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服务改革(精选7篇)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服务质量的优劣和师生员工的满意度是判断其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决定高校后勤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关键因素,通过细化后勤内部管理,加强后勤各岗位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自身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使后勤服务工作处处以人为本,更加细致完善,从而在改革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能够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后勤保障的创新之路。
高校后勤管理机构是维持学校日常教学秩序,保障师生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部门。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后勤管理直接关系到后勤服务质量工作的优劣,同时也是促进高校后勤深化改革与发展,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一步。但是,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目前还存在粗放式管理,管理体系落后,思想观念陈旧,服务工作被动等问题,在这种的状况下,为更好地坚持后勤“三服务、三育人”服务宗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我院后勤集团开始探索后勤管理的新出路——通过细化后勤内部管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我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历了六个春秋,为学院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做出了贡献,在工作实践中,我们经常思考如何解决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与我 们在管理和提供优质服务和增加服务项目之间产生的矛盾(差距)?如何在现行体制和运行机制下,怎样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后勤改革,让服务上层次,上台阶,使之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师生的需求。达到师生满意、学院领导满意和后勤员工满意的目标。众所周知“细节决定成败”,在市场企业竞争中,各方实力相近似时,那么,其成败的关键环节就在于如何注重细节管理。为用户提供同样的服务,你的服务比别人更深入,更周全,更细化,市场自然会被你占领。因此,后勤的细化管理为高校后勤的发展与生存打开了一道大门。
细化管理,就是进一步明确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环环相扣,节节相连,甚至管理到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通过细化管理,规范后勤各工作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和优质服务标准,使每一位后勤员工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优质服务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够明确责任,调动员工的工作自觉性和主动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几年来,我们在集团内部管理过程中,按企业化管理标准,陆续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各项规章制度,覆盖了后勤各工作岗位,而要真正落实这些规章制度,必须从细微之处入手,从点滴抓起,做艰苦细致工作。“海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只有重视细节,研究细节,关注细节,解决细节,注重细小工作的积累,才能够达到科学化管理的要求。那么,高校后勤的细化管理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后勤各项管理工作制度
在几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中,做好后勤工作的前提是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化。让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管理更加科学,服务更加规范。随着后勤工作的不断深入,要定期对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查找管理漏洞,适时完善后勤相应的制度。在制度细化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稳扎稳打,切切实实做好此项工作,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1.细化岗位职责
将后勤工作内容层层落实到每个具体人,明确每位员工的工作职责和服务对象,把后勤工作任务实实在在地细化到人,做到后勤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细化岗位责任,有助于加强对员工工作的监督考核,促进后勤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后勤服务的整体质量。2.细化服务标准 就是制定为教学、为科研、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相应标准,服务质量的优劣是衡量高校后勤管理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其能否长久的立足于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重要因素。在细化服务标准的过程中,我们着重在制定优质服务标准上下功夫,始终把服务对象的需求放在首位,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标准。让细化服务标准成为优质服务的制度保障。同时,细化服务要与集团的整体建设相结合,教育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自觉提升服务标准,让师生实实在在地享受高校后勤提供的优质服务,促进后勤集团健康有序地发展壮大。
在这方面,我院后勤集团膳食中心在保障全院正常用餐的情况下,深入调查研究,通过与师生的交流,广泛征求师生对饮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到部分师生在体检中发现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于是,立即组织人力在食堂内增设了低盐、低脂、无糖菜肴售饭窗口。又如,为方便患病师生的用餐,建立了病号饭登记与送餐服务。正是这样的点滴细节服务,为后勤服务质量增添了几许光彩,受到了用餐者的好评。3.细化员工培训机制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如何提高后勤员工的工作能力?使之符合后勤集团发展的需要。如何提高员工的服务技能?使之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细化员工的培训机制,是解决以上两大问题最有效的办法。为此我们各中心在制定工作计划时都把员工的技能培训列入重要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特别是对新员工,在他们上岗之前,对其进行全面的岗位细化标准的技能培训,经测试合格者,颁发上岗证,方能上岗工作;对老员工,也定期组织岗位技能深化培训,不断制定出新的工作标准和要求,进一步提高老员工的服务技能;对后勤集团管理干部的培训,主要是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和科学管理方面的培训以及相关业务能力的培训。在今年集团开展读一本好书《细节决定成败》的活动中,集团中心主任纷纷结合本职工作写了自己的读书心得,感到受益匪浅。
二、狠抓制度落实,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落实,都将是一纸空文,也就不能为后勤管理做用。因此,制度细化后,要狠抓制度落实。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使其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尽可能发挥最大作用。如何开展后勤服务标准细化后的制度落实工作,我们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不断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在后勤工作岗位上不断转变服务态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被服务者的满意度作为检验我们服务工作是否到位的尺子。服务工作的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后勤工作在师生心中的形象,转变服务态度让师生们感到服务的温馨,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了师生与后勤员工之间的距离,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学院改革与发展的目的。
其次,服务态度转变了,服务项目增加了,服务质量提高了,不能因此满足现状,沾沾自喜,要不断总结经验,解决新矛盾新问题,要继续深化细化服务标准的落实,坚持常抓不懈。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质量是师生对后勤服务工作的客观考核,高质量的服务自然会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最后,加强自身的技能锻炼,有做好工作的良好愿望而没有实践工作的本领,是不可能成为师生服务的工作者。一流的产品,产自一流的技能,技能是高校后勤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保证。所以,要想使服务标准落到实处,就要加强自身的技能锻炼,开展后勤服务技能大练兵活动,在后勤各工作岗位上,培养技术能手,在一些工作岗位上开展一专多能,能处理应急事件的较全面专业技术人才。为此,我们建立了监督检查机制。集团和各中心分别设置了服务质量监督投诉电话,集团办公室设专人接待来信来访,广泛听取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对查证核实的问题,依照集团责任追究制度,记录在案,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并将处理结果在一定范围进行公布,达到教育本人,警示他人的作用,目的是依靠制度来规范后勤工作,确保后勤各项服务落到实处。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一项较长时期的转变过程,只有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加强内部管理,在现行的后勤体制下,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细化内部管理,始终坚持高校“三服务、三育人”服务宗旨,高校后勤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才会一步步得到提高,才能为高校后勤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奠定扎实稳固的基础,立于不败之地。高校后勤管理处处长述职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遵照校党委的要求,我将2003—2006的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及师生员工作简要汇报,恳请大家的批评,帮助。
三年来,我在不同的岗位上经历了思想和工作逐步适应的过程,我认真履行自己 的职责,以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敬业、勤奋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欢迎登陆文琦秘书网站 http://)
一、校长办公室工作的回顾
2003年元月-2005年元月,在校办担任负责综合接待的副主任期间,参与了防控非典、人大选举、更名及更名庆典等多项大型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校办工作的经历使我接触了学校教学、科研、后勤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全局观念和政策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
二、后勤管理处工作的回顾
2005年调任后勤管理处处长兼后勤国资直属支部书记后,我认识到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必须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牢记坚持为教学科研,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全心扑到工作中,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生活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通过努力,为学校获得了“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山西省绿化工作先进集体”、“山西省爱国卫生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具体如下:
(一)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身作则,强化服务意识,全处职工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有明显提升。
我组织全处人员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处务公开和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加强制度建设,主动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结合岗位职责,强调服务意识、大局意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
(二)充分发挥了后勤对学校教学科研的支撑保障作用,为教学科研和全校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后勤服务。
后勤管理处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根据学校制定的后勤服务标准,代表学校检查、监督、指导服务实体的工作。一年多来,对学生食堂、超市的食品卫生安全、饭菜质量与价格、服务态度进行了多次检查,监督,排除了食品安全隐患。按照“三服务、两育人”的原则,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为教学科研和全校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后勤服务:对内协调两集团深挖潜力,不断规范后勤服务,精心安排,确保了2005级近9000名新生入住,保证了师生学习生活秩序正常、稳定;对外与太原市水资委、自来水公司、供电局、煤气公司、供热公司等部门协调,为学校争取了政策,节约了资金,保障了生活秩序。如去年冬季,我校的煤气供应形势非常严峻,师生员工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我处及时向省、市人民政府反
或映,并采取调整浴室开放时间、增加部分电加工餐饮设备、根据气源供应随时生产等措施来保证师生的正常就餐,以最大努力保障了学校正常的生活秩序 任劳任怨,甘作为师生服务的老黄牛。去年,我校建校以来规模最大的职工住宅调配工作在全校教职工的关注中拉开了序幕。我带领全处同志认真调研,先后召开房管会8次,修订了《中北大学住房条例(暂行)》;制定了《新南区住户手册》、《装修管理规定》等办法,对新南区住宅的物业、装修等做出了详尽的规定。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冒着酷暑,使近500名教职工高高兴兴领取了新房钥匙,有力维护了学校的安全和稳定;耐心走访了所有的拆迁户及遗属;虚心征求了引进博士、教授的意见,汇总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全校公布房源、人员情况,对反映的问题及时核对、纠正,圆满完成了住房调整工作,赢得了广大教职工的信任和好评。
(三)规范管理,开拓创新,竭尽全力履行工作职责。
我认为,后勤工作必须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上任伊始,我改革了校园保洁工作模式,既为80名贫困生提供了勤工助学的岗位,又使校园环境大为改观,提高了保洁水平;加强了对单身公寓、学生宿舍、公共场所、办公教学区的安全检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如改造线路、增加照明、疏通安全通道等,目前,所有单身公寓一改过去楼道内堆放杂物,脏乱差的状况,居住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本着勤俭办学、节约高效的原则,协调公交公司托管了学校班车,安全、准点、舒适地完成了市内教职工上下班的交通运送任务,学校节约了资金,职工乘车比以前舒适了,教职工普遍反应良好。
为进一步改善教学科研办公条件,2005年完成维修改造工程多项,涉及实验室改造、教学办公场所改造、水电线路改造、道路改造和校园绿化,所有工程均按期完工,接受了审计处的审计,确保了全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创建节约型校园是学校的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为保证学校持续健康发展,2005年,我指导开展了节能宣传月活动,并实施了澡堂刷卡系统改造,有效减少了水、煤气用量,仅此一项可为学校每年节约经费60多万元;对我校的磁卡售饭系统进行了改造,使我校的餐饮服务迈上了新的台阶。
加强了后勤部门与师生的沟通与交流:后勤管理处网站的开通受到了全校师生的欢迎,网站已受理近1000封师生来信,并被评为“最佳网站”;编辑了11期《后 勤工作通讯》,大力宣传学校后勤改革的方针、政策及改革成果;多次召开了学生伙食委员会、公寓委员会和单身职工的座谈会,及时了解师生需求,不断改进工作。
(四)加强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发扬奉献精神,树立了“勤奋热情、诚信务实”的后勤机关工作人员形象。
我加强了对全处干部职工的教育和引导,努力改进工作作风。2005年的几次暴雨,我处干部职工都在防汛一线,确保了学校安全度过汛期;在日常工作中实行“首问责任制”,杜绝推诿、效率低等现象,树立了“勤奋热情、诚信务实”的后勤机关工作人员形象。
目前,我正带领全处同志积极引导两个集团认真巩固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果,努力推进后勤数字化建设,创建餐饮、维修两个省级“青年文明号”窗口,稳步推进学校后勤改革。
一、高校后勤改革的内在困境
高校后勤改革涉及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改革。我国的国企改革尚被誉为“世纪难题”, 社会上更有评论说, 大学是最后的国有企业, 尚待改革之列, 而我国的历次改革都未涉及高校。可见大学改革是所有改革中最困难的一种, 在这一方面, 即使对于所谓“教育先进国家”的美国也是如此。美国一位学者就曾指出:美国教育的历史就像是堆满无数废弃的改革报告的海滩, 而那些号称最有革命性的改革往往也最令人失望。那么作为高校的后勤部门, 其改革也是步履蹒跚, 难以取得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或许在于改革的本身涉及了某种困境, 而任何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这一困境, 找出相应的出路, 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意见》明确了高校后勤改革的目标和具体步骤, 要求“从2000年起, 用3年左右的时间, 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 建立起中国特色, 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改革的目标分两步实施:第一步, 到2000年底, 所有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源及操作运行, 都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 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服务实体。第二步, 从2000年底到2002年底前后, 在高等学校后勤系统规范分离的基础上, 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他合适的范围内, 组建跨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集团。可见, 在国家预设的改革动作中, 将“所有学校的后勤服务经营人员, 都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为改革的最终目的, 而“组建跨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集团”为高校后勤改革的最终载体, 这也可以说就是高校后勤改革的理念。说到这里我们还可以想到, 历史上有不少“同财共居”的封建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到了晚期都会面临“分家”。而这种分家总是同矛盾相伴而生的。但是这种矛盾的尖锐化往往不是因为“要不要分家”, 而是由于“如何分家”的争执。而分家是否公平往往对该家族此后的历史产生重大影响。公平的分家可以在“亲兄弟, 明算账”的和谐气氛中达成个体的独立和家族的凝聚力的统一, 使分家后的家庭继续保持活力。而分家不公则引发利益冲突, 造成两败俱伤, 甚至引发诉讼, 直接影响家庭的发展。同一个人按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他可能支持分家, 而在相反的方式下他可能坚决反对分家, 个人如此, 单位部门亦是如此。
我国现行的高等院校绝大多数都是政府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投资设立的, 是传统计划经济的产物。它所承担的社会功能, 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来具体实现。我国的历次改革, 对高校却毫无关系, 他们是“任凭风浪起, 稳坐钓鱼船”。自己不理, 也无人过问, 好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 世外桃源。尽管日子也不是十分好过, 但尚可得过且过。政府机构改革, 那是机关的事, 和高校没有直接的关系, 自可求得清闲, 安然无恙。精简、分流, 都与自己无关。在整个改革过程中, 高校成为一个狭缝, 一片中间地带, 似进仙境。严格地说, 我国的高校没有经历改革,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只不过是一个旁观者。实际上, 已经成为改革的死角。因此, 按前边《意见》所说的将“所有学校的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源及操作运行, 都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 同大家庭中的分家并无本质的区别。这个“分家”不但是仅分家中的财产, 而且要将后勤人员从这个家庭中“剥离”出去, 连身份都不准保留。在现实中, 学校同后勤部门像是一种“父与子”的关系, 高校行政人员同后勤管理人员并无严格的区分, 只是工作岗位不同而已。因此这种关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很难做到一刀两断。
一般意义上来说, 后勤部门的员工 (学校编制) 同高校的教师、行政人员, 在法律上享有同等地位、同等待遇。在改革中, 如果后勤部门同学校在体制上“分家”, 完全推向市场, 不再享有原先的待遇, 在当前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的前提下, 这种“分家”的合法性有多大?成功率有多大?都是个未知数。但学校或政府承担的改革风险却相当大。因此, 在政府下发的关于高校后勤改革文件中都可见到此类的信号传递。如很多政策处于矛盾之中, 文件规定摸棱两可的较多, 后面的文件否定前面的文件等。而“老人老办法, 新人新办法”就是典型的中庸之道。因为谁都明白只有后勤职工真心参与改革, 改革才会有真正的动力, 才会取得成功。后勤改革要真正落到实处, 没有后勤职工的积极主动的热情是不可能的, 对于后勤职工来说, 他们是后勤改革的直接承受者、参与者。因此, 有的高校后勤改革步子大一些, 有的小一些, 有的甚至原地未动, 改革多年来一直处于踌躇不前的境地。1999年底国家六部委的《意见》虽然明确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和步骤, 却未充分考虑到我国现行体制上存在障碍和改革的困境, 使改革未能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范围内实现, 其原因不能不说同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仅以当事人的意志有关。
二、高校后勤改革的外在条件缺失 (外在困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同其他改革一样, 不但需要内在的动力和内在的需要, 还要有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环境的支持。如果社会环境不理想, 甚至环境相对恶化, 改革就很难成功。从大的方面看, 国家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可谓不重视, 从1999—2002年先后在上海、武汉、西安等地, 召开四次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都亲临会议, 并作了重要讲话 (第四次会议是电视电话会议) 。1999年底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高校后勤改革工作会议上, 李岚清副总理指出:“高校后勤工作必须彻底改革, 不改革没有出路, 不社会化没有前途。”这就是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必然选择, 是一个强制性制度变迁或创新的过程。但是, 就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而言, 存在着诸多市场缺陷和制度缺失。所以我国高校后勤经过近9年 (1999-2008) 的社会化改革, 至今仍然步履蹒跚, 效果不明显, 原因之一就是改革的环境仍不理想, 尤其法律环境的欠缺, 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已经从理论上确立了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 国家整体经济向完全的市场经济过渡的情况下, 高校后勤改革实现社会化, 就是要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商品经济, 它由千千万万个市场主体组成, 各市场主体必须通过其它主体建立自愿、真实、平等的契约关系, 缔结具有法律效力的市场契约, 才能获得正当的经济利益, 也才能保持自身的发展、壮大。因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也是公平经济。高校后勤既然是社会化改革, 就应在法律的约束下, 按照市场法则和教育规律, 实现自身的改革。这就是笔者要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外在困境 (法制的缺失) , 缺少法律环境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支持。所谓环境是指事物周围的情况和条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各种事物和现象无不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 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当然也不例外。法律环境具有以下两层涵义:其一是指法律所处的环境, 亦可称法律生存发展的环境。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这种意义上所理解的法律环境是指制约和影响法的生成、实施、发展等的各种因素或条件;其二是指社会所处的法律环境, 即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的、体现法律发展状况与水平的各种因素或条件。前者制约后者, 如果法律没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社会就很难有一个好的法制状况;后者又影响前者, 如果社会没有一个好的法制状况, 再好的法律也得不到有效的实施。法律所处的环境与社会所处的法律环境两者是一种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我国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缺乏明确的法律 (政策) 支持, 1999年六部委的《意见》只是给了改革的一个启蒙思路, 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则。时至今日 (已9年) 高校后勤改革在劳动、人事、工商、税务、物价、金融及国有资产管理、改制后的企业性质等方面, 都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目前对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目标的政策、法规很少, 改革是先游戏, 无规则。改革后企业的法律地位和性质都难以保证, 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阻碍或延缓了社会化的步伐。所以, 高校后勤社会化必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用法治取代人治。缺少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具体法规, 已成为制约高校后勤改革的最重要因素。笔者也希望政府能加强这方面的立法, 规范政府、高校、后勤企业、社会企业、学生等各自的权利义务关系及行为。做到改革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清华大学教授秦晖早就说过打破大锅饭到瓜分大饭锅的问题, 笔者认为打破大锅饭固然好, 但要瓜分大饭锅恐怕就要有相应的制度法律的保障, 到目前为止我国都没有一部国有资产法。在当前这样一个注重功利的时代, 如果缺少必要的法律环境, 改革或改革者就很难超越自身的局限性,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这段距离也就不知有多长了。“我们需要基于规则的改革。我们需要意识到, 有规则的改革效率高于无规则的改革, 有规则的改革公平性高于无规则的改革。有了规则, 人们才对改革有了良好的预期, 既便于人们遵守游戏规则, 也便于人们监督游戏规则。今天的改革, 不同于二十年前或十年前的改革, 我们需要的是规则性的改革, 即使规则不对, 也需要通过规则来修改规则。”在一般意义上讲, 法律应当超前于主体的交往行为 (尽管在终极意义上, 法律永远受制于社会的经济结构) , 而不是出了问题, 才请出法律来亡羊补牢。因此,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有规则才有游戏”, 只有在法律的规范下,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才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阻碍, 依法进行。
由于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人们对教育问题的关心, 比一般利益问题会更多。所以,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需要有理论上的科学性, 还应当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以及立法上的支持。其实不论是政治、经济活动都有相应的规则, 就像游戏一样, 没有规则的游戏是无法进行的, 高校后勤改革同样如此。“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这说明规则、制度的重要意义。对于一个大众型高等教育已成为现实的现代国家的高校后勤改革而言, 缺乏基本的游戏规则是危险的, 是不可想象的。在此意义上说,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出现的困惑和不规范行为, 应属缺少规则所致。只有在法律的规范下, 后勤服务才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阻碍, 依法经营和管理, 保证其公益性和福利性, 体现教育是国家行为。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有助于高校后勤的健康运行, 有助于高校后勤人员改革意识的提高, 有助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实现。后现代理论指出, 法律走向后现代, 是为了重塑其对社会和理性的多元与开放性的追求, 使法律环境更加适合当前的现实, 这也是本文对一种理想的、有助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法律环境的憧憬和希望。
三、结语
从前面内外困境的分析来看,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我们可以理解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为何改革多年而不见成效, 因为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一系列的内部与外部条件的支持才行。一个明显的事实是, 改革启动后, 无论是目标模式的选择的反复变化, 还是意识形态领域和经济理论上的多次争论, 都可以看到内在传统体制和外在环境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所产生的强烈的影响。因此,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不可能像《意见》所说三年就见改革的成效, 传统的高校后勤体制与改革仍将共存。本文辩证的分析不仅具有哲学意义, 也具有极重要的实践意义, 如将其与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必然有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 这也是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走出困境的出路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2].李岚清.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第一次会议讲话[N].教育部政报, 2000 (2)
一、 树立科学的后勤管理观念
1.更新本质观。必须通过学习、讨论,提高人们对高校后勤管理本质的认识。充分认识到高校后勤管理的本质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全体师生员工服务。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就要求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主动地、经常地与教学科研部门保持联系,切实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物质需要。为师生员工服务就要求后勤管理部門和管理人员从方便师生员工生活的角度出发,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2.更新价值观。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到,受服务方就应该提供服务的费用,遵循有偿性的高校后勤管理的要求,即要将高校后勤管理的价值观从计划调配、无偿服务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等价交换、有偿服务。实现后勤服务的市场化转变,有利于增加后勤服务的竞争性,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3.更新质量观。新的质量观要求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既要重视服务的量,也要重视质的问题。要把质与量看成一个统一体。这就要求高校后勤管理既要提高优质的服务,又要拓宽服务的范围。只有高质量的后勤服务,才能满足师生不断增长的需要,保障师生的后勤生活。
4. 更新对象观。高校后勤管理的对象应该是后勤管理部门的下属管理组织、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以及资金物资等,学校的师生员工以及科研、教学工作只是后勤管理部门服务的对象,后勤管理机构和师生员工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只有从本质上认识到后勤服务的性质,让这种服务的思想融入到管理组织内,才能不断促进员工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
二、 调整现行的后勤管理结构
根据社会化的要求,高校后勤管理结构应成立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而建立的。公司的目标是创建“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管、社会参与、高校联办”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后勤保障体系。公司既是高校后勤通过企业化、产业化、集约化、集团化,由“准社会化”走向社会化的实现途径之一,也是高校后勤走向社会化的载体。
三、采取有效的模式后勤社会化改革
1.构成要素。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就是指在一定高校后勤管理思想的支配下建立起来的,有关设计和调控后勤管理活动全过程的理论模型和操作程序。(1)管理现念:人们对高校后勤管理作用认识就构成了高校后勤管理的价值观。从观念上认识到后勤服务的重要性,是提高管理质量的根本。(2)管理结构:高校后勤管理结构是指高校后勤管理系统的构成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方式。一个精简的管理结构,有利于管理层最快的掌握最近的底层信息,也有利于工作理念的快速传达。正确设计高校后勤管理结构,是有效地进行高校后勤管理的重要保证。(3)管理体制: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就是高效后勤管理机构与一定的管理规范的结合体或统一体。认识到后勤管理的体制,才能使管理人员更好地去调配员工的工作,提高管理的效率。
2.模式选择。(1)社会化模式:社会化模式即高校后勤服务的基础设施、生活服务项目、管理运作全部由社会承担。实现后勤社会化,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主体是政府、社会,社会化需要社会抓,从社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本着先易后难,按照行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进社会服务企业或力量为学校服务,使学校少投资或不投资。(2)社校联合模式:社校联合模式即吸引社会力量,实行联建、联办形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在整体上取得成功,必须要有政府的宏观统筹。政策主导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同时,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相关单位给予强有力的配套支持。(3)校际联合模式:通过树立开放的社会化经营观念,利用社会上丰富的商品资源和高校很大的生活消费市场,组织高校间专项配货经营,形成采购上的规模效益。(4)服务实体模式:服务实体模式即由教育部门牵头,组建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或由高校本身成立后勤集团,可以采取并入、托管、独立、联办、连锁等方式,使各高校后勤部门与学校规范分离,成为独立经济实体。
四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
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校实际上还在承担着政府“办社会”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产品,诸如医疗、住房、交通、通讯等各种福利保障和生活设施,变成了一个萎缩的政府。由于高校财力有限,后勤部门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和激励机制,直接导致高校运行成本长期居高不下。因此,必须实行两权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事企分开,明确所有者、管理者、经营者的关系,也就是要明确学校、后勤和经营者的关系。同时,尽快出台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后勤管理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和形成资产多元化、经营服务多样化、服务管理企业化、消费市场内外一体化的新体系。
1.领导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领导体制宜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从机构上来看,后勤集团应设立董事会,并由董事会来聘任总经理。董事会成员由学校分管后勤工作的有关人员、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社会上的投资者、总经理组成。董事会对后勤集团行使经营服务决策权,决定后勤集团的经营服务方向。
2.执行体制。从制度上来看,应分别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督促总公司、分公司以及其中的员工来执行。良好的规章制度是提高效率,督促员工工作的准则。让员工以此为基准,才能有效地规范其工作行为,实现其工作的标准化,也强化了上层的管理政策。
3.咨询体制。高校后勤集团应建立由校领导、教师、学生、后勤职工、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等组成的咨询机构,并保证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使之真正成为高校后勤集团的领导层,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后勤的重大事务进行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供高校后勤集团的领导决策时参考。
4.监督反馈体制。关于监督反馈体制,设立监督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纪检、监察、审计部门有关人员和高校师生代表组成,对后勤集团的经营服务活动实行全面监督,并且定期提供反馈信息。此外,还应根据各分公司行使的职能,分别聘请有关人员组成各分公司的监督委员会分会,负责对各分公司进行监督并提供反馈信息。
5. 健全高效的后勤管理机制。(1) 导向机制: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应导向竞争,遵循优胜劣汰原则,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即通过引进社会企业进校,用竞争手段激活高校后勤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只有将高校后勤管理导向竞争,后勤发展才会有动力。(2) 激励机制:激励是指激发员工的行为动机,也就是,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奋发努力完成组织任务和目标。(3)制约机制:制约机制就是要通过一定的制约手段来规范后勤职工的服务行为,使他们更好地为师生员工服务。一般来说制约机制主要包括制度制约、监督制约、评估制约、道德制约。
总之,高校后勤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原有的后勤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后勤社会改革的现实意义,提出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式与手段,只有不断提高后勤企业的自身素质,建立三位一体的系统模式和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保证社会化改革的有效落实。
陕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高校后勤设施老化、紧缺的情况普遍存在,加之市场发育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少,第三产业水平低,后勤社会化难度不小。困难面前,陕西人知难而进,积极进取,探索出了一条“政府统筹规划,社会多方参与,市场带动推进,企业机制运作”的具有西部特色、符合陕西实际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新路子。陕西取得的成绩不仅使该省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大大加快,也为各地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省区做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带来许多宝贵的启示。
启示之一,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政府统筹是前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单靠高等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还远远不够。陕西省委、省政府将这项改革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先导性工程,先后召开十多次专题会议研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省、市领导还多次深入高校后勤设施建设工地,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具体问题。陕西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政府行为到位,部门协调合作,这项改革才能顺利推进。
启示之二,把握方向,因校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是这项改革平稳推进的.保证。陕西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因地因校制宜,成功探索了多种实现社会化的改革形式,为改革的深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高校的具体情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客观情况决定了我们在推进这项改革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省情和校情,采取不同的实施步骤和措施。
启示之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牢牢把握为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服务的方向不动摇,最大限度地满足高等学校的需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学生的利益。陕西省在推进这项改革中,始终按照“有利于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和学生生活负担,有利于降低后勤服务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保证学校的发展和稳定”的原则,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并遵循教育规律,这样就使改革得到了学校和师生员工的认同和拥护,加快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
启示之四,高校在改革中要特别重视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的管理,妥善处理好深化改革与加强管理的关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陕西省在推进改革过程中,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认真把好食堂经营单位、人员的资质关和相关合同关,确保食堂的卫生和饮食安全,不断加强公寓内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行为管理,从而确保了改革始终沿着健康的方向有序推进。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全面攻坚阶段,绝大部分地区要基本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时间十分紧迫,任务十分艰巨,困难依然不少。然而,从陕西经验中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要我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进取,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推进力度,从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做起,就一定能够全面完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意义,要进一步理清改革思路,加大政府主导力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高校后勤改革。要明确建立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奋斗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稳步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引入优质服务资源;二是要逐步剥离高校后勤服务经营职能,就是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将那些可以由社会承担的服务经营职能交给社会;三是要加快建立并不断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学校监管、学生参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高校后勤市场监管体系;四是要不断完善必要的改革配套政策和法制保障;五是要通过推进高校后勤行业管理,加快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后勤管理职能的转变。她在讲话中强调指出,通过行业协会的发展,逐步实现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后勤管职能的转变,是当前推进改革的关键环节。各地要牢牢抓住这一关键所在,把这一任务摆在突出位置,依靠行业协会的专业力量,补充和改善政府对高校后勤的行政管理职能。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后勤服务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成为整个教育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规范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秩序、促进高校后勤服务产业健康发展是当前摆在政府和高校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大会一致认为,在教育部大力推动下,经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有力地支撑了高等教育的加快发展。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尚远未完成,后勤保障运行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影响稳定的因素,高校普遍还没有摆脱办后勤的负担和办企业的风险。今后在推进深化改革方面的任务是围绕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而开展工作:一是稳定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二是逐步剥离高校后勤服务经营职能;三是尽快建立和完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四是不断完善必要的改革配套政策和法制保障;五是加快转变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后勤管理职能,推进学校后勤的行业管理。
1998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刚刚开始, 华中科技大学就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高校后勤集团, 随着改革的广泛深入, 后勤工作改变传统的供给制、福利型和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体制, 逐渐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按照“事企分开, 两权分离”的企业化管理、社会化运作模式。充分运用价值规律的作用, 促进高校后勤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以优质服务换取合理报酬, 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沿着健康的方向稳步推进。
改革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 后勤服务社会化使学校能够集中精力办学, 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高校校园应该是一个环境优雅、美丽而幽静和神圣的地方, 是诸多学子魂牵梦绕的象牙塔。是勤奋好学的青年人、思维敏锐的进步者、和蔼可亲的老教授和学识渊博的思想者汇集的地方。旧的高校后勤体制极大地牵制了高校领导的精力, 师生的住、食问题常常使高校的领导们陷入繁琐的后勤事务中, 无法集中精力抓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后, 学校的分管领导不是自办后勤, 而是要管好引进的社会力量办后勤, 把校园建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科研的场所。其次, 优化高校人员结构, 节约国家有限的经费。我国大学普遍存在教师、科研工作人员占1/3左右, 行政、后勤人员居多, 这个结构是非常不合理的。后勤服务社会化将非教学科研人员的比例压缩的1/4左右, 将服务岗位和项目向社会提供, 将节约大量的经费投入到科学研究及教学中去, 采用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协调学校与社会企业间的关系, 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最后, 专业分工越来越细是全世界的趋势, 高校“小而全”的后勤服务在开放型社会竞争中难敌专业化的公司, 迟早走进死胡同, 与其坐而待毙, 不如放手一搏, 利用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和现有人力、技术、客户资源, 做强做大, 开拓市场。
但在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中需要注意解决下列新问题:
一、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会给大学生带来的新的心理创伤
我国社会处在一个转型期, 日益严重的失业、经济上的两极分化、社会弱势群体规模的扩大和程度的加深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神经, “象牙塔”内也不可避免的遭到冲击。后勤集团实行企业化运作, 带来一大影响是服务由无偿化到有偿化收费, 就连喝开水也得掏钱。有人认为, 后勤改革就等于收钱。改革的另一番景观是各大高校争相建筑豪华的学生公寓, 在学校后勤工作改变传统的供给和福利型为收费服务的同时, 父母经济收入的低下必然造成刚入学大学生在享受学校提供服务方面的不平等。大学生刚刚入学的时候都是十八九岁的很纯洁, 很浪漫的这么一个年轻人, 自己也没有任何收入, 由于他们家境的不同, 他们走进了大学, 从上大学的第一天起, 他们住的房子的标准就可能不同, 他们吃饭的水准也可能不同, 富人下餐馆, 穿名牌, 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 而贫困的学生吃饭捡最便宜的, 穿衣只为保暖, 贫富悬殊太大了, 这些都会使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 在很年轻的心灵中就背上了一种非常自卑的思想包袱, 在日常生活琐事中不自觉地刺痛了大学生脆弱的心理, 如果学校、教师与学生沟通不够, 可能出现另一类型的马加爵事件。这是高校教育和社会必须注意的问题。
二、高校后勤市场化、社会化并非完美选择, 公司追求利润将可能导致服务质量、水平缩水
高校后勤社会化、市场化必将改变其原来的福利性, 虽然提出后勤社会化的宗旨是“服务第一, 挣钱第二。”实行优质服务、优价收费的制度, 但后勤公司或集团为了生存, 必须发展和盈利。在当今社会中, 如果一个企业以低价格竞争, 有两个必要条件, 一是低成本运行, 二是有补贴收入,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从长远看这两个条件都很难实现。竞争将导致社会资源充分利用, 使得后勤企业的成本、利润都将达到行业平均水平, 逐渐变为社会中的企业。
三、校园管理面临的难度增加
后勤社会化将使学生接触社会人员的机会大大增加, 这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但从另一个方面看, 学校管理内容及涉及到的范围增大了。改革前, 为学生服务的人是学校的职工, 学校在各个方面对校内人员有控制力, 基于就业、住房、福利、职称等方面的因素, 以身试法的毕竟只是极少部分人。改革后, 服务人员是社会企业中的人, 受雇用到企业为学校服务, 学校没有直接的控制力, 且企业人员来源复杂, 对这部分人员的管理是目前的盲点。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比例很大, 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很少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这与国外有很大的区别, 国外大学很多是没有围墙的大学。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 各国的社会环境、法律意识、家庭氛围不同, 学生的自理能力差距也比较大, 种种差距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消失, 有的也根本不可能消失, 所以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也不可能照搬国外的管理方式,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学校仍然负有管理上的责任, 一旦出现大的问题, 学校仍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高校后勤社会化有可能导致勤工俭学的岗位减少, 影响贫困生的生活
近年来, 随着我国居民之间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大学生中贫困家庭所占的比例不容乐观, 为了减轻贫困生的生活压力, 学校后勤部门一般通过学生会等组织, 安排生活困难的学生到后勤服务岗位上劳动, 这些学生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补贴日常生活花费。值得注意的是, 大学生毕竟是学生, 在边学习, 边劳动的紧张生活和自卑的心理双重压力下, 很难全身心地投入, 影响了学习或劳动的效率。随着全国创建卫生城市活动的开展和高校后勤改革的深入, 像卫生清洁、图书整理、公寓物品清洗等简单劳动的岗位逐渐被专业化的企业管理, 贫困生通过劳动养活自己的路又少了许多, 靠奖、贷、困难补助补贴生活无疑丧失了竞争社会生活的主动权。如何吸收贫困大学生加入后勤公司、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是大学后勤管理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
五、公司垄断后勤服务可能导致新腐败的产生
后勤服务社会化需防止企业通过垄断校园经营来危害学生的相关利益, 尽管大学生有选择服务的自由, 学生可以校内消费或者去校外消费, 但鉴于一般大学校园的面积较大、或者周边环境不容许, 校外消费有时不太现实, 这就可能给服务企业带来垄断利润, 加上大学生群体消费相对较高, 人员居住集中, 并且学校对企业价格、数量、服务水平约束的对滞后, 获得校内某些项目经营是企业梦寐以求的事情。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通过竞争来寻利是不变的法则, 高校后勤社会化使第三产业有了更多可以参与的项目, 多家企业竞争是必须面对的现实。企业为能拿到项目, 除了在价格、服务水平承诺外, 可能会采用其他多种手段争取主动, 不排除拉关键管理人员下水。防止后勤服务垄断化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干部的管理是出现的新问题。
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顺利进行需政策的扶持和各部门的支持, 仅靠高等学校自身是无法完成的, 各级政府加强领导和统筹, 采取有力措施, 抓紧组织实施, 统一协调本地区的各有关部门, 及时帮助解决有关问题, 把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纳入本省、市城市综合体制改革和宏观经济的调控之中, 把高等学校后勤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经济建设发展规划, 加快实现改革的条件。
关键词:高校 后勤 人才队伍 培养
从1999年首次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到目前为止,已经过去了十几年的时间。高校能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承担着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而高校后勤的主要任务是为高校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提供保障和服务,因此高校后勤实体发展的情况对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高校后勤实体不同于其他后勤实体,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因此其人才队伍的培养也与其他人才队伍的培养大不一样。本文将从企业文化、组织、激励、管理、竞争等五个方面阐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如何对后勤人才队伍进行培养和建设。
1、 文化方向
从企业文化方面看,企业文化主要表现为公司愿景、公司使命、管理理念、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等。企业文化内化在一个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和组织架构里,能够对企业员工产生激励作用和无形的约束,使得员工的行为和表现能够和整个企业的前进方向保持一致。企业文化主要外在表现在员工身上。高校后勤企业在进行市场化的同时,也要花大力气进行企业的文化建设。要营造出“服务至上,学生教师利益至上”的服务氛围,这也是后勤企业与其他企业和机构最大的不同之处,后勤企业的一切行为和决策都要围绕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后勤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要摒弃以前僵硬死板的文化,适应现代企业发展,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从团队文化建设来看,团队文化是指一个团队为一个共同目标,经过共同的协作和合作并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而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团队文化建设对于目前不断进行社会化改革的高校后勤来讲非常重要。一个好的团队文化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团队的办事效率,大大节省成本。加强后勤团队文化建设,要努力提高后勤团队的服务意识,加强后勤团队的协作精神,注重后勤团队的人才选拔和领导任用,提高后勤团队沟通和交流的效率和能力。
2、 组织方面
后勤企业是一个很特殊的组织,其前身是高校的行政部门,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浪潮中,才从高校内部分离出来,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因此后勤企业组织架构的设计就很复杂。而一个企业如果组织结构设计不合理,就会限制员工能力的发挥,对员工的成长不利,长此以往,将制约企业的发展。因此后勤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设计原则进行组织架构的设计。而考虑到后勤企业处于变革中这一事实,高校后勤企业要建立一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好处在于可以减少管理层次,使得上下之间的信息沟通能够及时通畅,保证上令下达,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增强组织的活力,使得一线员工能够得到更大的授权,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
3、 激励方面
在进行员工的激励时,首先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效率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要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后勤从高校中独立出来,成立后勤集团或公司,享有独立经营权,不受行政干预,但同时也要求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因此就要求高校后勤要依托经营效率的提高和服务的改善来满足学校日常教学和科研的要求。因此,后勤企业在激励员工上应追求效率,按劳分配,以巩固后勤发展基础,增加自我积累。但是,同时也要坚持公平原则。由于员工的年龄、学历、经验、贡献、岗位等的不同,确定员工薪酬时,肯定会存在差距,因此要顾及公平因素,为员工提供保障,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后勤企业要根据个人的能力来确定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为员工制定一个需要员工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然后在员工达标后,按照之前制定的奖励政策进行奖励,对员工的成长和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最后,要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来激励员工,是最直接的激励方式,以物质的方式满足人员对物质方面的需求。而精神激励则通过卓有成效的认可、表彰、授予荣誉称号、升职等手段,满足人在社交、自尊、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从而在较高层次上调动人的积极性。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各有优缺点,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应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激励成为企业前进的助推器。
4、 管理方面
加强管理是后勤企业加快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管理才能。后勤管理人员一方面要不断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培养自己的管理理论修养。要加强理论学习,学会系统地用管理学的知识和理论应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当前高校后勤在管理上要处理好几大关系:(1)处理好后勤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关系;(2)处理好后勤企业管理层和一线员工的关系;(3)处理好后勤企业和学生、教师之间的关系;(4)处理好后勤企业在编员工和非在编员工之间的关系。(5)处理好高校后勤企业在“服务”和“育人”之间的关系。在处理好这五大关系的同时,高校后勤要坚持创新,不能过于拘泥于书本理论或者过往的经验,在遇见实际发生的情况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创新,提高效率,促进后勤更好更快发展。
5、 竞争方面
高校后勤应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鼓励员工学习,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后勤员工队伍的整体实力,采用竞争上岗的模式,使员工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潜能,有利于优秀员工脱颖而出,同时打破铁饭碗和平均主义,从而优化后勤员工的结构,不断壮大后勤队伍。此外,还应该不断引进外来人才,吸收外来的“新鲜血液”,提高后勤人员的“市场化”水平,大力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参考文献:
[1]柯坤元.高校后勤队伍素质培养浅析[J].华章,2012(17)
[2]杨俊.高校后勤实体员工激励机制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7)
【高校后勤服务改革】推荐阅读:
高校后勤改革与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探讨12-04
高校后勤党员干部07-27
高校后勤服务工作计划06-03
高校后勤工作人员10-31
高校后勤先进典型材料11-05
高校后勤集团18年工作总结12-25
高校后勤信息化服务与实现的途径探讨09-14
高校后勤实体成本控制的思考论文11-0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01-10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