力度失之于软,失之于宽。

(三)政府部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而政府部门控制规范体系却尚属空白,由于政府会计内部控制不到位,内部会计控制意识薄弱滞后,导致会计信息质量普遍不高、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披露

不及时、不充分,结果使宏观调控失误,阻碍公共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扰乱政府内部管理秩序,降低经费的使用效益。而由此诱发违法乱纪和贪污腐化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如何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规范成为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问题。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与方法的理论和实践都日益成熟。尽管涉及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规范较少,但相关学者还是对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刘永泽、张亮(2012)从立法机制、内部审计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外部审计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具有参考价值。借鉴企业内部控制方法,本文认为可以从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部分着手进行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第一是树立正确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营造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为会计人员努力营造信息正确披露的好氛围。因为和谐的政府部门文化,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政府会计的透明度。第二是严格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明确的责任划分程序,明确各单位主体的具体责任,使分工更加具体化与明确化,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个体。第三是会计控制程序。加强信息系统控制,通过评价、反馈、再评价机制,报告政府部门在内控建立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建立防舞弊机制,完善监督评价机制,使之与其他经济监督有机的结合起来,实 现对政 府各单位经济活动的再确认,对会计的再监督,以达到提高会计内部控制质量的目的。最终形成由引导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共同组成的内部控制。

(四)绩效考核评价方面

政府会计绩效考核评价难的问题一直是难以突破的“瓶颈”。所谓绩效考核是指政府部门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采取科学的方法,对承担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的各级管理人员完成指定任务的工作实绩和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由于政府会计以非盈利为目的,还没有形成对内部组织进行绩效评价的意识或是效评价意识淡薄。目前对政府会计绩效评价这一方面缺乏科学高效合理的评价标准、方法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理论支撑。

针对绩效考核评价难的问题,有学者提出运用责任会计对事业单位内部组织进行划分与绩效评价,通过划分责任中心,编制责任预算,建立健全记录报告,分析与评价实际工作绩效等考核评价程序,分解考核目标更加具体化、量化。(恽军,2012)其做法具有可行性,参照企业财务会计,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完善的绩效考评机制:第一、成立专职的绩效管理机构:实施项目绩效目标跟踪管理,负责督察各有关责任主体的任务实施情况,及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第二、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绩效评价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使其政府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第三、加强政府会计信息化建设,准确、全面的信息收集和数据库的建立是政府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建设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政府会计信息化,并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进一步创新政府会计监管的方式手段。第四实行严格的奖惩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与监督,激励与约束,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从而达到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评估指 标体系的目的。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先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工作,强化沟通协调,循序推进改革,确保工作取得成效。

四、结语

政府会计改革是一个长期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各方献计献策,各个方面齐抓共管,循序渐进,共同推动。积极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对于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提高财政透明度、提升政府的威信力,打造阳光政府、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2012年会计改革与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财政部会计司2012年工作要点.财务与会计,2012.(3)

[2] 刘永泽、张亮。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研究 会计研究 2012.1[3] 恽军,责任会计在事业单位内部绩效考核中的运用新会计2012。2 第38期

[4] 刘骏、应益华 制度伦理视角下的政府会计改革研究 会计研究2012.1

[5]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12

[6] 周华.浅谈政府会计改革.中国总会计师.2009年第08期

[7]王梅花。预算会计发展趋势研究[J].上海会计,2004,(2)。

[8]宋衍蘅,陈晓。西方国家政府会计的比较及其借鉴[J].会计研究,2002,(9)

论文——基于我国政府会计的几点思考 篇2

1997年,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预算会计也开始了全面彻底的改革, 推出政府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度。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改革后的政府会计体系仍不能适应, 无法满足现阶段公共财政管理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会计模式与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

我国政府会计采取的是一种预算会计模式, 其特点是以政府预算为基础, 其组成体系与国家管理体制相适应, 每一个预算单位为一个会计主体和报告主体, 将政府单位根据机构建制、经费领报关系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这种政府会计模式是在以计划经济为前提的政府财务资源分配与管理方式下建立的。其主要缺点表现在:一是将政府预算与政府具体使用资金的核算割裂开来, 预算不能控制具体的财务资源使用, 达不到政府预算的目的;二是由财政统一将资金下拨给各政府行政单位分户使用, 助长了各行政单位争资金而不注重资金效益和不强调资金管理的现象, 不能真正发挥政府财务资源的经济效益;三是政府预算带来严重的主观性, 预算不细, 目的性不强。

(二) 收付实现制的会计确认基础使政府会计的核算内容无法反映政府财政管理工作的全貌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 尤其是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运行, 地方政府获得了一定的财政自主权, 财力增长迅速, 因此, 单纯考核地方的预算执行情况已不能反映地方财政管理工作的好坏, 具体表现在:

1. 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收支和收支结余情况。

所有非现金交易不作为收入、支出即时纳入核算, 相应的债权与债务也不确认, 这样就形成了收支不实。由于收支不实, 据以计算出来的收支结余也就不能反映实际情况。

2. 不能如实地反映单位资产和负债。

在收付实现制下, 单位发生的应付货款、拖欠工资、政府债务应承担的利息, 不进行账务处理。而这些实际存在的负债, 属于会计主体应承担的义务, 会计信息不作揭示, 资金不做好准备, 一旦债务到期, 就会产生财务危机。

3. 不能及时完整地反映政府预算管理业绩和政府工作效率。

以收付实现为标准提供的会计信息, 实际上只反映了现金的运动, 而不是资金运动。因此, 按收付实现制提供的会计信息, 往往不能科学地提供资金运动和业务运作情况, 不利于业绩考核。

(三) 政府会计反映的信息不充分

我国政府会计信息一般是通过会计报表反映的。年度会计报表一般按照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下达的有关决算规定组织执行, 这些报告反映了行政单位的预算执行结果, 但是无法提供进一步的信息。作为社会公众和纳税人, 我们无法接触到有关会计报告, 即使政府有关部门也只能得到预算、决算等基本的财务信息, 无法从会计报告中了解政府的整体财务状况和工作绩效, 进而也无法评价政府工作的好坏。另外, 从政府部门本身来讲, 现行的政府会计模式也只是体现了簿记的作用, 没有发挥会计应有的监督作用。

二、关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几点设想

鉴于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应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基金会计模式

鉴于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模式的缺陷, 研究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基金会计模式。美国政府会计主体是一种包含各种基金在内的复合体;而我国政府单位为单一主体, 各种基金只是政府单位会计主体的内容, 不作为单独的一个会计主体。美国基金会计模式将基金视为会计主体, 强调基金的特定的目的和用途, 设置相应的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科目, 并各自有平衡关系。这种会计模式可以达到控制和检查限定资源的使用是否符合法律和行政的要求;其缺点是如果基金种类多, 会使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都比较复杂, 且各项基金不能调剂使用, 会使政府单位资金形成浪费。

我国不宜照搬美国的基金会计模式, 但可以在政府采购制度、部门预算制度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情况, 吸收基金会计模式的精髓, 做到既能控制和检查限定资源的使用是否符合法律和行政的要求, 又简化基金会计模式, 从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基金会计模式。

(二) 引入权责发生制计量基础

权责发生制是评价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必要手段, 也是新公共管理体制下政府会计的改革方向, 西方不同政府会计模式都不同程度地采纳了这一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基础的政府会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权责发生制会计报告为社会公众充分提供了如实评价政府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的信息, 促进政府改进管理。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 收入只有在政府提供服务时才加以确认, 而且在政府接受服务以后, 就应该将相应的义务 (如职工退休福利) 确认为当期费用, 并将其作为债务列入资产负债表, 这样, 政府的会计报告就可以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财政状况和运行成果。

第二, 权责发生制量化了计划和活动的效率水平, 改进公共部门服务质量和效率, 增强政府竞争力。权责发生制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所有的经济资源, 如新西兰将高速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确认为资产, 并确认其折旧费用, 这样就会使政府更加注意对有关资产的管理和维护, 更好地认识未来的短期债务、更好地管理基础设施、更有效地重新分配预算。

第三, 权责发生制给政府部门带来了一种文化的转变, 使得管理者更重视政府机构的效率、效果等财务绩效管理问题。

第四, 权责发生制更加适应新公共管理环境下拓展公众受托责任要求, 增强了财务透明度。

第五, 权责发生制可以提供增强财政长期支持能力方面的信息, 从而优化政府的中长期决策。

权责发生制会计将提供更多的机会来关注产出、强化现有的体制。对于公共部门而言, 向权责发生制转轨提高了政府部门对于公共支出的计划和控制, 为国家制定公共支出战略提供了依据, 提高了进行现金控制的能力;对于整个国家经济而言, 为公共支出战略和国民核算体系提供了持有和使用政府资产方面的高质量信息。

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初期, 我们可以考虑借鉴国际经验有选择地进行权衡取舍, 实行修订的收付实现制, 应首先确认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 实现收入和支出在各个期间的平衡, 明确政府当期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三) 完善政府会计信息体系, 增加政府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要真正发挥政府会计的监督作用, 会计报告就不应只提供给有关部门, 更应该提供给与政府服务和政府收入息息相关的广大社会公众。完整的政府会计信息体系包括:及时提供有关政府支出和成本的可行信息, 以帮助政府部门进行决策和控制支出;及时进行内部审计和独立的外部审计, 并编制审计报告;将会计系统与计划、预算、现金和债务管理及审计系统相结合;报告有关非现金资源的信息 (资产、负债、人力资本等) ;报告有关政府产出或政府政策后果的信息, 促使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成本管理;编制政府各部和政府整体的会计报告等。

(四) 完善政府会计规范体系

我国政府会计规范以制度的形式由国家财政部制定颁布, 具有指令性、强制性和统一性的特点。现行的政府会计规范由国家颁布的《会计法》、《预算法》和财政部制定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及《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组成, 侧重于具体业务规范。为了适应今后发展的需要, 应该采取以准则规范政府会计的做法, 从制度规范向准则规范转变, 从侧重具体业务向具体业务与对外报告并重的规范转变。准则以政府总预算会计为主, 兼顾各个环节并逐步完善。

论文——基于我国政府会计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政府;会计;信息质量

一、政府会计信息质量概念界定

政府会计信息质量是指政府会计信息的优劣程度,是以会计信息所反映的会计工作对会计目标的有效程度。对此定义可作如下理解:

政府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经济资源,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强财务内部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和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现实中,会计信息质量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会计信息质量普遍不高,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会计科目设置不符合规定,财产不实,数据失真,随意填制会计记账凭证,记账、结账不符合要求,手续不完备,财务报告数据不真实等情况时有发生。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有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已成为加强政府行为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环节。

二、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现状

(一)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表现

1、原始凭证失真。一是业务资料虚假,以假发票、编造假工程决算报销入账等,将非法的支出以“合法”的形式出现,以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二是报销凭证不规范。

2、科目核算失真。一是科目设置不当,直接影响了核算的准确性。二是科目使用不当,有的任意调整科目核算内容,改变经费归属关系;有的在往来科目中办理预算经费支出核算,隐藏预算经费开支,影响了预算管控效果;有的乱设专项资金、专用基金,隐匿家底经费等;有的通过往来科目或预算外经费其他科目核算应上缴的预算外收入,逃避按比例上缴预算外经费。

3、账务时间失真。一是出纳记账不及时,日记账变成了“周记账”,甚至“月记账”,当天发生的经济业务当天得不到反映。二是会计记账不及时,造成人为差异。

4、账户资金失真。业务收支未通过法定的会计账簿核算,私设“小金库”、账外账,搞体外循环,部分经费收支游离于单位会计监管之外,目的是方便花钱、方便违规发放福利补贴,甚至是小范围私分公款。

5、报表信息失真。报表信息的失真,除以上因素外,主要还有以下情况:一是粉饰报表内容,如通过往来科目,调减预算外经费收入金额,延缓预算外经费上缴时间。二是遗漏重要信息,对大额往来款项及非正常的科目结余未作出说明,对单位存在的大额未结工程经费,未作出附注说明,未附银行对账单及未达账项调节表等。

(二)政府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危害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政府会计受到不积极因素的影响加大,所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已成为阻碍政府内部管理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一大毒瘤。虚假的会计信息给政府宏观调控管理带来得危害是极其严重的。

1、会计信息失真影响宏观调控的正确无误。众所周知,政府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和地方税收,拨款(税收)数额的确定依赖于国家长、短期发展计划以及客观实际。而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传递给国家、地方各级政府的信息失去真实性,使凭以制定的长、短期发展计划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产生偏差。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导致宏观调控的失误,阻碍公共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扰乱政府内部管理秩序,降低经费的使用效益。

2、会计信息失真阻碍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涉及到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改革过程中要求各个改革环节健康有序的进行。而政府财政和会计管理作为政府管理的基础环节,其会计信息是政府管理的重要信息,它的失真,不能真实披露政府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内部财会监督可能失控,阻碍了政府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干扰了公共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阻碍了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3、会计信息失真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要达到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控制,首先要有准确的国有资产登记数据和现实的存放地点作为管理的依据。而政府会计信息质量失真必然导致不能准确反映国有资产总量,也不能反映国有资产的存放地点。在现实中,由于缺乏对国有资产信息的有效控制,国有资产被某些人或小集团侵占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给国家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缺少对国有资产管理的依据,无法对政府国有资产进行有效控制。

4、会计信息失真容易诱发违法乱纪和贪污腐化行为。政府会计信息失真,不论其是故意还是无意的,必然会造成经费管理混乱,漏洞百出,给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而经费管理混乱的另一面也助长了腐败行为,成了个别人经济犯罪和公共权力寻租的“保护伞”,成了经济犯罪的“护身符”和“温床”。

三、提高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政府部门内部各项会计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益、贯彻上级部门和本单位的管理制度等。为了保证政府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3部分。控制环境是对单位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的统称,主要反映单位领导和其他人员对会计内部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其好坏直接决定着控制能否实施。若单位领导不重视会计工作,就不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素质再高的会计人员也不能使会计信息得到很好的披露。因此单位应优化控制环境,为会计人员努力营造信息正确披露的好氛围。会计系统是指为了记录、分析、分类、汇总、报告单位发生的各项事项,并保持对相关资产与负债的受托责任而建立的方法和记录。会计系统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是否客观、全面,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载体——会计报表得披露,所以单位应采取措施保持高效的会计系统,为会计报表得披露提供客观、完整的信息。控制程序同其他两个要素一样,也是为了合理保证会计信息合理披露的实现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它包括:一是业务授权程序。其目的是保证各项业务的经手人是在其授权的范围内工作,是否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即不能越俎代庖。二是责任划分程序。责任划分是单位对各项业务所涉及的各项责任进行合理的划分,使业务的各环节中每一个人的工作能够自动地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的工作,以预防和发现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舞弊行为,从而形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即建立内部牵制的网络控制系统。三是会计控制程序。会计控制程序包括凭证和记录的程序,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单位所发生的一切经济业务的控制程序。它要求会计凭证的审签、报账、记录、核算、报表、报告等一系列程序要真实、及时、准确。四是资产和记录的使用控制程序 。主要是对接近和使用有关资产和记录的人的范围作出规定的控制程序,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资产和记录的安全。五是独立稽核控制程序。这是对各项经济业务的开展指定专门机构进行稽核和验证的控制程序。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政府会计人员是政府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如果会计人员具备了较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就能自觉抵制各方面的诱惑和压力,坚持会计信息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充分结合,从而有效地防止和杜绝会计信息的失真。

一方面,我们要严格执行会计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的教育力度,要重点加强政府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计算机技能的培训,使财会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传统型向现代型、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使会计人员素质适应政府公共管理的需要。

另一方面,要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严厉打击违反职业道德,提供虚假报告的会计人员,促使所有政府会计人员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不屈从和迎合任何压力与不合理要求,不以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具体而言,政府会计人员要提高以下3种能力:一是政策理解能力。要熟悉国家财经方针、政策法规和相关标准制度,熟悉各单位内部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并作为工作规范抓好贯彻执行。二是业务处理能力。除必须具备较强的会计信息鉴别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经济信息的处理能力和经济现象分析、预测能力。三是自我约束能力。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按各项规章制度要求行使职权,不蓄意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不利用制度的缺陷去“做文章”,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单位领导的会计法规意识

对政府会计信息质量低劣的治理,财务部门和相关部门应对各单位、各部门的负责人进行持久,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同时还必须定期组织各单位、各部门的负责人加强会计法规学习,使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提高会计法规意识,端正工作态度,明确工作责任,支持会计工作,减少对会计人员工作的干扰。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杜绝各种假发票、假结算单等各种不合法的原始凭证的出现,杜绝私设小金库、指使会计人员做假账等违纪问题的发生,使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有可靠的保证,从而达到对会计信息进行有效治理的目的。

(四)强化会计监督,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会计监督的目的是保证各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在强化会计监督方面,首先,要提高各单位对会计监督的认识。其次,正确处理会计监督和其他经济监督之间的关系,保证各监督职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协调、有机结合,从整体上有效发挥监督作用,实现经济监督的总体目标。最后,要使单位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各单位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包括职责分工制度、重要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程序制度、财产清查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会计人员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的,应当及时处理;无权处理,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做出处理。而以上级财务部门为主体的会计监督的基本职能是:一是制定会计标准和监督制度,主导建立会计监督机制;二是组织实施会计监督,包括直接实施会计监督,处罚会计活违法行为,规范会计运行秩序。其监督的对象主要包括:是否按规定取得会计凭证、设置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数据是否准确等。此外,建立和完善以审计部门为主体的外部监督体系,使之与其他经济监督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对政府各单位经济活动的再确认,对会计的再监督,以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五)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

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执法过程中,对于那些对会计法规熟视无睹,铤而走险,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有关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要严格执法,秉公办事,铁面无私,维护财经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杜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赏罚不明的现象,一旦发现问题,绝不姑息迁就,防止对违法处罚力度失之于软,失之于宽。

(六)改革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制,是指上级会计部门委派会计人员,代表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监督各单位财务会计情况的一种制度。实行会计委派制,上级与下级财务部门不仅存在业务指导关系,而且对上级部门对会计从业人员拥有任免、考核、调遣等权力,使会计人员相对独立于被委派单位,如果上级委派到各级的会计人员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能,上级委派单位可以随时取消其会计任职资格,严重的会影响到个人的升迁去留,这就对会计人员行为产生强大的震慑力,促使各级会计人员严格按照法律和各种政策制度依法办事,维护规章制度的统一性、严肃性、权威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同时,由于会计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会计原始资料数据比较准确,这也给生成真实、完整、可靠的会计信息创造了条件,政府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唐国平.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环境、制度基础与制度创新[J].时代财会,2003(8).

2、范年茂.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3(2).

3、孙续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若干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1(3).

关于乡镇政府采购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4

一、政府采购的认识问题

政府采购己成为当今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本身就是分配形式的改革,是制度的创新,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因此,在推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如何正确认识政府采购工作。

第一、政府采购不是可有可无。从政治意义上讲,实行政行采购己是大势所趋。江总书记在亚太经济工作会议上对外承诺,中国将在2010年对外开放政府采购市场。“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己列入了“十五”计划纲要”。加快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是构筑财政收支全新体系的三大措施之一。

第二、政府采购不是一般的采购。政府采购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简单购物活动。政府采购是政府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高级采购。政府采购的特点可概括为:一是按政府采购预算安排有组织、计划的采购,采购的主体是各级政府;不是盲目的、无计划的,采购主体不是单位,不是个人,不是“采购员”。二是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效益及维护公共利益的原则,按有关法规,采用规范的采购方和采购程序运作,集中采购,统一招标,整个招投标过程都是公开透明的“阳光”采购;不是“暗箱”操作。三是政府采购全方位接受社会的监督,有效地抑制了采购活动中的腐败行为;没有“油水”、“回扣”之说,也不存在讨价还价。四是政府采购的中标是由社会评委决定的,评委是从数百名经济、技术、法律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政府采购“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的,整个评委过程和定标结果接受管理部门和公正人员的监督;不是政府采购管理机关工作人员、政府采购中心或中介机构、政府采购单位等决定是否中标。

第三、政府采购不同于一般招标。政府采购是一种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管理手段,是各级政府和法律规定的其它实体以法定的方式向社会采购物资、工程和服务,并对采购过程进行管理的一种控制系统。

政府采购与招标有着紧密的联系,政府采购最主要的采购方式就是招标也就是通过招标的方式,公开采购信息,广招供应商以形成公开竞争,从而取得质优价廉的物品或服务。因此,政府采购与招标仍有着很大的区别:

1、政府采购所规范的是各级政府部门和法律规定的其它实体用于自身消费或公共事业的采购,而招标则不对使用人进行特别限定,任何企业、组织机构都可以采取这种采购方式。

2、招标只是政府采购的形式之一,而不是唯一的形式。政府采购可以公开招标、有限竞标询价采购、直接采购等采购方式中按照最经济有效的原则任选其一。

3、政府采购管理的范围更广,它不仅包括了以招标为重要形式的采购程序操作,而且包含管理采购计划的开始,通过采购计划的审批、合同条件的审查、采购方式的确定,最终对采购结果的审查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活动。

因此,政府采购与招标不矛盾,工作不冲突。招标是政府采购的一种形式,政府采购可以委托代理或中介机构包括工程招标在内进行执行,但招标不可能、也不能取代政府采购。

4、府采购的节支额不归单位。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规范采购行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政府采购队伍建设问题

政府采购工作是新生事物,是令社会瞩目的全新工作,涉及经济学科、自然学科等多学科知识,更关系到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和反腐倡廉。因此,从事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素质必须适应,不仅熟悉财政业务,还应掌握招标投标、合同管理、商品性能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如果素质跟不上,就会出问题,就会影响政府采购形象。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从客观上讲,乡镇级政府采购工作起步比较晚,政府采购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还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过去没有接触过政府采购的具体事务。所以,提高政府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政府采购队伍建设,就是当前政府采购工作上台阶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政府采购队伍建设应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政府采购机构应狠抓内部管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人为本,坚持“两手抓”,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用文明创建促工作。

第二、应用制度管人,完善内部工作规程、制度和办法,在程序上做到滴水不漏;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廉政建设规定和工作纪律,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自励,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监督,自觉维护政府采购形象。

论文——基于我国政府会计的几点思考 篇5

政府网吧连锁经营政策回顾 网吧连锁经营的概念由宽变窄

自2003年至今,文化部等中央相关部委,发布了一系列的网吧管理政策文件,有 10 个政策文件涉及到网吧连锁经营政策问题,有4 个政策文件专题发布网吧连锁经营政策(见我国网吧连锁经营政策文件统计表)。连锁经营政策的实行,决定了我国网吧产业的荣辱兴衰和发展方向。

2003 年 4月22日,文化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连锁经营管理的通知》(文市发【2003】15号)》(以下简称《连锁经营通知》)。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网吧连锁经营的政策文件,意义重大。《连锁经营通知》表述的网吧连锁经营概念是:指若干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在连锁经营企业总部的统一管理下,严格按照连锁经营的组织规范,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统一形象标识、统一营业场所风格,并且统一上网首页和统一计算机远程管理的经营组织形式,主要包括直营连锁和特许(或称加盟)连锁两种组织形式。网吧连锁经营的政策依据来源于《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国家经贸委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49 号)》。国办 49 号文件中,连锁经营是指“通过对若干零售企业实行集中采购、分散销售、规范化经营,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一种现代流通方式,主要有直营连锁、特许连锁、自由连锁等类型。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和统一销售价格等是连锁经营的基本规范和内在要求。促进连锁经营发展对我国生产、流通、消费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办公厅的企业连锁包括了直营连锁、特许连锁和自由连锁这三种形式。文化部要求的网吧连锁仅有直营连锁和特许(或称加盟)连锁两种形式。

2009年9月7日,文化部印发《网吧连锁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文市发〔2009〕35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通知》)指出:网吧连锁企业是由企业总部或其分公司、子公司全额投资或控股开设的直营门店开展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的投资管理企业。特许或加盟等形式的连锁网吧经营单位不在本办法调整范围内。

网吧连锁经营的概念从直营连锁和特许(或称加盟)连锁两种组织形式,演变为仅存直营门店一种形式。这一条是针对大量假连锁的情况制定的。

市场准入地方限制松了,全国限制紧了,数量限制没有了

2003年的市场准入标准在《 连 锁 经营通知》中规定:省内连锁经营企业,注册资本不得少于1000万元;不少于10家直营连锁门店。连锁经营企业总数量不超过3家。全国连锁企业注册资本

不少于5000万元;不少于两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拥有不少于20家直营连锁门店。地方和全国连锁企业的直营连锁门店不得少于连锁门店总量的10%。才允许办特许(加盟)企业。连锁经营企业数量原则上不超过10 家。

2009年的市场准入标准在《管理办法通知》中规定:地方连锁企业注册资金不少于1000 万元;直营门店数在本行政区域内不少于5家或省级文化行政部门规定的最低数量。全国连锁企业注册

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全资或控股的直营门店数不少于30家,且在 3 个以上(含3个)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有直营门店。

从以上规定看,地方连锁企业的准入更宽了,5家直营门店就可以成为连锁企业;但是,全国的准入标准更严了,需要在 3 个省以上,需要有 30 个直营店。而地方和全国办连锁企业的总数量没有了限制。

国家推动网吧连锁经营的方针不断在强化

从文化部等相关部委的印发的有关6 个网吧连锁经营的文件看,国家始终都把推动网吧连锁经营当做指导网吧行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理念、方针和任务看待,不遗余力、不断强化。●在 2 0 0 4 年的 3 8 号文件中,就强调推进网吧连锁,提升行业形象。引导网吧向规模化、连锁化、主题化、品牌化方向健康发展。

●在 2 0 0 5 年的 10 号文件中,鼓励和支持网吧连锁经营企业收购、兼并、联合、重组、参股、控股现有网吧,要求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依法为其办理证、照变更手续。●在 2 0 0 7 年的 10 号文件中,要求在现有网吧存量市场中推进连锁化、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不断提升网吧服务水准和行业形象。对网吧连锁经营单位的管理由事前的行政许可调整为事后的行政确认,按照“成熟一个,规范一个,确认一个”的原则管理。

●在 2 0 0 8 年的 2 5 号文件中,努力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激励扶持改善、优化网吧市场结构,提高连锁网吧的市场占有率,改造和提升网吧产业。

●在 2 0 0 9 年的 9 号文件中,要求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扶持连锁网吧的发展。已批复的总量布局规划指标,应全部用于网吧连锁企业的直营门店布点。

●在2009年《管理办法通知》中,强调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在制定网吧总量布局规划时,优先考虑发展网吧连锁企业。网吧连锁企业可依据有关政策开展直营门店布点工作。

按照《管理办法通知》和上述相关网吧管理政策规定:国家扶持和鼓励网吧的连锁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支持和引导非连锁网吧向连锁业态发展。这一大政方针的实行,实际上从政策上讲,已经没有了单体网吧的建立和发展的空间。现有的单体网吧也要向网吧连锁经营形式过渡。

2011 年 1月在 11日,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合肥召开了全国规范网吧经营秩序经验交流会。在这次会上,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表示:大力推进网吧连锁经营,力争到2015年,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网吧达到80%以上,逐步消除单体网吧。欧阳坚指出,国家取消单体网吧发展连锁网吧的最终目的,是要网吧管理日趋规范,达到案件数量下降、违规举报下降、提案议案下降、负面报道下降“四下降”,以及监管水平提升、连锁比例提升、服务质量提升、行业形象提升“四上升”的目的。但是,我们连锁经营的方针究竟贯彻得如何呢?

各地推行网吧连锁经营的实践、政策效果与主要问题

各地施行网吧连锁经营采取的一些主要措施为贯彻文化部的网吧连锁经营政策,各地采取各种经济措施加快推进网吧连锁经营进程,以提高网吧连锁经营率。举以下几种媒体介绍的成功范例:

●上海市以不允许单体网吧入市为手段,推行连锁经营。自2003年停止审批非连锁经营网吧,2005年开始对被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后留出的额度全部用于发展连锁门店。截至2009年末,网吧连锁经营企业达15家,网吧连锁经营门店514家,连锁比例已达到34.8%。

●辽宁省采取政策吸引和行政引导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办法,推动连锁经营。政策引导包括为连锁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如请网络运营商给连锁企业降低运行费用,开展增值业务,增加经营项目。这些措施使得辽宁省的网吧连锁经营率基本达到了100%。

●长沙市采取了降低连锁企业的网络服务收费标准10%,降低营业税率(营业税每台终端收8—10 元)等办法,推动连锁网吧企业发展。

总之,全国各地、各级行政部门、采用各种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推动了网吧连锁经营的进程,提高了网吧连锁经营率。现在,我国的网吧连锁经营究竟到了何种程度?单体网吧就真的从内心里认同网吧连锁经营的形式吗?依靠连锁经营就能解决行业中的固有矛盾吗?我们强制推行连锁经营会产生何种后果? 我们的网吧连锁经营效果并不理想

一个突出的指标是网吧连锁经营率。我们以网吧连锁经营的企业数量,去除以网吧总数量就得出了连锁经营率的指标数据。2010 年 6月8日,文化部发布《2009 年中国网吧市场报告》指出:2009 年全国连锁网吧企业数量超过 150家,其直营门店超过4500个。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均有连锁网吧企业分布。其中,网吧连锁企业数量最多的三个省份分别为湖南、河南、上海,连锁网吧企业数量分别为15家、14 家和13家;其次为辽宁、浙江、湖北、山东四省,连锁网吧企业数量分别为 8 家、7家、7家和5家;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连锁网吧数量则较少。目前,全国与区域性连锁网吧发展缓慢。

我们按照文化部《管理办法通知》规定,直营店才是真正的连锁企业,2009 年 4500 家除以全国13.8万家的总数量,得出我国的连锁网吧经营率只有3.26%。这一比率随低,但却是扣除了所谓的加盟店的数量,没有水分是真实可信的。2010 年 4 月 1 日,由文化部和中央文明办共同主办的全国推进网吧连锁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辽宁省鞍山市举行。在这个年上文化部公布,截至公布日,全国约有13.8 万家网吧,有1.09万家实现了连锁经营,占总数的8.2%。从2009年底的 3.26%,在不到 4 个月的时间里,网吧连锁经营率升到 8.2%。尽管我们的连锁经营率总体水平不高,但发展速度是惊人的。这里如果不是直营的数据,有加盟店的数量,就与政府的愿望相悖,与单体网吧的愿望也不一致。

连锁经营率低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效益不高,单体网吧没有加入连锁企业的意愿

从 2003 年至今,单体网吧没有加入连锁经营的意 愿的 重要原因有几个 :其一,连锁网吧经营给单体网吧的加入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比如要收加盟费。其二,连锁经营并没有给单体网吧的经营带来清晰的赢利模式,或者说没有给他们带来更高的收益。其三,连锁经营中统的过多管得过死,也给单体网吧的加入形成了障碍。连锁统一经营无法面对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线特大城市、二、三线中小城市网吧整体经营环境变得复杂了,顾客的来源和需求多样化了,这就要求多种经营模式和多种规模的经营业态出现。连锁经营的统一理念无法面对多元化的上网需求变化。比如北京上海城市中心区人口外迁,形成了中心区域空心化的状况,网吧规模可能萎缩,要向高端化发展吸引高端人群。而二、三线城市、在城乡接合部地区、在小乡镇并不需要大规模的网吧,更适合单体网吧的发展。如果取缔单体网吧,就给黑网吧的发展留下了空间。我们这些年的经验是黑网吧越打越多,越打越黑。白与黑之间我们如何找平衡点呢?

有一位加拿大籍作家雅各布,1961年写作了一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在这部著作中,她对二战后1950-1960年代美国大城市实施的旧城改造运动(主要指公共住房建设、城市更新、高速路计划等产生的城市衰败和凋敝现象),深深地提出了质疑。这种大规模改造计划缺少弹性和选择性,排斥中小商业,必然对城市的多样性带来了破坏。她指出: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她要唤起人们对城市复杂多样性的认识和热爱。我们现在实施的强制网吧连锁经营,会不会如同上世纪50-60 年代美国实行的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运动一样呢?毕竟市场经济的需求也是多样性的。多样性也是市场经济的天性。几点对策建议

一、目前阶段不宜过早提出消灭单体网吧的政策目标。

我们推行网吧连锁经营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行业的整体形象。但是,实施这样的政策我们还需要观察。特别要用这样一把尺子来衡量——连锁经营能遏制黑网吧泛滥吗?至少在近两三年内,我们还是要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条腿是“稳妥、慎重地发展网吧连锁经营”,一条腿是“不禁止、不放弃”单体网吧的经营。如果我们把给连锁网吧的鼓励政策给那些守法经营的单体网吧,这些单体网吧一样可以健康有序地发展下来。

二、我们要尊重单体网吧经营者的选择。

就像我们尊重要中国农民的选择一样。我们也要尊重城市市民的选择。按照我们国家市场经济制定的一系列法规一样,这些守法的网吧经营者有权选择自己的经营方式。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网吧行业是一个以信息传播为手段的比较特殊的行业。我们不能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管理这个行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这个行业我们要有敬畏之心,要寻求多种方法、路径和思维模式。我们同样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网吧经营者的谈判地位不如农民阶级高(就群体而言)。农民群众的诉求很快会成为“国是”得到国家的重视,主要原因之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三农”问题涉及到几亿农民的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但是,网吧经营者的谈判手段却是比我国的农民先进和高出了很多倍,他们的利益诉求通过自身

掌握的互联网应用终端—网吧,可以到达到想要达到的任何地方。他们“闹事”的能量是没有人可以估量的。我们应抱着敬畏之心对待网吧经营者和从业者。

三、我们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网吧连锁经营政策,与我国已经制定发布实施的市场经济法规是否有冲突。

1993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该法第一条规定: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第七条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我们要研究强制施行网吧连锁经营政策与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是否有矛盾。

2008 年,我国出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该法第一条规定: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第三条规定,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

(一)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二)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第四条规定:国家制定和实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规则,完善宏观调控,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第五条规定:经营者可以通过公平竞争、自愿联合,依法实施集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我们需要研究网吧连锁经营政策与《国家反垄断法》是否有抵触?我们如何完善我们的网吧经营政策。

四、网吧经营的重要产业政策和措施,需要行业协会帮助制定执行

企业会计控制制度的几点思考 篇6

关于企业会计控制制度的几点思考

完善有效的会计控制制度,是贯彻执行<会计法>,遵守会计核算原则和规则,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的.重要手段.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在生产、供应、销售等各个环节上,都应具体体现会计控制的要求.

作 者:吕伟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委党校,江苏,睢宁,221200 刊 名:经济与社会发展 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年,卷(期): 1(9) 分类号:F233 关键词:企业会计   控制制度   保证措施  

我国会计要素定义的几点思考 篇7

关键词:会计要素,资产,负债

1 会计要素定义的原则

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必须是为确认与计量提供依据, 特别是为确认提供理论依据。作为一个基本的会计概念, 要素的定义必须置身于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中, 必须符合财务报告的目标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要受会计假设、会计对象等的制约。各概念之间必须前后一致, 富有严密的逻辑。如果离开了整个概念框架来研究定义, 容易顾此失彼、我们认为, 会计要素的定义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科学性, 即会计要素的定义必须体现其本质特征; (2) 一致性, 即各会计要素的定义要在逻辑上保持一致; (3) 通俗性, 会计要素的定义要做到文字通顺, 语义流畅, 符合汉语的习惯, 容易为我国广大会计人员所接受。

2 如何构建我国的会计要素

2.1 资产。

会计要素定义中最重要的是资产的定义。会计学上的“资产”在经济学上是“经济资源”的概念, 正因为有了这些资源, 才会有对资源的主权问题, 才会有这些资源的流入与流出的问题, 才会有所有者权益、负债、收入、费用等问题。同时, 资产的定义是所有会计要素内在有机联系的核心, 比如,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将资产的内涵界定为“未来的经济利益”, 这“未来经济利益”成为所有会计要素的共同基础:收入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费用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负债是现在承担的未来经济利益牺牲的义务等。因此, 科学地定义资产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要素体系的关键。

2.2 负债。

负债的定义应与资产的定义相呼应。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认为负债有三个特征: (1) 它表明了某实体当前对其他实体的义务或责任, 该责任将会在未来特定日期通过资产的转让或使用来清偿; (2) 这种义务或责任使企业无法避免未来的利益牺牲, 或选择的余地很小; (3) 导致企业承担义务或责任的交易或事项已经发生。

我国基本准则将负债定义为:“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 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将负债定义为债务, 在形式逻辑上犯了重复定义的错误, 也未能揭示出负债的本质特征, “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并不能概括负债的各种解除或了结方式。比如, 企业可通过“债转股”方式把负债转化成股本, 此时并不“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负债, 但最终也会导致资产的减少。因此, 未来经济利益流出的表现形式应是最终资源的减少, 而不是“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

2.3 所有者权益。

美国把所有者权益称之为“权益”, 认为“权益是实体在资产减去负债后享有的剩余权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对权益的定义与美国完全相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所有者权益定义为:“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这一定义有两点不足:一是主体定位不合理, 会计要素应以主体假设为基础进行定义, 并保持首尾一贯;二是未揭示它与资产、负债要素的联系。我们认为, 所有者权益应当反映两个特征, 一是所有者在企业中享有的权益;二是所有者权益是通过资产减负债后的余额计量的。但应注意的是, 企业资产减去企业负债后的剩余余额只是所有者权益的表现形式, 这个恒等式只能是说明所有者权益在计量上的意义, 而不是权益的内涵, 我们不能说所有者权益就是资产减负债, 因为, 资产减负债后还是资产性质, 所有者权益既不是资产本身, 也不是资产减负债的差额, 而是对这个差额所拥有的权益, 即剩余利益。因此, 我们建议将所有者权益定义为:所有者权益是某一特定主体的所有资产减去负债后的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利益。

2.4 收入。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将收入定义为:“收入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与基本准则相比, 该定义抓住了经济利益的流入这一本质, 但其中的“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与要素定义的主语不符, 犯了文义逻辑错误。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美国的收入概念是狭义的,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采用的是广义的收入定义, 而我国现行的收入定义是狭义概念, 即派生收入的经营活动具有经常性、重复性和可预见性, 它不包括非惯常性的利得或营业外收入。在上文已论述过, 由于我国目前的会计要素没有利得和损失, 会计要素的定义难以为所有的经济业务提供确认依据, 根据中国目前的实务现状, 需要修订狭义的收入概念为广义的收入概念。

2.5 费用。

美国将费用定义为:“费用是由于生产或销售商品, 提供劳务或从事构成企业其他的持续的主要的或中心的业务而发生的资产的流出、耗用或者负债的承担 (或兼而有之) ”。这个定义是和狭义的收入定义相匹配的。国际会计准则将费用定义为:“费用是经济利益的减少, 表现为资产的流出或耗用, 或者负债的发生, 从而导致分给所有者以外的权益的减少”。这个定义包括了“损失”内容, 是和广义的收入定义相对应的。两者都抓住了费用的“经济利益的流出”的本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费用定义为:“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该定义将费用定义为耗费, 犯了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也未能揭示费用的本质。我们认为, 和收入要素相对应, 我国的费用要素也应采用广义的定义, 并抓住费用会最终导致企业资源的减少或牺牲 (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的特点来定义, 因此, 建议将费用定义为:费用是某一特定主体在一定会计期间由于日常活动而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6 利润。

国际会计准则中没有利润这一会计要素, 这可能是因为收益和费用都是广义概念, 利润是收益与费用的差额, 不把利润作为一个要素也不影响确认。美国FASB也未给利润定义, 但利润作为会计要素在数量上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 按广义收入和广义费用配比出的利润, 是美国FASB所倡导的全面收益的概念, 美国FASB将综合收益定义为:“全面收益是权益在报告期内, 除业主以外的交易, 从其他事项和情况中产生的权益变化。它包括报告期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外, 一切权益上的变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利润定义为:“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 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这个定义中的利润并不包括前期损益调整, 体现了总括利润观与本期营业观的折中态度, 是上述收入和费用配比后的差额, 其口径大小与广义收入和广义费用要素是一致的。但这个定义强调的是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 与资产、负债等要素中强调的经济利益内涵没有挂起钩来, 如果继续沿用老的定义, 将会与新定义的资产、负债等其他要素相脱节, 不能体现利润的“经济利益的净增加额”这一本质。况且“经营成果”的含义较模糊, 除财务指标 (利润、销售收入等) 外, 一些非财务指标, 比如, 销售渠道、市场份额、客户群体等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经营成果”。因此, 我们建议将利润定义为:利润是某一特定主体在一定会计期间从事日常活动而产生的、除资本投入或分派以外的经济利益的净增加额。

以上会计要素定义的基本特点是:以某一特定主体为主语, 以经济利益为主线, 既揭示各要素的本质特征, 又阐明各要素的内在联系, 共同组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会计要素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海巍, 张林.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界定的探讨[J].商业经济.2009-12-10.

[2]沈俊.中外会计要素体系比较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6-07-10.

论文——基于我国政府会计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建议

一、当前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缺乏自我学习的内在动力

当前我国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专业水平不高以及人员缺乏自我学习的内在动力。纵观我国的会计教育,在整个体制中都只是单纯地重视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的会计职业教育,并不在职业道德方面对他们进行启发,这就导致这群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之后,存在很大的差距。会计人员在毕业后,虽然财政部门每年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参加后续教育,但由于教育本身存在的制度缺陷及部分企业会计人员存在着应付心理,最终导致很少有财务工作人员主动学习新知识,整体财务业务素质偏低。所以说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应该时刻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

(二)我国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意识有待提升

当下我国的会计人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遵守职业道德的意识。由于我国部分企业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偏低,导致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公正客观的工作精神,在面对同事以及领导的教唆时,面对来自金钱的诱惑时u,往往会破坏自己的原则,无法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及财经法规的要求,从而为了谋取利益,进行粉饰财务会计报表、编制虚假会计凭证、与单位领导或其他员工串通私吞公款,更有甚者,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牺牲集体的利益。

(三)追求经济利益,违反财经法纪,提供失真会计信息

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还体现在追求经济利益,违法财经法纪上。这些会计人员很容易收到领导或者股东的诱因,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利用自身的职务便利与其他的企业职业进行串通,贪污或者侵吞集体的财产。

二、造成当下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的原因

(一)社会客观环境造成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地提高,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盲目追求,去享乐,拜金主义充斥整个社会。在加上银行贷款的资产充裕率等种种经济利益诱惑,这种客观的社会环境诱导会计人员,通过提供虚假会计报表、进行虚假会计处理或对企业财产进行贪污舞弊。从而影响了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

(二)会计监管力度不够

我国对于会计的监管力度也是造成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监管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第一是企业内部虽然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出于隶属关系及同事人情方面的考虑,内审机构未能及时发现或未能对已发现的违规问题进行通报及责令会计人员改正。第二,根据我国的《会计法》规定,对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监管应该让同级的财政部门负责,但是因为多种原因,一方面是政府不重视监管工作,另外一方面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此的处罚力度不够,所以导致的现状是政府在会计的信息质量水平监管上,存在一定的盲点。这些政府监管不到的盲点为会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提供了行为土壤。

(三)财经法律体系有待健全

当前我国的财经法律体系有待健全。这点主要表现在会计人员必须要遵守相关的基本法律法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会计法》中都没有对会计人员应该具备一个什么样的素质进行说明,也没有明确说明会计人员应该如何保持一定的职业操守及违背职业道德后的处罚措施。另外一方面我国当前的会计职业道德中并没有针对对各种经济事项及矛盾提出应遵守的具体原则,并缺少可执行性。

三、加强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改进策略

(一)提高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

职业道德对任何一个行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会计人员,如此一个依赖诚心的工作岗位,就必须要用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我国的会计人员为了除了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之外,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努力适应社会市场的发展要求,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为此我们可以从一下两个方面来提高企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首先要大力加强对单位领导的宣传力度,要让他们关注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从而在日常的业务活动中市场提醒会计人员明白提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其次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宣传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强督促与监督力度,促进会计人员的自身的业务范围内,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更好地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财务信息。

(二)完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控控制体系

建立健全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内部控制体系,为此我们可以从一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运用企业内部监督以及社会监督,两个监督体系对企业的会计人员进行监督。对于前者,企业内部的监督应该主要是通过对确认、核算、分析、记账、报告等会计程序的审查对会计人员进行监督,看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的财经法规以及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相关的要求,以便真实反应企业的经济活动。对于社会监督,可以从会计师事务所、税务等社会机构进行,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监督力度,最终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工作水平。其次在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上,还需要建立健全企业对会计人员违法职业道德建设的长效惩罚机制。为此企业可以先制定相关的符合实际的惩罚机制,对于那些表现不好,违法纪律,弄虚作假的会计人员,企业应该严加惩罚,给予罚款、降级等严厉的惩罚;对于那些表现良好的,遵纪守法的良好会计人员,企业要适当地给予奖励,可以发放奖金或者提升职位等等。

(三)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所以的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指要根据会计人员工作的实际特点,对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地职业道德修养。促使其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以便更好地发挥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在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上,可以利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比如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就可以利用企业内部的调控来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定期地召开培训会,对于员工的职业道德培训结果,给予奖励。此外在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通过举办知识竞赛、演讲会的形式来促进会计人员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让会计人员在比赛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以不断地增强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力度。然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我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宏观、微观等方面多主体地进行努力,形成一个诚信第一,操守为重,拒绝诱惑的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风尚。(作者单位: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徐春芳.浅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企业研究,2012(16).

完善会计管理机制的几点思考 篇9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山东青岛266071)

内容提要:为了规范会计管理,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财务管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我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国家已颁布并实施了新《会计法》,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当前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认真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会计工作机制。?

关键词:《会计法》 会计监督检查 工作机制

在新《会计法》实施一年多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从目前来看,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关键要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工作机制。笔者就当前如何建立和完善会计工作机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对单位负责人会计法规培训制度?

单位负责人作为法人代表,必须全面了解和熟悉《会计法》,自觉承担《会计法》赋予的相关法律责任,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切实做到知法、守法、依法办事。单位负责人应认真学习会计法规和会计基本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财经政策水平。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定期举办单位负责人会计法规培训班,可以将培训班设在各地方党校,由各地方财政部门与党校联办,并把培训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及其效果记于本人档案,作为上岗或在岗的一个基本的考核条件。要改变过去外行领导内行的做法,按照《会计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单位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从组织上、人力上保证会计工作顺利开展。要加强单位内部的管理,指导和督促其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和其他基础工作管理制度,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在机制上、制度上达到规范行为、控制风险、防范弊端、纠正差错的效果,切实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二、完善会计从业人员管理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我国《会计法》第三十八条中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第三十九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当前,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会计人员要不断增强自我“充电”意识。分管会计工作的各地财政部门,应根据《会计法》的有关要求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要严格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发放条件,对于没有取得上岗证的会计人员一经查出,坚决调离会计工作岗位,从源头上保证会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要继续完善会计人员上岗证制度和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试制度,定期做好对会计人员上岗证的审核、发放和检查工作。?

(二)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新法规和制度的继续教育。要选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点,选择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人员担任培训教师。同时,要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检查和考核制度。要鼓励会计人员参加各类业务培训。要通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手段,考核会计人员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成绩突出的会计人员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不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的会计人员应给予相应的处罚。?

(三)对在职会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促使会计人员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和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要发扬严谨细致、坚持原则、敢于负责的工作作风,成为维护财经纪律的带头人。?

(四)增强会计人员的`监管意识。要督促会计人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并使其积极参与本单位的经营管理,当好单位负责人的参谋和助手,促进会计管理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三、推广和普及会计电算化,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推广和普及会计电算化,可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保证会计信息资料和会计报告的准确性、合法性。笔者认为,实行会计工作电算化,不但可以规范会计行为,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且也给会计监督和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方便。它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也给会计造假者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或障碍。实行会计工作电算化,是贯彻落实《会计法》的一项重要措施。当然,我们在使用软件方面,要选择最新或具有现代管理型功能的会计软件,因此,今后我国在会计软件的研究开发方面,要扬长避短,要不断增加会计软件的管理功能,特别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分析、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等方面,要有新的研究和突破,要不断完善和提高软件功能,以满足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的需要。总之,实行会计工作电算化,可以大大减少会计领域的作假行为,其功效是显而易见的。?

四、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加大执法力度?

要建立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加强单位内部监督,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监督作用。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要实行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监督。加强社会监督,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对各单位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和查出的问题,要依据《会计法》从严处罚。加强国家监督,国家监督即为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主要是以财政、审计、税务部门为主。要完善政府主管部门的会计监督和检查机制。要转变会计监督和检查观念,具体来看,要着力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和健全自身运行机制。在《会计法》原则框架的基础上,抓紧制订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对政府监督的权限、范围、方法、要求,以及从进点检查到查出问题,做出行政处罚,并出具结论等一整套程序,都要制订出具体规定。同时,要在统一政策、统筹规划的前提下,明确财政部门内部有关职能机构在会计监督方面的分工。建立落实监督、检查职责情况的考核措施,形成自上而下的责任制。?

(二)建立部门间的协作机制。会计监督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内外联合、上下联动,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有关部门统一行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就现阶段而言,要建立信息通报和检查结论处理处罚决定抄报制度,做到信息共享,相互沟通,避免重复检查,充分发挥有关监督检查部门的整体效率,真正树立起行政监管部门的形象。?

(三)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对个别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出具虚假会计报告的行为,政府主管部门要按《会计法》的有关规定从严处罚,充分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保证中介机构提供客观、公正的社会服务。?

(四)加大执法力度。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必须按《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对违法者进行严肃处理,对触犯刑事的移交司法机关惩处,决不能搞“下不为例”。要将处理事与处理人相结合,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彻底改变过去对违法违规问题对事不对人,违法单位交点钱了事,责任人安然无恙的状况。?

五、加快推行会计委派制,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会计委派制

是政府部门和产权管理部门以所有者身份凭借管理职能,委派会计人员代表政府和产权管理部门,监督国有单位或集体单位资产经营和财务会计情况的一种制度。实行会计委派制,可以从源头上解决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从而能有效地遏制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一)加快推行会计委派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具体的委派计划和措施。根据受派单位的所有制性质、经济规模和产权关系,采取多种模式。笔者认为,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作为管理机构,应在本地区所有会计人员中进行统一的考试和考核,择优录用或公开招聘后,成立会计委派机构。在进行整体强化培训后,作为委派机构的外派人员,向国有单位或集体单位委派。同时,原来单位的会计人员不再保留,行政上摆脱该单位领导的干预。?

(二)依据国家有关法规进行会计核算与监督。委派会计人员既要对受派单位负责,又要对政府主管部门负责。要做到:(1)监督所在单位国有资产营运情况,对国有资产流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2)监督所在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对上报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3)监督所在单位执行国家财经纪律情况,对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承担相应责任;(4)监督所在单位的立项投资可行性报告和重大经济合同的订立;(5)监督和控制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支出,防止贪污、挪用、公款私存等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笔者建议,对所委派会计人员进驻每个单位的期限不宜太长,原则上每三年进行一次轮岗,免得时间一长,容易出现过分“融洽”。会计委派工作,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三)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政府主管部门,要逐步加强和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要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管理体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1)实行财务总监制。委派单位为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由财政或财政与国资部门联合委派财务总监,财务总监以国有股东代表人身份进入监事会,向出资人负责,独立行使财务管理监督权,并对其日常的会计核算进行监管。(2)对本地区集体所有制单位的监督、检查,由政府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根据不同行业和业务性质的不同进行归口监督和管理,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订出不同的管理办法。(3)在国家各级财政部门下面成立“会计公司”,要配备整体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为外商投资以及其他外国经济组织的日常会计核算工作,提供社会化有偿服务。作为“会计公司”行政和业务上都由各地财政部门进行管理指导,要保证对其服务对象提供合法的会计信息资料,并应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4)要继续完善各地区已成立的“代理记帐公司”,推行会计代理制。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监控下,对于个私经济和其他小型经济组织,由“代理记帐公司”代理会计核算。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会计人员作为被“雇用者”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而且又可以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1月第1版。?

②《会计研究》项怀诚,4,2―6。?

③《会计研究》张风林2000,3,40―42。?

④《财务与会计》(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冯淑萍,2000,3,36―38。?

⑤《财务与会计》(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李君,2000,8,21―25。?

(责任编辑:尹焕三)

收稿日期:?11?13?

作者简介:马立宝,中共青岛市委党校会计师。

上一篇: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草原防火办法下一篇:无事故车间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