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调查研究(精选8篇)
第一,金融危机对农产品价格及销售的影响。虽然部分农产品国家均有保护价,但是化肥等农资价格也在上涨,成本增大,农产品价格下跌带来农业生产收入损失。由于经济危机,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不断萎缩,价格回落幅度打特别是对我国农产品生产销售影响巨大,直接影响到了农民的收入。
第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显著,也就出现了农民工返乡潮的问题。由于出口需求的缩减,队国内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冲击很大,而劳动力市场竞争程度加剧,农民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破产,建筑业发展的放缓,无力建设新楼房,致使大量的农民工返乡。这样就使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就业机会。而农村相当一部分家庭收入来源便是外出打工。收入的减少直接影响到了农村的消费水平。除此之外,农民返乡潮又造成农村稳定问题,返乡回来的农民工一时间也无事可做,便聚众玩牌赌钱,各种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到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第三,市场的开拓,农村经济在开拓国内市场方面将受到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国际市场,金融危机让市场大大的缩水了,国内市场也受到了影响,农村经济,农村企业要开拓市场方面就受到了沉重的压力。
今天的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就是考验同时也是一次机遇,对农村经济来说一样如此。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需求萎缩,价格回落,部分农产品出口受阻,农业生产效益下滑,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就业困难加大,促进农民增收是关键。我认为必须加强市场调控,推动农业生产调整结构,上水平,增后劲,通过保就业,促增收,维护农村稳定。
首先,要加强和改善对农业生产的宏观调控。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八项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统筹处理好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关系,加强引导和指导,切实增强农村经济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确保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比如,在以往的生产经营中,资金短缺往往是制约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在经济危机来临之际,国家的金融政策一步一步开放,利率不断下调,发展村办民办企业,将是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其次,妥善处理和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受国际金融危机就、影响,东部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受损严重,数以万计的农民工返乡,给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新的压力,给工业化,城镇化增加了新的矛盾。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已经成为目前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加大应对金融危机的宣传,及时为农民提供应对措施和就业信息。二是扩大农村就业务工渠道,出台系列有利于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政策和措施,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使农民工短期行为变为长期优势。三是要统筹工农和城乡发展的关系,推动产业升级,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偏重投资,出口转向投资,出口,消费并重。四是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发展并做打做强龙头企业,像过去乡镇企业那样,亦工亦农,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五是要及时研究制定对中小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扶持政策,发挥政府投资项目对农民工就业的吸纳,引导作用,对自主创业的农民工给予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六是要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依山靠山富于山,依水靠水富于水,开发荒山荒土,宜养则养,宜种则种,扩大内需,拓宽路子,增加农村就业岗位,鼓励返乡农民工再创业,建设家乡,美化家园。例如:农民工返乡后,可以带回来原先在城市中所学的经营之道,形成新的农民增收点。还有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相当大的一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开始将就业的目光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他们有着开阔的视野,灵活的思路和迅捷的信息渠道,他们投入到农村发展的大潮中时,这些优点无疑给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利用这大好的资源可以给予农村经济建设以很大的帮助。
第三,继续加大强弄政策的实施力度。一是要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主题,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落实到位国家粮食直补政策,及时足额兑现到户。二是要严格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等生产资料专项补贴,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三是要在“放活”方面继续深化改革,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拓展经营领域范围,积极培养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完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集聚农村资金,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化解金融危机的能力。四是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兴办养殖小区,扶持养殖能人,经济能人带头示范,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一些更加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将会相继出台,逐步推动中国经济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而要扩大内需在农村有着巨大的潜力,如果8亿农民收入能实质性的提高,那么广阔的市场将会被打开来,市场规模不容小视。
第四,强化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在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济体制下,从农村实际出发,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进一步强化农村土地的生产功能,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农户为流转主体,农地用途不变的原则,引导和支持农地流转,采取土地租赁,合理流转,综合开发等形式,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有效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就如同东北的农业基地一样,规模化经营,使用机械化,效率高,生产的产品直接面向市场。
关于调查的分析和思考
(一)金融危机对落后地区的影响首先在农村。通过调查我们认为,金融危机首先冲击的不仅仅是发达地区以出口和国际市场为主的经济,同样也冲击着以劳务经济为主的落后地区的农村经济。其影响首先在农村,首当其冲的是农村经济。
(二)从农村会逐渐影响到城市。随着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农村购买力受到消弱,必然会影响到城市的消费购买力水平,城市商业服务业会受到影响,以轻工产业为主的我市城市经济也必受到影响。
(三)金融危机的全局性和局部性。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它具有全局性,但也有局部性和个性。比如尽管企业倒闭增加,但有实力的企业却保留了下来,大量人员失业,但具有技术特长的人员却留了下来,尽管农产品掉价,但它不是绝对地没有市场。所以只要积极应对,充分利用金融危机的两面性,寻找地方经济发展的机遇。
农村经济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建议
(一)提供经济信息服务。农村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化不够。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向。农产品的滞销,劳务经济的萎缩除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外,还与信息化不强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加强农村经济的信息化,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极为重要。
(二)加强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劳务经济是我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必须加强对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使他们在劳务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组织定向劳务技术培训,使学有所向、学有所需,同时扩大了劳务技术培训市场,增加了劳务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三)帮助农民建设现代农产品市场。现代农产品市场可能是实际的,也可以是虚拟的,要建立农产品购销网络系统,使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在信息的配置下更加合理。要为农民提供网络销售的中介实体机构,引导帮助农民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市场,发展现代农业。
农村劳动力返乡带会了新的技术经验,一些农民利用一定的积蓄重操旧业,加快了恢复农业的生产。同时一些学生的观念也在发生改变,学校毕业不包分配,城市就业环境竞争压力太大,这使得许多大学生返乡谋工作,谋生活,这也加速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且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同时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演变
2007年4月,以美国新世纪房屋贷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开端,美国次级按揭贷款的风险开始显露。随后,风险迅速向以次级按揭贷款为支持的各类证券化产品的持有者转移。6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旗下的对冲基金因投资次级债损失面临破产的消息引发了全球范围的金融市场动荡,一度导致全球股市连锁性下挫,形成了一场影响全球的金融动荡。2008年9月,美国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之后仅一周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次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更令人惊讶的是,仅两日之后,美联储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贷款,79.9%的AIG股权归政府所有。在半个月的时间内,美国金融市场跌宕起伏,次贷危机全面升级,演绎了全球金融历史的一次重大“金融海啸”。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成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甚至认为美国已经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随着次贷危机的升级和蔓延,欧洲各国及日本等国家已经卷入这场危机,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美国次级按揭贷款促发金融危机有其深刻的原因和必然性,其中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工具被过度滥用、市场约束机制的失灵以及银行为过度追求盈利而降低风险标准为此次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这些完全依赖于房价不断上涨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在美联储不断加息、美国房价出现下跌的情况下引发次级房贷难以偿还和债券信用危机,产生了大量的房贷违约和银行坏账,最终引发了此次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国际金融危机。
2 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持有国和美国最大的债权人之一,势必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全面升级的负面冲击。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下滑、货币政策的调整以及全球资本流动格局的改变,对我国经济金融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2.1 金融危机突出了我国金融业的风险
由美国引爆的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金融工具的过度滥用和金融业对风险的忽视。就银行业而言,美国金融危机的诱因与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相同:房价虚高,房地产泡沫的不断膨大,利率的不断调高。而且,由于房地产贷款在我国银行信贷资产中比重较大,我国房地产信贷尚没有信用分级和风险定价,假按揭和假收入资产证明并不少,信贷资产没有证券化,房地产信贷风险情况不明且风险相对集中在银行体系内。因此,我国银行业需要更加审慎对待和控制风险。从证券和保险业来看,中国证券业机构的QDII在国外的巨额亏损、中国平安投资富通集团导致上百亿的浮亏及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投资黑石集团账面亏损近一半的情况,都说明了金融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审慎对待和控制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
2.2 金融危机推动了我国金融市场的调整
虽然我国银行业在美国次贷危机中的直接损失较小且是一次性的,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却是重大的。当全球众多金融机构陷入国际金融危机时,投资者对我国金融机构的信心也会受到打击,国际金融危机持续的时间越长,对我国金融业经营环境的影响也越大。2008年下半年中国股票市场的调整过程中,作为A股市场权重最大的金融板块一直引领大盘深幅调整,从中就可以看出投资者对整个金融业未来信心不足。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国际金融危机通过信心渠道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可能要远大于其对实体经济的实际影响。而随着次贷损失进入集中暴露期,国际资本市场给A股市场带来的震荡可能会更加频繁。
2.3 金融危机可能促使资本流动发生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将对全球资金的存量、增量及流向产生影响,而这一切都将通过全球资金的流动而影响到中国。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信贷市场信心危机导致发达国家整个金融市场的信心缺失,发达国家流动性出现局部紧缩,不得不抽出其在亚洲等市场的资金来回补自身的资金缺口。其中中国和印度的基金成为资金流走的“重灾区”,这或许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亚洲地区股市的调整幅度会超过欧美。另一方面,尽管现在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出现了信贷萎缩和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但是世界范围内仍然存在包括石油美元、主权财富基金等大量资金在世界各地寻找投资机会,资本的趋利性使得其会避开处于动荡中的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印度等高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成为资金寻求新增长机会的目标市场。
3 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损失值虽然不大,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外汇储备和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化,中国可能要被动承担重大损失的风险。对此,我国应保持警惕,深入研究,吸取教训,制定相关的战略和政策,防范未来的金融风险和全球化风险,以维护国内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利益。
3.1 灵活运用宏观调控,积极应对环境变化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应注意观察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相机抉择,及时根据环境变化调整国内宏观调控政策。从2008年初到12月,我国经济总基调已经出现了几次较大的变更,从年初的“两防”(防通胀和经济过热)到年中的“一保一控”(保增长和控通胀),再到9月份的“全面保增长”,以及当前及下一步的“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央行自2008年9月16日利率调整转向以来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已连续3次降息。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双降,释放了适度放松从紧的货币政策的信号,此举意在避免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增长。这些经济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反映出政府采取了更加灵活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应对当前动荡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部需求出现萎缩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成为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当务之急。
3.2 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防范制度
近年来,受人民币升值和外贸顺差快速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内流动性充裕,我国以房地产、股票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上涨较快,住房信贷、住房抵押消费贷款增长很快,极易出现银行追求利润、忽视风险的非审慎的经营行为,一旦市场形势出现扭转,可能对银行的持续经营产生负面影响。国际金融危机表明,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我国银行业必须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风险,加强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提高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机构的监管,防范局部风险向系统性风险转化。
3.3 切实加强监管力度,突出金融监管重要性
一是监管当局应对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投资和资产进行动态监管,以防止金融机构的海外风险敞口过大。二是监管当局应加强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外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并不一定是审慎的。三是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标准和规范的制定,防止出现监管“死角”。四是相关部门应建立相应的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绩效评估,适时调整和完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和投资机制,以控制我国对外投资的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3.4 逐步开放资本市场,积极稳妥实施国际化战略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自由兑换、资本市场完全开放等金融自由化问题都需要重新认识,加强全球金融战略的研究与部署。对于我国金融业而言,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国际化战略已成为金融企业发展的内在迫切要求。目前我国银行业海外资产只占到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不到1%,因此,在跨国经营方面,我国金融企业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长远来看,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是既定的战略目标,要更好的把握时机。当然,我国金融机构成功地“走出去”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密切关注并有效管理国家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法律风险等与国际化经营相关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吴双.论当代国际银行业的监管趋势及启示[D].四川大学,2005.
[2]韩薇薇.论金融危机的生成与防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
[3]胡勤华.国际金融危机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商业时代,2004,(35).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了专门委员会研究国际货币制度改革问题。1976年1月,参与专门委员会的20个国家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的会议上签订达成《牙买加协议》,奠定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的基础,因此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也被称为“牙买加体系”。《牙买加协议》的要点可以归纳如下:一是黄金非货币化,以及强调特别提款权(SDR)的国际储备地位。二是允许会员国自由选择、制定和调整汇率,使浮动汇率合法化。三是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的总份额,扩大基金组织在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困难和维持汇率稳定方面的能力。
实际上,《牙买加协议》签订后,国际货币体系并未完全按照其规定的方向发展。一方面,自由选择汇率制度的规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汇率制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汇率政策也成为一些国家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手段之一。另一方面,特别提款权并未取代美元成为新的国际货币,美元保持着其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它既是全球范围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也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计价和结算货币。需要指出的是,美元在“牙买加体系”中主导地位的确立,是各国政府和交易商、投资者的选择,而不是像在布雷顿体系中一样作出明确规定的。从相关参与方享有对汇率制度、储备和结算货币等的自由选择权这一角度来说,“牙买加体系”可以概括为“无规则”的体系。实际上,随着欧元的推出以及欧洲央行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地位逐步确立并呈上升趋势。这一变化从IMF对各国官方储备的统计数据中得到清晰反映,从2000年末到2008年第二季度末,在可明确币种的官方外汇储备部分中,工业化国家的美元储备比率从73%下降到68%,欧元储备比率从17%上升到23%,发展中国家的美元储备比率从70%下降到59%,欧元储备比率从19%上升到29%。
二、金融危机对美元国际主导货币地位的影响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无疑是对美元国际地位的又一次重大冲击,这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一是危机使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进一步下降。计量研究的结论认为,主导货币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每变化一个百分点,其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会变化1.33个百分点。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份额的下降无疑会对美元的主导货币地位产生影响。二是美国金融体系的调整降低了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三是危机使美国中长期通胀前景不利于美元的稳定。但种种迹象表明,这次危机仍不足以从根本上动摇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元作为国际主导货币的地位仍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际货币体系向美元和欧元双极化演进还有一段路要走。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当前的金融危机并不只是美国的危机,而是全球经济的危机。不仅美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欧盟、日本经济受打击的程度丝毫不亚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甚至先于美国进入了衰退。因而在这场危机中,欧元金融资产的安全性并不高于美元资产,美元传统上作为危机资本避难所的角色没有改变。这也是近期美元对包括欧元在内的多数货币不贬反升的主要原因。
其次,欧元区金融市场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导致在与美元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欧元区金融市场的深度与流动性与美国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欧元区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也尚未完全实现,跨境金融交易与服务的成本高,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收益率。这些都制约了外部投资者持有欧元资产。
第三,欧盟发展中的一些长期问题也影响着欧元的吸引力。欧盟的长期经济增长率要低于美国,并面临着比美国严重得多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欧元资产的长期收益率。此外,欧盟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联合体,其政治一体化进程顺利与否也对其货币的国际影响有很强的关联,欧元的不确定性也因此增加。
第四,历史经验表明国际货币体系中主导货币的转换常常滞后于经济实力的转换。长期以来没有任何一个使用单一货币的经济体规模接近美国,这也是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美元危机,但美元的主导地位仍难以撼动的重要原因。美国经济如果持续出现问题,美元主导货币的地位是有可能被替代的。但从历史经验看,这种替代的过程很漫长并往往伴随着十分重大的历史事件。
总体而言,当前金融危机对美元和欧元地位的影响目前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两大经济体谁能够率先走出危机,实现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增长重返正轨,谁就能够在主导货币的竞争中占有先机。
三、我国的对策——积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
(一)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面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这一变化与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我们应抓住机遇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通过适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降低我国在对外贸易、储备等方面对美元的过度依赖,以保持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
人民币适度国际化对中国经济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减少美元汇率波动对我与周边地区贸易的干扰。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适度降低外汇储备规模,实现资源更有效率的使用,减少巨额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制约,并降低储备自身的风险。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降低中国出现货币危机的风险,并有利于金融机构和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解决债务与收益货币不匹配的问题。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稳定,对提高国民福利也有所助益。
当前,人民币区域化的条件也日趋成熟。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巨额的外汇储备意味着我国有能力参与区域金融合作机制的建立并在其中起到相对主导作用,也有利于提升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的信心。同时,我国有着与其他亚洲国家密切的贸易联系,对亚洲其他地区保持着较高的逆差。2007年中国进口总额的近40%是与亚洲国家的贸易。而且,人民币对内对外的币值均总体稳定。实际上,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已经呈现出加快的趋势,在东南亚部分地区已经成为“硬通货”。“牙买加体系”所具有的“无规则”的特点和近年来国际货币体系呈现的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为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空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各国反思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美元霸权的弊端,对于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可以说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二)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对策建议
1、建立有利于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各类机制
第一,与主要贸易伙伴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签订有关人民币流通的合作协议,逐步扩大人民币作为对外贸易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的比重和范围。
第二,实行人民币在资本账户某些项目下的有条件兑换。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人民币回流机制,包括尝试允许境外人民币到境内直接投资、允许用境外人民币支付我国出口商品货款等。
第四,与区域内国家和地区建立信息交换和统计监测的合作机制,加强对人民币非法和突发性流动的监测和控制。
2、推动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为了有效促进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应充分运用香港作为亚洲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优势,将香港发展成为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一方面,作为亚洲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香港经过多年发展,其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及监管制度都相对完备和规范,金融人才聚集,对于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有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这有利于帮助人民币离岸业务加快发展,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另一方面,承接人民币离岸业务,加强与内地的经济金融联系,也有利于香港分享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提高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3、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
金融机构走出去、发展海外业务是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的战略必然选择,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开放。通过金融机构走出去,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能够将业已形成的周边地区人民币流通纳入正规的银行金融服务体系,降低不规范的流通方式给交易者带来的风险,促进人民币流通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同时也有利于对人民币境外流通状况的监测与分析。
4、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币值稳定是对承担国际货币或区域货币职能的货币的一项基本要求,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扩大人民币流通、使用的范围,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是必要的条件之一。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实施至今年上半年,人民币持续升值态势,近几个月则趋于平稳。可以说目前人民币汇率变化的趋势,是符合成为区域货币的基本要求的,未来应继续适当采取调节措施,维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为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提供良好的条件。
☆ 由于我国仍然存在一定的资本管制,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健康的直接影响比较有限,对中国经济的短期直接影响总体上不会太大。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与美国、全球经济之间的联系 与传统金融危机不同的是,次贷危机中风险的承担者是全球化的,所造成的损失是不确定的。次贷的证券化分布以及证券化过程中的流动性问题,使得经济金融发展中最担心的不确定性通过次贷危机集中体现出来。也正是由于上述不确定性造成了次贷损失的难以计量和对市场的巨大冲击。
☆ 既然如此,那么次贷危机会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有哪些有用的启示呢?
由于我国仍然存在一定的资本管制,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健康的直接影响比较有限,对中国经济的短期直接影响总体上不会太大。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与美国、全球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中的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一)直接影响:比较有限
1、国内金融机构损失有限
国内一些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产品。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虽然还没有明确的亏损数据,但这些银行的管理层普遍表示,由于涉及次贷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轻微,少量的损失也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
2、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的不断增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必将对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的传导作用。一方面,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以2008年年初为例,部分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不断暴露的次贷巨亏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股灾。1月份,全球股市有5.2万亿美元市值被蒸发,其中,发达国家市场跌幅为7.83%,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12.44%,中国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持续动荡
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市场的资金流向,加之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的互动关系日益密切,香港市场的持续动荡很可能对内地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压力。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可能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1、出口增长可能放缓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经济总量上看,出口在GDP中的比重不断升高,2006年超过1/3,2007年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仍增长了25.7%。从就业上看,外贸领域企业的就业人数超过8000万人,其中,加工贸易领域就业近4000万人。2001年以来,在所有的对外出口中,中国对美国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21%以上,出口增长速度也很快。
由于外贸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美国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之一,因而美国经济放缓和全球信贷紧缩,将使我国整体外部环境趋紧。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消费者信心快速下滑。尽管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美国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事实上,中国出口增速从未与美国经济增长脱节。只要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中国出口就有可能明显放缓。2007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也显示,中国的出口增速较前三个季度下降了6个百分点,低于全年的平均水平。因此,次贷危机可能会对我国未来的出口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对出口的影响一方面会直接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会通过减少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投资需求而最终作用于整个宏观经济。
2、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
全球经济的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着我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信贷萎缩、企业获利下降等现象,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全球的房地产、股票等价格震荡加剧,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所以,我国不但要面对美国降息的压力,而且要应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都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抉择。
3、国际收支不平衡可能加剧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上升。一方面,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净流入规模加大。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恶化,美国可能采取放松银根、财政补贴等
多种方式来防止经济衰退,而这些政策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加剧全球的流动性问题,国际资本可能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保守势力的抬头、我国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等因素可能会对我国的资本流出产生影响,导致资本净流入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加剧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优势,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可能向发展中国家转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境外市场的动荡可能会影响到跨境资金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加大资金调节的难度,而且一旦出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可能会加大我国国际收支波动的风险。
4、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加大
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来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可能加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方面,在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同时,中国趋紧的货币政策会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近几年,在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偏多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国际游资投机人民币的压力,我国央行倾向于把人民币存款利率与美元存款利率保持一定的距离。自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采取了减息等货币政策措施。1月22日、1月30日和3月18日,美联储分别宣布,降低联邦基金利率75个、50个和75个基点,减息幅度非常大。目前,中美利差已经形成了倒挂。如果中美货币政策继续反向而行,扩大的利差将增大热钱流入的动力,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央行的对冲也将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弱势美元政策在不断向全球输出流动性的同时,会直接影响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贬值。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0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3.31%,对欧元汇率累计贬值6.12%,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14.04%。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对大部分非美元货币贬值的结构性差异一直伴随着汇改,并在最近几个月的国际金融震荡中更趋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非美元货币地区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要求可能会加大,不对称的汇率结构体系给人民币升值带来新的压力。
5、境外投资风险加大
从企业“走出去”的角度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可以分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利的是,次贷危机有助于我国金融机构绕过市场准入门槛和并购壁垒,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扩大在美国的金融投资,通过收购、参股和注资等手段加快实现国际化布局,在努力提升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不利的是,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货币紧缩,无疑加大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风险和投资经营风险。而且,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深入,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和离场
情绪会引起更高等级的抵押支持证券的定价重估,从而危及境内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目前,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观察。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在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影响,防止外部环境恶化作用于国内整体经济运行。尤其是要重视观察前期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结合外围和内部情况的变化适时作出灵活反应,熨平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三)几点启示:
他山之石可攻玉
1、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流动性较为宽裕的背景下,投资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较为乐观,往往会低估风险。但是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处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经济主体基于盲目乐观情绪购买的资产不一定就是优质资产。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最新的例子。低利率和房价上涨使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气氛迅速激发,然而在利率提高和房价持续走低后,次贷危机迅速暴露。因此,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以商业银行为例,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纷纷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各家银行十分重视利润的增长,纷纷加大了信贷投入。与此同时,在我国市场上也存在着低利率和局部地区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因而住房抵押信贷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虽然可以肯定,我国的情况与美国有所不同,但是我国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有必要吸取美国、欧洲等国有商业银行在此次危机中遭受损失的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出发充分估计风险,实现自身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
2、既要加强创新又要完善监管
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证券化分散了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上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造成了难以计量的损失。因此,我国要在不断加强金融创新的同时,完善对相关产品的监管。首先,要加强金融创新。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工具的创新正在不断加快,如果不能跟上这一发展趋势,就会在将来的全球化金融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就目前而言,对金融衍生产品以及一些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是我国金融机构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努力提高定价能力,确保对风险—收益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其次,要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其产品虽然可以对冲和分散风
险,但不会消灭风险。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产品拉长了资金的链条,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通过MBS、ABS、CDO等典型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高风险的房地产资产以证券化方式进入投资市场。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初期阶段,虽然规模较小,但是要从起步阶段就注意有效控制和化解市场风险,提高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审慎稳步地开展资产证券化。第三,要尽快完善金融监管。在金融创新过程中要搞好相关政策法规的配套,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通过尽快完善相关的监管框架,明确风险资本管理政策,加强并完善对场外交易的监控,强化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提示等措施,不断提升监管水平。
3、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客观地说,在次贷危机中,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既定政策,对隔离境外金融风险作出了较大贡献。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体,在自身经济和金融结构存在诸多缺陷的情况下,适度的外汇管理是抵御国际游资冲击的一道重要“防火墙”。尤其是随着我国金融开放不断深入,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可以有效地防止相对脆弱的金融体系完全暴露在国际经济环境中,降低各种外部不确定性。因此,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个相对长期的、渐进的、水到渠成的过程,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能力相适应,与对外开放的要求相适应。目前,我们要审慎放开资本账户,切实加强外汇监管,密切关注次贷危机的后续影响。当然,在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条件、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也是必然的,而且巨大的外汇储备和快速发展的宏观经济已经为相关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金融危机主要是对我国未来的影响。华尔街金融危机已波及全球。我倒觉的美国人是居心叵测。这次金融危机时全方位的。波及全世界。特别是对我国未来的影响很大。本来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是中国的机会。中国拥有实体经济,美国拥有虚拟经济,一旦冲突,“虚拟经济”倒霉。可是现在美国却控制了中国的实体经济,先是把中国钉死在产业链低端,耗光中国资源,甚至整个世界20年在享用着中国资源。然后再把中国资源换取的美元回流美国,把虚拟经济的灾难转移到中国。与此同时,还用资本和品牌把中国的低端产业控制在自己手中,让中国最终两手空空,高端低端产业全部控制在对方手中。世界形成两个极端国家:创造财富的贫穷国家和创造品牌的富裕国家。前者资源耗光环境崩溃,后者山清水秀不付任何代价。结果是实体经济的生态灾难和虚拟经济的泡沫灾难,全部砸在中国人头上。这就是所谓世界规则和市场规则。
这场信用危机,主要影响美国和中国。但是在美国和中国的影响很不一样。美国透支未来收入,中国透支未来资源。结果就是美国虚拟经济破产,中国实体经济破产。美国是为本国人民高消费透支了未来,中国则是在压缩本国人民消费的基础上为美国透支了自己的资源。美国透支了别国人民未来的收入,中国则是被别国透支了自己的资源,还透支了中国人的福利,中国人的健康,中国人的环境,所有这些透支最终都要由中国人自己偿还,如果现在把透支资源换取的一点财富再拿去美国救市,中国最后依靠什么偿还?
我们现在唯一能应对的就是首先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稳定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国务院已拿出四万亿投入基本建设以扩大内需。
一、金融危机的定义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 Financial Crisis),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定义来自于百度百科。
二、2007-2008环球金融危机
又称金融海啸、信用危机及华尔街海啸等,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来源于百度百科
三、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行业影响
在全球金融风暴中,处于风口浪尖的进出口行业受到的冲击最直接也最严重。首先,危机从金融层面转向经济层面,直接影响出口。
具体到行业,纺织行业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
就出口国家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较为明显,对欧盟和大洋洲的出口并未受到明显影响,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则出现了强劲增长态势,上半年中国对拉美、非洲出口金额增长都在40%以上,远远高于对欧洲和北美的出口金额增长速度。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与扩散,中国对欧洲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对中国整体出口增长构成严峻挑战。
(二)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现已显现,世界经济下滑几成定局。中国是这次危机中受损最小的发展中国家,直接损失较小,但是间接影响也不可小视。出口将减少,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作用开始消弱;投资者的信心有所动摇,投资积极性不高;银行“惜贷”,国内流动性不足。目前,扩大内需,尤其是刺激消费已成为政府和学界统一的经济调整口径,但仅依靠个体经济行为(个人与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显然有些“牵强附会”。实践表明,当经济处于衰退、或预期衰退时,(我国目前仍处于良性轨道上,但经济下滑)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应该说,从不久前的“反通胀”到今天的“保增长”政策突变,正在考验着政府宏观经济驾驭和调控的能力。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给中国未来一段时期的就业带来影响.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消息,其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虽然美国金融危机目前还没有给中国就业产生直接影响,但不能说明未来一段时期也不会受到影响。从目前的形势看,中国部分出口型企业已经面临经营困难,出现裁员现象。
尹成基说,这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继而可能导致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将对中国的就业问题再次提出考验。尹成基认为,眼前一些出口企业的经营困难带来的中低端劳动者失业,可能只是局部的现象。而就业问题的严重程度,则要视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究竟何时触底,对实体经济的伤害究竟有多大。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尹中立表示,美国金融危机已经使得中国出口形势恶化,而内部消费需求又短期难以提振,这将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继而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减少,最终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显然,未来就业形势并不明朗,促进就业必须成为当前相关政府部门一个重要的目标与任务。”尹中立说。
中国还面临其他就业难题
(四)金融危机对当代的我们【大学生】的影响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而与此息息相关的大学生对此更有必要倍加关注.“毕业就是失业?”当今,这句话常常穿梭于校园,这是危言耸听吗?形势真的有如此严重吗?当今形势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如何应付与此息息相关的我们对此的了解的重要意义更是不言而喻.俗话说:要打一场有准备的战.又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除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内部的就业矛盾仍比较突出。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要像中国这样提供7亿多个工作岗位。中国正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
就业现状
(一)招聘需求有所下降
各大高校的校园招聘,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这一直是获得就业职位的主要途径。而今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较为直接的金融、房地产、制造等行业,确实偏少。除了招聘企业数减少外,有的企业还压缩了进人计划。一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源主管说,他们今年原计划有校园招聘计划,但是目前制造业形势低迷,企业不仅减掉了招人计划,裁人计划也正在出炉。记者了解到,一些与进出口市场结合得相当密切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因此校园招聘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二)企业招聘门槛提高
虽然风暴眼在美国,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如此之高的现在,任何区域的经济体都不可能隔岸观火、独善其身。而对2009届毕业生而言,金融危机对各行业影响将直接导致的是——求职前景不容乐观。这也许也意味着更焦灼的等待,更艰难的抉择。危机,既是“危”也是“机”,看准低潮时的机遇,就能在下一波经济拉动中冲到浪尖。
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或许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三)招聘门槛更高条件相对“苛刻”
虽然经济有“萧飒”现象,但企业从“人才储蓄”的角度考虑,即使经济再紧缩,网罗校园人才仍是必不可缺的。可是,相对而言,企业的门槛提高、待遇降低,却是应届毕业生明显感到的变化。裁人已成为众多企业面临“寒冬”的主要对策,工作时间不长的新员工都易被裁,这类人重回校园求职,也给大学生求职带来不少的冲击。据悉,这些“二次就业”的毕业生,十分看好应届生就业市场。在他们看来,这个市场的用人单位质量高,且需求量大;而相比应届生,他们因为已有了工作经验,更有优势。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可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预测,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难以提供更充分、更客观信息的理由。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
据报道,虽然主管部门的“校园招聘禁令”要到11月20日才解除,但按照惯例,多数大企业都会在“解禁”。从部分高校了解到,企业的入校宣传已提前进入高峰期,眼下一些名校每周有多达40场的宣讲会。因为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学生们的求职热点向工作较稳定的国企和科研部门转移。一位大学生这样分析就业形势,“美国经济不好,很多留学生会选择回国就业,而国内企业又减少招聘名额,所以今年我们的就业会格外困难。”
调查资料:
在北京,虽然主管部门的“校园招聘禁令”要到11月20日才解除,但按照惯例,多数大企业都会在“解禁”前进校搞“宣讲”活动。从部分高校了解到,企业的入校宣传已提前进入高峰期,眼下一些名校每周有多达40场的宣讲会。因为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学生们的求职热点向工作较稳定的国企和科研部门转移。一位大学生这样分析就业形势,“美国经济不好,很多留学生会选择回国就业,而国内企业又减少招聘名额,所以今年我们的就业会格外困难。”
在武汉,11月9日,2009年湖北毕业研究生双向选择大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这是武汉市今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场大型招聘会。3万多名应届生进场“找饭碗”,由于岗位数较去年明显减少,多数学生主动调低了就业预期。据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而去年的同一主题招聘会,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今年的招聘单位数与岗位数之所以“缩水”,主要是因为一批企业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选择观望,金融、地产、外贸类企业以及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制造类企业的招聘则明显减少。
在上海,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了解到,进入这些高校开宣讲会的企业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未减少。11月25日前,在上海交大开的宣讲会将有202场,而去年同期是172场。同济大学已预约的招聘会也有200多场,在综合招聘会之外,学校还计划增开师资专场和卫生行业专场。东华大学毕业生进
入机械、计算机、通信等企业的较多,目前看来这些企业都保持着招聘热情。
在广州,按照惯例,广东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高校的就业办现已着手与用人单位接触,为下个月的招聘会做准备。近日,一些高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目前反馈的情况看,今年的就业形势比预想中要好一点。广东一所大学的领导说,学校还没有具体监测到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现在很多企业一方面在进行校园招聘,一方面却又在不停的内部裁员以应对经济危机。这就出现一个悖论,既然你需要人,为何又要不停的裁掉老员工,即便是老员工不适合企业的发展,但是培养一个新员工和新员工的适应期也是一个大问题。通过笔者分析和总结,得出以下企业招聘的目的分类:
一是招聘会的目的不是为了给求职者提供就业机会,而是为了盈利。谋取利润,当然我们不反对,但是当追求利益超过了为求职者服务时,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第二,很多来参与招聘的企业无非就是来做个广告,证明自己的影响力,随意打出几个看似很美好的招聘要求,搞得招聘桌前人山人海的却另有目的;第三,有的企业需要人,但是需要的很少,来招聘会一是加强影响力,二呢就是想收集个人资料,特别是那些做电话直销、保险行业的,掌握了你的资料,你就等着电话不停的呼唤吧,“您好,先生,我公司新出了一款新产品。。”,见怪不怪了吧,现在知道你的资料是怎么泄漏出去了吧。
另外,我觉得对于农村家庭的大学生求职更是雪上加霜,求职是
需要成本的,而成本费用从哪里来---家庭收入。但是今年的经济危机已经大到波及到了农村,举几个真实的例子:往年的时候,农民去卖蚕茧,都是现结,但是今年,打欠条;往年此时各地的棉花收购上早就出动了,但是今年几乎是没有,都在观望或是不敢行动,谁早出动了可能谁就赔死!而对于农民呢,一年的所有经济来源很多都是来源于秋季农作物的出售所得,如果一旦农副产品卖不出去,一年来的投资不但受不回来,这也意味着一年白干了。但是同时,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大学生的学费是固定的,是不会随着农民收入的减少而减少,即便有了国家的一系列政策,但只能说是杯水车薪。如果农民的收入得不到保障,再多的政策也是短暂的“授之以雨”!
大学生不但要交纳学费,还会有生活费,求职还要有求职准备费,包括服装,简历制作,各地的求职路费等等一系列的费用都是从农村家里拿出来的。
如果家庭无法提供费用,无法获得更多的应聘机会;企业也在减少招聘,提供更少的招聘岗位。大学生就会陷入了两难的问题。如果是这样,那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一年累计一年,势必影响下一届的大学生求职。
、大学生就业难带来的影响
1.负面影响
首先是大学生本人,原本以为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原本以为大学毕业可以养活自己,原本以为找个好工作赚钱可以孝敬父母;没想到考上大学后是“天之棋子”(自己的命运任天摆布),没想到毕
业后还没上岗就已下岗,没想到本应自力更生却还要父母牵肠挂肚,这些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不可谓不大。其次是对大学生家庭的影响,本来大学期间就花了很多钱,大学毕业后还得为孩子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更主要的是看到孩子找不到工作给孩子带来的精神压力。家长真想把这些压力都揽到自己身上,既着急又没有办法,有些家长甚至希望孩子有点事干就行,哪怕一分钱不挣也行。再是社会压力,有那么多人不能就业本身就是非常大的社会问题,而且还有可能变成更多的其他社会问题。
2.正面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教育的反思也愈发深刻,政府、高校、企业也都在自己的范围内进行着自己的思考。政府从财政上予以支持,虽然有些措施是短期的,有些效果是表面的,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问题,政府还应该在教育改革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更有效的投入。学校也在积极寻找教育改革途径,虽然每个学校都在做着虚假的就业率统计和报告,但是有些学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经在几年前就开始了,比如有些学校的计算机院系几年前就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了实训的教学模式,现在又在积极探讨本身引进企业的教育产品和模式,应该说这些学校已经开始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解决途径和自身的价值了。
毫无疑问,对于找不着工作的大学生,培训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很多机构还承诺负责就业。但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是,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很多培训机构的承诺并不能兑现,而很多认
证培训除了一纸证书外,并没有为参训者带来更高的附加值,连参加培训的人自己都知道,这是自欺欺人的没有办法但又不得不试试的办法。
部分问题。同时一部分培训机构也将发挥一定的作用,对于培训机构来说,真正要考虑的应该是究竟能够给受训者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带来多大的价值,作为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势是什么,考虑的不仅仅是就业难带来的收益机会,更应该是对教育本身的思考。
总而言之,目前既要解决大学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的问题,又要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问题。因此,政府的补贴的钱要花在刀刃上,避免钱花了,大学生只是延期几个月失业的情况发生。大学生自己花钱参加培训,更要花在刀刃上,要真正考虑能否学到真实的本领。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 从出口贸易规模来看
从出口贸易规模来看, 2008年, 我国出口贸易在经历过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后, 总体上还是呈平稳发展的趋势, 但发展步伐较2007年同期来说明显放缓。据中国海关的统计资料显示, 2006年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为9689.9亿美元, 2007年大幅增加了2490.3亿美元, 攀升至1 21 80.2亿美元。2008年我国出口贸易虽有一定发展, 但发展速度有所减缓, 全年出口贸易总额为14285.5亿美元。
最新统计资料显示, 进入2009年后, 我国出口贸易受阻, 1月份的出口额仅为904.5亿美元, 较2008年同期的1 096.4亿美元减少了1 91.9亿美元。
(二) 从出口贸易增长率来看
从出口贸易增长率来看, 2007年受全球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影响, 我国出口贸易快速发展, 出口贸易总额同比2006年增长30.4%。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2008年我国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虽然出口贸易总额较2007年同期增长了17.2%, 但增速却大幅下降了43.4%。
特别是自2008年第4季度以来, 我国出口贸易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出来。据中国海关的统计资料显示, 2008年10月~2009年1月, 我国出口贸易额分别为1283.3亿美元、1149.9亿美元、1111.6亿美元和904.5亿美元, 这4个月的出口贸易额除了10月份较2007年同期增加了1 9.2%以外, 其余3个月分别较上一年下降了2.2%、2.8%和17.5%。另外, 这4个月的出口贸易额相对于上个月环比分别下降了10.4%、3.33%和18.63%。
(三) 从出口地市场结构来看
从我国出口贸易最终目的地来看, 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最直接、最严重, 我国出口贸易在发达国家市场显得相对疲软, 贸易规模有所减少。而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市场来说, 我国出口贸易则表现相对强劲, 其出口贸易额和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对发达国家贸易。这在当前, 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正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蔓延的形势下, 还是不错的表现。
据中国海关的统计资料显示, 2008年我国对美国出口贸易额为2523亿美元, 同比上一年增长8.4%, 但这相对于2007年14.4%的增长率来说显然是下降不少。2008年1~10月, 我国对欧盟27国出口24669.42亿美元, 增长率为24.5%, 较2007年的29.2%下降4.7个百分点。其中, 我国对英出口贸易下降尤为明显。2008年我国对英国的出口贸易额为360.7亿美元, 同比上一年增长13.9%, 但这与2007年31%的增长率相比较, 足足下降了17.1个百分点, 降幅竟然达到了55.1 6%。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我国对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市场出口增长十分强劲。2008年我国对非洲出口508.4亿美元, 同比上一年增长36.3%。其中, 在对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安哥拉的出口中, 虽然出口贸易总额仅为29.3亿美元, 但其增长速度是令人兴奋的, 同比2007年增长近1.4倍。
二、金融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 消费信心不足减缓了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步伐
受此次金融海啸影响, 全球经济发展受到了巨大冲击。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购买力, 大挫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 越来越多的人没有钱消费或者不敢消费, 市场需求随之减少, 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倒闭的企业越来越多, 失业率也居高不下。这样一来, 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更加悲观和恐慌, 进一步减少了消费需求。于是, 经济发展陷入更加可怕、更加严重的“信心危机”之中。而且从目前情况来看, 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见底, 国际、国内市场上恐慌、悲观、焦虑的情绪还在蔓延。在“信心危机”的影响下, 我国出口贸易发展步伐放缓在所难免。
(二) 国际需求的减少抑制了我国的出口增长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其GDP主要由消费支出构成, 民众的消费支出大约占GDP的60%~70%, 而这种高消费是建立在良好的信贷背景之下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资本市场上的信贷规模急剧收缩, 人们的财富大幅缩水, 另外, 此次金融危机还使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产生了悲观情绪,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 人们当前的消费支出大大减少, 同时对未来的预期消费信心也显得十分不足。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统计资料显示, 2007年美国的消费支出增长率为2.8%, 但2008年的增长速度大幅下降为0.3%。特别是2008年第3和第4季度还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 消费支出增长率分别为-0.5%和-3.8%。另外,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消费支出仅占我国GDP的40%左右, 发达国家减少的消费支出是我国在短期内所无法弥补的。这样一来, 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支出的大幅减少反映到消费市场上便是对需求的迅速减少, 从而直接使我国出口贸易受到阻碍, 贸易规模迅速减小, 出口增长快速下降。
(三) 利润的减少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出口意愿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作为生产经营者, 在国家法律、法规约束下, 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从事生产活动。如果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 不能通过合法手段有效地获得赢利, 那么企业就无法生存下去, 从而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主要是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阶段出厂价格的变化情况。PPI指数上升表示产品的出厂价格提高, 企业预期利润增加, 反之则相反。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自2008年9月以来, 我国PPI指数的增长速度同比上一年持续下跌, 各月环比增速也连续大幅回落, 特别是在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出现了负增长, 2008年12月PPI指数比2007年同期下降了1.1%, 2009年1月的PPI指数创下2002年3月以来的最大降幅, 同比下降达3.3%, 较上月下降2.2个百分点。PPI的持续下滑表明,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正逐步加深, 外需的急剧缩减使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显突出, 企业预期利润也随之下降, 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 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出口意愿。
(四) 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削弱了我国的出口竞争力
我国出口贸易一般以美元进行结算,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强势上升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 增加了国外消费者的购买成本, 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而直接限制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
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 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导致美元暴跌, 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美元的强势地位, 在加速美元贬值的同时, 也使人民币持续走强。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显示, 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首破7.0大关, 达到6.992。2008年岁末,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达到6.8346, 较2008年4月1 0日的中间价升值2.25%。据最新资料显示, 截止到2009年2月12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为6.8327, 按照汇改时8.1 1的汇率计算, 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达15.75%, 这也创造了人民币汇改以来的新高。
(五) 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限制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受金融危机影响, 全球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 特别是美国在危机中遭受了最直接的打击。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7年美国GDP总值为1 38070.5亿美元, 同比2006年增长2%, 2008年美国GDP总值为142800.7亿美元, 同比增长1.3%, 增长速度为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受经济不景气影响, 美国的失业率也在不断上升。从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来看, 2007年美国平均失业率为4.6%, 但2008年这一数字快速上升至5.2%。尤其是2008年9~11月, 美国的失业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分别为6.2%、6.6%和6.8%, 12月突破7%达到7.2%。2009年1月, 更是创下近16年来的最高记录—7.6%。面对如此恶劣的宏观经济和就业环境, 部分受影响的进口行业企业和民众不断向政府施压, 寻求贸易保护。据世贸组织的数据资料显示, 2007年上半年, 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的数量为21件, 2008年同期为37件, 同比增长76%, 而且这一数字几乎占到了当时全球反倾销调查总数85件的一半。
另外, 从美国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新方案中“购买美国货”这一条款来看, 虽然修改后的条款把其购买范围扩大到了WTO《政府采购协议》缔约各方生产的产品, 但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加入《政府采购协议》, 此举将最具竞争力的中国产品合法的拒绝在美国政府采购大门之外。同时, 还技术性的回避了来自欧盟、加拿大等国的反对声音, 可谓是一举两得。
面对新一轮的贸易保护措施, 我国出口贸易受挫在所难免, 出口贸易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三、我国出口贸易面对金融危机的应对策略
(一) 坚定信心、克服困难
坚定信心是我们克服困难、战胜危机的力量源泉。人民要对国家有信心, 企业家要对投资有信心, 个人要对消费有信心。我们要发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坚信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果, 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 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国策, 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 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使我国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另外,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大国,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战胜金融危机的又一有利条件, 这也是资本主义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2008年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以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使我们更加坚信我们党有能力带领我国较好、较快的走出金融危机。
(二) 积极倡导自由贸易主义, 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时代, 世界各国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置身危机之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越是在危机关头越要坚持开放与合作。贸易保护主义非但不能保护自身发展, 而且会进一步恶化国际贸易环境, 反过来对本国发展造成新的障碍, 这是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因此, 我们应不断深化国际经贸合作, 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积极倡导在自由贸易原则下建立更加公平、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 不断推进多边贸易体制健康发展。同时, 积极推进和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全面促进世界经济贸易自由、健康发展。
(三) 努力拓宽出口贸易市场, 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
从我国目前出口情况来看, 出口地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 市场依存和出口风险也较高, 而对发展中国家出口所占比例较小。在此次金融危机影响下, 欧美发达国家市场需求减少较快, 我国对此类市场的出口也随之大幅下降。而另一方面, 我国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则在加快。2008年上半年的贸易数据显示, 我国对美国出口的下降, 很大程度上被其他市场消化了, 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弥补了对美国出口的下降。这说明在发达国家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 发展中国家市场还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从战略层面来说, 进一步开拓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市场, 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 有利于我国不断拓展出口贸易市场, 拓宽贸易渠道;有利于分散我国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风险;有利于促进我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
(四) 努力扩大内需, 不断增强提高应对外部危机的能力
据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的消费支出水平仅占我国GDP的40%左右, 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消费支出大约占GDP的60%~70%, 这说明在外部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努力扩大我国内需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一种可行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 要做好扩大内需工作, 必须将该问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全盘考虑, 必须把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 必须把克服当前困难和促进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具体方法如下:1.加大政府支出, 全面做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民生工程,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2.做好降息、融资等金融工作, 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帮助企业渡过难关;3.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工作, 积极倡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 为实现我国经济新一轮增长创造高效的需求市场;4.加快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医疗保障体系改革, 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扶资助力度, 全面落实帮助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的各项措施, 使广大人民群众有信心、有能力、敢于消费。
(五) 加强科技创新, 全面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 我国出口产品大多依靠低廉的价格取胜, 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出口企业在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同时, 还应加大企业的科研、开发投入, 大胆进行创新, 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 在国际市场上树立更多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 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单纯依靠低价出口的状况, 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应坚持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思想, 走集群式发展道路。努力通过企业集群形成的规模效应和积聚经济效应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使企业获得低成本优势。并在集群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 不断创新, 使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追求产品的差异化, 从而形成企业的差异化优势。
摘要:始于2007年4月美国房贷市场的次贷危机非但没有丝毫减弱, 反而愈演愈烈, 直接诱发了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出口国,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本文首先就此次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作了全面介绍, 接着深入分析了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 就我国出口贸易如何防范危机风险提出了相关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出口贸易,影响,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蓝庆新:“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国情国力》, 2008. (4) :6~8;
[2].http://stat.wto.Org;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金融危机是对全球经济结构和供给需求的一种结构性调整,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2008年10月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贸易和集装箱海运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冲击,目前尚未出现明显转机。目前全球集装箱航线运价和运输量持续下降,大量空箱堆集在各国港口码头,欧洲和美洲航线的集装箱装箱率已经下降到50%以下。
1.1对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仍在不断蔓延和深化,世界经济下行的趋势非常明显。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全球贸易额将下降9%,为二战以来最高下降率。其中,发达国家出口额将下降10%左右,发展中国家出口额将下降2%~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全球贸易额将减少5%。
据我国海关统计,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2009年1—2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亿美元,同比下降27.2%,其中:出口亿美元,下降21.1%;进口亿美元,下降34.2%。东北3省进出口总值为120.5亿美元,同比下降16.5%,低于全国平均下降率10.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8.3亿美元,同比下降14.5%,低于全国平均下降率6.6个百分点; 进口52.2亿美元,同比下降19.1%,低于全国平均下降率15.1个百分点。从这些数据看,经济危机对东北3省的影响小于国内其他省份。
1.2对国际航运业的影响
受国际贸易额下降的影响,全球海运业在2009年受到更为严重的冲击,具体表现如下:
(1)企业倒闭或出售相关业务航运业界近来风声鹤唳。2009年2月,专营亚欧集装箱航线的香港船公司Great Ocean Container Lines(GOCL)宣布停止营运并进入清盘程序,此时距其成立还不到1周年。德国赫伯罗特公司出售其集装箱业务。
(2)封存运力据法国航运机构AXS-Alphaliner统计,由于运价过低和需求不振,2009年1月中旬,全球约有255艘集装箱船(67.5万TEU的运力)遭封存,占全球现有集装箱船总运力的5.5%,创国际班轮运输业闲置运力的新纪录。
(3)调整航线由韩进海运、中远集运、川崎海运及阳明海运组成的CKYH联盟计划调整航线,将美洲至欧洲航线的船舶数量减少30%。韩进海运还从2009年初开始,中断其往返于欧洲、亚洲和美洲的航线中的亚洲至美洲西南沿岸业务。由现代商船和美国总统轮船等公司组成的新世界联盟也决定将欧洲航线和美洲航线的船舶数量减少20%~25%。新世界联盟另将中断目前由9艘级集装箱船运营的中国至欧洲航线业务。
(4)运价持续下滑德鲁里航运(Drewry)在其最新出炉的市场报告中称,现时的集装箱运价已接近历史最低水平,若运价继续保持这一水平,船公司2009年的收入可能比2008年减少近1/3(约680亿美元)。
(5)企业裁员业内一些企业相继裁员:美国总统轮船全球裁员人; DHL美国裁员人;马士基继取消广州单证中心后,取消北京分公司,中国区总部被取消,业务合并至香港。
(6)缓建码头招商局国际于2008年12月初表示,在金融危机期间,将放慢码头建设步伐。
综上,可以预计,2009年市场需求减弱与运力持续增加仍是航运业的主要矛盾之一。船公司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舱位利用率,将采取退租、退役和出租船舶以及推迟现有船舶订单等措施,以消化运力增长,并通过淡季停航、航线合作重组等措施进一步优化航线布局。
1.3对我国集装箱港口业的影响
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主要消费国需求缩减的影响,我国传统适箱货物出口量增长明显回落,其中服装、玩具等出口呈同比下降趋势,机电产品等出口增长明显回落,直接导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步伐减缓。2008年全国主要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比2007年增长12.2%,增长率较2007年回落8个百分点,破以来新低。交通运输部水运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月以来,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下滑至899万TEU,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13.3%和12.0%,为近年来首次出现下降。2月份,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下滑至697万TEU,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17.0%和22.5%。受我国外贸进出口大幅下滑的影响,上海港、深圳港、青岛港、大连港和厦门港等偏重外贸集装箱业务的沿海港口箱量下滑尤为明显。
在未来一段时间外需仍将继续减弱的环境下,内贸需求也逐渐受到影响。受传导和累积效应的影响,港口业的“寒冬”实际才刚刚开始。
2大连港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挑战与劣势
2.1.1外贸方面
(1)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我国遭遇多起贸易争端,2009年的出口形势更加严峻。另外,我国出口还受到生产成本上升、出口企业融资困难、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大连港吞吐量以外贸箱为主,我国外贸下滑和腹地出口加工贸易企业的关停对其影响很大。
(2)金融危机使贸易大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客户的成本意识较以往增强,港口运营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
(3)东北腹地的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出口流向集中在日本和韩国等周边国家,因此大连港适箱货比例低,远洋货量少,外贸货源增长潜力有限,对远洋航线支持力度不够。一些客户出于成本考虑,选择通过近洋支线转运至韩国釜山等境外港口中转货物。
(4)环渤海地区其他港口采取的市场拓展措施与大连港相似,竞争日益激烈,货源分流风险增加。
2.1.2内贸方面
大连口岸内陆运距较远,内贸货物集疏运成本较高,与营口港相比,在内贸集装箱业务方面不占竞争优势。
2.2机遇与优势
2.2.1外贸方面
(1)国务院出台10大产业振兴规划,继续推出出口促进政策,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以拉动经济增长。交通运输部也公布2009年与2010年每年各1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这些措施与港航业密切相关,将对集装箱运输产生一定促进作用。
(2)面临经济危机,船公司的市场拓展需求增加,更加希望与港口形成紧密的共赢合作关系。
(3)大连港大窑湾港区是我国首批保税港区之一,政策优势明显,可尝试开展国际中转等业务,争取更多箱源。
(4)经过多年的发展,大连港在集装箱运输方面拥有相对完善的业务体系和人才优势,抵御金融危机的实力较强。
(5)金融危机给大连港码头企业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带来机遇。
(6)国家保发展、促增长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启动,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航运中心建设成为大连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切都为大连港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2.2.2内贸方面
(1)为应对危机,我国政府决定投入4万亿元人民币扩大内需,各省市也相继提出18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意向。预计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的GDP增长率仍将保持8%~9%。由于建设投资和内需的拉动,我国集装箱港口的增长方式可能发生重大改变,今后一段时期内不再以外贸箱业务为主,而呈现内贸箱业务增长高于外贸箱,以及外贸箱与内贸箱并举的态势。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为内贸集装箱业务的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2)大连港“散改集”、“杂改集”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大幅提高内贸适箱货物的装箱率,为内贸箱运量带来新的增长点,极具发展潜力。
3大连港应对金融危机策略建议
面对当前不利的经济形势,大连港作为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旗舰,应采取积极措施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实现新的飞跃。
3.1加强市场营销力度,提高市场份额
整合内外部市场资源,建立健全市场开发体系,组建内外贸专业市场营销队伍,强化市场意识,努力提高市场份额。在外贸方面,重点采取“以线增量”策略,稳定干线运营,争取开辟新干线,通过费率优惠等措施推动船公司空箱调运,积极争取船公司修换船产生的捎带中转箱量,发挥保税港政策优势,扩大冷藏船中转等国际中转业务,努力争揽增量货源;在内贸方面,侧重“以量增线”,加大对主要内贸货种和内贸客户的开发力度,提高内贸适箱货物比重。
3.2推进码头与物流产品线整合,打造物流枢纽
立足陆向腹地,拓展海向腹地,全面推进内陆站点和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内陆集疏运体系、海上中转服务体系和港口物流信息平台,积极推进保税港政策向腹地延伸,全力打造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物流系统,为客户提供从代理、港口装卸到海上运输的全程物流服务。加强与船公司合作,积极整控海上运力,推动海上物流系统建设。积极配合政府抓好疏港铁路、疏港公路建设,进一步加强与铁路系统的合作,完善班列服务网络。积极争取省、市政府对中转、海铁联运等项目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努力扩大国际中转、分拨和陆桥过境业务的比重。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加强大连港集装箱综合物流体系建设,推进码头与物流产品线的整合,打造东北亚区域的物流枢纽。
3.3建立健全商务管理体系,控制成本和应收账款风险
建立完善的商务管理体系,强化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提高码头收益,增强港口应对金融危机的实力。
(1)通过码头行业的本量利分析,制定合理的优惠费率,通过费收杠杆与船公司抱团取暖,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同时坚决抵制以低于政府定价方式争揽货源的恶性竞争,规范市场秩序。
(2)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将成本费用控制指标作为码头企业绩效考核的重点,细化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向成本控制要效益。
(3)建立商务风险管控体系,对投资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进行评估,重点关注应收账款情况,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避免应收账款风险。
(4)积极争取政府财政补贴和税费减免优惠。
3.4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
注重对周边港口实际情况的研究,了解其竞争策略,努力将危机造成的生产淡季变成加强合作建设的旺季。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实行低成本扩张策略,合理安排大连港码头建设进度,积极整合环渤海周边港口资源,稳定货源,增强实力,巩固大连港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的旗舰地位,加快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进程,为迎接下一轮经济复苏做好准备。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调查研究】推荐阅读:
全球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调查报告06-19
金融危机对机床工具产业发展的影响07-10
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09-07
一带一路对全球化的影响12-08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07-12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11-18
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浅析09-18
区域金融学视角下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研究论文10-1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