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研究(通用11篇)
邛崃市拱辰小学:石玉琼
关键词:小学音乐 教育 创新教育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不仅给学生的学习观与学习方式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期盼。
作为小音乐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努力探索,寻求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依此发掘学生的潜能。
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和实践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方向,如何通过音乐课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个音乐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挖掘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音乐是幻想世界的载体,是创造力的“乳汁”,是生命和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不应该仅着眼于培养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技能,更主要的是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丰富想象的创新能力。音乐作品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教师首先要善于挖掘,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引领学生开启智慧之门。例如在学习节奏排列的课上,我就采用了做游戏的教学方法。首先,我先出示五张节奏卡片,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随琴声学会节奏,接着我让学生五人围成一组进行讨论:节奏卡片如何讨论更通顺流畅?当话音刚落,全班同学便纷纷讨论起来,这回他们可忙了,有的用手拍节奏,有的安排顺序,有的眉开眼笑,有的双眉紧 1 锁,有的拍手叫好,看着他们一个个认真的样子,我也不断地在一旁给予鼓励,最后还让全班同学评价他们的游戏,学习他们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他们的缺点,大家在游戏或观察的过程中都很投入,发言也很积极。学生在欢快的游戏活动中掌握了节奏的排列要领和方法,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的课程观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则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施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学生学习的探作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同学间缺乏交流,合作、动手机会少。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很少参与。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听众和机械的模仿者,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便会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对音乐失去兴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个性,摆正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例如学生听了《运动员进行曲》引导学生想象,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场景,是跑步的镜头?还是行进的场面?情绪是激昂的还是忧伤的?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发挥他们的想象。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 生活环境和阅历,创设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气氛,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三、从生活取材,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音乐就在身边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扎根于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服务,将会对创新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家里经常看到爸爸妈妈为他们忙这忙那的情景,我便将它运用到《妈妈歇会吧》一课的教学中,让孩子们也做一回“爸爸妈妈”,体验做爸爸妈妈的辛苦,然后在思想上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教学中,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鼓励下总结并创造,最后又回到生活。这些设计,将音乐教学生活化、平凡化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其实音乐就在我们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标新立异
我们过去教学注重知识传授,采用灌输式教学,不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探索与创新。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中要舍得花费时间开启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的闸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允许标新立异。
例如,在教授“爱唱什么歌”这个专题时,我让学生欣赏《青蛙合唱》这首曲子,首先向学生用多媒体展示夏天的池塘,然后对学生说:“夏天到了,池塘里的青蛙爸爸和青蛙宝宝们又开始了唱歌比赛。你听„„”,我 3 开始模仿青蛙爸爸和青蛙宝宝的歌声。并问学生:“你觉得哪个是青蛙爸爸在唱歌?哪个是小青蛙?他们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呢?”接着我给学生播放钢琴曲《青蛙合唱》这首曲子,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做游戏:听到小青蛙的声音迅速站起来,听到大青蛙的声音迅速坐下,反应迅速整齐的小组获胜,得到青蛙合唱团送出的智慧星。游戏做完后我组织学生学习歌曲第一段。我说:“小青蛙看到小朋友的表现如此的出色,它要为小朋友唱首歌奖励大家。可是„„它把歌名给忘了,请聪明的小朋友听完后帮它起个歌名。”随后,我学着小青蛙的样子唱第一段歌词。之后我对学生说:“想不想学小青蛙唱歌?”学生们很积极,于是学生用听唱法学唱。学生学完之后我对学生说:“看着小青蛙唱得那么开心,其他小动物都坐不住了了,你还能替它们唱出自己的歌?”于是,学生们替小蜜蜂、老虎、小鸟等唱歌,氛围十分活跃。之后,我向学生揭示本次课题为“爱唱什么歌”。
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并让学生模仿,给学生开阔了想象的空间,体现了自主、开放、创新这一教学新理念。
五、坚持“器乐进课堂”,开展音乐活动,提高学生音乐能力。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在欣赏教育中,经常让学生用乐器演奏那些动听的旋律,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感受乐曲的情感;在进行旋律创作时,乐器无疑又给他们对音乐旋律的感知提供了帮助;在掌握和弦时,学生可以利用乐器去尝试哪些音放在一起是和谐的,哪些音放在一起又是不和谐的。通过课堂器乐的帮助,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音乐活动是音乐课的延伸和补充,这种特殊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空间更为广阔,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既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又对实施素质教育,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开展音乐活动,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意义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创新教育也成了热点研究的话题。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发展过程。由此可知,创新教育和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性格,因此,他们的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利用创新教育,创新教学方法,设置教学情境,就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放松他们的精神状态,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的思考力、记忆力、想象力,并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的策略
1.创新教学的方法。
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只一味进行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会觉得课堂枯燥无味,产生厌烦心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为了提高创新教育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学习和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传授学生基础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做好教学规划,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比如,由于小学生比较爱玩,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一性格特点,采用游戏型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积极和教师、同学进行课堂互动,在快乐中掌握音乐知识,加深他们的学习印象。在进行《春天的信使》教学时,教师在讲解基础的音乐知识之后,让学生掌握这首歌的节奏,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之间进行比赛,采用二重唱的方式,寓教于乐,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效果。再如进行《春姑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扮演春姑娘,跳着舞进入课堂,以此作为课堂导入,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愉悦和融洽。然后教师用不同的速度演唱《春姑娘》,使学生感受歌曲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用轻轻的脚步来引导学生联想春天的脚步是慢慢的、轻轻的。学生跟随教师的步伐轻轻地跳起来,引导学生感受舞步的优美,激发学生学的愿望,通过分角色表演,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2.激发学生想象力。
由于小学生处于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非常强,并且好奇心非常重,对一切新奇的事物都十分感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教师在讲授《军队进行曲》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听完歌曲之后,在脑海中会自动形成相关的画面,比如跳舞、游泳、跑步、走路的动作等,这些联想画面都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充分尊重学生,尊重他们提出的音乐见解,让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他们的想象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比如,在欣赏《鸭子拌嘴》时,当我绘声绘色地讲解乐曲的意境及表现内容时,学生突然举手提问,学生说:“老师,我不认为是鸭子在吵架拌嘴,我觉得好像厨师在饭店厨房里炒菜。”对于学生的这些想法,我会进行表扬,表扬他们勇于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老师尽量少给出“标准答案”,突出音乐教学创新教育,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寻找答案,探索艺术表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3.在课堂教学中突出生活性,应用生活素材,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用一些生活案例,突出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比如,学生对妈妈做饭的场景非常熟悉,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创设“妈妈做饭”这一生活场景,开展“烹饪大赛”,让学生以文具盒作为烹饪工具,橡皮当菜来烹制。在介绍菜名和制作过程时,要求学生根据某一音乐韵律进行,取代某一首歌的歌词,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加深了他们对生活的解读,同时体会到生活处处皆音乐。
由于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要从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其进行多元化的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在快乐中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小学音乐创新教育涉及的因素较多,本文只是简单介绍创新教育的几种策略,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发展认知,最大化学生利益,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促进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
摘要:创新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最大化体现学生利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其进行多元化的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在快乐中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个人素质;兴趣爱好;音乐审美
一、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个人素质,更新教育观念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富有创新精神。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调整教学结构,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的小学音乐教育。审美不能通过灌输,艺术不能依靠说教,传统的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新型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要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要追求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音乐教师主动从传统的教师角色中跳出来,为学生创造宽松融洽的音乐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对音乐的独立思考与不同体验,尊重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和自尊。
二、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教师应鼓励学生对音乐进行创造,音乐实质上是对情感的表達。小学音乐教学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让学生愉悦地感受,从而进行积极参与。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享受音乐、欣赏音乐的前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用灵活多变的教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充分发挥音乐独有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让音乐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把学生作为主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老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音乐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发创造性,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发觉学生的创造性。
创新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一种能力,不是单一的一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束缚学生能力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机会、创设条件,发挥音乐学科教学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创造性的音乐教学,通过在审美、听觉、创造、思考方面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姚志细.让音乐成为孩子们的最爱: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尝试[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5(7).
[2]张瑞.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J].青年文学家,2010(19).
摘要:在德智体美教育的全面开展中,小学音乐教学得到重视,小学音乐教育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创新教学措施。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学;教学措施
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也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走出偏重于知识灌输、专业技能训练的误区,转为对学生兴趣、素质、能力、个性的全面培养。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注重立足于学生主体的发展,创新音乐教育方法。
一、树立创新音乐教学意识
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教学实践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评价能力和自我诊断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发展和创新,及时的了解并汲取新的知识,探索新教学方法的运用,重视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用音乐的动作和音乐的语言向学生传递音乐美感、音乐情感和音乐的创新意识。
二、创新音乐教学素材
目前,由于教育模式的不断更新和完善,课本以外优秀的音乐歌曲层出不穷,有的作品学生很是熟悉,也有的作品学生很是陌生,教师可自行补充教学素材,可以多教授学生感兴趣又比较熟悉的音乐歌曲。例如:优秀儿童频道中的主题曲《大风车》或者其它脍炙人口的歌曲,如《蔬菜歌》、《灰姑娘的梦》等作品,既好听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利于学生体会歌曲蕴含的情感和崇尚真善美的世界。会器乐的老师还可以把吉他、口琴、小提琴等乐器带入教室,给学生演奏助兴,为音乐教学素材又注入学生喜欢的一抹色彩。又如,在教授《森林的歌声》一课时,学生为歌曲伴奏环节,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元素为歌曲伴奏,借助森林动物的各种形象,让学生在角色板眼中进行音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教学,接着让学生读一读书中“布谷鸟”和“青蛙”按节奏标记的叫声。这样,巧妙地加入自创伴奏,更利于学生体会学习音乐的乐趣,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
三、创新教学方式,加强体验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唱歌曲,一般是教师先范唱,然后,再逐句教唱学生,通过反复教唱,达到会准确演唱歌曲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既单一又缺少创新性。笔者认为,音乐学科本身就是需要欣赏和体验的艺术,在音乐艺术的聆听体验之中,让小学生得到启蒙,从而感兴趣的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在音乐教学教唱歌曲环节中,可以让学生以听觉为中心,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丰富情感,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例如,在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时,这首曲子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无限的慈爱和真挚的母子之情。教学中,先欣赏音乐,在体验音乐中引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反复聆听后,学生已基本能哼唱旋律,师生展开交流探讨:(1)“这是一首怎样情绪的歌曲?”(可以从作者抒发的情感、音乐的节奏等角度去思考)(2)“从这首歌当中体会到了什么?”交流完毕,让学生带着情感再次复听,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感受真挚的母爱和轻轻的扶慰,最后,舒缓地演唱这首歌曲。又如:在教授《重庆小景》一课时,让学生反复观看课件中关于重庆的一些照片,比如朝天门,解放碑等夜色,并结合重庆自然特色,如小桥、流水、等美丽的画面,充分领会音乐背景,欣赏完后,反复播放歌曲的同时,可让学生用重庆方言朗诵歌词片断,感受巴渝音乐浓郁的风格特征和重庆方言的独特韵味。以这样聆听、体验音乐的方式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课堂,走进音乐世界。
四、有效应用多媒体进行创新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贯彻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不断激发探索精神,善于发现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性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音乐教学,制作与教材配套的音效动画,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学习,全面开辟学生的多项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达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
总之,创新教育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新要求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音乐的艺术特性、情感特性,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时陶醉在艺术活动的欢娱之中,学习音乐的过程即是对艺术乐趣的追求过程,这一优势是音乐学科独具的。在创新教育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遵照创新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独特优势,致力创新音乐教育的新方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松.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的措施探微[J].教育,(9):00019。
[2]刘慧.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探讨[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2):00034。
【作者】黄芳
【关键词】审美教育意义??中小学审美教育现状??中小学生特点? 【指导老师】李颖 【专业】音乐学
【正文】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整个教育事业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中小学音乐教育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审美教育处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部分。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即美育,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
但是许多例子数据表明,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长期形成了以技能、技巧为中心的技术教育,忽视了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从而导致了音乐教育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丧失,使多数学生没有了音乐学习的兴趣,这就严重背离了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因此教师应根据当代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抓住情境、情趣、情感三大要素,将音乐教育的知识性、技巧性与综合艺术的情感表现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真正体现审美教育的目标。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与重要意义
(一)音乐审美教育性质与任务、功能
从美育的角度看,音乐是美育普及的重要形式,是美育诸形式的纽带。音乐以其特有的音响美、节奏美、旋律美直接强化审美主体审美感知。在音乐作为艺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和其他艺术一样,也具有三种重要的社会功能,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这三大功能之中的任何一项都不会独立地发生作用,而是在辨证统一的过程中通过审美功能实现来完成其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音乐审美教育是以音乐独特的审美功能为核心,通过利用与音乐艺术相关的一系列教育手段,实现音乐的认识功能。它是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我国的教育大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归根结底,它是美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音乐审美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它以自身特殊的审美方式,发挥着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和体验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表现和创造能力。
音乐审美需求是人的审美需求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其他审美式无法替代的审美需求。审美情趣是人的全部情趣的核心,音乐美能使人的多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它能培养人丰富的情感、积极勇敢的创造力、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能力及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力,它使人们获得趋向美好事物、排斥丑恶事物的心理定势,培养人们良好的性格品质,使人们逐步达到自觉地、自由地运用美的规律去创造客观事物,改造人自身,在真善美中达到高度统一。这是音乐审美的最根本的功效。
同时,音乐审美素质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其他方面具有“辅德、益智、健身、养性”等巨大功能,它能够培养人美好的道德情感,调节人的精神状态、增强人的思维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消除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因素,使人接受创造音乐文明,进而成为具有较好的情操、完美的人格、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和谐的文明世界使者。
(二)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音乐教育与智力开发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文字、数字和音符。”现代医学证明:人的创造才能主要通过用脑完成,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多半属于右脑发达型的人。音乐教育开发右脑,提高人的聪慧程度,心理学家佩斯研究确认:大脑左半球控制人体右侧器官的语言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右半球控制人体左侧器官的立体图像和形象思维能力。此项成果获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使大部分学生局限在语、数等功课中。学生整天使用大脑的左半球,使左脑长期处于极度兴奋和过度疲劳中,而右脑长期处于抑制状态。左、右脑使用的悬殊不但会损害左脑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了左、右脑的均衡和谐的发展,有碍智力发展。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通过旋律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大脑中产生音乐形象,给人视觉的形象思维。音乐的这种特有的功能是在右脑中完成的。因此,音乐对开发智力的巨大作用无需置疑。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 2.音乐教育中的道德渗透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兴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通过对人的审美教育活动,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抛弃那些低级趣味的嗜好,最终成为一个高尚有修养的人。他开设的“礼、乐、射、御、书、数”,其中音乐就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他对于歌颂“礼让”政治的《韶》乐,赞不绝口,感叹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甚至感叹:“三月不知肉味”。而对于歌颂武力取天下的《武乐》,则批评说:“尽美矣,未尽善也”。这充分说明,孔子已经看到了美育与德、智、体之间的关系,不自觉地把美育列为学校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这种提法跟现在提倡的“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相一致。
亚里士多德则更具体指出:音乐之所以必须学习,不只是为了一个目标,而是同时为了几个目标,那就是:教育、深化心灵、精神享受。音乐教育通过音乐培养了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理解美、表现美的能力。欣赏者内心美好的情感被唤起的过程即是受到陶冶的过程,也是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美,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音乐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音乐教育中的美育主要指通过对人的音乐美的感受,唤起欣赏音乐的情感过程,引起情感的激荡,造成情感的共鸣,在愉快中受到教育。
?青少年思想的品德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家庭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学校教育的德育,是用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学生,而这项工作渗透在音乐教育中,效果极佳。
二、对目前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教育理念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 我国新修订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大纲中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作了明确的阐述:“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课程的最基本的理念,“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这些音乐教育的新理念给新世纪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既符合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也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主要表现在没有把音乐这门课程真正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着重强调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是音乐课教学的最基本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音乐知识的教学,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完全无法达到审美教学的要求。通过实习,调查和查阅一些文献资料,当前中小学音乐课堂的现状如下: 1.唱歌课的教学
很多教师就是形式上单一地教会学生唱某个歌曲,片面地认为学生学会唱某首歌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即便是进行了识谱教学,也因绝大部分学生对识谱不感兴趣,导致唱歌教学纯粹变成了教歌的形式。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一句一句地跟唱,整堂课就是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由于小学生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而且很不稳定,容易被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而准仪注意力,因此这种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原来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更谈不上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及综合审美能力。2.音乐欣赏教学
有的教师就是找来许多的音响资料,整堂课放音响,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这种长时间的被动状态注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当然也无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及审美能力。音乐审美教学的本质是审美训练,即对审美观、审美能力、审美人格的训练。它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又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它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及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培养。3.音乐知识教学
由于其教学内容相对音乐课的其他内容是所谓“最为枯燥”的。对这种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师更要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味地给学生灌输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让他们背音的高低、长短,背“两个八分音符相加等于一个四分音符”等基本乐理知识,学生即使是“被迫”吸收了这些东西,但是一唱起谱来,无节奏、音不准,更不能正确把握歌曲中所表现的音乐的各种要素。诸如此类的种种弊病最终导致整个音乐教学不可能让学生有情感体验及审美愉悦,与“审美教育为核心”背道而弛。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种“异化”现象 ?? 1.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
???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即中小学音乐教育没有很好地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违背了音乐审美的规律。一些中小学音乐课,并不象一门艺术课、美育课,而更像一门语文课、数学课或者思想道德教育课。把音乐课型尤其是欣赏教学上成语言替代型,这完全是不可取的。音乐与语言虽然都是艺术,但是音乐这种非语义的艺术,是语言永远都无法取代的。教师不能只是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和表述音乐所要表述的形象、内容,而应更多地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听,给他们以想象的空间,在音乐流动的音响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鉴赏能力,感受音乐塑造的艺术形象。以语言替代的教学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即语言给人的感受,这完全不是音乐本身给人的感受,这完全违背了音乐审美的规律,也无法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2.中小学教育的“专业化”倾向
中小学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中小学音乐教育没有很好地突出中小学生的特点,以提高音乐知识、技巧为目的,以至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往往在实践中变成了非中小学的、非音乐的甚至是反音乐的教育,违背了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的原则。中小学音乐教育属于普通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的音乐素质及修养的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做了明确地阐述:“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可见,中小学音乐教育并非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或音乐专家,而是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学不能以专业的音乐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知识和技能只是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手段而非教育的最终目的,本末不能倒置。
三、中小学音乐课中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由情感而引起。也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使之受到美的感染。音乐教育的全过程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现代美育提倡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已成为学校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和必然趋势。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根据上述中小学教育的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同时把握情趣,情境、情感三要素,我对中小学音乐审美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学生正确的音乐美学思想,提高音乐审美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在音乐教学的初始,教师就应给学生讲解音乐美学的基本知识及意义。?对音乐的审美形态-?-?“音乐是什么?”这个问题,?实际是一个价值问题,它等于是在问:“什么样的音乐才是理想的音乐呢?”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去辨别。在实习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因为流行音乐容易满足人生理上的感性刺激和发泄需求,而且在音乐的制作上也越来越倾向于讨好年轻人。作为音乐教师,
主题:浅谈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者:薛 文 杰
单位:襄阳市东津新区中心幼儿园
联系电话:襄阳市东津新区中心幼儿园
湖北省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襄阳市东津新区中心幼儿园薛文杰
[内容摘要]:中小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小学生更是音乐黄金时代,这个时期小学生所接受的主要是素质要与的内容,而音乐教育有由于它具有取材广泛、灵活性强、生动形象、富于激情,学生易于接受等自身特点,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感、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起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创新音乐、重要性、必要性、审美教育、培养兴趣
小学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少年儿童正处在发育成长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音乐教育对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文化和艺术修养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音乐教师怎样通过音乐教学来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以及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对其进行教育、引导。那么我们音乐教师如何才能做好这些呢?如何让别人了解这些的重要性呢?下面我分三点来谈谈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应试教育下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以追求考分为主要目的,是“死读书”的典型,这样的小学生不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提高小学音乐教师能力构建水平,才能使音乐教育以音乐艺术的形式,培养了小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意识;才能使小学生具有各方面的能力,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加强学习态度决定一切。教师的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动方向。作为新形势下的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就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交流者,从修剪枝杈的“园丁”转变为启迪学生智慧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把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新型的朋友关系、伙伴关系。
(二)、把握课堂教学,提高组织能力课堂是教师施展本领、展示才华的地方,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既定的任务,教师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充分了解;对教学环节的清晰而周密的思考;对教学用具的精心选择;对课堂突发事件的预见等等。同时,通过制定规则、及时鼓励、协调关系、树立威信、纪律控制等各种措施对课堂实施有效的管理,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这些工作,既是教师的必修之课,也是教师能力构建的必由之路。
(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拓展音乐教学渠道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对于任何成功的事情都可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小学音乐教育自然也不会例外。现在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作为网络时代的小学音乐教师,就要及时学习、掌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勇于“触电(电脑)”、“触网(网络)”,用现代教学手段来武装自己,不断拓展音乐教学的途径和渠道。
二、小学阶段音乐教育在新课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新课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改变了陈旧的音乐教学方法,更新了陈旧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真切、音乐兴趣更浓厚,审美与创造能力得到培养。下面就是小学阶段音乐
教育,在新课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具有的重要作用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激情导入,调动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过去上每堂课,总是习惯性地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按部就班导入,让学生感到千篇一律,索然无味。不能调起学生的兴趣。现在根据每课内容的特点。设计出新颖的课堂导入。例如:在教唱《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利用课件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通过故事当中小蝌蚪找妈妈的感人故事情节,诱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欣赏音乐,体验歌曲情感。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相较于以前的教学活动,我在保留了整体欣赏、感知音乐的基础上增加了二次欣赏、品味歌曲,对比欣赏、体验歌曲两个听的环节,让学生在聆听音乐之美的过程中同时去体验情感之美,充分发挥音乐听这一重点。
(三)、唱演歌曲,培养创新意识。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自由的演唱歌曲,为歌曲配舞蹈,故事等一些环节,调动情绪发挥小学生活泼爱动的性格特点,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唱小学一年级第二册《我们来开音乐会》这首歌时,其中唱“你唱呀池塘的小青蛙呀,我唱呀叮咚的小溪水,他唱呀田野的小禾苗。”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能唱唱春天的什么。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结已自己的生活进行创作,并在创作出歌词的基础上改一改旋律,让他们自己去表现创新后歌曲的效果,听着自己的歌曲,学生们激动了,创新的意识也就高涨起来了。
(四)、表演歌曲,给学生美的教育体验了歌曲情感,创新了歌曲内容,可以说是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已经有一了个总体细致的认识,接下的表演歌曲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这种认识通过配舞蹈,拓展情节等形式表现出来,与同学一起去分享歌曲的内容美,情感美。
三、音乐教育在小学生音乐审美教育中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它的这一作用?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分别从以下几点表现出来: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例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这一课中,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大草原的画面,感受着老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完全神经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视觉、动觉、想象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
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得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得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例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这一课时,学生听到了一首节奏强烈、富有动感的音乐,好像真的有许多玩具兵在走路、摇摆、玩耍,每一个小朋友都产生了情感表现、行为表现得冲动。于是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自己的想象,你愿意表演哪个玩具就表演哪个玩具,你愿意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同学们高兴极了,都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设计动作,积极地、认真地参与表演。就这样全体学生都变成了一个个不一样的玩具兵,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3、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例如:在低年级唱游课中有一首《我的小宝宝》的歌曲,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抒情优美,描写了一位妈妈在哄孩子睡觉时的场景,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强烈的依赖之情,营造了一个温馨又美好的家的氛围。这首我就让学生来表现,“假如你是爸爸(妈妈),你会怎样红你的小宝宝睡觉?”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组成临时家庭,用歌声、表情、动作、造型来表现这首歌曲。学生的表现没有好于不好,只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都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掌声。最后我还让学生思考:妈妈对你是这样的关心,那么你该怎样回报妈妈呢?学生是很聪明的,马上都能回应老师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都是表达了自己对妈妈深深的爱,和对妈妈的感谢,此时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4、培养学生的审美合作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例如:在如二年级唱游课中要求学生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如果光听老师讲,学生对学习一点儿也没有兴趣而且根本听不懂,这是一个让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于是我运用“搭节奏”的游戏,让学生自行组成活动小组,在搭搭拆拆的游戏中学习掌握到新知识。在他们的游戏过程中不单单解决了怎样搭节奏这个知识点,而且继续在研究搭完了节奏之后,怎样拆了节奏再搭新的节奏我们还进行了比赛,看哪一小组节奏搭得又快又好。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也锻炼了他们小组合作的能力,因为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5、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
例如:在欣赏《快速波尔卡》这首乐曲时,我让10-12名学生为一组,通过表演性的动作来表现可取所要表达的内容,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来丰富乐曲的时间、场景、人物、事件;在扮演角色中,我又鼓励学生可以一人扮演多种角色。于是,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段舞蹈;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首诗;有一小组还创设了多个场景:火车站、大草原、田野、农庄、森林等等。在表演中,学生自由地、大胆地表现出了对乐曲的独特理解,充分感悟到了音乐的魅力,让我不得不赞叹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创作能力。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这就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培养造就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中小学音乐教师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赵颖;《自主•愉快•创造性地学——创新教育丛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4]李妲娜.世界音乐教育集萃[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
[5]翟晓江;《小学音乐教育新视野》;科学普及出版社;2009年;
[6] 姚便芳;《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指要》;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
[7]姚便芳;《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指要》;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06月;
热爱, 让他们喜欢上音乐, 用音乐表达内心。教育工作者怎样让学生喜爱上音乐是重点。《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 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 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与学习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 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最好教的是死知识, 教者只需“照本宣科”, 但效果也是最差的;而最难教的则是最活的“教学教法”, 即教会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 学会最多的知识的方法。因为它是要因人、因地、因时、因条件而异的, 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从学生游戏中来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 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唱“独角戏”, 学生很少参与。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听众和机械的模仿者, 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便会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 对音乐失去兴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展示学生的个性, 摆正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作为一名有心的教师, 我常常仔细观察学生做游戏, 发现他们在游戏中常用“口诀法”。
二、从学生的爱好中来
对学生的教学, 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 但若过分强调训练这方面的技能, 将会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 消耗他们的学习热情, 同时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厌倦心理。这时, 为了让他们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创新发展, 我决定用游戏的手段, 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使他们不仅掌握知识, 而且发挥他们的创新主动性。
三、从学生的生活中来
艺术来源于生活, 也扎根于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服务, 将会对创新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的生活与青年人、成年人都不同,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 捕捉特征, 是能将其运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来的。在教学中, 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生活经验, 在教师的指导、鼓励下总结并创造, 最后又回到生活。这些设计, 将音乐教学生活化、平凡化了, 让学生深刻感受到, 其实音乐就在我们身边。
四、从学生的思维特点中来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因此, 我们应该时时注意运用他们的形象思维去启发他们的抽象思维。我们过去教学注重知识传授, 采用灌输式教学, 不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 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阻碍了探索与创新。在新理念的指导下, 在教学中要舍得花费时间开启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的闸门,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并允许标新立异。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特感受与见解, 并让学生模仿, 开阔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体现了自主、开放、创新这一教学新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一、二年级对音乐体裁的了解是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 能够区别独唱、独奏、齐唱、齐奏。《爱劳动》是进行曲体裁的歌曲, 老师在进行曲教学中, 首先通过歌曲中的衬词:“嗨哟里格嗨哟嗨嗨……”与劳动的步伐相结合来了解体验“进行曲”这一体裁, 音乐与行进的步伐是统一的。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册《汪汪与咪咪》一课通过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体会三拍子“咚、嚓、嚓, 咚、嚓、嚓”的舞蹈场面, 把音乐场面融合与渗透了音乐情绪、情感, 音乐的力度、速度等表现要素体验乐曲的各种节奏形式与音乐体裁的关系, 突出了节奏在音乐要素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教学;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素质教育的实现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小学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个时候的创新教育是否能够顺利地开展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重大的影响。小学音乐作为学生除语数外之外比较感兴趣的学科,学生在课堂上会有比其他学科更强的积极性,如此一来,无非是为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意义
1.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作为刚刚进入学校学习不久的群体,其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都还十分不成熟,因此,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都会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而小学音乐课程因为没有语数外等学科枯燥,是学生普遍比较喜欢的学科,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效率,还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也能有一定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既要考虑学生学习效率和积极性的提高,也要考虑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自主意识并且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
二、具体的教学措施
1.营造有利于学习音乐的课堂氛围
音乐的学习不同于其他理论性课程的学习,除了基本的课程知识,它更注重的是对音乐的感悟。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出相应的氛围来带动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事先在教室内贴一些柳叶、花朵之类象征着春天的事物的贴纸,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有一种春天真的到来的错觉,从而更好地体会到歌曲所流露出的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2.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创新教育着重培养的就是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虽然说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引导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学习毕竟还是学生自己的事,他们应该是当之无愧的课堂主体。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始终都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很多学生都认为只要听老师讲就可以了,不必进行太多类似提问、质疑等课堂互动。因此,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就经常会出现老师在上面卖力地讲授,学生在下面却异常安静的情景。这样的课堂不仅显得十分的沉重,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还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
所以,在实施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担任起相应的指导工作,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时,教师在教会学生唱之后,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表演,模拟划船的情景,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和乐趣。
3.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只有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创新教育的进程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而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生的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压抑了下去,而创新教育的任务就是解放学生的想象力。
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着重培养其想象力。例如,在教学《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根据这首歌,同学们知道外婆的澎湖湾是什么样子的吗?”然后再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出自己心中的澎湖湾是什么样子的,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但教师在这种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无论学生的回答是什么样子的,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和相应的指导,不可因为学生的想象与自己的要求不符就批评学生。因为,小学生作为一个认知水平还比较低的群体,其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一定会存在相应的不足,我们教师应该做的事情是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盲目地批评,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善相应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树立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自主愉快和谐的课堂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和乐趣,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在其他学科中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金立新.浅析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教学[J].科教导刊:中旬,2013(01).
[2]叶青.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23).
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曹美丽 沁阳市邰中心小学,河南 沁阳 454550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个性的时代新人是当前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作为直接的施教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这必然是当今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当下小学语文教育缺乏创新的原因
小学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学科,人教版教材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资源,若能有效运用,对于发展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当前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中课程创新还受制于一些客观因素,没能完全发挥作用。具体原因:一是部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影响着课程创新的真正落实;二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由于教师性格的原因,导致在教育教学中缺乏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创新教育成为一纸空文;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导致课堂教学沉闷,让创新无从谈起;四是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保守,没能树立以学生为出发点的教学观。在具体教学中一味强调通识性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发挥,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怎样营造课堂创新环境
1.允许插话
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对学生疑难进行解答,或对某一知识进行讲解,或对某一学生答案进行评价时,有可能遇到学生插话,或学生对教师的某一观点有不同意见而进行反问,这都是教风民主、气氛融洽的真正体现,也是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得以培植的沃土,是学生独立个性得到发展的可喜特征。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当然,这里的怀疑,不是怀疑一切,而且怀疑须有根据。作为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学生,实事求是地对待学生的正确意见;对不够正确的意见也要表扬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而不是训斥、打击、挖苦。诚然,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难的,但只要我们营造了宽松民主的环境,并加以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就敢于在课堂上大胆质疑了。
2.允许失败
创新教育强调失败和错误也对人有益,拨开失败和错误的迷雾,真理就会光芒四射。课堂上,学生不活跃,不敢大胆发言,原因之一就是怕说错,怕失败,既丢面子,又可能招致同学笑话,甚至老师的批评。这样,课堂气氛必定死气沉沉,学生的智慧必被埋没,创造力、创新精神必遭扼杀。因此,要鼓励大胆创新的精神,要使学生认同爱迪生对失败的看法。有人认为他寻找灯丝失败了500多次,而他却认为自己成功地知道了500多种材料不可以作灯丝。高度的心理自由是爱迪生创造潜能极大显现的重要因素。因此,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新的见解,就要允许失败。学生的回答尽管是错的,也要赞扬他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在此基础上再启发诱导,通过读书、思索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3.激发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进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疑法、情境法、游戏法、导语法、活动法等,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最终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4.发挥语文学科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
发挥语文学科思维功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首位,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教学之中。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创造性思维因素比较明显,有些课文的创新思维因素较为隐蔽,这就要求师生努力去挖掘。
扬州市江都区吴桥中心小学 徐晓娟
翻开小学音乐教材,不难发现小学音乐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欣赏教学的内容,而且是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放在单元的最前面,这是音乐新课程改革的体现。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被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就黯然失色。因此,要全面完成小学音乐的任务就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环节。
可是,由于教学理念传统、教学设施不佳、教学手段单一等多方面的原因,音乐欣赏课在实施过程中,遭遇瓶颈,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总是表现出一副茫然的表情,漫不经心,教师也很受伤,不愿积极地落实,导致真正实施欣赏课的少之又少,音乐课基本变成了唱歌课,为此,老师也甚是“忐忑”。
那么如何才能让老师对于音乐欣赏课不再“忐忑”呢?在近十年的教学活动中,我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
美国教育家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聆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聆听音乐。”聆听是音乐欣赏的必要手段,学生只有在聆听的环境中展开想象,分析,才能更加主动、有效地参与音乐,达到提高个体的欣赏能力的目的。因此,让学生学会聆听,是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教师首先要创设和谐安静的欣赏氛围。和谐安静,是音乐聆听必须创设的一种环境,音乐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和谐、安静、温暖的气氛,使学生的内心得到放松,他们才能完全进入美妙的音乐音响世界。例如,在二年级上册音乐欣赏课《口哨与小狗》的教学活动中,当孩子们听到活泼欢快的音乐时,马上本能的动起来,有的拍手,有的动脚,有的点头,其中有个好动的小朋友居然从座位上走了出来,趴在地上学小狗叫,引得大家哄堂大笑,音乐很快被笑声给淹没了。这时候,我赶紧把手指放在嘴边,一边鼓励大家用动 1
作表现音乐,一边暗示大家保持安静,注意文明聆听,不要妨碍他人聆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试想,如果当时我采取比较粗暴的方式,呵斥捣蛋的孩子,或者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没有采取任何方式的话,可想而知,课堂氛围是何等的糟糕,那么欣赏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因而,教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要极力的营造出和谐安静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提高音乐欣赏的有效性。
二、创设音乐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小学生思维活跃,具有活泼好动、热情自信和模仿能力强的身心特点,但他们自制力差,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聆听时容易失去耐性。因而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音乐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
1、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音乐虽然是听觉的艺术,但是反复的让学生去听,就会造成听觉疲劳,让孩子们产生厌烦的情绪,如此又怎么会产生美感呢?而多媒体电教设备可以为我们提供直观具体、色彩鲜艳,融声绘色的视听盛宴,给学生以真实的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
最重要的是,多媒体电教设备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我们学生不熟悉的情境。例如,在欣赏《我的家在日喀则》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请学生欣赏藏族歌曲《家乡》,并在歌曲的欣赏中插入藏族风景人文图片,让学生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和风土人情画面中感受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为此而着迷,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参与欣赏的学习热情。在随后的复听环节中,我又运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一段藏族踢踏舞表演,让学生进一步边听歌曲,边看屏幕模仿舞蹈动作,再次通过体态动作表现音乐,感受音乐,学生个个兴趣浓郁,参与意识大增,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短时间内提高了音乐欣赏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下轻松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
2、综合其他艺术学科,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音乐不是单纯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课程;音乐不是孤立的,它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把音乐欣赏与其他的学科大胆地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境。
讲故事是音乐欣赏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创设音乐情境的方法。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个特点,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创设教学情境,结合故事欣赏音乐,能迅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热情。例如,在欣赏陕北民歌《蓝花花》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舞台剧《蓝花花》的一个片段,然后绘声绘色的讲述故事的大概内容,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使蓝花花这个弱女子不惧封建制度的束缚,奋起反抗的形象从音乐中走出来,从而在欣赏民歌《蓝花花》时,更好的理解音乐中的人物形象。
在欣赏中利用舞蹈创设教学情境,也不失为一良策。舞蹈和音乐一样都是擅长抒情的艺术,舞蹈在创作表演的过程中离不开音乐,而音乐又是通过舞蹈来展现它的形象、情绪和旋律等。舞蹈具有可视性,它比音乐更加直观被人感知,使人更容易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动”也是小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理解的最喜欢、最容易的方式,因而在音乐欣赏中,充分利用“动”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参与到音乐形象的体验中,感受美,欣赏美。例如:在欣赏歌曲《士兵进行曲》时,在指导学生理解进行曲风格时,我是这样提问的:“你们觉得跟着这首歌,我们可以做什么简单动作?”学生一致认同踏步走,接着,大家跟着音乐整齐的做踏步走的动作,这样,学生在踏步走的过程中感受了进行曲风格,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轻松感受到了来自音乐的愉悦感。随后,在复听音乐时,我又鼓励学生在踏步的同时创编手上的动作,学生顿时情绪高涨,纷纷发挥自己的创编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自觉地走进音乐,喜欢上音乐。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画画、朗诵等方式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其中,为他们创造更大的展示平台,从而更好地去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一、音乐教育的理念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以科学实践的方式来教授、学习音乐,使音乐偏离了人类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世界,过分强调了音乐的德育功能,但音乐教育的最重要的价值应该是审美功能。我们应该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在音乐教育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性,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应该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音乐是听觉艺术、情感艺术,具有不可指向性、非语义性的特点。音乐的情感特征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因此,对于一首音乐作品的理解,我们要让学生亲自去聆听、去体验、去感受,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联想力和思维的多样性,而不是把教师个人的主观体验凌驾于学生个体的主观体验之上。这不仅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更新自我,还需要教师真正深入理解、领会创新理念的本质,然后在实践的过程中认真思考、总结成果。
要进一步开阔视野,通过多元文化的熏陶,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加深他们的社会体验。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同时,对外国音乐文化价值的欣赏和理解并不意味着对我们自己的音乐文化的低估。有必要保存创造于不同时代和国家的所有伟大的音乐传统和杰作。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使他们学会尊重来自不同种族的人和不一样的文化背景,深入了解音乐语言在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意义。
二、音乐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创新
由于受传统学科教育体系的影响,音乐教学很容易产生与音乐审美相悖的地方。诸如从乐谱和音符人手的识谱训练,从时值出发的节奏训练,着眼于音程、和弦的听觉训练等等。学生厌烦这类枯燥、机械的训练是必然的。另外我们普遍存在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参与的较少,只是成为被动的听者和机械的模仿者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对音乐失去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融人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唤起学生对乐曲的美的享受。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其次,我们音乐教师应该注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个性,摆正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实践的主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感染的效应上。
美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齐齐哈佩尔博士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还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音乐这方面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音乐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即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比其他学科较大的优势,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互相探讨、合作学习,为歌曲编配律动、自己设计节奏型,运用乐器为歌曲伴奏。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感受,欣赏他们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用音乐编童话,为诗歌配乐,师生一起制作乐器。因此创新就在我们的身边,而学生就是我们教学中的成功者。学生能对音乐有自己独立的、不同于别人的见解和感受,应该是我们音乐教学所要追求的、希望达到的一种理想效果。所以在音乐学习巾鼓励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我们要接纳他们的意见,尊重、爱护他们对音乐的独立感受,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兴趣的培养,自信心的树立有着积极的意义。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探索出一条道路,使学生能够对世界文化遗产有更全面的认识。过去,老师在教育中往往只涉及那些经过筛选的西欧与美国的古典音乐及民间音乐,这无疑使学生们认为,只有欧洲音乐体系才是重要和唯一的。而现在很多老师都认识到了向学生提供广泛的音乐教学的必要性。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量聆听那些能够代表不同民族文化的音乐,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三、音乐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
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创新教育必须在原有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方面大力革新,使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导向功能。评价内容从关注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而不仅仅依靠笔试统一性的结果。在考试内容上,不仅要考属于知识记忆性和技巧性的内容,还应包括一定比例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以表现学生自己创意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学生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主动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在考试形式上,可打破单一化的形式,采取多种形式考试。在评价中,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各种形式进行。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评价形式,可促进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精神的形成。
【浅谈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研究】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音乐创作教学09-18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分析12-03
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开题研究报告06-02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论文12-08
小学音乐图谱研究报告09-26
小学音乐课教法研究11-19
研究小学音乐多媒体教学10-25
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研究06-13
浅谈如何音乐教学中创新10-10
民族民间音乐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论文07-03