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几点思考论文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高校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几点思考论文(精选10篇)

对高校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1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传统观念,阻碍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人进行。因此,只有首先在体育教学观念上进行转变和革新,才能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使高校体育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因为在人的全面发展中,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身体素质,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应朝着体育终身化、体育目标长远化和体育活动社会化,以终身体育为主体的方向发展,满足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一、由阶段体育教育观向终身体育教育观转化

长期以来,在学校体育“体质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不少高校把体育教学仅归结为增强学生的体质,只追求体育锻炼的一时效果(如每年一次的达标),而忽视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这种只强调体育教育阶段性和近期效果的观念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的身体、精神提出的综合要求,难以达到更高的自我充实、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有效生存能力的最终目的。而终身体育是把体育教学活动与未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形式和方法上为不同身心特点的学生提供最大选择,奠定他们未来从事身体锻炼和身心发展的基础。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打下良好的身体和技能基础,以利于他们向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高校体育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它不仅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而且期望他们在毕业后的各种环境里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生活的需要。作为高校体育的主体那分—体育课堂教学,理所当然成为终身体育的培养期,为终身体育教育奠定基础。在体育教学中要从增强学生体质的长远目标出发,破除传统的近期效果观,树立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意识到终身体育的意义与价值,并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掌握一些适合于自己终身锻炼的运动项目,以便走出校门后能自觉地从事适台于自己身体条件的体育活动。

二、由被动教学观向主动教学观转化

在传统体育教学观的导向下,教师严格地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巩固提高”的程序,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以学生掌握“三基”的程度来评价体育教学效果。同时,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要求学生的一切言行都必须符合教师的指令,学生的学习必须从属于教师的教,把教学过程看作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忽视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训练和锻炼习惯的培养压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创造力、智力的开发。因此.必须实现体育教学重心的转变,从偏重于教向以学生主动学为主的转变。

(一)教学由注入式转向启发式

教学中,改变单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统方法,努力营造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的评价,将“启发式”、“发现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修能力,使他们理解教学过程,对所学内容“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从而开发智力,培养其创造能力。如:可由学生自定游戏规则,并可促使学生了解、掌握原有的游戏规则,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规则又提高了兴趣。

(二)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体育专项课可作为一项过渡性的目标。在专项课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的专项运动兴趣逐步转移到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上来,这种转移可以说是体育意识的一个升华。只有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开设专项体育课,才能起到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的作用,才能由被动教学向主动教学转化。如乒乓球课,可讲解乒乓球运动与排球等运动的异同,使学生广泛了解体育运动项目。

(三)教学方法由重教法向重学法转变

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法而忽视学生的学法.只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局限于固定程序的单向知识技术技能传授.缺乏对教学互动信息和反馈。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是第一性的,教师的教是第二性的,教师的教要服从于学生的学,教法应来自于学法,不能千篇一律总是一个方法、一种形式、一个标准一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以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效果为评价标准.如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考核等。

三、传授体育知识与发展人的智能相结合体育基本知识在体育教学中反映为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技能技巧:传统的体育教学观认为,掌握知识就是发展智能,片面强调以传授运动技艺为中心、井以掌握技艺的多少来衡量学生学习效果,使体育课成为单纯的运动技术教学课一教师教,学生机械地模仿、为完成技术动作要领.就无暇顾及思维活动并影响智能发展。现代教育思想认为,人的创造素质突出反映在讨知识的运用和创新上,只有以智能为中心的个体发展才是学生自觉有效地掌握知识技能的可靠保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在传授运动技艺的同时、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即实际操作能力、自我锻炼能力、组织群体活动和体育竟赛能力,以及体育知识迁移能力等二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发展智能,除了教师有效的指导外,还要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实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不仅要体现在教学运动技艺上,更应体现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练习。对一些较难的技术或有争议性问题,可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使整个教学活动处于边听边练,边看边思之中、让学生思维活动呈现积极态势。

(二)培养学生自觉性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以课堂为中心,教学进度和方法依同一模式,使教学活动拘于狭小的空间,学用脱节,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形成。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少讲,精讲,学生能理解的,让他们自己学习和思考,提高其兴趣和综合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提倡这样一种教学,即给学生留下发表见解的时空、给学生提出质疑和操作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创新的积极性;这是高校体育教育从传统的“填鸭式”转向素质教育的“探素式”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体育教学从“传习式”向“探索式”转变的内容之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及特长:同时扩大教学领域,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各种形式的锻炼小组,开展各种课外竞赛活动,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对此应强调学生自愿参加,自行组织,自己进行活动,促使其能力得以施展和发挥。

(三)少加强理论知识教育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人们对理论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因此存有“重实践轻理论”的偏见、这是不符合现代体育要求的。当今,将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已取得共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理论知识教育、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手段来指导体育锻炼,并达到终生受益的效果。例如,它可以使学生懂得,在参加运动前及运动后为什么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常见的运动按摩方法;运动中应注意哪些营养卫生等等。可见,体育理论知识教育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是密切相关的。当然,体育理论知识内容极其广泛,而理论课教学时数有限,在教学内容上应精选一些实用、易懂、易学并能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内容,在不失原有功能特点的前提下,做到简单实用,使学生易于学习掌握,并指导运动实践。

四、结束语

对高校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2

一、转变教育理念, 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尊重”

1.平等对待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初中生已经具有很强的自尊心, 希望在学习中得到教师的尊重。事实上, 许多后进生在一些学科的学习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史教师要从中吸取教训, 抛弃所谓的师道尊严的思想,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从人格上尊重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尊重, 激发学习的动力。

2.关心帮助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爱心。初中生的世界是精彩的, 教师要做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心人, 关注学生学习成长的每一个方面。在学习上给予帮助, 指导学生对自己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补救措施, 对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与难题, 虽然与历史教学工作不相关, 教师也要给予关心帮助,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促进教学活动深入开展。

3.肯定激励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信心。历史学习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习活动, 对于记忆性要求较高, 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成功与进步之处, 加以肯定和表扬, 尤其是对于后进生群体, 更要适当抬高激励等级, 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体验, 激发学习动力。

二、强化预习指导, 变“完全课内”为“拓展延伸”

1.培养学生自觉的预习习惯。许多初中生在刚进入初中阶段学习时, 都表现出了一些不适应的地方, 历史学科也一样, 学生往往习惯于像小学那样, 学习活动完全依赖于课堂教学45分钟。初中历史教学课时安排较为紧凑, 就需要学生将一些基础性知识与需要补充的内容, 在课前预习中完成, 教师应该注重逐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2.培养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同时,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 主要侧重于从“怎样读”、“怎样思考”、“怎样整理”等方面入手。“怎样读”就是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 可以采取快速浏览、重点揣摩的方式进行, “怎样思考”是指导学生怎样选准思考问题的角度, 寻找重难点的突破口, “怎样整理”就是指导学生依据思考问题的角度来进行整理归类, 学生可以选取最为适宜的方式进行。

3.培养学生适时的评判能力。在预习活动结束后, 学生之间还要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 相互之间交流学习成果, 以小组为单位向课代表汇总提出预习活动中遇到的难点内容。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预习成果的宽广度, 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 为师生双边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运用信息技术, 变“空洞说教”为“形象展示”

1.运用多媒体补充信息, 提高教材知识容量。历史教材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但是教材中的历史教学信息是非常有限的, 无法呈现出浩瀚历史长河的巨量信息, 教学生动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选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讯息, 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出来, 以有效增强教学信息容量,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港澳回归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截取纪录片《百年沧桑》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演示, 增加教学信息容量, 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营造氛围, 提高教学感染能力。历史教学中蕴含着浓厚的教学情感, 单凭教师的口头说教, 难以完全发挥出成效, 运用多媒体手段的渲染, 可以起到增强感染力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科学技术成就”等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选取中国载人飞船凯旋归来的欢呼场景, 以激昂的音乐旋律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热情, 将教学氛围推向高潮。

3.运用多媒体突破难点, 提高知识理解程度。在一些疑难问题的理解上, 多媒体手段也可以发挥出辅助作用, 如教学十年动乱历史时, 针对有学生对“文革”破坏性认识不深的实际情况,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场景与数据的演示, 通过对动乱十年中满目沧桑的景象再现, 运用数据显示十年前后与亚洲曾经相当水平国家经济发展之间拉大的差距, 以形象展示加对比的手法来帮助学生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四、改进教学方式, 变“单向灌输”为“启发互动”

1.科学分组, 改进学习主体。分组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中较为成功的方式,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种模式的学习中, 教师要抓好对学生分组的环节, 将优秀生与后进生一道, 均匀地编排到每一个学习小组, 这一方面能实现各个小组之间学习实力的均衡,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后进生结对转化工作。形成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的学习集体, 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集聚集体的智慧。

2.科学引导, 发挥探究功能。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能够设计出难度适中、循序渐进、内在关联的思考探究题,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进行学习的同时, 教师不能作为局外人, 要在各个小组之间进行巡视, 帮助学生对疑难环节进行点拨, 指导学生顺利深入地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3.科学归纳, 提高学习成效。在学生学习成果体现环节, 教师还要强化对学生的指导, 对自主获得的学习成果进行进一步提炼与梳理, 有效提高学习成果的科学性程度。教师可以安排各个小组的代表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讨论, 及时进行补充与完善, 对不正确的地方还要进行纠正, 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努力来实现学习成果的最优化。

对高校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3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观念;职业素质

一、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观

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学一技之长。学会扎实的动手操作这一技能是必需的,但做好一项工作,仅仅光靠技能是不够的,职业素质将对职业生涯起到关键作用。作为现代的青年,我们常为“中国制造”的产品不如国外的质量好而叹息,这与职业素质质量不高、教育不足有很大关系。我们要培养现代新一批的职业人才,必须是综合素质高的技能人才。

孩子上不了重点高中,很让父母失望。但是,相对于普通教育、相对于家长对子女的发展期望,职业教育仍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职业学校基本上还是学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众多学生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当前社会需要大量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型人才,这给广大职业学校的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大学生就业要求过高;二是工作经验不丰富,动手实践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职业学校更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调能力。

二、现代职业教育的质量观

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要互相敞开大门。学历教育内容中机械重复的内容比较多,容易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而职业技能教育以动手为主,专业理论知识欠缺。

三、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观

专业设置要紧密结合现代产业发展变化。当前的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目录有待于改进和完善,很多专业课程不需要一个学期或一年来学完,一至两个月就可以完成。而且很多大众化的课程已作为工具性技术来学习,比如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技术已经很普及,不需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在专业设置上,有很多“夕阳产业”还有课程设置,在职业教育生源极其萎缩的情况下显得更加苍白无力。有的学校为了求奇求特,在师资、设备等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也设置了前沿的专业。现代职业教育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中心,建立以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心身发展和社会需要三个维度为体系,以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为特征的课程模式。

四、现代职业教育的教材观

强调教材的多规格、多层次和多形式。不仅要有全国统编的教材,还要有适合社会各地经济发展需要和各种学生实际需要的校本教材。在现代职业教育中,我们更需要借鉴南洋理工学院的教育理念,这里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特别是“鼓励式”“诱导式”“研讨式”教学方法。这里的教师没有千篇一律的教案,没有死板的教科书,他们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循序渐进,多采用启发、引导、小结的方式授课。

五、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观

反对传统的“三中心”(以黑板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教学是一个内化、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注重学生内在的变化,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师生的交互活动,注重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注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管理上要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在教学内容上,不祈求学生学到一生所需的所有知识,而是重在提供基础性和实用性的知识,为其就业和终身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联系实际,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使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六、在办学目标上,“与企业联谊”,面向经济建设,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更加走向企业密集城市

年青好学的职教生好奇心与上进心十足,对知识的领悟能力较强,求知若渴,工作效率很高。

我们必须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和趋势,主动与企业接轨,建立“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对各专业教学进行大胆改革,使培养的人才能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能胜任企业岗位的考验。

七、在办学理念上,“以人为本”,现代职业教育必须符合学生的特点的需求

我们研究了职业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思想动态,研究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习惯,初步掌握了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掌握了目前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提出了“以人为本”和“按需施教”的教学理念。不能按部就班地灌输书本上的纯理论知识,枯燥乏味的框框文字,促使职中生变书本知识为自己的个人财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

对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4

对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周辉,侯爱香,周红丽,刘峻峰,吴卫国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高校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探讨并提出了加强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问题;建议

作者简介:周辉(1980-),男,讲师,研究方向为食品科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教育管理任务更加艰巨,同时随着经济社

会的发展,使现在的大学生们身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间,这给高校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班主任是高校与学生之间联系的纽带,起着重要的上传下达作用,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从而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成长。但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逐渐增加,班主任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高校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员[1]。但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院校专职辅导员数量已不能满足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一个专职辅导员往往同时担任几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量的大幅

增加往往使得班主任工作事倍功半。虽然越来越多的班主任工作由教学一线的教师兼任,但多重身份导致高校班主任的工作效率极其低下,许多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觉得没有精力去承担繁杂的班主任工作,一些经验丰富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又不愿意担任班主任。甚至有些班主任认为,自己是专业教师,上好自己的课就行了,班主任的工作与自己无关,这直接造成了班主任管理工作上的缺失。

2.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不清。目前,多数高校中,对班主任工作的职责要求并没有相关文件进行明确,通常意义上是指负责班集体建设,侧重于班风、学风建设,侧重于学生的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引导。在处理学生个体或班级实际问题时,班主任工作职责不清往往出现多头管理或工作不协调等问题,直接导致工作效率低、管理效果差。此外,部分高校对于班主任工作的考核机制还不够完善,大部分教师认为带的学

生只要顺利毕业就是一个称职的班主任,而对学生缺乏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甚至个别教师认为班主任工作干多干少一个样,班主任工作等于走过场。由此看来,对班主任的工作还缺乏一个有效的监督和考核评价机制。

3.班主任工作能力有待提高。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求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的选聘工作必须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要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中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老师往往被选为班主任,这些教师虽然有热情,但由于缺乏经验,在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基本业务能力上普遍不高,在学生思想教育和问题处理方面还不够成熟。比如,认为班集体的事情应该由班委会开会决

定,而自己则置身事外。相反地,在关系学生个人利益的问题处理上,有些班主任往往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如班委会的选举、班级奖学金的评定等)。比如,哪些同学和自己关系好,就可以担任班干部或者获得评奖评优的资格等。这种带有强烈个人意志的决定,往往容易出现不公平的现象,最终导致学生之间矛盾加深、班集体凝聚力下降,学风涣散等现象。

二、加强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建议

1.调整心态,用心为学生服务。大学班主任的工作不好做,大学教师不可能像中学班主任那样,能够投入较多的精力去管理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除了做好本职的教学工作,还要在学术科研方面花费较多的时间,而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所能投入的精力非常有限。因此,既然勇于承担班主任的工作,就需要调整工作态度,强化使命意识,积极地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分配好

教学、科研方面的时间,注意工作的方法。工作中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用心为学生们服务。

2.德育为先,发挥班主任的榜样作用。作为高校教师,尤其年轻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除了学工系统的教师以外,绝大多数班主任都是由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担任,这些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背景,这种背景往往被学生视为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可以使班主任对学生从事专业的学习发挥出重要的引导作用。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再到为人处世的态度,班主任要起到积极表率的作用。对于一些社会的现象,个体价值的取向、人际交往关系等一系列具体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都离不开班主任的正确引导。班主任要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以客观、公平、公正地去看待社会问题,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因材施教,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集

体。对于新生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应在工作之余做好一些准备工作。比如,了解班级中每位同学的家庭背景情况,了解学生在中学时的学习情况以及平时的业余爱好等。这些学生的基本信息将有助于班主任去深入了解每位同学的性格,以及内心的想法等。要培养同学们的宽容心,学会去尊重他人,学会正确看待学习和学习成绩。对于学习成绩较好、性格外向,同时具有服务意识的同学,要善于引导他们去竞选班委会,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努力去建设班集体,去增强他们的组织和沟通能力。对于学习认真,但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要让他们积极地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可从本班中挑选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对其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对于性格内向的同学,由于不愿去和本班同学进行交流,在班集体活动中往往被孤立起来,作为班主任应该积极地鼓励他们参加班集体的活动,同时也应鼓励其他同学主动去交流,逐渐建

立起同学间的信任和友谊。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较差或者家庭困难的同学,要加大关注力度,多和他们进行单独交流,了解他们对学习的真实想法,积极开导他们,让他们认识到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可从本班或他们的室友中挑选成绩较好的同学组成帮扶小组,对其学习进行辅导和帮助。对于生活贫困的同学,可以帮助其联系校内的勤工俭学岗位,使他们在学习之余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4.以人为本,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班主任应该由传统的教师角色向心理辅导员的角色转变。班主任应该加强现代教学心理学知识的理论学习,在进行学生工作管理时,应充分体现出管理方法上的灵活性。要了解班级中每位同学的思想动态,根据每个人的思想意识特点进行不同方式的思想指导,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班主任的工作不能只是待在办公室,打几个电话就可以的,应该积极深入“群众”,去积极地走

进学生的生活中,能经常性地下到学生寝室,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不能忽视学生的实际问题,要注重实际问题的指导和解决,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沟通是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通过交心式的交流,让班主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可以依赖和信任的朋友。

5.明确职责,建立和完善班主任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目前,许多高校教师工作的重点放在了科研和评职称上,很少有人真正去关心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处于大学教育基层的班主任工作,往往得不到高校有关部门的重视。为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工作成效,我认为首先应明确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注意与专职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区别。班主任工作应更注重于更加细致深入地去管理学生,对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引导,尤其是学业和生活上的指导。其次,应建立班主任工作汇报长效机制,应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每位班主任就一段时间内的工作进行汇报和总结,例如和学生交流谈心、下到学生寝室了解学生生活等工作情况进行汇报,这也有助于班主任广范围地进行工作经验上的交流。此外,应建立班主任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应该在全院(或教学基层组织内)开展班主任的考核工作。班主任工作的成绩,应反映在班集体的凝聚力、学风、学习成绩、班级精神面貌、综合能力等方面。我们对一学期或一学年内班主任的工作进行考核,对班主任的工作进行“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几个等级的评比,对于班主任工作出色的教师,可以予以嘉奖并进行全校通报表扬,在进行教学工作评奖评优时,可以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如评比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成果奖等)。

在评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时,可将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的经历作为一个条件。而对于班主任工作成绩不合格的教师,可以采取院内警告、取消评奖评优

资格等措施来督促班主任工作的整改。

作为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这些人才的教育培养离不开高校班主任们的辛勤付出。高校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工作的成效关系着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关系着千千万万学子的成长。高校班主任工作应以尊重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为前提,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态度和意识,加强自身对思想教育理论的学习,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方法为指导,来共同推动高校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对高校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5

(南昌教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6)[关键词] 高校

法制教育

法律意识

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人们心中的大学生形象,应该是有文化、有知识、遵纪守法的阳光青年。然而,最近几年,因为法律意识的缺失,在大学生当中出现了许多的违法犯罪现象,情况触目惊心,尤其以在云南大学发生的“马加爵案件”为代表。大学生到底怎么了,该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以及所有学生家长们一致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而随着高校扩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学生层次、教育手段和形式不断多样化,公众对高校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高校法制教育现状分析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非常受重视的。然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部分的法制教育,处境却是相当尴尬的。高校法制教育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影响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不争的事实。在高校的法制教育中,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首先,对法制教育的目标定位上存在认识的不足。法制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而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但是,对于什么是法律意识,很多高校法制教育者产生了理解上的错误。在他们看来,只要学生遵守法律,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就是有法律意识了,法制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不违反法律,却没注意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而全面的法律意识,包括“知法、守法、懂法、用法”这四个层次,法制教育的目标,不但要使学生知道法律,遵守法律,更要让学生懂得法律的内容,进而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这才是法制教育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其次,法律教育课程的设臵不够合理,难以达到培养法律意识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设臵不能突显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在很多高校,各专业开设的法制教育课程通常只有一个《法律基础》,而课时只有三十到四十课时,内容则非常广泛,包括法律原理和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实体法律。教师能完成教学任务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更不要说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最近更有一些高校把《法律基础》和《思品》课程合并,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教学计划,进一步造成法制教育课程的课时减少和地位的下降。二,以《法律基础》为代表的法制教育课程,内容多是对法律条文的解释和说教,对于法律的原理和应用的内容则几乎没有,再加上比较庞杂,枯燥无味,学生往往为了考试过关而死记硬背。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有那么几个法律名词,完全脱离实际。虽然学法、知法,但守法、用法意识差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现代法律的精神、价值观,如何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如何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等等,则几乎是一无所知。三,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如今各大高校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几乎都是使用课堂教学这唯一的手段,缺少其他渠道和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法律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而是通过使受教育对象和法律现象多接触,体会的法律的威严和力量,从而使其内心深处产生对于法律的信仰,并以之作为看待问题和做出行动的准则。而光靠课程教学,没有其他和法律接触的途径和手段,能让学生产生多少法律意识,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四,教学队伍不够专业。很多高校中,担负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不外乎两类人:辅导员和两课教师。而他们当中真正法律专业出身的很少,大多是学政教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对于法律的精神和价值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再让他们去进行《法律基础》教学,难免照本宣科。另外,除了课程设臵不合理和目标定位不准确外,当前高校的法制教育还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缺乏连续性。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当是始终贯穿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当中的,一门《法律基础》课程,并不能就树立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新生,在入学时进行法制教育,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新生的法制教育,各大高校还是相当重视的。然而,在二、三年级的老生和毕业生当中,法制教育的开展却很不理想。不少大学生有这样的看法,在大一学习了《法律基础》课程后,整整三年没有再学习任何与法律有关的课程,大一学习的法律课程,大多数学生也忘到九霄云外。特别是毕业年级的学生,随着就业的日益临近,迫切的想了解和自己的未来就业联系紧密的法律,例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障法》等等,以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但遗憾的是,对高年级和毕业年级的法制教育开展的却很少,很多高校几乎为零。由于缺乏连续性,法制教育的效果是很难令人满意的。

高校法制教育的意义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是加强法制建设,进行法制教育。作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起码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高校的法制教育,不仅是帮助学生个人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而且对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也将产生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从现实角度来看,我国的经济运行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而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无论是社会的资源配臵,还是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都需要运用各种手段去调控。社会道德的调控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或模糊性,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法律成为了重要的调控手段。市场经济也因此成了一种“法治经济”,社会也成为一种“法治经济”社会,法律正在渗透着经济生活的每个细胞,它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大学生虽然是学生,但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人,一毕业就要面对经济社会的考验,他们在求职、发展的轨迹上,常常遇到很多介于法律“灰色地带”的人生问题。有些学生因为缺乏法律意识,甚至连基本的“知法”、“守法”和“用法”都谈不上,在这个交织着机遇、挑战和诱惑的经济社会面前,迷失了自我,甚至为了利益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来,屡屡有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加入传销组织,被“洗脑”后成为他人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毁掉了自己的前途和人生,让人扼腕不已。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在于他们缺乏法律意识,没有法律思维的方式。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遇到问题首先从法律角度进行思考,有助于青年学生抵御各种社会风险和诱惑,走上正确的成长道路。因此,法制教育对大学生,对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于高校来说,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还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与此相呼应,各大高校也把维护学校自身的稳定和建设和谐校园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和谐社会,和谐校园,首先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消除高校中的不安定因素,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在高校中,数量最大的群体就是学生,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又是建设和谐校园所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青年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有饱满的学习热情,但同时,在学生中也存在一些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不安定因素。在心理层面来说,很多学生性格比较冲动,做事情往往不考虑后果,属于“先行动后思考”的类型;还有一些学生存在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造成原来性格内向的学生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等心理倾向;还有的学生性格倔强,遇事钻牛角尖。一旦他们出现思想问题又不即使疏导,可能会采取些不符合法律的手段来解决。从社会环境层面来说,如今的高校,已经不是十年、二十年前那么单纯的学府。大量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拥入校园,冲击着青年学生的思想。有很多在校学生,或由于性格,或由于不正确的价值观的影响,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酿成一幕幕悲剧。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可以有效的减少这些不安定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法感情,法意识,在脑海里绷紧法律这根弦,能减少校园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有助于维护学校自身的稳定和建设和谐校园。由此可见,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

加强高校法治教育的措施

高校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培养各类高级人才的任务。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他们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做到学法、守法、懂法、用法,对于维护学校自身的稳定和建设和谐校园,乃至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采取措施加强高校的法制教育,刻不容缓。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针对目前高校法制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首先,从宏观上,应对高校法制教育的地位做重新的界定,赋予其独立的地位。长久以来,法制教育被作为高校思想教育的一部分来看待,法制教育的架构并不完整,影响了其效果的连续性。作为高校,应该把法制教育放在一个独立的位臵上,真正构建一个从入学到毕业,从新生到老生,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贯穿整个高等教育全过程的独立的法制教育体系,建立科学、严谨、实用、有效的法制教育机制,真正发挥法制教育的巨大作用,真正使学生做到知法、守法、懂法、用法。其次,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改进《法律基础》课程的授课手段,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传统的法律课程教学,偏重于与对条文的介绍和解释,内容枯燥,学生也只会死记硬背以求过关了事,作用十分有限。现在的法律教学,应把重点放在对法律的原理、精神和价值取向的传授上,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结合社会当下的热点、难点、疑点案例,进行理论的辨析,使法制教育具备时效性和科学性,使学生真正领悟法律的基本精神。在法律教学中,还可以和“两课”的其他课程相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使大学生理解遵守法律的必要性、重要性、现实性。第三,要发挥实践的作用,在法律实践中使大学生形成法律意识。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上的理论讲解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法律的作用是通过司法实践来展现的。当然高校的法制教育,课堂理论授课过多,而法律实践活动过少,和其他的思想理论教育课程没有什么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又能检验理论的正确性。高校应切实加强法律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校内,可以通过举办系列法制主题活动周、法制知识竞赛等,提高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在校外,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监狱、劳教所,旁听法庭庭审,义务法律服务,普法宣传等活动,使大学生和法律做亲身接触,让大学生体会法律的力量,提升法律信仰,做到遵纪守法。第四,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作为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自身当然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法律素养,但当前高校中很多是“半路出家”乃是不争的事实。要加强高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就要建立一支出身法律专业的,对法律有深刻理解和执着信仰的教师队伍。在课堂上,通过他们的授课,通过他们的言行,把法律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传播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法感情、法意识;在课外,可以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解答学生遇到的法律问题,用法律的力量对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树立法律思维方式。而这些,都只有通过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才能够实现。最后要注意的是,在加强学生主观法制观念教育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客观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哲学的观点认为,客观环境属于外部因素,要通过内因对主体起作用。法制教育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受到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校园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无一不对大学生思想进行着影响。互联网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外部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庞大的信息量,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高校,首先要创建一个良好的依法治校的校园环境,变革那些不合法、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在校园中就能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净化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因素,正确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教育他们用法律的思维客观看待社会现象。良好的校园和社会环境,必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起正面作用。

大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高校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使其成为有高度法律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刘吉利

张荣兴 《法制教育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影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第4期)

2.韩世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建议》

(<<理论文摘>> 2007.9.19发表)3.李力 《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陈非飞 《试探大学生法制教育》

《警官文苑》

2008-01-17 5.黄艺羡《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与途径》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卓泽渊《法治泛论》

对高校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6

对提高馆员素质优化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几点思考

论述图书馆如何提高馆员素质,塑造馆员良好形象,提升服务品质,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服务保障功能,阐述提高馆员素质的主要途径.

作 者:王培华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刊 名:黑龙江史志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HIZHI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25关键词:图书馆 馆员 素质 服务

对高校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7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指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个人或一个团队,为了一种共同的创业目标,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进行创业[1]。目前,自主创业的年龄不断被刷新,全球最年轻的从事网络行业的创业者年龄只有17岁,所有这些创业传奇有力冲击着充满热情与活力的大学校园,但渐渐地我们发现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在慢慢消散,近年来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逐年下降,2004年的比例为14%,2005年为9.8%,2006年仅为4.3%[2]。

(一)自主创业的动机

自主创业客观上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是开辟和拓宽就业的一条新途径,但是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动机不是为了解决就业,而是成就一番事业,赚大钱。大学生对于自主创业有非常高的期望值,这可能与社会大力正面宣传“创业精英”有关,摆在学生面前的都是已经非常成功的创业人士,学生都把像比尔·盖茨、李嘉诚这样的著名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一开始就设置高不可攀的目标,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就比较容易受到打击。南开大学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近九成的大学生因“失败率高”而恐惧创业,明确表示不会选择创业,在对不到11%(67个人)打算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动机调查中,创业动机是运用自己的知识,成就一番事业所占的比例超过了50%;居第二位的是自己当老板,赚更多的钱,占了38%;选择挑战自我的人占到了28%,居第三位;只有5个人(7.4%)的创业动机是为了解决就业。所以尽管近几年的就业形势严峻,选择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的大学生仍是少数[3]。

(二)外部环境的制约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整个社会,包括走在时代思想前沿的高校,都未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美国是创新经济最发达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硅谷创业奇迹的出现,引发了创业经济的浪潮,政府大力支持高校、小企业等自主创业,以知识、技术等自主创新带动经济迅猛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据美国考夫曼创业领导中心1999年的报告显示,在美国有91%的人认为创业是一项令人尊敬的工作,而每12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希望开办自己的企业[4]。而在我国,自主创业的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出发点主要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难以孕育创业人才层出不穷的社会氛围,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难免会困难重重。

(三)创业准备不足

创业知识欠缺、创业能力不足、创业心理不够成熟,这些都制约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发展。当今大学生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易于接受新事物,对于自主创业体现出了很大的热情与信心,但是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一些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比较理想化,还未创业就想着做强做大,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量身设置目标,不能很好地结合国家、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对未来的困难和障碍预计不足。另外资金不足、手续难办、缺乏社会关系等问题也客观存在,但正是因为大学生对于创业准备不足,面对这些问题就束手无策,存在“等、要、靠”的思想,不能主动出击、知难而上,制约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的进行。

二、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和定位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创业教育”最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大会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岗位的创造者。”从此,创业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热点之一。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继毕业文凭、职业技能证书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

(一)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1997年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被公认为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最早实践。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创业教育的理念,“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开始我国每年举办全国性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这一活动促使创业教育的影响在全国高校进一步推广。2002年教育部确立了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9所高校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我国开展创业教育近十年来,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各类创业活动,如“挑战杯”,在高校广泛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结合实践活动,部分高校开展了创业理论教育,开设了“创业教育课”、“创业风险投资”等课程;全国有近百家大学生企业,成立科研技术的研发中心和孵化中心。

但在取得成绩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创业教育意识淡薄;热闹的创业报告和创业竞赛,与冷清的创业教学和创业实践构成鲜明对比,创业教育只是面对一小部分同学,有很强的精英化痕迹;创业教育未形成统一规划的体系,课程设置、教师配备、教学模式上都存在不足。

(二)创业教育的定义和特征

什么是创业教育?从教育内容看,创业教育是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和开拓精神、冒险精神,并能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和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5]。从哲学理论的角度,创业教育是贯彻以人为本,开发人的潜质,成为具有开创个人事业的,使“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的教育[6]。

创新是创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创业教育的灵魂、关键就是创新。自主创业从创业想法的出现、创业计划的实施、创业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应对都涉及到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深化,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创性品质。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目前,创业教育的一个误区是服务于各类实际的创业活动,受众面较小,而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为出发点,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这种创业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同学的。“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7]创业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特征,帮助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能够善于把握各种机遇进行创业。

(三)创业教育的目标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责。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就业观念就是打破传统的就业模式,不能完全盯着国家和社会提供的有限就业岗位,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开辟新的就业途径,实现自我价值。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创业能力和生存能力,具备领衔开拓或合作开拓事业的创业精神,为全社会创新文化建设发挥辐射作用。

我们不能单纯用大学生创业的现时绩效、经济绩效来给这项活动“打分”。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并不是要求大学生在校或一毕业就马上创业,学校的创业教育不是企业家速成教育,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为社会提供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潜能的人才,帮助学生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勇于开拓和创新,不因循守旧,有敏锐的眼光、开放性的思维和付诸实践的勇气。

三、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基地,作为创业主力军的大学生从这里走向社会。高校担负着为国家、社会培育创新人才的重任,开展创业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

(一)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2007年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拐点。所谓的“拐点”,即毕业人数超过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的半数,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与社会增加的900万个就业岗位相比较,仅占到55%,标志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突显,成为全社会的问题[6]。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已经从“精英就业”进入到了“大众化就业”,就业的层次不断下移、扩大和分化。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负责培养大学生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已刻不容缓。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甚至是冒险精神,鼓励有条件的同学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建设创新型社会、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综合国力之间竞争体现在各种软实力的竞争,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以创新带动经济的发展。作为高校,要紧跟世界高等教育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改革发展的步伐,积极改变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创业教育的体系,落实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四、创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创业教育更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实际,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加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展创业教育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时代的契机,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引导。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社会的转型,就业形势的严峻,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感到迷茫,高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创业教育,引导学生以积极平稳的心态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弘扬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开拓自我发展的广阔空间,展现良好的综合素质,坚定“明天会更好”的信念。

通过创业教育,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任何困难,都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充满坚定的信心,这也正是进行创业教育的要义所在。理想的实现在于不断追求,坚持不懈。通过成功示范、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引导学生把实现自我价值和贡献社会、服务人民的理想统一起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愿望,坚定自己能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展身手的信心。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发挥主动性

.创业教育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面对不确定的将来,能够独立开辟生活道路,独立地解决问题,创造人生价值。面对这样的要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准确定位。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这些差异性影响着他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定位。为了避免就业过程中的盲从,以及更好地获得个人发展,要引导学生了解自我,鼓励广泛实习和实践,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长。在日常工作中,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各项任务,少一些包办和细节性的引导,树立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意识,允许学生尝试和犯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健全人格

自主创业是充满挑战与风险、竞争与合作的过程,是对创业者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全面考验。创业教育的定位不仅仅是解决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开发和发展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品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健全的人格,境界的高远才能够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加强挫折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积极引导和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开创事业取得成功的法宝之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创业活动具有风险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更需要创业者付出艰辛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创业活动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需要团队力量和协作精神。大学生往往有较强烈的竞争意识,但团结合作意识却比较淡薄,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需要引导大学生重视人际交往,建立健全的心理素质,完善自身的人格发展。

对高校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8

摘 要:当下艺术界开放式、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为我们营造了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油画材料的先天优势使它成为国内体现当下艺术状态的急先锋,作为国内当下最活跃的艺术画种的油画,其主力军与生力军无疑是全国高校美术类专业的师生,因而,可以这样说,高校师生的油画教学与交流应该是决定国内油画未来沿革的最重要因素。

关键词:油画;教学

面对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面对这样一个价值观与审美观多元化的快餐社会,如何培养出有扎实的文化知识与油画技能为基础的独立意识型人才既是社会对高校美术教育质量的考验也是迫切要求。笔者以近几年高校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对当前高校的油画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高校绘画专业学生的基本文化理论素养提升的问题。

高校绘画专业学生(包括艺术类其他专业)的基本文化理论素养提升作为备受关注的敏感问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艺术院系的认同与重视。最近十多年高校招生录取时文化课的分数比重明显在不断增加,入校后学校对艺术理论知识的系统教育也明显受到重视而不断改善,这些都是很好的举措,代表着我们艺术教育的进步和愈发成熟。毫无疑问,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与艺术认识深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家在艺术道路上能走多远,有没有艺术生长的可持续性,尤其在当今这样的信息社会,这一问题显得更加迫切、更为关键。在我们的高等艺术院系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由于受到陈旧的教育体系与教育思想的限制,还不能完全意识到这样一个看似无形修炼的重要性,或者是自己本身这方面就存在很大的缺陷,从而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教导或者引导有很大的片面性与局限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自己给自己补课,要用广博的艺术知识和深刻的艺术见解去影响学生,引导他们向艺术的更深层挖掘、探求,这至关重要,不管对学生还是教师,只有一颗意识到艺术博大精深而自己要不断成长的心才是学习与探究的不竭动力,这也能真正体现出教学相长,其实教学的过程应该做到共同进步的,这样才是生机勃勃的教与学、是一种不断生发新东西的教学。

具体到我们的油画教学的文化素养,笔者认为要做好三方面的学习:

其一,学生要熟练掌握中外美术史知识。外国美术史对于油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须系统了解的,尤其是欧洲美术史及进入现代艺术以后的美国美术史,特别是要详尽了解整个架上绘画的演变历史,不同流派的画家要有针对性的单独分析研究,理解经典的艺术之所以经典的缘由,明白经典艺术的一些共性法则,真正理解、学习人类留下的优秀遗产,同时,它也是我们绘画道路自我定位的基础;中国美术史对于研习油画艺术的东方人笔者觉得更是一个归宿性的问题,同时制约着我们艺术的深度与厚度,所幸我们就是在这样的一种传统下成长的,这是我们的天然优势与财富,在这样一个各种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我们没理由落下这样一门功课不做,某种意义上说,继承中华文化的衣钵是中国油画前行甚至有意义存在的前提条件,东方油画就要有东方的思维方式才成立。 基于上面所说,笔者觉得学好中国美术史、了解中华审美文化是第一层次的要求。但是,中外美术史作为绘画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从当今的高校教育效果看还不尽理想,很多学生对美术史一知半解,很多学生还停留在应付考试这一层次,更别说对美术史深入挖掘学习了,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因此,对于中外美术史的考核应该严格要求,严格的程度起码要保证我们学生认真透彻的研习美术史,这里面可能有点“强权”的意思,笔者认为一些基础性的重要课程对于一些认识深度还跟不上的学生有必要用一些强制高压的手段让他们系统掌握,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优势之一。另外,老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史的兴趣,例如,绘画技巧课恰当与美术史、绘画巨匠的艺术理念相结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之间联系的不可或缺等。

其二,学生要有针对性与选择性的阅读、了解中外有影响的艺术理论著作。首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辨证理论掌握艺术常识的基本理论及原理,像艺术概论、艺术鉴赏之类的课程要细心了解,同时可以尝试运用一些艺术规律与原理去分析美术史及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艺术现象。再有,就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结合自己的爱好倾向多读一些经典的艺术理论著作,像中国历代的画论、画评与国外诸如贡布里希的《艺术发展史》、《艺术与错觉》,丹纳的《艺术哲学》,黑格尔的《美学》,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克利夫·贝尔《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康定斯基的《点·线·面》、《论艺术的精神》等都是很有启迪性的著作。另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读一些文学与哲学方面的书籍,文学与哲学与艺术思想、艺术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多了解对认识艺术及完善人格有重要意义;第三,学生对当代世界、尤其是当下中国的艺术状况要有自己的认识与判断,要多关注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鲜活的艺术发生。现在就是历史的延续,对于我们来说了解现在与了解历史一样重要,当下的艺术现象与艺术存在我们身在其中同时不可又不能回避的生存境况,也是对我们艺术学习与艺术创造的重要参照,对它的认识与判断甚至借鉴也是我们成长的必然过程。

二、关于高校绘画专业学生的绘画基本功的训练与个性意识培养的问题

对于高校美术教育培养的目标来说,学生的绘画基本功的训练与个性意识培养是一个联系在一起的问题,不能把它们孤立起来割裂的分别对待,事实上它们也不可能孤立割裂开来,它本身就是需要兼顾起来渐渐修炼的。对于画者来说,绘画基本功的训练是一个最基础的要求,绘画个性意识是在此前提下渐渐彰显的。

高校绘画基本功的训练一般包含造型能力和色彩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造型能力的提升是高校绘画基本功训练的核心内容,当然把握造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对于习画着来说,其最基本的一项内容是形象的具象再现能力(也是学校学生基本功训练的中心任务)。具象再现能力首要的理解应该是把握艺术对象形象特征的线形能力,表征上表现为能把对象画像的能力,这一能力也是造型能力的起步要求,描画对象特征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整体观察、整体比较耐心训练逐渐培养的,这也是我们学校教育基本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形象的再现能力的同时我们也要培养抽象的形式美感,说白了就是画面构图、构成的训练与推敲。造型能力的这两方面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兼顾培养才有实际的意义,在教学中脱节地强调一个方面是导向性的原则问题,孤立地强调具象再现能力会使画面乏力而无生机,也是艺术前行必须跨越的.障碍;孤立地强调抽象形式美感更是表面肤浅的,它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前者的磨砺与锤炼上的,前者是根基,是酝酿后者的土壤,看看表现主义大师马蒂斯与抽象主义大家赵无极的教学方法与理念我们就明白这“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这里要强调的是具象再现能力不是必然要表面上古典写实或超级写实能力,简单的例子,梵高对造型特征的把握与理解就达到了最高层次具象再现的精髓,他造型功力完全过硬,也可以说,真正理解梵高把握住了具象造型精髓的才可以定位明白了具象造型要锤炼的本质而核心的内容,所以前提是我们造型意识的觉醒与准确定位,当然这种对造型敏锐的概括把握能力不是短时间能掌握的,往往需要我们整个艺术生涯去锤炼它、升华它。

其二,色彩能力的培养是与造型能力相辅相成的重要内容,一般提到学院的色彩训练都是与具象造型相结合的条件色(印象派以来形成的科学、系统的光色变化规律)塑形能力,这也是最基本的色彩基本功能力,需要我们耐心而系统的训练与培养。另外,在前者训练的基础上注意画面的色彩搭配与构成的关系,进而渐渐探讨与尝试各种各样的表现性或抽象性倾向的色彩处理方式,这也是画面有持久魅力的一个重要品质。

在锤炼绘画基本功的基础上怎样使个性意识觉醒对于我们的艺术道路尤为关键,这涉及艺术方向的选择和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更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征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我们在校学习阶段应该是大体上确定一种绘画上的审美趣味倾向而非明确的个人风格化图式,当然这个问题因人而异,有个别像梵高、席勒、莫迪里阿尼这样的气质禀赋异于常人的天才型画家另当别论。不管怎么说,艺术个性意识的觉醒应该是我们自我气质禀赋的自然流露,它应该是自觉不自觉地在画面上的表征,真正成熟的个性风格肯定不是刻意的自我粉饰。我们真诚地去思考、去画的过程就是潜在的个性意识、个性风格取向觉醒的过程,它不是要单独拿出来要急功近利、刻意彰显的一个东西。因此,学生绘画基本功的训练与个性意识培养本质上是不矛盾的,其实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三、关于高校绘画专业学生写生与创作课程的关系问题

对高校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9

提高高校单片机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本文分析了传统的单片机实验教学的特点与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和建议,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灵活应用于实践,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 者:郭小丹 刘伟光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陕西,咸阳 刊 名:陕西教育(高教) 英文刊名:SHAANXI JIAOYU(GAOJIAO) 年,卷(期): “”(11) 分类号:G64 关键词:单片机   实验教学   分层次教学   学习兴趣  

对高校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10

1 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 1 教学目标不明确

当前,高校武术 教学的一 个突出问 题,就是教学 的目标不 明确。在很多高校武术教学中,都存在一味突出武术技巧、武术套路等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武学精神、武术品德方面的塑造和培养,将课堂教学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武术套路的演练、武术动作的讲解上,忽视了对于武术本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的解读。这种偏重于技能教学的倾向,会影响高校在校生对于武术内涵的理解,进而产生武术就是争强斗狠,就是击败对手为目的,这样就会导致武术教学的片面化,不利于武术教学的深入开展。

1.2 学校师资不足

当前,高校武术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也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武术教师的选拔和培养与其他专业的教师相比有着明显劣势。首先,国内缺少专业的高等武术院校,只有专业体育院校才会有少数的武术专业,这样就造成了武术专业人才的缺失。其次,一些带有明显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传统武术项目,传承发展一直处于原生态的心口相传状态,这些武术技能的传承人不仅数量少,而且由于年龄、学历、语言等各方面的限制因素,无法选拔到高校来任教。最后,高校武术教师队伍明显老化,缺少新生力量,加之武术科目一般都是选修课,受到重视的程度也不足,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相对较弱,这些也严重影响了武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1.3 教学形式单一

武术教学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更加要求夯实基本功,只有基本功扎实,才能更好地运用好搏击技巧,因此,武术教学十分讲求基本功练习。可是,由于武术本身的这个特点,就容易导致教学形式单一枯燥,很多教师在进行武术教学时,一般都是先进行示范动作,然后是分解动作,让学生们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模仿,老师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纠正,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完全失去主导,只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完成各个动作,无法激发起学生们学习武术、热爱武术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由于武术教学大多在户外进行,对于多媒体和网络的高新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也存在限制和不足,这些都阻碍了武术教学的开展。

1 . 4 武术场所和设施不齐全

需要看到的是,武术教学需要一定的场所和专业设施,比如:进行武术器械对练的时候,就需要十分专业的武术器械。在进行太极拳教学的时候,也需要专业的场所作为保障。反观当前,很多高校的武术场所和设施还明显落后于教学需要,一些高校认为武术教学是选修课程,可有可无,在资金和硬件设施上保障不力,致使很多专业的武术器材缺乏,现有的武术器材陈旧落后,武术场馆也十分拥挤,日常维护不及时等,这种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学习热情,也明显阻碍了武术教学的顺利实施。

1 . 5 武术教学的应用性不强

作为高校武术教学来讲,一方面要通过武术教学强健在校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另一方面,高校武术教学也应该突出一部分实用性特点,彰显武术本身的技击魅力和搏击特点。反观现在的高校武术教学,很多时候都一味以武术套路为主,让学生们熟记每一个动作,练起套路来十分整齐,可是一点实用性也没有,一点搏击和防身的作用都无法发挥,这也就导致武术教学跟体操教学毫无区别,无法体现武术的实用性特点,长期下去,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 .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针对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教师为主导、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广大武术教师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时时处处都要以学生的需求作为第一需要,在制定学习计划和课程安排的时候,要紧密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化需求,尽量满足学生的身体需求和心理需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开放的课堂环境,允许学生们自由发言、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努力构建和谐 的师生关系。在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 编排上,也要注重从学 生们的爱好和 兴趣出发,既实现既定的教 学目标, 又要充分激发学生 的主动性和创造 性。比如在太极拳的 教学中,在武术套路的选择上,要充分尊重学生们的意见,不能硬性地选择24式简化太极拳,要充分征求学生们的意见,最终学生们满意的武术套路,比如杨氏太极拳或者陈式太极拳等等。

2.2 明确教学目标

高校武术教学不能一味地武术套路为主,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武术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搏击,更在于自身深厚的人文积淀和内涵。武术对于学生的培养和激励作用,不仅仅靠武术技能的激发,更要靠武术内涵和武术修为的塑造。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武术技能和武术文化两促进,要拿出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武术品德和武术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武术观,树立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意志品质,通过武术深厚的文化底蕴去影响学生、熏陶学生、塑造学生。比如,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率领学生参观少林寺的方式,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少林寺的武术气息,了解少林寺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武术、崇尚武德的情怀和精神。

2 . 3 完善场地和设施条件

武术教学的场地和设施虽然与游泳、排球、乒乓球等项目无法比较,可是也需要一定的场所和设施作为保证。针对当前高校武术设施和场所缺少的情况下,学校管理者应该引导资金和资源向武术教学倾斜,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去完善武术场馆和设施。要加强对于现有场馆的日常维护,定期对场馆进行彻底检修,确保场馆的状况良好。要及时更新武术器械,每次教学前都要对器械进行检查和清点,对于损坏的器械要及时更换,避免发生意外和受伤状况。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们爱护武术场馆和设施,通过打扫场馆、修缮武术设施等方式锻炼他们的思想意识。

2 . 4 努力创新教学方法

针对当前武术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枯燥的现象,武术教师要努力创新教学方式,尽最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要适当增加实战搏击的时间。通过实战搏击,既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体会到武术技能的魅力,还可以在比赛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实战能力和实战心理,获得一些有实用价值的防身技能。二是丰富教学载体。要通过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将武术的技击原理和动作要领进行分解演示,让学生们从科学的角度去认真看待武术的内涵和体育属性。三是丰富课外活动。武术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也要不断丰富课外活动。可以通过开展武术竞赛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友谊。还可以通过邀请校外武术名家的方式,通过与武术名家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通过名家讲解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习武体验,可以对高校生学习武术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2 . 5 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针对高校武术教师素质和水平尚需提高的现状,一要加大武术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力度,通过定期聘请武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等方式,充实现有教师队伍,增加教师活力,为武术教师队伍培养后备力量。二是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和提高。通过输送优秀教师去专业院校考察学习等方式,让优秀教师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进一步增强教学创新的积极性和紧迫性。三是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方式,邀请知名武术家来向讲学,通过听取讲座,让教师们及时了解和接触武术发展的新动向,对创新武术教学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高校武术教学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是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从人才培养的需求看,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广大的高校武术教育工作者来讲,必须要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断加强教学科研,为促进高校武术教学实现新发展付出努力。

摘要: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的体育功能、保健功能和养生功能十分突出,在高校中开展武术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意志品质等,对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高校武术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目前阶段,高校武术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硬件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逐渐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该文主要就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尝试探索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上一篇:焊工技师技术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关于开展消防知识培训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