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经济实体资产界定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内涵进行界定,进而在探讨国有资产流失途径的基础上分析其流失的原因,最后提出应对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以期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提供指导,达到国有资产长期保值增值的目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后勤经济实体资产界定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后勤经济实体资产界定论文 篇1:

浅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财务治理

【摘要】在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过渡时期,校级财务部门在改革过程中,研究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财务管理问题,寻求理想的财务管理对策,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并逐步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并促进了高校后勤的真正社会化。

【关键词】高校后勤 后勤服务社会化 财务治理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现行治理体制已经难以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学校办社会”的后勤服务体制,使政府和学校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地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后勤治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后勤部门脱离学校走向社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中,按照企业方式运作,成为独立的后勤经济实体。目前,各高校的后勤改革已经起步,成立了后勤产业集团,但后勤的财务运作并没有同学校完全脱离,还享受国家的经费补助,作为校级财务部门在这次改革中如何加强财务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项改革的进程。学校财务部门应在自身的职能范围中,认真研究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财务治理问题,寻求理想的财务治理对策,逐步建立一套符合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财务治理模式,为促进高校后勤真正走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做好后勤经济实体资产界定,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要确保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实施,前提是要做好后勤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理顺产权关系,后勤的资产是在过去办学过程中,通过国家拨款购置或利用学校提供条件取得的,均属于非经营性资产。为做好产权制度的明晰,将后勤资产从高校中划分出来,校财务部门就要同有关单位对后勤资产进行清理、评估和界定。首先,要对后勤改革前的设备资产进行认真全面的清查核对,核实后勤经济实体各项设备资产的种类、数量、价值,作好财产登记,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按照评估后后勤经济实体占有资产的实际价值办理资产转移手续进行产权界定、按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明晰产权关系,签订国有资产租赁合同。其次,对后勤经济实体使用学校的房产和土地按有关规定进行价值评估,可将此作为学校对后勤实体的投入,按双方合同以租赁关系给后勤实体使用。最后,对后勤原有的往来款项、债权债务、各项流动资产进行核对清理,划分归属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正确的账务处理。

二、指导后勤经济实体的财务治理工作

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学校财务部门应从过去对后勤财务的直接治理中脱离出来,转变为对其进行宏观上的业务指导。现阶段,学校财务部门应履行学校支持后勤经济实体的责任,指导帮助后勤经济实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基础工作。首先,高校财务部门具备一套完备可行的内部财务治理规章制度,而后勤经济实体由于处在改革初期,财务治理环节比较薄弱。因此,学校财务部门应主动帮助后勤经济实体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的内部财务治理规章制度,健全岗位责任制,使后勤经济实体的财务活动科学、规范。其次,高校财务部门应指导后勤经济实体的会计核算业务,帮助其建立科学的会计核算体系,执行国家规定的会计科目,编制符合国家要求的会计表,并对其定期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在具体业务上经常进行督促检查,提高后勤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学校财务部门还应主动帮助后勤经济实体争取税务部门对后勤企业的税收优惠,在政策上正确使用国家对其的扶持减免,从而降低后勤经济实体的有关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帮助后勤经济实体逐步实行成本核算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实行成本核算。高校后勤是从高校这个事业单位中分离出来的,因此成本观念淡薄。长期以来,高校后勤的所谓成本是不真实的,它所占用的大量资产是无偿使用的,不付使用费,也不计提折旧。改革之后的后勤企业,应实行企业化治理,严格按会计制度要求规范会计行为,实行全面成本核算。

首先,要帮助后勤实体建立成本核算体系。成本核算体系分为收入、支出、治理三部分,在收入方面,财务部门要帮助后勤实体积极组织收入,高校后勤社会化初期,学校应将后勤能承担的一切服务项目让其承担,逐步引入招标机制,促使后勤提高竞争意识,转变经营服务观念,转换经营服务机制,努力增加收入,并把住收入源头,防止收入流失。在支出上,要指导后勤严格执行支出预算计划,杜绝计划外不合理开支,努力压缩成本。成本治理上要认真执行国家的成本开支范围的规定,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合理确定成本项目,保证成本真实正确。其次,要帮助后勤实体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后勤实行企业化治理之后,应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核算,成本核算上要依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相关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成本核算。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后勤实体还要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固定资产折旧是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后勤实体要按国家规定的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折旧方法要校级财务备案,提取的折旧费除上交学校作为使用固定资产的补偿外,还有利于企业的设备更新改造。

四、加强对后勤经济实体的财务监督和审计

后勤经济实体实行企业化治理后,学校财务部门应把握后勤经济实体的经营运作方式、执行的会计制度、会计核算方法等,并协助审计部门加强对后勤经济实体的指导监督和审计,提高后勤经济实体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治理水平。

在后勤改革的过渡时期,后勤财务仍是学校的二级单位,这个时期学校应继续执行财务监督职能,校级财务要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后勤实体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治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正建议,督促后勤实体加强内部财务治理,完善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体系,逐渐向完全企业化治理过渡。学校的审计部门在这一时期也应加强对后勤实体的审计监督,对其会计账目、会计核算、会计表、使用学校财政补助情况等进行审计,这种审计是对后勤实体财务的一种监督体制,不是对其经营方式和内部治理的干预,其目的是了解发现后勤经营活动中存在问题,帮助后勤实体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审计部门还要建立后勤实体负责人离任审计、工程立项、工程预决算、校内单位承包工程审计制度。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后期,后勤财务在脱离国家财政补助完全独立之后,这种监督体制才能做出相应调整。

五、实行后勤会计委派制建立财务通制度

高校后勤会计委派制是高校后勤治理体制改革过渡时期出现的新事物,由于后勤财务机构仍是学校的二级财务单位,使学校有权向后勤实体委派会计。学校对后勤实体的会计委派就是由学校财务向后勤实体财务机构委派财务负责人或主管会计,具体负责后勤实体及下属各中心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治理,履行会计监督职能。委派会计的工资、奖金等福利待遇均由学校支付,不参加后勤企业的利益分配,改变了会计人员对所在单位的依附关系。实行会计委派制有利于学校后勤资产的保值,有利于保证后勤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也有利于后勤企业的健康发展。当后勤完全脱离学校以后,学校应停止会计委派。

在实行会计委派制的同时还应建立财务通制度。现阶段,后勤实体财务在很多方面与学校保持着诸多联系,因此,有必要在校级财务与后勤实体财务之间建立财务通制度,后勤实体财务应按会计制度要求,及时向学校财务部门送真实、准确的会计表及财务分析,重大财务事项要及时向校级财务部门汇。

六、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2007年新的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会计工作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它不仅要求会计人员熟悉掌握制度的内容,还要求会计人员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经验,更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充实,了解会计行业国内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因此,要认真学习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和管理科学,提高素质,成为掌握和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新型复合人才,这样才能做好后勤的财务工作,才能促进后勤财务工作的管理,才能加快后勤社会化的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现行高校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治理提出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财务部门在改革的过程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维护国家利益、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和支持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系,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治理办法,保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促进高校后勤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实现高校后勤的真正社会化。

(责任编辑:张琼芳)

作者:吴述铭

高校后勤经济实体资产界定论文 篇2:

高校国有资产流失原因及防范对策探讨

摘要:本文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内涵进行界定,进而在探讨国有资产流失途径的基础上分析其流失的原因,最后提出应对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以期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提供指导,达到国有资产长期保值增值的目的。

关键词:国有资产; 流失; 高校

我国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国有资产是整个社会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科研、产业、后勤工作顺利开展不可缺少的物资条件,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科研的发展速度与规模,以及办学的经济效益,而高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历来是一个薄弱环节,几乎没有多少高校能说清自己的家底,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并且,随着改革的深入,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和渠道还有可能增多,流失速度也有可能加快,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将会给国家、高校造成更大的损失。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不仅是浪费国家的资源,而且直接影响我国高校的办学效益和未来的发展。文章将着力围绕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为中心,对我国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原因,提出防范我国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若干措施。

一、 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界定

(一) 高校国有资产的内涵及特征

高校国有资产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高校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其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主要指国家投资给高校的固定资产、材料、低值易耗品等资产;广义的则还应包括高校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及流动资产,长期投资以及递延资产等。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校国有资产中,还有一部分是校办产业的资产,校办产业既隶属于高校,又是独立经营的实体,因此,是一种特殊的经营实体。本文所指的高校国有资产,是指高校在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中占有或使用的、产权属于国家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是国家及各级政府通过对高校的经费拨款形成的资产。

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其资产具自己的特殊性。从总体上看,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作为高校的经济资源,高校国有资产必须有益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2)高校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而其控制和使用权归属高校;(3)高校国有资产必须能用货币来计量其价值;(4)高校国有资产必须能为高校带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从其属性上看,高校国有资产可归纳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两大类,不同属性的资产类型具有不同特征,高校经营性资产要以盈利为目的,与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具有相同特征;而非经营性资产主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物质保证,在配置领域具有非生产性,使用目的具有非盈利性,资金来源具有非直接性。

(二) 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内涵

所谓高校国有资产流失,是指高校在教学、科研和校办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其拥有的部分资产的实际占用、使用、支配和收益权发生变异的各种资产价值损失。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损害学校作为资产所有者的权益。同时不同程度地削弱校办企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目前,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由于管理不善造成了不少损坏、浪费、化公为私、滥占乱用等现象,其中既包括损失破坏、闲置浪费、公费消费、滥占乱用、经费流失、报废流失等有形流失,也包括成本核算不健全造成的流失、收入分配上形成的流失、会计制度转轨过程中的流失、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流失、产权变动中的流失等无形流失。

二、 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及原因分析

(一) 高校国有资产流失途径

1. 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许多学校没有认真做好资产的清理、收缴、交接、划转等工作,后勤部门仍然无偿占有学校资产进行承包经营(餐饮、住宿),这些部门看起来像是自负盈亏,独立核算,但属于经营成本的支出,如水、电、煤、气等还在学校列支,学校与后勤部门的关系还停留在事企不分的状态中,后勤部门在社会化的幌子下名正言顺地搞起小范围内的工作条件改善,职工待遇提高,使大集体的利益逐步化为小集体和个人的利益。

2. 高校合并过程中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几所学校合并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人事安排上,相当一部分学校未对资产作全面清点核查,而是简单地在财务账上合并,造成了新校的家底不清,有账无物,有物无账,账实不符现象较为严重。有的学校呆账长期未作处理,并入新校后责任就更难分清。有的学校原规模较小,并校后原规模配置的设备大都被闲置,并校后由于人员变动较大,一些设备随人员流动而流动,没有及时办理转移手续,混乱之中,有的人混水摸鱼将资产转入个人的手中,有的学校把应作为弥补教育经费不足的“创收”资金分光。

3. 高校与校办企业收益的不匹配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高校对投资兴办的校办工厂等企业的经营状况缺乏监管,而企业领导又是高校派出,具有短期行为,导致企业在收益分配上的不对称,少向或不向高校交纳利润。在分配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亏了是国家的,赚了是私人的分配不合理现象,收入过多地向个人倾斜,收益分配落入个人手中。高校资产所有权是国家全民所有的、但通过生产经营所取得的收益却归属各个经济实体、集体或个人所有,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4. 高校科研、运营过程中无形资产的流失。高校科研过程中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有的并没有列入学校资产。科研获得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权技术和著作等科研成果所形成的无形资产,按规定属职务发明,应纳入学校无形资产管理,但有的却成为课题负责人所有。再例如学校名称的使用,一般人认为,这只是一件免费借用或象征性付费租用的小事,而实际上学校名称往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历年来国家各种资源投入累加而形成的一种综合价值积淀的载体之一,使用它,即可视为对这一笔财富的分割。但在实际生活中,有多少人(单位)能准确地判定某一学校名称价值几何,使用它付费的起点该是多少,随着使用时频率的加大和空间的扩展其增长的幅度又该如何计算?

(二) 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

1. 资产意识淡薄,管理上严重滞后。早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因其管理的相对独立性和封闭性,以及作为事业单位的半经营性特征,其产权关系清晰,投入与产出之间无需进行量化评估,致使人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被长期掩盖起来,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误区就是:高校是专门承担教育科研任务的纯消费性单位,国家大量资金投入是天经地义的;要发展就得加大投入,增加消费;至于在投入和消费过程中,资产的使用是否合理,资产的保值、增值任务该如何完成,则少有顾及。与此相随的是管理上的众多不轨行为。如:相关领导在行政管理上缺少规范性,随意性时时处处可见;对高校多样化的国有资产形式及各类资源的或有形或无形的价值认识不到位,普遍缺少防范意识,给谋利者以可乘之机;管理者和操作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大大小小的失误等等。

2. 管理体制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资金来源实行的是财政拨款、计划划拨、部门和单位无偿占用的事业型机制。这种机制没有科学严格的经济核算,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资产评估和变动,也就不可能通过自身运作创造的价值及时有效地投人运行。“重钱轻物,重用轻管”的思想普遍而明显,管理体制中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管理松散,校内单位间重复购置,随意处置资产现象相当普遍,资产入账手续混乱,账外资产数量增加,资产报废、报损、外调、变价处理等审批手续不健全,造成资产管理中账物不符、有账无物等混乱现象。

3. 缺乏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无形资产具有“无形性、收益性、有偿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从客观上增加了制定无形资产管理的难度,很多高校没有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和专职的无形资产管理人员,没有专人研究考虑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的问题,绝大多数高校缺乏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同时,高校无形国有资产界定和评估上的困难客观上助长了资产的流失,在实践中,例如在对高校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认定上,由于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具有多重性质,无法准确界定,其价值本身的持有和使用过程就出现了不易把握和操作的特征。在对类似上述资产处置的过程中,众多高校不是由专职的评估机构进行合理评价,而是由某些领导主持召开会议,采用讨论协商的办法做出有关决定。而这种决定,极易演变成一种满足各部门利益甚至个人私利的“合法”手段。这种资产处理方式因其间接性、隐蔽性,既难以防范又易为管理者所疏忽:类似这些方面的弱势管理,确实成为了高校资产尤其是无形资产的流失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 防范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一) 提高管理意识

高校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缺乏正确的认识。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偏见。认为高校国有资产虽然是无偿取得的,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又不核算成本,是一种消费性资产,只注重需求,无须注重其使用效益。存在着“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因此,高校的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应当不断提高认识,增强管理意识,才能切实做到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 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健全管理机制,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在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同时,必须尽快制订出一套完整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对高校的国有资产实行统一计划、统一调拨、统一建账,进行电脑化管理等,为国有资产管理逐步规范化和科学化提供组织保证。为了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学校还应当建立国有资产监督与责任体系,各系、部、处及课题组与科研项目的资产使用负责人,应同代表学校行使国有资产管理权的资产管理处签订资产使用及管理责任书,责任书中,应明确规定设备完好率、设备利用率等综合性考核指标及使用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如对使用资产进行交全保护,维修保养,并在其发生闲置、报废、丢失、损坏等情况时,及时报告资产管理处进行分析处理等,当某负责人离任时,学校应当对其负责的国有资产进行离任审计,只有这样才能从制度上杜绝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 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

高校无形资产包括高校自行购入的设备或教学、科研人员(包括研究生、博士生等)利用学校提供的仪器设备及实验室等条件进行研究和开发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等,按照法律规定,这些无形资产均属学校所有,即国有资产,因此,高校应设立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对属于高校所有的专利,负责进行申报、登记注册、转让、咨询和服务等管理,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

(四) 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全面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如同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一样,不能处在监督约束之下的国有资产必然会转化为他人的囊中之物。一般地说,建立和完善有效管理机制下的监督约束是治本之策,但一旦发生问题时的严厉处置,其震慑与教育作用也不可小视。当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思想教育,寻求有效途径来培养、强化他们的主人公意识和爱岗敬业、廉洁公正的职业道德,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陈谦余.学校资产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缪合林,李宗轩.国有资产管理与运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潘之波.论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2).

[4]胡嫄.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4,(12).

[5]刘京蓉.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的流失及其防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7).

责任编辑 仝瑞中

作者:曾 青

高校后勤经济实体资产界定论文 篇3:

对高校后勤实施战略管理的思考

全国高校后勤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已经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探索,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学术界在理论研究方面,对高校后勤系统产权及其改革、高校后勤系统财务管理、高校后勤系统准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与运行、高校后勤系统人力资源管理、高校后勤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中外高校后勤系统管理的比较研究等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相应的理论经验。涌现出了一大批在高校后勤改革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的先进单位。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推进,各高校后勤已初步实行部门独立核算,部分实体承包经营管理,员工待遇在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下,实行“基础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的结构工资体制等一系列初步具有实体公司特征的管理运作模式。为更好地实现高校后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需要从战略管理的高度来审视、推进、强化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

一、高校后勤战略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所谓高校后勤战略管理,是指高校后勤管理系统的决策者根据本校后勤工作所处的外部环境属性及学校内部的资源和能力状况,为服务于学校总体发展目标,求得学校后勤管理系统长期稳定发展,不断提高后勤服务工作对学校教学研究工作的保障水平,对学校后勤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投入逐步缩减,社会对大学的需求越来越高,大学问的竞争愈演愈烈,使得各高校的办学压力越来越大,功能及组织变得更为复杂。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指出:“加大学校后勤改革力度,逐步剥离学校后勤系统,推动后勤工作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发展教育产业”。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各高校高度重视自身的战略化管理,以期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与此同时,在许多大学的发展战略中,都对学校后勤发展进行了粗线条的勾勒。然而,如何使高校后勤的发展能更加主动地适应和推进高校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更加有效地服务于高校人才培育的终极目标,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发展目标,更加有效的缓解学校的办学压力,一些高校后勤已开始从战略高度对高校后勤实施规划和改革。

首先,对高校后勤实施战略管理是当代社会高校现代化管理的必然选择。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高校后勤改革发展到今天,许多高校都建立了企业化运作的后勤服务系统,有的高校后勤系统在进行了企业化改制之后,还建立了形式上合乎规范的公司治理构架。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公司化运作”的高校后勤服务系统,就必须适应其所面临的外部竞争环境和其在大学内组织结构和功能上相对独立的条件,谋划其战略管理体系的建设,从而建立起在一定范围(特定社区)的后勤服务优势,为大学综合功能的发挥提供支撑。

其次,高校后勤实施战略管理,也是提高高校后勤服务系统经济效率和综合效益的需要。当前,一些高校的后勤系统产权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已经建立了与市场化要求基本接轨、又与学校发展对后勤服务的要求基本适应的体制和模式。基本实现了企业化经营或准企业化经营,但并没有建立起战略管理体系。后勤系统的经营领域、经营方针、发展目标、经营策略并不很明确、很清晰,其在高校总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职能并未得到有效界定和有效发挥,学校后勤服务资源也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后勤系统的服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其经营效率和综合效益也没有得到应有发挥,这影响了高校后勤系统的长期科学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必须对高校后勤实施战略管理。

二、高校后勤发展战略目标的界定

高校后勤体系作为高校组织体系的一部分,其战略目标的定位总的来说应该被限定在高校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要求之内,如果超越于高校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那么从逻辑上来讲,这种超越的部分,在客观上就已经不属于高校后勤系统的职能了。譬如,高校后勤系统的房地产企业为满足本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要求,开发建设学校住宿小区并对其物业服务进行管理,这属于高校后勤职能的一部分,如果该房地产企业作为一个开发商来开发商品住房向社会出售,这个职能就不再属于为高校服务的职能。这使得高校后勤发展战略目标的界定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发展到今天的状况下,高校后勤的发展战略目标是界定在满足大学发展的服务职能范围内还是超越这个范围?本文认为:如果全部满足了大学各方面的需要,可以超越;但是,什么是全部需要?又如何界定?则是十分难的。

从现实状况看,一些学校的后勤系统的现实职能,已经在客观上超越了仅服务于学校的要求,甚至背离了这个要求,出现了弱化对校内的服务型职能、过于强化其对社会的产业开发及对外扩张。出现这种状况,势必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衷和目标相背离。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不应该背离和超越于高校后勤固有的服务于学校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如果有悖于这个职能,就说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走了“偏门”。如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最后的结果是弱化了其服务职能,使其成为学校“创收”的手段,或成为学校拿出一部分校产养活高校现有体制下后勤系统員工的方式,为学校减轻所谓的“负担”的话,那么这种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没有证据表明,高校后勤系统的企业和高校的服务性产业比社会的同类经营企业更有效益和更能为高校的发展创造高的效率。这些现状表明,我们必须对高校后勤系统发展的战略目标做清晰界定。

高校后勤战略目标的出发点首先应把握“姓教”的宗旨不动摇。高校后勤必须而且只能从属于和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超越这个基本目标的高校后勤发展战略目标,不能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的追求。因此,明确界定高校后勤系统服务于学校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职能作用和行动范围,是高校后勤发展战略目标的基本方面。其次,高校后勤战略管理的目标是建立高质量、高效益的服务型组织。高校后勤活动是有偿服务过程,其技术属性和社会服务行业的属性并没有本质差异,它也需要追求质量、成本、效率等经济目标。因此,明确界定高校后勤发展的经济目标,并谋求其与大学发展总体目标的协同发展,是高校后勤战略管理的重要方面。

三、高校后勤战略管理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1 高校后勤的职能定位问题。目前,从现实状况看,许多高校在实施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对后勤及其实体的职能定位仍然较模糊,它们

与社会企业在属性上到底有没有差异?是否应该有区别?这是困扰一些大学后勤系统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因此,要有效实施高校后勤战略管理,就必须明确高校后勤的职能定位,使其成为大学后勤服务保障功能的承载体。在部分高校的后勤系统实施社会化改革获得长足发展的今天,其服务职能已经完全超出了学校后勤服务的需要,完全有能力为社会提供服务,鉴于这种情况,应对后勤系统的资源进行整合,将超越为学校后勤服务的经营职能、服务职能和管理职能实现彻底的社会化和企业化,逐步淡化它们在校内的保障职能的公益性、事业性,使其尽早地融入社会市场,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

2 管理职能的专业化问题。目前高校后勤系统的职能管理包括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运营管理等。各项管理职能普遍比较薄弱,其专业化、职能化的程度较低,远远未能为高校后勤实施战略管理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和技术支撑。因此,实施高校后勤战略管理,必须强化后勤系统的管理职能,科学管理,组织协调建立一个符合高校自身发展要求的后勤管理职能专业化系统,从而使其管理职能专业化达到后勤社会化的要求。

3 战略目标的科学持续发展问题。定制高校后勤战略目标,要依据各高校后勤的现状为出发点,结合各自学校总体的发展目标,全面地分析当前自身面临的环境,牢牢把握“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终极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分解实施,使其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4 管理体制问题。管理体制是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和主干,体制影响系统的质量、效率、效益,制约着系统的运行机制。要根据“政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和要求及后勤各部门的性质与特点,实行一体两制,甚至是一体多制。在经济实体、服务实体中,根据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新的后勤管理体制,实行如管委会、董事会、理事会,实行集体协调领导制度,法人经营负责制。按照资产多元化、经营多样化的思路,创建新的产权制度和管理服务型、经营服务型、产业型相结合的管理服务新体系,从而形成全方位支持、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新型后勤服务保障系统,逐步建立服务人员专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成果商品化、服务方式市场化、后勤实体企业化的新型管理体制。在管理体制改革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主管后勤的校领导,处、科级干部与经济实体的承包者三者间的关系;二是领导监督、群众监督、自我监督的三者关系;三是国家、学校、投资承包者三者间的关系。

5 管理模式问题。1999年以来我国大学实行持续“扩招”,使许多大学形成了一校多区的格局,在一校多区的格局下,大学后勤管理体制模式的选择成为必要:是实行全校集中的后勤管理体制模式還是实行各校区“分而治之”的分权管理模式?是做大而多的航母,还是做小、精、尖的实体?从目前的情况看,各种模式兼而有之。究竟应该实施何种模式,需要从服务和确保学校战略发展目标实现的高度加以审视和选择。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里已相继露面,并逐步取代操作管理。战略管理使各学校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使各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得到大幅提升。对高校后勤实施战略管理,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战略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现状的要求,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需要各高校及高校后勤人的不断探索与实践。

作者:刘锦程 周晓明 朱晓霞

上一篇:民政局安全执法发展方案下一篇:三级干部大会总结发言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