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精选8篇)
国际新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一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战略出现新变化,新兴产业成为各国发展重点,呈现出产业链高端共同投资、联合开发的国际合作新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可以抢抓机遇,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可能实现的弹性人民币汇率机制,将有利于扩大进口。在“输入型”通胀压力较大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空间较大,可能实现更大弹性的汇率机制,降低贸易顺差以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战略出现新变化。加强了金融监管,从重视虚拟经济向重视实体经济转变,从重视传统产业向重视新兴产业转变,将给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带来更多的机会。
(二)国际新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一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复苏停滞,下行风险加剧。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强劲的同时,也出现了过热的迹象。发达经济体的复苏仍十分疲弱,产能继续过剩,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主权债务危机开始蔓延,将使得我国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二是外需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面临挑战。全球经济放缓必然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而加大我国与贸易伙伴的摩擦,而且有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扩散的趋势;三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仍然剧烈,欧元风险加剧,欧元危机迫在眉睫。投资品尤其是黄金价格涨跌诡异,石油价格高涨,投机风险兴风作浪,将给全国带来更大的金融风险。国际热钱回流可能加大外汇储备过快增长,世界主要经济体可能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了全球的流动性,推高了资产价格,人民币升值预期比较强烈,这给我国宏观调控带来巨大压力;四是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企业成本上升,这将给我国的企业生产方面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如果高油价持续较长,煤油比价变化将引发替代需求,油价上涨形成对煤价的正面拉动,导致电力成本的上涨,从而引发生产资料价格全面上涨;五是国际资本有回流和向新兴经济体流动的趋势。近期,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新变化,有从发展中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回流的迹象,随着发达经济体不断振兴实体经济,加快制造业复苏步伐,外资回流现象将更加明显;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引资的竞争力提高,外资也有向这些经济体流动的趋势,导致我国利用外资高增长的难度加大。另外,要警惕以期望从利差和汇率升值中获利的短期资本的流入,引发的资产泡沫和债务危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变化, 我国经济已逐渐步入一个新的环节, 经济新常态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变化的重要形态, 其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变化, 各国经济形势都进行了相关变化, 其国际经济对当前我国就业问题已经形成一种全面的影响。
二、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概述
(一) 世界经济
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增长缓慢, 尤其是在2012年, 世界经济增长十分脆弱, 西方发达国家深受债务和财政紧缩问题影响, 导致各个国家的失业率明显高于危机前的平均水平, 相续导致经济的恢复能力不足。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相关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逐渐显示出来。
(二) 美国经济
美国经济作为发达国家的主要体现, 其经济形势影响着其他国家相关政策, 这对美国经济的具体情况十分不利。今年来, 美国失业率回落至9%以下, 初次申请救济人数不断下降, 这在一方面的体现出经济指标进行回升, 另一方面表明美国经济有所回升。当然美国经济恢复缓慢问题依然无法得到解决, 在新时期的发展中, 无法促使经济摆脱无就业复苏的状态。其技术创新也呈现出低谷状态, 但在后期的发展中呈现低速增长状态。
(三) 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的增长低于预期状态, 这是由于日本经济在2012年灾后重建的拉动效应的情况带动下进行的。日本经济增长呈现当前这种状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全球经济发展放缓日元升值从而导致日本外需疲劳, 另一方面是由于日本国内的电力供应紧张, 震后重建工作的缺乏相关经济支持, 从而导致的经济前景达不到预计要求。
(四) 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是对金融影响的重要环节,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 市场心态也变换武昌, 这对国际经济影响十分巨大, 不仅对世界各国的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还对市场经济的预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今年来的市场经济格局没有明确的变化的情况下, 市场经济核心因素也变动不大。在今后一段时间, 市场经济将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式局面, 这将进一步导致国际各国经济受到巨大挑战。
三、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从宏观上而言, 国际经济型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有利影响方面, 另一方面表现在不利影响方面。有利方面包含了经济的发展形势和对经济战略的影响, 这种融合不仅仅表现在对贸易的影响方面, 更主要的还是表现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其不利方面主要表现在对我国经济价格的影响, 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我国就业方面的影响。
(一)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国际市场的巨大变化下, 国际经济增长速率明显下降, 由于我国的经济对其他国家有着较大的依赖性, 所以我国经济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加大, 不可能在国际经济这个大环境下不受丝毫影响。从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的GDP数据可以了解到, 我国2015年内的生产总值为676708亿元, GDP增长速率为6.9%, 2010年我国的GDP增长速率为10.6%, 2011年为9.5%, 2012年为7.7%, 2013年为7.7%, 2014年为7.3%, 2015年为6.9%, 为近年来最低值, 由此可见, 近年来我国的GDP年增长速率正在逐渐降低, 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 对贸易的影响
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 尤其是美国等发展国家, 随着这些国家的市场需求大大降低,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经济发展缓慢, 失业率大幅度上升, 导致我国的对外贸易趋势日渐紧张。2014年, 我国经济受国际经济影响, 经济增长十分缓慢、一些矛盾日益凸显出来, 我国对外贸易相关数据显示, 2014年我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3.4%, 其中, 出口增长率为6.1%, 进口增长率为0.4%。从2014年我国进出口增长速率的具体月份来看, 在2014年1至3月份, 我国的进出口增速受国际市场的需求影响出现大幅度下降, 从4月份开始, 外贸进出口的增长速率有所回升, 并出现较快增长。
(三) 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由于全球经济形势变化较大, 经济周期并不同步, 主要的一些经济体出现了货币政策分化的现象, 在欧洲一些国家支持经济复苏的形式下, 美元的资产收益率以及美元汇率持续上升, 导致国际的债市、股市以及汇市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我国的金融市场也受到较大的影响, 我国的外汇储备陆续出现外币缩水的现象, 金融市场的业绩大大下降。
(四) 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由于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度回调、经济增长速率较低的现象, 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有所降低。在2008年的2月至9月期间, 居民在食品价格、工业品以及燃料购进等方面的消费价格出现回落, 从1月份至11月份我国居民的消费情况来看, 食品类价格、烟酒价格、医疗价格以及工业品价格都或多或少地出现增长, 而在服装价格、交通价格以及娱乐教育用品价格等有所降低。由此可知我国的通货膨胀有所缓解, 但是经济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五) 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经济形势对我国就业情况的影响是作为一个国家衡量经济标准的重要环节, 其关系到人们群众的整体利益。在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 其对我国就业情况的影响十分巨大, 这也是和全球经济增长缓慢, 美国经济复苏相对稳健, 欧元区却因受到债务危机导致其基础不牢固, 日本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而我国经济和印度等地区的经济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冲击较小, 依然保持快速增长状态, 但又受到国际经济条件影响, 我国整体经济形势呈现不太乐观的状态发展。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1%, 较2014年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 其中发达国家整体增长2.0%, 较2014年同比增长0.2个百分点。而新兴经济增长速度为4.0%百分点, 较2014年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通过统计发现我国2015年上半年总出口价值为6.57万亿元, 增长0.9%, 由此可以发现, 我国出口产业受到国际金融经济的影响, 持续保持增长状态, 对就业的影响依然不容忽略。当然这种影响也和社会人口基数有很大关系。
四、面对影响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一)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我国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局面时需要完成的重大任务, 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希望看到的。虽然现阶段的经济形势并不理想, 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体趋势并没有改变, 只要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特点, 针对问题具体解决, 就可能将挑战变成动力, 出现经济平稳且较快的增长。
(二) 扩大国内需求
在其他国家对我国需求萎缩的情况下, 我国必须不断扩大国内需求, 不断发掘国内需求的市场, 将扩大国内需求视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在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的情况下, 结合基本国情的相关特征我们会发现, 扩大国内需求并不困难, 在扩大国内需求时要注重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 将服务业与就业充分结合, 以提高消费水平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三) 调整经济结构
在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下, 为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必须要转变发展观, 从长远角度出发, 调整经济的结构。进一步突破与产业有关的关键技术, 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 推进城乡经济发展, 缩小区域性生产力的差距, 淘汰落后生产力, 不断创新适合发展的生产力, 积极从调整经济结构方面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五、结束语
国际经济形势固然对我国的经济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 但是在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 我国必须从各个角度出发, 寻找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加大实践力度, 努力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阅军.浅谈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06) .
[2]宋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 (05) .
[3]洪银兴.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 2012 (71) .
[4]毕吉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的影响[J].国际商务财会, 2008 (04) .
[5]叶青林, 冷崇总.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J].价格月刊, 2009 (02) .
[关键词]国际形势;国家安全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时对国际安全形势的严峻考验。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透视追问国际形势趋向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审时度势积极应对,确保我国安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
一、认清国际安全形势,不被浮云遮望眼
纵观国际安全形势,尽管和平发展仍是时代主流,但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危险交织,传统冲突趋缓而冲突根源并未消除,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各种新危险新挑战不断涌现,切不可因误判国际安全形势,而毁损我国安全发展战略。
传统安全威胁世界和平。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乌克兰危机、中东乱局、东海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等,尤其是这些热点问题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或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更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和变数。各国的国防开支逐年增长,特别是亚太地区,俄罗斯、日本、越南、韩国、菲律宾等国家2015年的国防预算超出以往任何一年。美国2015年国防预算虽然比上一财年减少480亿美元,但美国的国防预算始终名列全球之首,并且美国继续推行“亚太再平衡”的战略没有变,美国增兵亚太,并继续在2020年前完成将海、空军60%兵力部署在亚太地区的计划没有变。这使得各国不得不大搞军备竞赛,仍然把军事发展作为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主要核大国进一步加强战略力量,全球核武扩散问题依然严重,对世界安全构成了极大隐患。
非传统安全威胁超过战争。国际恐怖主义依然猖獗,2010年以来,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恐怖活动呈现蔓延态势“全球化”、生存方式“本土化”、策划手段“高端化”、袭击形态“独狼化”等特征,国际反恐斗争中的双重标准使得国际反恐阵线有破裂的倾向。环境安全继续恶化,引发世人对环境安全的极大担忧,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候灾害频发,极端天气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多毁灭性的灾难。金融安全不可小觑,2008年金融危机不仅重创发达国家,也严重打击了新兴市场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其引发的诸多社会及政治问题至今尚未完全消除,新的金融危机又悄然逼近,这将会使全球经济雪上加霜。更多非传统安全隐患不断。诸如贩毒走私愈演愈烈、传染性疾病严重扩散、海盗活动肆无忌惮、非法移民日益严重,这些问题都对国际安全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新兴大国各自以积极的外交为解决国际热点问题发挥独特的影响力,尽管就当前形势看,这种结构性变化仅限于经济领域,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新兴大国的经济实力和地位的上升必然会逐步延伸到安全领域,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领域,这些新趋势构成的世界政治多极化将深度影响国际安全形势。
二、正视我国安全环境,不被漩涡困航程
受国际安全形势影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复杂,深处国际安全形势的“漩涡地带”,中国不在惊涛骇浪中前行,就会在漩涡中沉覆。只有正视周边安全形势,才能理性应对周边形势,冲破围堵遏制扬帆远航。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风险加剧。一些邻国军费开支增长迅速。日本年年提升国防预算,2015年高达490亿美元,比2014年增加3.5%;印度2014-2015年国防预算提高了10%,其中装备采购预算就提高了3.3%;菲律宾2015年国防预算增至26亿美元,大涨29%;越南过去三年军费暴涨90%。这些国家不仅提高军费,加速本国军事战略调整,还与美国等其他国家大搞联合军演,提高武器和人员的作战水平,这对我国的安全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地缘环境复杂。当今世界超过1亿人口的大国总共11个,其中七个在我国周边;世界有25支最强大的军队,其中8支在我国周边;世界公开宣布有核武器的国家有8个,其中4个在我国周边。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公认全球有七大潜在热点冲突地区,其中六个在我国周边,与周边多国存在领土与领海争端,加上域外势力的强势介入,尤其在南海问题上,域外国家在舆论和行动上为周边与我有海洋争端的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增加了南海擦枪走火的风险,使我国周边安全形势越发显得复杂高危。
我国面临反恐形势越发严峻。中亚和北高加索地区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的渗透、“基地”组织等境外敌对势力的支持、西方国家在反恐问题上的双重标准等因素,助推了恐怖主义在我国新疆地区的蔓延。“三股势力”在90年代是潜在威胁,今天已成为重大现实威胁。2008年3.14拉萨骚乱,2009年新疆的7.5事件,2013年10.28天安门暴恐事件,2014年昆明火车站的3.01砍杀事件等,都是三股势力在我国新疆西藏等地区犯下的滔天罪行。当前,伊斯兰国也要向中国西北渗透,谋划将中国新疆西藏纳入其版图,部分中国人遭怂恿偷渡越南、马来西亚参与“圣战”。还有一些青年在接受了恐怖组织系统培训后回国,匿迹人海,侍机实施爆恐活动……使得我国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加剧了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恶化。自冷战结束以后,特别是世纪转换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美国已经对它的全球战略和亚太战略作出了大幅调整,重心越来越往东转移。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其全球战略重心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特别是向我们所在的西太平洋地区转移,目前正在巩固加强两个岛链,力图把关岛建设成为它在远东最大的军事枢纽和兵力投放中心;二是其亚太战略重心开始由中东西亚向中国周边转移,比如反恐,原先集中在伊拉克,后来改为以阿富汗——巴基斯坦为重点,与此同时,还在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加强了美日、美韩军事同盟,开展了与印度、菲律宾、越南、澳大利亚等国的军事合作。虽然美国这样做的目的和动机是多方面的,不完全针对中国一国,但是,无论从主观上讲还是从客观上看,又都有针对中国的一面。因此,从长远考虑,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的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
三、坚持安全发展战略,不被螳臂所阻滞
尽管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我国安全发展面临困难,但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变,国际力量对比有利于世界形势总体稳定的大环境没有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达到前所未有地程度。习主席正是深刻把握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危环境的发展变化,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第一次提出了“总体安全观”的新理念,为我国安全发展,把握战略机遇期指明了方向。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发展道路,构建一体化国家安全发展体系,推进国家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刘慧.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5.
[2]张世平.盛世战略[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2.
斗豆组
分工:
分析材料、PPT制作和主演讲人:李 会 国际经济情况资料查找及整理:梅 菲 副演讲人、总的资料整理、分析材料:张 巍 国内经济情况资料查找及整理:方才丽 本次负责人:李 会
目录
一、世界经济
1、世界经济概况叙述
2、世界经济对南通地区及本样的影响
二、国内经济
1、国内经济概述
2、国内经济对南通地区及本校的影响
三、总结
一、世界经济 问题的提出:
1、世界近期发生了什么大事呢?
2、世界经济对南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对本校又怎么会有影响呢?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世界到底怎么了:
我整理了一些关键字,下面关于这些关键字我们说点事,世界主要大事:主要经济体经济恢复增长,但失业率仍然处于高位,当然就业率也好不到哪去,处于一个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率难心入目的局面;一些国家财政赤字依然严重,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然没有消除(像美国、迪拜、整个欧洲等);主要货币(美元)汇率波动加剧,国际市场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一段时间中这些商品的价格还可以用飙升来形容;通胀压力正在从新兴经济体扩大到发达经济体。在世界经济还没有走上正常增长的轨道,目前又出现了两个变数。一是西亚、北非政局动荡,直接结果是推动了能源价格持续攀升,对世界经济增长和通货彭胀形成双重冲击;二是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灾害,短期内将严重影响日本经济,不可避免要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说到日本地震,然后我们这不也有抢盐**吗,那你们知道: 中国历史上首次抢盐风潮出现于哪一年?答:公元前202年。那一年,项羽因为 “无盐见江东父老” 自刎而死了!
二、对通城的影响
1、轻工业
日本是南通外贸传统和主体市场之一,我市对日贸易占到全部进出口总量的20%。日本发生强震后,市商务局调查分析认为:日本地震将对南通外贸出口造成短期负面影响。我市的对日出口以纺织、服装、鞋帽产品为主体,占到对日出口总量的77.1%;其次是电子电器、集装箱、船舶、钢结构等机电产品,占对日出口总量的10%。从调查的情况看,强震将导致日本经济增速放慢、生产减少,消费下降。而且,日本的核爆炸还引发市场恐慌,日经指数暴跌14.2%,并导致交易一度暂停。作为我市较为密切的外贸市场,日本地震对南通外贸的影响不可避免。业内人士和专家分析后认为:从中长期来看,对日贸易占总量20%的占比预计影响不大,而且日本灾后重建将会出现新的需求。下面再来说说对本校的影响,对南通外贸出口造成短期负面影响,也许会间接影响到我们学校的纺织、服装等系同学的就业,加上我们这一届就业又迫在眉睫,可是根据上面的分析,中长期对日贸易将会有所回升,那么这些专业的需求就又会加大。
2、油价。
世界发生了很多大事,对南通也不是不无影响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油价一路飙升,油价的变化可以说是一路攀升一路高歌,油价屡创新高动力何在?美元购买力下降是关键。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油价对应的就是美元购买力的高低,原油价格上去了,成品油的价格当然也上去了,结果现在很多市民选择了自行车出行,但这种出行方式也不一定不好,既缓解了一定的城市交通压力,也减少了废气排放,城市的环境有一定的改善。
油价攀升,对我们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没有的,但对老师就有一定的影响了,有很多老师也许会弃车而选择电动车了。
3、汇率
影响冷热不均
人民币汇率上涨对各类企业的影响不尽相同。
人民币汇率上涨对进出口比较均衡的企业来说影响不大,而对纯出口型企业的影响较大。如东县、如皋市外汇管理部门近期作了关于人民币升值影响的调查分析。如东县某企业9月1日以来应收账款351万美元,已签订合同尚未加工出口的订单有850万美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跌破6.7以下,企业损失接近108万元人民币。然而,也有企业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得好处。如皋市某化工企业棕榈油进口量非常大,目前正在执行总价4200万美元的合同,如果人民币升值1%,公司将少付42万美元,升值收益明显。
专家分析,人民币升值,以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受到冲击较大。一般来说,汇率上升1%,企业利润至少会下降1.15%-1.5%。
我市面广量大的纺织服装企业对人民币汇率变化尤为敏感。人民币升值相对提高了纺织服装的成本和报价,部分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在国际市场的低价竞争优势,出口将受到一定的抑制。部分议价能力强的企业能通过提价转移部分升值压力,而无竞争力的企业将会率先受到冲击。
专家认为,人民币升值,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更深层次的影响还包括影响行业就业,引发资本、企业外迁和引起国内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
国内形势
主要从三个方面看国内的形势,国内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除了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外,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没有明显缓解,主要是物价上涨比较快、通胀预期增强,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多数城市房价还在上涨,宏观调控仍然面临较大压力。下面盘点一下历年中国全面小康进程中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
上面的数据反映出来信息不难看出,房价、物价那是一个飞升的阶段。在“神马都涨,就工资不涨”的抱怨声中,“物价”和“房价”当选了2010年中国老百姓最关注的两大焦点问题。如此的受关注度,是前所未有的。在2008年的焦点问题调查中,“物价”问题都还没能进入前十,仅排在第十二位,如今时隔两年,就一举拔了个头筹。2007年,“物价”和“房价”也曾风光地占据着“十大焦点问题”榜第二和第三的位置,创造了历史的好成绩。那一年,也是“涨”得彪悍。不过焦点之最仍是“医疗改革”。不似2010年,“医改”终于让位。可见2010年,中国老百姓所感受到的“涨”痛超过了2007年。且2011年只会涨的更痛。3月中上旬鸡蛋、水产、各类鲜菜价格显着回落,但粮食、食用油、肉类、禽类价格继续上涨,特别是猪肉价格三周累计涨幅达到3.2%。虽然房价对我们影响很小,但未来几年对我们的影响会很大,尤其是对我们在坐的男生,至于这个物价嘛,对我们的影响就大啦,从食品到日用品,从日常消费到偶尔的奢侈消费,哪一样不是花的我们心疼呐,食堂的饭那价格也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外面的饭好也是涨价不断。
上图是南通房地产(2011.2.28-2011.3.6)成交分析图,可以发现,南通住宅2.28-3.06成交量再度下跌共计120套,较2.21-2.27减少219套,环比降幅64.6%;非住宅成交16套,较上周减少4套,环比降低20%。
总结:
关键词: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影响
1 发展现状
1.1 现代物流发展现状
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家间的联系愈加密切,国际贸易则是维护各国利益的首要因素。科学技术的普及使各国了解市场的能力变得“精”、“准”、“快”,国际贸易使现代物流发展更加迅速,致使现代物流呈现了以下特点。
1.1.1 物流市场竞争激烈度上升
国际市场是一个获得直接财富的“聚宝盆”,各个国家都希望获得一份永久的利益,因此加大对现代物流的政策支持和鼓励,使其更好的服务国际贸易。很多外资企业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加大业务量的投入、实施资源整合等措施抢占国际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现代物流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1.2 物流企业正确定位,各有千秋
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对物流企业要求的数量不断增多,服务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大型企业注重服务质量和规模的扩展,中小型企业则偏向精细和服务理念,都能更加明确的定位市场,找准自己的位置,各有特色和优势,是现代物流行业呈现了“百花盛开”的局面,大大的提高了现代物流的能力。
1.1.3 现代物流还处于成长阶段
我国现代物流如初生“婴儿”,物流理念从“小而精,大而全”向“主辅分离,服务外包”转变,从简单的仓储和配送到一条龙式的增值服务,使现代物流取得了新进展,但现代物流整体水平相对较低,仍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需不断完善,向成熟阶段发展任重而道远。
1.2 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我国加入WTO,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了一席之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融入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发展,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取得了长远的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2.1 我国国际贸易进入新发展趋势
我国进出口贸易较增长近3.5%,但20年初预计增长目标是7.5%,实际增长金额比预计目标低了4%,显然,年国际贸易发展速度降低,但这并不表明国际贸易发展不好。增速放缓的缘由是我国将对外贸易向多元化发展,采用更加合理的贸易方式,使对外贸易的内生动力增强,对外贸易新的发展确实渐渐确立,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更加规范。对外贸易增长目标比2014年低,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最低目标增长点,而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已成为新常态下的首要目标。
1.2.2 我国国际贸易面临新的机遇
多年来,我国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支持外贸发展,鼓励外资企业投资国内市场,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我国紧紧抓住了各种有利发展国民经济的机遇,使我国出口迅速增长,并与其他国家建立贸易合作关系奠定了有利基础。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巨大的市场潜力更引起了发达国家的重视,是我国制造研发、仓储、物流等各服务行业都得到了飞速发展,为我国其他服务业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2 现代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2.1 国际贸易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动力
现代物流就是将实物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地区进行物理性移动而发生的实物交换的贸易活动。由此可见,国际贸易的发展,现代物流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贸易的产生,相应的需要物流的运输和配送,因此,国际贸易是现代物流产生的前提条件,现代物流是为更好的服务国际贸易。2014年各种运输方式货物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见表1。
从以上表格中可以看出,2014年我国货物交通运输总体处于平稳状态,货物运输总量439亿t,较上一年增长了7%以上,货物运输周转量184 619 tkm较上一年增长了近10%,处铁路运输外,公路、水运、民航、管道均处于增长状态。报道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近112亿t,比上年增长近5%,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35亿t,增长近6%。由此可见,国际贸易的发展对现代物流给予了十足的动力,推动了现代物流的高速发展。
2.2 高效的现代物流是国际贸易的催化剂
现代物流的高效益已成为国际贸易可持续增长的有力保障,物流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能最大限度的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成为国际市场,国际贸易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科学合理高效的现代物流,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国际贸易的成本,为国际贸易发展添加了催化力量。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经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的大变革和大调整,认识中国国际地位及外部国际环境所发生的新变化,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动向以及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重点: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复苏和调整的基本态势;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和大国关系继续调整推进的国际体系变革;当前国际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加速变化的中国国际地位和我国外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思考问题:
1.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复苏和调整的基本态势?
2.当前国际力量对比的基本变化和大国关系调整的动向? 3.当前国际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4.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和我国外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要点: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继续深入发展。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仍在调整中震荡,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新的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各种力量的较量和互动更加突出;快速崛起的中国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因素,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出现空前密切的融合与互动。
在此情况下,国际形势的变化动向,以及我国国际处境的好坏,对我国正致力的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及时了解和认清国际形势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能使我们更好审视判断我国当前面临的整体环境,更好地理解我国加快改革调整的总体方针政策。
一、世界经济温和复苏,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未根本解决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保持温和复苏势头,总体上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07年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下,迅速波及全球,引发了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主要经济体美、欧、日以及新兴经济体相继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面对危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联手应对,包含了主要发达国家和重要发展中大国的20国集团(G20)取代原有的八国集团,成为世界经济协调的重要组织。20国集团先后召开了3次首脑峰会,达成共同制定刺激世界经济增长的行动计划。在全球的联合干预和在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作用下,09年世界经济从急跌
到企稳回升,开始由衰退走向复苏。美、欧、日等经济体逐步走出衰退,出现复苏。新兴经济体也较快实现复苏和平稳增长。2010上半年,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势头进一步明显,主要工业国家从第一季度开始均出现了正增长。目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恢复情况都好于预期。
但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走上正轨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很不均衡。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增长强劲,中国经济增长今年预计达10%;而主要发达国家中,美国虽然保持了复苏势头,但近10%的失业率居高不下;日本在中国等新兴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出口增长,推动了经济复苏,但其财政赤字高企,债务规模接近GDP的200%;欧元区经济总体上保持上行态势,但受到希腊等多国主权债务危机的拖累,经济复苏和调整举步维艰。总的看来,发达经济体普遍面临后危机时期的结构调整,很难快速实现稳定的增长。由于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份量,其经济恢复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世界经济的恢复。
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较脆弱。其一,发达国家普遍面临高财政赤字风险,这可能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因素。目前从欧洲到美国,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都呈现加剧的状况,一旦主权债务危机爆发,金融市场将大幅震荡,拖累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去年以来相继发生的冰岛、西班牙、希腊和迪拜债务危机,就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带来很大冲击。(希腊债务危机: 09年10月希腊政府突然宣布,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超欧盟对其成员规定的3%和60%的上限。鉴于希腊政府财政状况显著恶化,全球信用评级机构相继调低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引发希腊债务危机。迪拜债务危机: 09年11月,迪拜财政部宣布,由政府持有的迪拜世界公司及旗下的房地产分支棕榈岛集团将推迟偿付数十亿美元的债务,以便进行债务重组。据《纽约时报》估算,迪拜世界公司的对外债务高达590亿美元,占迪拜总债务的74%。被此次迪拜债务危机深套其中的债权人包括汇丰控股、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全球多家知名大银行。)不仅如此,作为危机源头的美国金融业,其盈利前景仍存在很大变数。如身陷“欺诈门”的华尔街金融巨头高盛集团,在今年4月16日被美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涉嫌在销售次级抵押贷款支持类证券的金融衍生品时存在欺诈行为。消息传出,由于高盛集团将面临司法调查,其声誉损失对业务产生的影响难以估计,引发全球金融市场不同程度动荡。其二,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率高企。09年以来,全球经济的复苏主要是政策刺激的结果,是“无就业增长”的复苏。目前美国和欧元区失业率都达10%的较高水平。这已经成为目前美欧政府焦虑不已的一大问题。就业状况的暗淡,将直接打击人们的消费信心,发达经济体缺少国内消费的拉动,经济恢复的基础很不牢固。其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当前国际上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一些主要国家不断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加剧的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影响着外需的复苏,使中国这类的出口大国深受其害。09年以来,数十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贸易调查和起诉,美
国等国又不断逼压人民币汇率升值。目前各国政府正在计划或准备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超过半数都是针对中国的。此外,国际主要股市、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也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不确定性。由于为应对危机采取刺激性经济政策,各国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规模扩大,使潜在的通胀风险日益积累,去年以来,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相继出现粮食价格大涨、通货膨胀严峻的问题。(贸易条件的恶化和全球性通胀的隐忧,已成为明显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尤其是一些大宗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上涨,对国际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甚大的中国经济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发达国家的巨额主权债务或财政赤字、就业市场不振,新兴国家的通胀压力等问题,都反映了刺激经济政策的后遗症正在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
三是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兴未艾,但引发危机的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乃大势所趋,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至关重要。危机后,主要国家和集团相继召开峰会,就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和金融监管达成广泛共识。由于当今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源于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反映的是当时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数十年过去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两大机构中的发言权势在必行。在匹兹堡金融峰会上,与会国代表一致同意将基金组织和世行份额向发展中国家分别转移5%和3%。在今年4月的基金组织和世行会议上,也决定发达国
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重。世行这一改革进展,使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投票权整体超过47%。
但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远未取得令人满意的实质性进展。由于其涉及到改革成本的分担和传统主导大国的既得利益,如美元国际地位、国际金融救援,发展中国家权利与责任的不匹配等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严重分歧。(虽然各方都认为需要改革,但改革的意愿在各国之间明显不同。发达国家作为既得利益者,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意愿相对要小;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改革来增加发言权,改变自己的不利地位,改革意愿更为强烈。同在发达国家之间,欧洲国家更强调进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而美国则多有保留,不愿放弃其在该领域的权势。)问题还在于,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逐步缓解,一些发达国家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意愿在减弱。
四是各国需要加紧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新的世界经济条件下,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越来越难以为继,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各国经济结构都面临大的调整。与此同时,全球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更趋深化,推动各国加快以科技创新来带动产业的升级。而不同经济体都面临如何处理好自身的调整问题:发达国家力图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再工业化”,即重振制造业(经历金融危机打击后,美、英等发达国家意识到,其经济过度依赖服务业,靠消费拉动经济存在的问题,欲通过重振制造业来实现经济的再平衡,切实解决就业问题和扩大内需);新兴经济体则需要努力增强自身的发展后劲。但经济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艰难甚至痛苦 的过程,目前欧洲高福利国家的经济调整就面临强大阻力,欧美国家的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不少国家还出现了社会动荡,英、法等国都接连发生大规模罢工抗议活动。
二、力量对比变化推动着国际体系的演变,大国关系的调整更显复杂
经过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国际力量板块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地位下滑,中国、印度、巴西等一批新兴国家加速兴起,新旧力量的相互挤压,推动大国关系的调整呈现更加复杂的态势。
(一)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消长变化,新兴大国整体崛起势头强劲。美国继续受金融危机和伊阿反恐战争拖累,软、硬实力都明显受挫。据统计,自9·11事件以来,美国用于反恐战争的费用已超过1万亿美元。美国近期虽然从伊拉克实现撤军,但在阿富汗仍然得维持大量投入。此外,美国国债和财政赤字不断创新高,对中国、日本主要债权国的依赖愈深。金融危机后,美国的自由主义模式遭到质疑,自信心和优越感大大受挫。欧盟、日本也是困难重重。欧洲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深重,经济的复苏缓慢,多国社会发生震荡。日本面临通货紧缩、日元升值、个人消费势头减缓等多重挑战,在亚洲的经济龙头地位已受到挑战。
与传统发达国家普遍面临内外困难,实力和影响力相对下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兴大国发展势头强劲,不仅充当了世界经济复苏的
主要引擎,甚至成为西方解危脱困和解决国际问题的借助对象。尤其中、印等国在带动世界经济的复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在世界事务中的参与热情和影响能力都在增加。(如巴西、土耳其积极斡旋伊朗核问题)近期国际上二十国峰会地位的凸显,也反映了当前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带来的国际体系调整。(二十国集团即G20,于1999年底创建,成员包括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英国、美国和欧盟。该机制的建立旨在促进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和金融体系的重要问题开展建设性对话,并为相关问题的解决开展协商讨论,奠定合作基础。)2010年6月和11月,二十国集团分别在加拿大多伦多和韩国首尔举行峰会,加入了主要新兴大国的二十国集团已经成为推动全球性问题解决和影响全球化进程的核心机制。传统的八国峰会地位和风光正在被二十国峰会替代。
当然,也应当认识到,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简单低估美国等西方大国的综合实力和纠错能力。它们不仅在经济、科技和军事上有着相当的实力基础,而且在科技、商业方面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以及较为成熟的社会、政治、经济调整机制,使其在国际上拥有的优势还可保持相当一段时期。国际力量对比中北强南弱的基本格局在相当长时期内仍然难以改变。即使是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兴国家,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追赶上发达国家几百年里积累起来的优势。
(二)美国等大国加紧调整对外战略。为应对金融危机后世界的变局,同时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各大国都在对外战略和政策方面做出新的调整。
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美国对外战略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其主要着力点放在:一是对外告别“布什主义”,努力修复美国的国际形象。奥巴马上台后宣布放弃全球反恐战争的提法,并于今年8月底按计划将其战斗部队撤离伊拉克。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奥巴马政府更强调使用外交手段,不轻易对外动武,尽量通过对话等外交手段来达到美国的目标。如对僵持不下的朝鲜、伊朗问题以及巴以等问题的处理都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美国对外喧嚣一时的新保守主义基本偃旗息鼓。二是把重振美国经济,摆脱危机阴影放在重要地位。为此,美国特别提升了G20对话机制,两次主办G20金融峰会,推动各国采取刺激经济增长的协调行动;另一方面,为缓解国内的经济压力,继续压中国人民币升值,并采用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确保美国的经济利益。三是放弃单边主义,更注重推动多边外交。为应对当前一系列全球性的政治、经济、安全重大问题,美国更加注意借重各种国际力量,推行“多伙伴”外交。既巩固与其传统盟友的关系,也争取同中、俄、印等大国的合作。
美国的对外战略调整,多少缓解了美国在国际上成众矢之的的状态,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关系中的紧张局势。但是,奥巴马执政以来,虽然在对外战略和对内政策调整方面推出了不少重大举措,然而以其调整的实际效果来看,并未获得对他满怀期待的选民满
意的结果。目前,美国经济恢复仍然困难重重,美国国际地位的重振起色也不突出,由此带来美国国内民意对奥巴马政府支持意愿的大幅下滑,年底国会选举在即,强大的国内政治压力令焦灼的奥巴马班子急欲寻求新的政策改变来争取支持。
其它各大国鉴于快速的国际形势变动和美国政策的变化,也纷纷加紧调整各自的对外战略。俄罗斯在努力整顿国内经济的同时,对外致力于加强和改善与各方关系,继续深化与中国的战略关系,重启修复与美国的关系,积极缓和并增进与欧盟的关系。欧盟则在09年底完成了《里斯本条约》批约进程,这标志着27国欧盟的一体化建设取得新成果,即政治一体化进程进入到新阶段。欧盟政治一体化的进展,不仅有利于更好解决其成员间的协调问题,同时也鼓励和增强了欧盟参与全球治理国际议程的积极性。日本在民主党首次上台执政后,对外战略的调整初显“回归亚洲”的端倪。鸠山政权提出了建立“东亚共同体”和中日美“等边三角形”外交关系的预想,旨在改变日本对外过分依赖美国,使日本外交向自主均衡方向转变。但面对近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民主党新上台的菅直人内阁对日本外交调整的方向作出明显修正。重新强调美国在日本对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突出日美安保的基础性功效。(故近日菅直人获胜民主党党魁选举留任首相,被美国视为双方关系的一大利好。)
各大国对外战略的调整,目标均在于争取更加主动的国际地位,伴随这些调整而来的相互竞争和合作的深化,势必为各国的交往关系和世界局势增加新的变数。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大国关系的调整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呈现一种错综复杂的状况。一方面,大国间的传统敌友划分趋于模糊,诸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围绕不同的议题往往形成不同阵营组合,并不严守传统的盟友或对手的界限。(如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欧盟国家成为最大受害者,危机后美欧间利益和政策分歧日益显现,从经济发展模式到危机产生根源,从国际货币体系政策到拯救危机举措等,美欧都各执一词,尤其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问题上凸显美欧货币之争,甚至有人指欧洲债务危机就是一场谋杀欧元的阴谋,以至双方关系出现明显疏离。)另一方面,受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利益关系变动影响,各大国关系出现频繁的起伏动荡,充满更多的变数。如令人关注的中美关系,近些年一直保持着总体向好的势头,双方在各领域的关系不断深化。但双方地位的明显变化加上结构性分歧的存在,中美在众多全球重大问题以及自身重大利益上发生碰撞,触发大量新的矛盾和冲突。加上受近期美国国内经济、政治压力影响,两国关系更是纷争不断,出现严重的波动。(中美关系自09年11月奥巴马访华以来,明显出现一种高开低走的态势。2010年1月美国决定对台出售武器64亿美元,同月我国中段导弹反导试验成功,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获此技术能力的国家,给美国很大震撼;2月奥巴马不顾中国反对执意会见**;在处理伊朗核问题上,美国坚持对伊朗制裁的态度遭中国反对;美政府不断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以达限制中国出口的目的。)此外,中日关系也出现较大反复。由于天安号事件后亚洲安全局势的变化,以及面临日本国内政治、经济及外交上的压力,刚组建的民主
党新内阁欲借钓鱼岛撞船事件展示在海洋权益及对华政策上的强硬态度,使本处于向好态势的中日关系陷于严峻局面。
(三)大国关系互动更加活跃。当今各种力量对比发生明显改变,全球性问题大量凸显,任何大国都无力单独应对,这使世界各大国的相互需要明显增加,由此带来大国间的互动呈现异常活跃和复杂的态势。09以来,各大国的高层会晤、互访非常频繁,就当前国际重大问题及各方的利益关切展开对话、沟通。中美首脑在今年以来就进行了多次接触,4月华盛顿峰会、5月在北京举行的中美战略对话,6月在加拿大的G20峰会,还有下半年将进行的一系列会见。其频密程度为以往少见。在俄美之间,布什政府采取的对俄“挤压与削弱”引发的矛盾已趋于缓和,俄美双方在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恐怖主义等一系列国际问题上加强了磋商与合作。虽然俄美发生间谍事件,但似乎并未影响到俄美军事领域推进交流。此外,俄欧在经济与及安全领域也在积极展开协调与合作。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新兴大国之间出现的加强协调联合的态势。被称为“金砖四国”的中、俄、印、巴领导人峰会自去年首次举行以来,今年4月再度举行,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几个新兴大国基于自身的发展和国际事务中的共同关切点,开展彼此协调合作,扩大在国际事务中更大的影响力,这对推动世界多极化、国际民主化将产生深刻影响。
三、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国际安全形势更显复杂
当前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总体上仍然保持缓和态势,但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也在继续交织发展,给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带来新的挑战。虽然目前大国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但因民族、宗教、恐怖主义、核扩散、陆海边界、能源、粮食、互联网纠纷、气候灾害等所引发的问题明显增加,且扩散效应更加突出,成为考验各国应对能力的重大挑战。
一是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在亚洲,“天安号”事件引发朝鲜半岛出现新的军事紧张,不仅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进程受阻,针对美韩进行大规模联合海上军演,朝鲜表示将“以强有力的核遏制力”来对付,使朝鲜半岛安全局势一时乌云密布,虽然目前局势有所缓解,但实现朝鲜半岛的无核化正变得更加遥远。此外,吉尔吉斯斯坦、泰国相继出现严重政局动荡,缅甸、尼泊尔等国也出现不稳定状况;紧邻我国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反恐形势仍然严峻。在中东,以色列袭击给加沙运送人道救援物资的土耳其船队,激化了以巴以、以土矛盾,中东和平进程在各方矛盾难以缓解的情况下举步维艰。近期巴以在美国的斡旋下在华盛顿重启谈判,但由于涉及犹太人定居点、巴以相互承认及安全保障问题的障碍,和谈成果难以预期。伊拉克在今年美国实施撤军计划期间(8月完成大部分美军撤走)其安全状况一直不稳,甚至有恶化迹象。
二是核裁军、核安全与防扩散成为国际议程中的热点问题。今年以来核问题在国际安全领域中进一步升温。美俄签署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新条约,4月首次核安全峰会在华盛顿举行,《不扩散核
武器条约》第八次审议大会召开。各国对合作应对核安全问题的共识在增强,对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的期待上升。
但从各国的实际表现来看,未来若干年,核力量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很难有实质性变化。俄罗斯仍主要以核力量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支柱。美国则更不可能放弃核武。去年奥巴马提出的“全球零核”的概念,在国内就遭到传统势力的阻击。尤其美国在核政策上的双重标准,一方面强势打压其他国家搞核武,另一方面又继续加大其核武升级的投入,以确保其核优势。要美俄承诺履行核大国的特殊责任,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为核裁军提供必要的政治基础,都不是轻而易举能做到的。在目前世界最主要的朝鲜和伊朗核僵局问题上,伊朗虽然愿意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核谈判,但伊朗坚称,在外在的“敌对态度”和美欧制裁、威胁不改变的条件下,伊朗决不会放弃铀浓缩活动。而美国坚决要阻止伊朗发展核力量,除实施制裁,还宣称不排除对伊朗动武的计划和考虑。这就注定了伊核谈判几乎不可能产生任何重大进展。伊朗核问题仍然是危及中东地区乃至世界安全的一大隐患。三是世界高科技武器装备竞争趋于激烈。美国一方面倡导建立“无核武器世界”,以削弱战略对手,减少自身风险;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快速全球打击”系统等新型武器,维护美常规军事力量的绝对领先地位。美国着力提高各类作战平台的智能化水平,并正式成立网络司令部。其他军事大国也大力推行军事变革。国际军事竞争正由传统的陆海空向陆、海、空、天、网等新“战略边疆”拓展。
四是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有增无减。(注:非传统安全是相对传统安全而言,传统安全主要指一国主权、领土的安全,即军事、政治、外交的安全;而非传统安全则主要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它对一国安全及国民、社会构成威胁的因素。包括生态环境、灾害疫情、粮食能源供应、网络安全、金融安全、恐怖活动等)今年的冰岛火山爆发、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俄罗斯森林大火等的跨国影响引人关注。猖獗的海盗活动严重威胁到海上运输和能源、贸易的安全,成为当今国际安全的一大顽疾。此外,近年粮食安全、水资源纠纷等问题也愈加突出。非传统安全已经是当今各国须全力应对的一大挑战。非传统安全日益受到各国的关切和重视,使该领域出现更多国家间的激烈博弈。如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国围绕金融主权与安全展开的规则制定主导权的争夺以及货币战呈加剧之势。气候变化问题也是狼烟滚滚。美欧一些发达国家在竭力推卸自己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同时,却在气候问题上设置碳关税,构筑绿色技术壁垒,严重侵蚀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气候问题甚至被高度政治化,成为一些国家对中国施加道德压力的工具。
四、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持续上升,全方位外交活跃世界舞台
(一)我国国际地位变化及面临的新挑战
2010年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始,国际社会进一步把目光投向中国,视中国崛起为本世纪最重大的全球性事件。中国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量进一步上升。今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金灿荣:08年奥运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动员力和民族凝聚力,09年阅兵向外展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能力。)伴随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中国的外交自信心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
但是,随着中国地位和影响的迅速增大,各种外部阻力与压力也随之增加:一方面,不少国家和外部力量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产生不适应感,“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不断出现。一些大国更对我产生明显的战略敌意,使我国面临更多的麻烦和事端。今年年初以来,美国在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接连发难,谷歌事件、美对台军售、西藏问题、贸易纷争和压人民币升值及南海军事问题。此轮中美关系的紧张,除了美国国内急于摆脱经济困境和中期选举的政治压力因素外,担心中国实力增强后会挑战美国的霸权是一个重要原因。美国朝野普遍认为,中国正变得“自大傲慢”,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举措,被美国视为与美争夺亚太主导权,对美国在亚太的利益构成了威胁。美国国内一些智库的重量级人物公开主张,重新审视美国的对华政策,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中国成长产生的大国崛起效应也引起一些周边国家的疑虑和防范心态,增加了我们维护周边环境稳定的难度。我国周边环境复杂,邻国众多,又存在大量历史遗留的领土及边界划分争端。出现任何纷争,不仅当事国陷入麻烦,也为外部力量介入提供了机会。近年来中国在周边地区的一些维权活动,如中国渔政船在南中国海巡航、护渔、伸张主权,以及中国海军舰队在冲绳附近海域演习等,就引起周边国家的严重焦虑。一些周边国家为缓解中国实力上升的压力,希望美国在地区事务中发挥“平衡者”作用。菲律宾等国一直希望美国介入南中国海的争端。一旦外部大国介入,极易造成我周边安全形势的恶化。近期南海主权争端表面化和复杂化,美国的介入便是重要原因。(近两年,随着对中国护海行动疑虑的加重,美国一方面向中国施压,指责中国在南海问题处理上,妨碍了海上贸易的开展,违背了国际海洋法,另一方面,加快重返南海地区的部署。不仅以“维护南海航行自由”为借口,增加在该地区的投入,频繁派遣军舰在南海活动;还通过军售、联合军演来提升与部分国家的军事合作。今年8月,美国就与越南在南海进行了海上联合军事演习。)近年我国已经面临日益严峻的领海权益维护的考验。象南沙群岛,钓鱼岛及东海大陆架划界和东海油气开发等问题上,与越南、日本等国的争端都呈现加剧之势。
另一方面,随着国际上对中国关注和重视的增加,对我国的期待也大大上升。国际舆论要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这使我国面临履行大国义务的压力明显加大。(如对巴援助问题;气候问题解决上要求中国承担过重的责任)尽管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有利于我国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可以增加我国的战略份量。但是,以我国现有的能力履行过度的国际责任,将影响到我国自身的长期发
展。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必须平衡好自己的国家实力与承担国际义务的能力。
(二)新形势下中国的活跃外交
面对我国国际地位变化和国际形势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国以更主动的姿态展开全方位外交,积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维护了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
一是积极开展峰会外交,扩大我国的影响力和发言权。国际峰会的高规格、权威性,既是各国直接表达自己声音的最佳场所,也是有效处理问题和发挥影响力的极好机会。去年以来,我国领导人频繁出席和参加了一系列重要峰会,象联合国系列峰会、金融峰会、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及今年更为密集的核峰会、四国峰会、G20峰会、上合组织峰会,以及即将举行的中欧领导人峰会、亚欧首脑会议、APEC峰会等众多国际峰会。通过领导人参加这些峰会,直接向世界阐明我们的立场和态度,使世界了解中国的主张和诉求,既有利于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同时也使中国的重要利益得到维护。二是“世博外交”、“亚运外交”成为新的重要平台,促进中外相互理解与信任,展示我国开放包容、热情友好的形象。
三是稳定和发展同主要大国的关系。大国关系是我国外交关键所在。与大国的关系出现问题,往往产生损害到发展和安全的严重后果。今年以来,中美关系的压力明显加大,复杂性的一面进一步显现。面对中美关系事端频发的不稳定状态,我国在正视现实,承认中美结构性分岐长期存在的基础上,为化解纷争展开了高层战略对话和协商,敦促美方切实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排除两国关系的干扰,维持了中美关系大局的稳定。中俄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不断深化,在能源、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合作成果。同时还保持了中欧关系平稳发展势头,加强双方在国际金融改革、全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合作。巩固和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增进政治互信,改善民意基础。加强同新兴大国的协调与合作。四是深化同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今年我国在与周边地区国家的安全、能源及多领域合作得以切实推进。此外,通过推进多边区域合作还增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和政治上的互信。2010年建成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在深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关系,带动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整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两岸之间的ECFA签署生效,建立中日韩东亚自由贸易区成为谈判议题。在区域安全合作上,今年我国在哈萨克斯坦参加了上合组织举行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促进了中国与相关国家的政治关系及在反恐和维持地区安全稳定上的密切合作。但与一些海上邻国的领土和权益争端问题迄今尚未得到解决,其中包括中国与一些东南亚国家在南中国海的领土争端,尤其是南沙群岛领土争端,中国与日本在钓鱼岛、东海大陆架的划界和东海油气开发等问题上的争端。一些领土争端有日趋国际化的倾向,某些外部大国和地区多边组织介入其中,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
五是积极参与解决热点和全球性问题。金融危机后,我国不仅积极推动国际经济重建和国际体系的调整,我们还本着建设性的态度参
1 国际经济形式对我国金融环境的影响
2007~2009年金融危机发生后, 发达国家的去杠杆化以及其他调整措施对我国经济的溢出效应非常显著。一方面, 由于中国属于外向型经济体, 发达经济体的去杠杆化导致中国外部需求大幅减少, 使中国转而依赖内需拉动经济;另一方面, 由于去杠杆化导致国际资本市场上资金减少, 同时账户盈余减少, 导致人民币承受着较大的贬值压力。在此背景下, 结合中国危机时期的相关政策与经济环境, 后危机时期中国金融市场上出现了包括影子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与创新。
1.1 影子银行体系
发达市场的影子银行多表现为资产证券化等业务, 而我国目前影子银行本质上仍是信贷和类贷款业务, 例如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等, 杠杆率并不高, 并且这些业务受到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 根据是否受监管和监管部门的不同, 对我国广义影子银行体系包含的机构和业务进行分类。
与发达市场不同, 中国影子银行来源于对传统金融体系的补强以及监管套利。为了应对2007~2009年金融危机的冲击,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信贷扩张与经济刺激政策。新增的海量信货资源绝大多数被配置在基础设施与房地产投资中, 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成为信货投放的主力。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不匹配, 并且地方政府不得自主发债, 地方政府不得不建立投融资平台公司来代其承担筹措资金与基建投资的功能, 债务的清偿完全依赖土地财政的可持续性。然而, 在全球金融机构去杠杆以及金融监管强化的趋势下, 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开始限制银行体系的信货过度投放, 采用更为严格的监管指标约束商业银行的行为, 例如大幅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同时, 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以及资产价格下跌让监管机构开始对金融风险的形成产生警觉。然而。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仍保持着旺盛的中长期后续资金需求。为了完成“出表”、规避存贷比指标, 商业银行采用理财产品以及与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 实现信贷“借道”投放, 也就形成了“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此类业务占据目前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相当大的比例。可见, 影子银行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从供给角度来看, 金融创新和监管套利是直接动机, 国内高储蓄率带来的充裕流动性提供了资金来源;从需求的角度来看, 传统金融体系的信贷规模受到严格限制, 无法满足地方政府、房地产行业和中小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隐形担保为影子银行提供了保障, 拓宽了投融资渠道, 提高了融资效率, 改善了市场定价机制扭曲, 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 从风险的角度来看, 影子银行导致大量资金投向资金周转周期较长的基础设施与产能过剩领域, 容易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形成债务风险隐患, 同时由于影子银行具有信用创造功能, 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1.2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
自199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以来,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一直稳步推进, 自2008年起开始提速, 目前已全面放开贷款利率。利率市场化进程在金融危机后迅速加快, 是多方面动因合力的结果。
首先, 发达国家的去杠杆化与经济疲软导致中国长期依赖的出口需求锐减。为了重新寻找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试图提高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提高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 改革资源调配机制, 是经济转型下的必然要求。其次, 业已存在的影子银行形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微观基础, 金融创新是利率改革的“倒逼”动力。最后, 当中国经济经历调整、增速结构性下滑时, 发达经济体开始缓慢复苏, 造成短期资本从新兴经济体流出。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会反映真实的资本回报率, 可以对资本回流产生一定的疏解作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从行政手段调节金融向币场化转变的过程, 而人民币国际化可促使改革进程加快, 增加金融市场深度。人民币国际化能促进中国经济的三个转型:第一, 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型。人民币国际化能够有效降低外贸及倚靠外国原材料进口企业的成本, 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加强国内居民的有效购买力。并拓宽中国内需增长的外部供给。第二, 从制造业为王转向服务业。香港离岸市场的建立和国内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都会对中国金融服务业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第三, 从依赖国外直接投资到中国企业“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将推动更多的私人企业对海外投资, 促进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逐步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
1.3 自贸区金融
2013年8月22日, 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 拟作为金融深化与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和开放的桥头堡。对于金融机构来说, 自贸区以金融支持贸易与投资的便利化, 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相衔接的接口。自贸区的建立背景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受到发达国家经济疲软的影响, 中国失去了消化产能的外部市场, 严重挑战了中国所依赖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第二, 以自贸区的示范效应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第三, 从外部环境来看, 中国面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压力。美国正在推动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实现资本自由流动。中国以自贸区作为全面开放的实验样本, 率先突破转换政府职能、开放金融服务业, 让国内金融机构提前接受高标准的考验。
1.4 互联网金融与货币市场基金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对已有的金融资源形成重构, 为金融行业带来显著的“鳃鱼效应”, 深刻地改变了金融服务的业态与发展轨迹。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让金融服务的成本更低、交易更加便捷、更加普惠。以“大数据”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理念, 减弱了借贷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从而显著降低交易与信贷成本。货币市场基金在互联网金融中扮演重要角色, 然而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加剧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由于货币市场基金的相对高利率, 存款从银行流向货币市场基金, 抬高存货比, 银行对存款的需求上升, 又推高存款利率, 形成负反馈。随着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越来越大, T+0取现的功能使垫资的基金公司杠杆率变高, 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加大。同时, 货币市场基金还面临着未来高利率无法维持时遭遇大规模赎回的挤兑风险。
2 中国金融发展的新局面
2014年IMF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提出, 全球市场正在“从流动性驱动向增长驱动转变”。中国经济正处于培养内生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 市场化改革引致的金融创新为经济带来活力与效率, 但同时也孕育了新的风险, 这些风险可划分为系统性风险和期限错配及流动性风险。中国目前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主要集中于银行体系, 影子银行的信用链条最终也会传导到传统银行体系。
首先, 由于中国金融体系中间接融资比重过大, 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 经济体的周期性波动与结构性调整在短期内都会对银行资产质量造成巨大影响。房地产与地方投融资平台是银行体系面临的最大风险暴露区域, 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与房地产市场调整都会对银行体系造成冲击。
其次, 影子银行与传统金融体系之间并未建立风险隔离机制, 导致影子银行风险可能传导到传统金融体系内部, 从而引发系统性风险。
最后, 银行同业业务已成为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的重要聚集点。在影子银行与监管机制的博弈过程中, 理财产品、银信合作、银保合作等渠道逐步被监管机制所限制, 商业银行利用同业借货业务, 将信货资产转化为同业资产, 借此减少风险资本计提。随着同业业务规模大涨, 这些资产中蕴含的高风险资产已成为系统性风险的潜在引爆点。期限错配主要表现在短期资金配置到长期项目中, 从而形成流动性风险。
近年来由于需求下滑、应收账款增加, 中国企业短期贷款、票据融资增长迅速。通过理财产品资产池的滚动发行, 短期资金被大量配置到基础设施与房地产等长期投资项目中。期限错配显著增加了微观企业、影子银行与正规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风险与脆弱性。在此背景下, 如果出现货币紧缩以及利率高企等冲击, 企业的资金链将非常脆弱, 而期限错配又相应放大了流动性风险对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冲击。此外, 互联网金融。特别是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 增加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金融自由化改革的背景下金融创新的发展速度, 大大超过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与金融体系的消化能力, 并且领先于监管体制的应对速度, 这是形成上述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
2008年以来,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监管政策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催生以下风险。首先, 经济刺激政策导致融资平台和公共部门杠杆率大幅上升, 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受到挤占。得到更多资源支持的公共部门参与经济, 其粗放式发展与低效率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其次, 刺激政策退出时, 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大幅快速收紧, 导致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紧缺, 抬高了资本成本, 直接催生了影子银行体系与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在信货政策突然转向时, 去杠杆的着力点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 而这些中长期项目对后续资金的依赖程度较高。由于后续现金流不足, 在建项目不得不以“短货长用”来维持, 直接造成地方债务风险激增。
参考文献
[1]高晓红, 王静.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冲突与变革[J].上海金融, 2002 (7) .
[2]刘俊民, 王国忠.虚拟经济稳定性、系统风险与经济安全[J].南开经济研究, 2004 (6) .
【摘要】 我国自加入世贸体系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放松资本项目的流动管制并最终实现金融市场完全开放的趋势不可避免。短期资本的大量涌入虽然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有利影响,但更多问题逐渐显现。文章在分析中国“热钱”流动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影响因素、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潜在的风险和冲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对“热钱”流动进行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热钱” 中国经济 监管措施
近几年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热钱”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虽然国际资本的流入为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高速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压力,但其投机本性注定会给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去年,人民币升值加速、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飙升、股指疯狂上涨,这些都刺激着“热钱”通过种种合法或非法的形式进入国内市场。在我国资本项目尚处管制的前提下,“热钱”的冲击也许并不十分明显,但金融市场的完全开放是大势所趋,一旦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国际“热钱”的进出将畅通无阻,那时,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的打击将难以想象。
一、“热钱”流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热钱”流入影响
由于其隐蔽性,流入影响目前也难以做出全面的衡量,这里主要结合我国国情来讨论面临的风险。
(1)增加了人民币汇率制度平稳改革的难度。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与国际游资流动所带来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大规模游资的流入通常会扰乱该国汇率,若没有相应完备的监管措施,则易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而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由于中央银行会努力维持汇率稳定,因此游资的冲击不会太明显。但若国际投机资本发现汇率估值错误,就会发动攻击,进一步加大央行干预的难度。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再加上国际政坛的纷纷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此起彼伏,于是,部分“热钱”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以博取人民币升值的高额利差。虽然目前中国仍然对人民币汇率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对浮动的范围也进行了限定,同时在资本项目管制的配合下可以依靠雄厚的外汇储备来保障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但一旦开始人民币汇率制度向更为自由的浮动机制调整的过程,就容易引发蓄势而待的投机性短期资本的攻击,特别是其引发的“羊群效应”会对资本管制措施带来巨大压力。也就是说,国际游资伺机出击,通过在短时间内推高金融资产价格并在高位迅速撤离来进一步影响东道国投资者的市场信心,进而在“羊群效应”下带动产生更大范围内的金融市场抛售风潮,从而导致相关国家金融危机的实际发生。
(2)助长国内的投机风潮。当前国内的部分基础行业的投资过热引发的下游资本市场的投机泡沫很容易被“热钱”利用,而且“热钱”的操控手法比国内的投资资本更为专业,规模效应也更为庞大。由此国内的普通投资者容易判断失误,追随泡沫经济的步伐越陷越深。比如房地产交易和部分期货产品的交易等。
(3)影响国内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由于“热钱”的流动与货币政策目标的矛盾性,“热钱”大量涌入会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比如提高利率是货币当局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采取的措施之一,但是利率的提高会使国际“热钱”为获得较大的利差收益而流入我国。由于我国不允许外币在本国市场上流通,因此央行在强制结售汇制度前提下,必须增加本币供应量,这样反而不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即使有效的抑制了通货膨胀,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当局又会为刺激投资而降低利率,但国际“热钱”也会因此纷纷套现出逃,从而减少货币供应量并因大量外汇资金流出而增加本币贬值压力。
(4)增大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难度。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连年高速递增,贸易顺差是一方面原因,但以外商直接投资名义流入的国际资本是主要的增长来源。这导致了中国的国际收支长期偏离常态,而且强制结售汇制度使得外汇占款投放的货币量大增,也影响了货币政策的目标实现。国家外汇管理局持有过多的外汇储备从经济学角度也不是最合理的,大量本可以利用的外汇资产被闲置或是统一进行管理,在客观上限制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速度。
2、非法资本外流影响
多年来大规模的非法资本外流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如给人民币汇率稳定造成压力,持续的资本外流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等等。之所以还没有变得非常严重,主要还是基于良好的经济环境,我国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外资流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非法资本外流问题的严重性。首先,非法资本外流抵消了部分的外资流入。我国采取了很多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尤其是直接投资。但若将当年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与非法资本外流相比较,可以发现很多年份的非法资本外流甚至超过了外商直接投资总额。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急需资本的投入来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在我国采取各种优惠措施吸引外资的同时,资本却持续性大量外流,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其次,非法资本外流会带走部分国内己有的资金。我国非法资本外流有很大一部分是走私、偷税漏税、贪污受贿等方面形成的灰色收入,这部分资金的外流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如果这几部分的外流势头得不到控制,无疑是鼓励了此类行为的发生,加剧国内腐败程度。同时,非法资本外流的大规模发生也可能加大我国贫富差距。非法外流资本一般由国内较富裕者拥有,当政府决定通过增税的形式来增加收入时,有一部分税收就将由没有资本外流的国内较贫穷者来承担了。另外,非法资本外流渠道的隐蔽性对我国的监管水平不断提出了新的挑战。对非法资本外流进行监控和取得准确数额的困难性使得有关经济信息失真,从而影响重大经济决策的制定。
二、我国应对“热钱”流动的监管措施及其有效性分析
当前我国主要是针对“热钱”流入国内金融市场和国内的短期资本流向国外的金融市场来采取管制性的措施,而这正是对资本项下的国际资本流动进行管制的主要出发点。以管制方式划分,我国目前的“热钱”管制分为对交易项目的管制,以及对流动过程中外汇流入流出时的兑换管制。其中,交易项目的管制包括三个方面:对外国投资者进入国内金融市场和本国投资者进入国外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对外借贷款的限制和对直接投资的限制。这三方面的管制措施主要由国家计划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实施。而对流动过程中的外汇汇兑管制则主要为对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交易相关的跨境资本流动的管制,主要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实施。由此看出,我国现行的管制措施主要是以行政手段为基础的直接管制。在过去的实践过程中,这种直接管制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直接管制能有效起到“防火墙”的作用。其次,资本流动的管制有利于提高央行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当前国内的利率调整政策的实施效果需要依靠资本流动管制来确保不受境外利率变化的影响。最后,这种管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热钱”流入的行业和项目符合初期制定的计划目标。但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中国逐步参与经济一体化进程是趋势所在,由此这种行政性的管制措施显现出其内在的局限性和执行上的缺陷。从管制方式的总体特征来看,其具有以下局限性:第一,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相反,管制的成本较大。当各国经济逐步形成统一的体系或是享受资本合理配置的经济效用时,国内仍旧实施资本管制会导致国内金融体系的效率低下,并且有碍多样性的发展,这反过来损害了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而且随着境内外的投资利差增大,各种投机资本更倾向于采用各种金融创新来逃避管制,由此提高了管制的成本。第二,直接管制不适宜长期采用。经验证明,直接管制的长期采用容易导致管制效率的下降,引发权力寻租等腐败问题。直接管制的效果在短期内比较理想,尤其是在面对“热钱”规模扩张速度超出监管体系控制能力的情况下,严格的管制措施能在付出最小损失的代价下取得降低风险的效果。而且如果能在获取充分的监测数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某些项目下子项目的严格管制,就可以避免影响其他项目的正常进行。
三、加强“热钱”监管的对策
1、树立市场观念,强化运用市场手段的能力
监管机关单靠行政管制和处罚的手段只能起到直接管制的作用,短期资本的正负面的效应会一同被阻断,趋利避害的目的根本无法实现。因此,监管机关应该转变管理方式,实行间接的软性管理,运用市场手段,如市场化的利率和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来引导“热钱”的流向和流量,而管制的手段可以作为防止大规模投机行为的最后工具。
2、完善金融市场的机制建设,加大对金融交易工具的研究和管理力度
目前国内金融市场能提供给短期资本进行投资或投机并快速获利的资本交易市场有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另外还有房地产、生产原料等实物交易市场。在我国,这些交易工具的交易机制还处于以国外经验为借鉴、自行摸索发展的阶段,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监管机关应该从监管的角度出发,针对可能出现风险的地方进行改进,杜绝短期资本利用市场交易机制漏洞的可能;另一方面,这些交易市场中所用的交易工具都具有很大的投机可能性,普遍缺乏能用于规避风险的长期投资型的交易工具,监管机关可以利用自身的风险防范的经验优势来引进、研究或是自主开发能引导短期资本投向和分散投资风险的交易工具,从而对资本流入的管理和引导工作提供帮助。
3、加强对外汇现钞的管理
从源头上,强化对贸易、非贸易、外商投资、外债、地下钱庄的外汇管理,加强各类外汇流入的真实性审查,对“热钱”容易进入的渠道重点布防。尤其是对居民外汇现钞管理,为便于居民日常经济生活的外汇使用,监管当局对此管理较宽松。但随着“热钱”日益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流入和流出,居民的外汇现钞成为新的短期资本流动渠道。因此监管机关要做好对居民持有和汇出的外汇量的数据采集,比如对单一居民汇兑业务的金额限定和总量进行统计核对。这一管理也应该建立在对金融机构的业务监管的基础上实施。从过程上,建立健全的对国际热钱流动的动态监测体系,完善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制度,比如加强内部风险管理,防止过度借入短期外债等。
4、构建国际间和国内各部门间的联合监管协调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单靠一国的能力去监管和阻挡大规模的“热钱”冲击是非常困难的。作为“热钱”来源地的发达国家对控制和约束本国的跨国金融投资机构具有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优势和能力,而作为短期资本的主战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如果各自进行监管,其成本也会很高,而且容易被投机性资本各个击破。所以国际间的联合监管在危机面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更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构建包括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内的国际联合监管机制。另一方面,国内也应该建立监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间的防御机制,比如运用共享的监测数据库,各部门分别实行功能监管,把“热钱”可能的流动渠道和交易方式控制住,必要时也须采取严格的管制措施,以达到联合监管的最佳效果。
5、鼓励科技创新,从根本上实现经济战略发展的转型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积极引进西方国家先进技术、雄厚资金和科学管理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经济实力的持续发展,变引进外资为利用外资。这就要求对我国产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加重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业比重等。只有提高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
【参考文献】
[1] 王信:近期我国短期资本流入的主要相关因素[J].国际金融研究,2003(1).
[2] 何泽荣、徐艳:“论国际热钱[J].财经科学》,2004年第2期.
[3] 刘惠好、闻婷:国际短期资本流入、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6).
【国际新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推荐阅读:
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11-25
地区主义发展对国际体系的影响11-15
形势与政策论文 国际形势09-13
中国周边国际形势07-19
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分析06-05
关于国际形势的主题党日活动心得07-19
我国经济形势的回顾与发展11-01
论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07-17
新形势下我国人口工作10-29
新形势下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