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共11篇)

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篇1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该明确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方法。为此,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溜,让学生写作文,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典型引路,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事例俯拾即是: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权贵,创立地动学说;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山山水水,提出许多独到见解;苏东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深得石钟山命名原因;鲁迅目睹国民之麻木,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救民新路子……前人先辈的探索精神,令学生钦佩。同样,生活中的小小发明,也能点燃学生心灵创新之火。如商业行为中一个富有新意的操作,甚至一句优美的广告词,也会使学生大开眼界,跃跃欲试。

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位教师在上《五人墓碑记》起始课时,拿了一架托盘天平走进教室,学生大惑不解,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新花样?上课一开始,教师在天平两端各放上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教师问学生,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周顺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边纸条上写众多凡夫俗子或高爵显位却贪生怕死者,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吗?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的欲望。

异义相析,启发学生创新。“学贵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技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叶圣陶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内蒙访古》一文后,学生问:修筑长城,巩固国防,抵制外敌人侵,可以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而胡服骑射也能算是英雄的表现吗?如果这样讲得通的话,那么邓小平同志也是一个大大的英雄,能这样讲吗?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深度,看来这位学生很善于思考,能够进行类比联想。教师对这类问题绝不能一棍子打死,否定学生的提问,而恰恰相反,应鼓励这种钻研精神和灵活的思维方式,然后对“英雄”这个概念加以界定,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布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前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过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标学生人格力量。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美感参与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并且有开拓创新特色的思维活动。具体说,是在问题情境中,对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提高它们之间的联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级反映过程,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活动。它可分为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形式,当然也包括幻想,“幻想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杨振宁语)。如讲到《祝福》中祥林嫂死因时,许多学生提出了种种看法,有的认为是环境迫害而死,有的认为是流言淹没而死,有的认为是个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教师都应鼓励,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创见性。有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如让学生“反弹琵琶”:《项链》一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请对这种说法予以批判;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鲁迅在听到“左联”五烈士被枪杀的消息时的情想,一位教师采用了层层铺垫的.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其做法如下:运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1)鲁迅送书给白莽;(2)柔石睁大眼睛听鲁迅讲“人心惟危”说;(3)柔石小心翼翼地扶着鲁迅行走;(4)柔石与白莽同时被捕;(5)柔石在狱中学德文;(6)龙华枪杀烈士现场;(7)鲁迅提笔著文;(8)鲁迅抬头望着漆黑的夜空。与此同时,播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看着一幅幅画面,伴着雄浑的旋律,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与讲解,营造了一个悲壮的气氛,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愤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让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鲁迅写完文章后干了什么事?学生一个个发言,众说纷法,如鲁迅背着手在房间里踱着;鲁迅点燃一支烟,手抓着短短的头发,痛不欲生;鲁迅一直坐在书桌前,久久凝望着漆黑的夜空,一言不发……学生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担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谈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冲破写作藩篱,让学生放胆作文。我们在作文创新教学中,首先在内容上大胆突破,提倡“扬个性、抒心灵”。中学生处于思想是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如一些学生大胆评说中国足球,写出了思想犀利的评论文章:《霍顿,何罪之有?》《中国足球不能拒绝雅凯》《长传冲吊,是利剑还是钝器》,一些学生尖锐评说学校教育:《语文课,让我欢喜让我忧》《标准化试题,下岗吧!》《学习,什么时候轻松起来?》等等。

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一是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开设选修课,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一门选修课,这给开展语文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撤炼。四是创办学生文学社。学生自己结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

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人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二是考察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并举办征文比赛。三是考察名胜古迹。带领学生寻古揽胜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

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篇2

1. 典型引路,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事例俯拾即是: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权贵,创立地动学说;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山山水水,提出许多独到见解;苏东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深得石钟山命名原因;鲁迅目睹国民之麻木,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救民新路子……前人先辈的探索精神,令学生钦佩。同样,生活中的小小发明,也能点燃学生心灵创新之火。如商业行为中一个富有新意的操作,甚至一句优美的广告词,也会使学生大开眼界,跃跃欲试。

2. 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

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位教师在上《五人墓碑记》起始课时,拿了一架托盘天平走进教室,学生大惑不解,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新花样?上课一开始,教师在天平两端各放上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教师问学生,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周顺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边纸条上写众多凡夫俗子或高爵显位却贪生怕死者,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吗?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的欲望。

3. 异义相析,启发学生创新。

“学贵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叶圣陶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内蒙访古》一文后,学生问:修筑长城,巩固国防,抵制外敌人侵,可以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而胡服骑射也能算是英雄的表现吗?如果这样讲得通的话,那么邓小平同志也是一个大大的英雄,能这样讲吗?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深度,看来这位学生很善于思考,能够进行类比联想。教师对这类问题绝不能一棍子打死,否定学生的提问,而恰恰相反,应鼓励这种钻研精神和灵活的思维方式,然后对“英雄”这个概念加以界定,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布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1.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美感参与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并且有开拓创新特色的思维活动。具体说,是在问题情境中,对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提高它们之间的联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级反映过程,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活动。它可分为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形式,当然也包括幻想,“幻想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杨振宁语)。如讲到《祝福》中祥林嫂死因时,许多学生提出了种种看法,有的认为是环境迫害而死,有的认为是流言淹没而死,有的认为是个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教师都应鼓励,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创见性。有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如让学生“反弹琵琶”:《项链》一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请对这种说法予以批判;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

2.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谈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中学语文创新教育探究 篇3

一、在教学观念上创新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的思维定式,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让学生写作文,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行动决定于观念。教师首先要从教学观念上创新,在教学中要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要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一位教师在上《五人墓碑记》起始课时,拿了一架托盘天平走进教室,学生大惑不解,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新花样?上课一开始,教师在天平两端各放上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教师问学生,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周顺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边纸条上写众多凡夫俗子或高爵显位却贪生怕死者,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吗?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的欲望。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新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创新教育的主战场。教师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教学方式创新

进行中学语文教学方式创新的关键之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己领悟语言文字中表达的感情和意义。在教学时可以采用质疑式、自主讨论式、启发讨论式等新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这些教学方式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2,教学手段创新

众所周知,如今的教室不再只有简简单单三尺讲台、三寸粉笔,多媒体设备已走人中学课堂。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工具,充分提升学生的感观能力和认知水平,将语言转化为形象的声音、图像。创设一个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走出课本的禁锢,置身于形象立体的学习情境中,让课堂更加的生动与鲜活,这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带动学生自主创新的欲望,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和高效。

3,学习方式创新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当改变传统课堂中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避免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成为知识的“储存工具”。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自主学习、自读自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种讨论、互助的课堂氛围,在讨论中交流各自的理解和心得,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而在合作中阅读是一种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因此,教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创造,就成了创新教学的关键。在鼓励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对学生学习要求上的创新。

三、在课外阅读中创新

阅读是吸收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研究表明,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连。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活动,任何有成就的人无不从阅读中并继续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培养性情,汲取营养和前进的力量。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激发青少年的阅读兴趣,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提高他们阅读的能力,活跃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创新能力。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学生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1,从教材中延伸

把课堂上要求学生阅读的大量内容转移到课外去阅读,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使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2,给学生推荐一些新书、

语文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阅读教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假如我们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他们就能随时地读到他们喜爱的文学、科技以及一切有益的读物。可以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新的报纸杂志、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如《散文选刊》、《资料卡报杂志》、《读者》、《微型小说选》、《青年博览》及中外名著,作为对课堂内容的拓展,通过课外阅读,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更广泛了,求知欲更强了。

3,从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入手

收听收看《新闻联播》、《科技博览》等节目。参加社区实践活动,剪报荐评,收集各种生活事件写成随笔,观察、审视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以及自然环境、自然现象、社会环境等,对新认识、新信息、新感悟用自己的语言整理出来,这是最活跃、最光彩、最富成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是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丰富文化内存、体验思想情感的综合体现。以此锻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能,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诸方面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学生正确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篇4

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坚持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搞好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起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也是最持久的方法,是教师的思想深度、学识修养、语文的感染力以及人格的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很高,不仅能博采众长,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头脑,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陈出新,时时让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而且还要善于点拨,善于提问,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成功的前提是学生自己的求知兴趣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很快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之中。一首《游子吟》,能让学生重温父母伟大的爱,从而在感情的海洋里去体会《背影》中深沉的父爱;还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用强烈的情感去品味作品,产生思想及情感上的共鸣。有时,我也会巧妙地设置悬念,提问激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教师如果把课真正教活了,何愁学生没兴趣呢?

二、营造课堂气氛

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气氛综合地体现了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状态、学习态度。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好坏。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气氛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在这种气氛中的学生能做出他自己的选择,能平等地同他人共同安排活动,能更多地意识到人的力量,能作为他或她自己生活的设计师而变得日益自主和富有创造性。”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公正,平等和尊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形成,学生对老师就会有信赖感,从而积极配合教学。另外,教师要以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学生的天性,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的。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因为自尊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克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商量的口吻,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语气,都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我在教学中长期坚持让学生在课前演讲三分钟,然后让学生对讲稿及演讲仪态、语言进行即兴评论,这样不仅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其次,经常展开小组讨论。针对课文的重点、疑点、难点,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既培养互相学习、互相探讨的好习惯,也提高了教学结果。再次,经常让学生自改、互评作文。叶圣陶也曾经说过:“把修改作文的权力还给学生。”这样做,不仅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幅度提高。

三、树立学生信心

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要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目标。有人说,爱因斯坦的伟大在于他不为任何人的意志所支配。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有爱因斯坦的这种精神,而要有这种精神,就要树立自信心。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创新能力受到压抑,学生也不敢大胆质疑,不敢大胆尝试。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地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如演讲比赛,语文知识竞赛,作文比赛及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如自己办小报,办小周刊,写社会调查报告等,极力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要善待他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都热情地予以肯定。

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篇5

一名学生主动走上讲台在黑板上仿写了一个不完整的句子就回到座位上。我语气柔和地说:“不要急嘛,先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句子的特点,(原句既是比喻句,又是排比句)想想仿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相信你再思考两分钟,肯定会把这个句子仿写得很好。”果不出其然,当他再次在黑板上仿写句子时写出了:“这就是夜晚的天空,蓝天做海,月儿为船,还闪着盏盏渔灯。”仿写得非常棒,于是我赞叹道:“你真聪明,一动脑筋,句子就仿写得这么好,老师佩服你。”从此,这位学生课堂上思维很活跃,回答问题很积极,而且经常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令我惊喜而又兴奋。这样教学,既尊重了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又给予了他们足够的展示才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能够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自由畅想,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一、启发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着重抓住教材的结尾处,引导学生往新处想,并通过一系列的想象活动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鲁迅的《故乡》这篇课文结尾:“我希望他们(水生和宏儿)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围绕“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想象:宏儿和水生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写出了许多情节曲折且结局不同的文章:宏儿像鲁迅一样成为了大作家,水生则开了一家很大的水果超市;宏儿出国留学去了,而水生继承了父亲闰土的工作,继续留在海边种西瓜,生了四个孩子,生活很艰难;宏儿大学毕业后,去了北京工作,结婚后没有孩子,而水生的孩子多,生活艰难,宏儿就收养了水生的一个女孩,将这个女孩培养成了大明星这些构思意义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教学不但增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创设发挥性问题,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也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篇6

也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把教学主体变为学生,把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优先权、主动权交与学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联想.教师教学时的再创造实是学生心灵想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只是一种引导,引导学生去想象、探究,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只仅仅是点拔一下,留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再创造.

作 者:杨亚梅 作者单位:深圳艺术学校,广东,深圳,518028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12)分类号:G633.3关键词:课堂教学 转变观念 因材施教 发挥创新

中学语文素质教育模式创新初探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育模式,模式创新

所谓“素质教育”, 就是依照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 挖掘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 弘扬其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促使全体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语文学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 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下面着重探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

一、改进教学手段, 优化创新教育

合着教改的节拍, 除了投影器、录音机等教学仪器外, 电脑真实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它几乎无所不包, 无所不容, 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 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 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 它容量大, 效率高,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 都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进而促使他们接受与创新知识,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让学生爱创、乐创, 勇于创新。

二、转换教育角色, 营造民主氛围

平等、互动、对话, 既是一种教学方式, 更是一种师生关系。语文课程改革要求师生平等、互动、对话、共享。平等、互动、对话、共享是民主的、自由的、和谐精神的再现。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勇于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 消除心理压力, 才会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观察和思考, 才会精神振奋, 情绪激昂, 使创新意识充分发挥, 营造“学习共同体”, 通过彼此间交换知识和各种信息, 丰富、提高或完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应仅仅是课堂的管理者、组织者, 还应是参与者。教师必须持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 认识到自己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在心理上、情感方面也是平等的。只有带着这种认识走进课堂, 才能真正体现民主自由和谐的精神。

三、转变教学模式, 凸显学生主体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中落后观念的影响, 许多学校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 教师习惯了满堂谈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 极少关注学生能否将知识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针对现状, 语文教师要尽快应用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上。改变过去语文教学以“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为主体的旧模式, 积极探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例:笔者为了从繁琐讲解中解脱出来, 把时间还给学生, 采用了以学生轮流当“主讲教授”为核心活动的“欣赏式阅读教学模式”, 即包括承包主讲课文 (课前) —写鉴赏文章 (课前) —五分钟讲授—七嘴八舌评议—质疑—句话赏析六个环节。需要注意的是, 采用此种教学模式, 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前对“主讲教授”的指导作用, 上课时要将教学环节连贯井然, 并查漏补缺, 最后点拨升华, 从而让学生在唱尽主角的兴味中, 充当知识的“加工厂”, 而非知识的容器。实践表明, 采用此种教学模式, 有效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 教师要提高美学修养, 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 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 让学生知道《春》蕴含自然美, 《纪念白求恩》倡导品德美, 《七根火柴》渗透社会美等。另外, 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 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艺术美等。可结合讲评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进而创造美, 用语言行动描绘生活, 发现美, 提高美的创造力。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感染学生, 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陶冶学生。语文教师要以言传身教, 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点化学生, 让学生从点滴做起, 做有崇高道德的人。

五、加大学生阅读量,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首先, 加大学生阅读量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它需要广博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大量自由地阅读, 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社会、科技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依靠自由阅读积淀在心灵深处的知识比老师在课堂上生硬灌输的知识, 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具支持作用。

其次, 大量的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人生视野。学生因年龄的关系, 对于人生的认识还比较肤浅, 大量阅读反映人间百态的文学名著可以深化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大量阅读中外名家的传记作品可以增加学生对人生历程的体验……总之, 这对于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有极大好处。大量阅读还可以让学生学到丰富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由此可见, 没有大量的阅读, 就不会有知识的储备和力量的积蓄, 也不会有极高的语文素养。

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倾注情感

语文教学是有情的教学, 学生是充满感情的个体。为此, 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情感, 在文本的情感中领悟情感。在教师情感的正确引导下, 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情感的栖息地。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感情世界, 凭借自身情感引领学生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 激发学生的求知情感。

中学语文教学教育创新初探 篇8

【关键词】创新教育;中学语文;策略研究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该明确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方法。语文学科毫不例外,并且只有促使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如何巧妙、有机地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语文教学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实践。

一、突出主体,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首先要建立一种平等参与教学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尊重他们的人格个性,以平等的姿态去亲近学生,多与学生交流、谈心、商量,逐步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和人伦差异,使学生不惟书、不惟师,敢与教师自由交往。让学生产生一种无拘束、不畏缩、畅所欲言、敢于争鸣的健康心态和活跃心境。其次,要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语文课堂创新,构建学生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设计语文活动、学法指导训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多种途径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真正形成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教材的创造互动。

2.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为学生提供创新动力

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生活态度、人生观、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创新品格,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为语文学习与创新提供内动力。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无不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中华历史坚韧朴实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教材中古今外的先哲贤士们为追求真理、寻求科学而不断探索,勇于献身的精神,会激励着新时代的中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锐意进取,顽强地向创新目标奋进。

3.营造语文创新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创新

教室的布置上,将文学性与艺术性熔为一体,名人名言、学习专栏相映成趣,板报展评篷壁生辉。课间,组织学生读书看报、讨论妙语佳句。适时地开展语文知识竞答、热点问题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力求让学生在浓浓的语文氛围中,关注生活、感悟语文,让学生热爱语文、乐于创新。

二、强调个性,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1.精心设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习上,学生只有存在疑问,在认识上才能感到困惑,产生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深入钻研教材,确定重难点,选择的教学切入口,问题力求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通过设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另外,教师不仅自己精心设疑,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对问题敏锐的洞察力,造就学生敏于发现、勤于发现、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还要逐步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心,不盲从、不违心、不惟上的良好品质和学习上的批判精神。通过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

2.训练求异思维,促进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协调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在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索同一问题。小到标点、一个词语,大到篇章分析,都可以引导学生多向比较,展开求异思维。引导学生对各种语文材料研读时,要启发学生各抒已见,不追求答案一致,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设计一些正向与逆向思维的作文题让学生思辨,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选取新颖而独特的观察、认识角度去探求事物,表达出自己不俗的认识和看法,让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充分训练自己的语言思维,使带有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写作闪亮登场。

3.培养想像力,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阅读教学,在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思、多问,训练他们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去想像未来,去创造作者没有创造的东西。如文中的人物神态、场面气氛、故事情节、诗歌意境、未尽之情、言外之意等材料信息,都可以延伸、扩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想像。作文教学要从模仿范文,抄袭文章以及人云亦云中解脱出来,通过进行补写型、续写型、扩写型、改写型、想像型等写作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被激发,写作时遣词造句、立意、选材、行文布局便会八方辐射,思如泉涌,让学生在自己设计的生活中,思维自由驰骋。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注意语文教学的延伸拓展,扩展学生实践的空间

如果把学生整天禁锢在课堂上进行思维训练,连外界新鲜事物都没有接触,学生将失去充分发展的思维空间,只有扩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学生的视野才能开阔,思维才会活跃。因此,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堂,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在实践中发展创新能力。

2.广泛地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首先,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安排语文活动。要充分利用课前,课尾时间安排学生自我训练,以求日积月累。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课前五分钟朗诵、每日名句欣赏辅助性课堂活动等。更主要是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好每节课内的主体活动。如朗读、讨论、表演等活动。在活动的设计上,还可以考虑以课本为本,进行迁移训练。进行课文内容总结时,组织一些别开生面的迁移训练。也可以单元为网,进行专题讨论,根据单元内容设计专题语文活动。如根据戏剧特点,组织学生编写剧本,表演课本剧。其次,以课外阅读为辅,开展语文活动。向学生推荐订阅报刊杂志,广泛地开展读书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摘抄、剪贴、日记、随笔等形式做读书笔记。通过开展读书笔记评比、手抄报展评、辩论会、课前讲话,阅读欣赏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实践能力。

3.投身社会实践,展望未来,让学生充分展示创新才能

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通过展览会、报告会、访问、游览、社会调查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了解社会、培养学生开拓、拼搏、创造精神,同时让他们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勾画未来的美好前景。通过实践,学生充实了课本知识,训练语言实际操作能力,极大地提高了语文创新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教师循环渐进、长期坚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把创新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用创新理念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篇9

摘要:江泽民1995年曾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正是要靠创造教育来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各学科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十二年,就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做了一些尝试性研究,现谈谈其中的粗浅体会。

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篇10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作为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营造出主动学习、民主和谐、积极探索、大胆质疑的课堂氛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把课内延伸到课外,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使创新能力得到升华。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校教育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语文教育应有的人文科学特征荡然无存,一篇课文教师十分尽责的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思想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面面具到;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的考点,机械的重复训练。学生的学习形成了思维定势,没有了主动、自由的个性,只有录音机般的复制功能。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死死的束缚着,鲜活的个性和丰富的想象力被扼杀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意识应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着落点。

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教学是一个活动空间很大的学科,可以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去快乐的体验生活、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真正凸显出语文教学应有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得到形成和发展。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使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学习状态,就要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的扩展和完善自我认识,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探究性学习则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所以,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并设计出具有一定探究空间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开展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语文是进行创新教育极具优势的学科,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在现实社会中,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境学会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主动的去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课内外紧密结合,通过开展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原苏联心理学家列昂夫认为人的内部心理活动来源于外部活动,其间存在一个内化过程,提出了人的能力与个性是再活动中形成的观点,并认为人的活动的主动性的形成是个萌芽的重要表示。通过开展语文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其兴趣,培养其能力,陶冶其情操,发展其特点,培养其创新,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

四、把社会生活作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

语文作为一种工具学科,是学生学习最早、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但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口才,学生只有静听的份儿。长此以往,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厌倦是完全可以理解了。

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主要是靠社会实践活动和生活积累获得。知识和兴趣是在实践中获得并发展的。创新性语文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设参与实践活动的各种机会,使其不断的积累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是最好的课堂,传统的教育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使学生学习上形成了思维定势,成了“应试”教育的奴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透视社会生活,体验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大语文观,由“应试”变为“应时”。

浅谈中学语文教育的创新能力培养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育;潜移默化;调动;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247-01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呼唤着具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面对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对知识经济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中学语文教育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并且要强化实践性,切切实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实施语文创新教育,就必须真正尊重学生人格,民主平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查阅工具书,去思考,去探求,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语文学习过程中,引导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能力,使已有的智力在实践中运用中得到重组、得到发展,开发每一个学生创新潜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索过程的心理历程,丰富、砺练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准。这种实践的、活动的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丰富和改造主体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创新能力的养成、内化的过程。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贯穿于整个语文教育活动,尤其要通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写作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通过教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领悟力。

每一篇活生生的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每一篇作品都呈现出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作品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观念,从“以教师为本位”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模式教学”的观念转变为“开放教学”的观念。语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一面明亮的镜子,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作者关于人世、宇宙如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一代代的人逝去了,但他们的精神笑貌却活生生地存留在语文(文学)里。语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学)审美感悟,可以从历史的深度认识生活,了望人生,从中汲取营养,接受人文素养的陶冶,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語文教学可以从语文(文学)作品中“复活”历史,甚至可以“创造”历史,从文学作品中体悟远逝了的作者的活生生的精神笑貌,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情感气质,对作品作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这种体语、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这是语文课的独特魅力力所在,这本身也是潜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鼓励与肯定也就保护了探索、创新的积极性,而决不能用教师的“权威”、统一的“模式”、所谓的“标准答案”去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三、写作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物化和外现。

我们应当鼓励并引导学生很真实地书写自己所体验到的生活,切忌人云亦云的假话空话;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不必拘泥于事实,也可编述故事。在写作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发现自我,并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主战场,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让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1、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沉浸于课间活动,不易集中于学习活动中。如果在短时间内学生能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将对整堂课的学习效果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上课伊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提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对问题很感兴趣,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还使学生的记忆、思维进入了最佳活动状态。

2、精心提问,点燃思维火花。教师精恰合理的“导”能化平淡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间繁琐呆板的一问一答,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无法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少而精,直接切入要点,就能积极引导学生去思维,去争议,促使其主动探索未知领域。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总结、教师开导,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贯穿全文的中心内容,从讨论到汇报都闪烁着学生的创新。

3、创设情境,营造和谐氛围。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一定的情境,给他们“移情”的机会,使学生融入角色,设身处地去领会,去感悟,去尝试,让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在自由、宽松、民主、平等的土壤里生根长叶。

4、自由发挥,弘扬个性。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境美需要去体会、去感悟。只有体会了才能读出味道。教师通过分析关键段落和关键语句,让同学们展开想象,从而分析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上一篇:《统计》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下一篇:放弃三支一扶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