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论文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论文(精选9篇)

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论文 篇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职业化

1.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现状

学校的发展不单单在于一个学校的科研、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它所形成的校风、学风;而校风与学风的形成与高校辅导员的教育息息相关。目前,民办高校的辅导员职业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职业发展前景局限。当前一些民办高校的辅导员职业建设未能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没有做到注重人的生活质量,谋求人的幸福、自由和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民办高校只注重教师的培养,忽视了辅导员的发展,忽略了辅导员的职称评定,轻视辅导员的自我发展。另一方面,对辅导员的尊重和关怀不够,他们不能享受教师的福利待遇,导致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不能发挥其管理作用。

(2)职业荣誉感、认同感不强。民办高校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优越,家长的溺爱导致“学生叛逆”“沉迷游戏网络”“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工作难度大。在压力大、学生事务繁杂的情况下,待遇低、福利差,自我认知低,因此不少民办高校的辅导员产生了倦怠、厌烦、焦虑等情绪,这将会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民办高校不仅仅要做到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辅导员应当身正为范,启迪学生的人生理想。

(3)辅导员流动性大,造成对业务不熟。辅导员的职业特性主要表现为具有长期性。辅导员的流动性过于频繁,将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特点,无法深入解决学生问题。如学生心理障碍的咨询,辅导员要通过与学生谈话,与家长沟通,循序渐进,以了解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互相建立信任,从而敞开心扉。在这其中,辅导员对待学生需要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而不要渴求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只注重表面工作而不讲本质。

2.提升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水平的措施

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体现的道德观念、情操、行为和意志,是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应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2]辅导员作为高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内容与学生息息相关,辅导员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辅导员尤其民办院校辅导员应该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师德。

(1)积极参加校内外培训。在民办高校当中,民办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实践经验不甚丰富,处理问题时缺乏手段和策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暴露出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而这些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价值观念的形成,影响到民办高校的发展。因此,民办高校应该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3]

(2)强烈的职业认同感。高尚、崇高只是一种来自外在的评价,而幸福是行为主体的内在体验,只有与人的内在情感体验相联系的活动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永恒的活力。[4]高校辅导员的最高境界是把职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对自身的职业有认同感与荣誉感。只要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辅导员才能感受到“累并快乐着”,才能任劳任怨地完成一切工作任务。

(3)进取的职业心态。现今,大部分民办高校的辅导员是刚刚走出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的经验,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容易产生焦虑、急躁的情绪;而相对有经验的辅导员面临着成家立业的压力,在工作中慢慢就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与刚劲。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情绪,不仅对个人,而且对辅导员工作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要保持积极、热情的心态处理学生的每一件事情,耐心地转换自身的角色,全面地看待问题,做到忙中不乱。

3.结语

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应该结合时代特征,长期坚持,为和谐办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论文 篇2

一、理念: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根基

中国的辅导员制度在20世纪50年代诞生后, 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短暂发展, 并遭受了20世纪70年代“文革”的重创。之后,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 辅导员制度历经了20世纪70年代末的恢复、80年代的发展、90年代的发展加强至21世纪初的规范化, 这三十年是辅导员的政治性得以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不断强化的三十年。在辅导员制度日趋完善的过程中, 师德建设也暴露出若干问题, 有的研究者指出, 辅导员理论素养不到位、岗位意识不到位、表率作用不到位、学识水平不到位[1];有的研究者指出, 辅导员外部环境日益复杂、辅导员定位不准确、辅导员数量不足、辅导员经验缺乏[2];也有的研究者指出, 辅导员碍于面子、得过且过,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习惯于“大锅饭”、不能因材施教, 按“惯性”办事、创新意识不够[3]。可见, 在机遇和挑战下, 需要确立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基本理念, 以此指引自身的工作。

一方面, 确立辅导员工作信仰的理念。在国家不断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重视与辅导员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之间的矛盾中, 辅导员的工作信仰往往会出现摇摆, 从而导致辅导员或者是将该工作视为跳板, 或者是工作热情与探索精神消极被动, 所以确立辅导员工作信仰既需要自身的价值选择, 也需要体制与机制的完善。另一方面, 树立“为了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的工作理念。无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还是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均凸显辅导员作为教育者、管理者、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角色定位, 特别是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的工作和生活模式, 使得“为了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工作理念至关重要。

二、情理: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血脉

“情”指情感以及以情感为基础形成的人伦准则, 即通常所说的“人之常情”, 所以情是一种感性, 所透析出来的是主体对客体的爱、恨、情、仇, 情位于人类意识的表层, 是一种心理倾向、心理机制和心理体验。情与道德密切相关, 道德讲求的是义务本位, 情关注的是换位思考和利他的特质;道德因为有情而具有振奋力和感召力, 而情因为有道德而得以充实。现代社会发展离不开道德与情感的交互渗透, 对传统道德予以扬弃既是现代情的发展需求, 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应有内容。以情感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关系往往较为牢固, 而且情对人的思想和行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当情表达了人类的共同要求、心理、愿望时, 便能够引起强有力的情感共鸣, 从而改变人类的思想和行动。

首先, 辅导员师德建设既属于德育范畴也属于道德范畴。德育反对的是价值观教育的静态化、对象化和手段化[4], 强调的是“以身立教”、“以实例指导”, 例如全国高教战线先进典型孟二冬教授、方永刚教授以及山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冯赫南同志的高尚品德为新时期辅导员师德建设树立了榜样。从道德层面看, 辅导员的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 根据道德与情的关系, 如何发挥情在学生管理中的效用不但是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内涵, 也是高校行政管理能否顺畅与学生个人能否健康成长的制约因素。其次, 将中国人的“情”的真谛落实到细节。和谐是中国的优良传统。真诚的微笑既能给自己一份宽舒的工作心态, 又能增添学生惬意与舒畅的心境, 从而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增加砝码;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是辅导员必备的内在修养, 走访宿舍、找学生交谈、及时收集和解决学生的难题、为困难和生病学生送温暖和关心等是其外在展现。当然, 还应本着学生工作无小事的原则, 以在服务中管理为宗旨, 力求不遗漏每位学生, 落实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要求。最后, 努力将中国人“情”中的不良因素予以遏制或革除。由于情隶属于感性范畴, 具有不稳定性。情要受到理的调节, 靠理来选择, 情理不但是情而且是理性化的情, 这种情是经过陶冶的, 并具有了理性化的特点, 或者叫情感理性。辅导员对大学生的管理不是依靠压制手段, 而是既要站在教师立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更要从学生视角予以审视;合理区分“严肃”的适用场合;恰当地疏导学生的不良思想;保持心情平静与沉稳, 避免冲动与冒失。

三、法理: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保障

在2011年全国人大会上, 吴邦国委员长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而且中宣部和司法部已经联合部署“六五普法”工作, 工作的重点之一是青少年普法, 所以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步入了新时代, 这就对辅导员的法律素养与工作法治化要求提出了新的标准。

首先, 法是辅导员师德或管理的边际。管理是洪水, 法是管理的大坝, 这是辅导员工作法治化过程中应予以关注的问题, 法在辅导员师德形塑中不但具有边际作用, 而且具有导向作用, 即不仅是一种工具, 更是一种目的。法是一种精神, 法的原则在辅导员师德形塑中还起着保障作用, 规束着其目标和方向。其次, 法是辅导员工作理性化与法治化的引导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日常生活中学生对规则的感触与审视。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 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既是师德的良性展现, 更是对学生的示范作用。推演之, 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这种关系可以归纳为一种“互助”与“信任”, 即是人类本能中的“美德”[5]。最后, 法是辅导员学习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国家的法律、法规, 还是学校的规章制度, 都需要辅导员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掌握, 因为法既是对学生的规束, 也是一种保障。由此, 既需要辅导员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 也需要以理论和实例向学生传输法律常识, 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从而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由上, 情理法三者之间不是隔绝关系而是具有互动性。具体来说, 法是情和理的表达, 是形式理性的展现, 法对情有约束作用而使情不会乱;法能生情, 但应当具有生情的机制, 同时也应当具有生理的机制;法也能造就人的情感, 但其具有复杂性, 不能用单线条来推理说明。人是理情的合体, 人不能摆脱情但又不能不讲道理, 同样法律的运作也离不开情理, 否则法寸步难行。因此以理念、情理、法理为研究范式形塑辅导员师德, 需要正确处理情理法之间的关系, 以此在微观层面探索具体的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马玉玲, 等.关于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 :61-62.

[2]聂瑞筠.浅谈高校辅导员队伍师德建设[J].才智, 2009, (23) :82-83.

[3]徐坤鹏.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10, (11) :41-42.

[4]孙迎光.德育理解:跳出传统教育学思路[J].新华文摘, 2011, (3) :126-127.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思考 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对策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总和。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重任,他们的政治素质的高低、品德的优劣、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新时期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是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作为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辅导员,其师德内涵既有一般教师的共性,即包括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依法从教、育人与自育、严谨治学等基本内容,又具有其特殊性:①政治性,即要求辅导员应做到“政治坚定”,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热情。②动态性,即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辅导员要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行为,适时地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③表率性,即要求辅导员充分发挥示范育人的特殊功效,“身教”重于“言教”,身教言教统一,做践行师德的模范,始终保持自身的人格力量。④复杂性,即辅导员工作要面对学生复杂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要面对人际交往、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等复杂的学生问题。⑤基层性,从高校学生管理体系的组织来看,学校处于最上层,院系处于中间层,辅导员则处于最底层。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教育管理人员,按照学校党委和院系相关领导的部署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直接负责学生相关事务的管理和服务的提供。

二、高校輔导员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高校辅导员自身发展的瓶颈

(1)发展方向不明确。高校辅导员理应成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人生导师、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骨干。然而,由于其发展方向的不明确制约了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一些辅导员选择这一职业不过是权宜之计,存在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没有长远打算,没有按照师德建设的要求设计自己、发展自己;有些辅导员不能安心本职工作,为了转岗而想方设法上专业课,为了考研对工作敷衍了事,根本谈不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职责定位不准确。现在很多高校将辅导员职能和岗位性质泛化为一般行政管理人员,忽视辅导员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育人功能,辅导员在高校学生思政队伍中的主体和骨干地位没有得到承认。当前,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学生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学生的所有不是之处也往往归责于辅导员。辅导员职责定位不准确如果不通过明责的方式加以改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势必受到影响。

(3)理论素养不到位。由于选拔机制存在的问题,大量的高校辅导员缺失专业化背景和职业化心理准备,辅导员中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人员较少,这就使得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不能从辅导员那里得到及时回答,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不到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许多“盲点”。许多学生谈到,他们最认同的是思想上的导师,而不是生活上的“保姆”。

2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面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挑战

一是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完善,我国已经进入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各阶层分化加剧、改革发展中社会矛盾集中涌现的关键时期,置身这样一种特殊的国情和历史阶段,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等上层建筑领域和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必然受到影响,给大学生原本比较敏感脆弱、尚未完全定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带来深刻的变革,使得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二是面对高校改革的挑战。伴随着“管理即服务”、“以学生为中心”等新型教育管理理念的出现,以及学生主体意识、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现有辅导员“统揽一切”学生事物的局面已落后于现实的需要。三是面对网络环境的挑战。网络教育所拥有的信息的丰富性、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制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为大学生学业发展提供诸多便利,但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以及身心健康也越来越明显地受到网络的影响,这给高校辅导员教育方式方法提出新的挑战。

3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机制不健全

多重管理、多重考核使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而弱化了真正的本职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他们要服从学校各级部门的领导,党政管理职能部门如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等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另一方面,由于辅导员人事上划归院系管理,他们必须承担众多的院系基于工作需要的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工作事务。事实上,辅导员是戴着教师的帽子当着学生的“保姆”、学校职能部门的“勤务兵”、院系的“服务员”,“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不少专职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鲜活写照。此外,有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甚至把“能被各级党政管理部门看中,能转行进入这些部门工作”作为衡量辅导员工作成效好坏的标准,作为激励辅导员工作的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辅导员队伍“人心思走”。

三、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1准确定位岗位职责,树立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

(1)辅导员树立政治意识是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的根本保证。辅导员树立政治意识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坚持以身作则,争做师德楷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行为世范”的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2)辅导员树立责任意识是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的重要条件。辅导员树立责任意识就是对教育事业有责任感,以奉献社会、奉献人民为执着信念,发扬敬业、爱生、严谨、踏实、求真的师风,就是对学生有责任感,满怀对受教育者的真心关爱,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要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宏伟抱负,更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思想境界,甘愿付出

自己的爱心、热情、时间、精力,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加强理论素养,创新教育实践

高校辅导员要不断深入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坚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创新教育实践,特别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要进一步研究大学生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就业与创业辅导、人生发展规划以及大量科学规范的事物管理和服务工作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深入总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实现辅导员由传统的“实践型”向“实践一一研究型”的转变。

3建立健全机制建设,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一,理顺辅导员管理机制。高校领导深刻认识和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是高校师德建设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由校学生工作部门主抓,人事部门密切配合,各学院、系具体落实的层级管理体制。

第二,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在对辅导员培训方面,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实现培训目标的层次性、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培训管理的制度化。培训目标的层次性就是根据不同类别辅导员的特点,分别就受训层次、职位需求、知识结构以及能力水平等具体指标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同时对辅导员提出不同阶段的目标和要求。培训方式的多樣化就是在培训中依据对象和课程内容,设计不同风格的培训方式,主要有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实践培训等多层次的综合培训,引导辅导员教育与自我教育、提高与相互提高、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训管理的制度化就是指辅导员培训工作必须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培训不能流于形式,要严格对岗位培训效果的考核管理,可以采取一定形式的认证形式,例如,建立辅导员培训档案,通过学分制管理,鼓励辅导员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进而提高培训的质量,保障受训辅导员的学习效果。

第三,加强辅导员保障机制。首先,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就是要优化选留机制,广纳贤才,保证新进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建立严格的选留制度,公开招聘、笔试、面试、审核、公示等,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把关。其次,高校要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在办公条件、交通补助、通讯经费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保障。再次,设立辅导员工作研究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开展辅导员工作方面的科学研究,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最后,建立有效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和各种形式,主动听取辅导员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争取改善他们的生活工作条件,使他们安心做好辅导员工作。

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论文 篇4

2.1坚持统筹规划原则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进行统筹规划,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妥善处理好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相联系的各种问题,并要把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纳入高校整体规划目标体系中。

2.2动态发展原则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问题,以动态的视野寻求专业化发展机制,根据本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的现状和实际需求,进行不同程度的专业化建设。

2.3渐进性原则高校应从当前本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出发,分阶段,分步骤,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进行。

2.4尊重个性差异的原则在进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校、院系、专业的各自特点,尊重辅导员个性差异,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探索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高校应该根据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基本原则,确立外部影响与内部激励相结合的机制,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从而达到辅导员队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3.1厚积薄发,夯实基础构建自我反思、同济互助和引领学习三者相结合辅导员专业知识提升体系,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通过“自我反思”、“同济互助”和“引领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构建一套结构合理,科学有效地辅导员专业知识提升体系,从而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3.2主动出击,超越自己构建专业教育、专项培训和考察交流三者相结合的辅导员专业能力提升体系,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通过“专业教育”、“专项培训”和“考察交流”三种不同能力培养方式的协同作用,达到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能力的提高的目的,从而促进从而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3.3春雨润物,明德育才构建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相结合的辅导员专业品质提升体系,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辅导员在工作中获得了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必然会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从而达到提升辅导员专业品质的目的。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科学化体系还没有建立,仍然处在探索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不懈的努力,献计献策,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 篇5

作者:吴

(湖南农业大学学尘工作部,湖南长沙

41012日)吴

摘要: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健康成才 和维护学校与社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力量。通过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 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解决对策。关

词: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然而,随 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涌入中国,其中 包括西方腐朽思想的渗透和文化冲击,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因此,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紧迫而重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强调以人为本。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和实践者,因此,必须充分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面临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人数与日俱增,大学生思想日趋 多元化、复杂化,思想政治问题增加,而高校辅导员队伍却发展缓慢,面临严峻 的困难和问题。

(一)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明,职责不清

高校辅导员被誉为高校校园稳定的“定海神针”,是教学秩序的“监测仪 器。辅导员工作包括大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文体、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总之,凡是与学生有关的,最先想到的必然是辅导员。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 工作职能的关系,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定位,辅导员往往容易与一般行政人员不分。为了做好学生综合测评、学生党建、宣传活动等工作,不得不在校内各部门之间 奔波,全力周旋于学工部、教务处、组织部、宣传部、校团委、招生就业处等部 门之间。有时甚至院内一部分学生教务工作也压在辅导员身上,一天24小时全 天服务于学生.使有些辅导员感觉扛着教师的“牌子”干着学生“保姆”的活 儿.这使得他们感到精力分散,疲于奔命,难以继续学习、提升自己,无法对学 生的思想、学习动态认真调研,系统分析。(二)辅导员配备不齐,结构欠合理

随着高校事业的发展,连年扩招,高校大学生人数激增,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客观上需要增加专职辅导员的人数,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根据2000 年7月3日教育部党组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高校专职思政队伍按照1:120~150的师生配备,辅导 员作为专职思政。政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配备原则上不应低于1:200。清华大 学是最早创建辅导员制度的大学,也是辅导员制度比较完善的大学。目前,清华 大学辅导员的组成是以青年教师为骨干,研究生为主体、本科生为补充。辅导员 的配备原则上是每系1名学生组长,1名分团委书记,其余每3个班配1名辅导 员。但是,目前许多高校还不能达到这个标准。从人员配备上看,60%以上的高 校按180名学生配备一位辅导员,26%的高校超过1:200,个别高校在1:250 以上。从年龄结构上看,绝大多数高校要求辅导员年轻,基本上是从应届毕业生 中选拔。很少从其他渠道选拔,由于缺乏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有时工作起来不 能得心应手。从学历结构上看,一般高校辅导员研究生较少,本科生是主体,有 的甚至以专科学历为起点。从专业结构上看,思政、教育专业方面的不多,其他 专业成为辅导员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许多辅导员基本上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工作时主要靠过去当学生干部的工作经验。这就造成年龄 结构偏轻,经验缺乏,学历整体不高,专业程度不深。(三)辅导员流动机制不健全,队伍不稳定

辅导员是一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队伍,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是不可避免的。教育部规定,专职辅导员的任期一般为4~5年,这种短期化的政策,使学校和个 人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过渡性工作,最多作为一种职业对待,一个人干上几年 取得一些经验,一有机会就“改行”。因此,辅导员队伍中最缺乏的就是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专家。其实,这很大程度上与其发展方向不明确,流动机制不 健全有关。一直以来,辅导员的工作是量忙、最累、最辛苦的,但工作的付出并 未取得大多数人的肯定.一是现任辅导员究竟属于什么系列不明确;二是改做其 他管理工作考核合格的应达到什么级别不明确;三是对于改做教学工作的,缺乏 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进修深造的措施[1]。而在这种短期化政策导向下,转岗分流 又较难,因此大多数的辅导员对自己今后发展不乐观,担心自己的出路,造成整 个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四)辅导员管理机制不完善

大部分高校把辅导员编制在学校各学院,日常工作管理由学院负责,专门工 作任务则安排在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宣传部等职能部门;人事管理由人事

处负责;任用、选拔、提升、流动则在组织部,致使辅导员长期处于多人用、少人管的状况,让人产生辅导员“用起来重要,用之后次要,总结起来可以不要” 的感觉。再加上辅导员经常处在繁多而具体的工作中,做得多,思考得少,而学 校又少有机会组织辅导员到其他高校学习考察或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从而造成 辅导员理论水平不高,在组织上无归属感,事业上难有成就感。(五)辅导员队伍评价激励机制存在问题

高校辅导员面对的直接工作对象是学生,整天与学生打交道,因此需要占用 大量业余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无暇去进行教学和科研。因此职称、待遇等相 比较低,“工作辛苦,生活清苦”,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由于缺乏全面、量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出现“无事就是功,有事功全

无”[2],“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这 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一)提高认识,明确定位,分清职责

高校要从思想上提高对辅导员队伍的认识,明确辅导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 务。辅导员是按照学校党委、行政的部署在从事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他们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 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思政工作者,而非一般的管理行为和教学行为的服务者.因 此,辅导员需要具备教师的素质,同时还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的一部分,说明辅导员要行使教师职能,辅导员是学校思 政队伍的重要组成,说明思政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学校、院系领导首先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把辅导员从学生“保姆”的角色中解放 出来,将一部分被认为是辅导员的工作,如宿舍管理、学生饮食等划归到后勤部 门,从而既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又保障了工作质量。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 分工合作。

(二)建立严格科学的选留制度

选留辅导员,既要做到数量充足,又要“优中选优”,在自愿服从、合理安 排的前提下,应从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和优秀青年教师中选拔。建立严格 的选留制度,必须经过公开招聘、笔试、面试、审核、公示等环节,秉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把关,保证新进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组 织管理能力和学历层次。同时,实行级差选留制,以解决辅导员学历层次问题,选留地域、院系要交叉,便于学术交流和管理经验的交汇;选留专业学科要相近,便于辅导员在专业上引导学生;选留人员男女比例要适当,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

学校要在保证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优化队伍结构,实现队伍的新老搭配,专兼 结合。对现任辅导员,应积极鼓励并为其创造有利条件攻读硕士学位或进—步进 修,目前有不少高校在每年免试直升研究生中留出一定名额,让新进辅导员保留 研究生入学资格,先担任两年辅导员,然后再边学习边从事辅导员工作。或者,在招收研究生时,学校可适当向优秀辅导员倾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三)完善辅导员考核和评价机制

学校要建立合理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在工作中,既要提倡先进性,倡导发 扬无私奉献精神,也要考虑广泛的群众性,采取适当的物质手段激励辅导员的积 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可按照“科学设岗、负责到人;量化考核、职责明 确;责任追究、严格奖惩”的思路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 内容和任务。建立一套完善的辅导员工作目标的科学考核办法,井根据考核结果 进行奖优罚劣。辅导员的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品德修养、工作作风、理论政策水平、组织能力、指导活动、就业服务等。在努力做到考核规范化、科 学化、制度化的同时可按季度、学期做好工作总结,对在考核中出现的问题 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于在考核中表现优秀的辅导员在转岗分流中给予优先照顾,同时与职称、薪酬挂钩,对于连续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及时调离岗位,从而优 化整个辅导员队伍。在辅导员评价机制上建立奖惩性评价制及发展性评价制制相 结合,从制度上保障学生辅导员在工作中充满积极性、主动性。(四)加强培训,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

高。辅导员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而且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和一定的专业技能,这 就需要学校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 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坚持“三结合”原则,即“坚持业务口径与培训内容相结 合,坚持在职培训与脱产学习相结合:坚持普遍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3]. 有目的地组织辅导员到重点院校学习和考察。从而借鉴其他高校先进的管理经验 和工作方式,不断增加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战斗 力。对新上岗的学生辅导员,除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外,还要进行工作技能、网络 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实际工作 能力.同时,创造条件促进岗位交流,实行学生工作干部在机关与基层、基层岗 位之间的轮岗交流,提高青年干部适应新环境、开拓新局面的能力。鼓励有一定

经验的辅导员助课讲课。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具备一定条件且有强烈愿望的,应该鼓励其兼讲“思想品德”、“邓小平理论概论”、就业指导、形势与

政策等课程,有的甚至还可兼专业课。这样不仅能提高辅导员的素质,也为今后 分流拓宽出路奠定基础。

(五)切实解决好辅导员的出路,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解决出路问题,是安定辅导员工作情绪的基本保证,也是辅导员队伍良性发 展的内在要求。辅导员队伍具有鲜明的学生工作特点,工作性质决定了这支队伍 应是一支动态而又相对稳定的队伍。因此,对辅导员的生存和发展要结合高校人 事制度改革,采用“重视使用、促进流动、相对稳定”的办法:一是大胆给辅导 员压担子,鼓励其在任职期间创造工作成绩,促进自身的发展;二是根据辅导员 的工作表现和能力大胆提拔任用,安排到其他党政管理岗位;三是把善于钻研教 学业务的优秀辅导员分流到教学岗位上;四是鼓励和选送年轻辅导员在职或脱产 攻读研究生和第二学位;五是适当的安排辅导员到地方基层挂职锻炼。辅导员的 流动一定要有计划地进行,以确保辅导员工作的连续性和队伍的稳定性。为了解 决学生辅导员的后顾之忧,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辅导员在评优、进修、考 察等方面单面指标,职称评审时亦充分考虑其工作实绩,成绩突出者可提前晋升 中级职称。各高校则根据学生辅导员的个人特长,为他们任满后的合理分流提供 保证:本人适合并愿意从事学生工作的;学校把他们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骨干 和“两课”教师骨干加以培养:愿意从事教学科研的,学校给予一定的学术休假 或进修机会,使他们尽快成为教学科研骨干。对于工作成绩突出的学生政治辅导 员,学校应作为党政干部“人才预备队”重点培养。

[1] 陈

福.新时期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刍议[J).湛江师范学院,2002(4). [2] 徐

涛.论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J].乐山师范学报,2003(6).

[3] 孙华东,李

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 篇6

师德是为师之魂,师风是为师之本。师德师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一所学校的师德师风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体现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学风校风。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严谨治学,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师德师风,作为社会、教育本身及教师这种职业对其从业者的规定性要求,有历史的继承性,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今天的师德师风教育,必须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所谓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教师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所谓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是教师这一行业的风气和风尚。师德师风,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并通过其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而对学生及周围的人们产生特殊影响的行为准则和道德风范。

西汉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还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何做人、做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有人格力量。而这种人格力量以人格美学角度,在中国常常是人品的代名词,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提倡一种牺牲和奉献精神以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行为准则积极影响学生。高校师德师风的基本要求可诠释为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就要真正从思想行动上做到学为人师。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其知识、智慧、情感、人格影响学生的心灵,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甚至可以通过塑造学生的品德、个性、人格影响其一生。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急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每个教师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以正确的思想,高尚的道德,良好的品行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影响学生。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队伍,可以使师生人际关系得到和谐,同时以教师自身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和工作作风,直接感染和熏陶学生,使学生成为具备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崇尚奉献等良好品德的人。在和谐校园里,教师高雅的气质和风范往往都是学子们争相效仿的楷模,以至于他们为人师表的精神风貌影响大学生的一生。教师不仅担负着传道授业的重任,而且肩负着育人的崇高职责。只有让教师队伍拥有高尚的师德师风,全体教师做到相互配合,和谐互补,才有和谐的高校,才有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和谐社会。

虽然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的主流是好的,但在市场经济的种种消极因素下,一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乃至心理状态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师德师风方面存在一些滑坡迹象,具体表现为:

1、爱岗敬业精神弱化: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下,部分教师过分看重个人利益,把教师工作仅仅当作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和工具;无心研究本专业理论,视教育为副业,严重影响了教学和教育效果;有些教师备课不认真,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上课当是完成任务,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有些教师除上课之外,很少与学生接触,很少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

2、价值取向功利化、世俗化: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受到影响。在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情况下,有些教师往往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缺少把高等教育作为事业的责任心;有些教师热衷于第二职业,不安心本职工作;有的还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错误人生观倾向,只盯着名利地位、个人得失。

3、行为规范不严,师表形象模糊化: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学生的榜样。然而有些教师师表意识淡薄,行为规范不严,缺乏自尊自爱精神;有的教师举止不雅,言语不文明,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印象;还有个别教师上课观点偏激,以自己的片面认识对学生进行误导,不注意自己言论的导向性。

4、师生关系庸俗化,功利化:尊师爱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良好体现,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这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但是作为好老师应该恰当地把握好亲疏度,平等的关爱每一位学生,不要把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在功利化的基础上。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涉及自身、高校、社会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究其根本,则必须要加强教育、完善制度、落实监督,更好地发挥师德师风建设体系的强大力量。

首先,高校教师自身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道德的行为不是产生于强制,而是产生于自觉,达到自律道德,才算真正具有了道德意义。高尚师德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过程,最关键还是靠教师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格等方面的教育,主观上热爱教育事业,乐于奉献,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一个有职业道德和修养的人;行为上应学会自我约束,要从思想观念、道德风尚、精神境界、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等方面塑造自己的形象,加强师德修养;要建立师德师风自我评价系统,使自己的行为不断得到校正,调动师德师风修养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自觉抵御社会上各种不良诱惑,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努力做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第二,高校应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采取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

建立和完善师德教育制度。坚持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是提高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有效措施。通过举办优秀教师事迹报告、师生、同行座谈会等方式,对教师组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教育、职业道德修养等教育,使教师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特殊的职业使命。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师德考核制度。准确把握师德师风的情况,就必须建立科学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制定一套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考核制度,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关键。高校要把师德师风评价作为师资调配、教学评价、人事考核、评选先进的一个首要指标。

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论文 篇7

我国现行的辅导员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来的。1951年11月30日由政务院批准的《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提出“设立专人担任各级政治辅导员, 主持政治学习、思想改造工作”。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 新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央16号文件) 明确指出,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2005年1月,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胡锦涛总书记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作出了专门批示, 指出必须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明确政策、培养人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调动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 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不仅是现实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职业素质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扮演着多种重要角色, 根据岗位职责要求, “角色”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

(一) 服务员

高校辅导员承担着为学生提供各种日常事务服务的责任, 从宿舍管理到传染病防控, 从贫困生帮扶到职业生涯规划, 从学籍管理到社会实践教育, 从深度访谈到心理危机干预, 每一项工作都需要辅导员倾注大量的心血与精力, 做一名优秀的“服务员”是辅导员岗位职责中最为基本的要求, 真正从以人为本的高度为每一名同学提供好服务, 是每名高校辅导员都应达到的标准。

(二) 宣传员

高校辅导员还是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指引者、宣传者, 是党团基层队伍建设的组织者。大学校园文化一项是先锋文化萌发的源地, 如何营造好大学校园文化, 把握好舆论发展方向, 引导好社团健康良性的发展, 充分发挥好各项团学活动在学生群体中的作用, 是“宣传员”的重要职责。高校辅导员还肩负着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广大学生, 发现、培养、吸纳优秀学生骨干加入到党团组织中来的重任, 不断扩大党在青年学子中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为党团组织培养更多优秀的接班人。

(三) 消防员

预防与处理学生紧急事件是也是高校辅导员的一项重要任务, “消防员”可能遇到的紧急事件包括校园火灾、交通事故、校园治安、疾病防控、安全稳定等。高校辅导员要立足于“发现得早”“控制得了”“处理得好”, 将紧急事件的预警、应急控制、善后处理一系列机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落到实处。

(四) 推销员

高校辅导员不仅承担着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工作, 也承担着向社会推荐毕业生帮助就业的重任。为在读的学生讲解职业指导课程, 安排模拟招聘环节, 尽可能做好就业的一切准备;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指导如何撰写简历, 联系校友所在的企事业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 穷其精力扩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推销员”的工作很是辛苦。

基于以上高校辅导员“四员”的角色定位, 我们可以简要归纳出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一) 思想政治素质

辅导员工作的政治性特征, 要求辅导员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即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 又要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保持正确的立场和态度;要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还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原理, 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准确解决问题。

(二) 职业道德素质

一是热爱学生, 这是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是辅导员职业道德素质中的核心部分。二是热爱学生工作, 学生工作琐碎, 事务性强, 只有发自内心的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育人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 才会由衷热爱学生工作。第三是率先垂范做好表率, 时刻在学生群体中彰显榜样的力量。

(三) 专业知识素质

高校辅导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高等教育科学的理论知识、心理咨询辅导的知识、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 还应具备一定的相关法律知识。

(四) 综合能力素质

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深刻变革, 来自各方的思想、理念充斥着大学校园, 大学生通过各种媒介接受着各种思潮的冲击, 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需不断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提高应变能力, 以迎接新一轮机遇与挑战的到来。

通过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职业素质的描述, 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支工作在基层的“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的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 “德为行之基”准确概括了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要求。

三、高校辅导员是信仰坚定的基层党建工作者

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 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 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 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 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 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世界在变化, 形势在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 不断学习、善于学习, 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中共中央对全党的要求。高校辅导员作为基层党建工作者、学生工作的主力军, 在新形势下, 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 广泛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 将全面持续可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学生工作中, 培养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为学生党支部的书记或分管学生党建工作的专职教师, 高校辅导员必须是信仰坚定的中共党员, 并且富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指导好、组织好学生党建工作。世界格局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可以及时广泛地接触到信息, 尤其90后大学生, 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 更加易于接受来自于西方的各种最新的理念, 信仰已日渐呈现多元化的局面。面对这样一代学生,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时, 就更加需要加强自身理论学习, 不断巩固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 与时俱进地调整工作方式方法, 为党的事业选拔出培养出可靠的接班人。《决定》为高校辅导员指明的工作方向, 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高校辅导员作为最为基层的党建工作者, 开展工作时必须把德放在首要位置, 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辅导员既要有才、更要有德, 只有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领导和学生都信得过, 才能真的算是有“德”。只有辅导员通过自己的言行感染了学生, 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建立、培养起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与理想, 才有可能将工作开展好、组织好。辅导员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事业观会传递给学生, 辅导员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的工作态度会勉励着学生, 辅导员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会鼓舞着学生。可见, 以德为先是高校辅导员作为基层党建工作者的前提条件、必要条件。

(二) 加强时政学习, 提高理论素养

高校辅导员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 准确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 及时学习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理论成果, 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 及时学习党中央最新的理论成果, 增强自身的感召力与理论魅力, 为更好地开展学生党建工作保驾护航。

(三)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定信仰

《决定》指出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高校辅导员应着力增强自身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四) 对于基层党建工作的要求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党支部书记或是分管学生党建工作的专职教师, 首先是要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 吸引吸纳更多优秀的学生加入到组织中来;其次是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创新, 与时俱进的工作形式, 富有吸引力的组织生活会增加学生党员的归属感与荣誉感, 进而加强学生党员的组织纪律性;再次是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 充分激发调动支部成员的创造性, 为支部建设献计献策, 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最后是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 使支部书记真正做到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

四、高校辅导员师德的内涵

(一) 高校教师的师德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德是高校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 师德的内涵是不同的。新时期高校师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 德高。高校教师必须具有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专业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是师德标准中的首要条件。高校老师必须忠诚教育事业, 爱岗敬业;坚守高尚情操, 精于教书, 勤于育人;发扬奉献精神, 不断探索, 勇于进取。

其二, 才高。新时期的高校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学历, 扎实且广博的专业知识, 具有跨学科甚至多学科的研究能力, 时时关注专业领域的前沿问题, 注重科研成果向产品成果的转化。同时, 高校教师要有过硬的教学技巧, 熟练使用各种教学法, 使授业与科研互为增长。

(二) 高校辅导员的师德

2005年1月,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基于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所扮演的“服务员”“宣传员”“消防员”“推销员”四种角色及职业素质的描述, 及其必须是信仰坚定的基层党建工作者的岗位性质, 我们不难看出现阶段中国的高等教育寄予了辅导员队伍更高层次的高校教师师德标准, 即: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

选择了学生工作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 放弃了专业课教学而选择学生事务管理工作, 就意味着从事了一分耕耘爱收获爱的伟大的甜蜜的事业。2007年8月31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特别指出, “高尚的师德, 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不断加强师德修养, 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 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 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 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 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高校辅导员要谨记总书记的指示, 用高尚的情操激励学生, 用饱满的热情鼓舞学生, 用勤勉的工作培养学生, 以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五、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非专业化现象

初期高校辅导员的聘任对象一般侧重在任用985、211院校的优秀毕业生, 所学专业往往不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 旨在选拔吸纳优秀人才及时满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 这一群体大多在岗前培训中才接触到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 加之队伍较为年轻化, 因此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背景在高校辅导员刚刚上岗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所从事的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工作开展的进程。

(二) 工作压力疏导不及时

在新形势下, 学生事务管理也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一方面, 高校辅导员要扮演好“四员”的角色, 同时还要承担各项来自职能部门及所属院系布置的行政工作。辅导员上班忙事务性工作, 下班忙指导学生活动, 周末偶尔还需要加班, 工作时间较专业课教师和行政干部明显增加, 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易于产生工作倦怠。另一方面, 90后的大学生心智较为不成熟, 情感也较为脆弱, 当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或群体性事件发生时, 辅导员要第一时间到现场, 冷静面对及时疏导, 工作的难度加速了辅导员工作倦怠的出现。平时积攒的工作压力还没及时有效疏导, 处理突发事件时各方的压力又不约而至, 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呈现日渐脆弱的趋势, 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

(三) 晋升制度仍不完善

晋升制度是制约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道路发展的瓶颈, 该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质量与效果。现阶段, 高校对于辅导员职称序列的安排大致分为两种:行政职称和专业技术职称。尽管职称序列已基本确定, 但是在晋升职务时具体考评办法的制定仍存在很大争议。如果选择行政序列, 辅导员发展空间不大, 所在院系的职位数也十分有限, 辅导员的自我认同感也比较低;如果选择专业职称序列, 套用课时量、论文数量作为考评办法显然是不适合辅导员晋升的, 如何量化辅导员的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晋升制度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六、结语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人才和科教兴国的重要使命。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 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 只有从全面建设小康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 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 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与时俱进, 锐意进取, 扎扎实实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才能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师德水平, 才能更好地以德育人,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更多的优秀的可靠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论文 篇8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队伍建设和管理 问题与对策

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逐步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尤其是体制新、机制活的民办高校更应该进一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教育服务质量,充分调动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为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快速稳定发展的提供基本保证。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及主要成绩

1.辅导员对民办高校的改革发展有很强的统筹协调作用。民办高校区别于公办高校的特点以及工作的方式方法,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协调的现象,“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作为辅导员,必须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处理好不同部门交办的不同任务之间的关系,从而集中力量,劲往一处使,在民办高校内部形成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合力。

2.辅导员对全校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具有引领作用。国际国内形势和高等教育发展变化速度非常快,领导班子头绪多、工作忙,难以全面把握学生思想教育状况,这就要辅导员队伍及时收集和发现有关信息,找到维护思政稳定的好办法、好思路,积极向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建议。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1.部分辅导员处于半职业化、半专业化管理状态。很多民办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行“双轨制”,从制度上对辅导员给予了一定的倾斜和保障。但辅导员引进时专业并非对口,工作之余还承担了部分课程的教学科研任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职工作力度。

2.工作任务繁重,培训提升少。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同志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管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门培训。由于每天忙碌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缺乏运用现代方法去思考和管理的能力,其管理水平不能适应高校建设发展的要求。

3.待遇、职称与工作量以及性质不成正比。具体表现在:

第一,辅导员由于工作时间和性质的要求,“日夜都在上班”,隐性地增加了工作量,同时由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导致辅导员没有办法兼任太多课时,课时补贴方面得不到体现,间接地存在着一定的不平等。

第二,年轻、学历和职称高的同志,普遍认为辅导员工作没有前途而不愿从事辅导员工作,或是以此为跳板,到达一定年限转为教师岗,很难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也很难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第三,教师根据课时调整随时可以去脱产进修学习,而辅导员类似的机会相当少。一旦进行脱产式的进修,会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这就造成辅导员的知识水平很难提高。

第四,民办高校辅导员由于课时量达不到职称评定的要求,基本没有职称可评,有些即便是评了职称,也是形同虚设,没有和工资、奖金挂钩。

4.职能复杂,人浮于事,思政教育作用不明显。

第一,对于辅导员而言,管理层级众多,很多部门经常“一竿子插到底”,从而导致很多工作无法协调,教学与活动撞车的现象屡见不鲜。

第二,管得过多过细,辅导员经常陷入管理的误区中,为了“管好人”而管,而忘了“管理”就是“服务”的主要特征,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第三,校园文化积淀及用人考核标准养成了辅导员“少干少错,多做多错,人不出事,基本没错”的消极态度。

三、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辅导员职责不明。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还存在教育服务意识不强,纯管理意识浓重,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职责模糊不清等现象,这样不但影响工作效率,而且还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2.部分辅导员观念守旧,缺乏创新。由于部分辅导员对提高工作效率、搞好工作创新等缺乏应有的兴趣和热情,加上没有全局观念,使思政教育工作处于消极低效状态。

3.个别人员利己思想严重,敬业精神缺乏。有些辅导员对高校出现的诸如待遇改革不均衡等现象感到不满,价值观受到冲击,导致他们职业道德的防线开始崩溃,学校、学生以及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混乱。

(二)客观原因

1.民办高校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一些,偏重于教学质量和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于辅导员是否适合本职工作等重视不够。

2.在管理上只按传统模式管理的较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迫切性低等。由于存在以上观念,人们往往把辅导员当作民办高校中的行政管理人员,是民办高校中的附属者。

3.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民办高校有些政策的出台很难兼顾所有人的利益,在执行某项决议时也可能对后果和影响考虑不周,往往造成某些负面影响,再加上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人员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4.由于国家对民办教育支持力度的缺乏,民办高校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生存较为艰难,尤其是在安全稳定方面几乎没有太多的机制和法律方面的保障,导致民办高校过分的“以人为本”,客观上也给辅导员队伍在学生安全稳定方面增加了沉重的压力。

四、加强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措施

1.在新职业观念树立方面做到五个统一

辅导员工作必须适应民办高校从注重办学条件到注重内涵式发展,从内部教学管理拓展到全面质量管理的转变。

(1)职位与岗位相统一。在管理过程中,应是根据岗位职责设定辅导员的职位,尽量做到职位与岗位相称。

(2)智力与资历相统一。辅导员的知识能力水平应该随着资历的不断增长而增长,避免出现“辛苦工作十年,思想原地踏步”的情况。

(3)能力和权力相统一。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努力具备面向社会、广泛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思政教育管理的能力等等。

nlc202309012253

(4)效益和权益相统一。民办高校应该促使辅导员重视效益理念和实干精神,岗位职责界定进一步明确,工作考评机制进一步完善。

(5)服务和管束相统一。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归口方面尽量避免教学与管理相冲突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以服务为导向的精简高效的辅导员队伍和运作管理机制。

2.确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

作为民办高校的管理层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明确自身定位,清醒地认识到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具体职能和重要作用,而辅导员则要摆脱教师本位思想的束缚,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

其次,民办高校在辅导员队伍的具体建设过程之中,必须充分考虑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和特色,通过创新思路和工作方法,因人制宜,促使辅导员把以人为本同完成正常教学管理任务有机结合。

3.进一步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对辅导员的管理制度化要体现在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及发挥整体效能上。在管理方面,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公平公正的考核奖惩体系。在使用方面,民办高校需要努力为辅导员找好出口,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的后顾之忧,同时,努力形成比较好的用人机制,对于胜任岗位的提拔重用,不适应岗位的及时转岗。

4.强化对辅导员的岗位培训。

民办高校辅导员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意识。主要通过规范岗位培训制度,采取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方法,促进理论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同时,有计划地选送一些有潜力的优秀辅导员攻读高一层次学历,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5.待遇福利问题要具体落实

真正解决好辅导员队伍的待遇福利问题,是建设和稳定辅导员队伍的关键。具体而言,就是让辅导员享受同教师“真正一样”的待遇(在不考虑工作量差异的情况下)。在评定职称时,也应该破格选拔优秀的中青年辅导员进入高级职称行列,这样不仅有利于稳定辅导员队伍,也有利于吸收优秀人才投身到管理行列,保证思政教育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朱正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

[2]冯刚.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 人大出版社 2010.

[3]张再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10.

[4]黄林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论.上海财大出版社, 2009.

[5]李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

[6]李洪波.基于演化视角的辅导员管理研究.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

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论文 篇9

摘要:学风建设长久以来都是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学风建设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精神、人文环境以及高校的声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学风建设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根据高校辅导员在校工作的实践经验,从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现状入手,对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风建设;辅导员

一、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现状

高校教育是我国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为我国实现伟大复兴培养人才的战略基地,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高校的学风建设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我国教育发展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校作为大部分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所以高等院校需要非常重视学校的学风建设。一个学校的学风代表着高校的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未来发展的内在潜力,如果一个高校有着良好的学风,学生就能够享受更好的学术氛围,从而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这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是大有裨益的,而高校辅导员处在与学生接触交流的第一线,对于学校构建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持续深入,面对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高等院校学风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当下大学生的大部分以“90后”为主,这一群体更加注重自我意识,整体上这一群体缺少自律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所以传统上的学风建设模式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现阶段的学风建设需求,并且部分高等院校的领导对学风建设的认识程度不能够,加之传统上的自山而下的学风建设模式已经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建立新型的学风建设模式已经成为当下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处在学风建设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必须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其担任着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的重要职责,是高校管理中和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工作者,在学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和相关文献总结出,高校辅导员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应该发挥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高校辅导员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单纯的说教模式不仅仅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以在进行学风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需要更加注意以身作则,通过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和负责任的态度去感化和帮助学生,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真正接受和支持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使得学风建设能够真正的贯彻到实处。

相比于单纯意义上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当代大学生更容易接受以良师益友姿态出现的辅导员,所以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注重平等尊重的交流方式,注重自身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1]。

(二)倡导自主学习,做好职业规划

新生从高中进入到大学,大部分学生由于不在受家长的管理和束缚出现了厌学,作风散漫的现象,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成功升入大学之后失去了奋斗目标,造成了其失去了继续努力奋斗的动力[2]。所以在新生入学的一段时期是高校辅导员帮助学生建立良好学风的关键时期,也是高校学风建设和传承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期内,辅导员应该积极的和学生交流,组织和开展一系列的经验交流活动,让新生和优秀的毕业生和在校生有充分接触的机会,帮助他们迅速的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建立正确合理的学习规划,为自己的在校生活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从而使学生找到新的奋斗目标,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完善。

(三)加强班级建设,抓班风促学风

班集体作为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发展和高校的学风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非常注意班集体的班风建设,尤其是帮助班集体建立一个会管理、工作能力强、督促学生进步的学生干部队伍,从而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培养良好的班风,这种良好班风的形成,对于高校学风建设非常重要。

(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调日常监督

大学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是学生能够有机会对于自己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但是大学内的学生自由不仅仅应该受到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也应该受到道德的约束,只有拥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学生才真正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获得成功,所以辅导员在工作中应该非常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并且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应该渗透到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之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向学生灌输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3]。

(五)建立公平竞争机制,促进良性竞争

大学生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得到发展就必须在学校中就学会如何竞争,所以辅导员应该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使学生深刻的意识到竞争的重要性,但是辅导员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要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不能够单纯片面的强调竞争的重要性,只有学生真正懂得公平竞争的重要意义,才能够使得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促进学风建设的顺利进行。

总结:高校的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仅仅依靠某些人或者某个方面的工作就能够完成,而是需要多方面的共同重视和努力,而辅导员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充分利用和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积极促进学校学风建设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学作文:我的魔法老师下一篇:供电所务虚会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