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发展之我见论文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发展之我见论文(精选9篇)

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发展之我见论文 篇1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的变化,舞蹈专业学生学习钢琴课程已经不仅仅是提升他们的音乐兴趣那么简单,他们学习钢琴对于他们在舞蹈课堂训练、培养音乐综合素养、拓展就业机会等等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作为教育教学单位又应该怎么去帮助他们呢?

关键词:舞蹈专业 钢琴教育 教学改革

钢琴演奏是训练演奏者手、眼、心、意与手动作密切协调配合的过程,要求手弹、眼看、意动,用感觉去体会、追求作品所包含的丰富的音乐内涵,这其实和舞蹈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出于这种考虑,在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的同时,针对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课程设置等情况,舞蹈专业钢琴课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舞蹈学基础钢琴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

根据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培养目标、教学目的、课程设置等情况,许多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增加了钢琴集体课课程。但是大多采取与音乐专业钢琴教育相同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更多的从舞蹈专业特点出发,这样并没有达到开设钢琴课的理想目的,所以舞蹈专业钢琴课内容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一)首先要求明确舞蹈专业钢琴教学目的。作为舞蹈学教学课程之一的基础钢琴课程是建立在舞蹈教学体系下的,那么相对来说其教学内容要与音乐学的基础钢琴教学有所区别,而不能仅仅只是仿照音乐学的教学模式。就会出现教学内容不明确、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理念不明确等一系列的教学问题。应根据舞蹈专业教学目的等等实际情况,详细规划这一学期的教学应达到的演奏曲目水平、演奏技巧的能力、乐理知识等相应的程度。

(二)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应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舞蹈学生的专业基础特点及钢琴教学的规律制定教学计划,确立具有舞蹈专业特色钢琴教学的课程内容,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和对乐曲整体风格的把握。同时作为重要课程内容之一的课程组织方式、教学手段也要相应地进行改革。比如:有的高校把舞蹈学基础钢琴课的学习放在了大二期间,并且仅仅只是学习一个学期,这就很难达到开设钢琴基础课程的目的。

(三)舞蹈学基础钢琴课程教材内容的改革。就现在的舞蹈专业钢琴教学基本上采用了音乐教育方向的教材,基本上都是以技巧讲授为主,几乎没有一本适合舞蹈专业学生的钢琴集体课程教材。舞蹈专业学生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对于钢琴学习还是有一些区别,教材应注重舞蹈音乐作品和钢琴作品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增强对课堂训练音乐的理解能力以及提高对钢琴技巧的把握。这里就需要多方位多视角地整合钢琴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在舞蹈基训课堂音乐中选取优秀的、合乎钢琴教学规律的乐曲加入钢琴教材中去,使舞蹈学生节奏感和韵律感得以提升,加强舞蹈学生对钢琴音乐作品的理解,帮助他们提升对舞蹈音乐的理解能力,使他们在学习钢琴的同时对于舞蹈训练课堂中的钢琴音乐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以更好的完成舞蹈训练课程的学习。

二、舞蹈学基础钢琴教育课程考察体系的实践改革

基于对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建立开放式评价体系,以及时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及相应的教学对策。在钢琴教学方法上交替运用齐奏、轮奏、独奏等方式,精弹与泛弹运用到课堂上,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从而很快解决问题,强化钢琴集体课的群体效应。这样就使钢琴课逐渐从单一技能训练转向了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的目的,真正成为提高人才素质的一门教学课程。相对于音乐学基础钢琴课程的考核来说,舞蹈学的基础钢琴相对更应该重视在音乐与舞蹈相联系的实际应用上。现在出现的问题是考试曲目选择范围单一,考试方式简单,这些都不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真实水平,而且也没有真正的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现今的普通高校舞蹈专业一定要根据社会教育的不同需求,不断更新调整教学内容,使舞蹈专业钢琴教学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院校在致力于培养学生舞蹈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高层次的需求,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基础钢琴教学对培养舞蹈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音乐表现力等方面的重要促进作用,这样才能使舞蹈专业的钢琴教学不再是单纯的培养钢琴弹奏技能,而在于培养舞蹈学生音乐的综合能力、拓宽舞蹈学生的艺术知识面、提高舞蹈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水平和艺术实践水平,为他们今后能够尽快独立地适应工作需要而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发展之我见论文 篇2

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需要大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可是纵观我国旅游人力资源现状, 一方面真正符合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 另一方面失业率又居高不下。这就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高校教学提出了研究课题:如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一、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 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猛, 仅2008~2009年, 旅游高等院校总量的增长速度就达到了145.02%, 但是由于重理论轻实践, 导致向社会输出的学生不能与市场接轨, 造成旅游专业就业率低的现状。如近三年来, 河南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流失率竟高达90%。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特点

旅游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需要有较高的素质、宽广的知识、多种能力复合在一起的人才。所以要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高校首先要了解具备什么素质才能称之为人才, 从而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

根据目前形势,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必须具备四大特征, 分别是综合性、适应性、实用性以及国际性, 他们要懂经济、善沟通、会管理、强应用, 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体系构建

(一) 树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观

教育理念对高校旅游管理教育教学起着引导的作用, 更新教育理念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目前世界上职教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是能力本位教育。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来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 按照岗位群的需要, 层层分解, 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 明确培养目标。然后, 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 以这些能力为目标, 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 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就我国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而言, 也可以树立“能力本位”教育的人才培养观, 请一些旅游业权威人士评估当前旅游市场所需管理人才的群体特征, 给出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方向, 然后打照一流的旅游师资团队, 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人才培养规划。

(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旅游教育事业虽然现在发展迅速, 但是起步较晚, 专业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所以要达到教育目标, 必须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在我国高校旅游教育中有“三师型”教师队伍的提法, 即建设一支集教学名师、实践能师、育人高师于一身的教师队伍, 反映出高校对旅游教育师资水平的要求。

那么如何构建“三师型”教师队伍?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聘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安排学科前沿理论研究以及经济形势分析等方面的讲座, 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②聘请行内专业人士参与教育活动, 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③积极鼓励本校专业教师深造或外出学习, 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 提高学识水平与素养。

(三) 设置多元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单一, 须适应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1) 要保证基础性课程设置比例。

教育专家项家祥指出:“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时, 需要加快设置社会急迫需要的前沿的、新兴的专业, 但也不能‘一阵风’把基础、传统学科全部抛开。” 只有让学生掌握雄厚的基础科学知识, 才能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其他技能, 所以要保证基础性课程设置比例。

(2) 要增加实践课程设置比例。

旅游市场需要的是实践型人才, 所以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 要加强实践课的教学。

(3) 加大选修课设置比例。

要成为新时代的旅游管理复合型人才, 不能只知道本专业的知识, 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信息。所以高校一定要加大选修课设置的比例,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自主选择各门课程, 从而优化整体的知识结构。

(4) 增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为了让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尽快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 高校必须增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可以包括就业指导课程、创业教育课程、职业生涯辅导和职业咨询等。

(四) 教学方法要创新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不能满足于课堂讲授法, 要根据课程设置的不同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例如: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等, 或将多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 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理论知识, 锻炼基本技能,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协调沟通、团队合作等精神。因为旅游专业有涉外的特性, 所以还要有双语教学, 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为学生适应更高层面的市场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 培养途径要多样化

1.让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

高校要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多创建一些锻炼自己的机会, 例如旅游专业的技能大赛, 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情景模拟表演等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 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等。

2.让学生参与旅游专业实习

实习途径可以分为校内实训室模拟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中心可以设置成多功能导游厅、餐饮技能训练室、旅游管理仿真训练室、客房技能训练室和礼仪训练室等。校内实训室模拟主要是结合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 实训项目包括;导游技能、旅游礼仪、客房技能、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和餐饮技能训练等。

高校可与当地的旅游景区、旅行社、饭店共建“旅游教学实践基地”, 即校外的实习基地, 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工作或管理, 在工作实践中检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各种技能, 发现自己的不足, 有的放矢地加以改进。同时, 通过实习, 也使学生感受到自我定位与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需求定位的偏差, 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 必须要建立起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体系, 包括树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观,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进行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设置, 创新教学方法和采用多样化的培养途径。只有建立了这个体系, 教师明晰了教学的主体方向, 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发展目标, 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摘要: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今天, 对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呈不断攀升的趋势。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 虽然每年都有大批的毕业生为旅游市场补充着新鲜的血液, 但是较高的失业率却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阻碍了对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本文针对这种情况, 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教学,培养

参考文献

[1]李代红.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研究[J].中国商贸, 2010 (3) .

[2]米舜.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能力素质及培养途径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 2010 (12) .

[3]黄国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 2010 (31) .

[4]陆一萍.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创新性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5) .

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发展之我见论文 篇3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把加强职业教育酒店服务与管理“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位置,并将其作为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大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对职业教育酒店服务与管理“双师”教师内涵和专业化发展问题的研究,及其具体措施,已成为职业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毋庸置疑,职业教育教师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师所组成的教师队伍的一部分,职业教育教师不仅应具备教师职业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而且还要具有区别与普通教师的独特内涵。即职业教育教师应具备过硬的与职业相关的理论功底、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还必须掌握与工作过程、技术和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除了致力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具备从教育学角度将这些知识融入职业教育的能力,必须熟悉相关职业领域里的工作过程知识,在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理论规律的前提下,将其集成于课程开发之中并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职业教育师资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在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因此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必须与不断变化的专业技术实践相结合。

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及其专业化,必须目标定位准确、内容选取恰当、实施过程合理、结果评价科学,只有经过严格的、持续不断的教育、培训和进修过程以及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从而使得职业教育教师在逐步专业化过程中,实现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在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但是,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特别是相关能力的缺失和不足,仍让是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数量紧缺问题严峻。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师生比例超过1:21。(2)类型结构比例失调。专任教师中,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仅占32%,酒店服务与管理“双师”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老师的比例不足1/4。(3)培养培训能力不足。职业教师培训主要依托职业院校建立,相对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培养培训的规范化、专业化方面,亟待解决。(4)管理机制有待完善。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用人机制不灵活,必须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

酒店服务与管理“双师”教师的专业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资格制度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独立完备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1995年,国家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只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了规范,而未对职业教师这个群体加以规范,尤其是未对专任教师做出有别于普通教育教师任职资格的规范。这就不难看出,该条例的基本点仍然是从普通教师的角度来对待职业教育教师。这就妨碍了职业教育教师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本质上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妨碍了职业教育酒店服务与管理“双师”教师专业化的程度,不利于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职业教育教师与普通教师是两种类型的教师,职业教育教师是“双师型”教师,因此要尽快研究、试点、完善、推广以酒店服务与管理“双师”教师为内涵的职业教育教师的资格体系。

(二)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体系

职业教师的专业化要经过系统的职前教育,并在任职后有计划、有目的的接受在职教育。因此,要加快建设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体系,系统化地培养和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和职业教育的实践能力。要以培养酒店服务与管理“双师”教师为目的,合理设计开发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计划,提高职业教育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通过建立职业教育教师的职前教育体系和在职教育体系,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提供有效保障。

(三)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的评价制度和管理制度

目前职业教育教师的评价和管理,与普通教育基本采取的是同一方式、统一标准。按照普通教育教师的评价和管理方法对待职业教育教师,就忽视了职业教育酒店服务与管理“双师”教师的特殊性,非常不利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师及其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就职业教育而言,酒店服务与管理“双师”教师应具备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要逐步建立健全、完善针对职业教育酒店服务与管理“双师”的评价与管理制度,主要有:聘任/录用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科研/技术服务成果评价制度;职称/技术职务评聘制度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职业学校有效开展"双师"师资队伍建设,促进职业队伍"双师"教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酒店服务与管理教师的专业化,都应包括以下四个领域:

一、要强化专业理论知识的更新,既掌握与职业领域相关的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以及涉及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的理论知识,以便使其有能力在从事职业教育以后,随时跟踪社会现实职业工作的不断变化,及时吸纳与职业领域相关的专业领域里的最新出现的知识与技能,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以满足实施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教学要求。要针对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新职业、新岗位中所产生的新技术、技能的新需求。

二、要强化企业职业实践的训练,即直接参加与职业有关的企业实际工作的训练,通过职业考察、企业学习、顶岗工作、脱产代岗等多种形式,熟悉并掌握相关的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和职业工作过程知识及经验。

三、要强化职业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职业教育学和职业教学论等相关理论学习,促进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特征和规律的认识,尤其是对职业教育的对象、专业、课程与教学过程的特征的认识,掌握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方法。

四、要强化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的效果,即参加与职业有关的教育过程的设计与实施。通过在具体的职业领域的教学活动中,在熟练掌握职业工作任务和职业工作过程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职业教育学和职业加血轮的理论,开发职业教育课程,成为驾驭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能手,并且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以促进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行动能力的提高。使职业教育始终保持对教学实践最新改革的不断反思,以此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素养,促进自身的专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吴全全 著 2011版

[2]《双师型教师发展论》詹先明  著  2013版

高校教务管理队伍建设之我见 篇4

高校教务管理队伍建设之我见

高校在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教务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学历高、专业对口、知识更新的一支稳定的教务员队伍将是一所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强大动力.

作 者:陈娟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江苏,淮安,223001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校 教务管理 教务员

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发展之我见论文 篇5

及发展趋势之我见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演变历程

众所周知,现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由原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以及国际商务、工业外贸)等专业合并而来,而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专业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实际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一个新生专业群,历史的原因使得它们的学科位置严重重合并且分野不清,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也存在着种种不足或缺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原国家教委提出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经过长期的酝酿和论证之后,教育部于1998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这一新目录中,将原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等专业合并成为一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我国新修订的专业目录中,经济学类下设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和金融学四个专业。其中的经济学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涵盖的范畴大致相当于所谓“西方经济学”的涵盖范畴,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通常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三大范畴,而我国的经济学专业则是侧重于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范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则又侧重于西方经济学的国际经济学的范畴;但同时,我国的经济学及其专业设置又必须是符合我国国情,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当然与西方经济学及其学科划分又有所不同。这样的专业设置既有利于和国际接轨,又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当前实际经济建设工作的需要,因而是合适的。

国家教委的这次专业修订,将我国原来的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等专业合并成一个宽口径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这有利于克服原有专业的设置重复及国际贸易专业口径偏窄等弊病,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我们又没有机械照搬西方的学科设置,而是在经济学类中同时设置了经济学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这也是符合我国国情,适应于我国当前对外经济和贸易发展迅猛,而广大基层企业精通对外经贸业务的专业人员比较匮乏的现状的,因而也是十分必要的。

广东商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989年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开始

1招收专科生,199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4年起只招收本科生,同时与暨南大学联合招收国际市场营销方向研究生,1998年根据国家教委专业设置的规定,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务专业是2004年获得批准,2005年招收了第一届本科生。

国际商务专业与本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明显的区别。尽管本院已开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与所要开设的国际商务专业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国际商务专业着力培养的是有别于国际贸易专业、比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具有更为广泛专业知识的通才,能够从事企业国际化经营和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经营管理人才。其特色在于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加上过硬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娴熟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水平。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的区别

1.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方面的区别

根据国家和广东省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和趋势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的定位是:培养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操作应用技能,熟悉WTO国际贸易规则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背景、熟悉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法规的人才,应用经济学基础知识扎实,专业英语娴熟的外经贸和外语相融合的应用型人才。

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的定位是:培养掌握系统的国际商务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熟悉国际商务规则,管理学基础知识扎实,外语和信息技术手段应用能力强,能胜任企业国际化发展及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区别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是:以经济学科为平台,培养具有扎实的应用经济学理论基础、广泛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操作应用技能、掌握现代信息运用技术和定量分析手段,熟悉WTO国际贸易规则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背景、熟悉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法规的人才,专业英语娴熟的外经贸和外语相融合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以在外贸企业、外资企业、政府涉外机关、涉外事业单位、涉外中介机构等部门工作,实现“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的结合,外经贸知识和外语的结合”的培养目标。

而国际商务是以管理学科为平台,融合管理学、经济学、国际贸易于一体的专业,它比国际贸易的涵义更为广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系统的国际商务理论和实务知识,熟悉国际商务规则,经

济学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应用外语、数理和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及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等领域业务需要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3.人才培养模式及特色方面的区别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应用经济学科为专业建设平台,确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应用经济学理论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开设国际结算模拟实验课程,突出外贸业务中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实习环节,加大实习力度,在实习中了解实际业务情况及特点,使学生最终能成为我国外贸企业在业务发展中所需要的创新型及应用型的专门业务人才。本专业的特色就是围绕着为满足企业外贸业务对人才的需求来设计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并据此来培养人才的。

国际商务专业以管理学科为专业建设平台,确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和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开设国际商务模拟实验课程,突出对国际企业进行管理的能力的培养;强调外语水平和应用新的管理技术手段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最终能成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和在国际市场中得到充分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及应用型的专门人才。本专业的特色就是围绕着为满足企业国际化发展和国际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来设计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并据此来培养人才的。

4.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区别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是有较大的区别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对外贸易公司或企业的具体业务部门对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之培养对外经贸业务的专业人才,这是它的专业特点或专业定位。它的专业特点或专业定位决定了它不同于经济学、财政学和金融学等其他经济类专业的学科位置,同时也决定了国际结算应成为其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因为,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理论和实务中,国际结算是其最重要的应用理论和实际业务之一,应当也必须将其列入该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中。需要说明的是,在2006级本科教学计划中,国际结算只有36学时(其中包括18学时的实验),是比较少的,准备在2007级的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中,将其调整为54学时(实验课时也作适当调整)。本专业其它的专业课中,主要的必修课有电子商务、国际经济合作、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史、对外经贸英语函电、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主要的选修课有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投资、经贸英语写作、跨国公司经营与

管理、跨文化交际技巧、世界经济地理、外经贸英语洽谈等

国际商务专业的特色就是围绕着为满足企业国际化发展和国际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来设计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因此国际商务专业在教学计划中更加强调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管理学为课程设置的主线,国际商务专业有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没有的课程主要有:产业组织理论、国际商务概论、国际税收、中国税制、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跨国并购。这七门国际商务专业特有的专业课,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可以将国际商务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区别开来,这种课程设置可保证使学生有更宽的知识面。需要说明的是,国际企业管理本应是国际商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但在2006级的教学计划中,设置的替代课程是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计划在2007级的本科教学计划中调整为国际企业管理。主要专业课计划采用从国外引进的英文原版专业教材和知名大学相关专业的主干教材。

5.对学生要求方面的区别

外贸的精髓在于“作”(指作外贸业务),要想“作”好就应该“专而精”;管理的精髓在于“想(指战略思维)”,要想“想”好就应该“宽而广”。

从对学生的要求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知识掌握要求“专而精,既要会作又要能作得好(指在作外贸业务方面)”,由上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可看出,专业课程就是围绕着培养“学生具有更好的作的能力”来设置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是要培养学生更好地“作”的能力;而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掌握要求“宽而广,既要会想又要能想得对(指在跨国企业战略管理与战略思维方面)”,由上述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可看出,专业课程就是围绕着培养“学生具有更好的想的能力”来设置的,国际商务专业就是要培养学生更好地“想”的能力。

6.授予学位方面的区别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国际商务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7.毕业生就业去向方面的区别

从狭义的专业对口的角度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到外贸公司从事具体的外贸业务工作,而国际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到跨国公司从事企业国际化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工作。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的发展趋势

根据网上的资料进行不完全统计后了解到,我国现在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等院校(包括独立学院)共计661所。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层次院校类型主要包括工科院校、综合型大学、财经类院校、外贸院校。

工科院校如湖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最初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多数称为工业外贸专业,他们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既懂某一工业行业的专业知识,又懂对外贸易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注重理工专业知识对外贸专业的渗透,强调数理方法的应用,强调“理论-方法-技术-应用”的培养模式。这类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是有扎实理工功底的复合的应用型人才。

综合性大学如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和武汉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特色有:一是强调“厚基础,宽口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二是整合学科资源,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学科互动发展;三是倡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

财经类院校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有:一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商业经济和贸易经济的天然联系;二是学科发展上强调内外贸一体化;三是在人才培养上,也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办学理念。但财经类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发展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即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这两个学科被分割在不同的院系里,学科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

外贸院校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主要有:一是教学和研究领域有显著的专业特色;二是重视培养学生较强的涉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三是重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国外,高等院校基本没有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都是经济学专业下的分支专业国际经济学或者商科分支下的国际商务。国际经济学是以各国间的经济活动及国际经济关系为其研究对象,研究国际范围内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国际商务专业是一门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型新兴学科,主要是培养具有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贸法以及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国际商贸、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国际商务中高级专门人才。[1]

在我国,商务部鼓励高等院校设置包括商贸、经济、法律、外语、金融和管理学等知识在内的国际商务专业。所以有学者认为,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研究对象的拓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可能被“国际商务专业”所替代。[2]但笔者认为,根据我国这两个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国外相关专业的设

置的状况,可能不会出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国际商务专业”整体单一替代的趋势。笔者认为,比较合理的变化趋势应该是综合类大学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调整为经济学科下的国际经济学专业或世界经济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国际经济学理论功底和素养,本科毕业后适合继续深造,最终毕业后适合于到高等院校相关专业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工科类院校、财经类院校和外贸类院校管理学院或商学院(或国际商学院)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调整为管理学科下的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致力于培养国际商务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适合到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从事经营管理和实务工作。

[1]

高校教学秘书工作之我见 篇6

专业论文

高校教学秘书工作之我见

高校教学秘书工作之我见

【摘 要】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就高等学校教学秘书工作特点,高校教秘书应具备的素质及高校教学秘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改进教学秘书工作提出了几点措施。建议各高校重视教学秘书的工作,建立相应的机制,充分调动教学秘书的积极性。

【关键词】高校;教学秘书;特点;问题;措施

高等学校的性质决定了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学秘书处在最基层的教学管理位置,作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重要成员之一,是联系教务、教师、学生三者间的纽带与桥梁,具有承上启下、协调左右、沟通信息、改善关系的作用,在在教学管理中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职责。

一、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特点

1.服务性、复杂性与灵活性。教学秘书承担着向全院(系)教师宣传系、学院及教务处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职能,教学秘书同时也负责向全院(系)教师传达相关教学管理文件、广泛征求和听取各教师对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将信息和意见反馈给有关领导,由此看来教学秘书是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服务者,即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支持帮助,又为院(系)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信息。从工作的内容上看,教学秘书工作几乎涉及全院(系)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范围广,工作量大,具有繁杂性的特点。从教学工作安排来看,教学日历、教案、教师批改学生作业情况的检查,到教师的调课与代课,期末考试、补考与重修,考试命题、试卷与监考安排等等,既有常规性的教学管理工作,又有突发性的教学异常情况,工作面面俱到,繁琐而复杂。这就要求教学秘书面对工作时,能沟通协调,合理安排,使得每一项工作都正常、顺畅的进行。

2.知识性与专业性。教学秘书的工作涉及面广、事物繁多复杂,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需要具备多种基础知识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教学秘书从事业务工作需要掌握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教育理论知识等基础知识。还包括一定的秘书专业知识,很多教学秘书都不是文秘专业毕业的,甚至原来所学专业与秘书专业毫无关联,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必须学习相应的秘书专业知识,包括秘书学、心理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并在工作中加以运用,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还要具有较高的管理知识。教学秘书要通过不断丰富自己的管理学知识,掌握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积累经验,保质保量地完成本职工作。同时还要掌握教学计划的科学制定、课程表的合理编排等专业知识,除此之外教学秘书还需要对本系的教学规律及教学特点有一定的了解,教学秘书只有全面的掌握了这些知识技能,才能将各项工作高质量的完成。

3.协助性与参谋性。系教学管理队伍由系主任、主管教学副主任、教秘书、教研室主任等组成,系主任、主管教学副主任制定和决策全系的教学工作及各项系级教学管理制度,而教学秘书则协助系领导组织、管理教学,落实各项具体管理制度,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作为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者,教学秘书还要将教师、教研室及实验室的工作情况,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学生对本院老师、本院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以及教务处的各种教学反馈信息及时地加以收集、汇总、整理,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事实依据。所以,一个称职的教学秘书不仅是领导的好帮手,还应当是领导的好参谋。

二、高校教学秘书应具备的素质

教学秘书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好坏。所以教学秘书应该是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作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教学秘书工作的实践,对高校教学秘书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自身素质。教学秘书作为管理者应该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党的长期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指导思想,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在工作中应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甘于奉献的精神,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为工作目标。协调好与学校各部门、各院系以及教师学生间的关系。不计个人得失、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工作。

2.业务素质。随着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教学秘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新鲜事物等待教学秘书学习、探索、实践,许多新问题等待着教学秘书回答、解决。这就需要教学秘书在熟练掌握原有常规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对高校教学秘书来说,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教学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在系的学科专业知识。由于高等学校各系学科门类多,专业性强,课程又各具特色,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具有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秘书要把工作当作提高自己的课堂,多实践,勤积累,善总结。使自己对本院系教学计划的内容和特点、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本专业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能有更深层次的掌握,形成良性循环,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同时,教学秘书还应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秘书的专业知识,诸如心理学、秘书学、公共管理学、应用文写作等,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使自己拥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善于触类旁通,不断优化和完善自己。另外,教学秘书还必须熟知教学管理的相关措施、法规和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能做出更准确的解释。

3.心理素质。教学秘书的工作非常繁杂,上联教务处、院领导,下系学生,还要跟教师及各系打交道。编排课程表、调课、安排考试等。每一件小事教学秘书都必须考虑全面,亲自操作,既当指挥者,又是战斗者,更是沟通联络员。做得好,理所当然默默无闻,如果稍有疏忽,出现教学事故,就会受到各方面谴责。由此可见,教学秘书工作的辛苦、冗杂以及所承受的压力之大。但在某些高校,由于对教学秘书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教学秘书是任人使唤的打零工人员,教学秘书工作是任何人都能做的简单劳动,且教学秘书在身份、地位、待遇各方面与教师、科研人员有一定的差距,种种原因,在教学秘书的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落差。因此,对其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其次是要对待工作任劳任怨,主动适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应环境的变化,面对困难有应对的勇气和信心;三是要有良好的情绪修养,做到情绪稳定、乐观向上,不感情用事;四是要具备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遇事不烦、不慌,以豁达开朗的性格和平静轻松的心态去对待每一项工作。

三、高校教学秘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待遇偏低,队伍不稳定,职业生涯设计与职业提高重视不够。一直以来,人们错误地认为教学秘书的工作就是排课、调课、统计成绩、管理学籍等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什么人都可以做,因此没有政治地位。又由于工作的琐碎性,工作量很难量化,工作的难度和业绩都不易体现出来,导致教学秘书与机关工作人员在一起参加职称评定时,处于相对劣势。虽然根据教育部的计划,近年来高校行政人员正在逐步实行职员制,使教学秘书在同岗位上的晋升由过去单一的职称向着职称+职员转变,但受现实环境的种种条件所限,晋升之途仍然困难不少。教学秘书的工资、津贴及其它待遇难以和教师、科研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相比,且通常是院系中待遇最低的人,这就导致了教学秘书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岗位职责范围不明。作为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秘书应在教务部门和院(系)双重领导下进行具体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虽然各校对教学秘书的职责范围或多或少都有些规定,但由于学校的各个部门、院(系)领导和师生们对教学秘书的岗位职责范围并不清楚,许多院(系)也没有设置教学秘书、行政秘书、科研秘书、党务秘书乃至办公室主任等岗位,这些工作部分或全部由教学秘书来承担。因而不论是教学管理,还是行政、科研、党务方面的工作,都习惯于找教学秘书,导致了教学秘书的工作更加繁多复杂。

3.教学秘书的工作创新能力不够。近年来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多,使得教学秘书的工作量更为繁重,工作难度随之增加,教学秘书疲于应付,难于自主更新知识,适应需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加快发展,新知识的更替在加快,然而新知识的缺乏,新手段的缺乏,导致教学秘书工作往往落后于形势,落后于时代。这种落后又进一步反作用于教学秘书工作,导致这一工作更加被忽视。

四、改进教学秘书工作的措施

1.高度重视,优化机制。教学秘书与教师一样,工作的目的都是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为了高校的人才培养,不存在高低之分,只是在分工和岗位上不同。在院(系)的教学管理中,教学秘书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与院(系)乃至全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高校的各级领导、全体师生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尊重教学秘书并密切配合教学秘书各项工作的开展。学校不仅要改良教学秘书的工作环境,还应该在政治待遇、利益分配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建立更合理的制度

2.健全教学秘书职业能力提升的途径。教学管理是一项不断与时俱进的工作,教学秘书在工作中不断地面临新知识、新专业、新内容、新技能,为保证教学秘书的工作能够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必须通过培训、学习,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教学秘书职业能力。学校应将教学秘书的学习交流和培训进修纳入到学校的常规性工作计划。可以定期安排教学秘书通过学习交流会、专门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帮助其开阔视野。亦可有目的、有计划地选送一些教学秘书参加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管理理论、管理技能的培训学习,使他们不断提高解决和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还应为教学秘书的在职学历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鼓励在职攻读与教育管理相关专业的高层次学历。

3.增强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秘书要具备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在工作中寻找新的突口,将各个领域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运用到自身教学管理去。这不仅是工作方法的创新,更是工作思路的创新。只有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不断的学习与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的创新工作、解决问题,工作才能再上个台阶,才达到真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学秘书要时刻关注并取得第一手教学管理改革资料,认真总结经验、摸索规律,进行教学管理理论研究并形成科研成果,为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献计献策。

4.提倡科研。学校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鼓励教学秘书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级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项目,探索高校教学管理规律,通过分析教学管理中出现的典型案例来提高教学秘书的管理水平,并将教学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为领导提供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以研究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参考文献

[1]易秋芳.高校教学秘书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84~185

[2]陆文君.高校教学秘书工作之我见[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25(1):7~9

[3]王秀繁.浅析高校教学秘书的作用、工作特点及素质要求.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367~380

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发展之我见论文 篇7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发现可以通过几种途径和方法来丰富和完善舞蹈形体课的课程设置, 以求更科学更有效地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从科学的发展观来说, 凡事要从实际出发, 要遵循事物的普遍规律。所以, 我从两个方面分析舞蹈形体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 从音乐表演专业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出发, 编写音乐表演专业的舞蹈形体课教材。

音乐表演专业的舞蹈形体教学与舞蹈专业的舞蹈教学不同, 舞蹈专业培养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舞蹈技巧和表演技能, 在舞台上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而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开设的舞蹈形体课是该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技术课程。一些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培养, 容易忽视表演的学习, 不注重“台风”和“范儿”的推敲研究。通过舞蹈的学习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这样一些问题, 不仅学习了舞蹈, 塑造了健康的形体, 同时更增强了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同时涉及音乐、戏剧表演等相关课程, 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 共同为歌舞表演的人才培养而服务。随着专业性逐步加强, 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更全面和苛刻。

其次, 大学生入学时一般都已成年, 骨骼的发育基本定型, 软开度比较差, 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舞蹈风格的掌握及舞蹈形态美、动作的协调性等方面, 由此使学生从中体会舞蹈的内涵, 丰富审美心理。通常, 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每周只有2—4节舞蹈课, 如果把精力集中在学习某个高难度技巧上, 就会失去更多学习基础知识的机会, 那是不现实的。因此, 舞蹈形体教材的编写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 善于发现和利用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习舞蹈的有利条件, 应该看到他们都具备了较高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素养, 对音乐和节奏的感受力也很强。所以高校的舞蹈形体教材编写时要注意这一点, 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扬长避短, 科学教学, 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开发智力、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目的。

(二) 从现阶段各个高校的音乐院系对于音乐表演专业设置舞蹈形体课的现状分析, 其中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都趋于单一和程式化。

从各高校的舞蹈形体课教学大纲中可以看到, 各高校仅仅开设两年 (有的学校只开一年) 的舞蹈形体课, 其中无一例外都是以芭蕾基训、古典舞基训及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主的一种模式, 另外一些院校会加入外国代表性舞。由于教授内容涉及面广, 课时量又比较少,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知识点只能“泛泛”而教。另外, 这门课程也似乎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老师教了学生学了, 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在于定位的不准确性上。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尽管学生能掌握这些舞蹈知识, 但是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大, 究其原因是所学的舞蹈知识在他们的艺术实践中运用不大, 两者是脱节的。单一、严格的舞蹈基本功训练必定是枯燥的, 一开始就用芭蕾或古典舞训练的标准来要求他们, 显然也不是最好的方法, 而且他们已经过了身体柔度、协调能力训练的黄金时期, 一味地坚持效果甚微。

在一次舞蹈必修课间, 我无意中发现几个男生在练习街舞, 这深深触动了我, 为什么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为什么不能“洋气”点呢?基于此, 在学生中开展了调查, 竟然是100%的学生想接触和学习流行舞。于是, 在表演专业的舞蹈选修课上, 我选择了爵士舞和现代舞作为教学内容。这样一来, 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大大增强了, 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就连在表演专业舞蹈必修课上, 一直喊苦喊累的学生如今都爱上了舞蹈, 练基本功也不觉得痛, 也不觉得苦, 多跳几遍组合也不觉得累了。

如何使这门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获益、如何突出教学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经过几年的教学, 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 在课程的结构和教学内容设置上, 应合理安排芭蕾基训、中国古典舞基训、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爵士舞和舞蹈鉴赏以及剧目排练的教学。

1. 芭蕾基训——在大一一期开设, 将科学的芭蕾训练体系, 融入于塑造美的形体训练中。学生在进行基础学习和训练时, 都要从芭蕾基训开始。要注意的是在训练中不必强调动作的技术技巧性难度, 关键是注重规范性的练习, 让其有正确的舞蹈概念、舞蹈意识和舞蹈形态。

2. 古典舞基训——在大一二期开设, 中国古典舞的基础训练融入了戏曲、杂技、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形神兼备, 身心并用, 内外统一”这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 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在教学中要从基训的风格性、身体艺术表现力和技巧的民族性的高度这三方面加以结合和运用。

3. 民族民间舞课——在大二一期开设, 民族民间舞蹈从人们的生活劳动中产生, 具有鲜明的人文特点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形成了具有个性化、人性化、民族化的艺术表现风格。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 丰富淳朴的表现内容, 能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对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4. 现代舞训练——在大二第二期开设, 具体的课程安排, 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素质设计训练内容, 在自由的训练中将学生身体运动的潜力逐渐挖掘释放出来。例如, 地面的快速滚动练习, 可以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身体的哪些部位在用力, 哪个部位可以放松;快速跌倒和爬起动作, 能在练习力度的同时, 使身体的协调性得到很好的训练。目的只有一个, 用最直接的方法强化训练身体的协调性和爆发力。

5. 爵士舞——在大三一期开设, 爵士舞动作的本质是一种自由而纯朴的表现, 舞蹈时所散发出愉悦的气氛和那种快乐的精神非常具感染力。爵士舞的表演空间很广, 个人的色彩和独特的风格才是舞动时最令人注目的地方。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 鲜明的个性和极富表现力的身体是每个表演者所必须的能力, 所以爵士舞对于开发学生的表演欲有着积极的作用。

6. 剧目排练——在大三二期开设, 是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的实际条件创作一些民族民间舞、现代舞和当代舞作品。同时还排演一些优秀的经典舞蹈剧目。作为老师要把学生表演的潜能挖掘出来, 让学生能有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 提升他们的综合表演能力, 这也就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了。在今后的生活中, 他们必会格外关注所接触过的这些舞蹈。我一直认为, 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认知不单单只是停留在身体上, 也许是更高层次的关注。

7. 舞蹈赏析部分——在大一、大二、大三与其它舞蹈课程同时开设, 课时量可适当减少。主要是大量观看优秀经典剧目, 讲解创作背景和舞蹈风格特点.培养艺术眼光和品位, 提高学生基本的审美品质和艺术理论水平。其实鉴赏力是需要培养的, 耳濡目染, 正确引导, 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 结合每个学期所教授的内容, 相应地进行赏析作品的教学, 在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力的同时更能使他们准确把握各舞种的风格特点, 能更好地为舞台表演实践服务。

(二) 从舞蹈形体课的普及性、实践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来说, 将舞蹈组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教材选择上应当有所区别。体形训练内容难易度适中, 协调性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 编一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舞蹈小组合, 达到训练的目的。在教学方式上力求创新, 突出参与性与创造性。学生虽然缺乏舞蹈基础, 但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强。舞蹈教学要善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再让我们来看看作为拓展课程的舞蹈形体课的学习目的, 在于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开发艺术形象思维能力, 陶冶情操, 从而对音乐专业表演起到一种辅助作用。一是了解和继承我国民族民间舞的优秀舞蹈, 掌握其特点和提高鉴赏能力;二是通过对舞蹈组合的学习, 提高自身各部位的灵活程度, 加强四肢密切配合, 使舞蹈动作更加协调统一, 寻找美感, 增强舞蹈的感染力。大量的舞段练习不但使身体得到充分的训练, 而且使学生开阔了视野, 提升了兴趣。

另外, 选择组合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民族民间舞组合, 我觉得应该选择那些在我国影响大、普及面广的经典舞蹈组合, 还有就是选择那些具有独特风格、学生能够掌握的组合, 以及表演中存在薄弱环节、通过训练能够解决的问题的组合。例如新疆维吾尔族舞蹈, 要求舞蹈者的身体各部位动作同眼神密切配合, 传情达意, 从头、肩、腰、臀到脚趾都有动作, 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 通过动与静的结合, 动作大与小的对比、移动性、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 形成了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用这样的舞蹈组合提高学生在表演中手、眼、身法步的配合是非常有效的。学习这种舞蹈是寻找舞蹈感觉的过程, 又是对造型艺术美的探索。

以上是我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必修课——舞蹈形体课的一点改革探索。有人会说了, 多舞种的课程结构是不是不切实际, 要进行这么多舞种的学习, 学生能否接受和消化, 为我所用;会不会是本末倒置, 本来学生是学音乐的却还要学三年的舞蹈, 觉得没有必要。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对学生表演能力和表演素质的培养是长远的, 舞蹈对于交叉艺术学科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我们先不要去怀疑学生能否掌握这些舞蹈知识, 关键在于要极大地挖掘学生的表演意识和表演潜能。从舞蹈艺术的特点来看, 它对学生的肢体表现力是一种开发和提高, 而学生的肢体表现力又能弥补其他艺术表演的不足, 换句话说,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会更丰富和真实。本课程涉及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爵士舞、剧目排练及舞蹈鉴赏等多方面专业技术课程, 组成课程群。通过课堂训练与实践演出,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知识, 对舞蹈的历史发展和艺术表现手段有清晰的理解;能够按照要求完成所教的舞蹈动作和技巧, 并掌握动作的要领;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不同风格的舞蹈, 通过剧目排练能够将课堂所学动作运用到表演中, 为塑造形象服务。

参考文献

[1]吕艺生, 朱清渊.舞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2]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3]熊家泰.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4]贾安林, 钟宁.中国民族民间舞初级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高校社团发展现状及潜力之我见 篇8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社团现状的分析,结合我校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对大学生社团进行开放式建设等可行性的意见,并提出实施学分制的设想。希望能对高校社团今后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开放性建设;学分制教学模式

学生社团组织是大学生为了共同的爱好、兴趣或共同的责任,自愿组织起来的自发性组织,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也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特别是在当前全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

1大学生社团类型

按照组织管理模式,大学生社团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学校直接组织领导的社团,具有比较浓厚的校方主导色彩,属于大学生社团中的“嫡系部队”;二是由学校间接组织管理的社团,享有一定的自主权;三是由大学生自发组成的社团,基本属于“独立王国”,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还可按照功能和目标将社团划分为理论学习型、文化艺术型、娱乐健身型、专业研究型、实践参与型、管理服务型等多种类型。

2社团自身的局限

(1)社团缺乏自主性,自身结构不完整

学校对社团管得过于严格,使得社团活动只限于执行命令,缺乏自主性和特色性,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另外,社团自身结构的不完整也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社团多半是娱乐性社团,学术型社团和服务型社团相对较少,这些社团研究和服务的功能严重不足,很难体现社团活动对整个校园文化的贡献。

(2)校园文化体系自身的封闭性对社团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

市场经济下的高等教育是传统的供给型办学模式,自成体系,封闭办学,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参与很少。校园文化体系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不仅沿袭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而且在高等教育体系封闭性的包裹下更加显得闭塞和不流畅,交流渠道不畅通,难以保证学生自我实现所需要的信息和环境供给。学生社团是随着高校的产生而产生,随着高校的发展而发展的。由于社团对高校的长期依赖性和高校自身发展的限制,高校自身拥有的资源严重不足,很难给社团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

(3)社团发展的逸乐倾向愈加明显

在大学生社团中,文艺和体育类社团所占比重过半,社团所开展的活动,即使是非文体类社团,也纷纷用廉价电影、服装秀等招揽庞大观众群,扩大组织影响,而一些理论学习型社团活动充斥着趣味性、娱乐性和功利性,忽视了理论学习的目的性和严肃性。

(4)社团发展的不平衡性

首先是增多与减少的不平衡,即社团数量急剧膨胀,而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忠诚相对降低。其次是社团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社团人员凋零,有的社团高朋满座,彼此之间落差很大,值得关注和思考。

(5)社团缺乏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是社团传承不力。不少社团管理不善,缺乏工作的有序性、规范性,不重视活动的总结和资料存档工作,未从长远角度考虑社团的发展和完善,影响了会员的积极性。二是社团缺乏专业指导。社团成立后,专业指导老师的作用逐渐弱化,大多数情况下,专业教师忙于从事教学、科研任务,无力关心社团的发展。三是社团的文化品位和活动质量不高。由于一些社团单纯追求扩大社团的影响力,忽视或说实质上淡化精神支柱的倾向,把满足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变成了迎合大学生的文化需求,流失了一批真正有思想、有追求的社团精英。“娱乐型、消遣型和商业型是当前社团文化的突出特点,但这不应该成为社团文化的主流,青年大学生所创造的社团文化应有别于其它类型的青年文化和社会文化,应有独特的个性、特点和育有功能”。

3大学生自身因素对社团的影响

(1)大学生对高等学校发展社团的必要性高度认同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就业压力日益加重,学生全面发展自己、培养自己综合能力的愿望不断增强,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调查显示,有91%的大学生认为,发展社团尤为重要,学生对参与社团的认识体现了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可能的发展水平内充分、自由发展”的教育观念。

(2)大学生在对社团的认识上存在着偏颇和模糊

学生社团是学生在个性、兴趣、爱好、特长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依靠行政手段建立起来的各种组织有着本质的区别。通过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只有7%的学生是在较仔细地了解了社团的目标、体制和理念以后,才加人社团的,而大多数同学则对社团的认识及自己的角色不甚清楚,带有盲目性,因此造成了学生社田表面异常繁荣的景象。

(3)大学生社团自身结构不完善阻碍了社团的发展

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社团中娱乐、实践型社团数量占社团总数的70%至85%,学术型仅占9%至10%。娱乐、实践型社团以兴趣、爱好为主,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因而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但是,这类社团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对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影响较小。大学生学术研究型社团数量少,质量低,但此类社团能够提升社团活动层次,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对校园文化的贡献。由此可见,过于频繁的活动并不是大学生的热衷,他们期望的是有实效、质量高的社团活动。

4外部因素对社团发展的影响

资金不足导致大学生社团活动举步维艰和缺乏创新。由于社团属于白发性组织,因此社团经费几乎没有任何来源,学校很难给社团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支持,最终影响了社团的长远发展。

二、长春市大学生社团的发展潜力及对策分析

1重视社团的社会性和开放性

企业对社团活动的商业赞助虽然有其利益动机,但他们并非是“狼”。作为社团工作指导教师和管理机构应从把好活动审批关着手,强调社团在此类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而不应单纯地仟由社团成为企业的附属组织或一概回避功利性和利益性。大学生社团也应积极整合、利用一切社会资源,通过开展社会实践、科研课题、调查研究等形式,同社会各方面建立广泛多样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社团组织的社会效益。此外,学生社团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和信息网络,积极开辟新的工作空间,抢占新的工作阵地。

2调整大学生社团组织管理体系,为学生个性化教育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大学生社团现有的组织管理系统存在一些弊端,表现在一些高等学校仍然停留在主管部门一抓到底的管理模式。建立与个性化教育相适应的社团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在党委领导下的学生社团自治机构一学生社团联合会,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联合会监督、协调、组织、联系社团的职能。要建立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社团管理制度,对大学生社团的成立、人会、理事会选举、干部考核、活动管理、经费管理、刊物管理、奖惩等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使社团管理有法可依。此外,要加强广大会员的

教育和引导,激励会员树立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主动参与社团的管理,积极为社团的发展献计献策。

3学分制社团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

参加了学分制社团的会员对社团开设的课程有浓厚的兴趣,并因有相关特长而受到校级以上奖励的同学可以选修社团活动教学班开没的课程,课程性质为通识课程,或学制一年,第一学期重理论,第二学期重实践,课程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选择和修读课程的自主性。

4积极引导,加大投入,为学生社团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高校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学生社团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经常研究社团工作,把握社团发展的规律,在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视支持下,争取政策,完善机制,抓好队伍,推动社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明确社团的目标和宗旨

学校团学工作部门作为学生社团的主要管理机构,应针对部分大学生社团发展思路不清晰,宗旨不明确的情况,先要把好注册审批关,对社团的成立、注册、解散要履行一定的手续;对社团的名称、宗旨、性质、人数、组织方式、经费来源、活动方式、指导教师等内容审查核实。要求这些学生社团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工作宗旨,并以此指导社团的一切活动。

(2)严格活动审批

对社团活动实行“五个一”申报审批制度:即提前一个星期申报,一个基于调研基础上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一套完整的活动方案、一份明确的社团活动责任分工、一个较完备的安全预案。把好社团活动的审批关和质量关,确保社团活动的开展内涵丰富,效果明显。

(3)要加大对高校学生社团的投入

高校应对学生社团活动所必需的经费给予保证,并在指导老师聘请、社团场地设施等方面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指导教师的投入方面,可以委派一部分从事思想教育的教师或干部专门负责社团的建设、管理、指导工作。在经费投入方面,鉴于“会员费”非常有限,“社会赞助”又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学校要尽可能地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社团发展。在场地和设施建设方面,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社团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办公地点和办公用具,使之成为会员交流思想、开展工作的最佳平台。

(4)要引导社团加强自身建设

学生社团应努力完善自身规章制度建设,做到依章办事。减少和避免在社团活动中的盲目性以及由于社团负责人的变化而造成的社团性质、活动内容的频繁变更。社团成员要自觉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活动的含金量。社团及其组织者要努力增强凝聚力,加强会员之间的情感交流,逐步形成社团自身鲜明的特色。在公开竞选、民主选用的基础上,选派社团干部参加学生干部培训班,形成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社团干部队伍。

搞好高校基建工程审计之我见 篇9

关键词:高校内审;基建审计;观点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对基建工程的投资越来越大,相应基建工程审计工作量越来越多,从而在基建工程审计中存在的 问题 也越来越突出。如何更好地利用高校基建投资,节约建设资金,避免损失浪费,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 经济 效益,是摆在高校内审人员面前的一项艰巨又复杂的任务。本文就如何搞好新形势下的高校基建工程审计工作提出观点。

一、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基建工程审计的源泉和动力

工程审计和其他审计工作一样,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领导重视就是要协调关系,解决问题,把工程审计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领导应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从多方面支持内部审计工作。在人员配置、业务经费及办公设备配备等方面优先考虑,通过报纸、媒体、会议等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校各单位对内审工作的认识,使他们了解审计的职责。只有认识提高了,得到各部门单位之间的配合,工作才有动力,才能更好地调动审计的积极性,为学校的基本建设服务。

二、加强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改变审计力量不足现象

随着 教育 事业的 发展,很多高校的基建投资越来越大,而从事工程审计的人员数量少,与工程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日益突出。而 目前 一些高校还没有工程审计人员,即使有工程审计人员,也不是学工程专业出身,严重 影响 了工程审计的效果。所以要搞好高校基建工程审计工作,至少应配备2-3名工程审计人员,并且分专业配备,只有审计力量达到了,才能更好地开展基建审计工作。

三、不断加强 学习,努力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 时代,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审计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业务,因此内审人员应刻苦钻研业务,做到业务精通。积极参加业务培训,更新知识,提高应变能力和队伍的总体素质,已适应高校内审工作的需要。内审人员作为完成内审任务的主体,具备适应工作需要的素质尤为重要。

(一)要有良好的 政治 素质

内审人员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方向和原则,能正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中始终贯彻“实事求是、依法从审”的原则,努力保持和维护审计机关的良好形象,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

(二)要有敬业奉献精神

内审人员应热爱审计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愿意为审计事业奉献一生,全身心投入工作。必须树立起正确的审计理念,具有将审计工作做好的职业素养,将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无私奉献于审计事业。

(三)要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工程审计人员所完成的审计任务都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每一个数据、每一项费用都要经得起推敲,任何时候都不能出差错,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学校,对得起党的培养,因此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是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审计任务的内在动力,是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自我体现。

(四)要有过硬的工作作风

内审人员在工作中要敢于坚持真理,处理各种问题要公平、公正、合法。作为一名合格的内审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吃软怕硬、怕得罪人。吃软怕硬,审计工作就会过于草率、流于形式;怕得罪人,审计工作就无法开展。因此,内审人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品质,要有过硬的思想认识、业务技能、工作作风,这才是做好内审工作的保证。

四、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做到依法开展基建工程审计工作

坚持依法审计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所以,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必须依据国家或地方的审计 法律 法规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并按照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依法开展审计工作,从而使内部审计工作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曲阜师范大学为贯彻落实审计署及山东省教育厅审计处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该校内部审计工作,结合该校实际,先后制定了《曲阜师范大学内部审计工作实施办法》和《曲阜师范大学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实施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该校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克服了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维护了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肃性,使该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真正做到了不经审计不得办理工程结算,同时也对校内有关部门和施工单位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制约作用。

五、深入施工现场,做好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基建工程的审计往往是工程竣工结算审计,忽略工程事前、事中的审计监督。这种事后的决算审计无法对基建工程进行全过程监督,致使工程在事前、事中由于监督不利导致事后结算时审计被动的局面。因此,转变审计 方法,做好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做好基建工程审计的重要保证。

上一篇:人物写作技巧与方法下一篇:寝室公约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