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身心素质直接影响其成长空间。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创新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创新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如何有效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体系

【摘 要】在社会新形势下,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方法已经很难满足当前大学生复杂多变的心理状况,大学需要用新的符合社会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来替代传统体系,从而结合社会发展,高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分析了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提出了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新途径,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创新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逐渐形成一套固定的体系。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的普及使得大学生人数增加,就业压力加大,社会问题繁杂,大学生思想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新形势下跳出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新型的多样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于进一步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有很大的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成效。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心理教育活动课、校内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来实现,辅助渠道有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校园广播、宣传栏内容、社会实践等。通过这些方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增强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

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各高校都有相应的课程和机构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局限性。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课堂理论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为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多是选修课,并不能保证完全普及到每个学生。虽然大学辅导员在工作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但是学校和辅导员所关注的工作重点依然是学生的学习和安全问题,疏于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最终结果是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沉迷于网络和恋爱等,并不能完全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毕业后会感到无所适从,往往成为社会竞争中的失败者。而大学中设置的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利用效率不高,即便学生感到自己有心理问题,也因为害怕老师和同学的异样目光而退避三舍。这些都是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所在。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建立创新型的教育体系是必要的。具体来看,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1.高等教育创新理念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又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影响着其学业和人生的发展。高等教育要求大学生成长为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其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2.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是其人格发展的指导。具备良好的人格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中生存。利用创新手段,切实有效地让每个学生都接收到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人才的全面和谐发展。

3.开发学生潜能的必要途径。当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融合在大学教学体系中时,科学的心理指导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认识自己的道路上不断拓展自我、完善自我。

三、有效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建立是从多方面出发的,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关键在于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心智,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就当前大学的教育情况和硬件设施来看,建立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参考以下途径:

1.根据新媒体的时代要求,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借助微博、微信、手机、校园APP等进行广泛的心理知识普及,从创新的角度实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信息化时代的结合。新平台的建立可以随时发布消息,符合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学生在新媒体时代接受信息的习惯。

2.建构大学生校际合作和校内网络课程平台,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以及网上课程的免费观看,方便更多的学生接收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在网络课程平台中,还可以加入互动性的学习任务,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通过在线留言和提交作业,实现学生与心理教师的及时沟通。

3.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教室,即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室,实现理论学习及实践学习的结合,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项目帮助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接受潜能。在这方面,还应当多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

4.进行思想教育,改变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恐惧,建立更能保证学生隐私的心理咨询中心,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并且认识到心理健康对未来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再逃避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有效建立要依靠学校和心理教师、大学辅导员的协作,也要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高校应当针对当前的现状,尽快采取措施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以引导和调节,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辅导工作,开设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祖曦,寥友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挑战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3).

[2]殷成洁,樊巧云.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26).

[3]赵存河.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

作者:覃伟纳

创新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

[摘           要]  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身心素质直接影响其成长空间。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合理地配置用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组织开展一系列创新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高等教育氛围、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做好准备。

[关    键   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优化路径

新时代要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点,进一步解决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总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质量。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深化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身心综合发展的新型人才,满足大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必备心理素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健全学生人格,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主动性,符合现代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提升了实现素质教育的整体质量。

(二)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所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社会创新发展的深入实践,高等教育逐步转向大众教育,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加,学习选择日渐多元,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面临着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培育学生良好的品格,让学生充满自信,还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理念的问题

有些教师还没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未能积极组织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性、有效性、实践性不足。例如,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性过强,注重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不注重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未能帮助學生找出正确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缺少必要的案例,缺少良好的师生互动,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二)教学资源的问题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强调走进学生学习生活,构建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要。基于互联网构建课上课下互动的载体,实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有些高校缺乏必要的信息化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缺少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有限,无法整合社会化的资源,因此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质量。

(三)教学体系的问题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实践性,各方面缺乏必要的配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专业课教师未能从多角度开展心理教育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水平较低,突出表现为缺乏师生互动机制,缺乏个性化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性不足,未能合理配置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因此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创新性和互动性。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方式方法,强调在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理实一体化等理论的基础上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客观地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分析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基于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以及多元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以有效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还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优化心理教育资源,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质,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二)坚持中国教育特色

新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中国特色,强调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积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效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重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力提高学生的人格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有助于开发学生潜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把调适学生心理放在重要的地位,大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特征,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促进学生主动保持自身的身心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德育充分结合,发挥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通过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和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不断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积极整合教育资源

首先,新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整合资源,进一步消除东西方文化差异,将多种文化与心理相整合,在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彼此协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促进多种教育资源的广泛融合,在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资源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质量。例如,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融入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同时融入我国儒、释、道思想观念,进一步通过丰富的传统文化以及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来促进学生身心成长。其次,要融入典型的情境资源,基于现实生活的案例与丰富的心理学理论指导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姿态投入社会实践。最后,现代心理健康教育要整合各类资源,尤其重视整合网络资源,强调发挥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满足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

(一)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大学生的思想情感特质出发,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避免大学生陷入迷茫。为此,高校应当采用多元化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模式,合理发挥心理学课程、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网络教育等途径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学习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推动学生不断探索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学校应当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进一步在理实一体化的框架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针对不同学年学生采用不同教育模式。学校要对每名学生的身心状况进行测量,了解学生的具体心理問题,及时通过专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学校可以基于多种网络渠道灵活配置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完善在线心理教育引导机制,基于实时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与心理教育取得联系。新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构建社会化的机制,强调学校与家庭的紧密配合,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沟通、协调作用,引导家长正确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与大学生沟通的方式。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重要作用,发挥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实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还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强调以积极心理引导、促进学生正常发展,消除以往非此即彼的教育弊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优化教育氛围,旨在促进学生保持愉悦心情,充满生命的活力,鼓励学生勇于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积极心理学影响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解决学生成长中的曲折,进一步消除大学生的心理误区,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积极心理学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了测量式教育模式、自助式心理教育模式,强调学生以各种形式的资源满足心理需求,保持对自己的一种满意状态,这更有益于维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大学生自身能力来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促进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重回正轨,达到调整心理平衡的效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视心理暗示,强调通过社团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力求在一系列正向引导和学习体验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三)在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课上、课下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它强调通过在线资源满足学生自主成长与个性化成长的需求。在线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实现,强调基于App或者公众号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首先,充分发挥微课或慕课资源的作用,在线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知识,传授调节心理的方法,给学生提供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其次,在线心理健康教育要打造可以在线一对一互动交流的平台,这样有助于学生随时在虚拟空间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建立了非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机制,提高了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时效性,同时消除了传统心理健康在线教育的问题。最后,在线心理健康教育更生动,发挥了学生群体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在师生网络互动中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优化学生的思想认知,促进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而且,在线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课堂、辅导员组织开展的思政教育等保持紧密的联系,可以基于翻转课堂的模式促进学生在线学习心理知识,课上解决大学生的典型思想问题,这对优化配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有重要价值。

五、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当具有丰富性,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最直接的方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尽量分析学生大学期间及毕业后一段时间可能遇到的问题,着力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认知的水平。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调节心理的方法以及帮助学生学习情绪管理的方法,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让学生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方法。新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大学生始终保持健康、愉悦的心态,引导学生主动调节心里的不如意以及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新时代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成长需要合理地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就学习心理、就业心理、恋爱心理以及与他人相处的心理知识与方法进行有效的分析。

(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新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创新方法,组织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心理教育的直观性、趣味性与实践性。首先,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基于多媒体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境,把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典型场景融入心理健康课堂,优化心理健康知识学习体验。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出课堂,引导学生走入社会,设置一系列典型的调研实践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团队型学习活动,在丰富的实践项目锻炼中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最后,新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测试,能够运用权威的心理测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学生的心理测量结果鼓励学生找出自我强化的着眼点,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心理成长。高校教师要更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合理配置各类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开展趣味性的教学实践活动,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内外的广泛联系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加强日常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走进学生日常活动中,以辅导员为代表的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应当主动接触学生,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现状有一定的了解,辅导员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变化,定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集中力量解决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应当保持与学生的广泛接触,积极与学生进行广泛沟通,同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根据学生的经历把握与学生交谈的方式,从而消除心理互动的漏洞,做到及时更正学生的心理认知,优化学生的行为。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挥班集体的作用,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强调通过团队的力量使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传递正确的学习生活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应当关注舆论风向,把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在优化学生思想认知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引导,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率,解决学生成长困惑的目标。

总之,高校肩负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使命,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合理配置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探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在模式变革中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直观、生动、互动、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推动当代大学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丁笑生.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6):125-127.

[2]冯宁.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神州,2017(23).

[3]李燕飞,李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儒家传统文化乐观心理思想的梳理及启示[J].科教导刊,2017(11).

[4]石远鹏,王芳.新常态下高校创业文化促进大学生的理性创业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9):53.

[5]常雅娟,李素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授+互动体验式”教学方法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5):183-184.

◎编辑 马燕萍

作者:溎靖

创新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中小学心理教师工作现状及改善建议

〔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级各类管理部门的重视,而一线学校心理教师却位置尴尬,举步维艰。本文对此怪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如何更有效地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充分发挥心理教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骨干作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处境

社會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已在全国全面铺开,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级各类管理部门的重视。这种重视一方面体现在,各级部门检查工作时都会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考核内容,如部分省市的平安建设考核、文明城市建设考核、现代化教育区县考核等,都会单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考核指标。另一方面体现在,很多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都会在各校设立一个专兼职心理教师,配备一个心理咨询室。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广大民众对心理健康教育寄予厚望。为了更快更有效地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教师的专业优势。

一、心理教师的工作现状

现状一:心理教师往往被认为是所有教师中最轻闲的人

因为“育心”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短期内很难看到具体的成效,同时也因为一般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了解,学校其他教师往往认为心理课就是热闹又乱糟糟,心理辅导就是跟学生谈话。心理教师常常被认为工作最清闲的人,上心理课是“不用考试排名,不用批改作业,上课轻松”的工作,心理教师评职、评优、评先都落后于其他教师。

心理课能否固定、心理课时多少,常常得看校级主管领导的重视程度,大多数学校的心理教师很难做到全职,常常要兼职其他学科教学或其他工作,如少先队、团委、德育处的工作。

现状二:心理教师常常是势单力孤,单打独斗

学校领导和教师们往往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一个人的本职工作。学校领导希望心理教师能够独撑大梁,组织和推动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没有赋予心理教师相应的“位置”和职权。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却常常误以为“心育”是心理教师的事,将“心育”工作当作是自己额外的负担而加以抵触和排斥。

家长们更多关心的是分数,希望老师们帮助他们让孩子“变”得更爱学习,自身很难做到积极配合心理教师们做出改变。

现状三:心理教师很难得到专业成长

在一般学校里只有一位心理教师,无法像其他学科那样进行经常性的教研,无法在学校找到经常性学习的对象,一切工作都要靠自己学习和探索。

在校外培训和同行交流方面,相对其他学科教师,心理教师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而且,因为相比其他学科的培训,心理培训课程费用高昂,学校很难支持心理教师参加经常性培训。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心理教师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现状四:心理教师很难获得职业价值感

学生们喜欢上心理课,更多是因为,他们认为心理课是可以暂时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的、轻松有趣的“放风”时间,他们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和体验,心理教师常常要花大量的心力维持课堂纪律,心理课因而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来自同事、家长、学生的误解和不配合,使得心理教师在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举步维艰,很容易使心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对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产生怀疑。工作中产生的人单力孤感、边缘感、不被认可感、无价值感等负面情绪,反过来又极大影响了心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能。

二、造成心理教师工作现状的原因分析

造成学校心理教师处境困难、身份尴尬的原因,由心理健康教育长期性、隐秘性、成效滞后性的工作性质本身决定,也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复杂因素,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

(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很多认识误区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新生事物,心理教师平时的工作又相对独立,并受保密约定的限制,了解内情的人少,导致误解、误评的人很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以及需要发挥的作用,学校领导往往也存在着很多认识误区。

1. 心理健康教育是应付上级考核的工作

部分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配备心理教师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所以对心理教师重视不够、培养不够,对心理教师的工作没要求、没指导、没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在多数学校或多或少存在着。

有的学校把心理教师当“万金油”使用,哪里缺教师就把他补到哪里,或哪个部门缺人做事,就把他安排到哪里。对心理教师的工作没有硬性规定,任务可大可小,事情可多可少,做多做少一个样,使得心理教师无法明确自身职责,不能建立对自身的认同感。

2. 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教师的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常常被认为是心理教师一个人的事,所有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事情都会被直接推给心理教师,校方对心理教师的工作缺乏支持和指导。仅仅靠一个人面对那么多工作,心理教师常常觉得有心无力。

3.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上课+咨询

提到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安排一个心理教师上课、做咨询。不可否认,心理课堂是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心理辅导能力体现了一个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准。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绝不仅仅是上课和咨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要求不能完全等同于对心理教师的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和家长,以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

(二)心理教师的位置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性质不相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而不仅仅只是简单地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在心理课堂上,更在师生的日常互动交流过程中。

心理教师有不同的角色定位,有的学校将心理教师视为学校里一个边缘的可有可无的学科教师,认为心理教师就是单纯传授心理学知识,走课程化模式;有的学校将心理教师等同于心理医生,认为心理教育就是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和咨询,走医学化模式;有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体系,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另一种形式的德育,心理教师兼职德育处工作,走德育化模式。

以上对心理教师角色身份的认识和位置的安排,都不能充分发挥心理教师的专业优势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骨干作用。而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渗透的目标也难以达成,在这样的情形下,即使心理教师尽心尽责,使出全身解数,也难以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部分心理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需要相脱节

就专业水平而言,我国心理教师与国外学校的心理教师是存在很大差距的,但却担负着比后者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任务。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认为是心理教师一个人的事,心理教师一方面需要面对全体学生,采用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断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对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学生进行专业辅导,可谓任务繁重。

相对于其他学科,心理课不仅没有固定教材,而且课堂管理更困难,心理课要上出“心理味”,不仅需要心理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需要有高超的课堂管理能力。而个案辅导能力更是体现了一位心理教师的专业功底。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还需要极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这些能力和素养需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和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专业素养和能力的不足,部分心理教师想开展工作,也是勉为其难。力不从心之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工作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些也影响了心理教师在学校的“位置”。

(四)时代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已进入瓶颈期,衡量一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标准从“有或无”转化为“好和优”,不再只是看学校有没有开展心理教育,而是看它同众多学校相比,开展得好不好,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如果一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停留在“心理课+心理咨询”的模式,那么就很难从众多学校中凸显出来,学校的心理教师也就很难受到更多的注意、肯定和支持。随着从国家到地方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多项政策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日益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进一步深化和突破,无疑是一项更难的工作,对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教师更难“有为有位”。

三、改善建议

为了使广大心理教师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中重要的、有效的组成部分,需要不断探索,逐步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

(一)学校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統筹布局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是建一个心理辅导室,配备一两个专职心理教师就可以完成的,还需要由校方在校级层面对该项工作进行统筹安排,组织和全面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

不仅多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由校方组织多部门协作完成,而且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单独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渗透到各个学科以及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去,才能发挥其作用。期望仅仅通过每月几节心理活动课就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那是异想天开。

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代表着一所学校的软实力,学校领导需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应组建以校级领导为组长、心理教师为骨干、班主任为主体、各科教师为基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应打破学科界限,统筹安排布局,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以及各项学生活动、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中去,与其他教育工作相辅相成。

(二)学校需要明确心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位置和职责

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直接影响了心理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心理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和关键,心理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协助者,应该在其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中起到重要的示范和辅助作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教师一个人的事,心理教师的身份首先是教师,不是医生,心理教师的主阵地是心理课和心理活动。学校需要明确心理教师的身份和职责,不要让心理教师兼职其他工作,因为多重身份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心理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

心理教师作为实施学校心理教育的骨干力量,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适应这一工作要求,心理教师一方面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打破校际界限,将多个学校的心理教师组织起来,成立专业的工作团队,定期研讨,互相支援,发挥团队优势。

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为出发点,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模式或结构。

在社会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教师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而推进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实际完善则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需要学校主管领导的创新意识,需要各学术研究机构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人员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更需要广大一线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深入扎实的教学实践,并对这些经验进行深刻总结和全面整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打开学校心理教育的局面,也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心理教师的处境,使其逐渐站准自己的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1]王宏方.中小学校心理教师专业身份刍议[J].上海教育科研,2004(6):25-28.

[2]李清雁,江桂珍.中小学心理辅导亟待职业化[J].中小学教育培训,2002(6):56-58.

[3]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

[4]龚琴.从“班妈妈”到“知心姐姐”——浅谈新时期班主任与心理辅导员的角色互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18(11):32-33.

[5]杨建飞.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5(11):75-76.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教育教学发展中心,台州,31800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作者:宋玉莲

上一篇:国外招生模式成人教育论文下一篇:街道表彰总结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