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与教学关联性探讨论文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教学管理与教学关联性探讨论文(精选8篇)

高校教学管理与教学关联性探讨论文 篇1

教学管理是学校的管理层以上级教育部门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为基础,以教学规律为导向,对出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环节进行事先的规划、教学工作开展时的指导和协调以及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管理的一系列相关活动。在开展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时,首先必须要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并依据教育政策结合高校自身发展规划和教学能力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其次,在开展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时,要坚持教学导向,即教学管理不但要服务教学,更要以教学为目标。通过坚持教学导向,紧密围绕教学工作进行教学管理改革,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对应出台教学中所需求的相应管理措施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第三,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注意保持教学的持续性和延续性。具有延续性的教学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保持教学计划的延续、在教学工作开展时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在教学工作评估中保持一定的考核指标,才能使教学的开展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才能最终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二高校教学管理与教学的关联性分析

(一)教学管理理念对一线教师人员和学生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模式下,教学管理工作过于强调“管理”的概念。即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工作开展进度和方式的掌握、教学考核工作中完全由教学管理人员规定。一线教师人员均需要遵守既定的教学管理方针和政策。但是此种管理理念和模式严重的制约了教学的自主性也压抑了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并不符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不利于一线教师人员开展教学工作,更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针对这一情况,在新时期的教学管理创新工作中提出的“服务”理念,即教学管理要服务于教学工作。通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事先对教师人员的执行能力和学生的自身素质做深入调查,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政策以及高校自身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适合学生掌握知识全面发展的教学计划。同时,在教学工作开展中,通过教学管理人员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学工作需求、尽快落实教学工作开展需要的设施设备保障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对教学的影响

对于教学管理工作,不能单纯的将其等同于行政管理工作。事实上,教学管理工作不仅仅需要行政管理知识,更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由于教学管理人员需要起到联系高校以及高校下设的各个院系的管理层、决策层和一线教师、学生的纽带作用。如果仅将教学管理工作等同于行政管理工作,则会固化教学管理模式,不利于与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因此,通过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使其能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就可以增进对一线教师和学生的了解,明确其工作的目的、性质和流程,进而强化管理和教学之间的联系,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工作评价指标对教学的影响

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这是对教学管理是否有效的检验,也是对一线教师教学质量的检验,更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检验,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但由于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的结果与一线教师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职务晋升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对学生优秀评定和奖学金发放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受制于上述经济利益因素,现阶段教学工作的开展完全是以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为导向。这就造成了“劣币驱除良币”的情况,即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过于依赖计划、进度,学生则以考试成绩为追求目标而忽略了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在日后的教学管理工作创新中,需要对教学工作评价指标进行优化,不再单独的以教师的进度完成情况、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评价指标,而是加入对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评定。只有优化了教学工作评价指标才能对教学工作起到良性的导向作用。

(四)教学对教学管理的反馈影响

高校教学管理与教学关联性探讨论文 篇2

(一) 教学档案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起着真实性的支撑作用。教学档案主要包括教学文件、教师业务、学生学习等等档案。教学档案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起着真实性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档案事高校发展的历史性凭证, 是随着高校的建立而产生的, 同时也随着高校的发展而逐渐积累, 是高校历史的知识和信息存储的一种形式。另外, 教学档案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证明, 具有查考凭证和参考依据的功能, 从而对本科教学水平的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实现评估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以及可靠性。

(二) 教学档案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基础和依据。教学档案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基础和依据, 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具有知识性强、信息面广以及数量大的优点。本科教学水平的评估必须要依靠教学档案所记录和反应的事实为依据。因此, 本科教学水平的平评估需要有教学档案的强力支持, 丰富高校档案的资源, 提升其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的地位, 进而提升本科教学评估的准确性。

(三)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推动了教学档案工作的开展。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推动了教学档案工作的开展主要体现在本科教学评估水平评估提升了教学档案的内在价值, 促进了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从而无形之中增强了高校领导和教职工对教学档案的重视程度, 教学档案管理意识也逐渐加大。另外,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也相应强化了教学档案的法制化建设, 意识到了教学档案的价值, 并且在行动上讲求落实, 最终大幅度推动了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

二、当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与本科教学评估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与本科教学评估重视程度不高, 管理职责不明晰。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与本科教学评估重视程度不高, 管理职责不明晰是当前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部分高校领导只重视对教学工作及其相关的管理工作, 严重忽视了教学档案工作, 从而造成教学档案工作的地位低下、责任模糊, 严重影响到了教学档案的顺利开展。此外, 部分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教学档案意识薄弱的现象, 对于教学档案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程度上的认识, 直接造成教学档案管理和建设与高校教学工作不同步。甚至有些教职工对教学档案保持一种抵触的态度, 严重影响到了教学档案工作的开展。

(二)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与本科教学评估缺少专业化人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与本科教学评估缺少专业化人才主要体现在当前许多高校或多或少没有给教学档案管理部门配备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 同时教学档案的管理基本上是有各部门的教务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兼任, 并且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流动性也非常的大。考虑到这部分人身兼多职的问题, 往往会忽略教学档案的日常工作, 并缺乏专业化的档案管理知识。例如, 在教学档案材料的合理分类、文件的及时归档等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欠缺。

(三) 高校教学档案整理、归档与本科教学评估需求相脱节。高校教学档案整理、归档与本科教学评估需求相脱节集中体现在一是许多教学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带有非常大的随意性、没有充分了解本科教学评估的实际情况之上就进行教学档案的归档, 从而造成该收集与整理的没有落实, 不该收集与整理的反而做了大量的工作。二是许多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只注重对红头文件的收集与整理, 反而不重视本科教学管理材料方面的归档。上述问题直接造成了教学档案在平时的整理与归档中, 对本科教学评估所需档案根本没有预见性, 存在缺失、漏归等问题, 从而导致本科评估过程之许多资料不齐全, 评估的参考依据缺乏等等问题。

三、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实现规范教学档案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 引起领导重视, 加强教职工的教学档案管理意识。引起领导重视, 加强教职工的教学档案管理意识是当前首要的任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对其重视程度, 为此必须要严格做好对教学档案重视程度的工作。一方面可以将教学档案的建设与管理真正纳入到学校各项工作的规划当中, 提升日常议程, 将其作为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同时还需要保障教学档案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 及时研究和解决教学档案现实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 由于教学档案的档案意识与教学档案的管理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也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教学档案工作意识的教育宣传工作, 尽可能地增强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的教学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观念。

(二) 提高专兼职教学档案队伍的业务素质。提高专兼职教学档案队伍的业务素质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面。随着我国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给教学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尤其体现在对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两个方面。因此, 高校领导应该在充分重视教学档案管理的前提之下, 对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再教育, 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指导, 从而提升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并实现教学档案理念、知识结构以及工作技能的同步更新, 增强对教学档案现代化管理理念的适应度。还需要通过构建一个完善的有效培训机制和考核机制, 为教学档案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人力资源上的有力保证条件。

(三) 加强高校教学档案整理、归档与本科教学评估需求的一致性。针对当前高校教学档案整理、归档与本科教学评估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势必要加强高校教学档案整理、归档与本科教学评估需求的一致性。要求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严格控制高校教学档案收集与整理的目的性, 在充分了解本科教学评估的实际情况之下进行高校教学档案的归档工作。另外, 还需要建立一个由分管领导、高校教学档案负责人、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等等组成的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网络, 充分明确高校教学档案的责任制, 制定定期检查和奖惩的灰度, 从而从根本上保障高校教学档案长期有效的收集和保存, 为后期的本科教学水平的评估提供丰富的原始性材料依据, 最大程度上保障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可靠性、客观性和真实性。

四、结语

本文研究探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与本科教学评估的关联性相关问题, 首先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与本科教学评估的辩证关系分析出发, 包括教学档案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起着真实性的支撑作用、教学档案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基础和依据以及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推动了教学档案工作的开展三个方面, 然后对当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与本科教学评估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集中体现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与本科教学评估重视程度不高, 管理职责不明晰、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与本科教学评估缺少专业化人才以及高校教学档案整理、归档与本科教学评估需求相脱节几个方面。最后就如何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实现规范教学档案工作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涵盖了引起领导重视, 加强教职工的教学档案管理意识、提高专兼职教学档案队伍的业务素质以及加强高校教学档案整理、归档与本科教学评估需求的一致性多个方面。希望为今后高校教学档案更好地发挥出实践运用价值、提升本科教学评估水平奠定一个文献基础资料。

摘要:本文研究探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与本科教学评估的关联性相关问题, 首先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与本科教学评估的辩证关系分析出发, 然后对当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与本科教学评估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最后就如何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实现规范教学档案工作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希望为今后高校教学档案更好地发挥出实践运用价值、提升本科教学评估水平奠定文献基础资料。

高校教学管理与教学关联性探讨论文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物理教学;科学素质

物理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基础科学,它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一项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我们的物理知识。

一、在物理教学中渗透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要使学生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基础课的物理课程应提供给一个学生与社会的接口,而其中的关键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渗透到教学中。

1.辩证的唯物论思想的渗透

在物理教学讲到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天体宇宙,从一把椅子到电场、磁场,它们都具有物质性。从时时接听的手机阐述,不依赖于我们感觉的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这样即加深了对场的认识,又使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中的“世界物质性”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讲到牛顿经典力学时,一定使学生明白:“只有在宏观低速条件下才正确,对微观、高速不再适用”。使学生逐步克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思想,有意识去辩证地思考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渗透

从物理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矢量的合成分解,原子核的裂变与聚变,都渗透着“对立统一规律”的思想。波动光学中的双缝的干涉,单缝的衍射以及光栅的衍射。实际上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光的波动性的外在表现,它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又到新的量变交替变化的过程。弹簧振子做简谐振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交替转化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很好例证。通过在教学中渗透这些观点,有利于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理念。

二、物理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结构和性质以及物质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所存在形式的科学。物理学的规律体现了自然界的简单性、对称性,和谐与统一性的科学美。因此,展示物理学的美学特征,应是物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千世界看似纷繁复杂,而其背后的自然规律却具有某种简单性,而物理学中的简单之美提示了这种特征,对于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牛顿三定律描述得简单而完美,建立了经典力学理论。而对于电、磁、光的基本现象,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四个方程把它们完美的结合起来,建立电磁场动力学理论。而爱因斯坦相对论更是物理学的简单美的完美体现:它是经典力学和电磁学的自然推广。通过体会物理运动简单之美,培养学生透过复杂的现象抓住其本质的东西,培养其简单、执着、豁达的人生观。

对称性是指一物体或一系统各部分之间比例的平衡和协调,由此能够产生一种简单性和美的愉悦,物理学中的对称性是到处可见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正电荷与负电荷的同时存在,正粒子与反粒子等,这其中体现出的对称性从更高的层面上揭示了自然界的对称性,与此同时,对称性原理又是物理学中一强有力的研究方法,在物理学理论中,有许多我们熟知的物理定律。

统一性是自然界和谐性的必然体现。物理规律深刻地反映出这一特性,爱因斯坦说:“从那些看来十分不同的复杂现象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性,那是一种壮丽的感觉”。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小的统一走向大的统一的历史。如我们熟知的各种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等,它们都是在物理学家们追求统一的道路上奋力进取的结果。科学家们探索真理时所体现的坚忍不拔、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也是物理学中科学美的完美体现。学生们通过对统一性、和谐性的认识,能够更好的树立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更好的塑造自己健全的品格。

三、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素质

素质教育的另一个关键之处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以前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为主,而在大学阶段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科学能力,科学方法和科学习惯。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高素质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同时物理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也是可行的,具有广泛的内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讲述物理学史的经典史段,如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通电导线旁的小磁针发生了偏转,在其它人都没注意的情况下,他又做了无数次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通过讲解,使学生感受到要善于抓住科学的机遇;又要学习科学家们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正如居里夫所说:“追求科学完美正是追求人生至美的过程。”我想,这种科学精神的获得将对人的一生受益菲浅。

2.科学方法的培养

物理学与自然、社会哲学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如质点模型,刚体模型,理想气体模型这些都是理想化方法的基本體现,它教会学生学会科学抽象,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如何处理实际问题,另外,大学物理中的数学方法是极其重要的,数学作为工具应用于所有学科。物理学是最早使用数学,也是数学应用水平最高的学科。例如刚体力学中的微积分方法,振动与波动中的旋转矢量法,热力学中的概率,统计方法等。这些方法几乎涵盖了学生未来所要用到所有的数学方法,因此说物理学是高等数学的实验田并不为过。

另外,几乎所有的物理概念的形成都与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方法是分不开的,比如热力学中几个重要定律,它们都是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的基本定律,然后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建立热力学的知识体系结构。总之,这些科学的方法是学生们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

参考文献:

[1]李辉.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学周刊:B》,2012年9期

[2]张兴明.浅谈怎样抓好初中物理教学.《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41期

[3]席智慧.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研究方法的教育.《信息教研周刊》,2012年11期

作者简介:

高校教学管理与教学关联性探讨论文 篇4

教学方法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合理选择和恰当运用。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法学教育主要分两大类,即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和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以讲授法为主要形式的演绎法教学方式,教师多以法律概念为起点阐述法律的原理。而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教学主要采取的是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的归纳法教学式。教师总是擅于从具体的判例中去发掘法律的原则。我国秉承的是大陆法系的法学教育传统,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将所认为的重要的法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至于学生学到多少或有否获益,主要是看学生自己的领会和悟性。由此形成的法学教学方式主要就是课堂讲授。教师和学生之间始终是一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全部法学教学活动的内容与方式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的。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习惯于按照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为基线展开其授课内容,对于案例的处理也是根据法律原理阐述的需要加以布置和安排的。外国宪法课程的教学也是如此。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法学原理,进而准确地把握法律条文,并最终能够在实践中准确地适用法律。但是,这些年的法学教学实践证明,单纯的法律原理的讲授往往使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教科书的层面上,而且常常是条文罗列,研究方法枯燥,容易脱离实际。从目前外国宪法教学来看。大多数老师主要采取的仍然是对学生单向灌输的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形式单一,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有的沟通与互动,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这样使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笔者认为,外国宪法教学方法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学习、研究大量的案例来理解和掌握法律的基本原则与法律推理,而不是死记硬背具体的法律条文。案例教学法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到20世纪初期,案例教学法在美国各主要法学院推行。现在在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中十分流行,为英、美国家法学院所普遍采用。近年来,我国法学教育已普遍接受这一概念并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程度地采用。但是,外国宪法课程教学中是否有必要且有可能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则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笔者认为,宪法是规定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的根本法,宪法实际上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中违宪案件也时有发生。因此,在外国宪法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方法,有利于外国宪法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以及分析和表达能力,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宪法信仰具有其他教学法所不可替代的优势。正如劳伦斯·来恩在《欢迎学习案例法》一文中谈道:“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为学生的认真学习和分析提供的依据。以对实际事例的描述为基本内容的故事,是一种将现实世界引入课堂以便使学生在其导师的指导下对实际问题进行-实践的方式。”[1]所以,对于外国宪法课程,应该适时地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具体做法是:老师在课前先把要讲的内容和案例及参考书目提供给学生,并点明重要原理,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上课时,老师不作课堂讲授,而是让学生直接研讨案例,围绕案例提出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根据所学的外国宪法原理和宪法规范,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由教师给予讲解,得出结论,指明处理类似案件所运用的外国宪法原理和宪法规范,事实证明,这是外国宪法课程的教学中学生较为欢迎的教学方式。

二、课堂研讨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交流意见、相互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是一种适应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学方法,它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及我国古代孔子的思想,他们常常与学生研讨问题,但却不给学生完整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们的思想,启发学生的思维。研讨式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学生是整个课程的研讨主体,一般由学生自己发掘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可能的方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的是导演的角色。对整个研讨过程进行隐性的控制与引导;有时,也由老师抛出问题,学生从多角度来分析和研讨问题,以寻求最佳答案,教师则从旁指引、协助研讨进行,并力争创造一个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研讨气氛。所以说,课堂研讨式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独立性、思维灵活性的有效措施。这种教学方式,对外国宪法是较为适宜的。因为外国宪法从理论上讲,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所涉及的是国家制度、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合理配置等重大的理论问题。从实践上言,本课程的涵盖面广,涉及的是每个公民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还涉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重大制度问题,通过这种研讨式教学,由老师或学生自己就外国宪法课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例如中外议会制度、中外选举制度、中外司法制度问题等拟订研讨题目,学生根据研讨题目阅读教材,进行相关材料的搜集和分析,拟订各自的研讨提纲(最好是小论文),再围绕着研讨题目进行研讨。研讨可先在小组内进行,然后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组间的研讨,如必要,再进行全班研讨。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对整堂研讨课进行总结。总结主要是对本堂研讨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整堂研讨课的知识框架有个整体的认识。同时对学生研讨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评析。这样,学生在教学中既学到了有形的宪法知识、宪政制度和宪政原理,而且,通过积极的参与及对相关宪法问题的思考,更有助于学生树立宪法信仰,培养宪政理念,养成法律思维。

三、诊所式教学法

“法律诊所”是一个外来名词,属于法律教育术语,英文名为,法律诊所教育的形式借鉴了医学院诊所教育的模式。在医学院就读的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从事临床实习,从实践中学会诊断和治疗疾病。当法学教育引入这种教学方法时,法学院引用了“诊所”的称号,就产生了“法律诊所”这一法学领域特有的名称。学生在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困境中的委托人提供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亲自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这一做法类似于医学院的临床实习,即从实践和经验中学习法律执业技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诊所式法律教育,就是“通过法律实践学习律师的执业技能”诊所式法律教育与传统法学教育相比,在教学方法上有如下特点:在诊所式法律教育课堂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和学生,大家都是具体案件的承办人。所有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着学生由一个被动的听课者到一个主动的办案者的身份和技能的转换与提高设置的。在这个课堂中通常是教师设置一个教学主题,学生通过诊所教学方式来丰富其内容,最终师生共同配合实现教学意图,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即使是同一堂内容的课程,由于主持的老师和参与的学生不同,也可能采用完全不同的教学形式。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的声音,学生可以对老师说“不”,课堂上没有现成的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一切都将根据具体案件情况的变化代写论文而处在动态的变化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同时,诊所式法律教育是建立在真实的案件背景材料和真实的当事人基础之上。学生通过办理真实案件,参与案件处理的全过程和细节,在与现实的接触中,培养学生法律问题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增强学生做一名合格律师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加深学生对法律制度、法律知识、法律条文的理解,并亲身体验律师的社会角色。笔者认为,对于外国宪法的讲授,可以采取“法律诊所”式的教学方式。因为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都在运用宪法打官司,打开网络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最高法院或宪法法院的宪法案例,以及这些国家正在审理或近期内将要开庭审理的宪法案件的原被告、开庭时间和地点。在宪法炙热的美国,每年最高法院公布的宪法判决,都会成为公众最热门的话题[3]。世界上法治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最出色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往往都是宪法方面的专家,所以,学生通过诊所式教学方式,来亲自感知国外的宪法案例,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用律师的思维去思考,并结合具体的事实和证据进行分析,最终师生共同配合实现教学意图,完成教学目标。同时,点点滴滴积累起学生对宪法的信仰。

四、多媒体教学法

所谓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优化组合动态视频、动画、图片和声音,将一些现实生活中用口述、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向学生展示,来突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化解教学内容中的疑点和难点,开展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教学媒体的表现力和交互性。因为在多媒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参加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所提供的多种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环境,给受教育者以全方位的、多维的信息,使法学院的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都能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参加法学院的课程学习。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文件查询、信息检索、远程登录等方式,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相互交换学习心得,共享世界各地提供的法学课程学习资源。此外,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式,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使媒体所展示的教学内容更为形象、具体和生动,所传播的知识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外国宪法教学应该与多媒体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外国宪法多媒体教学的课件教材建设,并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大量最新的与宪法相关的案例。同时,还要根据外国宪法教学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建立外国宪法课程教学大纲、外国宪法课程学习指南、外国宪法教学参考书目、外国宪法案例库、试题库、外国宪法法规库、外国宪法相关资源以及外国宪法背景资料。在教学方式上采用不同于一般课堂的研讨课形式,把网络教学与面授教学相结合,把课堂集中与课后分散研讨相结合;以达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的目的。

五、实务技能教学法

法律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是必要的,尤其是被公认为是理论法学的宪法课。但是,正如美国法学教授托马斯·摩根所讲的:“法学院的学生们需要工作技能。忽略技能训练会给学生们带来危害。技能应该伴随学生度过整个工作生涯。”因此,鉴于外国宪法又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因而要打破以往外国宪法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体制,按照:实践-理论-实践的设计思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合理选排实践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或安排模拟法庭、社会调查、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到当地人大常委会等立法基地参加会议旁听等外国宪法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既弥补教材和课堂教学的不足,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运用宪法知识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参与公益服务的意识和社会历史责任感,从而,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模拟法庭可以选择与公民和社会联系紧密的与外国宪法相类似的涉及违宪案件,目的是让学生在担任角色的过程中,直接感受宪法,消化所学知识,发挥自己的辩论能力。社会调查可联系到当地人大常委会等立法教学基地参加会议旁听。另外,在法院审理与外国宪法案例相似的典型案件(涉及公民基本权利案件)时,教师应积极与法院联系,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并要求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写出感想。学生们通过对案件开庭的听、看、想,可以增加对法律工作的感性认识,也有助于对中国宪法和相关部门法的正确理解,并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校教学管理与教学关联性探讨论文 篇5

论文摘要:本文在界定教学质量,梳理与甄别教学质量保障理论,以及分析和诊断教学质量输入、过程、输出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基于学生发展理论,认为经常性诊断和改进学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发展的核心,而建立反馈控制机制是促进教育教学不断发展的保障,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基本框架。

论文关键词:教学质量 发展性 质量保障与控制

一、引言

伴随着高等学校近十年的扩招,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以在校学生数考察,无论是总量,还是校均学生数均得到迅速扩大,以数量扩张所带来的同龄人入学率为标志,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进入新阶段后,中国国民在分享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带来的毛入学率上升而获取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从学理上讲,只要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质量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化教育毫无例外。原因在于,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保障与提高教育质量是办学者永恒的价值追求,也是受教育者的需求所在。为此笔者认为,对教育质量的基本需求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存在而存在的,是永恒的范畴,是受教育者的权利(无论教育服务是免费提供,还是购买),她与高等教育规模缺乏必然联系。

但从教育质量的供给考察,尽管“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教育供给者的共识,但由于教育质量是软性指标,不易衡量;加之质量的保持与提高需要全方位的系统运作,任何松懈和疏漏都会致使质量缺失,在教育供给方总体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从近些年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由投入所形成的生均基础条件,以及教师、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所代表的能力考察,均未发现下降,且在国家教育部组织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的推动下,教育供给水平显现提升态势),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也并不会导致质量必然下降。

基于上述认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是否带来质量下降问题的担忧则表现为,国民对高等教育的质量需求与教育供给方由于管理问题所产生的教育质量问题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育供给方。化解因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可能带来质量隐患的正确路径是消除“必然性”理念,适应时代变化,强化管理,从发展的角度建立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为受教育者提供合格的教育产品。

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中心,本文试图在界定教学质量和甄别质量要素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基本框架,以求教于同行。

二、对教学质量的认识

1、教学质量的两种观点

什么是教学质量?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但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她却是一个极为模糊,常引起争论的概念,因为“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对教学质量的不同理解和把握”。[1]不过,学者们还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质量予以了界定或说明。其中有两个较有代表性的定义:[2]

其一,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所提供的成果或结果(即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满足教育目标系统所规定标准的程度。

其二,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人类和环境的条件及需要相关的程度。也就是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不能用同一的标准来衡量教学质量。

2、对教学质量的再认识

早在1998年,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所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就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3]

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是一种精英教育,精英的高等教育是以少数社会英才为教育对象,是建立在严格的选拔基础上,探究高深学问的教育,因此,精英教育遵循的是一种高度统一的学术性质量标准。

工业革命以后,高深知识向应用领域发展,在高深学问和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大量的中间知识,人们开始关注与解决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知识,高深学问从探究向应用领域拓展。与精英教育所不同的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它是生产领域的专门知识迅速发展后,以培养掌握这些知识的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因此,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及其质量观是建立在社会需求基础上的,高等教育在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需要中形成了质量。[4]

显然,进入大众化时代之后,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所形成的单一的教育质量观不再适应于大众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因此,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应是多样化的质量观和强调个性化的质量观并存。我们既不能用精英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学术取向与标准来规范大众高等教育的质量,也不能用大众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技术取向与操作技能来衡量精英高等教育的质量。相反,高等学校应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问题而强调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确定相应的质量观。

总之,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的发展,教育质量观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传统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实际需要,必须构建适应大众化要求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分析

1、教学质量保障理论

(1)教学产出理论。教学产出理论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观点。它认为,教学质量体现在最终的教学产出上,因而教学质量的高低完全取决于教育终极产品或服务自身的优劣,而无需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因而,它只关注适合教育的人,按照教育者的标准来控制教学质量,只关注哪些学生会合格,而不是如何使更多的学生合格,这一理论意味着“好的产出就是高质量”。因此,它把所有的高等学校放在同一标准上来衡量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

(2)“附加值”理论。“附加值”理论是在对教学产出理论批评与改进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际上是教学产出理论的变异。它认为,教学质量评价必须综合考虑学校“输入”“输出”两方面的因素,尽管目前的技术还无法查明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在多大程度上相关,但不少证据表明,两者之间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有学者认为,“附加值”方法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教学质量与学校影响学生、促进学生个人发展朝着积极方向变化的能力有关。“附加值”理论正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把学生、学校在一个教育周期内所得的“附加值”,即价值的增值部分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尺度。这一理论主要关注教育教学结果,而非教育教学过程。

(3)“输入—过程—输出”理论。该理论是在“附加值”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一个不小的进步。该理论认为,“附加值”理论虽然考虑到了学生入学水平与学校输入条件的差异,但它过分关注教育教学结果的质量,而忽视了产生教育教学结果的.“教育过程”,从关注合适教育的人到开始关注适合人的教育。因此,教育界引入工商界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模式。TQM理论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要求所有学校员工对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全教程、全方位的管理,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质量保障时要把输入、过程、输出质量综合起来进行全方位的衡量、评判,认为过程更重要,因为过程产生结果,通过监控过程,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向教师和学生反馈,及时纠正并不断改进。因此要求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人员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上,强化对教学过程的管理。

(4)学生发展理论。学生发展理论是在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维果茨基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区分为两种: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经过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其中“可能的发展水平”就是教育目标,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因此,学生发展理论流派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对教学质量本质的认识千差万别,然而有一点是绝对的:高质量教学的标准必须符合学生的需要。也就是说,在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时,学生的发展应处于核心地位。认为高等教育必须应首先尊重“人性”,认为人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因而,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客户”——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理应成为衡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2、教学质量要素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复杂的。就学生发展理论而言,诊断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有输入诊断、过程诊断、输出诊断。

(1)输入诊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察:

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习的投入。大学生入学时知识和经验是建构新知识的基础。

教师教学的投入。教师的教学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保障性投入。包括教学经费的投入,领导精力的投入,管理者的投入,教学条件的投入等。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教学的投入,包含着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师德修养,所以,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强调要保障教师专业的发展从而才能保障学生的发展。

(2)过程诊断。包括:

专业设置。专业具有职业性和学科性的双重特点,因此,专业设置一定要符合社会的需求和学校发展目标及特色。

课程设置。因专业具有不确定,是学分和课程的集合;而课程具有相对确定性,是比较稳定的一个单元,是高等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点和重要单元,故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教学的核心是课程。开出多少品牌课程、知名课程是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应体现高等教育活动由学校教学过程向社会实践过程过渡的特征,以适应大众化背景下学生发展的需求。

(3)输出诊断。主要是衡量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等个性发展的程度。即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独立性与自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洞察力;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

总之,以学生发展理论而言,高校的教育教学就是要最大程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高校的管理者要最大程度的保障学生的发展。

四、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框架

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一般分为两种:一是认证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它是由学校作出质量的承诺,自我确定能被认可的质量标准,并通过持续努力,达到与超过预期标准,以获得社会的信任与支持。认证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在高等教育质量鉴定等活动的基础上而出现的高等教育评估活动的深化和系统化,它是指一种在高等教育内在体制性因素的支持下,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运行机制和广泛运用各种评价手段,以保证高等学校维持和提高教育质量。二是发展性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即基于学生的发展,以发展性教育评价为手段,以经常性诊断和改进学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核心,通过反馈控制促进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

1、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理念[5]

我国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概念由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基于学生发展理论首先提出。这种理论流派认为,尽管人们对教学质量本质的认识有所不同,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标准必须符合学生的需要。即是说,高等教育质量首先是指学生发展质量,即学生在整个学习历程中所学的“东西”(所知、所能做及其态度);在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目标是否达成时,学生的发展应处于核心地位。其在认知、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收益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核心标准。

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是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它以现代教育发展观为基础,以学校的发展为保障的对象,根据变动着的社会需要来调整学校的发展目标,经常性地诊断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持续地关心学校发展的过程,不断完善学校的发展机制,以保障学校的持续发展。

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相信:“最好”是一时的标志,“更好”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不试图保障哪个学校做得最好,而是要追求保障学校做得更好。它通过需求分析、问题诊断、对策建议及改进行为,促使学校“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一天比一天好”。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追求是“让我们做得更好”;其最大价值在于帮助学校做到更好,促进学校的不断完善;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从注重质量承诺到注重质量提升。

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强调:学校的发展既要靠外部(政府和社会)支持,更要靠自身努力。因而它认定,只有依靠学校和教师的自身努力,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保障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目标。甚至可以说,外部力量对高等学校的支持也只有靠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有作为才能有地位,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事实。如果你不能做出对社会有价值的回报,或者你的回报要明显低于其他高等学校,政府没有理由把有限的资源浪费在你身上。因此,自身努力对学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外部支持转化为学校自身需求,它才能真正成为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动力。

2、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组成系统

鉴于上述理念,我们认为学校应该建立以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她通常由五个子系统构成:即决策指挥系统、信息收集系统、评价诊断系统、信息反馈系统以及辅助支持系统等。

(1)决策指挥系统。通常由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处长、各院教学院长及部份资深教授、专家组成。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校发展总目标确定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和质量标准(这种目标注重学校未来潜力和发展的可能性),制定有关教学活动的政策性措施,指挥和协调学校关于教育质量管理的各项活动,总结学校质量保障的经验和得失。在构成决策系统的实践中,要注意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这个子系统应该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出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因素,不要有所遗漏,否则就不能有效地对教学质量进行保证和监控;二是要抓住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突出重点,分清主次。

(2)信息收集系统。应由学校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学院牵头,由从事信息管理的专业人员负责。这个系统的任务是收集高等教育质量信息,获得各方面对教育质量的信息反馈,为质量决策提供依据。如制定听课制度,组织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通过各种渠道听取师生对教育质量方面的看法和建议,了解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等。质量信息收集系统是否有效,直接影响整个质量保障体系的效率。

(3)评价诊断系统。通常是在校长领导下建立的,由教学管理部门、教育评价专业人员、学校责任心强的资深教师组成。实际上是一个专家系统。他们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处理,对教学的质量状态做出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并向校长和教学主管部门提出改进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建议。

(4)信息反馈系统。通常由学校职能部门与信息管理专职人员构成。这一系统的任务是把专家处理分析后的教学质量方信息,通过两个路径分别反馈给决策部门,即校、院(系)领导层、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广大学生、政府及社会公众,以便及时改进,接受大众监督。及时反馈是一切质量决策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5)辅助支持系统。这一系统可以由学校党群组织的负责人及学校其它部门人员组成。一方面是开展质量宣传,创建质量文化,动员群众参与质量保障活动;另一方面为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教学质量的持续稳定提高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等基本条件,为教育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李如海.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1-12

[2]王承绪,徐辉.发展战略:经费、教学科研、质量——中英高等教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274

[3]《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宜言》第11条

[4]戚业国.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质量观[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2):39-44

高校教学管理与教学关联性探讨论文 篇6

论文题目:浅谈高校大学生身体健康 和心理健康的关联与认识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摘要:健康是“1”,其他所以的财富、地位、家庭、事业、美丽等不过是其后面的“0”,只要有“1”在,后面的“0”越多,人的成就就越大;但是如果没有了“1”,赢得再多的“0”又如何呢?健康是每个人都渴求的,因为健康不仅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前提,而且也是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条件,但长期的固定认识认为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不难发现,这种诠释更多的是生物学的角度出发,仅仅停留在躯体健康层面。然而,现代医学的研究证明,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健康心理密切的关系

一、大学时期学生自我意识必要性

在大学不同的阶段,你可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矛盾与冲突,如,环境的适应的“困惑”、人际关系的“敏感”、恋爱与性的“ 烦恼”、学习与工作的“冲突”、择业和就业的“失落”„„,正是这些“问题”让你我迷惘、不安、无助、甚至怀疑人生;然而,也正是这些“问题”让你在挫折、转变、适应、挑战中,开始探索心灵的成长,痛并快乐着。

每一位进入大学深造的青年学子都渴望成才,但是,怎样才能成才?成才需要哪些基础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准备的应对比无准备的应对更具有效力,对身心健康与发展更加有利。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对莘莘学子来说,什么是有准备的应对呢?什么是身心健康地发展呢?那就是掌握和运用心理健康科学,不断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能力和健全人格,从而不断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给自己带来健康、快乐和幸福。只有优异的成绩,却不懂得与人交往,是个寂寞的人;只有过人的智商,却不懂得开展情绪,是给危险的人;只有超人的推理,却不了解自己,是个迷惘的人。

从大学生成才的意义上来说,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监狱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更是广大青年学子人生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健康的基础

健康不仅包括躯体的健康,还应包括心理、生理和社会的适应等几个方面,只有一个人身体、心理、社会适应都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的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的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师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即害怕为感知提供能量,所以大学生应该正确并适当地调节自己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健康,使自身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

但适应不仅与能力有关,而且与更广泛意义上的个性有关系。一个人能否迅速进入新的角色,适应新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健康素质,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意志可以激发一个人内在的潜力和才华,同样,消极的心态和萎靡的状态可以消磨掉一个人内在的潜力与才华。所以必须关注并对自身的健康与心理健康进行管理。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说过令人深思的一句话:“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来自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是来自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技巧。”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认为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二)人的心理在客观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了很多的烦恼、忧

虑和痛苦。有一天他们去请教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哪里可以寻找到快乐?”苏格拉底请他们帮助自己造一条船。这群年轻人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造好了船。他们请苏格拉底上船,一起合力划桨,齐声歌唱,快乐极了,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到访。”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人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在劳动、学习、交往、生活中产生的,离开实践活动,人的心理不可能得到发展,因为人的心的日益丰富是随着实践活动的日益深化而实现的,人在改变外界的实践活动中,也同时改变了自己对外界的认识,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发展。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来看,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心理,必将作为再实践的理论指导,才能使实践活动不断深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否正确,要由实践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来进行检验,它使我们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学习不断地得到精确和完善。

三、大学生情绪管理

(一)什么是情绪

在常识上,人们将情绪理解为一种主观感受。但从19世纪心理学家对情绪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后发现,情绪是一个涉及生理变化、感觉、认知、行为多方面的复杂变化模式。即躯体和精神上的复杂变化模式,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及行为反应。

“情绪在手,快乐我有”。简单的一句话,实际上包含着多层含义。英国的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过:“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二)情绪与健康

情绪能影响生活状态、人际交往、记忆、学习、问题的解决等认知过程。同时还影响到我们大学生的健康。例如:情绪的压抑、暴躁、恐惧、焦虑状态还会使某些人产生某种心身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消化性溃疡、过敏性结肠炎、癌症等。对已患了某种疾病的人会进一步加剧生理功能紊乱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加速原有疾病的进一步恶化。持续性不良情绪往往使某些人寻求一些错误的应对方式如长期大量酗酒,久而久之造成酒精依赖或酒精中毒导致人格改变智力下降产生某些精神症状,甚至产生自杀、冲动、伤人、毁物或违法行为。还有人为了摆脱烦恼,长期自行应用一些镇静药物或毒麻物品产生心理依赖或成瘾综合征。不良情绪不但影响本人的生活质量,还会破坏周围人的好心情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或恶化家庭矛盾或婚姻破裂而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的生活在坏情绪环境当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情绪发展,甚至导致其不良行为或人格障碍。

不良情绪的持续发展,还会诱导某些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痴呆、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等,在生活、工作中亦易发生交通事故。因此对于坏情绪应及早消除以防发生上述问题有了坏情绪应适当进行自我调

(三)情绪的管理

每个人的情绪,都是会有波动的,应该主动摆脱不良情绪。当有什么事使你烦恼的时候,应当畅所欲言,不要闷在心里。当事情不顺利时,不妨避开一下,改变一下生活环境,可能会使精神得到松驰。如果要办的事情较多,应先做最迫切的事,把全部精力投入其中,一次只做一件,把其余的事暂时搁在一边。如果你感到自我烦恼,试着帮助他人做些事情,你会发觉,这将使你的烦恼转化为振

作,产生一种做了好事的愉快感。一个人的情绪,主要受精神意志控制。保持愉快稳定的情绪,要提高道德修养,要树立远大理想,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要学会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自觉运用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体育锻炼也是消除心中忧郁的好方法。体育活动一方面可使注意力集中到活动中去,转称和减轻原来的精神压力和消极情绪;另一方面还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加深肺部呼吸,使紧张情绪得到松驰。

对于作为一名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心理特征与年龄相符合。大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以及个性特征,要符合年龄增长的规律。既不能像童年时的心理那样简单、幼稚,也不同于成年人那样成熟,而是表现出大学生所应有的特点,这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2)保持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乐观而稳定的情绪有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在困难和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情绪会增强自信心。乐观而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3)热爱学习。学习是大学生时期的主导活动,是为步入成年进入社会打基础的。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就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乐趣而主动进行学习,这样,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不仅不会因此增加心理的压力,而且有益于心理健康。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家庭、学校及各种环境中,要与父母、老师、同学保持融洽的关系。与人交往中,要平等待人,尊重和理解他人,乐于助人。要和同学建立正当的友谊,寻找自己的知心朋友。在家庭、学校和各种场合中,努力做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

(5)自我调节,适应环境。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不满意或遇到不幸、挫折时,一些人往往会产生忧郁、悲痛、焦虑等不良的情绪,失去心理平衡。这时应采取积极的态度,疏导情绪,调整自己对现实的期待,使自己能够面对现实,以最适当的态度适应环境和处理问题,增长自已的耐受力。

四、大学生的未来规划

(一)、自我评估

即全面了解自己。有效的大学时期生涯规划必须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要正确客观的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能力和技能、大学时期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既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大学时期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知己——是做好生涯规划的基础

(二)、环境评估

大学时期的人生规划还要充分认识与了解相关的环境,评估环境因素对自己大学时期的影响,这里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如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对自己的期望、家庭对自身的影响等;学教环境,如学习的专业、学校可以利用的资源等;社会环境,如就业的形势,政策等;大学时期、行业环境及地域环境等等。通过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不足。在环境评估中很重要的是要探索学校,院系,家庭以及朋友等构成的小环境中科利用的资源;以及国家,社会,地方区域等大环境中相关政策法规、经济形势,探索其对个人大学时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三)、确立目标

结合自我评价和环境的分析后,根据自身的特点,确立大学时期发展的目标,这是制定大学时期生涯规划的关键。通常目标有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远目标需要个人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确立长远目标时要立足现实、慎重选择、全面考虑,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长瞻性。短期目标应该更加具体,对人的影响也更直接,也是长远目标的组成部分,在确立目标时应充分说明各目标的内容,才能展现大学时期规划的具体详细,只有把长远目标划分在不同的阶段一步一步去完成,才能实现最终的大目标。

(四)、自我定位

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有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根据客观现实,考虑个人与社会、单位的关系;比较鉴别,比较大学时期的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特长、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有发展前提的大学时期;扬长避短,看主要方面,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的大学时期;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要根据情况的裱花及时调整择业目标,不能固执己见,一成不变。

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结束语

高校科研与教学管理关系探讨 篇7

1 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1) 科研工作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现在我们的教师对科研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 通过科研能够发现本学科领域里面前沿的东西,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因为教师了解得多了, 研究得深了, 接触面广了, 自然能对你的教学内容提出看法, 就不容易照本宣科了。

2) 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科研对课堂教学工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尤其是对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没有科研, 只能照本宣科。随着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时代的来临, 课本知识往往很难在第一时间包含相关内容里的新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科研, 就很难将书本知识与相关该领域的发展联系起来, 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科研, 就很难将书本知识用科研的思想讲透, 很难用科研的方法言传身教, 用科研的方法去真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没有科研, 往往只能是井底之蛙, 不可能居高临下。

3) 有利于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科研是提高大学教师自身素质的一个的重要途径, 对教师综合质的人才培养素有着至关重要。科研对教师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缺少科研工作将对自己的成长发展极为不利, 很难形成较强的人格魅力, 很难得到学生的充分信任与崇敬。教师积极参与科学技术研究, 不断接收新的技术新的知识, 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从来不断地发现新问题, 提出新问题, 在科技研究领域中有所建树。只有那些不断从事科研的教师, 才能站在当今科技进步的前沿, 从而把最新的科学知识源源不断的传授给学生, 保证授课的质量与效果。科学研究活动还可以使教师思路更加开阔, 授课方式更加生动有趣;科研工作还可以使教师形成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 其中包括创新意识, 实践精神等, 这些素质对提高教学质量有这重要的意义;同时, 教师的这些特有的品质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活动。科研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急教学方式,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丰富科研经历的教师, 不管是讲授基础课或专业课, 都可以把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带到课堂上,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2]。

4) 科研项目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生渴求大学拥有高质量的教学, 掌握各自专业知识与技能, 并且能在自己专业里有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好的教学必须有教师科研来充实知识, 学生也乐于对自己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 从而获得基本科研的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大学的教学, 科研, 校园文化, 社会服务等方面紧密联系, 既是一种科技活动, 又是一种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与此同时, 科技创新活动也赋予了当代大学生以崭新的意义与内容, 它使青年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 从单纯的受教育者的身份逐渐成长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它使高等教育在反观自身的同时, 也提升对自己功能以及目标认识, 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识, 它还使得"课内"与"课外"的界限逐渐模糊, 并将最终导致教育观的树立。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得如何与教师科研密切相关, 教师没有科研, 就很难给学生很好很多的课外科技活动课题。

2 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可以说搞好学科建设必须开展科研工作。一方面要搞好科研需要人才, 就要要求建立科研队伍。例如接到一个项目, 就要有一个团队去干, 这要考虑队伍的结构成份, 个人分工。通过这个项目的研制过程可以逐渐锻炼出一支学科队伍来, 这对学科的建设应该是非常积极的;另一方面, 通过科研立项来获取必要的研究经费, 从而使该科研队伍或学科队伍获得经济上的保障。通过科研立项或者必要的经费支持, 对稳定科研队伍、从而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所大学要得到更大的发展, 需要以长远眼光培养人才, 培养德才兼备, 精于科研, 乐于奉献年华于讲台的优秀教师群体;培养集理论和实践于一身, 符合国家和企业需要的优秀毕业生。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 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已不再仅仅是保存和传授知识的场所, 而且也成为现代科研的重要基地。当科研在现代大学取得独立地位后, 它和教学的紧密结合表现出了强大的相互促进作用。应当认为大学不仅是知识的创造源, 人才的培养库, 文化的传播者, 也是知识的增长源。坚持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相依相长, 将大学建成教学, 科研两个中心, 并通过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作用, 推动高校的发展, 推动科技, 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3]。

参考文献

[1]朱宏, 等.科研与教学互动培育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10) :25-26.

[2]邱学青.坚持教学与科研结合加强教学与科研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9 (6) :31-33.

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探讨 篇8

关键词:高校教学 管理 创新

教学管理工作是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高校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正处于转型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也无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常见问题。因此,从事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应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以学生为本”为中心,深入贯彻落实教学管理工作,认真分析当前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大形势,把握机会,更新理念,完善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推进教学管理的创新,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夯实高校管理基础,为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发展提供教学基础保障,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就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创新与实践探讨。

一、我国高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受我国经济体制发展形成影响,逐渐演变成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成为了一种以行政为主的教学管理模式。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导,强调学校所制定的法规和教学管理标准,并以此开展教学管理工作。行政管理为主导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模式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便于管理,能有效避免高校学生和工作人员任意而为现象的发生,可以说,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发展。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渐深入,这种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在开展具体的管理实践工作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需求,难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国高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系统缺乏开放性

传统管理模式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以行政管理为主导,强调管理的不可侵犯性,在制定与教学相关的各项工作过程中,无论是教学计划的制定,还是教学评估标准的拟定、教学人员的安排等等,都用权威手段进行,缺乏民主性和以人为本理念,透明度低,专权管理现象明显,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欠缺随机应变能力,呈现出一种封闭式的管理状态,缺乏开放性,严重制约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教学管理内容过于集中

纵观我国的各大高校,我们可以看到绝大部分的高校一直都在按照教育部门所颁发的行政条令与国家拟定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管理工作。高校与高校之间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课程设置、教材的发放、教学方法的实施和考试形式方面都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这种教学管理内容过于集中的管理模式容易影响教学体系的构建,导致教学课程枯燥无味,同时由于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与时代发展需求不相符,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与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三)教学计划执行的强制性

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实现自上而下的分层管理,主导管理与服从,上级与下级部门之间、学校管理领导与师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独立开来,缺乏平等交流与协商,缺乏对管理对象的分析与把握,盲目执行教学计划。在整个教学管理体系中,学校管理部门和各级行政管理人员是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话事人”,而处于教学第一阵线的教师和学生处于服从命令地位,无实质话语权。

二、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新举措与实践探讨

一切高校都以“教书育人”为宗旨,教学管理工作的本质是为高校教学工作而服务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必须以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实际为出发点,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优良传统的前提下,不断增前时代意识,时刻与时代接轨,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充分掌握时代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新要求与新任务。

(一)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同样的,在开展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应推崇 “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校师生的切身需要出发,给予教师和学生一定的决策权利、监督权利和提建议权利,让工作在教学第一阵线的教师能及时对教学做出反馈,学生也可以对教学的教学效果做出评价,以全面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运作。

(二)不断提升教学管理者素质

1.加强培训,全面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工作能力。为了全面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首先是丰富教学管理自身管理知识,可以通过职业培训、团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等方法,有组织地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进行现代教学管理知识的学习,做好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有机整合,全面提高教学管理人员运用现代管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2.鼓励进修深造,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养。学校在众多教学管理人员中进行择优选取,选出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教学管理人员到高级管理学校或者其他相关院校接受进一步的岗位培训和教育。同时,学校也要积极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参加自我提升考试,并给与适当的经济支持,促使教学管理人员各方面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3.实现换岗制,培养复合型教学管理干部。实现换岗制,让教学管理人员从不同岗位上积累工作经验是提升教学管理工作者素质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强教学管理人员环境适应能力的必由之路。首先可以在学校教学管理内部实行岗位互换,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能力锻炼。其次可以实行管理人员与学校各管理部门人员之间的岗位互换,通过岗位互换,加深教学管理人员与学校各部门管理人员对彼此工作性质的了解,方便日后工作的交流与合作,从而达到共同为学校发展努力的目的。

(三)合理分权,提高院系的管理权限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自上而上的分层管理模式明显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学校领导必须对这种集权式、行政权威性的管理模式进行革新,转变学校管理部门和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能,从宏觀规划和指导方面适当增加他们的职能,让部分管理权限下级部门,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公开度,使学校各方面的教学计划更具多样性,进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

三、结语

实践证明,做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改革,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由之路。高校要从实际出发,注重优势互补,以学校的教学发展需要为先导,进行管理工作的调整与创新,确保高校教学事业的和谐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汪辉勇,魏红征.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02).

[2] 乔成邦,黄闯.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上一篇:我最成功的一件事作文700字下一篇:岁月如歌,感念师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