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银行监管研究(精选8篇)
管的研究
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实践证明,网络银行不但具有传统金融的高风险性,而且还衍生出许多新的风险类别,使得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的作用凸现出来
一网络银行风险与监管要求
1.网络银行混业与全球化经营的现实,需要强化风险监管
网络银行通过企业金融业务银证转账银期转账证券基金业务等,增强了银行产品与证券期货企业金融等机构的连通性,形成了混业经营的现实利用混业模式,一方面银行增加了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能力,分散经营风险,也符合混业经营的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但另一方面也使得银行风险具有更明显的系统性,金融市场金融资产各类金融机构联系更加密切,相互交织成一个复杂的经济体系,各子系统风险能快速扩
散到其它金融部门因此需要加强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确保网络银行安全,防范系统风险的形成与扩散
网络银行基于Internet开展业务,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打破了国别和地理上的限制,缩短了不同区域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远程交易等经济活动成为可能互联网的全球化与跨国界性,使得网络银行业务具有无国界性,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网络银行可以在瞬间将巨额资金从地球的这一端传送到地球的另一端业务的全球化在增加了资金运用效率和调整快捷性的同时,也增加了业务的风险:大量资金的突发性转移无疑会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与业务风险的全球性相对应,网络银行风险监管也必然要求建立全球范围的风险管理体系来防范业务全球化的风险
2.信息不对称依然存在,需要加强风险监管
通常认为网络银行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但实际运行中却产生了更多的信息不对称:
(1)网络银行的产生使得金融业的专业性分工越发
细化,专业化程度更强,加剧不同行业间的信息差别,形成信息不对称的基础
(2)新旧信息技术替代频率将加快,技术的变化速度大大地超过了人们知识的更新速度,因而处于信息劣势
(3)网络银行中的信息,尤其是技术管理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若在市场中充分共享就会导致核心技术机密的外漏,出于保护商业秘密和减少搭便车行为的考虑,信息供给者有减少信息披露的倾向,导致信息披露不足具有内生性
(4)通常的商品在购买前,可由客户去体验商品的特性使用方法等,通过购买前的触摸掂量试用和查验来辨别商品的质量与性能,消除部分信息不对称;而网络银行产品则是一种经验产品,客户对产品的具体功能使用环境要求使用技术及存在的缺陷等均不能全面了解,只有成为网络银行的客户后才能准确地知道,这加剧产品信息的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传统银行监管的重要依据,由于网络银行中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与加剧,需要通过有力的监管来校正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防范风险
二目前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现状
自1998年开办网络银行业务以来,网络银行业务一直得到各商业银行的普遍重视,但总体上看目前的网络银行风险监管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1.风险监管的法律环境不完善
网络银行已开办多年,但仍没有网络银行方面专门的立法,原有《商业银行法》《合同法》《刑法》《民法》及相关法规都未对网络银行的有关法律问题做出过明确解释
网络银行交易主体各方的关系(即客户商业银行网络服务商网上商户和金融认证机构等)没有法律进行调节,责权利及纠纷界定不清;作为跨国界的业务交易平台,网络银行容易产生管辖权法律适用性知识产权等法律界定问题,但目
前尚无专门法规来规范
黑客问题深深困扰着网络银行,在我国金融法规中,对黑客问题的处理和预防存在着模糊之处,《刑法》中量刑也很轻,不足于威慑黑客犯罪行为;作为故意犯罪,网络银行内部工作人员作案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害和影响,但目前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来制裁
2.行业的风险监管存在着许多不足
行业规划的不足,造成我国网络银行发展整体上缺乏统一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系统自成一体,业务标准不一,系统技术标准各异,不利同业服务联合与行业间的合作
网络银行的硬软件标准数据加密强度密码设定通讯安全控制等核心安全技术,传输数据包括格式用户接口(如IC卡)标准等关系安全的技术参数,目前仍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
已有的网络银行认证建设各自为政已建成的中国金
融认证中心(CFCA)颁发的电子证书,远没有覆盖网络银行的客户,各商业银行的网络银行认证多采用自己的认证体系从宏观上看,不仅影响网络银行证书服务的效率,而且各家银行重复地开发认证系统,对社会资源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3.已实施的风险管理规定存在着不完善
《电子签名法》的出台有利于确定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但目前的电子签名法中对客户的安全教育并没有相应的要求;对目前证书存放在IE中和容易被导出的风险,也没有相应的防范规定;对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与其他商业银行自建认证中心的法律地位问题也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
已颁布实施的《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显然带有一些过渡性特征,对于一些重大问题的规定仍然不够深入或并未触及,并且条文明显过于空洞,可操作性较差,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4.现有的风险管理模式受到了挑战
网络银行混业经营的现实,使得现有监管体制的分业监管受到冲击;目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以现场监管为主,在网络银行条件下,银行柜台虚拟化操作无纸化,对常设金融机构监管的模式受到挑战
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过程中,目前控制主要是表现为事后控制,事前规划事中监测与控制明显不足,风险控制措施表现出很强的事后补救性;在风险控制手段上,表现出很强的静态性,不能随着业务的发展而不断地调整控制策略与方法
5.监管面临着人才的约束
网络银行业务的综合性高科技性对监管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监管当局远没有形成一支满足监管业务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网络银行也对临柜人员营销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要求很高,但目前各商业银行的复合人才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形成了制约网络银行向纵深发展 的瓶颈
三强化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1.完善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的制度环境建设
加大网络银行的立法力度,制定调整网络银行业务关系的法律法规,明晰网络银行各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制订《数据保护法》《电子资金划拨法》《信息和通信服务规范法》等,对其他法律法规和规则,如:《商业银行法》《刑法》《民法》及相关法规进行相应调整,逐步形成有法律许可保障和法律约束的良好制度环境
尽快补充和完善刑法上金融计算机犯罪的种类及相关条例,对利用电脑实施犯罪行为进行严惩;加强《刑法》中量刑力度,威慑黑客犯罪行为;制定有关隐私权保护的明确规定,以保护客户的正当权益
2.加强监管当局对网络银行的外部监管
以法律明确监管当局对网络银行的监管职责,确定对网络银行产品的监管内容和总则,使得监管有法可依;综合运用市场调节手段法律手段和政策手段,引导网络银行发展,通过政策选择激励网络银行的业务发展方向
明确将网络银行监管目标调整为降低业务风险,保护客户利益,以显现对客户利益的维护,借以促进网络银行业的发展为适应网络银行混业经营的事实,网络银行监管体制应逐步调整为功能型的监管;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应当避免对网络银行采取重复的监管措施,设定信息共享制度,相互开放信息资料库,彼此承认对方监管结果的公正性与权威性,从而减轻被监管者的负担并减少监管的成本
可在银监会或人民银行的机构中设立网络银行监管机构,专门负责网络银行的监管,跟踪研究和管理网络银行的运作机构,负责对网络银行进行定义与解释制订信息统计报告规范研究发展模式进行协议比较与推广进行信息披露法规审查制定风险防范预案等
实施灵活规定市场准入监管制度,按照开办网络银
行业务主体和其申报经营的业务不同,实行不同的市场准入原则;加强日常监管,网络银行须接受各监管机构的日常检查,除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检查以外,还包括交易系统的安全性客户资料的保密与隐私权的保护电子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检查;对网络银行普遍建立相关信息资料独立评估报告的备案制度;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制定安全可靠的信息备份方案,保证网络银行在退出市场的时候使得客户的利益不因信息的缺失而造成损失1
促进网络银行业他律性监管自律性监管的发展,定期组织行业内部的交流会议加强社会监督力量外部审计及社会信用机构的参与作用调整监管方式,对网络银行要实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在现场检查中监管者可在业务后台直接调取网络银行真实数据;加强非现场监管力度,要求网络银行定期提供数据报告外,还应当要求网络银行定期将其备份的电脑数据提交给监管机构
建立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网络银行应该制定比传统银行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规则,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频度及职责等,通过财务报表网上公示等披露手段披露有关网络银行的信息
3.制定和完善网络银行监管的行业标准
制定网络银行相应的硬软件标准数据加密强度密码产品通讯安全控制措施等业务的核心安全技术等国家标准;对传输数据格式包括格式用户接口(如IC卡)标准等关系安全的技术参数提出严格的最低限要求;规范网络银行业务开办行的安全检测评估技术报告,对于系统是否达到安全要求,是否存在着技术漏洞,都由相应的授权技术机构进行相应的技术评定,并由技术评定机构负相应的法律责任
加强国内网络银行的CA管理,早日结束CA认证各自为政的局面,真正实施全国统一的金融认证,同时完善证书发放证书更新证书查询证书作废等管理
进一步完善《电子签名法》和《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增加其可操作性和制度规定的严密性;加强对电子货币交易的监控,建立起对电子货币发行流量统计的监控体系,对电子货币应视同传统货币,对其发行的电子货币余额要求在中央银行存有相应规模的准备金
4.促进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与强化风险管理
利用监管当局的权威性,促进商业银行完善网络银行的内控制度,规范风险管理流程,强化岗位之间环节之间的监督制约;要求商业银行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制定覆盖全部业务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体系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分级授权控制制度;按照操作权限相互制约的原则,严格业务授权;整合工作流程,规范前中后台业务运作程序,坚决杜绝逆程序操作现象的发生分析可能出现在申请交易和注销网络银行中的风险点与类别,对风险实施严格的程序控制2
采用成熟的技术手段来建立网络银行系统实时安全监测和事故预防系统,对网络银行的安全实时监控和定期安全扫描,监控违规操作调查反常事件等;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利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定量分析模型和预设的各种限定性比例,进行零距离超时空的风险监测,量化描述,对潜在的风险暴发点进行预判,实现风险预警
引入风险应对规划,根据风险偏好和各类风险的特性,明晰各类风险的应对政策,建立网络银行“风险库”和
“风险控制工具库”,明确各种风险应对措施的适用范围,建立应对措施方法体系,提高风险应对过程的科学性3
培育良好的独具特色的风险文化,推行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和业务的发展通过有效的专业知识制度安排和安全意识,把风险管理的责任扩大到每一项经营活动中,并内化为员工的工作习惯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
加强对全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理念,树立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执行政策一丝不苟的良好职业操守,把风险教育作为内部培训和员工发展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
5.加强风险监管与控制的国际间协调与合作
在网络银行背景下,要有效地管理风险,各国管理当局必须通力合作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监管当局应主动寻求与其它国家金融监管机构进行必要的合作,吸取国际上法律监管的最新成果;对于可能出现国际司法管辖权的
冲突,应积极同国际组织或有关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及时交流信息,强化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措施
6.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网络银行监管体系的人才储备加强对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应着眼未来,认真考虑这些人才的培养渠道培养方式,为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和监管积蓄力量,不断强化监管体系的人力资源基础面对目前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管理人才不足的现实,商业银行应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人才队伍和结构的整合再造,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网络银行运作又精通风险管理的超复合型人才梯队要保证风险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必须尽快充实对风险监测预警规划控制和处置等各类风险的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张春子等.网上金融服务的风险管理J.地质技术经
网络银行是依托信息技术和因特网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银行服务方式。网络银行在我国起步比较晚, 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面对当前形势, 我们必须认清网络银行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以推动网络银行的发展, 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
一、我国网络银行现状
我国网络银行的建设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 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 网络银行业务已经发展到追求创新和特色服务的阶段。尤其是在最近几年里, 以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为依托的网络银行, 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我国网络银行的数量持续上升, 交易规模和客户数量快速增长, 业务品种在不断丰富, 网络银行业务比重也在不断提高。《2009~2010中国网上银行行业发展报告》指出, 2009年个人网银交易规模达到53.4万亿元, 同比增长75.2%。2009年企业网银交易规模达到315.3万亿元, 同比增长10.7%。根据艾瑞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 2009年个人网银存量用户规模为1.93亿, 增速为39.2%, 2009年企业网银存量用户规模为394.4万户, 同比增长37.8%。这些数据表明, 国内网络银行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网络银行最大的成就是实现了数据集中, 形成了南北数据中心, 完成设备建设。银行总行打破了以前的科技人员配备方法, 直接将科技人员下放到业务部门, 人事属于业务部门, 但其科技业务水平和能力的评价, 科技部门有着重要的话语权。这种改革使业务系统的维护能力, 业务部门提出需求的能力迅速上升, 提升了银行技术实力, 在第一线培养了金融和计算机复合型人才。网络金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当然也会遇到很多问题, 导致银行和客户遭受损失。
二、我国网络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网络银行取得这些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但也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网络银行在提供更为快捷和高效服务的同时, 也带来了新的风险。调查显示, 有很多人由于不认可网络银行的安全性而拒绝使用网络银行。网络银行除了具有传统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以外, 还面临着由信息网络技术平台和提供虚拟金融服务带来的特有的风险。
网络银行是依托信息技术和因特网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银行服务方式, 因此, 全球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性和管理性安全成为网络银行最为重要的系统风险。网络银行的技术风险主要指网上银行由于技术采用不当或者技术相对落后而带来安全技术隐患所造成的风险。网上银行业务的高技术性、无纸化和瞬时性的特点, 决定了其在经营中会面临技术选择风险、技术设施风险、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风险、技术外包风险等。技术风险是网上银行风险的核心内容, 也是网上银行和广大客户最为关注的问题。
1、技术选择风险。
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必须选择一种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来支撑。在技术选择上存在着技术选择失误的风险。这种风险既来自于选择的技术系统与客户终端软件的兼容性差导致的信息传输中断或速度降低的可能, 也来自于选择了被技术变革所淘汰的技术方案, 造成技术相对落后、网络过时的状况, 导致巨大的技术和商业机会的损失。
2、系统安全风险。
网络银行的业务及大量风险控制工作均是由电脑程序和软件系统完成的, 所以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性和管理性安全就成为网络金融运行的最为重要的技术风险。虽然网络银行都设计有多层安全系统, 并不断出现新的、安全性的技术及方案, 以保护虚拟金融柜台的平稳运行, 但是网络银行的安全系统仍然是网络银行服务业务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这种风险既来自计算机系统停机、磁盘列阵破坏等不确定因素, 也来自网络外部的数字攻击, 以及计算机病毒破坏等因素。网上黑客的袭击范围不断增大, 手段日益翻新, 攻击活动能量正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长, 其可利用网上的任何漏洞和缺陷非法进入主机、窃取信息、发送假冒电子邮件等。目前所使用的Internet采用的是TCP/IP协议, 此协议规定主机之间的相互通讯以信任为基础, 在数据交换、信息处理上力求方便快捷, 其安全性能的设计尚有欠缺, 因此数据和信息传输过程中容易被窥视和截获。加之, 我们目前使用的计算机网络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发达国家手中,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 在与国内银行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竞争时, 其是否会利用技术优势获取我方客户的信息和商业秘密, 利用我们还未掌握的网络安全防卫技术扰乱我们的业务处理程序, 尚不可预测, 这些都将会给我国的银行业带来重大的风险隐患。
网络银行不仅容易受到来自因特网外部的黑客的攻击, 也会因为内部职员的欺诈行为而承担风险。网络银行通过因特网联结了本行的各家机构, 甚至与中央银行或其他商业银行相连, 在网络通过的各个银行分支机构中的员工都有可能利用他们的职业优势、通过快捷的网络传输, 轻而易举地窃取联行资金、储蓄存款、信用存款, 且金额巨大, 使银行和客户的资金蒙受损失。这种可以跨地域、跨时空进行的金融违规违法操作, 威胁了各网络银行的资金安全。
3、外部技术支持风险。
由于网络技术的高度知识化和专业化, 或出于降低营运成本的考虑, 网络银行往往要依赖外部市场的服务支持来解决内部的技术或管理难题。这种做法适应了网络银行发展的要求。但由于外部技术支持者可能不具备满足网络银行要求的足够能力而无法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三、网络银行风险管理对策
针对上面提出的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思路来规划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1、加强网络银行风险防范意识和技术防范。
设计和执行与网络银行风险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系统;加快发展网络加密技术;发展数据库技术、建立大型网络银行数据库;加速金融工程学科在我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加快电子商务和网络银行的立法进程;强化央行对网络银行的监管措施。网络金融的安全防范中, 技术防范是关键。金融企业应大力发展我国先进的信息技术, 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水平, 在硬件设备方面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提高关键设备的安全防御能力。同时, 应制定全面周密的软硬件装备升级换代方案, 即时引进和应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具有较高安全系数的金融电子化软件平台和金融电子设备核心技术, 保证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不断升级, 维护网络系统健康运行。要配备性能良好的内外网络防火墙、病毒防御与杀毒软件, 定期升级, 严格网络登录口令管理等。要采用数字证书等较高级别的网络加密技术, 设置交易中的客户身份认证和交易密码。此外, 要进一步加大技术投入, 网络信息安全产品, 研发网络安全系统、电子转账系统、智能卡识别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 提高金融装备国产化水平, 夯实金融安全基础。
2、进行评估风险和管理控制风险。
首先, 经过严格的分析, 确定风险以及量化风险。当风险不能量化的时候, 作为管理层应该确定潜在风险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 以及提前想好应对措施;其次, 确定银行的实际风险承受能力。管理层通过比较实际承受风险能力和评估的可能风险程度, 确定评估的风险是否在可承受范围之内。风险评估以后, 网络银行管理层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管理和控制风险, 包括实施安全策略和措施、测评及升级产品和服务、信息纰漏和进行客户培训。网络银行的风险监控主要包括系统测试和监视、审计两方面内容。系统运行测试有助于发现异常的活动模式, 避免严重的系统故障。可以通过入侵测试来完成。这种测试能发现网络银行安全机制设计的漏洞, 同时可以识别和确认系统中存在的缺陷。监视是指通过软件和审计应用来跟踪某项活动。监视主要集中于常规操作、调查异常事件, 并通过检查各部门遵守安全策略的情况来判断网络银行系统的安全性。二者结合起来, 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银行的风险。审计主要是为发现系统中的不足和尽量减少风险提供重要且独立的控制机制。
3、创新风险管理, 给网络银行一个好
的管理环境, 加强防范和控制网络银行风险的制度建设。在创新战略上要根据银行整体发展战略, 对市场和客户需求进行全面、深入、前瞻性的市场调研、论证和分析, 确立产品创新的项目和范围。运用先进的网络银行系统对现有和潜在的客户进行市场细分, 确定不同层次的客户群体, 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建立相应的产品体系。确立合理的创新机制和流程。在产品开发中实行量化管理和项目管理制度, 并由专人负责创新项目的统筹安排, 减少信息传递的时间和传递环节, 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不断提高产品研发效率。同时, 以创新效果为核心, 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创新部门与员工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产品创新业务部门, 加强创新工作的组织推动。通过成立专门的产品创新部门, 全面负责网络银行新产品研发推广工作, 增强产品创新的集中性、专业性和及时性, 形成整体创新优势。面对“金融产品同质化、金融服务对象趋同化、金融服务差异化”的同业竞争者, 要对网络银行产品进行包装和设计, 打造优秀的网络银行品牌。要加强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产品创新通常会伴随着一些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 为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对于任何一项产品创新, 需要市场部门、业务部门、管理部门人员与法律相关部门、风险管理相关部门充分沟通, 密切配合。网络银行属于新生业务, 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必然会使交易的失效性以及各方的权利义务不明确。这主要表现在国家还没有配套的法律法规, 银行无法可依, 或者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另外, 各国关于网络银行的立法进度不完全一致, 也增加了跨国经营网络银行的法律风险。通过近几年的发展, 网络银行关于法律风险的案件在逐渐增多, 我们可以看出网络银行面临的法律风险要比传统银行的法律风险高很多。我国目前已初步制定了关于网上证券交易、计算机使用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法规, 但还远不能适应网络发展的要求。应借鉴外国经验, 在网络金融发展的初期及时制定和颁布有关法律法规。另外, 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减少金融风险, 促进金融业规范发展的制度保障。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人们就会减少经济行为的确定性预期, 网络金融业务的虚拟性会使这种不确定性预期得到强化, 不利于网络金融的正常发展, 也会增大法律调节的障碍和成本。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我国各银行应该将眼光放长远, 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鼓励创新, 提高服务水平, 确保信息高速公路畅通, 为网络银行的快速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虽然网络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但是网络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银行业务与交易模式, 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阻力也是正常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网络银行遇到的问题, 积极采取措施, 促进网络银行快速、健康发展, 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摘要: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扩散和渗透, 促成了金融服务组织机构和服务提供形式的创新成果, 即网络银行。本文主要从风险管理方面分析我国网络银行现状、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网络银行,风险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陈燕婷, 魏燕枫.当前我国网络银行发展问题探讨[J].金融财税, 2012.1.
[2]杨丹.关于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的认识[J].经管空间, 2011.9.
【关键词】网络银行现状;风险;风险管理措施
一、我国网络银行的现状
作“3A银行”是对网络银行的形象概括,它突出体现了网络银行相较于传统银行的优势所在,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way)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因此,我们可以说网络银行发展迅猛的原因之一也正是因为其创新之处,给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型模式。
但作为一种新型的银行形式,在我国其发展历程并不久远。在初期,网络银行的主要作用是创建一个网站用来宣传银行形象,给客户带来最新的银行信息。最先试水的是中国银行。1996年2月,中国银行率先建立网上银行主页,发布银行信息,接着其他银行也相继建立自己的主页,来帮助银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样一来就方便银行了解客户需求,发掘潜在客户。然后,银行的网上服务功能随着时代的进步变得越来越健全,为客户提供账户查询也变成了现实。
二、网络银行存在的风险
1.安全风险
网络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银行模式,涉及到关系到百姓切身的利益——金钱,因此,很多人对网络银行的资金安全性存在疑虑,担心自己的资金通过网络银行进行划转不够安全,万一发生损失不知道该采取何种措施。这个不难理解,通常来说,网络银行的安全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上的安全性问题;二是系统软件设计上的安全性问题。网络系统运行会存在运行不稳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客户的安全保密性会受到威胁。
2.法律风险
由于我国金融业法律的不够健全,网络银行的发展也尚处在发展阶段,一系列配套的相关法律未能落实到位,这就使得现在的网络银行的运行处在一个相对缺乏严格法律管束的境地。这样一来,网络银行中的相关利益方——银行与客户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责任划分不够清楚规范。一旦在网络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出现纠纷,相应的诉讼判决就会难以解决,这就给网络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法律上的管理难题。
3.监管风险
由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性,全国各地的用户都能使用网络银行,但是各地区的法律规范可能存在差异,这就给网路银行的监管带来了难度。而且,网络银行的客户甚至还可能是全球各国、各地区的用户,当涉及到不同国家的监管时,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纠纷矛盾。同时,由于网络银行的虚拟性,一旦产生相关的网络犯罪也很难收集证据,进行有效的监管与处罚。
三、管理网络银行风险的对策
1.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建设,维护计算机硬件设施的安全
计算机技术是网络银行的支撑,增强计算机硬件的建设维护,在很大程度上会减少网络银行的风险,保证银行和客户资金的安全性。首先,可以采取如防火墙、信息加密等技术上的措施,来保障计算机设施的安全,为网络银行的正常运行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其次,国家要加快对计算机犯罪的立法,加大惩处力度,减少攻击计算机安全的犯罪案件。
2.完善网络银行法律规范,有效预防法律纠纷
网络银行的快速发展对法律的完善与健全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国家相关立法部门要抓紧出台相应的有针对性的网络银行实施办法或者管理条例,让网络银行的运营处于国家法律的监管之下,实现有法可依。网络银行的特点使得针对它的网络犯罪在近年呈现出上升趋势。为此,可以出台专门的网络银行运营管理条例,有效规避网络银行法律纠纷。
3.增强网络银行监管,建立各地区监管的互联共享
任何一种新兴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配套的完善的监管措施,这一方面可以通过立法的完善,也可以建立各种网络银行自治协会,让相关利益方的监管诉求可以得到有效关注;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业内监管信息的互通,帮助各家网络银行努力提升自身的监管水平。此外,行业协会也能起到一个内部监督作用。通过这种行业监管,再配上国家法律的规范相信能够对网络银行的发展提供一定保障。
网络银行作为传统商业银行的有益补充,对于我国金融行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在短短20年的发展实践中却暴露除了很多风险、问题。面对一个新兴的事物,我们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才能使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步入健康的轨道,也只有借助网络银行的发展,我国金融行业才能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龙涛. 我国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 2006, 20(9):140-143.
[2]柴晶霞, 杨育民. 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9):62-63.
[3]陈向东, 李军伟, 柏满迎. 我国网上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 2008(6):133-136.
1,要围绕自己的论题,到各种金融期刊,经济期刊,论文集,金融统计报表,金融年鉴,政府文件,以及其他文献资料中搜集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论文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2,要对所选课题中已有的结论和材料进行分类排队,弄清主次真伪,以便有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利用。经过筛选,有的用于总论点,有的用于分论点;有的用于叙述,有的用于论证;有的加以详细阐述,有的用于旁证补充,以使有用者适得其所,对无用者加以扬弃。
3,要对搜集来的材料在消化的基础上,进行认真刻苦的研究,努力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特别是对于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见解,要采取严肃科学的态度,合理借鉴或以此为起点开展新的研究,有时可以对他人的论点进行补充或赋予新意;有时可以对他人的某些观点提质疑,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指出他人的不足之处;有时可以在他人成果的启发下,把其没有讲到,没有讲充分的地方指出来,并经自己的完善和开发,探索和开辟出新的领域。总之,在完成课题,动手写作之前,应尽可能地搜集,了解他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以从中得到启发。
4,做好数据处理。数据是金融论文写作的重要资料,数据主要从有关的刊物,年鉴等处取得。对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详细列出有关数据;对某些数据根据需要进行整理和运算;保留科学的有代表性的数据;运用图表显示变化的规律和在不同变化条件下的数据状态;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三,提炼观点
一定的观点可能在实践中形成;也可能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无论哪种情况,观点的形成和提炼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都是对材料进行深入理性的分析,科学的综合和反复思考的产物。在提炼观点的过程中思考篇章布局。金融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安排好章节结构,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楚,观点明确,给读者以逻辑缜密,层次分明,浑然一体的感觉,有利于论文质量的提高,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四,精心撰写
一篇好的金融理论文章,必须形成自己的理论系统,使观点与材料高度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要鲜明地提出问题,严密地分析论证问题,科学地解决问题。
关于我国网络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探索
【摘要】网络银行业务已经在我国展开并得到发展,随着网络交易的频繁和需求的扩大,网络银行业务已成为当前银行竞争的焦点。本文在国内网络银行基本情况的基础之上就网络银行发展遭遇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挥整体优势、更新银行经营理念、加强网络银行的网络安全等措施以促进网络银行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银行发展问题对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都普遍重视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在我国,网络银行已成为各商业银行实现业务创新、提升品牌形象,、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这种情况之下,就网络银行业务发展对策进行探索,对各商业银行顺应趋势合理经营运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网络银行相关概述
网络银行,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为典型代表,是依托信息技术以及各类网络载体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银行服务。这种服务具有强适应性、便利性、个性化等特点,作为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新形式,其产生的效益和影响非常广泛,并且有利于维系客户、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国内各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自1998年中国银行首次建立网上银行以来,网上银行业务在我国迅速发展,根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简称CFCA)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网上银行总体发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用户量及交易量高速增长,2008年网银用户已经达到5800万人。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中国网上银行总体上依然保持了向上发展的态势,尤其是个人网银业务。过去的一年内,在行业主管部门、各商业银行以及CFCA等相关机构的大力推动下,个人网银市场逆市而上,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我国网络银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我国网络银行发展不平衡。
① 银行间的发展不平衡。此种情况表现在: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为首的先驱者已经走在了网络银行业务发展的第一阶梯,在客户群、业务发展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相较之下,一些中小银行机构业务范围局限,发展缓慢滞后。② 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此种情况体现在东、中、西部的发展不均衡以及城市与郊县乡村发展的不均衡。③ 网络银行具体业务发展不均衡。从我国网络银行业务范围来说,业务范围内的品种大同小异,创新能力略显不足。产品可替代性强,缺乏个性化、人性化。简言之,即传统的银行业务在网上实现而已。在此情况下,网络银行仍然有很多待挖掘的业务潜力。
2.我国网络银行发展观念亟待改变。
外资商业银行发展网络银行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其战略决策和经营管理方式完全是市场利润导向,在此种目的的指引下发展迅速;而由于历史原因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国内网络银行尚未将全方位服务作为网上银行业务的基本定位,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严重制约着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造成的问题体现在:
① 基本定位模糊,导致我国银行经营尚未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的收集、储存、挖掘、分析和利用,从而阻碍了以客户为中心、个性化及高附加值业务的创新。② 由于外部环境不稳定造成国内商业银行抱着等待、观望的态度,虽有一定道理,但是最终却导致金融业的网络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陷入恶性循环。
3.我国网络银行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问题严峻。
① 信用机制不健全。互联网具有充分自由开放、不设防护、管理松散等特点,网上交易双方互不见面,交易的真实性不易考察和验证,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网上银行缺乏应有的信用环境。② 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制度不健全。我国的金融立法相对滞后,网络银行的政策法规建设不够健全,网络银行监管机制落后。虽然我国已先后发布实施了《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但现有的法律依然远远不能满足网络银行业务监管的需要。目前,网络银行采用的规则大多数都是协议,出现争端时责任的认定、承担、仲裁结果执行等复杂的法律关系问题是现有条件下难以解决的。③ 网络安全问题令人担忧。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相关信息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是最关键的因素,我国大部分计算机硬件设备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许多国产的安全产品,其核心技术也是国外的,这些都成为网络金融安全的隐患。
三、促进我国网络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
1.利用整体优势,均衡发展国内网络银行业务。相对于外资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具有网点多而全的优势。因此应该充分利用整体优势,针对各个地区银行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分析利用,从而扬长避短。
1.1不同地区各银行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相应的策略重点。例如:对于国有银行,应重点进行银行业务整合,充分发挥网上银行业务重组和再造功能,将网上银行从简单的服务渠道,转为真正意义上的交易处理和服务平台,加大力度进行业务创新;对于地区性商业银行,则应瞄准目标市场,采取集中化策略,发展区域性网上银行业务。
1.2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扩大网络银行业务范围。金融创新主要体现在银行经营体制的创新与基于市场和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的创新两个方面,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改变依托于传统银行的国内网络银行产品和服务过于单一的局面,通过确立各自的优势业务,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网络银行品牌,开拓属于本土的网络特色业务。
2.转变传统观念,明确网络银行的发展战略。2.1 明确基本定位,真正实现“客户化”。今天的中国金融业正步入客户主导的买方市场,随着外资银行的纷纷进入,国内金融业竞争的加剧,要想发挥后发优势,建立核心优势,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关注客户忠诚度、关注客户需求。从长期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在目前国内普遍建立的客户服务中心基础上,规范对客户投诉、咨询、建议等一系列制度,更好的维持客户的满意度。
2.2借鉴国外先进模式,追求利润最大化。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对银行经营体制进行改革,建立完善的网络银行组织管理体系,最终通过银行———客户关系的不断增值,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国外先进成功模式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完成由传统商业银行管理向现代商业银行科学管理的转变。
3.加快信用法规建设、注重安全防范,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3.1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应充分利用网络银行信息量大,数据资料处理迅速便捷等特点,建立起统一、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制度和便捷的信用信息网络系统。
3.2建立和完善各类有关网络银行和在线支付的法律法规。弥补法律条文漏洞,对危害网络银行交易犯罪行为进行严惩,根据网络银行的实际情况,修改或制定适用于网络银行操作运行的法律规范,同时我国应加强与世界各国金融司法部门的联系,制定共同打击全球性网络金融犯罪风险责任承担的国际条约,确保网络金融业的顺利发展。大力营造网络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扩大网络银行的生存空间。
3.3加强网络银行的网络安全。一是从银行防范,建立严密的安全体系,保证网络银行的安全运行;二是从客户防范,客户的安全意识是影响网络银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客户要防止自己网络银行账号及密码流失,不随便点击恶意网站;三是建立全国统一的认证中心,充分发挥第三方认证机构的中立、权威的作用;四是加快电子化应用环境风险防范,如加大对计算机物理安全设施的投入和严格中心机房的管理制度等。
参考文献:
[1]2009-2012年中国银行业运行动态及发展前景咨询报告[R]北京:慧典市场研究报告2010.
[2]沈红梅胡士平我国网络银行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学2009. [3]班波关于网络银行业务发展问题的思考[J]华北金融2007.[4]陈毕生我国网络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 中国网络银行业的竞争趋势与对策1 中国网络银行业的竞争趋势
在金融网络化、电子化、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下,目前中国本土银行市场上的竞争呈现了两个新动向:(1)加入WTO以后,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银行业的竞争从原有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寡头垄断”的竞争势态演变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
中小银行和外资银行共同参与的“多极”竞争势态;(2)国内外的参与者无一例外地瞄准了“网络银行”这个新兴市场,因此可以预测网络银行将成为今后银行业的竞争焦点。在网络经济的全新经济形态和我国特殊的竞争形势下,重新审视银行业生存和竞争的行业环境,才能为银行业的战略分析提供一个切入点和基本框架。“波特五要素理论”从行业的进入威胁、现有的竞争对手的竞争、卖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替代威胁五个要素出发,分析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仍不啻为一个很好的工具。1.1 进入者的威胁将加大 在2001年,中国银行市场的总额达到1.9万亿美元,并在过去5年中,以每年约15%的年均综合增长率扩张,银行资产相等于国内生产总值(CDP)的160%以上。中国银行市场的持续增长和长远潜力引起了全球的瞩目,必将使它成为国内外银行业积极争夺竞争的主要战场。但在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网络银行蓬勃发展的趋势下,原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着进入者强大的威胁。(1)网络银行降低了行业技术壁垒和资金壁垒,打破了传统银行借助资金、技术和网点等优势实现垄断的局面。(2)网络银行是外资银行“进攻”中国市场的有力武器。随着加入WTO的一系列金融市场开放承诺的兑现,外资银行参与本土竞争的业务壁垒和政策壁垒渐渐消失了。(3)网络银行竞争优势和全新的经营理念及模式,给新进入者带来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是其迅速生存、发展和壮大的根本原因。
不难想像,今后将有更多的参与者参与中国的银行业竞争。事实上,2002年8月28日香港东亚银行电子网络银行服务中国版正式启动,就拉开了外资银行出击中国内地网上银行的序幕。2002年11月6日渣打银行宣布已获准在中国内地推出互联网银行业务,在华历史久远的花旗银行早于2001年已经向央行备案,申请开展“个人网上银行”业务,汇丰银行作为第一家购买中国国内银行股份的海外商业银行,已在合作联盟的战略部署上迈出了第一步,此前也已经向央行递交了上述申请。外资银行积极推进其在华的网络银行业务,争夺中国内地市场的种种举措已经预示了今后中国银行业更加激烈的竞争。
1.2 现有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 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强烈要求的外在推动和传统银行竞争中“存在和发展的本能需求”内在的激励下,我国的各个银行也意识到了网络银行时代的到来,因此“积极开展网上银行业务,争夺网上银行市场”成了目前中国市场上银行间竞争的焦点,目前有三股主要的竞争势力。
1.2.1 股份制中小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10个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在新兴的股份制中小银行中可谓一枝独秀,率先在全国开展了网络银行业务,不但实现了立足而且一直保持着中国本土网络银行领域领头雁的地位。到2001年1月,在B2C方面约有20多万个客户,共完成交易金额366万元;B2B方面,网上企业银行安装数为1.6万户,交易金额6789亿元,交易笔数48万多笔45%的对私业务和15%的对公结算业务已经成为非柜台业务;95%以上的国内电子商务网站都采用了它的“一网通”为支付工具。
我国的中小股份制银行主要优势是体制先进,经营理念科学,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均高于四大国有银行,机构灵活,业务转型快,金融服务效率和市场灵敏度高,更善于创新和快速对市场做出反应。另外,中小商业银行成立较晚,起点较高,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较为先进,大多具有较好的电子化技术基础和人员基础,因此适合开展网络银行业务。
中小股份制银行的弱点往往是资本实力弱,经营规模小,抵抗风险能力弱,资金技术实力不足,机构网点欠缺,在品牌、声誉和公共关系等方面不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及各大外资银行。
但网络时代银行业的竞争秘诀不再是大吃小,而是快胜慢,网络为中小银行同大银行一决高下创造了条件。中小商业银行应该抓住这个契机,从批准市场着手,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化的品牌服务,在大银行尚未涉足的领域积极开拓,才能在剧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和壮大。
1.2.2 国有商业银行 1999年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紧随招商银行之后,逐步涉足网络银行业务,真正拉开了中国网上银行市场的竞争序幕。
中国银行于1999年6月正式发布了网上银行业务和产品,提供了证券交易结合的“银证快车”服务和面向个人银行的“支付网上行”,并很好的将长城卡系列的一千多万用户结合起来,同时也成为国内对公服务最丰富的网络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1999年8月开始正式开发,从网络客户群的培养和整体经营成本的降低出发,实施了营业初期目标市场定位于私人客户的业务发展策略。已开通的业务功能有:公共信息查询、账务查询(包含对公与对私)、转账(对私)、代理缴费、网上支付(B2C)、银证转账、挂失与信用卡申请、客户服务等。
中国工商银行2000年2月1日起正式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四城市开通了对公的网上银行,单位客户通过中国工商银行的网络银行能实现账户查询、转账付款、企业集团理财、客户证书管理等;2000年中,又开通了查询账户余额、交易明细、对账但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和能力,更因其对中国国有银行网点优势的削弱能力将成为外资银行争夺中国市场的有力武器。
1.3 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增大 长期以来,银行业一直具有典型的寡头垄断特征:单信息、网上挂失及换卡申请等业务的个人客户支付系统。目前其服务覆盖了31个城市。工商银行的重要特点是将对公服务作为网络银行业务发展的方向,进而推出了方便灵活、安全、具有信息增值服务的BTOB在线支付业务。
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长期居于市场中的寡头垄断地位,主要优势是在品牌与声誉上树立了国家背景与国家信用的形象,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开发能力强,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点,使其享有绝对的市场份额优势,无论是对公还是对私业务,国有商业银行都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和较高的客户忠诚度。
其不可忽视的弱势是管理机制落后,经营理念陈旧,缺乏风险管理机制,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较差,不良贷款问题严重,运营机构庞大,基础设施有待升级,已开发的电子系统兼容性和统一性较差。
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在中国的飞速推进,发展网上银行的潜力不言而喻。但广大的国内企业客户和个人对互联网的应用十分有限,网络银行的目标市场还不成熟,这赋予了国有商业银行一个很好的机会:利用遍布全国的商业网点,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客户惯性,积极市场,推出适合中国企业和个人的网络银行业务留住客户,改善不良资产和经营效率等问题,并有力抵抗外资银行的竞争。
1.2.3 外资银行 网络银行在国外发展很快,进驻我国的外资银行像花旗、汇丰等一般都具有了多年开展网上业务的实践经验,他们技术先进成熟,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高,信誉好,且服务范围广,提供的金融产品多,个性化服务能力强。中国的网络银行市场潜力巨大,前景诱人,像前文所提到的花旗、东亚、渣打等外资银行都在积极加快抢占中国市场的步伐。
外资银行的相对弱势是营业网点少,缺乏开展人民币业务的经验和人民币本币的来源,同时,外资银行欠缺本地化的优势。虽然WTO的加入,中国政府放宽了对外资银行经营和业务领域的限制,但至少到2006年才实现完全的国民待遇,因此给中资银行一个先下手、抢占市场的机会。
众多业内人士都预测加入WT0,银行的行业壁垒逐渐消失,外资银行必将抓住机会,积极推进对中国市场上的优质客户、高附加值业务以及银行人才抢夺,网络银行不
风险回避、产品同
一、标准化的利率与价格、有限的成本控制和产品创新以及无差别的客户服务。在网络时代,银行客户的市场力量随着信息膨胀和获取信息的快捷性提高而不断增强,导致交易谈判的优势向消费者转移,银行客户对银行服务的质量、范围、信息、收益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讨价还价的能力越来越强。网络银行必须摈弃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采取全新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创造性地利用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重新改造银行传统业务流程和恐龙式的庞大组织机构,废弃以职能分工为主的银行传统动作模式,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以优质服务留住客户,以创新服务吸引客户。
1.4 卖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增强 我国目前仍然采用利率管制,银行不能像国外的网络银行以较高的利率吸引存款。而且在同一的存款利率下,网络银行由于没有了传统银行时间、地域等的限制,扩大了储户的选择范围,而且服务内容和质量高度透明,在选择一家银行时,储户都可以获得充分的信息,进行全面的比较,使得银行吸引储户的难度增加,在谈判中力量较弱,而银行资金提供者储户的谈判力量增强。越发的凸现了网络银行时代“服务取胜”的关键和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
1.5 替代产品和服务的威胁增大 技术的进步,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使得资本市场各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未来的趋势将是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IT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等等都将为资金需求者提供的融资渠道,银行客户资源转移,业务经营回旋余地变小。网络技术的运用使银行业务的差异性很小,行业的进入壁垒较低。在此情况下,银行产品的可替代性越来越大。
(1)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是网络银行生存的命脉,未来网络银行必将向着个性化和专业化发展,但网络银行高度的开放性,难以建立起行业的技术壁垒,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能轻而易举的被模仿。
(2)客户的转换成本几乎为零。网络使银行客户信息充分共享,瞬间做出快速反应,因而无限增加了提供服务的银行数量,曾经是寡头垄断的银行市场渐渐呈现了自由竞争的势态。在鼠标轻轻点击之间,客户在一家银行的服务和产品就轻而易举地转换到另外一家银行,而且不费吹灰之力。
以上分析显示了中国的银行市场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行业进入的威胁增大,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在加剧和不断分化,买方和卖方的实力都加大,替代品的威胁也时刻存在。中国银行业的“四国”寡头垄断局面正在逐步打破,若要在今后的竞争中立足和发展,各个银行家都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协调和改变这五种要素,使自身在行业发展中占据有力位置。中国银行业在网络银行领域竞争优势的确立
网络银行是银行的电子商务模式,是网络经济不可或缺的支撑部分,必将成为21世纪信息时代经济的核心。紧紧抓住网络银行的契机,实现传统商业银行的改革,将有利于我国银行业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优势:
2.1 成本优势 网络银行的建立和新市场的开发,不再凭借传统营业网点的扩张和分布,节省了大部分的房屋和人工费用,在线自动提供各种标准化的服务,也大大提高了银行的工作效率,而且降低了交易成本、银行组织内部信息传递成本和市场信息的收集成本,从而使银行的经营和运作更加有效。
2.2 业务优势 网络银行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够提供Anytime、Anywhere、Anybody的3A服务,因此它最大限度的扩大了客户范围和业务范围。同时,网络银行以客户为导向,信息的收集、传输和综合能力强,对市场更加敏感和反应灵敏,就能够抓准时机,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更好地赢得客户。
2.3 规模经济性优势和范围经济性优势 网络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整合和协同的要求,为适应这种国际金融发展的大趋势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网络银行通过积极的战略联盟和合作,具有灵活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未来的“金融百货商店”将比传统的银行更大的规范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
2.4 联结经济性优势 信息在当前的网络时代是企业竞争的首选资源,信息的积累增值效应产生了的网络经济独有的联结经济性,网络银行具有更强的获得高质量的信息、传输信息、综合信息的能力,将是银行的重要资产和竞争手段。
由于网上银行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自安全第一网络银行诞生以来,网络银行很快成为西方银行业着重发展的领域。目前世界排名第一位的美国花旗银行,从1995年起就开始向客户提供网上服务;瑞士SEB银行和荷兰银行通过网上银行进行跨国收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有多家银行提供网上金融交易;新加坡政府也在推动金融电子交
易,并决定于年之前建立人类第一个“无现金社会”。据IDC公司预测,2002年美国家庭拥有在线银行账户的数量将比2001年的1470万上升22%,达到1800万个,29%的家庭将使用他们的个人电脑接受网络银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网上银行的用户每年都在成倍地增长。中国网络银行发展对策
3.1 市场策略 通过上文对现有网络银行竞争者竞争势态也即对其的SWOT分析,不难发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中小银行和外资银行这三大集团,在竞争中各自具有自身独有的优势和机遇,但任何一方都不能战胜对手,达到完全的垄断地位,因此,扬长避短,找准适合自身的市场和客户群,而不是面向整个市场和全部客户,才是各个银行的首要战略任务。
外资银行不具备网点优势,培养市场的成本过高,发挥其外币经营的优势,它会直接选择业务增值程度高、网络使用频度高的这部分优质客户,即群体IV中的外币业务频繁的个人家庭和涉外交易的企业。
国有商业银行服务对象最广,涵盖了所有的群体,采用的战略应该是利用其自身的品牌形象和更好的服务来吸引和保持住原有的客户,尤其是群体IV中的大中型企业,同时利用庞大的网点优势和一贯的客户亲和力,培育群体Ⅲ(如学生、BtoC企业等)、群体Ⅱ(如个人投资者、中小企业等)和群体Ⅰ(如普通家庭、小型企业)向优质客户群转化。
新兴的股份制中小银行机构灵活,业务创新能力强、转型快,应该采取新市场、新产品的开发战略,在外资银行和国有银行尚未涉足的领域里,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与产品。
3.2 品牌策略 从五种竞争要素的分析中,我们看到网络使银行客户具有了更强的谈判能力和更大的价格弹性。全球网络银行的发展趋势也提示我们,树立银行的品牌形象,以“特色服务取胜”,增强客户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将是今后网络银行成败的关键。国有商业银行以国家信用作保证,在广大客户中的形象和信誉良好,深受中国广大百姓和企业信赖,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品牌战略的重点应该是抛弃陈旧的经营理念和沉重的官僚风气,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创新服务品种,保证已有客户,发展吸引潜在客户。而股份制银行品牌战略的重点是突出业务的安全性和独特性,增强客户对银行的认同和信任,从而在部分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市场上长期吸引着大量的客户。
3.3 经营策略
(1)积极培育市场。网络银行的市场是广大的,但是比较国外,我国的信息产业还比较落后,电脑和网络的普及还不广泛,人们对网络银行的了解和认同还比较有限,本土银行可以利用地利人和的优势,积极宣传网络银行,普及其应用。
(2)电子商务是网络银行的商业基础,没有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银行也无的放矢。因此携手电子商务共同发展,网络银行才能有广阔的天地得以施展。
(3)与其他金融机构建立战略联盟,朝着多元化的网上银行发展。自从1999年11月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跨行业经营,标志着银行再次混业经营的大趋势。由于我国基本国情的限制,银行开展混业经营还有待审时度势的考虑。但可以利用网络银行的优势,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构建战略联盟,将会有利于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也有利于建立银行网络金融门户的地位。
3.4 成立行业规范和监督机构,完善网络银行的法律和法规 “入世”过渡期内,中国银行业不但受到国内金融法规约束,而且受到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约束,中国银行业必须积极转换体制,完善各种法律和法规,实现同世界贸易组织制度框架的全面接轨。尤其是网络银行对自身行业高度的规范化、统一化、国际化要求,中资银行应该抓住行业刚刚起步的契机,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合理制定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服务规范和监管制度,在为整个行业指明发展方向的同时,也能使行业的先行者们巩固其领先地位,建立起利于自身的行业进入壁垒。小结
按照银监会2004年2月颁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条例》的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为:
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附属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所需资本)
根据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应当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个方面。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但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应当剔除扣减项。在核心资本中,除了增加了少数股权外,还将上年的未分配利润计入核心资本。在附属资本中,除了保留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一般准备外,用于弥补风险分类后每笔贷款损失程度的专项准备和其他准备则被剔除。
从1998年开始,为了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国家通过财政注资、剥离不良资产、留存利润转增资本、税收返还和准许发行次级债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使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有了一定提高。2004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2007年1月1日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最后达标期限(资本充足率达到8%),在过渡期内,未达标的商业银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本补充计划。截至2008年6月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只有175家,比年初增加14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84.2%。
相对而言,上市银行由于上市融资以及战略投资者,资本充足率水平相对较高。由表1可知,对2005―2009年上市银行年报数据研究发现,我国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CAR)变化幅度较大,深发展资本充足率最低,2005年和2006年分别仅3.7%和3.71%,而中信银行则由于2007年上市的原因,资本充足率大幅增长,从8.11%增长到15.27%,远高于上市银行12.2%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巴塞尔协议》中资本充足率8%的规定。从13家银行这几年的数据对比发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3家上市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从10.4%上升到14.1%,已超过世界十大银行的平均水平。同时也发现,由于2008年年底次贷危机影响,2009年上半年,随着我国银行信贷规模的激增,各银行都出现了因大量放贷造成的资本充足率大幅下滑的情况。
★ 基于调整机制的环境政策工具分类与发展趋势
★ 初三约束与自由作文
★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 形势与政策 心得体会
★ 形势与政策论文
我国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过程已经完成,经营行为市场化成分加重,行政化色彩退却,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国际金融危机事件频频发生的现状和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均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经营风险问题并且尽快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的意义
(一)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现代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银行的盈利必须通过承担风险才能获得,存贷利差的获得必须要承担贷款资金收不回和存款资金到期必须支付这样一种风险。现代金融理论认为:银行就是一部“风险机器”。它承担风险,转化风险,并且还将风险植入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再加工风险。风险对于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银行获利的手段,又是蚀利的原因。管理不当,风险就会侵蚀银行利润,股东投资就得不到预期回报。严重时风险还会进一步侵蚀银行的资本,极端情况下,银行将会破产倒闭,股东血本无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灵魂。
(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
纵观国际银行业发展史,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发展进程中,因风险管理不当、资产质量低下而导致倒闭、被政府接管的不乏其例。如近年来,国外有英国巴林银行事件、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破产,国内有海南发展银行、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被关闭,以及光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经济技术开发信托投资公司被撤销等等。这些反面的案例警示我们,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是关乎到商业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
(三)风险管理是金融监管的核心
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它的稳健发展不仅要求商业银行奉行审慎经营原则,而且要求金融监管当局必须将风险管理放在监管工作的首位。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不管是商业银行自身,还是监管当局都把风险管理放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1目前,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和国际监管组织在风险管理方面已达成共识,把风险管理作为金融监管的核心。这种强调风险管理的理念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经营风险
(一)没有树立正确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概念
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不明晰、尚未形成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以及经济制度转轨的成本转嫁,导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在认识上也存在很大偏差。没树立一个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概念。
(二)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著名信用评级机构安博尔其中最主要的信用风险是信贷风险。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基本风险,也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金融风险。广义的信用风险是指所有涉及客户违约引起的风险,如资产业务中的借款人不按时还本付息引起资产质量恶化;负债业务中的存款人大量提前取款形成挤兑;表外业务中的交易对手违约引致或有负债转化为表内负债;等等。狭义上的风险特指信贷风险,指贷款人能否如约偿还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
(三)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利率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未来面临的主要风险,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利率管制,利率风险主要表现为一种体制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市场定价领域的拓宽和利率波动范围的扩大,必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流动性风险始终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基本风险。著名信用评级机构安博尔流动性风险是其他风险在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方面的综合体现。
(四)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急需控制的日常风险。操作风险在于银行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这种失效状态可能因为失误、欺诈,未能及时做出反应而导致银行财务损失,或使银行的利益在其他方面受到损失。操作风险的其他方面还包括信息技术系统的重大失效或其他灾难等事件。
(五)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对外开放,面对日益多元与波动的金融市场,国内商业银行把加强风险管理提上了议事日程。眼下从美国次贷危机演化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虽已平息,但却进一步要求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通过更为有效的管理机制来应对挑战。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抗风险能力,是我国银行业改革中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三、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化解和管理机制
(一)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
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由于现今中国的风险管理还属于起步阶段应多借鉴发达国家迪欧风险管理的概念里奇·安波斯特里克:风险管理宗旨是对一个机构树立信心,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树立信心。银行和金融领域的风险不是一个公司和个人的风险,而会使整个国家出现危机。
(二)对信用风险的防范
信贷资产在整个资产结构中占比大,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差息可能变小,但仍是收益最高的项目,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渠道。防范信用风险要在加强贷前调查和贷前审查等事前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作好:
1.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 利用定量方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通过产品差异化扩大市场份额。
2.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 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
3.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 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
4.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 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
5.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 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利用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同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实现风险组合管理。
(三)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1.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主要是对资金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变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实行的“差额”管理方式,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基层行的各项资金来源全额上存管理行的资金部门,基层行的各项资金运用由管理行进行统一配置。通过资金集中,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资金集中管理后各项资金的配置权集中到上级行,上级行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强化对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注意期限结构上的配比,防范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同时
实行谨慎会计原则,不断补充自有资本金,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
2.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内部利率是指银行内部资金核算使用的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同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
3.创新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产品 虽然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在制度、监管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但是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战略。第一,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准备。包括收集基础数据、建模和模型验证修订。根据对外币衍生产品市场的认识,研究远期利率合约(FRA)、利率掉期(IRS)、利率期权(Interest Rate Options)等衍生产品,以及基于这些基本衍生产品的结构性产品的投资组合,做商业银行未来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第二,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改善资产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待政策放松和市场逐步完善后,推出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掉期、利率期权、债券指数期权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全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
(四)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2003年2月,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对操作风险监管从如下四个方面提出了10项原则,其中包括:营造适宜的风险管理环境;操作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估、监视和减轻控制;监管者的作用;信息披露的作用。2003年4月,巴塞尔委员会又在新发布的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CP3)中,将操作风险与信用和市场风险一起列入第一支柱,使得操作风险成为资本监管的正式成员。这意味着,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为有效评估和管理操作风险,银行需要建立专门的特殊框架和程序来给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安全和稳健保障。
1.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 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银行只有在建立了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稳健的营运控制文化,高级管理层以高标准的道德操守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时,操作风险管理才会最为有效。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操作风险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控制度的完善
与否。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提高行为人的业务素质。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
(1)管理与操作的分离,即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要办业务必须经过必需的业务流程;
(2)银行与客户分离,银行为方便客户,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但客户经理不能代客户办理业务;
(3)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即程序设计人员不能从事业务操作。业务处理电子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内部监督的时效性、全面性。但计算机的大范围应用尚在起步阶段,熟悉计算机的人不熟悉业务,熟悉业务的人不懂计算机,这在客观上限制了计算机犯罪。但随着员工素质的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增多,由此可能引发的一些行为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五)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
第一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第二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
第三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
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的前景
然而, 根据统计2015 年全国问题平台共1733 家, 近乎过亿的交易规模, 却因为一次次负面事件的发生, 向国家和社会敲响了警钟。P2P的风险, 也被众多专家学者一一指出。有专家认为, 由于P2P网络借贷平台自有资金有限, 很难满足众多借款者与投资者的需求, 如何实现平台的补偿成本, 这是P2P网络借贷平台面临的最大问题 (1) 。在部分专家们看来P2P网络借贷使借款者信息曝露在潜在投资者甚至整个互联网中, 不利于借款者隐私的保护 (2) 。国内有学者认为P2P网络借贷平台很难保证投资者资金的安全, 部分网贷平台以高于法律规定的利率水平进行不规范经营, 这都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专家指出, P2P网络借贷平台放贷, 贷款用途很难核实, 借款者可能将借入的资金投资到高风险领域, 影响金融稳定。2015 年12 月28 日,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 ( 征求意见稿) 》的下发, 标志着我国网络借贷进入正式监管时代。
一、我国P2P网络借贷存在的风险
( 一) 法律监管空位
在《办法》下发之前, 对于网络借贷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办法》中所指网络借贷, 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借贷, 即P2P网贷, 其属于民间借贷范畴, 受合同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的规范。网贷平台是依法成立的以互联网为纽带, 向借款人和出借人实现提供信息搜集、信息公布、资信评估、信息交互、借贷撮合等服务的组织, 其在本质上是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 因此其不得吸收公众存款、归集资金设立资金池、不得自身为出借人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等。目前, 许多网贷机构背离了信息中介的定性, 承诺担保增信、错配资金池等, 其已存在明显的违法边际。针对市场准入方面, 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P2P网贷市场准入的资质等条件限制。
P2P网贷按照操作模式的不同, 大致分为两种, 即保证金模式和债权转让模式。对于保证本金模式的P2P网络借贷平台, 一般情况下平台承诺当借款者违约时先行垫付本金的行为, 实际上从事了担保业务, 这与《办法》中规定的信息搜集、公布等中介作用以及不得承担任何形式的担保是不相符合的。对于债权转让模式的P2P, 第三方先将资金放贷给资金需求者, 签订借款合同, 然后再将该债权转让给投资者。这种模式的借贷行为并没有通过借贷双方直接完成交易, 实际上P2P网络借贷平台成为了民间金融机构, 这与其本身在法律上的定性也是相悖的。
( 二) 平台运营风险
如《办法》所指, P2P网贷在本质上属于信息中介组织, 其在本质上应当从事与提供信息搜集、信息公布、资信评估、信息交互、借贷撮合等服务相关的业务类型, 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 大多数网贷平台在运营操作过程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风险。这些风险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网贷平台引发的风险, 二是借款人存在的风险。
在运作过程中, 监管往往缺少相应指标红线硬性规定, 平台本身在维系运作和经营过程中往往会逾越各种硬性规定; 投资人将资金存入平台指定的中间账户, 贷款的发放和回收都是通过中间账户的相关操作来进行。第三方机构一般只允许P2P网贷平台和个人开户, 而不承担监管责任, 因此账户资金的支配权仍属于P2P网络借贷平台, 在这种情况下, P2P网络借贷平台就可能利用监管漏洞进行非法集资或是跑路, 给投资者带来重大损失。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也对平台的风险管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P2P网络借贷是利用互联网进行资金直接借贷交易的, 在中国征信体系不完善的环境下, P2P网络借贷平台仅仅依靠借款者提供的信息进行风险审核, 借款者很可能提供虚假身份融资或是提供虚假的资金用途将资金投入到高风险领域, 骗取投资者的资金 (3) 。借款过程中, 借款人故意隐瞒不利信息, 甚至为了诈骗等不法原因, 虚构借款资料, 提供虚假身份, 而网贷平台对借款人资料的审核又缺失完善的检测体系, 长此以往, 势必会造成整个金融市场的混乱。
( 三) 自律管控缺失
作为新兴的金融服务组织, P2P网络借贷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普惠金融计划的倡导, 更为P2P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大势环境。新兴事物的发展总是需要一个前赴后继的过程。目前, 整个P2P市场自律监管缺失, 行业监管力度不够, 由于行业内部并不能向银行业一样存在严谨的监管标准和制度保障, 尤其是资源共享和个人资信方面的信息互通, 这种情况放大了网络借贷的不稳定性, 对行业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阻碍。
二、我国P2P网络借贷法律监管举措
( 一) 确立监管原则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和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的“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依法、适度、分类、协同、创新”的监管原则, 《办法》确定了网贷行业监管总体原则: 一是以市场自律为主, 行政监管为辅。该项原则坚持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网贷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要坚持市场为导向、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发挥好网贷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 促进网贷行业健康发展。二是以行业监管为主, 国家监管为辅。P2P网络借贷本质上是信息中介机构, 而非信用中介机构, 对P2P的监管, 重点在于业务基本规则的制定完善, 而非机构和业务的准入审批, 监管部门应着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以保护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三是坚持底线思维, 实行负面清单管理 (4) 。通过负面清单界定网贷业务的边界, 明确网贷机构不能从事的十二项禁止性行为, 对符合法律法规的网贷业务和创新活动, 给予支持和保护; 对非法金融活动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 加强信息披露, 完善风险监测, 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四是实行分工协作, 协同监管。发挥网贷业务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地方人民政府、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 促进有关主体依法履职, 加强沟通、协作, 形成监管合力。
( 二) 明确监管主体
明确监管主体是对P2P网贷平台进行监管的首要任务, 使监管机构做到各尽其职, 避免重复监管, 是当下的应选之策。美国对P2P网络借贷的监管实行多部门分头监管,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监管的指导方针, 主要监管机构为SEC、美国审计署、消费者金融保护局, 其中SEC是网络借贷的核心监管机构。在中央和地方监管分工方面, 美国坚持明确的分工责任: SEC和州级证券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投资者保护, 重点监管网贷平台信息披露制度的执行, 消费者金融保护局主要负责制定和实施金融产品服务的相关法律个监管条例, 及时纠正P2P平台的错误, 审计署负责对网络借贷进行研究分析, 做出相应的监管决策。根据《办法》和关于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分工的有关规定, 对于P2P的监管, 由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制定统一的业务规则和监管规则, 督促和指导地方人民政府金融监管工作; 由省级人民政府对机构实施监管, 承担相应的风险处置责任。P2P作为信息中介组织, 对其监管, 《办法》明确银监会作为中央金融监管部门负责对网贷机构业务活动制定统一制度规则, 督促和指导省级人民政府做好网贷监管工作, 加强风险监测和提示, 推进行业基础设施建设, 指导网贷协会等。除了银监会之外, 《办法》还进一步明确要求工信部负责对网贷电信业务进行监管, 公安部牵头对互联网安全进行监管, 打击网络金融犯罪, 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负责对金融信息服务、互联网信息内容等进行监管。在中央与地方分工上, 要求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承担辖内网贷平台的具体监管职能, 包括备案管理、规范引导、风险防范和处置等。
( 三) 加强行业监管, 引入信息共享
英国的网贷行业监管性较强, P2P行业协会在规范网贷行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行业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 最低运营资本金要求、客户资金隔离制度、平台规制清晰、公平处理投诉、引入信息披露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英国金融行业监管局尤其重视P2P网贷平台对信息披露制度的管理, 在2014 年3 月公告的《关于网络众筹和通过其他方式发行不易变现证券的监管规制》, 其核心内容就是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信息共享, 建立行业内完善的征信系统, 为平台的业务开展保驾护航。我国网贷行业作为新兴行业, 问题层出不穷。如何使行业在保证高速发展的前提下, 提升平台发展的健康稳定性, 成了众多网贷平台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行业自律监管的有效性, 能够从本源上管控风险, 降低风险标准。同时, 行业自律监管需要有关各方积极创新, 相互配合, 并建立起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市场约束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加强行业监管, 对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十分必要。信息披露制度和行业征信系统的建立和维护, 有利于建立行业内资源共享, 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监测机制, 在规范从业机构市场行为和保护行业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结语
我国P2P行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市场和潜力, 法律监管制度的缺失导致整个市场秩序的混乱, 完善的法律体系能够为P2P网络借贷的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随着《办法》的出台, 相信, 在2016 年里, 我国P2P行业会度过自己的危机, 迎来自己真正健康发展的春天。
注释
11莫易娴.P2P网络借贷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综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1.
22 王艳, 陈小辉, 邢增艺.网络借贷中的监管空白及完善[J].当代经济, 2009 (24) .
33 金琳琳.P2P网络借贷监管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 2015.
[关键词] 国际法 网络信息 监管 正当性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1-0021-03
A Discourse on Requirements for Justification for Chinese Onlin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Conventions’ perspective
Wang Qing Zhu Xi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specific provisions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conventions on the restrictions on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speech, and summarizes three requirements for justification for online information regulative activities, i.e., regulation should have legal basis provided by the laws, regulation should comply with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and the regulated parties should have effective remedie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LawOnlin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Justification
网络信息监管,是对互联网运营秩序的规范以及互联网信息流动的一种行政监管。正当性是合法性的基础和前提。网络信息监管作为一种行政行为,其正当性代表着社会公众的认同,更代表对自然公正、程序正义的追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网络化已成为全球发展趋势,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新媒体,其开放性、共享性、便捷性为推动信息的自由流动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之而来的网络淫秽色情信息传播、网络欺诈、黑客攻击、通过网络招募恐怖分子成员、网络策反等危害活动,严重威胁我国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民基本权利。可见,网络信息监管具有现实需求性。
为了规范网络运营秩序,监管网络信息流动,1994年至今,我国制定了不少法律法规和政策。有学者根据监管强度或力度的不同,将近20年的时间分为弱监管(1994年—1999年)、中监管(2000年—2003年)、强监管(2004年至今)三个阶段[1]。但是,从中监管阶段至今,国际社会对我国网络信息监管的指责从未间断。中监管时期的批评主要来自国外非政府组织、民间机构及学者,如记者无国界组织(Reporters Sans Fronti€鑢es)、大赦国际(Amnesty International)以及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等。强监管时期,前段时期的批评者依旧活跃,同时,一些外国国家机关、国家领导人也开始关注我国网络信息监管,甚至公然指责。在发表批评言论的同时,一些西方的政治家、学者、民间学术机构等试图将网络信息监管与贸易障碍挂钩,谴责我国政府的网络信息监管等同于设置针对外国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进入障碍,建议美国政府、欧盟向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争端解决机构投诉中国政府。一时间,我国的网络信息监管成为“众矢之的”。
鉴于网络信息监管主要涉及对言论自由权的限制,而言论自由权包含通过任何媒体寻求、传递和获取信息与思想的自由,本文从分析国际人权法规定入手,分析我国网络信息监管正当性的国际法要件。我们认为,在国际法视野下,网络信息监管的正当性至少满足以下三个要件:第一,网络信息监管的法律依据必须是法律层级的规范;第二,网络信息监管必须符合比例原则;第三,网络信息被监管方应有有效的救济途径。
1 网络信息监管的法律依据必须是法律
首先,网络信息监管是行政行为,监管主体应该遵循行政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得任意行政”,即网络信息的监管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此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其次,由于网络信息监管的实质是对某些人权,尤其是作为民主社会运行基石的言论自由权的一种行政限制,其法律依据应当是效力层级较高的法律规范形式。对此,我国已批准的和已签署但尚未批准的相关国际人权公约,如《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国已于1998年签署但尚未批准)均有相当清楚的规定。
《世界人权宣言》是第一个系统规定尊重和保护基本人权的国际公法。该宣言涉及社会实践、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30个条文规定了所有人享有其规定的一切权利与自由。其中,与政府网络信息监管实践密切相关的是第19条规定的意见与表达自由权,该权利包括不受干涉的保留意见权和通过任何媒体寻求、获得、传递信息与思想的权利。该宣言的大部分条款属于授权性规范,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该宣言第29条却是义务性规范,规定任何人在行使其权利与自由时,需受到法律规定的限制。其中,第29条第2款明确规定“人人在行使其权利和自由时,只受法律规定的限制”。可见,该条为各国限制包括意见与表达自由权在内的全部人权的行使确立了限制的规范形式要件,即以“法律”对人权行使的限制予以明确规定,其他法律规范形式不得限制。
nlc202309021257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是对《世界人权宣言》中有关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内涵的扩展,也是对《世界人权宣言》原则性要求的法律条文化。就该公约所保护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限制而言,与《世界人权宣言》一样,该公约第4条明确规定了这些权利受“法律规定的与其性质不相违背”的限制。
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一样,《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亦是《世界人权宣言》内容的法律化。该公约第18条第3款、第19条第3款均明确规定,公民享有的思想、信仰和宗教自由权,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权“仅仅”受到“法律规定的限制”。同时,该公约第20条规定,任何战争宣传、任何构成煽动歧视、敌视或暴力的民族、种族或宗教仇恨主张,应以法律加以禁止。
可见,《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以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均为限制相关权利确立了法律规范层级要件,即“法律”。此外,美洲、欧洲和非洲的区域性人权公约与国际人权公约一样,为了保障人们的思想自由、良心自由、意见表达自由和宗教自由等人权,也对这些权利和自由的行使确立了“法律确定的限制”。
根据权威学者的解释,“法律规定的”(determined by law; prescribed by law)这一术语意味着“限制必须被制定在正式意义上的、一般——抽象的立法机关法令中,或是同等的、非成文的普通法规范中,并且足够具体地规定允许执行机关进行的干预”[2] 。因此,在非普通法国家,“法律规定的”术语具有规范形式与规范内容两方面的内涵。就规范形式而言,法律必须是立法机关而非行政机关通过的法律。就规范内容而言,内容必须足够具体,对此,欧洲人权法院1979年的《星期日泰晤士报》诉英国案判决亦认为,法律规范必须足够精确,以使公民能够因预计到可能的后果而控制其行为[3]。
2 网络信息监管必须符合比例原则
德国行政法学鼻祖奥托·麦耶在其名著《德国行政法》一书中,阐述了行政权运行的一条重要原理,即行政权追求公益应有凌越私益的优越性,但行政权力对人民的侵权必须符合目的性,并采行最小侵害之方法,此为许多国家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然而,学界对比例原则的内涵却并未取得一致。通说认为,比例原则包括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狭义比例原则三个子原则。适当性原则要求手段有助于目的实现,必要性原则要求实现目的的手段所造成的权利侵害是最小程度的,而狭义比例原则是通过对手段负面影响的考量,要求目的本身的适当、不过分。因此,比例原则的这三项子原则分别从“目的取向”“法律后果”“价值取向”上规范行政权力与其行使之间的比例关系。
由于国际人权法规范一般规定的是国家保护人权的义务,比例原则自然浸淫其间。
首先,在规定人权可以受到法律规定之限制的同时,国际人权法还明确规定了限制的目的,即比例原则中的适当性原则。《世界人权宣言》第29条第2款规定:法律规定的限制,“仅仅出于保证对其他人的权利与自由予以应有的承认与尊重,且满足民主社会的道德、公共秩序和公共福利的正当要求之目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4条规定的限制目的为“仅仅出于促进民主社会的公共福利”。《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8条第3款规定了限制宗教或信仰自由的“保护公共安全、公共秩序、公共健康或公共道德,或者其他人的根本权利和自由”等5个目的,第19条第3款规定了限制表达自由的5个目的为“尊重其他人的权利或者声誉”和“保护国家安全,或者公共秩序,或者公共健康或公共道德”。
其次,国际人权法还明确体现了限制的必要性原则。《世界人权宣言》第30条规定:“本宣言的任何内容不可以解释为国家、集团或个人有权从事旨在破坏本宣言规定的权利和自由的任何活动或行为”。《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4条中的“only in so far as”条件将限制限定在“仅仅在其与这些权利的性质不相违背的程度内”,该公约第5条第1款在完全复制《世界人权宣言》第30条内容的同时还规定:“本公约的任何规定不得解释为国家、集团或个人有权从事旨在其限制的程度超过本公约所规定程度的任何活动或行为”。《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第3款规定了限制必须是前述5个目的所“必要的”(necessary)。结合欧盟法院、欧洲人权法院和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相关司法审查判例,“必要的”一语的含义为:尊重人权和自由的实质(essence),是必要的且真正符合所承认的普遍利益或者保护其他人权利与自由所需要之目标,政府行为不得超出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恰当且必要的限度[4];限制必须有“紧迫的社会需要”[5];限制手段必须是限制性最小的[6];限制必须与所追求的目的相称[7];在评估干涉的比例时,要考虑所施加惩罚的性质与严重程度[8]。
因此,比例原则内在地要求网络信息监管方面的法律必须追求维护公共利益和保护个人合法权益之目的,法律所规定的监管措施必须与该等目的相称,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言论自由权的干涉程度。即便监管目的合法,若监管措施与监管目的不成比例,监管将丧失合法性和正当性。欧盟法院于2014年4月8日裁决欧盟第2006/24/EC号和第2002/58/EC号修订指令关于网络数据保留的两个指令无效,便是运用比例原则的最新判例。该院认为,虽然是为了实现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之合法目的,两个指令却没有就涉案措施的范围与应用规定清楚且确切的规则,也没有为通信数据被保留的个人提供有效防止其个人数据被滥用、被非法获取和使用之风险的最低保障措施,从而违反了比例原则[9]。
3 网络信息被监管方应有有效的救济途径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3条赋予缔约国确保给予权利被侵犯方获得有效救济的义务,其中,侵权人包括官员,该等救济应由有权的司法、行政、立法机关或者该国法律所规定的其他有权机关,而且要增强司法救济的可能性,并且确保该等救济的可执行性。
nlc202309021257
确保获得有效救济义务也是行政法一般原则和具体制度的要求。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6条规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所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因此,无论因政府监管行为,还是因其他主体的监管行为导致言论自由权受损一方,有权通过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民事诉讼等途径寻求救济。
4 结 语
根据前述网络信息监管正当性的国际法要件,我国网络信息监管实践尚需进一步完善。惟其如此,方能既保证监管的正当性,又避免授人以柄。
就监管依据必须是法律要件而言,除极少数是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之外,中国有关网络信息监管的现行法律绝大多数是行政机关颁行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部门规范性文件,甚至还有地方性法规(比如,《徐州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这种法律现状不仅明显有违监管依据必须是法律之要件,而且也潜在地有悖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及其目的——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就比例原则要件而言,中国有关网络信息监管的现行法律不仅缺少监管措施的范围与应用方面的明确规定,而且也缺少保障网络言论自由权的具体措施。考察目前的监管实践,至少国内目前通行的屏蔽整个网站的监管措施便有违反比例原则之嫌。在目的合法的前提下,似以采用替代性的、损害程度较小的过滤措施为宜。
就救济要件而言,我国现行相关法律应改变重监管而轻救济的立法模式,以保障被监管方获得有效的救济。
注 释
[1]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9-123,191-199
[2][奥]曼弗雷德·诺瓦克著;毕小青,孙世彦等译.民权公约评注: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上)[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48
[3]The Sunday Times v. United Kingdom[OL].[2014-11-27].http://hudoc.echr.coe.int/sites/eng/pages/search.asp x?i=001-57584#
[4][9]Digital Rights Ireland Ltd (C-293/12) vMinister forCommunications, Marine and NaturalResources and Others and K rntnerLandesregierung (C-594/12) andOthers[OL].[2014-11-27].http://curia.europa.eu/juris/doc ument/document.jsf docid=150642&doclang=EN /Pages/CCPR.aspx
[5] Handyside v. the United Kingdom[OL].[2014-11-27].http://hudoc.echr.coe.int/sites/eng/pages/search.aspx#
[6]UN Human Rights Committee.General Comment No. 27(1999)[OL].[2014-11-27].http://www.equalrights trust.org/ertdocumentbank/general%20comment%2027.pdf
[7]Lingens v. Austria[OL].[2014-11-27].http://hudoc.echr.coe.int/sites/eng/pages/search.aspx?i=001-57523#
[8] S€黵ek v Turkey[OL].[2014-11-27].http://hudoc.echr.coe.int/sites/eng/pages/search.aspx?i=001-58279#
(收稿日期:2014-12-01)
【我国网络银行监管研究】推荐阅读:
发展我国网络经济的思考11-14
我国服装企业网络品牌营销策略分析10-16
我国投资银行对策研究09-19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10-06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06-15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风险和对策研究11-02
网络银行发展研究论文12-06
我国商业银行现状10-21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12-15
我国居民储蓄情况研究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