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评价农业科技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职称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才评价管理制度,其与专业技术人才荣誉以及薪酬息息相关,因而在人才培养建设方面意义重大。评聘关系正是职称范畴中的执行难题,主要可以分为评价以及聘用两部分,如今在《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颁布背景下,全面了解以及深度认知职称管理制度对于促进职称改革具有极其明显的促进作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人才评价农业科技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才评价农业科技论文 篇1: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节选)

根据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要求,为加强农业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广西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12月,广西制定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

一、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区农业农村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人才队伍总量大幅度增加,人才结构进一步改善,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具体的目标是:

——人才规模。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增加到37万人,农业科技人才发展到3.3万人。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增加到60万人,农业科技人才发展到3.5万人。

——人才结构。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素质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大量涌现,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多名中专生”目标。农业科研人才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拔尖人才紧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农业科研人才中研究生学历所占比例达到35%。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稳定发展、专业素养明显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比重稳步提高。(详见附表:广西农业农村人才主要发展目标(2010—2020年))

——人才效能。农村实用人才在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农村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农业科研人才围绕大宗、优势、特色农产品,在良种选育、高效栽培、深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出进展,农业科技成果显著增加,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益明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在转化适用技术、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

——人才环境。到2020年,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工作格局逐步健全,政策体系更加完备,农业农村人才培养、使用、开发、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有利于人才成长并发挥作用的良好社会环境基本形成。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吸引和培养农业科研拔尖人才

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科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为重点,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能力强、成果转化快的优秀科研人才。通过自治区主席农业院士顾问团、百名顶尖人才支撑工程等方式,柔性引进高端人才为广西农业规划布局、结构调整、重大项目论证与建设、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指导与合作。围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急需的生物育种、禽畜繁殖、动植物疫病防控、高效栽培、健康养殖等重点研究领域,设置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岗位,面向海内外选聘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和农业科技攻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重大项目的作用,加强人才小高地建设,培养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骨干。强化农业高等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农业科研人才梯队建设。

(二)大力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才

结合广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以提升素质、强化服务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工作条件。结合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实施,在农业科技领域大力开展全员继续教育,全面更新农技推广人才技术知识。积极探索农技推广人员补充机制,组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鼓励和引导涉农专业毕业生投身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加强农科教相结合,创新协作机制,提升农技推广人员能力。充分利用自治区级科研及推广人才等项目团队力量,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带动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人才的培养。

(三)重点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适应农村改革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以村组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种养大户、涉农企业负责人、大学生村官为重点,着力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带头人队伍。积极启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项目,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基地建设。继续实施桂台农业合作培训计划,邀请台湾著名农业专家、知名农业企业家到广西授课。实施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一村一名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学历提升计划,大幅度提高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素质。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切实提高带头人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先进科学技术开拓农村市场、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四)统筹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适应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提高科技素质、实用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全面培养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以中青年农民、返乡创业者和农村女性劳动者为重点,着力培养一大批生产规模较大、产品安全、效益较好、增收致富示范作用明显的农村生产型人才。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者和农村经纪人为重点,突出培养一支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农村经营型人才队伍。加快培养动物防疫、植物(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农机驾驶操作和维修、农产品加工仓储运输、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畜禽繁殖服务、水电维护维修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积极培养信息咨询、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社会调解、农村金融等农村社会服务型人才,为农民提供便捷、实用的服务。

三、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实现农业农村人才发展目标,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各项任务,关键在于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根本着力点,着力破解长远性、深层次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性障碍,努力形成壮大人才队伍、激发人才活力、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制度环境。

(一)完善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格局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部门具体负责,财政、发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扶贫等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农村人才工作体制。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把人才工作真正摆上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优先发展的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和统筹。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人才工作队伍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解决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重大问题。建立各级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左右协调、上下贯通的工作运行机制,解决职责不清、多头管理、力量分散等体制性问题,形成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

(二)理顺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坚持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以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规模适度、开放有序”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基地。引导涉农院校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全面落实好中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大力培养农业农村人才。通过“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村作为课堂、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请上讲台、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动案例变成教材”,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创业服务,鼓励城乡、区域、院地之间加强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

(三)健全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克服人才评价普遍存在的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业绩、重论文轻贡献的传统倾向,建立符合农业农村人才特点、具有正确示范导向作用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把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结合起来,注重以贡献大小评价人才,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人才,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拓宽人才评价渠道,提高农业农村人才评价的科学化、社会化水平。农村实用人才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以知识、技能、业绩、贡献为主要内容,研究制定广西农村实用人才评价管理办法和农民技术职称评定管理办法,灵活、务实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评价认定工作,以人才评价促进人才发展。农业科技人才评价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以创新成果和技术推广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贡献为主要依据,制定完善体现农业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的评价标准,引导农业科技人才关注市场需求、提高创新能力、促进成果转化。坚持客观公正、公开透明原则,全面推行人才评价公示制度,增加农民群众对农业农村人才评价特别是农村实用人才评价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搞活人才选拔使用机制

按照服务发展、以用为本的人才工作方针,改革人才选拔使用方式,科学合理使用人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快农业教育科研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公开招聘制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才“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人岗相适、合同管理”的选拔机制。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大胆使用中青年科技骨干,担纲重大科研项目、负责关键岗位。加强平台建设,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农业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引导和鼓励农业科技人才面向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研究、加强服务、创业兴业。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的农村实用人才选拔使用机制,鼓励农村基层组织、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渠道选拔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尊重农村实用人才首创精神,发挥农村实用人才主体作用,为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对农业农村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促进农业农村人才资源有效配置,确保农业科研人才和农技推广人才队伍保持稳定、不断壮大。

(五)落实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的理念,实施人才优先投入的激励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与业绩和贡献紧密联系、充分体现农业农村人才价值、保障农业农村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着力进行农业科研体系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结构调整、机制转变和制度创新,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促进农业农村人才资源有效配置,充实公益性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部门力量。完善并加快实施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科研单位分配激励机制,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建立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基础、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调动农业科研人才的积极性。探索建立符合农业农村人才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争议仲裁、公益性成果、经济利益分享和社会效益奖励等制度,保护农业农村人才合法权益。加大对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和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重点加强对中青年高层次人才和创业兴业农村实用人才的支持。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对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的社会保障水平。

四、重大人才工程

(一)农业科研拔尖人才培养工程

着眼于提高我区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依托国家、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重大农业科技项目,选拔培养农业科研拔尖人才。鼓励优秀科技人才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岗位科学家和科研骨干,逐步增强我区农业科研在全国的影响力。积极争取在我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设置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岗位,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主席院士团”、“百名拔尖人才”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作用,加强与国家和区外科研院所合作,加强人才小高地建设,锻炼培养农业科研骨干和领军后备人才。实施博士和博士后培养工程,鼓励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拥有高成长项目的博士后出站后继续留在我区工作。制定实施八桂农业英才计划,每年重点培养扶持10名中青年拔尖人才,在区内外选拔5-10名高层次的农业科研专家和农业发展战略首席科学家。

(二)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支撑工程

着眼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大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参与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不断加强和改进农业技术推广制度建设、环境建设和能力建设。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10年内选聘5000名涉农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实施乡镇推广服务机构条件建设工程,提升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公共服务能力。实施农技推广人员全员继续教育计划,每名农技推广人员每年参加知识更新培训累计不少于15天,每年选拔推荐30名有突出贡献的农技推广人才参加国家层面的技术交流、学习研修活动,组织600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参加国家层面的知识更新培训,组织1000名农技推广人员到区内农业院校、农业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进修培训。

(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素质提升工程

着眼于增强农村实用人才“双带”能力,结合村“两委”干部大培训,培养造就大批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依托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选送5000名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参加实践性、示范性培训。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选送5000名村“两委”负责人到高校参加在职大专学历教育。实施广西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计划,选送80000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参加农广校等涉农院校举办的中专学习。启动大学生“村官”硕士培养计划,选送1000名大学生“村官”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继续推进桂台农业合作,选派农村经营型人才和大学生村官赴台培训,邀请台湾农业专家和农民企业家到我区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进行培训。

(四)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扶持工程

着眼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从政策、项目、服务上大力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研究制定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科研开发、技术推广、试验示范,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领办、创办各类经济实体,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在土地流转、项目立项、金融服务、技术支持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到2020年,累计选拔500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创业兴业培训和研修,组织5000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接受专项技能培训,培养10000名农村经纪人和农产品加工人才。以财政支农项目为载体,扶持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农机能手各10000名成为致富标兵农户。采取各种方式,积极支持返乡农民工和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

(五)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程

着眼于满足大规模、高质量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需要,积极建设功能清晰、特色鲜明、层次丰富、覆盖广泛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整合涉农院校、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农家课堂等培训资源,按照布局合理、定位明确、交通便利的原则,选建培训基地,调配培训师资,整合培训项目,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研究制订培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办法、各类实用人才培训规范、培训效果评估标准,提高培训基地建设水平。创新培训内容和形式,加大示范性培训和操作性培训比重,确保培训效果。重点建设20个自治区级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鉴定基地,加强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到2020年力争有8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取得农业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39”工程,形成覆盖蔗糖、畜禽、速丰林、粮食、蔬菜、水果、蚕茧、草食动物、中药材、非粮生物质能源、奶水牛、优势水产品、油茶、花卉、农业生态休闲旅游15个主要产业的生产、经营、技能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主阵地。

人才评价农业科技论文 篇2:

浅谈专业技术职称管理制度

摘 要:职称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才评价管理制度,其与专业技术人才荣誉以及薪酬息息相关,因而在人才培养建设方面意义重大。评聘关系正是职称范畴中的执行难题,主要可以分为评价以及聘用两部分,如今在《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颁布背景下,全面了解以及深度认知职称管理制度对于促进职称改革具有极其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总论

人才强则行业强,行业强则国家强,中国复兴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因此通过职称制度对于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程度进行直观评价,能够在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利用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职称评审以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评审基体,对其技术能力,行业素养以及专业成绩进行统筹评判,从而对其专业能力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早在建国初期计划经济背景下我国便开始推行职称制度,然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职称评审制度缺陷频现,很难适应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职称制度亦是成为我国优化升级的重点所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及2016年《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先后颁布,代表着我国又将掀起新一轮职称改革浪潮,2018年7月3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列出诸条更具科学性及实践性的优化措施,为打造更符合国情,更具备需求的全新职称系统提供重要借鉴。

概念角度来看,“职称”是一种直观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专业层次的等级称号,自建国初期的任命制,逐步演变为更符合国情发展的评审制,在专业人才评价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职称管理具有宏观性,体系性,全面性等特点,受到国家政策影响较大。[1]以形式作为切入点,职称管理工作又可分为:一是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条件政策的执行;二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任职资格的评定;三是专业技术技术资格考试;四是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制度。

二、做好职称工作的意义

职称评审管理体制对于提升职称管理效率,严格职称管理规范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逐步完善职称评审细则,健全职称评审管理架构,切实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探究职称管理体系,深入研究申报资格,任职条件等诸多细节要求,第二,与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沟通,交流职称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发掘专业技术人员主观能动性,对于自身工作严格要求,对于职称管理认真配合。第三,秉持公平公正理念,建立追责制度,做到有责必罚。坚持公开规则,真正做到提前公布评审要求,坚持开放评审流程,透明公开评审结果。

三、建立完善的职称评审机制

职称评审必须秉持考评结合理念,既要通过客观数据进行考量,又需要通过主观感受进行评委会评审,其中评委会评审属于任职资格最终步骤,在职称评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评审机构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评审结果的公正是否,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评审架构,夯实评审精神,坚持公平公正透明公开的原则。第一,提升评审组织专业性。评审组织必须具备完善严谨的组织结构,评审组织人员需要经过严格审核,保障评审组织专业水平,与此同时,评审组织人员应该具备全面的专业覆盖面积,从而真正做到专人专业,对口评审。[2]评委必须夯实专业技术,提升认知理念,重视审阅材料,坚持评审记录,进行小组碰头,恪守评审规范。如果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必须严惩不贷,申报过程如果黑箱操作,立即剥夺任职权利。第二,重视评审条件,在评审流程进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明确标准要求,履行制定规范,选择优质人才,提升评审效果,在确认专业技术人员评审资格时尽可能做到规范严谨,保障其求学经历以及工作资历满足底限要求,在此之后对于各类相关要素诸如学历资历、专业技术能力、业绩成果、继续教育证书、个人情况一览表、考核结果、公示材料及成果、论文、荣誉称号等等逐一进行检验排查,确认真实性,提升评审效果,确保不漏过任何一个优秀人才。除此之外,(二)还需要通过专业答辩的方式,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面谈交流,以主观感受与客观评价的方式再次检验其专业素养水平,专业答辩过程中,评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省内文件下达的淘汰率,将其分至各专业分组之中,从而真正实现贯彻落实政策方针,保障职称评审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三)、恪守公平公正公开的理念,打造评审流程透明化,塑造良好的良性竞争氛围。[3]首先是政策公开,任何与评审相关联的国家政策,都要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诠释,确保每位专业技术人员心中有数,通晓评聘重点以及政策要求,能够较为轻松有效的确认评聘资格应该满足的基本要求。其次是成果公开,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如实申报自身专业成就以及取得成果,评审小组则应该对其成果加以审核确认准确无误,另外所得成果還应该进行公示,确保不会存在漏网之鱼。再次是答辩公开,不可提前泄露试题,各类试题需要保障难度适宜,避免题目难度不等影响公正判断。最后还需要完善监督体系,同样对于受聘情况加以规范,确保其能够将所学所得落到实处。[4](四)建全受聘考核体系,重视阶段考试作用同时亦是关注日常表现,避免受聘人员存在临时抱佛脚情况。提升考核应用范围,提升考核频次,确保技术人员随时能够感受到考核压力,并将考核压力转化为竞争动力。职称管理关乎专业技术人员荣誉,亦是与其利益息息相关,因此重视程度亦是不言而喻。必须重视职称管理工作重要意义,挖掘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组建稳定有序的人才团队。工作过程中,更需要一日三省,时刻提升自我认知,吸收工作经验,在实践基础上提升理论水平,实现科研创新。

四、结语

未来竞争是创新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更是人才的竞争,是否拥有一支专业知识过硬,专业素养踏实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直接决定着未来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与影响力,通过职称管理对其进行直观评价,在把控人才质量,维持人才水平,挖掘人才潜力方面意义重大。因此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缺失,研究策略,如今更是拟出台《关于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希望能够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体系性与针对性,流动性与多元性,专门性与普适性的全新职称管理制度以及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5],对于不同行业执行不同侧重点的职称管理制度,真正为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行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宣正.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J].中国劳动,2009(9).

[2]宋魅.如何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工作[J],管理世界,2015(3)

[3]陆安.浅谈加强职称评审监督[J].中国人才,2007(12):56-57.

[4]黄慧《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6期。

[5]黄梅.我国职称制度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与相关路径探析——基于2013年全国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状况调查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5(11).

作者简介:

雷蕾(1990.03.21),性别女,籍贯:河北省三河市,单位:三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称:经济师,学历:硕士研究生(2012 级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分系列职称制度评价与专业技术人才管理。

作者:雷蕾

人才评价农业科技论文 篇3:

“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促进科技社团改革发展

中国科协“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优秀科技社团奖项(以下简称“优秀社团奖”)是为落实中央书记处指示精神,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骨干示范学会,在财政部支持下,由中国科协启动实施的重大专项工作。该奖项自2012年7月评定颁发后,45家获奖学会开始了为期3年的能力提升专项建设工作。

至2013年6月,优秀社团奖的专项建设已开展一周年,各学会都按时提交了年度工作总结。在对这些总结进行全面翔实的归纳与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优秀科技社团奖项2012~2013年度工作评估》。

一、总体情况

2012年,45家学会的工作呈现出任务开展率高、资金使用有序、能力提升面广等特点。

(一)任务开展率高

2012~2013年度优秀社团奖专项建设工作所确定的年度工作任务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年度任务开工近9成,完工逾8成。据统计,45家获奖学会与科协所签订的2012年《项目合同书》中共确定了652项工作任务,2012~2013年度实际已开展572项,开展比例达到87.7%。在已开展的项目中,按原计划完成的任务有399项(61.2%),任务目标有所调整但也已完成的任务130项(19.9%),合计529项(81.1%)。

(二)资金使用有序

2012~2013年度优秀社团奖所拨付的年度资金基本按照年度预算计划有序使用。据统计,在2012~2013年度拨付给45个获奖学会的7000万元奖金中,本年度共使用了6639万元,使用率为94.8%。在奖金使用分布中,62.2%用于提供科技公共服务,25.4%用于健全学会管理机制,7.7%用于承接政府转移职能,4.7%用于其他。

(三)内容实施面广

2012~2013年度优秀社团奖专项建设工作按照《学会能力提升专项实施方案》所规定的实施内容全面展开,能力提升工作呈现体系化、有序化的态势。据统计,2012~2013年度开展的能力提升实施内容有3大类19个方面,其中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方面有6项,在提供科技公共服务方面有8项,在健全学会管理机制方面有5项。从学会开展的建设内容来看,2012~2013年度有39个(87%)学会开展了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方面的建设,45个(100%)学会开展了科技公共服务方面的建设,43个(96%)学会开展了学会管理机制方面的建设。

二、工作亮点

(一)抓住发展机遇,探索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

2012~2013年度各获奖学会按照能力提升专项建设的总体部署,抓住这一新的机遇,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中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设立行业重要科技奖项。科技奖励是政府职能转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合科技学会承接的职能之一。据统计,2012~2013年度45个获奖学会中,有32个(71%)开展了科技奖励方面的实践,设立了各自领域中的重要奖项,如中华农业科技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奖项已在本行业中具有重大影响力。中国力学会计划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奖励体系,已经通过了一个由中国力学奖、亚洲力学奖和专项奖构成的“中国力学会奖励体系”方案。此外,各学会还积极探索科技奖励资金的社会化募集,比如中国物理学会共向社会筹得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等物理奖项资金96万元。

——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科技学会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在参与涉及行业综合性、前沿性和整体性的标准制定工作方面具有优势。据统计,2012~2013年度45个获奖学会中,有20个(44%)学会参与了行业标准的制定。比如中国营养学会发挥学术团体的引领作用,在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期间,召开了30余次工作组会议,总投入200万元,完成了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修订。DRIs是国家食品标准的基础,是营养学的核心,具有重要意义。

——主动承接科技人才评价。学会在科技人才评价方面具有同行评议和社团认可的作用,在工程教育认证、职业资格评定和工程师国际互认工作上可以主动承接相关职能。2012~2013年度45个获奖学会中,有17个(38%)开展了科技人才评价。比如中国消防协会主动向人社部、公安部争取,促成公安部将注册消防工程师的执业资格管理委托该会承办,设立了“消防安全技术执业资格管理中心”;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在工程师国际互认方面走出实质性的步伐,已与英国测量控制学会签订了工程师资格互认协议,目前已有9人取得了英国皇家工程师资格,具备了在国际工程项目上的签字权。

——探索开展科技成果评价。学会具有学术权威性和第三方身份,适于承接科技成果评审和技术鉴定工作,成为科技评价专业中介机构。2012~2013年度45个获奖学会中,有9个(20%)开展了这方面的先行探索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中国农学会在2012~2013年度先后组织国内知名高级专家210人次(其中院士65人次),对34项科研成果开展了评价。同时,在农业部领导下,积极开展2009~2012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评选推荐工作。

(二)探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提供优质科技公共服务的成效初步显现

2012~2013年度各获奖学会在能力提升建设中主动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探索科普宣传创新形式。科普宣传是科技学会社会服务的基本工作形式,2012~2013年度45个获奖学会中,有33个(73%)学会举办了科普宣传,在服务创新方面有了较大进步。比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采用门户网站、手机网、手机APP应用程序、微信公共账号等创新手段来开展科普活动,创下了一篇文章累计点击量超过1200万次、一个专题日均访问量高达20万次的成绩,不仅在科普活动的影响范围上有质的突破,而且也提高了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编写学科发展研究报告。对学科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规划,是科技学会参与社会管理、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2012~2013年度,45个获奖学会中有21个(47%)学会承担了编写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的工作,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专家智慧和智力支持。比如中国公路学会开展学科发展研究工作,撰写了涵盖10个学科领域的《道路(公路)学科发展报告》,还承担了交通运输部《中国交通信息化年度发展报告》的研究和出版以及交通运输部《中国公路史》(续编)的资料搜集和编辑工作。中国公路学会的学科研究成果在全国公路系统中产生了积极示范和带动作用,为行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泛推动学术交流。举办高层次、高质量学术交流活动,打造学术交流品牌,是实现学术创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重要途径。2012~

2013年度,45个获奖学会中有42个(93%)学会参加或组织过学术交流和会议,其中有39个(93%)学会参加或组织过国际交流和会议,如中华医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心理学会学术年会等一批学术活动品牌已经形成。比如中国力学学会2013年6月承办了第13届国际断裂大会,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地区近千名断裂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国际断裂大会是本领域水平最高的学术盛会,这是首次在中国举办,力学学会邀请到断裂学科领域内国际顶尖学者参会并作大会报告,为此次参会的代表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会。

——推进期刊的国际化进程。加大精品科技期刊建设力度,推进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是学会能力提升计划中的重要内容,2012~2013年度,45个获奖学会中有28个(62%)学会强化了学术期刊建设,开始了国际化进程。比如中国化学会与英国皇家化学会合作,出版了两本国际学术期刊(《无机化学前沿》、《有机化学前沿》),借助英国皇家化学会的专业水平和传播力量,两本期刊目标影响因子达到了5.0,极大地提高了化学会在国际期刊出版市场的竞争力,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进程积累了经验;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则将科技期刊的编辑培训搬到了国外,参与牛津大学出版社举办的期刊经验交流活动,尝试建立国际化科技期刊培训基地,在科技期刊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三)开展职业化建设,健全学会组织管理机制

2012~2013年度各获奖学会按照能负责、能问责的目标,在学会组织管理机制方面开展了多项建设,提升了职业化水平。

——优化学会组织管理制度。科学化、规范化和与国际最佳实践接轨是学会组织管理制度优化的方向。2012~2013年度,45个获奖学会中有28个(62%)学会优化了学会组织管理制度。比如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从主要的领导制度改革入手,引进了国际上通行的“三理事长制度”(前任、现任和候任理事长),由现任理事长主持工作,实行集体领导,缩短理事会任期,每届任期由4年改为3年,为学会领导层的平稳过渡与衔接找到了制度保障。此外,中国力学会借鉴国际经验,设立了专职司库(Treasurer),并外聘会计师事务所为学会财务监事,独立于理事会对学会的财务运作进行监督。

——改进学会会员服务机制。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会员服务水平是学会职业化发展中的新方向。2012~2013年度,45个获奖学会中有36个(80%)学会改进了会员机制,其中有26个(72%)学会提升了会员网络信息基础服务。比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已经开始建设学会会员服务集成数字平台,包括数字学会服务平台、网上信息采集平台和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三、问题与建议

(一)少数能力提升专项开展率较低,2012~2013年度的工作存在短板

归纳2012~2013年度获奖学会开展的能力建设项目,发现有少数项目普遍没有开展。据统计,在45个获奖学会中,只有4个(9%)学会在本年度建立了内部监督机制,只有10个(22%)学会在本年度对社会重大问题组织过讨论,只有6个(13%)学会在本年度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这说明学会能力提升还需要强化“群众观点”,即对内要依靠广大会员监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外要回应人民群众对科技热点事件的关注,满足社会发展对科技公共服务的迫切需求。

建议学会在能力提升建设中也要广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到会员和社会公众之中,去听取意见和建议,把那些影响面大、与全体会员和社会公众直接相关的能力提升建设项目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二)会议交流费用比例高,奖项设置费用比例低,经费使用应有“正面引导”

通过专项资金支持,学会本年度普遍强化了学术交流与会议的重要性。从年度奖金支出来看,比例最高的项目即是学术交流和会议(含国际),占总金额的32.3%(其中中国生理学会和中

国地理学会最高,分别为90.0%和81.1%)。但总结发现,这些交流或会议的级别和质量良莠不齐,有一些确属高水平国际会议,有一些却是常规的出国访问或事务性沟通,而这些常规活动的费用应属于学会基本支出预算开支,按规定不宜列支于能力提升专项建设费用之中。此外,虽然设立科技奖励的学会比例较高(32个学会,71%),但是本年度用于奖项设置的费用只占奖金总额的3.8%,在2012~2013年度总支出(6639万元)中只占到253万元,平均每个设立科技奖励的学会其奖项总额不到7.92万元。可见科技奖励还未成为能力提升专项建设的主要投资方向。从国际经验来看,科技奖项设置是高水平科技学会比例最高的财务预决算科目,是学会工作的核心,是科技学会被政府、社会和科技工作者认同的主要能力之所在。

建议在能力提升专项费用的使用中加强正面引导,加大学会品牌和公信力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

(三)工作存在滞后,预决算有偏差,报告不统一,项目管理应按“统一规范”

虽然45个获奖学会基本按照合同书完成了第一年度的能力提升专项,工作开展率为87.7%,但也有12.3%的任务未开展。此外,45个学会所提交报告的分类指标不统一、财务报表科目不一致,没有遵循统一模板,为项目总结带来较大困难。

建议对项目进行规范管理,建立统一的绩效指标,提供统一的管理工具,实行阶段性的工作检查,提高学会对于项目运行和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保障能力提升项目的建设质量。

(四)定量指标少,同比分析少,没有第三方评价,项目评价应有“客观标准”

45 个获奖学会所提交的年度总结报告内容基本是自我总结和评价,多偏于现象描述,较少进行原理分析和规律阐述,缺乏定量总结,基本没有使用数据对比来说明工作改进程度,没有采用第三方评价(比如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这些都导致项目评价的客观性不足。建议在项目的后续建设中加强评价的客观性,开展第三方评价,以保证项目的真实评价和良性运转。

(本刊略有删减)

上一篇:连锁加盟合同书(精选2篇)下一篇:软件项目风险评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